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如何鉴别瓷器老化特征 > 导航 >

古瓷器老化痕迹特征及鉴定技巧

古瓷器老化痕迹特征及鉴定技巧

如何鉴别瓷器老化特征 出土瓷器鉴别技巧 传世瓷器痕迹鉴别

2020-11-09

如何鉴别瓷器老化特征。

随着人们对古陶瓷器物认识不断提高,古陶瓷真与伪的评鉴过程中,采用的鉴定方法也在不断进步。近几年来,人们开始借助一些工具辅助古瓷器的鉴定,再结合眼学经验(又称“目鉴”,指鉴定者在长期的古玩鉴定实践中,依据个人所积累的经验,通过眼看、手摸、耳听、鼻闻等感觉器官,对器物进行鉴别的行为过程,包括“六看”,即看胎、看釉、看色料、看器形、看纹饰、看款识。),使古陶瓷鉴定更加严谨准确。在传统瓷器鉴定工具中,放大镜是常见的辅助工具,对于瓷器的胎釉、纹饰及款识等进行放大观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古陶瓷经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其釉面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内因也有外因的作用,古陶瓷的自然老化现象,有的用肉眼能看出,有的需要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分辨出来,这是目前鉴定古陶瓷新和老最有效的方法,它方便易行,使用百倍放大镜即可,准确率也非常高。做旧只能做在外表而无法做到釉面里边去,人为做旧的东西所留下的痕迹也没有历史的层次感,自然老化痕迹有历史的层次感和丰富感。

古陶瓷釉面及釉内自然老化痕迹鉴定主要包括老化气泡:破口泡、死亡泡、结晶泡等;结晶体:釉表结晶体、釉内结晶体;沁蚀痕迹:有土沁、水沁、酸碱沁等痕迹。而人为做旧的陶瓷釉面痕迹都浮在表面没有历史的层次感和沧桑感。

一、老化气泡:破口泡、变色泡、死亡泡(干煸气泡)、结晶泡等。

二、结晶体:釉表结晶体、釉内结晶体

1、釉表结晶体:分鱼子状结晶体(其中有个体也有群体分布)、片状结晶体、网状结晶体和酸碱结晶体等。

2、釉内结晶体:釉内分未融化的结晶体和已融化的结晶体。结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冰花状、棉絮状、颗粒状等,有白色、粉色、褐色、黄色等。

三、沁蚀痕迹:有土沁、水沁、酸碱沁等痕迹

人为做旧的痕迹都浮在表面没有历史的层次感和沧桑感。

在鉴定古陶瓷的时候,我们应从不同窑口和不同年代鉴定老瓷片和老瓷器,用便携式显微镜获取的釉面老化现象作为参考依据,再和传统鉴定经验与理论结合到一起来鉴别古陶瓷新老,这是目前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鉴别方法。任何把传统经验和釉面老化痕迹鉴定以及其它科技鉴定相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不负责任的。只有把传统眼学经验和老化痕迹鉴定结合到一起的观点才是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此二者缺一不可。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瓷器的老化特征详解


瓷器的老化特征及解析,想必已经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心中难解的问题,下面盛世网小编讲在这里为大家解析瓷器的老化特征,希望对收藏爱好者对瓷器的老化鉴定学说用于实战的可操作性有个全面认识。

物质分子学研究推算,瓷器的老化至完全降解需要约200万年时间,也就说天然硅酸盐类无机矿物质经高温烧结形成的玻璃态物质——陶瓷,再还原降解为分子形式存在于地球物质中的时间十分漫长。硅酸盐类物质在高温下熔融进行化学反应组成新的分子结构玻璃态物质,釉子结构处于无序的亚稳定状态,它的内部结构会逐渐由亚稳定状态向有序的稳定状态转变,其分子也由不饱和状逐渐转化为饱和状,这一过程称之为陶瓷的降解,俗称陶瓷自然“老化”。陶瓷内部分子结构降解,表面玻璃质逐渐失透,这一现象陶瓷学称之为“脱玻化”过程。例如:我们日常所见的透明玻璃,经过千年后便成为似磨砂玻璃的半透状,再经数千年将完全失透,200万年后将消失殆尽,重新转化为矿物质。

陶瓷表面有一层光滑、明亮、坚硬的物质称为釉。釉是由石英、长石等多种原料混合、粉碎后,施于器物坯胎的表面,再经高温烧结形成的玻璃态物质。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尽管某种仿制品,采用了与古陶瓷完全相同的原料配方和烧成方法,如果不经过作旧处理,其釉子的光亮度与透明度要高于古代真品,鉴定专家称其为“贼光”和“火气”。陶瓷鉴定界曾普遍认为,这一差别是由于陶瓷文物长期遭受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如空气中的紫外线或土壤中的水和其它酸碱性物质)的物理化学作用,致使釉面受到腐蚀所致。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问题远非如此简单。造成这种差异还有一个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产生生于釉子内部的“脱玻璃化”现象。

虽然瓷器的老化降解是漫长的,但陶瓷自诞生起最初的500年时间内变化却是快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日趋缓慢。依据瓷器的老化学说,通过对元代前不同时代窑口大量古陶瓷标本的分析研究,发现古陶瓷不同窑口同一时代有着相同的老化物理特征和相似的分子降解显微结构,结合对明清瓷标本的系统老化研究成果,印证了瓷器的老化开始阶段发展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日趋缓慢,其内在分子变化和表面老化特征相一致,降解所需时间存在一定规律,由而为古陶瓷诞生时间和断代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瓷器的老化鉴定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已有研究告诉我们,经高温熔融形成的釉子,是一种玻璃态均质体。其内部结构是无序的,在自然环境中,呈亚稳定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内部结构会不断自动地进行调整,由无序的亚稳定状态逐步向有序化的稳定状态转变,形成微细晶体,这就是釉子的“脱玻璃化”现象。正是由于釉子存在这种自然“老化”化现象,致使其内部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形式就是其透光性逐渐降低,对光线散射性不断增强。因此古陶瓷的釉面看上去要比新品柔和、温润,时代越久,这种反差就越大。有些品种的古陶瓷,这种“老化”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甚至造成釉面出现不同形态的微裂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微裂纹是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只有借助现代科学仪器才能发现。造成这种微裂纹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在釉质内形成显微晶体的过程中,会造成内应力不均匀,当这种内应力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使釉子内部和表面出现微裂纹。过去人们把古陶瓷釉面上裂纹的形成原因,都归结在陶瓷烧结冷却过程中,胎、釉收缩比例不一致这一点上,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当然釉质的脱玻璃化程度并不等于它的老化程度。造成瓷器的老化除去年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因素。瓷器的老化因素之一是成份因素,也就是说不同化学成份的釉子,其“脱玻化系数”是有差异的。瓷器的老化因素之二是烧成因素,釉子的烧成温度和烧成时间也会对釉子“脱玻化系数”造成一定影响。要真正得到釉质的老化系数,必须在测得其“脱玻璃化系数”的基础上,对该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处理,即乘以其成份系数和烧成系数,最后人们才能得到瓷器的老化的“老化系数”。

高古瓷的自然老化特征


大自然所有的物体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老化,老化也就是氧气对物体的氧化作用,瓷器也不例外。古瓷比较新瓷,釉面温润,釉光柔和,气息沉稳,有一种自然的年代感和亲和力。新出窑的瓷器,釉面光泽鲜亮刺眼,抛开工艺和材质上的区别,新瓷釉面给人高亢生硬,不易亲近的冷冽感,这是古瓷和新瓷表面给人最直观的感受。

温润的水光

瓷器氧化的自然痕迹是我们鉴别古瓷的重要方法。对于瓷胎,我们肉眼可见的范围比较有限,主要集中在露胎的底足,由于瓷胎的密度低于釉,氧气可以通过无釉的底足进入瓷胎内部,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时间,缓慢改变瓷器的光泽和气息、它使底足瓷胎干结,使釉内瓷胎中的反光物质老化,使反射的光泽逐渐变得柔和,也使瓷器原本高亢的火气逐步消退,瓷器的气息变的沉稳内敛。通过底足,我们可以看瓷胎的氧化痕迹辩新老,看胎体的色泽质地辩胎料,看修足,烧制工艺和上釉方式辩年代窑口等等。

同样,虽然瓷器表面的釉层密度比较高,氧气难以进入,但年深日久,表面的釉层还是会发生不小的变化,古瓷釉面触感柔滑,倾斜一定角度观察,通常会看到一层薄薄的如水釉光,柔和莹亮而有生气,也有的古瓷釉面反射光泽硬朗晶亮但不刺眼。这种效果的光泽,与仿品的那种“贼亮光”截然不同,它是釉面在长时间自然氧化后出现的光泽,看上去温和舒服,由内而外,藏家通常称其为“宝光”。也有些古瓷,釉面质感是酥油状的,似乎没有这种清亮的水光,但透过油层细细观察,它仍然能反射出这种灵动的光泽,釉面质感也是均匀细腻,只是在油光的包围下它的莹光有所减弱。现在的仿品釉面为达到自然氧化的效果,通常用酸蚀处理表面做旧,釉面质感显得粗糙,釉面光泽大多给人呆滞,和不自然的生涩感,如果酸腐再土浸处理过头,釉面更显黯淡无光,过于陈旧无神而显肮脏和死板,生气缺乏。

现代瓷器的烧制多以电窑,气窑,升温快,瓷胎中的水汽排出也快,胎体氧气含量少,胎土瓷实,烧制温度可控,稳定,胎釉结合坚实,几乎没有缝隙,釉面气泡多细腻均匀肉眼不可见,以仿明清瓷多见。而高古瓷大多胎土提炼不够精纯,胎釉结合相对疏松,经千年岁月胎釉老化会生成许多空隙;当年柴窑逐渐加温烧制,火苗窜动,还原焰下,水气氧气溢出胎体内也会形成细微孔隙;釉面亦有因年久干燥失水引起大量死亡气泡内空,孔隙中会充满空气。高古瓷的气泡大多肉眼可见,大中小气泡疏朗有致。有一个科学简便的方法,不用通过专家,自己也可以鉴定,将高古瓷器浸入水中,少则几分钟,多则一夜,釉面就会形成无数大小气泡,这些气泡形成的原因,就是高古瓷胎釉空隙填充空气的溢出,近现代,300年以内的瓷器,是不见此现象的。

说到高古瓷釉面死亡气泡的鉴定,并不是所有高古瓷都有死亡气泡,高温玻璃质釉就很耐氧化和腐蚀,宋代钧瓷,汝州青瓷,定瓷,龙泉青瓷,哥窑器,官窑器很多并不见死亡气泡。也并不是现代仿品就没有死亡气泡,不少现代粗仿瓷,酸蚀,打磨,埋土也会做出变色,破口类似死亡气泡。所以气泡鉴定,只能做为参考,并不能以此为标准。

这些就是肉眼可见的鉴定方法,古瓷鉴定是立体全面的,从有形到无形的综合判断,既不能过于专注于细节,也不能仅仅只凭感觉,当然如果你看过足够多的实物,对各种信息的处理已经心中有数,那对古瓷真伪年代精粗的判断也许就在一眼之间了。

宋代均瓷乳浊釉在水中的气泡溢出,大小气泡。

湖田窑青白瓷的水中细密气泡溢出。

钧窑玻璃质釉水中细小气泡溢出。

吉州窑瓷器特征及鉴定


吉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具有着浓厚的地方风味以及强烈的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所烧制出的瓷器产品都非常的精美,质地尤为的上乘,其中黑釉瓷最为闻名,独创的“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等都是吉州窑最有代表性的标志物。吉州窑发展至唐朝晚期开始烧制,在两宋时期达到其鼎盛,元朝末年衰败,烧制的时间较长,珍品较多。不仅仅将中原地区的制瓷工艺融入其中,还将吉州本地的人文情趣绘制在瓷器的外部,在其造型以及瓷上都有着全新的出现。

在晚唐时期进行烧制主要是以烧制酱褐、乳白釉的瓷器为主,处于初步的起步阶段,发展至北宋时期,酱褐釉停止了烧制,而乳白釉得以继续烧制,在形制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加入了黑釉瓷的品种。从其乳白釉瓷器上看,存在着涩圈、高圈足、器盖、高足杯等,莲瓣纹高足杯是北宋时期最为常见的物体,但烧制的碗、碟等施釉不均匀,在其底部出现了施釉不到的情况,而南宋时期的乳白瓷则施釉多满,釉色光润度较强、莹润感较强,存在着细纹。元朝时期乳白釉瓷器样式上较少,高足杯、玉壶春瓶、芒口双鱼纹印花碟等都是元代最为典型的断代器。

吉州窑最有代表性的瓷器就是黑釉瓷,在北宋时期开始烧制,南宋时期的黑釉瓷有芒口、敛口、深腹、外黑内白釉碗,芒口、底足矮内凹,是吉州窑黑釉碗以及盏中最常见的特点,且施釉较为的满。黑釉瓷的类型较多,有碗、碟、杯、罐等常见的实用性器具,还有高足杯、鼎、镂空炉等。

其碗盏以及杯存在着多芒口的现象,质地较为的粗糙。烧制出的黑釉瓶与元朝时期的梅瓶风格较为的相似,荷叶形的器盖是元朝瓷器最为盛行的一种,形制上差别较大,有粉盒和方唇盆等多类型的彩瓷。

吉州窑瓷器品种类型较为的繁多,纹饰装饰也是层出不穷,仅仅是胎釉就有非常多种类,有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装饰技法有木叶、玳瑁、剪纸、贴花、印花等,将其实用性与艺术性上得到了高度的结合。胎质主要呈现为灰白色,较为的细腻,釉色中白中泛青黄,釉薄但施釉不满,底足较为的粗糙,在收藏价值上稍低。而白釉彩绘瓷则是较为的精彩,纹饰以及色彩结合的非常巧妙,艺术感较强却不失实用性能,装饰技法繁多,使其收藏价值较高,欣赏艺术感较强。

【陶瓷文化】瓷器表面使用磨损痕迹与古瓷鉴定


图1清晚期冰梅纹罐(底足光滑,使用磨损痕迹自然)

图2新仿乾隆粉彩双耳瓶(底足粗糙,无自然使用磨损痕迹)

什么是使用磨损痕迹古代陶瓷作为一种器物,不同的造型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或用于实用,或用于陈设欣赏,或作为明器随葬。陶瓷器一经生产出来,它就需要被运输和销售,进而被使用、损坏、丢弃或埋藏、随葬。在这些过程中,陶瓷或多或少会被磕碰、撞击和摩擦,所有这些原因都可能会在陶瓷表面留下使用磨损痕迹。这些痕迹有的可能是明显的,有的则可能是不明显的(图1)。陶瓷表面的这些痕迹有时可以作为我们鉴定瓷器的一个参考依据。说这种依据是参考的,那是因为鉴定瓷器的根本还是在于瓷器本身的胎、釉、纹饰、造型、款识等这些构成瓷器本质的部分,使用磨损痕迹只是瓷器表面的一种附加的现象。使用磨损痕迹的鉴定原理古瓷器在使用和埋藏或流通过程中,会在表面留下痕迹。这种痕迹是在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中逐次形成的。因而真品古瓷的使用磨损痕迹是很自然的。新仿的瓷器,由于流通、使用时间很短,一般没有古瓷那种自然的使用磨损痕迹,即使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少量的磨损痕迹,或者人为有意做出某些磨损使用痕迹,但是这些痕迹是不自然的,与古瓷的自然使用磨损痕迹有着根本的区别。掌握了两种使用磨损痕迹的区别和特点,我们就可以通过使用磨损痕迹来鉴定一件瓷器是真古瓷还是新仿瓷。瓷器最容易产生使用痕迹的地方是器物的底足,器物的口沿,碗、盘、盆、洗类器物的底心,器物突出的边角部位等。这些地方是我们观察使用痕迹的主要部位。

从痕迹上谈古代陶瓷的鉴定技巧


很多朋友包括我们同行都曾谈论过一个话题:陶瓷最难鉴定也最容易鉴定。如今,这种说法又变了:陶瓷最难看了,书画最容易鉴定。因为书画家每个人的风格比较单一,虽然有模仿,但还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陶瓷涉及到窑口众多,每个时代的东西很多,真假难以辨认,因此很多人对陶瓷鉴定感觉如雾里看花一样。如何鉴赏中国古陶瓷?本期编辑特别邀请首都博物馆研究员、著名陶瓷鉴定专家王春城为广大藏友指点迷津。王老师坦言,他就讲一种方法,其核心问题就两个字:自然。

经实践检验,鉴赏中国古陶瓷要从瓷器痕迹上来分析。

使用痕迹:瓷器传世的最好见证

判断一件东西的真伪,光从釉、器型、纹饰、烧造方法等传统鉴定方法出发还不够,我觉得用一些痕迹的方法来辅助鉴别,很有必要。

比如说传世的东西一定要有传世使用的痕迹,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凡是流散在民间的东西,它的经历一定是非常之坎坷,这和故宫不一样,故宫依然有很多东西非常光鲜,那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保存的,这些东西我们很难见到,也很难摸到。在判断传世品当中,自然使用痕迹是我们鉴定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次鉴宝中,一位老先生挺不留情面地拿来一个大将军罐,往桌子上一搁,指着我鼻子说“坐那儿”,吓我一跳。没等我开口他就说:“你先别说话,这件东西的真假不重要,你得给我说出为什么。别两个字,假的,就给我打发了。”我把这个罐子翻过来,对老先生说:“我给您提个问题,圈足,圈足里面檐口的位置磨损程度为什么和外面的磨损程度是一致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它能磨损这么一致?您能告诉我吗?”老先生确实是一位前辈,拿过来说:“假的,不用说了。”

什么是正常的使用痕迹,什么是人为的使用痕迹,在摸索中大家会慢慢了解。一看感悟了,没有问题;再看迷惑了;再看推翻,不相信了,经过几个来回以后,就会总结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区别痕迹的方法,这样再鉴定才会有意义。

工艺痕迹:各个历史时代的缩影

工艺痕迹应该说是非常复杂的,也非常难搞懂。元代以前老窑瓷器,里面基本上是不修胎的,自然拉出来的。在拉的过程中有一厘米左右的螺旋式拉坯痕迹,或深或浅,因器型、窑口、生产地域不同而定。以前我总结了半天,认为凡是有这种拉坯痕迹都差不多。为什么得出这种结论?因为这么多年我到景德镇去看,发现这种拉坯没有人会了,不多见了,拉出来的效果和我说出来的这种现象有很大的区别。

我现在的体会是有很多气孔痕迹、褶皱痕迹在一些粗制仿品器物上过于集中,比如拉坯以后就人为制造一些褶皱痕迹或者是气泡痕迹,不是很均匀很自然。拉坯和炼泥的工艺过程,包括修足的工艺过程很复杂,到今天为止,我几乎没有见到一件现代仿品的底足是这么样的,我讲得都是小件器物。无论是高足杯还是盘碗,平切足成直角,烧出来以后平切足的内部向里收缩,几乎成为一个抛面八字形,这种东西怎么形成我不得而知,好像就靠外沿的边支撑烧的,里面是一个八字形,大多见于出土。北京元代墓葬和元代教堂出土了很多这样的器物,包括北京很多工地出土的盘碗器型几乎都是这种器型,为什么会这样?无外乎减少器物本身和垫底的接触,但是我们理解翻过来就是平切内刮一刀,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内刮一刀的速度和技术水平炉火纯青,让你感觉到它就是一个自然的收缩,根本不是内刮一刀的,刮一刀的痕迹根本找不到。我们知道宋代的耀州窑,平切足内刮一刀外刮一刀痕迹非常清楚,因为胎泥本身的硬度不一样,在刮的过程中碰到硬的地方会有一些跳刀的痕迹,这种痕迹根本找不到,只能理解为是一个自然收缩,但是凭什么光收缩里面不收缩外面呢?对这些未知数的东西,我们至少应把一些现象掌握,到现在我没有见到一件仿品能够达到这种程度,诸如此类等等工艺上的特征和痕迹,都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出土痕迹:历代瓷器出土的铁证

出土痕迹是一个很重要的痕迹,这个痕迹把握起来有很多的困难。同样是北方的土,北京的土和内蒙的土、东北的土是不一样的,南方的土,比如说四川、重庆的土,和江西的土、福建的土又不一样,土质都有很大差异。

首先我们了解人为附着的方法。一是胶粘,无论它是用乳胶、鸡蛋清,或是其他现代化的材料来粘合,都需要一层层地粘,粘完以后不能暴晒,一晒就裂了,一定要放在阳台或犄角旮旯里,慢慢阴干,水分自然挥发,挥发以后掸掉的就掸掉,掸不掉的就永远附着上面了。这种附着的层次是不清晰的。还有一种方法是埋在地里,埋个三两年,三年以上的不是没有,少,这是因为人们的浮躁,埋了这么多年一定是希望盈利的。好比我们说民国的东西,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瓷器、玉器、铜器都非常的精到。虽然大清朝不复存在了,但那个朝代对这些匠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匠人们的心是静的,他崇尚一门手艺,有了这门手艺才有饭吃,所以他做的东西一定是踏踏实实的,是经得住推敲和琢磨的。现代人浮躁到这种程度,他沾的泥土也和浮躁的心贴在一块了,无论能埋多少年也是一样地要作弊,这往往也是暴露他们马脚的地方。

图解清顺治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技巧


自明万历后期至淸康熙前期大约60年间,官窑停烧,民窑独秀,艺术风格特殊,西方称之为过渡时期,以顺治瓷为代表。

靑花的胎骨大多粗松,含灰,釉青白厚润,口沿普遍施或深或浅的酱黄釉。青花呈色灰靑居多,有凝重感,少量的翠丽。

纹饰线条大多粗壮,多见人物、云龙、端兽、花卉、湖石等,纯图案性质的内容较少。画面有刻板沉闷之感。

特征性纹饰有:

太湖石玲珑瘦削,棱角分明,加染靑料呈阴阳面;

山水风景用淸初四王的“披麻皴”法,附题句及干支纪年;

芭蕉画出生干,叶的主茎中空,梳状叶脉加染青料;

土坡加绘小的山,草丛鱼鳞状;

火焰纹由两至三个“W”组成。

清顺治五彩牡丹玉兰纹花觚

五彩牡丹玉兰纹花觚,清顺治,高38.7cm,口径18cm,底径12.3cm。觚(gū 音孤)撇口,直腹,中间略凸,胫(jìng 音敬)部外撇,平底。通体白釉闪青,口沿施酱釉。器身以青花五彩装饰。画面分三层,上部绘月影洞石花卉,牡丹、玉兰等众多花卉簇拥在洞石周围,竞相开放,五彩斑斓。腰部绘两组饱满的石榴纹。胫部绘垂枝海棠。外底涩胎。无款识。顺治五彩瓷器造型基本保留了晚明时期古拙的风格,多以色调对比强烈的红、绿彩描绘粗犷的纹饰。此觚胎体致密,釉面光亮,釉色白中闪青,构图疏朗,以釉下青花来描绘洞石,青花色泽蓝中闪灰。花卉则以釉上黄、绿、红等彩描绘,各色彩料均鲜艳明亮,给人以清晰雅致之美感。

清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

青花花鸟纹盖罐,高47cm,口径20.6cm,足径20.4cm。罐直口,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砂底。伞形盖。罐通体以青花装饰,盖面绘牡丹、竹、菊图案,颈部饰倒垂的变体莲纹,颈肩交接处平行细线两周。器身一面绘一只长尾雉鸡独立于山石之上,仰首翘尾,似高声鸣叫;雉鸡上方盛开着两朵饱满的双犄牡丹花。罐的另一面绘有竹雀纹。此罐胎体洁白,造型敦厚端庄,釉面光润,白中微微泛青。纹饰生动活泼,充满生机。青花蓝中泛灰,有水墨画之效果。由于顺治朝青花器传世品较少,因此,这件花鸟盖罐显得分外珍贵,是研究顺治朝瓷器的重要实物资料。

清顺治青花五彩雉鸡牡丹纹尊

青花五彩雉鸡牡丹纹尊,清顺治,高35.3cm,口径12.5cm,底径12cm。尊唇口外撇,短颈,溜肩,筒形腹,平底内凹。通体青花五彩装饰。颈部绘山石花卉纹。腹部绘雉(音zhì)鸡牡丹纹,画面中一轮红日挂在天边,岩石上立一长尾雉鸡,周围盛开朵朵牡丹、玉兰,花繁叶茂,几只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外底素胎无釉。无款识。此瓶造型古朴厚重,施彩丰富,具有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特色。此种瓶式是清顺治、康熙时最为流行的器形。

清顺治茄皮紫釉暗花云龙纹盘

茄皮紫釉暗花云龙纹盘,清顺治,高4.3cm,口径24.6cm,足径15.8cm。清宫旧藏。

盘内外均施深茄皮紫釉,釉下均暗划云龙纹,外壁近足处暗划莲瓣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顺治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在传世品中尚见有顺治黄釉盘,其造型、纹饰及款识与此盘基本相同。

清顺治青花云龙纹炉

青花云龙纹炉,清顺治,高19cm,口径21cm,底径12cm。炉盘口,短颈,敛腹,平底,因残缺无耳无足。口沿施酱釉,外口下绘几何纹,颈饰菊花宝珠纹,腹饰二龙戏珠,隙地青花书“山东东昌府临清州席厂街,三义庙供奉炉、瓶一案。顺治十一年四月初三日,信士董世瑜奉。”此炉造型、纹饰均为清初青花炉的典型式样,且书有具体的供奉地点、年代,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清顺治青花洞石楸叶诗句盘

青花洞石楸叶诗句盘,清顺治,高4.6cm,口径21.4cm,足径8.9cm。盘口沿涂酱色釉。盘内一侧绘怪石,另一侧绘楸叶,楸叶上题有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外底署青花篆体“玉堂佳器”四字两行款。所题诗句系唐代诗人李白《送友人》中的两句。原诗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清顺治青花“加官进爵”图盘

青花“加官进爵”图盘,清顺治,高7cm,口径33.7cm,足径17.5cm。盘敞口,弧壁,坦底,圈足。口沿施酱釉,白釉闪青。盘内青花绘加官图。庭院内花树草坪,洞石盆景,景色宜人。一官人立于华盖之下,身后有一侍者,手举华盖。官人面前,差人敬献官帽,画面有“升官进爵”的吉祥寓意。图案空白处署青花楷书“戊戌冬月赠子墉贤契 鲁溪王锳制”纪年款。外壁及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书“玉堂佳器” 双行四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戊戌年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当时王锳任江西饶州守道,此盘应是其定制的送给友人的礼品。此盘画工精细,人物形象生动,时代风格鲜明,为顺治时期瓷器断代的标准器之一。

白釉瓷器的特征及鉴定真假


白釉瓷器,是我国古瓷器中历史较为悠久的瓷器之一,始现于南北朝,在隋朝后发展趋于成熟。中国的白釉瓷器是先从青瓷、青白瓷、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慢慢发展过来的。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如果釉料中含有氧化铁,烧出的瓷器会呈现深浅不同的青色,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那么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不同时期的白釉瓷器有着不同的特点。

北宋时期,由于制瓷工艺、胎质、釉料等方面的提高,烧制出来的是青白釉瓷器,白而不莹,白中闪灰,高雅淡洁,色润雅秀。明清时期,德化窑烧制了色泽明亮的“象牙白”,永乐窑烧制了温润如玉的“甜白釉”,这些在后来都被称作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唐以及五代时期,白釉瓷器的釉面白度在制作时得以增加,由原先的施化妆土改为了选用高质量原料,如此一来,瓷器的釉面也变得更加光洁。该时期大部分的白釉瓷器内外会施加白釉,底部无釉,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雪白,造型规整大方。

由于白釉瓷器在唐宋时期可算主流瓷器,而且名窑迭出,如宋定窑、邢窑、越窑、龙泉窑等等,所以制作出来的诸多白釉瓷器都被民间视为标准仿制。所以,为了能够不被仿制品混淆双眼,了解白釉瓷器的鉴定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对瓷器有了解的都知道,任何一件青花、五彩以及粉彩都是以白釉作底色的。白釉的配色在各朝代都不一样,所以掌握了常见时期白釉的配色,就自然能辨别市场上标识的白釉瓷器的真假了。

元朝的白釉有白里发黄和白里发蓝。洪武时,白釉有青白、青灰、卵白多种。永乐、宣德的白釉均为白中泛青,肥厚晶莹。成化时期,白釉表现为白而滋润,厚如凝脂,细腻温润。

弘治白釉分为灰青、卵白、亮青三种,在聚釉处会闪出淡淡的青色。万历年的釉色肥厚莹润,白中泛青,厚薄不均为此时的特色,釉层薄的有“贴骨釉”之称。

清三代的白釉光润细腻,白中泛青者居多。雍正朝为了烧造五彩瓷以及粉彩瓷,白釉中又多了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显得光亮,浆白色泽更白。而现代的仿品中,白釉皆为白中泛灰或者白中泛黄,没有莹润的光泽,远不及古瓷的白色好看,所以明白了白釉的配色,看得多了,自然就能选出真假了。

高古瓷的古瓷痕迹科学鉴定法介绍


高古瓷种类很多,人们习惯上将明清以前的瓷器列为高古瓷,中国各朝各代出产瓷器都带各自的特点。如今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仿制技术也在不断上升,仿制品的仿真程度不断提高,在收藏高古瓷的过程中,该如何判断一款瓷器是否为高古瓷呢?

古代瓷器的鉴别一定要以历史痕迹作依据,提取了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一些重要的“窑口”瓷器,每个瓷器都对应着一个“窑口”的统一痕迹,在大自然的磨练下所发生的自然变化,古代痕迹标本变态特征:从古代釉里产生平面连接气泡痕迹,再到现代表面密集立体连接气泡痕迹或者没有气泡痕迹,从唐代釉里痕迹釉变到现代釉面没有痕迹特征;从古代釉里加入玛瑙和贵重金属不腐蚀宋代官窑,又到古代釉里不加入玛瑙和贵重金属容易被腐蚀宋代民窑。加入玛瑙和贵重金属使瓷器这釉面温润如玉,现代仿古代瓷器没有温润如玉的感觉,这些都是鉴定古代瓷器痕迹的科学理论基础。

瓷器上的釉面就和人皮肤一样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肤上产生老年雀斑,不可能是年轻人一样的皮肤。发现古代气泡痕迹也是遵循着它故有的自然规律这就是:从明亮的圆气泡变成浑浊的气泡痕迹;再从浑浊的圆气泡变成不规则形态痕迹;再从不规则形态变成有颜色的不规则形态痕迹;再从有颜色的不规则形态变成另外的物质产生釉变痕迹,没有痕迹变态不能成为宋代瓷器 。经过千年左右的气泡变化全部过程,应用这样痕迹变化过程就完全可以准确的鉴定瓷器年代,观察到瓷器痕迹变化发生在那个过程,可以提取古代瓷器痕迹标本,作为今后鉴定其它瓷器的方法。

60倍显微镜可以随时带在身上看痕迹,就可以自己鉴定看见瓷器。按照一比一比例大小形态仿制古代瓷器是容易做到的,但是,要按照一比六十比例缩小仿制古代瓷器釉面气泡是任何高科技模仿烧制不出来的,这就为我们科学鉴定古代瓷器建立了理论基础。对比下例北宋汝窑瓷器痕迹标本和现代仿汝窑瓷器痕迹标本就一目了然:

北宋汝窑瓷器痕迹标本,都是在平面上产生大中小气泡痕迹,气泡痕迹之间有一定距离,显微放大镜观察到北宋汝窑瓷器“柴火烧窑”气泡变混痕迹、气泡变形痕迹、气泡变色痕迹、破损气泡痕迹、死亡气泡痕迹,一目了然,非常容易鉴定。

宋代均窑天青釉加入玛瑙和汝窑气泡相同釉面不腐蚀的痕迹。

宋代均窑气泡破损产生次生物加入少量玛瑙釉面有部分被腐蚀痕迹

现代仿宋代汝窑瓷器气泡痕迹标本:都是在立体上产生相同的气泡痕迹,显微放大镜观察到现代模仿古代“气火烧窑”的人造气泡痕迹,气泡透明现象,气泡不变混痕迹。气泡之间连接紧密没有一定距离,密密麻麻紧密的大小相同气泡痕迹,层层堆积的大小气泡痕迹。

现代仿宋代汝窑瓷器古瓷痕迹痕迹标本:微放大镜观察瓷器,在平面上没有看到气泡痕迹不,更看不到大中小气泡痕迹,表面坑坑洼洼。

元青花痕迹官窑微观痕迹标本

元代后期釉里放大60倍可以看到绿朦釉水是鉴定明宣德时期重要根据

清乾隆官窑青花微观痕迹标本

宋代龙泉窑(弟窑)瓷器微观痕迹标本

现代瓷器微观痕迹标本

现代瓷器釉面无气泡

从高古瓷器痕迹标本看到唐代釉变黄色次生物到宋代痕迹变态,痕迹变质只有在宋代以前才能有的现象。宋代气泡痕迹变混的程度比元代气泡痕迹变混的更浑浊,以及元、明、清的气泡变态,每个时代的气泡痕迹变态都是不一样的。元代还可以看到气泡痕迹变混、气泡痕迹不透明现象,气泡痕迹变色现象。到了明代前期永宣看到气泡痕迹变混、气泡痕迹变色现象,等到明后期、清代时期气泡痕迹就不太浑浊形态,形成半透明状态,不存在气泡痕迹变色现象。到民国瓷器和现代瓷器烧制的所有瓷器釉面气泡痕迹就基本保持一样,变成了完全透明状态,气泡痕迹大小相等,密密麻麻小点点或者没有气泡痕迹的特征。现代瓷器都有一个同样的气泡标本,都是电烧制的瓷器,过去古代的胎土已经不存在了,无论仿古代什么瓷器,釉面气泡痕迹都无法改变的事实,一下就可以鉴定出是古代瓷器,这是和现代瓷器气泡痕迹最大区别。现代仿古代瓷器最多,大部分市场上都是仿古代瓷器。所以,用其它方法鉴定古代瓷器都是个人主观意识,找不到科学统一的规律,专家也经常鉴定错误,容易走眼。了解古代痕迹标本现是我们鉴定代瓷器的重要依据。

古代瓷器痕迹和现代瓷器痕迹完全不一样,仔细观察这些微妙的痕迹,从开始透明形态变成不透明形态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从无颜色状态变成有颜色状态都需要上百年时间。每一次气泡痕迹变态都是经过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变化,这些时代特征明显,就是我们鉴定瓷器的科学理论根据。

鉴定瓷器的基本规律是按照大自然的变化过程,每个都有固有的统一痕迹形态,相同的“窑口”一定会产生一样的痕迹形态,就好比明宣德青花烧制的青花瓷器一定是相同的痕迹形态,这就是最可靠鉴定瓷器的科学理论根据,没有明宣德相同的青花痕迹变态特征就不是明宣德青花。更是迄今为止,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无法仿制明宣德痕迹标本,只有历史与自然的伟大力量才会产生这样的痕迹形态的现象。现代瓷器造假最多,无论怎样造假,用显微镜放大60倍鉴定古代瓷器和现代瓷器,赝品仿的再好也仿不了古代瓷器的痕迹,微观鉴定瓷器最科学。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古瓷器老化痕迹特征及鉴定技巧》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古瓷器老化痕迹特征及鉴定技巧》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如何鉴别瓷器老化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