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鉴别瓷器 > 导航 >

慈禧晚年疯狂痴迷瓷器

慈禧晚年疯狂痴迷瓷器

鉴别瓷器 瓷器鉴别

2020-11-27

鉴别瓷器。

100多年前,慈禧的御用画师缪素筠,为慈禧绘制了以“大雅斋”命名的瓷器小样。一叠叠画稿中画满了桃花、芍药、牡丹、栀子……这位深得慈溪宠爱的云南籍女画师,完成了慈禧最爱的瓷器样本。

“大雅斋”瓷器小样

随后小样被快马加鞭送到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因国力衰退、能烧制大件瓷器的窑口在乾隆年间坍塌,加上已经是秋天水寒土冻,所以烧制的计划就拖了下来,知道光绪元年,和二年,两批“大雅斋”瓷器才制造完成。也成为了摆在慈禧居住场所的御用瓷器,共计4922件,耗费白银58829.37两。

“大雅斋””款黄地墨彩花鸟纹花盆

“大雅斋”瓷器,每一件都是署名“大雅斋”这三个字横款。慈禧一生嗜花如命,最爱的是兰花,而这些御用瓷中放弃原先的龙凤花样,而是采用花卉和紫藤画眉鸟的装饰图案。一个弄权太后为何拥有一个少女心?“大雅斋”又是从何而来?

咸丰御赐“大雅斋”牌匾

慈禧与咸丰皇帝初次邂逅,是在圆明园九州清晏的“天地一家春”。这本是慈禧初进宫的居住地,也是之后承欢侍寝的地方,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咸丰五年,皇帝御赐“大雅斋”牌匾,制成两块,都赐给了懿嫔(慈禧当时的品级),慈禧为感激咸丰的宠爱,将其中一块挂在“天地一家春”内,另一块随着慈禧的升迁一起迁移。

“大雅斋”花瓶

而因为圆明园的浩劫,慈禧倍感伤痛,同治十二年,为庆祝慈禧太后40大寿,同治斥资重修圆明园,也因此烧制了“大雅斋”瓷器,以供园内陈设所需。后来因为国家财力紧缺,被大臣们极力反对,被迫停止烧造。

“大雅斋”瓷器

这一批晚晴珍贵的御用瓷器,主要集中在长春宫内,大到鱼缸,水仙盆,小到盘子、印泥盒,都以花鸟作为装饰,而少有宫廷的龙凤装饰。

大雅斋“盘子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慈禧御用瓷


提到“大雅斋”瓷器,首先要了解慈禧其人。因为从慈禧的性格以及兴趣取向就可以了解当时瓷器的背景。

慈禧,叶赫那拉氏,满族镶蓝旗人,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其祖父景瑞当过刑部郎中,父亲惠征当过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台,都是五品官员。清咸丰帝奕詝登基后,于咸丰元年(1851年)二月第一次挑选八旗秀女,叶赫那拉氏中选,时年16岁,次年五月进宫侍咸丰帝,为兰贵人,住储秀宫。咸丰四年(1854年)封懿嫔;六年(1856年)三月生载淳,晋懿妃;翌年春又晋封懿贵妃。咸丰帝死后,载淳继位,懿贵妃被尊为皇太后,诏旨尊称圣母皇太后,旗籍亦抬入上三旗。同治元年(1861年)四月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以后又累上徽号。光绪帝死后,慈禧决定立溥仪为嗣皇帝,她自己被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即死于中南海仪鸾殿,终年74岁。在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慈禧经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是中国近代史上显赫一时、影响至深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

慈禧是一个拥有最高统治权力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女人。在她的一生中,除了朝纲独揽,除了擅权专政,还有许多作为女性的共通点。她喜欢花,喜欢听戏赏景,喜欢华美的服饰,也喜欢精致的瓷器。

“大雅斋”来由

关于“大雅斋”,清人吴士鑑在《清宫词》中写道:“大雅斋中写折枝,丹青钩勒仿笙熙。江南供奉虽承旨,不及滇南女画师。”诗后小注有曰:“内廷如意馆画工,皆苏州人。光绪间,昆明缪素筠女史嘉惠,工画花卉,承直二十余年。每当拈毫染翰,孝钦并坐指示之,眷遇始终不衰。大雅斋,孝钦自署名也。”魏程搏《清宫词》亦云:“二十余年侍圣慈,内廷供奉女筌熙。金笺宝篆红泥印,认得先朝老画师。”李珍注:“内廷如意馆画工,皆苏州人。光绪间,昆明缪素筠女史嘉惠,工画花卉,承直二十余年。每当拈毫染翰,孝钦并坐指示之,眷遇甚隆。内有大雅斋印,即孝钦自署。”从以上清代诗文及诗注可知,“孝钦”即慈禧太后,“大雅斋”是慈禧自署的斋号,是她写字作画的地方。

但“大雅斋”到底位于何处,一直困惑着人们。后据学者考证,“大雅斋”位于“天地一家春”的西间,而“天地一家春”是圆明园内“九州清晏”中一处建筑名称。“大雅斋”瓷器,正是为这处建筑特别烧造的慈禧专用瓷。不幸的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大雅斋”随“天地一家春”被焚而无存。

烧造始末

同治皇帝亲政后,并不能完全掌握朝政,为了拥有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他一直在寻找机会让慈禧退出权力中心。于是,以感恩皇太后为大清朝所作贡献为名,下旨重修圆明园,把圆明园辟为慈禧颐养天年之所,以示自己的孝心。慈禧曾经居住过的“天地一家春”是此次重修工程的重点。

慈禧对于“天地一家春”的重修参与良多,多次召见负责设计的雷氏父子,并对装饰中用到的各种花卉画样给出许多修改意见。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月十九日,圆明园正式开工重建。在圆明园开工重建的两个月后,内务府传办江西九江关烧造一系列的陈设及日用瓷器,并且下发了瓷器的画样,在这些画样上标有“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和“永庆长春”的款识。

故宫中留存的画样详细地记录了烧造“大雅斋”瓷器的釉色、纹饰及器形等方面的规定,现存实物也与之对应。画样中,器形设计和纹饰描绘均出自内廷如意馆画工之手。晚清如意馆画风多流行工笔花鸟,故而瓷器上的纹饰也多花鸟。画样是统治阶级对瓷器生产的直接干预,通过画样把统治者的审美情趣,对于自然,对于艺术的理解转化为一种可以留存的物质载体。同时,画样的回收制度也体现了统治者对于这种物质载体的垄断性和皇权的不可侵犯性。

清代的御窑厂在咸丰五年(1855年)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同治五年(1866年)筹措十三万两白银,在景德镇复建御窑厂,由九江关监督领其事。虽恢复重建,但是重建后的御窑厂由于工人的流失,硬件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些御用瓷器的烧造困难重重。还有时间紧迫,烧造数量大等因素,时任江西巡抚的刘坤一不得不上奏肯请延期交付。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二年(1876年)头两批“大雅斋”瓷器才陆续完成。不过此后,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景德镇的御窑厂再也没有烧出第三批“大雅斋”瓷器。

从现存的“大雅斋”瓷器来看,釉面并不十分光滑,多存在气泡和橘皮纹现象,且在色地与彩绘纹饰之间有明显的接痕。“大雅斋”瓷器与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相比,缺少了工艺上的精细度,这与当时御窑厂客观存在的困难有很大关系。

这些“大雅斋”瓷器的原意,是为重建后的圆明园“天地一家春”内的西间堂室陈设和日用所用。但彼时,清政府的国库并不充盈,对内危及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运动刚刚平定,对外在与列强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已无力负担重修圆明园工程庞大的开支,甚至连修园所需的大型木材都难于购得。加之朝中大臣的极力反对,圆明园不得不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七月二十九日被迫停工,慈禧期望重温当年景象的愿望也成为了镜花水月。因此,“大雅斋”瓷器转而入紫禁城专供慈禧在后宫里使用,并主要集中在长春宫内。

艺术风格

“大雅斋”瓷器烧造于晚清时期,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慈禧无暇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瓷器的创新,并且御窑现有的条件连生产原有品质的瓷器都存在困难。种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大雅斋”瓷器基本沿袭了乾嘉时期御窑瓷器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宫廷的华丽美感。所有瓷器均为色地彩绘,器形也延续了前朝的样式,只是在制式上更偏重于秀丽精致,带有独特的女性审美特质。这种特质的形成与慈禧太后的喜好是分不开的,因为御窑瓷器本身就是君主审美观念的物化。

可与同时期其他官、民窑器物相比,“大雅斋”瓷器无论在质地和工艺上都较为考究,体现了光绪朝御窑瓷器的最高水平。“大雅斋”瓷器的艺术风格可以归纳为釉色鲜艳、纹饰精美、器形多样、款识讲究。

釉色

“大雅斋”瓷器地釉的色彩有粉地、藕荷地、浅藕荷地、明黄地、大红地、蓝地、深蓝地、浅蓝地、翡翠地、豆青地、浅豆青地、浅绿地十二种。其中以粉地、藕荷地、明黄地、蓝地为多。在色地之上绘制有设色的花鸟,也有单一的水墨花鸟。在设色方面充分汲取了传统工笔花鸟画的设色方法。

“大雅斋”瓷器的釉色带有强烈的情感化、写意化的特征,充分利用色彩的对比变化,象征性地去表达大自然中固有物象的美感。色彩是表情达意的途径,为了实现统治阶级的情感思维和画面情节的融合统一,用色不再是拘泥于自然的色彩,而是具备了更多的主观审美意识的创作。

“大雅斋”陈设瓷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器皿的内部施一层淡绿色釉,此种施釉方法创自乾隆朝,初为仿铜胎画珐琅的制作方法。之后各朝的陈设用瓷均有仿制,只是内部施釉厚薄不均,且无细小的纹路,这也是晚清粉彩陈设瓷的特点之一。

“大雅斋”瓷器充分表现了粉彩的装饰性,整体的色彩搭配充满了柔美的女性特征。花卉、虫鸟的配色取自自然又不是完全地模仿复制,只是提取了自然中的精髓。“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彩色相和,和则神气生动,否则形迹宛然”,“大雅斋”瓷器同一件器皿上常常出现四到五种颜色的搭配,但是色与色之间和谐的搭配,却创造出别样的韵味。时而是清新雅致的文人情调,时而是静穆深沉的贵族之气,都显现出“大雅斋”瓷器的艺术质感。

纹饰

“大雅斋”瓷器纹饰精美,以色地黑线双勾花者最多,很有新意。纹饰描绘有藤萝花鸟、藤罗月季花、藤罗蝴蝶、莲塘荷花、鹭鸶莲花、栀子桃花、葡萄花鸟、荷花蜻蜓、喜鹊登梅、牡丹花、牵牛花、桃花、紫藤花、萱花、绣球等。“大雅斋”瓷器的纹饰告别了传统官窑常见的龙凤题材,代之为各式花卉、禽鸟,气息隽雅,意境清新。所勾画出的花团锦簇、鸟鸣蝶舞的瓷上花鸟世界,是慈禧太后对于自然的一种美好向往。

由于慈禧生平酷爱花卉,所以“大雅斋”瓷器上自然也以花卉纹饰为最。然而,“大雅斋”瓷器的纹饰已经不是选取单一的花卉主题去表达了,而是几种花卉共同组合成富有象征意义的复合主题。画面构图不追求多层次叠加,只是选取自然中的一个场景,经过宫廷画师的审美想象,创造出一种兼工带写的绘画风格,呈现了柔美娇媚、清新淡雅的女性气质。

宫廷造办处下发画样时,并不是每一种器形都附带小样,所以景德镇御窑厂的画工要根据瓷器造型的不同特点,在不改变画样主要布局及纹饰的基础上对构图做少许的改动。本来,画样上的纹饰是以大件器为模板绘制的展开图,而同样的纹饰在小件器形上就无法原样复制,只能选择主要的花卉图案根据具体的器形进行再次构图。

纹饰与釉色、器形等的完美结合才能诞生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但是,同治朝的御窑厂在经历过战火后,画工的瓷绘水准也较盛世时期有所下降。对比“大雅斋”瓷器的画样和成瓷,不难发现,绘制于瓷上的纹饰多了些装饰的图案感,少了些纸上纹饰的气韵流动,.

器形

“大雅斋”瓷器在器形选择上并无太多大件器皿,多是秀丽小巧的器皿,突出了慈禧太后的女性专用标识。概言之,主要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品种十分丰富,多日用瓷。“大雅斋”瓷器是为慈禧太后专门烧制的堂名款瓷器,准备烧成后在大雅斋中使用的,故而其品种十分丰富,涵盖了陈设和日用的多种器形。其中陈设用瓷有:花盆、盆奁、鱼缸、花瓶。还有高足碗、高足盘等供器器形。日用瓷有如下几种:碗(因尺寸不同分为海碗、大碗、中碗、怀碗)、盘(分为九寸盘、七寸盘、五寸碟、三寸碟)、茶碗、盖碗、渣斗、圆盒子、长靶羹匙。其中渣斗的造型尤其小巧,高大约在8 厘米左右,口径 9 厘米,便于随身使用。

二、花盆的款式众多。在“大雅斋”瓷器中,花盆的烧造量也很大。花盆除了大小型号的区别外,还有器形上的差异,包括正四方形花盆、长方形花盆、八角花盆、扇形花盆、银锭式花盆、梅花式花盆、圆花盆等,形制多样。有的花盆底部出于功能性考量,带有渗水透气孔。烧造如此多的花盆和慈禧太后对花的喜爱是分不开的。清代自雍正帝之后,皇室贵族的生活偏于享受园林美景带来的清新雅致。在烦乱的朝廷人事倾轧中,皇室贵族藉由花草来放松和转移紧张的心情。慈禧则更不例外,在宫中的御花园里遍植奇花异草,“大雅斋”瓷器中花盆数量的众多也是这种生活风尚在器物上的显现。

款识

“大雅斋”瓷器口沿处有“大雅斋”三字横款,右边多用红彩图章款“天地一家春”。对于里外均绘制粉彩纹样的碗盘类器物,在内壁的口沿处书“大雅斋”及“天地一家春”,而内里施白釉或绿釉无纹饰的器物,则在外壁口沿处书写二款。椭圆形的“天地一家春”篆体闲印章的印纹文字排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双排法,“天地一”三字居右侧,“家春”二字居左侧。另一种被称为“顶天立地”法,即“天”与“地”二字上下分布,中间空白部分是“一家春”三字。其中“一家”列右侧,“春”独自撑起左侧。款字的外围是海水双龙戏珠图案。

除了少部分高足盘碗类的器物,“大雅斋”瓷器大部分器底都用红彩书写有“永庆长春”四字楷款,但并不是所有书写“永庆长春”款的瓷器都书写“大雅斋”、“天地一家春”款。“永庆长春”为四字吉言款,寓意了慈禧太后希望自己永葆青春的美好愿望。

需要指出的是,就款识而言,广义上的“大雅斋”瓷器应包括“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和“永庆长春”其中任意一种题款,或其中两款或三款的组合形式以及个别制作、装饰艺术风格相近的无款器物。像“大雅斋”瓷器这样一器三款的,在中国制瓷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大雅斋”瓷器属于堂名款瓷器,但在清代的女性中,无论是贵为后宫之主的皇后,还是各个贵妃、福晋,使用的瓷器都无如此的专属标识。慈禧之所以能享此特权,是缘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后,整个国家的权力都已经归在她的手中。“大雅斋”是堂号,同时也是慈禧个人审美情趣的象征,在处理朝政之余,她舞文弄墨、写诗作画,“大雅斋”正好契合了她对于“艺术”的追求。

大雅斋瓷器代表着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时也显示出当时的烧造高度,不管是大雅斋瓷器还是其他的款式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的特色。

广彩瓷器为何能让欧洲人如此痴迷


清王朝时期,中国的陶瓷生产进入鼎盛时期,这个时候,中国瓷器远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大到贵族上层的赏悦,小到普通民众的生活日用,都有中国瓷器的身影。到了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初,广彩瓷器的出口量不断扩大,至此光彩瓷业也逐渐形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

广彩是广州釉上彩瓷的简称,也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它是使用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施以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制而成的汉族传统工艺品,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广彩瓷分日用瓷和艺术瓷两大类,日用瓷包括碗、碟、壶、盅等,加彩方法简单、豪放、富于民间装饰风味;艺术瓷的彩绘以国画画法为主,讲究技巧,笔工精湛,主题多为人物花卉,也有外国油画的西方风景、人物和故事。

广州彩瓷在构图设计上,完整紧密,统一和谐,加上使用了新颜料,显现的彩绘色彩更加丰富鲜艳。后来,广彩仿照中国缎锦纹样来作瓷器的装饰,这成为广彩花色的一种基础;它采用乳金作地色,色彩更加艳丽辉煌,逐渐形成广彩“堆金积玉”的独特风格。

“广彩”始于康熙晚期,在三彩、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各种彩瓷艺术的影响下独树一帜。依靠广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广彩”瓷艺在对外贸易的销量上效果显著。在康熙二十三年,海禁被解除后,外国商船纷纷入华购瓷,在广东订货或者来样加工。

曾经,旅行家马克·波罗将一个精致小巧的茶壶瓷器从中国带回了欧洲,精美绝伦,耐看经用,至此以后欧洲无不痴迷中国的瓷器。后来,随着中国广彩瓷多元化的发展,技艺得以创新,风格也越加多样化,彩瓷事业达到空前繁荣。所以,一直将瓷器视为“白色黄金”的欧洲人,都纷纷来华订瓷。后来,中国与欧洲通商以后,这种现象更加普遍,他们十分期待中国更多优质的瓷器能进入西方,所以常常会将样式做好描述之后再下订单,由中国进行生产制造。

欧洲采用的来样加工,所定制的瓷器产品常见于皇家宫殿、博物馆,这些商标纪念性纹样较多,极富西方艺术色彩。用广彩对瓷器加工,画法上仿造西洋画法,色彩上绚丽多姿、金碧辉煌,这些都非常符合西方的审美情趣,所以这也是广彩瓷器为何能让欧洲人如此痴迷的原因。

创作风格多变 晚年毕加索最爱陶瓷


毕加索在将近67岁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陶瓷作品。他的美名和权威使其陶瓷作品取得了美学成就和名声,并被摆在他创作的所有艺术品之列。8月29日至10月31日,毕加索的28件陶瓷作品、10幅蚀刻画和6本插画书,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展出,其中的陶瓷作品均是首次来华。

毕加索一生创作风格多变,创作时期可以划分为7个之多。有个简单的划分方法,就是用他令人眼花缭乱的私生活来分。毕加索本人也认可这种分法,他说过:“你猜我为什么把我做的一切都标明日期?因为光认识艺术家的作品还不够,人们必须知道他何时、为什么、在何种条件下创作。”很多传记作家都愿意根据毕加索的情人更替,来梳理他的作品。

毕加索和初恋情人在一起时,他的画风明快,阴郁冷酷的蓝色调让位给了温柔的粉红色,这就是持续了一年的“粉红色时期”。在多拉的陪伴下,他完成了自己的名作《格尔尼卡》。在弗朗索娃的相伴下,他对风景画、静物画产生兴趣。1947年,他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创作领域—陶瓷,并创作了3000多件陶瓷作品,直接影响了现代陶艺的发展。

毕加索的陶瓷作品大部分都得以传世,不过很少来中国展出,中国观众熟知其绘画,却不了解他的陶瓷。近年,毕加索的儿子Claude先后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了父亲的大型陶瓷展。8月29日至10月31日,毕加索的28件陶瓷作品、10幅蚀刻画和6本插画书,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展出。这些陶瓷作品均是首次来华,创作年代从1947年延续至1969年,展现了毕加索从不精陶艺、在平面上作画,到略通技术、在立体的罐子瓶子上作画,直至精通技术、自己烧陶的整个发展过程。

策展人多洛莉丝·杜兰·乌卡尔是毕加索专家,大学专业就是西班牙20世纪艺术。“大学期间,我实地去了法国南部的瓦洛里斯,参观了毕加索的陶器作坊。还去了毕加索的故乡马拉加,去了马略卡岛,拜访欧洲最重要的毕加索陶瓷收藏者佩德罗·A·塞拉先生。”

当毕加索博物馆基金会、马德里艺术圈、维也纳塞万提斯学院和罗马维南佐·罗切蒂博物馆基金会等权威艺术机构要举办毕加索展览时,多洛莉丝是不二的策展人选,可见其在欧洲毕加索研究领域的地位。她撰写的毕加索论文,被帕尔玛现当代美术馆收为永久藏品。

多洛莉丝将此次展览命名为“材质的诗歌”。她说:“毕加索的选材非常贴近大自然。泥土、水、火,到了他的手里都是艺术的表达方式。他对材料的选择是开放的。我希望观众能用诗化的方式理解毕加索”。展览开幕前夕,多洛莉丝在布展现场接受了本报专访。

毕加索的“弗朗索娃时期”

1946年7月26日,毕加索和情人弗朗索娃来到法国南部的小镇瓦洛里斯。瓦洛里斯是个海边小镇,坐落在连绵起伏的山丘上。

那年毕加索65岁,弗朗索娃25岁。3年前,毕加索和前女友多拉吃饭时,赫然发现餐厅里有个美得惊心动魄的女人。就像当年在咖啡馆认识多拉一样,毕加索抛下身边的多拉,端了一盘樱桃到弗朗索娃面前,邀请她来自己的画室看看。

经过3年的追逐,1946年弗朗索娃接受了毕加索的追求。在很多国外出版的毕加索大事记中,这一段都被记录在案:3月4日至4月12日,与弗朗索娃在Pour Toi别墅的印刷商保罗·福尔家中小聚。拜访亨利·马蒂斯。回巴黎的路上,弗朗索娃成了毕加索的情人。7月14日至7月26日,毕加索与弗朗索娃在给多拉买的房子里共度时光。

瓦洛里斯就是毕加索和弗朗索娃的度假地,这是个拥有制陶业传统的小镇。弗朗索娃在日后出版的回忆录《我和毕加索的生活》中写道,当时他们在海边晒太阳,有朋友邀请他们去逛附近小村里正在举行的手工艺集市。毕加索在集市上随手用陶瓷捏了几个小玩意。当天,他们认识了乔治和苏珊·哈米耶夫妇,他们在当地主持着一间著名的玛都拉陶瓷工作坊。哈米耶夫妇慷慨地让毕加索使用他们的作坊,还把粘土和搪瓷制作的知识教给毕加索。

次年,毕加索就和哈米耶夫妇一起工作。在将近67岁时,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陶瓷作品。

“毕加索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对他来说,生活就是一段探索、冒险的经历。”多洛莉丝说,“当时,他不仅局限在陶瓷上绘画,而且更多地研究陶瓷工艺,为了突破,他开始全方位学习陶艺。”1949年,毕加索在当地一家香水工厂里成立了自己的陶瓷作坊,一直到1954年,那是他在瓦洛里斯创作瓷器最紧凑的阶段,创作了2000多件作品。多洛莉丝和哈米耶夫妇的儿子有过接触,还拜访过毕加索生前好友耶鲁萨加德。“耶鲁萨加德是一个著名的塑陶工匠,当时,他在玛都拉陶瓷工作坊里干活。毕加索经常在凌晨两三点敲门把他喊起来,兴奋地告诉他,他刚想到一种塑陶的形状,请他帮忙,赶紧做出来。”

“毕加索不断试验,试验钴蓝色、铜绿色、紫罗兰色和品种繁多的珐琅。还创造了新的雕刻、绘画方式。除了用车床加工罐子,他对切割以及在坯泥上直接塑形产生了兴趣,因为坯泥的自由形状会决定作品的效果。毕加索把在《亚威农少女》的绘画技法用到陶艺上,用新鲜的坯泥进行创作。”依着自己一贯的自由风格,毕加索把一系列细颈酒罐变成迷人的女性形象,在陶盘上绘制各种脸谱,还制作了一系列动物形象的陶模。

由于毕加索的到来,寂静的小镇顿时沸腾起来。“无论是否希望如此,毕加索身处的市场游戏规则,阻碍了让不常接触艺术或不太富裕的公众接触艺术这一设想的实现。”多洛莉丝说,“19世纪后期的‘工艺美术运动’最终使生产价格上涨,由此,使公众接触艺术的这个设想未能在实践中得到巩固。而毕加索,虽然他一开始去拜访哈米耶夫妇时避开了公众的关注,但他的盛名和权威使作品取得了美学成就和名声,他的陶瓷作品被追捧,并且与他创作的其他艺术品同列。此外,众多年轻或成名的艺术家开始效仿他的陶瓷创作。可以说,从40年代中期起,毕加索的陶瓷创作开启了他艺术生涯的一个复兴时期。”1953年,弗朗索娃离开毕加索,毕加索又爱上陶瓷作坊主的侄女。直到他去世,都没有停止过陶瓷创作。

如今,毕加索的陶瓷作品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其中,欧洲最大的收藏者是西班牙的塞拉先生。他在写给展览的致辞中说起一段旧事:20多年前,加利福尼亚商人劳伊斯·施托姆(Lois Strom)要回洛杉矶,临行前,向塞拉展示了一件毕加索的陶瓷作品。“我得承认自己之前从来没有为毕加索的陶瓷艺术所折服。”施托姆请塞拉买下它,因为他要回洛杉矶,带着陶瓷很麻烦。看在友情的份上,塞拉买下了陶瓷,并从此开始收藏毕加索陶瓷。此次展览的一部分展品,就来自塞拉的150多件私人收藏。

创造成功的是大师,而不是专业“毫无疑问,毕加索不是制陶技师,他在陶瓷制作方面并非专业。但他把精湛的艺术创作技巧运用到了对陶瓷的塑造和美化中。”多洛莉丝说,“就像在其他方面一样,毕加索的热情又一次决定了他的风格,带动了他的艺术创作,并且创作出大量成功的、有趣的作品。”

刚开始创作陶器时,毕加索不懂制陶技术,只能在现成的盘子上泼墨。这是他的“平面时期”。但他高超的绘画和雕塑功底,很快显示在他的陶瓷创作上。此次展览的展品中,有一件名为“4条彩色鱼”的盘子,上面画着4条蓝、黄、红色的鱼,这是当时的陶瓷作坊里比较常用的颜色。地中海一带常见的盘子大多是大盘子,边沿宽,盘底深,毕加索就喜欢用这种盘子进行创作。另一件名为《斗牛竞技场》的作品,毕加索把盘中央当作竞技场,盘沿画成竞技场的看台,一个个看台上的脑袋围成一圈。而在《风景》中,他又把盘沿处理成了画框。

毕加索初期的陶瓷创作,基本上停留在把盘子当画布的阶段,创作主题和他的画作的主题是相通的,比如农牧之神、女人、斗牛、鸽子等。特别是作为“和平鸽之父”,此次有两件毕加索的“鸽子”陶瓷展出。一件神态安详,另一件则是乱草堆上毛发凌乱的鸽子。

到了陶瓷创作的第二阶段,毕加索开始逐步突破平面,转向立体作品。他在传统瓷器的基础上,尝试对瓷器的瓶颈、把手等做些小小的改动,甚至对罐子本身的形状进行修改,再在上面画画。

《罐中罐》属于第二阶段的作品,它的改动很简单,只是毕加索开的一个小玩笑——在罐身上画了一个小罐子。而在《女人脸》和《大胡子之妻》中,毕加索利用罐子原来的形状,把罐子的前面画成女人的脸,罐把则是女人高高梳起的辫子。陶瓷上的女人和毕加索画中的女人一样,都不是写实风格的,而是以立体派的技法,将女人的五官重新安排,同时呈现一张脸的正面、侧面和背面。

多洛莉丝说,从美学角度看,《女人脸》是她最喜欢的一件作品,而从技术层面看,《猫头鹰》是她最喜欢的一件作品。《猫头鹰》是毕加索陶瓷创作第三阶段的代表作。在这个阶段,毕加索开始自己烧制陶瓷,进行真正的陶瓷创作。《猫头鹰》被摆在展厅门口最显眼处,凸起的肚子、尖锐的嘴巴、后摆的翅膀,整个器皿都被烧成猫头鹰的形状,看起来就像是一尊猫头鹰的雕塑。“它把毕加索一直以来从事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等,与陶瓷融为一体,是全新的作品”。

多洛莉丝介绍说,猫头鹰是毕加索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一天晚上,弗朗索娃和毕加索在回家路上,发现一只受伤的猫头鹰,就把它带回家。伤好后,这只猫头鹰一直留在毕加索的家里。”

慈禧瓷器:笼罩在女性色彩中的皇家用瓷


近几年来,清三代的陶瓷精品在市场上价格越来越高。因此,收藏家开始把目光瞄上了存世量较大的清晚期陶瓷上。但是此时期的瓷器质量良莠不齐,收藏时存在巨大的风险。想要规避风险,就要尽量选择一个精品品类系统收藏,专门为慈禧烧制的瓷器即是其中代表。慈禧掌权以后,进入所谓“同光中兴”的历史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了不少精美的瓷器,使长期不景气的制瓷业稍有复苏,有直追雍乾之势。

在为慈禧烧制的瓷器上都署有她所住过的殿堂名,如“储秀宫制”、“长春宫制”、“体和殿制”、“乐寿堂制”等,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绝无仅有。慈禧生活用瓷,从器物器型到颜色纹饰都充满女性特色,秀丽精巧,典雅柔和:无论盘、碗、杯、碟,都轻盈小巧,便于把持与使用,宴饮时盛放残渣骨刺的渣斗也都高不足10厘米,十分秀美。

除了器形,慈禧瓷器中的用色也处处彰显与众不同的品味。瓷器除了白地以外,还有蓝地、深蓝地、浅蓝地、豆青地、浅豆青地、藕荷地、浅藕荷地、黄地、明黄地、大红地、粉红地、紫地、翡翠地、浅绿地、绿地等。其中,藕荷地、紫地、翡翠地等色彩都是慈禧的“新发明”。除此以外,她更是以深浅不同的红、黄、蓝、绿、紫、粉、金、黑等色彩描绘各色图案和纹饰。此外,她好像尤其钟爱墨彩,在这些瓷器中,用各种色地衬托墨彩绘画的器物非常多,有绿地墨彩、黄地墨彩、白地墨彩、蓝地墨彩等,墨彩器物烧造数量大大超过以往。

在瓷器收藏中,大雅斋瓷器几乎成为了慈禧瓷器的代名词。其实,“大雅斋”也是清代皇室一处宫室的名字,清咸丰五年,咸丰皇帝写了两面“大雅斋”匾赐给了当时的懿嫔,也就是后来的慈禧,一块挂在皇宫紫禁城内的平安室,一块挂在圆明园的“天地一家春”建筑群中。平安室位于养心殿后殿的西耳房,是慈禧从咸丰四年开始跟随皇帝居住的地方,从嫔到妃再到贵妃,一直住在这里。而挂在圆明园“天地一家春”的“大雅斋”匾已在英法联军的大火中荡然无存了。同治皇帝为了取悦两宫太后而重建圆明园,其中就包括“天地一家春”建筑群,同时让景德镇烧造标有“天地一家春”的“大雅斋”瓷器,用来装点这处建筑,但由于圆明园重建工程中断,这批为“天地一家春”专门烧造的瓷器在完成后也就没能进入圆明园,最终留在了皇宫大内。

“大雅斋”瓷器之称,并不仅仅因为瓷器是为大雅斋所烧造的,而是在这些瓷器上有着特殊的符号和文字,那就是在每件器物的明显位置都题写有“大雅斋”三字楷书。一般是在器物外壁口沿下或是盘、碗等内壁上,自右至左横写三个字,字的右侧是“天地一家春”盘龙篆书印章图记。而“天地一家春”印章款也有不同的排列方法,一种是双排,即“天地一”三字在右边,“家春”两字在左边;另一种是上下顶天,中间分左右,即“天”和“地”两字分开,分别位于上下两端,中间是“一家春”三个字,而“一家”两个字在右边,“春”在左边。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款识,人们才将慈禧时期的这类瓷器习惯地称作“大雅斋瓷器”。这些瓷器不仅成为晚清瓷器代表性精品,也为后人研究这位权倾一时的女性提供了丰富资料。

创作风格多变 晚年毕加索爱陶瓷


毕加索在将近67岁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陶瓷作品。他的美名和权威使其陶瓷作品取得了美学成就和名声,并被摆在他创作的所有艺术品之列。8月29日至10月31日,毕加索的28件陶瓷作品、10幅蚀刻画和6本插画书,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展出,其中的陶瓷作品均是首次来华。

毕加索一生创作风格多变,创作时期可以划分为7个之多。有个简单的划分方法,就是用他令人眼花缭乱的私生活来分。毕加索本人也认可这种分法,他说过:“你猜我为什么把我做的一切都标明日期?因为光认识艺术家的作品还不够,人们必须知道他何时、为什么、在何种条件下创作。”很多传记作家都愿意根据毕加索的情人更替,来梳理他的作品。

毕加索和初恋情人在一起时,他的画风明快,阴郁冷酷的蓝色调让位给了温柔的粉红色,这就是持续了一年的“粉红色时期”。在多拉的陪伴下,他完成了自己的名作《格尔尼卡》。在弗朗索娃的相伴下,他对风景画、静物画产生兴趣。1947年,他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创作领域—陶瓷,并创作了3000多件陶瓷作品,直接影响了现代陶艺的发展。

毕加索的陶瓷作品大部分都得以传世,不过很少来中国展出,中国观众熟知其绘画,却不了解他的陶瓷。近年,毕加索的儿子Claude先后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了父亲的大型陶瓷展。8月29日至10月31日,毕加索的28件陶瓷作品、10幅蚀刻画和6本插画书,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展出。这些陶瓷作品均是首次来华,创作年代从1947年延续至1969年,展现了毕加索从不精陶艺、在平面上作画,到略通技术、在立体的罐子瓶子上作画,直至精通技术、自己烧陶的整个发展过程。

策展人多洛莉丝·杜兰·乌卡尔是毕加索专家,大学专业就是西班牙20世纪艺术。“大学期间,我实地去了法国南部的瓦洛里斯,参观了毕加索的陶器作坊。还去了毕加索的故乡马拉加,去了马略卡岛,拜访欧洲最重要的毕加索陶瓷收藏者佩德罗·A·塞拉先生。”

当毕加索博物馆基金会、马德里艺术圈、维也纳塞万提斯学院和罗马维南佐·罗切蒂博物馆基金会等权威艺术机构要举办毕加索展览时,多洛莉丝是不二的策展人选,可见其在欧洲毕加索研究领域的地位。她撰写的毕加索论文,被帕尔玛现当代美术馆收为永久藏品。

多洛莉丝将此次展览命名为“材质的诗歌”。她说:“毕加索的选材非常贴近大自然。泥土、水、火,到了他的手里都是艺术的表达方式。他对材料的选择是开放的。我希望观众能用诗化的方式理解毕加索”。展览开幕前夕,多洛莉丝在布展现场接受了本报专访。

毕加索的“弗朗索娃时期”

1946年7月26日,毕加索和情人弗朗索娃来到法国南部的小镇瓦洛里斯。瓦洛里斯是个海边小镇,坐落在连绵起伏的山丘上。

那年毕加索65岁,弗朗索娃25岁。3年前,毕加索和前女友多拉吃饭时,赫然发现餐厅里有个美得惊心动魄的女人。就像当年在咖啡馆认识多拉一样,毕加索抛下身边的多拉,端了一盘樱桃到弗朗索娃面前,邀请她来自己的画室看看。

经过3年的追逐,1946年弗朗索娃接受了毕加索的追求。在很多国外出版的毕加索大事记中,这一段都被记录在案:3月4日至4月12日,与弗朗索娃在PourToi别墅的印刷商保罗·福尔家中小聚。拜访亨利·马蒂斯。回巴黎的路上,弗朗索娃成了毕加索的情人。7月14日至7月26日,毕加索与弗朗索娃在给多拉买的房子里共度时光。

瓦洛里斯就是毕加索和弗朗索娃的度假地,这是个拥有制陶业传统的小镇。弗朗索娃在日后出版的回忆录《我和毕加索的生活》中写道,当时他们在海边晒太阳,有朋友邀请他们去逛附近小村里正在举行的手工艺集市。毕加索在集市上随手用陶瓷捏了几个小玩意。当天,他们认识了乔治和苏珊·哈米耶夫妇,他们在当地主持着一间著名的玛都拉陶瓷工作坊。哈米耶夫妇慷慨地让毕加索使用他们的作坊,还把粘土和搪瓷制作的知识教给毕加索。

次年,毕加索就和哈米耶夫妇一起工作。在将近67岁时,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陶瓷作品。

“毕加索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对他来说,生活就是一段探索、冒险的经历。”多洛莉丝说,“当时,他不仅局限在陶瓷上绘画,而且更多地研究陶瓷工艺,为了突破,他开始全方位学习陶艺。”1949年,毕加索在当地一家香水工厂里成立了自己的陶瓷作坊,一直到1954年,那是他在瓦洛里斯创作瓷器最紧凑的阶段,创作了2000多件作品。多洛莉丝和哈米耶夫妇的儿子有过接触,还拜访过毕加索生前好友耶鲁萨加德。“耶鲁萨加德是一个著名的塑陶工匠,当时,他在玛都拉陶瓷工作坊里干活。毕加索经常在凌晨两三点敲门把他喊起来,兴奋地告诉他,他刚想到一种塑陶的形状,请他帮忙,赶紧做出来。”

“毕加索不断试验,试验钴蓝色、铜绿色、紫罗兰色和品种繁多的珐琅。还创造了新的雕刻、绘画方式。除了用车床加工罐子,他对切割以及在坯泥上直接塑形产生了兴趣,因为坯泥的自由形状会决定作品的效果。毕加索把在《亚威农少女》的绘画技法用到陶艺上,用新鲜的坯泥进行创作。”依着自己一贯的自由风格,毕加索把一系列细颈酒罐变成迷人的女性形象,在陶盘上绘制各种脸谱,还制作了一系列动物形象的陶模。

由于毕加索的到来,寂静的小镇顿时沸腾起来。“无论是否希望如此,毕加索身处的市场游戏规则,阻碍了让不常接触艺术或不太富裕的公众接触艺术这一设想的实现。”多洛莉丝说,“19世纪后期的‘工艺美术运动’最终使生产价格上涨,由此,使公众接触艺术的这个设想未能在实践中得到巩固。而毕加索,虽然他一开始去拜访哈米耶夫妇时避开了公众的关注,但他的盛名和权威使作品取得了美学成就和名声,他的陶瓷作品被追捧,并且与他创作的其他艺术品同列。此外,众多年轻或成名的艺术家开始效仿他的陶瓷创作。可以说,从40年代中期起,毕加索的陶瓷创作开启了他艺术生涯的一个复兴时期。”1953年,弗朗索娃离开毕加索,毕加索又爱上陶瓷作坊主的侄女。直到他去世,都没有停止过陶瓷创作。

如今,毕加索的陶瓷作品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其中,欧洲最大的收藏者是西班牙的塞拉先生。他在写给展览的致辞中说起一段旧事:20多年前,加利福尼亚商人劳伊斯·施托姆(LoisStrom)要回洛杉矶,临行前,向塞拉展示了一件毕加索的陶瓷作品。“我得承认自己之前从来没有为毕加索的陶瓷艺术所折服。”施托姆请塞拉买下它,因为他要回洛杉矶,带着陶瓷很麻烦。看在友情的份上,塞拉买下了陶瓷,并从此开始收藏毕加索陶瓷。此次展览的一部分展品,就来自塞拉的150多件私人收藏。

创造成功的是大师,而不是专业“毫无疑问,毕加索不是制陶技师,他在陶瓷制作方面并非专业。但他把精湛的艺术创作技巧运用到了对陶瓷的塑造和美化中。”多洛莉丝说,“就像在其他方面一样,毕加索的热情又一次决定了他的风格,带动了他的艺术创作,并且创作出大量成功的、有趣的作品。”

刚开始创作陶器时,毕加索不懂制陶技术,只能在现成的盘子上泼墨。这是他的“平面时期”。但他高超的绘画和雕塑功底,很快显示在他的陶瓷创作上。此次展览的展品中,有一件名为“4条彩色鱼”的盘子,上面画着4条蓝、黄、红色的鱼,这是当时的陶瓷作坊里比较常用的颜色。地中海一带常见的盘子大多是大盘子,边沿宽,盘底深,毕加索就喜欢用这种盘子进行创作。另一件名为《斗牛竞技场》的作品,毕加索把盘中央当作竞技场,盘沿画成竞技场的看台,一个个看台上的脑袋围成一圈。而在《风景》中,他又把盘沿处理成了画框。

毕加索初期的陶瓷创作,基本上停留在把盘子当画布的阶段,创作主题和他的画作的主题是相通的,比如农牧之神、女人、斗牛、鸽子等。特别是作为“和平鸽之父”,此次有两件毕加索的“鸽子”陶瓷展出。一件神态安详,另一件则是乱草堆上毛发凌乱的鸽子。

到了陶瓷创作的第二阶段,毕加索开始逐步突破平面,转向立体作品。他在传统瓷器的基础上,尝试对瓷器的瓶颈、把手等做些小小的改动,甚至对罐子本身的形状进行修改,再在上面画画。

《罐中罐》属于第二阶段的作品,它的改动很简单,只是毕加索开的一个小玩笑——在罐身上画了一个小罐子。而在《女人脸》和《大胡子之妻》中,毕加索利用罐子原来的形状,把罐子的前面画成女人的脸,罐把则是女人高高梳起的辫子。陶瓷上的女人和毕加索画中的女人一样,都不是写实风格的,而是以立体派的技法,将女人的五官重新安排,同时呈现一张脸的正面、侧面和背面。

多洛莉丝说,从美学角度看,《女人脸》是她最喜欢的一件作品,而从技术层面看,《猫头鹰》是她最喜欢的一件作品。《猫头鹰》是毕加索陶瓷创作第三阶段的代表作。在这个阶段,毕加索开始自己烧制陶瓷,进行真正的陶瓷创作。《猫头鹰》被摆在展厅门口最显眼处,凸起的肚子、尖锐的嘴巴、后摆的翅膀,整个器皿都被烧成猫头鹰的形状,看起来就像是一尊猫头鹰的雕塑。“它把毕加索一直以来从事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等,与陶瓷融为一体,是全新的作品”。

多洛莉丝介绍说,猫头鹰是毕加索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一天晚上,弗朗索娃和毕加索在回家路上,发现一只受伤的猫头鹰,就把它带回家。伤好后,这只猫头鹰一直留在毕加索的家里。”

疯狂石头6年身价涨10倍


不久前,一台湾商人开价120万元求购此款中国龙歙砚。

“黑乎乎、巴掌大小的一块砚石,石质好的成交价几千元上万元很平常。”九十年代淘到的两方好砚,现在已升值十倍,武汉藏家陈先生向记者发出感叹。

藏家陈先生从1992年开始收藏砚台,如今家藏20多方,有的买入价格才几百元,却被黄石藏友开出10倍高价。有的砚台拿到现在的古玩市场上出售,价格逾万元。

昨日,记者连线安徽“歙砚第一家”三百砚斋董事长周小林老先生,他说,六年前自己花8000元买的一块老坑石料流失了,今年花费9万元才买回来。他表示,以歙砚为例,由于好的古坑材料已停止开采,原材料稀少枯竭,加上好的雕工,一方砚石比珠宝、玉器还要名贵。据悉,近年来砚石价格持续攀升,从2002年至今涨幅达到6~10倍。

砚台的拍卖价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据了解,2007年杭州西泠印社拍卖行名砚专场拍卖117方历代名砚,成交115方,总成交额1832万元。其中“清伊秉绶等铭大西洞端砚”,成交价96.8万元;而2002年,有名的“清康熙菠萝纹砚”成交价仅为5万元。

冷门收藏积累多过投资

讲究生活品位的文人雅士,喜欢研墨挥毫。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周小林老先生表示,收藏砚石属高雅文化,仍是曲高和寡的小众收藏。据悉,武汉目前玩砚的藏家不足百人。

如何鉴定一方砚台的投资价值?

专家提出,一看材质,通过抚摸和指关节敲击听音;二看雕工;三看造型品相。他提醒入门藏友,收藏砚石需多看、多听、多聊、少买。使自己的鉴赏水平在不断的收藏实践中得到一定的积累和提高,然后逐步向投资发展。

低至2.5折 万茂陶瓷疯狂急省


万茂陶瓷出生尊贵,西部领军陶瓷企业出产,西部领军陶瓷品牌的地位不容撼动。

四川省新万兴瓷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销售高档墙地砖于一体的专业公司,是目前西部瓷都规模大、生产机械好、工艺先进、产品档次高、质量稳定的陶瓷生产企业,拥有12条全自动化生产线,产品不但远销全国各大、中城市,而且还远销欧洲、美国、俄罗斯、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据悉,新万兴瓷业有限公司在峨嵋新建的生产基地占地300多亩,引进了全球目前工艺很先进、产能极庞大的聚晶微粉生产线,仅此一项目产值即可达3亿元,该生产线首批产品预计今年10月左右隆重上市,业界一致瞩目。公司愿景是在一两年内产销额突破10亿元,跻身中国顶尖品牌的行列。

作为公司旗舰产品,万茂金沙艺术瓷石系引进世界顶级意大利西蒂生产线,由美国福禄集团在意大利及西班牙的实验室提供设计,采用世界高端辊筒印花技术,高档抛光原料全部是进口美国福禄公司的釉料,历经国际一流设备的千锤百炼,品质卓越,令人信服,因此当之无愧地成为四川省名牌产品,同时还被评为四川省著名商标,在瓷砖行业中独树一帜。

劲爆低折锁定品质客户

面对墙地砖节上即将汹涌而来的数十万消费者,谁没有动作谁就会失去商机,谁动作大就会吸引千万眼球---万茂陶瓷深明此道,因此它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异常凌厉。

全场至低折扣。

此前全场从未低于“N折”的万茂仿古砖本次震撼出招,全场4.8折。

更有突破性折扣。

如果消费者购满30平方米以上,万茂更有豪礼馈赠,其中1/3的瓷砖将享受难以置信的2.5折。这样的价格睥睨群豪,势不可挡。

此次活动全城限800户。为确保让利给真正的消费者,顾客需凭购房合同和本人身份证原件排队购买。同时市场方将派人坐镇,负责审核资格和发放号码,让消费者畅享一次痛快淋漓的省钱之旅。

据了解,依托超群的生产能力和便捷的物流运输,万茂陶瓷目前正在全力发动生产和运输两条线,源源不断地调货、备货和储货,以期在墙地砖节上一鸣惊人,开仓大卖。

“宝船”打捞现场:渔民曾疯狂“夺宝”


昨天,记者再次登上了福建平潭县的屿头岛,当地渔民都十分关注水底“宝船”的发掘情况。很多渔民在电视台直播的时候坐在家里看电视。当记者与他们谈起“宝船”的发现经过,他们都能够谈上一些。记者也了解到一些“宝船”刚刚被发现的时候,一些渔民疯狂的“夺宝”事件。

“碗礁一号”沉船考古进入第四天“宝船”估计身长18-20米

昨日,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对福建东海“碗礁一号”沉船进行进一步发掘的时候,从其中一个船舱里发现了绘有欧洲风格纹饰的青花瓷盘,这再次证明船上所运的是远销欧洲或中东等地区的外销瓷。专家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碗礁一号”是近年来中国水下考古发掘出水文物最多、成果最明显的一次,发现大量精美、完整的瓷器。

前日,水下考古人员对一块疑为“碗礁一号”沉船的关键构件———龙骨进行了探摸测绘。昨天,中国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威透露,测量结果显示这段木头仅暴露在水中部分就长1.45米,周长大约77厘米,直径约22厘米,厚26厘米。此次水下考古的潜水长张勇认为,这么粗大的木头应该就是龙骨,而且它的形状和结构也与龙骨相似,和去年他在福建东山参加郑成功沉船考古时遇到的情况很类似。

张威则认为,如果这块构件确认为龙骨的话,可以推断沉船长约在18至20米间,并不太大,属于近海航行的运输船。但最终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对沉船的中部进行全面探摸和测绘才能作出判断。

张威表示,由于沉船的船头、船尾已受到破坏,并且船舱中有大量的物品,因此目前不能进行整船打捞。现在考古人员下水都会进行拍摄,一旦以后机会成熟,“碗礁一号”整船打捞出水,通过这些照片,可以对其进行复原,让人一睹这个神秘沉船的庐山真面目。

因天气原因直播今日结束

据考古现场一位负责人昨天介绍,由于天气原因,本次“碗礁一号”水下考古直播节目于今日(20日)结束,比原定的21日提前一天。

这位负责人介绍,由于遇上天文大潮,使得海水上涨,海底的海水也很浑浊,能见度也极低,海水流量也增加,加之海上的风力较大,给“碗礁一号”水下考古造成一定的障碍,所以中央电视台和福建电视台联合进行的直播到今天下午全部结束。

捕鱼捞起古碗

一位渔民介绍,6月中旬的一天,渔民林某出海捕鱼,船行至平潭县屿头岛海域时,他撒下渔网。下午拉网时,渔网里捕到的鱼不多,倒是“捕”上了满网的瓷碗。这些瓷碗上面大多长满了海蛎,掰开海蛎从质地、花纹等观察,林某断定这些碗年代久远,就如获至宝。“海里有宝物!”这个消息首先在屿头岛传开,人们奔走相告,一些渔民跃跃欲试。

当日下午,就有发财心切的当地渔民找来潜水服,年轻的渔民潜水下海,在海底,他们看到了一艘沉睡的大船。据一知情渔民介绍,沉船造型相当精美,船体大部分被沙子掩盖,船里有大量的陶瓷碗、花瓶等物品。

潜水下海的人带上来的消息,再次让这个小岛的渔民震惊。

雇潜水员捕捞当地一个负责过渡的船老大老林在摆渡时有人告诉他,在岛上,有船的人都在忙着捞宝物。老林终于心动了,摆完渡,他也开着经营多年的渡船到沉船海域。他到的时候,已经有十几艘船停在那里,可真正下水捞的人并不多,因为大家手里都没有潜水服没人敢下海的。

没过几天,消息传得更厉害了,老林终于又按捺不住,他再次开船来到沉船海域。这次,他看到的情景可大不相同,船的数量有增无减,他看到了下水刚上来的潜水员,他们上来时都带上了一筐一筐的东西。后来,他从渔民那边得知,来打捞古物的已不仅仅是当地人,很多人从福清、长乐甚至是莆田开船前来捞宝。不少渔民还不惜花几百上千块的钱买来潜水服下水打捞,有的甚至雇来远在广东和浙江的潜水员,据说这些雇来的潜水员在分红时,能分到打捞上来的一半古物。

就这样,碰到边防武警时,他们一哄而散,武警一走,他们又从四处云集而来。几天下来,就有大量古物被打捞,当地渔民李某说,潜水员下水一天就能打捞上几箩筐的古物。

做三轮摩托车营运的林师傅告诉记者,在6月底7月初的时候,他们乡里来了两个陌生的中年男子,他们一上岸就到处转,一个上午就搭好几次摩托车。后来,他们向林师傅打听附近海域沉船的事情,还向他打听有谁打捞到了古物,说他们是来收购的。此前,林师傅就听说岛上来过一拨这样的人,打捞到宝物的亲戚告诉他,捞上来的碗有的可以卖到几十块钱,好一点的可卖到百块钱,最高的可以卖1千块钱。

官方发通告禁止打捞

福建边防武警平潭县屿头边防派出所警官称,6月30日,平潭县屿头乡发出禁止在碗礁海域打捞沉船文物的通告。7月1日傍晚,平潭县一位副县长带领公安局、边防大队等人员分别从长乐松下码头、平潭苏澳码头及流水码头到达屿头碗礁海域,当晚到达沉船海域附近时,现场正有几艘木制渔船在打捞文物,因海底有潜水人员在作业,为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工作人员采取喊话等方式劝阻群众停止打捞,但效果不明显。当晚11时许,在边防官兵的劝阻下,海上打捞的人员全部离开现场。

7月2日,福建省边防总队海警一支队也赶到屿头岛海域,与平潭县委、县政府及公安边防部门积极配合,防止附近渔民私捞文物。7月3日,屿头边防所配合平潭县公安局刑警队人员,督促大部分下海的渔民交出了私捞的文物。

截至昨日,通过平潭县委、县政府及公安、边防、科技文体局等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大部分私捞文物的渔民交出了打捞的文物。

船上发现欧洲风格外销瓷器

昨日,水下考古人员在“碗礁一号”上发现了好几摞欧洲风格的外销瓷器。

昨日下午13时22分,水下考古人员下水开始水下作业,除了继续对沉船进行测绘以外,还将探摸一个此前尚未打开过的东边第六个舱。据介绍,该舱至今维持着船沉没时候的原始状态,其中的器物也保存完好。

水下考古人员进入船舱后惊喜地发现,这里好几摞的绘有类似菊花图案的花口青花大瓷盘完好无损地平躺在海底。

经过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华莎鉴定,这批瓷器是克拉克瓷,上面所绘的花卉图案与中国常见的花卉完全不同,具有十分典型的欧洲风格,是标准的外销瓷。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栗建安介绍说,福建制瓷始于1416多年前的南朝,此后一直延续下去,技术不断更新。福建瓷器的发展也促进了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许多满载瓷器的航船从福州和泉州两个港口出发。

小资料:克拉克瓷

外销瓷中有称克拉克瓷和巴达维亚瓷两种。克拉克瓷的特点是宽边,青花瓷为多,在盘、碗的口沿绘分格及圆形开光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实等。克拉克瓷的生产可分万历至清初和康熙两个时期,前者为开光的青花瓷,后者则胎薄。

万历克拉克青花盘使用浙料绘画,有翠蓝、灰蓝、淡蓝几种色调,运用分水技法,形成三至四个色阶,为康熙青花的成熟奠定了基础。画师们熟练地运笔,无论勾、点、染皆随心所欲,自然洒脱。凡是勾勒圆圈,皆是用两笔拼凑而成,这也是明末清初瓷画的一个特点。

小资料:元代青花“鬼谷下山”拍出2.3亿的中国瓷器最高价

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中国瓷器及艺术品”拍卖中,一尊绘有“鬼谷下山”故事的青花罐,以140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折合人民币2.3亿多元,拍出了目前中国瓷器的最高价格。

据佳士得瓷器专家透露,这尊青花罐收藏者是一位荷兰人。这尊瓷器出品于中国制作青花瓷器的顶峰时期,画工细腻,由画家所作而非工匠。这尊罐子上图案,来自《战国策》“鬼谷下山”的故事,画面有一个人坐在由狮虎共拉的两轮车上,后面跟着两个骑马的人,其中一个穿着武官衣服打了一面旗写有“鬼谷”两字,鬼谷子是战国著名军事家孙膑的老师。

小资料:青花瓷器

中国最早的青花瓷器是从宋代的一种著名白瓷———影青瓷发展而来。青花瓷器是,将青料在未烧成瓷的坯鸶胎上绘制成画,然后罩以透明的釉,入窑烧成,出窑后会呈现出一种美丽而幽雅,沉静却清新的青蓝色花纹。

青花瓷在元代开始成熟。明宣德时期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景德镇,是中国青花瓷的制造中心。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慈禧晚年疯狂痴迷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慈禧晚年疯狂痴迷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鉴别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