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黄釉瓷器 > 导航 >

清代黄釉浮雕龙纹瓦当赏析

清代黄釉浮雕龙纹瓦当赏析

古代黄釉瓷器 古代黄釉瓷器鉴别 乾隆黄釉瓷器鉴别

2020-11-17

古代黄釉瓷器。

[摘要]:古时的瓦是圆形的陶片烧造而成,主要用于覆盖屋顶以遮风挡雨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说到“当”,《辞海》解释为:“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

古时的瓦是圆形的陶片烧造而成,主要用于覆盖屋顶以遮风挡雨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说到“当”,《辞海》解释为:“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瓦当因其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而得名,为古建筑极富特色的构件之一,俗称瓦头,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也是屋檐顶端的盖瓦部头,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形制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其图案设计精美,字体行云流水富有变化,融绘画、雕刻、书法、工艺于一身。纹饰主要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多种。半圆形多用于早期,纹饰以兽面纹为主,后来逐渐向卷云纹等其他纹饰发展,可谓美化建筑的精致艺术品。瓦当的历史悠久,最早源于西周时期,到了春秋晚期形成较完善的模式,各诸侯国烧造和使用的瓦当种类繁多,且各不相同。秦时瓦当纹饰取材广泛,以各种动物形象为主,山峰、禽鸟、鱼龟、虫草皆有,图案写实生动。汉代瓦当工艺得到巨大发展,做工精细质朴浑厚,宫殿楼台屋顶瓦片上的模印文字多作篆书,结字因势变体抑扬顿挫,后世书家篆刻常模拟瓦当风格入印;除了出现祈福的吉祥语篆体文字,纹饰题材还有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翼虎、鸟兽、昆虫、植物、云纹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瓦当锐减,以卷云纹为主。唐代莲花纹居多,宋时主要为兽面纹,到了明清时期,开始多用蟠龙纹,以游龙为多,或双龙争珠,或回首而望,或游于海涛,或舞于彩云。这件清黄釉浮雕龙纹瓦当(见图),直径17厘米,厚4.5厘米,一边缘有少许包浆脱落。瓦当上高浮雕龙纹,异常生动,不但龙姿优美,而且纹饰清晰,龙鳍隐露,龙鳞片片重叠凸起,雄姿勃发,圆润健壮,生动活泼。龙头居中,双角上翘,眼睛圆睁视前,鼻翼高挺,龙须飘拂,腾挪间似腾云驾雾,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龙尾从龙身下穿出,自然舒展,展示出龙纹的柔韧与和谐。前后四只龙爪上下左右各有一只,均五爪劲张,弯曲如钩,张牙舞爪,活灵活现,给人一种凶猛、威武、气势冲天之感。图案写实简明,虽不见云彩,但其盘旋腾飞之态,尽显风云变幻之势,神态天真栩栩如生,富于生气。器物遍施黄釉,釉色黄润光滑,釉面晶莹透澈,光亮度好,呈色鲜艳。五爪龙为皇室专用,这件瓦当应为典型的清代官造风格,构思巧妙,造型奔放大气,雍容堂皇,从中可见清代宫殿建筑金碧辉煌的威严景象。瓦当具有很高的收藏、研究价值,行情看好。对瓦当的收藏,最早的记载是北宋王辟之所著《渑水燕谈录》(卷八事志)载:“秦武公作羽阳宫,在凤翔宝鸡县界。岁久,不可究知其处。元祐六年正月,直县门之东百步,居民权氏浚池,得古铜瓦,五届破,独一瓦完。面径四寸四分。瓦面隐起四字,白羽阳千岁,篆字随势为之,不取方正。始知即羽阳旧址也。……武公之初年,距今千有七八百年矣。武功游景叔方总秦凤刑狱,模刊于石,置之岐阳宪台之瑞丰亭,以贻好事者。”这说明到了千年前的北宋时期,瓦当已成为文人雅士的收藏品了。至清代,瓦当更是为藏家所青睐,尤其是纹饰精美、图案瑰丽、文字隽秀的秦汉瓦当,其市场价格在乾隆年间就已达到高位。据清代钱坫《汉瓦图录》载,在乾隆年间,“长生无极”的瓦当就卖到了10两白银一枚的高价。

延伸阅读

雍正黄釉的创新


雍正黄釉瓷的数量上不及康熙朝,下不如乾隆朝,然而在目前的拍卖市场中却是最受欢迎的。雍正黄釉瓷的成交价位一直排在清代单色釉瓷的前面,这都表明雍正的黄釉价值,人们对雍正单色釉的认可。

清代黄釉瓷烧制最好,艺术水平最高的当属雍正一朝。雍正黄釉不仅在于此时期的黄釉瓷造型完美、做工精细、胎薄、质细,更重要的是此时期在釉色上有所创新,烧制出了多种新釉色。雍正黄釉总体上看釉色温润、晶亮;器型工整、端正,给人以高贵的感觉,彰显皇家气派。

雍正的黄釉瓷的釉色有娇黄、蛋黄、蜜蜡黄、柠檬黄釉等,其中蛋黄釉瓷是雍正首创,蛋黄釉是一种虽有粉质的乳浊彩釉,比浇黄釉更为浅淡,不透明,似蛋黄色,又名“蛋黄釉”或“西洋釉”。器形有觯瓶、观音尊、莲花形折腰盆,及盘、碗、杯、碟等。这种黄釉品种一直延续烧制嘉庆、道光年间。

雍正一朝的黄釉瓷以柠檬黄釉瓷最为出名,釉嫩,视觉感强,世人以此黄釉为清代黄釉瓷的最高水平。柠檬黄釉瓷在拍卖市场中也有着不俗的表现,据数字统计,目前市场中拍卖成交价在前十名的黄釉瓷中雍正黄釉瓷占了7件,而且都是柠檬黄釉瓷。其中在2004年北京华辰秋拍中一件清雍正柠檬黄釉莲形大盘以286万元人民币拍出,成为当年国内艺术品市场中成交价最高的单色釉瓷器。从一系列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柠檬黄釉瓷的市场价值年年上涨,投资前景十分可观。

黄釉彩瓷在此时期也有了较高水平的发展,特别是仿明弘治的黄釉青花花果盘、柠檬黄釉青花瓷器、鸡油黄釉绿彩器和少量的黄釉粉彩器。这些器物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极具收藏价值,在每次拍卖中都有不俗的表现。

陶瓷文化鉴赏-黄釉盘(明)


明黄釉盘

规格:口径21.2厘米足径13.3厘米高4.4厘米"娇黄"与"浇黄"这件瓷盘圆唇曲腹,底部有青花楷书"大明弘治年制"的题款,器表施一层黄釉,釉层肥厚,釉色黄嫩,是明弘治年间娇黄釉瓷器的典型作品,尤可宝贵。娇黄釉又有鸡黄釉、蜜蜡黄、蛋黄等多种俗称,是一种低温釉。始自明朝宣德年间,成化、弘治时达到最高水平。这种釉或直接将釉汁浇注于瓷坯上,或另在白釉上再罩一层黄釉而后二次烧成。由于采用浇釉之法,故又称为"浇黄釉"。这种纯正的黄色釉是采用含铁量较高的赭石为呈色剂的。由于多采用二次烧釉,釉层厚积而色泽艳丽,极似堆脂,又类鹅绒,给人以娇嫩可爱又不忍拂拭的感觉。因此,单以呈色角度视之,明弘治年间的娇黄较明宣德、成化年间黄釉更为纯正而浓淡相宜,实属黄釉瓷品中最为成功者。(

五代酱黄釉唇口大碗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这时期,我国东北的契丹人建立了辽朝。辽兴起于五代而与北宋先后亡于金,而金先于南宋亡于蒙古。

五代陶瓷的主要特征为:前期造型较多地沿袭晚唐风格,从五代墓葬出土的器物造型来看,绝大多数沿袭晚唐的风格,保留了唐代的形制。但制作均较前唐更精巧优美,丰富多样。唇口碗因口沿凸出如唇而得名,晚唐时开始出现,其主要器型为:厚唇,口沿外翻,碗壁略呈斜直,宽矮圈足,瓷胎较薄,制作规整,器表光滑,给人以轻巧之感。其造型特征与各地五代墓出土碗式颇多共同之处,是五代时期最为流行的一种典型碗式,但以白釉器为多见,酱黄釉器较为少见,因而珍稀。

闽北私人收藏的一只五代酱黄釉唇口大碗见图,高5.8厘米,口径20厘米,足径10厘米,造型显得宽矮、规整、轻巧,厚唇,口沿外翻,碗壁略显斜直,胎壁较薄,宽矮圈足,见坚致的灰白色胎,碗内壁底见圆形涩圈无釉,而涩圈内中心有釉;圈足及足端无釉,而圈足内又满釉,并见弦刷釉痕。内外壁均施满酱黄色釉,开细小冰裂纹。碗外壁见施釉不匀之缩釉点,釉薄处可见壁上的轮制弦削痕以及近底足处的竹片刮削痕。

陶瓷文化之我国古代瓷器色釉黄釉的介绍


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

茶叶末: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古朴清丽,耐人寻味。江苏省扬州市曾出土多件唐代茶叶末釉器,宋、明的产品亦屡有发现。清代前期的官窑,有意仿造明以前的茶叶末釉。

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茶叶末釉中绿者称茶,黄者称末。雍正时是有茶无末,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有的上挂古铜锈色。因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所以又叫“古铜彩”。

康熙蛋黄釉暗刻龙纹碗

蛋黄釉:出现于清康熙年间,因色如鸡蛋黄而得名。与蜜腊色、浇黄的釉色相比,显得淡而簿,滋润无纹片。康熙时釉黄微重,釉层透明。到乾隆时,因釉中掺有玻璃白,使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淡。多用于一色釉器。

鳝鱼黄釉尊

鳝鱼黄:为结晶釉的一种。配釉时用长石少许,并加少量的镁,经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氧化焰烧成。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象鳝鱼的皮色,故名“鳝鱼黄”。明代就有鳝鱼黄的名称,《陶雅》说“鳝鱼皮以成化仿宋者为上”,说明宋已有之。清代前期的官窑也有意仿造,康熙时藏窑有蛇皮绿、鳝鱼黄等品种

紫砂壶的装饰—浮雕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陶瓷装饰上也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莲花是佛教艺术的题材之一。陶瓷上的莲花装饰最为突出,常以贴花和浮雕等技法表现各种形态莲瓣和其他纹饰。实际上,贴花技法和浮雕技法在效果上往往有许多相近之处。

据乐宾纳《宜兴陶艺西渐》记载:“现存欧洲收藏中的小量宜兴制品可追溯到十七世纪或十八世纪早期,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藏于丹麦国立博物馆的一个双流茶壶,上饰以浮雕松、梅等图案,盖沿缀以麒麟及镶以黄金边饰。”由此可以确定这件茶壶与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载录的(一个稀有东印度泥壶,壶盖系上镀金链,四周镶有黄金边饰)输往欧洲的宜兴陶器有数点共同的特征。其中大部分都以浅色朱泥塑造,甚少刻有陶工款印。一般外销宜兴紫砂壶均饰以浮雕,装饰风格拘谨,通常器身上的浮雕纹饰瑰丽多姿。

宜兴陶器外销欧洲及对西方的影响历史记载并不充足,而大批欧洲仿宜兴的陶器正好印证欧洲陶工对中国炻器的不同程度的回应。早在1667年,即(清康熙六年)荷兰德尔夫特已出现宜兴仿制品。

通过阅读上述记载,我们便可知道清顺治年间宜兴陶器已小部分外销,且作品多为贴花及浮雕。

今天,紫砂壶中浮雕装饰已很少见了,大都由贴花所代替。

清乾隆紫砂开光山水壶

中国古代工艺之瓷器色釉之黄釉


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

茶叶末: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古朴清丽,耐人寻味。江苏省扬州市曾出土多件唐代茶叶末釉器,宋、明的产品亦屡有发现。清代前期的官窑,有意仿造明以前的茶叶末釉。

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茶叶末釉中绿者称茶,黄者称末。雍正时是有茶无末,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有的上挂古铜锈色。因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所以又叫“古铜彩”。

康熙蛋黄釉暗刻龙纹碗

蛋黄釉:出现于清康熙年间,因色如鸡蛋黄而得名。与蜜腊色、浇黄的釉色相比,显得淡而簿,滋润无纹片。康熙时釉黄微重,釉层透明。到乾隆时,因釉中掺有玻璃白,使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淡。多用于一色釉器。

鳝鱼黄釉尊

鳝鱼黄:为结晶釉的一种。配釉时用长石少许,并加少量的镁,经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氧化焰烧成。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象鳝鱼的皮色,故名“鳝鱼黄”。明代就有鳝鱼黄的名称,《陶雅》说“鳝鱼皮以成化仿宋者为上”,说明宋已有之。清代前期的官窑也有意仿造,康熙时藏窑有蛇皮绿、鳝鱼黄等品种。

魏晋南北朝时期瓦当与画像砖


魏晋时期瓦当图案仍以云纹为主,与汉瓦当不同的是,在主题纹饰菇状云朵纹外,饰有一圈锯齿纹或由小短斜线组成的圈带。十六国时期的云纹图案,逐渐趋于简化以后逐渐消失。这一时期文字瓦当日渐减少,图案构成与汉瓦当模式不同,在瓦当圆心的上下左右各设一线,呈“井"字形,围绕圆心书四字铭文,“井”字四角各饰一乳钉。这种瓦当在内蒙古武川梁古城遗址及山西大同北魏平城遗址均有出土。其文字读法为左右上下或上下左右,与汉旋读法亦有所不同。有的瓦当边缘有一圈模印小字,内容为纪年、月、日等。

从北魏开始,以莲花和兽面为主题图案的瓦当开始盛行。莲花瓦当的正中央花心处饰有凸起的圆乳钉状莲实,花心周围有数片莲花瓣,瓣叶宽肥,相邻的瓣叶间露出叠压在下层的莲瓣尖,形态非常逼真。北魏晚期还出现一种图案较抽象化的莲花瓦当,其花心为莲蓬状。花瓣形状尖窄,线条圆润舒畅,自然大方。除这两种图案外,还有一种更具艺术特色的装饰图案,即莲花化生瓦当。其图案是在瓦当中心的莲房上方,有一尊半身的童子形貌的裸体化生,身后有背光,双手合十,莲瓣体态宽肥,莲瓣周围绕一圈联珠纹,这种瓦当仅在北魏都城遗址发现过,其文物价值极高。兽面瓦当图案是一个具有高浮雕效果的兽面纹样,粗眉巨目,阔嘴呲牙,面目狰狞,透出一种威猛之态。莲花瓦当和兽面瓦当从北魏开始逐渐代替了秦汉以来盛行的云纹瓦当,成为后来瓦当的主要类型。

画像砖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取得新的辉煌成就。以往,画像砖主要被用于描绘墓主生前豪奢淫逸的生活和死后归于极乐的情景,再则就是表现儒家各种社会伦理道德的人物画和历史故事画。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于中原大地,它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也同样极深地渗入了各种艺术领域。于是,画像砖从汉代传统题材里解脱出来,在对旧题材适当保留的基础上,以极大热忱投身于为佛家思想服务的领域,出现了大量反映佛教内容的精美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