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是什么 > 导航 >

宋明清瓷器上的婴儿是什么样子,看发髻,看头、看身材

宋明清瓷器上的婴儿是什么样子,看发髻,看头、看身材

瓷砖是什么 什么是瓷砖 怎样看古代瓷器

2020-11-18

瓷砖是什么。

清乾隆粉彩婴戏瓶

“婴戏图”是陶瓷装饰中常见的传统纹样,具有一千多年的发展汗青,中国传统向来有祈求人寿年丰,多子多福,家业旺盛,富贵满堂的情结,又因婴儿最单纯朴素,无私天真,通过对孩童嬉戏场景的生动刻画,不但表达了人们祈求富贵满堂、喜庆祥瑞的美美意愿,又蕴含了瞻仰“童心”返璞归真,天性单纯优美的愿望。将婴戏画面展示在陶瓷上,就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婴戏题材瓷器!

从汉墓壁画场景中偶尔出现儿童形象,到宋代惟妙惟肖、主题光显的婴戏图,再到明清瓷器、玉雕、竹木牙雕等各类艺术品上的婴戏图形象,都生动地反映了其时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民 俗文化内在。

玉螭虎食人佩

儿童形象在艺术作品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国家博物馆战国“猛虎食人玉佩”即有儿童形象穿插此中。汉代及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此中不乏儿童形象,而画工雕工技法还稍显古拙淳厚。据《宣和画谱》纪录,唐代著名流物画家张萱“善画人物……又能写婴儿,此尤为难。盖婴儿形貌、态度自是一家,要于巨细年龄间,定其面貌髻稚。世之画者, 不失之于身小而貌壮,则失之于似妇人。又贵贱气调与骨法。尤须各别”。《历代名画记》则纪录:“(张萱) 好画妇女、婴儿”。

《捣练图》局部

可见,唐代艺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创作,固然还未形成独立的儿童绘画体系,但在体态体态、面部心情、装扮举动等方面都从稚嫩走向成熟,这在张萱的作品中得到了会合表现,我们在宋摹本的张萱《捣练图》中窥见一斑。宋代,擅画儿 童题材的画家增多,他们多来自民间,将民俗民风带入儿童绘画,在此期间形成了完全以体现儿童生存为主题的“婴戏图”样式。

宋 苏汉臣 婴戏图

苏汉臣的《秋亭婴戏图》就以极写 实的伎俩,刻画了一对玩传统玩具“推枣磨”的姐弟,他们模样形状专注沉醉、衣着刻画精致,庭院花草巨石相映成趣,形成了宛在目前又典雅风雅的童趣绘画。无疑, 宋代的儿童绘画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主题,而且在体现技法上到达了艺术的高峰。婴戏图,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独立装饰图案,也在这一时期走向了实用性的工艺品。

磁州窑白釉黑花婴戏图瓷罐

宋金时期磁州窑、定窑、耀州窑和景德镇等瓷窑都在罐、瓶及瓷枕等物上创作 出大量婴戏作品。宋金时期磁州窑在装饰上以白釉黑彩最富特色,刻、画、剔、填彩兼用,其婴戏装饰题材布满了浓浓的乡土气味。除了平面创作,宋代还创烧了造 型别致生动的孩儿枕。

明万历青花婴戏图圆盒

元、明、清时期,婴 戏绘画开始出现祥瑞的体现主题。祈福纳祥、祈祷安全、升官发财等,儿童形象渐渐成为画面主体而配景渐弱,纵然在刻画群童一样平常生存中的游戏,也会参加一些寓意祥瑞的符号。受到陈洪绶等画家的影响,明代艺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多出现大头,憨态可掬的形象,这也为日后年画娃娃的形象奠基了原型。婴戏图案在工艺品 装饰上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明成化斗彩婴戏图杯

在瓷器上,无论是官窑照旧民窑,婴戏图都成为洋溢着童真的意见意义和祥瑞的意蕴。特殊是清代盛行的“百子图”,以珐琅彩、粉彩装饰于 瓷器上,做工精良,色彩雅致。

清雍正 黄地绿彩婴戏图碗一对

此类黄地绿彩婴戏图碗,乃为明嘉靖御瓷一代名品,晚明以来对嘉靖官窑推许的审美风尚深深影响着康熙官窑的制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款黄地绿彩婴戏图碗”正是此时摹古情怀的反映,雍正时期对此连续烧制,胎质釉彩画工更远胜前朝,令后代瞠乎其后。

清康熙 黄地绿彩婴戏图碗

清乾隆 粉彩婴戏图笔筒

乾隆天子文治武功,对瓷器更是情有所钟,加之督陶官唐英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苦心谋划,一大批身怀特技的名工巧匠搜集于景德镇,致使御窑厂的瓷器生产无论在数目照旧质量上都到达亘古未有的地步。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就有说:“至乾隆以后喜作团彩,稍久风致矣,然于富丽之中别饶葱茜之致,足为清供雅品,弥可名贵也。”

清乾隆 斗彩婴戏图瓶

这件清乾隆粉彩婴戏图笔筒即为一例乾隆时期绘婴戏图的御窑佳作。笔筒呈圆筒状,尺寸小巧。腹部以粉彩通景绘婴戏图,所绘婴孩三两成群,诸童脸庞圆润,体形丰腴,身着各式花衣,各类游戏嬉闹玩耍于山石、松柏间,喻意喜庆祥瑞,整个画面热闹非凡,布满了祥和的喜庆氛围。团体纹饰刻画精致,施彩清新雅丽,设色隽秀柔和。圈足一圈描金,更加突出猛烈浓厚的宫廷富丽色彩。婴戏图的纹样不但纯熟地运用于各类官窑瓶、碗、文房类器物上,还运用在方寸之间的鼻烟壶中。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处于清王朝的壮盛时期,制瓷业尤为突出,到达了汗青顶峰。鼻烟壶作为一种专为贮存鼻烟而制的小瓶,明晚期开始出现,入清后不停受到皇室的青睐。《清档》纪录,乾隆八年御窑厂“奉命烧造洋彩各类形制纹样的烟壶四十件”;“以后每年只烧五十件进呈”。

清嘉庆 粉彩婴戏图撇口大瓶

这件清嘉庆粉彩婴戏图撇口大瓶刻画孩童热闹喜庆的婴戏图,大瓶器形壮硕,蔚为大观。自颈部至肩部,及胫部皆以绿彩为地,颈肩部满绘缠枝莲花图案,间以赤色蝙蝠倒悬,口衔变形卍字纹饰,及绵延快意头纹饰,取“福寿万代”之吉意。腹部环以白地粉彩绘通景婴戏图,构图连贯,景致开阔。远山近水,亭台楼阁,松石花草,小桥流水作衬,主题纹饰为婴戏社火场景,孩童千姿百态游戏其间,九子舞龙,一派高兴热闹,亦有孩童燃放爆竹、捂耳蒙眼,相貌灵活,寓“节节高升”的祥瑞寓意,尚有孩童吹笛打鼓,手举蝙蝠,鲤鱼等各类花灯,形形色色,热闹非凡,更有敲锣打鼓、或扛旗举牌模拟状元及第场景,姿态各异,春风得意,不一而足,团体局面壮观,绘画犬牙交错。诸童头梳发髻,脸庞圆润,体形丰腴,绘画精致入微,神形俱佳。各人衣饰富丽,丰富多变,令人叹绝。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瓷器上看雪


□黑王辉文图

近来,一场瑞雪如期而至,我国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处处“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冬天里看雪,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其实在前人留下来的瓷器上,也有许多美丽的雪景,大家可以跟我一起,看看瓷器之上的那些“雪”。

江边看“寒江晚渡”。图一是一只民国时期的雪景壶,和现在用的烧水壶有些类似,有壶把和壶嘴,壶高10厘米,口径6.5厘米,身长14.3厘米。这种壶有壶把可以手执,因此在古代也叫“执壶”。壶身施以粉彩,展示的正是冬天的傍晚,降雪之后,寒江晚渡的情形。如果身临其境,站在江边,只见江天连成一片,迷迷蒙蒙,雪白茫茫,飞雪仍在缓缓飘落,四周一片凄迷。一只孤舟由江心缓缓驶向江岸。江边的老树上,枯草上,房顶上都落了雪,小径被雪覆盖,没了道路,只有行人深深浅浅的脚印,走向远方。壶的另一边有题款:“寒江晚渡照塔影”,“时在乙酉冬月,凌云作”。凌云字美材,斋名凌云轩,江西新建人,是清末民初很有名望的粉彩画家,与“珠山八友”之首的王琦是同乡而且私交甚好,颇受其影响。

桥边看“红梅映雪”。图二是一对民国时期的粉彩棒槌瓶,敞口,细颈,丰肩,圈足,因呈棒槌状而得名。瓶高58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8厘米,瓶上的图景是著名的“踏雪寻梅”图。“踏雪寻梅”源自唐代诗人孟浩然,元代的剧作家费唐臣在《贬黄州》中有“为生扭做踏雪寻梅孟浩然”之句,正是说

他。只见桥边寒雪,有红梅绽放,雪白梅红,相映成趣,孟浩然骑驴而来,拾桥而上,风尘仆仆,意兴盎然,只为看一看梅间雪白,雪中梅香。孟浩然的旁边有扛着几枝梅花的仆人,他们闭着眼睛,似

乎也被这梅香陶醉。有雪有梅有心情,冬天当如是。

山间看“江山瑞雪”。图三是一只民国时期的粉彩冬瓜罐,敞口,短颈,丰肩,束腹,圈足,因形似冬瓜而得名。罐高32.5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8.7厘米,罐上展现的正是“江山瑞雪”图,只见莽莽苍苍的山间,有红色亭台,七层高塔,有连在江上的回廊,山上青松苍翠,纷纷瑞雪,飘落山间,一片洁白。一位头戴斗笠的隐士,正在山间路上,仰首远眺,江山如画,大地苍茫。他身后的小童扛着一株红梅,正随他向前走。边上有题款“江山瑞雪”,“辛巳年宜民作于景德镇”。

辨明清瓷器看特征


目前,我市的古玩市场上,出售瓷器的商户不算少数,打着明清瓷器名号的更多。如何辨别明清瓷器,笔者从明清瓷器的造型和纹饰特征为你支几招。

明清两代瓷器的造型更加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所以,瓶、罐、壶、盘、碗等器物都有多种形式。青花瓷器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历经四百年盛烧不衰。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青料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色调效果与风格,这已成为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据。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在造型、纹饰上受到了西亚银器、铜器的影响,执壶、花浇、折沿盆、烛台、钵等都具有西亚风格。梅瓶、扁瓶、天球瓶以及各式罐、盘、碗、瓶等是这一时期常见的器形。纹饰中以龙凤纹占主要比重,并贯穿于整个明、清时代。

正德瓷器因明武宗的妃子信奉回教,故瓷器装饰上的显著特点是阿拉伯文较多。

嘉靖瓷器造型的特点是葫芦瓶较多,方的、圆的、上圆下方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应有尽有。此外,方形器物较多。由于世宗信奉道教,故纹饰上道教色彩浓厚,典型的纹饰有八仙人、云鹤八卦。缨络纹也是这时期常见的纹饰。

康熙时期民窑瓷器有很大的发展,外销数量很大,欧洲收藏有大量康熙民窑的瓷器。双耳盖瓶等具有欧洲瓷的造型特点。人物纹、山水纹凤尾樽、棒棰瓶比较多见。康熙青花由于使用云南珠明料,蓝色明亮,层次较多,具有水墨画的效果。

五彩瓷器始于明代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到康熙时期,釉上蓝彩取代了釉下青花、黑彩、紫彩、金彩大量使用,另外红、绿、紫彩还可分化出深浅不同的色调。纹饰题材几乎无所不包,人物、鸟兽、花草、虫蝶生动而艳丽,达到了历史上五彩瓷器的发展高峰。

瓷母是什么样的瓷器呢


瓷母很多人都没有见过,也不知道瓷母这种瓷器的作用,简单的说瓷母是中国古代知名颜色釉瓷器烧造工艺集大成者。瓷母的烧制工艺是先烧温度高的釉彩,再烧温度低的釉彩,这样,每烧到下一级温度时,由于温度较低,就不会将以前烧好的高熔点釉层给烧坏了”。瓷母烧造工艺在实际操作中非常的很繁复,不能有一丝失败,可见瓷母瓷器的烧造窑工对每种釉彩的烧造温度和窑室中的游离氧含量有精确的把控,才能进行精确的烧造次序排序。把瓷母的十七种釉色和工艺总结给喜欢瓷器收藏的藏友。

瓷母釉彩名称 瓷母烧造工艺

1.珐琅彩胭脂紫地缠枝宝相花 低温釉上彩

2.洋彩松石绿地缠枝莲 低温釉上彩

3.仿哥釉 高温单色釉烧造工艺

4.金彩 低温釉上彩

5.乾隆风格青花缠枝莲 高温釉下彩

6.松石绿釉 低温釉上彩烧造工艺

7.仿钧窑的窑变釉 高温釉下彩

8.斗彩缠枝宝相花 高温釉下彩加低温釉上彩

9.粉彩釉贴塑凸皮球花 高温单色釉

10.霁蓝釉加金彩 高温颜色釉瓷器烧造工艺

11.粉彩开光吉祥图案 低温釉上彩

12.仿官釉 高温单色釉

13.青花缠枝莲(永宣风格) 高温釉下彩

14.粉彩绿地覆变形蕉叶纹 低温釉上彩

15.珊瑚红釉加金彩回纹 低温釉上彩

16.仿汝窑瓷器釉色 高温单色釉

17.酱釉加金彩卷草纹 高温颜色釉

瓷母高86.4cm,口径27.4cm,足径33cm。瓶洗口,长颈,长圆腹,圈足外撇。颈两侧各置一螭耳。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7层之多。所使用的釉上彩装饰品种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所使用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等。主题纹饰在瓶的腹部,为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共12个开光,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6幅为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瓶内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瓷器鉴别要“四看”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火爆的交易市场和较高的投资回报。于是大量的古瓷器赝晶便充斥古玩交易市场,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的特征,传授鉴赏经验。关于古瓷器辨伪识真的方法,很多业内人士都有不少真知灼见,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看”。

鸡头壶

一看造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风俗面貌和技术条件,因此,生产出的瓷器也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鉴定古瓷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产物;假如是“宫式碗”,则应该知道这是明朝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是“观音尊”、“棒槌瓶”、“太白缸”、“柳叶瓶”等,这些应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器物。熟知各朝典型品种的各种器形,对于帮助我们鉴别真伪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我们头脑中有了准确的器形概念,对那些貌似的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这就好比手里拿了一把尺子,有了准确的尺寸,就不致出现“失之千里”的现象,将明代器物看成了唐代产品。

康熙瓷器

二看胎釉

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的烧制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其质地与釉色各不相同。因此,细致地观察胎体和釉面,亦为判断年代、识别真伪的重要环节。例如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当时采用洒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再以明清两代瓷器为例,明朝永乐、宣德时,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朝末年生产的青花瓷,釉色迥然不同,薄而清亮,不可同日而语。明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而清康熙、雍正的仿宣德瓷器,却无此特征。此外,明朝胎体瓷泥陶炼的纯净度及烧结密度则远逊于清朝。如清代康熙瓷器胎质清纯、细腻、坚硬,居明清两代之首,有“似玉”之誉,而且与各代同一器皿相比,其胎体最重。

元鬼谷子将军罐

三看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无论是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和当时的社会文化。它好像是一个人的衣冠,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鉴定古代瓷器千万不要忽视这一点。譬如元代青花瓷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两三层,多则七八层,但到了明永乐年间,则趋于疏朗。

纹饰的内容,各个时代也不尽相同。明代正德瓷器多回文箴言及仙人朝圣、八宝图等图案,因为那时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清代康熙瓷器常有各种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的图案,以及用诗词文字作为装饰的图案,这是由于皇帝吸取明亡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就是同一种常用的装饰,各个时期亦各有变化,如龙纹,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是鉴定古瓷的参考因素。

瓷器款识

四看款识

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款识以纪年款居多,此外还有堂名款(如“正和堂制”)、陶人款(如“某某造”)、赞颂款(如“美玉雅观”)、吉言款(如“寿山福海”)、花样款(如双鱼、白兔等纹样图案)等。纪年款一般是在瓷器的中央,书写某某皇帝的年号。纪年款在明代以前较少,自明代开国至清末,共500多年,换了27个皇帝,这一时期的瓷器,大多书写皇帝的年号。对于这些款识,我们在鉴定时,要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识很多,但也有不少是托伪假款。因此,在鉴定时应多加比较,掌握每个朝代的字体、风格及每一笔划的特征,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出真伪。例如,从明宣德至清康熙间的年号款,都是六字楷书款;但雍正一朝,则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大清雍正年制)和四字款(雍正年制)。乾隆时款识,篆书盛行,楷书渐少。嘉、道两朝以篆书款为主,但自咸丰至宣统三年,又回复到了楷书写款,篆书款已不使用。这是明清款识的基本规律。另外,历朝年款的字体和风格及色泽深浅等也各有特点。把握了这些要素,便能逐步提高鉴别能力。比如,同治时的写款应是楷书,而当发现一件同治瓷器的写款是篆书,那就应该对这件瓷器的真伪打个问号。又如清末民初有多款仿清代康熙民窑的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道这是后代的仿制品。

造型、胎釉、纹饰和款识,是鉴定古瓷的基本要素。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因此,鉴赏者不可仅据局部或偶然巧合而轻率地作出判断。我国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对这四个要素各自的作用及相互联系,作了精辟的概括,这就是“造型为根本,胎釉是关键,纹饰辨时代,款识察真伪”。只有耳、目、手并用,细致观察,全面分析、慎重定论,才是正确的方法。当然,一个有志于古瓷器收藏的爱好者,除了掌握以上“四看”外, 重要的是多看真品,从真品人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多与同好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不要轻信那些商贩保真的诺言,凭借对他们的信任决定取舍。要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秩序渐进,逐步提高。

瓷器鉴定二十法 观型看纹看釉识胎质


喜爱瓷器的朋友肯定会再挑选瓷器时有不同种类的困扰,下面就有业内人士给大家归纳几种鉴定瓷器的方法。希望在生活中对大家有帮助:

一观型

瓷之型代表和展现着历史、人文、政治、经济乃至形制和生产力发展的传承脉络。是一个时段政治经济发展演绎过程最直接的体现。由于是最贴切、最真实的人文浓缩,因而,我们研究认识瓷之型的演绎过程也便于了解社会的进程与发展。如果我们对某一类的器物,从起源到发展的全过程有一番系统的了解,如瓷壶类,那么我们从器型,全然可以粗略地以型断代,然后依据同时代的取材、用料、配方工艺、人文历史等进行全方位的核实论证,就完全有可能准确的断其年代。假如说年代确立不了,那就容易张冠李戴,形成老虎吃天,无法下爪。由此可说,鉴定瓷器,观型断代是坚定的第一要素。

二看纹

这里所说的纹主体放在绘、刻、划、印、堆、贴、塑、镂空、镶嵌等纹刻。老一辈的专家曾说,明白了形与纹就等于明白了器物的80%。这一论点在无造假的前提下是完全正确的。器物的绘画、装饰、纹饰反映和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君王嗜好,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和工艺水准。纹饰的范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皇家官类,二是民俗民风。由于纹饰表现风格、特征极其鲜明,为我们识别与断代提供了很多便利。例如我们将唐宋元明清的某一种门类的工艺器,做一番比对,我们从他们的变化演绎过程,便可读懂相关的文化与历史,并且能相应的了解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这些全然的了解与掌握,反过来等于为我们认识它们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证据。比如:没有人会把定窑划、印花与耀州地刻花混为一谈;也没有人将元的贴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开,这就是纹饰魅力与特征所在。

三看釉

通常人们将釉比做瓷器之衣,十分形象。在一般人的眼中,仿佛所有的瓷之釉都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大约从战国开始进入汉,就在陶器上挂釉。早期至唐多为石灰釉,而后为石灰碱釉。唐时釉中入玉粉,后来在加玉粉的基础上,又加入玛瑙粉等稀有原料。于是自从上釉以来到民国,如果能将所有年份的瓷器上手抚摸,便会感到他们的手感是不一样的。其中有的坚如钢,如五代柴之器(其中一种);有的非常润,像宋代民汝器;有的玉质感强;有的犹如石蜡;有的从釉至胎都一种感觉,有的釉硬胎绵是另一种感觉。这都源于配料和烧制工艺。功底深厚的藏家一摸器之釉面,就能断个八九不离十。而一元配、二元配以及内入玉粉多还是玛瑙多,高人皆能明白。看釉的另一方面,是观传世痕迹。只要传世的一定有传世痕;只要是出土的,一定有土沁。当然也与材质和年代以及存放环境皆有关。观釉的第三步是,看是否是出土器,因为只要入过土的,在器面上一定有入土的痕迹,而这里所说的入土痕,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质中的酸与碱包裹之痕。这种痕迹,见水以后便在器表有显现,细如粉剂的尘沫状,为灰白,有涩手之感。这都是从观釉可以获得的信息。这些信息为鉴真论假,可提供着一定的论证依据。

识别瓷器 七看细部特征


提起瓷器收藏,就和仿古瓷有关系,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仿瓷的高潮。近几年来,笔者通过学习和研究,对历代的仿瓷有了新认识,下面把这些小知识奉献出来,与大家共勉。

识别仿瓷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独到的“眼力”,如果你能从以下方面入手,便可以把仿古瓷和现代瓷区别开来。

一是要注意器物的造型,一般说来老瓷古朴、形制自然,并具有某个时代的风格特征,如康熙时特有器型观音瓶、棒槌瓶等;

二是要细看釉面光泽度,古瓷釉面往往湿润,无现代瓷器上的刺眼浮光,部分瓷器还有蛤蜊光。如康熙时五彩人物棒槌瓶等。

三是要分析色料,古瓷用料与现代仿瓷不同,彩瓷更为明显。如康熙青花是采用国产浙江料,色彩十分艳丽,具备了青花分五色的特点。

四是要看画工是否精致,古瓷釉面富有层次感,花卉、飞禽栩栩如生,人物神态朴拙,带有时代韵味,形神兼备。雍正时的鸡翅凤、壮婴图等,这是雍正瓷器独有的特色。

五是要掌握底足的特点,古瓷底足往往露胎,其胎质坚硬;胎表面可见米黄色护釉胎,有自然磨损痕迹,底足相对规整,圈足圆滑。如康熙时的“泥鳅背”和“糯米胎”尤为明显。而仿瓷底足露胎松散,无护胎釉,有人为地沾上污迹的现象,底足过于规整,大多见于平足,平足也是现代仿瓷的常见手法。

六是要识别落款的方式,不同朝代的官窑底足有不同的款识。如康熙和雍正时大部分为六字楷书蓝款,也有少量的篆书红(蓝)款。

七是要借用于高倍放大镜观察釉面气泡,真品古瓷气泡大小不一,间距较舒朗,而仿瓷气泡一般为细密而极细小,无自然风化的斑点,更无舒朗之感。

看瓷器光泽 断真伪年代


一、贼光,或称新光、火光、浮光,一种发于瓷器表面炯炯刺目的光,像刚出窑的一样。有这种光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年代不远的新货。然而实践证明,不是每一件有这种所谓贼光的瓷器都是年代不远的新货。例如有些从未使用也从未启封的旧瓷,一旦开箱示人,其光泽依然灿烂如新,南京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院收藏的明永乐青花鸡心碗就属于这类旧瓷。所以,新的不一定不老,看瓷也必须辩证地来看,不能一刀切。

二、宝光,一种由内而发的温润鲜嫩、如脂如玉的光泽。具有这种宝光的旧瓷都是瓷质精良、胎釉优秀的上乘之作,它能经得起氧化物的侵袭及人为磨损的考验,即使历经数百年也依然如故,依然光辉夺目、宝光四射。例如四川文物总店乔德光先生收购的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豆就属于这类瓷器。

三、无光,虽然暗淡、失亮,反射不出明显的光来,但也应属光的一种。具有这种无光的瓷器常常被认为是年代较远的旧瓷。由原来的有光变为现在的无光大约是因在空气中长期的化学作用及人们长期使用的结果。但是正如新的不一定不老,老的不一定不新一样,有些新瓷,通过人为加工处理,也可以将其表面的火光去净,变成无光之器,但它的本质却是新瓷。

四、玻璃光,近似于酥油上反射出来的光、翡翠上反射出来的光,它不同于上述的宝光,它有一种玻璃的质感,亮度也较高,而且倾向于外烁,少生于内含。具有这种玻璃光的瓷器大多年代比较久远、不易失亮,有的即使埋在土中历经千年,依然光亮不减当年。此类瓷器尤以宋代哥窑制品及景德镇影青瓷制品为盛。

五、蛤蜊光,一种鲜见、奇异的美丽光,它产于彩瓷和含铅瓷上,而与青花绝缘。可惜蛤蜊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光,目前尚无定论,蛤蜊本是生在浅海的长约3厘米的软体动物,壳卵圆形,淡赭色,周围紫色,因此笔者认为蛤蜊光就不应脱离蛤蜊本体的颜色,就应当是淡赭或紫色,或两者混杂。有人视蛤蜊光为淡红色之光,此说可列为离题不远之论。有的则认为是一种无色的闪烁之光,是瓷面产生的膜状物所致,可以用“电光水”、镀膜法制造假“蛤蜊光”。

蛤蜊光不是在每件彩瓷上都有,也不是有蛤蜊光的彩瓷都是真品。蛤蜊光要多少年才能形成以及蛤蜊光有色无色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讨达到公认共识。

必须说明的是,上述五种光泽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件瓷器上,一般是一种光泽,除了有蛤蜊光的面外。收藏者应该在实践中多看、多学习、多对比,练就正确认识和辨识瓷器光泽的过硬本领,提高鉴定瓷器真伪的水平。

从国礼看瓷器收藏的未来


2014年11月,彭丽媛和孟加拉国总统夫人、蒙古国总统夫人和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夫人参观首博四楼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厅时,由衷的赞美了瓷器之美: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制作体现出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塑造。

一个绘有男孩嬉戏图案的瓷罐和盖子,装饰用钴蓝色绘制;16世纪产于江西省。

“让中国感到无比骄傲的是,他们发明了瓷器制作技术,”大英博物馆的亚洲部主管简·斯图尔特(JanStuart)也曾说过说,“他们想要向本地以及世界的观众着重强调这一点。”

陶瓷制作的秘密,是由宋朝(公元960—1279年)景德镇的制陶工匠发现的。当时他们在用于制作其他陶器的瓷石当中加入高岭土,并将烧窑的温度提升到摄氏1300度(华氏2400度)以上,制作出了一种坚硬、亮泽而且呈现明亮白色的物质。它可以用于制作精美的容器,可以产生无与伦比的装饰效果,因此也带动了前所未有的需求。

“瓷器确实是第一样全球性的产品,”斯图尔特女士说,“它被运送到了世界各地,帮助推动了现代经济和白银贸易。”

瓷器在其所到之处几乎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超凡的美和惊人的硬度,曾经让一些人相信它具有各种魔力。东南亚有一种文化认为它是流星带来的;还有一些文化认为它能治病,可以唤来神灵。

一只有珐琅装饰的瓷器汤碗,18世纪产于江西省景德镇。

本身就拥有深厚陶器传统的中东,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宋瓷最大的海外市场。它也很快掌握的制陶技术,而经营海上丝绸之路(亦作“陶瓷之路”)的中国伊斯兰教商人,也将中东的“钴”引进到了中国,从而让明代中国得以创造出其标志性的青花瓷瓷器。随着需求迅速增长,景德镇窑厂的分工越来越明确——每一件瓷器会经过大约70名工匠之手,有些工人甚至只负责绘制碗器上的蓝色镶边。

第一件瓷器在公元1300年之前就已经进入欧洲,但大规模的出口直到16世纪晚期才开始。当时先是葡萄牙人,然后是荷兰和英国的商人,开始将瓷器运往欧洲——常常是在装满茶叶和丝绸的船上做压舱品——从而激起了“瓷器热”(PassionforPorcelain)。

两年前,北京——当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英国大英博物馆为了庆祝2012年的两大盛事——伦敦奥运会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纪念——而决定联合举办一场展览时,它们选择了一样对两国命运都有过至关重要作用的事物:瓷器。而这一次的展览也以此为名,中文称作“瓷韵”。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ttger)便是其中一个这样的倒霉蛋。在无法将廉价金属变成黄金之后,他在大约1700年的时候逃离了普鲁士法庭,对瓷器极度狂热的萨克森(Saxony)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大力王”奥古斯特二世(AugustustheStrong)将他捉住,并且强迫他在德雷斯顿(Dresden)的一个地牢里找出造瓷的秘密。

伯特格尔得到了大量的资源——历史学家罗伯特·芬雷(RobertFinlay)曾写道,伯特格尔的实验室“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第一个研发机构”——而伯特格尔也在他的前任E·W·切恩豪斯(E.W.vonTschirnhaus)所做的工作基础上获得了成功。

于是大力王奥古斯特也在伯特格尔的指导下,于1710年在迈森(Meissen)开设了欧洲第一家瓷器工厂。他极力提防商业间谍,甚至将自己的雇员关入监牢,但秘密还是传出去了。很快,全欧洲都已经在生产瓷器。

但中国的收藏家却从来没有对英国的瓷器或是其他任何来自欧洲的产品有过同样的爱好。相反,大量白银从英国的金库流出,用于购买越来越多英国人喜欢的茶叶和瓷器——直到英国商人通过向中国出口鸦片来“止血”,这种邪恶的贸易策略也最终引发了战争。不过幸运的是,在这些曾经经历过漫长发展过程并且不断加深的文化交汇当中,“瓷韵”所记录的都是其中美好的一面。

“我想让人们明白中国是多么重要,它为西方人的想象力提供了燃料;我也想让人们看到,一些西方的独特风格,”斯图尔特说,“这也是一个机会,让中国的人们看到,由他们最先开创的东西,是如何发展出自己的生命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