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茶杯 > 导航 >

东莞盛行把玩茶具风 瓷器茶杯向奢侈品蜕变

东莞盛行把玩茶具风 瓷器茶杯向奢侈品蜕变

古代瓷器茶杯 东莞瓷砖 古代瓷器茶具

2020-03-09

古代瓷器茶杯。

杯子人手一只,作为平常百姓家的器皿,可简可繁。可如今,已经上升到了可以收藏赏玩的境界。东莞这两年已经开始有喜欢喝茶的人到景德镇专门找窑口或者工作室烧制一批高端瓷杯。从早几年的汝窑瓷杯,慢慢发展到今天的仿古青花瓷杯,这些高端瓷杯数量不多,价格高昂,有的一个杯子要价1.5万元。

良驹要配最华贵的鞍,上品的茶要配最高档的瓷杯。一股喝茶把玩茶具的风尚正在东莞兴起。

瓷杯兴起复古风潮

俗话说:壶用紫砂,杯用瓷。

眼下一些喜欢喝茶的风雅人士喜欢仿古瓷杯。茶具的历史也是一段有意思的演变史,各个朝代的茶具特点不一样。

唐代之前,茶具与餐具混用,没有明显的界限,唐代开始,因为茶圣陆羽写了一本《茶经》,茶道开始盛行,茶具也开始与餐具区分开来。唐代的茶具古朴,宋代茶具以绮丽为时尚,茶盏敞口小底厚壁,多为黑色。这与宋代风行的斗茶时尚相适应的。斗茶时,茶汤呈白色,汤花更是色泽纯白,与乌黑的茶盏相配,黑白分明,便于看出水痕,区分茶质优劣。

到了明清,茶具呈现一种返璞归真的趋向,茶盏崇尚白色。明代开始,饮茶方式改变。之前盛行的饼茶不再时兴,散茶流行,煮茶也随之改为泡茶。绿色的茶汤,以白瓷衬之,更显得清新雅致,赏心悦目。

今人做茶具喜欢仿古,从2008年开始,风行宋代的汝窑瓷杯,质美蕴蓄,青雅素净,光泽柔和,富有水色,让许多喝茶人士为之痴迷。而这两年,玩家又开始追捧明清的青花、斗彩瓷杯。

1.5万元的青花瓷杯

东城张先生爱喝茶,对茶具非常讲究。从2008年开始,他就开始到江西景德镇找工作室,做一批茶具,有茶壶、茶叶罐、茶杯。在他的会所,可以看到他在景德镇找工艺师仿制的康熙十二月花神杯。

数日前,张先生给记者看了一个他刚从江西景德镇带回来的青花龙纹杯,一个小杯子,要价1.5万元。张先生说,1.5万元的价格听上去挺贵,但也供不应求,他自己也是好不容易才拿到一只。

杯子贵在颜料,用的是老苏麻尼青料。据史料记载,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一批"苏麻尼青"料,用这种颜料烧制的青花瓷,青花色浓重青翠,色性安定,又因为苏麻尼青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还会出现银黑色结晶斑,即"铁锈斑痕".

由于颜料难得,所以做出来的杯子也特别贵。"这家工作室手上有一批老的苏麻尼青料,但都拿来做小件的瓷器,不做大件瓷器,因为大件瓷器费料,小件瓷器用料不多,但价格高。"

在张先生会所里摆放的小茶杯,少则数百元一只,成套的杯具则高达数千元,有的甚至过万元。

"买这些杯子的人,并不只是用来喝茶,还会拿在手上把玩。"张先生说,瓷杯正在从实用器向艺术品转变。

大师作品一年升3倍

如果说张先生走的是高端路线,不代表市场的普遍性,那么以下一组数据则是来自大众市场。在手工费和瓷窑天然气价格同时翻倍增长的推动下,景德镇瓷泥涨幅达30%到50%,景德镇瓷器茶具的年涨幅在20%到30%之间。举例来说,一个景德镇青花手工瓷杯的价格已经从去年80元涨至120元。各种上涨因素中,其中手工费要占到50%的比例。一套汝瓷茶具从2008至今,也保持着逐年40%至50%的增幅。

在收藏方面,大师做的瓷杯有比较大的升值空间。东道汝窑2010年发售的一款名为"玄"茶具的限量版汝窑茶具,是由马未都设计,东道汝窑烧制的,共发行1199套,今年的价格已从去年的2万升至6万。而普通汝瓷近两年也有较大幅度的升值,一个普通的汝瓷品茶杯,售价从2008年的150元,到2010年就涨到了300元,翻了一番。

瓷器茶杯选购技巧

瓷器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瓷器以白为贵,约1300度左右烧成,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适中,对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泡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且造型美观精巧,适合用来冲泡轻发酵、重香气的茶,如文山包种茶。

最常见的瓷器茶杯有白瓷茶杯、青瓷茶杯。瓷器茶杯的花色比紫砂更具观赏性。它的图案或清新俊朗或清淡悠扬。另外,目前由于陶瓷新工艺新技术与新材质的深度开发,瓷器茶杯的家居装饰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一些新瓷器茶杯中还加入各式花样图案,来满足青年消费者的喜好。

白瓷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着名,青瓷茶杯则主要产于浙江、四川等地,尤以浙江西南的龙泉县内的龙泉青瓷最为有名。龙泉青瓷以造形古朴挺健、釉色翠青如玉着称于世。另外还有产于四川、浙江等地的黑瓷茶杯,广东等地产的仿古仿旧茶杯都是各具特色。

在购买瓷器茶杯时应主要对瓷器本身进行察看: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釉色是否光洁,色度一致,有无砂钉、气泡眼、脱釉等。如果青花或彩绘则看其颜色是否不艳不晦,不浅不深,有光泽(浅则过火,深则火候不够;艳则颜色过厚,晦则颜色过薄).最后要提起轻轻弹叩,再好的瓷器有裂纹便会大打折扣。

扩展阅读

瓷器茶具——彩瓷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制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彩瓷亦称“彩绘瓷”,汉族传统名瓷之一。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绘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釉下始于唐唐青花。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是釉上彩(粉彩),同时也是彩瓷发展的盛期,以景德镇窑成就最为突出。

在我国制瓷历史长河中,彩瓷的出现,结束了漫长的“南青北白”的一统局面,瓷苑于是百花盛开,绚丽多姿。千百年来,彩瓷超卓而被世人公认者,举凡有三:元、早明、清初青花及釉里红分享釉下彩极品之殊荣;明成化斗彩矗一峰之巅;清三代珐琅彩绝唱一时。另外,各个历史时期各窑口的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彩瓷,也受到人们的赞誉。然而,还有一个独树一帜的彩瓷品种,却长期不公平地被淡漠遗忘,甚至几乎被湮没,这就是晚清至民国初年名噪遐迩的浅绛彩瓷器。

彩瓷应是带有色彩装饰的瓷器。由于中国彩瓷历史悠久,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广大陶工在生产技术上不断地创新,因而彩瓷品种繁多。尤其是明、清两代,景德镇的彩瓷品种可达数十种或上百种。从传统名称来看,有的从工艺方法上定名,有的从所用的彩料定名,有的从器表装饰的彩色定名。

彩瓷茶具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直到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由于青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高,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成为其它生产青花茶具窑场模仿的对象,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称清代之最。

中秋节礼品瓷器盛行,市场渐热


又逢中秋节,花好月圆、家人团聚之时,很多人都面临着选择礼品的难题。礼品选择似乎很难去挑选,其原因就在于礼品要不仅体其价值和作用,还要能体现其内涵。但随着近年来传统古典文化的回归,市场上的“复古”风潮也越来越盛行,中秋节礼品瓷器的盛行,送礼难的问题慢慢就被解决了。

中国瓷器不仅承载厚重的历史文明,而且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它功能上的实用美与造型、色泽上的形式美是统一的。因此,近年来,瓷器也成为了收藏品家投资的首选,在礼品市场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绿色健康的骨瓷、象征喜庆的中国红瓷、素净清雅的青花瓷、温润如玉的青瓷、绚丽而永不褪色的釉下五彩瓷等多类瓷器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在此,小编也为大家节日送礼出谋划策,精选了一系列瓷器产品,以供礼品之选择。

中秋节礼品骨瓷:骨瓷的瓷质细腻、白度柔和、透光性强,呈现出与普通瓷器不一样的质感和亮度,浑身散发着纯净光洁的气质。此外,骨瓷多是低铅或无铅产品,可保障人体不通过食用器皿涉及到铅元素,是瓷器中的“绿色”产品。以娇艳欲滴的牡丹花配以清新的绿叶,与洁净温润的瓷质完美结合,既有着“花开富贵”的美好寓意,更有着对家庭幸福美满的祝福。

中秋节礼品红瓷:在众多色彩斑斓的瓷器中,最为中国人喜爱的要数象征吉祥、喜庆大红色瓷。红瓷色彩绚烂、光亮莹润、造型秀丽、雍容典雅、富于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喜庆色彩。红瓷不仅有着红瓷本身的亮丽喜庆,更结合独特的技术优势,例如在表面配以梅花图案,使梅花的清雅与红瓷的艳丽相得益彰,传达着浓厚的喜庆气息。

中秋节礼品青花瓷:青花瓷器因它独特的素雅风格为众人所追捧,更是有诗曰“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有来太极生。”通体以青花为饰,纹饰饱满繁密。花瓶腹部绘缠枝牡丹纹,寓意吉庆。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纹饰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生动,上下更是衬以变形莲瓣纹,加上布局严谨,绘工精细,线条生动流畅,极具美感,既具有观赏性,更具有收藏价值,显示出青花瓷是精美的工艺品。

送礼送文化,如果实用与文化能够完美结合,岂不更妙?中秋节礼品陶瓷灯饰,将传统陶瓷文化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既涵括了大气高雅的古典文化,又有着明丽的色彩,艳而不俗,集装饰感和高品位于一身,给人清朗明快、耳目一新之感,是送工艺品礼品的佳作。

中秋节礼品青瓷:青瓷以瓷质细腻,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是“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唐代诗人曾用“九秋玉露越窑开,博得千峰翠色来”来赞美青瓷。青瓷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秀丽,雅致而大方,装饰性强,素为文人雅士所珍爱。

中秋节礼品釉下五彩瓷:釉下五彩瓷以其五彩缤纷的色调,精致巧妙的工艺技法,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驰名中外,享誉世界。同时,因为釉下五彩瓷表面覆盖的釉层能抵抗自然酸碱的侵蚀,耐磨损,所以可以永保花色清晰、鲜艳、明亮。五彩瓷表面加以佛点金装饰,以各色玫瑰,色彩缤纷、浓而不俗,给人静中有动的感觉,美中藏秀,光影闪动,令人惊艳。

同时,专家也提醒消费者,市场上的瓷器品类繁多,鱼目混珠,艺术价值、工艺水准参差不齐,在购买时需要谨慎选择。

紫砂盛行于何年代


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镇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份为壶。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供春所制,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周高起在天启年间写成的《阳羡茗壶系》中所说,当时已经极难经见。现存传世的供春壶,见于著录而且很著名的有两件:一件是"树瘿壶",传说曾为吴大澄收藏,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供春"两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是原罗桂祥先生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两行楷书铭款的"六瓣圆囊壶"。据顾景舟先生谈,曾见过树瘿状壶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献所载供春壶的特点,似难以定为真品。不过,传世供春壶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器的标志,时代赋予的地位还是不可忽视的。

考古发掘所见有明确纪年可考的紫砂实物,现在首推南京市博物馆的一件藏品。这是一件提梁壶,通高17.7厘米,1965年出土于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的明司礼大监吴经墓,同出的有嘉靖十二年砖刻墓志。这件壶的质地、制法,可与羊角山出土标木相比照,它的胎体近似缸胎而质地较细,壶面黏附着"缸坛釉泪",证明当时烧制紫砂还没有另装匣钵,是与一般缸器同窑烧成的。吴经墓出土的这件壶,对于鉴定供春生活时代制作的紫砂器,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时鹏、董翰、赵梁、元畅是嘉靖、万历时期的著名陶工,号称"四大家"。清乾隆年间吴骞所著《阳羡名陶录》说:董翰始创菱花式壶,赵梁多制作提梁式壶。他们的作品都有传世,当然不多,收藏家和鉴赏家很注意鉴别考证。

时鹏之子时大彬是供春以后最著名的陶艺大师。他生活在万历年间,所用陶土杂有炮砂,制壶不务妍媚,朴雅坚致。最初仿供春作大壶,后识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等人,接受品茶、试茶理论的启发,一反旧制,专做小壶。这是紫砂壶艺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茶论里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伦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与时大彬同时代或稍晚的李茂林、李仲芳、惠盂臣都迎合时代的风尚制作小壶。

中国茶具历史文化之瓷器茶具


我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瓷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渐为瓷质茶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白瓷茶具

唐代饮茶之风大盛,促进了茶具生产的相应发展,全国有许多地方的瓷业都很兴旺,形成了一批以生产茶具为主的著名窑场。各窑场争美斗奇,相互竞争。据《唐国史补》载,河南巩县瓷窑在烧制茶具的同时,还塑造了“茶神’陆羽的瓷像,客商每购茶具若干件,即赠送一座瓷像,以招揽生意。其他如河北任丘的邢窑、浙江余姚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四川大邑窑,也都产白瓷茶具。

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北宋时,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

到元代,景德镇因烧制青花瓷而闻名于世。青花瓷茶具,幽靓典雅,不仅为国内所共珍,而且还远销国外。

明朝时,在永乐宣德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各种彩瓷,产品造型精巧,胎质细腻,彩色鲜丽,画意生动,十分名贵,畅销海外,国际上誉我国为“瓷器之国”。

白瓷以江西景德镇为最著名,其次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白瓷茶具等也各具特色。

字串7

此外,传统的“广彩”茶具也很有特色,其构图花饰严谨.闪烁有光,人物古雅有致,加上施金加彩,宛如千丝万缕的金丝彩线交织于锦缎之上,显示出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气派。

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晋代开始发展,那时青瓷的主要产地在浙江,最流行的是一种叫“鸡头流子”的有嘴茶壶。

六朝以后,许多青瓷茶具拥有莲花纹饰。唐代的茶壶又称“茶注”,壶嘴称“流子”,形式短小,取代了晋时的鸡头流子。相传唐时西川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发明了一种茶碗的碗托,她以蜡做成圈,以固定茶碗在盘中的位置。以后演变为瓷质茶托,这就是后来常见的茶托子,现代称为“茶船子”,其实早在《周礼》中就把盛放杯樽之类的碟子叫做“舟”,可见“舟船”之称远古已有。

宋代饮茶,盛行茶盏,使用盏托也更为普遍。茶盏又称茶盅,实际上是一种小型茶碗,它有利发挥和保持茶叶的香气滋味,这一点很符合科学道理。茶杯过大,不仅香味易散,且注入开水多,载热量大,容易烫熟茶叶,使茶汤失去鲜爽味。由于宋代瓷窑的竞争,技术的提高,使得茶具种类增加,出产的茶盏、茶壶、茶杯等品种繁多,式样各异,色彩雅丽,风格大不相同。浙江龙泉县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于16世纪首次远销欧洲市场,立即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唐代顾况《茶赋》云:“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瓶”;皮日休《茶瓯》诗有“邢客与超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之说;韩偓《横塘诗》则云“越瓯犀液发茶香”。这些诗都赞扬了翠玉般的越窑青瓷茶具的优美。宋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达到鼎盛时期,生产各类青瓷器,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瓯江两岸盛况空前,群窑林立,烟火相望,运输船舶往返如梭.一派繁荣景象。

黑瓷茶具

宋代福建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们根据经验认为建安窑所产的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宋黎、蔡襄《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烙(原字左为“火”字,右上为三个“力”字,右下为“月”字)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这种黑瓷兔毫茶盏,风格独特,古朴雅致,而且磁质厚重,保温性能较好,故为斗茶行家所珍爱。其他瓷窑也竞相仿制,如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个黑瓷兔毫茶盏,就是四川广元窑所烧制,其造型、瓷质、釉色和兔毫纹与建瓷不差分毫,几可乱真。

浙江余姚、德清一带也曾出产过漆黑光亮、美观实用的黑釉瓷茶具,最流行的是一种鸡头壶,即茶壶的嘴呈鸡头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至今还存有一件,名叫“天鸡壶”,被视作珍宝。

总之,我国的瓷器茶具品类很多,产地遍及全国,重要的亦有数十处,这里重点介绍几处。

瓷都景德镇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真宗赵恒下旨,在浮梁县昌南镇办御窑,并把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这时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而且已有多彩施釉和各种彩绘。当时彭器资《送许屯田诗》曾有这样的评价:“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

到元代,景德镇因烧制青花瓷而闻名于世。青花瓷茶具,淡雅滋润,不仅为国内所共珍,而且还远销国外。

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景德镇在生产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先后创造了各种彩瓷,产品造型小巧,胎质细腻,彩色鲜丽,画意生动,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被视同拱璧。明代刘侗、于奕正著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有“成杯一双,值十万钱”之说。

清代各地制瓷名手云集景德镇,制瓷技术又有不少创新。到雍正时,珐琅彩瓷茶具胎质洁白,通体透明,薄如蛋壳,已达到了纯乎见釉,不见胎骨的完美程度。这种瓷器对着光可以从背面看到胎面上的彩绘花纹图,有如“透轻云望明月”,“隔淡雾看青山”。制作之巧,令人惊叹。

景德镇向来重视瓷釉色彩,这里的颜色釉瓷器很早以前就十分著名。我国瓷器为色釉装饰,大约起源于商代陶器。东汉时期出现了青釉瓷器,唐代创造了黄、紫、绿三彩,称为唐三彩,宋代有影青、粉青、定红、紫钧、黑釉等。据史籍记载,宋、元时期,景德镇瓷窑已有300多座,颜色釉瓷已占很大比重。到了明、清时代,景德镇的颜色釉取众窑之长,“尽人工之巧”,承前启后造诣极高,创造了钧红、祭红和郎窑红等名贵色釉。钧红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铜红釉品种,宋朝时为河南钧州禹县烧造,从明朝开始,景德镇大量生产钧红瓷。明代永宣年间,景德镇瓷工继钧红之后,创造了祭红。祭红娇而不艳,红中透紫,色泽深沉而安定。古代皇室用这种红釉瓷做祭器,因而得名祭红。因烧制难度极大,成品率很低,所以身价特高。古人在制作祭红瓷时,很名贵的原料如珊瑚、玛瑙、玉石、珍珠、黄金等都在所不惜。郎窑红又叫宝石红,色调鲜艳夺目,绚丽多彩,亦很受人喜爱。如今景德镇已恢复和创制70多种颜色釉,如钧红、郎窑红、豆青、文青等已赶上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还新增了火焰红、大铜绿、丁香紫等多种颜色釉。这些釉不仅用于装饰工艺陈设瓷,也用以装饰茶具等日用瓷。使瓷器“白如五、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的特点更加发扬光大。

福建德化瓷

宋朝福建烧制瓷器,有闽北建瓯、建阳和邵武、秦宁、建宁等地。茶具都以斗茶用的为多,形式也极不一致。宋末、元初在泉州德化开始建有瓷窑,所产瓷器洁白可爱(《福建通志》)。唐、宋时期景德镇白瓷茶具和龙泉青瓷茶具都由泉州出口,对福建泉州烧瓷影响很大,德化瓷可能是江西、浙江瓷窑传播过去的。

据福建考古工作队对德化屈斗宫窑址的发掘,德化瓷器种类很多,有碗、盘、壶、罐、洗、盅等十多种。造型雅致,色泽有黄有灰,色调宜人,丰富多彩。

德化永春所制瓷器成为泉州出口的主要商品。据考证,德化瓷器舅高足杯、军持、执壶和花瓶.等.在日木印尼和印度等地均有发现。字串4

湖南醴陵瓷

湖南瓷器的特点是瓷质洁白,色泽古雅,音似金玉,细腻美观。醴陵的釉下彩瓷,更是誉满中外的传统产品,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商品博览会上曾获一等金牌奖。如今醴陵群力瓷厂继承和发扬这里特有的生产工艺而制造的釉下彩茶具等,其画面犹如穿上一层透亮的玻璃纱,洁白如玉,晶莹润泽,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这种餐具和茶具装饰淡雅,造型新颖,配套齐全,既实用又富有艺术性。

十多年来,这些餐具和茶具一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内使用,受到国内外来宾的赞赏,被誉为陶瓷艺术国里的明珠。1979年醴陵釉下彩茶具和景德慎青花瓷器一起,分别被评为全国优质产品,荣获金质奖。

字串7

龙泉青瓷

浙江龙泉青瓷。以造型古朴挺健,釉色翠青如玉著称于世,是瓷器中的一颗灿烂明珠,被人们誉为“瓷器之花”。龙泉青瓷产于浙江西南部龙泉县境内,这里林木葱茏,溪流纵横,是我国历史上瓷器的重要产地之一。南宋时,龙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窑业中心。其优良产品不但成为当代珍品,也是当时皇朝对外交换的主要物品,特别是造瓷艺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的“哥窑”、“弟窑”,继越窑有发展,学官窑有创新,因而产品质量突飞猛进,无论釉色或造型都达到了极高造诣。因此,哥窑被列为五大名窑之一,弟窑亦被誉为名窑之巨擘。

哥窑瓷,胎薄质坚,釉层饱满,色绎静穆,有粉青、翠青、灰青、蟹壳青等,以粉青最为名贵。釉面显现纹片,纹片形状多样,纹片大小相间的,称为“文武片”,有细眼似的叫“鱼子纹”,类似冰裂状的称“白圾碎”,还有“蟹爪纹”、“鳝血纹”、“牛毛纹”等。这本来是因釉原料收缩系数不同而产生的一种疵病,但人们喜爱它自然、美观,反而成了别具风格的特殊美。它的另一特点是器脚露胎,胎骨如铁,口部釉隐现紫色,因而有“紫口铁脚”之称。

弟窑瓷,造型优美,胎骨厚实,釉色青翠,光润纯洁,有梅子青、粉青、豆青、蟹壳青等。其中以粉青、梅子青为最佳。滋润的粉青酷似美玉,晶莹的梅子青宛如翡翠。青瓷艺人向来追求“釉色如玉”,弟窑产品可谓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其釉色之美,至今世上尚无匹敌。器物的棱沿部分微露白痕,称为“出筋”,底部呈现朱红,称为“朱砂底”。有的不加任何装饰,却给人以清新活泼之感,有的却作巧妙装饰,如在瓶肩上饰一只虎、一条龙.或两只远眺的凤鸟,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有的将碗口沿做成荷叶状,中间伏着一只龟,或洗内刻双鱼,别有风韵。

从宋代起,龙泉青瓷不仅是国内畅销产品,也已成为重要出口商品,博得国内外群众的广泛喜爱。16世纪晚期.龙泉青瓷传入法国,它那青翠欲滴的釉色,令法国人惊叹不已,不愿以俗名称呼它,时逢名剧《牧羊女》风靡巴黎,风趣的巴黎人认为,只有剧中主角——雪拉同的青袍,堪与龙泉青瓷媲美,于是他们把龙泉青瓷称为“雪拉同”,至今法国人对龙泉青瓷仍用这一美称。现在世界上所有著名博物馆,都珍藏有龙泉青瓷,仅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院就有1000多件,日本东京还设有专楼珍藏,只有高级外宾到来或樱花时节才开放.供人们观赏。如果博物馆举办陶瓷展览而没有龙泉青瓷,准会被认为不符合著名博物馆的条件。

无声胜有声:紫砂壶的把玩


随着历史的发展,饮茶习俗、茶类的加工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作为饮茶的专用工具,茶具也发生着改变,但是紫砂茶具以其自然纯朴的风格始终占据着茶具界的一席之地,这与紫砂茶具的质地适合泡茶有关。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即“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另外紫砂茶具随着功能的增多,也成为了搭配中式装修风格最好的装饰品。

再加上文化人的加入,壶的文化品位更是得到了提升。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他的作品线条流畅,质感温润,能表现出相当浑厚的气势,他的壶在同时代人中是出类拔萃的。历史造就了他,把他的壶炒到几十万元,几百万元一把。

洗去这些商品大潮的泡沫,我们再来看紫砂壶就宁静了。紫砂确实是我国的一宝,物以稀为贵,传说女娲用五色泥补天,看来就是这紫砂泥了。因为它真有五色,泥中又有砂粒,做成壶,细砂、粗砂,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壶的种种不同质感,这就比瓷器单一的细腻丰富多了。泥当然也有好差之分,但不主要,主要还在于形态的设计,要匠心独运,做工要精致,才能从千千万万的庸俗之中脱颖而出。上品的壶,泥质纯熟,线条流畅,造型独步,观赏它需要平心静气,慢慢体会,这时你才会领悟到壶的个中三昧。它静谧、平和、含蓄而又委婉,一丝不苟又恰到好处,没有张扬,却有内心的独白。这不是泥坨,而是有物形的精灵,承载着传统,又能融合时尚。观赏紫砂壶就像欣赏树桩盆景,千年风云,万里江山都浓缩在尺寸之间,再虬枝苍劲,那几片绿叶分明向你报送春的气息。盆景只能观,不能玩,紫砂壶既能远观,也能近玩。把玩紫砂壶就像把玩白玉,它滋润、可人、含蓄、内敛,尽可肌肤相亲,默默承载万千恩爱,让人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上乘境界。

竹木茶具


在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产茶区,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荼,它价廉物美,经济实惠,但现代已很少采用。

至于用木罐、竹耀装茶,则仍然随处可见,特别是作为艺术品的黄阳木罐和二簧竹片茶罐,既是一种馈赠亲友的珍品,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中国历史上还有用玉石、水晶、玛瑙等材料制作茶具的,但总的来说,在茶具史上仅居很次要的地位,因为这些器具制作困难,价格高昂,并无多大实用价值,主要作为摆设,用来显示主人富有而已。

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但缺点是不能长时间使用,无法长久保存,失却文物价值。只是到了清代,在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它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

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器具,外套用精选慈竹,经劈、启、揉、匀等多道工序,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经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内胎形状、大小编织嵌合,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这种茶具,不但色调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保护内胎,减少损坏;同时,泡茶后不易烫手,并富含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多数人购置竹编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摆设和收藏。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采割天然漆树液汁进行炼制,掺进所需色料,制成绚丽夺目的器件,这是我国先人的创造发明之一。我国的漆器起源久远,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可用来作为饮器的木胎漆碗,距今约4000—5000年的浙江余杭良渚文化中,也有可用作饮器的嵌玉朱漆杯。至夏商以后的漆制饮器就更多了。但尽管如此,作为供饮食用的漆器,包括漆器茶具在内,在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中,一直未曾形成规模生产。特别自秦汉以后,有关漆器的文字记载不多,存世之物更属难觅,这种局面,直到清代开始,才出现转机,由福建福州制作的脱胎漆器茶具日益引起了时人的注目。

脱胎漆茶具的制作精细复杂,先要按照茶具的设计要求,做成木胎或泥胎模型,其上用夏布或绸料以漆裱上,再连上几道漆灰料,然后脱去模型,再经填灰、上漆、打磨、装饰等多道工序,才最终成为古朴典雅的脱胎漆茶具。脱胎漆茶具通常是一把茶壶连同四只茶杯,存放在圆形或长方形的茶盘内,壶、杯、盘通常呈一色,多为黑色,也有黄棕、棕红、深绿等色,并融书画于一体,饱含文化意蕴;且轻巧美观,色泽光亮,明镜照人;又不怕水浸,能耐温、耐酸碱腐蚀。脱胎漆茶具除有实用价值外,还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常为鉴赏家所收藏。

金属茶具


我国除有上述茶具以外,历史上还有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锡作为贮茶器具材料有较大的优越性。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筒状,比较密封,因此对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都有较好的效果。唐时皇宫饮用顾渚茶、金沙泉,便以银瓶盛水,直送长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造价较昂贵,一般老百姓无法使用。

至于金属作为泡茶用具,一般行家评价并不高,如明朝张谦德所著《茶经》,就把瓷茶壶列为上等,金、银壶列为次等,铜、锡壶则属下等,为斗茶行家所不屑采用。到了现代,金属茶具已基本上销声匿迹。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宫廷的银质鎏金茶具,1987年5月,我国在陕西省扶凤县皇家佛教寺院法门寺的地宫中,发掘出大批唐朝宫廷文物.内有一套晚唐僖宗皇帝李儇少年时使用的银质鎏金烹茶用具,计11种12件。这是迄今见到的最高级的古茶具实物,堪称国宝,它反映了唐代皇室饮茶十分豪华。这批茶具是公元874年封存入地宫,供奉释迦牟尼真身佛骨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这批茶具主要有:

鎏金银龟形茶盒——存放待烹茶末用。

鎏金银茶槽子——分碾槽和碾轮,用于碾碎茶。

鎏金银茶罗子——箱形,内有茶罗架和接茶屉,碾后茶末过罗(筛)用。

金银丝结条笼子——用于炙茶饼用。

同时出土的还有素面淡黄绿色琉璃茶托等。

唐代饮用的是饼团茶,先将茶饼烘燥,谓之炙茶,再打碎入茶碾,碾成茶末,然后过罗(筛)成为待烹茶末。烹饮时,先将水烧开,放入盐椒等调料,再用“则”量取茶末投入水锅,二沸茶烹成,舀入碗内饮用。过程较繁复,使用茶具亦多。

明代茶具


明代茶盏,仍用瓷烧制,但由于茶类改变,宋时盛行的茶开始消衰,饮茶方式改变,此时所用的茶盏已由黑釉盏(碗)变为白瓷或青花瓷茶盏。明代的白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史称“甜白”。白瓷茶盏造型美观,比例匀称,料精式雅,在茶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文震亨《长物志》中记载:

“宣(指明宣德)庙有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世(指明世宗)庙有坛盏,中有茶汤果酒,后有‘金大醮坛用’等字样,亦佳。”张谦德《茶经》曰:“今烹点之法,与君谟不同,取色莫如宣(即宣德窑)、定(即定窑),取久热难冷,莫如官(即官窑)、哥(即哥窑)。”从中可以看出,明代以后,一些有名的烧制茶具瓷窑,继续得到发展。

总的说来,与前代相比,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

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因为唐、宋时人们以饮饼茶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的茶具。元代时,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样,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因为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

另外,由于明人饮的是条形散茶,贮茶焙茶器具比唐、宋时显得更为重要。而饮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饮茶所特有的,因此就饮茶全过程而言,当时所需的茶具,明·高濂《遵生八笺》中列了16件,

另加总贮茶器具7件,合计23件。这些器具,名称显得古雅奇特。属茶具的有:

商象,即古石鼎,用以煎茶烧水;归结,即竹扫帚,用以涤壶;分盈,即杓子,用以量水;递火,即火斗,用以搬火;降红,即铜火筋,用以簇火;执权,即茶秤,用以秤茶;团风,即竹扇,用以发火;漉尘,即茶洗,用以淋洗茶;静沸,即竹架,;注春,即瓦壶,用以注茶汤;运锋,即果刀,用以切果;甘钝,即木砧墩,用以搁具;啜香,即瓷瓦瓯,用以品茶;撩云,即竹茶匙,用以取果;纳敬,即竹茶,用以放盏;受污,即拭抹布,用以洁瓯。属总贮茶器的有:苦节君,即竹炉,用以生火烧水;建城,即箬制的笼,用以高阁贮茶;云屯,即瓷瓶,用以舀水烧水;乌府,即竹制的篮,用以盛炭;水曹,即瓷缸瓦缶,用以贮水;器局,即竹编方箱,用以收放茶具;外有品司,即竹编提盒,用以收贮各品茶叶。其实,与唐、宋茶具相比,明代茶具要简便得多,特别是茶具品种数量大为减少。高濂开列的23件茶具,很多与烧水、泡茶、饮茶无关,似有牵强凑数之感,这在明·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已说得很明白:“吾朝”茶的“烹试之法”,“简便异常”,“宁特侈言乌府、云屯、苦节君、建城等目而已哉!”

明代张谦德的《茶经》中专门写有一篇“论器”,提到当时的茶具也只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8件。

不过,明代茶具虽然简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样讲究制法、规格,注重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以及茶具制作工艺的改进,比唐、宋时又有大的进展。特别表现在饮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出现了小茶壶,二是茶盏的形和色有了大的变化。

对茶壶,明代最为崇尚紫砂或瓷制的小茶壶。文震亨《长物志》云:“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张谦德《茶经》说:“茶性狭,壶过大则香不聚,容一、两升足矣。”官(窑)、哥(窑)、宣(宣德窑)、定(窑)为上,黄金、白银次,铜、锡者斗试家自不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