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 导航 >

图文详细洪武瓷器鉴定

图文详细洪武瓷器鉴定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老古代瓷器鉴定 古代瓷器鉴定

2020-11-18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收藏,讲的是一个玩字!

为什么是玩呢?古玩古玩,玩古董,首先就是玩。所谓玩,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你若不是真的喜欢古董瓷器,仅仅想着花几百几千人民币(不是大洋),就能从地摊贩子手上捡到价值几十万,上千万的漏,不好意思,就只能吃药了。这药,还不是一般的贵。

所以我的文章,是写给真正喜欢古玩,玩古的朋友看的。既然是玩,那就是正业之余暇,私下之爱好。欢迎真正爱好者与我交流互动。

明代瓷器,是我国瓷器继宋瓷之后出现的第二个高峰。无论从品种,还是工艺都可以说是我华艺术品之巅峰。

明代瓷器的情况,不是专门研究的学者,一般人知之不详。国内最早开始研究的学者,非故宫孙瀛洲先生莫属。当代明代瓷器的鉴定泰斗,则非耿宝昌先生莫属。很多朋友去参加鉴宝,其实本来就是一个错误。那里面的专家,基本上都是退休人员,再者,多数都不是本行。换句话说把,你让一个工艺精湛的木匠去做衣服,就算是大师做出来的衣服能穿出去吗?

言归正传。

我们说说洪武瓷器。

明代青花器是中国青花瓷器的顶峰,特别是永乐宣德青花器,向来为世所珍。明万历十九年(1591)《事物绀珠》“永乐宣德窑”条记载:“二窑皆内府烧造,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可见在万历时期,宣青已是宝物了。

现在永宣青花的市场价值不低于宋代五大名窑。在永宣青花之前,还有一个元青花,目前也是炒的火热,价格高昂,仿品不断。唯独在永宣和元代之间的洪武一朝,青花瓷器非常罕见,学界甚至对有无洪武官窑持不同意见。

因缺少可靠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洪武官窑的设置时间及烧造情况,历来是陶瓷史研究者未解开的研究课题,但随着70年代考古实物的不断出土,洪武官窑已不再扑朔迷离,逐渐开始清晰起来。目前尚未有正式发掘洪武官窑的报告问世,我们仅能根据已发表的零散资料,对其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

南京博物院在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发现的一批瓷片,揭开了洪武官窑的面纱。这批瓷片虽不见年款,且数量及品种也不多,但其工艺制作精细,纹饰颇具时代特征,非洪武官窑莫属。

其中一件白釉红彩云龙纹残片,胎质洁白细润,釉色匀净,画工娴熟精细,龙纹介于元代和永乐之间,爪为五爪,小头、长身、细颈,头部出现平直后掠的披发。其总体感觉貌似元代龙纹,但刚健凶猛之风不如元代明显,流云的朵流云呈“品”字形排列。另外尚有外酱釉里霁青釉暗花凸云龙大碗及青花云龙纹残片等,其龙纹特征亦如此。其他纹饰也与元代略有差异,如蕉叶纹,元代青花其中茎满色,洪武青花则中茎留白。再如牡丹纹,元青花叶肥大工整,洪武青花则叶瘦俏,花瓣内填色后外加单线勾边。还有回纹,元青花均是同向回纹,洪武青花则多正反两个组成一个单元。

1957年,江苏省江宁县的正统八年(1443年)宋琥夫妇合葬墓出土一件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1991年,在同一墓区的正统十三年宋铉唐氏合葬墓也出土一件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两件瓶从胎釉并釉里红呈色、纹饰特征看,都属于洪武产品。宋琥、宋铉为父子。宋琥是明初西宁侯宋晟之子,其妻系明成祖永乐皇帝之女。这两件梅瓶应是经赏赐而流出内宫的。

洪武官窑到底建立于什么年代,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为洪武二年,一说为洪武三十五年。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洪武二年,就镇之珠山御窑厂,设官监督,烧造解京”、而明万历年间万垓续补的《江西省大志陶书》汪汲的《事物会原》卷二十八都有景德镇御器厂于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始烧瓷器的记载。

笔者研究瓷器和古代文献多年,可以肯定的认为,洪武御窑建立于洪武二年,而不是三十五年。理由如下。

1.南京明故宫遗址和北京四中明西十库遗址的发掘,证明洪武一朝确实有官窑瓷器。

2.历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于1360年前后,即控制了景德镇地区,并由当地的地方官员主掌瓷局。

3.明史中有朱元璋多次赏赐占城,暹罗等国瓷器,数以万计的记载。

4.永乐朝瓷器相当成熟,应当是有所继承和发展的。

5.洪武三十五年建立御窑厂也不实际。洪武三十五年还是建文帝四年,成祖朱棣刚刚打下了南京,万事未备,不可能立即下旨建立御窑厂。

6.传世洪武瓷器中,釉里红多于青花,是因为当时青花原料为元代进口的剩余料,至洪武时已经稀少,到后来郑和下西洋后才慢慢恢复。窑工们只好大力发展釉里红瓷器。

7.元代浮梁瓷局的建立,使明朝初年御窑厂的建立有章可循。

洪武,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号。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他生于1328年,25岁参加元末农民战争,于1368年取得天下,建国号为明,年号洪武。史称明太祖,他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薨于1398年。终年71岁,执政31年。

洪武的含义是:洪大的武功。指政治军事上伟大的功绩。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开国年号都由大臣所拟,而洪武年号则是由文墨不通的朱元璋亲自拟定的。

洪武皇帝,即武皇帝,历史上开国之君称武皇帝的最早是周武王。后来三国时期魏国曹操也被称为武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开始也是武皇帝,后来才改为清太祖。以武皇帝命名的开国皇帝一般都是以武力征服天下,并以此为荣,才能称武皇帝。朱元璋称洪武皇帝,也是追溯古代帝王榜样之事。

二则因为朱元璋姓朱,朱乃红色的意思。朱元璋是通过参加元末红巾军起义,并加入明教(又称拜火教)而逐步取得战功,并最终取得政权的,所以用洪字谐音红。武皇帝的意思可想而知,意思是朱元璋靠武力取得天下,所以年号洪武。

三是元代国俗尚白,元代统治者蒙古族属于北方游牧民族,长期以来信仰萨满教。文献记载“太宗时,诸国来朝者,多以冒禁应死。耶律文正王(楚材)进奏曰:“愿无污白道子。”从之。盖国俗尚白,以白为吉,故也。”

中国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创“五德终始”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文选》李善注引)。又说:"代火者必将水""数备将徙于土"(《吕氏春秋·应同》)。按照古代王朝五德更替的正统说法,元为金德(金色白),明为火德(火色红),火克金。所以朱皇帝用火德取代元帝金德,是天命所归。

所以,洪武皇帝开国31年,大力推行釉里红瓷器,以红为吉,明代有"奉天承运皇帝"一说,所谓"承运",即继承某一"德"运。朱元璋建国不久,就开始修《元史》,也是表示火德克金德,他取得政权是天命所归,是奉天命而为的。政权不仅合法,而且合礼。这也是明初洪武时期,大量出现釉里红瓷器,青花瓷少见,一改元代尚白,以卵白釉瓷为主,以青花瓷为奇珍异宝的烧瓷习惯的原因。

洪武时期,大局初定,北方未宁。需要与民休息,恢复生产。国家内忧外患,帝王本身也不得安宁,没有太多时间和机会享受。所以明初提倡节俭,朱元璋本人也身体力行。明初洪武二年,官窑开始在景德镇建立,当时未命名为御窑厂。给宫廷提供瓷器的还有龙泉窑等窑口。(景德镇为饶州府,龙泉为处州府)“行移饶处等州烧造”(《明会典 陶器》)。

由于政治上的需要,类似于我国(全国山河一片红),再加上拍帝王马屁,釉里红瓷器得到大发展。一般情况下,釉里红瓷器因为烧制难度大,比较罕见,各朝代存世瓷器,青花瓷至少十倍乃至百倍于釉里红瓷器。但洪武朝是个特例,釉里红瓷器相对常见,而青花瓷器则较为稀少。

从考古出土资料及传世品情况看,洪武瓷以釉里红器数量较多。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清宫旧藏洪武瓷100余件,其中80%是釉里红瓷器,数量远超当时的青花瓷器。(故宫藏哥窑瓷器数量也远大于洪武青花瓷,全国各地出土瓷器洪武瓷罕见,可见洪武青花的价值甚至高于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官窑。)南京明故宫遗址、南京郊区王公贵族墓、北京四中、景德镇明代御器厂遗址等地出土的大量洪武时期的瓷器中也以釉里红瓷器为大宗。可以推断,洪武朝的官方用瓷或者说是宫廷用瓷釉里红品种瓷器占相当大的比例,

洪武时期,釉里红瓷器的制作工艺分前后两期,从瓷器的胎釉特征和呈色上可以明显的区分开来。。洪武釉里红有两种类型:早期胎质较为疏松,颜色发灰,瓷化程度较差。露胎处多气孔和小的杂质,器物底部多不施釉,砂底多呈现火石红。极少数施釉的,明显看出底足内的釉和器身不同,比较稀薄,釉面常有缩釉点。色泽不稳定,晕散现象较严重,这类釉里红瓷器多是洪武早期生产的。洪武中后期因生产工艺的改进,釉里红发色相对稳定,色泽也较为艳丽。胎质断面细腻紧密,质地莹白,釉质莹润,极少有缩釉点现象。

由于洪武时期属于釉里红初创阶段,再加上开国初期,与民休息,经济实力不强,多数洪武釉里红呈色较淡或偏灰,有的甚至呈暗红黑色,俗称釉里灰或者釉里黑。发色纯正的釉里红器物相对较少。釉里红中的鲜红色,呈色纯正浓艳,但线条外缘大多有晕散,行家称为“飞红”。有些甚至整个釉面都呈浅红色。还有些干脆烧飞了。总之,洪武釉里红发色以灰黑,为主,外行甚至很难把它跟红瓷挂上钩。发色鲜红的洪武釉里红瓷器,一般都不是本朝所制。

洪武釉里红呈色多样,多数呈较淡或偏灰的色泽,有的器物有正红现象,有的呈暗黑色。

1、鲜红色——呈色纯正浓艳,线条外缘大多有晕散,有些甚至整个釉面都呈浅红色。呈色艳又无晕散的极少。。

2、赭红色——色厚重,经仔细观察,釉里红可能是施在底釉上,然后再罩一层透明釉。即胎上有一层白釉,其上是釉里红,釉里红上又有一层白釉。

3、灰红色——釉里红彩较薄。

4、灰黑色——呈色以灰黑为主,微见红意,称釉里灰或釉里黑。有些呈色黑灰的可见明显的铁褐斑,这是含较多铁质之故。

南京明故宫和凤阳皇陵的釉里红建筑构件有数种呈色,如赭红色(局部有绿苔点)、酱红色(有晕散)、赭褐色(有绿苔点和晕散)、黄褐色、黑褐色等,呈色极不稳定。

洪武朝青花瓷,存世量极少,不及永宣青花的百分之一!不及洪武釉里红瓷器的十分之一!可谓凤毛麟角,极其珍贵。洪武青花,一反元青花发色靛蓝的优良传统,变得黑灰,釉色也和元青花不一样,雾蒙蒙的。学界以前认为洪武青花瓷用的不是元代使用的西亚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是国产青料。但近年通过物理科学检测,证明洪武青花瓷和元青花瓷的青料成分是一致的。发色暗蒙应该是瓷器烧制技术退步瓷窑气氛不同的原因。

洪武时期,青花瓷器型少见,以超过40厘米的大盘大碗为多,还有一些30多厘米的玉壶春瓶和执壶。比较有特色的,是一种大罐子,被称为石榴尊,为洪武时期仅见。本文以一件青花松竹梅岁寒三友纹执壶为例,对洪武青花瓷进行赏析。

明洪武青花松竹梅岁寒三友纹执壶

此器,高39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16厘米,最宽处26厘米。为洪武时期常见的器型。该器在玉壶春瓶的基础上,增加了弯长流和把手。并加器盖。器身纹饰和元青花瓷器一样,分为多层。器身六层,器盖四层,一共十层。器盖宝珠钮,分别绘线纹,蕉叶纹,缠枝花卉纹,回纹。器身绘蕉叶纹,回纹,缠枝花卉纹,松竹梅岁寒三友纹,莲瓣纹,卷草纹。绘画层次丰富,多而不乱。瓷器传承了元青花瓷器伊斯兰艺术喜欢繁复,不爱留白的特点,采用的松竹梅岁寒三友纹饰,却又是中国士大夫喜欢的纹饰,反映出明初,元统治者的异域文化喜好还未消除,继续在中国大地上有自己的市场。同时,代表士大夫喜好的纹饰开始出现,汉族传统士大夫文化开始复兴了。

执壶器型高大,和当时社会初富,餐饮文化崇尚大鱼大肉大酒有关。后世国家富足,明初这种饮食文化开始消亡,吃肉饮酒变得精致起来,到了成化时期,更是以酒杯著名。再无明初这种大壶盛酒,大盘盛肉的胡俗习惯。这种器型高大,(接近40厘米)的酒壶变得极为罕见。

执壶虽然采用苏麻离青绘画,铁锈斑明显,但是发色暗淡,几乎成了釉里黑。一是因为烧制温度过高,(青花瓷温度高于1300度,青料发色容易变黑)二是青料未经过精选和加工。三是当时使用的瓷釉配方的原因。洪武瓷釉,莹润如玉。有明一朝,瓷釉水平最高的是成化和洪武。但是这种莹润如玉的瓷釉,不适合苏麻离青料发色,所以虽然瓷釉技术水平高,但由于和青花颜料不匹配,也就造成了这种发色暗淡,后来称为败色的青花了。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皇帝不重视,烧制量极少。此时青花瓷贸易也因为战乱而绝,国外市场没有需求,国内帝王没有喜好,青花瓷在元末辉煌的基础上,到明初洪武,几十年间陷入了低谷。

也就因为如此,洪武青花瓷存世量极为稀少。和动辄几千上万件的永宣青花瓷比,宛如凤毛麟角。精品更少,万里挑一此件洪武青花松竹梅岁寒三友纹执壶,釉色莹润,绘画精致,为洪武官窑青花瓷典型器。最为难得的是,历经600年,执壶盖依然完好如初。斗转星移,物华天宝,当为传世珍品。

补充一点,洪武瓷绝无“大明洪武年制”六字款,也无“洪武年制”四字款,民窑偶见有洪武纪年款,民国时期仿古瓷多署明代罕见的款识,洪武,建文,正统,景泰,洪熙,天顺,泰昌等,一般均为臆造。目前,科学考古和传世所有洪武瓷器,均无年代款。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明代洪武青花瓷器的收藏鉴定


 

洪武青花瓷概念的产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20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和1984年北京四中基建工地原皇宫库房遗址出土了明初瓷器残片,才引起了一些古陶瓷研究者的关注。真正开始较系统地研究是在1994年景德镇珠山明初官窑遗址的科学发掘之后。随着大量洪武青花瓷器残片的出土,研究者才得以将一些传世的洪武青花器与元青花和永乐青花区分开来,由是,人们才开始了解大明洪武朝青花器物。

因为存世量太少,见过真品的人更少,所以,洪武青花器的鉴定不为人们所熟悉。在收藏、鉴定活动中,洪武青花器有哪些特征必须掌握呢?我以为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器形。就现有资料看,洪武朝青花瓷器形伟岸,甚至要超过元青花。例如,盖罐有高达65厘米的,盘的直径多在40~45厘米,有的达56厘米,有口径40厘米的大海碗,一个小小盏托的口径居然接近20厘米。这实际上是一个新王朝的宏伟气魄在器物制作上的反映。洪武瓷器壁比较厚实,总体给人一种雄壮拙实的感觉。

二、青花呈色。在青花呈色上,洪武青花不及元青花和后来的永宣瓷鲜亮,多闪灰或几近黑色,有一种粉类涂料被水冲刷过的感觉,料浓处有褐色结晶斑点和自然的下凹。小件器物呈色比较清丽淡雅。有人认为洪武青花器用国产钴料描绘,但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测定,其青料成分与元青花并无二致。当然,民窑生产的大量日常小件器物的青料不属此列。

三、修坯工艺。在修坯工艺上,洪武青花瓷与元青花有明显区别,改元代器物足墙斜削为平切,器底有平整的细白砂底,也有涂一层褐红色护胎汁的,有些还有明显的旋痕和淡淡的橘红色,但手抚感觉均平滑。有不少器物底部开始施釉,改变了元代多不施釉的习惯。盘类器物有的内底平坦,有的稍下陷,周边则微微突起一圈。

四、绘画题材。洪武青花所选用的装饰图案与前后相邻朝代相比显得单调,多为四季花卉,扁菊纹使用最多,也使用一些兽纹,如龙凤纹等。龙爪多为五爪,与元代的三爪、四爪不同。另外,庭院湖石、石栏芭蕉、岁寒三友、鸳鸯池塘、灵芝纹等亦常见。元代习用的杂剧故事、水藻游鱼纹已很少见。与元代图案相比,洪武青花已表现出自身的某些时代特征,例如纹饰层次开始减少,茶花叶片和蕉叶中茎留白不填色,西番莲叶和牡丹叶片普遍缩小,明显细瘦,并产生变形,有的叶片有明显的出尖现象。

五、瓷土原料。洪武器无论官窑民窑,其使用的瓷土原料都是十分优良的,但原料加工不如永宣及以后各朝精细,民窑器物胎体上常会有一些杂质。洪武器物露胎处多有火石红出现,有的呈色较重。一般说火石红重的器物时代偏早。洪武官窑器胎料的加工水平较元代有了明显提高,故胎的孔隙明显减少,而元青花器壁和外底则常见不规则的气孔。器物的白胎较少,有的胎呈灰黄色,但手感均比较平滑。器物胎底有少量氧化铁黑黄色疵点,偶有小片的窑渣粘附,高倍放大镜下观察,胎体有明显的润泽感。

六、釉面。洪武青花釉较元青花厚。由于釉的配方或浓度的原因,器物表面常出现较明显的缩釉斑和棕眼。常见釉面有两种,一种比较润亮,另一种是承自元代,闪鸭蛋青色,有失透感,颇似卵白釉,釉面不够亮。

七、题款。洪武青花官窑器至今未见年款,故依赖年款断代是不可靠的。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洪武青洪武青花瓷概念的产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20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和1984年北京四中基建工地原皇宫库房遗址出土了明初瓷器残片,才引起了一些古陶瓷研究者的关注。真正开始较系统地研究是在1994年景德镇珠山明初官窑遗址的科学发掘之后。随着大量洪武青花瓷器残片的出土,研究者才得以将一些传世的洪武青花器与元青花和永乐青花区分开来,由是,人们才开始了解大明洪武朝青花器物。

因为存世量太少,见过真品的人更少,所以,洪武青花器的鉴定不为人们所熟悉。在收藏、鉴定活动中,洪武青花器有哪些特征必须掌握呢?我以为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器形。就现有资料看,洪武朝青花瓷器形伟岸,甚至要超过元青花。例如,盖罐有高达65厘米的,盘的直径多在40~45厘米,有的达56厘米,有口径40厘米的大海碗,一个小小盏托的口径居然接近20厘米。这实际上是一个新王朝的宏伟气魄在器物制作上的反映。洪武瓷器壁比较厚实,总体给人一种雄壮拙实的感觉。

二、青花呈色。在青花呈色上,洪武青花不及元青花和后来的永宣瓷鲜亮,多闪灰或几近黑色,有一种粉类涂料被水冲刷过的感觉,料浓处有褐色结晶斑点和自然的下凹。小件器物呈色比较清丽淡雅。有人认为洪武青花器用国产钴料描绘,但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测定,其青料成分与元青花并无二致。当然,民窑生产的大量日常小件器物的青料不属此列。

三、修坯工艺。在修坯工艺上,洪武青花瓷与元青花有明显区别,改元代器物足墙斜削为平切,器底有平整的细白砂底,也有涂一层褐红色护胎汁的,有些还有明显的旋痕和淡淡的橘红色,但手抚感觉均平滑。有不少器物底部开始施釉,改变了元代多不施釉的习惯。盘类器物有的内底平坦,有的稍下陷,周边则微微突起一圈。

四、绘画题材。洪武青花所选用的装饰图案与前后相邻朝代相比显得单调,多为四季花卉,扁菊纹使用最多,也使用一些兽纹,如龙凤纹等。龙爪多为五爪,与元代的三爪、四爪不同。另外,庭院湖石、石栏芭蕉、岁寒三友、鸳鸯池塘、灵芝纹等亦常见。元代习用的杂剧故事、水藻游鱼纹已很少见。与元代图案相比,洪武青花已表现出自身的某些时代特征,例如纹饰层次开始减少,茶花叶片和蕉叶中茎留白不填色,西番莲叶和牡丹叶片普遍缩小,明显细瘦,并产生变形,有的叶片有明显的出尖现象。

五、瓷土原料。洪武器无论官窑民窑,其使用的瓷土原料都是十分优良的,但原料加工不如永宣及以后各朝精细,民窑器物胎体上常会有一些杂质。洪武器物露胎处多有火石红出现,有的呈色较重。一般说火石红重的器物时代偏早。洪武官窑器胎料的加工水平较元代有了明显提高,故胎的孔隙明显减少,而元青花器壁和外底则常见不规则的气孔。器物的白胎较少,有的胎呈灰黄色,但手感均比较平滑。器物胎底有少量氧化铁黑黄色疵点,偶有小片的窑渣粘附,高倍放大镜下观察,胎体有明显的润泽感。

六、釉面。洪武青花釉较元青花厚。由于釉的配方或浓度的原因,器物表面常出现较明显的缩釉斑和棕眼。常见釉面有两种,一种比较润亮,另一种是承自元代,闪鸭蛋青色,有失透感,颇似卵白釉,釉面不够亮。

七、题款。洪武青花官窑器至今未见年款,故依赖年款断代是不可靠的。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洪武青花梅瓶,肩部篆书“春寿”二字,几近孤例。民窑青花器亦未见年款。

洪武青花瓷之所以珍贵,主要是其存世量过于稀少。在故宫旧藏可以认定的百余件明初洪武瓷器中,青花瓷不过20余件,近十几年在拍场上露面的真正够格的洪武青花瓷整器也是屈指可数的,社会上收藏的洪武青花瓷更是鲜见。其次,它是中国古陶瓷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是元青花与永宣青花之间重要的过渡类型,所以,洪武瓷尤其是青花瓷有着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在拍卖会上和民间有时也还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女士:158-0057-6484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wxgzh0501名称:马春燕花梅瓶,肩部篆书“春寿”二字,几近孤例。民窑青花器亦未见年款。

洪武青花瓷之所以珍贵,主要是其存世量过于稀少。在故宫旧藏可以认定的百余件明初洪武瓷器中,青花瓷不过20余件,近十几年在拍场上露面的真正够格的洪武青花瓷整器也是屈指可数的,社会上收藏的洪武青花瓷更是鲜见。其次,它是中国古陶瓷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是元青花与永宣青花之间重要的过渡类型,所以,洪武瓷尤其是青花瓷有着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在拍卖会上和民间有时也还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女士:158-0057-6484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wxgzh0501名称:马春燕

钧窑瓷器鉴别方法:从古至今的图文鉴定


本文根据《钧瓷发展编年史》,集中讲述唐代钧窑瓷器、宋代钧窑瓷器、元代钧窑瓷器、清末钧窑瓷器、七八十年代新工艺钧瓷、到现代钧瓷的特点,通过钧窑瓷器的不同时期的钧瓷特点来鉴别钧瓷。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大家都知道,我国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即唐代是钧瓷的创烧期,要鉴别唐代钧窑瓷器,首先我们先来看唐代钧窑瓷器的典型器型只要有哪些?

典型器型:腰鼓、壶、罐、碗、盘、坛、注子、瓶等!

其次,是从胎体釉色上进行区分,那么唐代钧窑瓷器的胎体釉色具有哪些特征呢?

主要表现为:胎质土黄,釉色以黑白为主色调,黑中隐蓝,蓝中泛白,蓝黑白相间!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唐代钧窑瓷器的整体工艺特点主要是:多为器皿型,实用为主。造型凝重简练,庄重丰满,在1250~1300℃一次烧成。在黑、青和褐釉的基础上施以含铁、钛成分的釉料,经高温焙烧后泛出灰蓝、乳白和暗黑等繁复的花色彩斑,有一定装饰效果,釉层肥厚,常有釉泪、釉痕、釉淌等凹凸现象,造型丰润圆满,浑实庄重,凸显恢弘和庄严。

宋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在我国宋朝时期,钧瓷的发展达到顶峰,集中在宋哲宗(1086-1100年)与宋徽宗(1101-1125年)时期,此时期的钧瓷称为“宋钧”。

宋哲宗时期的钧窑瓷器典型器型主要有:盘,碗,炉,盒,洗,盆,壶等日用瓷。

从胎体釉色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胎体呈现:白褐、灰白、灰褐色;

釉色呈现:天青,天蓝,月白,色泽匀净淡雅。

整体工艺特点:在花瓷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了铜红釉的窑变机理,钧瓷生产有了一定规模,民窑不断涌现,艺人开始崭露头角。釉层较厚,釉质莹润,层次感强,釉质较细,呈乳浊状。

宋徽宗时期的钧窑瓷器典型器型主要有:花盆,盒奁,鼓钉洗,出戟尊等陈列瓷。

在胎体釉色上发展较大,窑变色彩更加丰富,主要有:红、蓝、青三大类十余种窑变色彩。

整体工艺特点:器施满釉,刻有汉文数号一至十,由大至小。釉色光亮莹润,葱青肥厚,胎质坚固,端庄规整,工艺规范,制作精细。官钧施釉到圈足,圈足内刷有芝麻酱色釉,釉面可见蚯蚓走泥纹。

元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元代是继宋代钧窑瓷器之后的延伸发展时期,除了元钧外,开始出现以广宜、景钧等仿钧。

元代钧瓷主要器型有:盘、碗、碟、罐居多,少量执壶、枕、梅瓶、高足杯、三足炉等。

胎体釉色上主要表现为:天蓝,月白居多,釉厚欠匀,釉面多鬃眼,釉汁流积如蜡泪。

整体工艺特点:造型和装饰手法有镂空、堆花等独到之处,元钧受粗犷豪放的游牧文化影响,造型普遍硕大粗犷,胎厚体重,因量大多偷工减料或粗制滥造,总体水平趋于衰退。胎质粗松,施釉一般不到底,圈足内外无釉,器体表面的紫红窑变彩斑系人为涂抹而成,色彩暗淡,呆板,不及宋钧窑变自然。

清末钧窑瓷器的鉴别

清末民初是继明代钧瓷断烧期后的复苏时期,除了烧制传统钧瓷外,开始出现“炉钧”,这一时期的钧瓷主要器型有:碗、盆、碟、壶、杯、洗、鼎、乳钉罐、折边盘、帽筒、绣墩、螭头香炉、八卦方瓶、花鼓式大瓶、花尊、寿桃、佛手等,器型种类开始多样化。

在胎体釉色上:

清末时期的钧瓷主要表现为:日用瓷窑搭烧,氧化焰气氛:多成青、绿色,以天青、豆青、冬青、粉绿、瓜皮绿、麦芽绿、孔雀绿、铜绿为主,偶有红色调,但发色沉稳、暗浊。

清末时期的炉钧主要表现为:风箱小炉,捂火还原气氛炉钧:天青、天蓝、海棠红、朱砂红、玫瑰红、玫瑰紫、葡萄紫等色。

到民国时期,因时局不稳,钧瓷发展举步维艰。1930年,钧瓷再度停产。受时局影响,釉色及造型无大发展,釉色单调,难与古钧瓷相比,手工拉胚、雕刻、捏型,鲜有胎模,整体作品厚重、坚实。胎断面呈灰黄或灰白。炉钧胎面呈灰白或深灰,不少有变形、底足炸裂及窑粘现象,成品率低。

80年代新工艺钧瓷的鉴别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恢复钧瓷的烧制,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新中国钧瓷的恢复发展期,新工艺钧瓷指的就是从1983年代8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钧瓷,这一时期的新工艺钧瓷工艺特点主要有:用硼铅熔块做熔剂,在釉料中加入1%左右的碳化硅作为固定还原剂,用氧化焰高温一次烧成的方法,在隔焰式推板窑内批量生产,由于钧釉中加入了还原碳化硅,在纯氧化气氛高温中,碳化硅与釉中的氧化铜发生反应,铜被还原而呈红色(与还原气氛中使釉中的铜还原同理)

产品特点主要有:产品釉面效果与传统钧釉相比,以紫红色为主,色调艳丽,光泽鲜亮,釉层较薄,透明度高,其纹路也有开片和拉丝纹。窑变效果没有传统钧釉丰富多彩。因生产量大,缺少窑变,艺术效果受到一定限制,在90年代初期陆续停烧,现在已销声匿迹。

新工艺钧瓷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其对现代钧瓷发展的启示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力。烧成工艺有多次还原焰烧改为一次氧化焰烧成,稳定了钧瓷成色及成品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窑炉由煤烧倒焰窑改成一次煤烧推板窑,省去匣钵,拓宽了钧瓷烧成和造型空间;启发了1994年以后气窑的产生和普及;传统黑胎改为白胎,提高了钧瓷釉面的艳丽程度,产生了薄而娇艳的艺术效果,使钧釉更适合表现在其他实用性器皿上,直到今天仍在产生影响,如白胎在各窑口生产中的应用。

现代钧瓷的鉴别

工艺特点上:1994年以后,钧瓷的烧成由单一的煤烧变为气烧、煤烧、柴烧、炉烧等多种烧成方式。胎断面呈深浅不一的白、灰、深灰等色,大多器物不仅有窑口底款,还有大师名号、窑口名号的底款。

釉色主要分为:传统钧釉:沿袭传统配釉方式,以铜和铁做着色剂,但配比方式上有一定改进;

山水钧釉:部分窑口为追求类似山水效果,有意为之。即在施以天青或月白的釉面上点缀数块紫红斑,经窑变后形似山水,是金元时期窑变彩斑釉的更高境界,因人为因素多,不适应自然窑变的审美心理,现已不多见。

新钧釉:在传统钧釉的基础上,引入了景德镇等其他名窑配釉的着色元素,使钧釉窑变色彩更为丰富。除紫红黑白青等常见釉色外,还有金黄、金红、罗兰紫、藏蓝、松绿等过去少见色彩。窑变纹理、斑点、意境等变化更为丰富。

发展特点:国有企业基本退出舞台,民营企业成为推动钧瓷发展的主力军;普遍推广采用液化气(天然气)烧成方式的同时,煤烧技艺升温,柴烧技艺于2004年得以恢复,形成多种烧成方式共存的格局;市场运作步伐加快,钧瓷身价全面提升。

古代钧瓷已不多见,现代钧瓷已成市场主流,如果您对现代钧瓷的鉴别还不太清楚,那么请点击参阅下面关于钧瓷好坏、价值评估的鉴定文章:

如何鉴别钧瓷的好坏?钧瓷鉴定技巧!

明代洪武青花瓷鉴定方法


明代洪武青花瓷概念的产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20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和1984年北京四中基建工地原皇宫库房遗址出土了明初瓷器残片,才引起了一些古陶瓷研究者的关注。真正开始较系统地研究是在1994年景德镇珠山明初官窑遗址的科学发掘之后。随着大量洪武青花瓷器残片的出土,研究者才得以将一些传世的洪武青花器与元青花和永乐青花区分开来,由是,人们才开始了解大明洪武朝青花器物。

因为明代洪武青花瓷存世量太少,见过真品的人更少,所以,洪武青花器的鉴定不为人们所熟悉。在收藏、鉴定活动中,洪武青花器有哪些特征必须掌握呢?

一、明代洪武青花瓷鉴定方法

明代洪武青花瓷器形。就现有资料看,洪武朝青花瓷器形伟岸,甚至要超过元青花。这实际上是一个新王朝的宏伟气魄在器物制作上的反映。洪武瓷器壁比较厚实,总体给人一种雄壮拙实的感觉。

二、明代洪武青花瓷鉴定方法

明代洪武青花瓷青花呈色。在青花呈色上,洪武青花不及元青花和后来的永宣瓷鲜亮,多闪灰或几近黑色,有一种粉类涂料被水冲刷过的感觉,料浓处有褐色结晶斑点和自然的下凹。小件器物呈色比较清丽淡雅。有人认为洪武青花器用国产钴料描绘,但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测定,其青料成分与元青花并无二致。当然,民窑生产的大量日常小件器物的青料不属此列。

三、明代洪武青花瓷鉴定方法

明代洪武青花瓷修坯工艺。在修坯工艺上,洪武青花瓷与元青花有明显区别,改元代器物足墙斜削为平切,器底有平整的细白砂底,也有涂一层褐红色护胎汁的,有些还有明显的旋痕和淡淡的橘红色,但手抚感觉均平滑。有不少器物底部开始施釉,改变了元代多不施釉的习惯。盘类器物有的内底平坦,有的稍下陷,周边则微微突起一圈。

四、明代洪武青花瓷鉴定方法

明代洪武青花瓷绘画题材。洪武青花所选用的装饰图案与前后相邻朝代相比显得单调,多为四季花卉,扁菊纹使用至多,也使用一些兽纹,如龙凤纹等。龙爪多为五爪,与元代的三爪、四爪不同。另外,庭院湖石、石栏芭蕉、岁寒三友、鸳鸯池塘、灵芝纹等亦常见。

五、明代洪武青花瓷鉴定方法

明代洪武青花瓷釉面。洪武青花釉较元青花厚。由于釉的配方或浓度的原因,器物表面常出现较明显的缩釉斑和棕眼。常见釉面有两种,一种比较润亮,另一种是承自元代,闪鸭蛋青色,有失透感,颇似卵白釉,釉面不够亮。

六、明代洪武青花瓷鉴定方法

明代洪武青花瓷题款。洪武青花官窑器至今未见年款,故依赖年款断代是不可靠的。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洪武青花梅瓶,肩部篆书“春寿”二字,几近孤例。民窑青花器亦未见年款。

传世明代洪武官窑瓷器


传世品中有一部分明代洪武时期烧造的官窑瓷器,这部分器物,过去一直鲜为人知,直至20世纪中即1964年南京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出土的许多明代瓷器标本中有一部分被确定是明初洪武时期烧造的官瓷,这一真相才为世人了解。实际上,传世品中有一大批景德镇瓷器是洪武瓷器。这些瓷器分藏于国内外一些大博物馆和相关机构内,也有部分在私人藏家手中。这里拟对这部分瓷器作一统计和简述。

一、上海博物馆藏洪武官窑瓷器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不算太多,但品种较丰富,这使得我馆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陶瓷陈列”就已使明清景德镇瓷器部分有一个良好的展示开局,尽管最初有一些器物被定为元代,后来,新的时代概念出现,洪武瓷器成为展厅中十分引人注目的部分。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罐 上海博物馆收藏

展品中的主体是釉里红瓷器,有大碗、大罐、大盘、双环耳瓶、梅瓶、碗和盏托等。其中大罐的引人注目是毫无疑问的,这件高48.8厘米的大件作品,是馆藏洪武瓷器中最大的作品,这种器物在传世和出土洪武瓷器中也应是体量最大的。同类型作品国内外有多件,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明代御器厂旧址出土了与此器纹饰、造型相同的青花带荷叶形盖的大罐,经修复后基本完整复原。但同类型釉里红器未见发现。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碗 上海博物馆收藏

还有釉里红缠枝花卉纹大碗,口径40.4厘米,可说是古代瓷器碗类中的超大型作品了。内外都绘釉里红纹饰,呈色较好,外壁的缠枝扁菊纹为洪武瓷器的最常见装饰纹样。在传世品中,相同风格或相似尺寸的釉里红大碗有多件。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菱口大盘,口径45.5厘米,是洪武釉里红瓷中的大口径瓷盘。在元代景德镇瓷器中,有一大批青花大盘,其中也有菱口盘,所以,洪武时期出现这种大盘显然毫不奇怪,它们是元代瓷盘制作的延续和发展。当然,在整体风格上已与元代作品存在明显区别了。洪武菱口大盘有青花和釉里红两种。由于配方和烧造及造型、纹饰等具有差异性,因此,洪武菱口大盘有着明显的独特风格。这种大盘在国内外保存有一定数量。各地收藏的相同造型作品,纹饰大同小异,烧造质量也有差别,发色好的作品与发色差的作品相差很大。

当然,上博洪武藏品中最有特色的应是釉里红云龙瓶,此瓶高45.5厘米。瓶的样式可在元明铜器上见到。传世品仅见两件,除此件外,另一件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两件作品造型、纹饰完全一样,但有趣的是旧金山那一件器身所绘龙纹与上海博物馆这一件完全相反,前者龙头向右,后者则向左。过去曾认为这两件器物应该是成对作品,造型、纹饰和釉里红色泽均基本相同,龙头的向左和向右说明它们是配套制作,笔者也同意这样的说法。但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可能不一定完全。

对这类作品,有的专家认为可能是永乐时期的产品,因为景德镇御器厂旧址曾出土过署有永乐元年和永乐四年年款同类风格洗口器的口沿残片。但从那两块碎片的风格看与这种作品还有区别,碎片的洗口较高,款识就写在口外缘,颈部莲瓣纹也较宽大。传世完整器洗口较高,一周绘花纹,颈部莲瓣纹较细长。当然,也可以认为,这样的作品可能在洪武末至永乐初年均有烧造。

青花春寿瓶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还藏有青花云龙纹“春寿”瓶一件,高37厘米。这种瓶通常认为传世共有4件,目前大家较熟悉的有上博藏品和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及英国格拉斯哥博物馆藏品。这些作品的造型、纹饰基本相似,均为同时期制作。此类瓷器有两个特殊的方面,一是器身有青花“春寿”二字,这在景德镇瓷器上是独特的。

“春寿”瓶的造型与常见的明初或元代梅瓶不十分相同,似乎没有可比性,束腰身的风格几乎难以找到相同者,而底部内凹的则更是少见。从青花画面和烧造风格看,似更同元代景德镇瓷器接近,尤其是云纹的画法,与一些元青花的绘画风格是一致的,可以说此类瓶的烧造年代,应该说具备的是元末明初特征。

二、国内外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

传世共有多少洪武官窑瓷器?过去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字,大家只是认为数量不多而已。经过此次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的明代洪武瓷器学术研讨会后,我们对国内外大约收藏了多少件洪武官窑瓷器已有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据国内外已发表和相关研究机构已公布的洪武官窑瓷器数量统计,可能超过230件,分藏于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藏家手中。其中北京和台北两家故宫博物院的收藏最为丰富,根据蔡义和黄卫文先生的报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洪武官窑瓷器75件,而据廖宝秀女士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40件。两院合并总计有115件左右,约占全部传世品总数的50%。当然,目前的数字肯定是不完全的,国内外还有一些收藏未进入我们的统计视野,也有的可能还未被确定为洪武官窑瓷器。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盘 南京博物院藏

综合国内的其它收藏情况,除了上海博物馆外,南京博物院也有部分收藏,釉里红大盘就藏有5件。另外,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景德镇陶瓷馆等都有传世品收藏,另外,地处祖国边陲的西藏博物馆也有收藏,显然是当年中央政府的赏赐之物。在港台地区,香港艺术馆、天民楼等也有洪武瓷器收藏,台湾的鸿禧美术馆等也有收藏。

在国外,洪武官窑瓷器的流传也较为广泛,收藏的区域以欧美和日本为多。

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至少有十数件高质量的洪武官窑瓷,还有托管该院并展出的大维德基金会藏品中,也有同时期的官窑作品。另外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等也都有收藏。瑞士保尔博物馆、瑞士玫茵堂、荷兰海牙市立博物馆、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文物博物馆等。这中间,有的收藏为我们所熟悉,也有过去不十分了解的,如瑞士玫茵堂的历代陶瓷收藏十分丰富。

美国的洪武瓷器也有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如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洛克菲勒中心、华盛顿佛利尔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堪萨斯艺术博物馆等都有收藏。

在中东地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沙莱博物馆,以收藏众多元青花瓷出名,同时,该馆也拥有多件洪武官窑瓷器。另外,同样有着不少元青花器收藏的德黑兰伊朗国家博物馆也见有洪武青花瓷。

纵观国内外的收藏情况,各地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各有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风格不变。

景德镇明代御厂遗址出土红绿彩盘残片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综合传世及出土的洪武官窑瓷器品种,计有釉里红、青花、高温红釉、白釉、绿釉、蓝釉、酱色釉,还有外红里蓝、外酱里蓝、里黑外白、里蓝外酱的高温两色釉以及白地红彩、白地红绿彩的釉上彩等。目前,传世品中最多的是釉里红瓷,青花器较少,但在已发现的景德镇御器厂旧址出土的青花瓷器碎片较多,可能在当时有较大量的生产。过去一般都认为洪武釉里红瓷是当时烧造最多的品种。至于那些绿釉和白地红彩、白地红绿彩的器物,目前未在传世品中见到,只有出土的碎片标本。

洪武官窑瓷器在专业人士和收藏圈中被认识,也有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专业人士对洪武官窑瓷器的深刻认识,首先主要是那些有这样收藏的博物馆和相关单位对景德镇官窑瓷器有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很快,海外专业人士和收藏圈也开始重视洪武官窑瓷器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洪武官窑瓷器在艺术品市场上的强劲走势,曾不知不觉的达到了历史上瓷器拍卖的最高峰,它们与其它最有竞争力的明代官窑瓷器一样,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珍藏品牌。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这些数量不多的传世洪武官窑瓷器,是见证明清收藏历史的重要名品。

两岸故宫博物院是洪武官窑瓷器的主要收藏代表,历史上的天灾人祸没有摧毁宫廷中全部的洪武瓷收藏(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破坏,如北京四中出土的许多洪武瓷标本,可能就是当时被损毁的结果),而其它收藏机构能够收藏洪武官窑瓷器也是幸运的,尤其是在早期没有人知晓洪武官窑瓷器之前,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偶然收入这样的作品,实在是难得的。当然,现在要收藏洪武官窑瓷器这样的作品,难度显然很大,因为传世品本来就较少,绝大多数已被收藏于国内外文物机构中,市场上出现的少量作品,早已是凤毛麟角了。

明洪武官窑瓷器特点


洪武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号,明代洪武官窑瓷器有元代瓷器遗风,也有明朝早期官窑瓷器自己的特点。明代洪武官瓷釉质特点为温润肥厚,造型既有元代遗风,又有本朝特点,如大器多为砂底,部分釉面开片,底圈足内缩釉现象比较普遍。明代早期瓷器圈足胎秞处,常见线条状或大片火石红;这种火石红的生成自然,散场规律明显,这是因为胎土掏练不精,器物胎质含铁后又存放数百年中,胎内铁离子自然释放所至,洪武时期的瓷器品种主要有釉里红、青花、青白釉、枢府釉、等。这时期的釉里红发色不稳,有轻淡偏灰,晕散、飞红的现象严重,色调深浅不一。青花灰暗深沉入胎骨,甚者呈现为黑青花,但胎釉莹润肥厚独特。洪武瓷器的装饰手法主要有绘画和刻划两种。纹饰有云龙、松竹梅、缠枝菊花,缠枝牡丹等花卉图案比较多见。大器器物口沿常见蕉叶等几何纹,足跟部多有变形莲瓣纹,早期足部莲瓣纹继承元代风格独立分开,而晚期并合,这是洪武官瓷的特点,洪武时期民间用瓷纹饰简单,线条粗犷。洪武瓷器处于元明过渡阶段,既有继承元风又有开拓。洪武彩瓷极少见,洪武官瓷绝大部分没有落款。

洪武瓷器造型单一器物厚重


明初洪武(1368~1398年)一朝是元明之际景德镇制瓷发展过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虽然研究者对明代官窑设立的具体时间尚有不同认识,但文献记载、传世品及考古发现都表明,洪武时期的景德镇确有窑场受命烧造过一定数量的宫廷官府用瓷,它不仅开明清两代官窑制瓷之先河,也为景德镇成为明代全国的中心窑场奠定了基础。总体看,传世洪武瓷以景德镇所产宫廷官府用瓷为代表,其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即带有元代遗风,又有明代官窑瓷器的某些特点,器物风格有着由元至明过渡阶段的时代特点。

传世洪武瓷造型相对比较单一,器物胎体普遍厚重,器型规格较大。所见造型主要有花瓣式大罐、玉壶春瓶、执壶、盘、碗、军持等,其中大尺寸的盘传世数量较多,盘形可分敞口折沿盘和菱花口折沿莲瓣式盘两式。大盘的工艺特点既有元明时期的共有特征,又有自身的时代特点。以故宫藏元、明洪武和永乐时期的同类菱花口式大盘为例,三者的盘口均为菱花口式折沿,而盘壁和器足的处理各有特点。元代盘是普通的弧壁,壁内外多装饰缠枝花卉纹,而洪武、永乐时期的盘壁则改为花瓣式,每组花瓣上饰一株折枝花卉,其中永乐盘壁花瓣弧度较小,花瓣棱线不明显,而且因盘形小于洪武,盘壁花瓣的个数亦比洪武少。器足处理上,元和永乐盘的器足均是足墙两面斜削的梯形足,但元代足墙坡度较缓,梯形不明显,永乐器盘足则是典型的梯形足,足墙里外斜削的坡度很大,足底面滚圆。而洪武菱花式盘的器足最为特殊,它是与口沿、盘壁形状一致的花瓣式圈足,足墙深且直,足底齐平。此外,三个时期大盘的圈足虽都为泛火石红色的砂底,但元代盘砂底较粗,常见粘沙、窑裂等工艺缺陷,火石红色调浅淡;洪武盘的砂底比元代细,但仍有粗糙感,底面显著特征是多涂刷一层浆汁,常见明显的涂刷痕,火石红的色调比元和永乐器都深;而永乐盘的砂底最为细腻,手感光滑温润,火石红的色调最浅。

洪武瓷的地釉施釉普遍比较匀净,釉色接近元代的青白釉,而后世永乐、宣德官窑瓷器的地釉多白中泛青,但洪武瓷的釉面工艺处理不太稳定,多见缩釉或窑裂等窑伤。

钧瓷开片的图文赏析


钧瓷开片现象是在高温下釉质与胎体固合、经降温、冷却后的产物,是因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造成在釉面与胎体之间形成裂纹的现象,对于日用陶瓷制品来说,开片是工艺缺陷,但对于艺术陶瓷,却又成了一种美化装饰手段,能给人以美感,从而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一缺陷因极富美学情调,反而构成了钧瓷审美的组成部分。

那么既然是瓷器,有就有开裂的次品,那么如何区分钧瓷开片与开裂呢?

其实很简单,钧瓷的开片在内部,即介于釉面与胎体之间,在其表面用手抚触是感觉不到的,开片细微的需要用30-50倍的放大镜(带灯光的)才能看到,而开裂就是裂开了,产生裂缝了,用手抚触瓷器表面明显感觉到划手,这种就一文不值了!

常见的钧瓷开片有冰裂纹、鱼子纹、牛毛纹、蛛网纹、叶脉纹、蟹爪纹、孔雀衣、袈裟片等众多纹路。

钧瓷的开片是由一出窑就会开始开片,当窑门打开后,随着窑内外温差的影响,会听见噼噼啪啪很清脆的响声,像在弹奏一曲美妙的乐章。伴随着声响,开片纹路不断出现,开片会延至几年甚至几十年。也有钧瓷开片60年的说法。

钧瓷开片赏析

钧瓷开片赏析

钧瓷开片赏析

在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中,除定窑外,钧、汝、官、哥窑瓷器均有开片现象,这也说明开片并非哪一种瓷器所特有的,但由于汝、官、哥窑的釉色单一,开片也是这几类瓷器的主要特征。而钧瓷釉色丰富,并不以开片来衡量钧瓷的优劣,钧瓷的釉色变化才是最主要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才是钧瓷最大的魅力所在.

明洪武青花


洪武(1368年~1398)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建国后不久,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的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真正带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但是从南京和江西等地区出土的大量民窑实物标本来看,洪武朝的青花花瓷制作都带有元代遗风。器型以墩式碗或折腰盘、折腰碗为多,大都沿袭元未旧制;青花色泽偏灰,胎体厚重;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了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的绘画却不如元代规矩。

——典型器——

洪武青花瓷器的传世品不多,目前尚未发现真正带有洪武官款的器物,意见比较—致的是—些考古出土物:南京博物院曾于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发现的青花云残盘和其他青花残片,虽然是残瓷,但从其制作的精细上判断,应为洪武官窑器。

——价值评估——

近年来在海内外的拍卖会上,洪武瓷器屡创佳绩,吸引了不少行家的眼光。由于洪武年间的瓷器传世极少,又多采用“釉里红”手法,青花瓷很少见,因此洪武青花瓷器的市场升值的空间很大。对于细路官窑来说,一件青花大盘的价值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小盘小碗的价格也都在几十万元人民币左右。但民窑写意简笔画瓷器价格仅几百元,与细路官窑瓷的价格相差甚远。现代市场上洪武朝的青花瓷仿品多为青花缠枝莲纹罐、大盘等,收藏时要小心查看。

——器型——

在造型上多少继承了元代枢府瓷古朴敦厚的风格,一般为大件器物,有罐、大盘、棱口盘、碗、玉壶春瓶、执壶、盏托等。尤其是民窑器,如撇口盘、碗类,中部以下胎体逐渐厚重,有的与元瓷一样,或者折腰,或者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官窑器则有所创新,着意于摆脱元瓷厚重的风格,为秀美飘逸的永乐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青花缠枝菊纹菱口盏托

明洪武 直径19.4厘米

估 价:RMB 200 000~250 000

浅弧壁和宽板沿被模压成相等的八棱形,内外壁和板沿上的纹饰依次为16瓣仰莲纹、16组成双回纹、缠枝纹和8组折枝莲纹,每层纹饰均按模压的尺寸均匀排列;盏托中央绘折枝牡丹,外围凸脊以承杯,再外是缠枝菊纹;白釉黏稠,气泡密集,器底无釉,火石红显著。

青花缠枝花卉纹菱口盏托

明洪武 直径19.6厘米

估 价:RMB 350 000~400 000

成交价:RMB 385 000

内壁为缠枝莲与牡丹纹,青花双圈内为缠枝牡丹,盘心为一折枝莲花枝纹。莲辫细长而尖,勾线填色,一边留有空白;牡丹花瓣层次饱满边缘为多曲弧线,叶片开叉较多。

——胎釉——

洪武青花瓷的胎体比较厚重,但比元代同类产品薄,呈现白色或者灰白色。因为瓷土淘洗的粗细不同,胎质也有粗有细。官窑器因为工艺精细,一般瓷化程度较高,因而胎体致密细白。民窑器则大多数胎体略含杂质,呈浅灰白色。釉层肥厚光润,呈青白色,也有的民窑器因为胎体稍粗而呈青灰或灰白色。玉壶春瓶、执壶和大碗的底足多刷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色或青色。其他器物多是砂底,刷上洪武特有的赭红色浆,可见刷浆痕迹。青花色泽偏于暗灰,不如元青花那么浓翠,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战争环境中断了进口青料的来源,而采用含铁量低、含锰量高的国产青料造成的。

青花鱼纹碗

明洪武 直径14.3厘米

撇口,胎质偏黄。青花发色偏黑灰,釉面有细小开片。鱼纹一笔点划而成,鱼作跳跃状,形象逼真,动感很强。此碗是洪武民窑的典型器。

——图案纹饰——

洪武青花的纹饰多简练流畅,豪放生动,以各种折枝、缠枝花卉纹为主,菊纹比较多见,多绘成扁椭圆形,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折枝或者缠枝莲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元代的缠枝莲纹多为葫芦状;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图案的布局渐趋疏朗,开始改变元代装饰多层次、满花纹的风格。云龙纹的龙纹形象不如元代凶猛,出现五爪龙,但仍以四爪、三爪多见;云纹呈品字形排列。民窑青花绘画简练豪放,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绘画题材广泛,如蕉叶、松、竹、梅、兰、水藻、卷云、八宝、人物、动物等。官窑器的画凤多精细清秀,民窑器的则更加自然写实。

青花缠枝牡丹纹碗

明洪武 高9.8厘米,直径20.5厘米

洪武官窑青花传世品不多,多为日常用具。此碗造型浑圆饱满,气势雄伟。胎质灰白,釉层肥厚,圈足较大。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布局疏朗,画法工整有余而变化不多;做为辅助纹饰的回纹,不同于元代的同向组合,而是正反两个一组,装饰在碗口沿和底足。

青花缠枝莲大罐

明洪武 高48.3厘米

估 价:RMB 1 800 000~2 200 000

成交价:RMB 1 650 000

造型浑厚,气势磅礴。胎质白中微泛灰,釉面莹润,圈足微外敝。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花瓣繁密有致,豪放生动,构图饱满。

——胎足结构——

洪武朝瓷器底是中心有乳状突起,是元代器足的遗风。这种处理方法,是当时处于主流地位的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标志。这是也有各种形式、种类繁多的圈足,常见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内壁斜削外倾斜式圈足等。此外,民窑青花碗,底面无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过肩,残留刮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和元代器物相同,洪武朝的瓷器一般为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后仿胎足的火石红斑,是人为点染而成,收藏时如仔细观察,不难看出破绽。

鉴别要点

器型:虽然比较敦厚,但已经逐渐摆脱了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露出了端庄舒展的风格,现代仿品则显得僵硬呆板。另外,现代仿品的器型不过小就是过大,和真品相差很大。

胎体:官窑器物胎体坚致细白,民窑胎体断面呈泥土黄,大多数都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现代仿品胎色偏白,因用机械工艺淘炼胎土,瓷化程度比真品更高,胎土比真品更坚密。

釉面:釉面多为青白色,有的出现细碎无色的开片纹,釉质较厚,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施釉的圈足底面,有釉底与器身不一致现象。现代仿品或比真品颜色深、釉面呈灰白色,或比真品颜色浅、釉面偏白。

纹饰:官窑纹饰精细秀丽,层次丰富,主要有折枝牡丹、扁菊等;民窑纹饰简洁豪放,多描摹自然写实。现代仿品纹饰呆板,画工远不及真品自然生动。

青花开光折枝菊花纹碗

明洪武 高16厘米,直径41厘米

碗内壁口沿饰卷草纹一周,内壁绘有缠枝菊纹,碗心一周为回纹,四个云肩形开光及折枝莲纹,开光内绘折枝菊花,中央绘五莲瓣纹饰。花叶勾线填色不留白,叶片细长而尖,开裂较多。花朵勾线留白,层次感极强。青花折枝莲纹盘

明洪武 高8.5厘米,直径45.7厘米

盘内口沿饰有缠枝菊纹,内壁绘缠枝牡丹、石榴、菊、山茶花等花卉纹。盘心为折枝莲纹,外有四个如意云头形开光,其内饰有折枝菊纹,开光外绘缠枝忍冬纹,纹饰虽层次繁多,但花形各异,反显精致。

民窑常见草书款 洪武瓷至今未发现带年款的官窑器,仅在民窑器心发现草书“福”、“寿”等字。

人物纹盘残片

以衣的重墨突出脸部的白净是洪武朝民窑青花瓷中惯用的艺术处理手法。人物纹盘残片

手舞足蹈的姿态,欢喜无限的神情,传递了极浓的喜洋洋的味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