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怎样鉴别明清花瓷器 > 导航 >

怎样的瓶花才能入清供?

怎样的瓶花才能入清供?

怎样鉴别明清花瓷器 清未瓷器的鉴别 古代瓷器上常用的花

2020-10-22

怎样鉴别明清花瓷器。

南宋 龙泉粉青釉纸槌瓶,高14.5cm

瓶花,是文人士大夫寄托林泉之思的案头清供之一。在明晚期,形成一套完备的品评原则,除了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的《燕闲清赏笺》部分有专章论述外,明代张丑的《瓶花谱》、袁宏道《瓶史》更是瓶花专著。

贵瓷铜,贱金银

《瓶花谱》有云:“铜器之可用插花者,曰尊、曰瓶、曰觚、曰壶。古人原用贮酒,今取以插花,极似和宜。古铜瓶钵,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陶器入土千年亦然……春冬用铜,夏秋用瓷,因乎时也。堂厦宜大,书室宜小,因乎地也。贵瓷铜,贱金银,尚清雅也。”

忌有环,忌成对

这是高濂和张丑在花瓶外形方面的共同主张。

高濂强调:“忌用小口瓮肚瘦足药坛,忌用葫芦瓶。凡瓶忌雕花妆彩花架,忌置当空几上,致有颠覆之患。故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为穿皮条,缚于几足,不令失损。”

张丑解释道:“口欲小而足欲厚,取其安稳而不泄气也。瓶宁瘦毋过壮,宁小毋过大,极高者不可过一尺,得六七寸四五寸瓶插贮佳,若太小则养花又不能久。”

值得注意的是,袁宏道在《瓶史》中的一段论述与高濂是完全一致的,鉴于高濂《遵生八笺》刊印于1591年,早于袁宏道《瓶史》的1599年,所以,袁宏道在撰写这段的时候极有可能是参考了高濂的说法。

斋瓶宜矮小

这是因为书斋的花瓶属于清供,与其他场所所用花瓶有所不同。

高濂:“若书斋插花瓶,宜短小,以官哥短瓶、纸槌瓶、鹅颈瓶、花觚、高低二种八卦方瓶、茄袋瓶各制小瓶,定窑花尊、花囊、四耳小定壶、细口扁肚壶,青东磁小蓍草瓶、方汉壶、圆瓶,古龙泉蒲槌瓶,各窑壁瓶,次则古铜花觚,铜觯、小尊罍、方壶、素温壶、匾壶,俱可插花。又如,饶窑宜德年烧制花觚、花尊、蜜食罐,成窑娇青蒜蒲小瓶、胆瓶、细花一枝瓶、方汉壶式者,亦可文房充玩。”

袁宏道:“皆须形制短小者,方入清供,不然与家堂香火何异,虽旧亦俗也。”

文震亨在此基础上继续分出雅俗,认为插花的瓷器可以用官、哥、定窑的古胆瓶、一枝瓶、小蓍草瓶,“余如暗花、青花、茄袋、葫芦、细口、扁肚、瘦足药坛及新铸铜瓶、建窑等瓶,俱不入清供,尤不可用者,鹅颈、壁瓶也……大都瓶宁瘦,无过壮,宁大,无过小,高可一尺五寸。低不过一尺,乃佳。”

瓶与花两相宜,尚简忌繁

高濂:“假如瓶高二尺,肚大下实者,花出瓶口二尺六七寸,须折斜冗花枝,铺撒左右,覆瓶两旁之半,则雅。若瓶高瘦,却宜一高一低双枝,或屈曲斜袅,较瓶身少短数寸,似佳。最忌花瘦于瓶,又忌繁杂。如缚成把,殊无雅趣。若小瓶插花,令花出瓶,须较瓶身短少二寸,如八寸长瓶,花只六七寸方妙。若瓶矮者,花高于瓶二三寸,亦可插花有态,可供清赏。”

张丑在“插贮”一节中讲到花枝与瓶器的关系大抵与高濂相似,认为太高太低都不合适:

“大率插花须要花与瓶称,令花稍高于瓶。假如瓶高一尺,花出瓶口一尺三四寸,瓶高六七寸,花出瓶口八九寸乃佳。忌太高,太高瓶易仆,忌太低,太低雅趣失。

小瓶插花宜瘦巧,不宜繁杂。若止插一枝,须择枝柯奇古、屈曲斜袅者。欲插二种,须分高下合插,俨若一枝天生者;或两枝彼此各向,先凑簇像生,用麻丝缚定插之。

瓶花虽忌繁冗,尤忌花瘦于瓶。须折斜欹花枝,铺散小瓶左右,乃为得体也。瓶中插花只可一种两种,稍过多便冗杂可厌,独秋花不尔也。”

如此折枝

高濂认为,置于庭堂中的瓶花与置于斋中的瓶花是不一样的,不仅选择瓶器的大小、材质要与环境相匹配,折花的原则也是有区别的。

堂中插花:“折花须择大枝,或上茸下瘦,或左高右低,右高左低,或两蟠台接,偃亚偏曲,或挺露一干中出,上簇下蕃铺盖瓶口,令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若直枝蓬头花朵,不入清供。花取一种两种蔷薇,即多种亦不为俗。冬时必须龙泉大瓶,象窑敞瓶,厚铜汉壶,高三四尺以上,投以硫黄五六钱,砍大枝梅花插供,方快人意。近有饶窑白磁花尊,高三二尺者,有细花大瓶,俱可供堂上插花之具,制亦不恶。”

而小瓶插花:“折宜瘦巧,不宜繁杂,宜一种,多则二种,须分高下合插,俨若一枝天生二色,方美。或先凑簇象生,即以麻丝根下缚定插之。若彼此各向,则不佳矣。”

张丑在讲到斋中折花枝的原则时,与高濂讲堂中折枝的观点几乎完全一致,考虑到高濂成书较早,张丑此处应该和袁宏道一样是摘录的高濂的观点。比较而言,斋中折花虽然体量比较小,但是其高低疏密俯仰变化同样是讲究的,张丑调整后的观点不无道理。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湖田窑刻花梅瓶(宋)


湖田窑刻花梅瓶(宋朝) 高35厘米

景德镇著名古窑场是我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窑场中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窑场。遗址保存的遗物非常丰富,历代古窑启遍地,有宋末的“马蹄窑”,明早中期的“葫芦窑”等。在该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在这里出土各种窑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田古窑遗址也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个旅游点。《南窑笔记》、《陶记》、《景德镇陶录》等古文献均有记载。始于五代,终于明。五代时烧制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宋代创烧了著名的青白瓷,俗称“影青”。青白瓷釉层透明度高,光泽度强,釉中气泡大而疏,多用刻花装饰,线条流畅、灵活;刻线深处釉厚,呈青色,釉层薄处色淡泛白,釉色和纹样互相烘托,艺术效果极佳,为湖田窑青白瓷独特成功之处。元代创制了釉里红和卵白釉器(枢府器)等著名品种,并是青花的重要产地。明代只见青花和白瓷两种。青花多以“苏麻离青”为彩料,早期器皿多大盘,纹饰繁缛华丽,多为蓝地白花;晚期纹饰简洁、疏朗,器皿有折腰碗、高足杯等。

瓷质五供——胭脂彩釉云龙纹轧道五供


在中国历代君王的皇宫内,瓷器一直是帝王之家的日常生活所需及品鉴赏玩之物,其高贵的地位、显赫的声望,绝非其他任何器物可比。正是由于瓷器在宫中的这种特殊性,所以帝王的审美、喜好以及宗教信仰,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瓷器的发展。清朝,瓷器的生产达到了又一个高峰,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于鼎盛,进入了景德镇瓷器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清代的瓷器,不仅各代的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前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历代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纹样清新;斗彩的品种也比往代的多,着色鲜明;更为可贵的是创制成功了很多名贵的新品种,如粉彩、窑变、郎窑红等等。

现存于避暑山庄博物馆瓷质五供——胭脂彩釉云龙纹轧道五供的重要特征有二点:云龙纹和轧道工艺。云龙纹始于唐宋五代时期。云龙纹作为瓷器上的一种纹饰不仅贯穿整个明代,而且一直延续到清代,堪称为一种定型的纹饰。在构图上以龙纹为主,云纹为辅。龙一般做驾雾腾云状,或在云间起舞。元、明、清瓷器上云龙纹更为多见。如避暑山庄博物馆的此件器物:清乾隆胭脂彩釉云龙纹轧道五供。

此件(套)器物为清乾隆年制,五供由一炉,二烛台,二花觚组成,是汉族民间祭祀用盛供品的五件器皿,摆放于宗祠庙宇,祭奠先祖(或信徒供奉神、佛)用来安放香、花、灯、水、果等供品。其造型多仿制青铜器,在乾隆、道光年间极为盛行。佛教五供是随佛教礼仪制度的形成逐渐演化而来的,是人们用香炉、烛台和花觚来敬佛、礼佛的一种礼仪形式。

佛教里讲究“三”这个数字,而“香炉、烛台、花觚”代表了“三具足”,三者缺一不可。根据佛教仪式,用五供供佛表示对佛、菩萨的恭敬和礼拜。

清乾隆胭脂彩釉云龙纹轧道五供整套器物以轧道工艺,在胎体上刻划出小花纹,然后罩以胭脂釉,在胭脂釉上施粉彩回纹、折枝花卉和“轮、螺、伞、盖、花、罐、鱼、长”八宝图案,器内施松石绿釉,造型端庄,釉色厚重,富丽堂皇,体现了乾隆时期粉彩瓷器的工艺水平,为清宫佛教供器中的精品。

所谓轧道工艺,是在瓷器色地上用一种状如绣针的工具拨划出细如毫芒、宛如锦纹的凤尾状纹,为乾隆时期创制的新型装饰技法。在轧道地上绘花卉图案,具有铜胎画珐琅的艺术效果。此种工艺颇为费工,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这种新创纹饰为“锦上添花”,景德镇艺人谓扒花。(图一)清乾隆胭脂彩釉五供(炉)通高27厘米,口径17厘米。器内松石绿釉,外壁胭脂红彩装饰,饰有云蝠纹、回纹、云龙戏珠纹、如意头纹,口沿正中有“大清乾隆年制”单行篆书款。

清乾隆胭脂彩釉五供(烛台)通高27厘米,口径7.3厘米,底径12.5厘米。器内施松石绿釉,外壁白地胭脂红彩装饰,绘有云蝠纹、回纹、二龙赶珠纹、如意头纹,中盘口沿部有“大清乾隆年制”单行篆书款。

清乾隆胭脂彩釉五供(觚)通高26.5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12.5厘米。器内施松石绿釉,外壁白釉胭脂红彩装饰,绘有云蝠纹、回纹、如意头纹和二龙赶珠纹、蕉叶纹,颈部有“大清乾隆年制”单行篆书款。(图二)

整套器物以轧道工艺,在胎体上刻划出小花纹,然后罩以胭脂釉,在胭脂釉上施粉彩回纹、折枝花卉和八宝图案,器内施松石绿釉,造型端庄,釉色厚重,富丽堂皇,体现了乾隆时期粉彩瓷器的工艺水平,为清宫佛教供器中的精品。

乾隆粉彩花石雄鹰图天球瓶


本品为乾隆一朝极为珍罕的重要御制彩瓷,造型恢宏大气,但与传统乾隆御窑天球瓶之形制又有所区别,腹部线条向下斜收,口沿稍有外撇,曲线变化柔美,毫无臃肿生硬之感,身躯更显挺拔,于端庄敦实之中透出秀逸之美。

此瓶烧制于乾隆中期,器型比例适中,通景彩绘,用彩深沉浓郁,画面凝重刚毅,景绘翠色青松,所绘松树疏放苍劲,松针则浓密有序,一疏一密形成鲜明的对比。

松树是自宋代以后常见的瓷器、家具装饰纹样。松是百木之长,经冬不凋,取其能顶风傲雪、四季常青的特征,寓意长寿。松也是君子的象征,《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荀子‧大略》则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之句,亦将松柏与君子并列。

肩腹部凌石绘高翔展翅两只,另有三只觅食之鹰,绘画笔触细腻,山石皴法逼真,雄鹰苍劲生动。整体画面予人动态之感,翠松花卉布局舒适,是乾隆时期之代表风格。卧足底书“乾隆年制”楷书四字双行双框蓝料款。

乾隆 粉彩花石雄鹰图天球瓶 尺寸:

口径:12.3cm

高:54.6cm

足径:17.8cm

清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


明代有一种新兴的特殊工艺品,它是在铜胎上,以蓝为地色,掐以铜丝,填上红、黄、蓝、绿、白等几种色釉而烧成的精致工艺品。由于其蓝色在明景泰年间最好,因此有“景泰蓝”之称。清代前期,从国外进口有与景泰蓝相似的金珐琅、铜珐琅等品物。当时国内也盛行在铜、玻璃料和瓷器等不同质地的胎上,用进口的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珐琅彩器,其中在瓷胎上绘画的称“瓷胎画珐琅”,也就是驰名中外的珐琅彩瓷器。珐琅彩瓷,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宫廷御用瓷。创始于康熙末年,雍正朝制作日趋精美,乾隆时期更加工巧精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天津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是国宝级文物。高16.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小撇口,长颈,腹部下端丰满,圈足。瓶胎质细腻洁白,胎体轻薄,釉面莹润如玉,上用珐琅彩绘画。颈部用蓝料彩绘上下两组蕉叶纹,腹部珐琅彩绘芍药雉鸡图:两只雌雄雉鸡栖身于山石上,彼此相偎,作态亲昵,周围衬以芍药花及秋季花草。空白处墨彩题诗:“青扶承露蕊,红妥出阑枝。”引首朱文“春和”印,句尾白文“翠铺”朱文“霞映”二方印。瓶底赭彩四字方款“乾隆年制”。这件玉壶春瓶,构图十分精美,芍药雉鸡寓意金鸡富贵,有吉祥的含义。画工精细入微,绘画图案取自清代宫廷画家的手稿。此瓶集诗、书、画、印于一身,有如一幅展开的画卷,称之国宝名副其实。

绝世珍品“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赏析


藏品高:28.4cm,口径:7.5cm底径:10.4cm

绝世珍品“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

绝世珍品“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

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中国也被誉为“瓷器之乡”,足见精美绝伦的瓷器在历史上的地位。多姿多彩的瓷器的发明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创举之一,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历代皇帝精心收藏的一件件瓷器珍品中也不乏看见龙纹瓷器,中国人把对龙的崇拜一笔一笔描绘在瓷器身上,可知瓷器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和龙文化的代表。

我国瓷器品类繁多,造型各异,各个朝代的瓷器都有着其自身显然易见的特色。从艺术品市场行情来看,价值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元明清时期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时期瓷器、六朝时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国瓷器。

元代的历史前后不过百年,由于战乱纷纷和年代久远,流传至今的元代瓷器也很少,可见它的历史性、艺术性、珍贵性,堪称汉民族陶瓷艺术的瑰宝。元瓷器作为中国特产奢侈品之一,千百年来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会被视作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古瓷在交易场上屡创新高,但价格动辄上百万元。因此,藏界的目光渐渐转移到当代名家瓷器上,推动了当代名家瓷器近年来价格稳步上涨。一些瓷器价格平均年涨幅达30%,还有一些名家作品的价格甚至一年上涨了3倍。就近日倍受业内关注的一只“清乾隆粉青釉浮雕龙纹罐”交易出9420万港元惊人天价,打破了清单色釉瓷器交易纪录。

天价频传,吸引了更多藏家为瓷器驻足。俗话说“乱世藏金,盛世藏瓷”,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瓷器这一中国独创的艺术品的价值也水涨船高,保持着每年20%的涨幅。在瓷器收藏领域,明清古瓷如今已不再独步天下,元代瓷器的价格上涨速度远超过其他瓷器,几乎是一年增值一倍,成了收藏市场新的“宠儿”。

本公司最近有幸征集到一款绝世奇珍的“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藏品高:28.4cm,口径:7.5cm底径:10.4cm。经过国际考古物理研究会香港检测中心的权威鉴定,认定此藏品是稀罕真品。藏品花口瓶,细颈,双耳,球形腹,圈足,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透青灰,介于青白釉和卵白釉之间,釉轮下沉扩散,浓处锈斑凝聚,釉质充满历史过渡性。

藏品上的装饰繁缛细腻,造型优美,画作精细入微,图案逼真。其花口刻着三朵火珠纹,瓶颈刻有匀称的芭蕉图案,肩平处刻着一圈如意祥云;最妙处就是腹部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的神龙。龙身修长而显矫健之气,尾端作圆球火焰状,腿长有力,爪坚而利线条遒劲、自由奔放,浓淡有致、粗细得当。神龙气宇轩昂、体态轻盈、屈躯蟠舞、呼之欲出,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身披火焰纹,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到历代帝王的精神支柱,龙的形象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智慧。藏品瓶身绘一条追云蹈光的游龙,笔法自由,勾捺晕点,运用自如;龙纹须发腿毛飘动,云彩光势更加强了龙的动感,蓝白相映,别有一种率真洒脱的神韵,反映了元代瓷匠高深的艺术造诣和娴熟的工艺技巧。

瓷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象征,积淀着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底蕴,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向前的精神追求。古瓷是物化的历史,是先进文化与文明的证明。无论古今中外,中国瓷器都拥有众多的收藏爱好者,拥有一件珍稀罕见的瓷器珍宝,是每个收藏家梦寐以求的事情。

精美的瓷器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收藏价值,受到收藏者的追捧,所以它的市场空间特别大。古瓷精致高雅,人见人爱,观赏性好,易于收藏。这款绝世奇珍的“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为大元年制不可多得的瓷器珍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如今价值连城的“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横空出世,各大收藏家你们准备好这场“争夺之战”了吗?

清珐琅彩胭脂紫轧花地宝相花纹瓶


清 珐琅彩胭脂紫轧花地宝相花纹瓶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其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

三代珐琅彩瓷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康熙时候的珐琅彩绘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雍正初年时珐琅彩绘变化不大,构图仍是呆板的对称,但写生画开始多了起来,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红、黄、蓝、白等色;乾隆珐琅彩绘受西洋画影响很大。色彩特点是:杏黄细腻而泛红,蓝色鲜艳,胭脂红色浓而透明。

天津博物馆藏有一对清乾隆款珐琅彩胭脂紫轧花地宝相花纹瓶,非常典型。高25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6.5厘米。这对勾连瓶,撇口,长颈,长圆腹,假圈足。颈部蓝色地,朱红色条状图案,作螺旋状绕颈一周。腹部胭脂紫地,锥剔出凤草纹,黄地开光绘三组宝相花纹,色彩光亮油润。瓶里及底均施淡绿釉,釉表呈现折光不强的皱纹,口、肩部描金彩,底中心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红色方款。此瓶富丽堂皇,采用轧道工艺装饰手法,体现了清乾隆崇尚华贵艳丽的审美风尚。

(作者系天津博物馆器物研究部研究人员)

清中晚期豆青釉青花留白莲花嫁妆瓶


古往今来,在女子出嫁的时候,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每个父母都会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为女儿陪送十分丰厚的嫁妆,这是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所延续下来的婚嫁习俗,而“嫁妆瓶”就曾经是一些地区非常流行的嫁妆之一。嫁妆瓶被俗称为“掸瓶”“胆瓶”,是清中晚期到民国期间中国汉族传统婚姻女方陪送的瓷器花瓶。

笔者收藏有一对清代豆青釉青花留白莲花嫁妆瓶,因两瓶造型及大小相仿,今选其一介绍。这只嫁妆瓶(见图),高23.5、腹部最大直径12、口径8、足径9厘米;洗口,粗颈,长圆腹,狮耳,圈足呈现出典型的“火石红”;豆青釉肥厚温润,青花发色自然,画工流畅精细,呈典型的大清嘉庆道光民窑青花加白釉特征。

瓶体主题纹饰为典型的写生莲花图。只见平静的水面上,根深叶茂的一株莲花茁壮生起;在繁密的茎叶包围衬托下,一朵大莲花盛开怒放;其上是一只振翅飞舞的大蝴蝶。花开蝶舞,一派生机勃勃。特别是莲花瓣用了“留白”工艺,清新醒目,明净素雅,幽倩美观,凸显出了莲花的高贵圣洁。整体构图疏简有致,展示着生动活泼的写实风格。

这只嫁妆瓶,器型规整大气,瓷质细腻润滑,胎体坚硬紧密;施釉肥厚均匀,釉面整洁,釉色光亮凝人,玻璃质感强;豆青釉色纯正养眼,青花呈色浓淡相宜,留白自然和谐;绘画笔法自然流畅;莲花图案构思严谨,视觉精美华丽,寓意深刻吉祥;底部修胎工整,“火石红”足呈色自然明显;老气十足,时代特征一目了然,是典型的“大开门”的清中晚期豆青釉狮耳青花加白莲花纹“嫁妆瓶”。

东方艺术明珠 霁蓝釉堆花撇口瓶


藏品口径:16cm,底径:13.8cm,高:47cm

没有青花复杂的花纹,只依靠细腻艳丽的色彩,单色釉瓷器在我国的瓷器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单色釉被誉为彩瓷之母,也被认为是陶瓷收藏的最高境界。质地迥异的胎体和美不胜收的釉色,见证了中国陶瓷艺术史一代又一代的辉煌。霁蓝釉就像一颗蓝宝石一样,在瓷器的历史上闪闪发光。

霁蓝釉,瓷器釉色名。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宝石蓝。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

当清三代瓷器已经攀到了价格顶峰,单色釉瓷在波澜不惊之中成为收藏“宠儿”。拿霁蓝釉来说,频频出现高价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2011年——纽约佳士得春拍推出的“戈登珍藏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及早期艺术精品”专拍上,99件拍品,成交率为94.95%,件数不多,但总成交价为2301.22万美元,其中一件清乾隆霁蓝釉鹦鹉耳扁瓶拍至545.85万美元,被中国厦门谦记古美术馆竞得,也是目前所知霁蓝釉瓷器的新纪录。

2011年3月在纽约苏富比上,一只蓝描金开光粉彩花卉纹双耳瓶(高41.3厘米)从最初估价的1000万美元左右,到最后成交价为1800.25万美元。2011年6月在北京,其中高37厘米的御制宝石蓝地洋彩莲花如意万代尊,经过轮番的逐鹿,最终以7015万元落锤。

从蓝釉瓷器的市场情况来看,尽管历年来在海内外艺术品市场上拍的蓝釉瓷总量达数千件之多,但除去那些明显的赝品、仿品,以及来历不明、真伪难辨的器物外,来源可靠、流传有序的蓝釉瓷精品并不多见。所以市场上一旦出现顶级的蓝釉瓷精品,只要估价合理,总是会受到藏家的追捧。

宣亦艺术有幸征集到一只霁蓝釉堆花撇口瓶,藏品口径:16cm,底径:13.8cm,高:47cm。为撇口,束颈,长弧腹,腹下内收。通体施高温霁蓝釉,近底处由于积釉较厚呈紫黑色。用堆花技术堆成一棵具有艺术感的树,简洁大方。瓶造型端庄古朴,釉色浓重而匀净深沉,釉面莹润,是蓝釉瓷器的精品,具备着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除圈足内均施霁蓝釉,釉色艳丽,釉面匀净,有玻璃光泽。迎光照看深沉的宝石蓝中闪现着紫罗兰色的光晕,区别于唐三彩蓝色釉彩之浮艳。底部旋胎痕明显,露胎处,橙黄色的火石红厚重。单纯的霁蓝釉色调沉重,还加入堆花花纹装饰,使器物增加艺术感,堆花技术高超,看去具立体感。

藏品霁蓝釉瓷釉汁浓厚,质感凝重,色调均匀稳定,色泽深沉美艳,丽如宝石,莹似天霁。这是因为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价格比黄金都贵,其釉层极其肥厚。细观藏品发色蓝艳深重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

晶莹的光泽极为瑰美,蓝釉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剔透素实雅观,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敲击时发出清悦悠扬的金属声,是“糯米胎”中的极品,蓝釉在工艺技术方面都极力追求玉器质感的温润凝重,胎骨以其细腻而称“糯米胎”果然不负其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