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官字在瓷器上的写法 > 导航 >

剪瓷雕:凝固在古厝屋脊上的“闽南风”

剪瓷雕:凝固在古厝屋脊上的“闽南风”

古代官字在瓷器上的写法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瓷砖上的胶

2020-11-17

古代官字在瓷器上的写法。

在闽南人的心里,古厝承载了他们对于家的一切想念,也是大部分闽南人心中最难忘的记忆。很多人走进古厝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古厝屋脊上那高高飞扬的腾龙以及色彩艳丽的花草所组成的绝妙屋顶,它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让人惊叹不已。双龙戏珠、八仙过海、桃园结义、双凤朝阳……这一出出的好戏、一个个精美的造型,其实是用破瓷碎碗粘贴而成的,这项艺术俗称堆剪,也被称作剪瓷雕。

近日,记者走进以剪瓷雕著称的翔云镇,探访了坚守剪瓷雕20多年的手工艺人陈志永。一把铁钳,一张一合,剪出了缤纷色彩,剪出了大千世界,也剪出了闽南古厝屋脊上的昔日风采。

陈氏剪瓷雕技法已有100多年历史

从南安市区出发,辗转40多公里,绕过曲曲折折的山路,记者在翔云镇梅庄村找到了陈志永的家。初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但对陈志永来说现在正是工作的好时机。想到夏季即将到来,有多年“暴晒经验”的他还是有些担心。“剪瓷雕是室外工作,经常一工作就要好几个小时,夏天太阳毒辣,皮都要脱一层。”陈志永说。

据了解,剪瓷雕流行于福建、广东、台湾和东南亚一带,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的手工技艺。今年43岁的陈志永从事剪瓷雕已经20多年,是南安市剪瓷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陈氏剪瓷雕技法的第五代传人。“从我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开始就从事剪瓷雕了,而后代代相传,算起来也有100多年历史了。”陈志永边说边从家中找出十几只彩色瓷碗,准备现场给记者演示一遍。

只见陈志永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把没有开刃的剪刀将瓷碗敲成几块,然后从中捡出一块碎片“咔擦咔擦”剪起来。不到两分钟,一片茶花瓣就出现了,再过几分钟,一片牡丹花瓣也出现在记者面前。陈志永告诉记者,剪出花瓣后只需将它们插在之前已经做好的粗胚模型上就可完成。为了方便记者更好地理解,陈志永走到院子里,从一棵树底下拿出一个有些年限的粗胚模型跟记者讲解道。“这个是没有完成的仙人粗胚。剪瓷雕主要有两步,一个是剪,一个是画。”陈志永说,剪是要根据图案用铜丝做出骨架,再用沙和水泥混合的混凝土打磨出粗坯;画则是用混凝土先堆出模型,再用白灰涂抹上去,用画笔在白灰上涂上颜色,画上图案。

“20多年前开始学习剪瓷雕时就是先从剪茶花开始。”陈志永说,剪花草最简单,但是要剪神仙鸟兽就需要一定的功力了,一般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掌握其中的奥妙。据陈志永介绍,他的父亲陈祥华是当地剪瓷雕师傅中的佼佼者,对儿子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刚开始学剪瓷雕时,父亲在做双龙戏珠时只做完一只就带着其他徒弟离开了,留下我一个人独自完成另外一只。”陈志永回忆,当时觉得父亲特别苛刻,有点孤立无援,不过也只有这样才能逼自己进步得更快。慢慢地,陈志永从简单的花草开始,到八仙、龙凤等更为复杂的瓷雕作品,直到10年前他才真正出师挑大梁。

古刹名寺的“屋脊美容师”

相传,从宋代晚期兴建西山岩的“初来寺”时就已经有了剪瓷雕这项手艺。有人说,剪瓷雕是明清时期漳浦、诏安一带的艺人发明的;也有人说,剪瓷雕是由广东潮州地区传入闽南的。“关于剪瓷雕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不过闽南地区寺庙、宗祠的屋脊几乎都会用这种方式进行装饰,这也是闽南建筑的特色所在。”陈祥华说。

据陈祥华介绍,剪瓷雕一般都是用来装饰寺庙宫观、仿古建筑、园林建筑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壁画,大户人家建古厝时也会用上。这项手艺要求工人要细致耐心,因为常常要在屋顶上工作七八个小时,普通人是受不了的。而最传统的剪瓷雕是需要人手一点点剪出来的,一片花瓣、一个鳞片、一个头饰都需要用铁钳剪出来。“比如剪一条龙需要先用铜线绑出一个框架,再用水泥筑成主体,最后再慢慢用瓷片堆贴成形。”陈祥华说,龙身上的鳞片有几千片,有时要一个晚上就赶出来,得剪几百个碗。由于瓷碗剪碎后边缘很锋利,一不小心就容易割伤手,经年累月,剪瓷雕师傅手上几乎都有一层厚厚的老茧。记者注意到,陈祥华和陈志永两父子手上无一不是布满老茧。

“虽说剪瓷雕师傅很辛苦,但由于闽南地区非常重视古厝、寺庙的修缮,所以订单一直不错。”陈祥华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带着十几个徒弟走街串巷,厦门、泉州、福州甚至江西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晋江施琅故居大门、惠安县孔庙等建筑都有他们的一份心力。“以前每年我都会接到一两个大工程,小工程也有十几个,这些都足以养活我的工程队。”陈老说。

2005年初的一天,泉州某个建筑承包商找到陈祥华,问他是否能够做出最纯正的闽南剪瓷雕。陈老拍拍胸脯说,当然没问题。2005年2月,厦门南普陀寺启动中轴线片区翻修改造工程,率先修建天王殿。由于需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天王殿上的剪瓷雕也需采用最传统的方式制作,陈老带着五六个徒弟彻夜赶工,采用立体圆雕、浮雕、半浮雕、平雕等多种传统方式再现往日剪瓷雕的风采。8个月一晃而过,天王殿屋脊上的人物、鸟兽、花卉、楼阁、山水等如期重焕新生。

“慢工出细活,天王殿的每一朵花,每一个人物都是纯手工制作,这也是我迄今为止最为用心、耗费心力最多的一个作品。”陈老骄傲地说,虽然10年过去了,但是如今天王殿上的那些花草鸟兽依然跟10年前一样鲜艳。天王殿也成了陈祥华老人的封山之作。

瓷雕装饰由主营变副业

采访当天,陈氏父子带记者参观了陈氏宗祠和供奉祖师爷的玉凤馆,让记者更为直观地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陈祥华指着一个梯子对记者说,沿着这个梯子爬到屋顶上,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屋顶上那些人物花鸟身上细细的花纹,尽管数十年过去了,它们依旧如新,这就是剪瓷雕的魅力。据陈志永介绍,玉凤馆供奉着祖师爷,是由他的爷爷修建,之后他父亲主持修缮,2011年他又在原有基础上翻修,历经两年终于让玉凤馆再现往日风采。

“你有没有发现脊头上的龙鳞和宗祠上的龙鳞有何不同?”陈志永指着玉凤馆屋脊上那神采奕奕的腾龙问道。见记者观察良久都没有发现异样时,陈志永揭开了谜底:玉凤馆上的龙鳞边缘很光滑,没有瓷碗剪后的不规则,因为这些鳞片都是购买的成品,而宗祠上的都是手工剪的瓷碗镶嵌的。

“现在很多材料都可以购买,不再像以前要亲自去剪,甚至连一条完整的成品龙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陈志永说到这个时显得有些无奈,现在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学堆剪,都是直接到市场上买,然后挂在屋顶就好了。不过,陈志永认为集中购买的成品形态不够生动,色彩也没那么鲜明。但市场发展如此,不跟随潮流便无法生存。“玉凤馆如果全部采用传统手工雕刻,单屋顶就得花费几十万元,这根本无法承担。”从某个角度来说,陈志永也能理解市场变化。

“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种最原始的堆剪,儿子学了不到一个月就放弃说太辛苦了。”陈志永笑着说,而且要长年在外风吹日晒,很多人都接受不了。再加上受市场冲击,如今的剪瓷雕师傅收入远没有以前来得好,年轻人自然要另谋出路。望着屋顶上色彩缤纷的瓷雕作品,陈志永显得有些失落:想当初父亲招收了十几个徒弟,师兄弟众多,可我却门下全无。机械化渐渐代替了传统手工剪瓷雕,如今他也组建了一支二三十人的建筑团队,专门承接房屋土建工程,而屋顶的瓷雕装饰仅占一小部分。

采访结束已接近黄昏,玉凤馆和陈氏宗祠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而又富丽堂皇。在返程的路上,记者仔细观察了道路两旁的寺庙屋顶,无一不是缀满了花草鸟兽,再细细打量,多是陈志永所说的瓷雕成品。但愿剪瓷雕手艺可以世代相传,就像这古厝屋顶上的戏,一直演下去……

编辑推荐

古瓷器凝固真实历史


本报讯(记者吴越)自从唐朝对外贸易发达繁荣以来,瓷器就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和中国审美价值的缩影,“南海一号”整体捞起的不仅是珍贵文物,更是凝固的真实历史。如何看待和评估“南海一号”里的瓷器文物?记者采访了龙泉青瓷专家、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朱伯谦和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钱汉东。

朱伯谦说:“‘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出水令古陶瓷界十分振奋,除了可以进一步看到当时制瓷工艺,了解中国瓷器水准,更重要的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待这批瓷器,它们反映了南宋的商业传播。”

“通过鉴赏这批瓷器,可以了解当时瓷器出口的种类,了解海上国家经贸往来的情况。现在从采样来看,这些都是南宋时各窑的高峰时期的作品,且南方几大窑系都有,由此可见外销瓷是‘整体包装’,不是某一种窑瓷的专门出口;从种类上看,以景德镇的‘影青’为代表的青白瓷和以龙泉青瓷为代表的青瓷为主,这也代表当时宋朝的较为含蓄古典的审美取向。瓷器作为不同文化形态下的符号,在当时的对外传播中始终受到重视和接受。”朱伯谦说。

“现在看来,瓷器的来源集中于当时中国南方的名窑作品,这也正体现了当时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南移。假使其中再出现一两件北方窑系的作品,如定窑、钧窑的瓷器,那就是更了不得的发现,将证明在南北对峙的情况下,外埠需求驱使的商业流通能够突破政权的对立。”钱汉东神往地说。

景德镇的陶瓷雕塑艺术


“雕塑瓷"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再经高温烧制才能完成。

万历寿星瓷雕

紫金釉达摩瓷雕

青花布袋罗汉雕塑

瓷塑杜甫像

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据记载,隋代就已开始了陶瓷雕塑的制作。宋代,瓷塑的品种日益增多,而且工艺水平大有提高,所出成品灵巧、典雅、秀丽。元代工艺水平大有提高,风格雄健、豪放、凝重。明代景德镇发明了适合于陶瓷雕塑加彩的五彩颜色,因此雕塑技巧也随之由简朴进入精致,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陶瓷雕塑,其中以佛像最为著名。清代至民国时期,景德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瓷雕产区之一,所产的瓷雕题材丰富,品种多样,技法娴熟,形式新颖,塑彩结合,塑釉烘托,开创了瓷雕艺术的新天地。

天青釉“伐木小憩”雕塑

无光白釉“白求恩”雕塑

豆青釉“乒乓传友谊”瓷雕

无光釉“四老奏乐”瓷雕

捏雕菊花霁蓝釉瓶

当代的景德镇陶瓷雕塑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圆雕、捏雕、镂雕、浮雕等;题材广泛,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等,千姿百态,无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形式多样的装饰风格,丰富了雕塑的表现能力,使作品生动传神,具有非凡的艺术效果。

加彩捏雕“鹤鹿同春”

加彩“飞天”瓷雕

加彩“展翅”松鹰瓷雕

随着雕塑瓷的不断发展,景德镇诞生了一大批擅长瓷雕的陶瓷艺术大师。游长子、徐顺元、蔡寿生、杨海生、杨秦川、蔡金台、曾龙升、蔡敬标、何水根、曾山东、张育贤、唐自强、刘远长、周国桢、姚永康等都是各时期拔尖的艺术人才,他们为传承和弘扬景德镇的瓷雕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瓷雕《渡海观音》拍出60万身价


本报讯(通讯员黄鹏辉)近日,第三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深圳展览中心举行。在博览会上举行的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及当代名家书画拍卖会上,德化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许兴泰生前代表作之一泰峰瓷《渡海观音》以60万元的价格成功拍出,比原定的起拍价超出10万元。此举不但成为本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也成为本届文博会惟一拍卖成交的当代国家级大师作品。

本届拍卖会惟一成交的工艺作品

20日下午,深圳会展中心5楼梅花厅内,上百名来宾出席了本次拍卖会。2点过后,伴随着拍卖师流畅的报价,前16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都应声流拍。随即,编在17号的许兴泰大师瓷塑《渡海观音》以50万元起拍,拍卖师刚一报价,台下54号牌的一位先生应声要价竞拍,经过一番短暂而激烈的角逐,最后随着拍卖师一锤落定,78号竞拍者--来自深圳百万书屋老总杜先生以60万元的价格将该件作品收入囊中。让原本平静的拍卖会现场,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杜先生在拍得该件作品后向记者介绍,他爱好收藏,对德化瓷及许兴泰大师的作品十分了解。此次,他对该件作品的心理承受底价是80万元,没想到比自己预期的竞拍价还省了20万元。拍卖主办方的一位代表介绍说,此次作品的起拍价格是参照委托人提出的价格,再结合市场价格来最后定价的。该代表认为,此次拍卖会的拍品绝对是真品。而此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拍卖是全国尚属首次,一些人对此还不是很熟悉,因此市场还没充分开发。

代表国内瓷塑艺术的最高水平在本届文博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件国家级工艺大师作品荟聚在9号馆内的国宝区内。作为国内惟一入选参拍的瓷塑作品,这尊高88厘米的《渡海观音》格外醒目,吸引着众多淘宝者的眼球。据许兴泰儿子许瑞峰介绍,他是应组委会邀请带上父亲生前代表作之一《渡海观音》专程出席本届文博会的,他相信父亲的作品,因为这是他父亲去世后首次参与的作品拍卖会。同时,近年来,海内外一些藏友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名师的作品,这是拍得该件作品的深圳杜先生也算是其中一位吧。据了解,文博会期间,为了如期参与父亲作品的拍卖会,许瑞峰同时在9号馆也设立自己作品的展示区。他的高温红釉瓷和宝石釉也赢得许多消费者的喜爱。

另据介绍,上百年来,许氏家族的瓷塑作品一向以创作精品著称,得到了海内外藏家和藏馆的精心收藏。本次参拍的《渡海观音》创作于2005年10月即许兴泰大师逝世前一年的作品,是许兴泰大师从艺50多年来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代表着当代德化乃至中国瓷塑艺术的最高水平。

此次拍卖采用"英式"拍卖法

此外,在本次拍卖会上,拍卖的当代名家书画作品共有243件,除了尹晶华《演出之前》以起拍价3倍的价格成交外,多数成交作品是以起拍价成交。当天73号竞拍者在拍卖会结束后兴奋地告诉记者,自己几乎是在没人竞争的情况下,以起拍价拍得了4件作品,简直是"捡"了个大便宜。

拍卖师张京介绍说,此次拍卖采用的是"英式"拍卖法,就是以低估价由低向高叫价拍卖。根据自己从业10年的经验判断,多数竟拍者都是以一尺价格买到整幅书画。他举例说,深圳市谷风画院院长鲁慕迅的画作市场价格是每尺3000元,而此次拍卖会成交的26号作品,鲁慕迅69×69cm的《菊石八哥》作品成交价格也是3000元,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而德化许兴泰大师《渡海观音》以60万元价格拍出,成为惟一成交的一件工艺品,这说明许多竞拍者对于当代工艺品种类了解不够,另外也说明大师的经典瓷器作品还有一定的市场和收藏增值空间。

名词解释:

英式拍卖法(EnglishAuction):这是最为熟知的拍卖形式,物品的价格随竞价者的出价不断上扬,直到得出出价最高的竞价者。

陶瓷雕塑能手——游长子


“陶瓷雕塑能手”——游长子是福建德化人(应为福建闽候人,《德化网》注)、他的许多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人物形象极其鲜明地表达了复杂的内心感情,有着优美动人的风格。

元、明、清以来,福建德化的雕塑佛像就很流行。幼年的游长子,就受他雕塑佛像的父亲的影响,跟着父亲用泥巴捏个小人儿或是菩萨什么的。由于游长子肯用心,到年青时已能塑一尺上下的佛像。更由于他受着佛教艺术的影响,因此。他早期的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雕塑的多是古典人物及《三星》等各种神象。

不久,游长子随着朋友来到景德镇,就在福建会馆从事佛像雕塑买卖。开始,因为他技巧高超、雕塑形象生动,所以拥有一定顾客。但到后来,单纯以佛象为题材的雕塑,越来越不得人心。而广大劳动人民喜爱的雕塑却又没有。这就大大推动了雕塑家不得不在新的题材上下功夫。“渔、樵、耕、读”人物雕塑作品的出现,正是雕塑家突破过去狭隘题材,初步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具体表现,从此,游长子的创作打开了新的局面,而他的作品却也愈来愈为人所喜爱了。

字串9

游长子的创作态度是很认真的,他所雕塑的人物,五官和身材匀称生动。比如他雕塑的《耕夫》,头戴斗笠,手拿禾镰,把农民的那种生气勃勃的形象,完全表现出来。他雕塑的技巧既好又快,并且还具有塑现场人像的绝技;只要被塑者坐在他对面,他眼看对方,两手操作,当场捏出后,犹如摄影那样逼真。

在旧社会反动政权压榨下,游长子的手艺虽高,但生活却是很苦的。可是他对待朋友却很慷慨,他的作品可随便送给好友,而对一般有钱或有势的人,却要随他高兴,不高兴时任何重价他也掉头不顾。民国初年,浮梁县知事陈安就曾以权势把他拘留在县衙门里,百般威胁利诱要他创作几件作品,都为他严词拒绝。所以人们至今在提到游长子的时候,除了赞扬他的艺术技巧高超而外,同时也很佩服他为人高尚。

“陶瓷雕塑能手”——游长子是福建德化人(应为福建闽候人,《德化网》注)、他的许多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人物形象极其鲜明地表达了复杂的内心感情,有着优美动人的风格。

元、明、清以来,福建德化的雕塑佛像就很流行。幼年的游长子,就受他雕塑佛像的父亲的影响,跟着父亲用泥巴捏个小人儿或是菩萨什么的。由于游长子肯用心,到年青时已能塑一尺上下的佛像。更由于他受着佛教艺术的影响,因此。他早期的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雕塑的多是古典人物及《三星》等各种神象。

不久,游长子随着朋友来到景德镇,就在福建会馆从事佛像雕塑买卖。开始,因为他技巧高超、雕塑形象生动,所以拥有一定顾客。但到后来,单纯以佛象为题材的雕塑,越来越不得人心。而广大劳动人民喜爱的雕塑却又没有。这就大大推动了雕塑家不得不在新的题材上下功夫。“渔、樵、耕、读”人物雕塑作品的出现,正是雕塑家突破过去狭隘题材,初步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具体表现,从此,游长子的创作打开了新的局面,而他的作品却也愈来愈为人所喜爱了。

游长子的创作态度是很认真的,他所雕塑的人物,五官和身材匀称生动。比如他雕塑的《耕夫》,头戴斗笠,手拿禾镰,把农民的那种生气勃勃的形象,完全表现出来。他雕塑的技巧既好又快,并且还具有塑现场人像的绝技;只要被塑者坐在他对面,他眼看对方,两手操作,当场捏出后,犹如摄影那样逼真。

在旧社会反动政权压榨下,游长子的手艺虽高,但生活却是很苦的。可是他对待朋友却很慷慨,他的作品可随便送给好友,而对一般有钱或有势的人,却要随他高兴,不高兴时任何重价他也掉头不顾。民国初年,浮梁县知事陈安就曾以权势把他拘留在县衙门里,百般威胁利诱要他创作几件作品,都为他严词拒绝。所以人们至今在提到游长子的时候,除了赞扬他的艺术技巧高超而外,同时也很佩服他为人高尚。

德化白瓷雕塑艺术的特色和历史沿革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中国素以陶瓷蜚声世界,在8000多年陶瓷历史长河中,陶瓷大师们点石成金,创造了许多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人间瑰宝。它不但在物质方面改善人类特定时代生活条件,而且以绚丽多姿的造型,精湛的纹饰和缤纷的 色彩唤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无限美好,中国陶瓷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永恒的社会效果,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已成为人类共享的宝贵财富。德化陶瓷生产历史 悠久,德化瓷传统技艺自德化窑烧制开始就已经形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并在吸纳与创新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我们下面展开探讨。

一、 德化陶瓷艺术历史沿革

商周至唐代德化窑的产品为原始青瓷和青瓷,年代的个性化特征明显。胎质较松软,胎釉结合好,釉层比其他时期厚,釉呈淡青色或青色。器形矮小,圆胖。北宋 以青白瓷为主,还有部分青瓷,器形表面装饰丰富,有阳纹和阴纹,纹饰题材较广,常见的有缠枝纹、卷草、流云、篦纹、篦点纹、团花、莲花、莲瓣、牡丹及釉下文字,构图疏密有序,变化大。改变了唐代器物素面的做法。南宋的年代特征有纪年器作为参照,这一时期仍以生产青白瓷为主,瓶和军持在结构上改变了矮胖的审 美观,讲究颈部高度与体量的匀称统一,器物开始由“矮胖”变为“苗条”。南宋晚期至元代,器物除延续南宋生产的青白釉瓷外,且采用了氧化焰烧成工艺,使器 物釉面莹润、光亮,釉层厚、呈牙黄色;图案简洁、精美,以宗教图案为多。

明代是德化窑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在生产工艺、烧成工艺、产品质 量、品种、工艺水平等方面都远在宋元之上,其主要标志是白瓷被誉为“中国白”而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推动了世界陶瓷业的创新革命。明代德化窑瓷器质地洁白 细坚,烧结度高,釉色匀称,釉质细腻,光泽莹润,如脂似玉,个性化时代特征明显。

清代早中期,德化窑白瓷延续明代风格;青花瓷达到全盛,五彩瓷画面有所提高,出现了粉彩瓷;各种色釉瓷不断产生。清代中晚期,白瓷产量开始减少,只保留部分雕塑产品;青花瓷占据主导地位;五彩瓷和色釉瓷工艺特色 形成。民国时期青花瓷产量减少,白瓷产品增多,釉上彩装饰手法有所创新,主要有五彩、墨彩,还出现了金彩、黑花、电光、贴花等工艺。 清代、民国时期,德化窑瓷的胎质、釉色、装饰工艺独具特色,在器物上留下了这一时期独有的制作、烧成工艺痕迹,为后世提供了辨别的依据。

二、德化陶瓷艺术特色分析僵尸世界大战

1、商周至唐代德化窑器物艺术特色。

商周至唐代德化窑器物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釉色淡青,或青色,或青黄,或青蓝,釉面光亮,使用后常出现冰裂纹。青釉瓷烧成出现的色调变化加上自然的冰裂纹,使器物产生一种色调幽雅、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造型艺术主要体现在器物的整体效果,有的口沿捏成花口,有的讲究各部位的搭配,有的讲究线条流畅,这些都是早期德化窑表现造型艺术的做法,使器物产生一种造型简朴实用、稳重大方的艺术效果。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还处于萌发阶段,主要体现在对器物上所贴的双耳。通过对早期德化窑瓷的艺术特色分析,才能发现唐代德化窑瓷与其他窑口的区别,才能从艺术的角度认识早期德化窑瓷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2、北宋秞的艺术特色。

北宋釉的艺术在原有青瓷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配制了青白瓷;造型艺术讲究粗犷与精细的有机结合,器物造型迎合外销,特别是华人海外驻足地市场的需求;装饰艺术由堆贴发展到细致的刻、划,讲究刻画构图的精美。南宋德化窑的工艺全面兴盛,艺术成就显著,釉的艺术丰富,色调变化多,有的是窑内温度不同造成的窑变现象,有的是人为配方的结果,这一时期新增的 釉色有影青、酱釉、青黄釉等;造型艺术也有很大的变化,由北宋时期的大口、低矮改进到小口、高瘦,整体造型“苗条”。装饰艺术在北宋刻、划的基础上又出现 了雕、塑、刻划讲究精致,并运用了模印法印制各种装饰图案,使装饰艺术又有了新的内容;雕、塑手法是在堆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宋的雕、塑工艺是德化窑 雕、塑工艺的初始阶段。彩绘艺术,这一时期主要是釉下用酱釉或黑釉色料写上文字记号,或简单图案,这一做法开德化窑彩绘艺术的先河。

3、 元代德化窑瓷的艺术特色。

元代德化窑瓷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釉、造型、装饰等几个方面。元代德化窑改进了以前龙窑的烧成工艺,开始使用分室龙窑,分室龙窑把以前龙窑的还原焰烧成改为氧化焰烧成,提高了烧成率。氧化焰烧成的器物釉面莹润、白中微带黄,呈牙黄色,俗称象牙白。釉层厚、温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 造型矮小稳重,模印成型,露胎处有明显的粗裂痕,造型艺术讲究线条的变化。装饰手法以模印为主,同时还沿用前期雕、塑、刻、划等手法;装饰图案以宗教题材 为主,图案线条浮出器表,构图精美。

4、明代德化窑陶瓷的艺术特色。

明代德化窑的白瓷、釉上彩、釉下彩瓷的艺术虽然时有体现宫廷等上层社会的生活,但更主要的是体现民间的气息;雕塑瓷主要体现宗教的艺术;外销瓷主要体现域外文化风情。

明代德化陶瓷的造型艺术主要体现在器物和人物两大类。器物从日常器物、器具到陈设用具都讲究线条简洁,内涵厚实,生动活泼,如碗、杯、盘、壶、炉、罐等。人物讲究神态与所表达的内心世界的有机结合,通过衣纹线条的处理来表现东方艺术的魅力,如观音、文昌、达摩等。胎釉艺术主要体现在器物的表面,通过莹厚透明的釉药对器物表面和造型的烘托来增强器物的艺术效果,从而使器 物具有一种独到的艺术魅力,即莹润感增强,线条圆润流畅,光线下流光溢彩,使人感觉有一种高雅别致的艺术效果,如象牙白釉、猪油白釉器物等。雕塑艺术主要 体现在作品的精雕细镂。通过刻、雕、捏等手法在作品线条、眼、手、脚等细部的综合运用,加上胎釉的艺术效果,使作品栩栩如生,如观音、缠龙壶等。装饰艺术 包括范围较广泛,主要通过堆贴、彩绘、浮雕、刻画等装饰手法来体现作品的特色艺术内涵。白瓷上的釉下青花彩绘和釉上五彩在另一个层次上体现装饰的艺术效果,特别是民间题材图案的选用、推广,为后来德化民窑青花瓷、五彩瓷艺术特色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装饰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艺术欣赏价值。如龙瓶、梅花壶、八仙杯、五彩罐、青花瓷等。

5、清代德化窑陶瓷的艺术特色。清代白瓷,早期仍保留明代晚期的特征,质地洁白, 温润,呈糯米胎;釉面较厚、莹润,猪油感强,俗称猪油白;或清白如葱根,俗称葱根白;器内叠烧支钉痕明显;足圈满釉或露胎有模印的水纹;装饰仍采用印花、贴花、透雕等手法。中晚期由于烧成工艺和瓷土配方的改进,德化窑瓷多数采用还原焰烧成,白瓷质地坚硬,表面时微有泛灰。釉面白,明亮,时微泛青,积釉处泛青尤为明显。

清代早期,特别是康乾时期,德化窑的青花瓷采用的发色料为国产青,含土钴(即石墨)比例较大,发色带有灰暗感;配料时如果添加的泥 浆浓度高,或青花料浓缩,绘画在器物的坯胎上常出现积釉现象,上釉烧成后出现积釉的不规则纹状,俗称“蚯蚓走泥纹”。随着苏黎麻青和金门青的进入,德化窑 的青花瓷发色青亮,色阶清晰。德化窑清代粉彩瓷色彩鲜艳,构图大方,用笔自然随意。在白瓷器釉上满彩,是这一时期釉上彩绘的又一新的尝试。

三、德化陶瓷艺术的现实意义

陶瓷文化是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陶瓷文化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原有面貌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一个法文的特定名词,让一座山区小县走进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这就是“Blanc de Chine(中国白)”——福建德化瓷。德化陶瓷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印迹,为世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作为我国陶瓷的重要代表,2003年,德化县人民政府正式启动“德化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搞好德化陶瓷艺术的深入研究,对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陶瓷传统艺术,推动我国陶瓷艺术加强与世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德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从留下印纹陶器他们的足迹,一直到今天千年炉火从未中断,千年文化流 传有序,实为奇迹。它面向大众,品种繁多,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艺术天地,开拓出古代陶瓷美学新境界。德化陶瓷保留 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国 白”。德化陶瓷作为我国著名的陶瓷代表,它以民间大众淳朴的艺术风格和简练的工艺特点,博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世界各大博物馆也均有德化陶瓷的精品珍 藏。随着德化制瓷业的发展,而用独有原材料生产的瓷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打出了“德化”品牌,提升了这一山区小县在世界的知名度,而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 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古瓷都。

南风古窑千余年瓷韵悠悠水下现


龙窑出土的窑具出土的大量窑具及陶瓷碎片目前龙窑出土所见最大的匣钵龙窑出土现场的黄泥坡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一座建成半个多世纪的水库下面,隐藏着一个湮灭千年的秘密。近日,浙江宁波文保工作者在镇海区三圣殿水库,发现了一座龙窑遗址,在遗址中找到大量匣钵和青瓷碎片,专家推断年代为五代到北宋之间。

水库放水遗址露真容

三圣殿水库位于镇海区九龙湖镇汶溪村,去年年底,因堤坝年久需要维修,水库存水被陆续放光,干涸的水库库底,堆积着星星点点的陶瓷碎片。经文保专家实地勘察,大量窑具瓷器的堆积层第一次出现在了世人眼前—长50米,宽30米,厚度达5米。

这一发现,与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留下的尾巴接上了。当时,文保人员在水库边山坡上发现大批散落匣钵,推测附近可能有龙窑遗址,但是找遍附近山头都没有找到。2013年,当地一名文保员到水库里摸甲鱼时,感觉脚趾夹到东西,他蹲下去摸,结果拿上来一个完整的匣钵。随后,文保员试探着在附近水底踩了一圈,发现水面下一长溜儿都是匣钵状物体。

日前,经过勘探,专家初步确认三圣殿水库的龙窑遗址,存在年代为五代到北宋之间,距今1000多年。“在遗址上有大量的匣钵出现,说明当时至少已进入五代时期了。因为五代之前,烧制瓷器,基本上是直接将碗等器具放在火上烧,碗很容易破裂,烧出来的次品也很多。后来工匠发明了匣钵保护,出窑的次品就很少了。”宁波市文保所工作人员王力军说。另外,现场发现的瓷器碎片大多是青瓷,这让文物专家把龙窑年代的下限定在北宋时期,因为青瓷烧制的发展鼎盛时期正是宋朝。

千年龙窑出产瓷器精美

在水库南面山路上向北望去,掩映在树丛间的长条形窑址如一条探足蜈蚣,蜿蜒伸入眉尖岙的山上去了。据文保专家介绍,这正是龙窑的明显特征,它别称为蜈蚣窑。王力军说:“龙窑是祖先了不起的发明。它利用了热气顺着地表往上走的特征,不用建造烟囱,只用附近的黄土青松和水源当基本原料。而且龙窑依山而建,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浙江一带多丘陵、土地少的环境特征。”

在建筑工艺上,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造成一长隧道形窑炉,约与地平线构成10度至20度角。它的最大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快烧,也可以维持烧造青瓷的还原焰。故有说龙窑是青瓷摇篮,影青、黑釉瓷等大都是在龙窑里烧成的。

在遗址上,专家们发现了大量盏托、碗碟等生活用品和匣钵、垫圈等窑具。这些器物不少做工精致、色泽明快、釉面光洁、外形完好。现场采集到的瓷片还有一些颜色是雨过天青色,淡墨绿带一点儿蓝黑色调。这种颜色曹雪芹曾在名著《红楼梦》第四十回中提到过,是软烟罗四样颜色中的一样。专家介绍,这些是当年制作产品的次品,被窑工丢在一边。

曾遭严重破坏无法确定为官窑

龙窑,又称长窑,是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它依一定的坡度建筑,以斜卧似龙而得名,最早出现于商代。东汉晚期,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自商代至明清时期南方地区多有砌筑。明代以前,南方产瓷区如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江西和湖南等地均广泛采用。

在宁波目前已挖掘并保护起来的龙窑中,上林湖越窑遗址是比较著名的一个。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慈溪市匡堰镇境内的上林湖畔,始烧于东汉,兴起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时期,至北宋末南宋初停烧,前后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内涵最为丰富的古窑系之一。专家考证,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窑”。

三圣殿水库窑址是否也是当年的“官窑”呢?文保专家表示,三圣殿古窑址因历史上破坏严重,从目前勘察情况来看,无法与其他龙窑比较,也不能确定为官窑。在龙窑遗址被正式发现和开展调查研究前,现场已经被多次翻动,文物堆积层无法看出清晰的年代,这应该是非专业人士随意翻动造成的。经判断,窑址第一次被大幅破坏的时间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建造水库,挖黄泥筑大坝,将窑址西北方向的泥土全部取走。窑址及物品虽被多人反复践踏,但由于被厚厚的土层覆盖,未被当时的水库建造者发现。第二次遭到破坏发生在2013年底水库存水放干后,有村民、游人、古玩爱好者等到现场查看翻动。

对于三圣殿水库窑址的历史价值,文保专家表示,在镇海区发现的古窑址中,目前属于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仅此一处。在汶溪,还有唐代的青瓷窑址,这说明从唐以来到宋,汶溪一带就是生产青瓷的重要地区之一,也反映了此地具备娴熟生产青瓷的能力,生产工艺比较成熟。

据悉,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现在对三圣殿古窑址实行原址保护。(本报记者张进中本报通讯员蒋继斌)

延伸阅读

龙窑:

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最早发现于浙江,为商代窑址。龙窑呈长条形,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如龙似蛇,故名。亦称蛇窑、蜈蚣窑。

匣钵:

窑具之一。由于龙窑的烧制火焰温度可达1200摄氏度以上,烧制过程中,灰尘、沙砾会粘到瓷器表面,影响质量。因此,工匠发明了匣钵,将陶瓷器和坯体放在耐火的匣钵中焙烧。

垫圈:

一个圆环小瓷圈,一般直径两三厘米。它的上面有四个清晰的间隔点,作用是防止瓷器的圈足与匣钵粘连,保证了产品的完整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