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的价位 > 导航 >

为何定窑瓷器的价位疯狂上涨

为何定窑瓷器的价位疯狂上涨

瓷砖的价位 瓷砖价位 古代瓷器定窑

2021-04-26

瓷砖的价位。

在富豪新贵们在收藏钻石、艺术品、豪宅之后,从天上掉下来的陨石——这种稀有的天外来物正成为他们收藏的新宠。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特品位,他们把眼光放在了陨石市场。于是中国的新富阶层正在掀起一股在全球市场花高价购买陨石的热潮。对他们而言,陨石的体积越大越好。在他们眼中,汽车再高档也是由人制造的,但陨石却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是人力无法创造的,是来自外太空的瑰宝,珍稀无比。

从目前全球的收藏市场来看,对于陨石的价格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目前的陨石市场已经全球化,但数量相对有限。在这个市场中,品相好的陨石碎片最高售价可达数十万欧元。最受追捧的是月亮陨石,市场零售价一般在500美元/克左右,最贵是25000美元/克。火星陨石的价通常在200美元/克以上,而铁陨石的价格则处于第三位,市场价格一般为15美元至150美元/克。在沙漠和两极地区发现的陨石售价更高。在国际走私物品的单价排名中,陨石价格已经打败了钻石、貂裘和冰毒,位列第一。

中国人对陨石的兴趣给陨石的高端市场带来的冲击尤其剧烈。对于中国的新富而言,拥有一块陨石比开豪车、穿时装和住豪宅更能显示其财富和特殊身份。 定窑瓷器

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定窑瓷器的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宋代定窑瓷器常见的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罐、炉等器形则比较少。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北宋早期的定窑刻花,构图、纹样都比较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具有浅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窑的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

基本简介

定窑是中国宋代主要瓷窑之一,后世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烧瓷始于唐,盛于北宋,元以后衰落。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宋邵伯温《闻见录》、元刘祁《归潜志》、明曹昭《格古要论》、清朱琰《陶说》等文献,均对定窑有所记载。古陶瓷专家叶麟趾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率先调查了定窑,确认了曲阳涧磁村窑址。

50年代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定窑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定窑的烧瓷历史、烧制工艺、装饰特点、产品品种以及与邻近地区的相互关系。受定窑影响并烧制定窑风格产品的窑业,多集中在山西省境内,有平定窑、阳城窑、介休窑等。四川省的彭县窑也烧造定窑风格的白瓷。定窑瓷器传世品较多,原清宫收藏的也不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湖南长沙,浙江临安,陕西西安,江苏镇江、南京、江浦,河北曲阳、定县,河南安阳,辽宁朝阳和北京通县、丰台等地的唐、宋、辽、金墓葬、塔基、窖藏中均出土了许多定窑瓷器,仅1969年发掘的河北定县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和至道元年(995)的两座塔基,就出土了完整精美的定窑瓷器100余件。

宋代官窑瓷器鉴定:WWw.TAOCi52.com

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釉色纷繁。釉质莹润如玉。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

2、胎色和胎骨: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

3、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

4、釉色:因两宋窑口多而不同,颜色纷繁复杂,粉青、虾青、米黄、蜜腊黄、翠绿、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黄、蜜腊黄、翠绿等色最为引人。

5、开片: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具体分三种,第一种为开大小片,即藏家所说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开大小两种纹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

6、纹路:开片裂纹不断延长弯曲或回旋形成的纹线。最有代表性的为蟹爪纹,即纹路从一点向多方幅射延伸弯曲支展的形态。被人称做“九曲十八弯”。

7、纹色:鳝血、鱼籽黄、血黑、黑、金丝铁线、白裂等颜色。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疯狂的民国时期瓷器收藏热


“2002年,我在地摊上花1000元买了一对‘牡丹与中山狼’民国粉彩瓷瓶,今年9月初,一位藏友出价2万多想收藏。”有着近20年瓷器收藏经验的张洪鸣告诉记者,过去不被看好的民国瓷,现在已成了玩家的“新宠”,一些民国时期瓷器藏品的风头甚至盖过了不少明清瓷器,如此还能爆红多久?他不禁为盲目跟风的藏友们担忧。

民国瓷主要是指1911年到1949年间烧制的瓷器作品。民国虽不足40年,但以景德镇为代表的瓷器生产几乎遍及全国,烧造了大量不同风格的瓷器。

“民国瓷器大体可分为仿古瓷、日用瓷两大类。”常见的仿古瓷有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青瓷,仿隋唐五代的白瓷,仿宋元官、汝、钧、哥、定窑的瓷器,而尤以仿明清的青花、五彩、斗彩、珐琅彩、红绿彩和单色釉器居多,特别是仿雍正、乾隆年间瓷器最为流行。品种有尊、瓶、罐、碗、盘、杯、壶、渣斗、盒等。仿古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仍保持传统官窑瓷器细腻精美的风格,但总的工艺水平不高;民国日用瓷以青花、粉彩为主,这类瓷器虽然继承了晚清瓷器的风格,但其造型较晚清瓷器纯朴自然,以简单和平直的造型为多见。这些日用瓷的胎骨较粗,釉胎结合不紧,釉面上气泡和脱釉的现象十分严重。其青花颜色晕暗泛蓝,俗称洋蓝。洋蓝在清光绪末年就已经出现并延续至民国,其纹饰继承了清代在器物上题诗文的传统。常见的有:“美色清华不计年”、“是真名士自风流”、“闲坐轻舟泛碧溪”、“人面桃花相映红”等。

“历史迈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在这个热衷收藏的年代,要研究民国瓷,就要给民国瓷器一个客观、公正的理性评价。”据张先生介绍,民国瓷虽然经历的时间不长,但它却留下了不同流派各具特色的风采,其中以民国粉彩的艺术成就为头筹。民国瓷的彩绘较前朝有其独到之处,当时景德镇的瓷器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有很多创新,而文人的加盟如潘何宇、汪晓棠等人,更是以瓷当纸,将宋元以来的工笔或兼工带写的绘画略加增减,并在瓷器上加以成功的表现,扩大了彩瓷的领域,由此产生了新兴的粉彩。新粉彩瓷画与传统粉彩相比,更接近画,无论是在造型、线条、光线、色彩等方面都可以比肩于画家在纸、绢上的作品,并在民国二十年前后成为景德镇瓷器彩绘的主流。而以景德镇“珠山八友”为代表的彩绘名家也将粉彩绘瓷推向了高潮。他们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装饰瓷器的技艺加以创新发展,形成新的流派。同是粉彩人物,却各有不同的艺术风韵;同是粉彩花鸟,却各有别出心裁的表现手法;同是粉彩山水,却各抒发独特的意境。其作品虽各有风格,但画品高尚,为当时的达官贵人所青睐,同时也揭开了民国瓷器发展的新篇章。

“平民收藏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张洪鸣告诉记者,他刚开始收藏民国瓷时,对“洪宪瓷”十分感兴趣。1916年,袁世凯复辟称帝,定国号为“洪宪”。1916年以后景德镇瓷器以水彩和粉彩为主,郭世五在当时督烧的御用瓷器,世称“洪宪瓷”。这种“洪宪瓷”胎质纯白、画工精细,据说只生产了100件,当属凤毛麟角、稀世珍品。“我曾经踏遍大江南北,只为寻得此佳品。几经辗转,收集了为数很少的‘洪宪瓷’,同时也花费了太多的‘雪花银’,最后得知这些被我如获至宝的珍品都是赝品时,也只好惨淡收场。这是我收藏历程中的一次‘惨败’,同时也是我收藏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重新审视后,终于豁然开朗。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老百姓要搞‘收藏得起’的收藏。”这回老张的出发点还是民国瓷,只是“内容”大不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的走访后,他发现除了“珠山八友”、“洪宪瓷”等精品力作外,还有一些民间使用的彩瓷,如胆瓶类、盘、碗等日用瓷,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尤其是当时民间使用的粉彩人物大瓶、大罐,一般称作“嫁妆”瓶,一面绘粉彩仕女婴戏,一面书墨彩诗句,有的还带干支年款及作者姓名,这类粉彩瓷器多为上世纪20年代时的作品,画面生动逼真,值得收藏。

“收藏切忌盲目跟风。”张洪鸣认为,“近段时间以来,民国瓷在我省藏市迅速窜红,虽然其藏品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及收藏潜力,但这种近乎“疯狂”的“辛亥效应”并不可靠。“‘珠山八友’、‘洪宪瓷’这些民国瓷精品,工艺水准完全达到了清王朝官窑的水平,是景德镇瓷业在当时不断衰退中产生的一朵奇葩,的确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但在收藏领域,并非哪个板块热,就意味着所有的藏品都会水涨船高,价格是否会经得起考验,主要还看藏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以及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明清官窑瓷器的价位屡创新高


一方面,它反映了陶瓷收藏市场非常火热,明清官窑瓷器仍然是藏家追逐的热点。同时反映了陶瓷藏品增值很快,特别是明清官窑瓷器有着巨大的升值潜力。

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艺术品拍卖由于受到拍卖现场环境、气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价格有时并不能完全反映价值。前面我已经说过宋代单色釉瓷器是中国陶器发展的高峰,我认为它的价值最高,现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但将来总有一天它的价值能够得到显现。投资、收藏者要用科学的评估体系来评估瓷器的价值。

为什么目前陶瓷收藏的热点是明清瓷器?升值的前景怎样?

从目前的流行趋势和市场热点看,明清陶瓷当仁不让。明清陶瓷成为市场热点的主要原因有:

1.由于年代相对较近,流传相对较多,人们接触相对容易,并且也容易看懂,有较好的收藏基础。

2.这个时期的陶瓷交易在法律上是允许的,有法律基础。中国法律规定出土文物属国家所有,是不允许经营的。但宋元以前的瓷器绝大部分都是出土的,很少有传世的瓷器流传至今,在买卖、收藏上存在法律障碍,操作很难。

因此在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明清陶瓷还将是投资热点,而且还会有一段升值期,大众审美情趣也大都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明清瓷器的增值速度很快,高古瓷的投资前景怎样?

尽管明清官窑瓷器屡创新高,火爆异常,然而对广大藏友来讲,只能饱饱眼福,看看热闹,天文数字般的价格,已非一般藏友所能企及。因此收藏瓷器不要局限于市场热点,要拓展视野,着眼于高古瓷和近现代名人瓷的收藏。

1.具有明显价格优势。近年来在海内外藏家推动下,明清官窑瓷器价格扶摇直上,出现超过百万、千万甚至亿元的天价精品。而国内元代之前的高古陶瓷的价格一般比较便宜,收藏资金门槛较低。

2.高古陶瓷一直是海外文物收藏市场的主要品种,宋代官窑、磁州窑等精品的价格早已越过千万元大关。而在国内可以用几万、几十万买到的高古瓷,在国际市场可以卖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升值空间很大。

3.高古瓷虽然没有明清瓷华丽,但它古朴、内涵深刻、艺术境界深远、耐人寻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收藏高古瓷器是收藏文化,是对中国文化精髓的感受,是陶瓷收藏的发展方向。

4.高古瓷历代名窑精品辈出。除宋五大名窑外,越窑、长沙窑、龙泉窑、建窑、湖田窑、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洪州窑等都有精品,收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能力去选择藏品,有利于形成系列。

随着古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有关政策的调整,高古瓷必将表现出更为强大的后劲。未来国内的高古陶瓷市场可能会出现爆发式行情。目前是收藏、投资高古瓷的最好时机。收藏爱好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注重选择精品进行专题收藏,定会有不错的收益。

收藏古玩决不能盲目行事。作为收藏者,一定要虚心好学,通过书籍、网络等全方位地了解钱币收藏,向有实践经验的“泉友”求教,提高自身鉴别钱币的能力。收藏者一定要“量入为出”,不要把钱币收藏当做发财的捷径。“收藏有风险”,要以积蓄的多少来决定收藏的层次。要享受收藏的过程,培养正确的收藏心态。“玩”是收藏的最好心态。

古代定窑瓷器的模具


古定窑遗址出土的定瓷模具及其残片,均为陶瓷制品。模型有单模和合模,可分为外印模具及内印模具两种。模具大多经800°C以上素烧陶胎,少数素烧温度达到1200°C以上为瓷胎,古代模具的制作是在半阴干的胎泥上雕刻后入窑烧制,如果烧制温度低于950°C,一般收缩在3%左右,超过950°C时坯体大量收缩,最高可达13%左右,这是第一次收缩;当模具制好后,用于印制的坯体入窑烧制成品时,高温下又有13%左右的收缩现象,这是第二次收缩。

内印模具:多为盘碗类模具,可分为晚唐五代简单出筋模具及宋晚期金代繁深复杂构图严谨的盘碗类模具。

外印模具:如枕类、人物类、粉盒类等,部分印完后又用刀类工具加以修饰。

宋晚期金代模具有一共同特点:图案题材繁深富丽,多取材于定州缂丝图案,可模具的艺术风格与缂丝却是极大的差别。线条粗犷、肥润,构图也不甚规整,整体看来有几分憨拙,很难让人与宋朝的纤细精巧及定窑印花器物的美观精致联系起来,模具与同时代的缂丝,绘画相比甚至有几个拙劣。而现今仿品石膏模具,从材质来看,吸水性好,并不逊色古代陶瓷模具,而且雕刻的十分精细、漂亮,构图也充分体现宋代纤丽婉约有些极尽缂丝、宋画神韵。

怎么鉴别宋代定窑瓷器的真伪?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生产白瓷驰名。宋代是定窑的发展时期,产量、质量及制作工艺较五代又有明显提高。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

泪痕:宋代定窑白瓷烧制工艺水平很高,瓷土筛选精细,烧成的瓷胎细密坚致,体轻薄。釉色白中泛黄,呈牙白色。有流釉痕,和流淌的泪痕相似,即所谓的“泪痕”。其厚处均有明显的偏黄色,是宋代定窑的特征。

芒口:宋代定窑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为了掩饰这种缺陷,芒口处往往镶上金银或铜边。

装饰:宋代定窑瓷主要装饰技法为刻花、划花和印花。尤其以印花工艺最为精美。刻花和划花图纹流畅,见莲花、牡丹、萱草、鸳鸯等纹饰。而仿品和真品相比,刻花、划花刀法不如真品犀利流畅,仿品印花陶瓷纹饰多不清晰。

白胎:定窑颜色釉品种均有一个共同特点,全系白胎,即与白瓷所用胎料完全一样,之时外罩色釉不同。这是紫定、黑定、绿定与其他窑口区别的标志。 

宋代定窑白瓷烧制工艺水平很高,瓷土筛选精细,烧成的瓷胎细密坚致,体轻薄,釉色白中泛黄,呈牙白色;釉处有流釉痕,和流淌的泪痕相似,是宋代定窑的特征。另外一个特征是宋代定窑口沿多不施釉,古董行内人士称为芒口。为了掩饰这种缺陷,芒口处往往镶上金银或铜边。

定窑瓷器工艺失传的历史原因


定窑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是到了南宋时期定窑瓷器烧造工艺就失传了,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是什么历史原因造成定窑瓷器烧造工艺没有传承下来呢?

(一)风雨飘摇的定窑瓷器

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数十万铁骑鱼贯而下,北宋王朝抵不住这强大势力,被迫南渡。随着皇室南迁,中原百姓更是惶惶不可终日,闻说金兵过处,一片狼藉。当时定窑在官府的安排下,对重要文件、资料等一应裹去。最重要的是定窑工艺诸工序的师傅名家,在官府名册上有名者均随时局而去。有在官窑工作的能工巧匠,个别也被官府强迫带走,有的逃逸而有幸留下来。不言而喻,当时定窑呈现一片凄凉景象。

(二)战争导致高级人才流失和逃亡

北宋以后,定窑少佳器。北宋政权迁往临安,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被和盘托走,皇城也空空如也。虽然朝廷带走了官窑当年的主要人才和技术,其实,在金兵入侵和宋室南迁的整个行动过程中,不知有多少定窑名匠为避难南迁而流落他乡,又有多少人为避金兵而远走高飞,又有多少人不忍金兵犯境在抵抗金兵战争中殒命。那烽烟弥漫的战争期间,破坏了难以数计的窑炉、窑场,而损失最大最无法挽回的莫过于定窑高级人才的流失和逃亡。

(三)因战争而中止工艺改革进程

在战争硝烟的恐怖下,窑业主不再提出和强调工艺改进和增加花色品种的问题。按理说北宋定窑是工艺技术不断改进和不断成功的时期,不论官窑、民窑都在有计划地进行摸索和探讨,工艺更是与日翻新。是时官窑总体技术南流,官窑场烟火不继,民窑奄奄一息,有气无力,整个定窑都沉浸在一片呻吟声中,定窑工艺改革进程被迫中断。

为何宣统瓷器工艺不输历代瓷器?


宣统皇帝在位仅三年,历时很短。青花瓷多见仿古之作,水平也很高,几可追迹康熙青花。由于时代的进步,此时制瓷已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所以宣统瓷已具有现代瓷的特征。宣统青花基本上是光绪青花的延伸,虽然做工方面有所加强,但技术上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民窑瓷器继续沿袭光绪传统,国外先进的制瓷技术还没有对民窑产生任何影响。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特别是满足广大农村市场的需要,民窑粗瓷产量大大增加,间或生产少量仿古瓷和艺术瓷,中档瓷器几乎不见生产,给人们的印象是景德镇瓷业急剧衰落,这正是受当时形势所迫的写照。

民窑青花瓷的胎体多数较轻薄,胎质细密而莹润,有现代瓷的特点。器型更加规整,胎质高度瓷化,釉面火光十足。宣统官窑釉面有两种,一是青白釉,一是纯白釉,以白釉居多。釉表面不见气泡点,洁白透亮,釉层很薄,但施釉均匀。宣统官窑釉面洁白,与现代釉汁基本相同。究其原因,是在光绪后期,景德镇御窑厂来了一些曾在日本留学专供窑业的人才,如张浩等人,他们通过学习化学方法,把釉汁中微量铁元素清除干净,从而使官窑釉汁达到了洁白的程度。民窑釉面于光绪时期的相同,只是施釉较厚。

清宣统官窑瓷器,过去尚末见到仿品。但近年来,许多文物收藏爱好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以为:宣统瓷器有其特定的时代风格,突出的一点是真品款识书写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有力,青花色泽浓深、鲜亮,并不晕散。宣统时期也有仿古之作,如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宣统二年“继世堂”款青花山水人物香炉,其造型、胎釉、纹饰及青花色调,均与康熙青花十分相近,仿制水平甚高。此时期的官窑器的造型及品种,仍沿袭光绪时期的烧造工艺技法,但器物的质地细白玲珑的胎体却更接近于现代的玲珑瓷器特征。就常见的宣统各类官窑器来说,其制作可谓少而精,瓷质优良,胎薄体轻,器型规严,纹饰细腻,其青花瓷器的纹饰色泽甚为鲜艳,基调明快青亮;五彩和珐琅彩的制作也具一定水准;青花加胭脂紫料彩及粉彩的传统器物规范;其他各色釉,如珊瑚红、黄、白、蓝、绿、窑变、仿官、茶叶末釉等,虽然数量和品种较少,但制作水平并不低于先朝,工艺技法还有提高,并逐步形成其时代特征。

清代宣统朝虽仅短短三年,却烧制相当数量,并具有其时代特征的官窑瓷器。瓷器有其特定的时代风格:真品款识书写较为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而有劲。其青花发色,鲜亮浓艳而不晕散。提及此时期的瓷器器形,《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亦有对宣统时期的造型作以评析。耿宝昌先生概指为:造型与前朝规格一致,仍为传统的形制。只是胎体比以前轻薄,器形亦大比前朝规整。宣统朝虽历时较短,可景德镇御窑依然延续光绪时期传统瓷器的烧造风貌并有所进步,所烧制的御瓷颇为精良,宣统御器工艺精致,形制端正,胎釉纯净,彩饰工整。宣统瓷器虽然量少,但比光绪要规整精细许多。其胎质选料上乘,胎体较薄,但胎壁厚薄均匀,胎质细腻,烧结程度较高,叩击能发出清悦的金属声。却更加精美。宣统时期官窑器的纹饰也基本承袭前朝传统图样,但比光绪朝描画精致,彩绘细腻。

宣统官窑瓷器有“大清宣统年制”青花六字二行无圈栏楷款,也有红彩、赭彩、墨彩篆款。

款识书写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有力,青花款料色深浓鲜亮且不晕散。民窑款识常署干支纪年款和图记款,书写比较草率。。宣统瓷虽数量有限,但依然具有宫廷制瓷的风格特征,所以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称为清代封建统治者奢靡生活用品的尾声,但仍具有极高的历史及艺术价值。正如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提到《清档》对宣统时期的记载为:可惜品种有限,数量较少,故传世品不多,甚为珍稀。

定窑瓷器鉴定的几种方法


定窑瓷器以白瓷而闻名,所以收藏定瓷以白瓷最佳,所以收藏宋代定窑白瓷就要学会定窑瓷器鉴定的几种方法,由于瓷器鉴定工作集文化、艺术及工艺于一身,故而鉴定定窑瓷器决不能单从造型上看年代、从特征上辨真伪,我们从定瓷的工艺、釉色、刻花、底足鉴定瓷器。

定窑瓷器的淋釉(泪痕)

定瓷淋釉俗称泪痕。清代《南窑笔记》说:“出北宋定州造者,白泥素釉,有涕泪痕者佳。”它是定瓷生产工艺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自然现象。主要形成原因是由于器物在施釉时釉层重叠聚集,经过烧成熔化而形成不同形式和颜色深浅不一的釉缕。凡一应产品到出窑为止,都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

千百年来,定窑瓷器的淋釉一直被认为是鉴别定窑真伪的一大特征,而被仿制者抓住不放。仿制者一般故意将施好的器物,进行弹点或笔涂,使形成淋釉。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淋釉,缺乏神韵,没有那种原始的淳朴的天真美。稍有一点鉴定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来是仿制品。

底施半釉

定窑在古代生产中,器皿部分为底施半釉。即外底(指圈足内)呈缺釉现象。半釉面积不等,但都很自然,不存在任何做作行为。这种半釉的形成为器皿在施釉时因浸釉操作方法所致。通常是食指和中指并列掐住器皿足底部,拇指按住器皿边口进行浸釉。产品在釉缸中瞬间即出,随之仰置于平台上。由于食指和中指掩住了足底约1/2面积,使釉水不能浸入。这样使足底形成自然缺釉。鉴于每个陶工当时具体情况及施釉时操作设施工作场地之不同,因而形成宋代定窑器皿施半釉的不同风风。

米黄色(定窑呈色)

定窑白瓷,其呈色是各具特征,有偏白色的、偏青色的、偏黄色的。定窑恢复之初有人认为定瓷呈米黄色,并以此作为辨别真假和进行仿制的唯一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由于古代的原料选择、配方比例以及焰火的温度控制完全依赖人工,且定瓷的生产还会受到不同时期气候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此,定瓷究竟是米黄色、青白色、象牙白还是乳白色,是白中泛黄,还是白中泛青,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仅以此来进行判断。

刀线

刀线是裸露于定窑器物外部壁面的一种自然痕迹,仅见于盘、碗、瓶、罐等圆体器物中。凡这种器物都要经过拉坯和修坯,刀线的形成,均为修坯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留存。不过,通过一些存世的珍品看,档次较高,艺术品位较强的留有刀线较少,档次较低或一般产品则有多有少。

最初,定窑瓷器的仿制者对定瓷器物中的刀线认识不够,总想修得光滑,不敢也不愿留下这些刀痕。即使修坯时抚不平,在施釉前加一道水抹工序也予以擦掉。结果,最能表现定窑艺术个性和传达人文精神的特征遽然消失。今天看来,它已毫不谦逊地成为体现定窑艺术品位及其价值不可缺少的文化特征,具有名副其实的大朴不琢之美。

跳刀纹

跳刀纹为陶瓷制品所惯用的一种方法,即在修坯完成的同时,用修坯刀或专用刀轻抚器壁,使之刀具与器壁接触的瞬间随旋转速度而不自主地产生一种微妙的跳动,以形成一种律动的似刀砍斧削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痕迹。归纳起来,应属于装饰范畴,在古定窑器物也偶尔见到跳刀纹。

芒口

芒口,俗称毛边,是指盘、碗在入窑烧制前去掉釉的一圈边口所露的胎骨。这是定窑历史上所形成的一种工艺特征。定瓷之芒口,的确引起皇室阶层及社会消费者非议,但定窑并未因此而改变这种历经千辛万苦才获得的工艺成果,而是以芒口镶金、镶银、镶铜再次走向市场并复入皇室,引起皇室的珍重,称为金装定器。

芒口生产很考究,决非随意去掉一圈釉了事,而是内宽外窄,一阳一阴,阳宽阴窄。按器皿大小件而定,阳面剐去2-4mm,阴面剐去1-2mm,定有规则,行按要求,轮上操作随心,艺术风格自成一脉。芒口的要求同器物上的刀线产生一样,要求自然、顺畅,忌讳模糊臃肿或做作行为,旨在用刀工体现定窑瓷器芒口的天真烂漫。除去器皿本身不谈,只看这些芒口处理效果,就知道这件器皿品位及制作该件器皿的陶工水平有多高。

玉璧底

玉璧底,也称玉璧形底,是定窑器物(盘、碗、瓶罐类)底足形制处理的一种方法,唐、五代时多采用。不同器形的产品,不同体量的大小,其玉璧底的处理也不同,但风格表现无二。玉璧底,顾名思义,是把器物底部修整成像玉璧似的形状。通俗一点就是在一个圆形底中间挖出一个深2-3mm深的凹状小圆。更说白一点,不过是一种超宽底足。这种玉璧底器物,给人一种严肃郑重的感觉,有表现器形沉稳和凝练的气象,为定窑向圈足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

珍珠底

剔花留白处的一种处理方法。为表现剔花和印花装饰的丰富感和生动感,使纹饰空白处不甘于空寥而常于其间加一些纹样处理,珍珠底就是在这种要求下出现的。其作法是,用刻刀的一个边角或用竹签去勾划成一个个小圆圈,中间凸起,整体效果如珍珠铺砌一般。珍珠底的表现是根据产品体量的大小和花纹所留空间的面积进行处理的。珍珠的大小和疏密均按要求而定,或采用大小间以比衬,或按排列顺序,或无规则等,都能为整个花纹形象增添一些富丽和活力。

豁口

古定窑器皿口边的一种处理方法。为了打破器皿边口的唇圆规矩,使视觉产生一些新颖和变化,常于器皿边口上作成小豁口,豁口安排数量不等。方法是用刻刀分左右约5mm不等各削一刀,深度约为3—5mm,依次作成等矩相近的四豁口或六豁口,北宋器皿多采用这种方法。另一种属花口,也称花边豁口,表现动态较大,有时与花口同时出现的是器皿内按花口的分布要求凸起几条线,或四条、六条、五条不等。这种凸起的线是在修坯后趁湿由陶范从外部压印的。根据凸线的形成再用刻刀修整出相应的花口来。花口在宋代器皿中所见较多,主要有盘、碗。花口有深有浅,故凸起的线也有长有短,有粗有细。花口给器皿造型赋予超逸气韵,具有一定的欣赏趣味和艺术特色。

定窑瓷器的发展经历几个朝代


定窑瓷器虽然宋代就出名了,定窑白瓷的烧造工艺一度失传,建国后,在周总理和河北曲阳县定瓷工艺大师的努力,恢复烧造。古陶瓷学者在定窑分期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效果。其中定瓷影响较大的时期有三个历史阶段:

(一)将定窑瓷器的发展分为晚唐、五代、北宋三个时期。

(二)将定窑分为唐、五代、北宋(北宋部分细分为早、中、晚期)、金、元。

(三)将定窑分为晚唐至五代,北宋至金哀宗天兴三年,天兴三年至元至正二十八年三个时期。

第一种分期是1960年至1962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涧磁村定窑遗址进行局部发掘后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划分的。由于当时墓葬出土的定瓷较少,尚不能利用墓葬年代来编年排比出标准器与之验正,加上受历代文献著录的影响,因此地层分期误差较大。例如第一层(试掘报告中定为北宋文化层)中出土的刻花、印花白瓷中,有相当一部分应属金代产品。因此这一层实际应包含宋金两个时期。第三层(试掘报告中定为晚唐文化层)出土的黄釉深腹碗,直口、深腹、平底微内凹,碗心有三个支钉痕,具有唐代初期的特点。此外本层出土的浅腹平底碗“外施黄釉,里施白釉,胎厚重,制作粗糙,这种碗具有唐代早期的典型风格”。因此这一层应包含唐代早期至晚期。第二层(试掘报告中定为五代文化层)则应为晚唐至五代。

第二种分期利用大量具有确切记年的墓葬编年进行排比,并与窑址出土的标本相互印证,因此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这种分期主要侧重于北宋以后。北宋分为三期,早期从太祖建隆元年至真宗乾兴元年,中期从仁宗天圣元年至神宗元丰八年,后期从哲宗元佑元年至钦宗靖康二年。金代从太宗天会五年至哀宗天兴三年。宋代以前没有正式列入定窑分期,仅有简要介绍。

第三种分期是从研究定窑的烧造工艺、制瓷原料以及烧窑所用的燃料等方面入手,结合窑址出土的大量标本,将定窑分为三期。这种分期的特点是充分考虑到陶瓷产品并不完全随时代的更替而变化,一种成熟的产品其生产时间往往是跨时代的。这一点与目前定窑晚唐与五代,北宋与金代的产品尚难准确区分的现实是相一致的。因此这种分期在实际鉴定工作中最为实用。

以上几种分期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定窑瓷器从北宋时期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点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在此之前的定窑产品即唐、五代时期定窑生产的瓷器,应属“早期定瓷”范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