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元代青花瓷罐惊艳藏界

元代青花瓷罐惊艳藏界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青花瓷器鉴别

2020-09-18

青花瓷器的鉴别。

高:43cm 口径:18cm 底径:17.5cm

中国是个以瓷为珍的国家,瓷器在中国的历史上一度成为国家的象征!青花瓷作为中国瓷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流传之广,评价之高,影响之大,达到其他任何瓷器无法企及的高度。总览中国青花瓷发展史,元青花瓷无疑是一抹亮睛之笔,青花自元朝开始臻于成熟,正期元青花大器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素雅高洁,蓝色的花纹与洁白的胎体交相映衬,宛若一幅优美的水墨画。

翻开元青花瓷各类拍卖会的历史不难发现,多年以来,元青花瓷因其稀少性和独特的精湛工艺,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随着岁月演变,元青花瓷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收藏价值。2003年,纽约一家小拍卖公司--朵尔拍卖公司拍出的元代青花朝圣龙纹扁壶拍出了中国瓷器最高价--583万多美元,成为当时的世界记录;2005年,元青花“锦香亭图”罐,在香港佳士得也拍出了4900万人民币的高价;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大罐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元青花瓷属于奇货可居,在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绘有人物故事题材的更是凤毛麟角。御宝轩征集的元青花鬼谷子瓷罐正是这凤毛麟角之一,此罐图案栩栩如生,画工细腻,纹饰精美,出自画家而非工匠之手,这使得此瓷罐非其他类似元瓷可比。此件藏品器型雄浑、优美大气磅礴,其硕大的器型线条流畅优美雅致,胎体致密、画工精湛,人物神态,山水树木,相得益彰画面感极其强烈!青花料为典型的苏麻离青料,其发色自然深入胎骨,让画面立体真实。其制瓷工艺和艺术成就之高,堪称元代制瓷水平的最高境界。此件瓷罐历经几百年的风霜得以完整保存,罐体表面自然陈旧的釉面裂纹,更增添了一份元时期的历史厚重感。瓷器上的点滴笔墨,完全呈现了鬼谷子的生活时代,具有独到的史料研究价值。

此件元青花鬼谷子瓷罐的器型到底有多美?据深圳御宝轩瓷器经纪人解读:“那个瓷胆就像一滴摇摇欲坠的水滴,肩收得非常大气,仿佛铁线游丝顺势弯下,弹性、自然的线条,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一笔一画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纹大罐现存世量非常稀少,随着近几年来类似藏品的拍卖价格不断攀升,此类玩物的升值空间不容置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自中国本土的藏家对中国藏品的需求也在增加,此类藏品带有中国浓厚的历史背景,这种需求也拉高了整个市场的价格。“物以稀为贵是永恒的道理,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纹瓷器世界上的收藏量屈指可数,目前价格在不断攀升,未来几年的投资空间依然很大,对于收藏家来说,非常值得期待。”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青花瓷罐 君子之风


康熙时期瓷器生产以青花为主流,显示出青花瓷器蓬勃发展的盛况。它以其胎釉精细、色泽鲜艳、造型古朴、纹样优美而负盛名,是继明代永、宣青花瓷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这件清康熙时期青花松竹梅纹瓷罐,就很有特色。该罐通高33.5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4厘米,浅盘口,溜肩,弧腹,呈椭圆形,盘口颈部有一圈弦纹,矮圈足,圈足上有一圈弦纹,腹上为松竹梅绘画图案,绘画的笔法老练遒劲,功底深厚到位,使人看上去,松树苍老挺拔,枝叶茂密,竹子清新俊秀,扶摇直上,花开满树,俨然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花卉国画。同时该罐造型别致,修长得体,制作精细,白釉青花,色泽鲜艳,层次分明,青花色调青翠,成色稳定,釉色白中泛青,柔和淡雅,胎骨细腻坚实,青花颜料使用的是极为纯净的云南珠明料,呈纯蓝色,享有“宝石蓝”的美誉,而且能分出浓淡层次感。因此,从该罐的青花釉料、制作工艺以及绘画题材的特征等方面来看,该罐应属清康熙时期的典型作品。

据考,收藏界对康熙时期烧造的青花瓷评价甚高,其在纹饰内容上,更为丰富多彩,计有花卉、山水以及民间故事题材,松竹梅则更是康熙青花瓷绘画特征之一,松竹梅被赋予刚直不阿的高清品格和谦虚正直的君子之风,故称“三君子”。

这件清康熙青花瓷罐瓷质精良、釉色鲜艳,特别是松竹梅绘画题材,更加赋予了它深邃的思想内涵,大大地提高了这件青花松竹梅纹瓷罐的收藏价值。

早期青花瓷罐外饰


本人收藏了一件秋香壬申青花罐,初步认定是件唐代原始青花瓷器。该罐高14.5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6.5厘米,是一件较有唐代特点的小罐。据分析,很可能是河南巩县窑的青花瓷制品。河南巩县窑是唐皇家族的官窑,生产的陶瓷器工艺精细,品种繁多。

从此罐的胎质来看,胎质黄中带灰,有很多黑小点和火红色胎斑,胎身很薄,圈足浅脚,凸底无釉。胎质粗而坚硬,声音清脆明亮,与许多唐代青瓷瓶一样,是经1200℃的高温烧制而成的,是唐代中期巩县窑的胎质。它区别于宋代以后的各朝代的胎质,宋代以后的胎质细白且杂质较少,元朝的胎质多是坚细厚重,明清时期的瓷胎则更为精细。

从工艺来讲,成型后因胎质粗,同时有各种杂质,所以在胎釉之间有一层化装土,再在化装土上画出青花花纹,然后上一层玻璃样的透明釉。造型是球形小罐,颈细口大,显然为唐代小罐的造型风格和艺术手法。

再从青花色料来看,是进口波斯的苏麻离青钴蓝料,青花颜色浓艳深蓝,花纹晕散色泽的线条,是一件在化装土上画青花的釉下青花彩的唐代青花罐。

图案为盛开的菊花,菊中还夹杂着两条长长的芦苇,它似水墨画的艺术手法,有唐代花卉画的风格,画工精细、生动有力,区别于宋元以后画菊花多用缠枝花纹为主的风格。

小罐的“秋香”与“壬申”4个字,为唐代特点——在青花瓷器中写诗句,而宋代以后瓷器多为吉祥语句,所以也足以说明其年代。

罐的青花面釉,颜色灰青,有玻璃质感,釉面有鹅毛丝的开片纹,是早期瓷器釉面开片的特点。

这件秋香罐的造型、制作工艺、花纹、青花的散蓝色表明了该罐应是唐代中期的一件原始青花釉下彩,是巩县窑的制品。

元代青花瓷


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成功地烧制出青花瓷器。我国国内现存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有 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有200多件。

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多为小件器物,胎子轻薄,不甚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颜色灰暗迷蒙,纹饰稀疏但奔放洒脱,有的可以说相当潦草,常见器物有高足杯、碗、盘、香炉、小罐、蒜头瓶、玉壶春瓶等,多为日常生活用品,这类青花瓷器当时生产数量有限,属民用瓷。另外一类青花瓷器,以大件器物为多,其共同特点是大器者胎体厚重,小件轻薄,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色浓处有黑褐色斑点。该类器件做工精良,纹饰层次多,有的甚至多达10来层,画得很满,但繁而不乱,层与层之间留一周空白,器底端两层之间无空白,每层纹饰内容之间没什么关系,如经常是在缠枝菊、蕉叶、缠枝莲、缠枝牡丹之间夹杂云凤、云龙、杂宝、海水江牙等,将毫不相干的纹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这类瓷器国内传世品极少,墓葬出土也不多见,绝大多数是窖藏出土。估计是由于当时发生了某些突然变故,在不便随身携带的情况下,埋于地下保存的。

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罐 元 高38.4厘米

估价:RMB3500000----4500000 成交价:RMB6503794

此罐直口,颈部稍高,鼓腹,圈足。通体纹样密满,然层次分明,排列井然有序。肩腹两侧堆贴兽耳,有孔,可供串环之用,器身牡丹花瓣与瓣之问以串珠相隔,花叶硕大,具有元代纹样特征。青花缠枝花卉罐 元 高28厘米

估价:RMBl500000----2200000

此拍品1949年前曾藏于一加拿大银行家处,20世纪六七上年代先后在加拿大、日本展出。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元 直径48.2厘米

估价:RMB6000000----8000000成交价.RMBl0582520

此盘菱花口板沿,兜腹圈足,口沿、内壁青花地留白凸起缠枝花开,盘心青花绘鱼藻纹。印花凸起纹饰是元代白釉、卵白釉瓷器常见的装饰方法,移植到青花瓷器上非常少见,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如此硕大的盘子,适应阿拉伯人的生活习惯,应为元代景德镇窑专为西亚烧制的外销瓷器。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元 44.1X5.5厘米

此瓶线条圆润流畅,通体绘青花纹饰。肩部为杂宝纹及缠枝牡丹纹,腹部绘汉代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人物故事及梅,竹、松、芭蕉、山石等纹样,下部有宝莲纹。虽通体装饰各种图案,但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其艺术成就之高,在元青花瓷中似可夺冠。青花荷鹭双耳罐 元 高37.9厘米

估价:RMB450000----600000

此罐上口缩颈,溜肩鼓腹,收胫浅圈足,肩腹之间饰两兽耳。其口、颈、肩、胫部绘画的卷草纹、缠枝花卉、双脚流云,仰覆莲中的火珠,大如意垂云山的折枝花以及主题纹饰荷塘鹭鸶,都是元代青花瓷器中常见的题材,纹饰自然流畅,疏密得当,极富韵味。

崇祯青花瓷罐 《麒麟芭蕉》鉴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文化程度的提高,收藏古玩、鉴定古董逐渐风靡起来。位于天津鼓楼北街的天一斋老古玩店就是一家经营各类古董的店铺。推开店门,你立刻会被店内陈列的各类古色古香的物品所吸引,各类玉器、瓷器、名人书画、木制家具等可谓应有尽有。每一个物件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经理陈茂昌先生特意从众多珍宝中选出一款明代青花瓷罐介绍给热爱收藏的读者。

据了解,该青花瓷罐学名为麒麟芭蕉,因其上绘有麒麟与芭蕉而得名。然而,这只瓷罐上还多有一凤,这是同类瓷器中十分少见的,因而更加珍贵,更具收藏价值。仔细鉴赏瓷罐,画面布局紧凑,线条清晰流畅,青花颜色柔和,罐上生物栩栩如生。整个瓷罐釉色纯正,施釉准确,釉色均匀,品相保持完好。

海外漂泊回怀抱

据陈经理介绍,该瓷罐是在一次海外回流物品展卖会上购得的。作为海外回流的物件,其收藏价值较高。我们在罐子底部发现贴有标签,上面写有精美外文,看起来已有些年头。其上唯一的数字即1635,此时正值明崇祯八年。据介绍,这是一位国外收藏家粘贴上的标识,这与其海外回流的身份不谋而合。

民窑精品入豪门

瓷罐底部并无落款,判断其为明代民窑精品。而关于瓷罐的用途,陈经理也做了详细的介绍。“这个麒麟芭蕉罐是古时候人们盛放名贵药材的容器,因为当时还未兴用抽屉,瓷罐才是主流。”“本身能拥有此罐并盛放药材的均是名门大户,普通百姓家不会拥有。再加上器物本身的造型和纹饰,虽为民窑但也是皇宫或王府等豪门之物。”

一件名为“鬼谷下山”元代青花瓷罐 惊现成都


今年7月13日,一件名为“鬼谷下山”的元代青花瓷罐在嘉士得伦敦拍卖会上,由伦敦古董商埃斯凯纳齐以1568.8万英镑(约2.3亿元人民币)投得,创下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价,同时刷新中国瓷器及中国工艺品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昨日,一只具有同等工艺、色泽、器型的世界级珍品元代青花瓷罐首次现身成都。记者当天看到这只名为“缠枝牡丹”的元代青花瓷罐被封存在透明的钢化玻璃箱内,与“鬼谷下山”一样,“缠枝牡丹”也是高29厘米、口径21厘米、外径33厘米。全器共五层纹饰,瓷罐为身下部饰仰莲瓣花纹,上饰一圈思冬,腹部主题绘有缠枝牡丹,肩部则为一组缠枝莲,颈部绘波浪纹理。纹饰繁密精美,色泽亦清新悦目。

中国收藏专家沈华常告诉记者,经鉴定,这件瓷器出品于中国制作青花瓷器的顶峰时期——元朝。目前,我国国内现存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有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仅有200多件,在北京等博物馆内各类元青花瓷器也仅存约17件。虽然时代、器型相似的青花瓷器目前也有一些存世,但作为元代青花罐器,如此保存完好、工艺精湛的珍品还极为罕见。

据了解,这只元代“缠枝牡丹”青花瓷罐由成都某画廊老板从国外巨资购回,但其拒绝透露价格。来自东南亚、澳门等地很多知名古董鉴赏家已陆续专程来蓉一睹“缠枝牡丹”的风采。此外,全球最大的古董拍卖公司美国苏富比香港分公司总裁也已前来成都,希望主人将其出价转让。

漫话元代青花瓷


说到“瓷都”景德镇对中国陶瓷的贡献,首先得从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说起。因为元代青花瓷产地,虽然另有浙江江山、云南建水及玉溪等地,但无论产量、质量和艺术价值,都无法与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相媲美。青花瓷是一种以天然钴土矿为呈色剂,在白釉坯胎上用毛笔描绘图案花纹,罩透明釉后,入窑一次高温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创烧于唐代河南巩县窑,宋代亦有烧制,到元代臻于成熟。从元代开始,历经明、清,无论官窑与民窑,一直盛烧不衰,成为最具民族文化风格的重要彩瓷品种,深受海内外世人的青睐。

失之交臂的元青花

景德镇虽然在元代已成功烧制青花瓷,但由于史籍缺载和缺乏有明确纪年的实物佐证,人们对它的认识与了解有数百年的历史空白。在半个世纪以前,中国到底有无元代青花瓷?如果有,它又有哪些艺术特征?可以说谁也难以说清楚。正因为如此,人们在揭示这一历史之谜时,颇有些曲折与传奇。

事情首先得从流失到英国的一件带元朝纪年题记的青花瓷器说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人霍布逊从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中国青花瓷器中,率先披露了一对形制完全相同的中国青花龙凤纹象耳瓶,瓶高63.6厘米,瓶身绘缠枝菊、蕉叶、缠枝莲、飞凤、海水云龙、缠枝牡丹、杂宝及变形莲瓣等多层图案,瓶颈上用青花书:“信州路玉山县顺成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拱”的长篇题记。至正十一年(1351年),为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的年号之一。在元代以前,中国瓷器还没有形成书写纪年款识的惯例,发现这件青花瓷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向世人宣称,这是中国元代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器。这件供奉者在景德镇订烧的瓷器,怎么会流失到英国呢?据知名陶瓷鉴定家耿宝昌先生讲,这对青花瓶原为北京智化寺的案前供器,1929年被闽籍旅英华侨吴赉熙贩运英国后,被英国伦敦达维德基金会收藏。北京琉璃厂学徒出身、后为陶瓷鉴定专家的孙会元先生生前回忆,这对带款元青花瓷,当年曾在琉璃厂文物市场上流传过,因当时不敢相信元代有青花瓷,谁也不认,后来才流失他邦。

霍布逊的报道过于简单,还缺乏更有说服力的佐证,在当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波普博士以这件带款青花瓷为标准器,对照伊朗及土耳其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其它青花瓷器进行了类比研究,把与此青花瓷风格特征相似的青花瓷器定为“至正型”青花瓷。随着标准器的确定和考古的新发现,中国元代青花瓷才逐渐为人所识。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内,国内外的研究学者,进一步以“平正型”瓷风格特征为标准器,通过对比研究,又确认出一批具有“至正型”风格的元代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的分期


元代青花瓷的发展进程,是有待于我们依据更多的实物和文献予以科学说明的课题。由于对许多虽属细节但又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的未知,我们难以跳开这些隐秘而对整个元青花发展线索作出正确判断。更加重要的原因是,元青花的历史背景、工艺方法、性质用途都十分复杂,使元青花发展的过程在时间顺序上表现为相互交叉叠合的多层面的统一。也就是说,名义上的时间顺序的划分,是粗线条的、模糊的和逻辑意义上的。

元代青花瓷在自身成长发展过程中工艺不断变换,依照器物的销售对象采用过不同的原料。从釉面看,有青白釉、白釉和卵白釉三类;从青料看,有进口苏泥勃青料和国产青料两类。元青花上釉面的不同和青料的差异及两者的组合情况,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延祐期青花、至正期青花和元末期青花三个阶段。

(一)、延祐期青花瓷

青花瓷在整个元代的早中期缓慢发展着,从元初(1271年)到元后期至元(1335-1340年)间的六七十年间,工艺粗糙的青花瓷断断续续地被生产出来,是成熟元青花的准备阶段。

延祐期青花处于元代青花瓷的成熟过程中,尚具许多工艺上的初创性和原始性,特征可以归纳为:

1.施青白釉,釉色或稍透明或稍混浊,青白色或灰黄色。

2.采用国产青料,呈色青中含灰或青中含褐,有些则是青料浅淡处青灰,青料厚重处青褐。

此外,延祐期青花除用青花线描装饰外,还采用堆塑刻画等辅助手段。这时期青花纹饰仅见牡丹、灵芝、缠枝菊、莲纹、如意纹等花卉图案纹,不见人物纹和动物纹,构图简单,画面疏朗。

延祐期青花在工艺上的基本特征是施青白釉和采用国产青料。延祐六年纪年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瓶集中反映了元代前期青花的工艺和装饰特征,是这一阶段青花瓷的代表。1276年元前至元丙子纪年墓出土的青花观音像已具备延祐期青花的基本特征,是元青花延祐期的开始。1348年元至正戊子青花罐施青白釉、用国产青料,仍属延祐期青花范围。

目前已知有纪年款或纪年墓出土的元延祐期青花,都属特殊订烧的器物或随葬器。同时,在海外出土、发现的元青花藏品中,都未发现过符合延祐期特征的器物。因此延祐期青花的性质有两点是可以认定的:一是仅限于国内使用,还未作外贸商品;二是仅限于少量烧制,还未作大宗商品进行规模生产。

(二)至正期青花

元代青花瓷成熟于14世纪中期的至正年间,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外贸需求的激发。至正期青花反映了元青花的最高成就,是元代青花瓷的主体和代表。

至正期青花的典型器物很多,但有纪年款或纪年墓出土的,仅一对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和至正十一年纪年墓出土的青花连座三足炉两例。

作为工艺上完全成熟的至正期青花,从原料、制作、绘画、烧成都达到完美的程度。不仅有大型的所谓"至正型青花",也有和至正型青花工艺上相同,装饰风格上相似的小型青花器。

至正期青花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

1.施含青的透明釉(白釉),不同于晶莹厚润的青白釉,又区别于乳浊失透的卵白釉。另见用青白釉的小件器。

2.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翠丽鲜艳,略含紫,线条边缘有流散晕化,积青处见蓝褐斑。

另外,至正期青花装饰上以线描青花纹饰为主,部分使用堆塑、模印、刻画等辅助手段。采用模印方法的,仅限于直径40厘米以上的大盘。纹饰多样,有花卉、人物、动物几类。构图繁密,盘自内向外,瓶颈自上而下有数层甚至十几层纹样。

因此,至正期青花的特征是施含青的透明釉(个别青白釉),用进口青料,后者尤为基本特征。必须强调的是,至正期青花不仅包括以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代表的大型青花器即所谓至正型青花,还应包括这一时期生产的工艺上和至正型青花相同的中、小型青花器。20世纪后半期在国内陆续发现的元青花器中,就有相当数量的这类中、小型青花器。

至正期青花的上限目前尚难精确界定。据至正初的一些青花器仍施青白釉,用国产青料,烧制是又欠精的情况来看,成熟的至正期青花应开始于至正初或稍后,即14世纪40年代。至正期青花的下限大约结束于14世纪50年代,即至正十二年或稍后的一段时期。从至正十二年起,景德镇地区战争不断,到至正二十年,朱元璋政权实际已控制了景德镇,连年兵火不仅影响了以外贸为主要目的的青花器生产,也切断了进口青料的来源,致使至正期青花过早终结。

与延祐期青花不同的是,至正期青花的商品属性更加明确。

(三) 元末期青花

元末因战事导致生产条件的变化,青花制作中采用了多种原料制作不同的器物以适应不同的销售对象的方法,从青料看有进口钴料和国产钴料两种,从釉面看有白釉、卵白釉和青白釉三种,其中进口钴料基本用于白釉青花,国产钴料基本用于卵白釉和青白釉青花。这样元末就有进口青料白釉青花瓷(典型器如五爪龙纹青花器和内暗花外青花器)、国产钴料卵白釉青花瓷(典型器如东南亚出土的小型青花器)和国产钴料青白釉青花瓷(典型器如国内出土的一些小型青花器)三大类。至于其他青料和釉面的组合情况仍然存在,但比例很小。

从青料看,元末期有进口青料和国产青料两种。进口青料用于大型器或制作精致的中小型器,国产青料均见于中、小型器。

从釉色看,元末有含青的透明白釉、卵白釉和青白釉三种,透明白釉青花基本用进口青料,卵白釉和青白釉青花基本上用国产青料。用于青白釉的青料呈色大多浓重深黑,有铁锈斑。

从纹饰看,透明白釉进口青料器沿袭至正期青花的装饰风格,但基本不用模印涂青的方法,画面较至正期青花稍疏朗。卵白釉国产青料器纹样以白描性质的简笔花卉纹为主,青白釉国产青料纹样稍复杂,采用勾勒点染或简笔白描画法。

由于元末期青花用料和需求的多样性,使产品的特征呈现复杂化,这样,当我们从抽象概念向具体推移,对某一件元末青花进行判断时,会出现和上述三类标准器有异的第四类、第五类甚至更多的归纳,这正是元末期青花瓷特征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

如何鉴识元代青花瓷?


对于青花瓷器来说,元代是一个重要的年代。虽然元代以前,在唐代和宋代,已发现有青花瓷器的生产,但是,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到了元代才真正达到了烧制的成熟期。20世纪40年代以前,元青花瓷还不大被人注意。至上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玻普根据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所藏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题记有青花云龙象耳瓶,对照中亚地区土耳其、伊朗宫廷和寺院所藏青花瓷瓶进行研究,将其定为标准器,定出一批所谓“至正型”青花瓷,元青花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重视。正因为对于元青花认识时间不长,因此,历史上没有元青花的仿品,现在市场上见到的仿器,均是当代人所为。

成熟的元青花官瓷胎质紧密洁白,釉色纯净透明,运用进口或国产青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已熟练地掌握了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因此,鉴识元青花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去进行辨别。

元代的青花瓷,特别是其中晚期景德镇窑所烧造的产品,可以代表元青花的最高水平,其胎釉和青花用料上通常有以下一些特点:其胎骨厚重,形制一般较大;胎质坚密洁白,但当时胎料的淘练技术不如明清时精细,尤其在一些民窑产品上,露胎处可见到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官瓷产品情况要好得多,有些铁斑和砂眼,但不影响整体胎质的坚密和洁白度。底足和缩釉处常能见到一种火石红斑;

元青花施釉较厚,但不是十分均匀,烧成质量较好,釉面光亮滋润,给人一种如堆脂般的油润感,这是重要鉴别依据。在釉薄处透过釉面能见到胎上泛出的一种近似肉红的颜色,这一点,也是鉴识元青花和明代永乐瓷的胎釉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如遇釉色干枯单薄,又没有肉红色从釉下透出的所谓元青花,十有八九是后仿之品。

元青花使用的青花钴料有国产和进口两种。国产钴料产地以浙江、云南、江西为主,由于内含成分高锰低铁,因此发色灰暗。这些大都为云南玉溪窑、浙江江山窑所生产的民用瓷;元青花官用瓷所使用的进口钴料俗称“苏麻离青”,主要用于生产外销瓷,少量流入国内市场。这种料的特点是低锰高铁成分,烧成后其色料全部熔融于釉中,形成蓝色玻璃相。青花绘画大都采用涂抹的方法,发色浓艳,但在蓝中也泛出一定程度的灰度,有晕散现象,青色浓厚之处,常有黑色铁斑析出,产生一种点染似的特殊效果。这种效果,是检验是否运用“苏麻离青”料的一个依据,但烧造得好的精品元青花也未必一定有黑色斑点析出,铁质黑斑毕竟是一种缺陷,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馆所藏的大量元青花瓷就都没有黑斑,因此,鉴识元青花所用的进口料,黑斑既是一个重要特征,但又不是唯一的依据。有人说是用的两种料,即用“苏麻离青”料的有黑斑;而用“苏泥勃青”料的则没有黑斑。这种说法是无知的表现。本人以为,并没有什么两种进口料,两种叫法只是翻译的不同,而有无铁斑,关键还在于烧造技术上的差异。鉴别时主要还是要看这种青钴料在釉下的熔融状况。真品烧造得好的元青花看上去就像蓝宝石一样闪闪发光,既好看,又耐看。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元代青花瓷罐惊艳藏界》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元代青花瓷罐惊艳藏界》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青花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