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蓝瓷器 > 导航 >

景泰蓝的由来

景泰蓝的由来

古代蓝瓷器 古代蓝釉瓷器 清代霁蓝釉瓷器的鉴别

2020-03-17

古代蓝瓷器。

景泰蓝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北京工艺品。这种工艺品为什么叫景泰蓝?在民间有这样一段传说。

在某朝年代。一天夜里,皇宫里起了一场大火,把摆满奇珍异宝的金銮殿烧成了一片灰烬。皇上大怒,就拿宫女、太监们撒气,有的挨棍棒,有的进牢门,有的被砍头。皇上撒够了气,就吆喝来一帮人,给他从灰烬中过筛过箩地清点宝贝。他站在旁边亲自监督。忽然,有个太监捧来了一只瓶子,接着又一个太监捧来一个小罐儿。皇上一见,紧锁的双眉一下子舒展开了。咦!这是什么宝贝?怎么从来没有见过呀!他询问左右近身侍臣,也都连连摇头。只见这瓶子和小罐儿,色彩斑斓,品莹闪耀。皇上爱不释手,当即传下一道圣旨,调集京城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成,如若不然,决不轻饶。

皇上的圣旨一下,这下子可忙坏京城里九九八十一家手工艺作坊的工匠们了。大伙儿围着两件奇宝翻来转去看了半天,只见这瓶罐上是用金银作胎,胎外裹着一层瓷釉,瓷釉间又有金丝缠绕。这样精美的宝贝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呀!大伙儿揣摸来揣摸去,怎么也揣摸不出个所以然来。工匠们可真犯难了,只好各自盘算各自的主意,有的用铜或铁绕成圆圈,抠胎型;有的在胎型上一圈又一圈地绕金银丝;可是甭管怎么鼓捣,那胎型和金银丝就是不能粘连在一起。至于那绚丽的彩釉是怎么烧结的,更是摸不出个门道。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急得大伙浑身出汗,眼冒金星,心里憋闷透了。

一天,正当有位老工匠双眉紧锁,对着瓶罐冥思苦想,两眼紧盯着瓶罐琢磨时,看着看着,忽然,那瓶罐放射出五彩的光环,旋转起来,越旋转越快。猛然间,光环中现出一个头戴珠翠、身披彩衫、脚踏祥云的美丽仙女。她抑扬顿挫地说道:“宝瓶如花放光采,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急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老工匠听了那仙女的话,一时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想问问,却张不开口,说不出声来。眼看着那仙女一闪身就溶进光环中不见了。他心急如焚,迈腿就追,只听见“哗啦”一声,把身边的瓶罐撞倒,把他吓出一身冷汗,睁开朦胧的双眼,原来刚才做了一个梦。这梦做得可真蹊跷,他赶忙把身边的几个工匠喊来,把梦中遇到的事讲给大伙听。大伙儿听了都觉得挺奇怪,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这个说:“那头两句说的,是夸这瓶罐好呗!可后几句是什么意思呀?”一个机灵的小伙子抢着说:“仙女说的‘不得白急花不开’,这话很明显,是让咱们得有‘白急’,这‘白急’是什么呀!”一听这话,老工匠恍然大悟:“噢,是不是指中草药‘白芨’呀!”“对,准是。您想,白芨用水一泡,跟粘胶似的,过去,我们就用它来粘东西。咱们干嘛不用它来粘接胎上的金丝?不妨试试看。”另一老工匠说:“还有‘不经八卦蝶难来’,这又是怎么个意思呢?”“这句的意思是不是说,那宝瓶上的五颜六色釉彩,如彩蝶纷飞,”一个中年工匠若有所思地说,“莫不是象李老君用八卦炉炼仙丹的办法炼出彩釉,再烧结到金丝上的呀!”“唉呀!那梦中仙女,别不是炼石补天的女娲娘娘,显灵指点咱们,叫咱们搭起八卦炉熔炼石头。”又是那个机灵的青年工匠抢着说。“嗯、嗯,是有点儿意思。”老工匠手捋着胡须,连连点头,“你们想啊,皇宫那把大火,不就是把金銮宝殿里收藏的各种宝石金银都烧熔在一起的吗?这珍奇的宝贝瓶罐兴许就是这么烧出来的呢!”“还有,那水浸石磨,不用说就是嘱咐咱们烧结之后,还得象琢玉一样,把那瓶罐经过磨砺才会大放光彩呀!”

就这样,工匠们紧张地搭起了八卦炉,捡来石头和金银铜铁锡的粉末放进去。经过七七四十九个时辰的冶炼,果真熔炼出来了晶莹的七彩釉色。那白芨把丝和胎牢牢地粘接在一起。宝瓶终于制作出来了!

从这以后,凭着工匠们的灵心巧手,北京开始有了前所未见的彩釉金银丝瓶。但是,在那时候,不管制作多少,全归皇宫所有,所以人们就管它叫“宫庭艺术”。因为这种珍品是皇宫里一场大火烧出来的,有些人就管它叫做“奇宝烧”。到了明朝代宗朱祁钰时候,他特别喜欢这种景泰蓝工艺品,因此传旨大量制作,工艺水平提高很快。由于当时正是景泰间(公元1450—1456年),产品又大多以孔雀蓝色为主,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工艺品叫作景泰蓝。这个称呼后来就一直传下来了。

清朝末年,北京的景泰蓝在国际上逐渐闻名,1904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了一等奖。解放以后,景泰蓝在五洲四海名声大震,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和称赞。

景泰蓝手工艺品‖汉煌镇宅方鼎

编辑推荐

景泰蓝起源之谜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它讲瓷器和铜器的工艺完美的结合,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工艺,被称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清乾隆时期的传世收藏品中叶有很多精美的景泰蓝。关于景泰蓝的起源世界上的说法很多,今天小编就和您探讨一下景泰蓝的起源之谜。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中国唐代;另一种说法是掐丝珐琅工艺起源于公元前12世纪,曾盛行于欧洲和西亚的部分帝国。公元13世纪时元代忽必烈西征,掐丝珐琅工艺才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人中国,最初是先在中国云南一带流行,后来传到京城,并迅速得到了历代帝王宫廷的喜爱。但也有为学术界公认的一点,那就是明代宣德年问是中国景泰蓝工艺大放异彩的时期,景泰年间更是继承了宣德时期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优点,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最终达到辉煌阶段。

景泰皇帝是宣德皇帝之子,宣德皇帝重视铜器的铸造和铜的冶炼。在铜器的铸造冶炼方面,宣德时的技术已经炉火纯青,接近完美,想有更大的进步已经不太容易了。于是景泰时就只能一面继承宣德时期的高超铸铜工艺,一面另辟蹊径,提高景泰蓝这种新工艺的水平,达到了再次的辉煌。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早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金属掐丝珐琅工艺,并不是创始于景泰年间,却独在名字里占了景泰的年号,据说只是因为在景泰时期把许多早期遗存的旧铜器重新作了改装组合,于是就获取了“景泰御前珐琅”的美誉。

景泰蓝在中国能有这样的成就也是必然的。当时的中国工匠们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铸铜冶金技术,同时又熟练掌握釉、玻璃和琉璃的制作知识,而且还懂得控制煅烧的温度,具有发展景泰蓝的良好条件。在另一方面,珐琅能显现出良玉的温润、珠宝的光辉、美瓷的细致,满足了中国人的多种爱好与审美,所以这也带动了景泰蓝在中国的大发展。

北京特色传统景泰蓝瓷器


景泰蓝又名珐琅,是一种金属工艺品,以铜为胎,经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而成。成品有各种器皿、灯具、烟具等,既有小不盈寸的案头摆设及首饰,也有大型的厅堂陈列品。,起源于元朝,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因其釉料颜色主要以蓝为主,古称为景泰蓝。

北京是景泰蓝技术的发源地。最初的景泰蓝多为仿古青铜器皿,到明朝景泰年间,工艺家们找到了一种深蓝色的蓝釉材料,用这种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端庄富丽,沉着大方,这就是今天的“景泰蓝”;清代乾隆年间采用延伸性更好的纯铜作原料,使景泰蓝工艺达到顶峰,其中尤以明朝宣德年间的最为精致。景泰蓝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制作时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这道工序完成后才是反复烧结,磨光镀金。可以说,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景泰蓝手工艺品欣赏


景泰蓝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它将瓷器与铜器的生产工艺完美的结合,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小编为您带来的是精美的景泰蓝手工艺品欣赏。

此珍品高96厘米,最宽度53厘米。是工艺美术大师刘永森先生依据恩师(著名工艺美术家金世权老先生)生前杰作原型放大;即由单一景泰蓝工艺,重新创作设计花纹色调,特别是以古朴高雅华贵的景泰蓝工艺与玲珑剔透的各类宝石镶嵌工艺巧妙结合。更显出此珍品的富丽堂皇,珠光宝气之美。

总体感观从体积到多种工艺的结合,是刘永森大师从事五十多年景泰蓝技艺创作以来晚年空前杰作。其造型威武壮观,花纹细巧精美,主色鸿运,周身充满了清代宫廷贡品的珠光宝气之浓厚气息。给人以宝气十足的感觉;象征吉祥如意,鸿福降临。

此珍品寓意为东西南北天地六方,太平盛世,宝贵吉祥,万事如意,鸿福常降。它具有镇宅镇店之功,是一件终生难得、价值连城的收藏品。此作品荣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07“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珍品共计4件。

当代工艺品收藏攻略之北京景泰蓝


景泰蓝作为北京文化的一个代表,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传承有序,是北京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牙雕、玉雕、雕漆一并被誉为北京工艺美术行业的“四大名旦”,蜚声海内外。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包括景泰蓝在内的传统工艺品不断涌进国内外各大拍卖市场,景泰蓝工艺品收藏市场逐步升温,进行传统工艺品投资与交易的人群日渐增多,加之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与加大宣传力度,使藏家们再一次将目光投向几被遗忘的传统手工艺,而作为北京较具代表性的景泰蓝在此时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京城的历史,不能不提景泰蓝

景泰蓝作为一种观赏性的传统工艺,材料贵重,工艺复杂,它的实用功能居于次要位置甚至完全消失,发展易受到社会风尚观念的影响。景泰蓝名称的界定,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从广义上来说,景泰蓝包括铜胎掐丝珐琅、錾胎珐琅、铜胎画珐琅等。狭义的概念仅指金属胎掐丝珐琅,杨伯达先生曾解释:“景泰蓝是我国掐丝珐琅器的俗名。”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金胎、银胎、铜胎等制作的掐丝珐琅制品,而红铜是景泰蓝制作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制胎原料。因此,景泰蓝已经成为对“铜胎掐丝珐琅”的一种约定俗称的称谓。正如朱家溍在《铜胎掐丝珐琅和铜胎画珐琅》中所说:“由于‘景泰蓝’这个名称,已为一般人所习用,所以在普通的称呼中仍然不妨照旧使用。”

从元代末期景泰蓝制作工艺传入我国到明代景泰年间成为皇室御用工艺品,景泰蓝的制作一直扎根于宫廷、扎根于北京。在明清两代,景泰蓝制作不计成本、工时,使其制作工艺达到了顶峰,目的只为满足统治阶级的喜好。景泰蓝工艺制作的“五供”作为庙堂之器摆放在皇家寺庙之内,足以显现景泰蓝身份的显赫。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景泰蓝是一种皇亲贵胄才能拥有的奢侈品,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而在今天,收藏一件景泰蓝,同样可以彰显个人的身份。一方面因为它富丽堂皇的外表,也因为它从皇家走出的身份。

店铺星罗棋布,散布京城各处

就北京地区而言,北京景泰蓝工艺品以店铺销售为主,到哪里选购、如何选购,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总体来看,东城区是北京景泰蓝的销售场所最为集中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王府井、前门、天坛等各大旅游集散地附近。另一个比较集中的城区是商业较为发达的朝阳区,销售场所多分布于大型综合类商场、工艺品商场或销售中心内。其他城区也有少量店铺分布,目前存在的销售模式有四种:

一是直销专卖销售模式。以厂家设店直销方式为主,兼或参加一些不定期举办的各类工艺品展销会。这类场所销售的景泰蓝由于制作工艺而价位偏高,代表性的景泰蓝销售场所有三家——北京市珐琅厂销售部、北京京景景泰蓝专卖店、北京老天利景泰蓝专卖店。产品定位以收藏品和高级礼品为主,主打品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经典名作,产品价格在上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在整个北京地区销售景泰蓝的店面中占据高端位置。其中,全国景泰蓝行业中唯一的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北京市珐琅厂在厂内所设的直销大厅规模最大。销售本厂包括工艺美术大师设计的作品。北京京景景泰蓝专卖店设立在北京燕莎友谊商城、北京工艺美术大厦、北京市百货大楼等多家知名商场设有专柜。这两家的景泰蓝作品以传统和创新两类产品共同组成。传统体现在器型与纹样上的固守,创新体现在对现代纹饰、造型的开发。而位于朝阳区高碑店华声天桥民俗文化街的老天利,则以传统纹饰、造型为主,主打怀旧特色。

二是工作室销售模式。采用技艺展示和作品陈列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规模远不及专卖店,但经营方式显得更为灵活。张同禄、米振雄、霍铁辉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都设有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第一时间把大师个人最新设计作品或者工艺创新作品展示出来。这远比在专卖店中见到的制作成熟的作品来得新鲜。在工作室内欣赏景泰蓝的同时可以和艺人交流,了解工艺的制作。由于大师工作室多采用的是定制方式制作景泰蓝,因此作品产量不高,甚至只能限量制作,但也因为此显得更具备收藏价值。

三是大型工艺品销售中心的专柜销售模式。多是由第一类中所提到的景泰蓝品牌专卖入驻。以北京友谊商店、白孔雀艺术世界、北京礼物旗舰店(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博物馆)具有代表性。这些商场的产品定位囊括了各个档次的景泰蓝,既可以满足收藏人群购买“名品”的愿望,又可以花几十元钱买到一件精致的小玩意儿。

四是小型店铺销售模式。此类商铺多分散于潘家园(旧货市场、北京古玩城、天雅古玩城)、十里河古玩城、大钟寺爱家国际收藏市场、红桥市场等。除此之外,在北京各大旅游景点纪念品市场也能见到小件的景泰蓝工艺品或带有景泰蓝工艺做装饰的纪念品。在同一市场内均有至少不下5家中小规模的经营店铺,且都是由北京郊区或河北等地的厂家直接提供货源。这些店铺的景泰蓝,质量不及大型大型厂家及工作室,但优势在于制作成本较低,价格也相对便宜,占据了景泰蓝的低端旅游品纪念品和普通礼品市场。

望闻问切,方知孰优孰劣

景泰蓝的制作,分为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六道工序,是一种制作工序复杂的传统手工艺。这项传承有序的技艺在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景泰蓝的质量参差不齐,挑选一件好的景泰蓝工艺品来收藏,需要从以下方面来判断:

市面上所销售的景泰蓝以传统铜胎为主,沿用清代以来的红铜胎,以胎体厚重者为上品。景泰蓝第一道制胎工艺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其他各项后续工艺的质量。常见的立式胎型(瓶、罐等)的厚度可以达到2.8—3.4毫米。随着红铜价格的上涨,有一些景泰蓝的胎壁变得非常薄,上手有轻飘之感。曾经在民国时期由于大部分北京景泰蓝作坊生计困难,出现过一大批被称之为“河漂子”的景泰蓝,以减少铜的使用量来降低成本。鉴别其胎体质量的最简单方法就是上手,同样体积的景泰蓝以重者为佳,出现“轻”“飘”之感的属下等货色。同时,也可以通过轻轻敲击器物来判断其材质,纯正红铜的响声浑厚纯正有如铜钟之音色。当然也要观察器物的内底是否灌注了铅来增加分量,这也是许多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的手段之一,特别在瓶类器物中最为常见。

景泰蓝的造型,基本以瓶、罐、尊、炉、盒、碗为主。有些直接从青铜器、陶瓷器引申借用。如鼎、爵、尊、卣等直接来自于青铜器,而梅瓶、观音瓶、盖碗等造型借用于陶瓷器。还有各种异型器,如模仿鸟类、兽类造型的也并不鲜见。因此,景泰蓝在造型上与其他工艺门类没有太大的区别,审美特征也较为相似。只是由于材质的特殊性,经常会在器身加以耳子、链子、穗子等装饰物来显示其华美和富丽堂皇。另外,景泰蓝的尺寸按惯例是依照英寸作为标准来标注的。按照1英寸等于2.54厘米来推算,一只常见的11英寸的梅瓶的高度约为28厘米。

景泰蓝表面的珐琅釉多是用进口天然矿石、半宝石加工提炼而成,珍贵异常。一件好的景泰蓝,需要经过十几次反复上釉才能完成。釉色是否清晰明快,发色鲜艳,层次分明是目测的最基本标准。上品的润色自然统一,劣品多用劣等珐琅填釉,甚至有制假者不用昂贵的珐琅,而用其他的彩料代替,此类景泰蓝经常会有大面积的串色和沙眼情况出现。所谓砂眼,是由于气体或杂质在景泰蓝表面形成的小孔。在明清两代的景泰蓝工艺品中,由于技术落后,砂眼密布非常多见。而以今天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把砂眼降低到寥若晨星般的程度。

景泰蓝的纹饰及图案是靠掐丝来完成的。一件好的作品要根据图案的需求采用不同粗细的扁丝来完成。现代景泰蓝制品由于采用机器轧丝,所以扁丝一般粗细均匀。依照图纸中得纹样进行“掰花”,是最能体现艺人水平的工序,因此也是检验景泰蓝工艺高低的重要途径。掐丝细密、圆润、整齐是判断其优劣的标准。但也有用机器冲压制作底纹如万字纹、云纹等情况的存在,但大部分图案还是完全依赖于手工完成。

除了以上判断景泰蓝优劣的标准,还有最后一道镀金工艺值得一提,由于镀金工艺耗金量比较大,有无良者会在此工序上做手脚,用其他金属代替,金色没有真正的黄金给人以纯正耀眼之感。

收藏景泰蓝,不再是遥不可及

最具备传统与民族特征的就是带有传承意义的手工艺,它是靠一代代手口相传的手艺活儿,是扎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艺术品。而在众多的北京传统手工艺技艺中,我们或许能不加思索说出景泰蓝这种手工艺。也许,大众眼中的景泰蓝,可能只是旅游纪念品商店的一件小手镯、小化妆镜,这也许并不能反映出这个手工艺行业现在的发展状态如何,但是,这足以反映出景泰蓝还是一种被大众所熟知和喜爱的工艺品。

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当下景泰蓝工艺品市场中的经营品种以传统为主,另有部分新创产品,如景泰蓝台灯、洗手池等,但无论是传统器型还是现代样式,因受到制作工艺、形制大小等多种因素影响,价格差异悬殊,大件工艺品根据尺寸、材质、工艺的不同一般在几千元至上万元不等,小件工艺品如手镯、钥匙扣等最低价位甚至于十元就能购得。随着收藏市场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藏友选择去工艺品商店或古玩城购买景泰蓝。景泰蓝工艺品的购买人群日趋多元化,既有以收藏投资为目的的藏友、藏家、古玩商贩等,又有以作为礼品馈赠为目的的企业老板、高收入人士。景泰蓝似乎找到了一条能够满足各类购买人群寻求的道路。

同时,景泰蓝作为传统工艺的代表,其收藏价值不容小觑。而在收藏界赝品充斥的今天,收藏当代工艺品的风险相比古董更小,价格较古玩来说低出许多,只要购买渠道正规,基本不存在购买赝品的风险。

中国瓷斗彩工艺借鉴景泰蓝说法与史实不符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纵观中国陶瓷史,“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如雷贯耳,其珍品以极高的艺术成就闻名于世。尤其是到了宋代,陶瓷艺术达到巅峰时代。以河南为中心的汝、官、哥、钧和以黄河以北的定窑代表着宋代陶瓷的最高水平。然而,呈现于《中国宋代瓷窑分布图》上的一处窑址却鲜为人知,那就是德州窑。德州窑曾留给后人太多的神秘和遗憾。

陶瓷的文化性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它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化、习俗、哲学、观念,而且在于它所反映的方式。它是一种立体的民族文化载体,也是一种静止的民族文化舞蹈。这是由陶瓷的特性决定的。一件件作品,无论题材如何,风格如何,都像一个个音符,在跳动着,在弹奏着,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这些旋律,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热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缤纷,有的本色自然,构成一部无与伦比的摄人心魄的中国陶瓷文化大型交响乐曲!在这美丽的乐章中,德州窑的作品又是一个难得的、跳跃的、和谐的音符!

800多年前,德州窑凭借运河之便烧制名瓷,德州窑彩瓷技术更是炉火纯青,生产的瓷器销往大江南北。然而直到2006年,沉寂已久的北宋残存德州窑才被发现、挖掘,重见天日的德州窑不但为北方龙泉、青瓷和红绿彩等众多瓷器找到了出产之地,也使这一黄河中下游极为重要的窑口重新回到世人视野。

从五代到宋朝再到元明,德州窑一路走来。她带着泥土的芬芳,她承载着德州人的智慧。从德州窑出土器物来看,以灰白胎质为多,另有少量褐色胎质器。器物大多为生活器皿,包括碗、盆、罐、枕、瓶、灯等,另有部分瓷俑和动物玩具,釉色以白釉居多,其次为黄釉、黑釉、灰釉等。装饰技法有划花、刻花、点彩、加彩、黄釉刻花、白釉黑花等。出土瓷器图案中有艳丽的红、绿、黄等色彩,这类工艺被称为红绿彩。这种红绿彩的工艺,就是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斗彩工艺的前身。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德州窑最繁荣的时期就在北宋,德州窑窑型为马蹄窑,因其平面结构呈马蹄状而得名,又因其立面似馒头状,俗称馒头窑,其窑型在北方窑中多见。此窑的特点是火膛呈扇面形,火膛与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券顶空间,窑后壁的正中和两侧共设3个烟道,烟道呈扇形,点火后,烟气从烟道直接排出,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受阻后再转向窑底,流经坯体后最终烧成。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德州窑从无到有,从兴到衰,犹如昙花一现,一个重要的窑口慢慢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风沙中。德州的窑的消失,也曾留给众多考古学者和历史研究人员一个重要的课题。

历史往往要依靠数字来记载。数字就像一根无形的线穿连起一个个事件、人物,横向关联,纵向伸展,于是形成了历史的全貌。在德州窑的历史长河中,断流长达八百年,曾代表了当时彩瓷技术的最高水平的德州窑已经绝迹人间。不知何人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续接德州窑历史。

我们相信,总会有人重燃德州窑的炉火,其实我们已经看到了理想之火正在熊熊燃烧,在德州窑里燃烧,它的温度高达1300℃,这个温度足以将所有的困难与挫折融化。(撰稿张春法)

龙泉青瓷的由来


龙泉青瓷的由来要追溯到三国两晋,盛于宋元,以“清澈如秋空、宁静似深海”的哥、弟窑瓷器享誉海内外。

龙泉市宝溪乡山光水色,风景奇秀,是近现代古龙泉窑集聚地,保存了清至民国龙窑9座。龙窑依山而筑,气势非凡,龙窑在中华大地延续烧了2000余年,它是人类文明活动的重要见证。近年来,随着液化气窑炉的使用,龙窑失去了往日的功能,绝大多数龙窑作坊歇业,窑场皆废。

曾有人亲眼目睹龙泉古窑祭灶点火的壮观场景。祭台上放着猪头、鱼、酒等美味佳肴,窑工恭恭敬敬地行礼,祈祷窑神护佑。这种古老的仪式延续了几千年,表达了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土地及火种的敬畏。陶瓷是土和火的美炒结晶。窑工轻轻地将木柴掷入炉膛中,熊熊烈火燃起,火出窑尾,烈焰腾空,蔚为大观,让人思古之幽情顿生。

龙泉青瓷出炉的那一刻,一阵鞭炮声后,一件件精美青瓷从窑炉中缓缓传递而出,整齐地排列在铺着红布的陈列桌上,有粉青花瓶、弧瓶、琮瓶、香炉、碗盏等等,精美绝伦,巧夺天工,让人目不暇给。一帮痴迷青瓷的老外,忍不住欢呼起来,睁大眼睛,争先恐后抢拍下这难忘的镜头。我轻手抚摸着带着炉温的美如湖水般的青釉炉具,太精致了,此刻,我的心真的醉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生生不息的伟大创造力,在此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但毋庸讳言,窑炉中次品之多,出乎意料,由于炉温等原因成为残器,这真是叫人无法把握的事,要烧制出一尊良器不易啊。

在龙泉有一个历史人物是不能忘记的,他就是龙泉窑的发现者中华陶瓷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先生。龙泉这块土地,到处是崇山峻岭,当年日寇都无法侵入,但陈公却骑着毛驴,翻山越岭,八次来到龙泉考察。中国瓷器及中国陶瓷研究在陈公之前,大都集中在书斋里。陈公虽然非考古科班出身,但他多方面的学养,异乎常人的悟性,敢于打破陈规,重实证而少自矜。正是在他的身体力行下,陶瓷考古由“学问”向科学转变。他还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名医,写的章草书法,今人无法企及;他是中国最早的摄影家,他的《大风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个人摄影集。他还会唱昆戏,写剧本,爱美食,玩收藏,搞研究。

当今的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一些精神滑坡,士气低迷,丑闻迭出的现象,有人以“犬儒病”概括。究其原因,固然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的政治运动扭曲了人格,思想改造阉割了精神;也可以追溯到十几年来拜金主义败坏了风气,权钱交易搞乱了秩序。面对陈公这样的先贤,我们发出如此痛心疾首的声声慨叹!

钧瓷得名的由来


从现有可查的资料,钧瓷的命名大致追溯到明代,明以后都沿用此名。禹州夏有古钧台,钧名由此而来。

钧瓷是河南禹州的特产,说起钧瓷得名的由来,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钧瓷的历史。

钧瓷的烧造起始于唐代,当时釉中是以铁为着色剂,高温烧出黑底蓝斑彩釉、蓝底黑斑彩釉或纯白色釉的瓷器。这种蓝斑彩釉乳浊度高,呈月白或天蓝色,有一定的流动性,活泼多变,已具备钧瓷窑变艺术的特征。器物以壶、罐和拍鼓为多,其标本目前有禹州境内宋钧官窑遗址和神后下白峪窑等地均有发现。

钧瓷发展到宋代,窑工们又在釉中引入氧化铜为着色剂,用还原气氛烧制出了青中带红、紫红相映的窑变釉。这种釉色以钧官窑所烧器物为代表,有的器物通体紫红,有的里青外红,色彩变化丰富,以天青、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最为有名。同时釉面遍布蚯蚓走泥纹和各种丝毛状流纹。钧瓷这种窑变艺术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独领风骚,对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和宋室南迁,烧通身紫红釉色的钧瓷窑场也不复存在。金元时期钧瓷产品以天青、天蓝色为主,其精良者可见有带紫红斑的。元朝的钧瓷生产量很大,但制作比较粗糙。到明代钧瓷生产量很小,或已停烧,也有说是为了避明神宗朱翊钧的名讳而禁止钧瓷生产的。金元时期钧瓷窑址遍布禹州市大部分乡镇,明代窑址尚待发掘考证。

钧瓷在唐时有“花瓷”之称,宋、金、元时期被称做什么瓷,叫什么名,我们不得而知。追根求源,最早提到其名的,当来自明宣德三年(1428年)由吕震等人编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该书中有“内府所藏柴、汝、官、哥、定名窑器皿……”内府指明代宫廷;所藏的名窑器皿,是指经历代皇宫辗转迁徙有幸得以保存下来的宫廷用瓷。该书中第一次提到“钧”字,从这时起,始有钧窑之名。由此可知,“钧窑”是由明人命名的,明以后都沿用此名。钧窑所产之瓷也就理所当然地称为钧瓷了。从此,钧瓷享誉天下。

那么,明人为何称之为“钧”呢?自明以来,说法有二。一说因产于钧州而得名。如明代屠隆《考槃余事》、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文霞亨《长物志》均称钧窑为“钧州窑”。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不少文章中沿用“钧瓷产于钧州而得名”。二说因钧台而得名。如郭葆昌《瓷器概论》中说:“钧窑建于宋初,在河南禹县,其地有钧台,因名钧瓷,至今尚存。”

20世纪70年代中期,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挖掘禹州城内宋钧官窑遗址时发现,该遗址就在现今的古钧台附近,陶瓷办才统一了认识,认定钧瓷因钧台而得名。因为禹州古为夏禹国,禹受封于此为夏伯,境内有钧台,禹之子启大享诸侯于此,表示正式继位。从此,钧台就成为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实物佐证和国家产生的标志,也成了我国稀有的远古遗迹和历史名胜。数千年来,禹州人民一直把钧台当做禹州的象征。北宋时,在禹州城内北门里钧台附近设立官窑,大规模烧造宫廷用瓷,并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故古人以钧台这一历史名胜命名钧瓷是毋庸置疑的。正如清《景德镇陶录》所载:“钧窑宋初所烧,出钧台。”现代古陶瓷专家安金槐先生也说:“禹州夏有古钧台,钧瓷之名由此来。”赵青云先生在《钧台窑的兴起与昌盛》一文中也明确地说:“若窑以地名,钧窑就当来自钧台,这是和宋钧的产地及其禹县在北宋以前就有闻名于世的古钧台这一历史地名完全一致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