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龙山文化瑰宝:黑陶与蛋壳陶

龙山文化瑰宝:黑陶与蛋壳陶

陶瓷文化 陶意瓷砖 瓷砖与地板

2020-03-12

陶瓷文化。

黑陶

人类在大约一万年前发明了陶器,而陶器的诞生也促进了原始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逐渐提高也扩大了对陶器的需求,加速了制陶业的发展。新石器时代山东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可以验证不同文化时期的先民生产、生活中使用过不同形制的陶制器皿。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器以黑陶为主,二者在制作成型工艺和烧造技术方面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形成了独特的黑陶文化。

大约五千年前,陶器的生产过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非专业小规模烧造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生产能力的专业制陶群体。陶器从创烧开始只能烧制红陶产品,逐步向能够烧造灰陶、黑陶、白陶转化,陶器的装饰功能越来越强,精美程度也越来越高。黑陶制品的出现就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于器物审美的更高追求。经过砑光打磨、高温烧制、渗碳着色等工艺烧造出来的黑陶,具有前所未见乌黑发亮的金属光泽。大汶口文化时期黑陶的成功烧制,为蛋壳陶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高柄杯。它仅为典型龙山文化所见,并非所有薄胎陶器皆为“蛋壳陶”的专家结论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高柄杯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高度在25厘米以下的高柄杯重量一般不超过70克。当然也有例外,高度超过25厘米的高柄杯,一般重量在100克以内。除高柄杯之外,其他器形的薄胎黑陶能否称为蛋壳陶呢?因为许多不同器形的薄胎黑陶当年并没有被收录到考古文献和资料当中,国内博物馆也没有系统地展示过这些薄胎黑陶。根据这些薄胎黑陶的制作工艺和烧造水平,有相当一部分与蛋壳陶高柄杯同属一个时期烧造,我们认为这些薄胎黑陶也应同属蛋壳陶范畴。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们的厚度和重量。笔者个人的观点是:不论什么器形,薄胎黑陶的厚度在0.2至1毫米之间,单件重量不超过100克,原则上都可以称为“蛋壳陶”。

大汶口文化在历史分期上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地层出土的黑陶高柄杯,陶胎已经很薄。但是,大汶口文化的薄胎黑陶无论从器形,还是制作的精美程度,以及陶胎的厚度,都不能与龙山文化的蛋壳陶相提并论。如果说黑陶诞生于大汶口文化,蛋壳陶则代表了典型的龙山文化。

黑陶和蛋壳陶的产地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低山丘陵与河流冲击平原的交汇处,以潍坊、临沂、淄博和青岛地区为主。作为如此重要的一个黑陶品种在这里延续烧造上千年,应该有很多可供考据的地方。比如:窑址遗迹、遗存堆积以及与遗存堆积相关的地层年代关系等等。但是我们至今没有看到任何一项关于黑陶或蛋壳陶窑址的发掘报告。难道窑址真的荡然无存?遗存真的消失无踪?值得考究。事实上,山东有大量的出土黑陶器物存在,就证明了一定会有窑口存在。

蛋壳陶

蛋壳陶取材于远古时期河湖中沉积的细泥。其细腻程度甚至超过现代工艺生产的陶土,而且这些陶土中绝不含粗砂或其他杂质。陶艺匠人采用快轮拉坯成型或分段手工成型,经利坯、打磨、砑光、剔地儿、划花、锥孔、镂空、捏塑、贴塑、粘接、高温烧制、渗碳等多道工艺烧造而成,吸水率较低。出土器物历经数千年基本不受水土侵蚀,器物表面光洁如新。

许多蛋壳陶成品胎体可见极其细密的同心圆拉坯痕迹,证明制作使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快轮拉坯技术。其薄胎成型技术成为历史上最早使用快轮技术的典范。据现在的制陶技术显示,要顺利拉出厚度在0.2-0.5毫米左右的薄胎陶坯几乎是不可能的。景德镇明清官窑的薄胎瓷底部厚度也有1-2毫米左右,拉坯至口沿处才不足1毫米。除非用模制注浆成型工艺,否则照原样仿制蛋壳陶,技术难度令今人无法想象。

蛋壳陶的砑光和渗碳着色工艺使器物表面产生了黝黑发亮、具有金属光泽的视觉效果,这个现象与同时期各个不同文化类型的红、白、灰陶的状况迥异。独特的渗碳工艺将碳分子在高温状态下渗透到器物胎体的微孔里面,使经过砑光的胎体表面形成更加致密光洁、细腻光润的黑色保护层,令蛋壳陶历经数千年而不受水土侵蚀。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蛋壳陶,一切都近乎完美,无可挑剔。在四五千年前的陶器时代,人们头脑中还少有金属的概念。这种神秘的、黑色的金属光泽无疑给人们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和震撼,令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出无限敬畏的、不可轻举妄动的虔诚心情去审视这些具有神秘色彩的蛋壳陶。

蛋壳陶胎体制作精细,器形多变,薄似蛋壳。制作蛋壳陶对于陶土原料的挑选、采集、运输、保管、制坯以及成坯以后对各种加工工艺过程的耐受性都有极高的要求。由于成型工艺复杂,估计只有少数人掌握蛋壳陶的制作工艺,因此,部分类似的产品甚至出自一人之手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蛋壳陶的纹饰以弦纹、凹凸纹、竹节纹最为典型常用。尤其竹节纹的制作水平堪称空前绝后。纯粹用手工在0.5毫米厚的坯体上均匀分布竹节纹,使之等宽、等圆、等弧。做工非常精细规整,变径处的处理自然得体且胎体厚度内外一致,绝无扭曲变形造成外观缺陷的作品存世。精美绝伦的竹节纹饰对商周以后青铜器的制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器形复杂的青铜器都采用竹节纹作为装饰,与蛋壳陶的竹节纹完全吻合。

蛋壳陶的镂空工艺更加精妙。在不足1毫米厚、半干的坯体上镂出非常规则的图形,不知要经过多少次的失败才能成功,难度可想而知。镂空的图形有圆形、正方形、楔形、菱形、三角形、椭圆形、水滴形等几何图形,当时人们用什么样的形象思维方式来表现这些图形?我们今天还无法破解。

蛋壳陶划花的纹饰有几何条纹、波浪纹、鱼纹等等。还有一种特殊的划花工艺是在坯体整体砑光之后,剔地划几何纹饰。使乌黑发亮的器表形成比较强烈的视觉对比,明显增加了器物表面的装饰效果。但是,这些划花工艺是在厚度只有0.5毫米左右的陶坯上进行的,很多器物给人的感觉是一触即破。

蛋壳陶还有贴塑鼓钉、盲鼻,捏塑鸡冠耳、环形耳等等不同的装饰工艺,令人叹为观止。综上所述,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诞生于原始社会的蛋壳陶集各种装饰艺术和制作工艺于一身,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器物本身的实用价值,因此被视为古代东方艺术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

由于蛋壳陶的烧成工艺繁复,成品器形丰富多彩,对于青铜时代以后的陶瓷业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以高柄杯为例:杯口平折宽沿,杯身通常卵圆形收底,也有少数为折腹底,高直柄,外撇高圈足。这类器形发展到唐、宋、金时期,在耀州窑、定窑、磁州窑系的瓷灯中还能找到类似的器形,可见其传承年代之久远非比寻常。其他诸如:长颈瓶、直口瓶、花觚、三足鬲、高足杯、双耳簋、玉壶春瓶等器形都有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蛋壳陶从原始陶器的大、粗、重、笨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不仅空前而且绝后。我们研究中国陶瓷史时往往忽略了这个重要环节,忽略了蛋壳陶为后世发展陶瓷业奠定的美学基础与价值。

蛋壳陶创烧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鼎盛于龙山文化中期,断烧于龙山文化晚期,历经千余年。“蛋壳陶”不是偶然出现的几件特殊器物,它是龙山文化时期制陶手工业高度发达的产物,器形本身又有它形成、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因此,它成为特定地域内新石器时代末期或铜器时代早期一种古代文化的代表。作为中国陶瓷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始陶器品种,我们应该重新确定蛋壳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并且加以认真地研究和系统地考察,搞清楚蛋壳陶遗存的分布情况,是否有窑址,存世器物的种类、器型、数量、完好程度等,以便更好地加以保护。

由于出土的蛋壳陶制品稀有,完整器物比历代官窑瓷器和元青花还要少。因此,蛋壳陶又具有潜在的市场需求。现代人仿制蛋壳陶的出发点与古人相去甚远,急功近利地去复制,其制成品与四五千年前的真品无法比拟。须多看真品,才能提高鉴识能力。如果从来没有上手过真品,对器物也缺乏足够认知,购藏蛋壳陶须谨慎。真仿品区别主要为:

1、陶土原料来源不同:古人采用的陶土是以古河床年久沉积的细泥为主要原料。陶土的细度决定了坯体的可塑性、延展性和成坯后的稳定性。蛋壳陶的坯泥不仅细度均匀,而且不含任何杂质,也无任何孱和料。乃至用快轮将坯体拉至0.5甚至0.2毫米厚度时不坍塌、不变形。如此之薄的坯体在半干状态时还要承受砑光、打磨、剔刻、划花、锥孔、镂空、贴塑、粘结等工序的外力干扰而不破损,可见其陶土质料的品质绝对上乘。精致的坯料是现代仿品可望不可及的。

2、成型工艺不同:仿品形不似神更不似。器形刻意模仿太过呆板,没有自然神韵,更没有手工制作时随心所欲和自然流畅地刮削、打磨的痕迹。大多数器物表面没有砑光。锥孔、镂空、划花不自然,手法拙劣。燃料、烧成温度、渗碳工艺也与古人迥异,成品表面没有黝黑发亮的金属光泽,甚至没有经过渗碳工序而直接着黑色冒充黑陶。大多数仿品胎体厚重,器物表面还须抹黄土作旧等等。最近新出的所谓高仿品刻意追求薄胎效果,然而在器形和装饰工艺方面却不得要领,与真品摆在一起就相形见绌,显得不伦不类了。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龙山文化陶器


龙山文化最初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该文化分布范围较广,豫、陕、鄂、苏、皖等都发现有类似的文化遗址,考古界分别称其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龙山文化等。山东龙山文化是典型的龙山文化,它是大汶口文化的延续,分布范围包括山东、苏北等地,距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

龙山文化的陶器制作方法与大汶口文化相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普遍采用轮制技术,器物以造型规整见长,常见的器型有碗、罐、鼎、鬻、盆、觑等,三足器和圈足器较多,其中圆环状鼎足与鬼脸式鼎足较为特殊。陶鬻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从装饰上看,龙山文化的陶器朴素少装饰,素面器物较多,表面打磨非常光亮。有纹饰的器物较少,纹饰种类仅有弦

纹、划纹和镂空等几种,纹饰虽少,由于部位安排恰当,同样也起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

龙山文化的陶器中,灰陶、白陶、红陶数量较少,黑陶数量较多。常以划纹作装饰,有三角纹、圆圈纹、方格纹等,还有用镂空作装饰,质朴大方,匀称端正。黑陶中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这种黑陶陶土经过精心淘洗,以轮制法制成,器壁往往留有细密的旋纹,胎壁厚仅1毫米左右,最薄处仅0.2毫米 ~ 0.3毫米,器型仅见高足杯一种,胎质轻巧,造型规整,质地细密,器壁薄厚均匀,色泽光亮漆黑。故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美誉。

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仅存在于山东地区的文化遗存中,存在时间很短,因此更显珍贵。

制陶的顶峰之作-蛋壳黑陶杯


独特的民风

蛋壳黑陶杯(新石器时代·山东龙山文化)

高26.5厘米

山东省日照县出土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中国古代陶器中,有一个群体特别与众不同,它仅见于山东境内龙山文化的早中期遗址,可能与此地独有的陶土材质和独特的制陶方法有关,也是当地人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的反映,它就是蛋壳黑陶,而高柄杯又是其仅有的一种器形。

动人的韵律

这件蛋壳黑陶杯的器形可分为三部分,上面是一个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如倒置的花蕾;下面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连成统一的整体,形态纤巧秀致,有一种动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薄如蛋壳

陶杯经轮制而成,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3毫米,但质地却极为细腻坚硬,就是今天仿制,也不是易事。而且,胎体表面经长时间打磨,使石英云母绢云母等反光物质的颗粒顺着一个方向排列,对光线的反射由漫反射改为平行反射,使得器表熠熠发光。加上采用镂孔和装饰纤细的划划纹,它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中国古代制陶史上的顶峰。

文明的曙光

蛋壳黑陶杯仅仅出土于少数的大中型墓葬之中,说明它在当时就是一种极高贵的用品,并非常人可以享用,极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那就意味着社会上已产生阶级分化而即将告别原始的蒙昧,可以说,蛋壳黑陶杯的出现,即已掀开文明的曙光。

“黑瓷”,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谓龙山文化 ... ...


黑陶主要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有细泥、泥质、夹砂三类,其中以细泥薄胎黑陶最为著名,它的胎壁仅有0.5到1毫米厚,采用精细黏土制成,在烧制时让炭黑渗入胎体,使得陶器通体乌黑发亮。黑陶的装饰极简朴,它以器体造型的丰富多变和设计新颖巧妙取胜。

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其中以屈家岭文化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章丘市)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黑陶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

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世人对这一来自古老的文明无不惊叹!黑陶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中国文化的渊源龙脉。随后,在鲁、陕、晋、豫、冀等地都有类似发现。失传四千多年的先进陶艺技术,现经几代学者61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89年将黑陶的制作工艺完全破译,并且在传统黑陶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继续发扬光大,从而使黑陶这一远古的艺术获得辉煌的新生。

黑陶怎么鉴别与保养?


黑陶怎么鉴别与保养?一看造型。造型是鉴别黑陶收藏价值的第一位。梁先生说,黑陶的各种造型或者代表一种身份地位,或者代表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黑陶中的鸟形壶,是代表氏族的图腾。

二看品相。这些在当时用来作为器皿的实用性黑陶制品,在贵族死后通常用来作为陪葬品,历经四五千年的掩埋,受到地层的叠压、器物与泥土黏在一起,出土几乎无完物,因此,品相成了黑陶价值鉴别的第二要素。

三看图文。有些黑陶上还雕刻有当时的一些图文,有的代表氏族的图腾,有的则是一些原始文字。黑陶艺术的几何图案可以追溯到仰韶半坡时代的彩陶艺术,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转向抽象的符号,这种几何图案的原始物象,如蛇衍化为龙,鸟衍化为凤以及蛇衍化为鱼,表现了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并逐渐转化为带有韵律的线条。这些带有特定含义的图文,增添了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四看做工。古代黑陶制品的厚薄,反映了它的特定含义,薄如蛋壳的黑陶制品,是先人为祭祀和殉葬而精心制作的,学者表示,到目前为止,黑陶中最为珍贵的数山东出土的“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此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一毫米,最薄处仅零点二毫米,重仅二十二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而现代工艺品则以其工艺的精细程度来决定陶器的价值。现在的工艺品陶器多是从雕工、刻工上下功夫。一件好的作品,装饰和造型非常吻合,气势上一气呵成,线条十分流畅,肌理的处理上也十分到位。

黑陶的保养:

黑陶的保养与一般陶器的保养差不多,陶器是易碎品,同时,易受尘埃、紫外线等侵害,如果保养不当极易损坏。因此,收藏陶器应加强保养。

1.收藏室内温度不稳定或温差过大容易损坏陶器,室内的温度宜保持在17-25℃左右,湿度宜在50%——60%,相对湿度变化不超过5%——6%,过于干燥和潮湿都不利于陶器收藏。

2.强烈的紫外线容易造成陶器表面颜色变化,釉层脱落。所以,要防止和减少强光对陶器的照射。收藏室的窗子最好挂上不透光窗帘,或采用有色玻璃。

3.过量的灰尘,易对陶器形成一定的损害。造成器物表面变色,所以对陶器应定期除尘,陶器最好存放在柜中或框架上面。

4.陶器容易破碎,其耳部、把部、口部等部件较脆弱很容易发生断裂,因此不宜经常用手直接角蟆,挤压这些易碎部位,搬动陶器时,应轻拿轻放,避免碰撞或磨擦。

5.古陶器除少数传世品,大部是地下出土的,由于长埋地下,易被盐类及其他杂质侵蚀,土壤中的部分化学物也易吸附在器物表面,所以在将陶器收藏入室前,应先进行清洁、消毒并进行干燥。

6.如果陶器某些部位产生裂纹,器壁或器表出现风化、彩绘和釉层出现剥落,应及时进行加固处理,防止继续扩大。对易破损的部位也应及时进行预防性加固。

潮州嵌瓷—南粤文化瑰宝


让百年工艺走向世界

嵌瓷工艺开创自明朝而兴盛于清朝,一直盛行于寺庵庙宇、祠堂陵园的屋顶、檐前、门侧、墙壁和公共场所上。无论是挂屏,还是摆件,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都十分精致,令人不禁叹赏这门百年传统工艺的技艺。

嵌瓷工艺以潮州最具代表性,潮州嵌瓷以绘画为基础,运用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表现形象的建筑装饰艺术,是潮汕地区特有的工艺品种,俗称“贴饶”或“扣饶”。

小编生于潮州,长于潮州,自小就觉得嵌瓷很美,被其技艺的精湛深深吸引住。据小编对嵌瓷的了解,嵌瓷分为平贴、浮雕、立雕三种。制作过程一般是:用石灰、红糖、草纸调匀成浆,然后按各种形式要求,用钳剪成形状各异、大小不一、五颜六色的各种瓷片,镶嵌拼贴而成图案。若是立体构件,则先用铁丝扎好骨架,用灰浆塑造出粗胚,再用各色瓷片进行嵌接。

嵌瓷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技艺,耗工费神,高空操作,安全系数低,承建量少等原因,致专此项者寡。发展到今天,这项技艺已接近失传。幸而近年来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给予传承人以礼遇。并积极对这项艺术进行抢救、保护、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这项工艺得以保存下去。

小编对嵌瓷工艺的流失也痛心疾首,希望潮州嵌瓷技艺名扬海内外,这是值得潮汕古建筑,艺术界骄傲的事,寄望工艺大师能够举办培训班,带徒授艺,努力壮大嵌瓷工艺队伍,在青少年中普及嵌瓷技艺,培养更多有潜力的工艺师,将潮州嵌瓷发扬光大。

黑陶


 黑色陶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就已开始生产,但数量很少,胎体较厚,颜色不太黑。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生产一种夹炭黑陶,质地比较粗松。黑陶主要流行于父权制氏旅社会的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造型精美,漆黑光亮,胎壁较薄,有的薄如蛋壳,称为蛋壳黑陶。黑陶的原料是中砂性粘土、河流沉积土,经过精细的淘洗、充分的提炼和陈腐,陶坯成型以后要仔细修刮和打磨。在陶窑中焙烧时,开始用氧化火焰,使胎体硬结,在烧窑即将结束时,火焰控制力还原焰,并用浓烟熏翳,经过相当时间的渗炭,即烧成黑陶。黑陶的还原比值大于红陶,但小于灰陶,渗炭使胎体孔隙含有相当多的炭微粒。这些炭微粒很细,表面面积大,能把照射到胎体上的所有光波全部吸收,从而导致胎体变黑。至于黑陶表面呈现的光亮,主要是陶坯制成后尚未干透时,用鹅卵石或兽骨作成的光滑工具在上面打磨的效果。打磨不仅使胎体表面高低不平的结构填平补齐,而且让原料中的云母片、石英等物质的颗粒平行排列于坯体表面,这些矿物颗粒有反光作用,平行排列就可以减少光线的散射,增加光线的平行反射,因而出现光泽,所以黑陶表面熠熠发亮。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湖北屈家岭等文化的黑陶器有碗、盘、盆、鼎、甗、高柄杯、斝、罐等。胎体比较厚实的作品是生活中的实用器具,胎体薄如蛋壳的则是为祭祀和殉葬而精心制作的。黑陶的艺术性与彩陶不同,主要持征是造型端庄,线条优美,通体墨黑,熠熠发光,工艺难度比红陶、灰陶和彩陶要高得多。黑陶生产主要用快轮成型,其主要生产时间为公元前2700年至前2000年前后,商、周、战国、秦汉时期也都有生产。

文化遗产日 “零距离”接触河北文化瑰宝


□记者冯楠黄蓥

免费看文物精品展、跟民间艺人学点绝活、参观知名历史文化景点……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为此省市有关部门精心筹划的一系列活动,就是想让大家“零距离”接触河北文化瑰宝。在此晚报记者打造文化遗产日旅游图,为读者提供个参考——

路线一:看展览

如果你喜欢看展览,由石家庄市文化局、市文物局主办,市群艺馆、市博物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筹划的“石家庄市文化遗产宣传周”中,就有几个不容错过的展览,这些展览均免费向市民开放。

6月14日至21日,“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将在石家庄市博物馆举行,市文物局局长刘正军透露,该展览实在不一般,参展的百余件文物中有些是首次公开展示,其中不乏市博的镇馆之宝。“市博的书画藏品享誉海内外,譬如此次展出的清代《儒经大字塔》以儒家四部经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组成七级浮图塔,整个宝塔的轮廓图案由蝇头小楷组成,令人叹为观止。还有郑板桥、林则徐、董其昌、齐白石等人的书画作品也颇值得一看。”同时展出的瓷器、金石铜玉等展品也看点十足,“像唐代的青釉点褐彩贴伎乐人物执壶,清代的粉彩缠枝莲瓜棱形花盆等都很精美。”

同期“石家庄市剪纸精品展”也将在市博揭幕,展出无极剪纸作品100多件。据悉,剪纸在无极已经形成文化产业,无极剪纸艺人近两年走南闯北,将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对此石家庄市群艺馆副馆长李小吉介绍说:“他们心灵手巧,剪纸题材很广,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此次展出的就有人物、花草、民俗等几大类,还有反映当前抗震救灾的作品。”届时无极剪纸艺人还将进行现场演示。

路线二:看展演

民间艺人的现场表演堪称今年省会“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的一大亮点。6月14日上午,石家庄市博物馆的二楼展厅将热闹非凡,一批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将现场表演各自的拿手好戏,据了解,此次展演将体现“新”和“精”两大特色,记者在这里先说三样——

赵州扇鼓流传在赵县,因为表演者用的鼓很像团扇而得名。扇鼓起源于商代,其轻快、优美、诙谐、幽默、抒情的风格,逐渐演变成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深受百姓喜爱。如今赵州扇鼓以集体舞形式为主,每逢喜庆丰收之时,农民们手持扇鼓,在场院里扭起舞步、敲起活泼轻快的鼓点、唱起民间小调,是他们最为惬意的时刻。

正定竹马也叫“跑竹马”。用竹子扎成马状,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有“高腔”戏班到当地演出,戏中有“跑竹马”场面,被东柏棠村人学会,改为街头表演流传下来。如今东柏棠村的竹马挺有名,表演者身穿古装,还分各种角色。

吹糖人不稀奇,但毫不起眼的一团糖面在河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马青旺的手里可谓变化多端,而他利用独特的配料、气法、手法,突破了前人在夏日不能吹糖人、搞糖塑的历史,堪称国内独创,华夏一绝。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与崔永元同台表演后,他陆续被各地电视台邀请,先后七次登上央视舞台表演的故事至今被人津津乐道。此次他是摩拳擦掌要为省会百姓献上自己的看家本领。

路线三:去互动

让文化遗产走近大众、走近青少年,是今年文化遗产日诸多活动的一个目标。由省文化厅等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暨河北省首届民俗文化节”就是专门面向大学生的一项活动,6月14日和15日两天将在河北科技大学推出“武强年画展”、“无极剪纸展”、“传统工艺美术展”等展览,对此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省群艺馆馆长马维彬透露:“此次还特别邀请到民俗学家乌丙安到科技大学举行讲座,他现任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还是国际民俗学家协会最高资格会员、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评委。另外,‘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年学子’论坛也将在该校举行,这些活动都有助于青少年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了解到,6月14日在市博、省会文化广场也将举行一系列专家、传承人与大众之间的互动活动。当天上午,市博物馆展厅将设置咨询台,诸多“非遗”保护专家将进行现场答疑,文物专家则将现场为市民义务鉴宝。同时市博还特设了一个互动环节——有奖竞答,市民可参与答题,答对者将获得书画作品;14日上午在省文化广场,省内有关文博专家也将就有关文物法、藏品保管、修复等相关知识接受现场咨询。

路线四:寻历史

记者昨天还从河北省文物局了解到,6月14日当天省内69处文物开放单位将对观众实行减免费开放,在石家庄包括省博、省民俗博物馆、市博、毗卢寺、西柏坡纪念馆、平山县博物馆、井陉县福庆寺、于家石头村、井陉古驿道、赵县永通桥、赵州陀罗尼经幢、柏林禅寺均免费向大众开放;而赵县赵州桥景区,正定县开元寺、天宁寺、正定文庙、广惠寺华塔、正定南城门则实行半价开放。

世界上最薄的陶器:破土而出的蛋壳陶


四千年前,它是世界上最薄的陶器。四千年以后,经过了工业革命,经过了科技大发展,它仍然是世界上最薄的陶器。后人称它为“蛋壳陶”。

中国早期文化的古陶文明精彩纷呈,龙山文化蛋壳陶是其中最具有文化性、艺术性、工艺性的奇葩。陶瓷鉴赏专家周继海先生介绍说:1万年以前,陶器的出现是我国新石器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到新石器时期晚期,龙山蛋壳陶的出现则展示了中国陶瓷文明的第一个高峰。蛋壳陶因薄似蛋壳而得名,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蛋壳的器皿。薄胎是龙山蛋壳陶制作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蛋壳陶之薄,至今无有企及者。四千年前埃及的制陶业已经成熟,但是烧制技术远不如龙山时期精湛。周先生认为,前者陶胎粗糙,原料不精;后者胎土却是经过千锤百炼。先民们经过无数次尝试、反复摸索,淘选出最佳制陶原料。快轮制陶法的熟练掌握以及成形、修胎技能的创新,也是其精彩之处。周先生认为,研究龙山制陶工艺不能忽略制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美学追求。

从艺术效果看,埃及陶器装饰上有大气之风,但缺少细腻温婉的细节表现,艺术上缺少想象力。龙山蛋壳陶除了偶有简单的镂空花纹以外,几乎没有装饰,但却以它造型的饱满圆润呈现出勃勃生机,耐人寻味。高柄杯是蛋壳陶的典型器型,一般由盘口、杯部,器柄、底座四部分构成,以其独特的高长握柄为器型的主要特征。或圆腹撇敞,或微微撇口,这一造型在殷商以后的酒具、茶具多有继承,影响至今。

这一古朴又尊贵的器物缘何而来呢?周先生指出:蛋壳陶并非横空出世,它背后是龙山文化时期丰厚的文化根基。与大汶口、良楚、马家、红山、齐家等早期文明区域相比,龙山文化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安徽等广袤的土地上绵延,是一片颇为壮观的文化大脉。蛋壳陶正是这丰厚的土壤托起的明珠。

蛋壳陶如此轻薄,极易破碎。如此“娇贵”的物件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有人推断此易碎之物太不实用,不太可能是一般生活用具,应该是专为礼仪用的器皿。周先生则认为,我们不应用当代人的标准来推测古人。或许蛋壳陶恰恰是人们在追求轻薄达到极致的产物。

蛋壳陶,如同破土而出的生命,孕育出中华源远流长的陶瓷文明,用土与火书写着中国传奇。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龙山文化瑰宝:黑陶与蛋壳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龙山文化瑰宝:黑陶与蛋壳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