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陶瓷艺术 > 导航 >

陶瓷鉴定: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陶瓷鉴定: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瓷砖

2020-11-02

陶瓷艺术。

陶瓷真伪及断代一直是广大收藏者关心的话题,专家“走眼”的事儿也时不时地在鉴定界掀起风波。就在一些人质疑传统“眼学”能否辨识所有“真金”的同时,科技鉴定这个跃跃欲试的新生儿也因面临种种挑战而举步维艰。

科技含量有多高

不久前,全国首届文物艺术品物证技术交流座谈会在广东佛山市南海平洲红木古玩城举行。这次交流会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由主办方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推出的90多件文物艺术品的展览,每一件展品都通过了司法物证鉴定,拿到了“身份证”。司法物证鉴定,这词儿对很多收藏者来说还是头一次听说,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鉴定技术?

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批展出的文物艺术品都是经过一项名为自然老化显微痕迹物证司法鉴定技术来断代的,该技术主要是依靠DM数码显微多功能取证仪,实现高清观测。以古陶瓷为例,其组成成分硅酸盐物质会在时间、空间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出现老化痕迹,比如胎釉老化、自然磨损、包浆等。研究者需借助显微仪器和高倍数码照相技术观察到古陶瓷上一些老化痕迹的结构特征,并对此进行总结归纳,建立数据库,用作比对的参照物。比如宋代官窑瓷片的自然老化痕迹在仪器检测下会呈现一种几何图形,元代钧窑瓷片上会呈现腐蚀坑点积聚成斑,清代酱釉执壶上则会呈现半环形腐蚀线等等,那么这些特点将作为参照信息收录进数据库中。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技术不需要从器物上取样,检测设备也不需要接触器物,所以文物艺术品不会受到损伤。

有了仪器就科学?

司法物证鉴定真有那么神奇,能破解陶瓷鉴定的密码?

自然老化显微痕迹司法物证鉴定技术的支持者称,古代瓷器釉面上的自然老化痕迹特征与陶瓷新品、仿品、各种做旧的瓷器存在明显的区别,而且是人为不可复制的,该技术准确率接近100%。然而,不少收藏者对此心存疑虑。

据介绍,自然老化显微痕迹司法物证鉴定技术所依靠的仪器DM数码显微多功能取证仪,并不是什么新奇之物。该仪器早已普遍应用于公安刑侦工作中,通过它可以实现高清观测,换言之,DM数码显微多功能取证仪将人眼的功能放到了最大。只有通过这个仪器才能看到陶瓷上的显微痕迹,但最终还得靠人的经验和知识来判断陶瓷真伪及断代。所以说,这项技术目前的关键问题还在于必须建立一个可靠的数据库。但是中国的古窑址众多,每个窑址在不同的时间内生产的瓷器在结构上都或多或少存在差异,把这些瓷器的数据全部找齐,然后再逐个分析每种瓷器自然老化痕迹的显微特征,几乎是不可能的。

专家称,到目前为止,科技鉴定在断代方面的误差率仍难以计算。比如用学界公认的碳14测定技术,虽然可以鉴别文物真伪,但其能够断代的范围却是以5000年为间隔,像明代到清代也就不到300年,时间太短,用这种技术就无法确定文物艺术品的年代。而自然老化显微痕迹鉴定技术的误差率能有多少,目前还看不到官方公布的数据。所以说,有了仪器并不代表得出的结果就是科学。

科技鉴定咋这么难

在文物艺术品鉴定领域,科技鉴定一直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近些年,文物艺术品鉴定界不乏科技“宠儿”,像热释光测试、元素定性定量测定等都曾红极一时,但不久后它们又相继被造假者破解。那么,作为后来者的自然老化显微痕迹鉴定技术是否有强大的“防御系统”,能不被“黑客”攻破呢?

在许多瓷器收藏者看来,不管科技鉴定的科技含量有多高,都无法替代传统的“眼学”鉴定。一位资深瓷器收藏家认为:“依据传统"眼学"建立起的资料库虽然没有将其数字化,但这些世代传承下来的经验和知识更可靠、更全面,它是建立在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各个历史年代特征比对等诸多因素上的学问。而且传统鉴定不仅会从痕迹上去辨识,还会综合考察其纹饰、胎底、器型、釉色等多个方面,避免了科技鉴定的单一性。”

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单纯靠科技鉴定并不能解决文物鉴定中的所有问题。目前,各种无损检测方式都需要先进设备的支撑,不具有便携性,而且这些方法都依赖庞大的数据库,而数据库中没有涵盖的部分,在检测上就是空白地带,这就是漏洞,会授人以柄。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文物艺术品的鉴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便用同样的仪器,但操作者不一样,鉴定出来的结果也极可能不一样。所以,科技鉴定还处在一个完善的过程,更适合扮演一个辅助的角色。

编辑推荐

鉴定古陶瓷有什么要领?


中国历代名窑精品层出不穷,且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时代风尚或者对利益的追求,还有很多仿制的作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在当时就有其它地方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至于元、明、清,仿制古瓷之风更是有增无减。可以说千百年来所制仿古瓷器几乎是到处可见。偶不经心就易出错。如何鉴别各种瓷器,实有要领可求。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下面分别叙述之。

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明清两代虽有款识,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很难识别,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才不致于发生错误。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诸如此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

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

其次是款色有别。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认真加以区别,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

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德”字,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成化官窑款的“成”字最后一点,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故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万历的“萬”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

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因此,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也是鉴定工作中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而古代的形状是比过简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cm,青花和釉里红的口径也在45~58cm左右。由于胎体厚,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献都有元瓷粗率之说。

明代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特别平稳。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品,为仿品望尘莫及。明弘治传世作品不多,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扦屏、墩式碗等。嘉、万历之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正如《景德镇陶録》记载有“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说法。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时期的作品来显得有些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和种类方面都有显著增加,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以及明代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遂变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却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外,还须了解或掌握一些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许多同类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极为相似,而仔细观察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就不明显了。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壁多向外稍撇。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的盘、碗底部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的“跳刀”,而在官窑中则极少见。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胎釉原料和纹饰书法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粗看起来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但仔细加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宜德碗腹微削。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之前与真器虽然相同,但经高温烧制后,其形与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别。这可能是原料的来源,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所造成。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也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在这方面,元代是个很明显的转折点。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器物年代。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色的缺点。但在元代后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纹饰却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谐调,而且惯用多边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另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书法上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很不稳定,不适于画人物。因而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成化斗彩也是一样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但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陷。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我们在鉴别真伪时如能加以注意,是很有益的。此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线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否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粉彩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追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而使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也反映出某种时代的特征。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明代瓷器多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清代瓷器则多用大篇幅诗、词、歌、赋等作装饰文字,例如“赤壁赋”、“前后出师表”、“滕王阁叙”。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了解这一点,在我们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中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在官窑和民窑瓷器之间,有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说法。一般来说,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判别真伪的线索,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绝对的。民窑瓷器中也有五爪龙的纹饰,官窑瓷器同样也有三爪、四爪龙的作品。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就画的是三瓜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则是四爪龙的装饰。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八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鸽、犬、草虫,故这一类画面在该对期的瓷器中也出现较多。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所赐群臣的瓷器,多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青花表示为官以清,白为重,莲是廉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三羊(阳)开泰、四妃十六子、五伦论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连登、百福、百泰、红幅(洪福)齐天等。

总之,各个时代都有一些独特的征状,如能掌握这些规律,在决疑辨伪中就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要提出的是,下列时代特征必须了如指掌:元代瓷器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牙;正德瓷的回文和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书;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这些都表示了突出的时代特征。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相反,而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谓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种“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会不失其崭新的釉光。如某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烂灿如新。所以只凭“失亮”一点就作为历史年久的证据是不可靠的。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可贵的特征。不过,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所以我们还必须参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如康熙郎窑红釉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这种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色较浅谈,故称为“脱口”,器底釉色浓艳,釉多厚聚,称为“垂足”,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这种技术特征正是郎窑红最不易仿效之处。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一般来说,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质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清朝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之处,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如元代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器则比较洁白细腻,很少含有杂质,看不见火石红色。这主要是原料本身质量改变的结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从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总之,辨别胎釉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

陶瓷鉴定有迹可循吗


司法物证鉴定真有那么神奇,能破解陶瓷鉴定的密码?只有通过这个仪器才能看到陶瓷上的显微痕迹,但最终还得靠人的经验和知识来判断陶瓷真伪及断代。瓷器藏家王先生说。

司法物证鉴定真有那么神奇,能破解陶瓷鉴定的密码?

常言道:真金不怕火炼,可是不是所有的真金都不怕火炼?陶瓷鉴定专家会告诉你:未必。在成龙导演的《十二生肖》电影中就有一幕揭秘造假者是如何利用X光来改变陶瓷年代的,就连专家、高科技检测仪也难以识破其真实身份。陶瓷真伪及断代一直是广大收藏者关心的话题,专家“走眼”的事儿也时不时地在鉴定界掀起风波。就在一些人质疑传统“眼学”能否辨识所有“真金”的同时,科技鉴定这个跃跃欲试的新生儿也因面临种种挑战而举步维艰。

科技含量有多高

不久前,全国首届文物艺术品物证技术交流座谈会在广东佛山市南海平洲红木古玩城举行。这次交流会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由主办方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推出的90多件文物艺术品的展览,每一件展品都通过了司法物证鉴定,拿到了“身份证”。司法物证鉴定,这词儿对很多收藏者来说还是头一次听说,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鉴定技术?

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批展出的文物艺术品都是经过一项名为自然老化显微痕迹物证司法鉴定技术来断代的,该技术主要是依靠DM数码显微多功能取证仪,实现高清观测。以古陶瓷为例,其组成成分硅酸盐物质会在时间、空间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出现老化痕迹,比如胎釉老化、自然磨损、包浆等。研究者需借助显微仪器和高倍数码照相技术观察到古陶瓷上一些老化痕迹的结构特征,并对此进行总结归纳,建立数据库,用作比对的参照物。比如宋代官窑瓷片的自然老化痕迹在仪器检测下会呈现一种几何图形,元代钧窑瓷片上会呈现腐蚀坑点积聚成斑,清代酱釉执壶上则会呈现半环形腐蚀线等等,那么这些特点将作为参照信息收录进数据库中。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技术不需要从器物上取样,检测设备也不需要接触器物,所以文物艺术品不会受到损伤。

据该中心主任易旻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收藏热的升温,与文物艺术品相关的各类委托逐步增多,这让我们开始重点关注文物艺术品物证司法鉴定。”不过,目前借助司法物证鉴定技术鉴定文物艺术品的受众大多是身陷官司的民间收藏者,需要司法鉴定证书证明涉案文物的真实性。“在自然老化显微痕迹司法物证鉴定中,我们会按照窑口、时期的不同以及是否是精品等进行不同价位的收费。比如鉴定一件出自民窑的普通瓷器,费用最低是2000元,如果需要出具司法鉴定证书,还需再收费。”易旻说。

有了仪器就科学?

司法物证鉴定真有那么神奇,能破解陶瓷鉴定的密码?

自然老化显微痕迹司法物证鉴定技术的支持者,同时也是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在北京推广该技术的负责人梁先生告诉笔者,“古代瓷器釉面上的自然老化痕迹特征与陶瓷新品、仿品、各种做旧的瓷器存在明显的区别,而且是人为不可复制的,该技术准确率接近100%。”然而,不少收藏者对此心存疑虑。以胎釉老化来说,由于瓷器的釉质本身比较厚且不易褪色,流传至今的清代瓷器老化现象其实并不明显,难以辨别。不仅如此,同一时期的瓷器有的出自墓葬,有的在藏家手中流转,再加上不同的瓷器保存环境如温度、湿度等条件各异,极有可能造成同一时期、同一品类、同一窑口的瓷器,其胎釉呈现出的特征也会有明显差异。这些信息多如繁星、千差万别,又该如何甄别呢?

据介绍,自然老化显微痕迹司法物证鉴定技术所依靠的仪器DM数码显微多功能取证仪,并不是什么新奇之物。该仪器早已普遍应用于公安刑侦工作中,通过它可以实现高清观测,换言之,DM数码显微多功能取证仪将人眼的功能放到了最大。“只有通过这个仪器才能看到陶瓷上的显微痕迹,但最终还得靠人的经验和知识来判断陶瓷真伪及断代。所以说,这项技术目前的关键问题还在于必须建立一个可靠的数据库。中国的古窑址众多,每个窑址在不同的时间内生产的瓷器在结构上都或多或少存在差异,把这些瓷器的数据全部找齐,然后再逐个分析每种瓷器自然老化痕迹的显微特征,几乎是不可能的。”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所的李博士告诉笔者。在他看来,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大工程,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对参与者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不仅需要工科背景,还要对文物艺术品有一定的了解。”

瓷器收藏圈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造假者为了让一件元青花的赝品逃过科技鉴定,便给假瓶身安上一个真胎底。因为造假者知道,按照曾经出现过的一些科技鉴定手法,鉴定人只能从瓷瓶胎底打个小孔采集样本,拿去化验。而如今,自然老化显微痕迹鉴定技术连取样都不用,单从痕迹方面去看,通过微观的图像作为判断依据,其可信度有多高呢?

“到目前为止,科技鉴定在断代方面的误差率仍难以计算。比如用学界公认的碳14测定技术,虽然可以鉴别文物真伪,但其能够断代的范围却是以5000年为间隔,像明代到清代也就不到300年,时间太短,用这种技术就无法确定文物艺术品的年代。而自然老化显微痕迹鉴定技术的误差率能有多少,目前还看不到官方公布的数据。所以说,有了仪器并不代表得出的结果就是科学。”李博士说道。

科技鉴定咋这么难

在文物艺术品鉴定领域,科技鉴定一直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近些年,文物艺术品鉴定界不乏科技“宠儿”,像热释光测试、元素定性定量测定等都曾红极一时,但不久后它们又相继被造假者破解。那么,作为后来者的自然老化显微痕迹鉴定技术是否有强大的“防御系统”,能不被“黑客”攻破呢?

在许多瓷器收藏者看来,不管科技鉴定的科技含量有多高,都无法替代传统的“眼学”鉴定。一位北京的瓷器收藏家王先生认为:“依据传统‘眼学’建立起的资料库虽然没有将其数字化,但这些世代传承下来的经验和知识更可靠、更全面,它是建立在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各个历史年代特征比对等诸多因素上的学问。而且传统鉴定不仅会从痕迹上去辨识,还会综合考察其纹饰、胎底、器型、釉色等多个方面,避免了科技鉴定的单一性。”

另外,收藏的乐趣不仅仅在于最终能否将文物艺术品收入囊中,更大的魅力则在于考证、辨析的过程,其间有知识的增长、经验的积累,还有许多藏友间的辩论和友谊,藏界不乏这类佳话。“如果科技鉴定取代传统‘眼学’,那么文物艺术品市场将可能变成明码标价的商场,到时还会有那么多学者专家去研究它吗?当学术的发展停滞了,收藏的意义也就终止了。”北京书画收藏爱好者张先生直言。

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单纯靠科技鉴定并不能解决文物鉴定中的所有问题。目前,各种无损检测方式都需要先进设备的支撑,不具有便携性,而且这些方法都依赖庞大的数据库,而数据库中没有涵盖的部分,在检测上就是空白地带,这就是漏洞,会授人以柄。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文物艺术品的鉴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便用同样的仪器,但操作者不一样,鉴定出来的结果也极可能不一样。“所以,科技鉴定还处在一个完善的过程,更适合扮演一个辅助的角色。”瓷器藏家王先生说

古陶瓷鉴定:正确鉴定思维是鉴瓷成功的关键


综观许多古瓷收藏者鉴瓷失误的原因,并不是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思维方式即鉴定瓷器思想方法上发生了偏差,而对思维方式在瓷器鉴定中的特殊作用,一般古瓷鉴定类论著中很少提及,因此有必要把它作为鉴定瓷器的重要因素来强调。

首先是用唯物论思想指导搞鉴定还是用唯心论思想指导搞鉴定?这决不是哲学的虚悬而是古瓷鉴定中自觉不自觉都要面对的时机抉择,也是关系到鉴定成败的关键。

在唯心论指导下搞古瓷鉴定的主要表现,一方面是不下功夫认真学习前人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鉴瓷经验,另一方面更不下功夫从古瓷实物包括古瓷瓷片和伤残器的大量接触中提高认知水平,在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都功底薄落的状况下主观武断,自以为是,凭感觉断真伪,搞鉴定。可以说,凡在古瓷收藏爱好者家中放的古瓷赝品、伪品,绝大多数都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买回来的。及时水平很高甚至是古瓷鉴定专家,对这个方面的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在古瓷鉴定时间中哪怕离开唯物论一小会儿,就可能造成鉴定工作失误的后果,这是有教训先例的事情。

其次是用辩证法思想指导搞鉴定还是用形而上学思想指导搞鉴定?也是制约鉴定成败的关键。

用辩证法指导鉴定古瓷器,必须正确把握和解决好以下方面的关系:

第一是古瓷器生产是做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要承认古瓷器普遍性的特征,也要承认某些特殊性。但注意不要以“特殊性”为理由把异于古瓷真品的仿品当真品。

第二是古瓷鉴定特征表现撒谎功能必然性欲偶然性的关系。要在肯定必然性的条件下承认和分析,某些偶然现象出现的合理性,避免发生“一刀切”的弊端。

第三是古瓷鉴定理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既要承认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鉴定理论具有真理绝对性的成分,也要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一切理论都有相对性的成分。理论要与时俱进,随着实践而发展,决不能用就理论限制实践中的新认识,否定理论的新发展。

第四是古瓷鉴定上联系性与孤立性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鉴定思维上是联系的看问题还是孤立地看问题,表现在鉴定方法上是广泛联系各种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性的审查还是认定一点不及其余,犯片面性错误。

总之是要在鉴瓷时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古瓷鉴定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取得成功。

民国时期的陶瓷如何鉴定?


陶瓷工艺的诞生来源于我国,陶瓷文化的传播也是我们,我国是历史长河中陶瓷文化的枢纽带,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从发现到发杨再到现在,我们始终也依然在陶瓷工艺方面走在前列,关于陶瓷的鉴定我们是有资格发言的,陶瓷的鉴定只有制作过相同陶瓷的人才能更准确更细致的判断!

一、民国瓷器鉴定方法:胎釉

民国时期瓷器胎质同明清时期比,相对疏松。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釉面上出现气泡和脱釉现象。早期的民国瓷器有精粗之分,粗者胎釉结合部多泛黄,晚清瓷器大多没有这种特征,也比青瓷要显得紧密一些。

二、民国瓷器鉴定方法:工艺

民国初期瓷器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开始明显由制瓷作坊向瓷业公司转型。民国时期瓷器制造逐渐完成了由传统的手工生产到现代机械化生产的转变。这时期机制瓷器普遍出现,使得器物造型更加统一并且规范化,但同时也显得呆板,这在一般商品化日用粗瓷器上表现得更为突出。瓷胎有明显的现代瓷质感,白度和硬度都相对较高。描金工艺是民国瓷的一大特色,主要在器口、壶嘴、瓶的双耳、瓷塑罗汉像、底款等实施描金。一部分描金瓷器销往海外

三、民国瓷器鉴定方法:纹饰

由于使用化学彩料,大多数产品色彩浮艳,以“洋蓝”绘画的青花更是普遍有飘浮的感觉。为省工力,日用粗瓷的绘画也常见偷工减料,更多采用了简笔画法。 除机械炼泥、制坯、成型外,民国制瓷工艺最大的变化是贴花纸的使用,大大提高瓷器生产力。民国瓷器以彩绘为主要装饰手法,彩绘内容丰富多彩,人物、花卉、山水、鸟兽、博古、吉祥图案等一应俱全,装饰图案也由过去的山水、人物、花卉图案,演变为一面是绘画,一面是诗词文字装饰。但画风和图案等均未脱清朝人的绘画特点。尽管如此,在图案内容方面还是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色。民国瓷器的特点主要是通过绘画而表现出来的。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流行于清代的吉祥寓意纹样依然很多见,但也出现了一些宣传时事和政治主张的内容。

四、民国瓷器鉴定方法:彩瓷

有浅绛彩和粉彩等多种彩瓷。尤其是新粉彩工艺与内容的革新,还表现在原本作为瓷器装饰而存在的彩绘,一部分发展为专门的瓷画艺术。民国二十年代已成风尚,彩绘工匠中的佼佼者们完成了由瓷画艺匠到瓷画画家的转变。除传统画法外,与彩料的变化相适应,还引入了西洋画法。除了大量手工绘画瓷器以外还有大量瓷板画同时出现。事实上民国彩瓷已经成为绘画艺术的载体之一。民国时期最著名的瓷绘艺术家当首推景德镇的“珠山八友”。1928年中秋节,王琦、王大凡、田鹤仙、汪野亭、程意亭、邓碧珊、刘雨岑、徐仲南等多人(其实是以十二人为主,组织的一个群体)在景德镇文明酒楼组织“珠山八友月圆会”,约定以后每月十五日集会,论画品茗。这些名家各怀绝技,饮誉瓷画艺术界。由于瓷画艺术的发展,瓷器装饰匠师的艺术家化,使得短暂的三四十年间留下姓名的制瓷名家的人数超过了以往各朝代。为后人留下珍贵艺术品。王琦在参加上海国际博览会时其瓷板画作品被外国人订销,回来后王琦组织一些人,制做了大量瓷板画销往国外,和同时期外销描金瓷器制作工艺水平不比清三代官窑瓷差,为世界留下珍贵艺术品。

陶瓷鉴定方法其实很简单,就单单的几个点,看工艺和纹路,陶瓷的鉴定讲究的是细致,现在陶瓷的制作工艺非常高级,所以了解过陶瓷文化的人能更仔细更准确的辨别出陶瓷的真假!

陶瓷文化:古玩瓷器鉴定秘籍,真品与赝品对比鉴别


黑釉剔花也称剔地留花,是金元时期晋北地区大同窑、浑源窑、怀仁窑等最突出的装饰方法,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其制作工艺是先施黑釉,再在釉上勾勒纹饰轮廓线,然后将纹饰之外的釉层剔掉,露出或深或浅的胎体本色,再以尖状工具勾划纹饰的细部。与磁州窑的白地剔花产品相比,晋北地区的黑釉剔花瓷普遍不施化妆土,纹饰风格更为粗犷。产品造型常见碗、盘、小口瓶、玉壶春瓶、大罐、带系罐等,体形高大的器物一般有两层或三层装饰带,纹饰题材有各式花卉、花鸟、人物、鱼纹、兔纹等。临汾窑是山西南部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临汾市尧都区龙祠村附近,明清文献记载该窑生产黑釉瓷。20世纪70年代,故宫专家在山西调查窑址时发现该窑,证实文献记载属实,从采集的窑址标本看,临汾窑除烧造黑釉瓷外,还生产酱釉、白地黑花和白地划花等品种,瓷业生产时间主要是元代,并延续到明代。该窑生产的黑釉瓷精者漆黑光亮,一般产品外壁施半截釉,釉色呈黑褐、酱褐等色,有的还饰有褐色彩斑,产品造型以直口出棱式碗和直壁式碗最为典型。多年来,考古发现的金元时期烧造钧窑类型瓷器的窑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而金华铁店窑则是南方地区罕见的生产仿钧乳浊釉瓷的窑场,其窑址位于今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早期制瓷以青瓷为主,元代大量烧造仿钧瓷特点的乳浊釉瓷器。1976年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中打捞出水的我国元代外销贸易瓷中曾发现过155件钧窑类型瓷器,经研究比对就是铁店窑产品。元代铁店窑乳浊釉瓷造型有碗、盘、高足杯、鼓钉三足洗、花盆、鬲式炉、壶等,施釉采用二次上釉法,釉面自然流淌,无红斑装饰,釉色有天蓝、天青、月白等色,精致器物釉面蓝白两色错杂交融,有蓝中泛紫的荧光,似燃烧的火焰,鉴赏者对其有“火焰青釉”的美称。吉州窑是宋元时期南方地区的名窑之一,受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的影响,元代吉州窑也生产一种白地釉下褐彩瓷器,与磁州窑白地黑花器在白色化妆土上彩绘花纹再罩釉烧成的制作工艺不同,吉州窑产品则是在米黄色胎体上直接彩绘纹饰再上薄釉烧成,色调较深的胎色与深褐或褐红色纹饰形成的对比虽没有磁州窑产品那样鲜明强烈,但也颇有特色。常见造型有长颈瓶、盆、枕、炉等,所绘纹饰以海水纹、蔓草纹等最具时代特征。(黄卫文)

陶瓷文化:宋代瓷器的特点及鉴定古市源


推荐关键字瓷器官窑陶瓷宋代瓷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很多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占大多数。宋代陶瓷窑以材料,工艺分很多瓷窑系,有时一个地区出现很多窑系,从生产性质而言,有官窑与民窑之分。以地域而言,受唐朝制瓷业影响,有“南青北白”之说,南方以越窑、龙泉窑、景德镇影青等青瓷为主,北方以邢窑、定窑等白瓷为主。宋代瓷器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当时的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一胎釉: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窑系:其中最著名的为: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当时只有官窑瓷器为朝廷使用,其它窑系挑选精品为朝廷官家使用,剩下的为民间使用。

例如:1汝窑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莹润如堆脂的质感。

2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

3哥窑器物胎色较深,胎质细腻,足边及口沿釉薄处也可见深色胎,制作工艺精湛,装烧方法亦采用支钉支烧或垫烧,一些盘炉器物的足底有极为规整的圆形支烧痕。釉色以青灰、米黄为多,釉质肥润,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纹分两种,一种开较大的黑色片纹,另一种是在黑色片纹中又开细小的黄颜色片纹,俗称“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满布断纹,那有意制作的缺陷美,瑕疵美。

4定窑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定窑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助以剔花、堆花,各得其趣。定窑以白色为多,之外有红、黑、紫、绿诸色。

5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釉;钧瓷以釉色窑变见长,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双”的特点。同样的釉色,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成后,每件瓷器呈色不一样,并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

作者:古市源来源:中国文物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