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怎样鉴别釉下彩瓷器 > 导航 >

釉上彩与釉下彩相比,您更偏爱哪一种?

釉上彩与釉下彩相比,您更偏爱哪一种?

怎样鉴别釉下彩瓷器 古代瓷器的彩 古代彩瓷器

2020-11-23

怎样鉴别釉下彩瓷器。

生活中人们都离不开瓷器,也有很多人喜欢收藏瓷器,瓷器的清新素雅摆在那里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今天就来给各位朋友介绍一下瓷器的彩绘工艺。

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就是釉上加彩,其烧制流程是,先烧制瓷器,然后在其釉面上绘制各种花纹,经二次入窑后,彩料固化而成型。

釉上彩工艺种类较多,通常包括彩绘瓷、彩饰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珐琅彩等。而其中最常见的,就属粉彩和珐琅彩了。

粉彩起源于康熙年间,属于宫廷瓷,其过程就是在烧好的瓷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窖经600到900摄氏度高温烧制而成。经粉彩绘制而成的画面,明暗、层次均较为分明,画面感较强。

而珐琅彩在清朝时则贵为御用器,是由外国传入的。珐琅彩的特别之处在于其立体感,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是将各种颜色的珐琅附在铜胎或者青铜胎上,经烧制而成的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釉上彩与釉下彩的区别在于彩绘图案所描绘的位置,釉上彩施于釉面之上,不过这种易于磨损,不利于保存,相对而言,釉下彩更易于保存,上面有一层透明的釉。

其实釉上彩与釉下彩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说,其用料与绘制工艺决定了瓷器的优劣,所以并不能简单地以彩绘方式来评判。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明清瓷器与宋代瓷器 哪一种更值得收藏?


明清瓷器与宋代瓷器哪一种更值得收藏?。

瓷器贯穿着我国历史长河,不同朝代的瓷器都有时代的烙印。古瓷器的文化价值极高,而且古瓷器数量有限,因此,瓷器收藏热持续加温。明清瓷器和宋代瓷器在收藏市场上处于竞争状态,宋代瓷器的特点是瓷器工艺更加专业,明清瓷器则多了创新元素,那么哪一种更值得收藏呢?

明清瓷器的收藏优势有哪些?

自从明代成化鸡缸以两亿港元打破了明代陶瓷的记录之后,明清陶瓷已经和宋瓷不相伯仲,两者之间的竞争从此拉开了序幕。首先,笔者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要知道每一个朝代对待事物的观点和态度都会不尽相同。宋代百姓含蓄中带有内敛,因此制作出来的陶瓷不张扬,不显眼,一般情况下会让人产生错觉,认为陶瓷简单无华,其实内中有艳,沉醉其中便一发不可收拾。明清陶瓷却截然不同,它们追求色彩,渴望高贵和奢华,这两个朝代的陶瓷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表现上也因此极尽华丽,常常给人无限的视觉冲击。可能由于这样的审美条件制约,近几年的明清出土的陶瓷非常受欢迎,符合了近代人的审美理念。

宋代瓷器为何不受欢迎?

除了这一方面之外,宋瓷在价格上并不大显着,市场波动性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宋瓷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除了皇家的贡品陶瓷之外,民间出土的各种陶瓷也不计其数,收藏市场中永远都是鱼目混珠,在皇家和民间陶瓷的混合充斥下,宋代陶瓷稳定性会显得较差,有些宋瓷价格高得令人惊艳,而有些确实跌破人眼睛,在一高一低之下,宋瓷市场让投资者担忧不已。而明清则不同,出土的陶瓷中多是官窑烧制,不但数量有限,而且精品层出不穷,在拍卖市场上屡屡简单这些稀罕陶瓷的身影,很多拍卖品价格屡屡刷新纪录。

除了这些之外。国内外市场上赝品宋瓷非常盛行,大量高仿品出现在市场之中,而那些珍品由于受到列强的侵略,如今很多落入世家的收藏柜之中,成为了收藏的不传对象。这样一来,宋瓷在拍卖场因此并不常出现,甚至一些旷世之作更是难得一见。由此看来,无论是宋瓷还是明清瓷,它们均代表着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在收藏市场中彼此相互竞争,激励着共同发展。

如何识别釉上彩和釉下彩


釉上加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主要是使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在经过二次加工低温固化彩料而形成的,一般包括彩绘瓷、彩饰瓷、珐琅彩等、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被称之为“窑彩”。主要用色彩在已成型晾干的素胚上绘成各种各样的纹饰,然后加上白色的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主要有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等,两种有着很大的差别,首先是产生的年代不同,其次是最主要的制作的工艺是不同的,然后是在其瓷器的外形就可以看出有着明显的差别,最后就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瓷器的分类有着明显的差别,所以说两者是不同的且有非常大的区别,再加上其种类的不同其价格和收藏价值也是不同的。

首先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的产生年代不同,从时间上来说釉下彩的年代更加的久远,釉下彩从宋朝开始烧制一直延续至今,而釉上彩是在明朝时期的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从传承的角度上来看釉上彩源于釉下彩;其次是两者的制作过程不同,釉上彩是先通过1200-1300摄氏度的窑火烧成白瓷胚,再通过色料画好彩画装饰过后二次进窑使用800摄氏度的温度,而釉下彩是直接在生胚上直接进行创作,只是需要在色料画完之后上釉,在经过1200-1300摄氏度烧成。

然后是其器物外表是不同的,釉上彩是画在釉面上的,色彩表的颜色有几百种,绘制的技法比较的容易,但是色彩和釉料却没有融合为一体,所以绘制出的纹样突出了釉面,手感非常强,然而釉下彩是先用色料进行初步的装饰然后在进行施釉,光滑度会比釉上彩更强;最后就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分类是不同的,釉上彩色料使用的是650-800摄氏度,由于温度低,烧制出的颜色变化并不大,多用的调料是樟脑油或者松香油进行调和,但是釉下彩是使用高温烧成的,色差比较大,颜色的变化非常难以掌握,一般是用甘油、牛胶、乳香油甚至会使用茶叶水进行调和色彩,所以釉上彩和釉下彩细分有着明显的差别。

由于古代的技艺相对而言较现代相差很大,釉上彩主要是通过以洗水法为基础技法,在通过笔蘸水色在洗掉经过发福的擦洗,而釉下彩以分水法为基础技法,在勾好的轮廓线内使用色料进行填色,所以说釉上彩和釉下彩有着很大的差别。现代我国的市面上釉上彩和釉下彩的瓷器大多都是现代大批量生产的,在价格和收藏价值上差别了很多,而流传至今的釉上彩和釉下彩瓷器则很少,特别是材质、造型上收藏价值和价格都非常之高,大多都在大型拍卖会上才难得一见,所以说釉上彩和釉下彩瓷器没有好坏之分,关键还是看其类型。

釉上彩和​釉下彩有什么区别?


釉上彩和​釉下彩有什么区别?1.产生的年代不同

釉下彩: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宋代,一直延续至今。

釉上彩:在明代从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

从时间上来说,釉下彩的年代更为久远,从传承上来讲,可以说釉上彩源于釉下彩。

2.制作歩骤、过程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或经过烘烤后的素坯上用色料从事彩画装饰,再经过上釉,最后窑烧而成,釉彩和彩绘的纹样是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在坯釉中。

釉上彩:先要烧成白瓷胎的瓷器之后,再在瓷器的表面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然后窑烧而成的,彩绘的纹样与釉彩是分开烧的。

3.烧成的温度顺序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上直接进行创作,只需要用色料画完后上釉,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就可以了;如果是在素坯上画釉下彩绘的方法的话,则是先把泥坯用800℃烧成素坯,画完、上完釉之后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

釉上彩:先用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白瓷坯,用色料画好彩画装饰后,再用800℃进行二次窑烧。

4.外表不同

釉是一种透明的、经久不易变的特殊物质。

釉下彩:先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再在其上施釉,釉是在最表层的。所以釉下彩绘出来的器物色彩光润,表面平滑,渗透连绵,永不褪色,即使久经磨蚀,只要釉面完好,并不减少产品彩绘时的色泽鲜艳度。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历代釉下彩绘的文物,如魏晋时期的青瓷、唐代的青瓷、三彩釉陶;宋代的北方民窑出土的黑白彩绘、红绿彩绘瓷器;元代的青花、釉里红(二者均属于釉下彩绘的分支)等虽然年代久远,却均保存的较为完好。作为日用瓷(比如杯、碗、瓢、盆等)是很安全的。

釉上彩:由于是画在釉面上的,色彩表的颜色有几百种,绘制的技法比较容易,表现力极强。但是因为色料并没有与釉料融合,所以所绘制的纹样突出釉面,摸上去有手感,不会像釉下彩那么光滑。

5.分类不一样

釉下彩:主要以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为主。

青花是用一种经高温烧成后呈现蓝色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在不表现方法上,是以同一颜色的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来表现对象。其特点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很强,素为国内外人士所钟爱。并且在世界的制瓷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釉里红用一种经高温烧成后呈现暗红色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其表现内容和方法与青花无异,烧成后的沉着热情,故一般用来表达“吉祥、富贵”。高级制品中常用此法。

釉下五彩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色彩绚丽、锦绣灿烂,因为其在高温中也是变化多端,烧成不易,所以很少用来装饰日用瓷。

釉上彩绘主要包括古彩、粉彩、新彩等几种。

古彩是一种较古的传统装饰方法,其名称是有别于粉彩而言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线条刚健有力,具有浓厚的民间年画的风格。

粉彩是在釉上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色彩多样;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了明暗的洗染,风格和笔法上是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无论工笔写意用粉彩几乎都能表现。

新彩是受外来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彩绘方法,在表现技法上用西画的方法,也可用国画的方法。

6.色料不同

釉下彩:色料用高温烧成,色料在未烧制前与烧制后的色相变化比较大,而色料中能耐高温的不多,因此颜色的变化极难掌握。

釉上彩:色料用的是650℃——800℃的低温烧成。由于温度低,许多颜料都能经受这样的温度,故烧出来的颜色变化不大。

7.用的调料品不同

釉下彩:一般来说用的是甘油、牛胶、乳香油、有的甚至用茶叶水来进行调和色彩。

釉上彩:多用的调料是樟脑油或松香油进行调和。

8.技法不同

釉下彩:以分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色料填色

釉上彩:以洗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先用笔蘸“水色”往坯上塌一笔,然后将笔上的颜色洗掉,挠水反复洗擦。

综上所述为釉下彩绘与釉上彩绘的不同,外行者与初学者从表面的凹凸与光泽度就基本可以区分了。

你想做哪一种收藏家


收藏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说法,叫做“古董无价”,指古董从来没有定价:你说它值多少钱,但需要有买家认可。

由于财力雄厚而又肯出大价钱的买家未必真懂得文物的历史、科学价值与艺术欣赏价值,而真正识货的收藏家又未必有钱参加“竞拍”,于是形成了一种文物市场的畸形现象: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不等于经济价值。

在当代涌现的“收藏热”中,有几种鉴赏眼光、购物标准、收藏目的与行为方式均不同的收藏家与收藏爱好者。当你在决定参与收藏活动之前,首先要考虑并决定:“我想做哪一种收藏家?”

大体说来,时下有三种类型的收藏家与收藏爱好者:

第一种可谓投资型收藏家。他们有经济实力,把收藏古玩当作投资手段,像许多人投资于股票或房地产一样,为了保值、增值——发财而玩收藏。他们喜欢选购高档精美的完整的肯定能够保值并可能大大增值的古玩商品,他们的原则是“少而精”,买一件是一件,件件都能“摆得出去”“能参加拍卖会”。

根据发达国家近三十年的统计资料,投资古董收藏的增值潜力很大,有时比投资股票、房地产的获利还要高,但都是讲长期投资效益;通过投资古玩在短期内即赚大钱、发大财的事例极为罕见,而花大钱买赝品,弄得血本无归的事例倒也时有所闻。

第二种为娱乐型“收藏迷”。他们把收藏古玩当作陶冶性情的文化娱乐活动,有点余钱便去“找乐儿”,常逛古玩市场,看见自己喜欢的古玩工艺品而又力所能及就买下来,如此日积月累家里摆满了令人赏心悦目的玩意儿;为了加深对这些藏品的理解不时翻阅有关的历史书、工具书,并不断与藏友交流切磋,可谓其乐无穷。

他们没想通过收藏发财,一般也发不了大财,但因文物古玩的不可再生性,他们的藏品肯定可以保值。老舍除收藏明清与现代名家绘画以外,还收藏了不少古董小玩意儿,如陶俑、青花瓷碗、窑变瓷瓶等等,某次大收藏家郑振铎来访,看了老舍的小古董说“全乃扔!”老舍笑道:“我看着舒服!”看来,老舍先生也是一位娱乐型收藏家。

第三种为学者型收藏家。他们是为了研究某一段历史、某一类古代艺术品而收藏实物标本,以有限的财力为自己规定一个收藏范围:凡与自己的研究专题有关的藏品,就是别人不要的“破烂儿”他也乐意收藏,逐渐形成系列藏品,在对比研究中求的真知,争取有所发现而成为某一类古玩的收藏鉴赏家。

此类收藏家通常发不了财,但其藏品可以保值,他们的“富有”主要在精神、文化方面,借用一句过时的词汇,说他们是“精神贵族”也无不可。笔者在《收藏》杂志上介绍过的古碑刻拓片收藏家王靖宪,明、清民窑青花瓷收藏家胡雁溪等当属此类。

还有一种人在市场上选购古玩时手疾眼快、出手大方,很像是个有经验的收藏家。但他们以转手赚钱为目的,属于文物商,而不是收藏家。收藏家与文物商的区别在于:收藏家视珍贵藏品如生命,只要是到了他手里的宝贝,你即使给他以十倍的利润他也不会转让出售;而文物商“买进”就是为了“卖出”,只要能获利就愿意出手。因此,他们过手的古玩虽然很多,但其“存货”却往往没有收藏家丰富。

当然,人是宇宙间最复杂的高等动物,往往具有两重性、多面性,对人的分析绝对不能简单化。比方说收藏家吧,为了筹集资金、收藏更好的藏品,有时也会转让他已研究透彻或器型、纹饰雷同的多余藏品,甚至可能在转让或参加拍卖时获利,但对他诊视的重要藏品却宁可捐赠、展览也绝不出售。而有些文物商在经商、“倒腾”古玩的过程中肯动脑筋,不断钻研,增长鉴定本领,并把部分古玩珍藏起来,也有可能发展成为某一类古玩的收藏鉴赏家。

时下热衷于收藏古玩的人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均数以万计,但绝大多数属于“随便玩玩”、尚未“入门”的收藏爱好者。其中少数人经过数年的努力,在某一类古玩方面有了系列藏品,也有初步的鉴定能力,则可谓已“入门”的收藏爱好者。只有极少数的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刻苦的搜求与钻研,对某类古玩有丰富独特的系列收藏,有较高的鉴赏能力,有独到的研究成果,方可称为某一方面的收藏鉴赏家。

釉上彩和釉下彩都源于晋青瓷


像远古彩陶和唐三彩都是陶胎上彩,而高温瓷器上彩,发源于越窑晋代青瓷,那也是彩瓷的先祖。越窑青瓷有时以褐色彩斑作装饰,西晋为大彩斑,东晋为小彩斑。现在仿作晋青瓷极少有带彩斑的。因为那时含铁份而能烧成氧化铁颜色的彩料,现在并不知其具体配方。晋青瓷的彩料施于釉上,称釉上彩。而晋青瓷中笔者也发现有罕见的釉下彩,即褐色彩料直接绘在胎骨上,为胎体所吸收,再上釉料而烧成。所以说彩瓷的两大品类:釉上彩和釉下彩都源于晋青瓷。

彩瓷创作的高峰是在元明清三代。如元代产釉下彩青花瓷,是民窑所制高级瓷器,主要供外销。青花瓷用含钴份的颜料画在胎骨上,再罩以半透明的白釉烧成,纹饰显得青蓝悦目。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汉族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极低,有些就做了当时视为低贱的窑匠,故元代青花的纹饰多出于这些人之手,他们吸收国画的成就,使釉下彩瓷器一下子提高了艺术性。元青花精品在国际市场上价在数十万至百余万美元左右。元青花之后,明代的成化窑、宣德窑青花工艺也很精,属官窑,价可与元青花相提并论。到了清代的康熙,青花制作也很精美,价格与元及早明青花比,便要减去多半。而釉下彩的另一个品种,即釉里红,发展的情况大略与青花相同。釉下彩器的鉴定,除由造型、纹饰、窑艺等处着眼外,还讲究彩料的辨别。

彩瓷另一大类釉上彩,在明清两朝达到工艺高峰。釉上彩又分硬彩和软彩。硬彩品种以明代成化官窑最贵,绝大多数藏于台北故宫,国际市场上也久未出现。明代硬彩还有万历五彩器也为日本藏界所喜好,精品价格在十万美元之上,但远不如成化斗彩珍贵。到清代时盛产软彩瓷器,因为其彩料中调油掺粉,质地柔艳,故称软彩,也称粉彩。软彩以雍正、乾隆两朝官窑为高。而清代釉上彩器最可贵的是御用珐琅彩瓷,其彩料最初由外国进贡,呈珐琅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珐琅彩器同成化斗彩一样为无价之宝,也多藏于台北故宫。近年有晚清的御窑珐琅彩出现于国际市场,精品在十余万美元。釉上彩器的甄别也讲究彩料的稽核,是很专业很细致的功夫,这可参阅有关专业书籍。

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区别是什么?


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区别是什么?明清彩瓷品种很多。由于生产工艺不同、彩料不同和烧成温度的差异,所生产出来的彩瓷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如按生产工艺分,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三大类。

釉下彩是用颜料在瓷器的胎体上直接进行装饰绘画,然后罩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中与瓷器一次烧成。釉下彩瓷器的突出特点在于花纹不受磨损,在使用过程中永不褪色,又无铅无毒,器物表面光滑平整,明清两代釉下彩瓷的主要品种是青花和釉里红。

釉上彩分低温釉上彩和高温釉上彩。低温釉上彩即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用各种彩料进行绘画后,入低温彩炉中,在600℃-900℃之间进行二次烘烧而成。这种低温彩绘装饰在釉上,用手触摸有凸起的感觉。主要品种有釉上红绿彩、五彩、粉彩、珐琅彩、三彩、墨彩等。高温釉上彩即在坏体上釉后再在釉上绘画,然后经1200℃-1300℃高温一次烧成。这一品种因在釉上施彩,所以也属于釉上彩。高温釉上彩是一次高温烧成,彩与釉在高温下熔融,感觉上彩在釉中,所以又有人称之为“釉中彩”。明清时期釉上彩瓷中多属于低温釉上彩,高温釉上彩较为鲜见。

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即先在胎体上绘出部分纹饰,施透明釉后经高温烧成半成品,再于釉上用各种彩料绘出其他部分纹饰,复入彩炉,经低温二次烧成,使釉上彩和釉下彩达到完美的结合,这种彩瓷品种主要有青花五彩和斗彩。

釉上彩与釉下彩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一、从绘画原料上看,与釉上彩原料相比较,釉下彩绘的青花和釉里红彩料蕴藏量十分丰富。二、从制造工艺上看,釉下彩绘瓷高温一次烧成,这样就使得工艺过程相对比较简单,便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数量。釉上彩一般则经过两次烧成,先高温烧成瓷胎后,再施彩经低温二次烧成,这样成本相对提高。三、从其质地来看,釉下彩绘,纹饰不易脱落,对人体无害。现代科学证明,低温釉上彩瓷的彩料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铅。四、从绘画装饰来看,釉下彩不论是青花还是釉里红的花纹图案,清雅素洁、亮丽可爱,又具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可雅俗共赏。釉上彩瓷色彩绚烂、富丽堂皇,尤其是珐琅彩和粉彩器制作得精致、细腻,更引得文人雅士、收藏家、鉴赏家和爱好者极高的玩赏情趣。

三分钟说明白,什么是釉上彩与釉下彩?


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陶瓷的长相,则是靠釉彩来装饰打扮的。白胎瓷及生坯都需要精心装饰,烧成后才能美丽大方,赏心悦目,陶瓷彩饰则起了“七分打扮”的重要作用。

陶瓷彩饰大体分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什么是“釉上彩”和“釉下彩”呢?用个最简单的比喻,你肯定能看出来窗花是贴在玻璃外面还是玻璃里面。一个道理,釉色是浮于器物表面还是与瓷器融为一体,看一看,再摸一摸,很容易判断。

釉上彩,中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首先在烧好的素器上彩绘,再经中低温二次烘烤而成,因彩附着于釉面之上,故名。这种彩,用手扪之,有凸起的感觉。最有代表性的釉上彩瓷器种类有釉上红彩、宋加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

由于彩在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易褪色,但因烧温低,着彩选料厂,品种丰富而艺术性强,大多为陈设器皿,不宜用做生活器具。

釉下彩是生坯或经素烧坯胎或釉胎上饰纹加彩、罩釉,经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色泽光润耐酸碱无铅毒。

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装饰瓷器。

但因高温烧成,适应的色料不多,颜色变化极难掌握。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绿彩等。

釉上彩和釉下彩之间,还有一种叫釉中彩。釉中彩是用釉上彩方法将颜料施于器物釉面,然后高温快烧不超过半小时,使颜料渗入釉内,马上停止,成品细腻晶莹、滋润恍目,抗腐蚀、耐磨损,具有釉下彩的效果。

清代康熙“豇豆红”的施釉方法即是先上底釉,再施色料,再施面釉然后烧制。

相比之下,市场上销售的釉下彩、釉中彩和白瓷不含铅,较为安全。

人们在使用微波炉时,最好用白胎碗或釉下彩碗盛食物。如果长期使用彩色鲜艳的釉上彩瓷质餐具盛放醋、蔬菜等有机酸含量高的食物,重金属会随之一起进入人体,久而久之会引发慢性重金属中毒。

什么是釉上彩? 釉上彩有多少种类?


什么是釉上彩?釉上彩有多少种类?

瓷器的彩按照与底釉的上下层关系,可分成三大类:釉下彩、釉上彩,釉上釉下双层彩。其与瓷器的纹饰密不可分,是彩瓷的重要装饰方法。彩瓷的底釉又可分为无色透明和带一定色泽的,所以不同色泽的底釉和上述三种瓷彩工艺结合起来,便变化出了数以百计的彩瓷品格,使其成为瓷器世界里的一个庞大家族。不论是色调柔和淡雅、有粉匀之感的粉彩,还是画面立体感强、色彩瑰丽的珐琅彩,或是体现着东方艺术静谧内涵、幽菁高雅的青花,都显示出了中国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小编今天就和大家介绍一下釉上彩的相关知识。

顾名思义,釉上彩是指釉上加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它是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用各种彩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用600℃-900℃的低温烧制,凝固彩料而成。

1、五彩

五彩为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景德镇窑在宋元釉上彩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谓五彩,不过是寓意多彩,并非必定用五种色彩,但画面中的红、绿、黄三主色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着色剂为铜、铁、锰等金属类。五彩系在已烧成的素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图案花纹,再入彩炉以770℃-800℃低温二次烧成。因烧成后的色彩呈玻璃状、有坚硬的质感,又称“硬彩”,是相对于粉彩而言的。

经过明朝的发展,五彩在清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康熙五彩瓷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青花五彩;一类是釉上五彩。以釉上五彩最具康熙五彩特色。五彩描金的做法也很普遍,金彩鲜艳不易脱落。金彩还施在洒蓝釉、青釉、红釉等瓷器的釉面上,也收到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比明代鲜艳光亮,画彩技术精湛,方法也多样。康熙五彩的一个特点是红彩运用得比较多;另一特点是除了在白瓷地上彩绘外,还在各种颜色釉瓷器上施彩,如在豆青地、米黄地、霁蓝地、洒蓝地、黑地、红地和各种瓷地上施五彩,使得五彩瓷器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2、斗彩

斗彩又称逗彩。“斗”是接合、拼合之意,又通逗,有招惹、逗引之意,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之间互相呼应配合,是明景德镇窑创烧的彩绘装饰之一。最早使用“斗彩”这一名称并给予解释的,见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广义上讲,所有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绘画纹饰的都可称为斗彩,涵盖所有的青花加彩。狭义上讲,斗彩专指成化官窑生产的青花加彩器,后代烧制的仿成化或具有成化风格的青花加彩器也称为斗彩。

斗彩的施彩技法,通常指的是一种在器胎上用青花料双钩纹饰轮廓,施亮釉烧成素瓷后,在青花双钩线内填画需要的色彩。制品多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红、黄、紫、绿等鲜丽的色彩拼绘纹饰,有釉上、釉下色彩争艳媲美之意,遂称为“斗彩”。斗彩的彩料丰富,有鲜红、油红、杏黄、姜黄、水绿、叶子绿、孔雀蓝、葡萄紫、姹紫等等。

3、粉彩

粉彩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于清康熙末年创烧,鼎盛于雍、乾时期。粉彩是景德镇窑在康熙五彩瓷器的基础上,采用珐琅彩的进口色料绘制,经炉火烧制而成的。其做法是:首先在白胎上用墨线起稿,然后在图案内填上一层可作熔剂又可作白彩的玻璃白。用国画的技法以彩料绘画纹样,施于玻璃白上,再经填、洗、扒、吹、点等将颜色依深浅不同晕开,使纹饰有明暗、浓淡层次,经低温二次烧成。其整体瓷面光泽透亮、色彩丰富、色调淡雅、粉润柔和,故称为“粉彩”。粉彩又可分为青花粉彩、祭红釉地粉彩、天兰釉地粉彩、豆青釉地粉彩、珊珊釉地粉彩、抹红彩地粉彩、绿釉地粉彩、窑变釉地粉彩等。

4.水彩

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暗淡的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以后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彩色。

5.软彩

所谓软彩就是一种含粉量极微、颜色暗淡的彩色,它介于粉彩与水彩两者之间,可以说是属于粉彩的范畴。它出现于同治晚期,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

6.珐琅彩

釉上彩瓷器的一种,主要特点是彩料凝重、花纹突起、色彩鲜艳明丽、画笔精细。“珐琅”又称“佛郎”,属于低熔点的玻璃,烧成温度约为650℃--800℃,基本上是透明且带有光泽的,因加入各种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着色而呈各种不同颜色的彩釉。珐琅彩为外来釉料,故名称颇混淆。“洋瓷”是当时百姓的称呼;宫中的廷储藏饰盒的标签是"瓷胎画珐琅"、“瓷胎羊彩”;清末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则称为“古月轩”。其主要用于清宫廷用器,为清康熙晚期所烧造,色彩有几十种。

7.绿彩

以铜为着色元素,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一种陶瓷装饰彩。绿彩是瓷彩家庭中主要成员之一。我国古陶瓷中绿彩品种甚多,其呈色有十余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取决于彩料中铜的含量和窑温的变化。绿彩在装饰瓷器时,可以用于釉下,也可用于釉上。康熙珐琅彩和雍正粉彩中的一些绿彩略带黄色,就是加有锑的缘故。据文献记载:绿彩与黄料配合可呈现略似枯叶的色彩,称为“枯绿”;若绿料多一些就呈“酱绿"色。

8.金彩

用金作陶瓷上的装饰,始于唐代……古代金彩装饰有描金、贴金(戗金)两种技法。描金即把金粉调入适量的胶水中,用毛笔蘸金料在瓷面上描饰。明人曹昭的《格古要论》认为:宋代定窑的描金方法是取大蒜汁作胶调金描画,贴金类似磁州窑刻花填彩技法。清代以金粉代替了金箔,描金代替了贴金。清代后期,德国的液态金(金水)传入我国,金箔、金粉均被淘汰。金水是一种金的树脂酸盐,特点是使用简单、耗金量低、外观富丽,所以后来成为金彩的主要原料。

9.蓝彩

传统的釉上蓝彩是由钻蓝铅釉发展而来的,蓝彩的着色剂是天然的钴土矿。据考古资料得知,战国中出土的陶胎琉璃珠上的蓝彩即为钴的呈色。唐代用钴作为陶器上的呈色剂已经很普遍,尤其是唐三彩中的蓝彩和纯蓝彩陶器。钴土矿的化学组成由于产地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除所含主要着色元素钴外,还含有不同量的铁、锰等元素。为了略微调整蓝彩的色调,还于料中加入少量的铜。清康熙年问创烧了釉上蓝彩,从而取代了五彩瓷器上的釉下青花。

10、黄彩

有铁黄、锑黄两种。铁黄彩由铁黄铅釉发展而来,创始于汉代,唐三彩上的黄色釉即属此类。在明代嘉靖官窑器皿中还可见到黄釉黄彩器,又称“黄上黄”,即在淡黄釉上以赭彩勾描纹饰轮廓线,再填以黄彩。在清代康熙以前,瓷器上的黄色釉和黄彩均用铁黄。康熙时期的斗彩、五彩中的黄彩也是铁黄。康熙珐琅彩瓷器上所用的黄彩是进口锑黄彩料。雍正时期开始使用国产的锑黄彩料装饰瓷器。锑黄料中除含锑外,还含有作为稳定剂使用的锡。

11.白釉红绿彩

自釉红绿彩是北方磁州窑系开创的一种装饰方法,出现于金代。方法是:用毛笔蘸红、绿彩料,在已烧成的瓷器釉面上描绘花纹,然后置于800℃左右的炉中加以烘焙,使彩料烧结在釉面上。彩料有红、绿、黄以及金、银彩等。从出土实物看,多在白釉碗、碟上加绘红、绿等彩的花鸟纹,也有以黑彩在釉下描绘纹饰轮廓线,釉上填人其他色彩的。

12、黄地紫彩

目前发现最早的黄地紫彩是成化时期的产品。20世纪80年代在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出土有成化款黄地紫彩云龙纹盘、碗的标本。这种彩瓷的制作过程是:先在素胎上刻云龙纹饰,覆白色透明釉入窑烧造,然后在刻好的云龙纹上绘紫彩,其余部分施黄彩,再人低温彩炉焙烧而成。黄彩为地,紫彩作装饰,是这一品种的特征,以紫色绘制的纹饰有人物、花卉、动物等。

13、黄地红彩

俗称“黄上红”,始见于明宣德时期,于嘉靖时期最为流行,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末。制作工艺是先在高温烧结的瓷胎上施黄釉,入窑二次在900℃左右温度下烧成黄釉器,再在其上绘饰图案,然后三次入窑在750℃以上低温下焙烧而成。装饰方法多为刻花或以红彩、黑褐彩勾描主题花纹轮廓,再填以红料。除黄地红彩外,还有一种与此品种对应的红釉黄彩,以红釉为地,黄彩绘制各种纹饰,其制作工艺与黄地红彩相同。

14、白釉孔雀蓝

用孔雀蓝彩直接在白釉瓷上描绘花纹,而且不用其他色彩来勾描轮廓线,施彩不匀,但色泽却艳丽凝重,这种工艺始见于明代嘉靖时期。孔雀蓝或孔雀绿色自宋代出现以来,一般多用于装饰瓷器的器身,成为单一的釉色,或与其他彩料配合,共同装饰彩瓷,很少当作一种独立的色彩在器表进行彩绘装饰的。而在嘉靖年问,白釉孔雀蓝的独特工艺得以实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釉上彩与釉下彩相比,您更偏爱哪一种?》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釉上彩与釉下彩相比,您更偏爱哪一种?》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怎样鉴别釉下彩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