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杂色釉素三彩:色彩缤纷的弘治朝瓷器

杂色釉素三彩:色彩缤纷的弘治朝瓷器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的彩 古代瓷器三角

2020-09-19

【www.taoci52.com -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碗(残片)明弘治 高4.2厘米 200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无釉。内壁近口沿处和内底均画绿彩弦线一道,内底饰绿彩锥拱云龙纹。外壁近口沿处和圈足外墙均画绿彩弦线一道,腹部饰绿彩锥拱海水龙纹。

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碗 明弘治 高7.2厘米 口径16.3厘米 足径6.9厘米 故宫博物馆藏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内敛。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无釉。内底和外壁均饰以绿彩锥拱云龙纹。内底饰一条五爪龙和三朵云,外壁饰两条五爪龙,衬以锥拱海水纹。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明代御窑的瓷器烧制也有很多创新,很讲究色彩的搭配,例如白地绿、白地酱、孔雀绿地洒蓝、黄地绿、红地绿、黄地紫等都属于杂釉彩的一种,下面介绍的这件里黄釉外孔雀绿地洒蓝锥拱云龙纹盘,在故宫并没有传世的完整的。

里黄釉外孔雀绿地洒蓝锥拱云龙纹盘 明弘治 高3.8厘米 口径15厘米 足径8.8厘米 江西省景德镇市公安局移交,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www.TAOCI52.cOm

盘撇口、浅弧壁、圈足。外壁以孔雀绿釉为地,锥拱两条行龙收尾相接于云纹之间,纹饰内填以洒蓝釉。内壁施黄釉,素面无纹,口沿处因釉薄而呈色稍淡。圈足略高,足墙微内敛。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此盘同时施孔雀绿釉、洒蓝釉、黄釉三种单色釉,不见于传世品。

白地黄彩云龙纹盘 明弘治、民国加彩 高4.5厘米 口径21.2厘米 足径12.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盘敞口、浅弧壁、塌底、圈足。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无釉。内、外均以黄彩装饰。内底绘一云龙戏珠纹,外壁绘二龙戏珠纹。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此盘做工精致、黄彩明艳,从色彩与画法上看,龙纹描画线条僵硬,不够生动,不是明弘治时期龙纹的特征。结合胎、釉特征分析,此盘应是民国时期利用弘治白釉盘加绘黄彩而成,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白地黄彩云龙纹盘外壁龙纹局部特写

再来个局部特写图细看,首先龙身的黄色与弘治时期的黄色有所不同,其次龙的画法也不同,比如弘治时期画龙的眼睛基本都是一个圈,里面点一个点儿。但是这件盘子上的龙连眼睛上的睫毛都画出来了,弘治时期是不这么画龙的。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鉴赏康熙虎皮斑素三彩


素三彩瓷器的起源,其上可以追溯到受了唐三彩和辽金三彩的巨大影响,但真正始创却是“在明代中早期,至明代正德时已极为精致”(中国陶瓷史)。而虎皮斑纹素三彩是康熙朝创烧的新品种,因当时烧造量不大,现在的存世量也可想而知,市场上早已是凤毛麟角,很是稀罕。

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精诚所至,梦想成真。日前,我的古瓷藏品中也终于有了一件康熙时期景德镇民窑烧制的虎皮斑纹素三彩盘。当时,我是既舍不得钱,又舍不得盘,咬咬牙,暗暗想着:大不了这个月多吃几顿水煮白菜。钱能再挣,古瓷盘不可再生,错过机会,那就不知何年何月再与它相会啦。于是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工资买来这件“破盘”,填补了我古瓷藏品种类的一个空白。捧着这件价格昂贵的破烂宝贝,翻来复去,眼细观,手轻抚,心领会,自然多有感悟,亦不敢独吞欢乐,故草记如下,与藏友们共享之。

此盘残而不缺,口径20厘米,高3.5厘米,底足直径11厘米。其型为平底,弧腹,折腰,宽沿成45度角外侈,圈足。这类造型的盘子康熙时期较多,有青花、五彩、斗彩等,但以虎皮斑纹为饰的却难得一见。这只盘的内外由黄、绿、紫、白四种釉色点染而成斑状纹饰,形态随意不定,妙趣横生,颇有“大象无形”的抽象意蕴,洋溢着浓浓的自然美,让人因此而想象大清帝国强盛时期的富贵与繁华。拿这件民窑虎皮斑纹素三彩盘做为实物标本参照器,笔者认为在鉴定同期同类制品时,至少有以下几点要特别注意:第一、釉彩薄,玻璃质强,抚摸时基本上觉察不到凸起感。盘内外,尤其是在外侧,修胎时留下的细密弦纹清晰可见;第二、胎土洁白细腻、缜密坚致,与同时期的青花、五彩等各种器皿的“糯米汁”一般的胎质相同;第三、圈足较浅窄,足根较圆。足底内满施白中闪青的亮清釉,足墙内侧胎釉结合处可见淡淡的火石红色,足墙外侧的胎与釉彩结合处不见火石红,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同白釉与彩料之中所含有微量元素不同有关;第四、经反复观察分析,笔者认为虎皮斑纹素三彩的制作工艺应是在高温烧成的涩胎上先敷一层透明釉,接着点染不同的彩料斑,晾干后入窑二次烧成。

当然,这只盘子也给我留下了一连串的疑问:为什么这种纹饰产生在瓷器制作的巅峰阶段却又产量很少呢?是因为烧造不易,还是审美格调太“阳春白雪”而不入俗人眼呢?它的诞生是不是仅仅源于清康熙王朝的君臣黎民对于唐、宋三彩的浪漫神韵和灿烂辉煌的追慕呢?……看来,要找到上述问题的确切答案,我还必须上下求索。对于真正的收藏者来说,拥有了藏品,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深入研究探讨的开始。

弘治朝娇黄釉鉴识


一,弘治娇黄釉品种多,数量大,价值甚高,后世都以其为楷模,清以后多有仿品。鉴定时需把握的重要特征是:

一,弘治造型规整,修坯细洁,底足白釉初期与成化白色一样,中期发灰,晚期泛青色,与正德的亮青色一致。

二、弘治盘底均有塌凹现象,后仿者多为平底。

三,弘治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后仿者底足稍高。

四,款识中“治”字中的三点水,一般真物均低于“台”字,后仿者三点水和“台”字相齐平。

五,弘治黄釉得鸡油黄色级难仿制。成化时偏黄白色,后仿者多发深黄色。弘治黄釉二次上釉均十分精细,边沿与白釉或白胎相接的部位整齐而自然,后仿者多显拘谨。弘治以后,历代都生产黄釉,正德朝继承弘治传统,但黄色偏重,给人以老成持重之感。嘉靖朝黄釉丛浅淡到深黄均有,釉面似有不平之感,可能是笔拓法上的釉,也有釉面匀润的,估计是用吹釉法上的釉。嘉靖时习惯在黄釉上绘红彩,在低温红釉上绘黄彩。个别黄釉器底足施黄釉,均为刻官款。万历黄釉器传世较少,多为碗类,黄色深沉,已无娇黄之感。

康熙虎皮斑素三彩鉴赏


素三彩瓷器的起源,其上可以追溯到受了唐三彩和辽金三彩的巨大影响,但真正始创却是“在明代中早期,至明代正德时已极为精致”(中国陶瓷史)。而虎皮斑纹素三彩是康熙朝创烧的新品种,因当时烧造量不大,现在的存世量也可想而知,市场上早已是凤毛麟角,很是稀罕。

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精诚所至,梦想成真。日前,我的古瓷藏品中也终于有了一件康熙时期景德镇民窑烧制的虎皮斑纹素三彩盘。当时,我是既舍不得钱,又舍不得盘,咬咬牙,暗暗想着:大不了这个月多吃几顿水煮白菜。钱能再挣,古瓷盘不可再生,错过机会,那就不知何年何月再与它相会啦。于是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工资买来这件“破盘”,填补了我古瓷藏品种类的一个空白。捧着这件价格昂贵的破烂宝贝,翻来复去,眼细观,手轻抚,心领会,自然多有感悟,亦不敢独吞欢乐,故草记如下,与藏友们共享之。

此盘残而不缺,口径20厘米,高3.5厘米,底足直径11厘米。其型为平底,弧腹,折腰,宽沿成45度角外侈,圈足。这类造型的盘子康熙时期较多,有青花、五彩、斗彩等,但以虎皮斑纹为饰的却难得一见。这只盘的内外由黄、绿、紫、白四种釉色点染而成斑状纹饰,形态随意不定,妙趣横生,颇有“大象无形”的抽象意蕴,洋溢着浓浓的自然美,让人因此而想象大清帝国强盛时期的富贵与繁华。拿这件民窑虎皮斑纹素三彩盘做为实物标本参照器,笔者认为在鉴定同期同类制品时,至少有以下几点要特别注意:第一、釉彩薄,玻璃质强,抚摸时基本上觉察不到凸起感。盘内外,尤其是在外侧,修胎时留下的细密弦纹清晰可见;第二、胎土洁白细腻、缜密坚致,与同时期的青花、五彩等各种器皿的“糯米汁”一般的胎质相同;第三、圈足较浅窄,足根较圆。足底内满施白中闪青的亮清釉,足墙内侧胎釉结合处可见淡淡的火石红色,足墙外侧的胎与釉彩结合处不见火石红,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同白釉与彩料之中所含有微量元素不同有关;第四、经反复观察分析,笔者认为虎皮斑纹素三彩的制作工艺应是在高温烧成的涩胎上先敷一层透明釉,接着点染不同的彩料斑,晾干后入窑二次烧成。

当然,这只盘子也给我留下了一连串的疑问:为什么这种纹饰产生在瓷器制作的巅峰阶段却又产量很少呢?是因为烧造不易,还是审美格调太“阳春白雪”而不入俗人眼呢?它的诞生是不是仅仅源于清康熙王朝的君臣黎民对于唐、宋三彩的浪漫神韵和灿烂辉煌的追慕呢?……看来,要找到上述问题的确切答案,我还必须上下求索。对于真正的收藏者来说,拥有了藏品,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深入研究探讨的开始。

明清两代素三彩和斗彩瓷器


素三彩是釉上彩痤疮品种之一,素三彩之名出现在清末,言以“黄、绿、茄”三色为主的瓷器,茄色就是紫色,像茄子。明代素三彩是在唐、宋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过,唐宋三彩是陶器。随着瓷器烧制技术的提高明代改用素烧瓷胎代替了唐宋的素烧陶胎。这一变革,成为明清三彩与唐宋三彩的最大区别。素三彩并不限于这三种颜色,说素三彩一个“素”字,点明了与五彩的区别。它与五彩的区别就是:不用红色。素三彩,给人整体感觉色调黯淡、素雅而已,也没有严格的定义。它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

素三彩瓷器的烧制,始于明正德年间,您看北京故宫珍藏的“明正德素三彩缠枝莲纹高足碗”、“明正德素三彩缠枝莲纹长方水仙盆”。后来的嘉靖、万历年到明末,也生产过一些。素三彩主要是用于祭祀和冥器使用的,一般制作较粗糙,数量有限,在明代瓷器中也黯淡无光。

到清康熙时,素三彩瓷器得到很大发展,还衍生出许多新的品种。功能呢,分两种,墨地素三彩主要用于祭祀和丧葬;其他色地的,用于陈设装饰,有个别素三彩瓷器,还有点红现象,更为珍贵。

清康熙 素三彩海八怪纹观音瓶

康熙时期的素三彩除了墨地之外,几乎都是官窑生产的,多用于陈设、赏玩。素三彩还有白地、彩地、虎皮三彩多个品种,您看北京故宫收藏的“清康熙素三彩茄式壶”,观复展出的“清康熙素三彩海八怪纹观音瓶”和“清康熙虎皮三彩碗”。

清代唯一民窑瓷器价值高于官窑的,就是墨地素三彩。因为,墨地素三彩是丧葬用器,官窑有诸多忌讳,限制生产。皇家控制官窑,不管民窑。众多的达官显贵们为了风光、排场,攀比孝心,不惜花费,对民窑烧造的墨地素三彩瓷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使它烧造的更加精美,反而成就了民窑。

到了雍正时期,整肃朝纲,严禁奢靡,墨地素三彩也就绝烧了。到了清末,留存的康熙朝墨地素三彩瓷器极其稀少,价值更高。一件残器大瓶,都可卖一万大洋。加之欧美古董商到处搜求,因此光绪、民国年间有大量仿造。现在,很多欧美博物馆收藏的清康熙墨地素三彩器,其中有颇多的赝品,要仔细辨别。

清雍正 斗彩团花天球瓶

清乾隆 斗彩双龙纹抱月瓶

再说说清代的斗彩瓷器。康雍乾官窑有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清代的斗彩瓷器大多数绘画精致,改变了成化斗彩“叶无反侧”、“四季单衣”的不足,图案性更强,产量也要大于明成化时期,但没有成化斗彩清秀飘逸的风采。康雍乾官窑,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的产品,特别是雍正时期,已能很好地仿烧出成化斗彩,但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数寄托成化款。

素三彩暗花云龙花果纹盘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4.7cm,口径25.1cm,足径16.7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景德镇素三彩

陶瓷造型: 盘

说 明: 清康熙

盘口微外撇,弧腹,圈足。内外白地素三彩装饰。盘内、外暗刻云龙纹。盘内在刻划纹饰上彩绘石榴等折枝花果纹,外壁在刻划纹饰上彩绘折枝牡丹花纹两组。花卉施以绿、紫、黄、黑等低温彩釉。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盘以黑彩勾绘纹饰轮廓线,将果实的饱满、丰硕表现得淋漓尽致。纹饰层次分明,色彩素雅。

此器烧制方法是先在素胎上暗刻云龙纹饰,施透明釉后入窑高温烧成白釉暗花云龙纹瓷盘,然后在瓷器的表面用素色彩料绘花果等纹饰,再入窑经低温焙烧而成。将釉下刻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使得彩绘纹饰下还透着另一种若隐若现的纹饰,可谓新颖别致。

五彩缤纷的定窑釉色


定窑白釉太出名了,而且北宋时期皇家钟情于单色釉瓷器,所以对于其它定窑颜色釉瓷器都不是很了解,其实定窑瓷器也是五颜六色的,除了白釉瓷器还有黑定、紫定、红定、绿定等釉色,怎么样打破了你对传统定窑瓷器的认知吧?

定窑五彩缤纷的釉色是怎么形成的?

定窑五彩缤纷的釉色是怎么形成的?定窑不同釉色的工艺配方,圴以定窑遗址附近的矿物原料配比而成,完全不用化学色料,温度在1280℃左右时,黑釉如点漆,沉着稳重,光泽厚实,釉面呈橘皮状,即黑定。温度在1290℃左右时,釉由黑色趋向紫色,俗称酱釉,即紫定。温度在1300℃时,釉面由紫色变红褐色或红色,即红定。色定的工艺配方不含任何低毒及有害成分,并具有抗冷爆、酸、碱腐蚀等优点。色釉于形制中往往是边口处薄,下部近底足处厚,自然形成一厚圈状,甚或有露珠状垂釉。

宋代苏东坡诗称“定州花瓷琢红玉”即为对黑定、红定名贵之赞誉。

黑定最早见载于明曹昭《格古要论》“有黑定,色黑如漆”。从定窑传世品及出土器物和遗址挖掘的标本来看,黑定胎与白定一样,为坚细白胎,《文房清玩》有载,定窑器“其色白,间有黑、紫,然俱白骨质胎”。

定窑瓷器釉色特点

通过以上对定窑颜色釉瓷器的描述,总结了定窑色釉瓷器的一些特点

1.定窑颜色釉瓷器不含任何化学物质,都是纯天然的瓷土里的矿物质;

2.定窑颜色釉不是靠染色剂显示釉色的,而是靠温度掌控的;

3.定窑黑紫褐红釉瓷器瓷胎跟白釉瓷器一样都是白胎的;

4.定窑瓷器颜色釉色瓷器里还有鹧鸪斑、兔毫釉色的瓷器。

清康熙时期的素三彩瓷器


清代康熙时期的素三彩瓷器十分著名,以至于人们讲起素三彩就会联想到康熙朝。

那么是不是只有康熙朝才有素三彩?素三彩真的是三种颜色?素三彩的素又是什么含义?康熙时期的素三彩走素雅与精细的路线,但有一种叫虎皮三彩的却斑斑驳驳如同抽象画。瓷器上为什么会有这么粗放的花纹,这种粗放的花纹与老虎身上的花纹基本挨不上边,又为什么要叫做虎皮三彩呢?康熙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瓷器数量很大,质量很高,在每次大拍中基本都能找到它的身影。但康熙朝的素三彩却露面不多,这又是什么原因?

对于有兴趣收藏或了解康熙素三彩的藏家来说,这些都是饶有趣味的问题。

以精细见长

说起三彩大家并不陌生,远的有唐三彩、宋三彩、辽三彩,近一些的有明代成化素三彩、清代康熙素三彩。

素三彩的含义比较模糊,人们的大致理解是除了红以外的多种色彩。清代康熙素三彩以黄、绿、紫三色为主,有时也会有白色、黑色或其他色彩的加入。素三彩是康熙彩瓷中的特殊品种,虽然用彩方面没有五彩那么丰富,那么热烈,但它工艺精细繁复,品位高雅不俗。因此在清朝宫廷用瓷中地位很高,得到了康熙皇帝、后宫贵人、王公大臣的普遍喜爱。

康熙素三彩有多个品种,其区分主要由底色来定。底色为白釉,即“白地三彩”;黄釉,即“黄地三彩”;黑釉,即“黑地三彩”;紫色釉,即“紫地三彩”等。其中以黄地素三彩最为名贵。黄色象征着皇权,黄地素三彩如果同时又是饰以龙纹的,那就是宫廷用瓷,民间几乎没有。

虎皮素三彩

在康熙素三彩中,有一种叫虎皮三彩的特殊品种。它以色块组成,风格粗犷,与精细沾不上一点边。虎皮三彩的出现可能与当时瓷器出口有关,西方人的审美情调催生了这个特殊的品种。

这种特殊的、以抽象色块组成的素三彩为什么叫虎皮三彩呢?这与康熙皇帝崇尚狩猎有关。清朝的开国皇帝们正是骑在马背上越过了山海关,建立了帝国。立国之后,皇帝每年还要组织大规模的射猎活动,以此励志。有记载称康熙皇帝每年猎杀的老虎就在百头以上。被猎杀的动物的血是红色的,老虎的血也是红色的。红色自然就认为是荤色,非红就是素色了。虎皮三彩在素三彩的范畴,不带一点红色。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读出三百年以前康熙皇帝的立国之道:血腥是为了和平。

鉴赏有门道

康熙素三彩原料配制和制作的各道工序特别严格,每一个都十分精细。器物往往造型和谐优美,既轻且薄,几乎没有一点厚薄不匀或变形的现象。

白地素三彩与一般五彩瓷的制作方法相同,即先将胎罩上了透明釉高温烧成后,再以色料绘上图案二次低温烧成。色地素三彩的制作与白地素三彩的制作相比要繁复得多:需要先素烧,烧好后用色料直接在素胎上作画,画好后还要在纹饰的空隙处仔仔细细、一丝不苟地填上色地,再二次低温烧成。

康熙素三彩(色地)各种纹饰图案的色彩与色地共在一个平面上,用手抚摩感觉细滑平整,基本没有凹凸之感。这是鉴定康熙素三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康熙以后,素三彩几乎停烧,直到晚清光绪时候又有少量烧制。虽然光绪时候的素三彩也有部分堪称精到,但与康熙之时的器物相比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

素三彩堆塑芦雁纹罐(明)


泰州博物馆藏有一件从明代墓葬中出土的素三彩堆塑雁纹瓷罐,这件三彩罐高15.1厘米,口径7.l厘米,底径9.2厘米,唇口微外翻,短直颈,鼓腹,下腹渐收,近底处稍外撇,平底,细白胎,腹部有一圈胎接痕,最大半径偏于上部,显得圆润丰满。罐内部施白釉,外部满刷草绿色釉,罐身堆塑黄、紫、白三色釉装饰的芦雁、云彩、莲花等图案。从造型、胎接工艺及纹饰分析,应为明代中晚期景德镇的产品。

1983年11月,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在泰州见到这件素三彩罐,认为“一般素三彩为平面、刻画,这是堆画,出土完整,较为难得。这种罐国外有些,故宫博物院有几件,其他地方可能没有”。

该素三彩罐上运用的绿、黄、紫、白四种色彩颇有新意而又恰到好处,在满施草绿色釉的罐肩及近底处饰黄色如意云,营造了一种仙境的感觉,腹部的芦苇迎风摇摆,黄色的芦花像硕大的谷穗,几只芦雁在天空和芦苇丛中,呈现出飞翔、鸣叫、歇宿、啄食四种不同的形态,生动而形象。“芦雁”谐音“路安”,寓意为一路平安,是祝愿死者往另一世界的路上能够一路平安。罐中间饰有莲花图案,莲花是佛教的圣花,象征西方净土。阅读整个画面,当是陶瓷艺人希望这件素三彩罐子能陪着死者的灵魂,一路平安去往西方净土,到达极乐世界。

这件器物上所有的图案花纹皆高出表面,有较强的立体感。在主题花纹“芦雁”图案堆画的七只大雁里,各具情态,飞的雁展翅飞翔,鸣的雁引颈长鸣,宿的雁头嘴后弯藏进翅膀安然入睡,食的雁或张口或低头觅食,生动形象,展示了非凡的装饰工艺水平。特别是罐上堆塑(堆贴)花纹图案,采用了两种堆贴的方法。一是常见的贴花方法,即用泥条捏塑成花形,粘贴在器物表面,经过修刻成为图案;一是采用了在泰州同时期墓葬出土的法华器上常常可以看到的那种堆塑贴花的方法。综合以上因素,可以认为这件器物对于研究明代素三彩是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