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自发热瓷砖 > 导航 >

最早的旱罗盘创自江西道士之手

最早的旱罗盘创自江西道士之手

自发热瓷砖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厨房的瓷砖

2020-10-21

自发热瓷砖。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隐晦观指南针。”这是一千多年前北宋一个叫朱彧的人,首次记下中国人航海时使用了指南针。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早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不过遗憾的是,千百年来一直苦于没有历史的实物见证。

直到1985年的5月,在当时的江西临川县窑背山,随着一座宋代庆元四年墓葬的发掘,出土了一件怀抱着刻度分明的大罗盘俑,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罗盘模型。非但力证了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还有专家断定,它的发明地就在江西。

■临川罗盘打破欧洲传入之说

车身红色,上有花鸟及青龙白虎纹饰,四角挂有香囊,由四匹马带动,并有三十人护卫。这是《宋史》中关于指南车的记载,可惜如今指南车以及其构造图至今已经完全失传。

而指南针又称罗盘,罗盘则分为水罗盘与旱罗盘。以往学术界认为,水罗盘是中国人发明的,旱罗盘则是欧洲人发明,直到16世纪才由日本传入中国。中国考古学会会员陈定荣认为,其实不然。许多年来,多少专家学者通过文献进行考辨,但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直接依据。

1985年,当时的江西临川县温泉乡莫源李村农民在窑背山发现一座古墓。陈定荣和其他考古人员赶到时,现场已经遭到毁坏,满地残砖乱土。最终该墓出土的文物十分丰富,有金质饰件、水晶配挂、文房工具、陶瓷器皿。尤其是出土了大批瓷俑,共有七十多件。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件怀抱着刻度分明的大罗盘俑。陈定荣介绍,其底座墨书“张仙人”,大罗盘俑身穿长衫,双手抱着的大罗盘,其周围有一圈十六分度刻盘,中心长菱形指针可以自由旋转,显然是由轴承支顶的。

根据专家研究,水罗盘与旱罗盘区别在于,水罗盘要求指南装置中部为碗形或盘上有凹以盛水,用来漂浮磁针,使其可以在水上自由转动指向,为了磁针能在水上漂浮,该针都要串系在浮力较大的细小物体上,如灯芯草、蜡烛滴等。由于这两项特点,造成当时的指南装置必须水平放置,如过分倾斜,例如像临川出土的南宋瓷俑那样持水罗盘,碗或凹中的水和磁针早已泼出,根本不可能置于其内。

陈定荣说,临川县南宋朱济南墓瓷俑单手所持与水平线呈90度角的罗盘,显然是一件旱罗盘。当时发掘报告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被引为指南针发明的最直接依据。

■大罗盘俑究竟是什么身份?

令人好奇的是,这个抱着大罗盘的人究竟是什么身份?

他的职业又与临川罗盘的技术发展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首先要确定的是窑背山古墓墓主的身份,根据墓志铭得知,墓主朱济南,其职务是邵武知军,按照当时官品令有关规定,起码品级为从六品,所以朱济南应该是朝请大夫。从其墓中随葬品来说,是宋墓特有的随葬品,这种神祇齐备、形制典型的堆塑多见于南宋中晚期。

陈定荣介绍,在出土之时,就发现这座大罗盘俑底座写有“张仙人”三字,这就为解开古代旱罗盘技术的应用和最早使用人谜题,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张仙人即为《永乐大典》之《大汉原陵秘葬经》中所提到的“地理阴阳人张景文”一类人物,也就是地方上专以阴阳地理堪舆为生的“风水先生”。不过,这个风水先生并不简单,他还与道教有着深厚关系。宋代地理风水、堪舆之说极为流行,而道教反映在丧葬活动上的有法事道场、葬地堪舆、立券筑室、置放神煞器等。“临川宋墓出土的张仙人俑就是这种世俗堪舆术家,其形象流于陶瓷雕塑业上,而保留于地下的反映。”他说。

也有专家认为,张仙人一名,与道教名称习俗及其著名领袖历代张天师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江西地区的影响有关。仙人一词出现很早,道教形成后,此名便成为道教思想信仰中的一大称谓。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经常使用它,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神道品级或层次。如在解释九天消灾法时,仙人职属第四等,很显然,在道教信徒的思想和民俗观念里,道教人物多有“仙人”,皆可以“仙人”称之,而为了使这些道士们之间有个相互区别,故在其仙人名号前常常冠以姓氏,以明其殊。以此理解江西南宋旱罗盘瓷俑“张仙人”题记,当是指道教中的某一张道士。

■专家认为旱罗盘最早在江西发明

大罗盘俑在江西重见天日,给出了另一个惊喜的启示,旱罗盘很有可能就是在江西发明的。

这种说法由来已久。根据清乾隆时堪舆术家范宜宾的《罗经精一解·针说》记载:“指南旱针,造自圣王,今反弃古不用,转用后人伪造之水针,乖谬已极,失去根本矣。……今余之经盘,遵用旱针,不用水针”“缘此针,创自江西,盛于前明,以此定南北之枢。”

陈定荣说,这里范宜宾所谓的旱针即旱罗盘,他指明早在明代就已经很流行,并且说“创自江西”是有根据的。

他分析说,关于我国罗盘的最早记载,据目前所知是出自南宋人曾三聘的《因话录》,此书写成的年代约为公元1207年,与临川宋墓入葬的年代相接近。《因话录》称堪舆罗盘为“地螺”,其《子午针》条记载:“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壬子丙午间缝针。天地南北之正,当用子午……”。曾三聘,字无逸,南宋峡江人,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累官秘书郎,兼考功郎。峡江与临川地望甚近,所以曾氏对江西风物了解得十分详细,他所说的“地螺”就是临川宋俑张仙人所持的旱罗盘,记载应该可信。

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江西历来是道教流传的名地,唐宋以来,由于李唐及赵宋皇室的信仰与推崇,隆兴一时,如唐高祖和太宗“认老子李耳为自己的祖宗”、“奉道教为国教”,宋真宗和宋徽宗崇尚道教,不仅屡屡赐封张天师,准其世袭,而且多次修建贵溪上清宫,使龙虎山发展成为中国南方的道教中心。例如在江西地区的陶瓷明器神煞中有一类龙虎瓶,也称作日月瓶,不仅上面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方位神像,还有阴阳道士的形象,成为道教空气炽热环境中当时人聊以安慰的护身符。

必须说明的是,出土“张仙人”瓷俑的临川县南宋朱济南墓,与道教著名圣地贵溪县龙虎山、天师洞同在一省,在地图上的直线距离不过一百多公里,恰属道教正一派的中心地区范围内,当地人对张氏家族在道教中的地位和影响,当有所闻,借其声威以为墓主或丧葬之家提供某种宗教慰藉及保障,是十分自然的。有专家由此断言,这两件手持旱罗盘的张仙人瓷俑,很可能是南宋龙虎山正一派张氏道人的代表物,墨书题记“张仙人”者即张姓道士。

■旱罗盘在中国使用时间可能更早

由此,针对旱罗盘是明末清初从外国传入的说法,陈定荣认为,南宋瓷俑旱罗盘模型的发现,彻底打破了这个说法,而且旱罗盘在中国的创造及使用时间都大大提前。

陈定荣认为,世所周知,作为明器的“张仙人”俑的出现,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着堪舆方家使用罗盘两者之间,必定有一个过程。也就是说社会的存在(罗盘的出现和流行)要比明器(随葬品)的出现要早。也就是说旱罗盘出现的年代一定会比宋庆元四年(1198年)墓的张仙人俑出现的年代更早。

有专家认为,根据朱济南墓地券记载:“维大宋国江南路抚州临川县左界具庆坊居住故知军朝请朱公,于庆元三年岁次丁巳五月初三日,以疾卒于正寝,享年五十八岁……于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庚申卜,葬于本县静安乡卅八都名上幕上原。”庆元是南宋宁宗年号,三年为公元1197年,四年为公元1198年,是墓主朱公即朱济南入葬的时间,也是墓中持罗盘瓷俑制成时间下限。

由此知旱罗盘至迟距今八百年以前,就已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并使用。而从有关文献记载观察,南宋时使用旱罗盘也不是一蹴而就。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说:“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这段记载说明,第一,方家已知道钢针与天然磁石摩擦,可以获得人工磁化指南针;第二,除水浮磁针指南外,当时已知道寻找支点支撑磁针以指南。很明显,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人们只做些技术上的改进,完全有可能制造出磁针指向的旱罗盘来。

陈定荣说,因为张仙人等风水堪舆家使用罗盘,只是一种古代职业的驱使,而航运业中实际方向的指示更是至关重要。我国沿海的海洋运输事业历史悠远又繁荣发达,浙江地区海岸线漫长,码头众多,江西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深厚,旱罗盘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到航海的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即有分晓。

小编推荐

最早的艺术品创造是什么


艺术品一般指造型艺术的作品,艺术品是现代人们装点生活的最爱,是个人品味的彰显,一些大师艺术作品更是现代收藏爱好者收藏的热门。那么,你知道最早的艺术品创造是什么吗?今天小编就来和您说一说。

人曾以“古玩地摊上寻找失落文明的考古者”来形容民间收藏家,这是一个高品位的光环,唯美而深沉。但民间收藏与考古涉及的范围是有差异的。考古在历史相关范围内无所不及,民间收藏则侧重以历代艺术品、工艺品和各种器物为主要收藏品。说起人类最初的艺术创造当然非陶器莫属。

民以食为天,器以食为先。原始器物的出现也必然因饮食而起,所以饮食具总是最早的器物。在人类学会使用火并且开始定居生、估以后,谷物或水产等成了人们的主食时,用于水煮食物的烹饪容器成了迫切的需求。有人说,每一次容器革命都是人类文明的坐标。视角很独特,想来又是妙趣横生。经过漫长的实践,先民们终于在火的作用下凝土成陶,朴拙的坛坛罐罐满足了生活的需要,也在人类文日月_史上定位了第一个容器坐标。

早在一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并开始广泛使用陶器。但是由于找不到发明人,便把功劳给了神农,还煞有介事地将此事记载于《周书》。于是可爱的先民们又赋予了圣人爱护百姓的美吏象,并以此来解释陶的起源。

现代生活中,眼皮子底下的实用陶器大概就剩下朴实无华的陶泥花盆了。但是这朴实的容器在史前意义可是非比寻常的。浴火的陶泥曾经照亮了人类的史前黑暗时代。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物件。

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风格粗犷、朴实大方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后来,虞舜依照夷人发明的方法改进了制陶,夏桀用陶土建造房屋。周朝的礼制注重使用陶器,故设官吏专门掌管制陶。在战国时发明了铅釉陶器。秦代有兵马俑,缶、量之类的陶制器具,汉代有砖瓦,三国有精美的陶制器具,南北朝时有土佣,隋唐时有陶制的佛像及杂物,唐代的三彩釉陶达到了一个顶峰。到了五代末期,瓷器发明了,制陶工艺也就不再改进。历经宋、元、明、清数代,制陶之法沿袭并无太多改变。

紫砂文化:中国最早紫砂壶


历史上,宜兴紫砂就发源于蜀山地区,当时周围窑户相对集中,紫砂艺人散布在方圆几公里范围内。在考古发掘中,各个土层中的出土器物时代特征明显,是很好的断代标准器,时间上大致可分为清代初期、清代早期、清代中期、晚清民国时期。而在出土器物中,也发现了小规模的明代崇祯时期的紫砂陶片及陶质器物形制,而明代以前的地层中,没有发现任何紫砂的痕迹。这就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朝中晚期。

1965年,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曾经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壶,根据墓志考证发现,这是目前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明嘉靖早期紫砂壶。

简述“炉钧”的创烧及发展过程


曾为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瓷”,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其始于唐兴于宋,后因战乱频繁,文明摧毁,于元代末年失传断烧。清末,神垕陶瓷艺人卢振太穷毕生之力,终于恢复宋钧工艺,钧瓷再次复兴,“卢钧窑”由此创立。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卢钧窑“义兴公商号”,是明清两代晋商窑货商号,在神垕卢氏恢复钧瓷生产工艺之后,成为卢钧窑总号,以经营和烧制瓷器为主。

据苗锡锦先生主编的(钧瓷志》记载,清光绪五年(1879年),神厘窑工卢振太、卢振中及振太之子天福、天增、天恩兄弟三人,受古玩商人高价收买宋钧的影响,立志恢复钧瓷。经过几十年的反复试验,摸索出在釉料中加入铜的成分,并用焦炭捂火还原的方法,在风箱窑炉中烧制出小件仿宋钧瓷,使断烧300多年的钧瓷技艺得以恢复。由于这种小件仿宋钧瓷,采用风箱小窑炉烧成,故称“炉钧”,而创始人是卢氏家族,且影响久远,也有人称其为“卢钧”。

窑火凝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苗长强正在烧制“炉钧”作品。

这种风箱窑炉结构简单,其设施主要有窑膛、炉栅、活动盖顶、灰炕、风箱、匣钵、支具等。窑膛内直径约40厘米,深约50厘米.窑膛内甸次放一个匣钵,匣钵内放1一2件作品。窑底为炉栅,炉栅下为落灰坑。窑膛上部是一活动盖顶。盖上活动盖顶捂火可造成窑炉内还原气氛。炉钧使用燃料为焦炭,系一次添加,整个烧制过程2一3个小时即可完成。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苗长强炉钧作品【玉壶春】,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炉钧”是钧瓷恢复的先驭,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钧瓷的恢复,多以烧制“炉钧”为主,直至1958年.地方国营禹县神厘钧瓷厂成立,通过风箱炉小窑进行了100多次的试烧,初步总结出了窑变呈色的规律,才转入大窑烧制,“炉钧”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随着钧瓷业的发展,“炉钧”作为钧瓷的一个品种又重新得以恢复和发展,并受到广大陶瓷收藏者的关注和喜爱。

泥土“恋”上火 瓷韵自天成(图)


贺焰生右在说道烧制瓷器的秘诀《大河儿女》剧照师屠晓江供图

《大河儿女》剧情已经铺开,“贺叶”两家的故事看得观众很是过瘾。那对于贯穿剧情始终的“钧瓷”,大家伙儿又了解多少呢?昨日,东方今报记者专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志钧,为观众解答泥土“恋上”火的“千年爱情”。东方今报记者孙川川见习记者刘羽韩旭【揭秘】瓷成风情万种料源千古如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让钧瓷成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瑰宝”呢?—不少观众认为是陶土!看了《大河儿女》的观众都在疑惑,什么样的土才能烧出这么美轮美奂的瓷?咱们自家门口的土,不可以吗?据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志钧介绍,在南方的景德镇,烧瓷器的土叫高岭土。与之相对,在河南禹州,一般瓷胎用的土叫西寺土,它是一种非金属矿产,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土色呈淡黄或香灰色。这种土与一般的沙土基本成分类似,微量元素含量稍有不同。“不是随便一把土,就能拿来制坯烧瓷的。想要成为流芳百代的艺术,原料必然很讲究。”刘志钧说。“坯塑性,釉传韵”,钧瓷的魅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瓷身上的那层“釉”。此外,钧瓷身上的那层釉,也不是一些观众理解的“颜料”。据刘志钧介绍,钧瓷上的那层釉,当地人叫“本药”或“釉药”,也是“土”。“釉料本身的颜色,与泥土(西寺土)的颜色一样,里面加有不同的氧化物,如氧化铜或氧化铁。这些氧化物的加入,能够烧制出不同颜色的瓷。”刘志钧说,使用釉料的多少不同,烧制出来瓷的颜色也不同。“土其实都一样,釉也差不多,至于说烧制出来是美是丑,就看‘窑变’了。结出什么样的果,是不可控的。”刘志钧感叹道,这也正是钧瓷的迷人之处。【传承】烧制与时俱进手工亟须传承在《大河儿女》第九集,贺焰生帮助叶鼎三烧瓷时,在贺家窑内可以看到贺焰生烧窑时所用的是松木。据了解,松木窑火温不易控制,钧瓷成品率较低,那为什么还要用松木烧窑呢?贺焰生烧窑时所用的是松木,也就是所谓的“柴烧”。随着现代制作技术的发展,现在烧窑已经从“煤烧”改进为“气烧”。这三种烧瓷方法,到底哪一种能烧出精品呢?刘志钧介绍,每一种烧窑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说,柴窑制品清新俊逸、秀丽典雅;煤窑制品热烈奔放,画面宏伟;气窑制品釉层鲜亮,明丽浅艳。柴烧钧瓷,有利于在烧制过程中炉温平稳上升。柴燃烧快,火苗长,火焰柔和,所以柴窑制品釉色相互渗化过渡自然。煤烧钧瓷,煤燃烧时间长,不易烧尽,会产生一氧化碳,煤窑制品在烧制过程中存在一种“吃烟”现象,烧出的瓷器颜色重,有一种厚重感。现在最常用的气烧钧瓷,它所用的是液化气或天然气,纯净、少杂质,能够燃烧完全,是最容易操作的钧瓷窑炉。气窑制品一般都颜色明亮。在刘志钧看来,古时的烧瓷多是就地取材,人们在山的半坡处挖洞建窑,在附近挖窑土,砍柴火。现在。虽然科技进步,劳动工具更加先进,但钧瓷烧制依然以手工为主。刘志钧说:“传统的钧瓷手工制作,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的工业化是可以一天造出万件瓷器,但以手工制作为主的钧瓷,才称得上是一种对艺术的传承。”今晚看点第十七集飞霞嫁进邓府几年后,邓家的各分号掌柜在邓府大院中与邓夫人和飞霞对账,邓明轩无所事事地抽着大烟。邓夫人询问邓明轩为什么俩人结婚这么长时间还怀不上孩子,邓明轩只好用抽大烟的借口敷衍过去。第十八集贺焰生等人仔细研究了大瓶的图纸,一致认为如果烧出来了,一定是个好物件。但贺焰生还是坚持不烧。正在二人讨论之时,贺晨回来了,告诉他们俩明天邓府请蒋家班唱戏,只要想看随便看。

壶天自春 茶香四溢


晚清瓷壶

国人的饮茶之风自古盛行,中国茶文化也是历史悠久。当今随着收藏热不断升温和收藏门类的日趋精细,茶壶也成为人们的收藏品,藏市中,一件精品茶壶往往是一壶难求。

由于瓷器茶壶既可待客品茗,也可陈列欣赏,所以是笔者十分喜爱的收藏专题之一。在笔者收藏的茶壶中,壶型变化甚多,有:瓜楞壶、梨形壶、四方壶、鸡心壶、钟形壶、提梁壶、手执壶等等,这其中,尤有几件茶壶很为笔者酷爱。

两把是清同治年间的“粉彩鸡心壶”,很有特点,其壶型是上大下小,圈足很小,器型饱满;一把是人物壶,绘琴棋书画题材,壶通身工笔细描了八位仕女;一把是粉彩花鸟“五伦图”茶壶。所谓“五伦”即儒家所倡导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人伦关系。古人以鸟中的凤凰、仙鹤、鸳鸯、鸽、黄莺来代表五伦。我所藏的这把壶用上好彩料描金绘制了上述五种鸟类,辅以牡丹、兰竹等吉祥花卉图案,口沿描金,底款是大清同治年制六字手书篆书双圈红款;还有一把是清光绪刻瓷钟形壶。在如玉般温润的釉面上,古人以刀代笔刻画了一位凭栏妙龄女子黯然神伤的思春场景,线条流畅大气,似绘画中的白描手法,背面楷书娴熟地镌刻“国色天香壬寅仲春雨生砚兄大人雅玩兆麟八弟黄子瑞敬赠”字样,由此可见是光绪年间的一把定制赠送茶壶,壶型为钟形提梁壶,原配纯银把手,盖为蜘蛛纽,此壶似为当时的名家所刻。

晚清民国瓷器尤其是文人雅士喜爱的茶壶,由于受当时海上画派影响,其画风文气,色调雅致,艺术成就较高。当时瓷器彩绘者可分为两类,一为彩瓷画师,他们多是科班出身,书画功底扎实,一般不以此为生计,其中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为代表的浅绛彩文人瓷画和以汪野亭为代表的“珠山八友”新粉彩瓷版画成就最高。他们的作品能率真表现画家的胸襟,意境清新高远,多为达官贵人或殷实大户人家定制为主,专绘高档瓷胎,作品富于变化而少有商业味道。

另一类是彩瓷匠人又称红店老板,是彩瓷的专职画匠,他们以此职业维持家庭生计,从业人数众多,作品大多流向市井阶层,是晚清民国瓷绘的主力,目前传世品也以此类画匠作品最为常见,其水平也有高下优劣之分。

陶瓷文化:思变之创——镇窑


中国的陶瓷艺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世界公认的,景德镇的青花瓷堪称是中国瓷器装饰的霸主,景德镇的青花瓷在收藏品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景德镇的烧瓷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其独创的高超技艺更是更是被世人所称赞!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下景德镇的思变之创——镇窑。

图:景德镇青花花瓶

景德镇的制瓷历史悠久,有典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东汉景德镇属豫章郡鄱阳县。在东晋时期,陶侃率领官军在昌江以南地区擒获江东匪寇,在这一地区设立新平镇,属鄱阳县管辖。可见,早在汉代景德镇烧制陶瓷的历史就已经开始了。唐武德年间,高祖李渊正式设立新平县。镇为县属,因原新平镇位于昌江之南,于是就将新平镇改称为昌南镇。宋真宗景德年间,因昌南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改称景德镇,并沿用至今。

景德镇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城镇坐落在群山之中,有广袤的森林植被,昌江水由北至南穿城流过。群山中矿产丰富,特别是瓷石、高岭土和煤炭蕴藏最具特色。其中,高岭土洁白、细腻、耐火度高,是陶瓷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景德镇产的高岭土品质非常好,用它生产出来的景德镇瓷器,曾经代表着中国陶瓷制品的高端水平和上等品质,影响着中国甚至世界。现在国际上通用的高岭土学名——Kaolin,就是来源于景德镇北部山区鹅湖镇高岭村边的高岭山。境内群山覆盖着茂密的森林,为古代以柴烧制瓷器提供了大量的燃料资源,同时也为窑房修筑,大量制瓷器具提供了木材保证。在景德镇辖区内以昌江为主流有五十多条大小河流,水质、水量都符合制瓷要求。水资源丰富,动力资源也就充足了。同时水路通畅,运输瓷器原料、燃料和成品都很方便,又安全经济。

中国各大名窑随着生产规模的发展壮大,窑炉的形状规模也在随之扩大。可是景德镇的窑工们独辟蹊径,随着产量递增,窑炉长度在不断缩小,只在竖向增高。这种窑炉的形状变化提高了烧成率,降低了成本,但是据说当时窑工们的最大目的是为了合理避税。因为当时对窑业征税的方式很特别,是按窑炉长短来征取,但没有窑炉高低的限制。景德镇的窑炉形状从葫芦形发展到鸭蛋形。鸭蛋形窑前顶升高,竖向空间扩大,构造更趋合理,降低了烧成的废品率。自从产生以后,就被定型为“镇窑”,成为景德镇的主要窑炉型制。

景德镇的天然资源优质瓷土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点老一辈窑工们早有意识。他们努力钻研,充分利用中下层瓷土,改良烧制技法、提高质量,为降低成本不懈努力着。到了元代,制瓷工艺有了重大改进,从原有的瓷石一元配方改为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开创了中国硬质瓷器生产的新纪元,为制造大型陶瓷器物创造了条件。努力烧制高品质的瓷器,是历代景德镇窑工们的一贯追求,最终在明代时其质量技术都达到了顶峰,开始独步天下。

现代龙泉青瓷如何续创辉煌


龙泉青瓷

2009年9月30日,这是一个龙泉人必须记住的日子,就在这一天,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第一而且也是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龙泉位于浙西南部,有着丰富的制瓷资源。三国两晋时期,龙泉的制瓷业继越窑、婺州窑、瓯窑之后,迅速地发展起来。南宋是龙泉青瓷发展鼎盛时期,至清初走向衰落。建国以后,在恢复中国名窑的号召下,由省政府组织国内专家,对龙泉窑青瓷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开发,使龙泉青瓷工艺得以完整地恢复,濒临失传的青瓷制作工艺再次得到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龙泉的先民在这块蕴含千年文化的土地上,借助大自然的生命色——青绿色,制作出被世人称之为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罄的青瓷艺术品。其高贵的品质,象征晶莹清澈、温润敦厚的高尚人品,从而陶冶人们的心境。其造型端巧精简,釉色晶莹剔透,充溢自然生机,达到了“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高层次高品位审美境界,实现了国人的审美理想。

从龙泉青瓷诞生之日起,有多少文人墨客,用尽华丽的辞藻来赞美龙泉青瓷。“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她“夺得千峰翠”,色本自然,有天地之大美;她“温润纯朴色形备”,不必有所附丽;“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青时”,她独立成景,又意味深远,情景交融。

50多年来,龙泉青瓷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不断发扬光大,科技研究、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全面进步,呈现了又一个高峰期。如今,这朵世界陶瓷艺林中的奇葩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正如龙泉市委书记赵建林先生所说的,“中兴龙泉青瓷,我们责无旁贷”。作为现代龙泉青瓷的艺人,应该以“申遗”的成功为契机,本着以史为根,以德为先,以艺为魂,以质为重的理念,在继承中求创新,创新中求发展,努力打造“龙泉青瓷”这张金名片,切实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创作出更多绿色生态、符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原创陶瓷艺术品,使得龙泉青瓷这一千年文化品牌,在我们这一代艺人手中,再度走向辉煌。

一、继承传统,以史为根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的就是现代的。龙泉窑是我国烧制时间最长、品种最多的一个窑系。龙泉窑在各个时期烧制的作品,都具有明显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现代龙泉青瓷艺人,要善于去继承传统,用传统的养分来滋润自己。纵观龙泉青瓷的发展轨迹,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时期:三国两晋至五代及北宋初为开创期;北宋初期至南宋中期为发展期;南宋中晚期至明中期为鼎盛期;明晚期至清为衰落期。龙泉青瓷从初创到成熟,从鼎盛到衰落都是沿着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变化,各个时期的青瓷,有着明显的特征,我们可以从这些各个时期优秀的青瓷作品中,去继承创新,使我们这些现代青瓷艺人的创作有根源,更具有原创性。

现代的龙泉青瓷艺人,要忠实地继承传统龙泉青瓷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在青瓷作品的造型、装饰、原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尽量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努力尝试新的突破。时下好多的青瓷艺人,摒弃了传统,觉得去继承传统就是简单的仿古,离开传统去谈创新,作品的意义显得空洞、苍茫无力。其实我们现代陶瓷创作的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为此,真正的现代青瓷艺人,必须以史为根,在植根传统的继承上,亲身去实践,找出适合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

二、德艺双馨,以德为先

立身先立德。德,即品德和修养,包括为人正直、善良、诚恳,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艺,即艺人的知识和才能,是经过长期努力而形成的艺术技能。现在很多的青瓷艺人,不思进取,急于求成;技艺不高却心气甚高,耻于向同行请教;不读书,不研究,不创新,而是一味的抄袭别人,甚至于只会“签名”。这些状况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青瓷行业的整体声誉。孔子教导我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代的先贤已经用他们的经历和对历史的总结告诉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有用,关键不在于他有多大的技能,而在于他的道德修养。

近期中央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选用干部要以德为先。我们的青瓷行业何尝不是如此,一个现代青瓷艺人,就应该有博大的胸怀,虚心请教,静下心来从事青瓷的创作,切不可心气浮躁。从艺之人,一定要德艺双馨,以德为先。

三、志坚行苦,以艺为魂

艺术家的人生道路是坎坷曲折的,每个艺术家的成名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艺术是属于社会的,陶艺的创作主体,也就是陶艺家的问题。作为现代青瓷艺人应该更敬业,沉下心来,心平气和地探讨青瓷制作工艺的一些规律。熟翻材料,熟悉工艺,拓展材料的表现,拓展工艺的技巧,去掉浮躁,扎实地做,调整创作心态,把艺术的探索纳入个人生活的过程。

作为现代青瓷艺人,要进行“匠”转化为“艺”,把创作艺术精品放在第一位上。青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龙泉青瓷的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为此,我们要勤奋刻苦,大胆创新,开发具有现代意识的青瓷艺术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强调作品的时代性和艺术性,使得我们的千年传统文化散发出书画时代的气息,并利于世界的前列。

四、品牌文化,以质为重

龙泉青瓷的品牌文化,随着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所显现的价值越来越大。但是一直以来,我们有许多青瓷艺人,却忽视了对品牌文化的维护和爱戴,意义低劣的产品充斥青瓷市场,误导消费者和青瓷爱好者,没有尽到作为一个现代青瓷艺人的职责。我认为青瓷作品的创作应该注重品质,向高品质发展。对青瓷艺术品的创作,应该符合其基本的规范,并达成一种共识,尤其应该介导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文脉的挖掘。在继承传统龙泉青瓷的基础上,把制瓷技艺向前推进,充分体现现代青瓷艺人的情感和思想。

时代发生了变化,生活空间在扩展,青瓷艺术表现领域在拓宽,对制作技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独特的一个现代青瓷艺人在艺术语言和风格的创立,应该具有现实性和当代意义,陶艺家作品风格也应产生转变。陶艺家因学识、气质、对形式的敏感、综合修养的不同,作品给人的视觉感受也会产生变化,但是,“以质为重”是青瓷创作永恒的主题。我们所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要坚守质量的主题,而绝不能惟利是图,以次充好,让低俗粗劣的青瓷产品,流入市场,那样,最终受伤害的,还是我们的整个青瓷行业。

作为现代青瓷艺人,我们要努力建立起精品意识,并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不浮躁,把握好创作心态。同时,加强对外界的交流,虚心请教,不抄袭,扎扎实实搞创作。现代龙泉青瓷艺术,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地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当代优秀的青瓷艺人应该深刻认识和掌握龙泉青瓷的特性,培养现代青瓷的意识,把龙泉青瓷文化推向前进。因此,作为现代青瓷艺人应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更多地走向社会;同时,青瓷艺术在创作上应该走向开放,将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变小。真正的陶艺家应该积极参与展览、研讨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该孤芳自赏。另外必须要勤奋,注重自己本身的修养,实现本体价值的艺术便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

龙泉青瓷发展的每一步都浸润着龙泉制瓷人的心血和智慧,龙泉青瓷的每一项成就都与龙泉制瓷人不断探索,勇于探索是分不开的。“不断创新,吸收提高,推陈出新,开放自信”是龙泉青瓷永葆青春的法宝。对于一切外来的优秀工艺技术,凭着开放的姿态为我所用,吸收提高;对于一切优秀的传统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对于一切高新技术勇于探索,善于实践,嫁接融化。龙泉青瓷的后继者明白,要让传承一千多年的龙泉青瓷技术继续发扬光大,发展的出路在于不断创新。这也是龙泉青瓷带给我国传统文化产业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谈一谈中国自明代起就开始盛行的仿古瓷现象


在中国古陶瓷中,历来就有后朝仿前朝的习惯。仿古瓷萌芽于宋代,形成于元代,成熟于明代,繁荣于清代。所谓仿古瓷,即是指仿其胎、釉彩、造型、纹饰或兼而有之。

历史上仿古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四个时期:明代、清三代、清末至民国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代仿古瓷主要分为两一类,一类是仿宋代五大名窑及龙泉窑等;一类是后朝仿前朝的官窑瓷。(注:俗称官仿官)清三代仿古瓷除沿袭明代的做法外,特别是官仿官或仿宋五大名窑之器都明确署有当朝铭文,在这个问题的做法还是比较诚实、厚道的。清末至民国时是仿古瓷生产的髙峰期,促使仿古瓷业髙速发展的原动力,是市场需求量的扩大以及海外来中国搜寻古瓷暴利行为的驱使。清光绪至民国时期的仿古瓷不但仿的精巧,工艺在某种程度上丝毫不亚于原作。而在这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人物就有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商人郭葆昌、孙赢州等人。

对于清末民国时期的仿古瓷,《饮流斋说瓷》是这样评价的:“盖彼时一朝有一朝之面目,而自有其特色。”“凡新仿之品,以光绪之朝为最多,袭历朝之形式,无所不仿。”“清末景市镇肆中陈设珍玩,于尊妻鼎彝之属,及宋元旧制皆有仿作,佳者几可乱真。”对于民国仿古瓷的工艺成就,日本人上田恭辅论:“今日之市场,大抵以摹仿品或后世乏伪造物……仍以青花、五彩、胭脂红等,尚有可观,其价格之便宜,殊堪惊异。”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尤其是近30年来,随着国内外收藏风气的盛行,仿古瓷在沉静了一段时间后又活跃起来。由于与古时的原材料相比,现在所用的釉彩料大多以化学原料配制,艳丽有余而韵味不足,加之拷贝绘图等诸多原因,使得仿古瓷的生产出现了畸型发展的趋势。近30年来,凡拍卖过的重要器物不出一个月就会在市场上见其身影,有的甚至连造型都被篡改了模样。如:鬼谷子大罐被改成了瓶或壶,这种拙劣的仿古瓷让人啼笑皆非。

事实表明:有利益需求就会有仿制品的出现,当今的仿古已完全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仿古理念,而是以赢取暴利为目的,投“收藏家”之所好而刻意加工生产的臆造品,作为投资艺术品收藏的人来说,认真学习历史与古陶瓷常识,对于识别真伪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综上所述,古代的仿古瓷是人们基于对前朝陶瓷艺术品所折射出的文化上的精神崇拜及对先民智慧的一种祟敬而仿制的,而近代乃至现代的仿古瓷则是以蠃利为目的而刻意仿造。两者之间在仿古的目的、意义上也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因而两者的仿古瓷无论是在仿古的目的、意义、工艺等诸多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

定窑:创烧年代初定中唐时期


定窑白瓷孩儿枕。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资料图片

中新社保定十二月十四日电(吕子豪郭英昆)河北省曲阳县官方十四日晚间透露,此间为期三个月的中国定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在此次发掘中,发现两座窑炉遗迹和一处作坊遗迹,出土了带有“尚药局”等款识瓷片,专家据此初步确定定窑的创烧年代不早于中唐。

二00九年九月二十日起,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对定窑遗址展开第三次主动考古发掘。涧磁村、北镇村是本次定窑遗址发掘的重要区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韩立森说,根据在涧磁村发现的一个五代时期的窑炉遗址及大量瓷片,可初步确定定窑的创烧年代不会早于中唐。

此外,考古队员还在北镇村发现一处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金代定窑窑炉遗址。窑炉总体长近十米,火塘深达二米,全部用规整的青砖砌建。据联合考古队执行领队黄信说,该窑炉顶端的烟道有的被匣钵封死,这说明当时的工匠是通过烟道的多少来控制烧制瓷器的火候。

从事定窑研究三十余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认为,此次窑炉、作坊遗迹及瓷片的发现,基本确定了北宋早期定窑最精美器物的生产地点和完整的文化层。

定窑是宋代五大官窑之一,是中国古代白瓷生产的杰出代表,其白瓷胎薄质细,釉色洁白,造型优美,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美誉。定窑遗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涧磁村至燕川村一带,面积达十余平方公里,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