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平瓷砖 > 导航 >

紫砂壶三平法:壶嘴和壶把装配形式

紫砂壶三平法:壶嘴和壶把装配形式

平瓷砖 瓷砖铺法 瓷砖贴法

2020-03-17

平瓷砖。

紫砂壶的嘴和把对主体的结构均衡有着很大的影响。如壶体上的嘴或把手的一方过重,或是壶把向外回转得过大,都会使造型重心偏离中轴。若嘴和把在壶体两侧的位置和空间安排不当时,也会影响造型的均衡。

一般壶嘴和壶把装配形式有:

(一)壶的嘴和把在壶体两侧以对称形式展开,这种形式具有端庄、安定的效果。

(二)壶体两侧的嘴和把都朝一方向倾斜,壶把的曲度与壶嘴的伸展方向相同,这种处理形式,在取得造型均衡的同时,也产生动感。要取得嘴、把与壶嘴的均衡,我们要因壶嘴的造型来处理。如果壶嘴是属三弯形,我们要用“三平”手法来装置嘴和把。三平就是嘴和把的最高点要与壶囗取平。此外,壶嘴所占的长方形空间要与壶把相若。有时因壶把的回转位所占的空间比嘴部为大,我们便要把壶嘴安装得比壶把稍微外倾一点,并把嘴根下部稍微提高,使它高于把的底部,以求取得整体视觉的平衡。

除三平法外,嘴和把也可依一个三角形的结构来装置。首先以茶壶底中心为点,以壶囗为顶线,画出一个倒立的等腰三角形,以决定嘴和把的位置。这处理方法,多用在安装一弯嘴上。这种不求嘴和把在体量上相等,而是以嘴上部和把上部的曲度相呼应,并以壶囗两侧至嘴、把部份相等的虚空间来取得整体的均衡。以这种手法处理的一弯嘴壶有掇球壶、汉扁壶和线云壶等,它们的造型都予以人生动活泼之感。

扩展阅读

乞丐和紫砂壶的故事


从前有个要饭的人有一把紫砂茶壶,他非常喜爱它,整天揣着它到处去讨饭。有一天,这个要饭人讨饭到了一个财主家,无意间被财主看到了他的紫砂壶,财主也非常地喜欢壶,收藏壶,是个壶痴,知道这是把非常名贵的紫砂壶,就想得到它,于是,他对要饭人说:“把茶壶卖给我吧,我可以拿我的一半家产给你交换”。要饭人也非常喜欢这紫砂壶,不想交换,就非常果断地对财主说:“不行,我不能给你”,说完就要离去。财主赶忙拦住他说:“这样吧,我不要你的壶了,你就住在我家,有我吃喝,就有你的,但是,必须要我天天看看这把壶”。

那个财主太喜欢壶了,他不想要饭人把壶带走,只好想出了这个办法。要饭人正被生活困惑,就同意了财主的请求,于是,要饭人就在财主家住了下来,财主天天和要饭人一起守着这把壶,谈天说地,品茶论壶,一晃十几年过去了。

一天,财主对要饭的说:“你就一个人,也没有人继承你的壶,要是你去世后,能不能这壶归我啊?”财主还是想得到这把壶,要饭人也被财主感动了,就同意了财主的请求。不久要饭人真的死去了,财主如愿的得到了这把紫砂壶,他捧着壶左看右看,可感觉总是缺了些什么,忽然间他想起了讨饭人,一切都明白了,于是他狠狠的把壶摔到地下。

精品心经紫砂壶

读完这个故事,往往会让我们内心有一些感触,无论再好的的东西如果没有一起会欣赏它的人一同分享,那么这个东西是不会有什么价值的。就象我们现在喝茶一样,再好的茶也是必须三五好友知己一起去分享才会更有味道。

紫砂壶艺术如何继承和发展


美国有个学者叫希尔斯,他有一段论传统的名言:“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所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构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紫砂艺术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是民族瑰宝,把传统继承好是我们从事紫砂艺术人士的共同职责,但传统靠什么来继承呢?大多数认为要靠创新来继承,要靠发展来继承,今天的传统在昨天是创新,那么今天的创新到明天也成了传统,一代一代的紫砂人不断创新不断地把传统这个接力棒一代一代往下传,也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传统,如果我们不去创新,那么,这个艺术就将枯萎。

紫砂花器流派,源远流长,最早的是供春,以及清代的陈鸣远、杨凤年等,他们都各自以自己的创新,发展了传统。很多致力于紫砂壶七十余年的老壶艺家,也一直致力于创新,比如创作了《荷花茶具》、《芒果壶》、《牡丹壶》、《莲藕酒具》等等许多原创性的、有影响的作品,创新的意义从文化总体而言就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

紫砂的技艺是反映紫砂语言的基本功,需要一代一代的继承,紫砂应更多的向文化方向发展,赞成后辈紫砂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多方面与文化艺术界的名人、书画家合作,提高紫砂的文化含量,提高紫砂的文化品位。

专家认为,传统是民族艺术的根脉,创新是传统艺术的生命,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并促成传统的发展,这就是紫砂壶艺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紫砂壶具象和抽象之间:意境


顾景舟的“上新桥”紫砂壶精巧绝伦,就达到了形与意的完美结合。身筒上荡漾着波纹,桥形钮让人不能不联想到江南的石桥,把圈上的飞扣设计成小舟更是点睛之笔!宁静的小河泛起圈圈涟漪,一叶扁舟唉乃着划向石桥,这简直就是一幅意境隽永的江南水乡图。

相类似的作品较成功的还有吕尧臣的“大漠风情”。吕尧臣大师的“大漠风情”。有些朋友似乎对他的绞泥工艺不以为然,不过,客观地讲,首先这是创新,应该肯定;其次,我倒觉得绞泥的那种烟云模糊、自然变化的状态其实很合乎中华审美特征,运用得好就能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看看“大漠风情”,蒙古包造型的钮、通体的“黄沙”以及绞泥形成的自然而又极富流动感的线条和骆驼形的图案构成一种苍茫辽远的紫砂艺术境界。另外,汪寅仙的渔翁壶形简意远,整壶似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泰然自若地垂钓,再加上水草与小鸟的刻绘就无法不让人想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了。鱼化龙的造型也可以让人浮想联翩。中国上古就有鱼崇拜的部族,这从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鱼形玉璋就可见一斑。《山海经》中也记录有不少神异的鱼。后来这鱼崇拜又和龙崇拜复合,鱼成了龙女化身或水神的使者,于是乎就产生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明白这些再看鱼化龙的造型就不足为怪了,龙邪?鱼邪?似龙非龙,似鱼非鱼,鱼化龙也。这种审美境界中的形与意又哪能分得清呢?

“意”是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一种审美形态。我们看到在现代西方审美倾向的影响下,有不少的当代紫砂艺人进行了用超越传统的“形”来表达“抽象”而非传统“意象”的探索,比如,葛军的轮回壶系列、吴光荣的摔壶系列、陆文霞的情结壶、吴鸣的“与先贤对话”等。虽然这样的紫砂壶大多已失去其实用性,变化为纯形式的探索,但他们在传统紫砂造型基础上的探索精神是非常值得钦佩的,而且他们的“先锋”成果也会影响到一般紫砂艺人的创作,带动紫砂壶造型在实用范围内的创新。所以我们应该为这样的创新而鼓掌,当然没有深厚功底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哗众取宠者不在此列。

盐运官和紫砂壶的故事


清代扬州有一个盐运官,此人心直口快,性格刚烈,在秉公办事的过程中,得罪了顶头上司。这个上司也不是一个什么好人,是个贪官。贪官决定除掉这个不听使唤的心腹之患。在那个年代,欲加其罪,何患无词?经过一番暗箱操作,把盐运官送进了大牢。盐运官很不服气,一再地喊冤,没人理他。盐运官决定以死抗争,在牢里又是绝食,又是撞墙,总而言之,不想活了,谁劝也没用。这可把外面的家属急坏了。家属也没有办法,只好四处烧高香,请求上天开眼。

有个老道士,十分同情盐运官的遭遇,觉得应该帮帮他。他想了一个办法,请人做了一把紫砂壶,打通关系,让人把壶带进监狱,送到盐运官手上。怪了,盐运官得到那把茶壶以后,不再寻死觅活了。什么样的侮辱,什么样的冤屈,都能默默地承受。就这样,一晃许多年过去了。那个贪官倒台了,罪名是贪污腐化,欺君犯上。盐运官获得了新生,还官升三级。

人们问他:你是怎么熬过那艰难岁月的?他说是那把壶叫我别死。大家听不懂他的话,他就把老道士送给他的那把壶,拿出来给大家看。那壶上刻着八个字: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第一句话是说那贪官的,别看他现在火,物极必反,总有倒台的一天。第二句话是说给我听的,别看我现在倒霉,也有时来运转的可能。于是,我天天捧着这壶喝茶,就这样静静地等待着贪官的倒台,这一天终于等到了。

在盐运官家的神龛(kān)上,他供奉的不是菩萨,而是老道士送给他的那把紫砂茶壶。

紫砂壶的装饰—珐琅彩和粉彩


珐琅彩

瓷器釉彩名,珐琅瓷是清宫廷御用器,康熙时创烧,先在景德镇烧成瓷坯或精白瓷,然后在清宫廷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彩绘烧成。

画珐琅五彩四季花卉方壶,高11.2厘米,宽18厘米,康熙年间作品,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此件作品,外表画珐琅彩花卉装饰,底有“康熙御制”款,出水孔为单孔,方形,盖子为嵌盖,盖面拱起,此时的紫砂壶比较注重外形装饰,整个造型还保留有晚明的古朴、庄重之感。

清康熙·画珐琅五彩四季花卉方壶

粉彩

粉彩是一种瓷器釉彩名。在清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直接影响,而创制的釉上彩新品种,以雍正粉彩最为著名。盛行后即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

紫砂壶中的粉彩装饰,明显地受到瓷器装饰的影响,早期的紫砂壶粉彩装饰,多为花卉,颇艳丽,制作工整。这类壶多销往国外,以迎合国外买主的需要。具体的外销时间可能为雍正至乾隆年间。

国内传器中,常见到的粉彩装饰多为山水,壶上用青、绿、黄、红、白、黑色彩描绘,山水境界高雅,山中有村庄,水中有小舟,一片隐居读书的胜境。

前些年,市面上常出现一些新仿粉彩装饰作品,造型、装饰大都模仿过去。

清·粉彩仕女开光紫砂壶

紫砂壶禅语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和尚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令我满意的老师。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还不如我。”

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

年轻人问:“画什么呢?”释圆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品茗饮茶,尤其喜欢那些造型流畅古朴的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茶壶?”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成了一把倾斜的紫砂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注入到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你画得是不错,只是将茶壶与茶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啊。”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释圆听了,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思忖良久,终于恍然大悟。

龙鼎紫砂壶

紫砂壶的款识


宜兴紫砂壶的款识千差万别,研究起来亦有相当的难度。早期的紫砂壶多无款,明晚期才出现了款识。

紫砂壶由于文人雅士的参与,落款随意性极大,具体到了每个人早年与晚年的款之变化都非常答,极少有陶工一生只用一二枚印章。如果是刻款,那变化就更大了,请张三刻、也请李四刻,习惯了自己也刻。如果款识是印章,因敲打力度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紫砂壶中的印章款多为阴刻,敲打在壶上,变成了阳文,阴刻的图章,敲打在半干的泥坯上,如用力过小,字的顶端刀痕往往难以出现,只有用力较大,才可能将印章的全部刀痕打印出来。所以,即使是同一印章,敲打力度不同,印痕字根部相同,字尖往往会不尽相同。

款识种类

紫砂壶的款识,早期多刻制作者的名字,如近几年考古所发现的几件时大彬款的紫砂壶,款为“大彬”、“时大彬制”等。

随着制壶的发展,文人雅士的参与,紫砂壶的落款也随之变化。康熙朝因宫廷的需求,制做出一批紫砂壶,壶体装饰珐琅彩的紫砂壶,底款为“康熙御制”。

清晚及20世纪初,国内的一些经营紫砂陶器的专业公司、商店等,纷纷注册商标,如“金鼎商标”等。在生产的产品上,有“注册商标”,有制作者的名字。

紫砂壶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壶上的款识,概括起来有:人名款、纪年款、堂号款、纪年款、图案款、商标款、地名款、吉语款、诗词款、外销款等。有的作品上多种款并用。

落款的位置

紫砂壶落款,随意性较大,并没有统一的部位。现能见到的,早期的时大彬壶,落款有在把根与足钉之间横刻“大彬”二字的,也有在壶底刻“大彬”或“时大彬制”的。清初的陈明远“南瓜壶”(现藏南京博物院)即在壶身筒上刻上“鸣远”并与打印章并用,也有在壶盖子口上刻款及打印章的。

今天制壶名家在作品上的落款大都出现在三个部位,壶盖里面:名章,把梢:姓章,壶底:姓名章。也有盖内二方印,把梢二方印,姓和名并用,也有印或刻并用。也有在壶体上结合壶的形态、装饰等落上自己的款。

紫砂壶套装赏析


闻名中外的紫砂茶具,除具良好的材质外,特别注重外形的装饰。融书、画、诗、印诸艺为一炉,又集雕、琢、捏、塑、贴、绞、堆、绘、喷、嵌、釉、漆、镶、包等诸般制作技艺为一体。可谓出类拔萃,巧夺天工。

紫砂茶具的创制始于北宋末年,兴盛于明代正德年间,以紫砂茶壶最为著名。

宜兴紫砂壶的系别可分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等。始创者为宜兴"金沙寺"寺僧,专抟当地的特产--细陶土加以煅炼,手捏为坯,经几道工序烧制而成,世代相传至今。

至明代正德年间,宜兴进士吴颐山曾在金沙寺寓居攻读诗文,时书憧名"供春"者,因闲暇无事,见寺僧在从事紫砂壶生产,就在暗中淘细土制坯仿效。又经自己刻苦钻研,日积月累,制壶技艺日精,终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一代制壶高手,成为阳羡茗壶"正始"之首。据说当时供春在寺内学艺时,曾看到寺内一古银杏树上有树瘿,形状古朴,奇拙,就模仿树瘿的造型,用手指捏为形,再用茶匙挖空内壁,做成几把"树瘿壶"。这一独树一帜的紫砂壶,受到当时社会名流、雅士们的认同、欣赏和赞叹,为其起名曰:"供春壶",供春遂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制壶名家。

名家评供春其壶曰:"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供春之壶胜于金玉"。历代以来,供春壶均为极其名贵之物,名闻遐迩,存世极少,历代藏壶名家竞相搜求而不可得。

供春以后的制壶名家当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家。四家之后制壶技艺最高者为一代制壶名家时大彬(时朋之子),时人谓其制的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时大彬初仿供春制作大壶,后因人们品茗斗趣之需而改制小壶,并以柄上拇指为标志,流传之广,以致人人"几案一具"。清人陆绍曾见时大彬所造之壶,有名为"六合一"者,即壶身、底、盖都可分可合,"合之为一壶"、"离之乃为六",水注其中"滴屑无漏",可谓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紫砂壶:四大家、三大


明代是紫砂茗壶的兴旺成熟期,名手辈出,代有精品。至今有实物遗存并有制作者记载的,当属明正德年间的紫砂壶名师供春,供春之壶,制品很少,留传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自从供春树瘿壶问世以后,继起的名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称为“四大家”。

四大家以后有李养心,号茂林,也是明万历时名艺人。他善于制作小圆壶,世称“名玩”。他在兄弟辈中排行第四,故又以“小圆壶李四老官”得名。起初,名家壶坯都附入缸窑烧造,没有用匣钵封闭起来,因而都“不免沾缸坦釉泪。”从李茂林开始,“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从而防治了紫砂壶的粘染釉泪。

相传供春曾经带过一个徒弟,他把制壶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这个徒弟叫时大彬。时大彬既继承了供春制壶地传统,又创造出自己地特色。他淘土为壶,有时杂以砂土,作品时见巧思,出人意外。他开始制作地时候还只是单纯地模仿供春,以大壶为主,后来和当时著名文人王世贞、陈继儒等交往,突破了老师地樊篱而多做小壶,更加符合文人地美学趣味,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出手”、“宫中艳说大彬壶”这类推崇的诗句。时大彬也有两个徒弟叫徐友泉和李仲芳,都行大,因而又有“壶家妙手称三大”的说法。李仲芳,其艺术成就与师父不相上下。紫砂壶的制作,已经有简单朴素而渐趋文巧。仲芳父主张复古,极力“督其敦古”;仲芳是主张趋新,不同意敦古的意见。父子争论激励。据传,有次仲芳做好一把壶,急忙送到父亲面前问道:“老兄,这个如何?”从此,人们称仲芳壶为“老兄壶”。据文献记载,仲芳“后入金坛,卒以文巧相竟。”《阳羡茗壶赋》评论李仲芳有“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之语,可见其壶艺技法的精绝。至于徐友泉的作品,则又别具一格,他喜欢仿效古代瓷器尊罍的形制。造型式样较多,而且泥色也变化多端。文献上评论他的作品是“种种变异,别出心裁”。

和上述“三大”同时或稍后的名手,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时英、陈俊卿、沈君用、陈用卿、陈仲美、陈和之、承从云、沈子澈、惠孟臣、陈子畦等人,争奇斗艳,壶式千姿百态,制作了许多超越古人的作品,都为人们所宝重喜欢。

明代的紫砂茗壶,不但式样变化多端,壶形大小也很不相同。大体上说,明万历之前,好尚大壶;万历之后,壶形日渐缩小。时大彬自他游娄东和诸名士交接之后,才改作小壶。以后徐友泉诸家,更向这一方面推进,从“盈尺兮丰隆”转向“径寸而平柢”一途。明末清初更有陈子畦、惠孟臣都是“小壶精妙”、“各擅胜场”的名手。壶形由大而小,不得不承认决定于士大夫饮茶趣味和习惯的改变,逐步走进千家万户,集家居装饰、实用性、艺术性为一身,得到人们的喜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