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南宋官窑瓷器赝品鉴别 > 导航 >

要提防瓷器赝品

要提防瓷器赝品

南宋官窑瓷器赝品鉴别 鉴别瓷器 瓷器鉴别瓷器鉴定

2020-03-13

南宋官窑瓷器赝品鉴别。

本期鉴赏,胡女士带来的宋代名窑———哥窑瓷器立刻被断定为赝品,张先生带来的元代青花瓷瓶也由于与真“青花”的诸多特征不符被判定为赝品。

哥窑沉厚细腻,瓷器传世不足300件,连碎片也是藏家珍品,而胡女士10多年前在人民公园买的哥窑,颜色呆滞,一看就是假的。

吴教授告诉记者,目前瓷器做假的方式简直是铺天盖地:新烧出来的瓷器往稀硫酸里一泡,新瓷光泽感被腐蚀掉后,这件瓷器仿佛在几分钟内立刻老了几百岁;有些造假者将瓷器埋在土里两三年,欺骗买家说发现了古墓,到时候还故意邀请购买者一同去挖;玩家一直相信的“包浆”(古玩呈现出的古旧光泽感),造假者往往用机油等制造出;一些造假者为了达到所谓的“血浸”、“土浸”效果,把古玩埋在死狗肚子里,再在路边挖个洞,埋上几年后,效果逼真;现在甚至有“专业人士”用大量时间专门模仿官窑“款”的写法。

吴教授说,现在一些瓷器鉴定引入高科技手段,通过测定化学成分的办法鉴别。但造假者立刻想出对策:买个便宜的元代瓷器,然后在瓷器外穿上一件华丽的“衣服”,摇身一变成为一件高价位瓷器,买家即使拿去做化学分析,其结果也同样是元代器物。

瓷器做假手段千变万化,鉴定手段极其复杂,吴教授提醒收藏投资的读者朋友,平时要多学习积累,购买前千万小心识别。

上图为赵先生收藏的瓷器,他自认为是宋代哥窑瓷器的真品,但吴教授认为是清代仿造的。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大量粉彩瓷器赝品充斥市场


中国的瓷器品种非常丰富,详细分类可达数十种之多,粉彩是其中的一大类。由于粉彩瓷器色彩柔和,瓷画精细优美,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文物市场上清代彩瓷较多,粉彩尤其突出。翰海春季拍卖会上一件道光“慎德堂制”粉青釉描金粉彩蝴蝶耳瓜式罐成交价为41.8万元,相当于80年代一件精美的雍、乾官窑瓷器的价格,可见粉彩瓷器不仅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是近些年来,大量的粉彩瓷器赝品充斥市场,如何辨别真伪,是收藏的重要前提。

粉彩是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其作法是用经过“玻璃白”粉化的各种彩料,在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绘画,经第二次炉火烧烤而成。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成为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品种。直到现代,景德镇的许多瓷厂仍继续生产。

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经研究化验,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古瓷器收藏 赝品的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乾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搜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着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中国陶瓷史》既有《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大事年表》,对御窑厂的烧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记载。《明英宗实录》载:“禁江西绕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通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着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的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着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生怕漏掉稀世珍品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平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信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在收藏中有高人一筹的鉴赏水平,才有可能捡漏。没有丰富的鉴别经验和对古瓷的历史文化知识,如何谈的上捡漏呢?如果怕漏货凭侥幸购买,只能导致上当买赝品的后果。

收藏定位不切实际

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盲目按照书本上著录的瓷器去决定收藏定位档次,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损失了钱财,出不了收藏成果。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中国陶瓷艺术如同一条大江,源远流长,从创烧成功原始青瓷到明清两代的瓷器,瓷窑异彩纷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瓷器都很有收藏价值。民间收藏应把着眼点放在历代地方瓷窑和明清民窑瓷器上,注重其中有特色有个性的品种,这才是成功之道。民窑瓷器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没有收藏价值,官窑瓷器的烧制就是建立在民间瓷器成功的基础上的。

在宋代五大名窑以外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龙泉窑系瓷器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同样元明清的景德镇民窑产品在国内的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尤其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官搭民烧,民窑烧制出许多价值很高的瓷器精品;清代的康熙时期,高大精美的大件瓷器大多是民窑烧制的。诚然官窑瓷器十分昂贵,除非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否则,收藏定位在那些珍稀名瓷和官窑精品上都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把自己引入歧途。而国内一些知名的收藏家的做法是在专题上做文章,比如收集历代瓷酒具、瓷文房用具、历代青瓷等,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值得借鉴。而像徐展堂这样一名瓷精品为收藏对象的成功者,虽然值得敬仰,却不是我们大多数爱好者有条件效仿的。

一个有志于古瓷器收藏的爱好者,除了走出上述认识上的误区外,重要的事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多与同好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不要轻信那些商贩保真的诺言,凭借对他们的信任决定取舍。要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为什么元青花瓷器赝品多


瓷器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我国历史上曾数次出现发展高峰,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尤其元青花瓷器,造型古朴端庄,地釉青白坚实,花纹遒劲有力,给人一种壮美之感。但目前大量赝品充斥市场,或用假品编辑成书,会让许多文物爱好者、收藏者或博物馆工作人员误解。因此,认真探讨如何辨别真假元青花瓷器是很有必要的。

一、元代青花瓷器为外销商品

青花瓷器是我国制瓷业中一个有名的品种,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始终盛行不衰。由于它的器表纹饰蓝白相间,素雅宜人,又美观实用,因而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为我国最具特色的一种手工艺品。从元朝起就远销到世界各地,它的出现增强了我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但非常遗憾的是,在清官的旧藏品中没有一件元代青花瓷的传世品。现存的清官旧藏品中既有宋代五大名窑的贡品,也有明清两代各类御用器,惟独没有元代的青花瓷器。即使是现存的元代其它旧藏品种中,也只有少量的祭祀用品,如元龙泉窑藏草瓶、元龙泉窑大尊、元钧窑天蓝釉大罐、元景德镇蓝釉白龙盘、元卵白釉盘等。现在北京故宫珍藏的几件元青花也都是1949年以后新收购或外省市博物馆调拨的墓葬出土物。从故宫旧藏品的情况分析,元代宫廷日常可能不使用瓷器,仅是祭祀时使用。到了明、清两代才在皇宫内大量使用瓷器。曾在忽必烈身边任职多年的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谈到元朝宫廷生活用具的色泽时这样写道:“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镀金金属成品。”元代著名学者苏天爵在《元朝名臣事略》卷五《杨忠肃公》中记载:“元太祖使用的盛酒器皿是槽口镀金的金属制成品。”可见元朝蒙古族统治者不太习惯使用瓷器,贡瓷也就非常少了。那么元朝的官府为什么要着力督办生产瓷器呢?经许多专家学者多年的考证认为:元代晚期朝廷之所以对瓷器如此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外销瓷订量巨大,并能够为官府带来巨额利润,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

二、元代青花仿品出现的历史背景

青花瓷器是元代景德镇工匠烧制成功的,他们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明、清两代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正如陈万里先生早在60年代时所述“元代釉下彩的烧制有极其重要的贡献,它在陶瓷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人们对元青花的认识和全面了解还是比较晚的。记得上个世纪50年代在北京故宫藏品中,将一些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大盘以及明代中期一些用国产青料绘制的青花大罐,当作元代的产品。究其原因主要是元青花传世品稀少,大量传世品都在国外,难以见到,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少,出土的实物资料也不多,因此那时认为元代瓷器很粗糙,在研究上不够重视。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约翰·波普先生对收藏在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大瓶和分别收藏在土耳其、伊朗的青花瓷器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所谓“至正型”学说。同时也告诉人们,在土耳其和伊朗的国家博物馆里收藏着许多精美的元代青花瓷器,这才逐渐引起了古陶瓷学者们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使一些早年流失国外或近几十年随窖藏、墓葬或元代遗址而出土的元代器物逐渐被人们所知晓。笔者经过整理元代瓷器资料发现,在全国约有38个省市地区出土有元代瓷器,世界上约有9个国家收藏有中国的元代瓷器,为开展元代青花瓷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上世纪70至80年代曾掀起研究元青花的高潮,引起许多收藏爱好者的兴趣。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物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被一些趋利者所利用,导致在古陶瓷方面出现了赝品,以假乱真,使不少文物爱好者在不能识别真品的情况下而堕入彀中。

三、元青花仿品史约有20余年

我国陶瓷历史悠久,不同时代的陶瓷器有不同的特征,无论在造型、花纹、胎釉、款识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存在一个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这是鉴别古陶瓷的基础。其次,要掌握古陶瓷中仿品的历史发展状况。仿品是陶瓷发展史中一种特殊产品,就是后代有意模仿前代的作品,也可以叫做仿古瓷。

仿古瓷的出现年代,大约是在元代末期,据明初文献记载,元末已有仿宋窑的器物。明代仿古瓷开始增多,并且有官仿和民仿之分。明代早期至中期多为官仿,以仿宋代五大名窑的釉色为主。明代晚期出现民窑的仿品,此时除仿宋代五大名窑外,还仿前朝的名品,如永乐、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等,并已形成时代风尚。到了清代康、雍、乾时期,制作仿古瓷达到高潮,主要是官仿,包括仿五大名窑,仿明朝各代青花,仿明成化斗彩等。清代晚期光绪时期在陶瓷发展史上属于“回光返照”期,除具有本朝特色的产品以外,还出现许多酷似康熙时期的瓷器。如仿康熙的青花、素三彩、豇豆红等。到了民国早期也就是本世纪初,景德镇瓷业复兴阶段,制作仿古瓷又出现高潮。此时仿古瓷较为复杂,凡陶瓷史中有的名品都进行仿制,仿品中有的精细轻薄,富有民国早期的特点,并大量投入国内市场。但是,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仿品中都没有发现仿制的元青花瓷器。上世纪70到90年代以来,可以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制作仿古瓷的高潮。现代仿古瓷更是无所不仿,此时元代青花、元代卵白釉、蓝釉以及釉里红等已经有了仿制品。就国内来说,元青花的仿品出现至今有20余年,也就是说在鉴定元青花时,不是真品就是现代仿制品,不可能是明代或清代仿制品。

四、现代仿制的元青花瓷器

现代仿制的元青花,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精美的“高仿瓷”,一类为粗劣的制品。前者制作技术高超,凡元青花所具备的特点,在仿制品上都能表现,达到乱真的程度。后者为一般的制作,不能乱真。下面分别介绍。“高仿”瓷,早在本世纪80年代初已仿制成功。景德镇陶瓷馆的陈孟龙、李会中二位先生曾介绍说:元青花瓷的复制技术是由景德镇陶瓷馆和东风瓷厂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采用传统手工工艺,按照原物大小、器胎的厚薄、形体的变化、纹饰的形象和画法、装饰的处理以及青花瓷的釉色和彩色等方面进行复制。参与复制的工作人员在复制前对原物进行认真的研究,并充分掌握原物的特点,采取传统手工工艺的同时,并结合运用现代工艺条件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力求艺术风格上与原物达到一致。当时的复制品大件有瓶、罐、盘,小件有高足杯、碗、花觚、香炉、小罐、折腰碗、高足洗等。这批复制品,经过多位专家评定,认为复制品保持了原物的时代风格和艺术特色,制作精良。

这批80年代的仿古瓷是许多专业工作者在探讨古陶瓷的科学技术和艺术风格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再现了600年前元代的青花艺术;但是从鉴定上严格的说,则精美有余,古朴豪放不足。今天文物市场活跃,要警惕有人将这批仿古瓷重新投入市场,以假乱真。另一种高仿瓷是近几年来的新作。近些年来,景德镇私营窑厂林立,只要历史上景德镇出现过的品种,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他们几乎都仿。据说有投资商和私营窑厂注入大量资金秘密仿制,作品惟妙惟肖。这种秘密制作的仿古瓷还要经过挑选,将最好的、与原物最接近的器物留下,其余打碎。这种仿古瓷多为稀少的名贵传世品。但窑工发现仿古瓷有利可图,背着老板不全部打碎,保留几件的情况时有发生,于是民间有时也出现高档仿古瓷的重复品。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鉴定时要提高警惕,遇到精美的元青花一定要慎重对待,除了请专家鉴定,广泛听取意见,同时还可以参考科学仪器的测定结果,看看放射性元素的情况,进行研究。

另一类现代仿制的元青花为粗劣制品。稍有元瓷知识的人一看就能认出是赝品。但是近几年来发现这类假制品,也被不少缺乏文物知识的人当作真品收藏。这类制品多为大器,如大盘、大罐、大梅瓶、象耳瓶等。现收藏在北京首都博物馆的元青花凤式壶,为原元大都遗址出土,此壶虽有伤处修复,但小巧精美。笔者曾见到有高40厘米的此壶仿品,收藏者不明真相,当作珍品收藏。这些新品胎体都很厚重,地釉颜色不一,釉面显得油亮又很坚实,绘画的花纹水平很低,都是照搬原图,笔线笨拙。

另外,笔者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考察与访问中,发现现代仿制品很复杂。以青花为例,国内外都有仿制,除景德镇外,南北各地民窑都有仿制。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仿古瓷,从胎质釉质上分析,有可能是台湾或日本、东南亚一些国家仿制的古代青花瓷器,也包括元青花在内,有的仿品粗劣,有的也很精细,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五、如何鉴别真假元青花元青花的特点很“开门”。“开门”一词是文物界鉴定文物时的一个常用语,是形容一件器物的时代风格较突出,很容易掌握的意思。元青花的特点包括造型、胎釉、款识、工艺技法等多方面,综合起来就是时代风格。这个时代风格是经过几代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但是现代的赝品将传世品中许多很“开门”的特点通过作伪的手法一一表现出来。在今天科学仪器还不能完全解决古陶瓷鉴定问题的时候,如何掌握真与假的区别呢?我个人的体会是必须牢牢掌握真品的特点,同时要善于识别和掌握赝品的特点。真假对照,互相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这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赝品如何防


现在市场上仿制品的青花瓷器可谓铺天盖地,而真正的古瓷器已经几乎没有了。而那些只存于博物馆中的传世佳品,也被仿造得满市场都是。许多人喜欢到古玩市场上去碰运气捡漏,可99.99%捡到的都是“地雷”。

专家们说在收藏的时候要多看实物,因为理论的描述毕竟抽象,对同一个鉴定方法的描述,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书上都可能用不同的观点去解释同一种现象。故此,笔者认为,收藏必须要多看博物馆的实物,能有机会看到馆藏精品的细节最好。因为在鉴赏瓷器的过程中,往往是细节决定结果的。收藏是需要有极大的热情才能做到持之以恒的坚持。也只有这样,青花瓷的历史才不会间断,也正是有着那些收藏家,青花瓷才会继续抒写那绚烂而崭新的明天。

Tips:青花瓷"的真伪辨识法

近年古代青花瓷的市场价一路攀升,所示两器物其价格分别达到60万至80万;380万至460万,但目前市场上的赝品不少,藏家应从以下几方面辨伪存真:

1、青花器的特点是纹饰层次多,画面满,清晰和严谨,繁而不乱。

2、在器物图案体裁上常以花草山水、人物等做纹饰,花草、山水、人物的绘画手法生动活泼,笔法挥洒自如,不但流畅而且多样化。

3、“青花瓷”在图案绘画填色手法上所呈现出的留白空间特点成为元代“青花瓷”最显著的特色。

4、辨别“青花瓷”的真伪要从瓷器胎质及声音加以考证。一般元代“青花瓷”真品在敲打器物声音上前者清脆、有震手之感,而后者则声音坚硬,钢化成度高。

5、在绘画手法上,真品笔法流畅、洒脱形象、生动活泼。而仿品追求形似及纹饰,故呈现出笔法生硬滞涩,毫不流畅洒脱。

赝品无处不在


凡是涉猎过艺术品收藏的人们都知道,艺术赝品的交易,利润之高与毒品有得一拼。国家文物局专家库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周晓陆指出:元青花之争与近几十年来文物作伪及相关市场发育不正常有密切的关系。仿制前代、前人的艺术作品,在中国似乎有着某种“传统”。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马文宽谈到:“明朝成化就仿宣德,嘉靖、万历此风尤盛。”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但古时仿造,多出于对前朝器物的崇敬,满足皇家的个人欣赏爱好。乾隆年间仿制前朝瓷器,往往在底足注有本朝代的年号。这样的“仿”,不失光明磊落。解放以后,仿古瓷生产仍然是瓷业生产中的一部分,元青花之仿则始于1979年。“70年代以前我们对元青花的认识还很模糊。1974年以后,一些日本出版的元青花图录进入中国。那些图录色彩、纹饰非常逼真,局部都拍得很细,这给我们仿制创造了条件。”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学院教授欧阳世彬曾经主持了1979年我国首次元青花仿制。“凤城一个老太太翻地时从地下挖出来一件元代青花梅瓶,600元卖给了当地博物馆。我当时在馆工作,看了日本的图录,认得这是元青花,花了1000元买过来。“文化大革命”以后,景德镇经济相当困难,我们连工资都发不上。梅瓶拿到后,我们开始做仿古瓷器赚点钱。那次仿制非常到位,刚展出就被一个日本人花了630块钱‘掠走’。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收入,我们仿制的成本只有几十块钱,大家的积极性立刻就来了。那些现在还在做的朋友都发大财了,几千万的身家。”艺术品的“仿古”并不能一概否定,其本身也有很大价值和存在的合理性。但由于受不正当利益驱动,许多原景德镇国有瓷厂的技术骨干纷纷自立门户,把正当的“仿制”生意变成了以攫取暴利为目的的“造假”买卖。如今景德镇国营企业普遍不景气,个体仿古瓷厂却鳞次栉比。据欧阳世彬教授介绍,专门仿元青花的就有几十家之多。中国陶瓷学会副会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老人谈到元青花鉴定时说:“元青花一般手感沉甸甸的。假古董原料加工没那么细腻,胎体比较疏松,手感轻飘飘的。造假的知道了这点,开始从口沿以下慢慢加重加厚胎体,这样一来,体内外长度差距比较大,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此外,元青花胎泥淘洗得不够纯净,露胎部分往往有黑色的小点。90年代后,造假者看了我们的报告,开始在胎里撒铁砂,但烧出来能看出光泽。”然而据知情人士介绍,“古玩黑客”们舍得花功夫、花大价钱用“古法”来造假。从泥料抓起的,买来矿土不用机器加工,自己脚踩淘泥,这样淘出来的瓷土就留有气泡和细小的颗粒,跟老器无异。在已经普遍使用煤气窑的景德镇,有人为捕捉官窑的神韵而使用柴窑,烧一窑要消耗松柴4卡车,时间是22个小时。他们做出来的仿古瓷“从器型到分量都不差分毫”,可以做得比官窑还官窑。欧阳世彬教授告诉记者:“有的私窑都被港台老板包了,投入大量资金秘密仿制,规定一年做几件,只能给他发货。”他说:凡研制高仿作品的窑厂,多数戒备森严。我有一个朋友,从和泥到烧成都是他一个人,连我去都绝对不让我看。只要外形跟真品有一点差别,都会打掉重做,“宁缺勿滥”。我问他哪里仿得还不到位,他很心有不甘地表示只剩下釉面色泽还差那么一点点。古瓷釉面温润如玉。他虽然花了大功夫给仿瓷去除浮光,毕竟比不上古器自然。我对他说,你家再过200年,人家会以为发现了元青花窑址。”瓷器贩子每天背着行李袋从全国各地过来收货。号称值几百万元的青花大器,在这里两三百元就可以到手。高仿品瞄准了博物馆。某古董商曾经放出豪言“拿下县市一级是‘如入无人之境’,让省博吃药‘三两下板斧搞掂’。故宫难度大一点,但故宫名声大,故宫最有钱。”作为中介机构,拍卖公司对拍品真实性的承诺程度直接影响着文物市场的发展。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涉及拍品质量及真伪鉴定的,主要是建立在拍卖机构自律基础之上的,并没有法律约束,因而元青花赝品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国际性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元青花造假不独景德镇“特有”。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孙学海90年代到马来西亚,发现有人的别墅里满是元青花,达2000件之多。“他很有心机,拿了一件献给故宫,故宫给他发了奖状,他后来拿着奖状到处吹嘘,很多人上他的当。我后来找到当地古董商打听,原来都是在印尼仿制的。”欧阳世彬教授表示:“中国的古董造假特别多、特别乱。”

我国的仿古行业长期以来处于真空地带,尚无专法可依。管文物的不管仿古,管商品市场的不管商品制作,相关行业组织什么都管什么都不能管。民间元青花为何被心有余悸的专家们视为“怪物”?国外一些著名拍卖行为何拒拍中国艺术收藏品?原因正是假货太多。

瓷器鉴别要“四看”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火爆的交易市场和较高的投资回报。于是大量的古瓷器赝晶便充斥古玩交易市场,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的特征,传授鉴赏经验。关于古瓷器辨伪识真的方法,很多业内人士都有不少真知灼见,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看”。

鸡头壶

一看造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风俗面貌和技术条件,因此,生产出的瓷器也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鉴定古瓷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产物;假如是“宫式碗”,则应该知道这是明朝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是“观音尊”、“棒槌瓶”、“太白缸”、“柳叶瓶”等,这些应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器物。熟知各朝典型品种的各种器形,对于帮助我们鉴别真伪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我们头脑中有了准确的器形概念,对那些貌似的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这就好比手里拿了一把尺子,有了准确的尺寸,就不致出现“失之千里”的现象,将明代器物看成了唐代产品。

康熙瓷器

二看胎釉

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的烧制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其质地与釉色各不相同。因此,细致地观察胎体和釉面,亦为判断年代、识别真伪的重要环节。例如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当时采用洒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再以明清两代瓷器为例,明朝永乐、宣德时,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朝末年生产的青花瓷,釉色迥然不同,薄而清亮,不可同日而语。明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而清康熙、雍正的仿宣德瓷器,却无此特征。此外,明朝胎体瓷泥陶炼的纯净度及烧结密度则远逊于清朝。如清代康熙瓷器胎质清纯、细腻、坚硬,居明清两代之首,有“似玉”之誉,而且与各代同一器皿相比,其胎体最重。

元鬼谷子将军罐

三看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无论是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和当时的社会文化。它好像是一个人的衣冠,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鉴定古代瓷器千万不要忽视这一点。譬如元代青花瓷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两三层,多则七八层,但到了明永乐年间,则趋于疏朗。

纹饰的内容,各个时代也不尽相同。明代正德瓷器多回文箴言及仙人朝圣、八宝图等图案,因为那时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清代康熙瓷器常有各种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的图案,以及用诗词文字作为装饰的图案,这是由于皇帝吸取明亡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就是同一种常用的装饰,各个时期亦各有变化,如龙纹,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是鉴定古瓷的参考因素。

瓷器款识

四看款识

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款识以纪年款居多,此外还有堂名款(如“正和堂制”)、陶人款(如“某某造”)、赞颂款(如“美玉雅观”)、吉言款(如“寿山福海”)、花样款(如双鱼、白兔等纹样图案)等。纪年款一般是在瓷器的中央,书写某某皇帝的年号。纪年款在明代以前较少,自明代开国至清末,共500多年,换了27个皇帝,这一时期的瓷器,大多书写皇帝的年号。对于这些款识,我们在鉴定时,要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识很多,但也有不少是托伪假款。因此,在鉴定时应多加比较,掌握每个朝代的字体、风格及每一笔划的特征,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出真伪。例如,从明宣德至清康熙间的年号款,都是六字楷书款;但雍正一朝,则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大清雍正年制)和四字款(雍正年制)。乾隆时款识,篆书盛行,楷书渐少。嘉、道两朝以篆书款为主,但自咸丰至宣统三年,又回复到了楷书写款,篆书款已不使用。这是明清款识的基本规律。另外,历朝年款的字体和风格及色泽深浅等也各有特点。把握了这些要素,便能逐步提高鉴别能力。比如,同治时的写款应是楷书,而当发现一件同治瓷器的写款是篆书,那就应该对这件瓷器的真伪打个问号。又如清末民初有多款仿清代康熙民窑的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道这是后代的仿制品。

造型、胎釉、纹饰和款识,是鉴定古瓷的基本要素。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因此,鉴赏者不可仅据局部或偶然巧合而轻率地作出判断。我国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对这四个要素各自的作用及相互联系,作了精辟的概括,这就是“造型为根本,胎釉是关键,纹饰辨时代,款识察真伪”。只有耳、目、手并用,细致观察,全面分析、慎重定论,才是正确的方法。当然,一个有志于古瓷器收藏的爱好者,除了掌握以上“四看”外, 重要的是多看真品,从真品人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多与同好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不要轻信那些商贩保真的诺言,凭借对他们的信任决定取舍。要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秩序渐进,逐步提高。

古瓷器收藏真品与赝品的比对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干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蒐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著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很多珍贵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透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

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著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

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准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资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

古瓷器收藏真品与赝品的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干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蒐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著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中国陶瓷史》既有《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大事年表》,对御窑厂的烧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记载。《明英宗实录》载:“禁江西绕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透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著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的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著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生怕漏掉稀世珍品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准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资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