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区别 > 导航 >

蓝料彩与青花的区别

蓝料彩与青花的区别

瓷砖区别 古代瓷器的彩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2020-11-05

瓷砖区别。

青花瓷是我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在漫长的烧制历史过程中,青花瓷出现了非常多的品种,每一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特色和样式,而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出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新色彩,比起传统的青花,它显得更加层次分明,青翠浓艳,在成熟的瓷器烧制技术下,它逐渐成了青花瓷器中的佳品,这种青花釉色俗称蓝料彩。蓝料彩也用于称呼康熙青花的代表色彩。

康熙青花之所以在历代青花瓷中脱颖而出,除了瓷器胎釉精细,造型丰富,纹饰优美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其釉上的青花色泽比其它青花鲜艳。清朝康熙时期,因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贸易变得更加繁荣,人们对艺术品层次的要求自然也随着升高,这时候,康熙恢复了景德镇御窑厂,从而促使瓷器得到了更高水准的发展,传统的青花瓷器随着也得到了更大的改良和升级,一种叫蓝料彩的青花釉色随之出现,专业的叫法叫翠毛蓝,因为它的色泽犹如翠鸟的羽毛而得名。

青花瓷是非常受欢迎的瓷器品种,但是康熙青花与传统的青花比起来,色泽就要鲜艳得多,这种运用蓝料彩釉色的青花瓷,没有明朝时期的蓝中泛紫的情况,而且,早期的青花因为使用浙料,烧制出来的颜色会有蓝中显灰的情况,有些发色还会变得更加灰暗。蓝料彩提炼精纯,色泽鲜艳而青翠,明净艳丽,颜色明艳却不俗气,细看观看,它还会发出宝石般的蓝色光泽,鲜艳而不火气。这就是康熙青花为什么受世人相争收藏的原因。

康熙蓝料彩,又叫做康熙翠毛蓝,它的层次感非常强。传统的青花难以做到深浅展现,康熙蓝料彩却具备了这种特质,它甚至可以像波浪一样将这种深浅一层一层地呈现出来,让纹饰拉出了层次感。同时,康熙蓝料彩的笔道清晰而且明丽,哪怕是细如发丝的笔迹,都能清晰可见。它的发色钱于釉下,可看出渐变但又区别于晕染或晕撒的脏乱之感,画面清澈而明朗。因为这种特质,康熙蓝料彩能够呈现更加精细的画面,比起传统青花,它的纹饰就要精细得多,整体看起来也就更加精致,与传统青花放在一起,自然更加显眼。

将这两者比起来,传统的青花应该是古朴之中更显沧桑,对传统的工艺和技法进行了继承,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而康熙蓝料彩则让这种价值变得更加珍贵,它明丽艳雅的颜色,就像秋天里的万里晴空,蓝得毫无杂质,犹如珠宝焕发出的光彩,是青花之冠,举世尊崇。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斗彩”与“青花五彩”的区别


“斗彩”与“青花五彩”的区别。

“斗彩”之名出现甚晚,在前面一节里已经谈到,直到清中期才有一本《南窑笔记》对斗彩作论述。此书将明代彩瓷概括为斗彩、五彩和填彩三个品种,值得借鉴。据《南窑笔记》所述,“凑其全体”即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显然这是根据瓷器的装饰方法而定名的,对后世影响较大。许多陶瓷书籍中有关斗彩的文章,一般都讲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组成优美的画面,于是凡以此方法绘制出来的彩瓷皆称为斗彩。这只能是一种笼统的讲法。因为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产物很多,如青花与金彩、青花与红彩、青花与绿彩、青花与五彩等众多彩瓷,究竟哪一类为斗彩呢?应该说这些都是一个系列的产品,其中成化斗彩最名贵。成化斗彩的彩绘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纹饰的轮廓线,罩上透明釉,烧成淡描青花瓷器,再在釉面上青花双钩线内填以所需色彩,由一种到多种不等,而后再入炉烘烧制成。这是借鉴“景泰蓝”工艺中掐丝填料的技法。这类彩瓷的器表纹饰绝大多数为二方连续图案,或由伸展多变的不同形式的图案组成。这种画法符合《南窑笔记》中的“填彩”说法。成化斗彩瓷器绝大多数是用此种方法绘制的,因此填彩应是成化斗彩中的一种主要施彩方法。例如成化斗彩卷枝纹瓶、成化斗彩莲花纹盖罐、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图版四)等都是用填彩技法绘制的斗彩珍品。

第二种,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纹饰轮廓线的全体或主体,同时还加上青花渲染的局部纹饰,罩上透明釉,经高温烧成青花瓷器,再在瓷面上根据纹饰设色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施多种彩,再经炉火烘烧而成。这种画法的器表纹饰展开后宛如一幅绘制精巧、色彩宜人的图画。例如成化斗彩花蝶纹杯、成化斗彩人物杯、成化斗彩鸡缸杯等。

青花红彩、青花红绿彩、青花金彩、青花五彩等多种青花加彩器,其青花纹饰与斗彩画法不同,它们没有用青花勾纹饰轮廓线,而用青花作平涂或渲染。例如明宣德青花红彩海水龙纹碗、明万历青花红绿彩葫芦瓶的纹饰,都没有用青花勾绘纹饰的轮廓线,而是用青花平涂、描绘的方法绘制,与成化斗彩的填绘技法明显不同,故这两件青花加彩器不应称为斗彩。纵观陶瓷发展史,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已经出现了青花金彩、青花红彩及青花五彩等,因此成化斗彩应是在青花加彩工艺的基础上逐渐繁衍出来的一种新的装饰方法,这也是陶瓷装饰工艺从简单到繁复的客观历史规律。

总之,斗彩应是淡描青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组成的画面,釉下青花与釉上彩争奇斗艳,使斗彩堪称瓷器中的绝妙精品。清代斗彩瓷器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瓷画的绘制技艺上又有了新的提高,但每件清代斗彩瓷器仍有青花描绘纹饰的轮廓线。因此这种青花纹饰轮廓线就成了判断斗彩的关键。

五彩是有别于斗彩的另一种彩绘瓷器。可分为两大类,即“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釉上五彩的彩色纹饰均在釉上,在已经烧成的白釉瓷器上施彩绘画,经700—800℃炉火烧制而成。一般以红、黄、绿、紫、蓝五种色彩描绘。但每件器物根据纹饰设色的要求,不一定五彩皆备,有的只用红、绿、黄三色,也有用五种以上颜色的,只要色彩搭配得当,亦同样精美。如明嘉靖五彩云龙纹方罐(图四),通体纹饰仅用三种彩,以红、绿彩为主,黄彩作点缀,富有时代特色。清康熙五彩瓷器有的一件使用了红、绿、黄、蓝、赭、黑、金等七种色彩绘画纹饰。由此可见五彩既有多彩又有靓美的含意,“五”字在这里不是数词而泛指多种。釉上五彩与斗彩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釉上五彩器没有青花轮廓线及青花纹饰。

青花五彩的定名应是80年代以来的研究新成果。过去传世品中五彩瓷器的装饰无论是否有青花都称“五彩”,但从未见过一件明宣德时期的五彩器,可是明清文献确有有关烧造的记载,如前文所述“白地青花间装五色……宣品最贵”,“宣窑五彩深厚堆垛”,因此明宣德是否制造过五彩瓷器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学术问题。1985年在西藏日喀则萨迦寺发现明宣德五彩鸳鸯莲池龙纹碗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现,证明了明代文献记载的可靠性。明宣德时期确实制造了五彩瓷器,包括“青花五彩”。1988年景德镇御窑厂旧址又出土了与萨迦寺碗主题纹饰相同、装饰方法相同的瓷盘,这又是一例青花五彩的出现,自此以后现代陶瓷学者将五彩瓷器分为“釉上五彩”、“青花五彩”两大类。

青花五彩一般以红、黄、绿、紫及青花为五种主要颜色,其装饰方法与斗彩相同,都是由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而形成的瓷画,因此青花五彩与斗彩在划分实物时极易混淆。但它们之间仍有区别,首先是运用青花表现纹饰的形式不同,斗彩运用青花勾绘全部纹饰的轮廓线,而青花五彩的纹饰没有青花轮廓线,只是根据纹饰设色的需要将需用青花表现的部位先画出来。另一方面是釉上彩绘的区别,斗彩是在淡描青花瓷器上根据纹饰设色的安排进行彩绘,彩绘时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施彩方法(如填彩、点彩、复彩);而青花五彩是在纹饰不完整的青花瓷器上面的空白处进行彩绘,把画面补齐,正如《南窑笔记》中所谓“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如嘉靖青花五彩婴戏纹方斗杯,里口缠枝灵芝纹点缀几朵青花灵芝,杯外部分花朵及婴儿头部用青花绘制,其余纹饰则用多种釉上彩表现。此外,青花五彩瓷器的纹饰中有的青花很少,仅仅作适度点缀,也有的青花纹饰很突出,都是根据画稿的具体要求。以上是“斗彩”与“青花五彩”的区别,符合传世品的实际情况,但有个别器物不符合以上所述,具体情况则需作具体分析了。

珐琅彩与粉彩的区别


珐琅彩、粉彩都是我们传统的彩瓷品种。它们先后创烧于不同年代,采用不同的绘画原料和不同的绘画手法。因而也显示出了不同的艺术和审美意境。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

绿色珐琅彩棒槌瓶工艺品摆件

1、珐琅彩瓷是受铜胎画珐琅的影响 将珐琅彩用于瓷胎上,即景德镇的上等精细白瓷器,运至宫内由专门的画师进行绘画。珐琅彩中含有玻的色料,所以烧成后的珐琅彩有透明的质感。粉彩器用“玻璃白”打底,白是一种含砷的玻璃质感很强的不透明的乳浊釉。在彩内渗入铅粉,使浓艳程度减弱。

2、珐琅彩兼有西洋画法 勾染浓淡分明,立体感极强,粉彩应该说是受珐琅彩画法的影响,技法采用“渲染法”,其步骤是依照原成的纹饰廓线范围内,先填上一层“玻璃白”,由于它不透明,需要原来的轮廓线的笔痕,待干以后,再以所需的油彩在玻璃白上进行渲染,最后入炉烘烤,其纹饰效果具有浓淡明暗之感,纹饰层次多,色调莹润柔和。

3、珐琅彩的彩料是从国外进口的 颜色有红、黄、蓝等,其中最突出的一种是玫瑰红或称其为胭脂红,它的发色是微量的黄金,所以又称金红。这种红彩与传统的中国瓷器所用的红彩铁红和铜红都有所不同。粉彩的彩料以前很多也是从国外进口的,除胭脂红外还有洋黄、洋红等色。

4、珐琅彩与粉彩的色泽有一些不同 粉彩烧成之后的纹饰色泽较柔和,因此粉彩又有“软彩”之称。而珐琅彩由于有透明的质感所以又有“料彩”之称。

关于釉上彩与釉下彩的区别!


(一)产生的年代不同

釉下彩: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宋代,一直延续至今。

釉上彩:在明代从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

从时间上来说,釉下彩的年代更为久远,从传承上来讲,可以说釉上彩源于釉下彩。

(二)制作歩骤、过程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或经过烘烤后的素坯上用色料从事彩画装饰,再经过上釉,最后窑烧而成,釉彩和彩绘的纹样是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在坯釉中。

釉上彩:先要烧成白瓷胎的瓷器之后,再在瓷器的表面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然后窑烧而成的,彩绘的纹样与釉彩是分开烧的。

(三)烧成的温度顺序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上直接进行创作,只需要用色料画完后上釉,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就可以了;如果是在素坯上画釉下彩绘的方法的话,则是先把泥坯用800℃烧成素坯,画完、上完釉之后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

釉上彩:先用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白瓷坯,用色料画好彩画装饰后,再用800℃进行二次窑烧。

(四)外表不同:

釉是一种透明的、经久不易变的特殊物质。

釉下彩:先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再在其上施釉,釉是在最表层的。所以釉下彩绘出来的器物色彩光润,表面平滑,渗透连绵,永不褪色,即使久经磨蚀,只要釉面完好,并不减少产品彩绘时的色泽鲜艳度。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历代釉下彩绘的文物,如魏晋时期的青瓷、唐代的青瓷、三彩釉陶;宋代的北方民窑出土的黑白彩绘、红绿彩绘瓷器;元代的青花、釉里红(二者均属于釉下彩绘的分支)等虽然年代久远,却均保存的较为完好。作为日用瓷(比如杯、碗、瓢、盆等)是很安全的。

釉上彩:由于是画在釉面上的,色彩表的颜色有几百种,绘制的技法比较容易,表现力极强。但是因为色料并没有与釉料融合,所以所绘制的纹样突出釉面,摸上去有手感,不会像釉下彩那么光滑。

(五)分类不一样:

釉下彩:主要以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为主。

青花是用一种经高温烧成后呈现蓝色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在不表现方法上,是以同一颜色的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来表现对象。其特点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很强,素为国内外人士所钟爱。并且在世界的制瓷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釉里红用一种经高温烧成后呈现暗红色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其表现内容和方法与青花无异,烧成后的沉着热情,故一般用来表达“吉祥、富贵”。高级制品中常用此法。

釉下五彩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色彩绚丽、锦绣灿烂,因为其在高温中也是变化多端,烧成不易,所以很少用来装饰日用瓷。

釉上彩绘主要包括古彩、粉彩、新彩等几种。

古彩是一种较古的传统装饰方法,其名称是有别于粉彩而言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线条刚健有力,具有浓厚的民间年画的风格。

粉彩是在釉上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色彩多样;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了明暗的洗染,风格和笔法上是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无论工笔写意用粉彩几乎都能表现。

新彩是受外来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彩绘方法,在表现技法上用西画的方法,也可用国画的方法。

六)色料不同:

釉下彩:色料用高温烧成,色料在未烧制前与烧制后的色相变化比较大,而色料中能耐高温的不多,因此颜色的变化极难掌握。

釉上彩:色料用的是650℃——800℃的低温烧成。由于温度低,许多颜料都能经受这样的温度,故烧出来的颜色变化不大。

(七) 用的调料品不同:

釉下彩:一般来说用的是甘油、牛胶、乳香油、有的甚至用茶叶水来进行调和色彩。

釉上彩:多用的调料是樟脑油或松香油进行调和。

(八)技法不同:

釉下彩:以分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色料填色

釉上彩:以洗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先用笔蘸“水色”往坯上塌一笔,然后将笔上的颜色洗掉,挠水反复洗擦。

综上所述为釉下彩绘与釉上彩绘的不同,外行者与初学者从表面的凹凸与光泽度就基本可以区分了。

彩料对比法


瓷器表面所施釉料和彩料,从鉴定的角度观察,它们的色泽表现、显微结构、烧制时的高温粘度系数、同胎面的结合性能等,皆能成为我们辨别瓷器的品种、窑口、制作时代、产品档次、艺术价值以及商品价值的依据之一。

用彩料对比进行瓷器鉴定,其着眼点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同是以铜为呈色剂的红色釉质,祭红和郎红就有许多区别:

一、祭红外延广泛,凡宣德以至明清、民国和现代同宣红类似的高温红釉皆称祭红,故祭红包括宣红,而宣红不等于祭红。

二、釉质高温粘度不同。包括宣红在内的所有祭红釉,其物理性质中高温粘度系数都大大高于郎红,因此郎红器都有“脱口”现象,即烧制过程中器物口沿及其相邻部位因釉汁下滑变薄,铜离子无法形成红色层,致使该部位釉面呈无色状态并露出白胎底色(图1)。而祭红釉器仅在器口顶部露出白胎底色,因其红白界线分明、宽度一致,极似中草药材中的灯草,故行内人名之曰“灯草边”(图2)。釉质高温粘度不同的另一结果是釉汁向器物下部流淌的效果不同,祭红釉垂流性差,器物根部积釉少或不积釉,而郎红釉垂流性强,烧成后器物根部积釉很厚。康熙器利用修足阻止红釉垂流,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而清末民初仿康熙郎窑器则往往釉垂器底同匣钵粘连,取出后必须敲去垂釉方可,而敲釉时往往伤及圈足,使之伤痕斑斑,这是判别郎红器是真康熙还是后仿器的重要标志之一(图1)。

三、釉质透明度不同。祭红釉为乳浊状釉,失透,釉中大、中、小气泡较多;郎红釉为玻璃状釉,透明度高,釉中气泡较少。

瓷器上黑彩与墨彩的区别


清代早期景德镇釉上彩绘先后出现了两个新品种黑彩与墨彩,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深受世人喜爱并珍藏。黑彩和墨彩自创烧以来,各个时期工艺特征都在不断地变化。现在文物收藏界对黑彩和墨彩常常混淆不清。本文从黑彩和墨彩的工艺、艺术特色及继承发展几方面作一简要论述。

一、黑彩的样式与工艺

黑彩是用五彩中的黑色彩料单独彩绘纹样的装饰品种。清康熙时期,黑彩有三种装饰形式一类是在五彩、素三彩中,黑彩作为均匀的色块,成为烘托彩绘纹样的黑地。第二类是在五彩中以珠明料描绘画面的一部分景致。第三类是纯正的黑彩,整幅图画全用珠明料绘成。还有一些五彩棒槌瓶、观音尊的颈部开光内用珠明料画一两枝竹之类,属五彩中独立的黑彩画面。

通过观察分析和试验,以上黑彩的彩绘工艺都是采用珠明料描绘图画,再在其上罩一层水绿,经低温烘烧而成,发色黝黑光亮,并泛出隐隐的绿色。如果不罩水绿,烘烧出来的画面与釉面粘结不牢固,稍经磨损即脱落,而且黑色黯然无光。在康熙黑彩白梅图中,用水绿罩在珠明料圈成的白梅花线条上,将整朵梅花覆盖,形成绿萼梅的效果。

雍正年间,五彩远不及康熙时期的成就,但在前朝工艺技法基础上也有新颖的形式。黑彩从五彩中脱胎出来,而成为一个新品种,但是并没有长足的发展,其洗尽豪华见真淳的特色渐渐为墨彩取代了。

二、墨彩的样式与工艺

康熙晚期珐琅彩传入宫廷以后,雍正年间迅速发展起来。据造办处史料记载,瓷用珐琅彩料从依赖进口料到造办处珐琅作配料成功,数年间取得可喜的成果。雍正九年“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做得……水墨竹子茶碗一对,……水墨梅花六寸盘一对,”雍正十年四月二十九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水墨珐琅甚好”,七月二十七日太监沧州传旨“着烧珐琅画墨地白梅花四寸磁碟一对”,八月十五日司库常保奉上谕“珐琅盘碗、茶圆、酒圆俱造烧得甚好,嗣后将画水墨的多烧造些。”九月初一日,“将脱胎填白磁酒圆四件上画珐琅墨菊花”。九月初九日司库常保奉旨“绿地黄菊花盘子上山水青色甚好,再画水墨山水器皿俱用此青画”。

在清官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精心彩绘期间,景德镇御窑厂也得到谕旨烧造珐琅彩瓷。雍正六年七月十二日郎中海望奉怡亲王谕“……造办处收贮的料内月白色、松花色有多少数目。

三、黑彩、墨彩的艺术特色

康熙黑彩作为五彩的一部分与单纯黑彩相比,其最大变化是艺术特质的改变。在用笔方面,如画梅枝,五彩用黑料讲究浓、厚、重,常用排列线条,用笔刚劲挺拔。黑彩用笔灵活,借鉴中国画的用笔方法,运笔有轻重徐疾,线条有粗细顿挫。 在敷色方面,五彩以空间分割,平填色块;黑彩虽是单纯黑色,但有浓淡深浅变化。在风格方面,五彩有浓郁的装饰味;黑彩吸取中国画的营养,将诗句和书法引入彩绘中,而具有文人画的形式感。 但是,此类作品可供品鉴的珍品极为稀少。雍正年间,彩绘的时代风格由雄健转向秀逸,黑彩与五彩渐渐式微了。

雍正“珐琅墨彩”从创烧之初就成为瓷苑明珠。其艺术特征与其他珐琅彩瓷完全一样准确生动的形象,细腻精致的用笔,浓淡多变的色调,诗、书、画、印交融一体的意境。乾隆年间,唐英以其文艺家的修养和督陶的便利条件,亲手绘制了墨彩作品,并以诗句和书法丰富了墨彩的形式,拓展了墨彩的境界,提高了墨彩的艺术品位。

在此期间,“珐琅墨彩”中还创造出一新颖品种样式——雪景山水。它以墨彩的黑料为主,描绘山石、树木、楼阁的轮廓,用白色粉料填绘景物上的积雪,仿传统山水画雪景风格。画面一片琼瑶,荒寒寂寥,显现出超尘脱俗的艺术特色。墨彩简便的彩绘工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等特点,也运用到18世纪中叶的对外贸易瓷器的装饰上。用墨彩料描绘欧洲风情、宗教题材和人物故事的画面,并在其上运用金色色料配合装饰。

四、黑彩、墨彩的继承与发展

清乾隆以后,黑彩与墨彩随景德镇瓷业的逐渐衰落而沉寂了。清末民国初期,景德镇使用外国新进口洋料,之后,也掌握了颜料的配制技术,出现了新黑料画“墨彩雪景”、“墨彩描金”和“墨彩人像”等品种,至今仍然继承着其独特的彩绘工艺。 “墨彩雪景”主要用黑料和“玻璃白”,黑料描绘山石、树木、房屋、楼阁等,用“玻璃白”描绘景物上的积雪、冰凌,纯净洁白。“墨彩雪景”一脉相承“珐琅墨彩”的技法与风貌,格调清冷苍茫。

据《瓷用工业手册》载现代黑料配方着色剂含有氧化锰、氧化钴、氧化铬、氢氧化铁等;熔剂含有铅丹、石英、硼酸等。“玻璃白”配方铅丹、石英、硝酸钾、氧化砷等。“墨彩描金”用黑料彩绘,兼用红料绘人物脸部轮廓、五官、衣袍、花瓣等,再用金料勾线、覆盖、烘托、点缀,增添富丽堂皇的气氛。 以描绘人物故事为主,偶画花鸟,风格古朴典雅。“墨彩人像”是用黑料在瓷板或圆盘上仿照片画人物肖像由于黑料发色稳定,层次丰富,浓淡有度,能描绘出照片上的微妙神情。黑料还用于题写像赞、款识等,烘烤后不脱落,永作纪念。

民国初期,现代黑彩的工艺和审美特征都发生了新变化。用珠明料描绘景物,再在画面上均匀地罩一层“雪白”,经烘烤后,“雪白”呈透明玻璃质状,莹润光亮,画面清晰而不脱落。现代黑彩更多地吸收中国水墨画的营养,以山水画勾皴点染的技法,结合陶瓷釉上彩绘的渲染、拍抹的工艺,表现层峦叠嶂的壮丽和烟雨云岚的意趣,大大地丰富了陶瓷彩绘的艺术表现力,开创了陶瓷山水画艺术的新境界。

必须指出的是,现代黑彩没有继承它前期“珐琅墨彩”的审美特征和风格,这是因为黑料绘成景物烘烤后的色泽,不如珐琅黑料发色滋润柔和,也不如后者渲染的层次丰富细腻,难以表现水墨画的意韵。而现代黑彩的珠明料与雪白的配合使用,具有珐琅黑料的艺术表现力,更有晶莹光润的艺术效果,这就是工艺美术材质的发明和使用导引艺术风格演变的一大特征。

豆红釉太白尊是非常著名的官窑名品,应该是康熙十九年始烧的第一批官窑瓷器中的创新作品。它奇特而隽秀的造型,应该是出自当时供奉内廷的刑部主事刘源的精心设计,因酷似唐代酒仙诗人李白的酒坛而得名。面世即得到了朝野内外的喜爱,并有黄釉、青釉、白釉、天蓝釉等不同釉色版本,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而又以豇豆红釉最著名,成为康熙官窑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粉彩与五彩的直观区别


喜爱瓷器收藏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粉彩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粉彩可以用富丽堂皇这个词儿来形容,观之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尤其是到了清朝时期,粉彩的制作工艺大有进步,加之釉料色彩更加丰富,使得粉彩的可观赏性大大提高。粉彩瓷器和五彩瓷器都归于彩瓷一类,那么两者直观上有什么区别呢?下面请跟着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从总体来看,粉彩瓷器和五彩瓷器似乎相差无几。但是粉彩瓷器和五彩瓷器确实被分为了两个品种呢,而且还是先出现五彩瓷器,再有粉彩瓷器问世。对于刚刚入门的瓷器收藏爱好者来说,将两者区分开来时一件难度不小的事情。笔者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摸瓷器来辨别粉彩瓷器和五彩瓷器。用手摸彩瓷一般会感觉到一定的凹凸感,粉彩瓷器釉下上了一层玻璃白,玻璃白在瓷器表面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在釉下施上玻璃白就相当于女人施了一层脂粉。一般女人在脸上施了脂粉之后,都会比较厚,再在“脂粉”上着彩,就是粉彩瓷器的概念。而五彩瓷器的话,它是直接在女人的“皮肤”表层画上彩。这样一来我们用手摩挲五彩瓷器,它的彩突出釉面相对来说就比较低一些;而用手摩挲粉彩瓷器,它的彩突出釉面相对来说就比较高一些,所以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粉彩瓷器的突出釉面要比五彩瓷器突出釉面厚一些。

我们区分粉彩瓷器生产年份的早晚,就涉及到了一个知识点,也就是说粉彩瓷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在元明清时期,尤其是到明代,彩瓷的雏形一般都是以五彩或者斗彩为主的。五彩和粉彩在质感上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像五彩瓷器表面无论是红还是绿,都是一直平铺直叙,没有任何深浅变化的的颜色;而粉彩必须得在轮廓线以内,首先施以玻璃白,然后再在底上面施彩,能够一点一点地渲染出色彩浓淡,如此一来釉色便有了层次感。所有瓷器上面不管是描绘人物、花卉还是山水等等,一定是有远近、浓淡、深浅变化的,这样才能够体现出画面的立体感。

五彩瓷器上面的图案颜色要么深要么浅,根本体现不出这种感觉;而粉彩瓷器正因为有了这层玻璃白,所以它能够把颜色的浓淡深浅,慢慢过渡出来,尤其是在同一片叶或者同一朵花上,给人一种栩栩如生之感。

陶瓷知识:元青花与明青花的区别


原始瓷是在两晋之前产生的,叫原始青瓷。到了两晋以后,开始出现了白釉、酱釉,以及唐代的秘色瓷和湖南长沙的釉下彩,还有宋代的五大名窑,都是人工将颜色做到瓷器上,是人可以控制的。这些在收藏界叫老窑瓷。到元代时就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及红绿彩。今天我主要说青花瓷。有的专家认为青花瓷产生在唐代,也有人认为产生在宋代。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经成熟了。

咱们现代的收藏者大多数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从瓷器上来讲,有单色釉、彩绘釉。彩绘中青花瓷是数量最多的,从元代到清代直到现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讲青花瓷必须先提青花料,青花料中蓝色的是氧化钴,属于釉下彩。什么是釉下彩?其制作工艺简单讲就是把坯拉出来后,等干了用氧化钴往上画,画完后罩上一层釉,再入窑,1260度一次烧成。在上一讲当中我提到过“九方五法”。

1、九个方面中,其中第四方面就是彩。已故的著名瓷器鉴定家孙瀛洲老先生,对元、明、清的瓷器鉴定有很深研究,他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孙老通过对青花的观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了二十几种。如果我们把青花的颜色弄清楚,对我们的鉴定及辨伪会有很大好处。青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呢?因为在数百年中,青花瓷生产是主流,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不同历史阶段的青料来源和质地不同,再加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青花瓷的发色的质量、呈色的色调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正因这样,青花所呈现的质量、色调、风格必定有明显的差别,艺术效果也必然出现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差异为鉴定青花瓷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鉴定者对青料来源、品位、发色、呈色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是鉴定青花的基础。当我们拿起一件青花瓷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造型,接着见到的就是青花的艺术效果,这是直观感受。结果常用明丽、鲜艳、灰暗、晕散、清丽、规整、刻板、呆滞等词进行概括,这些概括的词语的形成,是青花的发色质量、呈色色调与绘画艺术的综合体。什么是发色?什么是呈色?这两种色是怎样的关系,受什么条件的制约?这是要向大家介绍的。发色是青料在焙烧过程的化学变化,呈色是青料烧成后所呈现的直观感受。呈色的色调有以下几个制约因素:第一是发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釉里面的胎子,胎子发黄,发白,松软与坚硬都对青花有一定影响。釉子质量的好坏、颜色和厚薄都对呈色有影响。发色的制约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术,第三是焙烧温度。施用技术就是在画的时候,画功怎么样。如果蘸的颜料都一样,画线用力均匀,青花烧出来后就是一个颜色,否则青花就会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再一个是焙烧温度,应该是1260度。同样的青料,如果温度过高,颜色发黑;温度过低,有点发绿。还有一点特殊的情况,就是单纯的青花瓷,它的发色、呈色都一样时,如果经过二次焙烧,即再进一次炉后,颜色要比没进二次炉的深,像后来的青花红绿彩、豆彩等。再说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响,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纯,第三是配制。我主要说成分问题。成分主要是氧化钴,它发出的颜色是蓝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锰,还有一种三氧化二铁,简称氧化铁。钴的含量越高,蓝色就越正,含量少就发灰。锰含量高时,青花就蓝中泛紫或蓝中泛红。氧化铁含量高时青花的发色就发黑。孙老先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二十多种,他有时一看颜色就知道大概是什么年代的。

在没有断代之前,你必须把明清时期的皇帝都记住。如果年代断到哪里你都不知道的话,那怎么行呢?明前期的皇帝,“洪建永洪宣”即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建文与洪熙时没有瓷器。“三代正景天”即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有人叫“空白期”,又叫“黑暗期”,说这个时期没有瓷器。我不同意这两种叫法,我就叫“明三代”。因为这个时期确实有瓷器。“成弘正德续”是明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成化瓷在明代是最突出的。“中晚嘉隆万”是嘉靖、隆庆、万历,我们称之为中晚期。“泰昌天启崇”,即泰昌、天启、崇祯,我们叫明后期,其中泰昌时期没有瓷器,因为他一豪放秀逸,较之成化器显得深沉一些。画人物像从元代就有,那时大多数以画成人为主,到宣德时期也有画小孩的,但是不多。但到了成化年间画男孩和年轻男子的题材就多了。刚才我指的这两条线叫弦文。在明前期,主要是洪武、永乐年间没有双线,或者是一道,或者是画的花,双弦文是从宣德时开始有的。再有鉴定时要注意上限,就是什么时候这东西开始出现的,这很重要。在它出现之前的东西如果有了它还没出现时候的特征,那么肯定是假的。这个就是在宣德时期出现的双弦文。还有一个特点是这两条线一轻一重,上边的轻下边的重。这种特点从宣德就有,到了成化时很明显,而到了弘治时就不太明显了,再往后就没有这种特征了。

123下一页

斗彩与青花五彩


“斗彩”之名出现甚晚,直到清中期才有一本《南窑笔记》对斗彩作论述。此书将明代彩瓷概括为斗彩、五彩和填彩三个品种,值得借鉴。据《南窑笔记》所述,“凑其全体”即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显然这是根据瓷器的装饰方法而定名的,对后世影响较大。许多陶瓷书籍中有关斗彩的文章,一般都讲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组成优美的画面,于是凡以此方法绘制出来的彩瓷皆称为斗彩。这只能是一种笼统的讲法。因为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产物很多,如青花与金彩、青花与红彩、青花与绿彩、青花与五彩等众多彩瓷,究竟哪一类为斗彩呢?应该说这些都是一个系列的产品,其中成化斗彩最名贵。成化斗彩的彩绘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纹饰的轮廓线,罩上透明釉,烧成淡描青花瓷器,再在釉面上青花双钩线内填以所需色彩,由一种到多种不等,而后再入炉烘烧制成。这是借鉴“景泰蓝”工艺中掐丝填料的技法。这类彩瓷的器表纹饰绝大多数为二方连续图案,或由伸展多变的不同形式的图案组成。这种画法符合《南窑笔记》中的“填彩”说法。成化斗彩瓷器绝大多数是用此种方法绘制的,因此填彩应是成化斗彩中的一种主要施彩方法。例如成化斗彩卷枝纹瓶、成化斗彩莲花纹盖罐、成化斗彩葡萄纹杯等都是用填彩技法绘制的斗彩珍品。

第二种,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纹饰轮廓线的全体或主体,同时还加上青花渲染的局部纹饰,罩上透明釉,经高温烧成青花瓷器,再在瓷面上根据纹饰设色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施多种彩,再经炉火烘烧而成。这种画法的器表纹饰展开后宛如一幅绘制精巧、色彩宜人的图画。例如成化斗彩花蝶纹杯、成化斗彩人物杯、成化斗彩鸡缸杯等。

青花红彩、青花红绿彩、青花金彩、青花五彩等多种青花加彩器,其青花纹饰与斗彩画法不同,它们没有用青花勾纹饰轮廓线,而用青花作平涂或渲染。例如明宣德青花红彩海水龙纹碗、明万历青花红绿彩葫芦瓶的纹饰,都没有用青花勾绘纹饰的轮廓线,而是用青花平涂、描绘的方法绘制,与成化斗彩的填绘技法明显不同,故这两件青花加彩器不应称为斗彩。纵观陶瓷发展史,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已经出现了青花金彩、青花红彩及青花五彩等,因此成化斗彩应是在青花加彩工艺的基础上逐渐繁衍出来的一种新的装饰方法,这也是陶瓷装饰工艺从简单到繁复的客观历史规律。

总之,斗彩应是淡描青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组成的画面,釉下青花与釉上彩争奇斗艳,使斗彩堪称瓷器中的绝妙精品。清代斗彩瓷器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瓷画的绘制技艺上又有了新的提高,但每件清代斗彩瓷器仍有青花描绘纹饰的轮廓线。因此这种青花纹饰轮廓线就成了判断斗彩的关键。

五彩是有别于斗彩的另一种彩绘瓷器。可分为两大类,即“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釉上五彩的彩色纹饰均在釉上,在已经烧成的白釉瓷器上施彩绘画,经700—800℃炉火烧制而成。一般以红、黄、绿、紫、蓝五种色彩描绘。但每件器物根据纹饰设色的要求,不一定五彩皆备,有的只用红、绿、黄三色,也有用五种以上颜色的,只要色彩搭配得当,亦同样精美。如明嘉靖五彩云龙纹方罐,通体纹饰仅用三种彩,以红、绿彩为主,黄彩作点缀,富有时代特色。清康熙五彩瓷器有的一件使用了红、绿、黄、蓝、赭、黑、金等七种色彩绘画纹饰。由此可见五彩既有多彩又有靓美的含意,“五”字在这里不是数词而泛指多种。釉上五彩与斗彩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釉上五彩器没有青花轮廓线及青花纹饰。

青花五彩的定名应是80年代以来的研究新成果。过去传世品中五彩瓷器的装饰无论是否有青花都称“五彩”,但从未见过一件明宣德时期的五彩器,可是明清文献确有有关烧造的记载,如前文所述“白地青花间装五色……宣品最贵”,“宣窑五彩深厚堆垛”,因此明宣德是否制造过五彩瓷器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学术问题。1985年在西藏日喀则萨迦寺发现明宣德五彩鸳鸯莲池龙纹碗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发现,证明了明代文献记载的可靠性。明宣德时期确实制造了五彩瓷器,包括“青花五彩”。1988年景德镇御窑厂旧址又出土了与萨迦寺碗主题纹饰相同、装饰方法相同的瓷盘,这又是一例青花五彩的出现,自此以后现代陶瓷学者将五彩瓷器分为“釉上五彩”、“青花五彩”两大类。

青花五彩一般以红、黄、绿、紫及青花为五种主要颜色,其装饰方法与斗彩相同,都是由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而形成的瓷画,因此青花五彩与斗彩在划分实物时极易混淆。但它们之间仍有区别,首先是运用青花表现纹饰的形式不同,斗彩运用青花勾绘全部纹饰的轮廓线,而青花五彩的纹饰没有青花轮廓线,只是根据纹饰设色的需要将需用青花表现的部位先画出来。另一方面是釉上彩绘的区别,斗彩是在淡描青花瓷器上根据纹饰设色的安排进行彩绘,彩绘时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施彩方法(如填彩、点彩、复彩);而青花五彩是在纹饰不完整的青花瓷器上面的空白处进行彩绘,把画面补齐,正如《南窑笔记》中所谓“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如嘉靖青花五彩婴戏纹方斗杯,里口缠枝灵芝纹点缀几朵青花灵芝,杯外部分花朵及婴儿头部用青花绘制,其余纹饰则用多种釉上彩表现。此外,青花五彩瓷器的纹饰中有的青花很少,仅仅作适度点缀,也有的青花纹饰很突出,都是根据画稿的具体要求。

以上是“斗彩”与“青花五彩”的区别,符合传世品的实际情况,但有个别器物不符合以上所述,具体情况则需作具体分析了。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蓝料彩与青花的区别》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蓝料彩与青花的区别》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区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