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如何鉴别瓷器老化特征 > 导航 >

瓷器的老化特征详解

瓷器的老化特征详解

如何鉴别瓷器老化特征 古代瓷器玛瑙釉的特征 瓷器胎釉老化鉴别

2021-06-09

如何鉴别瓷器老化特征。

瓷器的老化特征及解析,想必已经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心中难解的问题,下面盛世网小编讲在这里为大家解析瓷器的老化特征,希望对收藏爱好者对瓷器的老化鉴定学说用于实战的可操作性有个全面认识。

物质分子学研究推算,瓷器的老化至完全降解需要约200万年时间,也就说天然硅酸盐类无机矿物质经高温烧结形成的玻璃态物质——陶瓷,再还原降解为分子形式存在于地球物质中的时间十分漫长。硅酸盐类物质在高温下熔融进行化学反应组成新的分子结构玻璃态物质,釉子结构处于无序的亚稳定状态,它的内部结构会逐渐由亚稳定状态向有序的稳定状态转变,其分子也由不饱和状逐渐转化为饱和状,这一过程称之为陶瓷的降解,俗称陶瓷自然“老化”。陶瓷内部分子结构降解,表面玻璃质逐渐失透,这一现象陶瓷学称之为“脱玻化”过程。例如:我们日常所见的透明玻璃,经过千年后便成为似磨砂玻璃的半透状,再经数千年将完全失透,200万年后将消失殆尽,重新转化为矿物质。

陶瓷表面有一层光滑、明亮、坚硬的物质称为釉。釉是由石英、长石等多种原料混合、粉碎后,施于器物坯胎的表面,再经高温烧结形成的玻璃态物质。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尽管某种仿制品,采用了与古陶瓷完全相同的原料配方和烧成方法,如果不经过作旧处理,其釉子的光亮度与透明度要高于古代真品,鉴定专家称其为“贼光”和“火气”。陶瓷鉴定界曾普遍认为,这一差别是由于陶瓷文物长期遭受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如空气中的紫外线或土壤中的水和其它酸碱性物质)的物理化学作用,致使釉面受到腐蚀所致。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问题远非如此简单。造成这种差异还有一个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产生生于釉子内部的“脱玻璃化”现象。

虽然瓷器的老化降解是漫长的,但陶瓷自诞生起最初的500年时间内变化却是快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日趋缓慢。依据瓷器的老化学说,通过对元代前不同时代窑口大量古陶瓷标本的分析研究,发现古陶瓷不同窑口同一时代有着相同的老化物理特征和相似的分子降解显微结构,结合对明清瓷标本的系统老化研究成果,印证了瓷器的老化开始阶段发展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日趋缓慢,其内在分子变化和表面老化特征相一致,降解所需时间存在一定规律,由而为古陶瓷诞生时间和断代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瓷器的老化鉴定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已有研究告诉我们,经高温熔融形成的釉子,是一种玻璃态均质体。其内部结构是无序的,在自然环境中,呈亚稳定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内部结构会不断自动地进行调整,由无序的亚稳定状态逐步向有序化的稳定状态转变,形成微细晶体,这就是釉子的“脱玻璃化”现象。正是由于釉子存在这种自然“老化”化现象,致使其内部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形式就是其透光性逐渐降低,对光线散射性不断增强。因此古陶瓷的釉面看上去要比新品柔和、温润,时代越久,这种反差就越大。有些品种的古陶瓷,这种“老化”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甚至造成釉面出现不同形态的微裂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微裂纹是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只有借助现代科学仪器才能发现。造成这种微裂纹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在釉质内形成显微晶体的过程中,会造成内应力不均匀,当这种内应力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使釉子内部和表面出现微裂纹。过去人们把古陶瓷釉面上裂纹的形成原因,都归结在陶瓷烧结冷却过程中,胎、釉收缩比例不一致这一点上,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当然釉质的脱玻璃化程度并不等于它的老化程度。造成瓷器的老化除去年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因素。瓷器的老化因素之一是成份因素,也就是说不同化学成份的釉子,其“脱玻化系数”是有差异的。瓷器的老化因素之二是烧成因素,釉子的烧成温度和烧成时间也会对釉子“脱玻化系数”造成一定影响。要真正得到釉质的老化系数,必须在测得其“脱玻璃化系数”的基础上,对该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处理,即乘以其成份系数和烧成系数,最后人们才能得到瓷器的老化的“老化系数”。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高古瓷的自然老化特征


大自然所有的物体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老化,老化也就是氧气对物体的氧化作用,瓷器也不例外。古瓷比较新瓷,釉面温润,釉光柔和,气息沉稳,有一种自然的年代感和亲和力。新出窑的瓷器,釉面光泽鲜亮刺眼,抛开工艺和材质上的区别,新瓷釉面给人高亢生硬,不易亲近的冷冽感,这是古瓷和新瓷表面给人最直观的感受。

温润的水光

瓷器氧化的自然痕迹是我们鉴别古瓷的重要方法。对于瓷胎,我们肉眼可见的范围比较有限,主要集中在露胎的底足,由于瓷胎的密度低于釉,氧气可以通过无釉的底足进入瓷胎内部,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时间,缓慢改变瓷器的光泽和气息、它使底足瓷胎干结,使釉内瓷胎中的反光物质老化,使反射的光泽逐渐变得柔和,也使瓷器原本高亢的火气逐步消退,瓷器的气息变的沉稳内敛。通过底足,我们可以看瓷胎的氧化痕迹辩新老,看胎体的色泽质地辩胎料,看修足,烧制工艺和上釉方式辩年代窑口等等。

同样,虽然瓷器表面的釉层密度比较高,氧气难以进入,但年深日久,表面的釉层还是会发生不小的变化,古瓷釉面触感柔滑,倾斜一定角度观察,通常会看到一层薄薄的如水釉光,柔和莹亮而有生气,也有的古瓷釉面反射光泽硬朗晶亮但不刺眼。这种效果的光泽,与仿品的那种“贼亮光”截然不同,它是釉面在长时间自然氧化后出现的光泽,看上去温和舒服,由内而外,藏家通常称其为“宝光”。也有些古瓷,釉面质感是酥油状的,似乎没有这种清亮的水光,但透过油层细细观察,它仍然能反射出这种灵动的光泽,釉面质感也是均匀细腻,只是在油光的包围下它的莹光有所减弱。现在的仿品釉面为达到自然氧化的效果,通常用酸蚀处理表面做旧,釉面质感显得粗糙,釉面光泽大多给人呆滞,和不自然的生涩感,如果酸腐再土浸处理过头,釉面更显黯淡无光,过于陈旧无神而显肮脏和死板,生气缺乏。

现代瓷器的烧制多以电窑,气窑,升温快,瓷胎中的水汽排出也快,胎体氧气含量少,胎土瓷实,烧制温度可控,稳定,胎釉结合坚实,几乎没有缝隙,釉面气泡多细腻均匀肉眼不可见,以仿明清瓷多见。而高古瓷大多胎土提炼不够精纯,胎釉结合相对疏松,经千年岁月胎釉老化会生成许多空隙;当年柴窑逐渐加温烧制,火苗窜动,还原焰下,水气氧气溢出胎体内也会形成细微孔隙;釉面亦有因年久干燥失水引起大量死亡气泡内空,孔隙中会充满空气。高古瓷的气泡大多肉眼可见,大中小气泡疏朗有致。有一个科学简便的方法,不用通过专家,自己也可以鉴定,将高古瓷器浸入水中,少则几分钟,多则一夜,釉面就会形成无数大小气泡,这些气泡形成的原因,就是高古瓷胎釉空隙填充空气的溢出,近现代,300年以内的瓷器,是不见此现象的。

说到高古瓷釉面死亡气泡的鉴定,并不是所有高古瓷都有死亡气泡,高温玻璃质釉就很耐氧化和腐蚀,宋代钧瓷,汝州青瓷,定瓷,龙泉青瓷,哥窑器,官窑器很多并不见死亡气泡。也并不是现代仿品就没有死亡气泡,不少现代粗仿瓷,酸蚀,打磨,埋土也会做出变色,破口类似死亡气泡。所以气泡鉴定,只能做为参考,并不能以此为标准。

这些就是肉眼可见的鉴定方法,古瓷鉴定是立体全面的,从有形到无形的综合判断,既不能过于专注于细节,也不能仅仅只凭感觉,当然如果你看过足够多的实物,对各种信息的处理已经心中有数,那对古瓷真伪年代精粗的判断也许就在一眼之间了。

宋代均瓷乳浊釉在水中的气泡溢出,大小气泡。

湖田窑青白瓷的水中细密气泡溢出。

钧窑玻璃质釉水中细小气泡溢出。

清瓷器的特征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明代洪武青花瓷器详解


洪武青花瓷的胎体比较厚重,但比元代同类产品薄,呈现土黄色或者灰白色,手感均比较平滑。因为瓷土淘洗的粗细不同,胎质也有粗有细。官窑器因为工艺精细,一般瓷化程度较高,因而胎体致密细白。民窑器则大多数胎体略含杂质,氧化铁黑黄色疵点,偶有小片的窑渣粘附,呈浅灰白色。釉层肥厚光润,白中泛青,晚期釉色趋淡,有极淡的卵白色。有些民窑器因为胎体稍粗而呈青灰或灰白色。釉质玻化程度较高,釉面极少有开片现象,釉面细腻、洁净。玉壶春瓶、执壶和大碗的底足多刷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色或青色。其他器物多是砂底,刷上洪武特有的赭红色浆,可见刷浆痕迹,露胎处均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盘、碗等圈足挖足较浅,足壁较厚,足跟平切,部分底足中心仍有鸡心点,有些里心仍有用砂圈叠烧法留下的涩圈,呈浅红色(俗啊称窑红)。这时也有各种形式种类繁多的圈足,常见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内壁斜削外倾斜式圈足等。此外,民窑青花碗,底面无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过肩,残留刮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

洪武青花瓷以绘制为主,辅以堆贴工艺。洪武青花瓷纹饰绘制布局疏朗,简练流畅,改变了元代多层次布局,纹饰繁缛的特点,留有较多白地。官窑器的画凤多精细清秀,画法工整,民窑器的则更加自然写实且绘画简练豪放,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

洪武青花所选用的装饰图案与前后相邻朝代相比显得单调,各种折枝、缠枝花卉花卉,扁菊纹使用最多,也使用一些兽纹,如龙凤纹等。另外,庭院湖石、石栏芭蕉、岁寒三友、鸳鸯池塘、灵芝纹等亦常见。元代习用的杂剧故事、水藻游鱼纹已很少见。碗、盘底心有书草书福、寿字。还有一种采用器内阳文印花,器外青花装饰的做法。

洪武青花的主体纹饰有龙纹、山石纹、牡丹纹、梅花纹、竹纹、松树纹、菊花纹、山茶纹、月季纹、莲纹、芭蕉纹、海水纹等。辅助纹饰有卷草纹、缠枝灵芝纹、双层莲瓣纹、忍冬草纹、回纹、如意云纹、宝相团花纹等。

与元代图案相比,洪武青花已表现出自身的某些时代特征,例如纹饰层次开始减少,茶花叶片和蕉叶中茎留白不填色,西番莲叶和牡丹叶片普遍缩小,明显细瘦,并产生变形,有的叶片有明显的出尖现象。菊纹多绘成扁椭圆形,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报名:一八八七一八二七六二五。折枝或者缠枝莲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元代的缠枝莲纹多为葫芦状。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图案的布局渐趋疏朗,开始改变元代装饰多层次、满花纹的风格。

龙纹大多以云龙纹绘饰,形象不如元代凶猛。龙头小、细颈、蟒身、作腾飞状,头部描绘简单,独角或双角,龙头大多有后掠的披发,晚期绘有竖发。爪有三爪至五爪的,三爪较多,爪之间绘得较分开,呈车轮状。鳞呈小圆弧形,留白边,立体感强烈。常伴有云纹,云形粗短,呈品字形排列,向一侧弯曲。

山石纹绘画手法基本和元代相似,略细瘦一些,在花朵的顶部荷花瓣的一侧留白,呈现出花瓣间的间隔和花朵的层次,四周补地子的花叶是较细瘦的螺钉形卷叶,比元代的更为写实。

芭蕉纹蕉叶宽大而丰满,蕉叶中心的主茎脉双线勾绘成平行竖线,中间留白不填色,两片蕉叶间叠有一片蕉叶,叶尖稍圆,叶子边缘绘成细碎且密集的锯齿状,轮廓线用复笔渲染。

莲花纹花蕊有石榴形、圆形,四周绘有连珠纹的圆形花蕊。花瓣绘成麦粒形或变形莲瓣形。叶子比元代瘦小些,像螺丝形。菊花纹以扁菊花为多,扁菊花纹呈圆形,花心绘斜网状或螺旋状。花蕊外部用双线勾描轮廓。花瓣有两层和三层,最里层为白色小花瓣,只用线描而不上色;外层花瓣填色,每个花瓣顶部和一侧都留白边,表现出花瓣的层次。菊花叶子一般绘成葫芦状,叶子两侧各有一或两个分叉,显得画面较活泼。

洪武官窑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低、含锰量高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青中带有灰色调,偏浅灰色,有部分铁锈斑深入胎骨,这是由于钴料中含有金属锰、铁等杂质的缘故。一部分呈现淡蓝色,色泽稳定,无晕散,色泽浓密处常能见到散布着一些小杂质点,反倒表现出青花的层次。还有一部分是浅淡色中含深蓝点,有少量晕散。

洪武青花不同于典型的至正青花的背翠艳丽,也不同于典型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译而有自己的特点。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多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色彩浓艳的背花纹饰泛出点点银黑色结晶斑。这种青料比国产青料铁的含量丰富,锰含量低。事实证明,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

瓷器的清洁及修复方法详解


有些人喜欢在家中放置瓷器以供欣赏,但是你知道如何保护好这些瓷器吗?

由于胎质差,釉质不匀,或某些瓷器釉质内所合成分之一种或几种发生了结晶作用或沉积作用,硅土沉积到一定程度,釉会变成乳白色,或者会以一种不透明薄膜的形式掩盖了陶体上的色彩与饰纹;遇到这种情况,可用1%的氢氟酸作局部的施徐,每次涂几分钟,涂后蒸馏水冲洗掉酸痕,再用细金相砂纸细磨,尽可能恢复它的透明性,显露出釉下纹饰。釉面硬结石灰物质可用5%盐酸或硝酸清除。

瓷器的粘接剂,要选择无色透明,粘接强度高,耐老化力强,凝结速度快的,粘结合缝后,难辨茬口缝隙。粘接时要按事前设计的方案,照顾到相邻的关系,一般可先从底部开始粘,有的可从口沿开始粘,但要做到粘一块不能有丝毫的差错,一块错位,会影响全器。粘合后一定要挤压,用寸带捆绑固定。

釉面缺损补残,用树脂与石英粉调为膏状,油泥或石膏做局部模,以树脂膏填补后,砂纸打磨光洁。难度最大的是做釉色。瓷器的釉色很丰富,主要以丙稀酸快干色徐料运用喷笔,手绘相结合的工艺,各种色泽,绘纹分别对待。釉面光泽可选择“玻璃白”涂料或无色透明的双组份聚胺酯清漆、丙烯酸清漆,喷罩上后用布蹭或玛瑙碾子压光。

清代瓷器的特征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宋代瓷器的特征


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瓷器的特征。

为了保护和活化文物,探索文物合理适度利用的创新模式,让文物在百姓文化生活中“活”起来,5月13日,老窑瓷博物馆在北京西城区大栅栏琉璃厂开馆。据悉,该博物馆为公益属性,免费对外开放,是北京首家专注老窑瓷学术研究、展览展示、文化创新和收藏交流的主题性小微博物馆。在老窑瓷博物馆即将开馆之际,为了了解宋瓷之特征、领略宋瓷之美,小编采访了古陶瓷收藏鉴赏家汪帮宏先生。

当下研究宋代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被宋代文化深深吸引,那么宋代文化的魅力究竟何在?有人说宋代文化温蕴厚重,内容丰富,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特征。有人说宋代社会富裕,藏富于民,是理想的大同社会。

单从经济角度看,宋代远超历代盛世,最好年份的GDP占世界50%―80%。还有人说宋人生活高雅,品茗、熏香、插花、书画以及喜欢诗词歌赋是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爱好。

但也有人对宋代社会不以为然,认为宋人活得憋屈,只能靠割地赔款祈求平安。褒贬不同,众说不一。

古陶瓷收藏鉴赏家汪帮宏认为,但正是这些不同特点造就了宋人喜欢精致内敛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这种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对瓷器的制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宋瓷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时代的鲜明特征而大放异彩,成了历代许多人追求和收藏的佳器。

特别是在现今艺术品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宋瓷价格不降反升,表明了宋瓷受人喜欢程度和潜在的巨大市场价值。

作为一名古陶瓷收藏家,汪帮宏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宋瓷。“每当我手捧一件宋瓷,那素朴细密的胎骨,如参天大树的年轮,高古苍凉。那简约大方的造型,像一剂安神药,使浮躁多绪的心顿时安静起来。那莹润的�色历经岁月的洗礼,失去了刚出窑的火气,却更加温润。那简洁的纹饰依旧鲜活,充满灵性。”在他看来,宋瓷之美远非语言所能形容。

在汪帮宏看来,宋瓷之美及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作精细

宋代经济、文化发达,但军事落后,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只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诗词歌赋的创作和制作精细的器皿上,诗词歌赋的婉约凄美,器皿的精细内敛是他们无奈的内心写照和宣泄情感的最好方式。宋瓷制作的精细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程度。多年前我曾看到过一件宋代湖田窑青白瓷水盂,制作非常精美,品相光鲜亮丽,不少人怀疑是高仿。我通过仔细观察其制作工艺、胎土和釉色,判定是真品,并对怀疑的人说,不要怀疑宋人的制作能力,单从手工制作能力看,宋人不会输给今人,今天能仿出来,宋人一定会生产出来。宋瓷的精细还体现在对人的关怀体贴上,如同样是品茗的茶盏,男性和女性是有区别的,男性的盏大而稍有张扬,女性的盏小而圆润,体现了对性别的尊重。这是其他朝代包括今天都没有做到的。

二、造型极简

极简并不代表简单,而是更高审美标准。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高峰,审美从唐代花花绿绿浓妆艳抹的审美风格突然转向朴素温雅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宋瓷制作,使宋瓷的造型简单准确,到了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的地步,没有一点是多余的。正因为如此,宋代瓷器和其他朝代的瓷器很容易区分开。如汉代瓷器庄重典雅,唐代瓷器雄浑大气,明代瓷器的浓艳多姿,清代瓷器的繁缛富丽都有别于宋代瓷器的极简。宋瓷的极简植根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宋瓷至今不会过时,就好像中国的传统文化永远不过时一样。

三、釉色纯净

宋人的极简审美风格也反映在对釉色的选择上,纯净的釉色是宋人的不变追求。宋代瓷器釉色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北宋时期对青白釉的迷恋和南宋时期对绿色釉的狂热。也许宋代徽宗皇帝爱好道教,他提出“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标准,于是景德镇的湖田窑生产的青白瓷风靡天下。以宋徽宗被俘为转折,偏于一隅的南宋朝廷被苏杭的青山绿水迷住,以绿色为基调的釉色大受欢迎,龙泉青瓷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并烧造出令人惊叹的梅子青和粉青瓷器,绿色之梦终于又为南宋延续了一百多年,但梅子青和粉青瓷器却成为永恒的艺术品。

四、内涵丰富

宋人艺术修养高,情感丰富细腻。他们在制作瓷器时,一定会想办法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需求和审美情趣,使得宋瓷看似简单但内涵非常丰富。

一是包含对佛道的敬仰。北宋年初,统治集团一改后周毁佛的做法,对佛教加以扶持和利用,使佛教得到了迅速发展,佛教庙宇遍及全国达4万多处。佛教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巩固了北宋政权。宋瓷造型极简,釉色纯净,不好雕饰符合禅宗精神而大受欢迎。北宋后期佛教庙宇经济因过度发达而与皇家经济产生了冲突,统治集团对佛教加以限制而改信道教,湖田窑的青白色是道教首选。

二是包含对自然的崇尚。宋代是个盛产大文豪的时代,王安石、苏轼、欧阳修、黄庭坚、辛弃疾、陆游、文天祥、李清照,他们的作品更是耳熟能详,可喜的是宋代官吏大部分是文人,都有很高精神追求,有时他们把山水景色看得比权力更重要,在他们政治失意被流放时,却能怡情自得,并创造出很多流芳百世的艺术精品。

三是包含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宋人喜欢青白瓷,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他们喜欢正直做人,清白为官。有很多学者羡慕宋代的政治环境,这得益于官吏们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很多人在政治上是对手,但在生活上却是朋友,因政治相左而自请流放的官员不在少数,表现出了宋人很高的精神境界和政治品行。他们这些精神境界和品行都能体现在对青白瓷的偏爱上。(来源:中国文物网)

宋代官窑瓷器的特征


宋代官窑瓷器的特征有这么几个:

胎:北宋官窑胎色紫褐、釉色浅,南宋官窑胎色呈灰黑色、深灰色、紫褐色,均色深,故称“黑胎”,胎质一般较薄,胎质细密。

釉:北宋官窑胎色有月白、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在当时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后世则以粉青为上,月白次之,油灰最下。修内司窑之器因先有汴京官窑所鉴,故出品更佳。釉水下流故口上釉稀薄,而且微露紫色,称其器为紫口铁足,并以此为贵。汴京官窑与修内司窑均有窑变。釉色晶莹,釉面有开片纹,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光彩辉耀,尤觉奇异。

南宋前期釉较薄、滋润、呈乳浊状,有玉质感,釉色以粉青为主,间有灰青、青黄、蜜蜡等色,通体满釉,史称薄胎薄釉青瓷。南宋后期,釉色与前期相同,而釉层加厚(多次上釉)有的器物釉的厚度超过胎,有垂流釉现象,多用垫并烧造,足端无釉呈深灰或灰褐色,为薄胎厚釉青瓷。

造型:有纸锤瓶、贯耳瓶、瓜棱瓶、筒子渣斗、花盆、香炉、盘、碗、洗子等。

不同朝代的瓷器特征


随着烧瓷工艺的不断发展,瓷器在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不同朝代的瓷器特征:

中国最早出现的瓷器是青瓷,因器表均施有一层薄薄的青釉而得名。商代青瓷已具备了胎质灰白、火候达1100℃以上、胎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等瓷的基本特征,但它在原料加工、器物成型以及烧窑技术上还比较原始,故称它为原始青瓷。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城邑规模扩大,瓷器的烧制更加集中和专业化。此时烧制的瓷器,在胎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技术等方面已不同于原始青瓷。在造型上有精致的加工,如提梁三足、鼎整套编钟等。

秦汉两代,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瓷器生产也出现了新的局面。在长期制陶烧瓷的实践中,对原料的选择,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烧窑等技术,都有明显的改进和提高,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

到东汉晚期,终于烧成了成熟的青瓷。中国瓷器的出现,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三国时期的青瓷仍保留着前代的许多特点,它的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施釉均匀。器物上的装饰常见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方格网纹和耳面印叶脉纹等,并在谷仓上堆塑各种人物、飞禽、走兽等,极为生动。

西晋的制瓷技术益加精巧,既实用又美观,青瓷的用途也扩大到人们日常生活的酒器、餐具和卫生用具等各个方面。这时南方青瓷造型趋向简朴,装饰减少,有些器物只作简单的褐色斑点。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瓶、罐、钵之类居多。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器物多以莲花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划多种。北方青瓷的莲花纹饰与佛教的盛行关系密切。

白瓷的烧制,始于6世纪的北齐,当时尚属初创。隋统一全国,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瓷器生产除了继承北朝的青瓷外,还成功地完成了白瓷的烧制。这样,中国瓷器便由青瓷发展到了白瓷的阶段,为以后彩瓷的出现创造了物质和技术条件。

唐代建立了更加繁荣昌盛的大帝国。瓷器的生产不仅满足国内各大都市市场上的需要,还远销到国外。当时的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南北两大瓷窑系统。邢窑白瓷质地坚硬,制作精致,胎釉洁白如雪。在它的影响下,北方又出现了另一个著名的白瓷窑──定窑。此外,河南巩县、密县、登封、郏县、荥阳、安阳,以及山西浑源、平定,陕西耀州,安徽萧县等,都兴起了烧白瓷的瓷窑。唐代南方的越窑青瓷,以新的面貌出现。许多瓷窑受其影响而烧制青瓷,形成了越窑青瓷系统。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商品经济相应地发展起来。各方面对瓷器的需要量增加,制作技术又有较大发展:①宫廷皇室需用的高级瓷器,由官办瓷窑烧制。官办瓷窑严格按照宫廷设计的式样进行生产,造型多仿古,以青瓷为主,注重釉色美。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在经济上不惜工本,烧制的瓷器严禁民间使用。②广大城乡民众所需要的日用瓷器,由南北各地民间瓷窑进行生产。由于它是商品生产,销路好的瓷器各窑争相烧制,一窑创新,各窑模仿,结果就形成了各种窑系。③对外贸易用瓷,瓷窑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烧制有仿龙泉窑的青瓷和仿景德镇窑的青白瓷两大类,它们分别属于龙泉窑系与青白瓷系。各类瓷窑在经营性质上是不同的,官窑与民窑具有严格的界限。官窑生产出类拔萃的精品,民间不得使用,而宫廷需求有限,时烧时废,得不到发展。民窑则相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向前发展。民间瓷窑的大量兴起,是宋代瓷器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元代瓷器继承了宋代南北各个主要瓷窑的生产,南方的龙泉窑与景德镇窑则超过宋代,得到了较大发展。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瓷器的进步。它的青花与釉里红瓷器的烧成,是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青花是用钴料在胎上绘画,然后上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它的蓝色彩绘是在釉下,故又称“釉下蓝”。青花瓷器具有呈色淡雅、永不退色、题材丰富与实用美观等优点,一出现,便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釉里红瓷器的作法与青花相同,只是呈色原料为氧化铜,因其不易烧成而未能与青花瓷器一样得到发展。元代青花瓷器的烧造,给景德镇带来了繁荣。

明代在景德镇设置专为生产御器的官窑,又对民窑采取“官搭民烧”即“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等手段,来为宫廷烧制瓷器,民窑得到普遍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明代永乐、宣德时的青花瓷器,色调浓艳,具有元代青花的许多特征。明成化时,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再加上红、绿、黄、紫等彩,这就是著名的成化“斗彩”。明嘉靖、万历时,又兴起了“五彩”。

清代也在景德镇设御瓷厂,但烧瓷主要都在民窑。清康熙时继承与发展了五彩,并创烧了“珐琅彩”。清雍正时期又烧制出“粉彩”。清乾隆时的突出成就是转心瓶的烧制,以及成功地仿烧漆、木、铜器物和各种果品等。清代瓷器,集历代烧瓷之大成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达到了中国瓷器烧造的历史高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器的老化特征详解》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器的老化特征详解》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如何鉴别瓷器老化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