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欣赏 > 导航 >

大明精品瓷器图文欣赏

大明精品瓷器图文欣赏

古代瓷器欣赏 大明建文瓷器鉴别 古代文物瓷器精品漫谈

2020-11-27

古代瓷器欣赏。

青花人物纹笔筒

高19.3、口径18.4、足径16.8厘米

196O年丁淑贞先生 捐赠

器呈筒形,直口,深腹,平底。器身青花绘人物纹并书七言绝句一首,“寒处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终有香花便不同。”此器造型规整,稳重大方,胎体致密洁白,纹饰构图疏密得体,景物错落有致,青花色泽浓淡相宜,层次分明,人物形神俱佳,栩栩如生,为明末崇祯时期青花瓷的代表作。

嘉靖青花凤穿莲纹盘

高2.3、口径14.5、足径1O.7厘米

1959年李华明先生 捐赠

直口,圆腹,浅圈足,器口包铜呈褐色。盘心绘穿花凤,内外壁皆饰缠枝莲花。器底面施白釉,中有青花“大明嘉靖年”双圈六字楷书款。该器釉面肥润光亮,青花料为西域的回青料,色泽浓翠艳丽,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正德黄釉盘

高4.2、口径20.7、足径11.9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侈口,圆腹,圈足。除器底外毕施黄釉,底面施白釉,中有青花“大明正德年制”双圈六字楷书款。正德黄釉是承弘治之作,但釉色不如弘治黄釉那样浅而嫩,显得深而老,胎也较厚,是正德官窑的特色。

弘治黄釉碗

高10.5、口径23.6、底径9.6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侈口,圆腹,圈足。除底面外皆施黄釉,底面白釉,中有青花“大明弘治年制”双圈六字楷书款;釉面有细微开片。弘治黄釉是明代黄釉烧制中最成功的品种,由于其黄色特别娇嫩,犹如鸡油之色,因此又称为“娇黄”或“鸡油黄”。

青花缠枝花卉纹盘

高7.3、口径40.7、底径26.3厘米

1981年章立凡先生 捐赠

折沿,圆腹,圈足。盘心及内外壁皆绘缠枝花卉,内口沿饰海水浪花纹;底面无釉,手感滑润,呈火石红。青花用苏尼勃青料,色彩不匀,有结晶斑,釉面肥润光洁有桔皮纹,为明代永乐所产精品。

青花百寿字罐

明 万历年间(1573 - 1620年)

陈设品

高49厘米、口径22.9厘米、足径26厘米

罐直口,短颈,丰肩,圆腹下敛,平砂底。通体青花绘卷草纹托“寿”字,近足处绘如意云纹。外底中心脐形内凹处施白釉,上青花双圈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明代万历朝,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史•食货志》记:“采造之事,大约靡于英宗,继以宪、武,至世宗、神宗而极。”万历瓷器以量多质精,工艺奇巧为特征。卷草纹托“寿”字组成“百寿图”,为吉祥图案,始见于明代嘉靖时期,有青花缠枝莲托百寿字罐。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转枝莲托百宝或转枝莲托百寿字,此种奇制,配置极难。”此罐承袭嘉靖瓷器“祈祷寿康”的装饰风格,布局严谨。

五彩瑞兽纹葵瓣式觚

明 万历年间

陈设品

高36.5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11.3厘米

器呈八葵瓣式,敞口,长颈,圆腹,近足处外撇。口沿下双长方框青花横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通体绘五彩纹饰,颈部八面各绘花卉、草虫、洞石纹、双龙穿花纹和折枝灵芝托八宝纹,腹部绘异兽、苍松和祥云纹,胫部绘有折枝花卉、异兽、祥云纹等。

五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彩瓷品种之一,万历时期五彩器的制作达到高峰,烧造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堪称空前绝后。此尊造型新颖别致,纹饰缜密,绘制精湛,施彩艳丽,尽展万历瓷器“龙凤花草各肖形容,五彩玲珑务极华丽”的艺术风格。花觚是万历时期的典型器物之一,造型多样,有圆形、葵瓣式、四方、六方、出戟等式,装饰纹样有花鸟、穿花龙、云龙、花篮等。此觚除五彩器外,尚有青花品种。

青花双龙戏珠纹缸

明 隆庆年间

陈设品

高35.6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52.5厘米

唇口平沿,直腹,平底。器绘青花纹饰,平沿处饰卷草纹,外口沿绘古钱纹,外壁绘两组双龙戏珠纹,每组以火焰环绕的珠纹为中心,两侧绘相对而形态各异的腾龙,辅以祥云、海水和山石组成的“寿山福海”图,行龙神态威猛,呼之欲出。内口沿青花横书“大明隆庆年造”六字楷书款。铭款以中锋运笔,遒劲挺拔,粗重豪放。

嘉靖、万历是龙缸烧制的鼎盛期。隆庆一朝时间短,传世瓷器少见。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青花均以回青为料,尤以隆庆官窑选料最精,青花浓艳明丽而著称。此缸形体较大,制作规整,画面生动自然,为隆庆青花瓷中的珍品。

红釉盘

明 宣德

陈设品

高4.4厘米、口径20厘米、足径12.7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外壁、器内施红釉,足内施白釉,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

宣德红釉在继承永乐时期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使红釉瓷烧造达到了顶峰。宣德红釉殷红灼烁,明如镜,润如玉,似宝光四溢、静穆凝重的红宝石,称为“宝石红釉”,或称为“祭红”。陈浏《陶雅》云:“宣德祭红色匀而釉厚,光彩动人,底足之釉垂垂如漆,所谓大红宝石釉者也。……宣德积红盘两面皆作丹砂,宝光逼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有“明宣祭红,天下称为瑰宝”之称。宣德红釉器造型比永乐时更为丰富,有盘、碗、高足碗、梨形壶、僧帽壶、梅瓶、卤壶、炉、洗等,多无纹饰,少量有暗花或金彩装饰,有云龙纹等。此盘造型规整,胎薄体轻,红釉艳丽夺目,为宣德红釉器中的珍品。

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

明 宣德

陈设品

高18厘米、口径15.7厘米、足径7.8厘米

碗撇口,深腹,丰底,高足中空外撇。通体青花纹饰,内口沿绘海水纹,碗心为团龙纹,外口沿下青花横书“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外壁绘波浪涛天的海水之上飞奔的行龙,神态威猛矫健,有翻江倒海之势,气势磅礴,足柄为江芽海水纹。

龙纹是明清官窑瓷器典型装饰纹样之一,形态多样,有云龙纹、穿花龙、赶珠龙、莲池龙、海水龙纹等。明初朝廷曾下令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带有龙凤纹样的瓷器,并禁止民窑烧制。此器形制别致,秀美典雅,青花色泽浓重艳丽,绘制精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明宣德官窑的典型器,除绘海水龙纹,尚有缠枝花卉作装饰。

宣德时期青花瓷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著称于世,其烧造技术达到了中国青花瓷的巅峰。《景德镇陶录》评价宣窑瓷器有“诸料悉精,青花最贵”之说,其艺术成就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青花折枝花果纹执壶

明 永乐年间

陈设品

高26.1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9.8厘米

壶体呈玉壶春瓶式样,撇口,长颈,垂腹,圈足。腹一侧有长曲流,流与颈间有云形纽带相连,后设扁带形执柄,柄上有圆形小系便于穿绳。通体青花为饰,颈部绘蕉叶纹,肩部绘缠枝莲纹,腹两面菱形开光,一面内绘折枝桃果,另一面绘折枝枇杷纹,开光两侧绘缠枝花卉纹,近足处绘变体莲瓣纹,足墙绘卷草纹。

此器造型仿西亚地区铜器式样,是永乐宣德时期烧造的典型器物之一,有青花、白釉品种。造型稳重端庄,青花绚丽鲜艳,纹饰清晰流畅。清代乾隆时期有仿,造型、纹饰相同,制作较精致,铭有“大清乾隆年制”款识。

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

明 永乐年间

陈设品

通高41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12.2厘米

梅瓶的形式是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因口小可插梅枝而得名。梅瓶在宋元时代甚多,元代景德镇的青花梅瓶很有特色,以后各代所造梅瓶种类增多,并且更为精致美观。

瓶小口,短颈,丰肩,敛腹,圈足。盖呈铃式,宝珠形钮。通体青花纹饰,器肩部绘双勾仰覆如意云头纹,内绘折枝花卉纹,腹部绘竹石芭蕉纹,胫部绘双层莲瓣纹,内饰折枝花卉纹和忍冬纹。盖绘莲瓣纹和折枝花卉纹。

竹石芭蕉纹始见于元代瓷器上,明代永乐时期流行,其后成为瓷器传统装饰纹样历代延用。梅瓶为唐代创烧的瓶式,唐代有白釉器。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其“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宋人称为“经瓶”。宋代磁州窑梅瓶书有“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等字,为酒具之用。在辽代墓葬壁画中,梅瓶用来插花,作为陈设用瓷。元代江西景德镇窑、河北磁州窑、河南钧窑等均有烧造,明清两代较为流行,成为传统器物造形之一,且品种多样。宋代器身修长秀丽,元代器形雄伟,明清时较为肥矮丰硕。

此器形体端庄,为永乐梅瓶的标准式样,青花发色幽艳,纹饰清新明快,绘制富有层次感,充分展现出永乐青花瓷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韵。

永乐青花梅瓶除装饰竹石芭蕉纹外,尚有云龙纹、折枝花果、缠枝莲花、竹桃纹等。

青花龙凤纹三足炉

高37.5厘米、口径27.5厘米

炉为鼎式,直口,短颈,鼓腹,器两侧置对称朝天耳,下承三象腿足。通体青花装饰,口沿绘缠枝灵芝纹,颈部为古钱纹,腹部绘龙凤纹,辅以云纹,足绘凤爪纹,耳部绘缠枝莲和卷草纹。炉内施白釉。

此器有元瓷制作遗风,形制较大,器欠端庄规整,胎骨厚重,有窑裂现象。青花发色灰暗,釉质肥润,器内壁施釉不匀。纹饰绘制精美生动,笔力遒劲,豪放生动,风格朴实。苍龙矫健,飞凤轻盈,龙凤相拥,并伴以祥云萦绕,寓意吉庆祥瑞,幸福和平,“龙凤呈祥”图案,为明清官窑瓷器中典型纹样之一。

洪武官窑瓷器,上承元代,下启永宣,以古朴粗犷,气势雄浑为主要特征,同时也显示出趋于简练,纹饰图案向文人画文雅韵致的方向发展。洪武时期烧造的青花器有碗、盘、瓶、壶等,炉十分罕见,故此器弥足珍贵。

李朝青花龙纹罐

高51.6厘米

罐直口、粗颈、圆肩,下腹渐收,圈足内折。口沿弦纹两道,颈部有变形莲纹和回纹,腹部绘两条穿花龙,上下饰如意云头纹瀚海水波涛纹。胎体厚重,有较多开片,青花呈灰蓝色。该瓶纹饰明显受到中国的影响。

青花携琴访友图罐

陈设品

高35.5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19.8厘米

罐直口,圆唇,短颈,圆肩,肩下渐收至足。通体青花纹饰,颈部为回纹,肩部为钱纹锦地海棠式开光内绘折技花卉纹,腹部主题纹饰为高士携琴访友图,画面云雾缭绕,似天上仙境,意境深邃,人物描绘惟妙惟肖,生动传神。近足处绘蕉叶纹。

器胎体厚重,釉面肥腴,青花色泽浓重深沉,画风淋漓奔放、纵横豪肆,纹饰布局错落有致,为明代民窑的代表作。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云:“明瓷之画也,用笔粗疏而古气横溢,且有奇趣。其地之色釉浓厚深穆,却非后来所有。”

青花山水人物图净水碗罐

明 崇祯

高15.3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7.9厘米

唇口,圆腹下敛,高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绘山水人物故事图。图画旁长方形开光内青花隶书:“大明国江西道南昌府南昌县,信士商人萧炳喜助净水碗壹付,供奉萧公顺天王御前。崇祯拾贰年仲秋月吉立”五行四十四字。此器青花色调鲜丽明快,制作精致,为崇祯民窑青花瓷的上品,且有确切纪年款,是明崇祯青花瓷断代的重要标准器。

青花松鼠纹多棱瓷罐

明 天启

香港海关截获走私文物,1990年归还

高20厘米

“五良太浦吴祥瑞造”青花人物花熏

通高14.2厘米、口径8.2厘米 日本制造

这件花熏为圆口,卧猴狮钮、镂空圆盖,六棱形、底部青花款署“五良太浦吴祥瑞造”。六面都用青花绘人物花鸟,人物宽袍大袖,具有明显日本风格。五良太浦是日本伊势松坂人,明正德初年(公元16世纪初)随日本僧人了庵来中国学习制瓷技术,取中国名吴祥瑞。公元1513年回国,在肥田的有田附近开窑制瓷、烧造青花瓷器,从此日本制瓷进入发展时期。他烧制的青花瓷并不墨守中国成法,而有所创造,成为日本制瓷先驱。“有田烧”至今一直是日本的名瓷。

青花八仙葫芦瓶

高58厘米、口径6.4厘米、足轻19.2厘米

葫芦是中国道教的用品,既可装水,也可装药。此瓶小口、束腰、平底,上部呈圆形,下部呈四面形。上部纹饰除飞行的仙鹤外,还有八卦符号。下部四面有八仙形象:张果老手持鱼鼓、吕洞宾手持宝剑、汉钟离手持扇子、铁拐李手持葫芦、曹国舅手持阴阳鼓、蓝采和手持横筒、韩湘子手持花笼、何仙姑手持笊篱。画风生动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明中后期,皇帝多信奉道教,尤以嘉靖和万历皇帝最为迷恋。从而,与道教内容有关的器物和织绣用品层出不穷。

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

陈设品

1955年北京东郊出土

高46厘米,口径19.8厘米,底径24.8厘米

这件五彩瓷罐,天地式盖,宝珠形钮,圆唇,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内圈足,底部书“大明嘉靖年制”款。肩部绘莲瓣纹一周,腹下部绘蕉叶纹一周,罐盖和腹部以多色釉彩描绘出荷花、水藻和游鱼等图案,鱼戏水草之中,怡然自得。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成化斗彩的工艺成就基础上,又发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秾艳热烈,填笔简朴自然,曾盛极一时。嘉靖官窑五彩器的盛行,可能与嘉靖皇帝本人尊崇道教、深信五彩辟邪有关。据《明史》记载,仅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就在景德镇御窑烧造供内廷醮坛用的瓷器3万件。

这件大罐的肩部绘莲瓣纹一周,腹下部绘蕉叶一周,腹部绘荷花、水藻、游鱼,整体图绘疏密有致。底部用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明代继各种单色釉成功之后,斗彩、五彩相继大放异彩,嘉靖五彩较前代更加光影夺目。五彩纹饰多以青在为底色,再加红、黄、蓝、绿、紫五色。不过根据图纹需要,五色不定俱全。五彩瓷可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前者亦称之为斗彩,是经两次烧制而成;后一种则是青花和五彩同时上釉,一次成器。这件五彩鱼藻纹罐届青花五彩工艺,是明代影瓷中的精品。

嘉靖成化斗彩花蝶纹罐

罐高9.3厘米、口径7.4厘米、足径9.4厘米

这件瓷罐,直口,丰肩,扁圆腹,圈足,底款为“大明成化年制”。以青花、红、黄、绿、赭组成斗彩,图案为花卉,其间数只彩蝶飞舞。

明代成化时期的斗彩,是与宣德青花齐名的明瓷中的代表作。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彩色瓷工艺。在明代一般称为青花五彩,其制法是先在胚胎上画好青花图案,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在留出的空白处用彩料填绘,再放入烘炉中低温烘烤,即成斗彩。特点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釉争奇斗妍,故后人称为“斗彩”。

斗彩在明朝宣德时开始出现,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成就最突出,是彩瓷的新成就。这件花蝶纹罐,色彩明快鲜艳、青花与彩釉交相辉映,艺术效果非凡。《天工开物》中详尽地介绍了当时烧造瓷器的过程与工艺,并且配有图示。

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釉上彩只是略加点缀而已。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静动兼蓄,对比鲜明,既素雅又堂皇,给人以丰富热烈、鲜明清新之感。成化以后的许多陶瓷著作都对成化斗彩盛赞有加。高濂《燕闲清赏笺》用“精妙可人”、蓝浦《景德镇陶录》用“点染生动”来形容成化斗彩,均非常贴切。陈贞慧《鹦鹉啄金杯》形容成化瓷器“淡淡穆穆,饶风致,如食橄榄,颇有回味”。遇到贵客,用成化杯劝酒,“醉眼婆娑,睹此太平盛物,不胜天宝琵琶之感”。

据说万历皇帝就对成化斗彩杯爱不释手,那时的“成杯一双,值钱十万,当时已贵重如此”。在如今更是难得,早已成为收藏界的宠儿,价格不菲。这件花蝶纹罐,器型小巧、雅丽精致、描画生动,是成化斗彩瓷器中的精品。

甜白釉暗花三系罐

高9.4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14.3厘米

这件甜白釉瓷罐,直口、短颈、丰肩。肩部堆贴三个海棠花形托饰,每托各附一个圆形系。腹部圆满壮硕,刻有浅浅不易见的缠枝莲纹饰。器型敦实稳重,胎体洁白细腻,白釉莹润光洁。这是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的白瓷产品。

“甜白釉”实是“白釉”,在“白釉”的生产过程中把铁的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又在脱胎、半脱胎的洁白胎体上施纯净的透明釉,经高温烧制就能使“白釉”更加诱人,被称之为“甜白釉”。明代的“甜白釉”受到后代的极高评价,被称为“甜白”、“堆蜡美玉”、“纯净无杂”、“透亮明快”等等。

甜白釉瓷是在元代枢府瓷的基础上,由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创制的一种高白度瓷器,是在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经高温烧制而成。釉下暗花用肉眼难以看出,但通过侧光、放大镜或者灯光透视等,却隐约可见,使原本单一的白色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变化感,给人以亦幻亦真的感觉,体现了中国瓷器美学从形的体验到神的感受的升华,反映了时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制瓷技艺。由于甜白釉在生产过程中把铁的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就使釉色精细白净,几无瑕疵,看起来非常诱人,因此,有人形容这种瓷器“白如凝脂、素犹积雪”。

宣德青花灵芝石榴尊

高19厘米、口径6.3厘米、底9.5厘米

石榴尊是宣德窑的新品种,它以胎体精细,釉色鲜明而浓艳,造型新颖,装饰生动而影响后代。此瓶的纹饰以灵芝和石榴为主,灵芝代表长寿,石榴代表喜庆,喻意吉祥长寿。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从波斯带回制造青花瓷的上等釉料“苏勃泥青”,从而官窑青花釉料则多以进口料为主。人们发现,使用进口釉料烧制的成品,其色彩更为鲜畅明快,对比性极强。

青花缠枝纹贯耳瓶

高19.7厘米,口径4.8厘米,足径6.5厘米

这件青花瓷,唇口,直颈,颈的两侧有一对相对称的贯耳。丰肩,鼓腹,腹下渐收,高足,底部书“大明宣德年制”款。

一般认为,明代官窑瓷器最好的要数宣德和成化两朝。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评价“本朝以宣(德)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清代梁同书《古窑器考》给明代瓷器评级,也说“首成、次宣、次永(乐)、次嘉(靖),论虽不同,总之,明器无能过宣、成者。”程哲所著《窑器说》也抱有类似观点。

宣德青花所使用的钴料是进口的“苏勃泥青”(宣德之后,“苏勃泥青”来源断绝,改用国产的“平等青”)。这种钴料含锰量较低,因而可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成像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但同时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鲜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形成水墨画般的独特效果,显得深沉雅静、浑融沉着。再加上“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成就了宣德青花在中国瓷器史上的崇高地位。这件宣德青花缠枝纹贯耳瓷瓶是宣德青花的代表作。

缠枝花纹在明代瓷器中运用很普遍。这种以植物为装饰手段的陶瓷器物,显得完整清秀。

青花海水云龙扁瓶

高45.8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14.8厘米

这件青花瓷器,圆口、长颈,扁圆腹,平底,腹的两侧饰满青花海水,各有一条白龙,扬爪腾身,似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颈部饰有卷草纹和缠枝莲纹。此瓶是由景德镇御窑厂制造的。它圆口、长颈、扁圆腹、平底,腹的两面饰满青花海水,各有一条白龙,扬爪腾身,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颈部用青花饰以卷草纹、缠枝莲纹各一道。这是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产品。

明代的制瓷业非常发达,瓷窑增多,所产瓷器品质优良,造型美观,色彩绚丽。自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景德镇珠山麓建御窑(器)厂起,景德镇的地位越发重要,被誉为“瓷都”。高峰时有官窑58座,民窑900多座,市镇绵延十几里,人户超过10万户,其中十有七八从事与陶瓷有关的行业。明万历时人王世懋在《二酉委谭》中记录了当时景德镇的繁荣景象:“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曰四时雷电镇。”景德镇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畅销国内外。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以永乐、宣德两朝最盛。由于这两朝所使用的钴料都是“苏勃泥青”, 釉层晶莹肥厚,色泽浓艳,蓝中泛有黑斑,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颇具水墨画般的美感。永、宣两朝的青花瓷不论是在器型上,还是在釉面和纹饰上都很相近,因此有“永宣不分家”之说法。明永乐、宣德年间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成熟阶段,其产品以造型清秀典雅,胎体薄,纹饰凝重,青花颜色鲜艳而著称于世。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碗

明 洪武

高16.2厘米、口径40.5厘米、足径23厘米

碗直口,弧壁,深腹,圈足。通体釉里红装饰,内口沿绘缠枝灵芝纹,内壁绘缠枝菊花纹,内心为折枝牡丹纹,外口沿为海水纹,外壁为缠枝牡丹纹,胫部绘莲瓣纹,圈足外墙为回纹,外底无釉泛火石红色,

此器形体硕大,造型规整,胎质坚细,釉里红发色偏灰,釉质滋润,纹饰精美,布局严谨,绘制笔法娴熟,线条流畅,为洪武釉里红瓷的代表作。

釉里红缠枝菊花纹玉壶春瓶

明 洪武

高32.1厘米、口径8.3厘米、腹径20.1厘米、足径11.9厘米

釉里红亦是釉下彩,先施彩釉,再挂透明釉,然后一次烧成。彩釉中含有铜(Cu)的成分,烧成后呈红色,故称为釉里红。

宣德霁蓝盘

高4.6厘米、口径19.8厘米、底径12.2厘米

蓝釉单色釉是钴釉的成色,最早在唐三彩中已经呈现,曾偶见单色蓝釉的三彩器。元代则有了真正的单色蓝釉瓷器成品。明代宣德时期,蓝釉瓷器已较为流行,称为“霁蓝”或“祭蓝”。它与“甜白”、“祭红”一样被后人誉为宣德瓷器中的上品。蓝釉的特点是色泽凝重,釉面不流不裂,色调均匀一致。它是在高温条件下一次烧成的,其装饰形式有暗花、划刻花纹,也有用金彩镶边,使之呈现出辉煌的金碧色彩。

五彩云龙纹盘

陈设品

高5.1厘米 口径27厘米 足径15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此盘与崇祯青花龙纹盘(图版106)在造型、纹饰、款识均相同,而以五彩作装饰。装饰正面龙纹最早见于明代嘉靖瓷器,因龙首居中,左右对称,似正襟居坐,又称为“坐龙”,在龙纹中最为尊贵。

五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彩瓷品种之一,明万历时期烧造达到鼎盛,万历以后,五彩渐趋衰败,崇祯五彩瓷并不多见,此器有绝对纪年,故十分珍贵。

青花云龙纹盘

陈设品

高5.2厘米 口径26.8厘米 足径16.5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盘心绘正面龙纹,隙地绘有火珠、勾云纹,外环以“寿山福海”纹,外壁为赶珠龙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甲戌春孟赵府造用”八字二行楷书款。“甲戌”为崇祯七年(1634)。

据文献记载永乐第三子朱高燧于永乐三年(1405)封为赵王,自此赵王藩爵一直延续到明灭亡。故此盘为明代赵王府的定烧用器。所绘龙纹身呈竹节形,角上翘似鹿,面部似马,鬃发匀称地披向两侧,时代特征鲜明。瓷器上装饰正面龙纹始于明代嘉靖,崇祯时期少见。

青花山水人物图净水碗

陈设品

高15.3厘米 口径19.3厘米 足径7.9厘米

碗唇口,圆腹下敛,高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绘山水人物故事图。图画旁长方形开光内青花隶书:“大明国江西道南昌府南昌县信士商人萧炳喜助净水碗壹付,供奉萧公顺天王御前。崇祯拾贰年仲秋月吉立。”凡五行四十四字。山水人物图背景上画太阳纹,寓有指日高升之意,是明代清初瓷器上典型的装饰图案之一。

吴长元《宸垣识略》记,萧公堂在北京前门打磨厂,明万历三年建,内刊洪都乡祠,所居均为江西人。萧公据说是鄱阳湖神。崇祯拾贰年即公元1639年。此器工丽的绘画,鲜丽明快的青花色调,制作精致,为崇祯民窑青花瓷的佳作,有确切纪年款,是明崇祯青花瓷断代的重要标准器。

净水碗因用以盛圣水而名,多作为佛前供具,又称为“海灯”,明代崇祯时期创烧,一直延续到清代康熙时期,顺治朝最为流行。净水碗原配有托座,但多已散失,器座其形制称为“号筒尊”或“洗口兽耳瓶”。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定烧供器的风气颇为盛行,器身多书有供奉者的姓名、身份、烧造年代以及祈福求祥的吉语等,装饰多为山水人物、云龙纹等,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青花潘斌绘人物纹笔筒

陈设品

高19.6厘米 口径20.5厘米 足径19.5厘米

器呈直筒形,直口,深腹,平底。通体青花纹饰,绘人物故事图。妇人站于庭院内,眺望远方,一童子乘于龙上,萦绕祥云。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化为龙,童子乘龙寓意科举通过最后一关,高中状元。状元及第图寓状元得中,仕途畅顺。画面旁书有“己卯秋日于如意轩写,潘斌”题记。己卯年为崇祯十二年(1639)。口沿处刻划缠枝栀子花纹一周,胫部刻水波纹一周。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1628—1644)在位其间,正处晚明多事之秋,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处于停废状况,故传世或出土署崇祯年号款的官窑瓷器很少,民窑的制瓷工艺也渐衰落。

瓷质笔筒始见于三国两晋时期,有青釉制品。明代瓷制笔筒流行于明末崇祯时期,多以青花瓷为主。此器胎体洁白致密,青花色泽浓淡,层次分明,人物形神俱佳,栩栩如生。纹饰构图疏密得体,景物错落有致,颇得章法。笔触运用自然灵活,渲染皴擦,宛如一幅感染力极强的中国水墨画,是崇祯时期少见的佳作。有确切纪年,是崇祯瓷器断代研究的标准器。

黄地素三彩双龙戏珠纹盘

陈设品

高3厘米 口径18厘米 足径11.8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通体以黄釉为地绘素三彩纹饰,盘心绘双龙戏珠纹,双龙奔腾,追逐一颗火焰宝珠,外壁绘折枝花卉纹,外底黄釉地双圈内青花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素三彩的釉彩以黄、黑、白、紫为主,不用红彩,冷色调且素雅,故称“素三彩”。万历素三彩器有多种色地,有黄色、茄皮紫色为地,造型有盘、碗、炉等器物。此种黄地绿紫彩双龙戏珠盘,自万历朝始有,成为固定式样,历代相袭,清代康熙至清末宣统官窑均有烧制。

青花海水红彩龙纹盘

陈设品

高4厘米 口径20厘米 足径11.6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器青花红彩纹饰,青花绘海水纹,红彩绘龙纹,汹涌澎湃的海水泛起朵朵白色的浪花,九条形态各异的红彩蛟龙闹海,飞腾其间,勇猛矫健,有叱咤风云之势。外底双圈内青花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青花加红彩装饰是明清瓷器品种之一,始于明代宣德年间,其制作工艺是在烧制好的青花器上,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红彩辅以描绘纹样,低温烘烤而成,在青花的衬托下,矾红彩愈显艳丽夺目,极富装饰效果。万历青花红彩器有碗、盘、杯等,多署有官窑款识。

五彩张天师驱五毒图盘

陈设品

高3.1厘米 口径16厘米 足径9.5厘米

盘口微撇,浅弧壁,平底,圈足。通体青花五彩纹饰,盘心绘张天师驱五毒图,张天师骑异兽持剑,周围绘蟾蜍、蝎子、蛇、蜈蚣、壁虎五毒,辅以松树、花草、山石纹等。内壁绘折枝花草纹,外壁绘五毒图,间以花草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五毒”又称为“五毒符”。据民间风俗说法,用刺绣、贴花等方法做成“五毒符”的肚兜、马甲等,佩带在孩童身上,可以除魔避邪。此外,在建筑、陶瓷上装饰“五毒图”,有驱邪镇恶的寓意。张天师即张道陵,西汉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实际创立者。随着道教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作为道教祖师爷的张道陵也逐渐被神化,将张天师奉为降妖伏魔、避邪驱凶的神明、镇宅的保护神。此盘器形小巧玲珑,色彩浓重艳丽。

五彩仙人渡海图碗

陈设品

高6.8厘米 口径15.5厘米 足径5.7厘米

碗口微撇,深腹,弧壁,圈足。通体以青花五彩为饰,内心绘正面龙纹,内口沿折枝花草纹,外口沿绘缠枝如意纹,外壁绘仙人渡海图,远方群山,祥云缭绕,祥鹤高翔,瑞鹿栖于岸际,仙人足踏滚滚海浪而来,描绘出天外仙境。足墙绘卷草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此碗为万历五彩瓷的代表作,胎体轻薄,画面构图饱满,线条粗犷,红黄绿诸色纯正,对比强烈,加之浓艳的青花相托,更显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五彩穿花龙纹蒜头瓶

陈设品

高42.8厘米 口径7.2厘米 足径15.2厘米

瓶蒜头式口,长颈,垂圆腹,圈足。通体绘五彩纹饰,口沿绘忍冬纹并青花横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口部绘缠枝莲纹,颈部绘古树、飞鸟和飞蝶纹,肩部绘折线纹内绘花朵纹,腹部绘穿花龙纹,足墙绘回纹。

蒜头瓶是秦汉时期典型的陶器造型,因瓶口似蒜头形而得名。瓷质蒜头瓶,在隋唐以前不多见,明清时期流行,明万历时期烧造较多,有青花、五彩、蓝釉、酱釉等品种。彩瓷装饰纹样有人物、龙凤、瑞兽、荷塘鸳鸯、花卉草虫、缨络纹等。陈浏《陶雅》评万历彩瓷道:“万历彩画自不如成化之工,要其颜色深厚,画笔雄健,亦迥非后世所及。”此瓶展现出万历五彩器浓翠红艳,纹饰繁密的艺术风格。

青花鱼藻纹盘

陈设品

高3.5厘米 口径18厘米 足径10厘米

盘撇口,弧壁,圈足。通体青花纹饰,内底、外壁均绘鱼藻纹,承袭明代初年的鱼藻纹样,绘有鲭、鲌、鲤、鳜鱼纹,游鱼觅食于水藻间,各显其态,生动自然,外底青花方框内书“德化长春”,外围以“万历年造”八字篆书款。

青花双龙戏珠纹委角长方盒

陈设品

高10.5厘米 口径24×11.5厘米 足径19.5×11厘米

盒长方形,委角,子母口。通体青花装饰,盖面绘双龙戏珠纹,辅以江芽海水纹。盖外壁和盒身绘缠枝花卉纹等,口沿绘回纹,外底长方形框内青花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盖盒在明代万历朝较为流行,式样繁多,造型别致,有长方形、扁方形、条形、圆形、椭圆形、扇形、桃形、正方形、银锭形、菱形、串铃形、套盒等,按用途可分为果盒、文具盒、笔盒、调色盒等。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杂具条记:“印盒巨者,圆径或七八寸,长方形者尤巨,乃当时钤御玺之用也。盖绘龙形,云霞缭绕上方,珍品自殊凡近矣。”故此长方盒应为御用印泥盒。其形制古朴,青花料选用“石子青”,色泽蓝中闪灰,纹饰繁缛,为万历青花的代表作。

青花龙凤纹圆盒

陈设品

高23.5厘米 口径28.5厘米

盒圆形,子母口,圈足。青花装饰,主题纹饰为龙凤纹,辅以折枝花卉、火珠纹。外底青花方形双框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框外围以如意云头纹。

万历瓷盒造型丰富,尺寸不一,最大的口径可达一尺,最小者口径只有斗寸左右。装饰纹样以龙凤纹为主,也有花鸟、草虫、钱纹锦地等。传世品盖多散失,此器保存完好,故弥足珍贵。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清雍正瓷器精品欣赏


据清宫内务府《活计清檔》的记载,造办处在康熙朝成立,至雍正时期运作机制逐渐步上轨道。造办处承做的皇家用器,每一件文物的产造,皆需经过「呈核再做」的程序,即使如此,当装饰纹样或器形不符合皇帝期待时,整件文物必须重新进行修改、调整与再制。因此经由造办处承造的皇家用器,充分地反映出皇帝的艺术品味。

在雍正皇帝的眼中,造办处的造作应该具有「内廷恭造式样」,应该和一般民间文物有所区隔。两岸故宫典藏雍正年款的文物甚丰,此次展览挑选其中精品,包含瓷器、珐琅、玛瑙、漆器、玻璃器与松花石砚等,从皇权象征、吉祥寓意、文人雅趣、仿古创新和东西洋异趣等五个面向切入,归纳雍正时期皇家用器的特色。

一、皇权象征

自古以来,皇家用器即具有承袭正统与展现王治的象征。对于继位存在合法性争议的雍正皇帝而言,产造象征皇权的文物,更成为宫廷造作的重要目标,其中以龙纹最具有代表性。

清 雍正 红地白龙海水纹盖罐

清 雍正 铜胎画珐琅黄地牡丹纹蟠龙瓶

二、吉祥寓意

「盛世太平」和「山高水长」是祈求国祚绵延的象征,「福寿康宁」和「子孙万代」是美好人生的祝祷,在雍正皇帝的倡导下,吉祥寓意成为皇家用器上流行的装饰母题。

清 雍正 瓷胎画珐琅蓝料山水碗

三、文人雅趣

早在亲王时期,雍正皇帝就深具文人涵养,登基为帝之后为了使吉祥寓意不俗,遂在装饰题材或器形上,加入松、竹、梅等文人喜爱的元素,在皇家气势中同时融合了文雅气息。

清 雍正 松花石竹节砚

四、仿古创新

雍正时期的皇家用器,无论模仿自古代文物的器形,或在釉彩和纹样上融合新与旧的元素,或利用新质材和新技法重新诠释旧意象,都直接反映出从传统中创新的风格。

清 雍正 仿龍泉窑凤尾尊

清 雍正 仿钧釉兽耳弦纹瓶

清 雍正 仿哥釉古铜纹方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雍正 玛瑙碗

五、东西洋异趣

来自欧洲的西洋文明和来自日本的东洋趣味,都带给雍正时期的宫廷造作一股新动力,在东西洋新概念、新技法和新装饰纹样的交流下,使宫廷文物的产造呈现出更丰富多元的面貌。

清 雍正 铜胎画珐琅玻璃天球冠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雍正 绿地粉彩描金堆花纹六角形瓶 上海博物館藏

清 雍正 粉彩镂空团寿字盖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雍正 描金彩漆包袱式纹长方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雍正 铜胎画珐琅缠枝莲纹六孔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雍正 仿汝釉瓷五管瓶

民国瓷器精品及图片欣赏


在中国陶瓷历史长河中,民国制瓷艺术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有其相当独特的成就,较之前代毫不逊色。而此时创造的别具一格的瓷上文人画风, 首次把文人画的意境和追求带入其中,给晚清僵化没落的粉彩艺术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创造出多元化、多格局的新意境,对后世瓷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期为您呈现的即为民国瓷器精品系列,敬请预览。

民国 王步绘青花花鸟笔筒

款识:“家藏”、“王步”款

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竹溪,晚年作品常署:“陶青老人”,江西丰城人,善画青花,笔意精妙,生动传神,有“青花大王”之美誉。他技艺斐然,精于青花、粉彩、矾红瓷艺创作,作品风格迥异,无论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一不精,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步天下,成为中国瓷绘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在瓷器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开启了一代新风。

民国 粉彩花神图橄榄瓶

款识:“静远堂製”款

瓶身绘花神出行图。众仙面目清秀,质感逼真,衣饰之华丽与百花相辉映。其设计独具匠心,颇见柔美之姿。此瓶造型秀美,色彩艳丽,纹饰精细。花品即人品,使文化内涵直观具象。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44,图3

民国 粉彩携琴访友图橄榄瓶一对

款识:“慎德堂製”款

此对瓶纹饰为携琴访友图,高士漫步山林,童子抱琴跟随,两瓶纹饰一致,唯画面相对。人物神态生动飘逸,层次感极为丰富,画工流畅,意趣高古,尽显民国文人情怀。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78,图41

民国 粉彩人物故事撇口瓶

款识:“洪宪年製”款

拍品描绘人物故事图,人物神态淡定沉着,衣饰设色柔和,画工精细,线条流畅自然,从人物的神情到衣冠发髻描绘的都惟妙惟肖,是难得一见的民国粉彩瓷器精品。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26,图26

民国 粉彩人物长颈瓶

款识:“大德堂製”、“张玉藩写”款

张玉藩,民国时期製瓷画名家,所绘图案莫不令人感同身受。拍品画面精细,仕女姿态优雅,服饰华丽,表情惹人怜爱。大德堂款识最早见于清康熙时期,其意取《管子·立政》:“君之所慎者四,一日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意指品德高尚。民国时期署此款的器物多为高档的陈设用瓷。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62,图37

民国 墨彩春农灯笼瓶

款识:“居仁堂製”款

“居仁堂製”款瓷器是郭葆昌邀集了清朝御窑厂的各路高手,由著名陶瓷家鄢儒珍负责,製作的一批高质瓷器。同时郭葆昌在景德镇利用职权也为自己烧製了一些同类器,这些瓷器和“居仁堂製”款作品统称为“洪宪瓷”。其胎质白润,绘画细腻,玲珑轻巧。此瓶作灯笼形,瓶腹绘春农图,构图饱满,画艺娴熟。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222,图53

民国 珐琅彩事事如意观音尊

款识:“洪宪年製”款

此瓶为民国珐琅彩器,瓶身绘珐琅彩柿树,硕果累累,其上有喜鹊停驻,寓意“事事如意”。绘画栩栩如生,色彩华丽。雍乾之后,彩瓷发展当以民国初年为新典范,彼时佳料为之成胎,良匠为之彩画,所出之作水平甚高,故本品实属一件民国珐琅精品。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74,图40

民国 黄地轧道粉彩开光花鸟梅瓶

款识:“静远堂製”款

此对瓶形製端庄秀美,器身作黄地轧道绘皮球花,瓶腹开光绘花鸟纹,生动自然。民国粉彩与传统粉彩相比,在造型、线条、色彩、光彩、意境等方面,吸收了近代画的技法,实现了“瓷”与“画”的完美结合。瓶底施松石绿釉,以红彩书“静远堂製”四行二字篆书款,此款为民国总统徐世昌专用。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66,图9

民国 墨彩秋山行旅图观音瓶

款识:“洪宪年製”款

民国时期瓷器烧造品种丰富,种类多样,装饰华丽。拍品为这一时期文人雅製彩绘山水佳器,瓶作观音式,线条优美,通景描绘溪山行旅图,远景为巍峨的群山,中景为苍松翠柏掩映下的亭台,近景为行旅士子。绘画题材与技法使用皆体现出浓厚的文人意蕴,描绘技法细腻自然,施彩妍美,设色淡雅隽永,有超然尘外之趣。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206,图49

民国 粉彩山水景致棒槌瓶

款识:“洪宪年製”款

棒槌瓶以其瓶腹平缓甚为适合展示瓷画之美,故广为流行。拍品挺拔俊秀,器身绘空山幽居图,画中山石层层皴染,庐舍数间隐于其中。又见江岸蜿蜒,天际流云迤逦,意境深远。画面极富立体感,不失为文人雅士案几上之文房清玩。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58,图7

民国 粉彩东坡观砚棒槌瓶

款识:“怀仁堂”款

拍品绘东坡观砚图,描绘细腻生动,神态惟妙惟肖,深得乾隆粉彩之遗韵,体现了民国文人典雅的审美品位。民国时期堂名款一般分为三种:达官贵人专用瓷、彩瓷名家製品与瓷器商号。民国署“怀仁堂製”者均为高档陈设瓷及少量生活用瓷,釉质细腻,釉色莹润,底款书写工整,堪称民国瓷之珍品。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96,图18

民国 粉彩婴戏耄耋图撇口观音尊

款识:“洪宪”、“作”款

题识:子多瓜前猫舞蝶 乐集徜徉结胜游

拍品以粉彩绘累累硕果,孩童嬉戏,蔓叶不绝,绵延滋长,有子孙昌盛、多子多福之吉祥寓意,猫扑蝶舞寓意“耄耋”,意指长寿。拍品以传统吉祥纹饰组合入画,纹饰与寓意完美结合。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92,图45

民国 粉彩花鸟小天球瓶

款识:“敬畏堂製”款

瓶身外壁绘花鸟纹饰,花朵绽放,枝叶延展,三鸟嬉戏期间,图案分布疏密有致,画意生动鲜活,整器清新淡雅,画艺非凡。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06,图21

民国 粉彩青白鲤鳜棒槌瓶

款识:“慎德堂製”款

瓶外壁绘青白鲤鳜,众鱼逍遥,浮萍点缀,享受在水之乐。其画笔精美,于细腻之中见豪迈之气,设色淡雅而质感逼真,游鱼之乐,随笔而至,此绝非庸手可为。其构建之意境为人所喜,传达出寄情自然之文人性情,体现了民国瓷器在瓷艺审美当中所追求淡雅清新之风格。

历代钧窑瓷器精品欣赏


冯先铭《中国陶瓷》一书中提到:“均瓷的烧制更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是唐代均窑在何处?唐均又是什么样?无人知晓。唐玄宗李隆基“赏其精美、喻起峻险、示其独秀、惊起易变”到底是不是指的是唐均釉,也有人质疑。现代有人收藏有“唐均釉”,描述其特征为“唐均皆为蓝色釉,同样是以釉面有蚯蚓走泥纹为特征。胎色深褐,胎体厚,饼式底,全裸釉,四周上部和下部各有怪兽贴在器壁上。这些器物大多为祭祀用品。”这种说法也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唐均釉还是一个迷。

在大英博物馆Room33,陈列着世界上收集最全、最精美、展览最丰富的中国瓷器,总共有1700多件展品,时间垮度从公元3世纪到20世纪,一些展品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件,它包括中国五大名窑中的全部:汝窑、官窑、钧窑、定窑和哥窑。

大英博物馆藏品中有不少钧窑、钧釉器物,逐步上一些供大家鉴赏学习。

北宋:

宋官钧烧造时间很短,大约在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烧造品种丰富多样,但是烧造数量不是很多。

宋官钧器型基本上仿自古代青铜礼器,所以造型古朴典雅。宋官钧的胎质并不精细,通常泛出灰色,甚至褐色,但是胎质坚硬,叩之有金属声。施釉一般及底足,很少露胎。宋官钧为多次施釉,釉层较厚并且平静肥腻,有些情况下有流淌现象。宋官钧有五大特征:(1)蚯蚓走泥纹。宋官钧在上釉前为了避免瓷坯在高温烧造成破裂或变形,只用较低温度素烧坯体,以便于挂厚釉。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釉质流入孔隙填补裂痕,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隐纹,如象蚯蚓在泥中游走,因此称为蚯蚓走泥纹。传世器形较大的器物无一例外有这种现象。

(2)龟裙色。宋官钧器物底部涂以芝麻酱色釉,釉上聚集一块块不均匀的蟹甲壳色青釉,或称龟裙色,这是介于蓝绿之间的釉块。是否有龟裙色也是鉴定真假宋官钧的重要依据。(3)棕眼。棕眼原本指动物表皮粗糙的毛孔。借喻到瓷器上指釉表皮细密的小坑点。宋代钧窑大多数都有棕眼的现象。(4)数字。宋官钧刻有一到十数目字,数字越小,器物越大。宋均刻款都在素胎成型时刻划,然后再抹一层芝麻酱釉;而仿品大都先抹釉后刻款。(5)宋官钧还有一种特质,那就是迸音。它见水以后,会发出一种奇特的开片声音,夜深人静时,似乎可以洞穿心腑。宋民钧以及后代仿钧窑,没有见到这种现象。

宋民钧烧造时间很长,从北宋初年一直到北宋末年。在河南省禹县、临汝、宝丰、郏县、鹤壁、辉县、林县、安阳、新安、宜阳、河北磁县、山西浑源、内蒙包头、浙江金华均有宋民钧窑址发现。

宋民钧主要是碗、盘之类的生活日用瓷,虽然偶尔也生产陈设瓷器,但是造型靠近日常器皿。宋民钧的胎质相差较大,有的叩之有金属声。有的则声音沙哑。但是,总体品质是胎质粗松。宋民钧施釉一般不及底足,露胎较多。宋民钧没有蚯蚓走泥纹、不刻数字、没有龟裙色,有棕眼。在釉色上反差较大,并且红、紫色较少。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钧瓷著称于世,传世不多,评价甚高,民间历来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它属北方青瓷系统。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晚期,其黄金时代大约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即1101~1125年),以后历代都有仿造。它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钧窑瓷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其区别于其他青瓷的一大特色。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两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钧窑瓷的胎质虽不精细,甚至胎色泛灰,深色者几乎呈褐色,但胎骨坚硬。釉色为多次施釉,釉层肥厚、平静腻润,并时有流淌现象,且釉面常有扭曲的蚯蚓走泥纹。当时,宫廷除烧造少量的碗、盘等日用生活器皿外,大多烧造御用瓷,器型规整严谨,比例协调合理,重心或多或少有下坠感。总体来看,宋代钧窑瓷器古朴典雅,规整大气,釉层肥厚而平静,窑变丰富而协调,犹若贵妇人般的雍容华贵。

元代:

元代仿钧瓷器以碗、盘、炉为主,不见盆、奁、洗、尊等陈设物件,多为民间日常生活用品。胎体修胎较粗糙,不规整,工艺不精细,胎质粗松,瓷土杂质多,淘洗不纯净,瓷胎烧成温度较低,叩之声音沙哑,个别的因为叠烧,碗内心亦露胎成素烧圈。底心多露胎且有明显凸起的鸡心点。釉面多棕眼,光泽较差。釉色单一,仅见天青,天蓝两种,施釉不到底。

明代:

5、明代景德镇官窑仿钧瓷

明代仿钧釉主要是江西景德镇官窑、江苏宜兴和广东石湾。江苏宜兴的仿钧釉称为“宜钧”,广东石湾的仿钧釉称为“广钧”、“泥钧”、 “软钧” “纱钧”。

明代景德镇官窑仿钧瓷主要在宣德年间。传世品有炉、盘、碗。炉胎骨厚重,器内施白釉,外壁挂玫瑰紫色釉。碗均为浅式,口外撇,里外施紫红色釉,底部无釉,修胎留有旋纹,圈足平削。盘,敞口,圈足,内外施玫瑰紫色釉,外底无釉,釉面泛橘皮纹。明代仿品只注重釉色,造型为明代官窑瓷器典型样式。

元、明:

清代(乾隆):

清代景德镇官窑仿钧瓷主要集中在雍正年间,嘉庆、光绪年间也有仿钧瓷。清代雍正七年,恢复了钧瓷的制作,一是仿北宋红釉,底部无釉,二是以天蓝,月白为主,雍正官窑仿钧瓷大多有篆书刻款,较易识别。但如果不落款的仿钧器要仔细鉴别。其造型和釉色虽乱真,但雍正仿钧瓷器的红釉,釉色较淡而且较薄,有的器物在凸现的出棱部位能看到白色胎骨,其底部虽大多涂有一层黑色釉汁,但胎土却为白色,更为典型的是不见蚯蚓走泥纹。清代后期的仿钧瓷普遍演变成为窑变釉,釉面变化丰富,奇状惊人。光绪时有仿钧瓷鼓钉三足洗和碗,但是釉色以天青色为主,没有红斑和紫斑。

明清青花瓷器精品图片欣赏


青花瓷是一种运用天然钴料为色料,在瓷胎上用笔描绘纹饰,再聚透明釉,最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青花具有中国国画的笔致韵味。青花的魅力在于瓷质细洁而色白,釉下彩的蓝色彩绘,幽靓苍翠,图案装饰雅俗共赏。青花装饰主要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点线等笔法来表现各种艺术意境,一笔之下有刚柔、虚实、浓淡、轻重之变化,运笔之法有中锋和顺、逆、拖、擢等。

清代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双耳六方瓶

青花装饰构图注意水路变化,即掌握整体黑白效果,大小块面及纹样组合的黑白空间。空间的疏密大小,也就是相对地由纹饰的疏密大小来决定。把非纹饰部分的白地,看作与纹饰部分同样重要的因素加以对待。

清乾隆青花龙纹天球瓶

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唐代巩县窑,随着巩县窑的衰落而暂时中断。直到元代青花瓷烧制技术在景德镇重新放出光芒,胎洁釉润,青花色泽艳丽夺目的成熟元青花瓷出现,至明清两代则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清乾隆青花春耕图双蝠耳大扁壶

由于绘画钴料的不同,绘画题材的不同和绘画笔法的不同,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双如意耳大扁壶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清乾隆青花穿花龙纹天球瓶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龙凤争珠图双龙耳扃壶

清乾隆青花双耳扁瓶

明永乐青花云龙纹抱月瓶

清雍正青花缠枝花卉纹蒜头瓶

明宣德缠枝花大梅瓶

明永乐清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

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清雍正青花缠枝莲纹长颈瓶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花觚

清乾隆青花八吉祥纹贲巴壶

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蝠纹花口瓶

清乾隆青花寿山福海纹花口瓶

粉彩瓷器特征及精品欣赏


粉彩瓷,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粉彩瓷一直被视为拥有最动人颜色的瓷器,颜色粉润如玉,色泽粉化,逸丽清秀。粉彩瓷始于康熙,雍正年间发展到高峰。粉彩瓷的制作流程复杂细致,大致为先在素胎上罩透明釉再入窑烧制,烧成后再在瓷胎上进行绘画,二次入窑烧制而成。采用的画法既有严整工细刻画微妙的工笔画,又有渗入淋漓挥洒、简洁洗练的写意画,还有夸张变形的装饰画风。

粉彩婴戏双凤耳大瓶

粉彩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得皇宫贵族的喜爱,它的颜色柔和淡雅,做工精细工整,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风貌特色。它的装饰方法以画花为主,还会有少量的划花和画花、堆花和画花、镂花和画花相结合的装饰方式。

一、粉彩瓷纹饰

纹饰多绘团花、团蝶、八桃蝙蝠、过枝花卉、水仙灵芝、仕女、麻姑献寿、婴戏等,纹饰明显疏朗、规整。仕女幼童人物较小,面目清秀,或有疏简的山石树木等背景,或留较多的空白。较多地使用“金红彩”,精细之作还在纹饰上方用墨彩行书题相应的诗词歌赋,并绘红色迎首或压角章,显露出当时社会文人的儒雅之风。雍正粉彩官窑器多数有“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民窑器一般是有自己窑口的名字或者独特的图案标记。乾隆时期粉彩在雍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且在制瓷领域比重很大。

蓝地描金开光粉彩山水兽耳瓶

二、粉彩瓷工艺

粉彩瓷工艺轧道开光的出现,使得清朝的富丽繁缛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后世的粉彩瓷艺术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轧道开光是指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且多和开光一起使用。到了嘉靖时期,陈设器、文房用具、日用器皿以及五供和法器等轧道开光工艺都十分常见,装饰技法方面也是沿袭了前朝的风格,既有“百花不露地”的,也有彩地轧道开光的,可以说是精细至极了。

三、粉彩瓷装饰题材

粉彩瓷装饰题材绘画方面中人物、山水、花鸟都是比较常见的,纹饰方面中一般是以龙、凤、花卉、松、竹、梅等为主,还有沿袭前朝的纹饰纹样的比如宝相纹、缠枝莲等,也有人物、民间故事和文字诗词等题材。今天我们主要讲述粉彩瓷的人物题材方面。

黄地开光粉彩山水人物纹四方茶壶

首先,人物方面是以绘画装饰为主的,一般都具有自己的情景或者故事,都是从中国画方面照搬下来的。人物画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

人物画画派被分成两组风格,一个是写实派,一个是写意派。写实派的画从表面看,是一个古典和传统的样式,从艺术形态上来看属于具象艺术,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写意人物画中写意人物一般使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着重作者的情感表达。如果说写实人物画的艺术形态是具象的表达,那么写意画就是抽象的表达。

粉彩开光人物茶壶

粉彩瓷人物瓷既有写实的也有写意的,丰富靓丽的颜色使得整个人物画的画面变得更加具有故事性,并且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在古代人们对于写意画派非常喜爱。写意人物画大致可分为写意线描、写意着色、大写意三类。写意线描是写意人物画的重要基础专业课,也是可独立运用的表现形式。写意着色,是写意人物画最常见的也是最常用的形式,是在写意线描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笔墨方法的训练,但重点应放在用色课题上。写意着色可从着色兼工带写入手,并逐渐放开用笔而进入一般着色意笔。大写意,是最大限度发挥写意人物画技法特性、相对难度较大的一种形式,一些传统的简笔、泼墨、泼彩、泼水等技法都可在大写意的大笔挥洒之中得到充分运用。在写意画中,通过画的立意叩动欣赏者的情意,产生回味不尽的画意是成败的关键。

瓷器图文赏析杂议


明清瓷器,讲究的是“工”,这“工”体现在刻、雕、绘、写,常让藏者长见识,其文化含量极为丰富。连常见的青花缠枝莲图,也寓意为“清廉”,其他图案文字更需玩味一番方解其意。

我曾购得一件文房用品,初以为是德化白瓷印盒,上手打开一看方才明白是一只砚台。盒盖刻有一幅花鸟图,莲枝、莲叶、莲花、莲蓬,间有鹭鸟一只,舒翅引颈,一派生机,旁题四字“一路连科”,通过鹭鸟和莲棵、暗喻科举制度下文人学有所成,科举中试。联想到收藏的一对光绪青花小碗,精工满花,也是鹭鸟莲花图,碗底心题有四字“一路连升”,自然是官场恭维之语。此类图文明清以来极为流行,清代尤甚。如鸡冠花旁,再画一只大公鸡,暗喻为“官上加官”。画一猴子,上有蜜蜂翻飞,暗喻为“封侯图”,如把猴子画在马上,寓意为“马上封侯”,升官在即。解读这类画面,可以了解明清官场污浊之气。这类画面可用一个字形容“俗”。

第二类图案即为文人画,或反映文人的崇尚与追求,如高山流水,伯牙携琴访友图;暗示知音难觅的清高和孤傲;如羲之爱鹅图,以衬托文人对王羲之一代书圣的仰慕之情;如渊明赏菊图、高士垂钓图,这类图案均以文人雅士为对象,直抒当时文人胸臆,画面清雅,画工精细,寓意耐看,至今为藏家追捧,这类画面可用一个字形容“雅”。

第三类图案反映民俗的、富有生活气息;常常是几笔勾画,却生动异常:如童子蹴鞠图,几个童子争抢着当时的足球忘情玩耍;如童子风筝图,长长一线牵着空中的风筝;童子对弈图,神态专注地在棋盘上落子。麻姑献寿图,达摩面壁图,魁星点斗图,渔樵耕读图,牧童归来图等等,这类图案画工简洁,粗中带细,神态鲜活,一般刚进入收藏领地的人尤为喜欢,这类画面可用一个字形容“趣”。

第四类为文字,一种是经典文字:如蝇头小楷书写苏东坡的“赤壁赋”、“朱子家训”,等,虽篇幅较长,却字字工整,或写于瓶,或写于盆,或写于笔筒上。另一种为民间吉祥语:有一个字的,如“寿”、“福”,另一种为四个字的,如“福寿康宁”,“百子千孙”,“志在书中”等等,这类文字再配之以画的,往往更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许多人专门收藏这类写有文字的瓷器,这类瓷器可用一个字形容“文”。

瓷器除了本身具有的年代、瓷质、器形、釉彩为人追求外,图文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仅透露出瓷器本身的身份,更传递出当时社会的很多信息。而由此增强的可赏性更是不言而喻的。有的藏家专收碎瓷片,而碎瓷片上的各种图案、文字,年款所含有的知识性足以构成一部赏瓷说瓷的大书,拥有是一方面,读懂是另一方面,两方面的组合,才是收藏乐趣的真正所在。

明清精品国宝瓷器图片及价格欣赏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初创于商代、到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

斗彩: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先在胎上用青花画好图案,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再在留出的空白处用低温彩料填绘、拼斗,又复入窑炉烘烤,即成斗彩。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斗彩创于明成化年间,首先应用"斗彩"名称的是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

素三彩:素三彩是明、清两代景德镇生产的彩瓷品种之一。素三彩以黄、绿、紫三色彩釉为主,没有红色,故谓"素三彩"。它的制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再经低温一次烧成。不限于黄、绿、紫三种颜色,还有黑、白等色。在明代正德年间已极为精致,清代康熙朝有新的发展,盛行一时。

五彩:五彩是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红、黄、绿、蓝、紫等多种彩料,按图案花纹饰于釉上,再在彩炉中二次焙烧而成,属釉上彩。清康熙时期,新发明了釉上蓝彩和墨彩,从而釉上五彩取代了青花五彩。雍正时期,粉彩盛行,五彩趋于衰落。以后五彩只作为仿古瓷而少量生产,因此亦称"古彩"。五彩线条硬朗、层次分明,烧成温度稍高于粉彩,又没有粉彩的柔软感,故又叫"硬彩"。

珐琅彩:珐琅彩始于康熙中晚期,盛于雍、乾两朝。先在景德镇烧成瓷坯或精细白瓷,然后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作珐琅,彩烧而成。所用彩料,雍正六年以前用进口珐琅料,雍正六年以后,宫廷自制珐琅彩料。乾隆珐琅彩画面受西洋画影响很大,亦有在彩地上用各种色彩绘上各式各样的织绵纹、丝绸纹等花纹,谓之"锦灰堆"。又在花纹中添绘各式缠枝花或其它图案画,称之为"锦上添花"。习惯上珐琅彩又被称为"古月轩",但"古月轩"与珐琅彩之名是否可以统一,目前尚未定论。

粉彩:康熙晚期,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直接影响,利用进口的金红,创烧了粉彩瓷。它的制作,一般是在素瓷上描绘轮廓后,先填一层"玻璃白",再以所需的色料用乳香或水调匀,在玻璃白上进行描绘,最后入炉烘烤。粉彩以雍正朝最著名,乾隆粉彩仍有很大发展。由于粉彩多为进口原料,其所施彩也属西洋艺术特色,故乾隆时粉彩又有"洋彩"之称。

广彩:雍正、乾隆、嘉庆时期生产的一种外销瓷,其素胎由景德镇烧制完成后,运往广州彩绘纹饰,制成后直接销往海外,故称"广彩"。广彩风格特殊,色调迎合西方人所好。雍正时制作精细,设色浅淡。尔后设色均趋浓艳。以西洋细腻的油画笔法绘出,富有立体感。

后加彩:在旧的瓷器上进行新加彩,再在低温炉中烘烧,充当当时的彩瓷,以抬高其经济价值,这种瓷器作伪的方法叫后加彩。自清康熙至民国初年,均有在旧器上后加彩的伪作。如在明代的白瓷盘或碗上后加彩;雍正、乾隆的白瓷上加珐琅。

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203.2万美元

明正德黄地青花花果纹盘1580万港元

明永乐清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2035万元

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116.38万美元

明万历五彩荷塘鸳鸯图蒜头瓶404万港元

明宣德青花留白缠枝牡丹纹大罐418万元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缸1045万元

明喜靖彩釉大罐59.8万美元

明永乐清花缠枝瓜纹小罐660万元

明永乐釉里红云龙纹罐352万元

清雍正柠檬黄地青花缠枝花卉纹六角贯耳壶348万港元

清雍正青花缠枝花卉纹蒜头瓶 460万港元

清雍正青花缠枝莲纹长颈瓶429万元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龙凤争珠图双龙耳扃壶80.49万美元

清乾隆黄地粉彩福寿万代图葫芦瓶40.3万美元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11548港元

清乾隆釉里红凤戏牡丹象耳方瓶297万元

大明正德瓷器特征


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烧制陶器,而瓷器就是由陶器发展演变而来的,到了宋代使制瓷业发展到了顶峰,名瓷名窑遍布大半个中国,其最为出名的就是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这五大窑了,到了明朝就是以江西景德镇的最为著名,也打破了官窑一家独大的天下,而今天我们不讲宋代的瓷器,来讲讲大明正德瓷器。

明代正德年间前后共十六年,而青花瓷正处于明代中晚期交替的一个过渡阶段,往上追溯有成化、弘治年间,往下追溯有嘉靖、隆庆年间。在正德之后瓷器开始改变了前朝所追求的小巧玲珑、精美细致的风格。更多的倾向于体型较大的瓷器,可以体现出皇家威严给人以庄重之感的瓷器。正德年间的青花瓷一共经历来三个时期,分别是正德早期青花与成化青花相似,中期是正德青花的典型器;晚期因青料改用西域回青,发色浓艳,青花色泽和纹样与之后的嘉靖青花相仿。

在官窑中所烧制出的正德青花瓷胎体细腻,但厚薄不均匀。釉面明亮光洁,透明度高,釉中气泡较多,瓷器底面的釉呈现亮青色,底色白中带灰,白釉层温润、细腻,这是正德青花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故宫博物馆中的《青花阿拉伯文烛台》正可以体现出这一标志性特征。

在绘画纹路上正德瓷器具有一些宗教色彩,正德青花瓷中绘有大量的伊斯兰教的道教的图案,这也使得明代成为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绘画的图案上还大量使用波斯文和其吉祥物,这种绘画图案成为当时的流行趋势。在使用的波斯文中大都为吉祥话,这也是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在造型的选择上正德中期时改变了前朝以碗盘为主流的趋势,在继承前人瓷器造型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前朝不多见大型瓷器、供器等。仅瓷器瓶子的造型就有梅瓶、双兽耳瓶、双耳瓶、长颈瓶、葫芦瓶等造型,这就还没说罐类、花盆类、供器类、壶类、碗类了,说到这碗类,不得不说的就是最著名“宫碗”它的形状是口沿外撇,腹部深宽,这种碗也被叫作"正德碗",初烧于宣德朝,正德朝盛行,享有很高的声誉。

大明正德瓷器在我国瓷器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使瓷器的变化有了一个过渡阶段,在青花瓷发展的基础上又使彩瓷的发展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大明精品瓷器图文欣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大明精品瓷器图文欣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