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 导航 >

为什么说青花瓷永宣不分家?

为什么说青花瓷永宣不分家?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古代瓷器为什么这么贵 永宣瓷器鉴别

2020-10-30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为什么说青花瓷永宣不分家?在青花瓷收藏中,有一句口诀:“永宣不分家”,“永”是指的永乐青花瓷,而“宣”则是指的宣德青花瓷。这两种青花瓷都是瓷器收藏中名气较大的,且流通中容易看到,那么为什么说这两种瓷器是不分家的呢?此二者间具体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首先,从风格上来说,永乐和宣德这两个时期的青花瓷风格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这两个时期加起来也不过三十余年,所以很多审美偏好与技术水平都是极为相似的,都体现了青花瓷的精美与珍贵,同时瓷器纹饰细致繁复,色釉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一脉相承,都清幽雅静,能登大雅之堂。又因为这两种瓷器的风格相似,因此在瓷器收藏中有“懂其一而知其二”的说法,自然也就“不分家”了。

但虽有此论,在实际的收藏过程中,永乐与宣德青花,仍然是有细微区别的,需要仔细甄别。比如宣德青花纹饰精美复杂,花叶繁密、人物多元,瓷器表面留白区域较少,讲求丰润富丽之美,视觉上更为饱满丰富。而永乐青花的花纹样式上不如宣德青花丰美,即使绘有花叶,也不过分集中,画面多有稀疏处,如古文人画“意境”之意味。但永乐青花的修胎之功略强于宣德青花,胜在胎体轻盈,且纹饰少而留白妙趣,讲求平衡之美,有玲珑秀妍之韵味。

而永乐与宣德青花最大的一点区别则是,宣德青花烧造的过程中,施釉厚,所以呈现出的釉面较之永乐青花,更为莹润丰厚,以手抚之光润如玉质,是肉眼即可辨别的,同时,厚釉面也导致了一种现象——橘皮釉的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烧制时的温度过高,导致釉面发生变化而呈现出的一种规律纹路,宛如橘皮,俏皮可喜,而这种橘皮釉,正是施釉较薄的永乐青花所没有的。

由此可见,从大的方面来说,青花瓷的鉴赏,可以说是“永宣不分家”,因为它们的风格相似,并且在器型、纹饰、色釉选择上都是很相近的,瓷器年代也很集中,但在细微处,永乐青花与宣德青花仍有区别,比如宣德青花纹饰细密丰富,并且釉厚饱满,常有橘皮釉的出现;而永乐青花重视留白,讲求胎轻瓷灵,且没有橘皮纹的出现。

永乐宣德青花瓷鉴赏及成交价格对比:

1:明永乐青花缠枝莲花口盘,尺寸:直径37.8厘米,估价:RMB 6,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RMB 9,200,000 ,成交时间:2014.10.25,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秋季拍卖会。

此类永乐青花花卉纹盘存世十分稀少,为明代永乐青花之典型器物,盘口菱花折沿,浅弧壁、广底圈足。通体绘缠枝青花纹饰。盘心绘牡丹花、茶花、莲花、石榴花、秋葵等;内、外壁绘形态各异的四季花卉;折沿绘一周缠枝灵芝纹。构图疏朗,笔触流畅明快,以进口青料绘制的青花纹饰发色浓郁纯正,伴有漂浮现象。足内细沙底,露胎无釉,可见胎土淘炼细腻,为明永乐时期典型特征,是器造型精巧朴实,青料色泽鲜艳,釉色莹润。构图丰满有秩,画技精美,雅致宜人。

明代永乐时期青花与宣德青花一道,在明代开创了中国青花瓷隽永秀美,灵动鲜活的黄金时代。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公元1403—1424年),前后历时二十一年,是明代国力初兴的强盛时期。在众多伟业的带动下,各类生产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的巨大进步,其中治瓷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飞速发展,由于明代是以汉人为核心建立的封建王朝,所以明代皇家及官方的文化核心的高度,决定了明代的皇家审美的水准,必然超过前代的蒙古贵族,是发展成熟,内涵丰富,高度发展的文化,最直接的影响了艺术品的制作。明代官窑青花,大多端庄秀美,器物线条柔美流畅。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杂质少,胎质细腻,胎体厚薄适度,工艺进步较大,纹饰与绘画趋于精致,题材丰富,种类多样。作为明代青花大发展的永乐青花,其造型圆润、灵巧、清秀,不但继承了前朝器形,还吸收了大量外来的元素,制作出了许多创新器物。此件青花菱口折沿盘便是在风格上继承了西域青花大盘之风格,同时融合传统纹饰,在器形的体积上适当放大或缩小,从而成为了玲珑秀巧,风格疏朗的作品,其纹饰与线条的纤细,缠枝花卉姿态的舒展,没有丝毫的刻板与工致,给人以畅然自得,富含生机的质感。是为明代青花瓷器之典范,值得慢慢欣赏与玩味。

2:明永乐青花折枝蟠桃纹小盌,尺寸:11.1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HKD 9,080,000 ,成交时间:2006.10.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3:明永乐青花折枝瑞果纹梅瓶,尺寸:高28.5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9,030,000 ,成交时间:2013.05.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二)。

瓶圆唇,小口,丰肩,肩下渐敛,内凹浅足。通体青花纹饰。肩部饰十二组莲瓣纹,腹部饰折枝果纹,包括石榴、荔枝、寿桃、枇杷、樱桃、山楂果。近足处饰蕉叶纹。底不施釉。永乐青花纹饰的晕散特点,使装饰主体都以花果植物为主,因为这种效果会使描绘的人物面目不清,但用在花果植物的纹饰上倒是得天独厚。

4: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绶带葫芦扁壶,尺寸:30.7厘米,估价:HKD 6,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8,660,000 ,成交时间:2011.10.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

5: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葵花口碗,尺寸:22.5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8,420,000 ,成交时间:2011.10.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宣德年制》款。

此斗笠式造型典雅,碗沿微凹作葵瓣状,灵感可能源于宋代百瓷,其官窑例见于明永宣年间的景德镇,后朝也有仿此类明初样式者。此碗形除青花品种外,景德镇亦作单色釉例,但几乎全部毁于窑址,难见成器传世。

6:明宣德青花莲子盌,尺寸:直径20.8厘米,估价:HKD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HKD 7,470,000 ,成交时间:2013.05.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二)。

钤印款识:双圈六字楷书款。

盌敞口,深弧腹,窄底,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盌心双圈内绘折枝石榴果,内壁饰缠枝莲纹,口沿下饰回纹一周。外壁饰双层莲瓣纹,口沿边环饰海水纹。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宣德朝青花莲子盌,外壁分单层或双层莲瓣纹两款,应源自永乐青花鸡心盌。永乐青花盌原型体形较小,盌心呈尖形,故称「鸡心盌」,其盌心纹饰多为阿拉伯风格的花卉图案,外壁环单层花瓣。

7: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花浇,尺寸:13.1厘米,估价:HKD 6,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7,220,000 ,成交时间:2011.04.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宣德年制》款。

大明永乐及宣德年间有相类花浇,其器形及纹饰舆本品相近,永乐年间更有白釉花浇,大多没署年款。相近形态还见于十五至十六世纪的伊斯兰金属及玉器,若追源溯流,花浇之形,或以早期波斯器物为底本。

8:明宣德青花缠枝灵芝纹大盌,尺寸:直径28.9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6,935,500 ,成交时间:2007.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年秋季拍卖会。

9: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葵口碗,尺寸:直径22.7厘米,估价:RMB 4,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RMB 6,900,000 ,成交时间:2016.06.07,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十周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宣德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

宣德一朝窑业兴盛,上承永乐之品质,于短暂的十年里却铸就中国陶瓷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段传奇,为有明一代官窑瓷器艺术之典范,开创之功甚伟,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器类式样之丰富,釉色装饰之广泛,为此前所未经见,隽品迭出,尤为精绝,其中青花一项,色泽深翠,式样精妙,备受后世推崇。本品为宣德窑业兴盛之佳例,为六瓣葵口式,斗笠形,沿袭宋瓷定窑、官窑之式;造型别致,自见赵宋洗练简约之美,尽显曲线变化之佳妙,造型似仿自汝官宋器。胎质细腻坚致,釉汁莹润亮青,全器内外纹饰疏朗而饱满,外壁装饰两重纹样,上为六组折枝瑞果纹,下为六组折枝花卉纹,交错布置,内壁口沿缀饰十二式花果纹,下承六组折枝花卉纹与外壁纹饰相对应,碗心则是绘以折枝寿桃纹。祥花瑞果是永宣青花最为经典的纹饰,本品涵括了所见的主要品类,祥花如菊花、牡丹、莲花、茶花,瑞果如蟠桃、枇杷、荔枝、石榴、葡萄、樱桃。其绘画写实逼真,诸花妍放生姿,众果饱满诱人,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从而令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浑之美。底部浅圈足,胎骨细腻,露胎处微微泛黄,抚之光润如玉。底落青花“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朴拙苍健,古意盎然。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永宣时期的青花瓷


作为明王朝创业之初,永乐朝政局稳定,国力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永乐三年,郑和首次率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标志着明朝的政治、经济步入发展正轨。郑和的船队发展贸易,他们在推销中国瓷器、丝绸的同时,又从西域带回了烧制青花瓷的上等色料“苏尼勃青”,也称“苏麻离青”。这是波斯语音译,意为“青金蓝色料”。

这就是永宣青花一直被收藏家津津乐道的基矗苏青料发色浓烈,晕散不匀,蓝中泛有黑斑,结晶处深入胎骨,用手抚之有凹感,过去鉴定永宣青花以此为要点,并认为后世没有仿制成功过。但近些年,高额利润的驱使,加上景德镇高手的不懈努力,使得仿永宣青花瓷器大获成功,确有肉眼观之与真品无二者,这对鉴定专家是个新难题。

郑和出使西洋把中国瓷器推向国外市场,随之而来的是海外市场对青花瓷的大量需求,不仅极大地刺激了永宣青花瓷的生产能力,同时对提高这一时期青花瓷的品质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由于国外普遍喜爱青花瓷而使景德镇开始改变“宋瓷尚雅、元瓷尚白”的传统而全力地投入到青花瓷器的生产之中。“青花”一词也是在此时正式出现于文献记载。

由于洪熙朝只有一年,所以永乐、宣德两朝等于是相连的,它们的青花瓷器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早年曾有“永宣不分”之说,可见它们的相似程度。后来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比较,专家学者们已将永宣青花较准确地分开,大致如下:永乐的大件器皿比宣德为少;永乐署款器明显少于宣德;永乐器物胎体较轻,而宣德较重;永乐的纹饰秀气,宣德粗犷一些等等。但这些要点比较抽象,还需要收藏者耐心比较,尽可能实践。

注重永宣青花的特点对收藏家很重要。器型上,永宣青花一改元代的厚重风格,变为清秀优美,影响了明清两代的瓷器烧制趋向。另外,值得重视的是:永宣青花仿金属器造型很多。这类器型无需上圆盘拉坯成型,比如绶带葫芦瓶、绶带扁壶、扁平大背壶、僧帽壶、花浇、水注、军持等等,这些金属器造型的青花瓷器,一看便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与传统造型大异。这是因为西域仅有陶器,不能盛水,所以金属器皿发达。金属延展性好,易于焊接,但制作深度过大的容器在拉深时受限;而瓷器反之,拉坯成型易,但对扁型不能上圆盘的琢器制作困难。因而在永乐之前,少见金属样式的瓷器。西域文化的输入,给陶工们带来新的思路,产生了这些外来造型的瓷器,并只有在永宣两朝风行;纹饰上,波斯纹饰常见,比如轮花、卷草等等。受西亚文化影响,是永宣青花很重要的一面。这说明了当时中国西方文化交流的兼容性。

永宣青花瓷与伊斯兰文化


明代永宣青花瓷代表了中国青花瓷的最高品质,在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博物馆中都跻身于最负盛名的展品之列。

明初开放与海外瓷器需求

明初的对外开放政策使海外诸国对于中国瓷器的需求量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明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的大发展与郑和船队远航有直接关系。考古发掘也证明,郑和船队到过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或多或少地都有明初青花瓷残片出土,完整无缺的传世品大多集中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国家。郑和下西洋不仅极大地刺激了永宣青花瓷的生产能力,同时对提高这一时期青花瓷的品质,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郑和带回的诸国土产中与明初青花瓷烧造有直接关系的是“苏泥勃青”这种优质瓷绘原料,而这种青料是彼时所独有的。明人王世懋《窥天外乘》中说:“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张应文《清秘藏》则说:“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青花者用苏泥勃青,图画龙凤、花鸟、鱼虫等形,深厚堆垛可爱。”高濂的《遵生八笺》、唐秉钧的《文房肆考》都认为苏麻离青即苏泥勃青,是多由南洋传入的舶来品,或来自西域的青料。清人的有关文献中也称为苏泥勃青,此后一直延用至今。正是这种进口青料的使用使永宣青花的发色有别于历代青花。由于它亮泽、浓丽、深邃而晕散,具有传统水墨画的韵味,其审美趣味为其他瓷类所不及,堪称青花之最。苏泥勃青的输入是随着郑和船队的启程而始、停航而终。可以说,永宣青花瓷独特的发色是与明初政府的外交政策有最直接的关系。

永宣青花融入伊斯兰文化

这一时期青花瓷在追求形制变化、呈现丰富多彩的式样美感以及花纹装饰表现最为突出的,还是它从形式到内容浓郁的伊斯兰文化韵味。这些鲜明的风格特色与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生产的各种质地的工艺美术品如出一辙,有70%的永宣青花瓷在造型方面可以在西亚地区的金银器、铜器、玻璃器、陶器、木器中窥寻到渊源范本。

事实上,在大量的青花瓷随郑和船队远销中东、西亚等国时,也带来了异域精美的工艺品。外国使团晋献的精美绝伦的金银器、铜器使明帝欣喜异常,命令宫廷画师参照设计成青花瓷器的装饰画样提供给景德镇烧瓷艺人,烧成大量的成品再回赠给各国贡使和国王。一部分随使团来华的穆斯林商人更精明,他们根据海外市场的需求,亲自携带画样,大批定烧青花瓷后直接在港口装船运往西亚各国,在中国本土生产的带有伊斯兰文化风格的青花瓷在西亚和中东地区风靡一时。目前在伊朗、土耳其等国出土和传世的永宣青花瓷数量很多,在美国、英国、日本等著名的博物馆也有少数收藏,其总数甚至超过我国本土的收藏。这些藏品在造型和花纹上完全采用阿拉伯式样,即使是描绘中国传统的花卉也采用伊斯兰人图案格局。

就瓷器的装饰而言,自汉唐以来,在与外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一直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完全模仿的装饰多是局部或点缀,惟独永宣青花瓷器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诸多方面的原因,在与伊斯兰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出现了短暂的以外来文化为主体的倾向。道理很简单,当时与西方文化交往的主要对象是伊斯兰世界,而白地蓝花的装饰效果寓意着纯洁和高尚,深受帖木耳帝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喜爱,广泛地使用这种装饰以迎合伊斯兰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必然。永宣青花在明政府的外交政策中充当了“和平使者”。同时,外来风格的瓷器在外销的同时也深受明朝皇室和贵族士大夫的喜爱。这种情形在大量的传世品和景德镇御窑遗址中得到了印证。

故宫藏品的伊斯兰风格

以下几件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受外来风格影响的青花瓷器:

宣德青花折枝花卉大执壶 高36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15厘米,直口,长颈,平肩,壶身圆筒式出八棱,圈足内施白釉,长形流,宽扁曲柄,通体纹饰分为5层,以折枝的卷叶花为主,平伸的方位与大跨度的曲柄以及几何形面的壶身均具有波斯风韵。水壶是回教寺院必备的器物,每当举行朝拜仪式时,每人都要用水壶来沐浴净身。在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和阿富汗十分流行腹壁出棱的式样。英国的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一件伊朗的黄铜嵌银出棱水壶,壶身上用银丝嵌出阿拉伯文“神将降福拥有此壶者”。青花执壶的出棱装饰完全源于黄铜壶,其蓝本历历可循。

宣德青花缠枝花双系带盖大扁壶 高54厘米、口径6.5厘米,壶小唇口,短颈,腹面一侧隆起,另一侧平坦,呈扁圆形,也称“卧壶”,外唇口单侧安一小孔系,肩下安双环耳,叠插式圆盖。此壶造型奇特,特别是腹面满绘的缠枝花卉婉转起伏,富于节奏,带有典型的西亚特征。腹正中凸起的圆圈线内环套的八角星形装饰,运用了和谐对称的几何学原理,使人耳目一新。中国传统的壶形尽管千姿百态,但最终是以储水为实用功能,此壶无法直立,平放水就会从口部流出,所以尚不清楚它的实用功效。美国的佛里尔美术馆收藏一件伊朗12—13世纪的黄铜嵌银扁平大壶,形制与此十分相似,据说是贴挂在清真寺墙壁上用于供奉真主的器物。

宣德青花缠枝花折沿盆 高12.2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19厘米,撇口,折沿,直腹,平底,细砂无釉。里外满绘青花纹饰,里心以变形朵花纹为圆心,依次向外展开多层环形装饰带,口沿处绘翻卷的海水浪花纹;外壁绘柔婉的缠枝花。这种折沿盆的造型起源于回教徒的净手盆,曾流行于埃及等地,但是铜质的占绝大多数,瓷质折沿盆往往失去了它实用的意义而被作为陈设品。

青花绶带耳扁瓶 高28厘米,蒜头口,圆轮腹,肩颈处安绶带耳。腹绘多角轮花,此种形制在中国传统的瓶式中未见,叙利亚博物馆收藏一种出土于本土拉斯、夏姆遗址距今2000年的红陶多耳罐与此瓶十分接近,陶瓶扁腹,正中以黑彩描绘的涡轮状花朵,被视为青花绶带耳瓶装饰的滥觞。

此外还有青花龙纹天球瓶、象耳折方瓶、龙凤罐、带盏高足豆、鱼篓尊、十菱高足盘、无档尊、镂孔香篙、菱花口托盘、大钵盅、卧足盈、鸡心盘等30余种形制,与伊斯兰文化的古代文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表现在图案方面其主要的艺术形式是植物花卉。永宣青花瓷上所绘的花卉、瓜果,一反传统的写实技法,多采用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图形,使枝叶延伸、无穷无尽,布满整个空间,花叶枝条交织缠绕,有机地蜿蜒迂回,比例完美、节奏起伏,充满了无限生机。除去缠绕的花卉以外,还有一种很常见的放射性排列画法,在折沿盆、盘心、案心上大量使用。

阿拉伯书法也是永宣青花瓷上的装饰题材之一。12世纪阿拉伯文纷繁的各种书体已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通过点、线的搭配和变化无穷的组合,布局严谨规范,起伏跌宕,具有无比流畅的韵律美。青花卧足案、青花无档尊等器物上均以阿拉伯文作为装饰,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在明帝国最为昌盛的年代,永宣两朝青花瓷器在与伊斯兰艺术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中,跨越了种族和地区的区分,产生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为什么说汝窑与官窑不分?


历来都有“汝”“官”不分之说。这个“官”,指的是“北宋官窑”。现已探明,所谓的“北宋官窑”,指的是离汝窑(宝丰清凉寺窑)仅30公里的汝州张公巷窑。两个窑的制瓷风格相近,有时难以区分,但两者也有明显区别:一、汝窑器釉色为纯正的天青色,而张公巷窑釉色显得浅淡些,釉面玻化程度高,手触有光滑感。开片细碎、明显;二、张公巷窑胎体较汝窑瓷器要薄,胎色泛白,不是香灰色,而是灰白色;三、汝窑瓷器圈足呈八字形,而张公巷窑多为平直圈足,支钉呈圆形小米粒状,数量略多,双单数都有,而汝窑支钉呈芝麻状,一般作单数;四、形制上也有不少差异,张公巷窑的一些瓶类器造型与汝窑有差异,不少方口、菱花和四方平底的盘、洗类器为汝窑所未见。

汝窑器唯其名贵,自宋元起即有仿烧,至明宣德,清雍、乾年间达于高峰。明清仿品,多署当代年款。明代仿品釉色偏蓝,釉开片较明显;器形与仿造当代一致;清代细致程度胜过于明代,一般也署当朝年款。修胎讲究,胎体灰中泛红褐色,露胎处均以红褐色釉水涂抹;釉面清澈透亮,与宋代汝瓷质感不一样;造型繁多,且大小悬殊,易于识别。总之,明清的仿品,由于制瓷的审美观念不一样,还是较好辨识的。

现今随着收藏热的升温,仿烧尤盛。所不同的是明清仿烧在景德镇御窑厂,而现今在河南汝州、禹州和宝丰县等地的民间窑场,因此,仿品也越见其差,这倒也降低了鉴识的难度。现代仿品既仿釉色,又仿造型,多数用注浆模制法制胎,胎壁偏薄,质地过细,没有宋汝瓷胎骨中的那种间隙和空洞现象,胎色偏白,或闪黄色调过重。迎光釉面不见真品的微红色。釉色透明,有较强的玻璃光泽。开片也不是珍珠状,而是呈直线网状开片,开片不够干脆,过于隐约,也有的线条过硬。造型不是过大就是过小。有的釉面气泡密集。以上情况,如见其一者,即要慎重。

为何说官窑哥窑瓷器不分家


哥窑盘

“官哥汝定钧,一片值千金。”“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中,官窑被排在首位,这是因为官窑是皇家官府直接营建的。 官窑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北宋汴京的官窑青瓷,其形制、釉色、工艺等均与汝窑有共同之处。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种色调,釉质匀润莹亮,大纹片,胎骨深灰或紫色,满釉裹足支烧,器底有支钉痕。

哥窑瓷器和官窑共同之处。如:都开片,都是金丝铁线,都是支钉和垫砂两种烧法,以支钉为主,都是紫口铁足,都是古朴典雅。

那么它们的区别呢?如:哥窑看起来有出汗感觉、哥窑器口比官窑厚。 官、哥两窑在鉴别上是可以区别的。这要认真、细心是可以鉴别的。如:官窑器看起来上扬,而哥窑不是这样,哥窑厚重,官窑口薄等。这些都是区别的依据。

这要反复的认识实践才可以练出眼力,感性经验是需要长期实践的。 官哥区分型和釉,也看器口和厚重。紫口铁足官哥有,官窑口薄釉竖用。 器形古朴口上扬,胎薄是官确坚重。 哥窑出汗线左旋,胎体不薄确厚重。 器口釉凸有水渍,官窑釉亮哥出汗。

对官窑哥窑要抓住几个主要的区别点。官窑的器形多数是由青铜器发展来的,哥窑不是单从釉上也可看出,但哥官窑两窑的瓷器都出现紫口、铁足,也都开片,都是灰胎,这是共性,但有几个重要的不同点:

1. 口:官薄、口釉淌、竖向水渍,口上扬;哥口厚、釉厚有横向水渍。

2. 釉:官釉亮;哥釉有出汗相,官没有汗相。

3.开片:官竖线长、横线短、线方向不定,横线根粗稍细;哥竖线长、横线短、竖线多左旋。

4. 胎:官薄,但坚重;哥厚,没有官坚密重。

哥窑明显金丝和铁线。 鱼籽蟹爪百圾碎,胎体厚薄都可见。 粉青月白米黄色,釉面光泽如肤汗。 注解: 哥窑金丝铁线明显,泡似小小鱼籽、有蟹爪纹、俗称百圾碎、胎厚薄都有,色粉青、月白、米黄都有。釉面有肤出汗的感观。这是哥窑的最大特点,近些年有报道说窑址在浙江省乌龟山。

北宋官窑仿青铜

哥窑看泡线型口 小泡密乱不太均,大泡均称浅层守。 哥窑水渍支钉有,水渍顺着口沿走。 细碎纹片鱼籽纹,紫口铁足汗光瞅。 口釉外沿有凸感,胎釉厚重超过汝。 哥窑釉厚胎灰色,灰胎施釉粉红有。 还要观察线走向,假的釉子过于厚。 区别需要多过手,铁线多向左旋走。 大线多黑上下行,小线横行短小走。 开片大小粗细清,内反线迹小钉钮。 大线小线分两色,各条都对别离手。

哥窑小件比较多,杯盘洗瓶确都有。 小泡零乱不太均,大泡均匀浅层守。

注解: 哥窑的器件口上大多数有水渍,水渍顺着口沿走,存在着显白色的水渍。(水渍:即口沿在高温下釉熔化的流淌痕迹。)有细碎纹片、紫口铁足,有皮肤出汗一样表层的釉光,这是最明显的,口沿外釉有凸感,支钉烧造,器件厚和重都超过汝窑,胎显香灰色,多数铁线由上而下显现出向左旋的裂痕,痕迹小的线多横行的是,短的小线,断线不长。有支钉是隐现的印迹,有支钉的件不一定是铁足。而垫圈的出铁足的多、哥窑是裹足,但是裹圈足立圈(即:足壁)不裹圈底的也有。大线左旋和窑车旋转方向及火走方向、胎、釉裂等因素有关,通过大小线、器件的器口也可区别官哥窑的器件。

哥窑观泡 哥窑气泡像官窑,区别层上把泡瞧。泡大层浅变化小,均匀不深认哥窑。

哥窑五足香炉

注解 :哥窑的釉泡像官窑,不同点是大泡层浅变化小,均匀。 官哥互比 竖官横哥看水渍,官大哥小来观器。 薄胎厚釉是官窑,相比双薄哥窑毕。 玉质滑润是官窑,薄釉出汗哥窑遇。 官线短毛不横穿,金线根粗尖确细。 注解 官窑的口上水渍竖着淌,哥窑水渍横向走,胎釉厚是官窑,特别是口上扬而薄,而哥窑胎厚釉厚,口厚不上扬,玉质滑润是官窑的特别之处,釉相比哥窑比官薄,但哥釉显出汗,官窑金线几乎不穿竖线,金线短,根粗稍细像牛毛纹。

南宋官窑,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南宋早期的青瓷器,为薄胎薄釉青瓷,胎薄质细,色黑褐或深灰,釉色以粉青为主,兼有青灰、青黄和炒米黄等色调,釉层薄而润泽,有纹片,满釉支钉装烧,器底有圆形支钉痕,工精质高。 南宋后期官窑青瓷的烧造追求玉石质感,改变制瓷工艺,创用素烧胎多次上釉二次烧成的厚釉工艺,制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质如玉石般的光亮莹润,釉面上显露横竖交织的蟹爪纹片或层层叠错的冰裂纹片,有说不尽的奥妙。厚釉工艺的具体做法是先低温素烧坯,后施三至四道釉,釉厚如堆脂,再经高温成器,一般釉层厚在2毫米以上。 和官窑相比,哥窑排在第二位,也历来受到宫廷、达官贵人、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的重视和关注,但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仅有一百余件,主要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等著名博物馆,数量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明代就已经难以见到,故后世所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 由于哥窑的窑址至今尚未发现,目前仍无法揭开其神秘面纱,可以说,哥窑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窑最为神秘的。

永宣青花瓷器的伊斯兰风格


伊斯兰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流传广泛,经久不衰,迄今仍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世界广大人口。千姿百态的伊斯兰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伊斯兰教自七世纪在阿拉伯半岛诞生后到八世纪中期,中东人民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建立了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也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信仰的人数仅次于基督教成为世界第二大宗教。伊斯兰教步入华夏大地已有千余年之久,九世纪到十三世纪是伊斯兰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伊斯兰文化的空前繁荣和广泛传播对中世纪的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对元末以来中国的手工制造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丝织品的花纹、印染品的图案、陶瓷器的造型与装饰、金银器的镶嵌、建筑的式样等各方面,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伊斯兰艺术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在我国的回族、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塔尔……等十个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已不再是异质的外域文化,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明代初期的永乐、宣德青花瓷正是吸收了世界上先进和强大的伊斯兰文化的营养。使它们在雄浑壮美之中散发着均衡和谐的异国风情。

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论》中说:“正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的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自从汉代的丝绸之路和中国海到波斯湾的海上航线开辟以后,中国与中东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愈加频繁,中国商品大量出口到中东地区换来大量的当地商品,扬州唐城遗址中发现了波斯陶片。进入了十四世纪,景德镇的青花瓷几乎销往所有远东、中东和南亚国家。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把进口的中国陶瓷作为模型,来仿制近似的陶器。反过来,穆斯林器物对中国的制瓷业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历史上所有的灿烂文化的产生,都毫无例外地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营养。永宣青花之所以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也恰恰证明了它吸收和融汇外来先进文化的能力。十四世纪时,中国的周边国家的文化较为落后,拿不出什么象样的东西供中国知识界惊羡和学习,只有近东和西亚国家的伊斯兰艺术蓬勃发展,给予中国青花瓷器的制作以极大的启迪。在大量的青花瓷器远播西亚诸国的同时,它们的王朝也携带方物特产频繁地来中国朝贡,将宝物奉献宫廷。皇帝对于这些宝物的装饰十分有兴趣,命画家将这些装饰画样提供给景德镇的制瓷艺人,于是便生产出成批的具有伊斯兰风格的青花瓷器。

明代初期,政府出于长治久安的对外政策的需要,对周边西域国家进行安抚,以使西域强大的部族帖木耳对明朝称臣,必需按照伊斯兰的模式来烧制瓷器,完全迎合穆斯林的审美情趣,在赏赐给他们的国王时能得到国王的喜爱。事实证明,明政府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这些带有明显的伊斯兰风格的瓷器,深受国王的宝爱,被当做最珍贵的礼品镶嵌在神庙的墙壁上,供真主和神灵来使用。由于世世代代的精心保管,我们现在在西亚和近东所见到的永乐、宣德朝官窑青花瓷器,绝大多数完美无缺,形如“库出”(指烧成之后不曾使用即入库收藏的官窑瓷器)。而且小批量的赐赠,也无法满足需要,中东、西亚、南亚的王朝大量地定购中国瓷器,其中帖木耳王朝、蒙兀儿王朝、萨法维王朝最为突出。

目前在伊朗、伊拉克、印度、土耳等国家收藏的永宣青花瓷器数量很多,总数数倍于我国的本土收藏,全球范围内最集中最重要的境外明初青花器的收藏要数伊朗的阿德比尔宫博物馆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博物馆。这两所博物馆的前身,都是伊斯兰的宗教神庙,所收藏的明初青花瓷大多是最高档次的精美官窑。有些器物在国内已遗存不多了。也有许多器物出口之后在当地由金匠们增添了附加装饰,如壶的金流和金柄,瓶的金盖,碗的金边等,金饰精工细刻,十分讲究,更烘托出皇家的气质。

青花瓷烧造史上有许多新颖奇特的造型,都是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在永宣之际创制的,如大背壶、天球瓶、僧帽壶、双耳葫芦扁瓶、双耳扁瓶、多角烛台、花浇、无裆尊、卧足碗、深腹折沿洗等……,特别流行口径在60公分左右的大盘,这些形制都特别适合穆斯林的生活起居习惯,许多造型都是依照西域进贡来的金银器、玻璃器甚至陶器为样本的。具体到各种纹饰,几何原理的应用,环带、开光、分段切割、多角对称的处理手法,加之普遍密集的花纹布局都使人耳目一新。特别是最广泛使用的西蕃莲纹样(一种团形的多叶莲花)就是从痕都斯坦,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东部一带的玉质盘子上的蕃莲图案移植过来的。明代文献中多次提到的"回回花"就是这种纹样,永宣青花瓷器上的回回花装饰无所不在,即使是传统的龙凤纹样,也总是以西蕃莲为底衬的。有的则干脆书写可兰经的语录,直接歌颂真主。

应当说永宣青花瓷器由于用途十分特殊,绝大多数用于政府的对外赐赠,所以造型、纹饰也很特殊,几乎所有新创的品种都能在伊斯兰文物中找到范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永乐青花花卉大背壶,小口、圆唇、短颈,颈上有凸起的弦纹一道,肩两侧安小环耳。腹部呈馒头状向上微鼓,中部凸出小圆圈。壶背部平坦无釉,露细沙胎,中部与面相应处有小圆圈凹进,圈内施白釉。由于无底,无圈足,此壶只可贴背平放,根本无法站立,而平放之后由于侧面有孔,盛水后即会流出,所以还不知道它的实际用途。与此相同的大背壶台湾故宫博物院也有收藏。美国华盛顿的佛瑞尔美术馆(Gallery of Art )收藏有稍晚的宣德朝青花大背壶。背壶的原型是伊斯兰的镶银铜扁壶,从铜壶肩铸的双耳来看,无底平背的扁壶是作为壁壶贴挂在墙上使用的,照搬到瓷器上由于胎厚体重,肩部的小环耳无法承受壶身的巨大重量,双耳已成为纯粹的装饰,没有实用功能了。其他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永乐青花龙纹天球瓶,小口,直径,腹部硕大如球,仿叙利亚的铜瓶的造型。永乐青花双耳扁瓶,仿伊斯兰玻璃双耳扁瓶。永乐青花双耳蒜头瓶,仿伊斯兰蒜头口双耳铜扁瓶,永乐青花龙柄花浇,仿伊斯兰玉龙花浇。永乐青花卧足碗,仿伊斯兰镶金银碗。宣德青花执壶,仿伊斯兰铜执壶。宣德青花僧帽壶,仿伊斯兰铜僧帽壶。宣德青花深腹沿盆,仿伊斯兰镶银铜深腹折沿盆。宣德青花罐,仿伊斯兰陶罐。宣德青花无裆尊,仿伊斯兰黄铜器座。宣德青花八角烛台,仿伊斯兰九角铜烛台。宣德青花敛口钵,仿伊斯兰铜钵。宣德青花笔盒,仿伊斯兰镶银铜笔盒。宣德青花葫芦扁瓶仿伊斯兰银双耳葫芦扁瓶。

以上所举诸例形制,时代特征十分鲜明,永宣以后则很少烧制,是景德镇御窑奉皇帝之命,专门为西域诸国定烧的,它们或者作为礼品赏赐给西域诸王;或者作为贸易瓷用于与西域国家换取良马。随着明政府对外政策的转变,宣德朝以后,这种几乎完全伊斯兰化的官窑瓷器基本停烧了。说起西域,古人与今人的解释不同,明朝所称西域是指甘肃以西,(包括新疆)阿富汗、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度、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以及沿地中海东部的一些国家,那里的人们从古至今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为伊斯兰艺术的集聚地。

充满了西域风情的青花瓷器,不仅得到外国王室的喜爱,也同时受到明朝宫廷的认可,它们独特的造型和新颖的纹样超尘脱俗,不同凡响,大有将相之风,为一代青花瓷器之冠。它如此地灿烂,不仅得助于中华民族的深厚文明,而且得助于伟大的伊斯兰艺术,是中国瓷器装饰融汇外来文化的光辉典范。

俗说文化--永宣瓷瓶


一个青花瓷瓶,积淀了五千年的文明,一段宣德故事,凝结了六百年的沧桑,槌起槌落间,展示着一个王朝的盛世;价涨价消中,演绎着一段文化的辉煌。2000年嘉德春拍的拍槌已高高举起,它能安全的落下吗?

明朝正统年间,正统年间就是明英宗统治的年间,在明英宗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件大事: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这个地方被瓦剌军队给包围了,明英宗也成了俘虏,这才引出于谦的北京保卫战。正统初年,明英宗刚刚当了皇上,刚刚登基,大宴群臣,各国使节纷纷来访。有一天,他在紫禁城就宴请各国使节,吃着吃着,使节就发现呀,这些个青花瓷器,什么盘儿、碗儿、碟儿、真不错,越看越爱,爱不释手,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明英宗就把这些个使节都送走了,回头一看,各个儿桌子上,盘儿、碗儿、碟儿全没了,连洗都没洗,油渍麻花,都让这些使节给顺走了。这些使节也没留着,都送给了自己的国王,拍马屁去了,国王看见这些都非常喜欢,看见宣德――永乐的青花瓷器,都非常的高兴。这消息就传到了有一个国家的邻国,萨克森国,萨克森国王一听说邻国的使节从大明朝偷来了一批瓷器,吃着饭,油渍麻花的,就给揣回来了,另外还给买回来一批瓷器。萨克森国王就派着使节到邻国去,说要点儿青花瓷器,这国家的国王说不行,这都是我们的国宝,不能随便给你们,使节说要钱给钱,要地割地,只要给我们青花瓷器,怎么都行。这国王一想,这样吧,你们国家军事力量非常的强大,把你们一部分,实力最强的军队拨给我们,萨克森使节回到国家,就跟这国王说了,国王想了半天,一咬牙、一跺脚,就把萨克森的十支近卫军,拨给了邻国,用十支近卫军换取了十二个青花的花瓶,历史上有段故事,这段故事就把它称之为“近卫青花”。

这可不是胡侃,史书上都有记载,而且这近卫青花瓶至今近陈列在德里斯顿博物馆呢!所以说,这青花瓷器,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都喜欢。直到这600年后,在公元2000年5月的嘉德春拍场上,一件明宣德松竹梅纹碗登上拍卖台,就这一件,就又为嘉德春拍增色不少。

一个碗能卖80万,这可比金碗还贵,能有人要吗?还是听听这专家跟您聊聊这几年,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器的市场行情怎么样?

文物鉴定专家原苏富比拍卖师王宁先生“在1986年,当时香港一个赵先生的藏品,一个青花扁壶,葫芦形的扁壶,当时这个价钱1986年的时候,卖了港币就是700多万,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价钱,如果现在出来,肯定翻两三番都不止。这个东西很特别的,其它的扁壶有很多,平均的都是几百万了,当时90年的时候,有一个差不多的,卖了差不多400万,80年的时候就是100万,90年的时候就是400万,就是这么一种涨幅。”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这只松竹梅碗是1990年拍的,就是说10年前拍的,这个碗尺寸,比(嘉德的)斗笠碗要大一点,图案是一样的,这个碗拍了363万港币。”

嘉德瓷器工艺品部商务经理闫东梅“我们公司这几年来,也拍过不少永宣的好的青花瓷器,96秋我们拍了一个,宣德的青花八角形蜡烛台这种东西当时肯定不是中国人用的,是外销的。同样的东西在上海博物馆也有一件,几乎风格是一模一样的,这个当时也卖得算是不错,卖到305万。”

听专家们一说,这国际市场上的行情这么火,不过,那也是昨日黄花了。现如今,行情有点往下跌,就跟那股票遇着熊市了似的。

文物鉴定专家原苏富比拍卖师王宁先生“现在并不是永宣青花瓷器在国际市场上拍卖的最高峰。因为这个,怎么说呢,因为它80年代末期,已经到了高峰以后,它走了一个下坡路,90年代初,有一个“黑色星期五”,您可能听说过,就是经济的衰退呀,什么的,而且就是现在人的品味,也在不断的改变。”

那到底应该值多少呢?其实这艺术品市场跟股市还真差不多,那行情瞬息万变,不过,嘉德公司心里有数。

嘉德瓷器工艺品部商务经理闫东梅“我们估计可能是比高线要好一些,大概是150万元左右吧。”

明仁宗是一个比较宽松的人,而且,他任用了文官集团,用了一批文官集团,老打仗不行啊,该稳定,该建设了,因此,一些文官也就登堂入室,成为掌握命脉、经济命脉和政治命脉大权的重要官吏了。在(继永乐之后的)仁宗年间,文官胆儿大,可以指责皇上,到最后,有一个翰林世族叫李时勉的,公然就写了个奏书骂皇上,那意思就是说,你明仁宗,可不能够去贪近女色,你要听左右大臣的话,另外,别盖宫殿了,要把这些钱用到经济建设当中去。按说也是对的,不过这词儿都太激烈了,皇上终究是皇上,就把李时勉给召到宫廷当中,就质问他,李时勉又痛陈了一下了他的想法,说你要这么做,国将不国如何如何,越说仁宗越生气,告诉左右,给我揍他,武士刚要揍他,李时勉又说了,说你要打我,你就是昏君,你打忠臣,你就是昏君,越说越气,明仁宗是越说越气,就忽然觉得,心口窝发咸,嗓子眼儿发甜,一口气没过来,窝过去了,两天之后,愣让大臣给气死了。他这一死,当时太子朱瞻基在南京当监国,众大臣赶紧把朱瞻基就请到了北京,登基当了皇上,这就是著名的宣德皇帝,宣德皇帝当政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出使的郑和这个船队给召回来,另外,别打仗了,开始加强经济建设,真正形成了一种叫做“仁宣之治”。这段时间仁宗到宣宗“仁宣之治”,这段时间就是发展经济,人民开始富裕,政策宽松。马上就干另外一件事儿,他就想替父报仇,他知道,明仁宗是让李时勉给气死的。有一天他就跟边上侍卫说,到大牢里边把李时勉提出来,侍卫去到大牢里边,提李时勉去了。明宣宗越想越生气,跟边上人又说,不用见我了,马上拉出去,砍了,又一个侍卫就冲出去,到大牢,那意思马上给他剁了就完了。这个侍卫从西门出去,那个侍卫押着李时勉从东门进来的,谁也没见着谁,这个侍卫跑到监狱里边一看,押走了,跑回来想告诉皇上已经押过来了,跑回远远就看见,朝廷上站着一个人,吓了一跳,这不是李时勉吗,穿着袍服,官复原职了,这不是要宰的人吗,怎么还官复原职啊,这是怎么回事儿,这走岔了,阴差阳错,反倒歪打正着了。他把李时勉押到宫廷之后,明宣宗一看,一问,李时勉把他怎么劝仁宗的话这么一说,明宣宗一听,说得对呀,越听越感动,说这样的忠臣我怎么能杀呢!因此上,马上官复原职,亲自为他戴好了帽子,穿好了衣服,把他请到了原来的品级台前,他又官复原职了。

这永宣皇帝把他杀父仇人都给放了,这一下他在文官集团中的地位一下就上去了。紧接着,他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轻赋税,真正为农民减负,就在执政期间,农业水平上去了,手工业发展了,文化来源减轻了,也就是上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宣德青花露头角。

都说“青花“,那到底什么叫”青花,所谓“青花”,一般是指应用“钴”这种原料在胎上绘出花纹,然后在施加秀明釉,然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文物鉴定专家原苏富比拍卖师王宁先生“这种钴料当时是从波斯进口的,我们中国当时没有钴料,但是他们那边有钴料,但是他生产不出来高温的瓷器,所以这种是外国的钴料,跟中国的瓷器一种非常完美的结合。”

“钴”这种原料,过去还有一个名字,叫“苏麻泥青”,一听就是外国名,那这“苏麻泥青”又是怎么流传到明朝的呢?

要说到苏麻离青,还得从朱元璋说起。1398年,朱元璋得了病了,知道自个儿不久于人世了,就把帝位传给了他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临死之前朱元璋就把朱允召到身边儿,告诉他,说我把这些个文臣武将,我都给你收拾得差不多了,藩王我也替你基本上把他们都削除了,现在唯一的威胁,就是燕王朱棣,你要小心他,临死之前,拿了一个锦匣,告诉他就是一盒子,危急时刻,打开锦匣,可保你的性命无忧,完了以后,就死了。朱允炆――建文帝登位,老皇上说朱棣不是好人,因此上来以后,先把朱棣,燕王朱棣的燕王的王爵给砍了,削了。燕王早就不服气,这小孩子当皇上,我现在手握重兵,于是发动了靖难之变,进军南京,打了好几年,最后把南京城给包围了,于是燕王军就冲进去了,朱允炆没办法,突然间想起来了,噢!对了,朱元璋临死之前给我一锦匣,打开以后,告诉我性命无忧。“叭”一打开,眼泪差点儿掉下来,里面搁了三样东西,一个是把剃刀,剃头发、剃胡子的剃刀;第二是件袈裟;第三是张是张度碟,这度碟就是和尚的身份证。看见这个东西,明白了,朱元璋早就知道,我斗不过燕王朱棣,因此上,给我准备好后路了,趁四下无人,把脑袋刮了,穿上袈裟,拿着度碟,皇上改和尚了,从后殿就跑了。朱棣夺取了政权,自称永乐皇帝,就是永乐年间了,他没有抓住建文帝,没有确确实实建文帝死了的证明。后来又听说建文帝成为和尚就跑了,跑到西洋一带了,东南亚一带,因此上就派出了,他贴身太监郑和,下西洋,去寻么儿建文帝,杀人灭口,斩草除根。

郑和在永乐年间六下西洋,这建文帝他是没回来,把这苏麻泥青带回来了,当苏麻泥青与中国的制瓷技术一结合。

让我们再回到嘉德春拍的现场,现场的气氛越来越凝重,价位也一点点的在爬升。

180万,而且,到了180万,还没封顶。还是先看看这碗,在永宣瓷器中光这碗就有十几种器型,斗笠碗是典型的永宣器型,而且釉色特典型,听听专家对什么叫典型器物进行分析,做个参照!

文物鉴定专家原苏富比拍卖师王宁先生“它这个胎相当的白,极白,而且摸起来手感特别特别的细腻,这种感觉只有以后的清代官窑,清三代的官窑,康雍乾官窑才有这种感觉,而且还是康雍乾好的官窑,才有这种感觉,一般的官窑瓷器达不到这种水平。它这种釉子,您看这种釉子,您看着它是白的,实际上它是泛着鸭蛋青的青色。这种颜色是怎么得来的呢,当时烧出来以后,肯定是洁白的,跟咱们现在做出来的东西一样,但是经过数百年的流传,数百年的跟外界的接触,它是一种自然的、泛青的这么一种现象。这种东西到现在来讲,仿制,是仿制不出来的。这种跟所谓木器,玩文房杂项所谓那种包一样,是现在做不出来的。然后你看,它这种青花,青花这种蓝里边有黑,所以它既然有黑,它就显示出层次感。而且它有深的地方、有淡的地方、有浓厚的地方,而且这釉子上,你看,它有一种桔皮的感觉,你如果拿手去摸它,它不是很平的,是一种坑坑凹凹的这么一种感觉,很自然的这种缩釉。”

关于桔皮釉,本来是工艺并不完善的一种表现,这跟后来的康、雍、乾三代的瓷器,跟抹了油的那种感觉不一样,显得特糙,可是就因为它糙,它才值钱!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我们一般人审美,就认为工艺水平越高,审美层次就越高,这是一般人的审美。但是作为个性化的审美,它会认为有缺陷的东西,它越有缺陷,它越有它审美的价值。我们翻过来说一种大众可以欣赏的,你比如说服装,我们早期都希望服装都做的,因为早期服装是不规整的,比如针脚都是人工的,针脚有大有小,或者是等等,它有一些工艺上跟不上的,自从缝纫机出现以后,大家又觉得针脚一定要整齐,所以对服装的一般要求,都是非常,要缝制非常精致;那么现在反过来有一种审美,你比如最高级的西装它是手工的,它一定达不到机器要求,但是你比如说有的是明线,它这种审美又返朴归真,又回到了这个原先本质的状态。我觉得永宣瓷器高就高在这儿,它的最原始本质状态不是人为的,是它天生就有的,而这个在后来时候,除作伪的人追求过,没有任何人,在主观意识上追求过这种审美。”

这东西,得品,这碗,颜色好看,视觉得到享受了,用手轻轻一弹,声也好听,听觉也舒服了,用手一摸,触觉也有反应,这么多感觉器官都用上,这不就是享受吗?

要说到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器,它有它独特的特点,从纹饰和器形上来讲,它有两大特点。第一大特点是以宫廷御用为主。当时,宣德皇帝本身多才多艺,爱画画、爱玩蛐蛐、逗鸟,因此上对这些个工艺,对这些个青花瓷器,非常喜欢,他经常把自己的创意告诉底下人,应该怎么怎么做。因此上,宫廷当中,被宫廷利用的一些青花瓷器,相当的多,既然给皇上用的,那么无外乎在纹饰上,就是龙纹、凤纹,给皇后用的龙凤的这种图案非常多。再有一个大特点,那就是青花瓷器的器形,多是以一些个外来器形的这个器形为基础、为主,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瓷器大多是外销的,现在看大盘子、大碗儿,说这大盘子干嘛用的,实际那都是给印度,那时是手抓饭,手抓饭搁到大盘子里边。在南方,小盘儿、小碟儿、小碗儿,特精致,现在呢,在青花瓷器当中,特别是永宣年间,很难看到小的,关键是那时都是外销为主,真正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纹案,图饰,包括这个器形,不是很多,而像这次嘉德上拍的,这件松竹梅纹的青花碗,那就太少见了。松竹梅,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典型的文人所崇拜的“岁寒三君子”,把这“岁寒三君子”,放到这个永宣年间的青花瓷器当中,那恐怕是不多见的。像这么一个珍贵而又珍贵的,一个青花瓷器,它到底能以多少钱成交呢?

210万,一槌定音,这件青花松竹梅纹碗经23个回合终于成交。然而,210万,是不是就是这个碗了真正价值呢!

嘉德瓷器工艺品部商务经理闫东梅“可能比我们预估的要好一些,我们预估可能是比高线要好一些,大概是150万元左右吧,但是现在拍到了210万元。”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卖的这价钱,我认为是个正常价格,甚至还偏低。”

文物鉴定专家原苏富比拍卖师王宁先生“类似的松竹梅碗,在当年香港86年,在那个时候就卖了374万元港币,所以说国内跟国外稍微有一个差距。”

210万这仅仅是在市场处于低谷,国内与国外存在着价差的前提下的好价钱,距离行情高走,还有相当的空间。

嘉德瓷器工艺品部商务经理闫东梅“近几年来说,可能价位相对于来说,是不会升值太高,但是它是绝对保值的,因为它的品味在那儿,而且是年代比较悠久,而且是明代青花瓷里顶尖的瓷器。但是长时间看的话,肯定有升值的潜力,因为最近几年,大家都在炒青代的瓷器,有的价位很高,老一辈收藏家看重的就是永宣,比较早的明代的收藏家青睐青代的瓷器。我想可能有个十年或多少年,这种永宣好瓷器还是会叫上价的。”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我觉得它价位还会升,因为前提是什么,就是对永宣瓷器认识,他要有一个过程。一些新的收藏家,要对它有一个过程,认识得需要时间吗。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将来一旦有了科学的办法,对它鉴定,就是它没有了真假这个担心以后,它还是会很值钱的。”

文物鉴定专家原苏富比拍卖师王宁先生“这种永宣的东西,应该还是非常有收藏价值。为什么说,因为它毕竟东西不多,而且做出来的精品,真的是很精,所以我看它也非常有收藏的潜力,但是具体说什么时候,这个价位回到80年代末期的水平,或者比那个时候更高,也不是以我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还要看国际市场大趋势,还有这些收藏家的心态。”

中国青花瓷富有东方民族艺术之美,感染力极强,而且这青花瓷器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上一大创举。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在宋以前,所有绘画的东西,就是瓷器上绘画的东西,它不能进入宫廷,宫廷的审美是摒弃这一方面的,您比如说唐代的长沙窑,很小一支,到了宋代主要是磁州窑,大量的画工,磁州窑都是北方的吗,宋代的五大官窑中,汝官哥钧定这五大名窑中,都不包含绘画内容,它都是以颜色做为表现形式的,跟它国家倡导的政治,就是它一种儒家思想,比较收敛的思想,都比较吻合,他认为凡是带有绘工东西,都过于热闹,不符合它的这种理学观念。”

青花将近线条的粗细疏密来描绘图案,青白相映,幽靓苍翠,与我国传统水墨画有着皆趣同功之妙,给人以恬静舒适,赏心悦目的感受。而这一种文化的品味必然会支撑着这一文化流派延绵更古,承续未来。

这件明宣德青花松竹梅纹碗,最后以二百一十万元人民币落槌成交。成交的结果还令人满意,有的业内人士说,拍得不错,基本上实现了它的价值,也有人认为拍低了,众口难调,不管怎么说,还是实现了其价值,可以说这个成交价格,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但同时,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这个碗顺利成交了,而在嘉德其它场次的拍卖会当中,还有很多精品的拍品上拍,其中有一类拍品,这次引起了很多买家的兴趣,那就是扇面儿。说到扇面了,扇面文化在咱们中国,也是流传非常久远,而且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今天没时间了,在下一期《俗说文化》当中,希望您再次打开我们的《俗说文化》接着聊。

明代永宣牡丹纹青花瓷的特征差异


明代永宣牡丹纹青花瓷的特征差异。

在购买古瓷时,不光要掌握基本的瓷器知识,更要对各个年代瓷器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把握,这样才能够少吃亏、买假货。在这里作者将介绍:青花牡丹纹,元代与明洪武的容易区分,洪武与永乐和宣德的也容易区分,而永乐与宣德的则很难区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探讨一下。

元代与明洪武时期是青花瓷发展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阶段。因明洪武时期瓷器生产是在元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洪武瓷与元瓷很相似,往往被人误认为是元瓷。不过以元代及明洪武时期常见的牡丹纹青花瓷器为例,从其纹饰特征上,还是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的。

经过研究得出永宣青花鉴定的核心结论:

一、缠枝波形纹,所在器型为玉壶春瓶者,多为永乐的,为高足碗、罐、缸、钵者,多为宣德的。

二、缠枝条状圆形纹,多为永乐的。

三、缠枝块状圆形纹,所在器型为玉壶春瓶者,多为永乐的,为方流执壶为宣德的。

四、折枝纹,所在器型为方流执壶者,多为永乐的,为高足碗和盆者多为宣德的。

五、青花瓷盘,上有穿牡丹龙纹者多为宣德的。

六、青花12棱折沿盘和花口盘,12折枝花的折端裸露者,多为永乐的,有大叶遮盖者,多为宣德的。

七、画在盘上的牡丹花朵与别种花朵糅在一起的缠枝波形纹,7种或11种花朵者,多为永乐的。8种或12种花者,多为宣德的。

八、牡丹花叶芽,尖细如小柳叶形者,多为永乐的。

九、牡丹花瓣边缘有留白联珠式勾边者,多为永乐的。

为什么说汝窑与官窑不分?_陶瓷常识


历来都有“汝”“官”不分之说。这个“官”,指的是“北宋官窑”。现已探明,所谓的“北宋官窑”,指的是离汝窑(宝丰清凉寺窑)仅30公里的汝州张公巷窑。两个窑的制瓷风格相近,有时难以区分,但两者也有明显区别:一、汝窑器釉色为纯正的天青色,而张公巷窑釉色显得浅淡些,釉面玻化程度高,手触有光滑感。开片细碎、明显;二、张公巷窑胎体较汝窑瓷器要薄,胎色泛白,不是香灰色,而是灰白色;三、汝窑瓷器圈足呈八字形,而张公巷窑多为平直圈足,支钉呈圆形小米粒状,数量略多,双单数都有,而汝窑支钉呈芝麻状,一般作单数;四、形制上也有不少差异,张公巷窑的一些瓶类器造型与汝窑有差异,不少方口、菱花和四方平底的盘、洗类器为汝窑所未见。

汝窑器唯其名贵,自宋元起即有仿烧,至明宣德,清雍、乾年间达于高峰。明清仿品,多署当代年款。明代仿品釉色偏蓝,釉开片较明显;器形与仿造当代一致;清代细致程度胜过于明代,一般也署当朝年款。修胎讲究,胎体灰中泛红褐色,露胎处均以红褐色釉水涂抹;釉面清澈透亮,与宋代汝瓷质感不一样;造型繁多,且大小悬殊,易于识别。总之,明清的仿品,由于制瓷的审美观念不一样,还是较好辨识的。

现今随着收藏热的升温,仿烧尤盛。所不同的是明清仿烧在景德镇御窑厂,而现今在河南汝州、禹州和宝丰县等地的民间窑场,因此,仿品也越见其差,这倒也降低了鉴识的难度。现代仿品既仿釉色,又仿造型,多数用注浆模制法制胎,胎壁偏薄,质地过细,没有宋汝瓷胎骨中的那种间隙和空洞现象,胎色偏白,或闪黄色调过重。迎光釉面不见真品的微红色。釉色透明,有较强的玻璃光泽。开片也不是珍珠状,而是呈直线网状开片,开片不够干脆,过于隐约,也有的线条过硬。造型不是过大就是过小。有的釉面气泡密集。以上情况,如见其一者,即要慎重。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为什么说青花瓷永宣不分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为什么说青花瓷永宣不分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