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钧窑瓷器的鉴别与欣赏 > 导航 >

淄博窑的发展历程与作品鉴赏

淄博窑的发展历程与作品鉴赏

钧窑瓷器的鉴别与欣赏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2020-11-10

钧窑瓷器的鉴别与欣赏。

在北方民间窑中,淄博窑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对象,不仅形成年代久远,是我国古陶瓷的生产发源地之一,烧造器物数量巨大且对人民生活影响广泛,即使直到今天也还是我国八大陶瓷生产区之一。

如果从陶土器物的烧造开始计算,淄博窑的历史可以延伸到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彼时的今淄博地区人民就已经开始利用陶土烧制罐、釜、钵、碗盆等生活用具了。此时的陶器具有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特征,烧造用陶土一般不经淘洗,烧制温度也不高,因此成品表面颜色斑驳不均,陶色多呈红褐色或者灰褐色。

从夏商到两晋时期,淄博窑受到岳石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成品的岳石文化特征比较浓厚,器胎厚重,常见罐、盆、尊、蘑菇钮器盖等,也有部分鼎、盂、钵、舟形器等;在造型上常见子母口及叠唇,流行卷沿卷领,纹饰以黑陶衣和划纹为主,也见少量彩绘。

而淄博窑真正的瓷器烧制,是从北魏年间开始的,最早烧造的是青釉瓷。北魏到隋朝,可以看做是淄博窑烧造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淄博窑瓷器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紧密,而釉大致分三种,一种是层厚、面光洁、淡青褐色的釉;另一种釉呈透明玻璃体,颜色为淡青;最后一种是黑釉,但颜色不纯,这个时期属于少见器类。从种类来说,一般多见碗盆、杯、罐、盒、瓶等,杯和碗底常是饼底或内凹底。

唐和宋金时期,可以看做淄博窑烧造的繁荣和鼎盛时期。在唐代,淄博窑的发展又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仍无较大进步,器型多见碗盆、罐、杯等,样式单一,釉面不均;第二个阶段是以黑釉为主,辅以青釉、酱色釉等,但釉色不纯,胎体较厚,器型改变不大;最后一个阶段较之以前,釉色纯度有显然增加,罐和碗一类的器型变化较大,施釉程度基本保持同前期一样的外施半釉或近底部无釉的做法。

经过唐的奠基,宋朝时的淄博窑瓷器制作就比较成熟了。五代到北宋初期,淄博窑主要烧造白釉器,白釉普遍泛灰或乳黄色,外施化妆土,也有少量青釉瓷。此时的器物还是比较简单,胎体以红胎为主,变得相对轻薄,多数器仍然外施半釉或者近底无釉。到了宋中晚期,淄博窑白釉器的釉色纯度就比较高了,各种器物的造型也出现较多变化,在装饰技法上出现了剔花和划花手法,但是图案仍然比较简单,如蔓草纹等。

宋金时期的淄博窑出产瓷器数量是很大的,除了白釉瓷,还有黑釉瓷、白地黑花瓷、三彩瓷、红绿彩瓷、青瓷等,这些器物普遍造型古朴,气韵典雅,其中也不乏一些绝佳精品,甚至用作宫廷器物,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宋代从南北议和以后,淮河以北包括淄博窑在内,都交给金人管理,因此淄博窑的生产也受到一定影响,整体制作工艺略为粗糙。比如这里有一件价值1.5万元的金代淄博窑褐釉印花盘,虽然釉面长时间氧化,但是可以看到它依旧光鲜亮丽,褐色釉面散发着古韵遗风,即使经济价值有限但文物价值巨大。这就是典型的金人管理以后的淄博窑生产的褐釉器物,严格来讲它不算瓷器,而是介于陶和瓷之间的一种器物。

淄博窑在元代也还有延续,明清时期就衰落了。因此目前市面上可以流通的淄博窑器物中,仍是以宋金时代的物件价格见长。比如今年7月,西冷拍卖拍出的一件宋代-淄博窑黑釉线条壶,成交价还比较喜人,为25.3万元。2015年在保利香港2015夏拍会上,也拍出过一件金代的淄博窑线条罐,成交价还要高一些,为70.8万元,到今天的市场应该也还有所增值。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红瓷的发展历程


特殊的陶瓷品种--红瓷

在中国古代,陶瓷的技艺是十分高超的,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水平,是中国古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东西。中国古代的陶瓷品种很多,除了白瓷、青瓷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品种,就是红瓷。红色在古代是最重要的颜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红瓷也有同样的寓意。红瓷颜色纯正,特别漂亮。那么,红瓷是起源是什么朝代,发展历程是什么呢?

开始期

虽然中国古代制瓷工艺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到了唐代的晚期,才出现了红瓷。这是和当时的经济发展以及陶瓷技术的成熟离不开的。但是因为刚刚兴起,红瓷在唐代的技术特备不成熟,也达不到批量生产的程度,只是很少的成品。

成熟期

和青花瓷的发展类似,红瓷到了元朝,技术开始逐渐成熟。花纹也多了起来,器形的种类也比较多了。

鼎盛期

要说,红瓷发展的鼎盛,还是在明清时期。到了明清时期,红瓷的颜色变换也多了起来,不再是一个颜色,而且各方面的技术也成熟,还采用了晕散等技术。明清时代的红瓷代表着红瓷的最高水平,技术上最成熟,产品的质量最好,成品也比较多。到了明清时期,红瓷已经可以批量进行生产了。

红瓷因为颜色好看,而且又是中国的传统颜色红色,有吉祥喜庆的含义,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唐代的红瓷因为年代久远,而且数量不多,因此到现在已经很难看见了。现在大多数人收藏的都是明清代的红瓷。

青花瓷器的发展历程


青花瓷是我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又称为白地青花瓷,属于釉下彩瓷的一种。青花瓷的烧制是以氧化钴为原料,在胚体上进行勾勒描绘,加上一层透明釉,高温还原焰烧制后就会呈现出蓝色,具备着烧成率高、着色力强、成色稳定、色彩鲜艳、润度高的特点。虽然在我国的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青花瓷的烧制,但是当时的技术不是十分的精湛,直到元代的景德镇时期成熟的青花瓷才出现,清朝时期达到了其巅峰,明清时期出现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等丰富的种类。

一、唐代青花瓷器特点及发展

唐朝时期的青花瓷瓷器,处于青花的萌芽发展时期。主要特点有:

1.从其瓷器的成色上看,青料的成色非常的鲜艳但存在着结晶斑。

2.从其胎质上看,胎质疏松且粗,呈色为米灰色。在瓷器的底釉中会出现白中泛黄的情况。

3.从纹饰上看,一类是中国典型的花草,主要是以石竹花、梅花等小型的花朵;另一类就是以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为基础。

二、元朝时期青花瓷器特点及发展

元朝时期的青花瓷主要是纹饰多样,制作的工艺更加的精湛。

1.从其纹饰上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构图特别的丰满,层次较多但不凌乱,人物、动物、植物、诗文都在上面有过出现。

2.从其造型成色上看,瓷器厚实且饱满,成色青翠且浓艳,花样更多。

3.从其胎质上看,没有太大的改变,其胎色略带灰、黄,胎土较为的疏松。

4.从其釉质上看,底釉主要分为两种青白和卵白,造成其瓷器最后在成色上多了一份乳浊感,似透非透。

三、明清时期青花瓷器特点及发展

发展到明清时期的青花可以说是从其鼎盛时期走向了衰落。

1.从其制作工艺上看,制作工艺更加的精湛,原料的使用以及青花的雕刻灵活性更大,仿佛拥有了生命力般。

2.从其纹饰花样上,纹饰更加的丰富多样。明朝初年时其纹饰仍然在模仿元代的风格,到永乐、宣德年间时其纹饰疏散且多了一份明朗之感,而在清朝时期的纹饰则是采用了绘与画进行的结合,不仅仅是进行勾勒而是多了画的融合,使其瓷器更加有意境之美。

3.从其釉质上来看,永乐时期的釉质非常的厚且润度较高,灵活感和小巧感消失,发展之后期其胎体还是厚重、上手感非常重但是发展到清朝时期却以端庄、典雅、大气、灵活性为特征、受到了许多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4.从款识上来看,从最初的“永乐年制”四字的篆书款慢慢的转变成了福字款、四字十六字楷书款,形式种类更加的丰富。

青花瓷——瓷器种类繁多,它却独得恩宠。

牡丹纹饰瓷器的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人们,对于不同的花也有着不同的情感,有人偏爱菊,有人偏爱莲,有人偏爱牡丹......聪明智慧的古人总是善于喜爱的事物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可以在古代瓷器表面看到各种各样花卉纹饰,其中牡丹纹饰就是中国瓷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花卉纹饰。

洛阳牡丹的声名最盛,每一年的四月,都有很多游客前往洛阳观赏牡丹。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寓意着富贵祥和,上至皇室贵族,下到平民百姓,无不为之倾倒。牡丹纹饰作为一种广受追捧的装饰花纹,在古代被手工匠人广泛应用到各个方面,因此现如今古董收藏市场上并不难觅它的踪影。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从每个时代的牡丹纹饰瓷器上面,领略到牡丹迷人的风采。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以及不同阶级的人们,有着不一样的审美观念,这就导致了牡丹纹饰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不一。元朝时期的制瓷匠人常常在瓷器表面描绘戏珠牡丹;明朝时期的制瓷匠人常常在瓷器表面描绘缠枝牡丹;清朝早期的制瓷匠人常常在瓷器表面描绘双犄牡丹;清朝中期的制瓷匠人常常在瓷器表面描绘线描牡丹;清朝晚期的制瓷匠人常常在瓷器表面描绘饱满鲜艳的牡丹。

最早的牡丹纹饰瓷器出现在唐朝时期,在那个时候人们主要运用刻花、贴花、印花等技法来装饰瓷器表面。直到宋朝时期,牡丹纹饰瓷器才在民间渐渐流行起来,以磁州窑的白底黑花牡丹瓷器最受追捧。到了元朝时期,元青花的工艺发展得非常好,牡丹纹饰成为常见的元青花纹饰。到了明朝时期,牡丹纹饰才开始被应用到五彩瓷器和斗彩瓷器上面。到了清朝时期和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局势动荡,百姓苦不堪言,象征着富贵祥和的牡丹,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向往。于是牡丹纹饰瓷器更受欢迎,加上这个时期新创了一些工艺技法,牡丹纹饰瓷器的品种更加丰富。

牡丹纹饰是古代瓷器文化中的经典,牡丹纹饰瓷器兼具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现如今,牡丹纹饰瓷器在我国古董瓷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并不高,其更大大的收藏价值还需等待人们慢慢发掘。

青花瓷的发展历程


青花瓷的发展历程

周杰伦的一首歌以《青花瓷》命名,取得是青花瓷的意境。青花瓷是一种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的一种重要的品种。青花瓷的底是白色的,上面有一种青色的花,因此称为青花瓷。青花瓷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

开始期

青花瓷最初出现在唐朝。由于技术不成熟,青花瓷的质量并不是很好。整体看来,东西比较小,花纹也比较简单,大多为花草纹。

衰败期

虽然青花瓷在唐代开始兴起,但是到了宋朝并没有迎来繁荣时期,反倒不如唐朝。技术也没有大的进步,花纹还是以花草纹为主,典型的有菊花纹。还有一些物体形状的纹路,比如圆圈纹。

成熟期

经历了两个朝代的发展,到了元朝,青花瓷迎来了成熟期。现在收藏界也以收藏元青花为骄傲。因为元青花的技术最高,作品最优秀,所以元青花的收藏价值是最高的。相比较前两个朝代,到了元朝,青花瓷有了很大的突破,在体积上,有了比较大的器物;在花纹上,不再局限于花草,出现了人物、动物和植物。花纹特别丰富,而且技艺高超。元青花的花纹分为多个层次,但是整体看起来非常合理,不混乱。

经过了这么多年,元青花已经很少见了。

鼎盛期

到了明清时期,青花瓷的发展到鼎盛。最高成就是清初期的“五彩青花”。器物的种类上也比较丰富,涉及到生活用品的很多种,盘子、碗、花瓶、杯子等等。

窑变花釉的发展历程


窑变花釉的来历

在陶瓷釉料中,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最复杂的,恐怕要算窑变花釉了。这种艺术釉有的象夕阳晚霞,有的象秋云春亿有的象大海怒持,有的象奔腾万马,有的象宝石,有的象大理石……真可以说是变幻无穷,琳琅满目。

这种窑变花釉最初的出现,完全是偶然的,人们按一定配方制成某些釉林施在制品表面放入窑中一烧产生了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颜色和形态。真想不到通过窑炉一瓶竟然变成了这么奇丽异常的独彩,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当时的人们无法给以解汛甚至找不出一个恰当的名字来称呼这种变幻无穷的独彩。由于它是出乎人们意料外从窑炉烃挠中变化出来的,古人就干脆称它为“窑变”。

早在我国宋代,就已经出现了窑变花执《博物要览》(卷二)中谈到宋代的“官窑”、“哥窑”时,说道:“二窑烧出器皿,时有窑久……于本色汹(即釉字)外变色,或黄、或紫红、肖形可爱。”

特别是钩窑(河南禹县)的铜红釉,也就是所谓“钩红”,就是一种名闻中外的窑变花釉。钩红釉产品的特点是在通体天青色之中,实现出一些红色或紫红色的斑机变化万千引人遗想。古代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词句来赞美这种名釉。这种名贵的釉品在当时只供皇帝祭记时使用,故又称为“紫红”。

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人们对窑变花釉的认识逐步加深,由完全盲目听任自然摆布的必然王国逐渐进到有意识地创造、制作窑变花釉的自由王国。到清代雍正(1723—1736).乾隆(1736—1796)车间,景德镇制瓷工人已经有意识地仿制古代的窑变花釉了。这就说明,当时的瓷业工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已经摸到了一些窑变花釉的规律。如果没有摸到一些规律,是不可能仿造的。当时督造陶瓷器的内务府员外朗庚英在他的《陶成纪事碑记》中说:“均釉仿内发旧器”’“新得新紫、米色、天蓝、窑变四种。“仿油绿釉,系内发窑变旧器,色如碧玉,光彩中斑驳古雅。”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瓷业战线捷报频传,不仅继承、仿制了许多古代名釉产品,而且还创造了许多新的窑变花釉,例如景德镇的乌金花釉、虎斑釉,唐山的大理石釉、河北邯郸仿磁州窑花釉、湖南湘潭的仿乌金釉等等。

窑变花釉的制造方氏一级是在燃烧后的形釉瓷胎或经过素烧的无釉压体上,先施以某种颜色的底釉,然后再用致种不同的颜色釉通过各种不同的办法(喷釉、涂釉、刷釉、轮釉、澜釉)施在底釉上,从而使各种团色釉相互交偌,在烧成过程中融混在一起,自然地形成各种美屈的色彩、纹样。窑变花釉的艺术效果决定于各种器皿的造型、色釉相互之间的关系、施袖方法、烧成条件等等。

清王原祁《拟巨然笔意》作品鉴赏


清 王原祁 拟巨然笔意 保利2016春拍 估价120万元

作品鉴赏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以画供奉内廷。擅画山水,继 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承董其昌及王时敏之学。山水面目格局影响后世,弟子颇多,形成娄东派,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又称“清六家”。

说明:

1.毕沅、钱镜塘、戴植递藏。

2.毕沅(1730-1797)清代官员、学者。字纕蘅,亦字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

3.钱镜塘(1907-1983),原名钱德鑫,字镜塘,以字行,晚号菊隐老人,浙江海宁硖石人,中国书画收藏大家。

4.戴植,清书画家、藏书家、书画收藏家。字培之,号芝农,一号成芬,别署诚庵、芝道人、听骊馆主人、培万楼主人、翰墨轩主人等,江苏丹徒人。

题识:戊寅春日拟巨然师笔法,作于清风堂,似西园老先生正。麓台王原祁。

题端:王原祁山水精品,祥云馆珍藏。

作品资料

尺寸 92×48cm

创作年代 1698年作

估价 RMB  800,000-1,200,000

成交价 流拍

专场 艺林藻鉴——中国古代书画日场

拍卖时间 2016-06-06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卖会

钤印:王原祁印、麓台、御书画图留与人看

鉴藏印:碧梧书屋珍藏、海昌钱镜塘藏、润州戴氏培万楼鉴真、灵岩山人秘籍之印

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程


陶瓷是我国古代最神奇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陶瓷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陶瓷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最早以彩陶的姿态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千百年来,除了作日常使用的器物之外,作祭祀使用的器物也发展得非常快。到了汉朝早期,中国烧造工艺水准大有提高,采用的原料不再拘泥于玉料和和金属,质地坚硬的釉陶开始广泛流传开来,陶器烧造技艺有了明显的发展,“瓷”字至此在我国流行起来。

唐代是我国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阶段,烧造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生产了不少精致的陶瓷。历史资料记载了景德镇窑烧出了精美的白瓷,甚至有“假玉器”之称,由此可见其在人们心目中有多精美。前些年,专家学者在景德镇发现两处唐代瓷器大型窑址,并且进行了长达数月地挖掘,出土了不少具有考古价值的唐代瓷器。

宋代除了五大名窑之外,还有不少优秀的窑口。陶瓷品种愈来愈多,并且开始大规模地销往海外。在当时宋代真宗皇帝处于对景德镇瓷器的喜爱,就把自己的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就这样原来的昌南镇摇身一变成了景德镇,景德镇瓷器从此开始扬名海内外。

元代以来,枢府窑备受重视,景德镇渐渐发展成了全国制瓷产业的龙头,声名远播四方。元代枢府窑烧造出来的白瓷和釉下蓝色纹饰相辅相成,青花瓷开始崛起,远销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备受人们的追捧和青睐。

明代以来,景德镇制瓷业不仅延续了昔日的风光,并且在工艺技术上不断进取,烧造水准达到了一个高峰。

清代前期景德镇制瓷业仍然蓬勃发展,尤其是在“清三代”时期独占鳌头,烧造水平当世无敌。在中后期,受到经济、政治等因素影响,景德镇制瓷业渐渐走向了低迷,工艺水平大不如前,只在光绪时期有过一丝回光返照的迹象。

景德镇陶瓷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称著于世,青花瓷是其中声名最盛。虽然不少国人对瓷器知之甚少,但是一提起瓷器他们就会想到景德镇,由此可见景德镇是当之无愧的千年瓷都。

德化窑的兴起与发展


德化位于福建省东部,地近东南沿海,毗邻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福州、泉州、厦门。德化烧瓷始于宋而终于清。产品丰富多彩,独具风格,自创烧以来,就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是我国南方一处著名的烧瓷窑场。

德化窑之所以能够在宋代创兴,并在以后数百年间盛烧不衰而名扬海外,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制瓷工艺的提高等等。除这些前提之外,笔者认为,德化窑的兴起与发展跟海外贸易及适应瓷器外销的经营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宋代立国以后,由于陆路阻塞,十分重视海外贸易,视此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朝廷曾派内侍到海外招徕贡市贸易。元祐二年(1087年),宋哲宗正式批准在泉州设置福建市舶司,专门负责管理泉州港的海外通商事务,这样从政治上确立了泉州成为重要贸易港口的地位,从而促进了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发展。宋代是我国瓷业生产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南北各地瓷窑像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所产瓷器不但用于国内需要,而且很多瓷窑的产品大量出口。泉州以其优越的交通条件和政治经济形势,吸引着福建及其邻省地区瓷窑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泉州。伴随着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发达,海外交通开拓到哪里,瓷器就输送到哪里。在对外贸易中,瓷器成为与丝绸并驾齐驱的重要商品。与泉州进行贸易的有东亚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西亚的伊朗、伊拉克和非洲东海岸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35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中国瓷器。在对外贸易中,瓷器仍然是重要商品。

明清时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时期。明初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交通史上空前未有的盛举,这次大规模的远航贸易开辟了太平洋至印度洋的航线,对后来东西方贸易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海路交通自进一步拓展,瓷器的外销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无论是行销的范围还是数额。都远远超出了宋元时期。虽然泉州港这时期在海外交通的地位趋于衰落,但是泉州地区的陶瓷器仍然通过民间商人或其他途径大量输往海外。明代主要从福州港、漳州月港输出,明末以后改从新兴的厦门港。这一时期德化窑的烧瓷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主要烧制白瓷和青花瓷。特别是明代烧制的白瓷,尤为精美,代表了全国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

生产这种优质白瓷是和德化所产的制瓷原料是分不开的。德化产的瓷土,氧化硅和氧化钾含量较高,烧成后玻璃相较多,因而瓷胎致密,洁白如玉,透光度极佳;由于釉料中含铁量特别低,含钾量高,焙烧时又采用中性气氛,所以自瓷釉色更为纯净。从外观上看,釉面柔和莹润,如脂似玉。它的白与景德镇的产品不同。景德镇的白釉是“白里微泛青色”,而德化的白釉是“白里微泛黄色”,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或“象牙白”之称,流传欧洲后,法国人又称“鹅绒白”和“中国白”。其油润滋嫩、半透明的质感,令人赞不绝口,“就是对陶瓷毫无欣赏水平的人,只要一见便可发出赞赏之声。”

佛教自东汉由印度传人我国之后,伴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又传到了日本;南洋群岛的人民很早就信仰佛教。为了适应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宗教信仰这一需要,明代德化窑在继承传统式样的基础上,大量生产各类佛像。其中观音数量最多。观音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佛典描写她法力无边,经常变幻不同的法相,穿戴不同的服饰,作出不同的姿态,处在不同的环境中普渡众生,有所谓“三十三观音”之别,白衣观音就是其中之一。德化瓷土优良,很适合烧制圣洁的白衣观音。所烧制的观音,洁白无瑕,温润如玉,充分展示了其超凡脱俗、慈悲为怀的大度气韵,给人以力量、信赖和希望的感受,很容易唤起人们的崇敬和信仰。

当时瓷塑名师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和陈伟等,尤以何朝宗塑像最为著名。他所塑的观音,造型优美,微妙传神,既肃穆大方,又慈祥和蔼。雕工自然细腻,衣纹深秀,飘然若生。有送子观音、渡海观音、施露观音等,或坐或立,姿态各异。除观音外,还有达摩、弥勒、罗汉、如来等佛教塑像,均极精致,各具神韵。这些塑像输到国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当时在国外市场上都是热门货,各方高价争购,也有一部分由华侨携带出国,日本及东南亚佛教国家对它格外喜爱。白瓷送子观音;在日本的基督信徒中,当作玛丽娅的圣像而大受欢迎,其需用量之大,几乎达到惊人的程度。观音、达摩、罗汉塑像同样深受东南亚一带教徒、僧侣的欢迎。这类塑像领尽风骚,被称为“东方艺术之精品”,视若拱璧,有“天下共宝之”之誉。

当中国的青花瓷出现于国际市场时,很快征服了伊斯兰世界。这是因为蓝色所象征的崇高、神秘、静肃与伊斯兰教所宣传的教义相适宜,迎合了伊斯兰民族的审美趣味。德化窑在明代后期又大量生产青花瓷器,其产品不但输往东南亚,而且远销非洲,

17世纪以后,为了适应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德化窑又模仿英国、荷兰、德国的陶器和金属器皿的造型,大量生产酒壶、咖啡壶、水罐、啤酒杯和碗,产品畅销欧洲市场。

如上所述,德化窑的工匠们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十分注意吸引外来文化,研究各国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断对产品的釉色、造型、装饰进行设计,使之尽量投合消费者的爱好和要求,因此其产品始终得以在国际市场上销路大开。正是由于赢得了如此广阔的销售市场,从而又推动了德化窑瓷业生产的蓬勃发展。明清时期德化的烧瓷窑址,已由宋元时期的33处猛增到152处,窑址数量之多,居泉州诸县首位。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淄博窑的发展历程与作品鉴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淄博窑的发展历程与作品鉴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钧窑瓷器的鉴别与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