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陶瓷知识 > 导航 >

创新紫砂壶艺术需跨越心态模式和知识框架

创新紫砂壶艺术需跨越心态模式和知识框架

陶瓷知识 艺术瓷砖 瓷砖知识

2020-03-17

陶瓷知识。

“艺术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透过语言做思想上的交流,透过艺术的形象做心灵的交流”(托尔斯泰语)。宜兴紫砂茶具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它将诗、书、画、铭吸纳交融,使其充盈文化味和书卷气,满足人们的审美和鉴赏需求。古往今来,不少书法家、画家、文学家、艺术家如刘海粟、唐云、朱屺瞻、陈十发、范曾、冯其庸、俞振飞等,都喜欢在紫砂壶上亲笔书画,镌刻定制作。“壶随字贵,字随壶传”,成了紫砂壶独有的神韵和风采。

在此,不得不提起紫砂陶刻艺术。陶刻家使用一柄钢刀,在壶体表面或铭款识、或锓印章、或摹汉魏、或镌画图,刀随心驰,挥洒自如,令人叫绝。“泥炼天心抱,汤烧茗德扬”;“茗外风情移月影,壶边江静听松涛”;“紫瓯含团月,香茗涤心源”;“精思巧手,茶道文心”。。。。。。这咏壶吟茗的佳句闪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神秘之光。此时的紫砂壶不仅仅是一把壶,而是立体的画,凝固的诗。这种至美的艺术品,是从千锤百炼中来,留给人们的是隽永的美感。

综上所述,证明了一点,就是紫砂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历代陶艺家挖掘我国陶瓷文化富矿中把握时代脉搏,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通过泥土的捏制,展示出来的,有着与人类依存的渊源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紫砂壶已超越了实用功能的束缚,逐步成了物化了的精神艺术品。

我们这一代紫砂从业人员,必须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继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要在创新中跨越各自的心态模式和知识框架。如果是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是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就应该把紫砂作为陶瓷文化的精髓,寻求新的创造,去展现其瑰丽的文化内涵,使这颗“华夏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精选阅读

紫砂壶技术与艺术


技术是千锤百炼、功到自成。

艺术是发现、提炼、厚积薄发。

紫砂壶艺术,有人称之为茶壶艺术,有人称之为技术艺术。以很多人从事紫砂七十余年的经历和体会,紫砂壶艺是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世界上制陶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拉坯法、泥条盘筑法、压模法和注浆法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技术。

宜兴有着六千余年的制陶历史,宜兴陶工在经历了不知多少年的试探。根据宜兴陶土的特点独创了一套和世界上所有手工成型方法不同的技术,这就是把陶坭放在木制的坭凳上,先锤打成片,然后把泥片围筑成圆型或镶接成方型,用木拍子拍打成型,这种成型方法学术界称之为“片筑法”。这种成型方法比其它方宜兴紫砂壶艺是从日用陶中脱胎出来的艺术陶,制壶成型方法沿用“片筑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全手工成型,因为茶具、茶壶的体积比其它日用陶体积小,加上功能要求是泡茶、品茶之用,所以技术性更强、更细、更精,几百年技术上的不断改进,使紫砂茶具演化成了一门有独特语言的艺术陶瓷,这个过程当然是文化人和艺人们的共同创意的过程。紫砂壶艺和其它所有艺术一样,技术是艺术的基础。

紫砂壶艺术及其格律


说到格律,到知道唐诗宋词。唐诗宋词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完善,分别到唐代和宋代形成了自身完整的艺术体系并出现了李白、杜甫、苏轼、柳永等一大批艺术巨匠。达到了艺术水平的高峰,成为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十分独特而又完美的艺术形式。唐诗宋词对字数、句数、读音的平仄、句子的对仗及押韵等都有十分规范而又严格的规定,这些便是格律。格律作为其艺术形式,一方面严格地制约着艺术家创作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形成了其独特而鲜明的艺术特色。艺术家们凭借自身的艺术天赋和聪明才智,在这十分有限的艺术空间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创意和艺术风格、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而永载史册,成为千古绝唱。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紫砂壶艺与唐诗宋词,在其艺术形式上具有十分惊人的相似性。与唐诗宋词一样,紫砂壶艺经过了较长时间的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也形成了自身完整的艺术体系。她那有限的艺术空间,特别的成型方法,特定的使用功能,精湛的制作技艺,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创意,在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特定的艺术要求,也成为壶艺自身的艺术格律。这些格律,一方面极大地制约了艺术创作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又形成了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点。

格律之一:特别的成型方法

泥片镶接成型法,是壶艺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宜兴地区早期生产的坛罐之类的器皿,都是用拉坯的成型方法成型的。拉坯的成型方法,因为其工艺的要求,泥料含水率较高。这样就会造成收缩率较大,继而造成变形较大。同时,拉坯这一工艺的特性决定了只能生产圆形的器皿,在造型上不可能有较多较大的变化。随着泡茶、品茶的出现,对其器皿在工艺上和艺术上不断提高更高的要求,显然拉坯这种工艺不能适应壶艺工艺和艺术要求的需要。泥片镶接成型法,因其成型工艺的特性,要求泥料含水率较低。同时,又要经过打泥片工艺的用力拍打,使坯体更加紧密坚固。这样就使得收缩率较小,变形更小。并且,在制作各种不同的造型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更适宜壶艺艺术造型千变万化的需要。因此,壶艺把泥片镶接法作为其主要的成型手段,为壶艺工艺和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了基础。

泥片镶接成型法可以使用许多变化丰富的造型,但不可能无限制地适应任何造型,因此对造型的要求要尽可能的简洁。因为造型越复杂,工艺难度越大,作品的成活率也越低。因此,在创作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其成型工艺的特殊性,使其造型既有艺术创意又可适应这种成型工艺。这种成型工艺的制约性,给作者的创作,即思想内涵和艺术创意的充分发挥形成了较大的制约和限制。这就象格律诗词一样,在较少的字数、平仄、押韵的制约下,必须字酌句斟,反复推敲。壶艺也必须在其成型特性的制约下,最大限度地追求“言简意赅”。简练既是工艺所必须,又成为壶艺的艺术特色。

格律之二:特定的使用功能

使用功能的舒适性,是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紫砂壶艺是从泡茶的使用功能上逐步发展而来的,泡茶的使用功能成为其艺术形式的天然属性。品茶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和精神上的享受,人们也就必然会对茶具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就是其中之一。在泡茶时,滴子、口盖、把手、壶嘴等都有其各自的功能。壶体作为冲泡和盛装茶水的容器,滴子开盖,口盖作为茶叶、开水进出之处,把手端拿茶壶,壶嘴倒茶,都要追求最大限度的方便和舒适,使人在使用和享受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心满意足之感,这是不同于艺术美感而又与艺术美感紧密相连的一种美感。人们会觉得一件使用舒适的作品会更美。

然而,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对艺术创作却又是一个不小的障碍。所创作的壶艺作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舒适性的同时,而没有使用功能的痕迹,这是壶艺作品创作的最高境界。有许多成功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些成功的作品,将其实用功能的属性完全剥离,而作为一件没有使用功能的纯艺术作品来欣赏时,您将能惊奇地发现,从其壶体到口盖、滴子、咀把一切都是相互有机组成的一个艺术整体。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具有极大的难度。这也正是壶艺之“格律”之一。在这样“格律”的约束下,进行“填词”创作,迫使作者对作品的创作不得不“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竭力追求使用功能的舒适性而又不露使用功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格律之三:精湛的制作工艺

精湛的制作工艺也是壶艺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紫砂壶艺这一品茶欣赏的艺术特性,决定了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其各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壶艺作品追求完美的心理,促使制作工艺水平不断提高,也就是说一件完美的壶艺作品,必须具有精湛的制作工艺。几何形体的标准正作,嘴把的端正对称,口盖的严丝合缝,线面的匀净挺括,细部的精致细腻,处处都体现出一种一丝不苟、十分严谨的制作工艺。这样的作品能给人以十分完美赏心悦目和十分满足的美感。制作工艺的独特规范、严谨,是紫砂壶艺有别于其它陶艺形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件制作工艺十分精湛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作者高超的技艺,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实现其精湛工艺的制约因素、方法和设计的艺术技巧之相互关系上。人们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专用工具是紫砂壶艺秘密武器”。结合作品简洁合理的外形结构,方便使用特定的工具,是实现精湛工艺的重要条件。所以在创作设计作品的同时,必须从艺术效果与制作工艺的结合上充分考虑实现“精湛工艺”的造型结构及细部处理。这是一种工艺的制约,同时又是实现其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精湛的工艺,也是壶艺的重要格律之一。

格律之四:深厚的文化内涵

文化(思想)内涵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各个民族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这是各个民族长期的政治、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各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而艺术则是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紫砂壶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必须具有文化内涵。这既是艺术作品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艺术作品的天然特性。因此,文化思想内涵是所有艺术的共同格律,当然更是紫砂壶艺的重要格律之一。

最初的泡茶器皿,仅仅用于日用泡茶。随着人们品茶、欣赏要求的不断提高。壶艺的艺术特性也越来越明显,最后发展为具有自身完整艺术体系的艺术门类。人们在壶的造型、书画、图案等装饰中都注入了各种思想。这些思想使得壶艺散发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正是这些思想和文化的存在,才使得作品具有更为丰富的美感,使得作品的美感更具立体感,使人品之有味,赏之更美。

格律之五:独特的艺术创意

艺术创意是艺术的特性,更是艺术作品的生命。科学家的职责是研究自然,从中发现新的自然规律,并将其应用于人类,造福于人类。而艺术家的职责要同时研究自然和社会,将自然中存在的美的因素从“矿石”中“提炼”出来,与社会思想美共同融炼,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从中获得各种美的享受。这就如同人们在品尝美味佳肴一样。潮州菜的清淡鲜美,四川菜的浓艳重味,各有美味。同是潮州菜的各种不同菜肴,也各有美味。同时,每件作品不同的艺术创意,既体现了独一无二的珍贵性,又充分显示了作者特有的天赋和机敏才智,闪烁着人的创造性的光辉。这些体现了艺术创意的重要价值。艺术作品的这些特性和价值,决定了紫砂壶艺作为一种高品位的艺术门类,其每件作品必须追求艺术的创意,使每件作品真正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这也促使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进行不断的追求,不断地发现新的美感,不断创作新的艺术作品,使人们从艺术家的作品中不断地得到更多更美的艺术享受。

紫砂壶艺,在不断发展中自然形成的这些“格律”,组成了自身完整的艺术体系,成为一种独特完美的艺术形式。正如唐诗宋词的艺术格律和艺术形式诞生了李白、杜甫、苏轼、柳永等艺术巨匠一样,在紫砂壶的艺术格律和艺术形式中,真正的艺术家可以尽情地挥洒自己的艺术天赋和艺术智慧,创造一件件壶艺杰作,永远放射着艺术的光辉。

紫砂壶文化推动紫砂艺术发展


成书于一九三七年,由李景康、张虹编着的《阳羡砂壶图考》,以十二类别,分考证、补遗、增添、体例等章节,内容有发展,只是下卷图考本因时局急变没有出刊(前些年曾在台湾杂志上见到了据称为此书原稿的拓印本)。

日本紫砂壶收藏家奥兰田(一八三六——一八九七年)曾任日本东京商业会议副会长、汉学家、收藏家编写出版了《茗壶图录》一书,该书从一位收藏者、爱好者的角度分十四个章目作了表述,以白描作图,以拟人的手法给茶壶题名,赋予了十分贴切的个性,图文并茂,特色鲜明。

以上2篇紫砂专着,为提高紫砂茗壶的艺术品位、文化内涵、情趣理念、欣赏价值及经济价位作出了理论性的定格,为紫砂文化的继续研究、发扬提高提供了文史依据,在近年来众多的文稿里被广泛的引用或论述。

还有在一九三二年出版(早于《阳羡砂壶图考》)的《宜兴陶器概要》。这是首次由紫砂业内人士周润生和在上海报业界工作的儿子周幽东撰写的,故除艺术品论外,书中增加了业内有关原料、色釉、应用、仿造及宜兴整个陶业中粗货、黄货、砂货、黑货、溪货、紫砂等六大类别陶业的情况,提出了要兴办学校、陶瓷研究所和开设工厂,培养人才,以科学振兴陶业等先进观点,可贵之处在于它有业内人士的心声与观点。

紫砂壶艺的社会影响自抗日战争开始没落到七十年代前,一直处于低潮。八十年代中、后期紫砂壶艺热潮的兴起,香港的罗桂祥先生功不可没,他以伯乐之明举以重金在世界各地收集了紫砂名人名作,并捐赠于香港茶具文物馆举办展览。又于一九八0年编着出版了《宜兴陶艺》一书,该书除紫砂壶、器图谱外,还有美国旧金山博物馆的谢瑞华女士撰写的很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文章,她把紫砂的发展过程分为草创期、典范期、繁荣期、转化期、衰落期和复兴期等几个章节,它开辟了紫砂发展过程,新的理论总结,非常可贵,以后也一直在一些论文中被引用。应该说是罗桂祥先生组织的文化先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紫砂茗壶在港、台掀起了一股热潮,这完全可以证明紫砂壶文化推动紫砂艺术发展的内在作用。

乞丐和紫砂壶的故事


从前有个要饭的人有一把紫砂茶壶,他非常喜爱它,整天揣着它到处去讨饭。有一天,这个要饭人讨饭到了一个财主家,无意间被财主看到了他的紫砂壶,财主也非常地喜欢壶,收藏壶,是个壶痴,知道这是把非常名贵的紫砂壶,就想得到它,于是,他对要饭人说:“把茶壶卖给我吧,我可以拿我的一半家产给你交换”。要饭人也非常喜欢这紫砂壶,不想交换,就非常果断地对财主说:“不行,我不能给你”,说完就要离去。财主赶忙拦住他说:“这样吧,我不要你的壶了,你就住在我家,有我吃喝,就有你的,但是,必须要我天天看看这把壶”。

那个财主太喜欢壶了,他不想要饭人把壶带走,只好想出了这个办法。要饭人正被生活困惑,就同意了财主的请求,于是,要饭人就在财主家住了下来,财主天天和要饭人一起守着这把壶,谈天说地,品茶论壶,一晃十几年过去了。

一天,财主对要饭的说:“你就一个人,也没有人继承你的壶,要是你去世后,能不能这壶归我啊?”财主还是想得到这把壶,要饭人也被财主感动了,就同意了财主的请求。不久要饭人真的死去了,财主如愿的得到了这把紫砂壶,他捧着壶左看右看,可感觉总是缺了些什么,忽然间他想起了讨饭人,一切都明白了,于是他狠狠的把壶摔到地下。

精品心经紫砂壶

读完这个故事,往往会让我们内心有一些感触,无论再好的的东西如果没有一起会欣赏它的人一同分享,那么这个东西是不会有什么价值的。就象我们现在喝茶一样,再好的茶也是必须三五好友知己一起去分享才会更有味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