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茶叶末釉瓷器鉴别 > 导航 >

明清瓷器:茶叶末釉贯耳瓶

明清瓷器:茶叶末釉贯耳瓶

茶叶末釉瓷器鉴别 雍正茶叶末瓷器鉴别 明代茶叶末釉瓷器鉴别

2021-07-15

茶叶末釉瓷器鉴别。

茶叶末釉贯耳瓶(清)

款识:“雍正年制”四字二行篆书款taOcI52.COM

瓶呈长方形,瓶口四角带倭口,长颈、溜肩、鼓腹,颈部置双贯耳。通体及足内均施茶叶末釉,釉面平整发乌。足底露褐色胎。茶叶末釉是清代高温颜色釉的一种,此品种虽在唐、宋已经出现,但并不流行。明代景德镇窑茶叶末釉也有烧制,但传世产品极少。茶叶末釉制品的盛烧年代为清雍正、乾隆两朝,文献中称之为“厂官釉”。雍正制品,釉色多偏黄,俗称“鳝鱼黄”;乾隆制品,釉色多偏绿,俗称“蟹壳青”。此后一直到清末,茶叶末釉做为一个传统品种一直在烧造,但其质量却每况愈下,与雍正、乾隆作品不可同日而语。雍正款同类型茶叶末釉瓶非常罕有。

延伸阅读

古代瓷器:清代茶叶末釉高足碗


片状结晶体而得名。茶叶末釉的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多用于装饰仿古器皿,深厚古朴,气质高雅。

清代茶叶末釉制品多为景德镇官窑所烧,以雍正和乾隆时期最为多见,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雍正时制品多偏黄,有茶无末,称鳝鱼皮;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俗称蟹甲青、茶叶末等。清代茶叶末釉制品主要有碗、盆、盘、罐、瓶等。

高足碗,又称靶碗,有中空足封闭底印和不封底两种。造型为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造型与高足杯颇为相似,较之略大。这种纤巧的高足碗于元、明、清三代较为流行,品种有青花、斗彩、茶叶末釉等,以明永乐红釉、宣德釉里红、成化斗彩最为名贵。

古代瓷器:唐代耀州窑茶叶末釉瓷器赏析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茶叶末釉始烧于唐代,是唐代耀州窑特有的品种之一,造型古朴素雅,釉色沉稳均匀,风格含蓄恬静。作为中国传统的温颜色釉品种之一,茶叶末釉以其外形颇似茶叶细末而得名,它是釉料中含铁﹑锰的结晶釉陶瓷。其釉色黄,而中掺杂着绿,在黄褐色的底色中散布着许多细小的绿色斑点。由于配方和制作工艺的变化,釉色不尽相同,故有蟹甲青、鳝鱼黄、蛇皮绿、老僧衣等品种,釉面多数呈半木光。

唐代茶叶末釉盆

唐代茶叶末釉水盂

唐代茶叶末釉人头形埙

唐代茶叶末釉提梁罐

唐代茶叶末釉钵

唐代茶叶末釉双耳罐

唐代茶叶末釉双耳油瓶

唐代茶叶末釉执壶

唐代茶叶末釉执壶

明清瓷器:清乾隆仿宋官窑贯耳瓶


清乾隆仿宋官窑贯耳瓶

对于假货这种颇为收藏鉴赏界头痛的问题,收藏家胡平先生的回答是简明扼要的:你不看假货,其至不收进一些假货,那么你对真品的鉴赏力就会大打折扣。他对笔者强调,究竟什么是假货,其实在具体操作上还是会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争议,尤其是一些假货确实在工艺制作上能够与真品相媲美,对这样的假货我们就不能一概而论弃之不顾了。他拿起一只清乾隆时期制作的仿宋官窑贯耳瓶说:如果说这是宋代官窑制品,那诚然是在说胡话,但说它不具有宋代官窑的造型和特点,那也是主观臆断。所以尽管这只瓶并非是真正的宋代官窑,但收藏价值仍然非常高。

这件清乾隆仿宋官窑贯耳瓶通高22厘米,口沿5.87.8厘米,四角斜切,底足6.39厘米。整体来看,造型极其工致浑厚,釉面满布大小不一开片,有金丝铁线之美。贯耳的设置增添了器物的沉稳,而关键之处则在于瓶的口沿和底足显示宋代官窑最具鉴定特征的紫口铁足。以重量而论,此瓶较为轻盈,而且修整技术极为精到,与传世清代雍正、乾隆仿宋官窑制品相类似。比照博物馆陈列的宋代官窑瓷器,真品的釉面缩釉孔较多,而此器则釉面光洁明净,这也是清代高仿品的特点之一。上手欣赏,顿可感受到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旧气,釉面滋润类玉类冰,但包浆厚实,属古陶瓷器物中的传世品,保存之好可称难得。

对于宋代五大名窑中官窑的研究代不乏人,但至今距离完全揭开其面纱尚有一段历程。北宋汴京城附近的窑址早已沉埋于茫茫黄土之下,而南宋官窑窑址的完全发现也只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专家多数意见认为,传承的真正的宋代官窑制品绝大多数被世界各国的公私博物馆所收藏,而流传于民间的实属漏网之鱼,而且少之又少。在古玩市场上,一块声称出土于窑址的官窑瓷片动辄开价上万元。基于这个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香港苏富比拍卖一只宋官窑洗,当时成交价达到了创纪录的2200港元,可见真正的收藏家对于宋代官窑制品是不惜一掷千金的。然而可能是真品太少的缘故,后来的拍卖行情则一路朝明清官窑方向走去,上亿的纪录已经破了多次。不过笔者认为,物极必反,现在已经有不少收藏家把目光投向了过去少有人光顾的高古瓷器,其中宋代五大名窑的器物自然是最受关注的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资源的稀缺性是推动价格上升的最重要的因素。由此我们可以作出一般性结论,就是说在可以预期的十至二十年内,以明清官窑瓷器为热点的收藏拍卖市场将逐步让位于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代表的高古瓷器。当然,在缺少资源的前提下,清代的仿宋精品亦无疑会在今后的收藏市场占据一定位置。

清乾隆 仿宋官窑贯耳瓶


清乾隆·仿宋官窑贯耳瓶

对于假货这种颇为收藏鉴赏界头痛的问题,收藏家胡平先生的回答是简明扼要的:“你不看假货,其至不收进一些假货,那么你对真品的鉴赏力就会大打折扣。”他对笔者强调,究竟什么是假货,其实在具体操作上还是会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争议,尤其是一些假货确实在工艺制作上能够与真品相媲美,对这样的假货我们就不能一概而论弃之不顾了。他拿起一只清乾隆时期制作的仿宋官窑贯耳瓶说:如果说这是宋代官窑制品,那诚然是在说胡话,但说它不具有宋代官窑的造型和特点,那也是主观臆断。所以尽管这只瓶并非是真正的宋代官窑,但收藏价值仍然非常高。

这件清乾隆仿宋官窑贯耳瓶通高22厘米,口沿5.8×7.8厘米,四角斜切,底足6.3×9厘米。整体来看,造型极其工致浑厚,釉面满布大小不一开片,有金丝铁线之美。贯耳的设置增添了器物的沉稳,而关键之处则在于瓶的口沿和底足显示宋代官窑最具鉴定特征的“紫口铁足”。以重量而论,此瓶较为轻盈,而且修整技术极为精到,与传世清代雍正、乾隆仿宋官窑制品相类似。比照博物馆陈列的宋代官窑瓷器,真品的釉面缩釉孔较多,而此器则釉面光洁明净,这也是清代高仿品的特点之一。上手欣赏,顿可感受到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旧气,釉面滋润类玉类冰,但包浆厚实,属古陶瓷器物中的传世品,保存之好可称难得。

对于宋代五大名窑中官窑的研究代不乏人,但至今距离完全揭开其面纱尚有一段历程。北宋汴京城附近的窑址早已沉埋于茫茫黄土之下,而南宋官窑窑址的完全发现也只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专家多数意见认为,传承的真正的宋代官窑制品绝大多数被世界各国的公私博物馆所收藏,而流传于民间的实属漏网之鱼,而且少之又少。在古玩市场上,一块声称出土于窑址的官窑瓷片动辄开价上万元。基于这个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香港苏富比拍卖一只宋官窑洗,当时成交价达到了创纪录的2200港元,可见真正的收藏家对于宋代官窑制品是不惜一掷千金的。然而可能是真品太少的缘故,后来的拍卖行情则一路朝明清官窑方向走去,上亿的纪录已经破了多次。不过笔者认为,物极必反,现在已经有不少收藏家把目光投向了过去少有人光顾的高古瓷器,其中宋代五大名窑的器物自然是最受关注的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资源的稀缺性是推动价格上升的最重要的因素。由此我们可以作出一般性结论,就是说在可以预期的十至二十年内,以明清官窑瓷器为热点的收藏拍卖市场将逐步让位于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代表的高古瓷器。当然,在缺少资源的前提下,清代的仿宋精品亦无疑会在今后的收藏市场占据一定位置。

明清瓷器:青花缠枝花卉纹折肩贯耳尊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折肩贯耳尊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高:51.6cm口径:18.5cm足径:2.7cm

说明:造型由青铜器卣变化而来,青铜卣的贯耳一般都设在肩部,但这件青花尊的造型将贯耳移至颈部。在瓷器中,尊和瓶的差别表现在器物的口部,一般将口径较大的立器称为尊,反之称作瓶。这件尊的内足墙较浅。内壁施白釉。纹饰为多层次主辅式构花叶纹、缠枝西番莲纹、如意云肩纹、缠枝西番莲纹、海浪纹、如意云纹、主题缠枝花卉纹、海浪纹、莲瓣纹。贯耳上绘莲瓣纹。

龙泉窑贯耳瓶的起源与用途


明龙泉窑青瓷划花投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龙泉窑瓶类器物品种丰富,式样优美,贯耳瓶即是典型之一。

龙泉窑烧制的贯耳瓶式样有多种,如四川遂宁窖藏出土器物中就有两类造型迥异的龙泉窑贯耳瓶。其一是长腹式贯耳瓶,敞口,圆唇,束颈,颈部附一对小的管状贯耳,长弧腹,内圈足。处州青瓷博物馆也有类似贯耳瓶(可参见拙著《龙泉窑》页127图75),黄釉泛青灰,局部开冰裂纹,为南宋早期制品,而遂宁窖藏出土的这只胎骨厚重,其胎釉特征明显为南宋晚期制品。两者在器式细节上有些微区别。另一种是长颈式贯耳瓶,直口,长颈,颈上部附一对管状贯耳,圆鼓腹,圈足直而略内敛。遂宁窖藏出土的此式贯耳瓶有大小两种尺寸,小的高度仅16公分左右,大的则有31公分。类似贯耳瓶还见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相关藏品(高33.7公分,断代为元/明)以及杭州元代鲜于枢墓相关出土器物。此式贯耳瓶亦见于哥瓷制品,如1952年上海市青浦县任氏墓出土的哥窑贯耳瓶(现藏上海博物馆),形制上与龙泉窑产品有一定区别:腹扁鼓近荸荠状,管耳直径较大,管耳与瓶口齐平。

(左)敞口贯耳长腹瓷瓶(现藏四川宋瓷博物馆)/(右)、黄釉长腹贯耳瓶(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藏品)

(左)遂宁窖藏出土南宋龙泉窑大贯耳瓶(现藏四川宋瓷博物馆)/(右)、遂宁窖藏出土南宋龙泉窑小贯耳瓶(现藏四川宋瓷博物馆)

上海市青浦县任氏墓出土的哥窑贯耳瓶

此外还有一种仿青铜壶式样的贯耳瓶,仿古色彩浓厚,且称之为仿古式贯耳瓶,可参见日本常盘山文库相关藏品,整器作椭园形,敞口外撇,硕颈微束,丰腹下垂,高圈足,圈足在器身正面对称置两长方形穿孔,颈部上下饰凸弦纹两道,两侧附管耳一对,管耳装饰夔龙纹,紧贴瓶颈呈束腰式。另有一种瓶式接近仿古式贯耳瓶,但风格上较随意,且称之为仿古变式贯耳瓶。仿古式贯耳瓶除龙泉窑之外,亦有南宋官窑、哥瓷制品。官窑产品制样严谨,仿古近古,最堪见重,具体可参见两岸故宫博物院相关藏品。哥瓷仿古式贯耳瓶则不乏明仿制品,须审慎明辨。另,韩国新安沉船打捞出的遗物中有一“景德镇窑青白瓷蟠龙纹贯耳瓶”,颈部和胫部装饰卷草夔龙纹,与龙泉窑产品具有时代共性,应为南宋晚期至元初产品。

(左)南宋龙泉窑青瓷管耳花瓶/(右)南宋龙泉窑青瓷管耳瓶(日本私人收藏)

南宋官窑贯耳瓶

韩国新安沉船景德镇影青贯耳瓶

瑞士保尔博物馆收藏的哥式贯耳瓶

龙泉窑贯耳瓶从南宋至元明一直有烧制,元明普通产品在形制上变化较大。类似将管耳移植于长颈瓶上,风格纤细。

(左)元龙泉窑六棱贯耳瓶一对(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藏)/(右)元/明龙泉窑青瓷管耳瓶(日本山口县立荻美术馆藏)

所谓“贯耳”,即以箭穿耳,最早是一种刑罚,后以“贯耳”为投壶活动玩法之一。贯耳瓶的起源和用途,一般认为正是来源于汉代贵族燕乐所用的投壶。关于“投壶”的发展历史,有很多人考证过,网上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此不赘述,有兴趣者可自行查阅。笔者想就龙泉窑这几种不同式样的贯耳瓶谈些一己之见。上述这几类贯耳瓶虽都有“贯耳”,实难一以贯之,它们的母型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当然这其中不能排除相互影响或借鉴的因素。比如仿古式贯耳瓶,明显仿自商周青铜贯耳壶,长腹式贯耳瓶其实也可以归入仿古一类,但其形制上似乎受到上古其他壶式的影响,其雏形早自新石器良渚文化中的陶器制品,这两类贯耳瓶称之为“管耳壶”更合适。

商晚期矢壶 壶内底铸铭文“矢”字,“矢”为做器者的族名 故宫博物院馆藏

至于长颈式贯耳瓶,类似器型最早见于巩县窑址出土的“唐巩县白釉贯耳瓶”,与前两类贯耳瓶区别较大,与投壶关系密切,此可从有关投壶图石刻、绘画、实物等资料得到佐证。不过汉代石刻拓片投壶图里的壶都是没有管耳的,到了五代南唐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出现了一只插着箭的“贯耳瓶”,再到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的投壶部分以及《三才图会》(明王圻、黄晟撰)的投壶图,投壶工具明确为“贯耳瓶”,对称的两管耳正是为“贯耳”玩法所置。仅从绘画资料的比对发现,汉代到明代投壶,所用之器基本样制均为直口长颈,多出的两耳实为后来玩法翻新所需而添设。可资印证的实物资料还有扬州宋代铁投壶(现藏南京博物院),也是筒形长颈加一对竖直的大管耳。很明显,要数管耳与瓶口一线齐平的哥窑式贯耳瓶最接近投壶贯耳瓶,宋元龙泉窑长颈式贯耳瓶的两管耳较细,可能更倾向于一般的陈设使用。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龙泉窑青瓷划花投壶”则是标准的投壶样制,应系宣德朝龙泉官窑器物,是宣宗喜欢投壶活动的实物佐证。(原题目:龙泉窑贯耳瓶及其相关问题)

唐巩县白釉贯耳瓶,巩县窑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扬州出土宋代铁投壶

明清瓷器:乾隆釉里红方尊


在翰海2010春拍中,一件清乾隆釉里红双凤象耳扁方尊引起了拍家的关注,几经举牌,终以33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落槌。

此拍品高22.5厘米,呈扁方形,口微撇,短颈两侧饰象首衔环,鼓腹,方圈足。主体釉里红绘双凤穿牡丹,辅以如意云头,变形莲瓣,蕉叶纹等边饰,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青花款。这件釉里红方尊造型稳重大气,为乾隆时期特有的器物,为宫中重要陈设器,十分珍贵。

釉里红与青花几乎同时出现,是以铜为着色剂,于白胎上绘制图案纹样,后施釉其上,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故名“釉里红”。其工艺的最大特点在于烧制难度很大,成品率极低。釉里红自元代创烧以来,工艺进展较青花缓慢许多,至清代乾隆时期方成熟稳定,并发展出了设色淡雅宜人,线条勾描细腻的特点,所绘纹样也逼真写实。展现了釉里红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准。

明清瓷器:青花缠枝花纹瓜棱瓶


明成化青花缠枝花纹瓜棱瓶

高27.8cm,口径4.3cm,足径6.7cm。

瓶为4瓣瓜棱形,口微撇,长颈中部起一圈凸棱,将颈分为上下两部分,丰肩,腹下内收,圈足外撇。底白釉无款。颈部共有纹饰三层,凸棱以上为海水纹、折枝花卉纹,其下为缠枝花卉纹,肩及足部边缘饰海石榴一周,腹部饰缠枝宝相花纹。

明成化时期的瓜棱瓶造型比永乐时期更为清秀,其足变矮,胎更薄。成化时期的瓶、罐等琢器传世较少,类似此件形制的瓜棱瓶更属少见,此瓶为成化时期琢器中的代表作品。

明清瓷器:清雍正仿官釉精品赏析


清雍正仿官釉弦纹贯耳瓶清雍正仿官釉弦纹贯耳瓶,为景德镇御窑厂仿宋瓷器,拍品造型源自宋代弦纹贯耳瓶,而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雍正仿哥釉瓶相类,均仿商周青铜壶而制,挺拔俊雅。通体满施仿官釉,釉汁肥润凝厚,开片疏朗有致,古雅隽美,色古而宝光内蕴,流畅的造型与静穆的釉色,引人感发幽古之思,为雍正仿古瓷精品。

参阅:《清康雍乾名瓷》,台北故宫博物院,1986年,页94,图63

《宋官窑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9年,页53,图9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下册,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6年,页114,图102

明清瓷器:黄釉紫彩双耳三足炉


明万历景德镇窑黄釉紫彩双耳三足炉

通高17.8厘米、口径15.8厘米。

此炉是一件专为陪葬用的明器,炉体结构为一直口平底鉢,下承以三螭足,出上时炉内有钢香插,双耳高而直,炉体堆贴图案花纹。遍体施黄釉,双耳和三螭足绘以紫彩。器身有“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三螭倒立成足,螭前足支撑炉身,身体和后足堆贴于器表,造型古朴稳重,釉彩鲜艳,是万历时期景德镇烧制的黄釉紫彩器中的精美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