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怎么鉴别清代青花瓷器 > 导航 >

清代德化青花瓷的装饰艺术

清代德化青花瓷的装饰艺术

怎么鉴别清代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鉴别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2020-09-29

怎么鉴别清代青花瓷器。

青花瓷是清代德化窑中数量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它是一种釉下彩绘,含氧化钴的矿石作为颜料,在瓷器的生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施以透明釉,入窑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釉下的钴料在高温下烧成后呈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由于淘洗不精,色调青中泛黑、泛灰,且略有晕散,但色调浓重,描绘的图案具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有水墨画的韵味。德化窑的窑工熟练掌握了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所绘纹饰有云龙纹、缠枝纹、花卉纹等,题材涉及人物、动物、花卉等,内容丰富多彩。绘画层次遍布器物全身,繁缛美丽,但各层次纹饰往往用弦纹分隔,同时以弦纹分隔突出纹饰。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主次分明,构图严谨,布局合理有致,线条流畅,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

绘画装饰是德化青花瓷艺术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它通过民间匠师灵巧的手笔,在白瓷素坯上描绘多姿多彩的图案,上釉烧成后溶合于釉质中,在光润的瓷面透出明快的花纹,表达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展示了一种永久的艺术魅力。其装饰技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直接在瓷坯上绘画,俗称“绘青花”;一种是采用刻有图案的印章在瓷坯上印制,俗称“印青花”;一种是绘画与模印相结合。第一种用法较普遍,第二、三种用法较少见。

德化窑借鉴和学习景德镇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因此它的内容带有鲜明的民间色彩,主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植物、动物、人物、文字、辅助纹饰等,适应当时人们追求吉祥寓意的审美风尚。

植物题材主要有石榴花木、水草、菊花、兰花、梅花、牡丹、葵花、芭蕉、葡萄、牵牛花、缠枝花、灵芝草、松枝竹、缠枝藤草、杨柳、佛手等。

动物纹饰主要有团凤、展翅团凤、云中飞凤、林中飞凤、火龙、戏龙、去中飞龙、林中飞雀、梅中鸣雀、雄狮飞云、麒麟回头、团凤祝寿、松鹤图、草中蝴蝶、云中蝙蝠、草中游鱼、水中追鱼等。

点线图案:有点圈纹、卷浪纹、点纹、斜线交叉纹、网格纹、水波纹、竖线纹、曲线纹、飘带纹等。

山水人物图有山水风光、风景附名诗句、婴戏图、城楼图、湖中垂钓、水乡人家、异石花草、神话传说、仙游图、高士图、三星图、晨读图、对弈图等。

文字装饰有吉祥语和寿字纹、有单字“寿”“喜”“丰”“福”“多”或诗句“志在书中”“晨兴半炷香”“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此中有真意”“心在书中”等。

辅助纹饰有竹叶、蕉叶、莲纹、雷云纹、树叶纹、缠枝纹、回纹、卷草纹、船纹等。

纹饰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纹饰遍布器身。其构图严谨,繁而不乱,采用弦纹将图案分隔成多层,层次丰富,主次分明,即主题纹饰突出在显眼的位置,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碗、盘类的主题纹饰主要在内底心,有的也在外壁,主要是花卉纹,而辅助纹饰则主要在口沿内外侧、内壁等,充满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

植物纹饰主要有牡丹纹、菊花纹、莲花纹和灵芝纹。

牡丹纹是德化窑中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寓意幸福美满,富贵昌盛,被喻为富贵花。主要用于碗、盘的内心,表现的是正面开放的牡丹。花蕊简化为圆圈内加一圆点,众多花瓣围住花蕊,象征富贵吉祥。

菊花纹也是德化窑中最常见的纹饰之一。主要为缠枝菊,多用在碗、盘内、外壁,采用青花绘画的菊花纹往往大花大叶。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被古代文人赋予高雅洁净的内涵,因此成为各地窑口喜欢采用的纹饰,也是德化窑的主要纹饰之一。德化窑的莲纹主要有仰叶纹、覆叶纹、莲瓣纹等。莲瓣纹是德化窑中最普遍的辅助纹饰,莲瓣之间往往紧密排列,形成共用边,装饰于器物的底部。

德化窑中的灵芝纹多用在碗、盘的内外壁。

动物纹饰主要有龙纹和仙鹤纹。龙纹是德化窑中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分布在碗、盘等器全身,有的延伸到器外壁,叫过墙龙。龙纹图案生动,极富动态,体现了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仙鹤纹在德化窑中发现较少,画的是一只仙鹤昂首站在美丽的花丛中,精神抖擞,线条流畅,神形兼备,意境旷远,主要用在盘心作为主题纹饰。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中常见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历史人物和戏曲故事的图案,德化窑也学习和借鉴了这种装饰手法,题材主要是琴棋书画仕女图和高士图,用在盘心作主题纹饰,分别描绘仕女弹琴、下棋、读书、赏画等内容;高士图则是描绘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题材,如读书、对弈、赏画作诗等。人物五官绘制精妙,衣着服饰层次丰富,体现了娴熟细腻的绘画技巧。

德化窑中的文字装饰主要有元利、永盛、福、寿、贞兴、全盛、和兴、兴胜、瑞珍、合兴、顺兴、和盛、大兴、合兴、玉兴、宝合、日成、心在书中、 羊、兴胜、成金、美胜等字样,其中福、寿等字,采用青花书写在盘心,推测是一种吉祥语,表达一种美好的祝福。而其他文字主要是书写在碗、盘等的圈足底部,有的是墨书,有的压印上去,书写简率,随意,估计是为当时的产品所作的记号,可能是窑工或窑主的记号,也可能是定烧瓷器的货主的记号。多以堂号款、商号款为主。但外销产品大多不用款识。这些款识有的在器内,有的在器底圈足内。

辅助纹饰主要是回纹,常出现在碗、盘的口沿作辅助纹饰。用短横竖线环绕成回字形呈二方连续展开,分布在盘、碗的口沿内外侧,往往简化变形,宽扁。此外还有云纹、杂宝纹、几何纹等辅助纹饰。

德化窑民间青花装饰善于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寥寥数笔,出神入化,把形神、情景、意趣这三个艺术的基本要素融为一体,表现了民间青花重生活、重情趣、简练朴实、处理大胆的作风。德化民窑的瓷工们对来自生活的题材,不是自然主义的描写,而是以现实为依据,在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选择自然形象中最真实、简洁、精美、生动的部分,把握住各种题材的特征,加以概括、提炼、变化和夸张,突出其各自的个性,使纹样比自然形象更美、更典型。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青花瓷的艺术鉴赏价值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春节晚会上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让众人赞叹,但更令人惊艳的是他身后那只带着淡淡笑意的瓶子。

青花之美,美于幽静,青花之色单与任何一种颜色相比都略显幽暗,而古时技艺高超的工匠将青花与润白的瓷相结合,便立即赋予了其生命。就如同一块美玉,温润、淡雅、清澈,但易碎的特性使其更加弥足珍贵。

青花瓷是白地蓝花釉下彩瓷器的专称,就是在瓷器毛坯上先用钴蓝描绘图纹装饰,再涂覆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明净素雅。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青花瓷之美全由釉彩和画功来区分。而青花瓷中最具特色的钴蓝釉彩是在白色坯体上绘制,因此时坯土仍处于湿润状态,当画师绘图时自然而然产生晕染效果,呈现出柔和的晕染笔触,然后采用釉下彩制作方式,经过烧制过程让色彩与釉质全然结合,整个釉面光滑平润,晶莹剔透,加上透明的青花纹饰不褪色、不剥落,呈现出幽静淡雅的色彩,具有高度艺术魅力。

在今天,钴蓝釉下彩仍为制作青花瓷主流,然而透过浓度的调配,青花作品能够展现出各种不同的蓝色,从最浅的冰蓝色,到最厚重的深蓝色。

画师功力也是青花作品增添魅力的推手,从作品上可观赏到构图的完整性、工整与精致的笔触。东方青花瓷作品传达出乡土与人情味,欣赏画师对当时生活状态的描绘,西式青花瓷则可欣赏不同蓝色调的表现,与画师娴熟工整的细致画工。

清代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谁也无法解释青花瓷的魅力:明明笔笔简洁,却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华贵;明明色调单纯,却有一种无法比拟的绚丽;明明恣肆风流,却有一种漫不经心的从容;明明清朗飘逸,却有一种温柔可融的意境……与青花瓷相遇是一种缘分。当你见到它时,立刻会被它所震撼、所吸引、所痴迷。

现代外行看热闹

被指正的“青花”

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无疑是2008春晚的一个亮点。但是这首歌曲的歌词中却存在着错误——著名收藏家、鉴定家马未都说,该歌词中有两处错误,其中谬误最重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此,马未都的解释是:青花自诞生之时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700年来无人撼动。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另一处错误是“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马未都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

被藏在地铁里的“青花”

在地铁奥运支线北土城站地下一层, 28根高大的圆柱分列两旁,印着传统的青花瓷花纹图案,蓝花白底儿,满花、半花交叉错落,竖立有致,人在其间,犹如置身中国古典艺术展览馆。这些青花瓷图案是印在搪瓷钢板上,用800多度高温烧出,保证100年色彩不变。北土城站设计出自中央美院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设计师之手,他们的灵感来自于艺术与空间相结合,又同周边的古城墙遗址相协调。

被搬上银幕的“青花”

2005年,电视剧《青花》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瓷器的无穷魅力,虽然《青花》是一部电视剧,虚构了景德镇两大制瓷世家的恩怨离合,以及围绕国宝青花展开的民族争端。但剧中不仅涵盖瓷器的工艺、发展、选择等,还有制作瓷器的精髓,片中还有很多陶瓷制作的方法和流程,不熟悉陶瓷的人在看完《青花》后,一定对瓷器会有一知半解。

同年,电影《青花》上映。编剧陈大鹏说收藏是自己搞文学创作之余的一个“副业”,他尤其沉迷中国古代陶瓷。这部《青花》,写的是中国古代制瓷人的精神。电影中,李若彤扮演的三个时代的三个不同的“青花”,是一种象征,一种隐喻,一种传承:在箭啸马鸣的元代,她是“师傅”的妻子,为了帮助丈夫给皇上烧“龙瓶”,死在督窑官的刀下;在列强凌辱的清代,她是收藏家的少奶奶,为了保护龙瓶不外流,她死在列强的枪下;而到了现代,她是青年瓷艺家。

元代 青花的见证

元代,我们记忆中不应该只有彪悍的成吉思汗,金戈铁马、英雄豪气,这时的国力强盛和经济繁荣直接导致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占有了引领地位,于是我们的国粹青花就诞生在这箭啸马鸣的年代。

虽然元青花如此显赫,但据记载,青花瓷并非被元朝皇室使用,而是作为朝廷外贸创汇的重要产品而声名远播。在明清两朝的皇宫收藏中没有元青花,传统的瓷器收藏记录中也没发现它,在早期的中国陶瓷艺术研究领域更没有元青花的位置。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美国学者根据英国戴维得基金会所藏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和土耳其、伊朗博物馆所藏青花瓷器归纳为元“至正型”青花瓷,国际陶瓷学术界和古董收藏界才多了一个新的宠儿:元青花。

成熟的元青花瓷器,反映了十四世纪中国对外加工贸易的历史情景。在工艺上,它使中国高超的制瓷技艺与外域的实际需求完美结合。它的形制、用途、文饰和青花钴料都是外来的,但它又无处不浸透着中国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和心灵创造。

我们现在能知道的重要的元青花瓷器大多数都在欧美、日本和土耳其、伊朗等地博物馆里。据不完全统计,国外约有200件左右。1917年4月9日,世界外交史上发生过一件奇闻:奥古斯特二世与邻国普鲁士国王达成一项交换协议,用自己的600名智勇、英俊的御林军将士换回127件中国瓷器。这些瓷器,至今仍陈列在德累斯登博物院中。可见世界各国对中国瓷器都格外钟爱。除此之外,如英国牛津大学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博物馆以及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公私收藏都有一定数量。国内从1959到2005年的46年间,收藏的完整器约有100多件,传世品只占一小部分,主要为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香港一些私人收藏家所藏。

由于从诞生之始,就是中西结合的艺术,元青花自然成为中外藏家仰慕的对象。在2005年7月12日,也就是Woolley&Wallis拍卖公司拍卖前3天,伦敦佳士得拍出了一件“鬼谷下山”的元青花大罐,成交价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成为全世界中国工艺品中的最高拍卖价。到今天为止,打开Woolley&Wallis公司的网页,这只元青花双葫芦纹瓶依旧是其成交额最高的纪录保持者,历史的机缘巧合让奇迹再次出现。

清代 自上而下的艺术

几千年来,青花瓷依旧泛着细腻而柔和的光泽,经历了历史上那么多的朝代更替、荣辱沉浮、风雨喧嚣。到了清代,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在瓷器造型、釉彩、花绘等方面,都获得了新的成就。加上康、雍、乾三朝帝王对瓷器的热爱,不惜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所以烧制出的青花瓷器堪称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据《景德镇陶录》说:“陶至今日(清朝)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

如康熙青花的色调鲜蓝青翠,明艳净丽,娇翠欲滴。画法精细挺秀,分色层次增加,甚至在一笔中分出深浅浓淡的笔韵,表达出纯熟的绘瓷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如故宫博物院藏瓷青花锦鸡牡丹凤尾尊和青花人物山水纹盖罐,都是康熙时的典型作品。在装饰风格上,更多地吸取了民间木刻版画的表现手法,对所表现的形象做概括、夸张的加工,用刚劲、细致的笔法勾线,再以多种深浅料色渲染,看上去爽朗明快。康熙的青花成就使它一直都有深远的影响,它的料色成为后来模仿的标准。据了解,明末清初民间画风日盛,先后出了四王等颇具代表性的人物画家,康熙青花瓷器显然是沿用四王的画风,不仅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般飘逸,且色阶丰富多变,画面层次感很强,比其他年代的青花瓷看起来更要有韵味,因此,康熙青花瓷可谓是清代瓷器中的极致精品。

青花的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已失去以前的优势。但仍有一部分制作得非常精细的作品。如故宫藏瓷雍正青花团菊纹盖罐,造型匀称,团菊图案纹样格式布局匀整而灵秀。乾隆青花梅鹊纹表果瓶,其造型系乾隆时的典型风格,一改康熙时的挺硬格调,而运用柔和线条,使器物造型隽秀。其纹饰梅鹊出自康熙,较细腻写实,趋于自然写生,也为乾隆绘画装饰的风格特点。当时盛行仿古之风,多仿明代宣成作品,虽有仿得极精者,但终究缺乏新意和原来自然流畅的笔调。有许多民间窑的青花瓷器,也往往在底款写上大明或成化所制字样。这时的青花色调变化比较多,大致上雍正比较轻淡沉着,乾隆时比较鲜蓝浓艳。

青花瓷没有贵贱之分,帝王将相因为崇尚高贵、华丽、豪气的秉性,所以促成官窑青花表现出雍容华贵、典雅大度的皇家气质;文人墨客因为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文理想,所以促成民窑青花表现出端庄素雅、卓尔不群的高尚情怀;普通百姓因为向往安宁幸福、吉祥如意的生活环境,所以促成了民窑青花又表现出勤劳质朴、张扬生命的执著精神。青花瓷就是这样,无论它是一只碗或是一只瓶,无论它的花纹是十字边或是芭蕉脚,它总是很容易让你读懂它,而且被它吸引、感染,为它沉醉。

清代民窑青花瓷:市场更重精品


民窑器魅力独具

与清代官窑青花瓷相比,民窑青花瓷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民窑青花瓷由于没有各种规制的束缚,呈现造型多样、题材丰富、风格自由的特点,所以有“官

窑器纯,民窑器杂”的说法。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吕成龙以转型期民窑青花瓷为例指出,由于战乱频繁,这个时期的官窑青花瓷相对较少,以民窑青花瓷为主,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这个时期民窑器的绘图题材,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画法自由生动,绘画非常精美,完全摆脱了官窑器图案规格化的束缚,充满清新画意,有一部分还有题诗,诗书画印相结合,文人色彩浓厚。

“并不是民窑青花瓷就一定比官窑器差”。北京太平洋洪旭艺术品鉴定中心专家组组长胡智勇强调说,有些民窑青花瓷在胎、釉制作的精细程度上与官窑器相差无几,在纹饰等方面甚至还超过了官窑器。

胡智勇认为,清代民窑青花瓷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其更多体现了个人喜好,不受束缚,自由奔放,随意性强。在制作上,官窑青花瓷不惜成本,分工非常细致。而民窑青花瓷由于以商品生产为目的,往往一个人代替几个工种,分工不够细致,这使得某些方面做工就较为粗糙,比如有些在造型曲线上就不够优美。造型上的不足是民窑青花瓷的最大缺点。以常见的筒式瓶为例,绘画非常精美,但造型却扣分不少。

民窑青花瓷由于没有官窑器那么多的束缚限制,某种程度上反而更能够体现出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特点。其自身定位也决定了民窑青花瓷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也更加真实。

以北京嘉信2007年拍出的“清康熙青花五彩三星在天纹将军罐”为例,罐通体以青花五彩装饰,盖面绘婴戏图,颈部饰花卉纹。器身绘纹饰为“三星在天”。“三星在天”语出《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古人有“三星在天可以嫁娶”之说,象征男女婚期之典。在画面中,两名侍女扶持小姐,玉立于庭院之中,三位仙人脚踏祥云,争先前来拜见,前面先到的两个,彬彬有礼,恭手作揖;后面来迟的行色匆匆,招手以待。整个画面生动有趣,又富予吉祥美好的寓意,可谓集历史,文化,民俗于一身,内涵丰富深远。

“器物如人,”胡智勇说:“一件青花瓷就像人一样需要‘十月怀胎’才能‘一朝分娩’,烧制成功。它就像人一样,体现着时代、历史和文化,能经历了几百年留存到现在,人无价,它也是无价的。”

整体回落 精品上扬

正是由于清代民窑青花瓷的独特魅力,加上存世量较多,且入门门槛不像官窑器那么高,使得人们对其保持了较高热情。但从近几年看,清代官窑青花瓷收藏持续升温,而民窑青花瓷整体价格反而有所回落。胡智勇介绍,前几年能拍到50万元到60万元的筒式瓶,如今已经降到了20万元左右。

胡智勇说,价格回落的原因有这样几个:一、受宫廷文化和收藏者认识加深的影响,人们更加喜欢追逐官窑青花瓷;二、无论是民窑精品还是普通器物,都有大量仿品出现,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三、传世数量虽多,但良莠不齐,民窑青花瓷虽然较常见,但多为普通器物,称得上艺术作品的相对较少。

与清代民窑青花瓷整体价格回落相反,市场对其精品的认可度保持稳定。业内人士介绍,从今年已经举行的中国嘉德、北京匡时国际等几次大的春拍看,瓷器的涨幅在1倍左右,成交量也在70%左右,整个市场行情高涨。在整个瓷器市场上扬的带动下,清代民窑青花瓷的价格上涨较为明显。以“清乾隆青花釉里红三多纹碗”为例,几年前价格在2到3万元,今年北京匡时国际则拍到了8.96万元。

对此,专家认为,影响清代民窑清花瓷价格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瓷器本身质量、器形、纹饰、传世数量、品相等。近年来,市场更加看好清代民窑青花瓷的精品。具体来说,陈设艺术器和文房用具、礼器供器价格要更高,而碗、罐、盘等常见食具要低些;从纹饰上看,一般以人物故事画最优,山水画其次,鸟兽花卉画第三,图案画最末。

除了瓷器本身因素外,清代民窑青花瓷精品价格受瓷器收藏市场,以及整个艺术品投资市场行情的带动比较明显。后者则与更宏观的经济形势,尤其与房地产、证券等投资市场的变化密切相关。胡志勇说,由于今年人们对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信心有所下降,使得大量资金能够流入艺术品投资市场,从而推动了艺术品投资市场行情的整体上扬。在这种市场环境的带动下,瓷器收藏行情看涨,清代民窑青花瓷精品的价格随之上涨,反映出人们对古瓷器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市场越来越趋向成熟。

至于清代民窑青花瓷的仿品,胡智勇认为,仿品的出现与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认识、鉴赏水平的提高,仿品可能会作为独立项出现,现在有些仿品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历史上也有这样的先例,比如在清代康熙、雍正时期,仿明代官窑器很多,水平很高,但到了乾隆时期就比较少了,而且对制品仿制者也会主动标明。

清代雍正青花瓷器的特点


清三代的青花瓷是跟元青花和永宣时期青花瓷相媲美的古代青花瓷器,可以说这三个时期是中国青花瓷的顶尖技术,今天浅谈一下雍正时期的青花瓷特点。雍正青花在清代青花瓷器中以仿古著称。雍正一朝仿古之风大兴,仿明永乐宣德最为常见,这与雍正帝个人喜好有关。康熙青花的青翠到了雍正已不再时兴,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永宣韵味的沉着色泽。雍正一朝,虽只有十三年,但风格明显摆脱了康熙的率意,以工细见长,仿古者力求神似,创新者追求淡雅。

雍正帝是一个艺术上非常有造诣的皇帝,他对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帝对于陶瓷的生产,已具体到出样、造型、颜色、画意等等都有要求。今人看来,这似乎有些过火。其实这正是雍正时期瓷器至精至美的原因。皇帝直接干预瓷器烧造,并且细致入微,这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雍正一朝的能工巧匠,无不以讨得皇帝欢心为己任,制造出无数精美绝伦的瓷器。

仿古青花用点染方式将永宣青花苏泥勃青的缺陷美再现,这类仿古青花,以文人的眼光总结了永宣青花的优点,将自然形成的不可避免的的缺陷美变成有意追求的韵味美,曾风靡一时的岁寒三友小罐即为色调沉稳的雍正窑作品。此作品肩微溜,曲线变化圆润。在青花的色调上,以点染方式,追求永宣苏青的黑斑效果,工细有余,随意不足。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如意云头、云状边饰、岁寒三友三组纹饰,画法上明显工整,充分体现了雍正一朝绘工精致的特点。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文人赋予这三种植物不畏严寒、性格高洁之品质,在瓷器纹饰中常见。岁寒三友小罐底部款识为“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款。

另一类追求淡雅风格的青花,也颇具韵味,淡描青花以细线描绘纹饰,不再施色,这类青花作品工整纹饰为多,表现淡雅的同时展现工整的魅力,别具一格。如雍正时期的青花海潮纹方口小瓶,高不过9厘米,方寸之间,用极淡雅的青色,在洁白的釉面上,精心地绘制出层层波涛,每层波涛均用整齐的平行曲线来表示,一丝不苟。青白相映,明快悦目,使这对小瓶显得雅致不俗。

雍正青花瓷器在画意上明显与康熙时期不同,人物画片儿明显减少,尤其“刀马人”几乎不见,故事性的场面急剧减少,即使绘人物也是程式化的内容;山水的画法也有康熙的“斧劈皴”过渡为“披麻皴”。以线代染,不厌其烦;至于花鸟、花卉非常工整,逐渐程式化,而鸟则少了灵动,多了规矩。雍正青花的这些变化,表明了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制约因素在增加,这是雍正帝始料未及的。

此时流行一种“过枝(过墙)”的绘法,常见的是花卉和龙纹等,由碗、盘等器皿的里部越过器口延续到外壁,似断而连。蔓延而出的图案装饰性大为增加,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过枝花”或“过墙龙”开始了新的装饰风格,并以独有韵味的布局独领风骚,后期虽有同样的器物,但没有可以超过雍正一朝的。

由于雍正时期的粉彩极为出色,在某些程度上掩盖了青花瓷的光芒,但雍正青花仍是那些喜爱青花的人们眼中的佳品。这时因为,雍正的青花瓷吸引了粉彩的许多优点,如精美的绘工和雅致的画面,这些因素使雍正青花具有自己的独特韵味。

蝠桃纹橄榄瓶 清代 雍正

青花蝠桃纹橄榄瓶,器型优美,线条流畅。瓶身上共绘有八桃五蝠,八枚肥硕的大桃缀在细瘦的枝干间,相映成趣。桃子用柔和的青花平涂点染,虽只有一种颜色,但浓淡相宜,不显单调。干和叶子的绘法则更多借鉴了中国画的技法,枝干虽细,但味道十足。几只蝙蝠飞翔其间,轻灵多姿,整个画面细致流畅,渲染分明。

桃子和蝙蝠是清代流行的纹饰,暗含“福寿”之意,雍正朝的福寿图案常用八桃,乾隆朝多用九桃,故有“雍八乾九”之称。一个民俗意味浓厚的画意,被绘成了如此高雅精致的画面,显示了雍正朝制瓷艺人的高超技艺,以及当朝至上而下优雅的审美观。

由于雍正时期瓷器修胎明显规矩,而且渐渐定型,雍正青花瓷器许多如出一辙,逐渐定型生产,成为清朝历代的定式。如青花赏瓶、玉壶春瓶、蒜头瓶、梅瓶等等。其中,赏瓶是制作原因而得名,当年的宫廷常要制作一些精美的瓷器,器型和纹饰都较为固定,皇帝在节日庆典或表彰臣子时用以赏赐王公大臣,取名为“赏”,也有“天恩所赐”的意味。梅瓶造型肇始于宋,名称来源非常文学化:以此造型瓶插入一枝梅花为据,称之梅瓶。梅瓶宋代已十分流行,又称经瓶,但究其功能似乎实用超过观赏,出土和传世的梅瓶都证实了这点。比如有宋磁州窑梅瓶身上有“清沽美酒”四字,功用不言而喻。明清以后,梅瓶大量生产,这时实用性已让位于观赏性,变成了经久不衰的瓷器造型品种。

雍正瓷器由于从选料开始就把关极严,故成品质量极高,瑕疵极少,康熙青花常见的缩釉点在雍正青花中不见了。雍正青花釉色油润,亮青特点减轻,肥厚显露,二者对比十分明显。在康雍乾三期中,雍正青花的细腻是前后两朝不能比拟的。在修整器足上,雍正时期极为重视,滚圆的“泥鳅背”器足表明瓷器生产已注重看不到的细部,这是雍正制瓷工艺的进步,也是深受收藏家喜爱的一个潜在因素。所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正是对雍正瓷器最高的评价。

瓷器鉴赏:清代狮子纹青花瓷砚台


清代狮子纹青花瓷砚台

◆陈斐华

砚台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

说起砚台的收藏,一般人都把中国的“四大名砚”作为收藏的重点对象。但本人自迷上收藏以后,却通过民间收购、藏市淘宝、藏友交换等方法淘来数十个玉砚、瓦砚、铁砚、瓷砚,其中一个出自清代的狮子纹青花瓷砚台却让我爱不释手。

那是在去年的下半年,我和几个同事来到郊区的某小学,看望慰问贫困学生。慰问间隙,校长便带我们到阅览室看学生的书画展。在欣赏书画展的时候,在阅览室的一角,我发现了这个青花瓷砚台。砚台总体呈长方形,长7.7厘米、宽6.9厘米、高1.8厘米。砚台的四周外延是一些简单的图案,中间则绘有三只蓝色的狮子。而在狮子的中间,则是一个蓝色的绣球,表明三只狮子在玩绣球。从画工来看,手法一流,狮子惟妙惟肖、动态感十足。见我爱不释手,校长便爽快地表示将砚台送给我。

后来,经过与藏友的综合分析,判定此砚台出自清代中后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此后,作为补偿,我又购买了许多学习用品送给学校。

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在使用中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元青花瓷器的装饰工艺特征


元青花的装饰技法多样,有绘画、模印、堆塑、剔花以及镂空等多种技法。绘画有细腻与粗犷两种,或白地青花,或以青花为地留白纹饰。在具体的运用中,十分巧妙地将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结合起来使用,表现了元代制瓷工匠的高超制瓷技巧。

元青花绘画大致呈两种风格,一种是极为繁密,纹饰流畅,常常将一件器物等分成若干个装饰区域,而每个装饰区域内绘有不同风格的纹饰,主题纹饰或龙纹,或渔藻,或缠枝花卉,或人物故事,而辅助纹饰则以蕉叶纹,海水纹来衬托主题纹饰。另外一种是较为疏朗的以主题纹饰为饰的器物,只在器物的口、颈、肩、胫等处饰以辅助纹饰,无论何种风格,均体现了密而不繁、疏而不稀、浑然天成的特征。

元青花的画面布局、内容和花纹内容都很丰富,花纹来源有以下几方面:中国历代瓷器传统的图案花纹,特别是磁州窑的白釉黑花花纹,吉州窑白釉黑花花纹;丝绸彩缎、缂丝刺绣花纹图案;金银器上的锤花纹图案;中亚、西亚地区优秀工艺品上的装饰图案。景德镇的工匠将外域工艺美术上的装饰图案,用中国传统的工艺技法作在青花瓷器上,表现出中国民族文化的风格和气派。青花艺术是中国民族文化强大吸收力和消化力的表现。元代的艺术形式多样,无论是戏曲、小说、绘画、丝织工艺以及金属工艺均对此时的瓷器装饰影响较大。元青花绘画题材丰富,有植物、动物与人物故事等。

元青花装饰内容有作为边饰的图案,如回纹、锦纹、龟背纹、变形莲瓣、莲花瓣里加折枝番莲、团菊、牡丹、流云,其他还有缠枝花卉、海涛纹、如意纹、如意纹内加海马、卷枝蔓草等。

作为主题花纹有以下几类:

花果类,有莲花、水藻、番莲、牡丹、松竹梅、牵牛花、芭蕉、瓜果、山茶花、石榴、葡萄、枇杷、海棠花、栀子花、萱草、灵芝、月影梅花等。香港天民楼珍藏的缠枝牡丹纹梅瓶上的牡丹花有两种画法,一是在肩部最宽广的部位画四朵大如意头连缀成云肩锦纹,内用四方连续构图法安排上下两朵牡丹花。二是腹部是二方连续的四朵硕大的牡丹花,盛开的牡丹花婀娜多姿,叶片肥腴纷披,簇拥着繁盛的花朵,富贵高雅。菊多在元青花上出现,以团形折枝花为主,也有缠枝形态,画得含蓄朴实,不争地位与风姿。菊花可以当药,清热解暑,也可以当茶让人品尝,花姿高雅,色彩缤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其可贵之处远不在此,菊花盛开的季节是深秋快入冬时期,渐渐寒气袭人,寒风萧瑟,万花凋落,而菊花却顽强生长,展露风姿,给大自然带来生机,令人遐想,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元朝,给人们思想带来几分慰藉和希望。在繁密的官窑瓷器上,它可作主题花纹的内容,又可作陪衬花纹和边饰。而在一些民间青花瓷上往往一朵独放,简洁流畅,生机蓬勃。再说松竹梅在元青花出现得很多。梅花魁万卉,苍松耐岁寒,竹有擎天势,三友四时春。这是士大夫知识分子最喜欢用来表现个人或民族高风亮节的精神体现,在蒙古贵族暴政统治下的知识分子或汉族广大民众更从这些花卉或花卉组合中找到精神寄托。元青花瓷器上的松竹梅有的和其他花纹内容组成复杂的画面,也有构图疏朗,潇洒奔放的。制瓷工艺的精湛,青花意境的高尚,使青花艺术达到新的水平。还有,梅花的独立运用与月影相配,南宋吉州窑黑瓷上常有用犀利的剔花或花釉工艺作出折枝梅花,或月影梅花苍劲有力,简洁质朴,在黑釉的衬托下,格外醒目,刀锋所至,浑厚奔放,让人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升华。元青花上的月影梅花和吉州黑瓷的月梅纹相比色调更鲜艳,月影清晰,梅花简洁而铮骨突出,白瓷作地格外优美雅致。

动物题材有龙、凤、仙鹤、鸳鸯、鹭鸶、鹦鹉、奔鹿、狮子、麒麟、海马、兔子、游鱼、昆虫、孔雀等。日本出光美术馆珍藏元青花双耳龙纹扁瓶上的龙纹苍劲有力,活灵活现。元代青花龙纹绘画较多,龙刻划极为有力,有三爪、五爪两种。五爪应为御用之器,《元史》中禁止臣民使用双角五龙。这些动物、植物花卉与自然景观组成完整的画面,安排在最显眼的位置上,成为主题装饰内容。

元朝社会生活中,杂剧艺术、版画、元曲、民间传说故事很流行,工匠将民间生活的情景、杂剧版画、传说故事画在瓷器上,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这是以往瓷绘艺术不能相比的。元青花人物故事有渔翁、樵夫、蒙恬将军、萧何月下追韩信、吕布战马超、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出塞、三顾茅庐、尉迟恭救主、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王羲之爱鹅、孟浩然爱梅、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携琴访友以及一些佛教故事的内容。

人物故事题材丰富,多为历史故事、仕女人物、婴戏等。如梅妻鹤子、四爱图、昭君出塞、三顾茅庐、蒙恬将军、萧何月下追韩信、单鞭救主、吕洞宾等,这些或是历史故事,或是戏曲小说,或是神仙人物,均绘画精湛。元代盛行戏曲小说,故此类题材亦较为多见。

元青花以文字为饰的器物亦极为别致,如传统的“福”、“寿”和以姓氏、诗词为主题的“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冬有雪”和现藏于江西高安市博物馆的青花菊纹高足杯。杯为高足,内外均以青花绘画纹饰,外壁绘画菊花纹,内口沿绘卷草纹,碗心以青花书写草书“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诗句,书写流畅,此类题材当受磁州窑所影响。

元青花极少书有款识,故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无法认清它的真实面貌,近年在全国许多地方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或是遗址出土,或是窖藏,或是墓葬出土,根据这些有确切可考的元代青花瓷器,有确切铭文的如江西九江发与有“延戊午年至己未年”铭文地券墓葬,此墓有一件青花塔式盖瓶。景德镇陶瓷馆藏有“戊子年”铭的青花缠枝灵芝纹罐。我们可以通过上述有明确款识的元青花作为标准,再将那些没有书写款识,且绘画风格、器型相似,青料发色相同的器物排列归类。

清代康熙青花瓷器鉴赏


康熙青花瓷在清代是最名贵,最精美的,素有“青花五彩”之美誉。康熙皇帝当政61年,是历代皇帝中当政最长的一个,康熙十九年(1680)和四十四年(1705),先后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贴式车尔德,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官窑生产。“臧窑”为康熙早期代表,“郎窑”则代表康熙晚期水平。康熙青花瓷与明代最大的区别是以民窑青花为主流,这是因“官搭民烧”成为定制,刺激了民窑的发展。

康熙早期青花主要指康熙二十年(1681)以前的产品,造型及画风尚有明末遗风,器口施酱黄釉的也常见,青花呈色深沉、灰暗。康熙二十年(1681)以后青花色泽开始出现浓淡深浅的变化,且呈色稳定,逐步向高峰期那种标准的翠蓝色过渡。早期青花书帝号年款的较少,尤其是前十年,常见者多为干支款或书前朝“大明年制”款,也有署斋堂款的。釉面多为青白色。

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间的产品,其特点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洁,且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最多层次变化可达数十层。绘画技法则借鉴中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的透视技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粗犷的纹饰,已达历代青花之冠,并成为后代的楷模。底款书本朝款识在中期成为定制,凡署“大清康熙年制”者,多数均为中期以后产品。但青花呈色青翠明亮的,很少书本朝款,多书成化、嘉靖款识或各种图记及斋堂款。釉面多为粉白色和浆白色。

康熙晚期青花则指康熙四十年(1701)以后的产品。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浅淡灰暗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出现晕散现象,类似雍正初年产品。表面釉色与雍正时完全一样,均为青白釉。

清代雍正青花瓷器鉴赏


雍正朝的官窑青花,早期接近康熙时的瓷器,部分瓷器色调艳丽明快。中期具有本朝特点,青花色调灰暗,一部分仿宣德青花类瓷器有晕散,纹饰上有人工点出的小黑色斑点(永乐、宣德两朝青花上的黑色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没有金属光泽,也不沉入胎体;一部分仿嘉靖、万历的青花瓷深蓝色艳,呈色稳定;还有一部分仿成化时的青花瓷,颜色淡雅闪灰。

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胎子坚致洁白,非常细润,胎体轻薄,修胎非常规整,造型俊秀,在清代瓷器中是很突出的。其釉子光润,仿永乐、成化时的瓷器釉面洁白,仿宣德时的瓷器呈橘皮釉面闪青(但这时的棕眼气泡此宜德时的要小),仿嘉靖、万历瓷的釉面则是亮青釉。此时青花纹饰的总风格是清秀雅致,常用的皮球花、过枝花(从器外壁起画,经过口沿,延续到器内壁,也叫过墙花)、过墙龙、八桃、蝠桃(取福寿意)等纹饰是这一时期开始或流行的。这时的山石用"披麻皴"技法,形成一层层的苔点,所绘人物从康熙时的大人小景变成小人大景,人物只居于景中一角。文字中用梵文装饰,有时用排列整齐的瘦体梵文满饰器面,亦是此时独有。总体看,雍正青花构图疏朗,简洁明快,人物面目洁秀,花卉则细腻纤巧。

雍正青花瓷器造型很多,除仿永乐、宣德等前朝的器型,还有一些具有本朝风格的器型,这时盘、碗的口面、底足都比较大(在清代一朝中,只有雍正、道光时的盘和碗有这一特点)。雍正青花瓷无论什么器型,线条都非常柔美、秀丽,比例协调,恰如其分,是清代造型设计最完美的瓷器。雍正青花官窑瓷器的款,字体基本一样,应是一人所写,楷款、篆款全有,字体洁秀规矩,六字二行、三行款都有。双圈画得很规矩,几乎看不出起落笔。

清代顺治青花瓷器鉴赏


清王朝统一后,采取了一些开明措施,如减免一些赋税,对部分手工工匠废弃“匠籍”制等,使制瓷业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除了原有的品种外,清代还创烧了许多新品种。但入清后,秀丽淡雅的青花瓷器仍是瓷器生产中最主要的产品。

顺治青花

顺冶时的瓷器胎子坚硬细密,釉面青白厚亮,有的有尘雾状黑点。立器胎体厚重,底足多细砂平底,有的有细密的旋削痕,器足向内斜削;圆器胎体轻薄、滑润,底足修成滚圆的泥鳅背,比较高深,儿乎没有塌底现象;有的大盘是双圈足或宽圈足。一般器物都有酱口,无论圆器立器,底足都露较高的无釉边。

顺冶时纹饰一般很粗犷,满绘器物。有几种纹饰是顺冶时所独有的,如常见于炉、罐上的非常粗犷的云龙,龙粗大威武,只露出头、身、尾等几截,其余部分被斑片状云遮挡,好似凶猛的恶龙从浓黑滚滚的云中腾跃而出,其身忽隐忽现。这时也会有崇祯朝式的勾勒轮廓,涂青花留白形成的“括号”云,常见于花觚、罐之上的芭蕉瑞兽,独角兽等;绘于盘、碗之上的人物故事,人物多居干庭院或室内,有一定的情节。这几种纹饰一般都画得很满,很粗犷,青花没有层次。除这些本朝特有纹饰以外,常见纹饰还有玉兰怪石、缠枝牡丹、雉鸡牡丹、四季花、山茶花、童子骑麒麟、八仙、布袋和尚、云鹤、博古等。

顺冶朝时带官窑款的瓷器很少,有双圈六字两行“大清顺治年制”款及四字两行“顺冶年制”款,字体工整。民窑供器多署干支款,一般生活用器多无款,有的署“玉堂佳器”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