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的瓷器价值 > 导航 >

中国当代陶瓷的人文价值

中国当代陶瓷的人文价值

古代的瓷器价值 古代瓷器价值 中国古代陶瓷器

2020-11-02

古代的瓷器价值。

中国当代陶瓷的人文价值分享到新浪微博

当代中国陶瓷作为一个主要的收藏品种,已经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认可。关于其市场价格的探讨,也越来越热烈。价格是价值的体现。探讨中国当代陶瓷的人文价值,可以使我们对这一重要收藏品种,有更加深刻和长远的认识。

陶瓷起源于中国。商代以降,及东汉时,青瓷盛行;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取代金银铜器、漆器,始为民用;宋崇理学和禅宗,尚典雅、质朴、含蓄,北宋官窑、南宋官窑、汝窑、钧窑、定窑等五大名窑应运而生,中国瓷器的烧造达到了第一个历史高峰;至元以后,宫廷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专制御瓷;至明清,瓷器出口成为对外贸易之最大宗;清三代时期瓷器胎质缜密,釉质细润,图案华丽,装饰高雅,遂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第二高峰。

乾隆后期,中国瓷器逐渐衰落。各陶瓷产区固化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和传统工艺。工艺技法的同质现象开始明显制约现当代陶瓷的进一步发展。如景德镇青花、粉彩,醴陵釉下五彩,龙泉青瓷、宜兴紫砂、佛山公仔,陶艺作品过于强调其地域和工艺特色,反而千篇一律,不敢越雷池半步;陶瓷的造型、烧制和绘制等上百道工序各有专人,陶瓷艺人穷其一生专攻一道工序,不涉其他。手工艺者大量抄袭,借鉴,临摹前人作品。从材料到工艺,从构思到呈现,了无新意。taOCI52.com

清末民初,对中国当代陶瓷产生积极影响的是程门、金品卿、王少维、潘匋宇等浅绛派艺人以文人画绘制釉上彩瓷;民国时期,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艺人也逐渐以绘画的技法、品格绘制陶瓷。这成为近现代陶瓷史上的一抹亮色。这种以艺术家鲜明的个人风格进行陶瓷创作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但远远没有形成主流。受重“官(窑)”轻“民(窑)”,厚古薄今的思想影响,人们对于器型与工艺的欣赏,远远超过对当代陶瓷艺术本质的追求。

陶瓷界通常将中国当代陶瓷分为三种流派:传统派,现代派,和介于其中的传统与现代结合派。大概没有人会对这三大流派的分类作过多的争议。争议反而在于,艺术家本人或者市场对于各个流派的具体内涵。大量的争论甚至结论,将这三者严重地对立起来,肯定一个而全面否定其他。这是十分片面的。

中国当代陶瓷的发展路径,和西方的最大不同,在于中国当代陶艺的全面发展受到传统陶艺和西方当代陶艺的双重影响,这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限制与束缚。因此,我们绝不应当断然否定优秀的传统,以及在这个传统基础上的延续和创新;我们也应当以宽阔的胸怀,迎接对西方当代陶瓷观念的对接。二者的一个共同的价值,都是在创新,无论是基于传统还是基于当代。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便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当代陶瓷的人文价值。

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对中国陶瓷的影响巨大。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重大区别,在于中国画对于线条的强调以及二维空间的应用。这在对具象的表现力上似乎受到一些约束,反而使得中国绘画更加专注于画面的形式感和意境。中国的书法艺术,世界上独一无二。从象形文字绵绵数千年发展至今,仍然有巨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但是,将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以及诗歌和印学完整地表现在陶瓷上,是从中国当代陶瓷开始的。在陶瓷创作上,真正做到诗,书,画,印俱佳者,即使是在当代,也不常见。这里,我们要特别将陶瓷上的绘画创作和所谓的将中国画“移植”到陶瓷区分开来。区分的唯一标准,就是创新。

扩展阅读

紫砂的人文特征和人文传统


公元十二世纪初,正值我国宋代的北宋(960-1279)时期,陶瓷生产十分发达,五大名窑已趋成型。地处吴地文化中心的宜兴,以产高温釉陶驰名南北。在太湖西岸伴随着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使陶瓷生产产生了独特的人文特征,丰富的陶土矿源和优越的地域环境是产生这种特征的基础。从陶土矿源中发现的紫砂陶土并由紫砂陶土制作的紫砂陶器引领了这种特征的文化传统的形成。至公元十六世纪的初叶(明代正德年),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和对舶来文化的吸收,由紫砂陶土手工制成的紫砂壶更推动了宜兴紫砂陶器产品的生产,对宜兴陶瓷文化传统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宝库,地域陶瓷文化传统是我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素来重现人的精神成长,在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和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的过程中,社会以其鲜明的道德环境和浓郁的人文关怀,孕育了极大的精神价值,也丰富了地域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我国历史悠久,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历代灿烂的文明。中国的人文概念来自《易经》,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们在从事生产以求生存的同时,产生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这就是“人文”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一种温情,老子曾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大自然没有什么想法,所有的造化,包括人和鸟类和花木都是一样的,而人是有感情的,所有的造化都是值得和需要关爱的。人的温情是可以很深厚和很宽广的。以古代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理念强调人们的身心相与,注重精神的成长;注重身心的和谐推展到人际、社会和世界;注重物我相与、人与自己的和谐;即以人为本的观念。

陶瓷的出现是文明产生的重要载体之一,文明历史的早期特征往往以农耕作业的进步与制陶产业的兴盛为主轴,宜兴紫砂陶器的产生和进步演绎了这种文明的鲜活内容。宜兴有从新石器时期中期以来的达7000年陶器生产史,从陶土甲泥矿源中发现紫砂陶土的特殊的性能和特征,是陶器文明的新的进步,紫砂陶土可塑性强,制成器皿后有极好的透气性,高温烧成后无异味,工艺上不需要着釉,坯体又可用其他工艺手段装饰,给人们在生活中实用和寄托人文遐想创造了条件。在不同的历史的时期,人们逐渐把它作为一种休闲和寄托感思的载体。成熟的文明特征促使了人文现象的产生。人们在制作中首次用竹刻和印章的手工技法注明作者的姓名和制作年代,同时有大批的文人参与,在紫砂壶坯体上镌刻寄托思想的诗文和绘画,再通过造型的变化和泥色的选用迎合了不同人群的欣赏口味,对社会的期盼和精神世界的直观追求,使紫砂产生了浓烈的人文特征。紫砂壶继承并发扬光大了悠久的文化传统,使这种强烈的人文特征延续至今。

紫砂陶器尤其是紫砂壶发展到今天,特别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现代的价值取向给予紫砂陶艺的人文关怀并推进了当代人文特征的构筑。在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中拓殖新的人文视野成为现代紫砂陶艺发展的主流。传统的人文精神与关怀,可用为我们发展当代紫砂艺术的资源。很多的陶艺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浓烈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味”,并力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努力反映中国的文化和民族的特征。这样做的本意既是对过去的铭记,更是对这种文化本有的人文性的确认。大量的眼花缭乱的造型和装饰手法是衍展和创新的重要手段。当代的发展态势表明,一切文化都相互影响,更何况我们现在已是一个“跨文化”的存在,要更好的发展,仅和自己的历史、文化对话,显然是不够的,这就是要求我们对紫砂陶艺重视和发展现代的人文特征。

现代的紫砂陶艺,除了保持特有的手工成型工艺外,其造型的设计、整体的装饰均有了质的变化和飞跃,大量的姐妹工艺美术手段被大量的借鉴和使用,传统的玉器、青铜器、竹器、漆器、木雕、瓷器、珐瑯器、石器等众多的造型和纹饰被紫砂壶尽情地为自己的生命之树增绿添叶,这也是民族文化之精华的相互吸取。

同时舶来文化的健康有益的养份亦被吸收和利用,当代具有超现实主义抽象之变化的造型也不断涌现,与传统文化相映成趣,均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之审美情趣。著名紫砂艺人吴鸣的诸多作品是这方探索的可喜收获。还有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作了大量的选择和利用,使它的身影和当代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制作理念,丰富了人们的想象,然不变的是对文化的追求、对具有人文特征的崇拜。如上所述,你会在脑海中浮现的顾景舟的《提璧壶》,高海庚的《集玉壶》、施小马的《红与黑》、吕尧臣的《玉玺壶》、李昌鸣的《竹简壶》、葛军的《将军壶》等相当数量的富有在传统、借鉴、古今之间刻意创新的佳作。这是紫砂工艺在和历史和文化对话的结晶。在装饰工艺上你还会发现除了陶刻绘画、书法外,各种特色的浮雕、泥绘、釉彩工艺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紫砂器的外观装饰工艺手段。装饰的内容均具文化特征,古代的诗文、民族的格言、浪漫的休闲语都在反映作者所表达的自然风光、江河湖海、品行修养、豪情壮志、托物抒情、事业去向,以及喜庆、生活、处世、哲理等等。毫不夸张的说,历代文人的著名诗言志的作品都能从紫砂器的装饰上寻觅到。这种典型的人文特征都在励志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都在激励人们奋发努力或修身养性;都在爱国、爱家、爱人的情怀里培育自己生存的价值观。

具有强烈当代人文特征的紫砂工艺品,给人们带来的是美的感受、是理性的接纳、是畅愉的享受,自然地接受健康的人文关怀,而同时又向一切文明体的人文传统敞开。人的内心与生俱来的温情需要寄托,人需要在天地间顽强的显示温情而无所不在。这种让人们能接受的人文关怀,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自由空间。

当代紫砂工艺的发展,在祖国的陶瓷艺术的大家庭里,独树一帜地为我们新的人文精神的孕育与创造作出了努力,溶入现代化的特性,吸取传统经典的人文智慧,继承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可以让紫砂的生命之树长绿,这既是对过去的铭记,更是对这种文化本有的人文性的确认。只有将具人文特征事物充实到社会中,我们所为之奋斗的现代化才是由现代人实现出来的。输出真诚与关怀,造成社会的祥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紫砂工艺在当今时代对现代文明的贡献。

紫砂文化:当代紫砂文化价值回归


新世纪十年,当代紫砂陶瓷艺术在各种危机的冲击、考验下,实现了跨越性的、堪可告慰的转型,更加以文化内涵作为艺术定位,逐渐在当代中国各门类艺术发展中,巩固进而凸现出自己的存在地位和存在价值,乃至成为艺术收藏和艺术市场新的追踪热点。此次展览展出的紫砂作品,就是地处宜兴的无锡工艺学院的教师和陶艺大师们上讲台、进陶坊,勤奋实践,勇于创新,既尊重传统,又蕴涵现代意识所创作的紫砂陶精品力作,其原创性强,风格各异,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学院派陶艺家的创作实力和宜兴当代陶艺风貌。

对于真正的陶艺家来说,艺术是灵魂最好的载体,陶艺家将对生活的体验转化为一个个崭新而独特的艺术生命,陶艺家的思想与情感便得到了很好的寄托。对于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方向,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沈奇先生提出了三个观点,正契合此次展出作品的整体风貌与艺术追求。

简约化:东方美学的基质在于简约、自由、合心性。具体而言,就是虚静为本,澄怀观照,空纳万境,静了群动;就是以少胜多,不以多为多;就是天人合一,法自然、师造化,自然为大美。但长期以来,受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宣传、代言、主旋律等影响,以及西方文化潮流的影响,当代中国艺术界一直是在做加法,无边界也无中心地探索求变,唯新是问,唯视觉冲击力和展览机制是问,失去了素宁内敛的文化根性。现在不少紫砂陶艺家纷纷回过头来做减法,守住化繁为简的底线,重新在简约的本质特性上下工夫。

精致化:比之古典陶瓷艺术来说,当代陶瓷艺术从创作理念到制作工艺、技术手段,都要丰富精良得多,但为什么所成就的作品却没有古陶古瓷耐看?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静气。今天的艺术家们大都过于急功近利,很少能像古人那样静下心来,别无挂碍地把一件事情尽善尽美地做到极致,习为广大而难成精微。越是粗制滥造鱼龙混杂假冒伪劣成风的时代,真正的陶艺家越需要沉得住气,抱元守雌,精益求精,品质为上,苛求完美,才能脱平庸、超时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认证,免蹈昙花一现或各领风骚三两年的覆辙,这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并逐步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文化化:观赏宜兴紫砂壶,外行看器形、看纹饰;内行品气息、品内涵。紫砂泥的资源固然有限,也有优劣之分,但却不是作品价值评判的关键因素。判断紫砂壶的价值,贵的不是原料,而是其文化含量。作为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精神的器物化,紫砂壶若没有深厚隽永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内涵灌注其中,那就只是一件好看而不耐品味的形而下之物件而已,比之古董低价,比之工艺掉价。经由泥与火的熔融,赋予紫砂壶以诗的灵魂,方是紫砂壶艺术存在的真谛。一方面,今人不能做古人,陶艺家必须进入现代语境,表现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思考;另一方面,面对西方强势话语影响的焦虑,如何表达我们自己的现代感,以及再造我们本源性的艺术精神与审美感受,已成为现代陶瓷艺术深入发展的关键。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思考和探求,仅仅依赖一点点观念的更新和技艺的琢磨,显然是不够的。说到底,生逢其时的当代陶瓷艺术家们,面对机遇与挑战,最终的命题还是那个绕不开的老话题:回到修养更为全面和更为超迈的文化修养,进而以文养心,以心养陶,道和器并重而抟土为玉!

明人文房玉蝴蝶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的书房都极其讲究,所陈设的文房用品无不精巧别致,天趣如如,充满了一番别有会心的诗意与灵性,主人居之,可以读书,可以写字,可以作画,可以焚焚香,可以品茗,可以鉴古,可以理琴,可以静坐,可以会客,“虽咽水餐云,亦足以忘饥永日”。

那么,如此这般的书房,可令主人清心乐至、怡养性灵、培养智慧的书房,到底是何许模样呢?

高濂,明代著名的戏曲作家,于其所著的《遵生八笺.高子书斋说》中,为今人作了十分详尽的描述。

“书斋宜明净,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宏敞则伤目力。……斋中长桌一,古砚一,旧古铜水注一,旧窑笔格一,斑竹笔筒一,旧窑笔洗一,糊斗一,水中丞一,铜石镇纸一。左置榻床一,榻下滚脚凳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或置鼎炉一,用烧印着篆清香。冬置暖炉一。壁间挂古琴一,中置几一。如吴中云林几式佳。壁间悬画一。……几外炉一,花瓶一,匙箸一,香盒一,四者等差远甚,惟博雅者择之。……坐列吴兴凳六,禅椅一,佛尘、掻背、棕帚各一,竹铁如意一,右书架一”。

如何?诸君读后是否大呼过瘾?

高濂文中所言“旧窑”,是指属于古代陶瓷,比较名贵珍稀,却又没有标明朝代、窑场、作坊名号,如此这一类都可归入“旧窑”的称谓之中。而本文所要介绍的,即是一只充满了文人雅致的白玉蝶形笔掭,同高濂文中所提到的笔洗、笔格、笔筒一样,功能相近,都是伺候笔的文玩。笔觇,又称笔掭(舔),是文人书写绘画时用来掭拭毛笔的用具,有瓷制、玉制、琉璃制、水晶制之别,由于今人早已弃置毛笔不用,因此许多人就对这种文房雅玩十分陌生了。据考证,这种掭笔工具,最早出现在宋代,国内博物馆现存最早的有南宋哥窑荷叶形笔掭一只。“笔觇”之名,应发端于明晚期,出自苏州书香门第文氏一脉、明亡之际以绝食呕血殉国而卒的文震亨。文震亨博学风雅,名士风流,著有艺术博物志一类的《长物志》一书,“笔觇”一名即见于此书。屠隆是与文氏同时的又一位风流才子,著有《考盘余事》,于书中名列了四十五种文房器具,其中“笔格、砚山、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觇……”等等,“笔觇”名列第八位,由此可见笔觇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了。明代瓷业高度发达,再加上文震亨个人的偏爱,所以他的《长物志》就很武断的说:“笔觇,定窑、龙泉小浅碟俱佳,水晶、琉璃诸式,俱不雅,有玉碾片叶为之者,尤俗”。

到了清代,笔觇这种文房器具从材质和造型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所选的材质多为更具有实用价值的砚石,文人名士尤其追求石中名品。二是其造型已演变成砚式,或为长方形居多的几何形状,故有“砚砖”之称;或为天然籽料磨平而为之,又称“籽砚”。

友人这只白玉蝶形笔掭,严格来讲,根据其断代,应称之为笔觇。“觇”,窥看也。笔觇,就是毛笔在悄悄地一点一点地,试探着、观察着一个精致的美好的东西譬如,这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白玉蝴蝶”。

白玉蝶形笔掭,长68毫米,宽35毫米,最厚处8毫米,玉质为和田白玉,籽料,极其细腻莹润,正面和背面均有淡黄色的沁色,包浆自然,氤氲着一种宝光老气。雕工精细沉着,秀丽逼真,巧夺天工:蝴蝶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十分饱满,张开的双翅,形态优美,线条流畅,尤其是翅膀中间所蜿蜒的十几道如琴弦一般的圆弧纹,跳动着灵动与欢快,恰似夏天荷花那妩媚绽放的花瓣。而蝶身之上线条繁复,表现细致:颈部的两道人字纹,稍下的网状背纹,两旁两条长长的半圆纹,尾部数道横纹和小立纹,构成了极强的立体感。妙哉!如此这般的小巧尤物,称之为“笔觇”,该是多么的恰当与形象啊。

明代玉器,尤其是晚明玉器,由于时代追求享乐奢靡的风气所致,已经逐渐脱离了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特点,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讲究装饰美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地处繁华江南的苏州,其玉雕尤以精工巧致首冠全国,“玉工辩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天工开物》)。这只小小的白玉蝶形笔掭,就浓缩了晚明玉器所具备的时代气息与艺术特征,正可谓小中见大、管中窥豹也。

“人道庄周梦蝴蝶,我言蝴蝶梦庄周。庄周解飞蝶解语,说向蝴蝶应点头”(杨万里《题巩仲至修辞斋》),蝴蝶,人称“大自然的舞姬”,多情之物也,当它从玉工之手悄然破茧成蝶,翩然降临书案之上,该为文人墨客书写作画之时平添了多少的情致雅趣啊!而若是换作了没出息的我,掭笔事小,把玩事大,早就集我万千宠爱于“玉蝴蝶”一身,成为我的文房专宠了理由堂而皇之,“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啊!

收藏里的人生


豫君

好友甚爱瓷器收藏,每次去外地,总不忘逛逛当地的收藏市场,日久天长,家里的瓷器藏品多得可以办一个小型瓷器博物馆。

我与好友交往甚密,一来二去,在他的熏陶下,对瓷器的发展也有所了解,每次与好友探讨瓷器话题,我朗朗而言,朋友笑而不语,末了一句话定论:“你不当瓷器鉴赏专家,实在屈才。”然后他背手而立,对着面前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瓷器或凝神或眯眼、或皱眉或大声叫好。我想,那刻他一定沉浸在某种无与伦比的幸福之中。

上周,老家一位远房亲戚揣着一个老式旧皮包按响门铃。亲戚进屋后,简单客套几句,打开皮包,从中拿出一样用布裹了又裹的东西。纳闷之际,裹在外面的布一一展开,一件瓷器出现眼前。亲戚说是上辈子老人留下的,想托我找专家鉴定一下,看能值多少钱。我的第一感觉,亲戚的这件古董是青花瓷。若是真的,价值不菲,遂带亲戚携青花瓷直奔好友家。

好友捧起瓷器里里外外观察一遍,思考片刻后又从橱柜里取出放大镜,在青花瓷上搜寻。好友判断是件仿元青花瓷,不过这件仿品仿制得实在美轮美奂,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好友说得兴致勃勃,我的亲戚却非常失望。好友说,虽是仿品,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好友感叹道:“收藏一件真品固然重要,但在我的所有藏品中,真品也就那么可怜的几件,十有八九均为仿品或赝品。而我明明知道它们是仿品或赝品,但我收藏的目的不是它们的价值,而是藏品背后的文化底蕴。”好友的话让我既惊讶又释然。

收藏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对待生活,我们也应该有一颗平常心,名、利、贪、欲不过是烟花一场,在平凡的日子里能享受到自己心中追求的快乐,难道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中国近当代艺术陶瓷精品展在京举办


为推动当代艺术陶瓷走上精品之路,2017年11月11日,由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与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收藏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精品高峰论坛暨中国近、当代艺术陶瓷精品展”在中国艺交所民族文化宫新址开幕。来自全国16个窑口300件藏品参展,近120位与会代表参加了活动。

这次论坛和展览的目标是探索当代艺术陶瓷的精品之路、研讨当代艺术陶瓷精品的创新,贯彻推动《中国当代艺术陶瓷收藏精品标准》,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艺术家,创作出本世纪的经典之作,打造当代最具收藏价值的国家级艺术陶瓷精品品牌,提升我国艺术陶瓷创作的总体水平,展示我国极具收藏价值的近、当代艺术陶瓷优秀作品。建立完善的中国近、当代艺术陶瓷集创新、创作、评审、认证、品牌、展示、交流、交易、收藏为一体,规范、有序的收藏体系。

这次参展的作品,是建国以来我国各陶瓷产区的经典之作,选出自1950年至今,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陶瓷精品。其中包括:俗称5、6、7(50年代—70年代)的陶瓷精品,特别是1962年特制的红色官窑水点梅花笔筒,还有特殊意义的文革时期的经典,改革开放以后的汝瓷精品、钧窑精品、定窑精品、龙泉青瓷精品、官窑精品、山东青瓷、刻瓷精品、湖南醴陵奥运瓷精品、德化窑精品、景德镇窑和清华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部分学院派师生的经典作品等,300件不同时期、不同品种、不同特色的经典作品蔚为壮观。

钧瓷作品的人物造型


说起钧瓷的人物造型,似乎大家并不看好。仅从见过的钧瓷人物造型来看,能入眼的确实不多。在市区一家出售钧瓷的店里面,见到过一件有着文革印迹的人物钧瓷。如果从收藏的角度看,非常有价值,因为它是特定年代的钧瓷,不仅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还很罕见。但从审美的角度看,还是有很多欠缺的。

钧瓷难道真的不适合烧造人物吗?

换一种思路,也许便别有洞天了。

的确,换了一种思路,避开了钧瓷的弱点,似乎便找到了钧瓷烧造人物造型的出路。

在荣昌钧瓷坊的展厅里,见到了钧瓷十八罗汉。虽说是佛教题材,但每个罗汉造型生动,甚至连肌肉感都表现出来了。不过表现肌肉的不是钧瓷的釉色,而是素烧后的胎质。这并不是一种创新,而是一种拿来主义,因为在中国古陶瓷人物造像上,面部或手足部一般为素胎,不上釉。而利用素胎的单色和质地,刻画人物表情,就容易得多了。有许多时候,能够拿来为我所用,也是难能可贵的。对于现代钧瓷来说,在纷杂的人物造型中,便表现出一种独特来。这一组罗汉造型,体量较大,面部表情更容易刻画,相对来说,表现得更为写实。

不过,仍有不少失败的人物造型。过分的繁琐、肢体造型太过丰富、表现内容太多,都让钧瓷人物造型承载太多内容而变得面目全非。

倒是近一段时间,笔者发现了一位名叫李明的钧瓷制作人,他的钧瓷人物作品,真是可圈可点。李明并不是钧瓷业内人士。他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班,曾在河南电视台工作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绕了一大圈重又回归于自己雕塑的老本行。不过,他选择了钧瓷斑斓的釉色。但是,对于李明的作品来说,你很难说是钧瓷的釉色表现了人物,还是人物的神情凸显了钧瓷釉色。

李明的作品,以泥塑为型,以钧瓷釉色来表现自己的人物。在其人物作品中,明显地显示出扎实的造型艺术功底。没有什么装饰,人物表情精准,逼真的胡须,往往是寥寥几笔却生动传神。李明的作品非常好地运用了钧釉的装饰功能,大面积的钧釉反而使整个作品显得非常干净利落,又仿佛中国画的泼墨笔法,虚实之间,让作品有了更多的内容。他的人物作品突出的是人物的表情和一双大手,仅此而已,却让你感知到了人物的整个体态。

看他的作品,人物的表情会深深地打动你,让你随着人物来静思默想。想过之后,你会觉得是人物在思,还是李明在想?

看过李明的作品,总是想,钧瓷的人物作品一定能做好的。钧釉厚重,表现人物表情不适合,但表现人物体态一定可以,关键还在于创作者。造型创作一定要懂得取舍,不能为表现而表现,而要让作品自己表现,让釉色与造型互为一体。

钧瓷人物造型绝不仅仅是想当然捏出来的,它是创作出来的。一件好的作品,一定会有创作者的思想在其中,要有审美的眼光,还要有扎实的艺术功力,这样才能创作出给力的钧瓷艺术品。

“现当代陶瓷”能否再造当代艺术神话 莫厚古薄今


即将于12月6日在广州东方宾馆举槌开拍的“中国嘉德2009广州冬季拍卖会”上,“中国现当代陶瓷艺术专场”成为焦点之一。

周国桢《沙漠风暴》

中国南方拍卖市场将首次“试水”现当代陶瓷艺术品

即将于12月6日在广州东方宾馆举槌开拍的“中国嘉德2009广州冬季拍卖会”上,“中国现当代陶瓷艺术专场”成为焦点之一。据了解,这是中国南方首场现当代陶瓷的拍卖专场。上拍的69件拍品,涵盖新中国建国60年来多个重要的陶瓷艺术发展阶段。

自中国嘉德于2008年在北京的春拍首设现当代陶瓷专场以来,现当代陶瓷开始屡屡出现在各大拍场上。综观2008、2009年两年的现当代陶瓷拍卖,能够发现除了不断创出拍价纪录之外,一个较受追捧、保持了稳定的市场价格的艺术家群落也隐隐浮现。那么当下现当代陶瓷的收藏条件是否已经成熟?它的“身份”和艺术价值是否已经到了应该重新评价的时候?

“文革瓷画像”估出600万元天价

在今年广州嘉德冬拍上,现当代陶瓷的压轴拍品是已故中国陶瓷肖像画一代宗师吴康在1967年创作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五伟人》肖像瓷板画。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及毛泽东在内的五位领袖。这套被专家认为是新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标志性作品,估价达380万~600万元。

吴康是瓷画像创作领域具有标杆性质的人物,尤以领袖肖像见长,造诣深厚,堪称一代宗师。他13岁从师学艺,17岁成功绘制出中国第一张彩色瓷画像。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画风。他创造性地采用西洋油画与摄影艺术相结合的绝技手法,用明暗适宜的笔调来绘制肖像,使之色彩分明,惟妙惟肖。吴康在新中国成立前曾为蒋介石画过瓷像,成立后一直承担为国家绘制毛主席及国家领导人肖像瓷画的任务。目前吴康生前创作的单件瓷画像拍卖价最高已达百万元之巨。

在此次拍卖会上,与“五伟人”类似的还有景德镇艺术磁场创作于1958年的《集体农场》、1975年的《入党》。业内人士指出,“五伟人”等作品的高估价给出的一个暗示是:在现当代陶瓷的收藏中,具有强烈时代特征,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历史记忆的存世作品,由于其稀缺和不可复制性,将成为收藏界追逐的热点。这可以与“文革美术”近年的不断升温相类比。

曾安楚《山河美》釉下彩高温色釉瓶

熊晖釉下五彩作品《谷泉青霭图》

五伟人瓷板画

《集体农场》

专家提点:重点关注“艺术陶瓷”

文化学者、广东巨慧文化董事长闵栎晓博士指出,对于“现当代陶瓷”的收藏,应当重点关注“艺术陶瓷”。而选择艺术家的眼光尤为重要。一般来讲,现当代陶瓷的中坚创作群体,一是我国解放以来先后被授予技艺高超的老艺术家、国家级和省级大师、教授称号的陶瓷艺术家,比如此次上拍的吴康、王步、戴荣华、赵惠民、熊声贵等,这些著名艺术家在艺术界和收藏界有很高的名望,其艺术创造个性鲜明,视野开阔,手法老辣,艺术价值极高;还有一大批高级工艺师和年轻的工艺师,以及虽没有职称但系出陶瓷世家并对某一方面有特别擅长的陶瓷艺术家,作品也具有很大潜力。

此外,“学院派”也迅速崛起,这些人以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的师生为主,其中不少有在国外留学的经历,他们在周国桢、陈淞贤、李政、谭畅等陶瓷艺术家和教授的影响下,对当今国外的现代陶瓷新理念、发展潮流十分了解,开展了许多新的理念、流派、特点的探索性创作。

“厚古薄今”非正确收藏心态

民国藏家就偏爱“当代陶瓷”

在中国的拍卖市场上,古陶瓷向来与国画、油画并称为三大主力品种。近年随着国内收藏市场的繁荣,中国古陶瓷不断创下数千万甚至过亿元的天价。但渐趋严重的古陶瓷仿制之风,以及不断“升级”的仿制手法和技术,令古陶瓷的真伪甄别越来越难,影响到了不少藏家的收藏心态。广州嘉德文化艺术中心主任陈玲玲表示,由于数量稀少,加上流转较慢,事实上真正的精品古陶瓷,目前出现在市场上的几率并不高,这从每有精品出现往往能创下拍价纪录的现象中便可窥得一斑。对于越来越庞大的收藏群体来讲,从目前的价位来看,现当代陶瓷仍处于“洼地”,有相当可观的可选择空间;从发展前景来讲,作为新兴的收藏门类,它的潜力相当巨大;而从艺术性上来讲,现当代陶瓷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在一些方面其实已经超越了古瓷。

陈玲玲说,近代鉴藏大家赵汝珍当年就曾说过,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鉴藏界,很多人看重的是景德镇当时的一批优秀陶瓷艺人烧制的、带有很强创新色彩的作品,而康乾时代的所谓官窑瓷器,在当时并不为人所推重。

闵栎晓也表示,随着中国现当代油画及国画在近几年来被海内外藏家所热捧,尤其是中国当代单幅油画作品不断拍出几千万元级别的天价纪录之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概念已日益被藏家所关注,因此同样作为美术范畴的中国现当代陶瓷艺术势必紧随其后,增值空间极为值得期待。

疯狂上涨暂不现实

需摆脱工艺品观念

记者了解到,在近两年的拍场上,现当代陶瓷一直保持了相当优异的表现,在嘉德、瀚海等已经举行的数次专场中,成交率大多保持在75%以上。在今年的第二届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王锡良的粉彩《黄山四千仞》瓷板以300万元起拍,最后以680万元的全场最高额落槌成交。

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期望现当代陶瓷出现中国当代艺术品前几年那种疯狂的扩张和涨幅并不现实,但从几次拍卖会可以看出现当代陶瓷的藏家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收藏的指导思想,确定了收藏的方向,完善了收藏体系的框架建设,收藏家的逐渐成熟也意味着陶瓷艺术品市场的逐渐成熟。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现当代陶瓷艺术市场的提升仍需克服一些瓶颈。一方面是要摆脱长期以来在人们印象中形成的陶瓷属于“工艺品”的范畴,引导藏家用“艺术品”的眼光来看待和解读陶瓷,同时在创作中摆脱“重工”的痕迹,探索更多的表现语言;另一方面,需要克服陶瓷艺术受传统的书画影响和传统制瓷工艺影响过大的局面,在作品中容纳更多对社会、对艺术、对历史、对人类等“宏大主题”进行深度思考的内容,能体现艺术家的人文关怀,凸显“当代性”,才能进一步向高端收藏市场迈进。卜松竹

传统审美与当代陶瓷的创新


陶瓷长久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传承有序,技艺深厚。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当代艺术家白明却指出:恰恰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让产区艺人产生了审美惰性,阻碍了陶瓷艺术在当代进行创新。

白明首先指出,当代陶瓷为什么要创新?其实这并不应该是一个问题,艺术品最有价值的部分一定是独特性。比如,当今的艺术品复制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绘画村”,大量生产临摹凡?高等西方油画大师的画作。但无论这些画作有多像,价格也顶多只有几百元,相对原作几个亿,是小巫见大巫了。不过,一转到陶瓷上,人们往往就糊涂了,常常认为越像就越精彩,最好是像康熙、乾隆或者珠山八友,而且,越像价格也就越高。

实际上,就像白明所说,从美学角度上讲,清代陶瓷远远不如前代,虽然其价格是天价。相反地,彩陶、汉罐、秦俑或者宋瓷,美学价值都比清代官窑要高,价格却低得多。这种市场上忽视陶瓷艺术价值的现象,让作为艺术家的白明直呼看不懂:“连古董都这样,何况当代陶瓷?”

市场的风向,直接影响到了艺术家的创造。白明介绍,像景德镇或是宜兴这样的手工业城市,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国际影响。对于这些地方的陶瓷,社会上有很多的追随者。也就是说,传统样式的陶瓷已经有了很大市场。要让产区的艺人们抛弃原有市场,去进行创新,这对于手工艺人来说要求就太高了。

比市场因素更深一层的,则是产区艺人心理上的审美惰性。白明认为,不是这些艺人真的不想创新,他们往往还想发展,但问题是,他们因为长久以来养成的审美惰性,已经不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创新。“他们就像种菜的农民一样,时间长了,对种菜有感情,丰收时心情很美妙,看着田里的菜,就能想到明天会怎么样。对于改变,他们是不放心的。”由于产区一直沿袭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使得艺人们逐渐依赖固有的审美,认为传承只是将样式和工艺传统沿袭下来。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点:哪怕技术再熟练,自己也无法直接上升到艺术家的层面,顶多是个熟练工匠。实际上,工艺与艺术的区别在汉语的表达中就已给出了答案。工艺,工在先艺在后;艺术,艺在先术在后。“工”是指劳动、技能,具有可重复性,是技术的层面。“艺”包含思想、创造,具有不可重复性,是修养的层面。“工”的比重越大,“艺”的含量就越小。工与艺本无高低之分,更无贵贱之别。只是“工”能普及,从业门槛低,从业人众;“艺”难普及,从业门槛高,从业人少而已。“其实,稍微站远一点,站高一点,就能想通这个问题,但许多人身在其中,就是想不明白。”白明叹息道。

将关注焦点集中在陶瓷的纹样和工艺特征上,不仅是产区艺人的习惯,也是如今陶瓷学术界的习惯。“很多学者只是将作品的特征进行归纳,却没有触碰背后的东西,也就是说,为何那个时代会流行这种东西?”白明指出,以往的陶瓷艺术品,都跟时代背景紧密相关。比如,在宋代,宋徽宗等最高统治者的文化水平很高,许多官吏也都是文化名人。在他们的眼光下,能流传下来的陶瓷艺术品水准就较高。宋代的五大名窑,大多是单色釉,除了造型以外,没有太多发挥装饰的空间,但依然显得高贵。另外,从考古学的角度上看,陶瓷断代也是以艺术风格为重要标准,而艺术风格恰恰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在那个时代是最新颖的。反观今天的陶瓷艺术品,时代的倾向性并不明显。这些问题,都需要学者进行研究,并指出其弊病。

由于既是教师又是艺术家,除了学术上的问题,白明也指出了如今陶瓷市场的问题。他着重指出,陶瓷市场的中介机制不够健全,大部分中介机构不具备职业画廊的规范,属于代理商,很难符合市场和法律规范。大多数情况下,艺人们必须自己独立面对市场,也就是自己创作又自己开店,还自我炒作。相反地,白明1996年便有了经纪人,因而他的作品很早就有画廊帮助推动,学术地位和市场地位很快树立了。从中他感受到,画廊可以推动审美概念的普及,还可以帮助归纳艺术家的贡献和独特性,而这一切工作都是用画集和研讨会的方式呈现的。相对自我宣传的浮夸,画廊的正式出版物影响面更大,更有利于艺术家作品的推广。

白明之所以对当代陶瓷艺术市场如此看重,是因为经济力量对手工艺人的影响格外大。“如果当代陶瓷艺术品卖出了高价位,就像当代油画或水墨画一样,许多产区艺人会认识到当代陶瓷创新的重要性。”白明还指出,如果以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标准来衡量当代陶瓷,那么当代陶瓷的价格还有很多空间,而且大陆市场的空间会比西方大。“这一两年来关注我作品的大陆收藏家明显增多了,海外市场的价格都不如大陆高。或许市场价格的上扬,是当代陶瓷的一大希望。”

白明常年在海外游历讲学,他也观察到,西方人收藏中国陶瓷,是因为把陶瓷当作中国文化史的象征物。然而,没有创新,中国的当代陶瓷如何体现出当代中国文化?如何像前代一样,继续成为中国文化史的象征物?

“由于是中国文化象征,谈到陶瓷的确很沉重,大家也很容易在感情上有所干扰,不希望自己的感情依赖受到伤害。”白明认为,陶瓷相对许多别的艺术形式,更容易让大众理解,大众接受的教育也更深入,比如,在一个博物馆就算没有油画,都会有陶瓷。

然而,纵观中国美术史,中国陶瓷的审美素养,并没有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升华,反而是在走下坡路。传统审美的束缚,已经对陶瓷创新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从清代晚期和民国就可以看出,更别提当代了。这个问题,并不能被当今陶瓷市场的繁荣所掩盖。而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艺术家、学术界、市场和政府多方配合,共同改进,为拯救中国文化的象征物而努力。

中国·陶瓷艺术(一)——中国陶瓷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第一篇 中国陶瓷概述

陶瓷的类别:陶器与瓷器

举世闻名的中国陶瓷,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

陶瓷,是由粘土或主要含粘土的混合物,经成形、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的总称,分为陶器、瓷器和炻器。由于炻器数量很少,故主要介绍陶器、瓷器两类。

(1)陶器

陶器是以粘土为原料烧制成的实用器皿。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不超过摄氏1000度,胎质粗松,器表一般无釉或只涂有低温釉,故具有吸水性、敲击之声不清脆等特点。

中国陶器源远流长,早在约一万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就发明了陶器。原始陶器是泥质陶器,制作简单,表面无装饰。新石器中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出现了彩陶艺术,多为红陶。新石器晚期,红陶开始转向黑陶。其后,以黑陶为主的龙山文化亦称黑陶文化,是中国陶器文化中的精品。

随着历史的发展,彩陶、釉陶、白陶等相继出现。唐代,制陶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最为著名的陶器工艺品当推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釉陶质生活用具和陶塑艺术品的总称。它以黄、绿、蓝作基调,经过反复的窖变,呈现出深绿、浅绿、翠绿、蓝、黄、白、赭、褐等多种颜色,展示了盛唐时期文化艺术的风韵。其中,尤以唐三彩马最为有名。明代,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工艺,驰名中外,紫砂陶壶堪称一绝,享有“世间茶壶称为首”的赞誉,在国际搏览会上屡获殊荣。

(2)瓷器

瓷器是以高岭土等作为原料,经过摄氏1200度的高温,并涂以高温釉烧制而成。

瓷器是由陶器演变发展而来的。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就创烧出了原始青瓷器。自东汉时期始,瓷器工艺日见成熟。从魏晋南北朝时起,南方和北方的青瓷就渐渐有了区别。南方青瓷以浙江越窖为代表,北方青瓷以河北邢窖为代表。北朝晚期,河北邢窖烧制出了白瓷,揭开了中国瓷器史上又一个新篇章。唐代,最终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

在唐代制瓷工艺中,在青釉、黑釉、褐釉等器物上另外施加不同颜色的釉,烧制成绚丽多姿的彩瓷,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的新手法。彩瓷的出现,标志着陶瓷发展史上第三个阶段的开始。

宋代,是陶瓷技艺的繁荣时期,以高度发展的单色釉著称于世。

元代,瓷器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和多颜色釉,把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

明清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瓷业中心。“珐琅彩”和“粉彩”代表了清代陶瓷的最高成就。其中珐琅彩瓷器被誉为“世界奇迹。”

中国是世界上陶瓷出口最早的国家,素有“瓷国”美誉。世界各国人民通过陶瓷器皿来了解中华文明,并把陶瓷作为中国的代名词(China)。

陶瓷渊源与发展概述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

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喜庆中国“游龙红瓷” 见证红瓷当代发展


即将迎来的2012龙年,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每个龙的传人都希望在龙年,能得到龙的保佑。龙是中国古老传说中的神物,是权力和皇室的象征,将龙绘制在红瓷上,喜庆吉祥又尊贵;红瓷,是自元代以来一直烧制难度最大的陶瓷种类之一,是陶瓷界一直以来渴望被攀登的高峰。两者汇聚在一起,当仁不让的成为瓷中明星。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红瓷色泽鲜艳,纯净透亮,是最正统的红色。而在1998年以前,虽然中国人自元朝就开始研究和生产红瓷,但因为其科学技术的限制,并不能烧制真正意义上的红瓷。

中国早期的红瓷又称“釉里红”,以铜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相继出现了锈红色、窑红、豇豆红、矾红等红色。简单说,它是闷着火烧成的。炉内温度要控制在1300度的高温,如果温度稍高一点,瓷器上的颜色就飞了,烧出来就是一个白色瓷瓶;如果温度稍低一点,颜色就变成黑的,非常不好看,温度高低之间允许的差额仅有10度。听着10度的温差,好像不是很少,但放在1300度的高温里,连1%都没有。当时没有温度计,所以所有的窑工都是凭经验来判断火的温度,困难非常大。这1%的误差就决定了红瓷的生死,工匠宁愿把火控制得低一点,所以早期的红瓷颜色偏黑。

雍正年间所制红瓷在工艺上达到历史最高峰,其红瓷成品红艳,但仍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红瓷器。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近50年后,才在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研制出了真正的大红瓷器,因此这种瓷器被成为中国红瓷。1998年,中国科学家攻克了陶瓷大红色釉不耐高温的世界性难题,烧出了色泽鲜艳、表面纯净的大红色瓷器,失传近百年的中国红瓷在20世纪末得以重生。这一技术实现了中外陶瓷艺人百年的大红梦,填补了世界陶瓷史上的空白。

中国红瓷,代表了中国独有的陶瓷文化,因此经常被用于高规格的商务赠送。胡锦涛主席与普京总统会晤中,向普京总统赠送了中国红瓷茶具;袁隆平院士80岁生日时,为答谢各界人士,以红瓷碗作为回礼答谢;2007年8月9日,在姚明和叶莉大喜日子里,男篮为姚明定制了“九龙方圆”中国红瓷,成为篮管中心送给姚明的神秘结婚礼物……由此可见,中国红瓷是高档商务礼品的首选。

龙年藏龙瓷,收藏的不仅是好运,更重要的是:当代红瓷的成就离不开古人的苦心钻研;当代红瓷实现了所有热爱红瓷人的梦想;当代红瓷是红瓷飞跃的又一大见证!如果您幸得“龙年生肖红瓷”(游龙红瓷)臻品,请一定要细心珍藏,也许您的这樽“龙年生肖红瓷”(游龙红瓷),将成为未来见证当代红瓷进步的重要历史依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