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怎么鉴别古代哥窑瓷器 > 导航 >

雍正和乾隆仿哥窑瓷器怎么区别

雍正和乾隆仿哥窑瓷器怎么区别

怎么鉴别古代哥窑瓷器 怎么鉴别高仿瓷器 古代瓷器怎么鉴别乾隆

2020-10-27

【www.taoci52.com - 怎么鉴别古代哥窑瓷器】

哥窑瓷器,作为宫廷窑口特供的瓷器,不仅在宋瓷中出类拔萃,在历代瓷器收藏中,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精品。现今唯一传世的哥窑瓷器真品,那就是北宋牡丹三彩洗哥窑,它代表着一个时代制瓷工艺的巅峰,也是宫廷制瓷的一个里程碑,所以后世有诸多仿哥窑瓷器,其中雍正和乾隆时期的仿哥窑瓷器出品精美,质量极佳,是仿哥窑瓷器中的上品,那么这两种仿哥窑瓷器怎么区别呢?

首先,清仿古瓷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雍正与乾隆时期也不例外。清代仿宋瓷,并不局限于模仿某种工艺或装饰效果,它重视的是再现古瓷通体的气派,虽然没有在细节处着眼把握特征,但是用于仿瓷,就另有一番韵味了。所以雍正与乾隆仿哥窑瓷釉面并不厚,片纹也无甚特色,不能拿传统哥窑瓷器的特征来加以鉴定。但是雍正与乾隆仿哥窑瓷器有一点极好甄别,那就是器型极具时代特色,特别是瓶罐等器型,往往是本朝器型直接使用,加以哥窑古瓷特征,是很明显的清仿古瓷,区别于历朝历代。

但即使同为清仿古瓷,雍正年间的仿哥窑瓷器与乾隆年间的仿哥窑瓷器又大不一样。雍正年间的哥窑瓷器多为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工艺进步,水平较高。从器型上来说,多为雍正时期常见的端庄稳重器型,瓷胎细腻坚实,有厚度,釉面上有玻璃光泽,色阶多变,清透明丽,佳品呈现出油酥般的质地。同时雍正仿哥窑瓷器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施釉露骨,能够再现哥窑瓷器“紫口铁足”的现象。而对于“金丝铁线”的模仿,与宋哥窑瓷略有区别,开片不细,且金丝铁线的对比也不同,金丝少,铁线多,呈黑色,这一点不及哥窑瓷器。

而乾隆时期的仿哥窑瓷器虽然延续了雍正时期的风格,但又有创新之处,因为乾隆朝瓷器多富丽繁复风格,仿哥窑瓷也有这样的特征,体现在用堆花铁砂青铜器纹饰进行装饰上,花纹更加复杂,综合了哥窑瓷器清灵秀美与乾隆瓷器富丽堂皇的风格,通体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且乾隆时期的仿哥窑瓷器器型多,除了日常器型,还有专供宗教的瓷器,例如达摩像、香炉等,但是这一类瓷器多为民窑所出,质量不如官窑所出。

雍正与乾隆仿哥窑瓷器图片及价格:

1:清雍正仿哥窑纸搥瓶,尺寸:16.8厘米,估价:HKD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4,940,000 ,成交时间:2011-10-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2:清乾隆仿哥窑釉双如意耳壶,尺寸:32.7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000,000,成交价: HKD 4,600,000 ,成交时间:2006-05-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春季拍卖会。

3:清雍正仿哥窑釉弦纹洗口瓶,尺寸:高38.1厘米,估价:HKD 700,000 ~ 900,000,成交价: HKD 3,928,000 ,成交时间:2006-05-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春季拍卖会。

4:清雍正仿哥窑釉如意耳方壶,尺寸:51.5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3,727,500 ,成交时间:2008-04-11,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8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5:清乾隆仿哥窑釉双螭耳海棠形尊,尺寸:30.8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2,360,000 ,成交时间:2006-05-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春季拍卖会。

6:清雍正仿哥窑釉绶带耳如意尊,尺寸:24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2,302,400 ,成交时间:2004-04-2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4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7:清乾隆仿哥窑瓶,尺寸:高21.5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2,200,000,成交价: RMB 1,568,000 ,成交时间:2009-10-19,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十五周年庆典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通体施仿哥釉,釉面肥厚,釉色莹润呈灰青色,釉面布满大小不同的片纹,片纹深者如铁色,浅者呈金黄色。足底呈铁黑色,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釉面开片是因胎釉在烧制过程中膨胀系数不一致而出现的工艺上的弊病,但这种缺陷美,却独具装饰艺术效果,它犹如寒冬江河中的冰裂,千变万化,别具古朴自然的天趣,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有哥窑“器小而开大片,器大而开小片,皆足贵也。”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旧有“千金易得,宋瓷难求”之说,形容宋瓷的珍贵,故后世多有仿制,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开始仿哥釉瓷,一直延续到清代晚期都有烧制,以明代成化、清代雍正、乾隆的仿哥窑艺术成就最高。成化时期仿哥釉器多为小件,有碗、盘、洗之类。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所仿哥釉器,唐英《陶成纪事碑》称为:“仿铁骨哥釉”。均模仿宋哥釉之特色,釉质柔润,所烧器物除仿宋代器外,多为雍正乾隆时期的典型器型,且多书本朝款。造型十分丰富,除杯、洗、盘、碗外,尚有六方瓶、贯耳瓶、梅瓶、花觚、扁壶、琮式瓶、香炉等大器。“仿旧须宗其典雅,肇新务审其渊源”,虽宗宋哥釉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艺术风格。清蓝浦《景德镇陶录》称为:“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此瓶以汉代铜器为宗,端庄古朴秀丽,哥釉滋润腴厚,为乾隆仿哥釉的典型器,达到了“仿古暗合,与真无二”的程度。

8:清乾隆仿哥窑六方贯耳瓶,尺寸:465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HKD 1,500,000 ,成交时间:2015-10-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

9:清乾隆仿哥窑釉浮雕“八卦图”琮式瓶,尺寸:28厘米,估价:HKD 180,000 ~ 250,000,成交价: HKD 1,100,000 ,成交时间:2011-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清代仿哥窑瓷器的价格怎么样?


清代仿哥窑瓷器的价格怎么样?哥窑的存世量很少。据统计,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其中,北京故宫藏有几十件,台北故宫藏有190多件,再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全世界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以至哥窑破损残片也被视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无几。在拍卖市场上,只要有宋代哥窑精品出现,就一定能够受到市场的追捧。早在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就拍出了1000多万港元的天价。据业内人士介绍,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收藏界有人持不同看法,这件瓷器的价格还要高。这两年在内地的拍卖市场上也有标明为“宋哥窑”的瓷器露面,但由于市场对拍品的争议,成交价格总是维持在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故宫被损瓷器于昨日又掀起热议。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它应该是“官窑”而不是“哥窑”。早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多位专家,发现该器物具体所属窑口,确实仍是一个未解决的学术问题。不过,原故宫博物院陶瓷组组长叶佩兰倾向于这件“哥窑葵瓣口折腰盘”或许是元代仿哥窑瓷器。

“故宫碎瓷绝对是哥窑的。”从上海博物馆退休的陶瓷修复专家于爱平听说这次故宫所损瓷器究竟是属于官窑还是哥窑引起争论,给出她的结论。她说:“哥窑、官窑还是能区分开的。哥窑最大的特点就是看它的开片是不是‘金丝铁线’,这点上我相信故宫的专家不会弄错。而且这个看电视画面或照片是不行的,一定要看到实物才能判断。”

一位朱姓收藏界人士则较倾向于这是一件“南宋官窑”。他说:“从图片上来看,我觉得像是官窑的。因为,我看不到它的‘金丝铁线’,也看不到‘紫口铁足’,它的足部都有点儿香灰色了。而且,要说哥窑是开片的,那么官窑也是开片的。从釉色上来说,官窑也有青釉的。”他告诉记者,对于外行来说,可以从器形上来初步分辨某些官窑哥窑的差别,哥窑器以日用品为主,而官窑的东西以陈设品为主,“当然,这只是大致上的,也并不绝对。”此外,也有说法是: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瓷器怎么鉴定?


哥窑瓷器怎么鉴定?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遗憾的是,宋哥窑的窑址,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传世作品上去解读哥窑的历史。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在鉴定哥窑瓷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造型

哥窑器物较少大器,但制作规整,器型典雅大方。因胎体较厚,釉层饱满,故器物的外观要比汝窑和官窑显得厚实。哥窑器物的底足挖削规整,足端比较圆润。另外支钉痕较汝窑大,又较窑、钧窑小。

2、胎釉

哥窑器物的胎较为复杂,从胎质上看,有泛灰、浅灰、深灰等灰胎,这类灰胎器在传世哥窑中数目最多,其胎质较坚细,叩之声音悦耳。另有泛黄、土黄、杏黄等黄胎,这类胎质较为疏松,叩之声音如瓦。不论何种胎质,其胎体都比汝窑和官窑厚实。

哥窑器物的釉质浑厚失透,不及汝釉莹润,也不及官釉平静,恰如人脸微微出汗一样。其釉虽比汝釉厚,但却比官釉要薄。另外其釉面厚薄不匀,多有缩釉斑和棕眼,釉泡隐现如珠,且分布均匀。

哥窑器物虽有一部分是紫口铁足现象,但多数米黄色釉器物则是有铁足而无紫口,而有些器物则是有紫口而无铁足。另有一些器物既无紫口也无铁足。故在鉴定时要结合其他方法综合进行。

3、纹饰

哥窑器物的外口沿多有微微凸起的特征,主要见于没有紫口的器物上,用手抚摸有微凸的感觉。哥窑盘、碗、洗、碟等圆器的口部多有水渍印,即外口沿下有一周浅白色印痕,印圈线的边沿不规则的曲线状,状如衣物上的汗渍印。

怎么鉴别哥窑瓷器?


怎么鉴别哥窑瓷器?

文房四宝之一的笔洗是收藏家热衷的珍品。哥窑笔洗因数量少而受到收藏家喜爱。

鉴别哥窑笔洗除了看釉瓷,应仔细观察胎骨上的“火焰红”与“跳刀痕”。现代有多种仿冒品,但对于彰显制瓷工人技艺与功力的“跳刀痕”却难以模仿。

哥窑上品釉面光泽莹润

收藏爱好者黎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笔洗。它浑身布满了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裂痕。收藏专家黄浩全说,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瓷的主要特征是釉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色沉厚细腻。凝腻的釉面间有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被称为“金丝铁线”。

“‘开片’与‘金丝铁线’是哥窑瓷最典型的标志与特点,而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哥窑上品。”黄浩全表示。

鉴别看“火焰红”“跳刀痕”

鉴别哥窑瓷的价值主要看三方面:釉色、器型、年代。具体方法是,首先应确认“身份”的真假。应从釉色光泽与瓷胎两处着手。真正的哥窑瓷表面温润匀净;普通仿制品,表面瓷光强烈刺目,俗称“贼光”。

其次是看瓷胎,可以将瓷器倒转过来看底面,观察胎骨上面的“火焰红”与“跳刀痕”是不是自身的。一般真正的哥窑瓷,由于瓷胎的含铁量较高,在烧制过程中会爆出来,就变成了暗红色俗称“火焰红”。而“跳刀痕”则是在泥胎制作完成后,用竹刀挖出中间部分,刮出来的痕迹就叫“跳刀痕”,比较粗糙,但挖痕自然,需要非常熟练及高超的技术,现代很难仿制得出。

怎么辨识哥窑瓷器?


怎么辨识哥窑瓷器?传说在南宋时,处州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两个在浙江龙泉县建窑制瓷,兄建造的窑为哥窑,弟建的窑为龙泉窑。哥窑极负盛名,同汝、官、定、钧并为宋五大名窑。据查,哥窑列入宋代名窑,始于明宣德年间《宣德鼎彝谱》。其窑址迄今未被发现,其“身世”扑朔迷离,成为我国陶瓷史上的“历史之谜”。哥窑属官办瓷窑,供宫廷用,主要为陈设礼器之类。

器型

从传世品看,哥窑瓷器器型丰富,制作规整,但鲜见大器。陈设瓷有尊、瓶、罐、鱼耳炉、三足炉、葵口洗、贯耳瓶等,多仿商周秦汉时期古铜器型制;日常用品有盘、洗、碗、杯、花盆、哥窑茶具等。哥窑制作规整精良,器型古朴典雅。因胎体较厚,釉层饱满,其器表外观要比汝、官窑瓷器显得厚实。哥窑器物底足挖削工整,足端圆润,多采用裹足支烧,很少用垫圈,常伴有支钉痕和黑褐色“铁足”。支钉痕较汝窑略大,较官窑略小些。

胎釉

哥窑瓷器胎质有瓷胎、砂胎两种,因其胎骨含铁量较高,故烧成后呈现黑灰色、深灰色、浅灰色等。哥窑胎质坚密,足底多露胎。其施釉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亮,釉层凝重,无光,失透,既不及汝窑莹润,亦不如官窑平静。釉表均为失透的乳浊釉呈现酥油光泽,釉色常见的有奶白、米白、粉青、奶酪黄、灰绿等。釉面大都有纹片,开片呈“金丝铁线”状,大者如冰裂,小者如蚌纹,纵横交错,自然变化,大纹片粗似铁黑褐色,小纹片细浅呈黄色,恰如金丝,为瓷器之美化构成特殊效果。哥窑器物多数为“紫口铁足”,但并非每件器皿都有,一般来说胎质黑灰、深灰色的呈铁足,而多数浅灰色、白黄色器物或满釉裹足者则既无“铁足”亦无“紫口”。所以,我们在鉴定哥窑瓷器时要从造型、胎骨、釉色、纹饰等方面综合判断。

哥窑真仿鉴别

哥窑制作精致,釉色莹澈,深受世人珍爱,为历代藏家所重视。其仿品最早始于明代永乐末年。据《皇明纪略》载:明仁宗当太子时,因偏爱哥瓷,曾令人成功地仿制,署成化款,在北京、台北两地博物馆均有收藏。清代的仿哥窑产品多出自江西景德镇,以白瓷土为胎(注:宋哥窑无纯白瓷胎),造型比例失调,呆板无灵气。20世纪80年代大批现代仿品充斥市场,其胎体过重或过轻,胎质过细或过疏,釉光“火刺”明显,器型轮廓生硬,多为粗制滥造,无收藏价值。

支招

真正的哥窑器表除上述特征外,器口大多有水渍,即口沿在高温下釉有熔化的流淌痕迹;“金丝铁线”粗黑而上下行,细线黄褐自左右走;观哥窑气泡,如同官窑,小泡零乱不均匀,大泡层浅缺变化;釉面出汗,汗线左旋,这是哥窑的最大特点,也是区别宋其他窑口主要特征。

哥窑瓷器怎么鉴别


哥窑瓷器怎么鉴别。

传说在南宋时,处州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两个在浙江龙泉县建窑制瓷,兄建造的窑为哥窑,弟建的窑为龙泉窑。哥窑极负盛名,同汝、官、定、钧并为宋五大名窑。据查,哥窑列入宋代名窑,始于明宣德年间《宣德鼎彝谱》。其窑址迄今未被发现,其“身世”扑朔迷离,成为我国陶瓷史上的“历史之谜”。哥窑属官办瓷窑,供宫廷用,主要为陈设礼器之类。

器型

从传世品看,哥窑瓷器器型丰富,制作规整,但鲜见大器。陈设瓷有尊、瓶、罐、鱼耳炉、三足炉、葵口洗、贯耳瓶等,多仿商周秦汉时期古铜器型制;日常用品有盘、洗、碗、杯、花盆、哥窑茶具等。哥窑制作规整精良,器型古朴典雅。因胎体较厚,釉层饱满,其器表外观要比汝、官窑瓷器显得厚实。哥窑器物底足挖削工整,足端圆润,多采用裹足支烧,很少用垫圈,常伴有支钉痕和黑褐色“铁足”。支钉痕较汝窑略大,较官窑略小些。

胎釉

哥窑瓷器胎质有瓷胎、砂胎两种,因其胎骨含铁量较高,故烧成后呈现黑灰色、深灰色、浅灰色等。哥窑胎质坚密,足底多露胎。其施釉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亮,釉层凝重,无光,失透,既不及汝窑莹润,亦不如官窑平静。釉表均为失透的乳浊釉呈现酥油光泽,釉色常见的有奶白、米白、粉青、奶酪黄、灰绿等。釉面大都有纹片,开片呈“金丝铁线”状,大者如冰裂,小者如蚌纹,纵横交错,自然变化,大纹片粗似铁黑褐色,小纹片细浅呈黄色,恰如金丝,为瓷器之美化构成特殊效果。哥窑器物多数为“紫口铁足”,但并非每件器皿都有,一般来说胎质黑灰、深灰色的呈铁足,而多数浅灰色、白黄色器物或满釉裹足者则既无“铁足”亦无“紫口”。所以,我们在鉴定哥窑瓷器时要从造型、胎骨、釉色、纹饰等方面综合判断。

哥窑真仿鉴别

哥窑制作精致,釉色莹澈,深受世人珍爱,为历代藏家所重视。其仿品最早始于明代永乐末年。据《皇明纪略》载:明仁宗当太子时,因偏爱哥瓷,曾令人成功地仿制,署成化款,在北京、台北两地博物馆均有收藏。清代的仿哥窑产品多出自江西景德镇,以白瓷土为胎(注:宋哥窑无纯白瓷胎),造型比例失调,呆板无灵气。20世纪80年代大批现代仿品充斥市场,其胎体过重或过轻,胎质过细或过疏,釉光“火刺”明显,器型轮廓生硬,多为粗制滥造,无收藏价值。

支招

真正的哥窑器表除上述特征外,器口大多有水渍,即口沿在高温下釉有熔化的流淌痕迹;“金丝铁线”粗黑而上下行,细线黄褐自左右走;观哥窑气泡,如同官窑,小泡零乱不均匀,大泡层浅缺变化;釉面出汗,汗线左旋,这是哥窑的最大特点,也是区别宋其他窑口主要特征。

怎么鉴定雍正瓷器?


怎么鉴定雍正瓷器?1.根据瓷器造型鉴定雍正瓷器:

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根据纹饰来鉴定雍正瓷器:

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抚媚。

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绘画纹饰有:缠校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由雍正开始珐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

3.根据胎釉来鉴定雍正瓷器:

雍正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4.根据底足和款识来鉴定雍正瓷器:

雍正瓷器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

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

清康熙雍正乾隆瓷器款识特点


清朝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较好的吸收了前几个朝代先进精湛的技艺,跟明代相比,清代的瓷器主要还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使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瓷器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从道光时起,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但是,也可以显现出古代人的那种大方,做事果断。

一、康熙

康熙早期的瓷器,很少写款。原因是康熙认为瓷器上不能写款,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不让写。但康熙的很多瓷器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写大量的寄托款。比如写"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这三个朝代写得最多。这在我们的想象中是犯大忌的。读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非常厉害,尤其在康熙一朝,大量汉人提出"反清复明",电视剧里常能看到。当时你要有一丝反清复明的倾向,就被杀头了。可瓷器上写的款,却都是前朝的款。如大明成化年制 大明嘉靖年制 大明宣德年制。

寄托款:明清瓷器中,有一些不题写本朝年款或堂名款,而题写前朝的年号款识,以表达对前朝曾达到工艺水平的一种崇敬和缅怀,称之为寄托年号款,简称寄托款。寄托款有两种:一种为完全模仿,一般用在仿古瓷上,字体、写法乃至用料完全模仿古代器物,也称后仿款;另一种则为古瓷新款,即后人在未署名古瓷器上题款,书写随意,不拘字体。

寄托款最早出现在明武宗正德年间(一五零六至一五二一),仿造明成化瓷,此后寄托款日益增多。明代寄托款以熹宗天启年间(一六二一至一六二七)为最,大多为寄托宣德款。清康熙帝认为,瓷器上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由此康熙朝早期瓷器很少写款。但康熙官、民窑瓷器大量寄托大明宣德、大明成化、大明嘉靖等年号款识。从光绪至民国时期,青花、五彩、斗彩等瓷类仿康熙款最为普遍,仿款种类较多,但从字体的题写、款识的颜色上与真品都有差异。道光及以后各朝,也仿造雍正款

二、雍正

雍正正官窑瓷器底款的篆书年号,《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分三行,每行两字。此种篆体六字款有青花、刻印和金彩三种,字体皆方整,外无双框。那时官窑瓷器另有四字款《雍正年制》,除了青花,还有刻画与模印两种,分两行,每行两字。少数为四字篆书竖式款,分有框和无框。有少量四字篆书款乃分上下左右,如古钱文排列方式。其实,雍正官窑用篆书款不多,主要乃用楷书,中后期为宋体小楷。真款平整秀雅,亦圆润有力。至于行书、草书与隶书则绝少见。另有一些书《雍正御制》,也有官窑器乃依御令不书写年款。

三、乾隆

乾隆官窑瓷器款识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种,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为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明显多于“乾隆年制”四字款。“乾隆年制”楷篆均有,楷书款一般用于彩瓷上。“大清乾隆年制”楷篆均有,篆书多于楷书。“大清乾隆仿古”一般用于仿古瓷上,青花篆款为主。高足盘、高足碗、双连瓶一般是在足内写篆书六字横款。

乾隆青花楷书款字体端庄,落笔利落,早期款字与雍正时期如出一人之手。青花篆书款笔画平直,横竖粗细一致,转角熟练,不留停落痕迹。青花字呈色早期有晕散现象,中期为纯正蓝色,晚期则蓝中含灰。“大清乾隆年制”款双行多无边圈,三行则多双圈。“乾隆年制”款多双圈。楷书款有六字双行、三行双圈,也有四字双行双圈或双框。 民窑款也多书“大清乾隆年制”和“乾隆年制”,只是字体不够漂亮,位置不够规则,与官窑款比较,有很大的差距。堂名款、花押款之多与康熙时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民窑青花器物上具体写明某年某月,如“大清乾隆伍拾叁年孟夏月制用春生”。外销瓷一般都不落年号款。

堂名款主要书写在盘、碗、碟等小件器皿上。有:“和晖堂制”、“旭华堂”、“百一山房”、“澹宁斋”、“彩秀堂制”、“浴砚书屋”、“志勤堂”、“庆目堂”、“忠信堂”、“彩润堂”等。另外如“景慎堂”、“养和堂”、“彩华堂”、“避暑山庄”、“宁静斋”、“宁晋斋”、“宁远斋”、“百一斋”、“咏梅阁”、“敬畏堂”、“一善堂”、“雅雨堂”、“退思堂制”等款的瓷器制作精美,应视为官窑瓷。

上述只是清三代瓷器款识的大体特征,并不能代表全部。

哥窑瓷器和仿品有什么特征?


哥窑瓷器和仿品有什么特征?哥窑窑址至今未发现,成为一个有趣的历史之谜,但故宫博物院存有大批宫中旧藏的哥窑瓷器收藏品,为我们研究哥窑带来诸多方便。

根据宫中旧藏的哥窑瓷器观察,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造型

哥窑瓷器造型以仿古的碗、盘、洗、瓶、炉等为主,造型均有一种端庄的古色古香气息。碗、盘、洗多有菱花形口及葵花形口等式样,此外,尚有盒、壶及文房用具等。

二、胎釉

哥窑瓷器为黑胎,因其胎中含铁量较多,故烧成后呈现黑色、紫黑色和黄棕色。

哥窑瓷器釉是代表中国传统美学内涵的一种装饰釉,其釉属于无光釉,釉层凝厚,有的甚至厚到与胎相等的程度。其颜色变化丰富,有奶白、蛋白、米白、粉青、灰、灰绿、奶酪黄等多种。哥窑釉面均开有形态各异的纹片,按形状划分,有梅花纹、网状纹、细碎纹等多种。因胎中含大量可溶性盐类金属,烧成时渗出于底足、口缘及裂纹的缝隙中,与釉面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形成“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的特殊装饰效果。其黑色纹片按颜色划分,有黑蓝、浅黄、鳝血等各种。

哥窑的胎敲击起来,没有那种悦耳的金石声,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声,愈是真品声音愈哑。三、仿品

仿哥窑始于永乐末年。据《皇明纪略》记载:明仁宗当太子时,曾令人成功地仿成哥窑器,但永乐仿哥窑器,至今未能找到传世品。台湾故宫藏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青花瓷款的哥窑盘和碗,但是否为明仿,尚有争议。属成化款的仿哥窑器在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均有收藏,其胎质细洁、白净致密,釉色有粉青和米黄两种,釉色滑润,光泽度很强,开片整齐。成化以后,明代仿哥窑器精品不多。清雍正唐英时,又恢复仿哥窑生产,制作精良,既有大小纹片错落有致的“金丝铁线”,也有单纯的大纹片或小纹片,釉色以深浅灰青居多,部分有“紫口铁足”,其胎质较厚。干隆以后继续仿烧,官窑多书本朝款。

清代在仿哥窑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蓝釉哥窑、绿釉哥窑及哥釉青花和堆花铁沙青铜器纹饰的品种。民窑仿哥窑盘一种,底有七个酱色支钉,俗称“七星盘”,为雍正及干隆早期产品。

仿哥窑产品自清至今,一直未断,但其精品仍为官窑所出。

民国时仿哥窑产品也不少,但总的特点是精细程度不够,略显粗糙。真的哥窑产品釉色并不统一,而民国仿品则颜色基本以米黄色为主。造型也变得越来越离奇,仿到后来,干脆在底款书上“成化年制”。民国时仿此品种尚情有可原,而到了80年代,竞也兴起仿古狂风,又生产了一大批仿民国所产的粗制滥造产品,且价格比新瓷高出几倍。这完全是一种纯商业性的生产,实在没有多大价值。

当代仿哥窑产品多为浙江地区所出,世博会纪念品展出中曾见到两例,感兴趣的藏友不妨前去了解一下。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雍正和乾隆仿哥窑瓷器怎么区别》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雍正和乾隆仿哥窑瓷器怎么区别》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怎么鉴别古代哥窑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