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武汉古陶瓷

武汉古陶瓷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瓷砖

2020-09-18

陶瓷艺术。

武汉收藏市场古陶瓷

去年每件瓷器150元,今年每件300元。“五一”期间,武汉收藏市场古陶瓷鉴定费突然涨价,让很多藏家大感意外。

徐东古玩城在“五一”举办3天的民间寻宝活动,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为武汉藏品掌眼。不过,以往只有150元的鉴定费,现在却涨了一倍。

为此,记者打电话给组织方,询问鉴定费上涨的原因。对方称,以前大都是湖北专家来鉴定费用会低些,这次请来了北京专家,所以价格自然就要高些。

不过,这种说法不太让人信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藏家带多件瓷器来鉴定,一算下来,大概要2000多元,就让附近有眼力的朋友掌掌眼算了。他说,去年,也在这里,还是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收费才150元。

目前,在北方和上海这样相对繁荣的收藏市场,鉴定费标准为300元。而刚刚收藏市场刚刚起步的武汉,其收费已向京沪两地看齐。

尽管收费提高,但也没有挡住众多藏家的热情:汉口某藏家花20多万买了10件古董,全部拿来鉴定,结果都是赝品。但他不得不再掏出数千元的鉴定费,继续为他的赝品买单。

据了解,为期3天的寻宝活动,前两天来鉴定的人并不多,第三天人流才开始增加。有人估计,整个寻宝活动鉴定的藏品接近千件。

一位收藏业内人业透露,这样的活动,组织者才是最大的赢家。如果这次能鉴定千件藏品,收入就是30万元,除去专家出场费和工作人员的费用,组织者至少能赚10多万元。组织者赚得盆满钵满,藏家们却在无形中增加了收藏成本。

不过,他也指出,当前,武汉收藏市场仍是乱局:一方面,一些人为了赚钱提高收费标准,大搞鉴定活动;另一方面,众多藏家不提高鉴别眼力,怀着“一夜暴富”的心态,购买廉价的赝品,然后四处寻访专家鉴定。从这个角度讲,专家和藏家也算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taoci52.com编辑推荐

第二个陶瓷“国美”加速武汉西路崛起


三金陶瓷平价超市在武汉一经问世,便得人心,顺民意。去年首家陶瓷超市(常码头店)的火爆开业获得巨大成功,特有的经营模式“国美模式”为业界所称道,并在广大消费群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与口碑。其“薄利多销、超市的氛围、专卖店的效果”,以连锁经营联合众多优秀品牌凭借其独有的低成本运作,彻底打破了传统建材的代理制,首创华中地区第一家陶瓷专业卖场,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大的价值,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优质产品和更多的便民服务。今年6月23日,迎来在汉西路的第二家三金陶瓷平价超市(太平洋店)的盛大开业,并将较以往更强大的阵容(全新装修现代化专业化卖场),更多的磁砖、洁具品牌(50多个),更具挑战性的价格(比市场价再低20%),更多的豪礼相送,惠及江城百姓。

据业内人士介绍,此次三金选址汉西路新建三金陶瓷平价超市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曾号称“中国建材第一市”的汉西路建材市场,正逐渐被“广义化”了,地域的扩大,竞争对手的增多,标志着一个“大汉西时代”已经到来。而传统的老汉西路“卷帘门式”建材店却因业态较单一等诸多因素严重困扰了汉西路建材市场的发展,汉西路要重返武汉建材市场的霸主地位,就要迅速崛起。此时随着第二个三金陶瓷平价超市的开业而刮起的陶瓷“国美风暴”无疑将给汉西路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并借力新业态推进汉西路的崛起,较大提升了汉西路建材的档次,增强了汉西路整体对外竞争力。可以说,现在的汉西路就好比上海十年前的宜山路建材一条街,宜山路也是通过最初的好饰家建材超市、喜盈门建材商场等专业卖场的诞生,在不断繁荣扩大发展后,最终使整个行业做大做强,现在的宜山路已成上海最负盛名的建材市场。

目前,三金陶瓷平价超市在汉西路的开设给老汉西路带来了新的生机,相信随着三金陶瓷的迅速发展,一定会更加促进老汉西路的崛起,让老汉西路重现“中国建材第一市”的辉煌。

160件景德镇精品 武汉“江城游”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周杰伦的《青花瓷》描绘出的美丽意境,可在武汉的实景中领略到了。

12月16日至20日,由武汉市和景德镇文联携手举办的“首届武汉-文化交流艺术节”,将在武汉百佳艺术空间举行。

现场,市民可欣赏到由景德镇御窑艺术馆张景辉、占晓初、林正茂等9位著名教授和陶瓷书画艺术大师创作的160多件精品。这些大师的作品各有所长,风格各异,包括釉上彩、釉下彩、综合装饰、传统工艺精品等等,总价值200多万元。

市民在现场能了解到陶瓷的制作过程。武汉艺术家将和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共同进行陶瓷绘画、现场烧制等活动。市民在观摩的同时,也可参与到瓷器DIY中。另外,大师也可为市民鉴定。

有关人士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收藏瓷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市民更加了解陶瓷艺术,因此活动期间还将举办关于瓷器鉴赏等方面的免费讲座。

欧神诺陶瓷普拉提新品鉴赏会武汉站举行


12月13日,欧神诺陶瓷普拉提系列新品鉴赏会在武汉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行,拉开了全国巡回鉴赏的序幕。来自江城武汉的顶级家装设计师、新闻媒体人员约300人出席了此次盛会。欧神诺陶瓷营销总监陈家旺、市场部经理黄楠分别针对普拉提新品的研发思路、产品特点及文化内涵进行详细的阐述,设计师代表上台分享对普拉提的感觉及设计运用心得,中间穿插了动感时尚的普拉提运动表演及陶瓷艺术秀,整个会议在轻松热烈的互动氛围中演绎,高潮迭起。

普拉提系列新品作为欧神诺陶瓷继三元素系列之后的又一款建陶行业革命性力作,凝结了欧神诺RD中心开发工程师们的智慧和汗水,其独树一帜的砖面效果、优异的理化性能及丰富的精神内涵,自金秋十月推出后受到广大消费者、设计师的一致青睐,在各大城市供不应求。“释放心灵的空间”———类似飘落一地的花瓣,或是雨滴溅起的涟漪,营造出的是一种诗情画意;拨开红尘的纷扰,抚平浮躁的心情,为现代都市人营造一个释放心灵的空间,与普拉提运动追求的缓解心灵压力、净化心灵品质、追求诗性心灵家园的境界灵犀相通。都市烦嚣,压力剧增,普拉提系列抛光砖宁谧温馨、优雅时尚的格调,为使用者营造一个避风的港湾,人生的驿站,让身体与心灵一起休憩。

作为“陶瓷时装化”、“天下无砖”的首倡者和实践者,欧神诺以不懈精神,切实地阐释着“天下无砖”的内涵———元素、空间、服务,以此为每一位客户提供美化人居环境的解决之道。为使更多的消费者及设计师分享该款新品,提升生活品质,欧神诺陶瓷将在全国各大重点城市巡回召开普拉提新品鉴赏会。

古陶瓷鉴别


古陶瓷的鉴别,传统的方法是指通过眼,耳、手去观察,分析,以对瓷器的烧造年代、窑口、质量、品类年代做出准确的判断。初涉陶瓷收藏的人,要学习和了解陶瓷发展史的基础知识,以便对古陶瓷器进行鉴别。我国有几千年的陶瓷制造历史,历代流传的陶瓷文物浩 如烟海,每个时期的陶瓷在胎土、釉色、器型、装饰、工艺、色彩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只要我们刻苦学习,认真实践,对第一件陶瓷器仔细推敲,认真辨别,就能知真假,少上当。

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陶瓷器的要素是胎骨、器型、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等。各种陶瓷器分别都有它的发明创烧时期,胎土、器型 的变化以及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的改革创新都有它的成功期和普及期。这个创烧期就是它时代的上限。一件古陶瓷器在釉色、器型 、装饰、色彩、工艺等其中一项上限年代最晚的,就是这件陶瓷断代的上限,这是一条不可违背的原则 。鉴定的依据为:

1、 胎骨。随着粉碎、淘洗、烧结技术的不断提高,胎骨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早期的胎土没有粉碎,淘洗也不干净,烧成温度只有800度左右,所以胎土杂质多,疏松、吸水率高,强度差。商至东汉中期制陶业开始第一次飞跃,原始瓷出现,烧成温度是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强度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东汉晚期至南北朝瓷器发明,烧成温度是1200度左右。元代景德镇开始普遍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瓷器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减少了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变形。我们在鉴别陶瓷器时要善于根据通顺骨的烧结度来判断年代。同时,也要注意到各个地方就地取土为胎和偏远地区杂窑工艺技术滞后的现象。

2、器型。自从人类发明陶器至今,各类器型根据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和社会群体审美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如果我们能对各个朝代的各种器型变化都了如指掌,我们在鉴定的时候就能稳操胜券

从商、周、秦汉比较单一的器型发展到现在梅瓶、盘口瓶、冲瓶、天球瓶、象耳瓶、玉壶春瓶、柳叶瓶、凤尾瓶、转心瓶等。每一种瓶型都有一个首先创烧的朝代,各个时期的瓶身、瓶嘴、肢线等都会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明显的,有些变化是细微的。谙熟这些演变的规律,就能比较准确鉴别瓶类的真伪和准确断定它的年代。

3、釉色。自从商周的上釉原始瓷和秦汉的单色釉发明以来,颜色釉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种,每种颜色釉都有它的出生日期和年龄。我们应该熟悉每种釉色的发明产生朝代 ,重点掌握划时代的几种釉色,如低温铜釉绿、铜红、钴蓝、高温青釉、绿釉、霁蓝、霁红、黄釉、黑釉、褐釉、茶叶末釉等等,并且要熟悉各种釉的演变发展。如:由霁蓝演化出的雪花蓝、洒蓝等,由霁红演变来的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等。各种颜色釉都会派生新的釉色,各种色釉的叫法由于是口耳相传,民间叫法比较混杂,我们要多查阅资料,再根据其胎骨、器型 、工艺、光泽确定其年代

陶瓷文化:古陶瓷鉴定


鉴定古陶瓷的四个基本要求或叫基本任务:辨真伪、断时代、定窑口、评价值,这就是鉴定的内容。即按古陶瓷研究,鉴定界若干年中相沿成习的一些规定,较为详细地介绍一此有关事项。辩真伪这里我们从真、伪品的比较,伪品作假手法等方面来提高辩别真伪的能力。要辨出真伪,只知道真的特征显然是不够的,还得知道伪品的特征、规律,才能明辨是非,正所谓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常见仿古陶瓷品种。众所周知,社会上出现仿古陶瓷(即古代某些陶器瓷的假品、伪品),不外乎两种原因:

一、是对某些古陶瓷的爱慕,因真品太少或不易得到而仿造,这主要是封建帝王如此。如雍正帝酷爱宋代名窑瓷器,内府所藏尚不满足其把玩需要,便常将宫藏宋瓷真品交御窑厂仿造。这种情况历代都有,只是仿得多少不同,仿品质量优劣有差异而已。

二、就是为了盈利。自元明以至于近现代,许多人雅好古名窑瓷器,不惜重金刻意搜求。真品便价值日高,且供不应求。于是一些好利之徒,便集名匠高手作仿造,或名家自行仿造。

仿古作伪之风最为盛行时乃清末民国年间,主要是西方列强侵略我国,多次大规模掠夺我国文物包括大批陶瓷器而去,西洋人东洋人便知我国古陶瓷精美绝伦,无限爱慕,便来中国大肆购买,或托中国人代买。这一时期古代名窑瓷器价格更是十分高昂,日本人特别偏爱之龙泉窑青瓷,英、美人喜爱之宋代均窑瓷,法国酷爱之明清官窑彩瓷,尤其价高抢手,一件往往万金难买。于是许多古玩行人,制瓷高手投其所好,大批仿制名窑官窑瓷器向洋人们销售。此时仿古瓷大为盛行的另一原因是军阀混战,政局不稳,北洋军阀政府变更频繁。当一系军阀执政,便有一批新权贵产生,他们在北京及各大都会购买府弟,布置居室厅堂,都需要购买大批古玩字画以示文雅富有。民初政权几多更迭,权贵一批又一批,造就一个久盛不衰的古玩市场,大批仿古瓷也就应运而生了。应帝王喜好和市场需要而生的仿古作伪瓷器,主要是宋元明清的各大名窑、官窑器,愈是有名的窑,仿品愈多见。愈是市场需求大的名窑瓷,如前述英、美人偏爱之均瓷,日人喜爱之龙泉窑瓷,法国人酷爱之明清官窑彩瓷,仿得愈多。常见仿古作伪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耀州窑、定窑、均窑、龙泉窑、宋元景德镇青白瓷、元、明青花、明、清官窑彩瓷(主要是斗彩、珐琅彩、粉彩)、康、雍、乾青化、吉州窑褐瓷、宋建窑黑瓷、明德化白瓷等。

仿古作伪陶瓷的一般特征:这就是鉴定工作中的"彼",因此十分重要。以下介绍的是古陶瓷鉴定家们经几代人百来年实践、研究、分析、比较才归纳出的经验,很科学,应高度重视。

①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这是因为仿制品与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现代造假古陶瓷者,用计算机等最新科技手段分析作伪对象的胎、釉成份、配方,及模拟古器的烧成窑炉气氛,乃至仿造古代窑炉等,所仿古器在胎、釉手感、外观上几可乱真,不易辨真伪,但鉴定者可从真、伪品的其他方面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时代的人的社会文化因素在器物上的反映。

②胎质、釉质一般过细。仿制古器时的社会生产力、生产手段,等等,均比被仿物生产时进步,而仿造者又惟恐做得不精不细不真,胎釉料加工时多充分利用当代之生产技术条件,故往往在精细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造型失去古物风格。这是最要害的一点。众所周知,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人们的哲学、美学、科技等社会文化差异是巨大的,无法重合的,即古希腊哲人所说的至理名言;人们不能进入同一条河流。因此,仿古作品无论怎样精心研究被仿对象,着意模仿古器造型特点,仍必然打上仿造者的时代烙印,给辨伪者留下蛛丝马迹。这点似乎有点玄妙,待我们后面列举几个鉴定实例就明朗了。

④轮廓线条生硬。这亦是鉴定作伪品的~个重要突破口。因为仿品是"仿",任何高手制作时均在头脑中有一个兰本,其制作受该兰本制约,不能随意,只能尽心尽意去"依葫芦画瓢。"显而易见,在仿品上的各部位的轮廓,其线条是小心翼翼做出来的,必然显得生硬呆板,远不及真品的流畅自然。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仿品"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特征。

⑤无使用后的光滑感。陶瓷真品大都经历较长时间的使用把玩,器表均留有自然的、不太强也不太弱的,适度的光滑感。(只有清朝宫廷的"库货"除外:清代官窑年年烧造大批瓷器运进皇宫,保存于库房中,有部分从未动用过,这种"库货"有的虽也有近三百年历史,却无使用特征,是"老的新器"。)仿古作伪瓷器,生产出来的时间不长,经手把玩少,当然没有上述古瓷的光滑感。有的仿古作伪瓷虽经人工作旧(作旧方法我们下面要详讲),但其光滑陈旧感又不太自然,露人为痕迹。

⑥与上一点相联系的是仿品釉面光泽一般太强(有些人称此种现象叫"火刺"),不细腻,比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兰而不是泛青。

⑦造型方面,纹饰方面的有些特征太强烈、过份看上去极不自然。这是因为要仿得象,仿得真,仿造作伪者大多研究掌握了被仿真品的许多特征,历代好些作伪者,均是研究、生产制作陶瓷的专家、内行。但因要想蒙骗世人,特别怕被行家识破,所以仿造时便仔细做出若干特征来,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突出某些特征,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此种现象,倒为鉴定者留下鉴定依据。

⑧彩太鲜,比如白彩太白,红彩大红,绿彩大绿成墨绿色,等等,没有真品的时代特色,真品彩色的意蕴。

⑨仿品纹饰的绘画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有些拙劣的仿品纹饰粗糙。仿品因其要仿,当然对纹饰图案要刻意描摸,必然十分小心谨慎,所画的纹饰也就拘谨生硬,很不自然了。当然,历来有不少绘画高手参与仿制,由于他们水平高,对真品绘画能心领神会,得其真谛,仿的画也极为形似,但终究不能完全表达出真品艺术的韵味来,不能神似。

⑩款识书法无力,字体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连边圈边框都明显不规整,线条粗细不匀。因为书法同绘画一样极具个性,要仿别人书法者,难免不露仿者的艺术个性来。

以上所述这种种仿品特征,在某件具体器物上,不大可能同时都鲜明表现出来。但只要我们知道这个道理,鉴定时用心观摩,抓住了一点两点,也就有了突破口,能顺利进行了。

我们讲的假陶瓷器的特征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仿古作伪瓷釉面、彩色等往往现新象,不旧,这较易被人识破。于是,聪明的仿造者也总结出一些作旧的方法来,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又增加了鉴定的难度。

古陶瓷鉴定工作者针对仿造者的作旧方式,也总结出一些识破机关的方法来,举例如下:

青花器去光:仿造者先用氯氟酸轻擦器表,再用烟灰(最好是烤烟灰)涂擦,新瓷表面的光泽就会大大减弱,并现出久用瓷器所特有的烟黄色痕迹来。鉴定时如对此有怀疑,可用少许肥皂水或汽油轻擦,即可去掉,识破伪装。

有些新仿古瓷,为了卖个好价,还将其作得象是出土物的样子,称为作土锈,其方法是:

一、在老土中掺蛋白,涂拍于新器之上,时间稍久即可在器表生成一些土锈班痕;

二、用古墓中的泥土再适当参入一些铅粉,涂于器表,红700℃左右炉中烧烤,即可能现泥黄色斑点。这两种方法所作出锈均粘附牢固,不易去掉。不过这种斑痕太新、太过,形成不自然,仔细观察比较即可识破。

三、作金丝铁线:釉的开片乃胎釉不能配合,烧成时冷却过程中膨胀系数不同而形成,或无开片器物经久远年代后釉面发生变化而成。一般仿制者难以掌握烧成开片釉的技术,便用假的开片手段:在仿制瓷器已经烧成,开炉时,趁器物温度还很高,用含盐的水往器身浇洒,便可生成开片釉。待器物冷却后,先用墨染粗片纹,便成铁线,再用茶水染细片,即成金丝。此种金丝铁线器,用水冲洗,便现原形。

四、过去仿古作伪瓷器不全是新烧,有将旧瓷加彩加款者(彩瓷比白瓷价高,有款比无款价高),此种作伪方法名日坯新彩。

除此而外,作伪方法还有种种:复窑、提彩、脱釉、补釉、补缺、旧胎到填花、新物旧款、旧物新款、套口、撞底、磨底磨口、去耳、"去流、除柄、补彩、补画等等。凡此种种,作伪虽然巧妙,终有不可掩饰的痕迹,若仔细揣摩,认真观察,不轻易下结论,终会去伪存真的。

鉴定古陶瓷的四个基本要求或叫基本任务:辨真伪、断时代、定窑口、评价值,这就是鉴定的内容。即按古陶瓷研究,鉴定界若干年中相沿成习的一些规定,较为详细地介绍一此有关事项

断时代这个要求似乎同辨真伪差不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鉴定时对陶瓷器年代的断定,学术界形成了一些不成文,但成习惯的规定,明代以前的器物,能定出朝代即可。再细一点,那些历时较长的朝代如唐、宋,能分出早、中、晚更好。

在鉴别时应特别注意,那些能定出绝对年代的器物,在科学上最有价值,往往作为标形器,作为研究资料,这种绝对年代,多由器物本身铭文显示。明代以后的朝代,要求能定出以帝王年号为阶段的相对年代,如明宣德、成化等等,清康熙、嘉庆等。只说是明代、清代,就不大够水平了。

还有,明、清历时长的朝代,如明之嘉靖、万历,清之康熙、乾隆,能分出早、中、晚更好。

断时代与辨真伪一个不同点在于:在古陶瓷中,有一些古人仿古器物,它们既不是被仿对象那种真品,也不是今人作伪,对今天来讲,它们也是一种古代陶瓷,精者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宋元时期小窑仿名窑器,明清时期仿宋代名窑器,清代仿明代官窑器,等等。对这类器物时代的鉴定,要说出仿品的时代和被仿对象,如宣德仿哥窑,永乐仿宋龙泉,康熙仿永乐青花,雍正仿汝窑,"乾隆仿均窑,等等。对这类确属古人仿古器物,仍应充分重视,它们照样有一定的收藏、研究、陈列价值,只要我们拿准了是否为仿品,仿制时间,不致鱼龙混杂,就算很有水平了。

【陶瓷文化】古陶瓷鉴别


古陶瓷的鉴别,传统的方法是指通过眼,耳、手去观察,分析,以对瓷器的烧造年代、窑口、质量、品类年代做出准确的判断。初涉陶瓷收藏的人,要学习和了解陶瓷发展史的基础知识,以便对古陶瓷器进行鉴别。我国有几千年的陶瓷制造历史,历代流传的陶瓷文物浩如烟海,每个时期的陶瓷在胎土、釉色、器型、装饰、工艺、色彩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只要我们刻苦学习,认真实践,对第一件陶瓷器仔细推敲,认真辨别,就能知真假,少上当。

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陶瓷器的要素是胎骨、器型、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等。各种陶瓷器分别都有它的发明创烧时期,胎土、器型的变化以及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的改革创新都有它的成功期和普及期。这个创烧期就是它时代的上限。一件古陶瓷器在釉色、器型、装饰、色彩、工艺等其中一项上限年代最晚的,就是这件陶瓷断代的上限,这是一条不可违背的原则。鉴定的依据为:

1、胎骨。随着粉碎、淘洗、烧结技术的不断提高,胎骨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早期的胎土没有粉碎,淘洗也不干净,烧成温度只有800度左右,所以胎土杂质多,疏松、吸水率高,强度差。商至东汉中期制陶业开始第一次飞跃,原始瓷出现,烧成温度是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强度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东汉晚期至南北朝瓷器发明,烧成温度是1200度左右。元代景德镇开始普遍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瓷器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减少了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变形。我们在鉴别陶瓷器时要善于根据通顺骨的烧结度来判断年代。同时,也要注意到各个地方就地取土为胎和偏远地区杂窑工艺技术滞后的现象。2、器型。自从人类发明陶器至今,各类器型根据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和社会群体审美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如果我们能对各个朝代的各种器型变化都了如指掌,我们在鉴定的时候就能稳操胜券

从商、周、秦汉比较单一的器型发展到现在梅瓶、盘口瓶、冲瓶、天球瓶、象耳瓶、玉壶春瓶、柳叶瓶、凤尾瓶、转心瓶等。每一种瓶型都有一个首先创烧的朝代,各个时期的瓶身、瓶嘴、肢线等都会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明显的,有些变化是细微的。谙熟这些演变的规律,就能比较准确鉴别瓶类的真伪和准确断定它的年代。3、釉色。自从商周的上釉原始瓷和秦汉的单色釉发明以来,颜色釉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种,每种颜色釉都有它的出生日期和年龄。我们应该熟悉每种釉色的发明产生朝代,重点掌握划时代的几种釉色,如低温铜釉绿、铜红、钴蓝、高温青釉、绿釉、霁蓝、霁红、黄釉、黑釉、褐釉、茶叶末釉等等,并且要熟悉各种釉的演变发展。如:由霁蓝演化出的雪花蓝、洒蓝等,由霁红演变来的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等。各种颜色釉都会派生新的釉色,各种色釉的叫法由于是口耳相传,民间叫法比较混杂,我们要多查阅资料,再根据其胎骨、器型、工艺、光泽确定其年代

古陶瓷鉴定口诀


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在瓷器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窑口多,品种多。历朝历代的效仿,窑口之间的效仿都是有的,因此作为如何可以鉴别出准确的窑口和产地是不容易的。所以要反复的训练和对比才行。如果能做到以其主要特点进行鉴别就更好。在鉴别古瓷中要掌握全面而又要知其特点,在甄别和对比中得到锻炼。

在中国古瓷中也有口诀,如:近代著名古陶瓷专家孙瀛洲先生,为了好记、易懂,在他的著论中就有对明代时期成化为款识的:“成字一撇直到腰,成字一点头肩腰”的口诀。当读到这个口诀就对“成”字感到头脑清晰的记住、不易忘掉。古陶瓷鉴定口诀:

收藏三境界

一好二迷三钻研,一层境界一层天,

收藏如破迷魂阵,闯过迷雾见真颜

唐三彩

三彩并非实指三,真假当须看开片,

开片有翘八成真,芝麻釉象最终断。

永乐压手杯

不似铃铛不似碗,大小宜人青光艳,

内画双狮为极品,四字篆款中央现。

紫砂器

宜兴紫石历千年,物精品高说鸣远,

文运寓奇遇神韵,一团紫泥值万千。

瓷尊

口底相若称作尊,雅俗贵贱窑口分,

官窑一件价百万,民窑不值几分文。

玉壶春

大肚小口玉壶春,古为酒器今显尊,

至宝当推元朝物,单色一瓶值万金。

梅瓶

小口乍肩气宇轩,宋代磁州工领先,

历代遍仿无新意,官窑一尊价过天。

瓷枕

纳凉瓷枕唐宋兴,磁州白釉好画工,

定窑瓷工出新意,荷叶底下一卧童。

酱釉扁壶

北朝扁壶出甘肃,浆胎酱釉瓷中殊,

腰悬玉液丝绸路,驼铃声声传千古。

清三代瓷

藏瓷当重康雍乾,多看真品勿走偏,

万里选一当为幸,岁月痕迹须细观.

四人肩舆

隋唐时代瓷轿兴,葬具映出盛世明,

定窑一具轰天下,再说谁敢定假真。

以上是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古陶瓷鉴定口诀的问题,更多的收藏知识请关注我们。

怎样研究古陶瓷


对古陶瓷,通常是研究其编年,即什么年代烧制;造型,即什么器形;工艺,即用什么方法烧;成分,即为什么会产生各种胎釉特征等。上世纪20年代开始,古陶瓷专家陈万里率先将考古方法用于陶瓷研究,这种采用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今,科技方法的介入为古陶瓷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比如,由于各地的瓷土资源不同,其化学成分亦不同,使用科技手段对胎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把已有定论的瓷器的成分数据作为参照,通过比对,可以推测甚至确定产地、窑口。

分析方法分为有损和无损两种。沈岳明介绍,对于数量较多的,比如南宋官窑出土大量碎片,可以采用取样分析方法在标本不显眼的地方钻取或刮取一定量的粉末进行检测,对文物本身是有损伤的;而对于存量少、器物完整的珍贵文物,就应采用无损的方式如红外线探伤、光谱仪分析文物矿物成分等。

传世哥窑总数不过百余件,比元青花存世量还低,目前主要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基本是宫廷旧藏。由于宋以后历朝历代均有仿哥窑制品,因此,宫廷收藏品中亦可能有后代仿品。这些仿品做工极为精致,仅用肉眼无法完全甄别。鉴于此,结合先进的科技手段,对文物逐一进行无损分析,成为目前通行的研究手段。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武汉古陶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武汉古陶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