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大理石瓷砖 > 导航 >

认知红泥

认知红泥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木地板好还是瓷砖好

2020-10-19

大理石瓷砖。

在研究紫砂原料的过程中,一般人很少顾及紫砂五色土中的重要组成之一红泥。在众多历史文献中,大多数只是摘抄《阳羡茗壶系》中提到的“嫩泥,出赵庄山,和以一切色土,乃黏脂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泥。”据前辈考证,一般认为石黄泥就是红泥。

前一段时间,为了验证一下,我分别到蒋笠、红卫等采矿现场看了一下,并分别购买了一点样品,想补充一下紫砂原料的组成,也为后来者作一点铺垫。

一、 红泥产于何处:' L2 J: w" D1 m1 W

1、 历史上产红泥地——赵庄,已不产红泥。据采矿人说赵庄曾经产出质量非常好的红泥。但前几年靠近川埠乡的赵庄嫩红泥矿也已停产。

2、 因为赵庄红泥产量的减少,在解放后逐渐用川埠红泥替代:如在六、七十年代,紫砂一厂雕塑车间赵洪生师兄为了开发灌浆红泥,在川埠、丁山等处寻找矿源。后在川埠煤矿医院身址处取得一批特别鲜红漂亮的红泥。后来紫砂一厂的红泥也主要用川埠红泥配制。

目前,红泥矿主要集中川埠乡的蒋笠、红卫等处,一般用来配制所谓的“朱泥”。

黄龙山矿也产红泥,且有两种,产量很小。其性能也与紫泥想类似且耐高温。/ R' d) H0 Z( Z

4、 我们实地调查中发现,赵庄矿与川埠蒋笠部分矿实属同一矿脉。以山脊为界:山南为赵庄,山北为川埠蒋笠。我们在蒋笠矿上取道一小样,如同顾景舟所讲的“红泥应不溶于水”,该矿土不溶于水,且成石块状,烧出后不结晶,呈鲜红色,可惜其量很少;但说不定以后能在蒋笠矿开采到真正的“石黄泥”。& U0 u1 k: Z1 t# ~+ U

5、 根据采样,我做了一些实验,具体见(附表1),从表中性能状况我们知道川埠红泥收缩大,烧成温度低且结晶度高,泥性重,不适合拍打成型。但黄龙山红泥适合拍打成型且耐高温,颜色不是鲜红色。; ~! v# e7 r, t/ O: i7 @

二、 泥样组成分析:(工艺性能分析)7 }% g8 T: @1 H+ w# Q7 [0 h; a

1、 可塑性

粘土中其可塑性大小主要取决于固相与液相的性质和数量。红卫、蒋笠的红泥溶于水,成细腻状泥糊,由于其颗粒小、少,其分散程度大,比表面积就小,相对可塑性就高于黄龙山红泥。) @% r4 @6 R# Y& K

另外,粉质岩中的颗粒一般呈棱角状结构,而页岩中颗粒一般呈层状结构的可塑性优于棱角结构的,故黄龙山嫩红泥可塑性略好于黄龙山红泥。紫泥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红泥,但收缩小。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红泥出产地的可塑性差异: + l" `9 {& L: T1 V3 {+ X( ]

红卫、蒋笠红泥>黄龙山嫩红泥>黄龙山红泥>黄龙山紫泥

干燥收缩

由于红泥溶于水,其颗粒细,且颗粒间包围的水分子多,故其干燥收缩明显高于紫泥,在生产实践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 ]/ ~7 v) x. X6 R" [+ V" k- i

3、 烧结温度6 S! \/ v+ Q, L, M9 Q+ j

根据表中我们看到红泥的AL2O3含量高于紫泥,其耐火度烧温度应高于紫泥,但实际生产中红泥烧结温度低于紫泥。

其实,烧成温度的高低除了坯料成分外,还与坯料的细度有关,其颗粒的影响是最大的,坯料颗粒细,则比表面大、能量高,烧结活性大,易于烧结;若坯料颗粒度大,则堆积密度小,颗粒的接触界面小,不利于传质的传热,不利于烧结,故而沙性越重烧结温度越高。

另外,表中也反映出红泥中含铁氧化物较多时,说明粘土中含的杂质越多,则耐火度就越低,烧结温度也较低。

同时,黄龙山红泥中AL2O3的含量高于其它红泥,其耐火度与烧结温度也高。- ^* id="article-content1">

大理石瓷砖。

在研究紫砂原料的过程中,一般人很少顾及紫砂五色土中的重要组成之一红泥。在众多历史文献中,大多数只是摘抄《阳羡茗壶系》中提到的“嫩泥,出赵庄山,和以一切色土,乃黏脂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泥。”据前辈考证,一般认为石黄泥就是红泥。

前一段时间,为了验证一下,我分别到蒋笠、红卫等采矿现场看了一下,并分别购买了一点样品,想补充一下紫砂原料的组成,也为后来者作一点铺垫。

一、 红泥产于何处:' L2 J: w" D1 m1 W

1、 历史上产红泥地——赵庄,已不产红泥。据采矿人说赵庄曾经产出质量非常好的红泥。但前几年靠近川埠乡的赵庄嫩红泥矿也已停产。

2、 因为赵庄红泥产量的减少,在解放后逐渐用川埠红泥替代:如在六、七十年代,紫砂一厂雕塑车间赵洪生师兄为了开发灌浆红泥,在川埠、丁山等处寻找矿源。后在川埠煤矿医院身址处取得一批特别鲜红漂亮的红泥。后来紫砂一厂的红泥也主要用川埠红泥配制。

目前,红泥矿主要集中川埠乡的蒋笠、红卫等处,一般用来配制所谓的“朱泥”。

黄龙山矿也产红泥,且有两种,产量很小。其性能也与紫泥想类似且耐高温。/ R' d) H0 Z( Z

4、 我们实地调查中发现,赵庄矿与川埠蒋笠部分矿实属同一矿脉。以山脊为界:山南为赵庄,山北为川埠蒋笠。我们在蒋笠矿上取道一小样,如同顾景舟所讲的“红泥应不溶于水”,该矿土不溶于水,且成石块状,烧出后不结晶,呈鲜红色,可惜其量很少;但说不定以后能在蒋笠矿开采到真正的“石黄泥”。& U0 u1 k: Z1 t# ~+ U

5、 根据采样,我做了一些实验,具体见(附表1),从表中性能状况我们知道川埠红泥收缩大,烧成温度低且结晶度高,泥性重,不适合拍打成型。但黄龙山红泥适合拍打成型且耐高温,颜色不是鲜红色。; ~! v# e7 r, t/ O: i7 @

二、 泥样组成分析:(工艺性能分析)7 }% g8 T: @1 H+ w# Q7 [0 h; a

1、 可塑性

粘土中其可塑性大小主要取决于固相与液相的性质和数量。红卫、蒋笠的红泥溶于水,成细腻状泥糊,由于其颗粒小、少,其分散程度大,比表面积就小,相对可塑性就高于黄龙山红泥。) @% r4 @6 R# Y& K

另外,粉质岩中的颗粒一般呈棱角状结构,而页岩中颗粒一般呈层状结构的可塑性优于棱角结构的,故黄龙山嫩红泥可塑性略好于黄龙山红泥。紫泥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红泥,但收缩小。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红泥出产地的可塑性差异: + l" `9 {& L: T1 V3 {+ X( ]

红卫、蒋笠红泥>黄龙山嫩红泥>黄龙山红泥>黄龙山紫泥

干燥收缩

由于红泥溶于水,其颗粒细,且颗粒间包围的水分子多,故其干燥收缩明显高于紫泥,在生产实践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 ]/ ~7 v) x. X6 R" [+ V" k- i

3、 烧结温度6 S! \/ v+ Q, L, M9 Q+ j

根据表中我们看到红泥的AL2O3含量高于紫泥,其耐火度烧温度应高于紫泥,但实际生产中红泥烧结温度低于紫泥。

其实,烧成温度的高低除了坯料成分外,还与坯料的细度有关,其颗粒的影响是最大的,坯料颗粒细,则比表面大、能量高,烧结活性大,易于烧结;若坯料颗粒度大,则堆积密度小,颗粒的接触界面小,不利于传质的传热,不利于烧结,故而沙性越重烧结温度越高。

另外,表中也反映出红泥中含铁氧化物较多时,说明粘土中含的杂质越多,则耐火度就越低,烧结温度也较低。

同时,黄龙山红泥中AL2O3的含量高于其它红泥,其耐火度与烧结温度也高。- ^* \0 m( Q# f% J. {

烧结温度比较:川埠红泥<黄龙山红泥≤紫泥

总的来说,由于红泥的高可塑性反而影响了紫砂泥的成型工艺中的拍打承力,故而不适宜于制作略大的红泥茶壶。同样其烧成过程中容易烧结,影响其透气性,泡茶养壶的时间过程就长。/ f- [8 A- Y# s- Q

三、 关于石黄、石红, Z& S2 d1 s9 i. T

现今所称的石黄与古人所称的已有区别,根据潘持平老师《天青、石黄坭中极品》一文,现在的石黄就是所指的“烟瘪只”,其实它的学名为黄铁矿结核,常见于页岩和泥岩,通常以圆形、葡萄状或圆柱状结核产出;其形状多变化,板状或蛋形,甚至全近有机体的外表。形成于富含黄铁矿的页岩、粘土和其它泥质岩中。现在一般采矿人把球状、圆柱状、蛋状叫“石黄”,麻将块状的、片状的叫“石红”。一般球状的,类似鸡蛋的石黄,外表成暗红色、黑色,如蛋壳一般。内部类似蛋核,有一层土黄色泥包裹或成暗红色状剖开后,有些仍有多层组成:一层土黄泥包裹一层暗红色“石红”,甚至蛋核中心有乌泥与水或全是土黄泥。一般其产于嫩泥矿中,一层一层,产量很少;有蛋形、块状的,其形状、结构也是千变万化。在蒋笠红泥矿层中我们也采集到类似的蛋形石黄。) Q- h. ]& s* U) k3 {* O9 N" x

在实验中我们也锻炼了“石黄”中土黄色泥与暗红色蛋核。土黄色泥呈红色,而暗红色核呈黑色,这也验证了父辈一则故事:据说王寅“烟瘪只”春老师说到红泥,常说类似“烟瘪只”的石黄的核内泥;而顾老则反驳他,认为“烟瘪只”不是红泥,烧出来是黑的。其实两位老人都是对的,只是自然界与他们开了一个玩笑,王老拿到的一批蛋核全是泥的“烟瘪只”而已,烧出来同样非常红。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清末民初红泥南瓜壶


在陶瓷生产中,自轮制成型工艺发明后,圆形器便成了器型的主流,这是因为圆器使用方便,易于生产。但轮制成型的器物受到同心圆的制约,形体只能上下有变化,使造型局限在一定范围内。而紫砂壶则有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基本手工成型,这使宜兴陶工不单可制作圆形等类的对称形体,亦可做出许多非对称和有雕塑感的壶类。紫砂茶具比较直接模拟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来作为造型的基本形态,行话称为“花货”。在这一类作品中模拟客观形象时,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将某一对象的典型物,演变成壶的形状,如南瓜壶、柿扁壶、梅段壶;另一种是几何类,在壶筒上,选择恰当的部位,用装饰手法的雕刻或透雕的方法把某种典型的形象附贴上,如常青壶、报春壶、梅形壶、竹节壶等。这种有机造型的形体,具有上下、前后、左右三度空间。造型领域的扩大,使壶体的设计样式更丰富多变,通过环视效果来表现其整体统一感,其设计是多层次的结构变化,设计者把造型最富变化的线、面、体表现在壶体的主观面,通过视觉的流动,使各部分造型在连续变化中取得有机的融合。

如图的红泥南瓜壶,高9.5厘米,口径6.5厘米。壶身扁圆,像个南瓜。以视觉上的回环转向来表达自然的变化和造型上的整体感。嘴、把、钮为象形条枝。圆盖嵌入壶体平齐,上浮雕瓜蒂(钮残,后补),盖内印款不清晰。壶身一面镌刻山水茅舍,一面刻行草铭文“何如玉川翁,松风煮秋水”,落款“石生”。民国紫砂陶刻名家范泽林,号石生,是与任淦庭同时代的人。能书画,精陶刻,刀法苍劲有力,曾在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陶刻。当代陶刻名师沈汉生,曾跟范泽林学过陶刻。

汝窑瓷的新认知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之所以受到中外文物爱好者的追捧主要原因是:

1、汝窑是北宋官窑,是供宫廷使用之器,在市场和民间中流传甚少。南宋时有文献记载:“汝窑……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及”。说明当时其身价已非同一般。其产品,首先最好者当然上供皇室,不合格者方许在市场出售,因此汝窑大部分产品是用来供奉朝廷使用的。

2、烧造时间短,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根据目前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

3、汝窑的品位、神韵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藏家,即使造假的汝窑器也,卖出十万元,甚至百万元,当然出售者不会告诉买家说是仿品,只会说是“汝窑××而已”。 真的宋代汝窑器,取胜的地方就是其“型”和“釉色、釉质”,没有更多的纹饰;宋代汝窑器的造型以古典、高雅、大方而闻名,釉色以天青色最佳,此外还有粉青、豆青、灰青、葱绿等色。釉质肥厚蕴润,如若堆脂。笔者认为,汝窑的烧造年代应不仅只有20年左右,应是从北宋早期到北宋晚期。传世汝窑实物也绝非67.5件,而是更多。据了解,目前所谓的汝窑器数量确实不少,仅笔者所知道的深圳、东莞等地,就有多位收藏家手中都有多件“汝窑器”,其中一位收藏家所收藏的“汝窑器”号称过百件之多,这也是经过考古专家鉴定过的。肇庆一位收藏家也收藏有20多件“汝窑器”。为什么近20年一下子涌出这么多完整的“汝窑器”出来呢?按专家的说法是:其一、当时烧造时间长;其二,大量从墓葬出土,从窑藏出土;其三,清凉寺窑址大量出土的。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汝窑当时烧造时间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烧造时间。汪庆正在《汝窑的发现》一书第七页中曾说:“北宋后期,汝窑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接受宫廷指派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又如李辉柄先生在《宋代官窑瓷器》一书中说:“官汝烧瓷的历史,根据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与“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与“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的文献记载,证明汝州为宫中烧制贡瓷始于北宋后期。又云:“河南文物研究所对清凉寺窑址的发掘……官汝窑瓷瓷片均出现在第三层宋文化层之中……从而,可以再次印证官汝窑的存世时代为北宋后期,与文献记载相符。”《中国陶瓷史》一书更准确说:“推断汝州烧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在哲宗元有祜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二十年之间。”文献的记载与窑址出土物印证都定在北宋末年短短的20年,都较为恰当。

第二,从墓葬里、窖藏里出土。据笔者在文物博物馆工作40多年所知,汝窑从墓葬里出土,几十年来各省市的考古专业队伍,目前还未发现有汝窑器出土。至于广州市越王博物馆陈列的汝窑如意型枕头(似是出土物)绝大多数文物爱好者和鉴定专家都说是属于宋代钧窑产品。私人盗墓,也未曾听闻有汝窑瓷出土,汝瓷、窖藏出土虽有所发现,但为数不多。由于北宋汝州地区烧制瓷器较为相似,有个别专家把钧窑瓷器混为汝窑瓷,甚至原属于耀州青瓷系的瓷器也说成汝窑。

第三,汝窑窑址出土瓷片是有的,有几件相对完整的器皿也是有的,如果有几百件完整器出土是不可能的。窑址出土的瓷片或个别完整器都是由公家博物馆等单位保管,流散在民间的应少之甚少。如果说现在各收藏家手上的“汝窑器”都是完整器,那么就值得商榷了。

当然,汝窑瓷也当不会仅有67件半。可能以后也会有更多的汝窑器出现,超出这个数字,但件数不能离谱的超越。也由于这个缘故,许多与笔者交谈的朋友都基本上赞同笔者的观点,但谈到其所收藏的“汝窑器”时一般都会说:“别人的是没有可能的了,但只有我手上的的确是宋代官窑真品。我用真金白银买回来的当然是真品。”

至正型元青花新认知


元代是我国陶瓷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元朝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管理景德镇瓷器的生产,使景德镇成为我国陶瓷的生产中心。其中青花瓷器的烧造,最具有划时代意义,改变了此前我国以青瓷为主流生产的特点,从此青花瓷就成为了中国陶瓷的主流!

至正型与延型元青花

元代青花瓷器所用的青花钴料主要有进口料、国产料、混合料三种。进口的钴料主要是“苏麻离青”,此种钴料属于高铁低锰型,青花发色蓝艳并带有铁锈斑。而国产料属于高锰低铁型,发色较为浅淡,且无铁锈斑。在学术界上一般将元青花分为两种类型,至正型元青花和延型元青花。前者是以英国大维得基金会所藏的一对带有“至正十一年”铭文的象耳瓶为断代的标准器物。学术界普遍认为此类型元青花主要生于元代中晚期(约1341-1368年)。而后者主要是以江西九江延祜六年(1319年)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为标准器。生产的时代大致在元代早期(约1319-1340年)。这两种类型的元青花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前者采用进口钴料,呈色艳丽且带有铁锈斑,伴随有晕散现象,纹饰多密集,层次繁多,造型多高大。后者采用国产料,纹饰较为简单草率。

从目前的出土和国外发现的元青花来看,至正型元青花多为出口外销以及一些陈设器和庙宇供器。因此,许多官方的书籍中认为国内还未发现有典型的至正型元青花碗、盘之类的特殊器实用物。但是随着近年来民间收藏队伍的壮大,民间出现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元代青花瓷器和标本,促进了民间对元青花更深入的研究。笔者通过多年来对元青花有关的资料与实物的研究发现,在国内至正型元青花还是有碗、盘之类的实用器的。

标本一为元青花河塘鸳鸯纹碗的残件,此残件出土于扬州运河。釉色白中闪青,青花发色蓝艳,呈晕散状,有铁锈斑,手摸上去,铁锈斑处有下凹的感觉。碗内心绘河塘鸳鸯纹,口沿处有一圈缠枝菊纹边饰,碗外腹绘缠枝莲纹,下腹为典型的元代莲瓣纹,碗底内心有乳突,呈螺旋状。此器画工颇为精细,线条硬朗流畅,时代特征明显。标本二和标本一的特征基本一致,前者口径为15cm,后者口径为16cm。只是在纹饰上,后者碗外底少了一层莲瓣纹的装饰,仔细观察两件残器,清晰可见使用磨损过的痕迹,尤其在器内和口沿初,更是明显。

标本三为元青花龙纹盘的残件,同样出土自扬州运河,口径19cm,盘内心绘龙纹,龙头略小,细颈曲长脖,五爪龙,三根肘毛分开,与许多至正型大件元青花龙纹画法一致。首都博物馆也有与之类似的残件。盘壁绘有缠枝莲纹,外侧为典型的元代莲瓣纹,莲瓣内绘有八宝纹,器底无釉。此残件传世痕迹也较为明显。

标本四为青花龙纹高足杯,此类器型在元青花当中很常见,这件高足杯外绘龙纹,内心为模印龙纹,头、颈、身等纹饰的画法也很有时代特征。此器身龙纹的龙鳞绘制采用横竖直线交错的席状纹,此种纹饰在元代以后不见。高足杯的上下身,采用的是接胎的办法,高足杯的内顶端无釉,有小凸,这也是元代高足杯的典型特征之一。通过观察发现,此残器的传世痕迹依然明显。

以上几件元代至正型元青花均在国内发现,并且有确切的出处。除此之外,笔者还曾在其他一些藏家手中见到过类似的藏品。通过对以上标本的比对发现,“国内无典型至正型实用器”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因此笔者认为元代景德镇曾为国内生产过至正型元青花实用器。元代青花瓷在元代产量并不大,国内并未普及使用,只有少数人能用。而类此上述至正型的元青花瓷据笔者推测,大部分应当是为统治阶层,王公贵族,富豪之家烧制的。当时作为外销的至正型元青花从性质上属于商品,但面对国内,许多权势阶层,富贵之人是完全可以消费的。再者,景德镇也曾专门为国内生产过至正型元青花。通过对比,这些国内的至正型元青花和出口外销的元青花是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笔者也做了一个初步的研究,这些国内的元青花同样采用进口的钴料,不同于元代外销东南亚的使用国产料的元青花。这与外销到土耳其、伊朗等地的元青花一样使用进口青料,而且在纹饰上也许很多相同之处。其中土耳其博物馆有一件河塘鸳鸯碗与残件标本一和标本二几乎一致。国内的至正型元青花实用器在器物的大小上和外销伊朗,土耳其的元青花同类器物又有区别,外销欧洲的元青花尺寸较大,盘子一般在40cm以上,碗一般在30cm左右,而国内的同类器物,盘口径一般在20cm以内,碗一般在15-17cm之间。这也证明了这些残件是景德镇专门针对国内少部分王公贵族,富豪之家所生产的至正型青花瓷器。

至正型元青花中的薄胎器

至正型的元青花总体特点就是胎体厚重,器形高大,纹饰丰富,密集多层次。至正型元青花同样有薄胎器,同样有纹饰简练的装饰。如标本五,此为一件玉壶春瓶的残件,高26cm,通体胎体极为轻薄,大部分厚度仅为2mm左右,胎质比较细腻,但仍然可见空隙和杂质,与明代的胎质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器身分三段接胎而成,接胎痕清晰可见。其在纹饰装饰技法上较为简捷,仅有三层装饰,径部和底部绘有窗格纹,中间腹部有缠枝牡丹一周,缠枝牡丹的画法在同类元青花中很常见。此器所用青料为标准的进口的苏料,晕散与铁锈斑都较为明显。这样的元青花在笔者所看过的博物馆馆藏和一些资料中从未见过,十分稀有。

至正形元青花和枢府瓷器的关系

多年前笔者偶然得到一件元青花罐上面盖子的标本(标本六),此标本中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此青花盖子上竟粘有一块卵白釉的龙爪,两者紧密的粘贴,深入胎骨,应当为烧窑过程中造成的。此标本透露出一个信息:“元青花瓷和卵白釉瓷曾在同一窑中烧造过”。之前大部分学术观点认为:“带有枢府字样的卵白釉瓷器属于浮梁瓷局所生产的官窑器”,而此块标本的出现,卵白釉瓷器与元青花瓷器同窑烧造,能否说明至正型元青花也有官窑的性质呢?笔者觉得这还需要以后更多的考证。

红泥紫砂壶要怎么保养


红泥紫砂壶要怎么保养。

一、紫砂壶要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闷热的地方,不可以因为珍贵,用后用东西包裹或密封。

二、紫砂壶用完后保持壶内干爽,不要积水。

三、紫砂壶不要放在油烟多或者尘土多的地方。

四、紫砂壶用完后最好将壶盖侧放,不要经常盖紧壶盖。

五、紫砂壶内不要常常浸着水,要到泡茶时才充水。

六、最好喝某一种茶叶时只用一个壶,如果喜欢喝多种茶叶,可以多备几个好的紫砂壶,在壶上贴上标签,喝什么茶叶都用同一个茶壶容易串味。

七、茶壶用完后倒出壶的三分之二茶叶,留下约三分之一,倒入开水冲洗,冲过的水留用,然后清理干净,而且每次泡完茶后用布吸干壶外面的水份。

八、不要用洗洁精或任何化学物剂来洗紫砂壶,否则不但会有异味,还会把茶味洗擦掉,并使紫砂壶的外表失去光泽。

陶瓷砖产品认知错误


长期以来,在终端销售过程中,普通消费者往往会被终端导购灌输一些诸如白坯、厚砖、亮光、佛山砖、低吸水率、大规格等绝对“好瓷砖”的概念,可见,“瓷砖界”也并不是“天下太平”。

其实建筑瓷砖产品不管是物理性能还是装饰性能,都有着合理的范围,对此国家也颁布了相关标准来进行界定。然而在终端实际销售过程中,部分经销商往往会夸大自身产品的性能,贬低同行的部分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的“不足”,将一些错误或片面的陶瓷砖产品的误区传达给消费者。

那么陶瓷砖产品的误区都有哪些,且看以下分解。

红坯不如白坯

在消费者群中普遍流传的一种说法,红坯是陶,白坯是瓷,红坯质量不如白坯。而在陶瓷界业内人士眼中却并不是这样。

决定坯体颜色的是构成坯体原料中铁、钛氧化物的含量,铁、钛氧化物在原料中的含量越高,焙烧后坯体呈现的颜色越深,因此,它仅仅决定了坯体的颜色。陶瓷墙地砖在釉和坯之间加了一层白度较高的底釉做遮盖,红色不易透色到釉面,而墙地砖的釉面装饰更是丰富多彩,因此红坯决不会影响陶瓷砖的质量。

影响陶瓷砖内在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其烧结程度。质量好的砖是真正“烧透了”的砖。组成坯体的各种原料在焙烧过程中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生成了稳定的相结构,这种砖的吸水率较小,机械强度高,抗冻性好,吸湿膨胀小。一般来讲红坯砖所使用的原料比白坯砖的原料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烧透(低约30~50℃)。因此,陶瓷墙地砖质量的优劣,必须靠各种检测手段进行测试,不能单从坯体颜色下结论。

从能耗角度上讲,红坯砖比白坯砖节能,从环保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上,在优质白粘土原料储量并不丰富的我国,陶瓷墙地砖更应提倡使用红坯。陶瓷墙地砖生产先进国家意大利和西班牙都是利用含铁、钛氧化物较高的红色原料生产出世界一流的产品。

建筑陶瓷作为常用的建筑装饰材料,不管是其耐磨、防滑、吸污、清洁性能还是装饰性能,都是由坯体表面的花色和釉面决定的,砖坯只是瓷砖大部分性能承载的载体,对于釉面砖来说,使用生产成本更低、环境破坏更小的红坯作为砖坯根本不会影响产品的使用效果;对抛光砖这种通体砖来说,采用表层一半白坯底层一半红坯的生产方式,同样对产品使用及物理性能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红坯的好,企业家们都懂,但由于白坯在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的高贵印象,使企业家对待红坯始终保持“想爱却不敢爱”的态度。

砖坯越厚越好

“瓷砖坯体越厚越好”,这是一个常见的认识误区,瓷砖的质量与厚薄没有直接的关系,瓷砖品质的好坏,最终决定的是瓷砖的密度、尺寸误差、翘曲度等指标,密度越高,其品质越好。一般民用瓷砖只要达到基本的使用厚度即可,没有必要做的非常厚,除非有特殊的要求,如厂房工业用砖以及广场用砖等。

然而现实却是,在终端流行着“瓷砖减薄就是偷工减料”的说法。事实上,瓷砖减薄对瓷砖耐磨、防滑、吸污等大部分物理性能毫无影响,对消费者的空间装饰效果也毫无影响。

同时,瓷砖减薄对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据陶瓷行业协会测算,瓷砖减薄2毫米,其生产的综合成本就可减少10%,每平方米瓷砖可节约成本1.8元。目前高安建陶基地有120余条生产线投产,年产瓷砖4.5亿平方米,一年就可减少生产成本8.1亿元,并可减少相当数量的碳排放量。也正因此,近年来薄板大行其道。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缪斌就曾表示,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测算,陶瓷砖减薄一年将节省煤炭至少500万吨~600万吨,节省原料2000万吨。近几年,被淘汰的陶瓷企业90%以上都是因为节能减排问题而被关停。节能减排关系到陶瓷行业的兴衰和企业的存亡。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将有很多陶瓷生产企业因节能减排不过关而被淘汰。陶瓷行业通过标准修订等方式,将于2015年实现全行业减薄。将来市场上将不允许销售厚砖,先占领薄砖市场的企业将在未来的市场中占优势。

玻化砖防滑性能差

玻化砖表面的平整度和光洁度都比较好,所以很多人都会认为它的防滑性能很差,这是对玻化砖认识的一个误区,也是大家普遍对光滑表面的一种刻板印象。

其实,玻化砖的表面都是经过防滑处理的,尽管看起来很光亮,但其表面经过抛光、平整,加大了与鞋底部的接触面积,产生的磨擦力也较大,就是增强了抛光砖对鞋的吸附力。玻化砖的防滑性能是比较好的,越有水,会越感觉涩脚,由于鞋面和砖面都比较平整,砖上的水分能使两者紧密接触,起到很好的止滑效果。这就好比两块玻璃中间加水之后,很难把它们分开。现在很多的公共空间使用玻化砖也是对其防滑性能的肯定。

吸水率低才好

瓷砖的吸水率一直是衡量瓷砖质量的标准之一,因为吸水率低的瓷砖不易吸收污垢,打理起来也比较方便。但随技术的进步,瓷砖从以前的百分之几的吸水率降低到千分之几。瓷砖吸水率高,容易渗入液体,有的甚至在贴砖的时候,就会将湿水泥砂浆中的水从背面吸进来,进入釉面产生印迹,而受温度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当还容易导致瓷砖釉面和坯体之间开裂。

而施工普遍使用的还是从前的水泥,这就导致瓷砖产品贴不住,尤其是直接上墙的产品。所以,在每片瓷砖的吸水率都基本达到标准的情况下,用吸水率来衡量瓷砖好坏的标准的说法应该退居二线了。

在消费者购买瓷砖的时候,很多导购都会以自家产品的吸水率低为优势,向客户介绍。但更多消费者不知道瓷砖脱落不仅与瓷砖吸水率有关,也与水泥质量有关。假如被大多数人认为低吸水率的瓷砖遇到普通的水泥铺贴,那么极其容易出现瓷砖脱落的现象,造成消费者损失。如果不用任何瓷砖黏合剂,只用水泥砂浆的话,建议选择这种吸水率在10%左右的陶砖,其背面一般比较粗糙,有利于贴上墙,黏合牢固度也更好。

规格越大越好

一直以来,产品始终是陶瓷品牌差距最直接的体现,行业内的企业也一直以产品花色数量多、规格大来标榜自身的实力,同时这些优势也能够让终端经销商在渠道覆盖上具有更多的优势。

记者从几届陶博会场上发现,大规格砖逐渐出现在各大企业的展架上。在采访中,终端导购这样说道:“大砖铺起来显得大气,所以现在选择的人也越来越多。”大砖铺出大气效果,不可置否。但经消费者反映,将大砖镶嵌到家里后,始终感觉有点别扭,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空间的大小。

究竟选选择多大的规格的产品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呢?

首先,要判断瓷砖使用的空间,是用在厨房、卫生间还是客厅。确定了这个最基础的条件后再进行选择,尤其是用于客厅的瓷砖,要先确定是购买何种规格尺寸的。房间面积越大,砖的规格可选择越大的,一般20平方米以上的房间方可选用800×800mm的砖。使用大块地砖不仅可以减少地面上的缝隙,而且美观耐用,从总体上看也很经济实惠。

厨房:一般厨房比较小,有窗有门还有橱柜,净面积比较小。为了避免浪费和保持空间的协调性,应当选择规格小的瓷砖,这样铺贴的浪费很少,避免了大规格瓷砖切割等施工带来的诸多不便。

客厅:根据家居摆放确定客厅地砖的规格大小。如果客厅被家具遮挡的地方多,也就是地面使用时,人的实际可视的大小,如果可视面积小的话,也应考虑用小一点规格的。就效果而言,以能全部整片铺贴为好,所以购买前要考虑客厅的长宽大小,就是指到边尽量不裁砖或少裁砖,尽量的减少浪费,一般而言,瓷砖规格越大,浪费也越大。

无缝砖解决藏污纳垢

过去瓷砖消费者家庭装修的瓷砖缝隙往往容易藏污纳垢,滋生细菌,且影响美观。如今,消费者对于装修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慢慢从价格因素向美观因素转变。现在的无缝砖就是一个趋势。

无缝砖指的是瓷砖铺贴完毕后两砖之间的缝隙比较小的砖,

关于紫砂壶的十八大认知误区


关于紫砂壶的十八大认知误区​。

关于紫砂壶,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甚至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紫砂壶中国许多地方产,宜兴是其中之一。

正确观点:紫砂壶只产于宜兴,其他地方产的不叫紫砂壶,最多称为:陶壶、泥壶。

误区之二:宜兴到处产紫砂壶。

正确观点:宜兴只有丁蜀镇(丁山和蜀山)从宋末到今都产紫砂壶。

误区之三:紫砂壶原料是从地里直接挖出来的紫砂泥。

正确观点:紫砂壶原料原本是石头,属于夹层矿石,此矿石在空气中易风化,经过碾磨加工练制陈腐成为可以制作紫砂壶的泥料。

误区之四:过去的老壶就比现在的新壶好。

正确观点: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是在不断进步的,包括壶的美感比例。老壶只是泥料普遍比较好。但绝对大多数老壶的价值抵不上现在的新壶,除非是名人名作。

误区之五:职称高的人制作的紫砂壶一定比职称低的人要好和水平高。

正确观点:职称只是供购买者参考,一把壶的好坏还是要具体看泥料和做工,不可迷信职称。丁山现在有些没有任何职称的人,他做的壶已经一壶难求而且价格奇高。

误区之六:紫砂壶是用嘴直接对着壶嘴喝。

正确观点:紫砂壶不能够用嘴对着喝,而是用来泡茶的,如果对嘴喝不卫生并且没有格调。

误区之七:紫砂壶不合适泡绿茶,泡绿茶还是玻璃杯好。

正确观点:天下泡茶之利器唯有紫砂壶,用紫砂壶泡出的绿茶味道要比玻璃杯要口感好,有人说喝绿茶要观看茶悬浮在杯中的“风景”,其实说白了,风景都一样,只有不怎么喝茶的人才会去看风景,真正品茶,品的是茶之韵味,茶叶泡在水中是错误的做法,没有茶人会为了“风景”而放弃最主要的品茶味之功能。

误区之八:紫砂壶的原料已经很奇缺。

正确观点:紫砂壶的原料根本不奇缺,紫砂壶确实是个资源性的产业,紫砂壶高等级的好泥料只会越用越少,当然有些个别品种的泥料是存在枯竭现象,但是紫砂壶矿料还是很多的。黄龙山封矿是政府限制胡乱开采的措施,而不是因为枯竭才封矿。而且各家各户做壶人家中都会储备有许多好泥料。

误区之九:紫砂壶养壶要有茶山。

正确观点:紫砂壶每次使用完最好是里外都用水冲洗干净。有人会说:紫砂壶茶垢越厚泡茶越纯香,而且看起来有老味。首先茶垢多了不仅不会使茶汤变香,反而会堵塞紫砂气孔,影响紫砂壶功用,而且茶垢时间久了可能变质,影响身体健康。其次,我们说的紫砂壶的老味,说的是壶的气质韵味,而不是壶表面斑驳的茶渍,包浆也绝非靠茶渍堆积产生。泡茶的壶肯定是越干净越好。

误区之十:紫砂壶作为摆件只看不用。

正确观点:有些人买了紫砂壶就放在家中陈列架上作为摆件观赏,其实紫砂壶它首先就是用器,那怕它再名贵它还是一把壶,何况紫砂壶只有使用后等它出包浆,你才能够真正看清楚此把紫砂壶真正韵味和魅力。“玉不琢不成器”,紫砂壶也是:“有壶不养没意义,力使凡胎变仙器”。

误区十一:紫砂壶中哪个品种泥料是属于最好的。

正确观点:紫砂壶的原料泥料有许多品种,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特性,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各有优缺点,不能够绝对说某个品种的泥料就比其他泥料要好,泥料的种类如同水果种类,可以说这个苹果好那个苹果差,但是不能说苹果比桔子好或差。

误区十二:哪个泥料的壶泡茶最好喝。

正确观点:根据众多紫砂壶爱好者的实践经验,大家还没有一致肯定过:某类泥料做的紫砂壶它泡出来的茶味就是最好喝的,但是大家可以尝试下,不同泥料对应不同种类的茶,会对茶汤口感、香气产生不同的影响。

误区十三:凭拍摄的紫砂壶照片能够判断一个壶的真伪和好坏。

正确观点:鉴定和鉴别一把紫砂壶的真伪单凭拍摄的壶照片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紫砂壶的鉴别必须以看到实物壶为依据来判断和分析。

误区十四:购买紫砂壶的前提是先考虑它的收藏价值。

正确观点:对芸芸大众来说购买紫砂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它的使用价值而不是收藏价值,至于紫砂壶的收藏价值是兼顾而不是主考虑方向,这就如同我们购买房子,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怎么住的舒服和出行方便,至于房子的升值是兼顾考虑的项目而不是主要项目。

误区十五:紫砂壶放在密闭盒子里长期存放。

正确观点:紫砂壶最好不要放在密闭的盒子里长期存放,放在干燥通风处存放会更好。紫砂壶具有较强的透气性,容易吸收气味,不管是新壶旧壶,放盒子里都可能吸收木盒、纸盒的各种杂味,尤其是用过的壶密封保存,可能会因为没洗干净而产生霉变。

误区十六:茶叶和茶水能够放在紫砂壶里过夜。

正确观点:紫砂独特的性能确实能长时间保证茶汤不变质,但是时间过长肯定还是有变化,隔夜的茶水最好是别喝,而且把茶水在紫砂壶里放过夜,很容易因为自己忘记了而让茶水长时间存放在紫砂壶里变味发霉。

误区十七:有专门的机器可以流水线生产紫砂壶--机制壶。

正确观点: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有:纯手工、半手工、拉坯壶、灌浆壶等,每一种都需要人为操作,目前还没有可以完全脱离人工直接生产紫砂壶的机器。

误区十八:为快点养出紫砂壶包浆,就不擦洗紫砂壶让茶垢在壶身上沉积下来。

正确观点:紫砂壶外部是应该擦洗干净,如果让茶垢长期沉积在紫砂壶外部,当你擦拭时是会发现这个紫砂壶很亮了,但是这个亮不是真正的包浆,这个亮我们叫它:“贼光”,贼光通过专业擦拭布是能够擦掉,而真正的包浆是从壶里往外渗透出来的温润,而且是越擦它而越润,是完全擦拭不掉的“柔和的光亮”。

紫砂壶朱泥你了解多少?朱泥和红泥有什么区别


紫砂壶朱泥你了解多少?朱泥和红泥有什么区别。

朱泥是争论较多的一种矿料,成品率也较低。原来有‘无朱不皱’、‘无皱不朱’的说法,从某些方面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绝对的。

因为朱泥原料的颗粒比含量小,并且干燥及烧成收缩率比较大,因此容易产生很多意外的毛病,如:皱纹、变形、开裂等。但是有很多朱泥壶是不起皱的,从一些历史作品看,有皱纹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对朱泥的常见盲区

1、明清时期朱泥就已经绝迹了?朱泥壶都特别贵?

朱泥属于紫砂红泥中的一种,含铁量极高,是红泥中之精品。朱泥矿藏稀少,但有一原则不变,只要有红泥,朱泥则不灭。很多说朱泥绝迹的多数都是一些商家炒作抬价搞的把戏而已。

2、无朱不皱?

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由于朱泥收缩率大,旧时柴窑温度不均匀,朱泥壶烧成后表面容易产生皱褶,所以有“无皱不成朱”的说法。只要看一些历史作品,就不难发现。关键还是选矿和炼制的方法,矿选好,炼制方法得当,收缩比例不是很大的话,再加上制作者对朱泥泥性的把握,就不会产生“无朱不皱”的现象。

左图朱泥无皱右图朱泥有皱

3、朱泥色泽红艳?

首先,矿源的不同,泥料的陈腐时间长短不同,窑温的高低不同,成品的颜色就会有所区别。有些朱泥壶红中泛黄,只是泛黄程度会有所不同,还有一些偏红。结晶度高,外观光洁明亮,打碎后看其断面接近瓷器,然而仍具有一定的透气性。经泡养后逐渐变红润。

4、朱泥为什么都是小品?

朱泥和其他紫砂泥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泥性重砂性弱,干燥和烧成的收缩率都较大,整体收缩比可达25%左右,烧成收缩比例大极易变形。所以朱泥从古至今都是以小品居多。

5、成型难度在于那里?

泥胚疏松,故成型易开裂,结合较难掌握;收缩比率大、成品率低、大器极难烧成。有些朱泥含铁极高,烧成温度稍高,就会有铁质析出,出现铁熔点。

6、朱泥适合冲泡什么茶?

朱泥密度高,气孔小,透气性相对略逊一些(但是不代表没有透气性),对扬香很有作用。用朱泥壶冲泡台湾高山茶、铁观音、龙井、黑茶等轻发酵重香气之茗茶,扬香力特高、轻快而俐落,茶汤紧结柔滑,回韵悠长,好泡养,易现包浆之美。

左图红泥南瓜右图朱泥葡萄壶

朱泥和红泥的区别

1:最根本的区别是矿源和泥性。朱泥主要产于嫩泥矿中,红泥产于黄石夹层中。朱泥泥性较高,砂性较弱,红泥则相反,砂性重泥性弱。

2:两者的收缩比不同。普通红泥13%左右,而朱泥普遍高于红泥,有的甚至可达25%以上。

3:两者的色泽、质感不同。红泥:柔和温润,红中略带一点橙色。朱泥:朱红略泛橘光,鲜明细腻质感极佳。

4:两者的成型难度不同。红泥:成型工艺较易,大小壶型都可涉及。朱泥:泥性甚娇,成型难度大,大的壶型成品率低,小壶成形后则可爱灵动。

朱泥壶透气性不及其他泥料,但仍能吸收茶水中的重金属盐到壶外表而形成包浆,所以使用后的朱泥壶有油、润、滑、艳的效果,如同温润之玉。朱泥因为组织细密,保香性能优于其它紫砂壶,既无土气又不败茶。

朱泥成型相当困难,其他泥料的壶坯没做好泥料要干的时候还可以喷点水,朱泥却不成,必须在泥料干燥之前以最快的速度做完而且不能有过多的修整,否则在烧制时在高收缩比的情况下必然显露出来。

所以功夫不到家的人不敢做朱泥壶,做朱泥壶必须一气呵成;又由于收缩比太高,朱泥壶通常在历经炉火考验之后一个个嘴鼻歪斜缩脖子,成品率很低,这也是很多做壶名家不敢碰朱泥的原因。

所以传统的全手工工艺制作形神兼备的朱泥壶者,却未必是有职称有名气的“名家”,能拥有纯正朱泥壶那是缘分,能拥有工料俱佳的纯正朱泥壶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真正喜欢朱泥壶的朋友,就应该懂得理解和接受它的不完美。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认知红泥》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认知红泥》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大理石瓷砖

m( Q# f% J. {

烧结温度比较:川埠红泥<黄龙山红泥≤紫泥

总的来说,由于红泥的高可塑性反而影响了紫砂泥的成型工艺中的拍打承力,故而不适宜于制作略大的红泥茶壶。同样其烧成过程中容易烧结,影响其透气性,泡茶养壶的时间过程就长。/ f- [8 A- Y# s- Q

三、 关于石黄、石红, Z& S2 d1 s9 i. T

现今所称的石黄与古人所称的已有区别,根据潘持平老师《天青、石黄坭中极品》一文,现在的石黄就是所指的“烟瘪只”,其实它的学名为黄铁矿结核,常见于页岩和泥岩,通常以圆形、葡萄状或圆柱状结核产出;其形状多变化,板状或蛋形,甚至全近有机体的外表。形成于富含黄铁矿的页岩、粘土和其它泥质岩中。现在一般采矿人把球状、圆柱状、蛋状叫“石黄”,麻将块状的、片状的叫“石红”。一般球状的,类似鸡蛋的石黄,外表成暗红色、黑色,如蛋壳一般。内部类似蛋核,有一层土黄色泥包裹或成暗红色状剖开后,有些仍有多层组成:一层土黄泥包裹一层暗红色“石红”,甚至蛋核中心有乌泥与水或全是土黄泥。一般其产于嫩泥矿中,一层一层,产量很少;有蛋形、块状的,其形状、结构也是千变万化。在蒋笠红泥矿层中我们也采集到类似的蛋形石黄。) Q- h. ]& s* U) k3 {* O9 N" x

在实验中我们也锻炼了“石黄”中土黄色泥与暗红色蛋核。土黄色泥呈红色,而暗红色核呈黑色,这也验证了父辈一则故事:据说王寅“烟瘪只”春老师说到红泥,常说类似“烟瘪只”的石黄的核内泥;而顾老则反驳他,认为“烟瘪只”不是红泥,烧出来是黑的。其实两位老人都是对的,只是自然界与他们开了一个玩笑,王老拿到的一批蛋核全是泥的“烟瘪只”而已,烧出来同样非常红。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清末民初红泥南瓜壶


在陶瓷生产中,自轮制成型工艺发明后,圆形器便成了器型的主流,这是因为圆器使用方便,易于生产。但轮制成型的器物受到同心圆的制约,形体只能上下有变化,使造型局限在一定范围内。而紫砂壶则有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基本手工成型,这使宜兴陶工不单可制作圆形等类的对称形体,亦可做出许多非对称和有雕塑感的壶类。紫砂茶具比较直接模拟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来作为造型的基本形态,行话称为“花货”。在这一类作品中模拟客观形象时,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将某一对象的典型物,演变成壶的形状,如南瓜壶、柿扁壶、梅段壶;另一种是几何类,在壶筒上,选择恰当的部位,用装饰手法的雕刻或透雕的方法把某种典型的形象附贴上,如常青壶、报春壶、梅形壶、竹节壶等。这种有机造型的形体,具有上下、前后、左右三度空间。造型领域的扩大,使壶体的设计样式更丰富多变,通过环视效果来表现其整体统一感,其设计是多层次的结构变化,设计者把造型最富变化的线、面、体表现在壶体的主观面,通过视觉的流动,使各部分造型在连续变化中取得有机的融合。

如图的红泥南瓜壶,高9.5厘米,口径6.5厘米。壶身扁圆,像个南瓜。以视觉上的回环转向来表达自然的变化和造型上的整体感。嘴、把、钮为象形条枝。圆盖嵌入壶体平齐,上浮雕瓜蒂(钮残,后补),盖内印款不清晰。壶身一面镌刻山水茅舍,一面刻行草铭文“何如玉川翁,松风煮秋水”,落款“石生”。民国紫砂陶刻名家范泽林,号石生,是与任淦庭同时代的人。能书画,精陶刻,刀法苍劲有力,曾在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陶刻。当代陶刻名师沈汉生,曾跟范泽林学过陶刻。

汝窑瓷的新认知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之所以受到中外文物爱好者的追捧主要原因是:

1、汝窑是北宋官窑,是供宫廷使用之器,在市场和民间中流传甚少。南宋时有文献记载:“汝窑……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及”。说明当时其身价已非同一般。其产品,首先最好者当然上供皇室,不合格者方许在市场出售,因此汝窑大部分产品是用来供奉朝廷使用的。

2、烧造时间短,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根据目前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

3、汝窑的品位、神韵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藏家,即使造假的汝窑器也,卖出十万元,甚至百万元,当然出售者不会告诉买家说是仿品,只会说是“汝窑××而已”。 真的宋代汝窑器,取胜的地方就是其“型”和“釉色、釉质”,没有更多的纹饰;宋代汝窑器的造型以古典、高雅、大方而闻名,釉色以天青色最佳,此外还有粉青、豆青、灰青、葱绿等色。釉质肥厚蕴润,如若堆脂。笔者认为,汝窑的烧造年代应不仅只有20年左右,应是从北宋早期到北宋晚期。传世汝窑实物也绝非67.5件,而是更多。据了解,目前所谓的汝窑器数量确实不少,仅笔者所知道的深圳、东莞等地,就有多位收藏家手中都有多件“汝窑器”,其中一位收藏家所收藏的“汝窑器”号称过百件之多,这也是经过考古专家鉴定过的。肇庆一位收藏家也收藏有20多件“汝窑器”。为什么近20年一下子涌出这么多完整的“汝窑器”出来呢?按专家的说法是:其一、当时烧造时间长;其二,大量从墓葬出土,从窑藏出土;其三,清凉寺窑址大量出土的。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汝窑当时烧造时间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烧造时间。汪庆正在《汝窑的发现》一书第七页中曾说:“北宋后期,汝窑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接受宫廷指派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又如李辉柄先生在《宋代官窑瓷器》一书中说:“官汝烧瓷的历史,根据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与“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与“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的文献记载,证明汝州为宫中烧制贡瓷始于北宋后期。又云:“河南文物研究所对清凉寺窑址的发掘……官汝窑瓷瓷片均出现在第三层宋文化层之中……从而,可以再次印证官汝窑的存世时代为北宋后期,与文献记载相符。”《中国陶瓷史》一书更准确说:“推断汝州烧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在哲宗元有祜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二十年之间。”文献的记载与窑址出土物印证都定在北宋末年短短的20年,都较为恰当。

第二,从墓葬里、窖藏里出土。据笔者在文物博物馆工作40多年所知,汝窑从墓葬里出土,几十年来各省市的考古专业队伍,目前还未发现有汝窑器出土。至于广州市越王博物馆陈列的汝窑如意型枕头(似是出土物)绝大多数文物爱好者和鉴定专家都说是属于宋代钧窑产品。私人盗墓,也未曾听闻有汝窑瓷出土,汝瓷、窖藏出土虽有所发现,但为数不多。由于北宋汝州地区烧制瓷器较为相似,有个别专家把钧窑瓷器混为汝窑瓷,甚至原属于耀州青瓷系的瓷器也说成汝窑。

第三,汝窑窑址出土瓷片是有的,有几件相对完整的器皿也是有的,如果有几百件完整器出土是不可能的。窑址出土的瓷片或个别完整器都是由公家博物馆等单位保管,流散在民间的应少之甚少。如果说现在各收藏家手上的“汝窑器”都是完整器,那么就值得商榷了。

当然,汝窑瓷也当不会仅有67件半。可能以后也会有更多的汝窑器出现,超出这个数字,但件数不能离谱的超越。也由于这个缘故,许多与笔者交谈的朋友都基本上赞同笔者的观点,但谈到其所收藏的“汝窑器”时一般都会说:“别人的是没有可能的了,但只有我手上的的确是宋代官窑真品。我用真金白银买回来的当然是真品。”

至正型元青花新认知


元代是我国陶瓷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元朝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管理景德镇瓷器的生产,使景德镇成为我国陶瓷的生产中心。其中青花瓷器的烧造,最具有划时代意义,改变了此前我国以青瓷为主流生产的特点,从此青花瓷就成为了中国陶瓷的主流!

至正型与延型元青花

元代青花瓷器所用的青花钴料主要有进口料、国产料、混合料三种。进口的钴料主要是“苏麻离青”,此种钴料属于高铁低锰型,青花发色蓝艳并带有铁锈斑。而国产料属于高锰低铁型,发色较为浅淡,且无铁锈斑。在学术界上一般将元青花分为两种类型,至正型元青花和延型元青花。前者是以英国大维得基金会所藏的一对带有“至正十一年”铭文的象耳瓶为断代的标准器物。学术界普遍认为此类型元青花主要生于元代中晚期(约1341-1368年)。而后者主要是以江西九江延祜六年(1319年)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为标准器。生产的时代大致在元代早期(约1319-1340年)。这两种类型的元青花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前者采用进口钴料,呈色艳丽且带有铁锈斑,伴随有晕散现象,纹饰多密集,层次繁多,造型多高大。后者采用国产料,纹饰较为简单草率。

从目前的出土和国外发现的元青花来看,至正型元青花多为出口外销以及一些陈设器和庙宇供器。因此,许多官方的书籍中认为国内还未发现有典型的至正型元青花碗、盘之类的特殊器实用物。但是随着近年来民间收藏队伍的壮大,民间出现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元代青花瓷器和标本,促进了民间对元青花更深入的研究。笔者通过多年来对元青花有关的资料与实物的研究发现,在国内至正型元青花还是有碗、盘之类的实用器的。

标本一为元青花河塘鸳鸯纹碗的残件,此残件出土于扬州运河。釉色白中闪青,青花发色蓝艳,呈晕散状,有铁锈斑,手摸上去,铁锈斑处有下凹的感觉。碗内心绘河塘鸳鸯纹,口沿处有一圈缠枝菊纹边饰,碗外腹绘缠枝莲纹,下腹为典型的元代莲瓣纹,碗底内心有乳突,呈螺旋状。此器画工颇为精细,线条硬朗流畅,时代特征明显。标本二和标本一的特征基本一致,前者口径为15cm,后者口径为16cm。只是在纹饰上,后者碗外底少了一层莲瓣纹的装饰,仔细观察两件残器,清晰可见使用磨损过的痕迹,尤其在器内和口沿初,更是明显。

标本三为元青花龙纹盘的残件,同样出土自扬州运河,口径19cm,盘内心绘龙纹,龙头略小,细颈曲长脖,五爪龙,三根肘毛分开,与许多至正型大件元青花龙纹画法一致。首都博物馆也有与之类似的残件。盘壁绘有缠枝莲纹,外侧为典型的元代莲瓣纹,莲瓣内绘有八宝纹,器底无釉。此残件传世痕迹也较为明显。

标本四为青花龙纹高足杯,此类器型在元青花当中很常见,这件高足杯外绘龙纹,内心为模印龙纹,头、颈、身等纹饰的画法也很有时代特征。此器身龙纹的龙鳞绘制采用横竖直线交错的席状纹,此种纹饰在元代以后不见。高足杯的上下身,采用的是接胎的办法,高足杯的内顶端无釉,有小凸,这也是元代高足杯的典型特征之一。通过观察发现,此残器的传世痕迹依然明显。

以上几件元代至正型元青花均在国内发现,并且有确切的出处。除此之外,笔者还曾在其他一些藏家手中见到过类似的藏品。通过对以上标本的比对发现,“国内无典型至正型实用器”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因此笔者认为元代景德镇曾为国内生产过至正型元青花实用器。元代青花瓷在元代产量并不大,国内并未普及使用,只有少数人能用。而类此上述至正型的元青花瓷据笔者推测,大部分应当是为统治阶层,王公贵族,富豪之家烧制的。当时作为外销的至正型元青花从性质上属于商品,但面对国内,许多权势阶层,富贵之人是完全可以消费的。再者,景德镇也曾专门为国内生产过至正型元青花。通过对比,这些国内的至正型元青花和出口外销的元青花是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笔者也做了一个初步的研究,这些国内的元青花同样采用进口的钴料,不同于元代外销东南亚的使用国产料的元青花。这与外销到土耳其、伊朗等地的元青花一样使用进口青料,而且在纹饰上也许很多相同之处。其中土耳其博物馆有一件河塘鸳鸯碗与残件标本一和标本二几乎一致。国内的至正型元青花实用器在器物的大小上和外销伊朗,土耳其的元青花同类器物又有区别,外销欧洲的元青花尺寸较大,盘子一般在40cm以上,碗一般在30cm左右,而国内的同类器物,盘口径一般在20cm以内,碗一般在15-17cm之间。这也证明了这些残件是景德镇专门针对国内少部分王公贵族,富豪之家所生产的至正型青花瓷器。

至正型元青花中的薄胎器

至正型的元青花总体特点就是胎体厚重,器形高大,纹饰丰富,密集多层次。至正型元青花同样有薄胎器,同样有纹饰简练的装饰。如标本五,此为一件玉壶春瓶的残件,高26cm,通体胎体极为轻薄,大部分厚度仅为2mm左右,胎质比较细腻,但仍然可见空隙和杂质,与明代的胎质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器身分三段接胎而成,接胎痕清晰可见。其在纹饰装饰技法上较为简捷,仅有三层装饰,径部和底部绘有窗格纹,中间腹部有缠枝牡丹一周,缠枝牡丹的画法在同类元青花中很常见。此器所用青料为标准的进口的苏料,晕散与铁锈斑都较为明显。这样的元青花在笔者所看过的博物馆馆藏和一些资料中从未见过,十分稀有。

至正形元青花和枢府瓷器的关系

多年前笔者偶然得到一件元青花罐上面盖子的标本(标本六),此标本中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此青花盖子上竟粘有一块卵白釉的龙爪,两者紧密的粘贴,深入胎骨,应当为烧窑过程中造成的。此标本透露出一个信息:“元青花瓷和卵白釉瓷曾在同一窑中烧造过”。之前大部分学术观点认为:“带有枢府字样的卵白釉瓷器属于浮梁瓷局所生产的官窑器”,而此块标本的出现,卵白釉瓷器与元青花瓷器同窑烧造,能否说明至正型元青花也有官窑的性质呢?笔者觉得这还需要以后更多的考证。

红泥紫砂壶要怎么保养


红泥紫砂壶要怎么保养。

一、紫砂壶要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闷热的地方,不可以因为珍贵,用后用东西包裹或密封。

二、紫砂壶用完后保持壶内干爽,不要积水。

三、紫砂壶不要放在油烟多或者尘土多的地方。

四、紫砂壶用完后最好将壶盖侧放,不要经常盖紧壶盖。

五、紫砂壶内不要常常浸着水,要到泡茶时才充水。

六、最好喝某一种茶叶时只用一个壶,如果喜欢喝多种茶叶,可以多备几个好的紫砂壶,在壶上贴上标签,喝什么茶叶都用同一个茶壶容易串味。

七、茶壶用完后倒出壶的三分之二茶叶,留下约三分之一,倒入开水冲洗,冲过的水留用,然后清理干净,而且每次泡完茶后用布吸干壶外面的水份。

八、不要用洗洁精或任何化学物剂来洗紫砂壶,否则不但会有异味,还会把茶味洗擦掉,并使紫砂壶的外表失去光泽。

陶瓷砖产品认知错误


长期以来,在终端销售过程中,普通消费者往往会被终端导购灌输一些诸如白坯、厚砖、亮光、佛山砖、低吸水率、大规格等绝对“好瓷砖”的概念,可见,“瓷砖界”也并不是“天下太平”。

其实建筑瓷砖产品不管是物理性能还是装饰性能,都有着合理的范围,对此国家也颁布了相关标准来进行界定。然而在终端实际销售过程中,部分经销商往往会夸大自身产品的性能,贬低同行的部分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的“不足”,将一些错误或片面的陶瓷砖产品的误区传达给消费者。

那么陶瓷砖产品的误区都有哪些,且看以下分解。

红坯不如白坯

在消费者群中普遍流传的一种说法,红坯是陶,白坯是瓷,红坯质量不如白坯。而在陶瓷界业内人士眼中却并不是这样。

决定坯体颜色的是构成坯体原料中铁、钛氧化物的含量,铁、钛氧化物在原料中的含量越高,焙烧后坯体呈现的颜色越深,因此,它仅仅决定了坯体的颜色。陶瓷墙地砖在釉和坯之间加了一层白度较高的底釉做遮盖,红色不易透色到釉面,而墙地砖的釉面装饰更是丰富多彩,因此红坯决不会影响陶瓷砖的质量。

影响陶瓷砖内在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其烧结程度。质量好的砖是真正“烧透了”的砖。组成坯体的各种原料在焙烧过程中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生成了稳定的相结构,这种砖的吸水率较小,机械强度高,抗冻性好,吸湿膨胀小。一般来讲红坯砖所使用的原料比白坯砖的原料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烧透(低约30~50℃)。因此,陶瓷墙地砖质量的优劣,必须靠各种检测手段进行测试,不能单从坯体颜色下结论。

从能耗角度上讲,红坯砖比白坯砖节能,从环保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上,在优质白粘土原料储量并不丰富的我国,陶瓷墙地砖更应提倡使用红坯。陶瓷墙地砖生产先进国家意大利和西班牙都是利用含铁、钛氧化物较高的红色原料生产出世界一流的产品。

建筑陶瓷作为常用的建筑装饰材料,不管是其耐磨、防滑、吸污、清洁性能还是装饰性能,都是由坯体表面的花色和釉面决定的,砖坯只是瓷砖大部分性能承载的载体,对于釉面砖来说,使用生产成本更低、环境破坏更小的红坯作为砖坯根本不会影响产品的使用效果;对抛光砖这种通体砖来说,采用表层一半白坯底层一半红坯的生产方式,同样对产品使用及物理性能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红坯的好,企业家们都懂,但由于白坯在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的高贵印象,使企业家对待红坯始终保持“想爱却不敢爱”的态度。

砖坯越厚越好

“瓷砖坯体越厚越好”,这是一个常见的认识误区,瓷砖的质量与厚薄没有直接的关系,瓷砖品质的好坏,最终决定的是瓷砖的密度、尺寸误差、翘曲度等指标,密度越高,其品质越好。一般民用瓷砖只要达到基本的使用厚度即可,没有必要做的非常厚,除非有特殊的要求,如厂房工业用砖以及广场用砖等。

然而现实却是,在终端流行着“瓷砖减薄就是偷工减料”的说法。事实上,瓷砖减薄对瓷砖耐磨、防滑、吸污等大部分物理性能毫无影响,对消费者的空间装饰效果也毫无影响。

同时,瓷砖减薄对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据陶瓷行业协会测算,瓷砖减薄2毫米,其生产的综合成本就可减少10%,每平方米瓷砖可节约成本1.8元。目前高安建陶基地有120余条生产线投产,年产瓷砖4.5亿平方米,一年就可减少生产成本8.1亿元,并可减少相当数量的碳排放量。也正因此,近年来薄板大行其道。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缪斌就曾表示,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测算,陶瓷砖减薄一年将节省煤炭至少500万吨~600万吨,节省原料2000万吨。近几年,被淘汰的陶瓷企业90%以上都是因为节能减排问题而被关停。节能减排关系到陶瓷行业的兴衰和企业的存亡。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将有很多陶瓷生产企业因节能减排不过关而被淘汰。陶瓷行业通过标准修订等方式,将于2015年实现全行业减薄。将来市场上将不允许销售厚砖,先占领薄砖市场的企业将在未来的市场中占优势。

玻化砖防滑性能差

玻化砖表面的平整度和光洁度都比较好,所以很多人都会认为它的防滑性能很差,这是对玻化砖认识的一个误区,也是大家普遍对光滑表面的一种刻板印象。

其实,玻化砖的表面都是经过防滑处理的,尽管看起来很光亮,但其表面经过抛光、平整,加大了与鞋底部的接触面积,产生的磨擦力也较大,就是增强了抛光砖对鞋的吸附力。玻化砖的防滑性能是比较好的,越有水,会越感觉涩脚,由于鞋面和砖面都比较平整,砖上的水分能使两者紧密接触,起到很好的止滑效果。这就好比两块玻璃中间加水之后,很难把它们分开。现在很多的公共空间使用玻化砖也是对其防滑性能的肯定。

吸水率低才好

瓷砖的吸水率一直是衡量瓷砖质量的标准之一,因为吸水率低的瓷砖不易吸收污垢,打理起来也比较方便。但随技术的进步,瓷砖从以前的百分之几的吸水率降低到千分之几。瓷砖吸水率高,容易渗入液体,有的甚至在贴砖的时候,就会将湿水泥砂浆中的水从背面吸进来,进入釉面产生印迹,而受温度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当还容易导致瓷砖釉面和坯体之间开裂。

而施工普遍使用的还是从前的水泥,这就导致瓷砖产品贴不住,尤其是直接上墙的产品。所以,在每片瓷砖的吸水率都基本达到标准的情况下,用吸水率来衡量瓷砖好坏的标准的说法应该退居二线了。

在消费者购买瓷砖的时候,很多导购都会以自家产品的吸水率低为优势,向客户介绍。但更多消费者不知道瓷砖脱落不仅与瓷砖吸水率有关,也与水泥质量有关。假如被大多数人认为低吸水率的瓷砖遇到普通的水泥铺贴,那么极其容易出现瓷砖脱落的现象,造成消费者损失。如果不用任何瓷砖黏合剂,只用水泥砂浆的话,建议选择这种吸水率在10%左右的陶砖,其背面一般比较粗糙,有利于贴上墙,黏合牢固度也更好。

规格越大越好

一直以来,产品始终是陶瓷品牌差距最直接的体现,行业内的企业也一直以产品花色数量多、规格大来标榜自身的实力,同时这些优势也能够让终端经销商在渠道覆盖上具有更多的优势。

记者从几届陶博会场上发现,大规格砖逐渐出现在各大企业的展架上。在采访中,终端导购这样说道:“大砖铺起来显得大气,所以现在选择的人也越来越多。”大砖铺出大气效果,不可置否。但经消费者反映,将大砖镶嵌到家里后,始终感觉有点别扭,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空间的大小。

究竟选选择多大的规格的产品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呢?

首先,要判断瓷砖使用的空间,是用在厨房、卫生间还是客厅。确定了这个最基础的条件后再进行选择,尤其是用于客厅的瓷砖,要先确定是购买何种规格尺寸的。房间面积越大,砖的规格可选择越大的,一般20平方米以上的房间方可选用800×800mm的砖。使用大块地砖不仅可以减少地面上的缝隙,而且美观耐用,从总体上看也很经济实惠。

厨房:一般厨房比较小,有窗有门还有橱柜,净面积比较小。为了避免浪费和保持空间的协调性,应当选择规格小的瓷砖,这样铺贴的浪费很少,避免了大规格瓷砖切割等施工带来的诸多不便。

客厅:根据家居摆放确定客厅地砖的规格大小。如果客厅被家具遮挡的地方多,也就是地面使用时,人的实际可视的大小,如果可视面积小的话,也应考虑用小一点规格的。就效果而言,以能全部整片铺贴为好,所以购买前要考虑客厅的长宽大小,就是指到边尽量不裁砖或少裁砖,尽量的减少浪费,一般而言,瓷砖规格越大,浪费也越大。

无缝砖解决藏污纳垢

过去瓷砖消费者家庭装修的瓷砖缝隙往往容易藏污纳垢,滋生细菌,且影响美观。如今,消费者对于装修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慢慢从价格因素向美观因素转变。现在的无缝砖就是一个趋势。

无缝砖指的是瓷砖铺贴完毕后两砖之间的缝隙比较小的砖,

关于紫砂壶的十八大认知误区


关于紫砂壶的十八大认知误区​。

关于紫砂壶,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甚至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紫砂壶中国许多地方产,宜兴是其中之一。

正确观点:紫砂壶只产于宜兴,其他地方产的不叫紫砂壶,最多称为:陶壶、泥壶。

误区之二:宜兴到处产紫砂壶。

正确观点:宜兴只有丁蜀镇(丁山和蜀山)从宋末到今都产紫砂壶。

误区之三:紫砂壶原料是从地里直接挖出来的紫砂泥。

正确观点:紫砂壶原料原本是石头,属于夹层矿石,此矿石在空气中易风化,经过碾磨加工练制陈腐成为可以制作紫砂壶的泥料。

误区之四:过去的老壶就比现在的新壶好。

正确观点: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是在不断进步的,包括壶的美感比例。老壶只是泥料普遍比较好。但绝对大多数老壶的价值抵不上现在的新壶,除非是名人名作。

误区之五:职称高的人制作的紫砂壶一定比职称低的人要好和水平高。

正确观点:职称只是供购买者参考,一把壶的好坏还是要具体看泥料和做工,不可迷信职称。丁山现在有些没有任何职称的人,他做的壶已经一壶难求而且价格奇高。

误区之六:紫砂壶是用嘴直接对着壶嘴喝。

正确观点:紫砂壶不能够用嘴对着喝,而是用来泡茶的,如果对嘴喝不卫生并且没有格调。

误区之七:紫砂壶不合适泡绿茶,泡绿茶还是玻璃杯好。

正确观点:天下泡茶之利器唯有紫砂壶,用紫砂壶泡出的绿茶味道要比玻璃杯要口感好,有人说喝绿茶要观看茶悬浮在杯中的“风景”,其实说白了,风景都一样,只有不怎么喝茶的人才会去看风景,真正品茶,品的是茶之韵味,茶叶泡在水中是错误的做法,没有茶人会为了“风景”而放弃最主要的品茶味之功能。

误区之八:紫砂壶的原料已经很奇缺。

正确观点:紫砂壶的原料根本不奇缺,紫砂壶确实是个资源性的产业,紫砂壶高等级的好泥料只会越用越少,当然有些个别品种的泥料是存在枯竭现象,但是紫砂壶矿料还是很多的。黄龙山封矿是政府限制胡乱开采的措施,而不是因为枯竭才封矿。而且各家各户做壶人家中都会储备有许多好泥料。

误区之九:紫砂壶养壶要有茶山。

正确观点:紫砂壶每次使用完最好是里外都用水冲洗干净。有人会说:紫砂壶茶垢越厚泡茶越纯香,而且看起来有老味。首先茶垢多了不仅不会使茶汤变香,反而会堵塞紫砂气孔,影响紫砂壶功用,而且茶垢时间久了可能变质,影响身体健康。其次,我们说的紫砂壶的老味,说的是壶的气质韵味,而不是壶表面斑驳的茶渍,包浆也绝非靠茶渍堆积产生。泡茶的壶肯定是越干净越好。

误区之十:紫砂壶作为摆件只看不用。

正确观点:有些人买了紫砂壶就放在家中陈列架上作为摆件观赏,其实紫砂壶它首先就是用器,那怕它再名贵它还是一把壶,何况紫砂壶只有使用后等它出包浆,你才能够真正看清楚此把紫砂壶真正韵味和魅力。“玉不琢不成器”,紫砂壶也是:“有壶不养没意义,力使凡胎变仙器”。

误区十一:紫砂壶中哪个品种泥料是属于最好的。

正确观点:紫砂壶的原料泥料有许多品种,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特性,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各有优缺点,不能够绝对说某个品种的泥料就比其他泥料要好,泥料的种类如同水果种类,可以说这个苹果好那个苹果差,但是不能说苹果比桔子好或差。

误区十二:哪个泥料的壶泡茶最好喝。

正确观点:根据众多紫砂壶爱好者的实践经验,大家还没有一致肯定过:某类泥料做的紫砂壶它泡出来的茶味就是最好喝的,但是大家可以尝试下,不同泥料对应不同种类的茶,会对茶汤口感、香气产生不同的影响。

误区十三:凭拍摄的紫砂壶照片能够判断一个壶的真伪和好坏。

正确观点:鉴定和鉴别一把紫砂壶的真伪单凭拍摄的壶照片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紫砂壶的鉴别必须以看到实物壶为依据来判断和分析。

误区十四:购买紫砂壶的前提是先考虑它的收藏价值。

正确观点:对芸芸大众来说购买紫砂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它的使用价值而不是收藏价值,至于紫砂壶的收藏价值是兼顾而不是主考虑方向,这就如同我们购买房子,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怎么住的舒服和出行方便,至于房子的升值是兼顾考虑的项目而不是主要项目。

误区十五:紫砂壶放在密闭盒子里长期存放。

正确观点:紫砂壶最好不要放在密闭的盒子里长期存放,放在干燥通风处存放会更好。紫砂壶具有较强的透气性,容易吸收气味,不管是新壶旧壶,放盒子里都可能吸收木盒、纸盒的各种杂味,尤其是用过的壶密封保存,可能会因为没洗干净而产生霉变。

误区十六:茶叶和茶水能够放在紫砂壶里过夜。

正确观点:紫砂独特的性能确实能长时间保证茶汤不变质,但是时间过长肯定还是有变化,隔夜的茶水最好是别喝,而且把茶水在紫砂壶里放过夜,很容易因为自己忘记了而让茶水长时间存放在紫砂壶里变味发霉。

误区十七:有专门的机器可以流水线生产紫砂壶--机制壶。

正确观点: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有:纯手工、半手工、拉坯壶、灌浆壶等,每一种都需要人为操作,目前还没有可以完全脱离人工直接生产紫砂壶的机器。

误区十八:为快点养出紫砂壶包浆,就不擦洗紫砂壶让茶垢在壶身上沉积下来。

正确观点:紫砂壶外部是应该擦洗干净,如果让茶垢长期沉积在紫砂壶外部,当你擦拭时是会发现这个紫砂壶很亮了,但是这个亮不是真正的包浆,这个亮我们叫它:“贼光”,贼光通过专业擦拭布是能够擦掉,而真正的包浆是从壶里往外渗透出来的温润,而且是越擦它而越润,是完全擦拭不掉的“柔和的光亮”。

紫砂壶朱泥你了解多少?朱泥和红泥有什么区别


紫砂壶朱泥你了解多少?朱泥和红泥有什么区别。

朱泥是争论较多的一种矿料,成品率也较低。原来有‘无朱不皱’、‘无皱不朱’的说法,从某些方面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绝对的。

因为朱泥原料的颗粒比含量小,并且干燥及烧成收缩率比较大,因此容易产生很多意外的毛病,如:皱纹、变形、开裂等。但是有很多朱泥壶是不起皱的,从一些历史作品看,有皱纹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对朱泥的常见盲区

1、明清时期朱泥就已经绝迹了?朱泥壶都特别贵?

朱泥属于紫砂红泥中的一种,含铁量极高,是红泥中之精品。朱泥矿藏稀少,但有一原则不变,只要有红泥,朱泥则不灭。很多说朱泥绝迹的多数都是一些商家炒作抬价搞的把戏而已。

2、无朱不皱?

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由于朱泥收缩率大,旧时柴窑温度不均匀,朱泥壶烧成后表面容易产生皱褶,所以有“无皱不成朱”的说法。只要看一些历史作品,就不难发现。关键还是选矿和炼制的方法,矿选好,炼制方法得当,收缩比例不是很大的话,再加上制作者对朱泥泥性的把握,就不会产生“无朱不皱”的现象。

左图朱泥无皱右图朱泥有皱

3、朱泥色泽红艳?

首先,矿源的不同,泥料的陈腐时间长短不同,窑温的高低不同,成品的颜色就会有所区别。有些朱泥壶红中泛黄,只是泛黄程度会有所不同,还有一些偏红。结晶度高,外观光洁明亮,打碎后看其断面接近瓷器,然而仍具有一定的透气性。经泡养后逐渐变红润。

4、朱泥为什么都是小品?

朱泥和其他紫砂泥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泥性重砂性弱,干燥和烧成的收缩率都较大,整体收缩比可达25%左右,烧成收缩比例大极易变形。所以朱泥从古至今都是以小品居多。

5、成型难度在于那里?

泥胚疏松,故成型易开裂,结合较难掌握;收缩比率大、成品率低、大器极难烧成。有些朱泥含铁极高,烧成温度稍高,就会有铁质析出,出现铁熔点。

6、朱泥适合冲泡什么茶?

朱泥密度高,气孔小,透气性相对略逊一些(但是不代表没有透气性),对扬香很有作用。用朱泥壶冲泡台湾高山茶、铁观音、龙井、黑茶等轻发酵重香气之茗茶,扬香力特高、轻快而俐落,茶汤紧结柔滑,回韵悠长,好泡养,易现包浆之美。

左图红泥南瓜右图朱泥葡萄壶

朱泥和红泥的区别

1:最根本的区别是矿源和泥性。朱泥主要产于嫩泥矿中,红泥产于黄石夹层中。朱泥泥性较高,砂性较弱,红泥则相反,砂性重泥性弱。

2:两者的收缩比不同。普通红泥13%左右,而朱泥普遍高于红泥,有的甚至可达25%以上。

3:两者的色泽、质感不同。红泥:柔和温润,红中略带一点橙色。朱泥:朱红略泛橘光,鲜明细腻质感极佳。

4:两者的成型难度不同。红泥:成型工艺较易,大小壶型都可涉及。朱泥:泥性甚娇,成型难度大,大的壶型成品率低,小壶成形后则可爱灵动。

朱泥壶透气性不及其他泥料,但仍能吸收茶水中的重金属盐到壶外表而形成包浆,所以使用后的朱泥壶有油、润、滑、艳的效果,如同温润之玉。朱泥因为组织细密,保香性能优于其它紫砂壶,既无土气又不败茶。

朱泥成型相当困难,其他泥料的壶坯没做好泥料要干的时候还可以喷点水,朱泥却不成,必须在泥料干燥之前以最快的速度做完而且不能有过多的修整,否则在烧制时在高收缩比的情况下必然显露出来。

所以功夫不到家的人不敢做朱泥壶,做朱泥壶必须一气呵成;又由于收缩比太高,朱泥壶通常在历经炉火考验之后一个个嘴鼻歪斜缩脖子,成品率很低,这也是很多做壶名家不敢碰朱泥的原因。

所以传统的全手工工艺制作形神兼备的朱泥壶者,却未必是有职称有名气的“名家”,能拥有纯正朱泥壶那是缘分,能拥有工料俱佳的纯正朱泥壶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真正喜欢朱泥壶的朋友,就应该懂得理解和接受它的不完美。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认知红泥》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认知红泥》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大理石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