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砖的工艺 > 导航 >

刻画陶瓷纹饰的工艺技术

刻画陶瓷纹饰的工艺技术

瓷砖的工艺 瓷砖工艺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2020-03-17

瓷砖的工艺。

纹饰是指瓷器表面的纹样,它纹饰有简有繁,可以用划、刻、贴、印、绘画等方法来完成。随着陶瓷工艺进步、人们的信仰、喜好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变迁。纹饰的原始功能是美化瓷器、表达人们的信仰及情趣。但从鉴定的角度看,它们往往起着协助断代的参考作用。

划、刻、贴、印纹样均是陶瓷工艺技术。它们的出现在历史上有迟有早,但往往不能作为断代的绝对依据,必须对具体的器物进行具体的分析。有时一件器物会同时出现划、刻、贴、印两种以上的装饰技法。

划花是操用尖硬的竹、木、铁杆等工具在半干的器坯上划出所需的花纹,然后上釉入窑焙烧。划花线条纤细流畅,在釉面下有一种飘逸的美。北宋定窑白釉瓷和景德镇窑影青瓷的划花装饰是这方面的代表。

刻花与划花不同,它是工匠们操用铁刀等工具在半干坯体上刻出较深的花纹。相比于划花,它的线条有宽、窄、深、浅的不同。配合深浅不同釉色的变化,纹样在釉下颜色变幻有很强的立体感,北宋耀州窑陶瓷的刻花器是最典型的器物。Www.tAOci52.CoM

印花是使用已刻好花纹的陶模,在未干的坯件上印出花纹。另一种印花方法是直接在模具上模制出有花纹的坯件,然后上釉入窑焙烧。显然,印花比起划花及刻花工艺生产效率要高得多。印花工艺出现较晚,约在北宋中、后期才成熟并广泛应用。宋定窑印花器及南宋景德镇印花器均是典型的精美器件。我们注意到一些器件上同时使用了印、刻两种工艺,通常是在印花坯件上进一步修饰、加刻,使之美化。耀州瓷常见这一类器物。印花刻花常混淆,鉴别方法是刻花通常较深、线条变化幅度大,特别是刻花纹样可以刻出垂直器面九十度的深刻面。而印花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因为印花是模印,要有“拔模斜度”。不然在脱模的时候,坯件上该处花纹被模具拖出。破坏了纹样的完整性。

贴花是向素坯体上贴加装饰小坯件。通常是将模印或者捏塑出的花件、人物、动物、铺首等用泥桨粘贴在原坯件上,然后上釉入窑焙烧。因此它们是堆砌成的具有立体纹饰的器件。贴花工艺从汉代开始流行,一直延续到现代。在古陶瓷器物中,当以六朝及隋唐的贴花器件最为典型。

编辑推荐

制作一流钧瓷的工艺技术


钧瓷是华夏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她以神奇的自然窑变耸立于众瓷之首,她的造型线条流畅,红中透蓝,润莹剔透,五彩渗化,开片声清脆悦耳,器物以出现自然意境为佳,历代君王,侯爵倾心赏析。

钧瓷工艺技术要求极其严格,某些关键环节如釉料配方和原料比例被代代口耳相传,成为不宣之秘,但有些简单平凡的工艺亦同样重要,同样对钧瓷作品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制作一流的钧瓷,首先应选用最佳的原料,原料经风吹日晒,雨淋滋润软化陈腐后,利用碾磨粉碎,筛网过滤,池中澄泥,然后将钧泥反复拍打,搓揉,才能达到要求的钧瓷,制作的作品胎质细腻坚实,极易变形。

制瓷,传统制作钧瓷主要以手拉坯为主。拉坯是靠轮盘转动,利用双手挤,压,拉,的力量,使钧泥变正自己要求的器物,此种方法可千变万化。拉坯,首先将泥千拍万打后再双手反复揉搓,排出泥中之气体,增强瓷泥的韧性和柔顺程度,揉成泥柱后,双手抱泥,对准轮心定泥,使泥和轮盘同心转动。将泥柱拉成要求的器物尺寸后,干燥,待可修整时进行修胚,修胚时应保持原有器物的线条流畅,表面光滑,修整完毕进行烘干。

素烧,将烘干的坯子装入窑炉中进行素烧,让坯体充分脱水,增加其质密坚实性。素烧点火起始升温不宜太快,以免胚体烘干时湿干不均造成炸裂。待550℃——600℃后封闭窑门,加快升温速度。温度升至1000℃左右时住火,合闭闸板使坯子上下均温。

施釉,将素烧后的坯子(俗称胎子)从窑炉中取出,冷却后才能施釉,施釉可分为喷釉法和浸油法两种,钧瓷施釉一般采取浸油方法较多,浸油施将釉子注入容器内调整好浓度,将胎子按入容器内,使胎子充分浸人釉中取出,胎子再釉中停留时间的长短,施釉工匠可根据操作经验定夺,施釉后再次烘干。

釉烧,将烘干后的釉坯装入窑炉内点火,起初升温速度不宜过快,应用小火烘烤,缓慢升温,使坯体及窑内的水分充分挥发,不致于产品因气体膨胀导致炸裂火滚釉。这一阶段再500℃以前即能完成,封闭窑门。待温度升至1040℃时开始还原,还原气氛的形成主要依靠人控制燃料程度来实现。即通过窑内空气的进入量,使燃料不能充分燃烧产生CO气体,实现窑内的还原气氛,使油料中的着色物CUO达到还原状态,待温度升至1180℃左右时,转入轻还原阶段,此时,釉面更加光亮,这一阶段严格防止氧化产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待温地升至1280℃以后转入氧化阶段直至住火,开放闸板,打开窑门,保证产品的鲜艳程度,还原阶段可称为整个工序的重中之重,俗有”生在成型,死在烧成“之说。

中国人常用”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等词来形容精美绝伦的钧瓷珍品,每一件钧瓷作品都凝聚这工匠师傅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是人类利用打自然所赋予的先天条件和时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人间奇迹。

字串5

婺州窑工艺技术有望重放光彩


本报消息(记者刘小娟)今年“五一”前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所长陈新华忙得不亦乐乎。因为4月30日这天,他通过互联网与浙江省科技厅在网上签订了《婺州窑传统工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开发》的合同。几天前,陈新华接到了浙江省科技厅的正式通知,《婺州窑传统工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开发》被列为浙江省重点科研发展项目。按照合同的规定,婺州窑陶瓷研究所必须在2008年11月底前完成这一科研课题。

5月1日、2日,陈新华带着采用传统婺州窑工艺制作的一只陶瓷罐专程赶到龙泉市,拜访了全国工艺美术大师、青瓷专家徐朝兴。30多年前,陈新华就拜徐朝兴为师,学习陶瓷器具制作工艺。徐朝兴与我省另外七八名陶瓷工艺研究专家、高校教授还共同被聘为《婺州窑传统工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开发》科研发展项目的专家组成员。

徐朝兴对陈新华带去的婺州窑陶瓷罐大加赞赏(见右图)。他说:“这件瓷器的工艺与传统婺州窑陶瓷工艺非常相近,不仅釉色方面表现得很传统,造型方面尤其是瓷器上面的刻鸟纹也显得很传统……这件瓷器总体来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传统婺州窑的工艺。”听了徐朝兴的赞扬后,陈新华开心不已,觉得自己一段时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

据了解,古婺州窑是浙江省古代瓷器的代表之一,开创于东汉时期,在唐代是全国六大青瓷产地之一。乳浊釉及纹饰、堆塑造型是婺州窑瓷器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特征。陈新华表示,今年婺州窑陶瓷研究所工作人员和《婺州窑传统工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开发》项目专家组成员将在对婺州窑窑址发掘、残片采样、对各个时期婺州窑文史资料收集和婺州窑产品坯料及釉料的检测分析等基础上,开展对各个时期婺州窑乳浊釉釉面及器皿、纹饰、堆塑造型风格等的仿制试验。

为使仿制试验取得成功,5月4日,陈新华又专门跑了一趟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铁店窑遗址。他打算在铁店窑附近建一个婺州窑仿制试验基地。陈新华说:“那里离老祖宗的地方近,在开展仿制试验时更容易与传统工艺结合起来。下一步,我们还想通过发掘婺州窑传统工艺,打响金华的旅游产品。”

怎么样从历史的角度鉴赏紫砂工艺技术


诸如摹仿自然界形象性的雕塑制品,兼及装饰在几何形体上的浮雕、贴雕,图案的刻印板,以及釉料彩绘,其它材质的镶嵌,抽象的陶艺构思。任何艺术形式,都应该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样居高临下地来看待品评砂艺和鉴赏砂艺,使作者与热衷砂艺的爱好者,相互感触以便领悟制紫砂壶艺术的真谛。

但近年来随着对砂艺热潮的兴起,传统的茶文化与陶文化的推广,热爱紫砂艺术的人士日益众多。较高档次的佳作生产,究属数量有限,远不能满足各界人士玩赏上的需求,尤其高雅名作,更是稀少。因此出现社会上极少数缺乏艺术道德的工匠,串通一些肯不讲商业道德的狡商市侩,不择手段地乘机猎取暴利,假冒名家印鉴,各种等级的劣质膺品,充斥市场,蒙蔽众多热衷砂艺爱好者的眼睛。所以有必要讨论一下辨伪问题。识别茶壶的真假,一如鉴定书画,首先从提高理性认识,理性即培养自己的常识素养,以资提高审美观感;第二是多方交流,互相观赏某些名家的杰作,提高感性,探讨和了解某些名作家的风格形制,技巧手法,艺技擅长,使用原料泥色的习惯性,印章的规格,把握关键性的依据,逐渐累积经验。明眼人自然而然地不难识别真假的。在任何一种艺术行当中,一个有所成就的佼佼者,都一定会有他的独到一面的硬工夫,这是指艺术的和技巧的两个方面。这些内在的要领,就是所谓个人的风格和韵致,也就是所谓灵感。作伪者是绝对不易得其要领的。倘若说一个存心作伪的人,如果能够有超越的领悟,那么他自身已是个了不起的大家了,又何必要假冒别人而淹没自己呢?所以敢大胆地说,真的,生来就是真的,假的永远也真不了。只有没出息的作假货者。作假的这种行为是绝对可耻的。

中国陶瓷对世界制瓷技术和工艺的影响


自古以来的海上贸易、出口和赏赐的物品主要有纺织品和陶瓷,因而许多学者把这条通往海外贸易的航道称之为海上 “丝绸之路”或”陶瓷之路”。自唐以来,丝绸的出口量虽然没有减少,但“陶瓷器”则显得越来越多,而且对欧美各国的瓷器工艺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发明陶瓷的历史要比欧洲早1 700多年。

在18世纪,欧洲人仍然在苦苦地寻觅着瓷器制造的秘密,诚如英国人简·迪维斯在其所著《欧洲瓷器史》一书中所言:“几乎整个18世纪,真正瓷器制作工序仍然是一个严守着的秘密”,而中国,早在东汉时期便已破译了这个秘密。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在其远航归国之后写作于1298年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向欧洲人展现了一个瓷器发明之国——中国的迷人面貌,此书较为详尽地记载了中国瓷器及其制作方法。自从马可,波罗带来最早的关于中国瓷器制造的实用资料以后,人们显然认为,瓷器同样是用制造其他陶瓷材料的原料及其技术来制作的。马可·波罗的记载,对欧洲人制造瓷器具有启发作用。

法国甚至整个欧洲如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真正制品的出现,是1712年来景德镇并在此生活了七年之久的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将景德镇制胎、施釉、烧成的技艺传递给欧洲之后,才启迪了那时正在茫然中探索着的欧洲人并使他们豁然开朗,简,迪维斯在他的《欧洲瓷器史·试图揭开瓷器制作之秘》一章中坦诚道:“从中国本身的情报,其中包括在中国的耶稣传教士佩雷,佛郎哥,泽维尔,昂特雷科莱于1712年寄到巴黎的来信,鼓舞了从事这项试验的人,这位牧师在信中描述了景德镇工厂瓷器的制作。”

日本制瓷工业的发展与明代中期五良太浦(汉名吴祥瑞)来瓷都景德镇向中国的陶瓷技师学习五年之后返回日本(1513年)开窑烧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日本肥前的有田附近和奈良附近的鹿脊山开窑烧制的瓷器在展示着这一历史的风采。“奈良三彩”是中国的唐三彩传到日本后,日本匠师仿造而成的,日本陶瓷学术界称之为日本“最初真正独特风格的施釉陶器产生的划时代的事件”。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日本人加藤四郎到中国福建学习制造技术,为时约五年,归国之后在尾张濑户制造黑釉瓷器,烧制成功,后来日本人称瓷器为“濑户物”,并尊加藤四郎为日本的“陶祖”。

在8至9世纪,波斯陶工仿造传到波斯的唐三彩而制成华丽的“多彩釉陶器”,又名“波斯三彩”——一种在红褐色的坯体表面敷挂一层白色化妆土后,用绿釉和黄褐釉涂饰于其上,或点绘几何纹、花卉等图案,焙烧时釉色流动交融,烧成后光彩斑斓,颇似唐三彩的瓷器,后来的“波斯青花”——一种白釉蓝彩陶器,也是仿中国青花而成的。

中国陶瓷制造技术,同样启迪、影响了非洲的陶瓷技术发展,古代埃及最大的制陶业中心,位于开罗南郊的福斯塔遗址出土的六七十万块陶瓷碎片中,其中70%-80%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在输入中国唐三彩之后(公元9至10世纪),福斯塔陶工模仿唐三彩而烧出多彩纹陶器和多彩线纹陶器,中国白瓷传人后,他们仿烧出白釉陶器,11世纪后,随着中国青瓷、青白瓷(影青瓷)和青花瓷的输入,他们又仿烧出造型和纹样完全类似的瓷质仿制品。

陶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表现的内容与其发展同期相处的社会文化前景是分不开的。随着汉末期佛教文化的传人,到了隋唐时期,佛教思想有了更大的发展。人们的人生观受到佛教“众生平等、精神不灭、生死轮回”等思想的影响,佛教文化和佛教思想的渗入,丰富了陶瓷的表现内容,先后出现的一些“陶俑如来、观音、罗汉、天王、菩萨、达摩”等陶雕作品。各类陶瓷器皿的装饰纹样也丰富多彩,如“莲花图”“宝相花”“缠枝莲图纹”等,这些陶瓷文化的发展对中国陶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佛教思想对陶瓷文化的渗入,使陶瓷渐渐摆脱了其单一的实用性功能,而转向陈设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了陶瓷文化的发展。当时制作的唐三彩工艺彩陶代表了陶瓷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中国陶瓷技术的创造和发明,不仅推动了本国陶瓷制造技术的日益提高,而且促进了世界各国陶瓷制造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这是中国对人类的又一伟大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应该引以为自豪的。

陶瓷纹饰发展的来龙去脉


瓷器的纹饰有助于鉴定古陶瓷的时代。因此,在古瓷鉴定中,必须牢牢掌握纹饰的发展趋势以及各时期纹饰的固有特点。我们将分两期为大家总结关于陶瓷纹饰发展的来龙去脉。纹饰种类及纹饰的时代总体趋势1、陶瓷器上的纹饰,习惯上按其所在部位及制作工艺,可分成胎装饰与釉装饰两类。胎装饰:陶瓷器上举凡刻、划、印、剔、堆、贴、镂、雕、塑,等等纹饰,工艺上均是以硬质工具在胎体上作成,大多于上釉前施工,亦有少数作于上釉后。釉装饰:用釉料、彩料在胎体上描绘图案、书画等,工艺上是以毛笔之类的软工具施技,不触破、更不损伤胎体。大家知道,釉装饰中又有釉上彩、釉下彩之不同。胎装饰乃元代以前陶瓷的主要装饰手法,釉装饰为元、明、清陶瓷的主要装饰手法。2.时代总体趋势新石器时代:各种彩陶,属彩装饰。这种低温彩的装饰功用,类似于后来的釉。(仅是装饰功用,它没有釉所有的保护胎体等功用。)各种灰陶、黑陶、红陶、褐陶等上的刻、划、堆贴、锥刺的云雷纹、绳纹、平行线纹等等,属胎装饰。显然,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比灰陶等数量少些,可以认为新石器时代陶器以胎装饰为主。原始青瓷:全是胎装饰,有印花、堆贴(如S纹)等。东汉六朝青瓷:胎装饰:刻、印、镂、堆、贴、雕、塑等类胎装饰为主,占此时期装饰的绝大部份。釉装饰已经萌芽,出现了下面一些形式:褐色点彩,出现于三国至西晋晚期,到东晋已经成熟并流行起来;三国吴时,出现釉下褐色彩绘,但未形成风气,所见标本目前仅一件。这个时期的釉装饰,无论点彩、釉下彩绘,均为高温釉料作成,与胎体一次烧成,即为高温彩釉,以铁、锰为呈色剂。隋、唐:这是我国陶瓷各种纹饰,装饰手法大发展的时期,刻、印、镂、雕、贴、堆等胎装饰继续发展,以唐三彩、长沙窑彩绘、巩县青花为代表的釉装饰得到空前发展,我国陶瓷装饰出现新气象。但胎装饰仍是主要形式。胎装饰;在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及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的各大名窑,"重釉不重纹饰",故纹饰很少。这不多的纹饰几乎全是刻、划的莲瓣纹之类的胎装饰。此外,长沙窑有堆、贴、模印等胎装饰。釉装饰:点彩、条彩、斑彩,这是高温彩釉,以铁、锰、钻等为呈色剂。长沙窑、越窑、邛窑有。彩绘:这是此时期大量兴起的陶瓷装饰工艺,继承六朝传统,以长沙窑最为丰富,越窑巩县窑有少许。常见有褐、绿、兰、红等色,以铁、锰、钻为呈色剂。彩绘无论釉上釉下,均是高温彩绘,一次烧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二次烧成的釉彩,呈色剂主要有铁、锰、钻、铜等。这是我国陶瓷釉装饰最为引人注目的成就,有承前启后的巨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以浙江越窑青瓷为代表的唐代青瓷,尽力在提高釉本身的装饰效果,即釉没有作成纹饰,仅釉的色泽美就充分美化了瓷器,此时已较为成功,较为明显。如越窑釉的"千峰翠色",装饰效果就极佳。宋:此时我国陶瓷器大大发展,在陶瓷装饰上是胎装饰与釉装饰并重。比较起来,胎装饰使用较多,而釉装饰亦得到更大发展,其发展速度超过胎装饰。胎装饰;以印花、划花、刻花为主,雕、塑、堆、贴、镂等技法用的较少。以定窑系白瓷印花,耀州窑系青瓷刻花划花,青白瓷系列划花最有代表性。釉装饰:有进一步发展。在我国陶瓷史上,是最为重视釉本身对陶瓷器的美化装饰作用的时期,也最成功,真正实现数百年来人们不断追求的釉质如冰似玉,釉色雨过天青,千峰翠色的愿望。此时期釉本身的装饰效果(不依靠图案纹饰)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有若干影响深远的创造。均窑创造了窑变釉(两种以上釉合用变化出的特殊釉)、铜红釉。汝窑、官窑、龙泉窑,均重视釉本身的美化装饰作用,只凭单色釉本身就制造了极佳的装饰效果,釉的凝重、深沉、含蓄、厚润(有的时期,釉厚超过胎体厚度),极好地美化了瓷器,达到它种装饰手法达不到的装饰效果。官窑、哥窑创"金丝铁线","鱼子纹"等开片釉,为釉装饰工艺开辟新途径,即釉色不同有不同的装饰效果,釉的形式有差别,更有一种别开生面的装饰效果,开片纹以其似残而非残的特殊形式,创造了一个新的美学情趣。彩釉结合的装饰:釉装饰的不断发展,宋代出现了磁州窑系的釉上彩或釉下彩装饰工艺与釉结合的新型装饰工艺,白釉釉下黑花,釉上红绿彩就是典型。主要形式是绘画、诗文。也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结合的个别例子,但很不成熟。青花瓷这种釉下装饰工艺,继承唐代传统,有少量生产。宋代青花数量虽少,意义却比较重要,它使唐代开创的这种釉下装饰工艺没有中断,得以延续,就为宋以后青花的大发展提供了工艺技艺传统。元、明、清:釉装饰极大发展,胎装饰急剧衰落,以景德镇窑为代表。元代以青花、釉里红成就最大。元青花上承唐以来釉装饰工艺技术而大加发展,下启明清青花的黄金时代。元代首创的釉里红,使釉装饰获得一个新品种,更受社会喜爱,为釉装饰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了活力。单色釉也承宋代风范,龙泉窑在元初仍然处于高峰。另外创造了高温兰釉。铜红釉也有发展。明代釉装饰进入绘画时代,以青花为主流,发明,发展了五彩、斗彩、素三彩等。清代的釉装饰更发展到极致,以各种彩瓷为主,青花次之,大量使用色釉。彩瓷中以粉彩为代表,到中晚期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也还有一些胎装饰瓷器,但与大量的釉装饰比,微不足道,略而不述了。

浅析陶瓷设计中的纹饰运用


陶瓷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陶瓷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石器时代,人们发现高温改变泥土的特性可以制作成陶瓷,陶瓷就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制作手法的成熟,人们开始在陶瓷上添加各种纹饰花样,用来装饰居室,美化生活。陶瓷制作的手艺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然有较好的发展势头。陶瓷纹饰花样制作手法流传至今,仍然成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物质,这是因为陶瓷花样有自身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纹饰花样图案是陶瓷制品的典型代表,经过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经久不衰,沿用至今,有其自身特殊的手法工艺在内,学习陶瓷制品中纹饰的运用,不仅可以了解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同时还可以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增加美感的同时带来经济效益。

一、我国陶瓷传统纹饰的特征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程中,陶瓷纹饰的发展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文化变化,凝聚了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结晶,传统的纹饰花样图案中饱含了制作者的手法工艺,也包含了中华的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每个时期,每个朝代的纹饰花样都反映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可以说,陶瓷纹饰花样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陶瓷纹饰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具体题材,抽象应用,陶瓷纹饰花样图案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但是如果只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物品,不能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所以,在设计陶瓷纹饰花样时必须在原有物品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力,赋予陶瓷艺术活力。第二,繁简转变,乱美交集,传统陶瓷制品上的纹饰花样图案虽然图案繁琐,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美感,繁琐中带一点简单的线条和笔画,即使繁乱,也有特殊的艺术美感。

二、国内外陶瓷艺术发展研究

陶瓷制品因其特殊的形状构造,不仅在国内流行,同时也代表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海外,在国外受到很多人的热爱,外国研究者不再局限于陶瓷的外观,而是通过研究来掌握陶瓷的制作方法以及纹饰花样的画法。很多外国收藏家都千里迢迢跑到中国来收藏陶瓷制品,向手工艺术者学习纹饰花样图案的画法,另外,很多外国研究者也对陶瓷上的纹饰花样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学习。中国陶瓷纹饰花样图案也在改变着国外陶艺制品的制作方法,在美国绘画、雕塑以及其艺术教学体系所呈现的自由和热情奔放,美国艺术家打破清规戒律,自由的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且,陶艺纹饰花样图案的画法也加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各国艺术者的沟通交流,也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三、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的运用

3.1抽象概括的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是新石器时代广泛应用的图案,几何纹样通俗来讲就是一些简单的简笔画,通常都用来画一些花鸟鱼虫等物,再利用一些点面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点缀。几何纹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线条,但是也有多种不同的画法,几何纹包括云纹、火纹、如意纹等一些简单的线条画法,不需要特别复杂的绘画,因而在新石器时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较弱的时代非常盛行。几何纹样简单,不能表达出复杂的人物情感,所以,几何纹的图案都很抽象,通过简短的线条就能够反映出人们当时的精神文化面貌。因此,几何纹样是基础,一直到明清时期复杂的纹饰图案都是在几何纹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2客观现实的生活画面

在陶瓷制品上,有些不是简单的线条或者图案,而是人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人们将自己的生活画在陶瓷上,以此来达到保留和收藏的价值。因此,在我国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陶瓷制品上,有很多都是人们真实生活的写照,用这种方法来记录人们的生活,流传下来。所以,在我国很多保存完好的陶瓷上面,刻画着当时人们客观现实的生活画面,这些不仅有美观价值,同时还能够给历史学者们带来珍贵的研究资料,通过研究这些陶瓷上的生活画面,可以反映当时人们真实的生活方式,反映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事实,因而,这些刻画着生活画面的陶瓷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除此之外,人们将艺术手法与真实的生活画面结合在一起,刻画在陶瓷上,使得繁琐无趣的生活画面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3.3意识形态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历史文化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更能体现一个时代所独具的特点,是一种精神文化生活面貌和民俗文化,更能反应当时民间的文化生活,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信仰从远古时代便有,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文化,就会形成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无论是古代的哪个时期都会被人们当做一件大事来对待,因此,为了纪念宗教信仰的相关事件,人们将事件刻画在瓷器上,再加以一定的艺术手法来达到美观的效果。现在,我国有很多保存完好的陶瓷上面有一系列的宗教信仰,每个年代的宗教信仰都或多或少的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因而也就影响到了陶瓷纹饰花样的制作,这些宗教信仰都反应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结语

陶瓷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陶瓷作为国之精粹走向了世界的国门,让很多外国人都争相购买中国的陶瓷,不仅仅是因为陶瓷特殊的制作工艺,还有陶瓷上的纹饰花样图案都成了外国人习惯中国陶瓷的一个重要理由。那些精美的艺术图案,不仅具有美观性,同时也有较强的收藏价值。同时,陶瓷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陶瓷上的纹饰花样图案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们真实的生活面貌,同时也可以反映当时的宗教文化信仰。因此,研究陶瓷上的纹饰花样图案,不仅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文化生活,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现在,陶瓷都被市场化,为了赢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失去了原有的陶瓷艺术价值,质量下降。我们要坚持沿用古人留下来的传统陶瓷设计方式和理念,以我国传统装饰文案作为设计的一大亮点,将其应用到当代陶瓷设计方案中。

陶瓷纹饰中的佛教艺术(一)


中国佛教源于印度佛教,西汉末年,始传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后,历汉、魏晋的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得到君主的推崇,进一步隆盛。南朝梁武帝三度舍身同泰寺。唐朝诗人杜牧有诗述南朝佛教之盛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北朝则大量开凿石窟,如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魏书·释老志》载北魏佛教发展的情况,“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略而计之,僧侣大众两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1]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受苦之人精神上解脱之需要为佛教流布和传播提供了有力时机。佛教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传入。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大力传播,佛教艺术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比较明显。陶瓷器装饰纹样受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并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南北朝时期,陶瓷器的纹饰发生了变化,莲瓣纹和忍冬纹大量出现。显然,莲瓣纹和忍冬的出现是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佛教艺术因素直接出现在陶瓷器上,对于拓展陶瓷领域和丰富陶器文化内涵起到了积极作用。

莲花纹是古代陶瓷器流行的装饰纹饰。我国自古有爱莲之俗,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史书就有关于莲花的记载。《诗经》中有载:“彼泽之狈,有蒲有荷”,“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载:“集芙蓉以为裳,因芙蓉而为媒。”中国古人始爱莲之风与佛教并无关系。历代文人对于爱莲之风不减,并赋予它清雅孤高的品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污泥而不染,攫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襄亵玩”。中国古人爱莲之说可见于众多记载,正是由于爱莲之俗,莲花纹也就自然的被人们当做装饰的纹饰之一。

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青铜器“莲鹤方壶”,该壶双层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引颈高吭的仙鹤。莲瓣的纹样来源于莲花,莲花统称荷花,古称芙蕖、芙蓉、水芝、水华等。田自秉对于春秋莲鹤方壶上莲花纹的解读是:“莲鹤方壶上的莲花纹样与飞鹤配合,表现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2]河北滦平县战国贵族墓也出土了带有莲瓣纹壶盖的莲瓣壶。佛教传入中土以后,莲花在佛教中被赋予了特殊而神圣的含义。莲花代表“净土”。无量清净尘经云:“无量清净佛,七宝地中生莲花上;夫莲花者,出尘离染,清净无暇”。另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降生在莲花上,后在菩提树下成道,因而莲花是佛教修持圆满的标志。南京东郊灵山出土的南朝青瓷莲花尊和北朝青釉莲花尊腹下部都出现了贴花菩提叶一周。佛祖在菩提树下成道,莲花尊上的菩提叶装饰正印证了这一传说广为佛教徒所接受。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传,中国传统的莲花内涵与佛教圣花的含义相融合。在南北朝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人们对于莲花的传统审美意识加上佛教对于莲花的特殊内涵,莲瓣纹纹饰盛行就成为一种必然。虽然纹样外形与之前无多大差别,但是从内在上看已经包含了佛教的一些象征意义。李纪贤认为“莲花作为佛教艺术的圣物之所以受到佛教信徒的崇拜,除了花色、香味之外,大概还有取其地下茎一藕之出淤泥而不染的洁净含义”。信佛民众的增多,佛教寺庙和石窟的大量修建,佛教艺术影响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莲花和忍冬纹饰也大量的出现在陶瓷装饰上。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大量带有莲瓣纹的碗、罐、尊等陶瓷器实物出土。从众多的出土实物来看,这一时期的莲瓣纹式样大多直接来源于云冈、龙门等石窟的柱基,富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南京东郊灵山出土的一对青瓷莲花尊,尊高85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20.8厘米。顶置有莲瓣瓣盖,中央有一方钮,钮四周堆塑肥厚短小的覆莲两层,周边饰竖立的三角形锯齿状变形莲瓣一周,下段贴附对称的二龙戏珠和忍冬、莲花图案各两组。腹上部饰模印重瓣覆莲两周,其下是贴花菩提叶一周和刻画瘦长莲瓣纹一周,莲瓣下垂,瓣尖上翘。腹下部饰仰莲纹两层,圈足如一喇叭座,饰覆莲纹两周。各层莲瓣均向外翻卷,丰腴肥硕,整件器物层层叠叠的饰有莲瓣纹,看起来蔚为壮观。

《免费古董评估鉴定咨询》微信;deng164391447电话;18217682770

陶瓷纹饰之龙纹


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就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大量广泛出现在我国玉器、石器、铜器、绘画、木雕、漆器……几乎所有的艺术品上,中国人生活所接触的一切方面都有龙的形象存在。陶瓷器上的龙的形象也是这样,出现得既多且早、从未间断。

正由于陶瓷器上的龙的形象十分普遍,所以掌握这些特征,对鉴定陶瓷器尤为有用。历来研究龙的人很多,专门研究陶瓷器上龙的形象者也不少。了解各个时期的龙纹饰,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龙文化,还能助您鉴瓷。

从六朝开始说起,六朝龙成鳄鱼形状,神态凶猛。到了唐朝,受当时开明国风影响,龙的形象富有生气,为一般动物样,没有神圣、威严意味。而到了宋代,据许多学者研究,瓷器龙纹饰此时才与封建帝王的权威有关,成为帝王象征,为皇帝所专用,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因为宋代磁州窑、定窑、吉州窑等窑产品上都有龙纹出现。宋代的龙纹形象威武,极有神彩,象征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元代龙纹的特点是:龙头小、身细长,有背鳍(脊),有三爪、四爪、五爪几种爪、鹿角、方格鳞、龙身矫键灵活,充满生机。形式有云龙、赶珠龙、龙凤。刻、印、画都有。

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明代陶瓷器上的龙,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洪武、永乐大体承袭元代的风格。及至宣德,龙身开始变得粗一些。此时又有一种飞翼龙出现,这种形式的龙,此后明代各朝的清代康、雍都还有。还有所谓香草龙--龙尾呈多枝卷草形,为此时前后特有。弘治时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而嘉靖龙的形体多样。一是常见的行龙,穿云破雾。二是出现正面龙:龙体不作横三曲状,而作竖立状:龙头在上,尾在下,四足分列左右,头面正对观赏者,故名。三是螭虎龙,描画极其简单草率,状似壁虎,有行走状,有团状。正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清代的龙,身躯亦较粗,下颚较短,形象比较和善。当然,各朝特征又有所不同。顺治、康熙:龙的形体、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风格,比较威严。有一种过墙龙--形体由碗、盘里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见。乾隆时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多见龙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象征男女爱情。又多二龙戏珠。凡此说明龙的纹饰寓意已大为世俗化。嘉庆以后的龙纹,更大量出现于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龙舟、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权威形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