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怎样鉴别宋代哥窑的瓷器 > 导航 >

各时期哥窑的特征简略

各时期哥窑的特征简略

怎样鉴别宋代哥窑的瓷器 哥窑瓷器鉴别 古代哥窑瓷器

2020-03-12

怎样鉴别宋代哥窑的瓷器。

1、黑胎宋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2、宋龙泉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3、非黑胎宋哥窑

多数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征集品,基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4、元哥窑

元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

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

5、明初仿哥窑

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物,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明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风貌。

6、明永乐仿哥窑

永乐时期的仿哥窑,胎白轻薄,釉肥洁白光润,片纹开裂较大,为景德镇御窑厂的新作品。实物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永乐青花莲瓣纹漏斗,其漏管正是哥窑风格。

7、宣德仿哥窑

明代仿宋名窑瓷器主要集中在宣德、成化两朝。

宣德仿哥窑釉色通常呈现淡黄色、灰白色(月白色),釉面略带油腻感,釉表虽有同于白釉的桔皮皱纹,但与宋代哥窑釉面特有的酥油光皱绝非相同。胎质酥松,色灰黄,没有“紫口铁足”特征,口沿不呈现“紫口”现象,足底呈酱紫色,不过不是胎体本色所致,而是涂抹了一层酱紫铀。多数器物开片只能呈现一种颜色的片纹,也有些器物呈现金丝铁线,颜色通常黑中闪红,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僵直,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微微闪黑或者闪黄,颜色浅淡。气泡特征具有宣德时期瓷器的特征。

8、正统至天顺年间

仿哥窑器多为白釉,常有自然开裂纹片。见江苏省溧水县窖藏出土的梅瓶,仍具宣德器之风格。

9、明成化仿哥窑

御窑厂的仿哥窑产品比较独特,少有大件。胎质白细而坚,釉质肥厚晶莹,光泽较强。釉色有天青、粉青、翠青、月白和黄色,器口和器足又有不施色釉与涂深浅酱黄或黑褐色厚釉之分,有的极为光亮,有的则无光泽。器物呈现金丝铁线,开有大小两种片纹,大片呈现黑色,小片呈现黄褐色,有的开片略微稀疏,纹路僵直,有的开片细密,但是分布不均匀。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各时期:哥窑瓷器的特征(图)


1、黑胎宋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2、宋龙泉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3、非黑胎宋哥窑

多数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征集品,基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4、元哥窑

元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

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

5、明初仿哥窑

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物,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明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风貌。

6、明永乐仿哥窑

永乐时期的仿哥窑,胎白轻薄,釉肥洁白光润,片纹开裂较大,为景德镇御窑厂的新作品。实物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永乐青花莲瓣纹漏斗,其漏管正是哥窑风格。

7、宣德仿哥窑

明代仿宋名窑瓷器主要集中在宣德、成化两朝。

宣德仿哥窑釉色通常呈现淡黄色、灰白色(月白色),釉面略带油腻感,釉表虽有同于白釉的桔皮皱纹,但与宋代哥窑釉面特有的酥油光皱绝非相同。胎质酥松,色灰黄,没有“紫口铁足”特征,口沿不呈现“紫口”现象,足底呈酱紫色,不过不是胎体本色所致,而是涂抹了一层酱紫铀。多数器物开片只能呈现一种颜色的片纹,也有些器物呈现金丝铁线,颜色通常黑中闪红,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僵直,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微微闪黑或者闪黄,颜色浅淡。气泡特征具有宣德时期瓷器的特征。

8、正统至天顺年间

仿哥窑器多为白釉,常有自然开裂纹片。见江苏省溧水县窖藏出土的梅瓶,仍具宣德器之风格。

9、明成化仿哥窑

御窑厂的仿哥窑产品比较独特,少有大件。胎质白细而坚,釉质肥厚晶莹,光泽较强。釉色有天青、粉青、翠青、月白和黄色,器口和器足又有不施色釉与涂深浅酱黄或黑褐色厚釉之分,有的极为光亮,有的则无光泽。器物呈现金丝铁线,开有大小两种片纹,大片呈现黑色,小片呈现黄褐色,有的开片略微稀疏,纹路僵直,有的开片细密,但是分布不均匀。

10、明嘉靖仿哥窑

水平极高,有些仿器曾经被当作真品。这一时期的仿哥窑,与宋哥窑相比,胎体略显厚重。器物有大有小,形体浑厚欠规整,胎白略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润现象,釉色有黄、油灰、灰白及淡青。黄釉一般多开大片,灰白釉多开小片,片纹色黑。器口施黄釉或不加色釉,光泽明亮、晦暗兼而有之。器型有葫芦瓶、梅瓶、香炉、桶炉、象耳炉、盆、洗等,多为传世品,炉、瓶也见于墓葬出土物中。工艺装饰采用露胎黑铁色印花兽面、蕉叶纹、耳饰及剔、雕花卉,比较新颖。

11、明万历仿哥窑

万历时期的仿哥窑器,一般造型硕大圆浑,器体多呈歪斜状,工艺粗糙不规范,白胎,胎体较厚或厚薄不一,釉质肥厚、稀薄兼有,开裂片纹碎小者多黑色,大片纹者多淡红。常见器有梅瓶、撇口瓶、胆瓶、壁瓶、薰、炉、罐、棋子罐、盆、洗、印池、诸葛碗(温器)、葵口碗、菊瓣碗等。器口亦有加饰酱黄或深褐色釉者,藉以表示“紫口”。并派生出哥窑青花,或加赭、白色为图案纹饰。款识有“万历年制玉堂佳器”、“玉堂佳器”、“福”、“雅”、“制”等。传世品较多,亦出土于万历、天启、崇祯时期的墓葬之中。

12、明代民窑仿哥窑

多数为欧窑作品。清朱琰《陶说》中说:“明时江南常州府宜兴县欧姓者,造瓷器曰欧窑。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官、钧窑色者”。

其特征是釉饰呈暗黄色,釉面平滑光润,但是不具有宋器那种油腻感。开片纹路稀疏,纹线清晰而僵直。足端裹釉、底边施釉、中心点釉,足底没有露胎处。器型粗大,修胎不规整。铀色有天青、粉青、月白、米黄。

13、康熙仿哥窑

景德镇御窑厂继承前朝工艺传统,也烧造仿哥窑器,而且工艺水平大为提高。此时的仿哥窑器造型庄重,胎质坚细而白。釉面坚致,玻璃质光泽性强,有黄、米白、蓝、绿、红、苹果青等色。器型有长颈扁瓶、胆瓶、橄榄瓶、炉、洗、盘、碗等,有的刻“中丞”二字,系为郎窑作品。

14、雍正仿哥窑

水平极高,可以乱真。大多数胎质较厚。雍正官窑的哥窑瓷胎为铁灰色,经火烧结后,外表铁黑或泛油亮光泽,釉质光润,有油灰、灰青及粉青色。由于胎体含铁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现“紫口铁足”。民窑为白胎。釉面有宋哥窑那种玉质感,发油酥光泽。器型很多,有瓶、炉、尊等的摆设器,也有笔架、水盂、镇纸等文房用品,还有盘、碗的日常用瓷。“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清代仿宋釉,不是单纯追求宋代釉饰的工艺效果,而是着重体现宋代釉饰的基本特征和独特神韵,所以比较少注意到细部特征:例如釉饰肥厚、釉中气泡小、片纹曲折婉转等。有些器物的器型直接采用本朝器型。这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方便。

15、乾隆仿哥窑

基本上是雍正的延续。仿哥窑除部分官窑作品外,大部分是民窑作品。除了带有雍正仿哥窑的特征外,还常见用堆花铁砂青铜器纹饰进行装饰。器型更多,除摆设器、文房用品,日常用瓷外,民窑中还有达摩像、香炉等宗教用器的作品。其工艺、造型、胎质、釉色等基本与雍正器相同,只是釉色基调由灰青发展到灰白、米黄、黄、蓝、绿色。“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16、嘉庆仿哥窑

早期基本上保持乾隆水准。晚期,制瓷工艺低下,产品显露粗率之风,接近道光仿哥窑。釉质肥厚、光亮明快,但是釉面不够均匀干净。胎厚,质白,釉质多松懈肥厚,釉色月白、粉青。瓶、盆、碗、洗的器足宽厚,往往加涂黑色釉表示“紫口铁足”,或不施釉而露白胎。官窑器写款,民窑则多书刻“成化年制”,涂以黑色。

17、道光仿哥窑

人才匮乏,所产瓷器沿袭嘉庆后期风格。这个时期的特征是:胎质略显粗松,釉面稀薄,造型笨拙。由于施釉不均匀,釉面明显泛起水波纹,业内俗称“浪荡釉”或者“波浪釉”。几乎所有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嘉庆晚期、道光和咸丰的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有的器物口沿涂抹酱黄釉,有的器物底足涂抹黑釉。

釉面仍旧比较肥厚,但是不够细润,开片也不够显著。

18、咸丰仿哥窑

咸丰在位十一年,瓷器生产集中在元年至四年,五年以后,因为战争原因,景德镇御窑厂停烧。瓷器的工艺水平与道光时期相同,有波浪釉的特点。釉色变成单纯的粉青色,与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类似。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

19、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

都有生产,与道光仿哥窑差别不大。官窑、民窑中有少量精品,特别是光绪朝有不少宫廷用瓷和出口瓷的精品。这些精品不再出现“波浪釉”。但是,“紫口铁足”特征还是要靠涂抹酱黄釉或者黑釉。釉面疏松,开片或者呈现黑色,或者透明。

从咸丰以来,釉色逐步演变成单纯的粉青色,名为仿官、仿哥,却有名无实。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纹路有黑有白,底部多施以黑漆以充当“铁足”。

20、民国仿哥窑

清末民初,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大肆收罗中国瓷器,由于传世品和出土品较少,致使专门生产和销售假古董的行业应运而生。从1912年到1930年间,仿古能手相继涌现。其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大量仿品流到国外,上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国外出版的陶瓷图录中,几乎每本书中都有这个时期生产的被当作古瓷的瓷器。这个时期的瓷器鉴定很难,很多研究者把那些即不能断定为古瓷,又不能断定为现代瓷的瓷器,划归到这个时期。其实,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办法,但是,目前也只能如此。这正像不能确定病因就归结为“上火”的郎中的诊断一样。故宫博物馆已经收了大量这个时期的仿古瓷器,试图研究出其中的规律,但是,目前可信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出来。

这个时期的仿哥窑,釉色基本上是粉青色和月白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需要涂抹酱紫釉、酱黄釉冒充。

香港利丰古董私下交易中心

联系人;市场部刘慧杰联系方式13148169579

联系地址上海市虹口区纪念路488号荣振大厦13楼

QQ3030942305

QQ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号码13148169579

各时期哥窑的特征是什么?


各时期哥窑的特征是什么?

1、黑胎宋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2、宋龙泉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3、非黑胎宋哥窑

多数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征集品,基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4、元哥窑

元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

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

5、明初仿哥窑

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物,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明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风貌。

6、明永乐仿哥窑

永乐时期的仿哥窑,胎白轻薄,釉肥洁白光润,片纹开裂较大,为景德镇御窑厂的新作品。实物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永乐青花莲瓣纹漏斗,其漏管正是哥窑风格。

7、宣德仿哥窑

明代仿宋名窑瓷器主要集中在宣德、成化两朝。

宣德仿哥窑釉色通常呈现淡黄色、灰白色(月白色),釉面略带油腻感,釉表虽有同于白釉的桔皮皱纹,但与宋代哥窑釉面特有的酥油光皱绝非相同。胎质酥松,色灰黄,没有"紫口铁足"特征,口沿不呈现"紫口"现象,足底呈酱紫色,不过不是胎体本色所致,而是涂抹了一层酱紫铀。多数器物开片只能呈现一种颜色的片纹,也有些器物呈现金丝铁线,颜色通常黑中闪红,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僵直,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微微闪黑或者闪黄,颜色浅淡。气泡特征具有宣德时期瓷器的特征。

8、正统至天顺年间

仿哥窑器多为白釉,常有自然开裂纹片。见江苏省溧水县窖藏出土的梅瓶,仍具宣德器之风格。

9、明成化仿哥窑

御窑厂的仿哥窑产品比较独特,少有大件。胎质白细而坚,釉质肥厚晶莹,光泽较强。釉色有天青、粉青、翠青、月白和黄色,器口和器足又有不施色釉与涂深浅酱黄或黑褐色厚釉之分,有的极为光亮,有的则无光泽。器物呈现金丝铁线,开有大小两种片纹,大片呈现黑色,小片呈现黄褐色,有的开片略微稀疏,纹路僵直,有的开片细密,但是分布不均匀。

10、明嘉靖仿哥窑

水平极高,有些仿器曾经被当作真品。这一时期的仿哥窑,与宋哥窑相比,胎体略显厚重。器物有大有小,形体浑厚欠规整,胎白略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润现象,釉色有黄、油灰、灰白及淡青。黄釉一般多开大片,灰白釉多开小片,片纹色黑。器口施黄釉或不加色釉,光泽明亮、晦暗兼而有之。器型有葫芦瓶、梅瓶、香炉、桶炉、象耳炉、盆、洗等,多为传世品,炉、瓶也见于墓葬出土物中。工艺装饰采用露胎黑铁色印花兽面、蕉叶纹、耳饰及剔、雕花卉,比较新颖。

11、明万历仿哥窑

万历时期的仿哥窑器,一般造型硕大圆浑,器体多呈歪斜状,工艺粗糙不规范,白胎,胎体较厚或厚薄不一,釉质肥厚、稀薄兼有,开裂片纹碎小者多黑色,大片纹者多淡红。常见器有梅瓶、撇口瓶、胆瓶、壁瓶、薰、炉、罐、棋子罐、盆、洗、印池、诸葛碗(温器)、葵口碗、菊瓣碗等。器口亦有加饰酱黄或深褐色釉者,藉以表示"紫口".并派生出哥窑青花,或加赭、白色为图案纹饰。款识有"万历年制玉堂佳器"、"玉堂佳器"、"福"、"雅"、"制"等。传世品较多,亦出土于万历、天启、崇祯时期的墓葬之中。

12、明代民窑仿哥窑

多数为欧窑作品。清朱琰《陶说》中说:"明时江南常州府宜兴县欧姓者,造瓷器曰欧窑。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官、钧窑色者".

其特征是釉饰呈暗黄色,釉面平滑光润,但是不具有宋器那种油腻感。开片纹路稀疏,纹线清晰而僵直。足端裹釉、底边施釉、中心点釉,足底没有露胎处。器型粗大,修胎不规整。铀色有天青、粉青、月白、米黄。

13、康熙仿哥窑

景德镇御窑厂继承前朝工艺传统,也烧造仿哥窑器,而且工艺水平大为提高。此时的仿哥窑器造型庄重,胎质坚细而白。釉面坚致,玻璃质光泽性强,有黄、米白、蓝、绿、红、苹果青等色。器型有长颈扁瓶、胆瓶、橄榄瓶、炉、洗、盘、碗等,有的刻"中丞"二字,系为郎窑作品。

14、雍正仿哥窑

水平极高,可以乱真。大多数胎质较厚。雍正官窑的哥窑瓷胎为铁灰色,经火烧结后,外表铁黑或泛油亮光泽,釉质光润,有油灰、灰青及粉青色。由于胎体含铁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现"紫口铁足".民窑为白胎。釉面有宋哥窑那种玉质感,发油酥光泽。器型很多,有瓶、炉、尊等的摆设器,也有笔架、水盂、镇纸等文房用品,还有盘、碗的日常用瓷。"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清代仿宋釉,不是单纯追求宋代釉饰的工艺效果,而是着重体现宋代釉饰的基本特征和独特神韵,所以比较少注意到细部特征:例如釉饰肥厚、釉中气泡小、片纹曲折婉转等。有些器物的器型直接采用本朝器型。这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方便。

15、乾隆仿哥窑

基本上是雍正的延续。仿哥窑除部分官窑作品外,大部分是民窑作品。除了带有雍正仿哥窑的特征外,还常见用堆花铁砂青铜器纹饰进行装饰。器型更多,除摆设器、文房用品,日常用瓷外,民窑中还有达摩像、香炉等宗教用器的作品。其工艺、造型、胎质、釉色等基本与雍正器相同,只是釉色基调由灰青发展到灰白、米黄、黄、蓝、绿色。"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16、嘉庆仿哥窑

早期基本上保持乾隆水准。晚期,制瓷工艺低下,产品显露粗率之风,接近道光仿哥窑。釉质肥厚、光亮明快,但是釉面不够均匀干净。胎厚,质白,釉质多松懈肥厚,釉色月白、粉青。瓶、盆、碗、洗的器足宽厚,往往加涂黑色釉表示"紫口铁足",或不施釉而露白胎。官窑器写款,民窑则多书刻"成化年制",涂以黑色。

17、道光仿哥窑

人才匮乏,所产瓷器沿袭嘉庆后期风格。这个时期的特征是:胎质略显粗松,釉面稀薄,造型笨拙。由于施釉不均匀,釉面明显泛起水波纹,业内俗称"浪荡釉"或者"波浪釉".几乎所有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嘉庆晚期、道光和咸丰的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有的器物口沿涂抹酱黄釉,有的器物底足涂抹黑釉。

釉面仍旧比较肥厚,但是不够细润,开片也不够显著。

18、咸丰仿哥窑

咸丰在位十一年,瓷器生产集中在元年至四年,五年以后,因为战争原因,景德镇御窑厂停烧。瓷器的工艺水平与道光时期相同,有波浪釉的特点。釉色变成单纯的粉青色,与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类似。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

19、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

都有生产,与道光仿哥窑差别不大。官窑、民窑中有少量精品,特别是光绪朝有不少宫廷用瓷和出口瓷的精品。这些精品不再出现"波浪釉".但是,"紫口铁足"特征还是要靠涂抹酱黄釉或者黑釉。釉面疏松,开片或者呈现黑色,或者透明。

从咸丰以来,釉色逐步演变成单纯的粉青色,名为仿官、仿哥,却有名无实。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纹路有黑有白,底部多施以黑漆以充当"铁足".

20、民国仿哥窑

清末民初,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大肆收罗中国瓷器,由于传世品和出土品较少,致使专门生产和销售假古董的行业应运而生。从1912年到1930年间,仿古能手相继涌现。其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大量仿品流到国外,上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国外出版的陶瓷图录中,几乎每本书中都有这个时期生产的被当作古瓷的瓷器。这个时期的瓷器鉴定很难,很多研究者把那些即不能断定为古瓷,又不能断定为现代瓷的瓷器,划归到这个时期。其实,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办法,但是,目前也只能如此。这正像不能确定病因就归结为"上火"的郎中的诊断一样。故宫博物馆已经收了大量这个时期的仿古瓷器,试图研究出其中的规律,但是,目前可信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出来。

这个时期的仿哥窑,釉色基本上是粉青色和月白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需要涂抹酱紫釉、酱黄釉冒充。

宋元明清各时期哥窑瓷器特征及鉴定方法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哥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县(也有学者认为位于杭州或景德镇)。相传为南宋时章氏兄弟所创,分别为“哥窑”及“弟窑”(弟窑又称龙泉窑)。

宋代 哥窑葵花洗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金丝铁线”仿佛是哥窑的代名词,一提起哥窑,我们就会想到它。“金丝”就是指瓷器表面呈黄色的细碎的开片;“铁线”是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

哥窑瓷器能够呈现“金丝铁线”,原因就是它的釉面要炸裂两年。当瓷器烧好出窑冷却以后,再将其直接放到炭黑水里,拿出来之后,瓷器表面就形成了大块的黑色开片。而那些细小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但是时间长了,空气进去以后就会氧化成黄色。哥窑表面的开片本来是瓷器烧制过程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被文人赋予了美感,成了典型的缺陷美。

宋代哥窑分紫金胎(黑胎)和非黑胎两大类。紫金胎者为上品,有的有紫口铁足现象,有的只有紫口或铁足,宋代器型,全开金丝铁线纹,铁线的颜色都是黒中泛蓝,金丝的颜色有深浅不同的层次感,气泡之密似攒珠、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莹润有酥油般的感觉,烧制工艺为先烧素胎,再多次施釉,有支烧和垫烧两种方式。

元 哥窑倭角方洗

哥窑瓷以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器物为主,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胡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近庭。如鱼耳炉、乳钉五足炉、胆式瓶、八方穿带瓶、旋纹瓶等,也有盘、碗、洗之类。它的胎骨较厚、胎质细腻,胎色呈黑灰、深灰或土黄不一。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米黄等。釉面滋润,多有缩釉小坑,最显著胡特征椒大开片中套小裂纹,纹片呈黑、黄二色,即所谓“金丝铁线”。

哥窑瓷在其青翠的釉面上往往布满密集胡开片纹。这些细密的开片纹,虽然是窑工在烧窑时的联成功之作,但经过人们巧妙装饰和后人胡推崇,却成为装饰纹样。“开片”是指青瓷釉面密如网状的片纹,又称“龟裂”。它的生成原因主要是因为胎釉间彼此膨胀系数不一致而引起的。这些片纹有的只局限于釉的部分,而未到胎体上,这种现象称作“开片”;有的则是釉层到胎体都发生裂痕,这种现象则称作“过岗”。深层次的过岗是在窑炉内烧窑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浅层次的开片则是出窑后,釉面继续收缩造成的。由于开片大小不同,所以大开片呈深灰色似铁,故称铁线;小开片呈黄褐色似金,则称金丝。"金丝铁线“就是指这两种状况而言,在哥窑器物上表现得最为显著,并且成为一种鲜明的时代特征。

哥窑圆笔洗

各时期仿哥窑特征:

1、黑胎宋哥窑:基本特征是黑胎或紫金胎,紫口铁足,有的只有铁足或紫口,金丝铁线、宋代器型、气泡之密似攒珠、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米黄多种,釉质温润有酥油般的效果。

2、非黑胎宋哥窑:其胎为深灰、浅灰、土黄等色,其它特点基本和黑胎宋哥窑相同。

3、宋龙泉哥窑:宋代器型,其胎黑、灰白等,有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现象、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宋 哥窑黄釉洗

4、元哥窑:1996到2001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其胎体较宋代疏松、胎色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有青灰、粉青、天青,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元代哥窑器型一般粗厚笨拙,带有元代瓷器的明显特征,开细小纹片,开片缺乏宋代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

南宋/元 哥窑水丞

5、明代仿哥窑制品,其胎大都为白、灰白、灰黄胎质,没有自然的紫口铁足现象。多数器物开片只能呈现一种颜色的片纹,有些器物呈现金丝铁线,颜色通常黑中闪红,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微微闪黑或者闪黄,颜色浅淡。气泡特征也不具备宋代聚珠攒沫的特点。

元/明 哥窑葵形洗

6、清代哥窑。以雍正、乾隆为好,大多数胎质较厚。雍正官窑仿哥窑器物,由于胎体含铁较高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现紫口铁足现象。釉质光润,有油灰、灰青及粉青等色。清代仿宋器,主要着重体现宋代釉饰的基本特征和独特神韵,有些器物的器型直接采用本朝器型,修足为规整的泥鳅背,这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方便。

清 哥窑笔洗

6、民国仿哥窑:釉色基本上是粉青色和月白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需要涂抹酱紫釉、酱黄釉冒充。

鉴识哥瓷还是要从胎釉特征入手。哥瓷的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质地特别坚密精细,胎骨颜色一般为深紫灰色。在鉴识上,通常要说到“紫口铁足”,因为哥瓷的胎土内(官窑瓷也一样)掺有紫金土,胎色较深,烧成后底部露胎处接近铁色,是为“铁足”。口部因釉水向下流淌,釉薄处就露出紫色胎色,是为“紫口”。实际状况是,“紫口铁足”并非每一件实物都是十分典型的,有的紫口明显一些,有的就不那么明显。至于“铁足”的颜色也不是一律的深紫灰色,由于胎质的配比不一样,从传世哥瓷上看到的胎色有沉香色、淡白色、杏黄色、深灰色、黑灰色等多种。

南宋 龙泉哥窑鬲式炉

相比而言,传世宋哥瓷的胎壁稍厚,龙泉哥瓷的胎壁稍薄,胎质稍粗,胎色有灰白和黑灰等几种(亦有说龙泉的黑胎青瓷为仿官窑产品)。仿品的“紫口铁足”常用色料人工涂出,仔细观察可见与天然烧成不同。哥瓷用匣钵装烧,有用支钉,也有用垫饼或垫圈垫烧。

哥瓷两面上釉,一般都要上三到四道釉,因此瓷釉较厚,瓷釉的厚度常常要超过胎壁由于胎釉的胀缩系数不一,釉面就产生开片,这是人工有意为之的结果。哥瓷釉面的开片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因窑内作用加上人工染色,形成深色的大纹线中有褐黄色的小纹线,俗称“金丝铁线”,又叫“文武片”。这是哥瓷区别于其他窑的一个重要特征。开片颜色,有深黑色的,也有黄色、褐色和鳝血色等多种。开片大小也有不同,大而疏的称“牛毛纹”,细小如珠的叫“鱼子纹”,大小参差错落的称“白一圾碎”,此外还有“柳叶纹”等。从传世的实物来看,哥窑瓷器多小开片,如“鱼了纹”、“百圾碎”等,而同期的官窑瓷则多大而疏的“牛毛纹”开片。哥瓷的釉色有粉青、翠青、灰青、月白、深灰、米黄等多种。

宋 哥窑盘

要辨识哥瓷,恐怕还是要从哥瓷的胎釉特征、装饰特点、时代风格和老旧痕迹等儿个方面去进行鉴别。首先要明确的一个概念是,宋代哥窑瓷流传于世的数量极其有限,在明代已是极其珍贵之物,因此,在明清各朝已有官方的仿制之物出现。现下能见到的有限的传世哥窑器,大多收藏在北京和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国外也有一些收藏。流落到民问的应是微乎其微的极少数。

哥窑的鉴定方法:

其一,裂纹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釉色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

其二、底足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其三、攒珠聚球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仿哥瓷器从元代起开始有仿制,到明清两代官方则大量仿造。元末明初就出现了米色釉的仿哥釉产品。明代仿品显得浑厚沉静,清代仿品则较为浮华亮丽,清器内还可见拉坯的旋痕,现代新仿则没有。明清时因是官方仿造,地点在景德镇,产品质量讲究。

哥窑瓷器极其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在五大名窑中,哥窑因工艺复杂、身世神秘,所以传世量最为稀少。

哥窑收藏价值一直很高,在元、明、清各朝,仿哥窑的产品屡见不鲜,其数量和质量均以景德镇为最,其产品走向多为皇室和达官贵人。由于哥窑瓷器的珍贵,当代哥窑制品也蓬勃发展。

各朝代仿哥窑有什么特征?


各朝代仿哥窑有什么特征?1.宋元龙泉黑胎哥窑:黑胎;紫口铁足;金丝铁线;宋代器型;气泡如聚沫攒珠;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釉层为失透乳浊釉;釉面有一层酥油光皱;

2.非黑胎宋哥窑:明清朝廷从民间征集品:(1).胎质: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似聚沫攒珠;(6).釉层为失透的乳浊釉;(7).釉色有:粉青、月白、灰青、青黄等多种;

3.元哥窑:器物比南宋哥窑稍粗糙,胎体一般较厚重而疏松。视觉上好象火侯不够,含有一些杂质,釉面不太均匀洁净。开片零乱,不清晰,缺乏宋哥窑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宋元以前用干法施釉,明清以后用湿法施釉,在釉泡上表现不同);

4.洪武仿哥窑(明代仿哥窑,主要集中在宣德、成化、嘉靖三朝):胎色灰黄,胎质粗松,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纹;以月白色釉为主;口部涂有茄紫色;

5.永乐仿哥窑:胎白轻薄,釉肥细洁光润,片纹开裂较大;

6.宣德仿哥窑:釉色通常呈谈黄,灰白(月白)色;釉面略带油腻感;釉表有象明代白釉桔皮皱纹,但与宋代哥窑釉面特有酥油光皱不同;没有紫口铁足特征,底足涂抹了一层酱紫釉,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僵直;颜色浅淡;气泡具有宣德瓷器特征。

7.成化仿哥窑:胎质细腻白净,釉质肥厚晶莹,玉质感较强,器口与器足有的施酱色釉;有的没有;有的光亮,有的则无光泽;开片有大小,呈金丝铁线状,纹路僵直;分布不均匀。

8.嘉靖仿哥窑:水平较高,胎体厚重欠规整,胎白粗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润现象;黄釉多开大片,灰白釉多开小片,片纹色黑。

9.明代民窑仿哥窑:集中在成化,嘉靖二朝;其特征是:釉色呈暗黄色,釉面平滑光润,纹片稀疏,纹线清晰而僵直;足端裹釉,足底没有露胎处,修胎不规整;多数为宜兴欧窑作品;

10.清康熙仿哥窑,此时工艺水平提高;造型庄重规整;胎质白而坚细;釉面莹润;玻璃光泽强;有的刻有中丞二字,为郎窑作品;

11.雍正仿哥窑(清朝雍正、乾隆仿的最好,可以乱真,用黑胎):雍正仿哥窑胎质为铁灰色,外表有油亮光泽,釉面有宋哥窑那种玉质感,但缺宋哥窑那种酥油光泽。开金丝铁线,但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不如宋哥窑在小区域也有曲折变化。

12.乾隆仿哥窑:基本上是雍正朝延续,开片欠细碎,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多数僵直,在小区域曲折变化欠佳。

13.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制瓷工艺低下,显露粗糙之气,胎质为白胎;釉质多松懈肥厚,釉面不够均匀干净。有波浪釉特点,器口涂抹酱黄釉,底足涂抹黑色釉。

10.同治、光绪、宣统三朝:有些精品不再有波浪釉,釉面疏松,紫口铁足靠涂抹,名为仿,却己是有名无实。

11.民国仿品:又兴起一个高朝。清未民国初,因英、法、日、德、美大肆收罗中国瓷器。涌现出一大批仿古能手,其品种之齐全,数量之多超出任何一个朝代。这个时期仿哥窑釉色只有粉青与月白二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上釉采用湿法上釉法,从气泡上及胎质上可以区别。

12.现代仿品以景德镇叶宏明等人为高仿,虽然仿制了黑胎哥窑及官窑,但其包浆、开片、气泡及玉质感是无法仿的。其他造假者是白胎,与南宋哥窑己不可同日而语,相差甚远。

清代各皇帝时期瓷器有什么特征


清代各皇帝时期瓷器有什么特征。

顺冶一朝经历17年。顺冶朝的瓷器胎质,釉色,造型,纹饰,彩绘等各方面与崇祯瓷器相似。如胎体厚重,釉色白中略泛青,釉层较肥厚。形制古朴浑厚,彩绘浓重。既保留了明瓷特征,又有康熙瓷常见特点。有相当一部分顺冶器口部施深浅不一的酱黄釉。有人将其看作顺冶器的重要特征。

康熙一朝经历了61年。康熙朝的瓷器是清代景德镇瓷器的重点之一。无论从造型,品种,釉色彩绘诸方面,康熙制瓷都具有较高水平。从造型看,挺拨硬朗,雄奇魁伟者颇多。尤其是大件琢器,小件作品中,细巧秀丽者也不在小数。康熙官窑瓷的主要特色在于颜色釉方面。康熙早期以此为主。康熙晚期创烧了珐琅彩和粉彩。青花在早中晚期有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其中以“翠毛色”和“宝石蓝”为最隹。

雍正一朝经历13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官窑瓷器品种十分丰富,产品烧造质量名列清瓷之冠。原因在于本朝出现了唐英那样优秀陶官。与康熙民窑相比,雍正民窑的传世品要小得多。但雍正民窑中有许多制作精良的瓷器。如“粉彩”“斗彩”“青花”“颜色釉”等。均有突出的作品,有的与官窑相差无几。雍正朝最名贵官窑珐琅彩瓷传世稀少。粉彩是本朝的主流,制作也为清瓷之冠。而斗彩的制作实际上比粉彩更胜一筹。康熙斗彩的五彩与青花拼逗制作。雍正斗彩用粉彩与青花结合,比康熙朝的作品更显精雅细腻。青花不是本朝官窑的拿手作品,但烧造量很大。以仿宣德青花为蓝本,运用“点”“染”“拓”等绘彩方法,把宣德的青花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仿作品乱真率为历朝之冠。而颜色釉中的仿官,仿汝,仿钧等釉色开创了清朝官窑仿制之先河,首次把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名品搬到本朝,予以精心摹仿,并结合本朝制作特色,书以本朝官款。雍正瓷器是清瓷中最细洁,最精致的。仿哥窑在雍正,乾隆朝十分流行。白哥窑(釉色较白)黄哥窑(釉色较黄)比青哥窑(釉色呈青灰色)的更受欢迊。青哥窑较为普通。雍正祭红釉瓷在清代祭红釉中质量最好,价格也最高。康熙,乾隆朝的祭红釉没有雍正朝的细洁,乾隆以后的就更粗糙了。祭红釉中,天球瓶较少,玉壶春瓶,胆瓶等较多。雍正朝的青花,粉彩为大烧造主流。粉彩以白地为主。少量作品上出现色地。青花以晕散的永乐,宣德风格为主,也有康熙风格和仿明晚期风格等。民窑青花也有以上几种风格。

乾隆一朝经历61年。乾隆朝是瓷器烧造的集大成时期,也是清代景德镇达到极盛的时代。这一朝的官窑瓷以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而著称于世。由于乾隆元年至二十年,依然有唐英等卓越的督陶官和大批管理人才与能工巧匠。乾隆早期官窑瓷的烧造与雍正朝官窑的烧造水平几乎不相上下,如果不施款,很难区分前后。乾隆二十一年。唐英殁病,官窑质日益下降。从此官窑的烧造开始滑坡。乾隆民窑瓷的烧造与官窑瓷的烧造基本上是同步发展,尽管在质量上不能与严格监烧的官窑瓷相提并论,但有特色的作品时有涌现。不少作品不加细辩,难分是官窑还是民窑。从品种看,除了珐琅彩是官窑在宫廷加工烧制外,其佘品种也有仿制。当时有所谓的“官古瓷”和“假官古瓷”等品种。实即是民窑所烧的上等瓷器,这类作品不断在当地烧制。从整体看,他们的制作水平在官,民窑之间。是乾隆民窑的代表作品。乾隆朝景德镇瓷器最大的特点是集古代文玩的大成。凡古瓷中有的品种,本朝均有仿烧,而且质量高超而逼真。乾隆朝官窑瓷器中有些品种有时代早晚的区别。如青花,早朝器似雍正,以仿宣德点染晕散的作品为主。中晚期烧造的作品,色泽稳定,表现基调明快的风格。粉彩瓷中,色地粉彩器的制作多于白地粉彩器。

嘉庆一朝经历24年。景德镇制瓷已明显不如乾隆朝。本朝留存下来的嘉庆官窑传世品数量相对减少,而且制作质量不十分高。嘉庆朝早期官窑均落款“大清乾隆年制”。直至喜庆四年,乾隆“驾崩”。一切才从头开始。这是一种传说,嘉庆朝品种比前朝大大减少,各种品种风格基本与乾隆朝瓷器相似,创新之作极少。

道光一朝经历30年。在清代景德镇瓷业历史上,道光朝经历了不少波折。道光二十年爆发“鸦片战争”。使景德镇瓷器业面临着潜在的战争威肋。御窑厂虽未停烧,但明显受到时局影响。道光二十年前后所烧的瓷器有明显的质量差别。无论是瓷器造型还是釉彩方面和制作方面,都有一种不尽人意的草率作风。不过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道光官窑依然有着其自身特色。同前朝嘉庆和以后几朝的作品综合比较,仍相当出色。不少作品甚至远胜过嘉庆朝瓷器。道光官窑分两种类型,一种六字款。“大清道光年制”。一种是“慎德堂制”款器。从制作品看,彩瓷质量高于颜色釉瓷器。这是因为颜色釉在嘉庆朝已趋衰落,此时已回天无力。而彩瓷则如终是乾,嘉以来主流产品。从工艺看彩瓷属于低温绘彩,相对易制作。因而理当然地优于颜色釉。青花瓷在青料呈色,绘画等方面依然保存着前朝风格。有些作品可与乾隆瓷并驾齐驱。从整体看,“慎德堂制”款器制作质量普通较高。所以“慎德堂制”官窑款似乎更值得后人珍视。本朝烧造了许多“嶰竹主人”款。少量为“嶰竹”款的瓷器,绝大多数的彩瓷制作质量上乘,是道光民窑中较高档的瓷器。从传世品种看,品种多于嘉庆朝品种。彩瓷(尤其是粉彩)。依然是道光朝官窑瓷器的主流。

咸丰一朝经历10年。景德镇陷入战乱。咸丰初年,太平军在长江江西的广泛活动,使御窑场烧造的部分瓷器无法运出江西。咸丰五年,太平军石达开等在江西与清军作战。景德镇御窑厂在战乱中被迫停烧。传世的为咸丰景德镇官窑瓷应为咸丰五年前烧造。据清代有关档案记载,咸丰元年,二年,皇家所用官瓷均为单色釉祭器。三年至四年御窑厂恢复传统产品烧造。所以品种有青花,祭红,仿官,仿哥,天青釉等。传世的咸丰官窑瓷十分稀少。咸丰朝民窑传世品有款识的也十分少见。太平军曾一度占领景德镇,在瓷器写过“太平天国”年号。传世品中有过这样的瓷器。但制作粗俗,质量低下。从总体看,咸丰五年前所烧的瓷器有着清代中期瓷器特征。与嘉庆,道光瓷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咸丰五年后作品。则多带有一点同冶,光绪瓷器的味道。这一阶段,似乎可看成是清代中期与晚期瓷器的分野了。

同冶一朝经历了13年。经历了咸丰朝激烈的战乱之后,至同冶五年。景德镇御窑厂终于恢复了烧造。由于连年战事。当地窑业元气大伤。景德镇御窑厂官窑瓷器的烧造仅仅为勉强应付朝廷的一种公务。至于同冶民窑瓷,更是粗制滥造.仅仅维持着商品瓷的烧造质量.由于本朝官窑恢复于同冶五年,因而可以推断,传世同冶官窑瓷均为五年后产品.从咸丰五年至同冶五年,共历十年,经过这十年停烧,景德镇官窑瓷的制作风格起了较明显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同冶官窑瓷与以后的光绪,宣统瓷有许多相似之处,与道光,咸丰瓷共同越来越少.有明显的近代瓷特征.无论是青花,颜色釉,彩瓷看均与光绪,宣统瓷器接近.许多作品如不施款,难区分¨同¨,¨光¨.同冶朝民窑瓷器中,无款器占有一定比重.而篆款者几乎都为图章款.许多款识上未书¨大清¨二字.有的写成¨大清年制¨.有的人写干支款¨某某年制¨有人以为这类缺朝号者是同光间作品,同治朝品种蓝本与前朝相同.但质量继续下降.近代瓷特征明显。

光绪一朝经历34年。光绪朝距今仅100年多,光绪末年距今不足百年。这一时期烧造的瓷器数量很大,传世品也极为丰富,品种也十分丰富。其间有许多书本朝官款。有落慈禧寝宫“储秀宫”和“大雅斋”款的作品。由于光绪朝距今较近,传世瓷器的品种,数量均十分丰富,可以认为与传世的历朝历代官窑瓷相比。传世光绪官窑瓷器的数量可能最多。从制作的质量看,比同冶官窑瓷器略胜一筹。光绪朝景德镇民窑业是异常活跃。在一种崇古,仿古之风影响下,当地民窑中大量出现了仿明永乐,宣德,成化及后朝的仿品。清康熙,雍正,乾隆以后至嘉庆,道光等朝官窑瓷。许多仿品的乱真程度相当高。光绪朝瓷器与前朝基本相似。仍是以粉彩,青花为主流。

宣统一朝经历了4年。宣统朝距现代仅一步之遥。本朝烧造成量可能有限,品种也不多。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颜色釉器等。从传世品看。宣统官窑瓷烧造质量均较高,不管品种,样式,釉彩皆仿前朝。与光绪器基本相似,但同类作品制作比光绪器精细。宣统民窑瓷器在传世中出现较小,这并不是烧造少,本朝烧造仅3年。但距今时间近,损毁面不致太大。因而必有许多器物存世,由于许多的瓷器不落款,所以在鉴定中可能被划归光绪或民国.宣统朝瓷器无特别创新,但彩瓷新品种浅绛粉彩在光绪流行后,此时仍继续发展,还烧造了停烧已久的珐琅彩瓷器。

龙纹在各主要时期的特点


龙,是一种幻想的动物。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古人认为它是最高的祥瑞。故成为崇拜的百神之一。在中国古纹样装饰中,龙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装饰在玉石、牙骨、陶瓷、织绣和服饰等许多方面。在封建时代,又将它与佛教、道教的神话结合起来,赋予新的神秘色彩。尤其在宫廷艺术中,更是充满了龙的装饰。

自古帝王多以龙种自居,而民间百姓则将龙当作喜庆吉祥的化身和播云降雨的神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形象自在商代形成后也开始了其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各时期又有不同的特征。

纵观瓷器龙纹,其造型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东汉至唐为早期。龙的形体带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形制取决于器物的装饰需要,着重龙首的艺术效果,所以龙角卷曲,嘴部刻画细腻,但身躯较呆板,颈、腹、尾变化不大,龙爪似蹄。

五代至元为中期。龙身多数披鳞,身、尾界限清晰,体格有强壮的也有纤细的,龙首有角、发,却无双须,龙爪一般为三趾。

明清为晚期。龙作蛇形,龙首之鬓、发、须齐全,身躯矫健、爪以四五趾为主。

龙纹的演绎,深刻着古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底蕴,亦不乏帝王的君主意识,特别是元、明、清三代的龙纹。总体而言,三代龙纹的外观可概括为元秀、明狞、清庄。

元龙头小,身躯长,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形,体态轻盈,屈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

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清龙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

这三个朝代的龙纹,虽于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自的时代特征又是分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

发:元,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1—3绺长发;明,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造型如火炬,有的竖发作垂直状,有的略偏斜似不规则的三角形;清,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睫毛:元,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洪武至正德的眼睑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有些睫毛似竖立起的长螺蛳,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睑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清,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有的竹叶呈倒垂状),顺治时睫毛现象习见,康雍时期眼睫毛现象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眼睫毛现象十分普遍。

须:元,上颌部少见有双须;明,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而不弯;清,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特别是须尖,绝大多数带翻卷。

爪:元,以3趾、4趾居多,少量5趾,趾的形态无定制;明,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除上述基本特点之外,龙身的装饰在各时代亦多有变化。一般而言,元代龙身喜饰鳞片纹,明代龙身饰网格纹、锯齿纹较多,清代鱼鳞纹常见,鱼鳞多半带有染点。元代龙纹构图突出双龙追逐或邀游云间的艺术效果,是双龙者均为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前后呼应;明清布局着重立体感,双龙于一器者多以龙头位置的一高一低作上下应和,特别是清龙,身体常扭曲成弓形,其腹下有一段下坠,酷似蛇的腹部,为历代龙纹所独有。

怎么分辨真伪哥窑、哥窑的特征主要哪几点?


哥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到现在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

主要特征:

哥窑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 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三、“ 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

其四、“ 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传说之一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

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子,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

他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荸荠瓶各朝代特征


在国内拍卖市场上,与传统字画相比,各类古董瓷器的拍卖价格几乎可以用天价来形容。其中荸荠瓶可谓称得上是瓷器拍卖价格之最,深受市场追捧。到底荸荠瓶有哪些过人之处能使它在一众藏品中傲视群雄呢?众所周知,荸荠瓶的制作难度大,瓷器精美绝伦,艺术价值极高,且传世稀少。综上所述的种种原因使其成为了不可多得的珍宝。但万物的发展皆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荸荠瓶的发展也不例外,那么究竟各个朝代的荸荠瓶都有哪些特征呢?接下来将讲为大家一一讲述。

清朝中期,康乾盛世。我国经济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其中烧瓷技艺更是达到了一个无人企及的水准。荸荠瓶的制作工艺在清朝时期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因此现市面上众多高价的荸荠瓶皆出自于清朝。荸荠瓶最早起源于康熙年间,当时的荸荠瓶多为民窑烧制而成。瓷器直颈较为粗壮,腹部呈现椭圆形,形状因于荸荠形似故而得名。

乾隆时期,荸荠瓶多出自于官窑。众所周知,乾隆帝酷爱瓷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瓷器的发展。相比于康熙雍正年间的荸荠瓶,乾隆时期瓷器的烧制技艺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此时荸荠瓶的花纹更加的丰富多彩,因多为官窑烧制,瓷器也显得更加典雅大气,具有皇家风范。其精美绝伦的制造工艺巧夺天工,具有鬼斧神差之妙。

到了晚清时期,特别是光绪年间,荸荠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作为瓷器的一个种类荸荠瓶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清朝晚期,粉彩瓷烧制技艺的问世使荸荠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粉彩瓷,作为景德镇窑的四大名瓷之一,主要是以粉彩为主要的装饰手法。彩色的绘画手法使荸荠瓶由原本单一的颜色变得丰富多彩,更具艺术鉴赏价值,让人赏心悦目。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各时期哥窑的特征简略》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各时期哥窑的特征简略》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怎样鉴别宋代哥窑的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