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宋代龙泉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就这一点,揭露这件宋代龙泉窑双耳瓶造假之实!

就这一点,揭露这件宋代龙泉窑双耳瓶造假之实!

宋代龙泉窑瓷器鉴别 古代龙泉窑瓷器 古代龙泉窑瓷器鉴定

2020-11-09

宋代龙泉窑瓷器鉴别。

提起宋代瓷器,一定绕不开龙泉窑出品。龙泉窑作为宋朝的六大窑系之一,因为其烧出的青瓷器品质不凡而被世人熟知。龙泉窑在我国瓷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是有证可考的我国存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制瓷窑系。

宝主称本次带来的这件双耳瓶就是宋代龙泉窑的佳作之一。通过观察我们不难看出,这件双耳瓶造型挺拔俊郎,线条圆润流畅的双耳附于瓶颈两侧。瓶通体为青釉,宝主认为此釉面已透历千年而精光未泯,体现出淡恬儒雅的独特艺术风格,是异常难得的精品。按照现有的收藏价值,宝主给出了10万元的收藏估价。

那么,这件造型优美的双耳瓶究竟是真的吗?

有人提出,此双耳瓶细细看去仍然显得细腻精巧,似乎也看不出化学颜料的痕迹,其裂纹自然、真实,应该是真品无疑了。但是也有人质疑道,这双耳瓶通身比例是有问题的,其瓶颈和瓶身是五五等分,比例很差,可见并非尚好真品。对于大家的不同看法,专家回应,这件双耳瓶实际上是一件现代浙江的新仿,而并非宋代龙泉窑烧制。

至于其中破绽,专家娓娓道来。首选,专家肯定道,这件瓶的釉色与胎都没问题,这是它仿制得比较容易让人混淆的一点。但是,其造型比例的把握是很差的,五五等分其实是降低了美感。最大的马脚在于它底足修胎的方法——古代龙泉窑烧瓷器是满釉,因为怕釉粘连,所以会拿刀具挖一下,这样的结果就是可能底足边上残留,又会带些许釉痕迹,不过底足圈的釉则会刮干净。这件双耳瓶最大的破绽就是,能够看出它的底足修胎的痕迹,不是拿刀刮留下来的,是后来拿笔模仿痕迹点上,所以做旧痕迹刻意。自认也就可以断定它是一件仿制品了。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宋代龙泉窑


龙泉窑始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产品最为辉煌。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尚保留着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点,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这两种釉是龙泉青瓷中最名贵的品种。从工艺学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这种厚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人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

北宋龙泉青瓷装饰手法主要为刻花、划花、印花及贴塑等。常见纹饰在北宋多莲瓣、荷叶,南宋多云纹、水波纹、游鱼等。铭文见有印阴文"金玉满堂"及 "河滨遗范"两种。

北宋龙泉窑器型有炉、瓶、盘、渣斗及塑像等,各类造型变化有多种样式。如瓶有梅瓶、龙纹瓶、虎纹瓶、五管瓶、胆瓶、鹅颈瓶等;炉则有三足、四足及八卦炉、奁式炉等。南宋时,龙泉青瓷造型更加丰富,除各类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笔筒、笔架等亦常见,象棋子、鸟食罐也颇有特色。此外,仿古铜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觯、投壶及琮式瓶等,与北宋后期祟古之风相关。总之,宋代龙泉青瓷以釉色取胜。故宫中旧藏龙泉青瓷以南宋产品为多,釉色多为粉青釉,少数以印双鱼纹饰装饰。其上品釉色匀净、莹润如玉。梅子青釉则属罕见之物。

龙泉窑花口洗 宋 口径17厘米

估价:RMB20000----40000

龙泉窑始烧于南朝,于南宋极盛,青瓷质量最好,还成功地烧制了粉青、梅子青等青翠娇艳的釉色,代表了宋代龙泉青瓷发展的最高水平。此洗形体优美,光素无纹,釉色极佳。龙泉窑莲瓣碗 南宋 17*7厘米

估价:RMB28000

此碗口略内收,弧腹小圈足。外壁隐约凸起莲瓣纹。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东汉晚期的瓷器上已画现刻划简单的连瓣纹,以后渐多,成为传统纹饰。 龙泉窑三足鬲炉 宋 高11厘米

估价:RMB100000----180000

此器形制仿青铜器帛而成,口外侈微折,颈短且直,腹扁圆略鼓,附三乳形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釉,釉质莹润。龙泉窑塔式瓶 宋 高18厘米

估价:RMB40000----60000

此瓶造型新颖别致,器上部作琮式,下部呈塔式,下附四如意足。器身纹样采用印花工艺而成,纹样以纤细的阳纹线条和凸起的阳纹块面图案组成。通体青釉明亮光澈,凸纹釉薄处微呈灰白胎色,足端露胎处呈赭红色。

吉州窑酱褐釉双耳瓶


吉州窑在今江西省吉安永和镇,古代吉安称吉州,故名吉州窑,并称“永和窑”、“东昌窑”。创烧于唐末、五代,发展于五代与北宋,兴盛于南宋至元代初、中期,终于元代末,为江南地区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烧瓷品种繁多,地方特色浓郁。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文物部门对吉州窑做过多次调查。1980年至1981年,江西省文物部门对窑址作了比较细致调查,开探沟25个,清理了龙窑一座及作坊遗址,获得了大量瓷片及窑具。

这些清理工作也证实了五代时期吉州窑生产有酱褐釉碗、罐、壶及白釉碗盏,器物特征与各地五代墓出土瓷器比较近似;与元末明初刊《东昌志》中“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由是井落墟市,祠庙寺观始创”的记载大体吻合。入宋以后,吉州窑也烧青白瓷,有青白瓷注子、注碗残器标本发现,同时还烧白釉和黑釉器,但标本不多。南宋为吉州窑大发展时期,瓷器品种有黑釉、酱釉、青釉、白釉、白釉褐彩、白釉红绿彩绘、绿釉、酱黄釉等,以黑釉、白釉所占比重最大。在装饰技法上呈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诸如树叶纹、剪纸纹、彩绘纹、洒釉、剔釉、剔釉填绘和玳瑁釉、鹧鸪斑、堆塑等多种技法。

吉州窑除烧制上述独具特色品种之外,又兼采宋代南北名窑之所长,广收博取名窑瓷艺,如青白瓷显然是仿景德镇窑;覆烧印花白瓷带有明显的定窑风格;白釉褐色彩绘装饰受磁州窑影响,但磁州窑系为釉上彩,吉州窑为釉下彩,有所创新;黑釉兔毫纹、油滴纹明显是仿建窑的;所产绿釉小盏的纹饰布局与耀州窑青瓷盏几乎完全相同。宋代吉州窑产品的胎色可分为紫黑色泛青的粗缸胎、酱紫色缸胎、米黄色瓷胎和淡青花瓷胎四类。其胎质较粗,胎内含有砂粒,有气孔,圈足处理比较简单。

宋代吉州窑生产的褐釉器物不多见,以罐、瓶类器型较为常见,造型丰满,釉层较薄,质地较粗,多施釉不及底或施半釉。北宋早期光素无纹饰,南宋后纹饰多样,题材丰富多彩,同时代其他窑口的纹饰在吉州窑中几乎都可以找到。而一些吉州窑自己所创独特的纹饰都为其他窑口所不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宋代民窑中独树一帜。

这件产于宋代早期吉州窑酱褐釉双耳瓶(见图),高8.5厘米,口径3厘米,足径4.2厘米。折沿撇口、长颈、圆鼓腹、外撇平底足,肩腹部两边堆塑云纹双耳。平底足无釉,见粗松胎质,呈紫色缸胎,瓶外壁施满酱褐色釉,釉薄处呈褐黄色,是轮制施胎纹,釉厚处呈黑褐色,且有流釉。该类器型釉双耳瓶在闽北宋墓中多有成双成对出土,有黑釉、青釉、黑褐色釉,但是酱褐色釉的发现较少。

怎么鉴定宋代龙泉窑?


怎么鉴定宋代龙泉窑?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罐、盆等少见。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八卦炉、鼎式炉、奁式炉、盆、塑象、渣斗、胆式瓶、五管瓶、龙虎纹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瓣中脉线突起。

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器形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

元代,造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节装饰,足内空心且较深。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凸起。

明,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胎较粗,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光泽较强,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寿、金玉满堂等字。

各时期器底特点

(1)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与此装烧方法有关;

(2)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

(3)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

(4)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普遍为朱砂底;

(5)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外底无釉。

装烧技术在龙泉窑的每个发展时期都是不相同的。在垫烧的工具上,归结起来不外乎垫圈和垫饼两类,但不同时代在圈足上所垫的部位是不同的,留下各时代不同的烧造痕迹。特别是南宋时期的龙泉窑产品的“铁足”、“朱砂足”往往是不规则的。元代垫圈痕迹、明代器物的圈足露胎部,显露出“火石红”。龙泉窑早期的产品,十分完整的少见,多少留有些残疵,主要在圈足部分。因此作伪者往往采用“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或沾粘窑渣的手法来蒙人。

元明龙泉窑牡丹瓶欣赏


龙泉窑始于西晋,窑火一直持续至清代,在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烧制历史中积累了洋洋大观的器物品种。诸多器型或受其他窑口感染,或受时代好尚浸染,共性的品质特征自然难以抹杀,但这其中还有一类器物,比如五管瓶、龙虎瓶、双鱼盘等,却是龙泉窑独一无二的杰作,也最能反映龙泉窑自身的地域文化个性和风格。本文所述的牡丹瓶即是一例。

元代龙泉窑刻花牡丹纹瓶

龙泉窑牡丹瓶流行于元明,以主题纹饰多为刻饰或贴饰缠枝牡丹而得名,也有贴饰缠枝菊纹或刻饰缠枝莲纹者,所以牡丹瓶之名并不确切,只是一种习惯上的泛称而已。而优美的长颈喇叭口亦使此类瓶获得另一个雅称:凤尾尊。它是元代龙泉窑新创的品种,高度多在五十公分以上,器型硕大,胎体厚重,器身由不同部件接合烧成。牡丹瓶传世数量颇多,形制大同小异,基本造型是一个三段式:上部是长颈喇叭口,通常饰以弦纹、蕉叶纹等辅纹,或贴饰与主题一致的折枝花卉纹;中间是圆鼓饱满的腹部,刻饰花叶并茂的缠枝牡丹,或是贴饰疏朗有致的缠枝牡丹、缠枝菊;腹以下弧收或束收,刻饰狭长莲瓣纹,元代时近足处多外撇,圈足挖底贴烧,至明代早中期则多挖底套烧,故近足处通常有接痕装饰成的凸棱。此种三段式造型或源自花觚、觚式瓶之类,但就瓶式而言,早在北宋时期即有类似雏形的瓶形出现。

元代龙泉窑凸刻缠枝花卉纹“泰定四年”铭大瓶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

牡丹瓶在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元大都遗址及197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元代窖藏(现分别藏于北京国家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元代窖藏(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等遗迹中均有发现。国内外诸多公私收藏中亦颇常见,如两岸故宫博物院、北京颐和园管理处、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日本和泉市久保物纪念美术馆等均收藏有制作精美,器型硕大的龙泉窑牡丹瓶。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牡丹瓶高达72公分,器型修长,口沿刻有铭款,可为此类大瓶的断代标准器,并为器物用途等相关考证提供了有力依据,铭文如下:“栝倉劍川流山萬安社居奉三寶弟子張進成燒造大花瓶壹雙捨入覺林院大法堂佛前 永充供養祈福保安家門吉慶者 泰定四年丁卯歲仲秋吉日謹題。”括苍即今丽水,“剑川”乃龙泉旧名,泰定四年为公元1327年。据铭文内容可知,大瓶在当地作供奉寺庙之用,且成双定制。如内蒙古窖藏出土的龙泉青瓷大瓶即为一对,并与带“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款的钧窑香炉同出,“己酉年”是元至大二年即1309年。元代供养器流行大瓶一对加香炉的组合,如大维德至正十一年铭文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上的铭文即明确提到大瓶一双和香炉的搭配。江西省抚州市元至正八年(1348)墓也曾出土景德镇窑仿制的此种龙泉青釉大瓶,这颇能说明元代龙泉窑青瓷大瓶当时的影响力与市场需求。

除了用作供养器,元代龙泉窑牡丹瓶应是外销瓷中的重要品种之一。漂洋过海的牡丹瓶入乡随俗,通常被根据当地的审美习惯加以改头换面,比如口部被削去一截,然后包钤美丽的铜边、银边,有些底部也扣上金属,上下呼应,而截下来的那部分又做成了碗的喇叭形高足,这在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龙泉窑牡丹瓶中十分典型。通过多个个例统计还发现,外销牡丹瓶似以贴花装饰为多(包括颈部贴饰折枝牡丹),而本土的供养器牡丹瓶则以刻花为多见。部分龙泉窑牡丹瓶中还有一个特殊现象(比如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龙泉窑牡丹瓶),即颈部狭长莲瓣纹呈二重与单层间隔状,此或为当时外销订货的专门设计。

从文献及传世收藏情况来看,明代龙泉窑牡丹瓶的烧造量及其影响力较之元代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明代牡丹瓶用作供养器更加流行普遍。此方面有多个实例,如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就藏有“宣德七年(高44.2厘米)”和“景泰五年(高69厘米)”供养款的牡丹瓶。香港佳士得2012秋拍2286号拍品“明宣德七年龙泉青釉缠枝莲纹凤尾尊”,与大维德基金会“宣德七年”牡丹瓶为成对制品,两瓶造型、纹饰、尺寸一致,颈部铭文内容相连,全文如下:“明宣德七年七月吉日造。天师府用。儿者元。家门青吉。人口平安者”。从铭文可知这对瓶子当初是献给“天师府”的供养器。与诸多同类器物相比,这一对牡丹瓶的造型有些特殊,颈部特别长,可能是为了方便刻字,这样铭文刚好刻排在一片蕉叶里,不用费心纹饰要怎么调整。大维德这只瓶口部削小过,可能进一步加工过。

“景泰伍年”牡丹瓶尺寸较大,腹部分上下两段分别刻饰缠枝牡丹和灵芝纹,牡丹呈阳文,灵芝呈阴文。颈部刻竖排铭文“景泰伍年福里鎮安社信人楊宗信喜捨恭入本寺供養□自身延壽者(高69厘米)”,上覆荷叶,下托莲座。此瓶可为明代中期牡丹瓶的典型。

另,德国纳高2005春拍0573号拍品“龙泉窑青釉刻字花纹观音尊(高50.7厘米,德国大收藏家GeorgWeishaupt藏品)”,颇能代表明代晚期牡丹瓶的风格,此件亦为供养器,颈部刻铭文:“蓬堂信人周贵点出心喜捨青峯庵宝幷一对祈保眼目光明男周承教承德二人合家大小平安天启五年十月吉”。此与陈万里先生龙泉仿古记里所提到的牡丹大花瓶半字不差,可能为同一物或配对之物。陈万里先生还在书里(《瓷器与浙江》龙泉仿古记一,页65,中华书局,民国三十五年版)记述道:“从前这种花瓶香炉在寺庙里很多,后来晓得系值钱的东西,就有许多人偷了出来卖钱……”以上这几件带供养款的牡丹瓶无疑都是当时流失出去的。

明代的这类牡丹瓶除了供奉于寺庙外,另一种重要用途是插梅,并用于陈设空间较大的厅堂。腊梅和龙泉大瓶,曾是明代人所钟爱的搭配。明代的漆器上即能见到类似题材的图案。高濂(1573—1620)《遵生八笺》“论诸品窑器”中提到“(龙泉窑)立地插梅大瓶,诸窑所无”;又“瓶花三说·瓶花之宜”谓:“冬时插梅必须龙泉大瓶……高三四尺以上,投以硫磺五六钱,砍大枝梅花插供,方快人意。”高濂提到的龙泉大瓶即是尺寸高达六七十公分的牡丹瓶。“冬间插花,畏冰冻,瓶质厚者尚可,否则破裂”。南宋杨万里有首诗写插梅的小瓷瓶被冻裂,里面的水结成了冰瓶,连着梅枝都冻结在里面,题记曰“梅花数枝,篸两小瓷瓶。雪寒一夜,二瓶冻裂,剥出二水精瓶,梅花在焉,盖冰结而为此也。”龙泉大瓶的独到之处即在于胎质厚重,极耐磨用,不易茂篾,包括冰冻。明代牡丹瓶在形制上普遍比元时更大,胎体更为厚重,器身分多个部分拼合,尤其腹部分上下两段拼合为元代所无,有的上下段上小下大十分明显,看似小瓶套于大瓶。这些设计的改进除了方便成型,也更能经受热胀冷缩的考验,应都是出于实用目的而来的,并包括经验的积累。南宋时若有龙泉牡丹瓶问世,估计也不会有杨万里的那首诗了。

元明龙泉窑青瓷的市场价格一直徘徊不前,唯独明初龙泉窑官窑器在国内市场呈水涨船高之势,高者已达六七百万,低者一般也超过百万,而普通元明龙泉窑青瓷即使精品,也很少突破百万元大关。其实元明龙泉窑青瓷尤其如本文所述的牡丹瓶等大器,工艺高超,气势宏大,内涵丰富,尤其一些制作精美的作品其艺术水准不在一般的官窑器之下,其升值空间非常大。

珐琅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


珐琅彩瓷器是在康熙皇帝的直接授意下创烧,这在中国陶瓷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是罕见的。珐琅彩瓷以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技巧,弥足珍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自乾隆朝以后,这种珐琅彩瓷器的烧制技术就失传了。

时至今日,这种遗憾已成为历史。因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专家们历经八年的艰辛努力,会同景德镇的制瓷大师,成功研制出清代珐琅彩的传统配方,揭开了“彩瓷皇后”的神秘面纱。

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仿制国宝级文物均为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作品,是从30万件瓷器中精选出来的,共仿制有20个品种,每个品种仿制50件。每件高仿品底款均为双款,既有瓷器的原款又有中国国家博物馆字样款,每件瓷器底部均有纪年和绝版编号,国博为每件高仿瓷器颁发监制证书。

这件清乾隆御制珐琅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是这次高仿国宝级文物最耀眼的一件,它曾是乾隆皇帝的赏玩之物。此件物品正是乾隆时期的代表作品,造型小巧秀丽,颈部饰以卷草形双耳,垂肩处的如意纹饰雅致婉丽。瓶身主题图案为“花石锦鸡”,寓意锦上添花。锦鸡栖立于树干之上,侧旁以粉红花卉、玲珑洞石相衬,“新枝含浅绿,晓萼散轻红”,二句题诗与画面相得益彰。整个画面布局匀称,淡雅细腻,色彩相互层叠,富丽多姿,堪称难得一见的佳作。

选择地砖一点通


地砖是主要铺地材料之一,其品种有通体砖、釉面砖、通体抛光砖、渗花砖、渗花抛光砖,它们的特点是:质地坚实、耐热、耐磨、耐酸碱、不渗水、易清洗、吸水率小、色彩图案多、装饰效果好。

在选择地砖的时候,可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居室的功能要求,根据实地布局,从地砖的规格、色调、质地等方面进行筛选。质量好的地砖规格大小统一厚度均匀,地砖表面平整光滑、无气泡、无污点、无麻面、色彩鲜明、均匀有光泽、边角无缺陷、90度直角、不变形,花纹图案清晰,抗压性能好,不易坏损。

施工方法:铺设地砖通常是先根据房间地面的尺寸进行测算,排布整砖,到达边缘处不使用碎砖,然后刷平基层,涂上107胶结合层,刷平为止。选好色彩一致的地砖,在一侧顺序铺贴,铺贴时先在地砖背面涂沫一层砂浆,然后在地面涂一层,轻轻敲击地砖,使其与预设的水平线平齐,缝要均匀一致。最后用青水泥将地砖勾平,缝勾得要平顺,深度一致。

验收地砖铺设质量,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地砖缝格是否均匀(缝格通常1mm)。

(2)缝隙是否顺直,无错缝。

(3)地砖无空鼓、脱落。

(4)地砖整体平整。

龙泉窑与龙泉窑系诸窑


龙泉窑属南方青瓷系统。早在公元三、四世纪时,今浙江东部宁绍地区以绍光、上虞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一个早期越窑青瓷体系,五代、北宋初期又以余姚为中心,再度形成一个以烧制所谓秘色瓷的越窑体系。除越窑而外同时烧制青瓷的还有婺窑与瓯窑。北宽阔时节的龙泉窑受三窑的影响,烧制与三窑相似特征的瓷器。南宋以后,龙泉窑为应会南宋宫廷、官家的需索,也生产一种以施粘稠的石灰碱釉为特征的似官或仿官瓷器,在南宋中期以后终于形成了有龙泉自身特点与风格的梅子青、粉青釉龙泉青瓷。

在南宋晚期,龙泉青瓷有很大的发展,除在今龙泉月月县境内有众多的烧瓷窑场,并旁及邻境的庆元、遂昌、云和等县,终于形成一个新的青瓷窑系,江西吉安的永和窑和福建泉州碗窑乡窑也烧龙泉风格的青瓷。这种趋势入元以后持续不衰,在今浙江南部的瓯江两岸就已发现一百五十处元代窑址,烧制龙泉窑风格青瓷窑场范围更为扩大,今福建省境内各窑也盛烧龙泉青瓷。

龙泉青窑系的迅速发展,除了龙泉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为入金以后,北方瓷业衰落,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南宋政府又以发展海外贸易为国策,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为防金银外流,“命有司止以绢布、锦绮、瓷器之属博易”(《宋史·食货志》)。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受欢迎的商品,这情况到了元代仍有盛无衰。在国内,龙泉青瓷也和景德镇的青白瓷一样,它的商品市场也扩及到宋占领区的北缘。近年发现陕南与四川的青白瓷与龙泉青瓷的窖藏就是很好的证据。

宋人世窑诸窑系中,龙泉青瓷的兴起是最晚的,但由于有海外市场的支持,终于迅速发展成一个窑场众多的庞大瓷窑系。

1·龙泉窑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龙泉县境不仅有蕴藏丰富的制瓷原料,而且山区丘陵都盛产松柴可作烧瓷的燃料。窑址炉多溪流山坡建筑,制瓷原料的加工依赖水碓利用。成品输出也便于利用水运。据浙江省文管会的调查,在龙泉境内发现的青瓷窑址有大窑、金村、溪口、梧桐口、小白岸、道泰、山头窑、松溪、安福口、安仁口、笔架山、项户、安福、碗圈山、马坳、大方、岑脚、周墙、大棋、下村、黄金坑、武溪等二十三处,其中以大窑和金村两地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南宋时期大窑附近的窑址由北宋时期二十三处发展到四十八处,窑场数量成倍的增长。

从窑址遗存的早期标本可以看出,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是龙泉窑的极盛期,元代在烧大件器物的技术上有突破,明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工匠有的迁往江西等地,另行建窑,仍烧龙泉釉瓷器。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带康熙五十一年铭文的龙泉窑标本,这可以做为龙泉窑的下限资料,此后看不到清代龙泉窑的产品,传世器所见,都是景德镇的仿烧品,文献里也有景德镇仿烧龙泉釉釉为配方的记录。

龙泉窑烧瓷有七、八百年的悠久历史。早期产品以习见的日用品如盘、碗、壶等为主,盆、钵、罐也少量烧制,造型制做工整,底部修理平滑,器物比较普遍地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波浪、云纹、蕉叶、团花和婴戏等纹饰;在大窑、金村、王湖、安福等窑址中这类标本都很丰富。早期产品在器形、装饰与釉色各方面与越窑、温州窑、婺窑有相似的特征。龙泉窑在南宋中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器物造型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阔而矮。具有稳重感。早期的器物仍继续生产,并出现了炉、瓶、盆、渣斗、塑像等器物,器皿造型很多,每种器物有多种式样,炉有鼎炉、葱管足炉、八卦炉、四足炉、奁式炉等等,瓶有胆式瓶、鹅颈瓶、龙纹瓶、虎纹瓶、带盖瓶等等;釉晶透明如镜,装饰以刻花为主,篦纹逐渐减少,碗口多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多凸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有的碗分为五等分划线,内划“S”形纹饰,划饰简练快速;碗心印阴文“河滨遗范”或“金玉满堂”,四字也比较多。一种浅式平底小碟,碟时心刻一条鱼尾变卷的游鱼。这类浅碟里心还有刻荷花纹的,无论造型与纹饰均与陕西耀州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耀州窑这类刻花碟出于北宋中期层,北宋未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部以及瓶上饰以浮雕莲瓣纹的较多,龙泉窑不少窑址里也遗留有大量的标本。

龙泉窑瓷器,其造型、花纹虽可与其他瓷窑标本比较,参考断代,但若考虑到龙泉窑兴起较晚,在其未能进入远地广大市场与其他先进瓷窑争胜之前,同样的造型、花纹其实际生产时间可能要比其他瓷窑为晚,至于宫廷、官府烧造成的“官样”瓷器,流行于民间与民窑大量烧造的时间,可能还要更晚一些。

龙泉窑的兴盛期可能开始于南宋中期,至于通常作为龙泉青瓷的代表作品,成为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的粉青釉、梅子青釉器和烧制成功,则可能始于南宋晚期。窑址遗存的大量瓷片,接其胎色可分为自胎和黑胎两类,而以自胎为主,约占总数十分之九以上。黑胎青瓷可能即是仿南宋官窑的产品,息胎青瓷则是代表龙泉窑系特点的龙泉青瓷。这一时期器物造型更加多种多样,有各类盆、碟、盘、碗、盏、壶、渣斗等到日用品,也有文房用文具水盂、水注、笔筒、笔架、棋子、还有鸟盏与佛前供器的各式香炉以及八仙塑像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出现了不少模仿古代铜器和玉器造型的器物,仿铜器的有鬲、觚、觶、投壶等器,仿玉器的有踪。表明龙泉青瓷工艺上的成就已受到社会各阶层的爱重。

龙泉青瓷是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我国烧造青瓷的历史十分久远,浙江地区烧造青瓷的历史遗迹可以追溯到战国、春秋,从原始青瓷到龙泉青瓷经历了将近两千年的岁月,传统之悠久罕有伦比,历代烧制青瓷的匠师也都十分重视发挥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晋人形容瓯窑青瓷为“缥瓷”,唐人称越窑釉质“如玉似冰”,釉色为“千峰翠色”、“秘色”。但是成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楠峰的则宋代窑工创造的龙泉青瓷,它是巧的人工制造的青玉,宋代龙泉青瓷每一个碎片,至今仍令我们为它的美感所倾倒。

龙泉青瓷的烧造工艺

为了对龙泉青瓷的烧造工艺进行科学的总结,1959年,中央轻工业部和浙江省轻工业厅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央轻工业部硅酸盐研究所、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美术学院以及龙泉瓷厂等单位对历代龙泉青瓷的原料、烧制工艺、呈色机理、造型装饰作了专题研究,他们收集了五代至明各历史时期中较有代表性的青瓷标本,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研究。他们研究了龙泉地区的原料,胎釉的化学组成,釉层厚度,烧成温度,气氛性质以及显微结构等等因素对釉色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可大致归纳如下:

1.龙泉地区瓷土原料,有一部公属于瓷石类,它们含有大量石英和一定理的高岭石,绢云母等矿物,另有一部分则属于原生硬质粘土类,其中亦含有大量石英。而高岭石的含量则较前一类为多。用这些瓷土烧制成的瓷胎,其主要矿物组成是石英、绢云母和高岭石等等。因此,龙泉青瓷属于石英—高岭—云母质瓷器,与江西景德镇瓷器是同一种类型的。该地区的紫金土系由石英、长石、含铁云母以及其他含铁矿物所组成。紫金土的含量一般为3—5%,高者可达成15%左右。主要用于配制釉色或胎色较深的制品,如梅子青釉、豆青釉以及黑胎青瓷等。石灰(石灰石)是釉的主要助熔剂,根据文献记载以及向老工人调查得来的传统工艺材料、传统釉料是以石灰与砻糖制甩“乌釉”掺入釉内,制成的石灰碱釉。

2.古代龙泉青釉大体上可分成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面三刀大类。前者见于五代和北宋,后者内陆于南宋和元、明。

3.石灰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比较小,即在高温下易于流釉,因此这类釉一般都显得比较薄。就显微结构而言,这类釉主要由玻璃相所组成,而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则很少。因此釉层显得相当透明,釉面光泽亦比较强,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比较大,即在高温下不元气流釉。这样,釉层就可以施得厚一些,使器物的外观显得比较饱满。南宋的陶瓷工匠们还通过控制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使这类釉的外观获得一种柔和淡雅,有如青玉一样的艺术效果,这就是著名的龙泉窑粉青釉。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粉青釉的釉层中还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它们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从而使其在外观上获得一种和普通玻璃釉完全不一样的别有风格的艺术效果。南宋时期发明的石灰碱釉对青瓷说来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巨大进步。

4.南宋时期,龙泉窑还生产一种其色调可以与翡翠篦美的梅子青釉。通过试验得知,梅子青釉的烧成温度比粉青釉要高,故釉的玻化程度也比粉青釉高。梅子青釉的釉层略带透明,釉面光泽亦较强。从工艺观点而言,梅子青釉的形成原因除了烧成温度较高以外,还需较强的还原气氛和比粉青釉更厚的釉层。

5.上述粉青和梅子青釉,其所配的胎基本上都是白胎。从近年来大量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看来,龙泉窑除了生产这种白胎青瓷外,还生产一种黑胎青瓷。从出土器物的数量看来,白胎青瓷的产量占主要地位。在发掘时还发现,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混杂地堆积在一个层次里,没有单独的层位,这表达式明这二种类型的瓷器是在同一窑中兼烧的。黑胎青瓷的胎色跟烧成温度有关。烧成温度较高,胎呈深灰,烧成温度较底,胎的颜色也相应变淡。釉的色调和光泽也和烧成温度与气氛密切有关。温度较高的釉呈棕黑色玻璃状,温度较低,釉色也变浅,光泽亦减弱,呈半木光或木光。这种黑胎青瓷,无论在造型、釉色、纹片以及底足的切削形式等方面都和南宋官窑相似,从外观上看,这二类瓷很难分辨。

6.胎的色讯对釉色有一定的衬托作用。古代龙泉青瓷一般都要在胎的配方中掺加一定量的紫金土,其目的就在于降低胎的白度,使胎色在白中略带些灰的成分,甚至成为灰黑色,这样便可使釉色深沉,而不致过于显露。不同类型的釉色所要求匹配的胎色也不一样。如粉青釉要求胎白中带灰,梅子青釉要求胎的白度高一些,或白中略带灰,而黑胎青瓷则要示灰到灰黑色胎。

7.南宋和元、明时代胎釉配方中钾、钠含量很高,无法用现在见到的当地原料配成,这个问题可能由于古代所用瓷石的风化程度较浅,因而含钾较高之故,古代采用“木叶”来烧炼釉灰,也会在釉中引入一部分钾。所谓“木叶”,可能是一种钾含量较高的植物枝叶。

8.古代龙泉青瓷的烧成温度大约在1180—1230℃之间,梅子青则在1250—1280℃之间。胎质都不太致密,介于生烧与微生烧之间。利用还原比值这个概念可以看出古代青瓷在烧成时气氛的平均性质。上品的粉青釉的还原比值约为2——3,即要求强弱适中的还原焰,梅子青釉的还原比值约在10以上,即要求强还原焰,黑胎青瓷的还原比值约0.4左右,即要求弱还原焰。

宋代龙泉窑瓷器价格及图片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名窑,是宋朝的六大窑系,是我国汉族的传统制瓷的工艺珍品。因为主要产区在浙江省的龙泉市因此而得名,在三国两晋时期就开始烧制瓷器但却在清朝的时期停止烧制,烧制的时间长达一千六百多年,是我国历史上烧制瓷器最长时间的一个瓷窑系,在欧洲、亚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都十分的畅销,所以说中国的瓷器史历史悠久,凭借青瓷闻名的它早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也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略薄这就是龙泉窑的瓷器特征。龙泉窑瓷器釉色苍翠,北宋时期大多都为粉青、南宋时期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釉瓷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流行使用贴花、浮雕,比如:在盘中贴上的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所以总而言之龙泉窑烧制的瓷器的收藏价值是非常高的。

宋朝因为所有烧制瓷器都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期间龙泉窑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胎体较为厚重,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装饰上加入了刻花、划花等还有花卉、飞鸟、鱼虫等花纹,生活用具也更加的齐全。南宋时期凭借着粉青和梅子青釉色将青瓷釉色之美发展到了巅峰时期,从其白胎和黑胎釉厚两大类,质量很好加上胎薄釉厚有紫口铁足的特征所以说这一时期烧制的瓷器价格是非常高的,收藏价值也是非常之高。到元朝时期的龙泉窑的精湛技艺和精美的釉色及高超的质量下,烧制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而龙泉窑的影响力销售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广。

龙泉窑跨越的时代较多,所以每个时代所烧制出的瓷器也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北宋初期大多都是釉层透而薄,釉层表面的光泽度较高,而且胎薄较白,淡淡的青釉,但是中后期的胎呈灰或浅灰色,装饰的图案花纹一般也是对称的;但是南宋后期的龙泉窑瓷器的釉层就更加的厚,柔和淡白、深中泛灰色,花纹以划花为主。虽然是一个时期但是因为朝代的更迭所以说烧制的瓷器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而后期龙泉窑瓷器的发展造型较高达、胎体厚重缺乏了一丝的轻盈感。所以说当我们在入手一件龙泉窑瓷器时不仅仅是听其名称还要具体判定是哪个朝代所烧制的龙泉窑,流传至今的龙泉窑瓷器数量不在少下但是品种上乘的、烧制工艺精湛的却少之又少,再加上流传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却很少。

我们在进行初步选择是就是一看其胎釉,胎色呈色、质地的粗细、釉的色泽和质地都是看其表面有着很大的区别;二是看其纹饰,仿品的刻纹不如真品的线条流畅,贴花工艺的纹饰不像真品生动自然,这是一眼就可看出其龙泉窑瓷器的特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就这一点,揭露这件宋代龙泉窑双耳瓶造假之实!》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就这一点,揭露这件宋代龙泉窑双耳瓶造假之实!》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宋代龙泉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