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斗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明清瓷器:斗彩山水人物纹菱花口花盆

明清瓷器:斗彩山水人物纹菱花口花盆

斗彩瓷器鉴别 斗彩瓷器开片鉴别 明成化斗彩瓷器如何鉴别

2021-07-15

斗彩瓷器鉴别。

清康熙,斗彩山水人物纹菱花口花盆,高31.8cm,口横59.3cm,口纵41.5cm,足横45.5cm,足纵26.7cm。

花盆呈六方体,折沿,沿边呈菱花形。深腹,二层台外撇六边形足,底有两个渗水圆孔。器内上半截施白釉,下半截、底露胎。折沿上绘石榴花果,间以“寿”字为饰。盆外壁六面皆绘斗彩群仙祝寿黄、绿、蓝、黑、紫等,缤纷华丽。纹饰绘画笔触细腻,人物刻画尤为生动,堪称康熙斗彩大件器物中的精品。

扩展阅读

明清瓷器:赏析斗彩团莲纹高足杯


明成化斗彩团莲纹高足杯

高7.2cm,口径6.7cm,足径3.4cm。

杯口微撇,深弧腹,瘦底,下承以中空高足。内、外近口沿处各有青花弦纹一道,近足处有青花弦纹两道。杯外壁斗彩装饰,腹部均匀分布团莲纹四组,间以上下对称的变形花叶纹。足内沿署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横排款。

此杯纹饰采用勾勒平涂施彩,色彩均匀,微微凸起,富有写实感,时代特征鲜明。故宫博物院珍藏数件成化斗彩高足杯,制作皆秀美,花鸟纹者。

明成化斗彩的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其釉色乳白柔和,更能衬托出斗彩的鲜丽清雅。它的色彩丰富,青花呈色幽倩淡雅并有透明感,釉上彩色则有红、黄、绿、紫四大类十几种,彩色配制灵活自如。

古代瓷器:清雍正斗彩龙凤纹折沿盘


清雍正斗彩龙凤纹折沿盘

斗彩别名青花填彩、青花点彩、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品种。此番紫禁城扬州大运河文物展展出的故宫博物院所藏清雍正斗彩龙凤纹折沿盘可谓斗彩中的精品、典范。斗彩始于明宣德,成熟于成化,其时斗彩是作为宫廷御用的精美细瓷专门烧制的,产量非常小,因此遗留至今的也就更少了。据明代《唐氏肆考》记载:神宗尚器,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弥足珍贵。清康、雍、乾官窑都有仿烧成化斗彩,特别是雍正时期几可乱真。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化时期叶无反侧、四季单衣的缺点,一是将龙画成飞龙,青色为身,红色为翅,再以红色勾廓,真正是龙飞凤舞;二是龙、凤本是皇帝与帝后的象征,传统画法,应为龙凤头对应,表现君临宇内,且龙主凤辅,但此盘却是龙凤首尾衔接,形成追逐状,且龙凤顾盼,又脉脉含情,这种照应打破了一般龙凤呈祥的规整严肃,增加了动感,有了世俗的活泼;三是龙凤之间均为祥云,中为火珠,使冷色调与暖色调有机调和。装饰美、象征美相辅相成。

清雍正斗彩龙凤纹折沿盘


清雍正斗彩龙凤纹折沿盘

斗彩别名“青花填彩”、“青花点彩”、“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品种。此番“紫禁城·扬州·大运河文物展”展出的故宫博物院所藏“清雍正斗彩龙凤纹折沿盘”可谓斗彩中的精品、典范。 斗彩始于明宣德,成熟于成化,其时斗彩是作为宫廷御用的精美细瓷专门烧制的,产量非常小,因此遗留至今的也就更少了。据明代《唐氏肆考》记载:“神宗尚器,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弥足珍贵。清康、雍、乾官窑都有仿烧成化斗彩,特别是雍正时期几可乱真。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化时期“叶无反侧”、“四季单衣”的缺点,图案性更强,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飘逸的风采。至今绝大部分都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内。 烧制斗彩瓷器,需要先用青料在瓷胎上勾勒出纹饰的轮廓线,罩上透明釉,成为釉下青花,入炉焙烧,烧到一定程度取出,成为淡描青花器,冷却后再在青花勾线内填以色彩,成为釉上彩色,低温烘烧而成。因青花焙烧时间长,而粉彩焙烧时间短,斗彩是故意将青花焙烧时间一分为二,这样画面不仅轮廓鲜明,而且粉彩是后来堆加上去,画面自然突起,有了立体感。釉上釉下,给人以丰富、热烈而又不失清新之感。由于两次焙烧,火候很难把握,稍有不慎,器皿就变形报废,所以斗彩比粉彩少,尺寸大的就更少。 这件“清雍正斗彩龙凤纹折沿盘”盘体硕大,口径44.5cm、足径22.5cm、高9.5cm,在斗彩瓷器中,近半米的大盘十分难得,且此盘可贵在于盘内画。由此可见,其应为案头观赏器,而非实用品。如此大件烧后丝毫未变形,中规中矩,且历经兵燹战乱能保存完好,无任何微小的裂痕,可谓罕见。 该斗彩盘的图案性强,具有斗彩画面繁复细腻的特点,色阶多、色彩柔和且过度效果明显,立体感强。画面分三圈,圈圈之间用双蓝线隔开。外圈折沿为圆环,平整,宽3.12cm,其中7组为黄、橙、紫、粉红、淡绿五色祥云图案,但每组色彩位置却不断变化,无一雷同。两组之间则填充9组三色祥云,颠倒排列,每组也富变化,或为黄、紫、粉红,或为淡绿、黄、橙,或为橙、紫、粉红,倒是不拘泥,率性而为。 外圈是以图案的整饬取胜,那么中圈则以文字寄语吉祥为特色。中圈的圆环呈弧形,宽为9.1cm,以如意卷叶草为底,烘托8组并连的橙红菊与淡青菊,有趣的是花心是团寿字,一蓝一红,直接挑明象征寓意。 内圈23.4cm,是整圆,这是核心图案—龙凤图案。龙是青龙,凤是彩凤,较之以往龙凤图案,特别浪漫:一是将龙画成飞龙,青色为身,红色为翅,再以红色勾廓,真正是龙飞凤舞;二是龙、凤本是皇帝与帝后的象征,传统画法,应为龙凤头对应,表现君临宇内,且龙主凤辅,但此盘却是龙凤首尾衔接,形成追逐状,且龙凤顾盼,又脉脉含情,这种照应打破了一般龙凤呈祥的规整严肃,增加了动感,有了世俗的活泼;三是龙凤之间均为祥云,中为火珠,使冷色调与暖色调有机调和。图案美、装饰美、象征美相辅相成。

明清瓷器:清代加彩紫砂壶赏析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范蠡,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文人的参与更是使紫砂身价倍增,在这些紫砂壶中,紫砂壶身上的诗词书画、文学篆刻,既是装饰层次的提升,也是文化内涵的深蕴。现推荐几款清代加彩紫砂壶,请藏友们赏析:

韩琪杀庙顶海寿星大壶

晚清韩琪杀庙顶海寿星大壶(5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2厘米。此壶造型挺拔秀美,部分加彩。一面画韩琪杀庙的故事,是陈世美和秦香莲故事中的一段情节。左边的韩琪是驸马陈世美派出的杀手,正手持长剑,欲刺杀秦香莲。右边的秦香莲,带着一儿一女,跪在三官堂的门口,向韩琪哭诉陈世美的负情和自己的苦难,引起韩琪的同情。最后韩琪放走了秦香莲和她的儿女,自己自刎而死,表现了一种正义,是民间大众喜爱而容易引起共鸣的题材。另一面画花鸟。盖款为顶海寿星,底款为豫丰满汉文方形款,款印的边饰为双龙戏珠6厘米,底径11.2厘米。壶用上等紫砂制成,外部除底部外全部加彩。壶呈八边形,造型挺拔俊秀,流有修补。八边壶制作较圆形壶困难,圆壶可用转车旋成,八边壶要用八片泥片拼成,制作难度大,非高手莫敢为。全壶色彩鲜艳,富丽堂皇,主4厘米,口径11.8厘米,底径12.9厘米。全壶用上等紫砂制成,造型挺拔圆润,外部除底部外为满彩。口沿、盖沿、流、钮为蓝釉。颈部白釉,用红彩画竹叶,颈下一圈黄釉,又下一圈白釉,用红彩画云纹。又下一圈绿釉,再下一圈黄釉,用褐彩画如意纹。腰部主6厘米,接近正方形略扁。全壶用上等紫砂制成,除底部外满彩。主要黑釉,使五彩云龙更显得鲜明夺目。巨龙四爪,怒目张口,十分凶猛。龙头和前肢等在壶的一面,龙尾和后肢等在壶的另一面,整条龙穿壶而过,更显得巨大和生动。这种穿墙龙的画法,创自雍正时期,乾隆时盛极一时。底款澹然斋制为乾隆时常见款识。

明清瓷器:顺治青花“老虎听法”纹盘赏析


这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顺治青花“老虎听法”纹盘,盘直径21.2厘米,敞口,口沿施酱釉,圈足内有“玉堂佳器”四字款,盘内绘三位僧人,一人手拿佛珠,一人手拿菩提叶,一人手拿蒲团,前方一老虎正听闻高僧说法。只见它坐地虔诚地前掌抱拳似在合十,全然没有了虎啸山林的威猛。老虎听法、老虎皈依的故事在佛教界早有流传。十八罗汉中就有一尊“伏虎罗汉”,其现身是人虎和谐相处的典型,也是度化猛兽的范例。十八罗汉最初只有16位,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朝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佛经上说他们是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佛教传到中国后,十六罗汉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后来画家画成了十八罗汉,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演变成为十八罗汉后很快就在中国流行了。南朝梁武帝时,有位僧人住拾宝岩,山中有虎,人皆不敢夜行。唯该僧毫无畏惧口中念诵经文夜行过山,老虎闻经则纷纷避去。帝赐号“伏虎禅师”。梁朝法聪法师8岁出家,在襄阳伞盖山白马泉筑室而栖。晋安王拟为其建造禅室,发现堂内有虎,十分惊惧,法聪法师以手按虎头,虎即闭目伏地。晋安王告诉法师境内有虎灾,法聪即入定,不一会17只大虎鱼贯而入。法聪命弟子给老虎颈项系上布绳,嘱咐老虎不要再惊扰乡民,果然自此无虎害。法聪法师居处夜放光明,不用灯烛,世寿92岁端坐而化,被人称为“伏虎罗汉”。“老虎听法”青花盘上的画法,是师承前朝画家的画作。明代画家丁云鹏就画过“伏虎罗汉”,画意与此盘类似。宋代有一幅“伏虎罗汉”图与此盘更为相像,画面为三位僧人,其中一头有光环的高僧,手抚摸虎头,老虎似在听闻高僧说法。可惜画家没有署名,留下了遗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