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鉴别民国粉彩瓷器 > 导航 >

民国粉彩雪景山水人物纹瓷屏

民国粉彩雪景山水人物纹瓷屏

鉴别民国粉彩瓷器 民国粉彩瓷器佛像鉴别 瓷砖墙面

2020-09-29

鉴别民国粉彩瓷器。

文房用具也称文房清供,一直是收藏品中的大类,除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古人文房中还常使用笔筒、水盂、笔洗、砚滴、镇纸、笔掭、印章、印盒、墨床、笔架、砚屏等。这里来介绍一件民国时期的文房清供——雪景山水人物纹瓷屏。

这件雪景山水人物纹瓷屏(见图),每屏高32.3、宽18、厚0.7厘米,安徽博物院藏品,早年由皖南征集,安徽文房四宝展览中多次展出。该瓷屏由四条屏组成,每块瓷屏嵌入木质背板中,四屏之间有金属铰链连接,可折叠。四条屏为民国时期流行的新粉彩瓷板画,主题皆为雪景图,绘有远山、水面,以墨彩勾勒岩石、树木,以粉彩点绘人物、房屋。其中,左一屏绘一骑驴老叟行至石板桥前,桥下溪水潺潺,桥对面的山间筑有一座茅屋,给白雪漫漫的画面带来一丝暖意;左二屏绘宽广无际的湖面上,一片片的芦苇,其间有一艘小舟,舟头一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者正持竿垂钓,正应了柳宗元那首《江雪》诗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右二屏绘一执杖老翁正行走穿过一座被白雪覆盖着的木桥;右一屏中未绘人物,近处几株落光了叶子的树木,枝条垂而不疲,仿佛正等待春天的到来。四幅瓷板画皆有大幅的留白,以粉彩点染人物、房屋等重点画面,既显出大自然的雄奇与人的渺小,却又以粉彩的人物带出了整个画面的灵动。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是一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近代瓷板画作品。

瓷屏是在中国传统屏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屏风是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家具之一。汉唐时期,宫室高大,以屏风作为室内的隔断;宋代,屏风常摆放在厅堂的正中,屏风又起到背景的作用。同时,宋代又出现了“砚屏”,即是把厅堂内的大屏风缩小为文房案桌上的陈设,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的文集中都留有多篇“砚屏铭”或“砚屏歌”;宋明时期的砚屏均为木嵌石材质,嵌石采用虢石、祁阳石、蜀中石等各地名品;到了清代,文房中使用的小型屏风,除了石砚屏外,还出现了金漆、百宝、瓷板、玻璃等大量新工艺品种的屏风;而多条屏、可折叠的瓷屏风所流行的时代为晚清民国时期。

瓷屏风的兴起,必然推动瓷板画艺术的发展。晚清民国时期,瓷坛涌现了诸多瓷板画名家,如著名的“珠山八友”。八友们各有所长,有的主攻人物、仕女图,有的擅长花鸟,也有的画鱼最绝妙。其中珠山八友中最擅绘雪景图的是何许人(1882—1940),安徽南陵人,原名何处,后取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而更名为何许人,少时至景德镇习青花,后改学粉彩。

冯先铭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中介绍说:“何许人,先以烧制青花知名,后又开创雪景山水粉彩瓷技法,作品如‘寒江独钓’‘梁园飞雪’,均精细传神。”铁源的《民国瓷器鉴定》一书中介绍:“何氏擅雪景,布局承宋人之势,又有明代宫廷画风。笔法受清初王石谷山水影响,用笔精而严谨。色彩以墨彩勾山岭、屋宇轮廓,四周则为敷粉留白。特别是画面中的几处暖色,如窗棂、行舟等的红色……将冰雪世界注入一丝春意。”

以上对何许人雪景山水粉彩瓷的描述,与本文介绍的这件雪景山水人物纹瓷屏完全吻合。该瓷屏征集于安徽皖南地区,而何许人正是皖南的南陵县人,只可惜该瓷屏没有落款,是否为何许人的作品成了难解之谜。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清代康熙朝(1662——1722),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器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康熙青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清乾隆青花山水人物纹镂空盘


瓷器是中国的国粹,自东汉时期出现以来,历朝历代皆大量烧造,延续两千多年而方兴未艾。瓷器也从最初的实用器具,渐渐地附加了更多的观赏性,艺术瓷、陈设瓷越来越多,瓷苑大家庭更加丰富多彩。清代乾隆朝的瓷器,多有新颖别致的品种出现,制作精工,让人爱不释手。本文介绍一件清乾隆青花山水人物纹镂空盘。

此盘(图1)高6、口径26.7、底径15.7厘米。敞口,弧腹,圈足,腹壁中段镂孔一周。盘内心主纹饰绘山水人物纹图案(图2):远山如黛,以青花深着色,表现出青黑色的远山;近处山体奇峰如削、怪石嶙峋,山石的缝隙间生长着苍劲的松柏,山崖下有一小块平地,建造了一间小屋,在树木的掩映中,显得格外幽静;屋前即是一片碧水,水面宽广,与远山相接;画面的最近处是一处庄园,房屋三两间,门窗敞亮,绿树环绕,水岸边围一圈石栏杆,一位老者携一小童驻立水边,遥望着对岸。仔细看会发现小童手中抱着木琴,这样的题材在明清绘画和瓷器中都有比较多的出现,一般称之为“携琴访友图”。盘腹外壁(图3)下部青花绘四组变形夔龙纹,内壁口沿饰一周青花菱形网格纹装饰。

携琴访友图是国画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如北宋范宽、明代文征明、清人陈卓、王翚等名家皆有《携琴访友图》传世。这些画作的共同特点都是绘峻峭的山峰、潺潺的溪流、隐秘的茅屋以及行走于山间的访友者,访友者的形象也惊人的相似:一位有学识的长者,后面跟随着一位书童,书童手里携着一把琴。这样的题材被明清彩瓷以及漆器等工艺品图案所效仿。关于携琴访友的题材,有人认为原形是先秦时期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据《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吕氏春秋》又记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也因为这个典故,而产生了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后世《携琴访友图》多绘高山与流水,与此典故应有一定关系。

镂空瓷是乾隆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瓷器装饰技法,是用刀具在已成型的坯体上镂刻出孔洞,再入窑烧成。在乾隆官窑瓷器中就有颇多镂雕瓷精品,如著名的镂空转心套瓶、镂空交泰瓶等,另外还有通体镂空的瓷灯罩、瓷花蓝、瓷香熏等。镂空瓷继续发展便是“玲珑瓷”,即在镂刻孔洞的基础上,再用透明度强的淡青色釉多次敷施填平孔洞,后入窑焙烧。烧成后施釉的孔洞明彻透亮,给人以玲珑剔透之感,故名“玲珑瓷”。

这件青花山水人物纹镂空盘,虽不及官窑镂雕瓷和后期玲珑瓷那般惊艳,但其制作工整,青花发色明亮,绘画精细,特别是腹壁一周镂空装饰将整件器物点缀得优雅而别致,是乾隆时期民窑瓷器中的佳作。

民国瓷动物纹鉴定(二)


民国时以马为瓷器纹饰较为少见,张志汤则一花独秀。

张志汤粉彩云锦呈才图瓷板,构图一如其传统风格,极为严谨,上为淡墨皴点复罩青绿的山峦。勾点皴染的密林前是两匹膘肥体壮的骏马,一正一背,一红一黑,造型准确,形象生动,设色自然真实,尤其鬃毛及肌肉的皴擦极富质感。为张氏精品之一。马是明清两代常见的瓷器装饰纹样之一,但多有名无实,缺形少神。以清代艺术水平最佳的康熙马来讲,虽造型优美,略有形神,但画工不精,缺乏西洋绘画中的立体感,皮毛多饰以各色斑点,而晚清时的马纹则更下一等,身上多为斑块状,艺术水平不高。

民国时亦见有此类风格的作品,黑地彩粉八骏图瓶便是其中之一。

猫蝶谐音“耄耋”,为传统吉祥纹样之一。民国时较为常见,以方云峰造谐较深。

方云峰猫蝶图双桃耳瓶,画面正中山石之上二猫戏蝶,下为盛开的牡丹。猫的绘画加入西洋素描技法,使皮毛的质感强烈。底红彩方框“陶艺珍品”篆款,为方氏任教于浮梁陶瓷职业学校时精品之一。

民国时期仿郎世宁画风日盛,特别是30年代署“世宁”款识的器物极为常见,这些器物的画面注重透视和明暗,刻画细致,注重写实,既有中国传统笔墨,又有西洋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风格迥异。虽不署作者名款,但应为当时名家所作。

粉彩猫蝶图印泥盒,边饰为一周蓝彩回纹并加点饰,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猫蹲踞在褐彩勾擦皴染的洞石上,石旁兰草盛开,一只彩蝶在花前起舞。构图疏朗大方,洞石及花草以中国传统绘法而成,小猫明显有西洋素描之痕迹,皮毛细腻真实,色彩淡雅。构图及画工丝毫不逊于当时名家方云峰,底有蓝彩“世宁”篆款。

粉彩松鼠葡萄纹印泥盒,边饰与上器相同,画面为一株老干上缠绕着的葡萄藤,叶片硕大茂密,果实累累,一只机灵的松鼠在枝干上昂首而视,尾巴高高扬起。构图疏朗,色彩柔和,叶片浓淡相间,正反明显,果实紫红,鲜艳欲滴,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韵味。松鼠毛茸茸的质感强烈,具有典型的西洋技法。以松鼠为瓷器纹饰始见于明成化年间,以后历代多有表现,而以清雍正时最具有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但明显不及此作的质感鲜明。左下方墨书“捷如逃月兔,亮比掷星梭”及红彩方章“仁化”、“世”、“宁”三枚,外底蓝彩双框“乾隆年制”楷款。

以虎为瓷器纹饰在民国时较为常见,但除“毕老虎”之外,少有上乘之作。

毕渊明粉彩空山虎啸图琮式瓶,构图左疏右密,左边大面积留白,使画面的猛虎有啸傲山林的空间。右方一只猛虎随山势直冲而下,虽不见有西方素描之法,但墨彩点睛极为传神,褐白两色撇须硬如钢针,丝毛质感强烈,有缎子般的光泽,堪称瓷器上中国传统画虎之一绝。右下角墨书“毕渊明写意”及红彩白文随形章一枚。明清两代瓷器上虎作不多,偶有见之亦为写意之作,无论神态还是骨架结构均去真虎甚远。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的一些非擅画动物的名家亦偶作动物画,如擅长人物画的王琦、王大凡曾绘虎,如以花鸟名世的刘雨岑、余翰青有鱼藻、鹿传世。虽然所作非其专长,不能同以此为业的名家相提并论,但因艺术修养深厚,如京剧名家客串一样,其功力亦非寻常艺人可比。王琦粉彩虎啸图瓷板,画面上部为大面积空白,下为腾起的海涛,中间巨石之上一只猛虎仰天长啸,旁为一轮光芒四射的红日,猛虎形态逼真,可见作者造型能力之强。上题有“拟唐寅之笔法,西昌匋迷散人写意”及红彩方章两枚。

王大凡1936年粉彩虎啸图瓷板,画面构图为斜三角形,左为大面积留白,一只下山猛虎,造型准确,形神兼备,气势凶猛,皮毛见有皴擦之笔,毛感自然。平心而论,此作虽不及毕渊明成名之后的虎,但较上图略胜一筹,左边墨书“时在丙子年立春节后一日,黟山樵子大凡王壁画”及红彩朱文“ ”、“大凡”方章二枚。 民国时的狮纹多装饰在档次稍低的日用器皿上。

民国时期最为常见的红绿彩狮子纹帽筒局部,一头红狮体态健壮,头下尾上,眼大如铃,尾毛旋转如轮,极为活泼可爱。上有一绿彩小狮,下为蓝彩戏球小狮。造型夸张,虽画工不精,但民间狮子舞的韵味浓郁,另侧有墨书“时属丙辰仲夏”字样,为1916年作品。晚清时多见此纹饰器物,如图82为清光绪矾红彩太狮少狮图瓷板局部,大狮子怀抱绣球神态认真,小狮子昂首高望。狮子毛发细密,浓淡过渡自然。绘画较前者细腻,但活泼可爱的韵味不足。由此可知,民国时的写意之作多追求民间浓郁的生活气息。

民国珊瑚红釉太狮少狮图瓶,此纹饰为清代传统纹饰之一,以狮谐师。太师古代官名,为三公之位最尊者,周代始置,辅弼天子治理天下。少师古代官名,为三孤之一,周代始置,亦为辅弼天子之官,地位次于太师。此器纹饰有康熙官窑之风,线条流畅,绘画精细,体格健壮,填彩之后用墨点饰。鬣毛如卷云,尾毛似绣球,惟凶猛威武的神态不及康熙。但较晚清同类题材的民间色彩及装饰味仍有很大区别。底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楷款。 鹿纹在民国时较为常见,擅长此技者有方云峰、余翰青及莫秋霞等人。

方云峰1931年粉彩鹿寿松贞图瓷板,画面左疏右密,右边虬劲的古松枝干盘曲,使画面极富韵律。松针以线勾描,笔法工整,但不呆板,上罩青绿,于色彩深浅变化中表现出茂盛之意。居中的梅花鹿造型准确,于传统笔墨中加入西洋素描技法,皮毛质感强烈真实,为前人所不及。左上方墨书“鹿寿松贞。辛未仲春方佩霞写于珠山”及红彩白文“方”圆章一枚。

民国瓷动物纹鉴定(三)


余翰青1941年粉彩双鹿图印泥盒,在直径6.5厘米的印盒面上,作者绘有一卧一立双鹿,虽笔法不及方云峰之作细腻真实,有传统鹿纹的影子,但皮毛及梅花斑点亦非晚清笨拙体态白彩点饰之作可比。左边墨书“辛巳春月抚元人法于珠山”丛红彩印章两方。印盒底外壁墨书“伯作宝篇,子厂孙孙永”篆籀文及行书“翰青书”,另有红彩白文“画印”一枚,底红彩方框“翰青”楷款。

蝠纹为清代传统吉祥寓意纹饰之一,或福山寿海,五蝠捧寿,或云蝠,洪福齐大。民国瓷器上的蝠纹多仿清代风格,构图无变化,但画法略有新意。

红彩蝠纹碗,构图疏朗,蝠纹姿态舒展大方。翼展较宽,筋脉清晰可见,正面色彩渲染有深浅变化,背面填色上加点饰,绘画细腻。底虽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款,但非仿乾隆之作,因乾隆蝠纹多少有些图案化倾向,而与晚清装饰韵味浓郁的蝠纹更截然不同,艺术成就较高。

青花福山寿海图瓶,纹饰构图为清康熙时多见,苍茫云天,海浪起伏,一仙山由海浪中突兀而起,十只青花蝙蝠在穿梭飞舞。仙山皴法细腻,海水线条流畅。蝠纹高度写实,头如鼠,须如芒,翼上有浓淡变化,姿态生动传神,青花色泽淡雅而富有层次,与晚清蝠纹双翼细长,或弯如弓的平涂画法明显不同。

以狼和猪为瓷器纹饰历代少见,狼因其性残而为艺人所不为,《广雅·释诂》:“狼,戾,很也。”猪则因体肥态憨不见于瓷器装饰,而二者组合在一起的狼奔猪遁图则更为新奇。

粉彩豕狼图瓶,口沿处饰——周蓝料回纹,下为璎珞纹饰,足外墙亦饰一周回纹。画面构图饱满,一只恶狼在原野上追逐一只肥猪,体态一瘦一肥,色泽一黑一褐,下为皴擦而成的洞石,上为勾线渲染的松树,背景开阔。狼猪有西洋笔法,衬景则为中国传统画韵。背面墨书“豕性钝为首,狼形恶为贪”及“乾隆御览之宝”、“仁化”、“世宁”、“碧露”红彩印章四枚。底“乾隆御制”楷款。 海兽为明代艺人杜撰之兽,明清两代瓷器上多见此兽。民国海兽纹饰多承袭清康熙民窑风格。青花海兽纹凤尾尊,外壁分上下两组海兽纹饰,中以细密的几何条纹相隔,海兽凶猛威武,肌肉隆起处有细密均匀的鳞甲。与康熙民窑作品相比较,绘画不甚工细,特别是尾毛以细密的线条代替渲染。头部生动气韵不足,略显呆滞。青花色泽泛紫,层次感稍差。即便如此,仍不失为较成功的仿前朝之作。

民国时见有绘十二生肖纹饰器物。十二生肖又称十二相属,是古代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支,后以人生在某年即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丑年生的肖牛等。其起源于何时不甚可考,清赵翼《陔余丛考·十二相属起于后汉》:“窃意此本起于北俗,至汉时呼韩邪钦塞人居五原,与齐民相杂,遂流传人中国耳……则十二相属起于后汉无疑也。”又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大虫,老鼠,俱为十二相属,何怪之有?” 粉彩十二生肖斗笠碗,外壁绘四组高士图,碗内口沿为红绿黄三组弦纹,心内为红彩弦纹一周,中为以红线相隔的三个扇面形,将碗心整体一分为四,每个画面内均绘三个动物,合为十二生肖。中间的上部为红彩如意云头纹,一条绿龙由云中露出首尾,一只半蹲的猛虎昂头上望,旁为一盘曲的红蛇,上方扇形内为一匹红马,一头黑猪和一只纯白的小兔,左边扇形内一头黑牛,牛背上有一只顽皮的小猴,前方有一黑色小鼠,右边扇形内白羊与黄狗相对而立,一只公鸡在旁站立。虽绘画不细,但构图较有新意,动物大小搭配,每组纹饰的色彩多有变化,冲淡了画工的呆滞。

民国时期的动物纹饰以仿制前朝传统纹饰的器物最多,虽画法没有新意,但绘画工细,仍具有较高的欣赏水平。

粉彩云龙纹四象耳三件盖罐,盖面边饰、罐口沿边饰均为红、黄、蓝、粉四色回纹, 色彩艳丽,古意浓郁。近足处为一周海水纹,勾描细腻,色彩淡雅。 器心为红彩团龙纹。主题纹饰为红彩行龙,加饰五彩祥云。纹饰仿乾隆风格,但勾描略显生硬,只是与晚清同类纹饰相比较则细腻一些。底红彩双框“洪宪年制”楷款,为民国云龙纹饰器物中的精细之作。以青蛙为瓷器纹饰在前朝极为罕见,但民国时期却较为常见,虽题材新颖,但采用传统的构图方式及画法,故多少有前朝的影子。

粉彩莲池青蛙图梅瓶,颈部绘一周缠枝花卉,下为红彩几何纹一周,肩部为如意云头花卉纹,色彩艳丽,装饰风格有乾隆繁缛之风。主题纹饰为通景莲池青蛙图,几片硕大的荷叶和红莲占据了大部分画面,一只青蛙蹲踞在荷叶之上,寓动于静。另一只青蛙由荷叶上跃下觅食,几只草虫在荷塘上飞舞。画面的色彩艳丽,层次繁多。荷叶墨彩勾脉留白,青蛙勾线填色上加黑白点饰。画法明显具有清嘉庆、道光时的痕迹,但线条与色彩的运用好于前朝。

民国时期饰有动物纹饰的器物较多,但时代风格明显,艺术水平高的作品在传统技法内引入西洋画法,故较前朝同类纹饰质感强烈,而仿前朝之作虽不免呆滞之嫌,但绘画精湛细腻,而日常生活用瓷虽档次不高,但极少见有恶俗的画画。

粉彩开光人物茶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12.6cm,口径5.5cm,足径6.3cm

生产时代: 乾隆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粉彩

陶瓷造型: 壶

说 明: 清乾隆

此壶圆鼓腹,柄呈耳状,壶盖为覆钵式,上有莲纹装饰钮。壶身以米红色凤尾锦粉彩团花为地,正、背面各有一开光。正面开光内以“雨中烹茶”为纹饰主题,用清淡的粉彩描绘出人物在庭院中烹茶的情景;背面开光内题墨书御制诗一首,诗曰:“溪烟山雨相空濛,生衣独坐杨柳风。竹炉茗椀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泠三峡何须辨。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隄转。” 壶盖与底均有描金。壶底中心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壶造型丰腴,线条圆熟,粉彩淡雅。纹饰取材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制《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诗意,画面构图疏朗,描绘细腻,题诗书法精妙。乾隆是一位崇尚风雅的皇帝,一生所留诗稿丰富,从这件官窑茶壶中可见其文人情趣。

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43.7cm,口径22.8cm,足径15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尊

说 明: 清康熙

尊撇口,长颈,溜肩,腹以下渐敛,近足处外撇,圈足。通体青花装饰。器身采用通景式构图绘山水人物纹,画面中高山耸立,流水潺潺,几位高士坐于石板之上或谈笑风生,或举杆垂钓,悠然自得,表现出士大夫避世隐逸的生活情趣。肩部一侧以青花料楷书“信士生员和德威喜助清溪古洞神前花瓶一枝祈保合家清泰 康熙乙未仲夏吉立”四行供养铭文。

此器青花色泽青翠艳丽,工艺上采用“分水皴(cūn音村)”技法,以浓淡不同之青料描绘远山近水,恰似中国传统水墨画般效果。“康熙乙未”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为寺庙定烧供奉器物的习俗自明晚期开始流行后,至清代大为盛行。此类器物一般多为民窑制品,器物上留有定烧者及其家属姓名、定烧日期、所居地点以及祈福内容。这种带有定烧日期的器物是民窑瓷器断代的标准器。

清晚期粉彩无双谱人物纹盖杯上的名士


无双谱人物纹图案,是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粉彩瓷器中较为常见的装饰纹样。此题材源自清代康熙年间浙江绍兴画家金古良的著作《无双谱》,其最大特点是将绘画、诗文与书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深得文人士绅们的欢迎。清代中晚期以后,瓷器上也广泛出现无双谱题材图案,延续至民国时期仍很流行。本篇来介绍一件清代晚期的粉彩无双谱人物纹盖杯。

这件粉彩无双谱人物纹盖杯,高14.2、口径6.8、足径5.5厘米。整个盖杯由杯身、外盖和内盖三部分组成(图1),杯与盖呈子母口扣合,杯身上部塑一对兽耳,杯身下承三足。杯身及外盖以粉彩绘有4组无双谱人物肖像,并附有4组对应的诗文。人物绘图细腻,诗文书写工整,整体布局疏密有致,令人赏心悦目。

杯身一面绘“江东孙郎”,即三国时期的人物——孙策,孙郎身着铠甲,手持战斧。左边书诗文曰:“破横江,拔当利,失魂魄,孙郎至。少年如策从来无,白龙泥服困泥塗。乃弟犹能惊汉贼,可惜夭亡孙伯(符)。”(图2)

杯身另一面绘“李邺侯”,即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李泌,李邺侯身着粉红色朝服,左侧书诗文曰:“九仙枕,一品衣,珊然骨节人间稀。空中香,火中芋,领取十年宰相去。宰相神仙不异人,善处骨肉全天。”(图3)

杯的外盖一面绘“李青莲”,即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着浅蓝色朝服,坐卧状,身后摆着瓷瓶、砂壶等,左侧书文曰:“高力士,内给事,衣绯走深宫。王公贵戚呼为翁,宇文融,杨国(忠)。”

杯外盖另一面绘“司马子长”,即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着红色长裳,左侧有诗曰:“龙门史,陶唐以来至麟止,文章千古人宗师,比之春秋则谬(矣)。”

《无双谱》又名《南陵无双谱》,是清代康熙年间浙江绍兴画家金古良(号南陵)的绘画著作,其题材取自汉代至宋代40位名人肖像,如:张良、项羽、司马迁、孙策、诸葛亮、陶渊明、花木兰、武则天、李白、岳飞、文天祥等,因他们的事迹举世无双,故名“无双谱”。《无双谱》最初刊刻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由吴郡著名刻工朱圭镌刻,后来乾隆、光绪年间亦有多种刻本。《无双谱》很好地将诗歌、书法、绘画融合为一体,每帧名人肖像旁题乐府诗一首。清初学者毛奇龄为此谱作序,赞曰:“南陵(金古良的号)与余同学诗,与徐仲山同学书,末为画,而画精。是谱名‘无双’,而实具三绝,有画,有书,又有诗也!”这种“诗、书、画”三位一体的形式,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新思路和新题材。

清代道光朝以后,瓷器装饰图案开始出现了“无双谱”,民国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中说:“以视道光之画‘无双谱’,必书人名、小传者,殆有仙凡之别。”又说:“道光画‘无双谱’,题识最夥。如画数人物,则每人系以一小传,分占其器之半。”由这件粉彩无双谱人物纹盖杯也可窥晚清无双谱瓷之斑。

王大凡款粉彩仕女四条屏品鉴


上海君道艺术展示的此组瓷板平整致密,分绘四组仕女人物故事,画面绚丽照人,光彩艳发。人物脸部刻画细腻,讲究明暗变化,晕染手法独特,立体感强。填色较厚实,主角多用胭脂红、西赤等鲜艳夺目的色料,次要人物以赭、黄、蓝色陪衬,注重明暗层次和冷暖变化,有传统工笔重彩的艺术效果,将文人画中的“意兴”与陶瓷绘画巧妙地结合,其“落地粉彩”技法,别具一格。

王大凡(1888—1961),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安徽省黟县人。珠山八友之一。所创“落地彩”不用玻璃白打底,而直接将彩料平涂于瓷胎,再罩以雪白、水绿后经低温彩炉烤烧成品。1959年被授于“陶瓷美术家”称号。

王大凡早期作品笔法工整严谨,线条流畅细密,设色俊逸。晚期作品,用笔织秀,线条放达,气势洒脱,以文人画中的“意兴”与陶瓷绘画巧妙地结合,其“落地粉彩”技法,别具一格。王氏人物画笔墨特点用笔用线遒劲,人物脸部刻画细腻,讲究明暗变化,有西画中的素描关系和光影变化,晕染手法独特,立体感强。画仕女以“丹凤眼”、“樱桃嘴”冠之,特点鲜明。

王大凡历史典故人物画的人文内涵,来源于其大量的阅读。他年轻时便嗜书成性,绘画之余,全身心扑在读书上。他日常生活省吃俭用,却不惜重金大批量购书,常常是一谷箩、一谷箩让人购来挑到画室夜读至晨。所读之书,既有诸如《曾国藩家书》等做人明理类,也有《随园诗话》等艺术修养类;既有《聊斋》《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名著类,也有《画鉴》《山水诀》《笔法记》《语画录》等古代画论类。

作为人物画家,王大凡还非常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他的《风尘三侠》、《秉烛达旦》、《岳母刺字》、《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等作品的表现形式,都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深化的。“就形式的角度看是内容的外观,就内容的角度看,是形式的内涵。”王大凡此时已对形式美开始进行探索和研究,他深知对形式美的理解和把握,是艺术家成功的奥秘,也是传世作品的先决条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