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釉里红瓷器 > 导航 >

明洪武釉里红瓷器鉴定要点

明洪武釉里红瓷器鉴定要点

古代釉里红瓷器 明代洪武肉里红瓷器鉴别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2020-11-09

古代釉里红瓷器。

釉里红瓷器,是我国瓷器中的一个名贵品种,创烧于元代中期的景德镇窑。釉里红瓷器是釉下彩,属于高温铜红釉。烧制时,瓷器匠人要先在瓷胎上以彩料绘制纹样——这种彩料就是以铜为着色成分,然后罩一层透明釉,再入窑以1300℃的高温烧成。釉里红瓷器以装饰技法的不同,实际上常分为三类,分别是釉里红线绘、釉里红拔白和釉里红涂绘。而元代,多见最后一种装饰手法,线绘及拔白两种技法,则普遍被认为以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居多。

明代洪武年间,是釉里红瓷器的生产成熟时期,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釉里红瓷器甚至比青花瓷还要多。同时,也因为釉里红瓷器的珍贵,如今洪武釉里红常成为收藏热点。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来自老藏友总结的,洪武朝釉里红瓷的鉴定要点。

①造型:明代洪武年间的釉里红瓷器,基本都是大件器物,有瓶、壶、炉、盘、碗等,目前传世或出土器中均不见杯盏之类的小件。盘、碗一类算是其中器型较小的,但直径最小也在20cm左右,釉里红碗最大直径可以达到40cm,而盘的最大直径则在58cm上下。

至于壶或者瓶一类的立件,洪武釉里红瓷器的高基本都在30cm以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玉壶春瓶、执壶在33cm左右,梅瓶在45cm左右、尊在50~60cm之间。而洪武釉里红瓷香炉,高度也在30cm以上,并且少见方正造型,即使有,形制也不会完全如现代方形那种规规矩矩、有棱有角。

②釉里红发色:洪武釉里红瓷器的呈色,总体上来说都具有偏灰或者偏暗的色泽感,一般主要分为四种。1)较为纯正的红色,有浓艳的色泽感,但是不会很鲜亮,这种发色的洪武釉里红瓷一般线条外缘多有晕散。2)厚重的赭红色,也有的说纯正的铜红色,这种发色显得更加端稳。3)泛灰明显的红色,偏暗,一般出现在釉里红彩料较薄的情况下。4)黑红色,这是釉里红色料中含铁质较多造成的,最严重的呈灰黑色,俗称釉里黑。

③装饰技法:洪武釉里红瓷器的装饰技法,主要是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也就是釉里红线绘和釉里红拔白两种。

1)釉里红线绘:以釉里红彩料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纹样图案,是洪武釉里红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但是烧造过程中容易飞红,也就是造成红彩晕散。在笔法上,线绘一般有单笔勾勒和双钩回填,前者呈色多为较纯正浓艳的红色,后者因填色的浓淡变化常呈灰暗红。

2)釉里红拔白:这种装饰技法,是在瓷胎上以釉里红彩料涂地,仅留出纹饰内容的白地,纹饰的颜色也就是胎和透明釉本身的颜色,烧成后形成红地白花的艺术效果。

④纹饰题材:洪武釉里红瓷器的纹饰,最常见的是四季花纹,尤其是缠枝花卉。此外各纹样图案与同时期青花瓷基本一致,布局舒朗、线条流畅,龙凤纹、山石纹、芭蕉纹、海水纹等均很常见。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釉里红瓷器鉴别要点


见釉里红瓷器的珍贵罕见!因为近十数年仿品出现较多,但是破绽较比元青花仿品更易查验,釉里红鉴定中的问题,下面小编分享几点常用鉴定技巧!

一:釉色

元代釉里红为两种,一为淡青白色或灰白色,釉面平整,釉色莹润光洁,有玻璃质感,成色鲜艳,纹饰清晰。二为成色不稳,显现浅红、深红夹杂灰色,花纹晕散飞红。这是当时对铜彩料的烧成气温不能有效控制所致。

二:胎体

元釉里红和元青花相同,瓷质坚实厚重、细密,大件作品呈灰白色,小件胎白度高,接胎痕明显,修胎不太规整,胎体略显粗糙,多见一些或大或小的黑褐色砂粒,足底基地部位有小乳钉状钮,为器物平添了几分古意。

三:呈色

元代釉里红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绘画在瓷的胚胎上,盖一层透明石灰质青白釉,高温烧制而成,烧成中要求强还原气氛和适当的温度控制。根据有关资料和个人试验,呈色剂氧化铜的比率含量比铜红釉高,且配方简单,主要依托的是石灰质釉,含有高岭土的瓷胎,高超的烧炼技术。元釉里红发色呈现红紫、黑灰、荤散等变化,主要是因为还原气氛强弱,烧成温度的高低。

四:胎底

元釉里红的胎质以二元配方为主,因高岭土含铁量不同,有白.灰两种倾向胎质,胎质细中见粗有火石红者居多,当时烧造釉里红窑温偏低,瓷胎常有生烧现象。由于使用含有铁质泥渣饼垫烧,器型底足多般有粘黑棕色砂。

现当前仿制品除在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仿制外,并在包浆作旧方面大做文章。有的作旧水平高明者甚至把收藏人士带入已长满青草的所谓窑址进行“现场挖掘”。流传器作旧主要以化工原料为主,首先用把器物釉面火光退去,使器物釉面柔润没有耀眼的光泽,露胎处更为苍老陈旧,再用高锰酸钾调制灰尘涂抹整个器物内外,三天后洗净,一件“流传”器物遂显现在你眼前。像这类作旧器物的包浆,粘附力强,用一般清洗剂是无法除掉的。如用84消毒液浸泡三天拔尽作旧的附着物后,仿品就会原形毕露。没有经验的作旧者用强酸作旧釉面,器物釉面则成亚光。

各大拍行明洪武期间釉里红瓷器为何比青花还多


很多人对釉里红瓷器并不了解,甚至有一些误解,这与其烧制有一定的关系。了解过釉里红瓷器的人都知道,釉里红瓷器实际上并未一直烧制,而是断断续续,所以,有些时期根本就没有这种瓷器的存在。

釉里红瓷器与其他瓷器存在很大的不同,首先它与青花不同,青花是从元代成熟烧制,并且一直都没有间断过,而釉里红瓷器是一个时期一个时期的,有好多朝代时期,都没有这种瓷器的烧制,因此对这种瓷器的了解非常少,也导致现代人对釉里红瓷器产生一定的误解。

釉里红瓷器的创烧时间也是元代,但仔细探究起来,实际上它的废品率比青花瓷器高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烧制少,且数量少的原因之一。釉里红瓷器在元代并未达到成熟,因此此时的釉里红瓷器出土量非常少,比如建国后,我国曾出土过一次文物,其中釉里红瓷器只有寥寥几件,非常稀有。

至于釉里红瓷器为什么废品率这么高,与其烧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简单的说,釉里红瓷器的烧制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氧化,一个是还原,这两个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条件的缺失都会导致失败,因此在元代,废品率极高。而到了明朝时期,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和传承,釉里红瓷器的烧制工艺也渐趋完善。

再加上釉里红瓷器确实非常漂亮,稀有,因此,当时的帝王贵族对这种瓷器的热爱度也是极高,所以,在明洪武期间,釉里红瓷器的烧制量非常大。再加上技艺传承与提升,成功率也高了很多,因此这个时期的釉里红瓷器更容易成功。不仅如此,因为当时世人对釉里红瓷器非常追捧,再加上市场价格也不低,所以,烧制这种瓷器的越来越多,青花瓷反而少了很多。

明洪武期间的釉里红瓷器不仅釉面白洁,而且色彩鲜艳,偶有干涩开片,这主要是因为烧制的窑口温度不够的原因。洪武釉里红瓷器基本上保留了元代时期的特征,红色晕开,色彩不像后世那么鲜艳,有时候还有飞红或者是呈单色、偏灰色的色泽现象。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纹饰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白底红花,一种是红花白底,其中红底白花后来越来越少。

以上就是关于明洪武期间的釉里红瓷器的介绍,看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当时的釉里红瓷器要比青花更多一些。毕竟当时的文风喜好如此,自然就会有跟风行动,这也造就了釉里红瓷器的一时红火。

明洪武期间釉里红瓷器精品赏析:

1: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尺寸:高32厘米,估价:HKD 15,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HKD 18,040,000 ,成交时间:2014.05.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春季拍卖会。

瓶撇口,束颈,垂腹,圈足。通体绘釉里红纹饰,内口沿饰一周卷草纹,颈环绘芭叶纹,下承一圈回纹、卷草纹及下垂如意纹。瓶身饰缠枝牡丹纹,牡丹花或仰覆或正面绽开,胫部绘变形莲瓣一周,足墙饰卷草纹。铜红发色浓郁,微泛灰。

2: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执壶,尺寸:高33厘米,估价:RMB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RMB 5,750,000 ,成交时间:2013.06.02,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春季拍卖会。

壶唇口,细颈,斜肩,硕腹,圈足。壶身作玉壶春瓶式,壶体一侧置弯曲细长的壶流,并以一云板形饰件与壶身相连,另一侧置曲柄,连接于颈腹之间,柄上端置一小系。壶通体绘釉里红纹饰,颈部分层绘焦叶纹、回纹、缠枝灵芝纹各一周,腹部满绘缠枝牡丹纹,壶流亦满饰缠枝花卉,壶柄绘有缠枝花卉及卷草等纹饰,近足处为一周变形莲瓣纹,足外墙绘卷草纹。足内满施白釉,无款。壶盖为鎏金錾刻,做花卉钮及莲瓣纹,有细链与壶柄相连。此壶造型优美,纹饰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在装饰风格上一改元代纹饰繁密的特点,布局渐趋疏朗,采用分层装饰的手法,绘画粗犷而不失工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均藏有相同器形及纹饰的藏品,可资比较。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多为大盘、大碗、大罐、玉壶春瓶、梅瓶、执壶等大件器物,纹饰以各种缠枝、折枝和串枝花卉为主,此外还有松竹梅、庭院芭蕉及龙凤等纹饰。此时期的釉里红发色不甚鲜艳,多为红中偏灰黑的色调,此壶发色较为纯正,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3: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碗,尺寸:直径20.5厘米,估价:RMB 4,500,000 ~ 5,000,000,成交价: RMB 4,945,000 ,成交时间:2011.12.05,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碗形硕大,深弧腹,圈足。胎体坚实厚重,整器以釉里红绘画,釉面白腴光润。碗外壁口沿及足边以釉里红饰回纹,碗腹以釉里红绘缠枝葵花花卉,纹饰疏朗,发色浓艳,釉里红涂绘到位,颜色艳丽,略有晕散,底部露胎之处胎质坚硬,厚重。整体古朴素雅,为明代洪武时期釉里红的典型之作。

4: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棱口杯托,尺寸:19.7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4,820,000 ,成交时间:2011.04.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元时,短足杯托渐取缔前朝高足茶器,其盘心有凸棱一圈作托。洪武年间,多见器形独特的茶托,以双模制胎,绘青花或釉里红。故时相配之杯,至今已难确考。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相类青花茶托,并见青花瓷杯残片,惜器型偏小、比例不乎,不似与本品成对。

5: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菱口盏托,尺寸:直径19.5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2,000,000,成交价: RMB 3,795,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的景德镇窑,发展于明洪武朝,这个时期的釉里红装饰以描拓纹样为主,画面布局层次丰富,纹样处理满密。此拍品敞口,呈菱花花瓣形,弧壁,浅底,浅圈足,器形周正内敛,沉稳中不失灵动,显清雅之风。盘足底无釉露出胎底,其余各处施白釉作地,并于其上施展开精湛的釉里红制作工艺:盘口环绕连绵卷草,内壁满布缠枝番莲,外壁整列仰莲,盘底菊瓣连枝的中心又有如意头组成的仙花纹样,仅以红与白两色就将全器点缀得精巧细致,清明舒朗,淋漓尽致地体现出釉里红制品的特色,具有独特的魅力。元蒙时期,短足杯托渐取缔前朝高足茶器,其盘心有凸棱一圈作托。洪武年间,多见器形独特的茶托,以双模制胎,绘青花或釉里红。故时相配之杯,至今已难确考。

6: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纹菱口盏托,尺寸:直径20厘米,估价:HKD 500,000 ~ 700,000,成交价: HKD 2,500,000 ,成交时间:2017.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盏托菱花口,折沿,浅弧腹,托心凸起一槽,槽内饰十字花纹,外环六组缠枝菊纹,内壁饰八朵折枝莲纹,折沿饰卷草纹,外壁饰仰莲瓣纹。足内无釉。纹饰相若的洪武釉里红盏托虽见诸于全球公私珍藏,但如此发色鲜红者则极少。

7: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菊纹玉壶春瓶,尺寸:高35.2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2,000,000,成交价: RMB 1,904,000 ,成交时间:2007.12.03,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年秋季拍卖会。

说明:玉壶春瓶为酒具,是北宋时期创烧的一种瓶式,因宋人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此种瓶式宋代以后历朝均有生产。朱元璋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其早年投身红巾军,在他看来红色象征着光明与胜利。此外,大明朝起事于南方,而建都北平的大元朝则起自蒙古大漠,拿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来推论,朱元璋将国号定为“大明”,这其中暗含着对红色的崇拜。红色是其朱家皇朝的吉祥色,这一好尚同样影响到御器厂瓷器的装饰。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的名贵釉下彩瓷。由于铜元素在高温下极易挥发,以及其对窑室中的气氛要求十分严格,稍有变化都会对它的呈色产生影响,因此烧成难度极大。本场此件玉壶春瓶通体以釉里红为饰,发色鲜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虽局部稍显深暗,却亦不失妍美,反愈显沉稳;釉质肥腴,一如凝脂之光泽,抚之手感温润。与元代同类器相比,此瓶腹部以下渐显圆硕,益增敦实稳重之感。从中可以看出洪武时期此一器型的微妙变化。此瓶腹部主体纹饰缠枝菊是用弹性好、笔锋尖的毛笔,以极富中国画传统笔墨意韵的笔法绘就,一如国画的中锋用笔要求,笔道酣畅有力、干脆利索,运笔痕迹清晰可见。整器绘制尚存元代瓷绘粗犷豪放的画风,但似乎更能体现出严谨扎实的笔墨功底。双线描绘大片菊叶,勾勒出叶子的翻卷正侧、偃仰起伏之态,虽一片涂红却亦使观者察其明暗向背,极富写实韵味;缠枝的运笔尤显婉转自若,无不将国画骨法骨线的意念渗透其中,大有在精炼用笔之中一气呵成的贯气之美;枝间嫩叶的描绘亦十分精到,其明显带有书法的撇写意味,爽利俊健,看似率意为之,实则画匠对其形态的把握早已心中有数,一笔而成;外层花瓣廓内粗笔点画,与里层留空花瓣区分出鲜明的层次;花心呈斜网格状,承袭元代画风。全器用笔劲利,缠枝菊纹纵横往复,笔意绵绵而气脉不断,极富于艺术感染力。洪武朝釉里红这一名贵品种的发展得到了朱元璋本人的推崇,其甚至颁布了“以红为贵”的旨意,但是由于受烧制难度所限,因此釉里红瓷一直是皇宫之中珍贵之物,它体现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8: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执壶,尺寸:高33.7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RMB 1,848,000 ,成交时间:2010.06.07,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春季拍卖会。

明代洪武釉里红研究


釉里红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在工艺流程上和青花瓷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用铜作呈色剂,青花用钴作呈色剂。从装饰方法和绘画纹样看,釉里红和青花也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两者是共生的。

元代中后期,在青花瓷渐渐成熟的同时,釉里红工艺也有了进步,已能烧出纯正的红色。由于釉里红对烧制温度和窑中气氛要求严格,大多数元代釉里红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这样就限制了釉里红的发展。其时装饰手段单一,大多用刻划涂抹的手法,产量也非常稀少。

釉里红的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间,从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绘画装饰到烧制工艺都有了突破。釉里红工艺的进步是由官窑来完成的。

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

在君主专制的封建体制中,许多物质的东西都被赋予超物质的意义。黄色是皇室象征,明清时,黄釉瓷成为宫廷专用瓷,严禁民间生产和使用,只限于官窑生产。而明初将红色也定为皇室专用色之一,明初釉里红也仅限于官窑生产。这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认识:

1.明初礼制对釉里红生产的限制

明代建国之初就制定了详尽的礼仪制度,对日用物、服饰等都作严格规定,君臣有别,上下分等,不可逾越。

从器物材料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公布的居室器用制度规定,酒具自君王至庶民分别使用金、银、锡、磁(瓷)、漆等材料制作。明初宫廷仍沿承元代旧制,日用器皿多见金银器,但大件器物仍用瓷器。因此迄今我们所见洪武官窑瓷以大碗、大盘、大瓶、大罐为主,绝少小件器物。

从瓷器釉色看,洪武二年(1369年)规定了祭祀用青、黄、红、白四种色釉,其中青(蓝)、红、白是高温色釉,黄是低温色釉。这四种釉色禁止民间使用。

在诸色中,红色尤得洪武皇室重视。据刘辰《国初事迹》载:“太祖以火德,五色尚火,将士战袄、战裙、壮帽皆用红色。”古代五色指青、赤(红)、黄、白、黑。洪武皇帝对红色很偏爱,因此把将士都以红色装饰起来。这种偏好,也会旁及其他,其中包括对瓷器装饰中红色的垄断。

单一的红釉瓷作祭器可以,但因视觉上较为单调而并不适于日用。因此选用线描釉里红作为宫廷用器就成为明初礼制和帝王爱好的必然结果。

2.宫廷需求对洪武釉里红生产的促进

釉里红工艺大约出现在14世纪前期。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上曾发现景德镇窑外施影青釉的釉里红碟。到14世纪中叶的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烧制出以涂抹为主的釉里红器,但工艺不成熟,产量稀少,而和釉里红差不多同时发展的青花却成就辉煌。究其原因是社会需求的不同。蓝白相映的青花深受伊斯兰民族喜爱,外销需求量大;釉里红主要用于内销,人们对它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尚有一个适应过程。

元末时,景德镇产生了一批小型釉里红器,如小罐、小瓶、小碗之类,销往东南亚地区,这种需求对釉里红发展产生推动,采用线描简笔画法,呈色也较鲜艳纯正,为洪武釉里红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准备。

洪武时釉里红得到急速发展,根本原因也在于需求的拉动,而且主要是由于皇室的喜爱而产生的需求。在封建集权社会,皇室的意志往往可以决定一切,这正是洪武釉里红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3.考古发现对洪武釉里红性质的证明

釉里红被明初皇室选为宫廷用瓷,并限制民间使用,使其退出流通领域,成为非商品性质的官窑器。和其他一般官窑器如青花不同的是,釉里红和明初黄釉、蓝釉、红釉等品种仅限于官窑生产,而从明初开始,青花瓷基本维持着官、民窑平行生产的格局。可证明洪武釉里红官窑性质的考古发现很多。

明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及胎釉呈色特征


釉里红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在工艺流程上和青花瓷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用铜作呈色剂,青花用钴作呈色剂。从装饰方法和绘画纹样看,釉里红和青花也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两者是共生的。

元代中后期,在青花瓷渐渐成熟的同时,釉里红工艺也有了进步,已能烧出纯正的红色。由于釉里红对烧制温度和窑中气氛要求严格,大多数元代釉里红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这样就限制了釉里红的发展。其时装饰手段单一,大多用刻划涂抹的手法,产量也非常稀少。

釉里红的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间,从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绘画装饰到烧制工艺都有了突破。釉里红工艺的进步是由官窑来完成的。

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

在君主专制的封建体制中,许多物质的东西都被赋予超物质的意义。黄色是皇室象征,明清时,黄釉瓷成为宫廷专用瓷,严禁民间生产和使用,只限于官窑生产。而明初将红色也定为皇室专用色之一,明初釉里红也仅限于官窑生产。这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认识:

1、明初礼制对釉里红生产的限制

明代建国之初就制定了详尽的礼仪制度,对日用物、服饰等都作严格规定,君臣有别,上下分等,不可逾越。

从器物材料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公布的居室器用制度规定,酒具自君王至庶民分别使用金、银、锡、磁(瓷)、漆等材料制作。明初宫廷仍沿承元代旧制,日用器皿多见金银器,但大件器物仍用瓷器。因此迄今我们所见洪武官窑瓷以大碗、大盘、大瓶、大罐为主,绝少小件器物。

从瓷器釉色看,洪武二年(1369年)规定了祭祀用青、黄、红、白四种色釉,其中青(蓝)、红、白是高温色釉,黄是低温色釉。这四种釉色禁止民间使用。

在诸色中,红色尤得洪武皇室重视。据刘辰《国初事迹》载:“太祖以火德,五色尚火,将士战袄、战裙、壮帽皆用红色。”古代五色指青、赤(红)、黄、白、黑。洪武皇帝对红色很偏爱,因此把将士都以红色装饰起来。这种偏好,也会旁及其他,其中包括对瓷器装饰中红色的垄断。

单一的红釉瓷作祭器可以,但因视觉上较为单调而并不适于日用。因此选用线描釉里红作为宫廷用器就成为明初礼制和帝王爱好的必然结果。

2、宫廷需求对洪武釉里红生产的促进

釉里红工艺大约出现在14世纪前期。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上曾发现景德镇窑外施影青釉的釉里红碟。到14世纪中叶的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烧制出以涂抹为主的釉里红器,但工艺不成熟,产量稀少,而和釉里红差不多同时发展的青花却成就辉煌。究其原因是社会需求的不同。蓝白相映的青花深受伊斯兰民族的喜爱,外销需求量大;釉里红主要用于内销,人们对它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尚有一个适应过程。

元末时,景德镇产生了一批小型釉里红器,如小罐、小瓶、小碗之类,销往东南亚地区,这种需求对釉里红发展产生推动,采用线描简笔画法,呈色也较鲜艳纯正,为洪武釉里红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准备。

洪武时期釉里红得到急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需求的拉动,而且主要是由于皇室的喜爱而产生需求。在封建集权社会,皇室的意志往往可以决定一切,这正是洪武釉里红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3、考古发现对洪武釉里红性质的证明釉里红被明初皇室选为宫廷用瓷,并限制民间使用,使其退出流通领域,成为非商品性质的官窑器。和其他一般官窑器如青花不同的是,釉里红和明初黄釉、蓝釉、红釉等品种仅限于官窑生产,而从明初开始,青花瓷器基本维持着官、民窑平行的生产格局。可证明洪武釉里红官窑性质的考古发现很多:

a、遗址发现

明代故宫的釉里红器有过几次重大发现,这些出土器物具有非常明确的官窑器性质,最重要的有:

1964年,在疏浚南京明故宫遗址御城河时,发现釉里红残片,同时出土的有洪武官窑青花、洪武釉上红彩五龙盘、内外双色釉暗龙纹碗等。

1964—1989年,南京明故宫遗址先后四次发现釉里红装饰的建筑构件,饰龙凤纹。同样的釉里红龙凤纹瓦当在安徽凤阳县明中都皇城及皇陵遗址也有发现。中都于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营造,洪武十一年竣工。因此这些釉里红建筑构件的制作时间和性质是明确的,属于洪武初年生产的官窑瓷。

1983—1984年间,在北京四中的原明代宫廷库房区发现大量洪武时期的釉里红和青花残瓷,出土的釉里红残瓷从器物特征和造型纹饰来说,都与洪武官窑遗址出土物及清宫旧藏的釉里红器相同,为洪武官窑产品。

b、墓葬发现

明代王公官吏用瓷器随葬似有定例,最常见的是梅瓶。从各地历年出土的梅瓶看,青花居多,另有白釉、哥釉青花、蓝釉堆粉、珐华、孔雀绿釉、茶叶末釉、釉里红等品种,而釉里红最为少见。

1957年,江苏省江宁县的正统八年(1443年)宋琥夫妇合葬墓出土一件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1991年,在同一墓区的正统十三年宋铉唐氏合葬墓也出土一件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两件瓶从胎釉并釉里红呈色、纹饰特征看,都属于洪武产品。宋琥、宋铉为父子。宋琥是明初西宁侯宋晟之子,其妻系明成祖永乐皇帝之女。这两件梅瓶应是经赏赐而流出内宫的。

南京及各地明初王公大墓出土的梅瓶有一定数量,均是青花绘制,釉里红难得一见,证实了釉里红在明初只有皇室才可使用,且不轻易赏赐,其宫廷御用性质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明初墓葬中出土的民间青花瓷为数不多,但基本不见釉里红踪迹,其原因也在于民间没有使用甚至被禁止使用釉里红器。

c、窑址发现

景德镇明初釉里红瓷有数次出土,出土数量较多的是1994年在明御厂东院的发现。在同一地层中出土了青花、釉里红和红釉等洪武官窑产品,器物有大碗、大盘、盏托等器,画工精致,纹饰以扁菊纹、牡丹纹、西蕃莲纹等花卉题材为主。对这批珍贵的出土物,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认识:首先是出土物中青花和釉里红从器物造型到装饰纹样均具有相似性,可以相互印证部属于洪武官窑产品,都应视为洪武官窑标准器。其次是传世釉里红和出土洪武釉里红两者的工艺方法和艺术风格相同,证明目前所见传世釉里红均属洪武官窑器。

相反的情况是,大量景德镇明初民窑窑址中没有发现釉里红瓷器,说明了明初民窑禁止生产釉里红,进一步证明了洪武釉里红仅限于官窑生产这个结论。

洪武釉里红的胎釉特征和呈色

洪武官窑釉里红和青花在同一技术条件下产生,两者除呈色剂分别为铜和钴外,工艺流程基本一致,使得胎釉特征大体相似;但因釉里红和青花对釉的要求和窑炉条件略有不同,因此两者的外观特征又有所差异。

洪武朝历时31年,釉里红的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前后不同,从胎釉特征和釉里红呈色上也能看到这种差别。

1、胎釉特征

洪武釉里红的胎骨有粗松和致密两类。粗松的一种手感稍轻,瓷化程度差。致密的一种断面细腻、紧密,白中略灰。据理化测试,釉层CaO的含量比青花瓷高,含钾量较低,属钙碱质,高温烧成时粘度变化不会太大,较少流釉。

洪武釉里红的釉层有两种:一种肥厚莹亮如堆脂,乳白色,有冰裂状或长条状开片;另一种肥润致密,釉表有极细微橘皮纹,白中含青或青灰。普遍见缩釉点或缩釉线,露胎处见窑红。

釉里红呈色红艳的大多釉色乳白,呈色灰暗的大多釉色趋灰。

2、釉里红呈色

洪武釉里红呈色多样,大多较灰暗,少数较红艳。

a 艳红色——呈色纯正浓艳,线条外缘大多有晕散,有些甚至整个釉面都呈浅红色。呈色艳又无晕散的极少。检看这种洪武釉里红残瓷,莲瓣间不借用边线推断这种工艺在洪武早期使用。

b 赭红色——色厚重,剖面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釉里红处于白釉层中间,即胎上有一层白釉,其上是釉里红,釉里红上又有一层白釉。

c 灰红色——釉里红彩较薄。

d 灰黑色——呈色以灰黑为主,微见红意,称釉里灰或釉里黑。有些呈色黑灰的可见明显的铁褐斑,这是含较多铁质之故。

南京明故宫和凤阳皇陵的釉里红建筑构件有数种呈色,如赭红色(局部有绿苔点)、酱红色(有晕散)、赭褐色(有绿苔点和晕散)、黄褐色、黑褐色等,呈色极不稳定。

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


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

釉里红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在工艺流程上和青花瓷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用铜作呈色剂,青花用钴作呈色剂。从装饰方法和绘画纹样看,釉里红和青花也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两者是共生的。

元代中后期,在青花瓷渐渐成熟的同时,釉里红工艺也有了进步,已能烧出纯正的红色。由于釉里红对烧制温度和窑中气氛要求严格,大多数元代釉里红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这样就限制了釉里红的发展。其时装饰手段单一,大多用刻划涂抹的手法,产量也非常稀少。

釉里红的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间,从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绘画装饰到烧制工艺都有了突破。釉里红工艺的进步是由官窑来完成的。

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

在君主专制的封建体制中,许多物质的东西都被赋予超物质的意义。黄色是皇室象征,明清时,黄釉瓷成为宫廷专用瓷,严禁民间生产和使用,只限于官窑生产。而明初将红色也定为皇室专用色之一,明初釉里红也仅限于官窑生产。这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认识:

1.明初礼制对釉里红生产的限制

明代建国之初就制定了详尽的礼仪制度,对日用物、服饰等都作严格规定,君臣有别,上下分等,不可逾越。

从器物材料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公布的居室器用制度规定,酒具自君王至庶民分别使用金、银、锡、磁(瓷)、漆等材料制作。明初宫廷仍沿承元代旧制,日用器皿多见金银器,但大件器物仍用瓷器。因此迄今我们所见洪武官窑瓷以大碗、大盘、大瓶、大罐为主,绝少小件器物。

从瓷器釉色看,洪武二年(1369年)规定了祭祀用青、黄、红、白四种色釉,其中青(蓝)、红、白是高温色釉,黄是低温色釉。这四种釉色禁止民间使用。

在诸色中,红色尤得洪武皇室重视。据刘辰《国初事迹》载:“太祖以火德,五色尚火,将士战袄、战裙、壮帽皆用红色。”古代五色指青、赤(红)、黄、白、黑。洪武皇帝对红色很偏爱,因此把将士都以红色装饰起来。这种偏好,也会旁及其他,其中包括对瓷器装饰中红色的垄断。

单一的红釉瓷作祭器可以,但因视觉上较为单调而并不适于日用。因此选用线描釉里红作为宫廷用器就成为明初礼制和帝王爱好的必然结果。

2.宫廷需求对洪武釉里红生产的促进

釉里红工艺大约出现在14世纪前期。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上曾发现景德镇窑外施影青釉的釉里红碟。到14世纪中叶的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烧制出以涂抹为主的釉里红器,但工艺不成熟,产量稀少,而和釉里红差不多同时发展的青花却成就辉煌。究其原因是社会需求的不同。蓝白相映的青花深受伊斯兰民族喜爱,外销需求量大;釉里红主要用于内销,人们对它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尚有一个适应过程。元末时,景德镇瓷器厂产生了一批小型釉里红器,如小罐、小瓶、小碗之类,销往东南亚地区,这种需求对釉里红发展产生推动,采用线描简笔画法,呈色也较鲜艳纯正,为洪武釉里红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准备。

洪武时釉里红得到急速发展,根本原因也在于需求的拉动,而且主要是由于皇室的喜爱而产生的需求。在封建集权社会,皇室的意志往往可以决定一切,这正是洪武釉里红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3.考古发现对洪武釉里红性质的证明

釉里红被明初皇室选为宫廷用瓷,并限制民间使用,使其退出流通领域,成为非商品性质的官窑器。和其他一般官窑器如青花不同的是,釉里红和明初黄釉、蓝釉、红釉等品种仅限于官窑生产,而从明初开始,青花瓷基本维持着官、民窑平行生产的格局。可证明洪武釉里红官窑性质的考古发现很多。

洪武釉里红的造型和装饰


洪武釉里红的造型和装饰

1.造型

洪武釉里红目前发现均为大件器物,有瓶、盘、碗、壶、炉等,基本不见杯盏之类的小件。

(1)碗

洪武釉里红碗有直径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径20厘米的中碗两类。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红,涂姜黄色或赭色护胎汁,胎体厚重。碗心饰折枝花卉纹,碗心外饰—圈回纹,内外壁绘缠枝花卉纹,常见有莲、菊、牡丹三种。内外沿有灵芝、卷叶、海浪及莲、菊纹等几种边饰,外腹一周16瓣仰莲纹,圈足回纹。口径40-42厘米不等。这种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窑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见赏赐或外销,釉里红大碗唯在宫内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质洁白细腻,釉里红呈色较灰。内壁白釉,碗心饰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纹,外壁饰缠枝牡丹或缠枝莲纹。另有红地白花装饰。口径38厘米左右。为洪武晚期产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满冰裂纹,呈色大多红艳,有晕散。口沿内外及圈足绘回纹,内外壁及碗心绘菊花纹或牡丹纹。口径20厘米左右。

(2)盘

大盘均折沿,圈足,圆口或菱口。菱口盘有12办和16办两种,模制,弧壁,瓜楞,矮圈足,砂底。口径45—58厘米。

小盘折沿,圆口或菱口,弧壁,浅圈足,砂底。口径20厘米左右。

(3)盏托

折沿,圆口或菱口,弧壁,浅圈足,砂底,盏心有一圈凸棱。直径20厘米左右。

(4)石榴尊

器身石榴状,腹部鼓,口、足外撇,厚足,砂底,荷叶盖。全器由颈、腹、足三节拼接而成。口沿外侧和肩腹处饰云头纹,肩、颈部绘变体莲办纹,腹绘四季花卉纹或松竹梅纹。系盛酒器,高50—60厘米。

(5)玉壶春瓶

侈口宽唇,短颈,硕腹,矮圈足,釉底。全器由颈、腹、圈足三部分拼接而成。口沿绘勾云纹,颈绘蕉叶纹、回纹、如意云纹及缠枝花叶纹,腹绘缠枝菊纹、缠枝牡丹纹、缠枝莲纹或松竹梅纹。高32—33厘米。

(6)执壶

器身同玉壶春瓶。曲流,扁平执手,上有小系,下端有品字形分布的三个钱纹。

(7)炉

仿铜鼎形,两耳,三足。胎体厚重,釉色白,腹内及足底无釉,露淡褐色胎。口沿满饰串枝花卉纹。高33.8厘米。

(8)军持

唇口,直颈,平肩,圆腹,敛足。颈中有凸环,腹侧有肥短管状流。肩、腹中部有接痕。

(9)梅瓶

小圆口,短颈,平肩,敛腹,浅圈足,砂底。有盖,盖中有系口。腹绘松竹梅纹。连盖高44—45厘米。

2.装饰

洪武釉里红的装饰主要取法青花,唯因釉里红特殊的理化性能,绘画方法稍有差异。

(1)装饰方法

装饰采用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两种工艺。白地红花为在白地上绘纹饰,从元代釉里红的涂抹到洪武的线描是一个飞跃。红地白花是用釉里红涂地,留出纹饰。这种方法在元代和明早期釉里红上偶然见到,费时费力,工艺要求高。这种方法到永乐宣德时期衍化为红地剔花的新工艺。

(2)绘画笔法

釉里红性能特殊,线描技巧难以驾驭,洪武釉里红有两种主要笔法,一种为单笔勾勒,如卷草纹、变体莲办纹、花卉的枝叶、花办等都用粗细不一的线条单笔勾勒,犹如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红艳,釉层肥厚、乳白。另一种是双钩填色,双钩线条有粗细变化,填色有浓淡深浅。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灰暗,釉层白或白中含青灰。

绘画笔法和釉里红呈色及釉层的相关性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

首先是两类不同绘画笔法的釉里红是否有先后之分。因为在单笔勾勒、釉里红呈色红艳、釉面乳白的作品中,如变体莲办不借用边线等特征常有元代遗风,因而有理由认为这种作品洪武早期已在生产。从景德镇出土的永乐初年的釉里红器看,绘画笔法、釉里红呈色和釉面状况和上述第二种笔法完全一致,因而有理由认为双钩填色、釉里红呈色灰暗、釉面白或白中含青灰的作品是洪武后期生产。至于单笔勾勒和双钩填色的作品何时出现,两者是否共存及共存的时间,则需进一步研究。

其次是这两类作品出现的原因。釉里红理化性能没有青花优异,一是难以表现纹饰细节,笔画之间相互叠加遮盖,晕散严重,用双钩填色非常困难。经观察研究,釉里红晕散的原因之一是釉里红和底釉的铜含量浓度差过大(张福康、张浦生:《景德镇历代釉里红和“填红”的研究》),因此可以推测为了改善绘画性质,不得不放弃呈色的要求,在釉里红中掺和其他成分,降低纹饰和底釉间铜含量的浓度差,改善绘画性能,减少晕化。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釉里红呈色红艳者绘画粗糙、绘画优异者呈色较差的原因。由此看来,洪武釉里红有些呈色灰暗的并非烧制失误,而是有意识地通过原料成分控制的手段来提高绘画效果所致。

(3)纹饰题材

洪武釉里红的装饰纹样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画法稍简,如牡丹花的花办外勾勒一圈细线留白,青花在留白处再染淡青色,釉里红则没有这道工序。

洪武釉里红装饰纹样以四季花卉纹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莲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较多使用。辅助纹有卷草纹、回纹、灵芝纹、蕉叶纹、变体莲办纹、海水纹等。其纹饰的时代特征基本同青花,两者可相互参照断代。

洪武釉里红瓷器:朱元璋的红色情结


釉里红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个特殊品种,无论是创烧时间还是工艺技术都与青花不相上下。然而青花瓷器自元代至今,历经三个王朝却从没有间断过,而釉里红却因种种原因不断停烧。由于釉里红烧制的难度较大,呈色不稳定,烧成的几率非常低,因此现存的釉里红瓷器数量较少。

明洪武 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南京博物院藏

也正是因为釉里红瓷器的稀缺性,成就了它在中国陶瓷史上的特殊地位。历史上,元代、明初和清康雍乾是釉里红瓷器烧造的三个重要时期,而最珍贵的釉里红瓷器却烧造于明代洪武时期。

明洪武 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初洪武时期,釉里红瓷器盛极一时。与元代相比,洪武釉里红在工艺技术方面均有所提高,其整体风格处于元代和明代永乐、宣德朝之间,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特征。

明洪武 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花口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釉里红瓷器有着皇家血统,从考古出土资料及传世品情况看,洪武瓷以釉里红器数量较多。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清宫旧藏洪武瓷100余件,其中80%是釉里红瓷器,数量远超当时的青花瓷器。南京明故宫遗址、南京郊区王公贵族墓、北京四中、景德镇明代御器厂遗址等地出土的大量洪武时期的瓷器中也以釉里红瓷器为大宗。可以推断,洪武朝的官方用瓷或者说是宫廷用瓷釉里红品种瓷器占相当大的比例,这种情况与明太祖朱元璋以红为贵的规定有密切关系。

明太祖 朱元璋(像)

明太祖朱元璋登上皇位以后,对元代釉里红瓷器便非常喜爱,他觉得这种颜色正和自己相配。首先,红色是正统的颜色,看起来既喜庆又庄严,而朱元璋刚刚登基,这种颜色正好能代表自己的正统身份;其二,红色在五行学中主南方,朱元璋在南方发迹,他认为红色非常吉利;三是朱元璋姓朱,朱就是红色,年号洪武又跟红谐音,再加上朱元璋曾经参加反元的红巾军,所以朱元璋觉得釉里红的颜色对于他来说是最吉祥的颜色。于是下令命御窑厂可以多多烧制釉里红瓷器。就这样,釉里红瓷器的烧造工艺在洪武时期迅速发展起来,一时间成为御窑厂生产的主要瓷器品种。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釉里红瓷器创烧过程非常复杂,在白色的瓷胎上用含铜的颜料描绘图案后,再涂上一层透明釉,最后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窑火中焖烧而成。由于氧化铜在高温下呈现出红色,釉里红因此而得名。釉里红瓷器以颜色鲜红为上品,而烧造釉里红的难度也在这里。釉里红瓷器对烧制温度要求非常严格,允许的误差不能超过10度,窑温低图案的颜色就变得发黑,温度高了颜色就没有了,所以烧制一件釉里红瓷器非常困难。当时没有温度计,窑工只能凭借眼睛和经验来判断窑火的温度,只有经验丰富的窑工才能掌握好火候。大多数元代釉里红瓷器颜色偏灰黑,色彩并不理想。一件好的釉里红瓷器,对釉料配方、工艺条件的要求都是十分苛刻的,由于烧制成本巨大,釉里红瓷器当时只能作为宫廷用瓷,民间是禁止烧造的。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由于历史的原因,明代早期的洪武官窑瓷器流传于世较少,历史文献中对这时期瓷器的记载也少,导致很多人一度对洪武官窑瓷器的认识不够,甚至曾把许多洪武瓷器当成元末的东西。1984年北京元、明宫殿、库房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洪武釉里红瓷器残片,1994年景德镇御窑厂旧址也出土了许多元末、明初的瓷片,其中也有洪武釉里红碎片遗存,由此证实了当时御窑厂生产釉里红瓷器的情况。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洪武时期,釉里红的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前后有所不同,从胎釉特征和釉里红呈色上也能看到一些差别。洪武釉里红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胎质较为粗松泛灰,手感稍轻,瓷化程度稍差。胎内断层多气孔杂质,这一类型的釉面多有开片,釉面常有缩釉点。早期的洪武釉里红色泽不稳,浑散现象较严重,器物底部多不施釉,即便有施的,其釉质较薄且光泽感也不强,砂足底多呈现火石红。这类釉里红瓷器多是洪武早期生产的。洪武中后期的釉里红瓷器,胎质断面细腻紧密,质地莹白,釉质莹润,极少有缩釉点现象。洪武中后期因生产工艺的改进,釉里红发色相对稳定,色泽也较为艳丽。

明洪武 釉里红拔白缠枝花卉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釉里红的烧制需要复杂的配方和极高的烧造技术,由于古人对配方的掌握及烧制温度的控制不到位,多数洪武釉里红呈色较淡或偏灰,有的甚至呈暗红黑色,发色纯正的釉里红器物相对较少。釉里红中的艳红色,呈色纯正浓艳,但线条外缘大多有晕散,行家也叫“飞红”有些甚至整个釉面都呈浅红色。釉里红中的暗红色,呈色以黑红为主,有些呈色黑灰的可见明显的铁褐斑,这是含较多铁质之故,也有烧制温度掌握不到位,釉料的配方有差别等原因。釉里红中的赭红色,这种釉里红发色比较纯正稳定,浑散不明显,有些釉中还带有浅绿,这种釉层浑厚肥润,折光漫射性好,可谓是洪武釉里红的巅峰之作。

明洪武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石榴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洪武釉里红的绘画装饰纹样多以龙凤及四季花卉纹为主,花卉主要有缠枝牡丹、菊花、莲花和茶花纹,另外“岁寒三友”也较多使用。辅助纹有卷草纹、回纹、灵芝纹、蕉叶纹、变体莲瓣纹、海水纹等。但极少见洪武釉里红人物绘画。洪武釉里红立器的装饰纹饰中最多使用的是器物颈部的变形蕉叶纹和足根部的莲瓣纹。洪武早期由于更多继承了元代风格,这种蕉叶纹和莲瓣纹是相互分开的,在洪武中后期蕉叶与莲瓣之间的距离是合并的,这也是区分洪武早期与晚期产品的特征之一。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从现存的洪武时期瓷器实物来看,釉里红瓷器是洪武瓷器的主要品种,包括器形较大的陈设用瓷,以及圆器类的生活用瓷。陈设所用的釉里红常见器型有大罐、大盘、梅瓶、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军持等;生活用瓷器形丰富,以各式盘、碗、杯、盏托等为代表。洪武传世瓷器延续元瓷粗犷豪放之风,不仅器形状硕大气,工艺粗放,画风豪放,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青花釉里红瓷器怎么鉴定?


青花釉里红瓷器怎么鉴定?中国瓷器艺术品收藏市场中,青花瓷一直比较突出,随着身价的沉淀,更是成倍上涨。在今年的某春季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釉里红螭虎耳方口扁瓶”最终以6325万港元成交,成为此次拍卖成交价最高的拍品。不难发现,元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精品经常能够拍出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高价。青花釉里红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与追捧。那么在收藏的同时,您是否对青花釉里红鉴别了解呢?

青花釉里红的鉴别之一:装饰

康熙时期釉里红的烧制得到了恢复,取得了仅次于青花瓷器的卓越成就。基本上能掌握高温釉下铜红材料的发色效果,釉里红发色比明代有所提高。且呈色稳定,鲜艳明丽,纹饰精致,线条细颈清晰,与青花配合浓淡相宜,和谐悦目。

青花釉里红的鉴别之二:釉色

康熙早期釉里红的色调有深浓与浅淡两种,深浓者有凝厚感,浅淡者呈粉色至紫色。细笔线条的描绘细致清晰,有的清新,有的深沉。平涂绘就的釉里红三果、三鱼可达到明宣德时期的水平。这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器主要为官窑烧造,且烧造较为成功。

青花釉里红的鉴别之三器型

其器型主要有盘、碗、花瓶、笔筒、高足碗、摇铃尊等。民窑青花釉里红的烧制工艺也日趋成熟。康熙青花釉里红近年在古玩市场常有出现,仿品青花浅淡、釉里红的色泽发灰黑,呈色不稳定。与康熙青花釉里红相比,色差很大。

永乐、宣德、成化的釉里红制品极其稀少,拍卖会上基本不见。相比之下,康熙、雍正、乾隆同类制品较多,海内外拍卖会中屡有出现。由于康雍乾的制瓷工艺更加成熟,釉里红制作较明朝更为理想,但也有局部铜绿特征。康熙末期与雍正、乾隆前期制品存在一定共性,用放大镜观察,一般会发现釉里红内部有团絮状凝聚物,此特征是康末、雍、乾隆早期制品所独有的,雍正制品尤为明显,熟悉掌握此特征后,对雍乾制品的断代极其有利,可以瞬间鉴别相关制品(不要误解为不具备此特征的釉里红制品就不是该时期制品,毕竟釉里红发色多变,无法一概而论)。

与景德镇仿者专注于青花仿品制作相比较,仿者对釉里红发色的了解认识远不如青花透彻;同时,釉里红发色的不稳定性也为仿制增添许多困难。就青花与釉里红制品而言,现在景德镇仿古比较突出的有“仿宣德青花”和“仿洪武釉里红”。如果青花器制作得体,有时很难迅速鉴别真伪;但如果制作釉里红器,则漏洞百出,断代轻而易举。因此,鉴定者在鉴定青花釉里红时借助釉里红发色来断代要比青花断代更加可行、准确。

由于釉里红的各期发色特征明显,在抛开青花发色等其它时代特征的情况下,观察洪、永、宣、成、雍、乾釉里红制品发色,除康雍乾早期制品有相似处外,其它各时代特征一目了然,仅靠该器釉里红发色便可大致断代。如果同时再参考其它釉面、绘画,甚至青花发色等时代特征,全面看问题,器物的断代无疑会更加迅速、准确。

当今古董古玩交易频繁,天价藏品层出不穷,过亿藏品已经平平无奇,整个收藏艺术品市场整体迈入亿元时代。在这其中,青花釉里红在各大拍场都能看到其身影,层出不穷的高价拍品,使得青花釉里红在短短几年里翻了几倍。相关行内人士指出,在收藏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验证才可以购买,防止高价位买到赝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洪武釉里红瓷器鉴定要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洪武釉里红瓷器鉴定要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釉里红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