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清道光青花瓷的特征及其官民窑青花瓷的鉴定要领

清道光青花瓷的特征及其官民窑青花瓷的鉴定要领

青花瓷器的鉴别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0-11-20

青花瓷器的鉴别。

道光青花前期尚精,后期渐走下坡。

胎骨疏松。圆器较薄,琢器较厚。釉有青白、白与粉白三种。民窑器釉层厚郁,含极多气泡。

青花虽色含灰,缺少高丽感。

纹饰规整平稳。花卉画法以单线平涂为主,线条均匀但缺少力度。白描青花为民窑日用器的主要装饰方法。流行内青花外粉彩和内青花外酱釉的装饰,青花一般是白描花卉。tAOci52.COm

装饰渐简约疏朗,花卉纹更加图案化,有些同剪纸相似。带曰本风格的皮球花较多应用。官窑器有仿康熙山水作品,民窑器见仿康熙刀马人纹样,放牧、飞蝶、 龙戏、婴戏等题材被重新设计后出现于民窑青花上。

器物造型大多沿袭乾、嘉,如天球瓶、玉壶春瓶、葫芦扁瓶、赏瓶、觚、胆瓶等。形制笨拙,线条生硬,比例失调,民窑器尤甚,渐现晚淸造型特征。

【清道光青花凤穿牡丹纹罐】

青花凤穿牡丹纹罐,高37.5cm,口径15.5cm,足径15.4cm。罐直口,溜肩,圆腹,圈足,有盖,盖圆顶,宝珠形钮,盖与罐子母口相合。盖面绘缠枝牡丹花与变形如意纹,罐口绘朵花4组,两两相对,腹部主题图案满绘凤穿牡丹花纹。足内有青花篆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款。此罐胎体厚重,青花呈色鲜艳明快,纹饰清晰,生动活泼,凤凰图案用笔奔放,简洁凝练。此罐之造型与绘画风格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清道光粉彩花卉双耳瓶】

粉彩花卉双耳瓶,清道光,捐献自乐东屏。

【清道光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双耳瓶】

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双耳瓶,清道光,高32cm,口径8.5cm,足径9.3cm。瓶撇口,长颈,饰对称如意形耳,弧腹,圈足。主题纹饰是以青花绘缠枝莲纹托八吉祥纹,以如意云头纹、回纹、蝠纹、变形莲瓣纹为辅助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造型端庄沉稳,青花艳丽,纹饰繁密,但层次清晰,主题纹饰突出,寓意吉祥,属于宫廷陈设瓷。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清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特征


清代早期景德镇窑的瓷器生产,也像明代推行“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的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而且由于当时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形中也刺激了民窑青花瓷器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清初青花瓷器生产以民窑居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清初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具体特征,有如下几点:

(1)胎釉:清初青花瓷器胎体厚重呈灰白或灰黄色,瓷化程度较好,胎釉结合紧密,多数釉面呈鸭蛋青,透明度较差,光泽度不强,个别釉面有缩釉,大部分有酱口,同时许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规整,盘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渐扁薄,圈足稍微向内收,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后,还出现有泥鳅背现象,较光滑,底边还带有窑红即火石红。

(2)青料: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青翠淡雅与灰篮等种,总体呈色稳定,少数趋于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晕散和纹饰模糊现象。

(3)造型: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为主,陈设器为辅,造型侧重于实用性,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还多具有明代古朴浑厚之遗风。

(4)纹饰: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纹饰质朴自然,绘画一反已往单线平涂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线平涂的技法,讲究匀称,疏密有致,相互辉映,粗犷豪放,同时纹饰题材丰富,常见有动物纹、植物纹、山水图、博古图等,龙纹高大雄壮,矫健有力,有腾云驾雾之势,麒麟纹常和挺拨的巴蕉叶画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叶纹中常留白。

总之,对清初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必须广泛地接触清初青花瓷器物,才能培奍和提髙鉴赏水平,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和中肯的鉴定结论,正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观千剑而后识器”。这话说得很有道理,鉴定青花瓷又何尝不是如此。因此我们应遵循这一原则,就要多看,多对比,多分析以识别真伪。清代龚轼在《陶韵》中曾这样说过青花瓷:“白瓷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见透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无极生。”充分说明青花瓷的艺术魅力。你看,明明笔划简洁,却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华贵,明明色调单纯,却有一种无法比拟的绚丽,明明恣肆风流,却有一种漫不经心的从容,明明清盈飘逸,却有一种温柔可融的意境……所以说与青花瓷相遇则是一种缘分,当你见到它时,定会立刻被它所震撼、所吸引、所痴迷!

从馆藏及拍卖看清道光青花瓷器


道光时期(1821—1850年),清王朝的腐败之风波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动荡,民族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内忧外患不断,随着经济、文化的衰落,景德镇瓷器生产也受到了影响,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与嘉庆时期相比,烧造规模进一步缩减,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的产量和质量都明显下降。《陶雅》记有:“嘉道而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道光皇帝素以俭朴著称,即位之初,首先裁减宫内脂粉费数百万两,对于瓷器也力求简朴,控制费用,但作为宫中生活、陈设用瓷,其制作还是非常严格的,其中不乏一些精美之作,尽管制作水平上无法与康雍乾三朝相比。《陶雅》记有道光瓷器 “极精之品,犹自有不可理没处” 。“大清道光年制”款和“慎德堂制”款的瓷器为皇帝御用品,工艺制作精细,代表了道光瓷器的制作水平。

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双耳瓶

故宫博物院

一 从工艺角度看

1、道光时期青花瓷使用国产料,早期的青花呈色稳定,近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的效果,色泽亮丽浓艳,但缺乏深沉感,没有晕散和黑色结晶斑,传世品不多。道光二十年以后呈色淡雅,层次清晰。民窑器青花色调暗淡漂浮。淡描青花的制作在道光朝非常流行。青花瓷有青花描金、青花描金墨彩、青花粉彩、青花斗彩、青花红彩、青花黄彩、哥釉青花、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红、冬青地青花、青花堆粉等品种。青花粉彩器大量出现。青花堆粉,又称为“堆粉青花”或“青花加白”。堆粉青花瓷最早始于康熙时期,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嘉道时期比较盛行。

青花凤穿牡丹纹罐

故宫博物院

2、道光时期瓷器基本上继承前朝传统器形式样,创新较少,多为日用器皿。有盘、盖碗、墩式碗、赏瓶、玉壶春瓶、梅瓶、锥把瓶、将军罐、花觚、灯笼尊、洗、盆、烛台、鱼缸等。小件器物丰富多彩,酒杯多种多样,有套杯、卧足小杯、铃铛式小杯。形制较小的器物有笔筒、冬瓜罐、鼻烟壶、鸟食罐等都较为新颖,均为道光时期的典型器。新出现形状像冬瓜的“冬瓜罐”,造型别致。整体看,道光青花制作工艺不是很精,进化论大小器皿方正棱角分明,线条不优美,个别较笨拙,瓶类上下比例不是很协调,制作精美的器物很少。

3、道光瓷器胎体细白,胎质疏松,胎釉结合不紧密,没有致密坚硬感,分量轻。釉面多数粉白釉,少数是仿明代的青白釉,釉是普遍有气泡,釉面不平,有的带疙瘩釉,出现波浪状起伏,俗称“浪荡釉”。胎釉结合不紧密,足根有的圆而粗,多数呈尖状,少量是“泥鳅背”。

青花花卉纹卤壶

国家博物馆

二 从纹饰角度看

1、道光瓷器追求乾嘉时期官窑的艺术风格特色,装饰以绘制为主,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纹饰图案式化,写意画较少,图案缺少层次变化,构图趋于疏朗。瓷器纹饰虽然官窑产品还尽力保持工整细致的特点,但用笔拘谨板滞,缺乏活力,寓意吉庆幸福的图案增多。民窑器画面更是趋于草率和简单化。

2、官窑有一些用文字作装饰,如“万寿无疆”、梵文“寿”字、“喜”字、戒烟歌、御题诗句等多种文字装饰,尤以戒烟歌最具时代特征。

青花诗句纹壮罐

国家博物馆

3、道光新创纹饰也别具特色。喜绘动物纹多达十余种,有猫、蝶、狗、牛、羊和象、鸳鸯、鸭、仙鹤、喜鹊、鸽子、燕子、蚂蚱、蝈蝈、蜻蜓、蝙蝠、雉鸡等,为沉闷的官窑纹饰增添了一些清新的气息。这些动物图案与多种花卉、瓜果组成吉祥纹样。斗鸡、戏狗的通俗画面开始盛行。

青花双龙纹缸

上海博物馆

4、款识,道光官窑器多铭以“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以青花为主,也有抹红及描金款,字体有力,笔画较粗,排列工整,风格与嘉庆款相似。道光朝堂名款极为盛行,主要是皇帝本人的御用款和王公贵族的私家用款,瓷器制作甚为精致。道光帝在未登极以前就用过“薢竹主人”及“薢竹造”的款名。登极以后又使用过“慎德堂”、“颐寿堂”等御用款。“慎德堂”款与 “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款的瓷器制品,都为官窑器物。在清代,堂名、斋名一般是帝王、王公贵族和文人士大夫的居室之名,在道光时期,皇亲国戚所订制的瓷器很多,瓷器落款多是这些人起居室或书斋的名字。 “退思堂制” 、“养园仿古”、“友堂雅制” 、“竹韵山房”款,系道光朝睿王府用瓷。定王府则书“行有恒堂”、“道光××年定府行有恒堂珍藏”等款,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植本堂”、“听雨堂”、惜阴堂”都是当时王府名堂。

5、纹饰图案缺少层次变化,构图趋于疏朗,比较平淡,用笔纤细,花卉描画不活泼,人物有形无神。

青花莲托八吉祥纹壶

首都博物馆

6、整体看,道光青花纹饰,虽然官窑产品还尽力保持工整细致的特点,但用笔拘谨,构图简单,缺乏活力,寓意喜庆、幸福的图案增多。民窑青花画面更是趋于草率和简单化。

近年拍卖市场中道光青花瓷器重要拍品成交价

清道光 青花福寿花卉如意耳抱月瓶

估价: 180-280万

成交价: 448.5万

清道光 青花云龙纹直口瓶(一对)

估价: 200-350万

成交价: 448万

清道光 青花缠枝莲纹盖罐

估价: 260-360万

成交价: 437万

清道光 青花云龙纹瓶

估价: 80-120万

成交价: 391万

清道光 青花折枝花果纹蒜头瓶 (一对)

估价: 80-120万

成交价: 345万

清道光 青花海兽纹天球瓶

估价: 150-260万

成交价: 340万

清道光 青花竹石芭蕉图玉壶春瓶 (一对)

估价: 100-150万

成交价: 322万

清道光 青花云龙纹梅瓶

估价: 100-150万

成交价: 253万

清道光 豆青地青花八吉祥兽足香熏

估价: 40-60万

成交价: 241.5万

清道光 青花龙纹大缸

估价: 130-230万

成交价: 230万

康熙民窑青花瓷


青花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生坯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瓷器。氧化钴在釉下呈现出鲜艳的蓝色,因此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青花”或“蓝花瓷器”。清代是中国瓷器的顶峰时期,数量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当属青花。

元代以后,青花以鲜艳稳定的色彩、丰富多彩的纹饰以及釉下彩永不褪色的特点,逐渐取代其他品种成为景德镇瓷器的主流。入清以后,景德镇民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产品质量日臻精细。至康熙时,青花的艺术水平已达高峰,其中许多精品完全可以与官窑媲美。康熙民窑青花的色泽差异很大,早期以灰蓝或蓝黑为主,色泽深沉浓重;中期青翠艳丽,层次分明;晚期以灰蓝色为主,颜色浅淡灰暗。其中以色泽明快的中期青花最具代表性。

康熙青花除了以色泽艳丽明快著称外,独特的“分水”技法更是空前绝后,令人叹为观止。“分水”是青花瓷器借鉴中国水墨“皴法”用笔创造出的一种渲染技巧,明代末期已经出现,康熙时达到高峰。其方法是利用不同的料水对画面进行渲染,使画面呈现出明暗、浓淡等不同的色调效果,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一只康熙中期民窑山水纹盘,其口径为27.8厘米,底径17厘米,高约6厘米。边纹是两枚青翠的竹子图纹,盘内是一幅气势宏伟的山水画。远近的山峰层次分明,树木郁郁葱葱,颜色艳丽。两山之间有一条宽宽的河流,两岸住有乡民。河中央一条小船正在划过,右岸的几棵大树底下,坐着一位悠闲自得的垂钓者。整幅图画结构合理,画风纯朴,具有典型的清康熙时代特征。

元代青花瓷鉴定要点


元青花,以“至正型”器为典范,同时还包括“延祐型”和一些形、纹简陋,销售层次较低的青花瓷。为提高“目鉴”科学性,在前辈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结合公私藏品,就元青花鉴定,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孙瀛洲)。

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都为拼拢重叠状。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例外。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亦绝无例外,并沿袭至永宣。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排列连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7.龙纹。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是,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多见,以留白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橫纹带。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罕见。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壶春瓶与出戟尊,其内口沿部位,常常加绘一道卷草纹或云头纹边饰。入明后,此类内边饰现象,起初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壶春瓶上,洪武以后消失。

光绪青花瓷鉴定要点


我国的青花瓷烧制,在清代康熙时期达到了鼎峰。在这个鼎峰过后,即使还有雍正、乾隆二朝这样极为兴盛的青花瓷艺术阶段,但总体趋势仍然是在走下坡路了。到了清代嘉庆以后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咸丰年间的内忧外患,别说青花瓷处于滞步状态,景德镇御窑厂没倒闭都算幸运的了。照这种走势继续下去,我国青花瓷应当很快就要消失于历史舞台了。但是,挨过同治朝以后,青花瓷的转折点很快就来了。光绪青花瓷,在清晚期衰败的制瓷史上,宕出了波澜的一笔。

清光绪,历史上将之称为“同光中兴”,这是清政府覆灭以前短暂的民族资本发展带来的红利。青花瓷的制造,也随之“中兴”起来,尤其是朝廷拨巨款给景德镇御窑厂以后,一大批质量上乘、精美至极的官窑青花问世。其中有很多仿烧康熙青花的作品,艺术水准极高,故又有“小康”美誉。有了这种带动,民窑也出现了不少精细之作。当今天的我们再去回顾光绪青花瓷的时候,对于其真伪的鉴定,目前主要有以下要点。

1)看胎:官窑青花瓷所用瓷土更加密实、洁净,淘洗也比前朝精细,因此成型的胎体均不粗松,比较坚致,白度也很高。但是由于瓷土的细腻度仍不比清三代,故光绪青花就显得厚重。但是重量感比康熙偏低,就好像同大小的压缩饼干与普通饼干的区别。其胎壁比雍正青花瓷略厚,但硬度不及乾隆青花。民窑青花粗细兼有,部分胎质好的可达纯白色,很细白缜密。

2)看釉:光绪青花瓷的釉料,质地松软,不够均匀细腻,民窑青花还常有爆釉现象。其釉面施釉普遍较薄,釉水也比较稀,因此釉面不够平整,甚至像浮在胎体上一样,莹润度亦欠佳。“波浪釉”是此阶段青花釉面的典型特征。另外,光绪青花瓷的釉色多白中泛青,如果带有爆釉的芝麻黑点,则釉色一般偏粉白,仅部分釉面为纯白色。

3)看青花发色:光绪官窑青花瓷,发色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使用传统浙料,多用于宫廷高档瓷烧制。其发色以浅蓝为主,色调淡雅洁净,发色面上不见重染瘢痕。第二种,主要用于仿古瓷制作,发色明亮艳丽,青中带紫,细看有明显的重染青花色点痕迹。民窑青花,发色主要有靛青、灰青和洋蓝三种。

4)看款识: 光绪官窑青花瓷,底部落款书体主要是楷书,多为“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款,部分为“光绪年制”双行四字款。也有部分篆书款,书写形式为“大清光绪年制”三行六字。另外,光绪官窑青花瓷还有不少落堂号款的,最典型的是“大雅斋”、“储秀宫制”、“长春宫制”等。

陶瓷文化:康熙青花瓷官民窑的关系及分期与鉴定


一、官民窑的关系及康熙青花的分期

青花,中国陶瓷王国中的主要品种之一。它不仅与玲珑、色釉、粉彩一道并称景德镇“四大名瓷”,而且还享有“国瓷”美誉。明清时期官民窑皆大量生产。

官窑生产不惜成本,价值在于精。而民窑则变化多,纹饰生动活泼,以商品生产为目的。产品粗细兼有,产量很大。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大批外销。官窑是在民窑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其反过来又会影响和推动民窑的发展。官民窑这种相辅相成且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其形成了既有共同时代风格又各具自身特点的状况。而正是其中的共同时代风格为民窑断代提供了依据。

二、造型、胎、釉和工艺

康熙民窑青花造型古朴、端庄,整体比例协调,线条流畅,充满阳刚之美。型制、规格众多难以计数。这恰映证了梁同书《古铜瓷器考》所云:“官窑器纯,民窑器杂。”主要见有瓶、方瓶、观音瓶、梅瓶、筒瓶、棒槌瓶、胆瓶、玉壶春瓶、琵琶瓶、花觚、盖罐、将军罐、粥罐、高奘罐、莲子罐、盘、六方盘、八方盘、花口折沿盘、攒盘、碗、侈口碗、收口碗、墩式碗、笠式碗、盖碗、高足杯、提梁壶、缸、花盆、笔筒、洗、砚、盒、绣墩、熏炉、钵式炉、筒式炉、洗式三足炉、鼎式炉和瓷板画等。其中,以花觚、梅瓶、筒瓶、棒槌瓶、盖缸、将军罐、粥罐、盘、碗、提梁壶、军持、缸、笔筒及钵式炉等最为多见。

三、纹饰

康熙民窑青花早期的纹饰仍保留着明末、顺治时的绘画风格,豪放粗犷和精细工丽并存。中晚期受明末清初书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刘泮源、华喦及“四王”等人的影响,构图舒朗,意境深远。早期画法流行单线平涂,有明末遗风。中晚期以流畅工细,勾、染、皴、擦并用为主流,多可分出阴阳面及层次。主要使用浙料和珠明料作画。

装饰题材丰富多彩,不胜枚举。均是当时社会习俗和文化观念的直接反映。这种来源于民间现实生活并充满活力的题材,其情趣盎然的内涵与粗犷洒脱热情奔放的艺术表现,可说是青花中独特且最具艺术魅力的部分。

四、款识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款识种类丰富多样。大致可分为纪年、家藏、人名、吉语赞颂、图记及寄托款等数类。书体以楷书为主,篆书(较硬的铁线篆)为辅。排列严谨且书法精良者较少。

作者以为鉴定康熙民窑青花瓷款识的要点(尤其质量)为二:一是如同中国书法的判断标准一般,突出字形、线质。二即应与前文所言青花纹饰呈色相结合。款识为古陶瓷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其特有的形式构成各个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

五、仿作

由于康熙民窑青花在景德镇制瓷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后世对其仿制较流行。从大量传世品来看,仿品主要出现于光绪、民国(1875——1949年)时期。多为观音瓶、筒瓶、花觚、棒槌瓶、罐、笔筒、钵式炉与碗等。学界认为光绪青花瓷在清代仅次于康熙,某些仿康熙青花瓷精品(应指官窑及民窑精品——笔者注)甚至几近乱真。图案流行花卉、山水、瑞兽及人物等,以前者为上。

六、结论

康熙民窑青花瓷形制众多,陈设、日用、文具等品类齐全。重点使用浙料与珠明料作画的纹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民族化及大众化为一重要特点。纵观中国陶瓷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即器形,二是装饰。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分析其胎、釉、款及工艺。清朝青花研究当亦不例外。

余在经手过目大量康熙青花后,以为其形、图、胎、釉可用一个“硬”字予以高度概括。一件优秀仿品,跟真品的差别往往就在毫厘之间,只要鉴定者具备了辨别一丝一毫一厘的本领,即可鉴别真赝。恰如古人所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经过采石、粉碎、淘洗、制坯、描画、上釉和烧成等七道工序生产的康熙民窑青花瓷,粗细兼有,差距很大。上乘者堪称“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它说明此时社会贫富与贵贱悬殊。换言之,社会的普遍需要才会成为生产动机。

总之,康熙民窑青花瓷因产于我国陶瓷最高峰时期,所以,其在景德镇民窑研究领域中应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陶瓷知识:康熙青花瓷官民窑的关系及分期与鉴定


一、官民窑的关系及康熙青花的分期

青花,中国陶瓷王国中的主要品种之一。它不仅与玲珑、色釉、粉彩一道并称景德镇四大名瓷,而且还享有国瓷美誉。明清时期官民窑皆大量生产。

官窑生产不惜成本,价值在于精。而民窑则变化多,纹饰生动活泼,以商品生产为目的。产品粗细兼有,产量很大。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大批外销。官窑是在民窑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其反过来又会影响和推动民窑的发展。官民窑这种相辅相成且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其形成了既有共同时代风格又各具自身特点的状况。而正是其中的共同时代风格为民窑断代提供了依据。

二、造型、胎、釉和工艺

康熙民窑青花造型古朴、端庄,整体比例协调,线条流畅,充满阳刚之美。型制、规格众多难以计数。这恰映证了梁同书《古铜瓷器考》所云:官窑器纯,民窑器杂。主要见有瓶、方瓶、观音瓶、梅瓶、筒瓶、棒槌瓶、胆瓶、玉壶春瓶、琵琶瓶、花觚、盖罐、将军罐、粥罐、高奘罐、莲子罐、盘、六方盘、八方盘、花口折沿盘、攒盘、碗、侈口碗、收口碗、墩式碗、笠式碗、盖碗、高足杯、提梁壶、缸、花盆、笔筒、洗、砚、盒、绣墩、熏炉、钵式炉、筒式炉、洗式三足炉、鼎式炉和瓷板画等。其中,以花觚、梅瓶、筒瓶、棒槌瓶、盖缸、将军罐、粥罐、盘、碗、提梁壶、军持、缸、笔筒及钵式炉等最为多见。

三、纹饰

康熙民窑青花早期的纹饰仍保留着明末、顺治时的绘画风格,豪放粗犷和精细工丽并存。中晚期受明末清初书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刘泮源、华喦及四王等人的影响,构一是如同中国书法的判断标准一般,突出字形、线质。二即应与前文所言青花纹饰呈色相结合。款识为古陶瓷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其特有的形式构成各个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

五、仿作

由于康熙民窑青花在景德镇制瓷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后世对其仿制较流行。从大量传世品来看,仿品主要出现于光绪、民国(18751949年)时期。多为观音瓶、筒瓶、花觚、棒槌瓶、罐、笔筒、钵式炉与碗等。学界认为光绪青花瓷在清代仅次于康熙,某些仿康熙青花瓷精品(应指官窑及民窑精品笔者注)甚至几近乱真。一即器形,二是装饰。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分析其胎、釉、款及工艺。清朝青花研究当亦不例外。

余在经手过目大量康熙青花后,以为其形、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经过采石、粉碎、淘洗、制坯、描画、上釉和烧成等七道工序生产的康熙民窑青花瓷,粗细兼有,差距很大。上乘者堪称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它说明此时社会贫富与贵贱悬殊。换言之,社会的普遍需要才会成为生产动机。

总之,康熙民窑青花瓷因产于我国陶瓷最高峰时期,所以,其在景德镇民窑研究领域中应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装饰特色


康熙时期的民窑青花瓷,色泽莹澈明净,色阶层次分明,它在艺术上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时代特色,是景德镇民窑继明嘉靖、万历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崭新天地。

本文试从康熙期民窑青花瓷的绘画技巧和其题材两方面谈谈它的装饰特色。

娴熟的技巧

(一)层次分明的色阶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成功和独到之处,就是在青花的分水技巧上,运用蓝色的色阶变化,充分描绘景物的阴阳反侧、疏落茂密,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层次,呈现一种节奏、立体感,达到明净、清朗、料分五色("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的艺术效果。所有这些,与当时作坊内科学的分工是分不开的,所谓"画者学画不学染"、"染者学染不学画",这种染、画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青花彩绘技巧日臻精进。

(二)讲求线条和布局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装饰,主题鲜明突出,准确而生动地表现虚、实相间的绘画布局,在用笔线条和料色处理上都颇具匠心;如常见的山水景色画中,前半部树、小亭往往排得茂密紧凑,线条粗壮挺健,料色用得浓重繁复,显得密不透风;后半部的远山,则用较浅的料色湿笔勾染,看去疏朗开阔。这样以干湿、粗细不同的用笔和料色,可以充分突出近景的"实"和远景的"虚",浓淡虚实,相应相宜,显得意境高远,景象葱郁苍茫!

(三)吸收他人的艺术营养 康熙时期的民窑绘画,不但广泛融汇了明代版画插图的艺术营养-用刚劲、细致的笔法勾线,对所表现的形象作夸张的加工;而且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及"四王"等我的影响,所绘纹样自有气度沉雄、明净清脱的效果,又不乏运笔出锋,细丽秀的情趣。这时期所绘人物有唐人风度。同时画匠们充分重视了对人物姿态的生动和神气表现的描绘:如头部微仰、双目向前凝视,是表现放诞,傲慢的性格;手捧酒杯、满颐髭须,蹙额静观,是表现若有所思的神色;又如面露笑容、自得其乐,身旁柳青花红,则说明人物正陶醉于春天的美妙景色之中。总之,无论是凝视遐想、沉思、微笑,还是表现超然凛凛的神气,画匠们都能以精炼和极富变化的笔法把它充分描绘出来,特别是康熙时期人物画的衣纹,往往遒劲而带方形,加上背景以树石、芭蕉之衬,简洁质朴,又显得苍古离奇,风拂衣动,使画中人物显示出一种潇洒自如的落落风度!

广阔的题材

康熙时期,涉及生活各个方面的青花瓷装饰题材,应运而生,有植物、动物、人物、山水景色图案及书法艺术类。

(一)植物图案

在这类题材中较为流行的还是莲花纹,多以缠枝式,有与动物结合、也有与人物画在一起。其次是梅花,例如,"梅月清辉"以浓艳的青料描出花卉轮廓,以浅的色阶烘托出月影,景物萧疏,异常清新!

在这类题材中,还有以寓意手法,采用民间口采(吉祥语),寄物喻义,表现人民对现实社会中福禄寿喜追求的主题。常见的葡萄纹,寓意"多子多孙";瓜、蝴蝶画在一起,谐音"瓜迭绵绵",展示对丰收的祝愿,牡丹象征富贵,与花瓶画在一起,寓意"富贵平安"等等。

另外,在顺治朝就大量出现的梧桐叶,康熙时也较多,画面上只一片宽腴的叶子,旁边配诗"一叶得秋高、新春再芳菲"等,特别是那种把诗句题在叶片中间的浪漫装饰法,成了蓝色的叶片,白色字,赋予画面平中有奇的情趣,使人们某种意象得到体现。

动物图

案 "马","兔"、"鱼"等动物形象大量出现在康熙民窑青花瓷装饰题材中。马有奔卧之分,奔者"骁腾四蹄轻",卧者,则"似伏江岸听涛声";兔,以古代神话中的玉兔形出现,往往头仰起,蹲卧在小土坡上,总表现一股骄骄自在的神气;鱼,在吉祥图案广泛流行的清代,是"连年有余"的吉祥物,彩绘者常以细致,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肥硕的鱼儿,从一片碧波中跃出,翘首面对冉冉升起的术阳,象征着一种健康、向上的情趣在升腾。

(三)人物、山水图景

康熙民窑青花装饰中的人物题材较多,略可分:仙佛道教人物(飘逸的八仙过海、寿星盘腿趺坐、西王母手捧桃子等);婴戏纹(百子图、独舞图、庭院游戏等);高士图(竹林七贤等);仕女画(发鬓高耸、脸庞丰满、眉似弯月、唇似米点、端庄稳重);戏曲故事图等等。

当时较流行的还有人物与山水景色画在一起的,象"携杖缘水向家门"、"钓罢戴月归"、"秋江独钓"、"水云影伴低吟"等。这些画面的前半部往往是一老翁在水边柱杖、待渡、垂钓、钓归、凝视和漫游等形象,茅屋置其一边,湖中渔舟若干,岸边杨柳数支,远处的山峦渐隐,好一派山青水秀的江南风光,揭示出康熙时人民生活日渐繁富的现状。

书法艺术类

有中国诗词"赤壁赋""梧桐一落,天下皆秋"等,有吉祥语福、禄、福寿葡萄,以及各种字体的"寿"字等;其它的还有用少数梵文、满文、喇嘛文、蒙文作装饰的。

总之,民窑青花瓷的装饰,以质朴、情真、淳美见长,它有其自身的艺术功能,也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其中饱含着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理想、愿望、民俗心理和历史足迹,反映着民族的心理与精神素质,我们应继续探索和研究,使景德镇古代民窑青花瓷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益发得到充分弘扬!

注释:《陶冶图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道光青花瓷的特征及其官民窑青花瓷的鉴定要领》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道光青花瓷的特征及其官民窑青花瓷的鉴定要领》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青花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