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釉里红瓷器 > 导航 >

明洪武釉里红串枝花卉纹瓜棱罐

明洪武釉里红串枝花卉纹瓜棱罐

古代釉里红瓷器 明代洪武肉里红瓷器鉴别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2020-10-15

古代釉里红瓷器。

罐高35厘米。洪武官窑瓷,虽然保持前朝画面满、纹饰密、层次多的格局,但在图案运用上,较元“至正型”差别很大,其纹饰特征为:

如意云头。洪武云头纹之两云脚相交的尖头,与云头之尖头的指向,无不呈相同方向。此画法,明显有别于元青花,且无一例外,并沿袭至永宣。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指向,既有相背的,亦有朝向一致的。

回纹。改变元代回纹单体的间断排列形式,为一正一反两方相连的回纹边饰。明永乐时,回纹边饰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的回纹边饰。明宣德以后,除少数回纹仍作一正一反的两方相连外,多数回纹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蕉叶。洪武朝有并拢形或叶与叶呈重叠状两种,绝对没有元时单体分离式的蕉叶边饰。而且,不管何种造型,洪武蕉叶的主脉均予以留白。这种中空型叶脉,同元代蕉叶的主脉都以粗实线条绘制,在视觉上泾渭分明,有醒目的对比效果。

芭蕉树。以整株全貌出现。树高大,有顶天立地之态。

大花小叶菊花使用增多,造型规矩,花心均以网格纹为饰,花心至花瓣通常分三层,而两层与四层的少见。葫芦形叶子不如元时规矩,叶子的尖瓣呈三至七个不等,器物的质量,一般以叶子画四个尖瓣的为精。多数葫芦形叶子涂满色,少量的叶脉留白。葫芦叶形体瘦弱,不及元代粗壮,但造型活泼多姿。

变形莲瓣。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偶有分离式的单体莲瓣现象外,洪武朝的瓶、罐、碗及大盘,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形。这一绘画笔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该罐为洪武朝典型器,以前的流通价位并不太高,反映不出它应有的历史地位。比如在1999年春的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造型、尺寸、花纹都与此相同的洪武釉里红串枝花卉纹瓜棱罐,底价350万港元,以387万港元成交。但近几年来,洪武官窑器已被藏家普遍认可与看好,身价扶摇直上,青花大碗过500万元,一把执壶上千万才能揽下,釉里红的串枝花卉纹瓜棱罐又何止千万元。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唐代青釉瓜棱形穿带盖罐


衡阳,位于湖南省的中南部;因其地处南岳衡山之南,且山南水北为“阳”,故名。而坐落于衡阳市珠晖区东阳渡镇蒋家祠、高山村一带,以烧造青瓷为主的窑口——衡州窑,其始烧于晚唐,盛烧于五代,终烧于宋。由于该窑在2004年于瓷片堆积层中出土了一件浮雕莲纹青瓷钵,其钵上有“衡州白竹窑中坊”的褐彩书款,因此名为“衡州窑”。该窑所施的青釉,主要有青黄、青绿这两种。胎色以灰白、浅灰、灰、铁灰,以及褐红、砖红、黑灰最为常见。胎体较薄,胎质较致密。器型有壶、瓶、罐、坛、钵、碗、碟、杯、盘、唾壶,及粉盒、洗、水盂、香炉、油灯盏、砚台、军持、茶碾等,极为丰富多彩。

这是一件衡州窑烧造的唐代青釉瓜棱形穿带盖罐(见图),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它通高24.5、口径8.8、底径11.5厘米,是1957年7月,于笔者所在的单位——湖南长沙烈士公园出土的。此盖罐罐身为直口,短斜颈,溜肩,长筒形腹;瓶腹作四瓣瓜棱形、上下安装对称四系以便穿带。胫部下收,大平底。覆碗形的罐盖,罐盖两侧有对称双系。铁灰的胎色,胎体较重。上化妆土,施不到底的青釉,釉色青黄,另有较易剥落的细小开片。

衡州窑以青釉光素无纹为主,辅以刻、划花和印花。仰莲瓣纹是常见的刻、划花纹样,有的莲瓣瓣尖具有浅浮雕效果。印花装饰的时代稍晚于刻、划花,纹样有蝴碟、菊花等,另外极少数的青瓷上还有褐彩装饰。而本文介绍的这件唐代青釉瓜棱形穿带盖罐,虽青釉光素无纹,无任何刻、划花和印花的纹样,观之却朴实无华、沉稳大气。

衡州窑是我国民窑中最具特色的窑口之一,而衡州(今衡阳)是茶的故乡。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的陆羽,在其所著《茶经》中还三次提到了衡州茶“山南衡州茶,生衡山、茶陵二县山谷”“钦州茶生婺源山谷,与衡州同”“盛唐县生霍山者,与衡州同”。且唐代诗歌名家杜荀鹤、李繁,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梅尧臣、郑谷等,皆有赞咏衡州茶之诗句。故笔者大胆推测,此件衡州窑烧造的“唐代青釉瓜棱形穿带盖罐”,当时应作茶具之用。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双螭耳尊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44.3cm,口径16.3cm,足径24.7cm

生产时代: 雍正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花釉里红

陶瓷造型: 尊

说 明: 清雍正

尊圆口,粗颈,垂肩,圆腹,圈足。肩、腹相交处对称置透雕螭龙耳。内施白釉。外壁青花釉里红装饰。口沿处绘缠枝莲纹,腹壁的主题图案是青花釉里红缠枝莲花纹,近底处绘青花釉里红仰莲瓣纹,足边绘卷草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尊因形状如同倒放的鹿头,故又名“鹿头尊”。其造型稳重饱满,釉色莹润,釉里红颜色亮丽,以青花、釉里红装饰的缠枝莲纹饰,红花蓝叶,色彩搭配巧妙。它代表了雍正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

雍正时的青花釉里红,将两种釉下彩烧制得均很完美,其工艺精湛,造型俊秀,纹饰清新舒展,位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冠。此时的青花釉里红瓷纹饰题材丰富,有云龙、云鹤、云蝠、蟠螭(pán chī 音盘吃)、穿花凤、松竹梅、山水人物等各种。

千窑一宝:元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花卉纹盖罐(国宝华光)


青花瓷出现于唐代,釉里红则是元代的新品种。以氧化钴和氧化铜在白色瓷坯上绘彩,施高温釉后在窑炉中以约1200℃的还原焰烧造而成,表面呈现蓝、白、红相间的花纹的瓷器,就是青花釉里红瓷器。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1964年,在河北保定永华南路元代窖藏中,出土了一对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花卉纹盖罐(见上图)。盖罐直口,短颈,溜肩,上腹较鼓,下腹渐收至底,宽圈足,底足露胎,伴有粘砂、铁质斑点和釉斑,胎釉结合处有火石红。该罐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釉层凝厚,釉面光润透亮,虽然胎质坚硬,但不够细腻,胎色不甚洁白。

这件盖罐具有元青花瓷器纹样多层装饰带布局设计的典型特征。它通体所绘青花纹饰,纹饰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主题突出,颈部绘青花缠枝菊花纹,肩部饰卷草纹和大朵如意云纹,云头内采用蓝地白花装饰技法绘水波莲花,如意云头之间点缀折枝花卉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四组菱花形开光(见图),开光以双重串珠堆贴而成,开光内模贴四季花卉和山石,枝叶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用釉里红涂绘,花卉间杂有浓淡不一的绿色斑点,红、蓝、绿交相辉映,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下腹饰卷草纹和变形莲瓣纹。罐附覆盆形盖,盖顶置蹲狮钮(见图),盖面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和回纹。青花呈色浓艳,聚釉处有黑褐色斑点,系用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绘彩烧制所致。

青花釉里红瓷器是景德镇窑在元代创烧的新品种,青花和釉里红对窑炉的烧制温度和气氛要求不完全一致,釉里红的烧制要求很高,呈色剂氧化铜对烧制温度非常敏感,温度低了颜色发黑,温度高了就会晕散甚至挥发,失去颜色,而且需要在较强的氧化气氛中烧成,如果窑炉气氛控制不好,氧化铜就会烧成绿色。所以,此罐将青花和釉里红集于一器烧制而成,且使青花和釉里红的发色都达到如此完美,实属不易。目前所知,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花卉纹盖罐同类器物全世界仅存3件,弥足珍贵。

关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一直是陶瓷学术界和收藏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海内外博物馆收藏情况等来看,存世数量不多。元青花的对外贸易性质,元代宫廷皇室和上层贵族使用器皿以金、银器和白瓷为主,以及元青花瓷器烧制时间短暂等都是其存世量少的直接原因。

相对于青花而言,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制作更少,存世就更为罕见。特别是这件盖罐还采用模印贴花的复杂工艺,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装饰技法多样,纹样繁缛精美,色彩蓝艳含蓄,彩装饰和胎装饰技法得到完美的结合,青花和釉里红集于一器,白地蓝花与蓝地白花相映成趣;罐腹部开光纹饰采用贴花技法,使器物的平面装饰又增添了几分镂雕艺术的立体效果,这种集多种装饰手法于一器的工艺特征,在珍贵的元代青花瓷中也极为少见,当为国之瑰宝。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

生产时代: 元代陶瓷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瓷

陶瓷造型: 罐

说 明: 元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附狮钮盖。

罐盖顶堆塑坐狮钮,钮下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口沿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饰下垂如意云头纹,云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间隔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勾菱形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等四季园景,其中釉里红绘山石、花卉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云头纹相对应。腹的底部饰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罐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此罐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为近似的两件之一,是元瓷中的珍品。

明洪武青花


洪武(1368年~1398)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建国后不久,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的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真正带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但是从南京和江西等地区出土的大量民窑实物标本来看,洪武朝的青花花瓷制作都带有元代遗风。器型以墩式碗或折腰盘、折腰碗为多,大都沿袭元未旧制;青花色泽偏灰,胎体厚重;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了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的绘画却不如元代规矩。

——典型器——

洪武青花瓷器的传世品不多,目前尚未发现真正带有洪武官款的器物,意见比较—致的是—些考古出土物:南京博物院曾于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发现的青花云残盘和其他青花残片,虽然是残瓷,但从其制作的精细上判断,应为洪武官窑器。

——价值评估——

近年来在海内外的拍卖会上,洪武瓷器屡创佳绩,吸引了不少行家的眼光。由于洪武年间的瓷器传世极少,又多采用“釉里红”手法,青花瓷很少见,因此洪武青花瓷器的市场升值的空间很大。对于细路官窑来说,一件青花大盘的价值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小盘小碗的价格也都在几十万元人民币左右。但民窑写意简笔画瓷器价格仅几百元,与细路官窑瓷的价格相差甚远。现代市场上洪武朝的青花瓷仿品多为青花缠枝莲纹罐、大盘等,收藏时要小心查看。

——器型——

在造型上多少继承了元代枢府瓷古朴敦厚的风格,一般为大件器物,有罐、大盘、棱口盘、碗、玉壶春瓶、执壶、盏托等。尤其是民窑器,如撇口盘、碗类,中部以下胎体逐渐厚重,有的与元瓷一样,或者折腰,或者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官窑器则有所创新,着意于摆脱元瓷厚重的风格,为秀美飘逸的永乐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青花缠枝菊纹菱口盏托

明洪武 直径19.4厘米

估 价:RMB 200 000~250 000

浅弧壁和宽板沿被模压成相等的八棱形,内外壁和板沿上的纹饰依次为16瓣仰莲纹、16组成双回纹、缠枝纹和8组折枝莲纹,每层纹饰均按模压的尺寸均匀排列;盏托中央绘折枝牡丹,外围凸脊以承杯,再外是缠枝菊纹;白釉黏稠,气泡密集,器底无釉,火石红显著。

青花缠枝花卉纹菱口盏托

明洪武 直径19.6厘米

估 价:RMB 350 000~400 000

成交价:RMB 385 000

内壁为缠枝莲与牡丹纹,青花双圈内为缠枝牡丹,盘心为一折枝莲花枝纹。莲辫细长而尖,勾线填色,一边留有空白;牡丹花瓣层次饱满边缘为多曲弧线,叶片开叉较多。

——胎釉——

洪武青花瓷的胎体比较厚重,但比元代同类产品薄,呈现白色或者灰白色。因为瓷土淘洗的粗细不同,胎质也有粗有细。官窑器因为工艺精细,一般瓷化程度较高,因而胎体致密细白。民窑器则大多数胎体略含杂质,呈浅灰白色。釉层肥厚光润,呈青白色,也有的民窑器因为胎体稍粗而呈青灰或灰白色。玉壶春瓶、执壶和大碗的底足多刷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色或青色。其他器物多是砂底,刷上洪武特有的赭红色浆,可见刷浆痕迹。青花色泽偏于暗灰,不如元青花那么浓翠,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战争环境中断了进口青料的来源,而采用含铁量低、含锰量高的国产青料造成的。

青花鱼纹碗

明洪武 直径14.3厘米

撇口,胎质偏黄。青花发色偏黑灰,釉面有细小开片。鱼纹一笔点划而成,鱼作跳跃状,形象逼真,动感很强。此碗是洪武民窑的典型器。

——图案纹饰——

洪武青花的纹饰多简练流畅,豪放生动,以各种折枝、缠枝花卉纹为主,菊纹比较多见,多绘成扁椭圆形,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折枝或者缠枝莲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元代的缠枝莲纹多为葫芦状;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图案的布局渐趋疏朗,开始改变元代装饰多层次、满花纹的风格。云龙纹的龙纹形象不如元代凶猛,出现五爪龙,但仍以四爪、三爪多见;云纹呈品字形排列。民窑青花绘画简练豪放,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绘画题材广泛,如蕉叶、松、竹、梅、兰、水藻、卷云、八宝、人物、动物等。官窑器的画凤多精细清秀,民窑器的则更加自然写实。

青花缠枝牡丹纹碗

明洪武 高9.8厘米,直径20.5厘米

洪武官窑青花传世品不多,多为日常用具。此碗造型浑圆饱满,气势雄伟。胎质灰白,釉层肥厚,圈足较大。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布局疏朗,画法工整有余而变化不多;做为辅助纹饰的回纹,不同于元代的同向组合,而是正反两个一组,装饰在碗口沿和底足。

青花缠枝莲大罐

明洪武 高48.3厘米

估 价:RMB 1 800 000~2 200 000

成交价:RMB 1 650 000

造型浑厚,气势磅礴。胎质白中微泛灰,釉面莹润,圈足微外敝。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花瓣繁密有致,豪放生动,构图饱满。

——胎足结构——

洪武朝瓷器底是中心有乳状突起,是元代器足的遗风。这种处理方法,是当时处于主流地位的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标志。这是也有各种形式、种类繁多的圈足,常见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内壁斜削外倾斜式圈足等。此外,民窑青花碗,底面无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过肩,残留刮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和元代器物相同,洪武朝的瓷器一般为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后仿胎足的火石红斑,是人为点染而成,收藏时如仔细观察,不难看出破绽。

鉴别要点

器型:虽然比较敦厚,但已经逐渐摆脱了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露出了端庄舒展的风格,现代仿品则显得僵硬呆板。另外,现代仿品的器型不过小就是过大,和真品相差很大。

胎体:官窑器物胎体坚致细白,民窑胎体断面呈泥土黄,大多数都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现代仿品胎色偏白,因用机械工艺淘炼胎土,瓷化程度比真品更高,胎土比真品更坚密。

釉面:釉面多为青白色,有的出现细碎无色的开片纹,釉质较厚,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施釉的圈足底面,有釉底与器身不一致现象。现代仿品或比真品颜色深、釉面呈灰白色,或比真品颜色浅、釉面偏白。

纹饰:官窑纹饰精细秀丽,层次丰富,主要有折枝牡丹、扁菊等;民窑纹饰简洁豪放,多描摹自然写实。现代仿品纹饰呆板,画工远不及真品自然生动。

青花开光折枝菊花纹碗

明洪武 高16厘米,直径41厘米

碗内壁口沿饰卷草纹一周,内壁绘有缠枝菊纹,碗心一周为回纹,四个云肩形开光及折枝莲纹,开光内绘折枝菊花,中央绘五莲瓣纹饰。花叶勾线填色不留白,叶片细长而尖,开裂较多。花朵勾线留白,层次感极强。青花折枝莲纹盘

明洪武 高8.5厘米,直径45.7厘米

盘内口沿饰有缠枝菊纹,内壁绘缠枝牡丹、石榴、菊、山茶花等花卉纹。盘心为折枝莲纹,外有四个如意云头形开光,其内饰有折枝菊纹,开光外绘缠枝忍冬纹,纹饰虽层次繁多,但花形各异,反显精致。

民窑常见草书款 洪武瓷至今未发现带年款的官窑器,仅在民窑器心发现草书“福”、“寿”等字。

人物纹盘残片

以衣的重墨突出脸部的白净是洪武朝民窑青花瓷中惯用的艺术处理手法。人物纹盘残片

手舞足蹈的姿态,欢喜无限的神情,传递了极浓的喜洋洋的味道。

精美绝伦之青花缠枝牡丹花卉纹小罐


古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制瓷业发达,青花瓷烧制工艺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景德镇陶录》评价:“诸料悉精,青花最贵。”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的绮丽风格,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中国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上海君道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四海珍瓷展厅展出了一尊高17cm,口径10.5cm的青花小罐;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最大径在肩部,腹斜收,平底内凹。器身内壁施白釉,肩腹满饰牡丹缠枝花卉纹,彰显富丽堂皇,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装饰画面疏朗,活泼自然,视觉效果极好,用线条快速描绘图案,可谓别具一格。此青花牡丹缠枝花卉纹小罐,烧制工艺精湛,极为难得。

 

青花瓷为中国瓷器的典型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其他各种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

 

自从著名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以2.3亿高额成交后,近几年的青花收藏市场可谓是风声水起,价格一直是居高不下。从各大拍卖公司每年的成交情况来看,青花瓷在市场的欢迎度一直非常不错。目前全世界能够发现的青花瓷器真品也不超过500件,所以收藏家手里如果能够有一件到代的、青花真品,可以说是非常难得和值得骄傲的。正因为如此,青花瓷器才会在艺术品市场有如此多的买家群体愿意花费大笔金额去购买。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此罐器形典雅,釉质肥润,罐形周正,通体以青花装饰,自上而下分绘纹饰,层次丰富清晰,青花色泽浓艳,绘画流畅,为难得的青花陈设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而此青花缠枝牡丹花卉纹小罐作品更是精美绝伦、鹤立鸡群,用简单的色彩和线条表现了最丰富的内涵,必将引起收藏爱好者的追捧,成就较高的市场地位,审美独步天下,价值雄冠古今。

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纹壮罐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通高28.7cm,口径12.5cm,足径11.2cm

生产时代: 雍正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花釉里红

陶瓷造型: 罐

说 明: 清雍正

罐圆口,短直颈,窄圆肩,直腹,圈足。附伞形盖,盖面隆起,盖顶置宝珠形纽。内施白釉。外壁青花釉里红装饰。主题纹饰为釉里红凤穿花纹,其上下以青花釉里红云蝠纹、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和青花回纹为边饰。盖纽绘釉里红团花以及青花如意云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双行六字仿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罐造型源自明代宣德时期,端庄大方,胎体坚硬,釉色莹润,釉里红发色纯正,青花颜色翠蓝,纹饰布局严谨,是雍正官窑瓷器中的一件上乘之作。

清雍正时期年希尧、唐英共同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烧造,铜红呈色技术更为成熟,其色彩鲜亮艳丽,纹饰清晰舒展,造型优美。雍正釉里红瓷多以白釉为地描绘纹饰,但也开创了以天蓝釉与冬青釉为地的装饰。

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元代,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附狮钮盖。

罐盖顶堆塑坐狮钮,钮下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口沿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饰下垂如意云头纹,云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间隔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勾菱形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等四季园景,其中釉里红绘山石、花卉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云头纹相对应。腹的底部饰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罐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此罐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为近似的两件之一,是元瓷中的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