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砖墙面 > 导航 >

元代青白瓷基本上是延续宋代青白瓷的风格

元代青白瓷基本上是延续宋代青白瓷的风格

瓷砖墙面 全瓷的瓷砖 全瓷瓷砖

2020-11-17

瓷砖墙面。

瓷枕,顾名思义,指的是古人以瓷制用于睡眠的枕头。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寝具,它有着一定的发展过程。它溯源于我国隋唐时期,至宋、元发展到鼎盛,风行全国。

近年来,通过田野考古发掘资料可知,频频出土有青瓷枕、白瓷枕、青白釉瓷枕、釉下彩瓷枕、三彩瓷点彩瓷枕。枕的造型也是多种多样。有元宝形、腰圆形、云头形、卧女形、蛟龙形、孩儿形等,千姿百态,浩如繁星。瓷枕上面的图案装饰,更是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绘有人物、花鸟、动物、诗文等。另有刻制枕人的姓氏,如“李家造”、“张家造”、“赵家造”、“陈家造”、“王氏涛明造”等,不胜枚举。这些瓷枕的艺术装饰,或雕、或塑、或绘、或刻,各显其技,精美绝伦。不仅成为了人们极佳的日常生活实用器,同时又是很美的观赏器,传说清乾隆皇帝很喜爱定窑白瓷枕,曾亲笔写下了有名的诗句:“白定宋犹嫌有芒,干今火气久消亡。故冝人器称珍玩,便以堪吟着勾赏。荷叶不离身作被,椽材新与卧为床。曲肱却复待人枕,乐在其中意难忘。”他把定窑白瓷枕刻画得是何等淋漓尽致,韵味无穷。除此,据说瓷枕因为它有利于人休息和健身,不仅清凉爽适,去乏怡神,还有舒气养心、明目益睛之功效,故一直都受到人们的青睐。

安徽望江县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元代青白釉点褐彩瓷枕,呈元宝形,两头翘、中间平,高14,5厘米、长16厘米、宽12.5,青白釉,但较暗淡,缺乏光泽,胎体较厚,通体绘有点彩金钱纹,造型规整,点彩布局匀称,显得分外端庄精致(如图)。

为何说该瓷枕定为元代器物?据考证:元代青白瓷,基本上是延续宋代青白瓷的风格,但不同的是,那种粗犷的民族风格却是在一些瓷器上逐渐地体现出来了,如一是瓷器的厚度增加了,器型由宋代的轻巧挺拔变得厚重饱满了;二是点褐彩,图案为金钱纹;三是由于它的原材料由宋代的瓷石单一配方改成了瓷石十高岺土的二元配方,正因为配方的改变,使高岺土中的铁质含量提高了,因此烧造的瓷器,在胎的衬托下,略显暗白闪青韵味,却不如宋代的清澈透亮,玉质感也不如过去了,色泽由青白逐渐向鹅蛋青(俗称卵白色)演变,并开始在器物上贴上不少诸如梅花之类的附饰物——褐色点彩。这就是所谓元代青白瓷褐色点彩的特征。

总之,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从这件元代青白瓷枕的身上,无论是从审美还是历史研究的角度上看,都能体会到当时工匠们独具匠心的巧妙构思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水平。

延伸阅读

宋代---独创青白瓷名天下


宋景德年间,宋真宗命昌南进御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因瓷器精美,天下

咸称景德镇瓷器。随着宋的南渡,北方许多著名窑场的优秀工匠纷纷来到景德镇, 

把当时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带了过来,从而使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力量得以充实,景德

镇也因独创青白瓷而名扬天下。

中国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传统,以青为贵。以前的各朝所追求

的色调,无非是浓淡不一,意境略异的青色瓷,而且,重色釉也不曾有过彩绘。景德

镇窑在北宋时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调和湿润的质感,创造性地烧造出了一种“土白

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的青白瓷,使青瓷艺术达到了高峰。这种青白瓷大部分在

坯体上刻暗花纹,薄剔而成为透明飞凤等花纹,内外均可映见,釉而隐现青色,故又

称影青瓷。这种影青瓷当时则著行海内,天下均称为景德镇瓷器,从而使景德镇在南

北各大窑之间,崭露头角,争得一席之地。

青瓷唐草纹瓶

(北宋,高20.8cm,口径

5.9cm,腹径13.2cm,底径6.3cm)

细说名瓷青白瓷的“过往来去”


青白瓷是宋元瓷器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品种,生产的窑口遍及大半个中国,青白瓷系影响面之大,居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以湖田窑为代表的景德镇青白瓷是最典型的青白瓷,其釉色青白淡雅、明澈光润,胎质坚硬细白、体薄透光,造型丰富、挺拔,装饰精巧、秀美,历来有“饶玉”、“假玉器”之称,被公认是中国青白瓷的最高代表。

江西景德镇是青白瓷的烧造中心,北宋时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细密,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积釉微泛黄色器型多见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盏托、注壶、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吴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等标记,均为阳文直书,此外尚有"蓝"、"朱"、"程"等共计14家;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盘的内壁,刻花花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成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感很强。刻印花图案内容主要是花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传世最多的是盘、碗、碟、盒及魂瓶等,尤其是魂瓶,江南地区宋墓儿乎都有出土。直至现今一个做工完好、堆塑各种龙、虎、龟、蛇、鸡、犬、凤等纹饰的魂瓶真品,在市场上最多只能卖到几千元。

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镇受定窑影响采用复合支圈覆烧法,盘、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时胎质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白,一类偏青。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与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签碗、平底碟、弧壁浅盘等南宋中晚期碗演变为撇口弧壁形。在装饰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为刻花、划花,内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也有婴戏晚期印花很多,图案层次较多,构图繁缛,除花卉、水波游鱼外,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

博纳古董拍卖网统计在元代前期,景德镇窑仍以青白瓷为主,但工艺质量有所下降。到元代后期,青白瓷走向衰落。原因有两个,其一是青白瓷工艺有烧成范围狭窄,热稳定性差,变形率大,废品率高等缺陷。其二是枢府瓷和青花瓷的大量出现,又有极好的市场,所以青白瓷迅速地衰落了。

明初,青白瓷还继续生产,但随着明代五彩瓷器创烧,青花瓷和各种颜色釉瓷长足发展,致使青白瓷在风行了数百年后开始退出大宗生产的行列,而只是留作高档艺术瓷或仿古瓷等少量生产,其目的已是供少数人猎奇赏玩。“青白”之名渐不见载录,慢慢被人们所淡忘。到晚清时已改称“影青”、“影青瓷”、“映青瓷”、“隐青瓷”等。

一盏托起青白瓷


老妖

珍宝档案

窑口:景德镇窑年代:北宋规格:盏高4.6cm托高4cm背/景/解/说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产品,胎质洁白,成品清淡优雅。这套盏托,盏葵口,深弧腹,圈足。托盘呈圆形,中间隆起盏座,盏座高出盘面,下有喇叭状高圈足,足墙上镂空花饰。整件器物胎体致密轻薄,近乎半透明,造型轻巧,满施釉,釉色白中闪青,釉质晶莹温润,积釉处呈水绿色,似玉琢成,显得素雅、洁净,为宋代青白瓷的上乘之作。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与兴盛,直接影响了茶具的发展,出现了种类、式样相当丰富的饮茶器具,其中专为防烫的盏托在设计上别具一格。这种器型早在两晋南北朝时就已出现,有盏与托分开、盏与托相连两种形制。盏与托盘相连接是防止茶盏脱手,称之为托盏。盏与托分离谓之盏托。盏与托配套使用,既大方得体,又可隔热,构思巧妙。

盏托发展至宋代,南北各大瓷窑均有烧制,其中青白瓷茶具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类别。宋代兴起的青白瓷,是以江西景德镇窑产品为代表,具有独特的风格。青白瓷的釉色介于青、白两色之间,釉质透明度和玻化程度高,其硬度、薄度等都与现代瓷器的标准相当接近,古代文献中有“饶玉”之称。

青白瓷器美如璞玉


(图一)北宋青白瓷蟠龙枕

(图二)南宋青白瓷刻花瓷枕

唐代,我国瓷器烧造的局面是“南青北白”,即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和以邢窑为代表的北方白瓷。考古资料表明,五代时期,景德镇地区也已经烧造出高质量的白瓷和青瓷。到北宋初,景德镇另辟蹊径,一举实现了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伟大创新成功创烧了青白瓷,并形成了全国当时最大的青白瓷窑系,风行于宋元时代三百多年。其器物的胎釉特征是“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称青白瓷枕为“玉枕”,在其《醉花阴·九日》词中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名句。据专家考证,李清照词中的“玉枕”,即指景德镇出产的青白瓷枕。

李清照所称的青白瓷“玉枕”实物未见传世,但从各地珍藏文物中可见其风采。现藏于故宫[微博]博物院的“北宋青白瓷蟠龙枕”(图一),如意形枕面下,镂塑两条追逐游戏的蟠龙,生动有趣。造型结构严谨,胎质坚细,釉面光润。现藏南京博物院的“南宋青白瓷刻花瓷枕”(图二),枕如银锭形,枕面内凹,在边框内刻卷草纹。前后两面刻狮子戏球图,左右两面刻婴戏图,纹饰繁富,生动活泼,釉质光洁晶莹。

青白瓷器美如玉,在宋元时期已成为人们的审美共识。蒋祈的《陶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陶瓷的专著。书中记述:“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景德镇宋时属饶州府浮梁县辖区,因瓷的成色普遍和玉一样,所以当时的青白瓷都被人们称为“饶玉”。宋人彭汝砺,字器资,江西鄱阳人。宋治平二年(1065年)举进士第一。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琼玖为玉名。诗句赞颂了瓷工心灵手巧,青白釉瓷可与美玉相比。

青白瓷因为有玉一样的质地而广受欢迎,这与民族及时代的审美情趣有关。中华民族玉文化源远流长,原始社会就有了以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玉雕艺术。到了商周时期,玉石被赋予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新含义,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礼器。以后人们又进一步把个人的美好品德和玉的纯净无暇相比拟,玉器也被作为佩饰而盛行。宋代文学艺术高度发达,崇尚含蓄沉静、素洁高雅的美学风格。玉的质地也迎合了这种时代审美需求。但玉石产量少而珍贵,满足不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广泛需求。所以,如玉一般的青白瓷一出现就风靡全国,且远畅海外。

宋元时期青白瓷的烧造在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北宋早期釉面多带微黄,且大多光素无纹。中期以后质量提高,釉面真正达到色质如玉。这时刻花和划花纹饰在器物上大量出现。北宋晚期至南宋,覆烧法大量运用,印花技法也逐渐盛行。元代青白瓷的胎体普遍增厚,釉面比宋代更显青色。尽管如此,“青白瓷器美如玉”是人们的共同赞誉。

国保繁昌窑12年后再现龙窑 出土大量精美青白瓷


昨天下午,在位于繁昌县南郊的繁昌窑遗址柯家冲窑窑址,一座长达35米多的龙窑正在考古人员的悉心作业下逐渐露出它本来面貌。这是繁昌窑自2002年发掘以来的又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这次发掘中,还出土了不少精美青白瓷器和大量瓷片、窑具。经历千年风霜,不少瓷器看起来依然釉色莹润,温婉大气。

【惊喜】12年后繁昌再现龙窑

昨天下午,繁昌县南郊烈日当头,数十名考古人员正在一座山坡上紧张工作。在用塑料布搭建起来的发掘现场,一座30多米长的窑址已发掘到窑尾。自上世纪50年代被发现后,繁昌窑声名远扬。经过专家考证,在方圆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繁昌窑由相邻的柯家冲窑、骆冲窑等组成。昨天正在进行发掘的就是柯家冲窑。来自省考古所的现场发掘负责人罗虎告诉记者,2002年9月~11月,省考古所和中科大联合,对柯家冲窑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发现了一座斜长50多米的龙窑,也被称为繁昌柯家冲1号龙窑。这次发掘的2号龙窑是从去年11月份正式启动的。罗虎告诉记者,这次发掘的2号龙窑距离2002年发掘的1号龙窑仅有十几米远,两条巨龙相邻盘踞,更显“霸气”。【规模】一次可烧数万件瓷器

顺着山路往上走,记者看到,在发掘现场的周围草丛里和山路上,到处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碎瓷片。随手捡起一块,就能看到清白的色泽,质地莹润,龟裂的花纹清晰可见。窑址两边,堆放着密密麻麻的碎瓷片和各种废弃窑具的碎片。站在窑址中央,尽管岁月流转,仿佛还能感受当年窑厂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罗虎告诉记者,根据考证,繁昌窑的产品年代最早始于五代,正在发掘的这座柯家冲2号龙窑的年代应该介于五代至北宋中期。这座龙窑长约35米,整个窑炉中间宽两头窄,中间窑床最宽的地方有近3米,这在当年应该算是中等规模的窑炉了。“这样一座龙窑,一次可以烧制两万多件甚至更多的瓷器。”不过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的局限,瓷器烧制过程中的残次品率要比今天高得多,在窑址两边密密麻麻堆放的碎瓷片就是被随地倾倒的残次品。【技艺】青白瓷小狗栩栩如生

繁昌窑在中国瓷器史上,地位显著。在2002年的发掘中,就曾出土了大量精美瓷器。在这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同样有不少发现。罗虎告诉记者,这次从龙窑中出土的器型包括碗、盏、碟、盘、温碗、执壶、香炉、瓷砚台、瓷塑小动物、粉盒、水盂等,其中相对完整可以修复的大约有160多件。精巧的青白瓷小狗看起来栩栩如生,憨态可掬。

记者看到,在出土的器物中,大部分都是这样的生活用品,尤其各种瓷盏、瓷碗比较多,器型典雅大方。罗虎告诉记者,青白瓷本身就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审美品位,倾向于素雅,与明代以后艳丽的粉彩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出土的大部分器物身上都有或深或浅的裂纹,部分还有菊花纹、莲瓣纹等花纹。罗虎告诉记者,这种自然的开裂现象叫做“开片”。在当年,是受制作水平的局限,大部分繁昌窑瓷器上都能看到。可这样的裂纹却有独特的美丽,后来甚至演化出独特的制瓷工艺,后来哥窑等出产瓷器上的冰纹等就是“仿古”的结果。(记者王素英刘媛媛文/摄)

【名词解释】

龙窑

龙窑我国古代南方窑炉的一种常见形式。南方多山地,龙窑依山而建,呈长条形,自下而上,下面是窑头,上面是窑尾,几十米长顺山倾斜而下,看起来确实颇有“龙”的气势。

宋代瓷业


景德镇青白瓷注子注碗

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宋初宽减了若干割据政权时期的赋税,使得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国家社会比较安定,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陶瓷史家通常用多种瓷窑体系的形成来概括宋代瓷业发展的面貌。瓷窑体系的区分,主要是根据各窑产品工艺,釉色,造型与装饰的同异,根据专家和学者的概括分类,宋代形成的瓷窑体系有六: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

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釉;汝窑汁水莹润如堆脂的质感;景德镇青白瓷的色质如玉;龙泉青瓷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更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还有哥窑满布断纹,那有意制作的缺陷美,瑕疵美;黑瓷似乎除黑而外品种很少,但宋人烧出了油滴,兔毫,鹧鸪斑,玳瑁那样的结晶釉和乳浊釉。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花器则又是另一种境界。釉下黑花器继承了唐代长沙窑青釉釉下彩的传统,直接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的出现提供了榜样。

宋瓷所创造的新的美学境界,主要在于宋瓷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瓷的质地之美。

辽瓷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壶(又称鸡冠壶),鸡腿瓶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并且受到收藏者的珍爱。

金人灭辽,侵宋,继承了辽与宋的瓷业根基。但金瓷并无出色创造。

金人南侵,这个事变对于中国瓷业的直接后果是北方熟练窑工逃亡,南迁,造成北方瓷业的衰落。但是在南方,南宋立国水乡海隅,交通发达。南宋朝廷为了扩大税源又以发展海外贸易为国策,景德镇的青白瓷与龙泉窑的青瓷大量输出海外,北方窑工的南迁又带来北方形成的新工艺,南方青瓷白瓷工艺水平继续进步、发展,形成了后来元代瓷业中心南移的新局面。

元代青花瓷的特点


青花瓷作为我国四大名瓷之一,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听说过它的。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一种主流产品,最早出现于唐朝。青花瓷在历史上的发展还是相当不错的,其在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元代青花瓷的特点。

元青花是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品,由于真品较少一直未被陶瓷专家关注,但是近年一件“鬼谷子下山”的元青花罐在英国拍卖创造上亿的天价,掀起了元青花瓷器的收藏热潮。

元青花除缠枝莲、缠枝牡丹、卷草等蒙元贵族偏爱的花纹之外,还经常直接将民间故事和历史典故写实地绘制于表面。这类元代青花瓷器呈现了统一的画风,用笔扎实,一气呵成,写实意味浓郁,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其丰富的表意性直接影响了明代小说绣像和人物画的笔法。

元代青花瓷器的胎体,有些洁白,釉面纯净透明;有些胎色泛灰,釉面白中带青或是较为乳浊。器面上的青花呈色更会因为鈷料来源不同而产生相异的色泽。

元代青花所使用的鈷料有国产青料和进口的苏麻离青料二类,前者偏向蓝灰色或蓝黑色,后者则浓艳如蓝宝石,并且会有自然凝聚的黑疵斑点,是精品青花瓷器的标准色泽。

元青花的装饰图文繁而不乱,所绘题材多种多样,风格鲜明。元青花相对于其他朝代的陶瓷其风格还是较为突出的,是比较有特色的。

瓷上描金


有很多人在初识陶瓷时都很喜欢那些镶有金边的瓷器,总觉得雪白的瓷器配上这点点金丝,色彩对比之下愈加的耀眼。尤其是那些大型的纹饰丰富的瓷器之上若有金边勾勒就更显得金碧辉煌、气势宏大了。

其实,这种瓷器上镶金边是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种技艺,学名可称之为描金工艺。即用笔来勾画金线,它不仅仅局限于陶瓷工艺之中,还广泛运用于饰品、家具、钟表、工艺品等领域的制作。常常对大型壁画、屏风和挂屏的彩绘使用描金工艺。描金是用金粉调以胶水,自然干燥后金粉的线条常年不变色,画面显得金碧辉煌。

而今,出于环保的考虑,金粉中的有害物质的腐蚀会对制作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恶劣的影响,所以学做瓷上描金工艺之人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这使得瓷上描金也成为了瓷界的珍品。

王国华老师的描金工艺瓷瓶《花木兰》,他仅用红、黑、金三种颜色的黑彩描金工艺便使得木兰从军归家的情形神韵毕现。玻璃白打底的瓷胎,红、黑、金三色交相辉映中展现出人物、服饰、家具与兵器,色彩柔和,喜庆之余又不至太过浓艳。尤其是描金的点缀是乃画龙点睛之笔,人物衣裙的褶皱、家具的轮廓,木兰红衣之上的纹饰均以描金勾勒,工笔精细,煞是耀眼。当灯光闪烁之际,木兰恍如聚光灯之下的明星一般熠熠生辉。替父从军、征战沙场、侠骨柔情、巾帼豪杰,那一幕幕似还未曾远去。及至今日战事平定、重返家园,木兰心头不知有几多的欣喜与慰藉,描金的勾勒于此恰是锦上添花,将此时的木兰打造的光彩照人、气韵生动。

瓷上故事


从明朝起,瓷器越来越具有观赏性,画面也不再单一,制瓷艺人开始学会讲故事

瓷器自由陶器演变而来以后,就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精致,而陶器还保持着它的质朴的品质和粗砺的外表。

细腻的瓷器更容易让制瓷艺人产生各种美好的联想,富贵吉祥、妻贤子孝、欢庆锣鼓各色喜庆都是瓷器钟爱的题材。发展到清朝前期,青花、五彩瓷器上又出现了一大主题,那就是历史故事。

有的历史故事因为篇幅比较长,还会出现类似“连载”的情况,就是一个故事必须用一套瓷器来叙述,每件器物只是故事中的一出或一个场景;而篇幅短的故事,在同一件器物上就能运用它的几个侧面来一次说清。

早在数百年前,画工就知道出现在瓷器上的故事必须大都家喻户晓,这样才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如果都是陌生面孔谁还会买呢?因此世俗的主题应运而生,明亡以后,宫窑匠人流落在民间,于是更精良的工艺和世俗主题同时出现在清朝前期。

还有一个条件就是,突出这些故事的情节,越曲折越好,哪些场景冲突多就描绘哪些。于是,一些神话和传说出现在瓷器上:伍子胥举鼎、周处斩蛟、西游记等。而民间故事和话本也为瓷器提供了另一个故事来源,比如空城计、《西厢记》等。因为《西厢记》这份古典的浪漫更有人情味,所以也被描绘得更多,所以瓷器发展到清初又成为文人雅士眷顾才子佳人戏的一个艺术载体。

在我们此次展示的《西厢记》青花碗中,一出才子佳人故事有序地开展:

唐贞元年间,洛阳书生张君瑞远赴长安赶考,途经河中府探望了好友白马将军,并游普救寺。正巧前朝崔相国病逝后,夫人郑氏携女儿侍从等也路过此地暂住。于是莺莺、红娘与张生佛殿奇逢后,就演绎出张生与莺莺、红娘三人一里一外地待月西厢。

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英雄救美一直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一个通行的章节,待月西厢之人也不能免俗。就在此时,叛将孙飞虎的出现为张生救美创造了条件。孙将军为传说中的莺莺美貌所惑带兵抢亲,在崔夫人求救无门时,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不知张生是为了这纸婚约还是真的见义勇为,总之,是他请来了白马将军,战斗场面在这只口阔20cm的青花大碗中也有表现。

神话故事也是民间对美好事物遍布人间的寄托。八仙、麻姑、《封神榜》都是瓷器钟爱的题材。麻姑做为道教女仙,“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关于麻姑的传说很多,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麻姑原是亲见“东海三为桑田”的仙人,是长寿的象征,所以后世不同艺术载体都将麻姑献寿当做吉祥的作品献给尊长。

清道光年间的四只粉彩麻姑献寿碗,直径都只有8.5cm,是一口“小平珍玩”款。杯形玲珑小巧,方寸间以粉彩描摹麻姑献寿,人物纤毫毕现,印证了“道光所绘人物亦有极精者”的记载。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人物也是瓷器的绘画题材。清康熙年间五彩三国人物故事图筒瓶以24.2万的价格在北京保利春拍中成交。瓶身成直筒形、撇口,五彩绘刀马人物,为执双股剑之刘备於虎牢关大战执方天画戟的吕布。康熙“刀马人”画片为清代之冠,列阵厮杀、“奇伟可喜”。此瓶有趣之处在於所绘观战者为几个小童,有二童则对战争场面熟视无睹,仍然蹴鞠为戏。这也显出康熙晚期的太平盛世,战争已成回忆,对儿童而言,“刀马人”不过是一出戏曲罢了。

诗仙李白一生洒脱,民间文学对他的记载总是和不羁有关。清康熙年间出品的这尊青花李太白故事花觚造型秀美,青花发色浓艳有层次。尊上部绘“李太白醉草吓蛮书”故事。腹部是“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康熙朝政宽松,无文字狱。明代遗民顾炎武、黄宗羲等均能以明的遗民自居。因此,这一时期出品的诗仙花觚有可能为时代之写照。

古瓷鉴定基本知识


另外,各时代的一些独特的而又称著的器形,应一一牢记其特征,因为它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对象。如明代永乐的压手杯,成化的鸡缸杯,清代康熙的凤尾尊、乾隆的百鹿尊、转心瓶等。只有熟记了真品的器形特征,赝品便可一眼识破。

2、装饰:包括装饰方法(彩绘、颜色釉、刻、划、雕、镂、堆、捏、印、贴等),题材、构图、纹样形象、画风和彩料等方面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窑口特征等。由于装饰是随着造型、工艺、材料、人们的审美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装饰的更新换代和所产生的种种变化要比其他鉴定因素的变化显得平凡、活跃,鉴定时分析这一因素就更重要。以景德镇的釉上五彩瓷来说,它出现了元代中后期,当时仅有红、黄、绿三色,画法和元青花一样,以勾、搨、点画成,笔致粗犷豪放,生动自然。明初除继承元代画风外,洪武时出现了双面矾红彩。永乐、宣德时有青花斗矾红彩,纹样气魄雄伟,彩色凝重艳丽。成化风蜚的斗彩,笔致工整,纹样生动,彩色丰富而深古。成化斗彩的施彩方法也多样,有点彩、覆彩、染彩、加彩、填彩等,但均为平涂,"花无阴面,叶无反侧",有轻盈优美之貌。嘉靖、万历的五彩主要是用釉上色料绘纹样。用青花绘纹样局部,但所占比例很少。此时还新创翠色,用胶水调黑料勾线,但黑线中部微微带褐色。纹样布局比成化斗彩繁茂,用笔草率中见拙朴。清康熙的五彩,深受明代与清初的版面插图的影响,构图均衡丰满,形象概括。夸张,线条柔中藏刚,色彩明净莹澈,大红大绿、古色古香。康熙五彩中的黑色,漆黑光亮,不再微带褐色了,并开始用油来调黑料和矾红,本金也多在五彩中使用。康熙的五彩深深地影响后世,清嘉、道后多仿,但都不及康熙五彩生动自然,古拙优美。

3、胎、釉;由于不同窑口、不同时代对胎、釉的原料选择、配方、精制不尽相同,成型和施釉方法上存在着差异,烧成温度和气氛不完全一致,使产品的胎釉各具特征。如景德镇宋中期的影青瓷,胎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釉面晶莹透明,如水似玉,和同时代的其他窑口的影青瓷质有着明显的差别。又如明代永乐的甜白釉瓷,胎骨微带肉红色。成化时则瓷胎迎光照映显牙白或粉白色。清代康熙的胎骨给人细腻,坚致感。雍正瓷胎迎光照映显微青白色。这些特征都为后世仿品所不可及。鉴定时细察产品胎度的色泽、粗细、松紧、坚脆、厚薄、透光与敲打声等亦很重要。

4、制作工艺和装烧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瓷工艺和装烧方法也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伴随新工艺的出现和新窑具、新装烧方法的使用,使产品面貌产生变化。如景德镇五代时采用"多支钉迭烧"的无匣装烧方法,使器物的圈足和器内底留下了约7-18颗支钉痕迹。北宋初以三、四颗支钉垫在器物的底足上,再装入匣钵(一匣装一器)入窑烧成,产品底足留下了三、四颗支钉痕迹。接着扬弃了支钉,采用了小于圈足内径并约高于圈足的垫圈式垫饼装在器物的圈足内底上装入匣钵,使产品圈足内底留有垫圈或垫饼的痕迹。北宋晚期因覆烧出现而产生了芒口瓷等。又如元代至明洪武时,大件瓶罐的器底是另接的,洪武后则不采用,元与明洪武的高足把杯的高足是用泥与上部的杯相接的,洪武后则改用釉接;明代瓶罐成型时所产生的接口多而明显,清代因工艺技术提高,则接口少而不明显。这些因工艺、装烧所致的细小特征,也是鉴定时不可忽视的。

5、款式。景德镇瓷器从明代永乐官窑瓷开始,就正式有帝王年号款,宣德十分普遍,从此款式的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常见的有帝王年号本款,帝王年号寄托款、伪款,干支年款,斋、堂、轩、居名款,人名款,赞颂语款,吉言款,题画款,花押款,窗棂款等。由于明清御窑厂有专门的落款陶工,对字体、笔致、排列形式、落款位置以及写款的彩料等都有严格的规范,后仿者很难"尽得风流"。所以,鉴定明清御窑产品时,看款式特征是重要一环,民清御窑产品落款则各尽其态,笔致随意,鉴定时要次于御窑瓷款式的作用。

6、看瓷器的总的时代风格:瓷器和其他艺术品一样,地方风格、个人风格融汇于时代风格之中,但又是时代风格的构成因素。因此把握好我国各时代瓷器的总体艺术风格,对鉴定也是十分有利的。如我国宋代瓷器造型挺秀精巧,纹样精美典雅,具有轻盈、俏丽、沉静雅素的格调,而景德镇宋代的影青产品也融汇于这一时代风格之中,我国元代瓷器胎体厚重,造型雄伟端庄,装饰豪放有力,而景德镇的元青花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时代气氛。

总之,任何时代的真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有许多方面都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尽管后仿赝品繁多,或有"乱真水平",但"它毕竟是另一时代的仿古产品,总会留下仿制时代的蛛足马迹,只要我们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所调"乱真"的赝品也不能逃其鉴。

五、古瓷和新瓷的一般区别

1、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如玉;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但仿古瓷往往作去浮光的处理,主要方法有:(1)用稀酸涂或浸,但釉面苍白,在放大镜下见伤痕。(2)用兽皮打磨,但在放大镜下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状纹。(3)用茶水加少量食碱久煮或烟久薰,但釉色不正。(4)入土久埋。

2、出土的古瓷土锈入釉,伪造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浸洗即去之。

3、瓷器纹饰,真者用笔(刀)流利自然,伪者则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

4、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损,易变色,或只留下痕迹;新瓷金色鲜艳,光泽耀眼。

5、古瓷中的低温铅釉,釉面可见一层银色,瓜皮绿釉较明显,新瓷则无。

6、釉上彩瓷(五彩、粉彩、古彩)一般达一百年的,在光照下彩色的周围有"彩虹"般的光晕,有的仅隔60年的釉上彩瓷也会出现此现象,但年岁愈久则愈明显。

7、旧胎后挂彩自光绪以来多见,解放后很少。是否属后挂彩,着重看如下几方面:(1)釉上彩色是否有当时彩色特征;(2)纹样的布局、形象、用笔等是否有当时的风格。后加彩多画得拘谨、呆板、纤细、缺乏当时的风格。(3)纹样是否压着了釉面伤痕,有这种现象的必然是后加彩;(4)后挂彩的彩色一般光泽度强。此外,后加款、换底、换款、换口、补彩、修补器物残缺等现象也在鉴定中常遇见,都必须认真发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