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陶意瓷砖 > 导航 >

识别原始青瓷和印纹陶

识别原始青瓷和印纹陶

陶意瓷砖 古代瓷器颜色原始 古代青瓷器

2020-09-19

陶意瓷砖。

商周时期,是陶器向瓷器过渡的时期,这期间由于加工过程还不很精细,胎、釉和配料不很准确,控制火候还不够成熟,这时期生产出的瓷器质量较差,因此称“原始瓷器”或“原始青瓷”,甚至称之为“釉陶”。而在生产中,原始青瓷和一些有纹的陶器(称为印纹陶)甚至在一个窑里烧制,瓷、陶混为一炉,难以区别。

为此有专家称,印纹陶的烧成温度在1150℃至1200℃,因含铁量较高,胎色稍深,一般为深褐色、黄褐色、紫褐色等,没有施釉;有的因烧成温度较高致使陶胎的表面被烧结,有和釉相似的光泽,但质地粗糙。在古窑遗址中,考古人员经常发现原始青瓷和印纹陶同窑。有的印纹陶烧得恰到好处,而原始青瓷却因火候不够显得有些夹生;有的原始青瓷烧得很好,印纹陶却被火烧塌了。这说明原始青瓷和印纹陶除了所用原料不同外,烧成温度也有区别。

另外,原始青瓷与印纹陶在器种、用途方面也有着明确的分工:印纹陶胎骨坚硬厚重,表面粗糙无釉,适宜放食物;原始青瓷胎质细腻,器形规整,表面有光滑透明的釉层,利于口唇接触或便于洗涤,所以多被制成了饮食器具。WwW.tAocI52.cOm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原始瓷器和东汉瓷器


瓷器的产生与陶器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早期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乃至器物的成型方法等,都来自陶器,但瓷器的胎土和釉色决定了它后来居上、具有比陶器更宽广的发展前景。

原始瓷器和东汉瓷器

从考古发现的材料看,我国在商代中期已经有了原始瓷器,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低级阶段。我国发现原始瓷器的地点有许多处,在河南、山西、山东、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都有。

原始瓷器的成型工艺,多采用泥条盘筑法。部分原始瓷器的器表也拍印纹饰,原始瓷器有的内壁和外观都涂釉,釉的厚薄不均,并有流釉现象。釉色呈黄绿色或青灰色。用瓷土,但未烧结。

瓷器出现于东汉时期。考古工作者在东汉墓葬中,曾发现过不少瓷制品,如在浙江宁波地区汉"熹平五年"的纪年墓中发现青瓷罐,这是有确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

由原始瓷器发展为瓷器是陶瓷工艺的一大飞跃。但东汉时期瓷器刚从原始瓷器演变而来,在造型技术和装饰风格等方面,仍与原始瓷器有许多相似之处。装饰花纹为弦纹、水波纹等,有的器壁外拍印麻布纹、网纹、树叶纹、方格纹等。

东汉瓷器比原始瓷器质量提高,其主要原因是改进了窖炉的结构,采用长形窑(俗称"龙窑")进行烧造的缘故。长形窑便于升温,也便于降温,不会过速地降温。此外,这种长形窑的窖体较薄,这正好符合瓷器烧制工艺的要求,因为青瓷中含有较高的铁,要求较快冷却,以免二次氧化,但如过快冷却又会使胎壁开裂,这就要求升降温度速度适中。东汉瓷器生产工艺技术的提高,改变了瓷器的原始面貌,为以后瓷业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鉴藏知识:六朝青瓷识别指南


青釉瓷器是我们古代瓷器中历史最为久远、也是体系最为庞大的一类瓷器。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青瓷几乎就是瓷器的代表。在白瓷出现并发展成熟之后,这种情况才开始发生变化。

西晋青釉羊,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般来说,读者对唐宋之后的青瓷更为熟悉,而对唐代之前的青瓷发展过程了解有限。其实,从汉代烧制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到唐代“南青北白”格局的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器发展历史是一段重要的过渡,在这段时间里,瓷器的烧制技术不断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越,为唐代之后瓷器工艺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瓷器也是在这个时代以它优越的材质条件逐渐代替了漆、木、竹、陶和金属制品,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由于这段历史时期青瓷的烧造重心主要在江南地区,我们就以六朝(东吴、晋、宋、齐、梁、陈)来限定这段时期青瓷的烧造历史。六朝青瓷的面貌独具特点,以后大家去博物馆看展时就能轻松分辨出他们啦!

南朝青釉六系盖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窑 口

讲瓷器不得不说到“窑口”,窑口其实就是瓷器的产地,两千年来我国大江南北出现了众多窑口,这些窑口的崛起、发展和衰落各有早晚,各个窑口出产的瓷器也特点鲜明、各有千秋。我们熟悉的宋代“五大名窑”、江西“景德镇窑”指的都是窑口。

浙江是我国瓷器的重要发源地和主要产区之一,也是青瓷的故乡,今天我们提到的该时代出产青瓷的窑口大多分布在浙江地区。

越 窑

越窑是青瓷界的大佬,讲述青瓷的开篇总绕不过它。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称赞说“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陆龟蒙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更是越窑青瓷的名片。

当时越窑的主要产地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唐代通常以所在州的名字来命名瓷窑,所以定名为“越窑”或“越州窑”。

西晋越窑系青釉印纹豆,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来,经过三国、两晋、到南朝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是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很广、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也是当时我国瓷器生产的一个主要窑场。

越窑青瓷是青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种类之一,它的质量最优、影响最广,越窑青瓷产品覆盖了茶具、酒具、餐具、文具、容器、盥洗器、灯具、卫生用具和殉葬用的冥器等绝大多数用具种类,种类繁多、样样齐备。

西晋越窑系青釉双系卣,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婺 州 窑

婺州窑在今天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所烧制器类比越瓷少,三国、西晋时期以烧制日用器皿为主,另外也烧制冥器。东晋以后冥器已经不见,南朝时碗、钵、盏的数量增多,同时出现了盏托。婺州窑的一大贡献是首先成功运用化妆土。

西晋婺州窑青釉狗圈,1975年浙江金华西晋墓出土,现藏金华市博物馆

瓯 窑

瓯窑在浙南的温州一带,从考古发现来看,它的制作也不及越窑精细优美,供应范围没有越瓷广大。瓯窑瓷胎呈色较白,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装饰比较简单,可能是潘岳《笙赋》所谓“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中的“缥瓷”。

东晋瓯窑青釉牛形灯盏,1956年浙江瑞安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德 清 窑

德清位于杭嘉湖平原的西端,南与余杭县相邻,北和吴兴县接壤,天目山脉横亘其间。

德清窑兼烧黑瓷和青瓷,以生产黑瓷为主。德清窑最出色的黑瓷产品,釉面滋润,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德清窑造型风格与婺州窑相似,轮廓柔和不似越瓷挺拔。

德清窑烧造历史并不长久,从东晋开始到南朝初期结束,共一百多年,由于黑瓷深受人们喜爱而运销江浙、四川多地。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首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时代风格

瓷器的风格主要受时代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尽管各个窑口的产品各有特色,在同一时期依然显示出相似的时代风格。这里我们以越窑为例,简单分析一下各个时代青瓷的风格特点。

东 吴

三国时期的青瓷仍保留着汉代的许多特点。一般来说,瓷器的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极少有流釉或釉层剥落现象。

这个时期青瓷的纹饰、造型风格都深受汉代铜器、漆器的影响。纹饰偏简朴,常见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和耳面印叶脉纹等,晚期出现了斜方格网纹,并在谷仓上堆塑人物、飞鸟、亭阙、走兽或佛像等,装饰趋于繁复。三国时期的瓷器种类花色比汉代大为丰富。

三国吴青釉堆塑谷仓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 晋

西晋立国不久,青瓷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瓷器质量显著提高。这个时期青瓷的胎质、釉色和造型装饰与三国、东汉时期都有差别。胎骨比之前稍厚,胎色较深。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

品种大大增加,日常所需器形大多完备,用于随葬的冥器也有增加是六朝中花式品种最多的。器形矮胖端庄、稳重大方,很有气魄。

西晋青釉四系鸟纽盖缸,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晋青釉镂空双系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晋青釉人骑兽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 晋

东晋初期,青瓷保持西晋时期的风格,东晋中期以后青瓷生产出现普及趋势,瓷器器形趋向简朴实用,装饰大为减少。三国西晋时期一度大量生产的冥器基本上停烧,主要以日常用具为主。东晋晚期开始采用莲瓣纹,西晋后期出现的点褐彩在此时得到普遍应用。

东晋越窑系青釉褐斑四系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 朝

南朝时佛教盛行,莲瓣纹成为瓷器的主要装饰,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是褐点小而密集,与东晋时有差别。釉色普遍偏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胎釉结合情况不如东晋。

南朝青釉刻花单柄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朝青瓷莲花尊,现藏国家博物馆

典型器形

六朝青瓷的造型很有特点,有的器形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有的器形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迭中还发展出不同的风格,而有的器形在之后的朝代里得到了继承、展现出新的变化。

魂 瓶

亦称“皈依瓶”、“谷仓罐”、“堆塑罐”,古代随葬冥器。前文我们说到,三国西晋时期瓷质冥器非常流行、曾大量生产,魂瓶就是其中代表。

魂瓶来源于汉代五联罐,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半部分为平底罐,罐腹或为素面,或模印、堆塑出鸟兽、佛像、铺首等;上半部分为屋宇楼阁、鸟兽、人物、佛像等各种堆塑,或有纪年铭文。

西晋青釉堆塑谷仓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虎 子

又称“楲”,形若伏虎的一种器物,用途有水器与溺器两说。迄今发现最早的虎子是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的黑皮灰陶器。此后先秦墓中出土过漆、铜、陶质的虎子。

瓷质虎子流行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早期造型呈卧虎状,昂首、张口、鼓目,四足屈蹲,背部提梁或若绳索式;或塑呈一小型奔虎状,腹侧刻两翼。中期之后造型渐趋简单,器身与扁罐相似,肩部有向上倾斜的直筒口,素身,极少纹饰。至晚期虎首与四足逐渐消失。

西晋青釉虎子,江苏省南京栖霞岭甘家巷吴墓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鸡 首 壶

因壶肩部塑鸡首形而得名,亦称鸡头壶、天鸡壶、罂。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多为实用,后者是冥器。

西晋时期鸡首壶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东晋中晚期把手上端装饰龙首和熊纹,器形优美。隋代之后鸡首壶几乎匿迹。

西晋青釉鸡头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晋青釉鸡头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朝青釉鸡头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盘 口 壶

鸡首壶的器身就与盘口壶很相似,盘口壶口沿上折,长颈,球腹,平底。造型源于西汉的喇叭壶,流行于东汉至初唐,器身由矮小向高大演变。肩部通常饰双系或四系,东汉为环形,三国、两晋为桥形,隋之后渐成条状。

东晋青釉褐斑四系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朝青釉六系盘口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除了上述的几种典型器形,还有几种器形是这个时期非常流行的,这些器形我们在往期推送中都曾提到,比如《知否》中提到的“盏托”、“水盂”、“熏炉”,《小戏骨》中提到的唾壶,还有油灯、槅等等。

南朝青釉刻划莲花纹托盘,现藏福建博物院,摄影:动脉影

东晋越窑系青釉龟形砚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晋青瓷香薰,1953年江苏省宜兴市周处墓墩一号墓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东晋青釉唾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三国吴青瓷熊灯,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三国吴青瓷羊形烛台,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东晋青釉圆形槅,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六朝时期的青瓷发展为后来瓷器艺术的成熟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既展现出鲜明的时代风格,又对之后的瓷器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不容小觑。通过今天简单的展示,现在你能辨认出六朝青瓷的面貌了吗?

从器型和工艺来识别元青花


有20年的收藏经验,对瓷器、古籍(民国以前的线装书)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鉴赏能力。 

武常藏品元青花《大禹治水》人物故事纹双龙耳盘口瓶

应读者需求,本报开启藏家版面,欢迎各位藏友分享经验。

“高古瓷”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的概念,具有20多年收藏经验的民间收藏家武常认为,“高古瓷”通常指的是元代以前的瓷器,包括元代。而“高古瓷”中,宋代“五大名窑”和元青花最受人瞩目。

元代青花瓷器可以按照使用青花材料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是使用高铁低锰型“苏麻离青”进口钴料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特点是器型硕大,制作精良,画工精美繁密,青花发色呈深宝石蓝色,主要供宫廷和王公贵族使用,或出口中西亚地区,当今存世量极少;而使用高锰低铁型国产钴料的元青花瓷器,特点是器型较小,制作粗糙,画工粗放简约,青花发色呈灰蓝色,主要供级别较低的官员和民间百姓使用,或出口东南亚地区,存世量很大。

目前对元青花瓷器的研究主流是使用高铁低锰型“苏麻离青”进口钴料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因为不论从历史价值还是从艺术表现来说它都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水平,属官窑产品。

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型大多尺寸不一,一般分为两大类:1.立器,常见的有梅瓶、玉壶春瓶、花觚、香炉(熏)、直口(双耳)瓶(罐)、盘口(双耳)瓶(罐)等;2.圆器,常见的有圆口、花口、多边棱口的各种(高足)碗、盘、杯等。当然我们没有见过的器型还有很多,需要我们逐步去发现并予以研究确认。

元青花瓷器不论大小和立器、圆器,其制作工艺都是采用模印成形工艺(分节)制坯;泥接组型;外壁旋转修坯,削挖足底。所以立器必须具有两个特点:1.泥接痕的存在,内壁泥痕没修明显凸起,可看到或摸到;外壁泥痕已修平但可看出。2.内壁有明显模印成形痕迹的存在,而不是拉坯成形的痕迹。

对于新出现的大型立器器型的确定,主要从成形工艺方面研究。大型立器都是用配套的阴模分别手工印制出各分体胎坯后,再按要求用泥粘接组合在一起就可形成需要的瓷器胎体。只要在制模时考虑到模具配合尺寸的通用性,就可以实现用少量模具生产出更多品种器型瓷器的需求,这完全符合当时制瓷业分工明确、批量生产的需要。实际只要把已确认公布的元青花同类瓷器图片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它们的相应部位有相同点,如:盘口高瓶与盘口瓶(罐)的上半部相似,下半部不同;盘口高瓶与大梅瓶的下半部相似,上半部不同等。

在收藏没有见过的元青花器型时,建议应细致地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1.瓷器成形工艺方法是否与元代的一致;2.瓷器的构成部件形状是否与真品元青花的基本构成部件相符合。如都符合,就可以认定此器型基本符合元青花器型了。

隋代青瓷的特点和鉴定


公元581-618年是隋朝,共37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由于隋文帝推行一系列维护统一和发展经济的政策,结束了豪强大族分裂割据的战争,使长期处于分裂割据战争中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统一在一个政权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商品流通,手工艺技术交流扩大,陶瓷手工业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青瓷、白瓷、黄釉、黑釉瓷、低温釉陶大量生产出来。尤其青瓷的成就很突出。隋代青瓷突出的特点表现有三:

一、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相比,隋代青瓷广泛吸收其他工艺品的优点和艺术成就,使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更加丰富多彩。常见的器物有碗、盘、杯、钵、盂、壶、坛、盆、缸、盒、枕、炉、博山炉、烛台、唾盂、砚台、水盂、腰鼓、棋盘等。此外还有俑类、兽座、凭几、凳、框等模型,以及青瓷权。

二、隋代青瓷的胎体很坚硬,灰青,颜色比较浅,有的成灰白色。由于工艺水平的提高,南北朝时期青瓷胎体中含粗大沙粒的现象已经减少很多,变得相对细一些。胎体中起泡、窑裂、歪扭变形的现象基本看不到。釉质有的泛灰,有的泛黄,比较凝厚,有流釉现象,一般器物施釉前上化妆土,有的不上化妆土,施釉注意盖口、颈、肩和上腹部,中下腹至底露胎,流釉成蜡泪。底的边棱有的用刀轻国削一下。较原始青瓷,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上的缩釉及麻癞现象减少。四系罐、盘口四系尊一类器物颈肩交接的积釉地方出现美丽的乳浊釉块斑。

三、隋代青瓷的装饰技法主要刻花、划花、捏塑和印花。花纹有图案类、花卉类和动物类。图案类有弦纹、绳纹、瓦沟纹、席纹、篦纹、联珠纹、直线方块纹、双圈纹、云头纹等。花卉类有忍冬、莲瓣、葵瓣、梅花、宝相花、团花、菊花等。动物类有龙、凤、蟋螭等。捏塑的动物有龙头、鸡头等。

隋代青瓷表现时代特点很明显。南北朝时,北方瓷窑体系刚刚建立,作品造型风格雄放犷达,南方青瓷胎体较薄,比较精巧细致。到隋代工艺融铸南北,既有北方刚劲粗犷的风格,又有南方清秀的特点,而且很讲究线型的阳刚之气。各个地方区域性窑系的特点表现不明显。

关于隋代青瓷器的鉴定,首先是了解隋代青瓷的种类、胎釉及造型特征,准确把它和南北朝、唐代青瓷区分开来。

其次,了解假古董的情况,隋代青瓷以前很少有人去仿制,在文物艺术品市场上没有见到假隋瓷。在作假成风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物艺术品市场上出现了假隋瓷。主要器物种类有盘口四系尊、席纹执壶、碗、四系罐等类器物。这些假古董做的很像,主要是造型很像,因为隋瓷时代特征明显,器物种类又只有那么几种,结构比较简单。釉的颜色和质地猛一看很像,都是汉代南北朝以来流行的青釉瓷,呈橄榄色,有的还做出缩釉和麻癞块斑,釉层剥蚀脱离的特征。尤其麻癞块斑和剥蚀掉落釉层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让人感到这是1300多年岁月侵蚀的结果。

我们如何来判断其真假?

1、造型似是而非。隋代青瓷造型饱满,线型结构无论是直线或是弧线都很有力,直线硬挺,弧线富有弹性,如四系罐,肩和上腹部分的弧线弧度大,饱满转折有力,足部和下腹是直线,强壮的四个弧形耳高于口沿,所以形体优美大气,充满阳刚之美。假古董没有这种时代感,线条软弱无力。

2、器物胎体比较薄,而为了增加手感,下腹、底足做的很厚,没有浑然一体的敦实感。胎的质地根本不像,灰色较重,普通有沙粒的感觉,切削整齐,没有隋瓷从窑里或匣钵取出,敲掉垫饼时出现的自然伤痕。

3、没有真品青釉的漂亮质感。隋瓷青釉是玻璃釉,比较明亮,缩釉和麻癞现象不多,而假品不透明,灰褐色颜色深。满身从口到底每一个部分都是麻癞斑,让人感到不舒服。普遍用强酸浸泡,釉层虽然不掉,但全器上下釉层被腐蚀,像削掉一层皮,用手抚摩刺手感觉明显,这些就是赝品的特征。

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青瓷的区别


龙泉窑是我国古代一座重要的青瓷窑厂,而龙泉青瓷作为一类颇具特色的青瓷器,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关于龙泉窑及其产品的地位,根据以往在文献中的记载可知,龙泉窑在北宋时期就与官方产生了联系。

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供,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

——《鸡肋编》卷上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是宫廷用瓷的主要产地之一,这不仅包括一般民窑场烧造的瓷器,也包括仿官窑釉色的黑胎龙泉青瓷。

元代,龙泉青瓷窑场已成为皇家用瓷的四大产地之一。

自2006年以来,随着对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的发掘,从考古的角度证实了龙泉窑在明代仍与官方存在密切关系。出土的洪武、永乐时期的瓷器,和清宫旧藏的洪武永乐官窑器相同,表明了至少在那一时期龙泉窑会为皇宫烧制瓷器。

时至明成化以后,龙泉窑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景德镇此时已经成为了专为宫廷烧制瓷器唯一的窑场。

自明初于景德镇设立御器厂起,其在与官方的联系上相比龙泉窑已经不在同一级别。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景德镇官窑瓷器的地位与价值自然远胜过龙泉青瓷。

从2002年景德镇御窑遗址发掘起,就出土有景德镇仿龙泉青瓷。在2014年的发掘中又见有一批这类器物。器物年代集中于明代早期,即从永乐、宣德到正统时期。通过观察出土器物不难发现,至少在明永乐时期,景德镇烧造与龙泉青瓷相似度极高的仿龙泉青瓷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至宣德时期延续了这一做法,并于正统时期已经达到了非常好的仿烧效果,以致在垫烧方式上都有所仿效。

景德镇窑址的青釉瓷器,无论在釉色上,还是在装烧工艺上都是与大家熟知的龙泉青瓷类同。尤其是外底刮釉托烧的小碟,如果不是批量出自景德镇御窑遗址,我们很难能认出它们不是浙江龙泉窑场的瓷器。

古代原始瓷和陶器瓷器有什么区别


原始瓷和陶器瓷器是两种陶瓷,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瓷器工艺的进步它们还存在着传承的关系,也就是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并且这还存在共生的关系。

原始瓷与陶器的主要区别:

首先,从胎质上看,原始瓷与陶器有着很大的区别。原始瓷其胎质是用瓷土烧制而成,而陶器的胎质则是用陶土烧就的,二者胎料不同。

其次,从釉看,原始瓷与陶器的不同之处表现为,陶器一般不施釉,而原始瓷则施釉。

从出土的的大量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看,在使用功能方面,原始瓷与陶器也是有区别的。原始瓷和印纹硬陶都留存了大量的生活日用器,但在生活用器方面,二者分工不同,使用功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对于陶器来说,原始瓷的瓷土比较细腻,同时又是施釉的,所以原始瓷实用器物较多,即如碗、杯、盘等与人的嘴巴直接接触器物类较多。相对瓷器来说,陶器的器型一般都比较大,所以陶器则以存储器为多,古人大多用陶器来储存谷物和水等。

在功能方面,原始瓷与陶器的另一个区别表现为,原始瓷除了那些小件的实用器皿以外,还有大量的仿青铜礼器的器物,而陶器特别是其所接触的印纹硬陶,虽然也有仿礼器的器物,但数量非常少,大多是一般的生活用器诸如储存器之类的。

原始瓷与成熟瓷器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差异,“东汉时期才出现成熟瓷器,但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对东汉时期成熟瓷器的出现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因对相关工艺技术掌握程度不同及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所影响,成熟瓷器与原始瓷器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一个被称为‘原始瓷’,一个则直接称之为‘瓷’。”

原始瓷的制作工艺不如后来的瓷器成熟,首先在胎质方面,尽管原始瓷的胎料(瓷土)也经过一定的淘洗,但肯定不如成熟瓷器那么精细,是它的淘洗比较粗制。所以原始瓷与后来的成熟瓷相比较,显得比较粗糙。其次,原始瓷的烧造温度虽然也高达上千度,但还是没有后来的成熟时期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的烧造温度高,所以原始瓷不如成熟瓷器精致细腻,也不如成熟瓷器色彩丰富。

原始瓷图片

唐三彩是陶还是瓷?陶和瓷如何区分?


陶瓷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6500多年前,甘肃马家窑和齐家文化中,均发现了大量精美彩陶。

在唐代,厚葬的风俗使作为冥器的唐三彩发展迅速,成为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陶瓷业到宋代得到了蓬勃发展,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日趋丰富,明朝青花瓷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您知道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的唐三彩不是瓷而是陶吗?它属于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

陶和瓷经常并称,但是您知道陶和瓷之间的区别吗?让我们为您一一道来。

一、陶和瓷的吸水率不同

国标中,陶和瓷是按它们的吸水率来区分的,吸水率小于0.5%的为瓷,大于10%的为陶,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瓷。

二、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三、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四、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五、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六、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瓷器和陶器虽然不同,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张新新)

唐三彩是陶还是瓷 陶和瓷如何区分


陶瓷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6500多年前,甘肃马家窑和齐家文化中,均发现了大量精美彩陶。

在唐代,厚葬的风俗使作为冥器的唐三彩发展迅速,成为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陶瓷业到宋代得到了蓬勃发展,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 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日趋丰富,明朝青花瓷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您知道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的唐三彩不是瓷而是陶吗?它属于一种盛行于 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

陶和瓷经常并称,但是您知道陶和瓷之间的区别吗?让我们为您一一道来。

一、陶和瓷的吸水率不同

国标中,陶和瓷是按它们的吸水率来区分的,吸水率小于0.5%的为瓷,大于10%的为陶,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瓷。

二、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三、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四、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 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 璃质。

五、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六、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瓷器和陶器虽然不同,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