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绿釉瓷器 > 导航 >

广州宣亦:瓷器珍品,王炳荣款绿釉赏瓶

广州宣亦:瓷器珍品,王炳荣款绿釉赏瓶

古代绿釉瓷器 怎样鉴别辽绿釉瓷器 广州瓷砖

2021-04-26

古代绿釉瓷器。

藏品高:46cm,底径:14cm,口径:11cm

名贵陶瓷上的绿釉难得一见,绿釉实质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以铅化合物为助溶剂的石灰釉,铜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呈绿色。传统的铜绿釉——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

在汉代,我国就已用铜作着色剂烧铅绿釉,宋瓷的绿釉已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绿烧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成功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如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等等。

绿釉瓷有其独特的烧制工艺。早期的孔雀绿釉瓷器,多直接在坯胎上施孔雀绿釉一次性低湿烧成,因而部分器物发色偏蓝,有“孔雀蓝”或“法蓝”之称。元代后期,工匠们则先在高温中将瓷胎烧成涩胎或白釉瓷,然后在上面施孔雀绿釉,再入窑二次低温烧制。

由于釉面与坯体的膨胀系数不同,瓷部表面多呈现不同程度的细小开片,日久风化、受土壤侵蚀,釉面会出现成片成块脱落的现象。清代康熙官窑烧制的孔雀绿釉瓷器由于窑温提高,胎釉结合紧密,胎面常有密集细小的开片现象,这也是“清三代”孔雀绿釉瓷的鉴别特征之一。

绿釉瓷器在拍卖会上价格平稳上升,每年约有25%成长。绿釉瓷器在古玩收藏市场价格“一路疯涨”,让众多大收藏家等膛目结舌,难以想象。据悉,2013年在收藏界最为轰动的莫过于是一款“孔雀绿釉棒槌瓶”以100万元的天价被拍走,导致绿釉瓷器艺术品市场一直火爆。

本公司最近有幸征集到一款瓷器珍品“王炳荣款绿釉赏瓶”,藏品高:46cm,底径:14cm,口径:11cm。整体施绿釉,瓶身上用瓷雕的方法描绘了一幅智者在树之下沉思的景象。底部正中有图章款一方,印文篆书阳刻,外加方形圈,款识为“王炳荣作”四字。器物颇具晚清时代特征,精致秀美,画面生动自然,技法多种并用,色彩明快淡雅,有较强的写实性和较高的艺术性,是一件不曾多见的瓷器艺术品。

造型古朴稳重,浑厚大器

王炳荣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景德镇瓷雕名家。清人许之衡所著《饮流斋说瓷》之中将王炳荣与陈国治并提,说雕瓷笔筒;所雕花以竹林七贤、东坡赤壁、垂杨条马之类为多。良工陈国治、王炳荣颇善斯制。传世品以文房用具为多。

款识为“王炳荣作”

藏品王炳荣款绿釉赏瓶通体施绿釉,釉质晶莹,造型古朴稳重,浑厚大器。看其绿色,绿色青翠,绿中泛蓝,如孔雀羽毛,又如绿松石之绿蓝,非常鲜亮,极其美丽。藏品弥足珍贵,如此精作大件的绿釉瓷器保存至今完好无缺,可谓宝中之宝也。

经过岁月的洗礼后,整体焕发出一种历史的韵味。造型大气,包浆莹润温润、蜜度非常好,脂度高上手更漂亮,水头足特别漂亮,韵味十足。胎薄如纸,透光透影,瓷质晶莹,颜色鲜艳,令人爱不释手。

绿釉瓷器本身就弥足珍贵,是古代瓷器中的名贵品种。绿釉瓷器通常挂釉后经1300℃左右高温烧制而成,但由于工艺复杂,烧制温度极难控制,要烧出理想翠绿色釉面瓷器,成品率极低,所以存世量非常少,其价值在收藏界占有不可低估的地位。

藏品王炳荣款绿釉赏瓶现暂藏于广州宣亦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欢迎各位莅临本公司赏析,广大收藏家可以通过我们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了解详情。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瓷器珍品“绿釉开窗茶壶”赏析


藏品高:24cm,口径:9cm,底径:12.5cm

瓷器珍品“绿釉开窗茶壶”

名贵陶瓷上的绿釉难得一见,绿釉实质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以铅化合物为助溶剂的石灰釉,铜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呈绿色。传统的铜绿釉——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

在汉代,我国就已用铜作着色剂烧铅绿釉,宋瓷的绿釉已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绿烧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成功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如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等等。

绿釉瓷有其独特的烧制工艺。早期孔雀绿釉瓷器,多直接在坯胎上施孔雀绿釉一次性低湿烧成,因而部分器物发色偏蓝,有“孔雀蓝”或“法蓝”之称。元代后期,工匠们则先在高温中将瓷胎烧成涩胎或白釉瓷,然后在上面施孔雀绿釉,再入窑二次低温烧制。由于釉面与坯体的膨胀系数不同,瓷部表面多呈现不同程度的细小开片,日久风化、受土壤侵蚀,釉面会出现成片成块脱落的现象。清代康熙官窑烧制的孔雀绿釉瓷器由于窑温提高,胎釉结合紧密,胎面常有密集细小的开片现象,这也是“清三代”孔雀绿釉瓷的鉴别特征之一。

绿釉瓷器在交易会上价格平稳上升,每年约有25%成长。绿釉瓷器在古玩收藏市场价格“一路疯涨”,让众多大收藏家等膛目结舌,难以想象。据悉,2013年在收藏界最为轰动的莫过于是一款“孔雀绿釉棒槌瓶”以100万元的天价被交易走,导致绿釉瓷器艺术品市场一直火爆。

本公司最近有幸征集到一款瓷器珍品“绿釉开窗茶壶”,藏品高:24cm,口径:9cm,底径:12.5cm。藏品经过岁月的洗礼后,整体焕发出一种历史的韵味。造型大气,包浆莹润温润、蜜度非常好,脂度高上手更漂亮,水头足特别漂亮,韵味十足。胎薄如纸,透光透影,瓷质晶莹,颜色鲜艳,令人爱不释手。

瓷器珍品“绿釉开窗茶壶”

藏品为盘口、削肩、鼓腹、平底圈足。釉水莹润剔透,釉色翠绿光亮;外壁自盘口而下分别饰以凸起弦纹、阴刻弦纹、划水波曲线弦纹,肩部对称贴饰处有一壶嘴,整体造型古朴稳重,浑厚大器。壶口下方的图画简约自然,底部圈足的锈迹更显示时代特征明确,保存完美,是一件很有收藏价值的绿釉瓷器作品。

瓷器珍品“绿釉开窗茶壶”胎质细润坚至,敲击声音清脆如金石之声。胎壁厚薄适宜,手感较轻,瓷化程度高。看其绿色,绿色青翠,绿中泛蓝,如孔雀羽毛,又如绿松石之绿蓝,非常鲜亮,极其美丽。藏品弥足珍贵,流传至今,可谓宝中之宝也。

此种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绿色的铜绿釉,通常挂釉后经1300摄氏度左右高温烧制而成,但由于工艺复杂,烧制温度极难控制,要烧出理想翠绿色釉面瓷器,成品率极低,所以存世量非常少,其价值在收藏界占有不可低估的地位。此款瓷器珍品“绿釉开窗茶壶”横空出世,知名收藏家刘益谦、壶痴唐国新等大收藏家会有怎样的举动?一场众多收藏家激烈争夺的大戏即将拉开帷幕。

清代特色瓷器赏瓶


赏瓶在中国瓷器史上出现的比较晚,主要是皇帝赏赐给大臣的瓷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器形。赏瓶是清代雍正时期新创的瓷器造型,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朝,成为官窑传统器形。其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凸弦纹,圆腹,圈足。

赏瓶的纹饰和寓意

赏瓶既然是用于皇帝赏赐臣下,意在鼓励被赏赐者“为政清廉”。 所以赏瓶多以青花缠枝莲为饰,取其“清廉”谐音。青花瓷的颜色青色的“青”代表“清”,“莲”代表清朝臣子要“廉政”。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高38cm,口径7cm,足径13cm。

瓶撇口,长颈,肩凸起弦纹,圆腹,圈足略高微向外撇。主体图案青花绘缠枝莲,辅以海水、如意云头、蕉叶、回纹、变形莲瓣和忍冬纹等边饰。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款。

清代皇帝特制赏瓶用于赏赐有功的大臣,始于雍正,终于宣统,其器型有一定之规。此件赏瓶十分精致,是一件标准的官窑器。

青花云龙纹赏瓶,清同治,高39cm,口径10cm,足径13cm。

瓶撇口,长颈,圆腹,圈足。以青花绘双龙戏珠纹,辅以海水江崖与回纹做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同治年制”双行六字款。

赏瓶是为皇帝赏赐需要而专门烧造的,始见于清代雍正年间,历朝多见缠枝莲纹,绘云龙纹者极为少见。

瓷器珍品“大明嘉靖年制”款黄绿彩蒜头瓶


藏品高:41cm,口径:5.2cm,底径:11.6cm

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瓷器到成熟的青瓷,又由青瓷发展到北朝白瓷,而后再由白瓷发展到彩瓷将近二千年的历程。其中,从青瓷到白瓷的转变,是在唐宋时期完成的;而由白瓷到彩瓷的转变,则是明清时期实现的。明代五彩瓷器经过数朝的发展,到嘉靖、万历时已是相当成熟,质量和数量蔚然可观,开创了五彩瓷制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五彩瓷器,明嘉靖时期产生,有五彩和青花五彩。基本色调以红、黄、绿、蓝、紫五色彩料为主等带有玻璃质的彩料,按照花纹图案的需要施于瓷器釉上,再二次入炉经过700——800摄氏度的高温二次锫烧而成,其特点是创造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料相结合的装饰方法。

近年来国内艺术品市场迅猛发展,藏家对古代瓷器艺术品的认识不断深入,经济实力雄厚的藏家开始关注官窑五彩瓷器的收藏。2000年香港交易会上,一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颇为引人注目。此器引得世界各地藏家竞相争夺,最终以高达4404.475万港元成交。

由此开始内地藏家开始逐渐关注明代官窑五彩瓷器,此后屡创佳绩。2002年香港交易会上,一件万历五彩龙纹出戟花觚以474.25万港元成交。2003年香港交易会上,一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罐于434万元被一位大陆藏家竞得。2005年香港交易会上,一件明万历五彩荷塘鸳鸯图蒜头瓶以428.24万元。2006年,北京交易会上一件明万历五彩人物小盖罐以121万元成交。

近日,宣亦艺术有幸征集到一只瓷器珍品“大明嘉靖年制”款黄绿彩蒜头瓶,藏品高:41cm,口径:5.2cm,底径:11.6cm,现暂藏于广州宣亦展览服务有限公司。瓶直口蒜头式,长颈,溜肩,圆腹,圈足,底部款识“大明嘉靖年制”。直口下蒜头部分饰如意莲瓣纹,颈部饰树木纹,肩部饰一周折枝纹,腹部绘戏婴纹,生动自然。窖藏传世珍品,器型周正,做工精美,人物纹饰美伦美焕。整个画面热烈而不浮躁,非常典型地显示了嘉靖五彩的特点。釉色一如黄玉般滋润柔美,宝光耀眼夺目,古色古香,令人爱不释手,乃极为珍罕之黄绿彩精珍上品。历经千年至今保存完好堪称凤毛麟角,绝伦精美,殊为珍贵,极具研究、观赏与收藏价值。

明嘉靖年间,因为嘉靖皇帝本人尊崇道教、深信五彩辟邪,所以五彩器盛行,尤其是嘉靖五彩瓷器,更是成为当时盛行的名品。如今,保留下来的嘉靖五彩并不多见,上品更是少之又少。每每收藏爱好者和文物研究者提起嘉靖五彩,都会有惋惜和惜宝之意。嘉靖年间的瓷器技术已经炉火纯青。当时无论是官窑和私窑,都能够烧制出非常精美完整的瓷器作品。而当时嘉靖帝崇尚五彩,所以官窑五彩瓷器盛行。

底款“大明嘉靖年製”

黄绿彩蒜头瓶以红、绿、黄彩穿插映衬,色釉浓艳,效果华丽。器底书“大明嘉靖年製”款,为嘉靖官窑。所绘枝叶风格满密,求其形似,颇具意蕴。孩童在花丛枝叶间嬉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藏品不失为嘉靖时期五彩瓷器的上乘之作,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内地近十年来的瓷器交易成交情况,清代的青花和粉彩瓷瓷器交易价格已入云端,而明代五彩瓷器的升涨趋势一直比较缓慢,但与之相反的是此类五彩瓷器在国际市场上却是个大藏家重金争夺的宠儿,冷热如此悬殊,必然预示明代五彩瓷器在内地市场上空间巨大。随着内地藏家收藏的更加理性化,明代五彩瓷器必然引起新一轮的收藏热潮,其价值最终上升至其应有的地位。此藏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升值空间也很大,非常适合投资收藏之用。

冬青釉赏瓶(清光绪官窑)


冬青釉赏瓶(清光绪官窑)

国内知名文物界专家王殿英、唐恺、黄家祥、维莲以及诸多收藏界、企业界人士近日在上海中福古玩城出席了由“维莲有约”携手著名收藏家胡平赏古瓷艺术精品论坛。论坛期间所展示的10件古瓷精品均由中国长三角收藏研究会荣誉理事、资深收藏家胡平先生所提供。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的就是其中一件光绪官窑冬青釉赏瓶。由黄家祥、维莲、王殿英和唐恺组成的专家团队对此瓶的鉴定结论是:“此瓶釉色光润亮丽如玉,胎骨细腻,器底包浆自然,整器造型优美,为清代光绪皇帝赏赐臣下之重器,收藏价值极高。”笔者曾上手轻抚此瓶,深感釉层肥厚,冬青釉发色纯正典雅,鼓腹上下处凸弦规范,器形沉稳,有正气凛然之感,且其为赏赐激励臣子清廉自守克尽职责之佳器也,难怪五年前李知宴称此瓶为真正的官窑。

考赏瓶之制,还要追溯到雍正朝。雍正在野史中是个刻薄寡恩、阴谋篡夺帝位之人,但他在位锐意改革、勤于政事,在康乾盛世中处于承先启后之关键阶段,功绩已为当代历史学家所肯定。当时雍正一方面大力整顿吏治,特别是严惩腐败贪污,另一方面又实行加俸养廉,使官吏勤于职守,赏瓶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赏瓶的形制当仿于玉壶春瓶,由我国清代著名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烧造,其定式为撇口、细长颈、肩部饰凸弦纹、圆腹、圈足,纹饰为青花蕉叶、缠枝莲,寓意“清廉”。此瓶式样后世虽有增损,但基本沿袭不变,特别是其名称和用途从未改变,直至清末。所以赏瓶在我国清代陶瓷造型中可谓最具代表性的器型之一,长期以来均为文物收藏家所重视和珍爱。胡平先生收藏的这件赏瓶无论从色釉、胎骨、纹饰、器型均符合传统赏瓶之特点,尤其是其底部之“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款青花色泽沉着,与市场上仿制品迥异,故为传世官窑制器无疑。

赏瓶自乾隆后虽定式不改,但施釉历朝均有创新,遂使赏瓶的内涵更趋丰厚,审美更趋多元化。这件赏瓶施的是冬青釉,在光绪年间的赏瓶中并不少见。冬青釉是青釉的一种,始创于明代永乐年间。但从传世明代永乐、宣德、嘉靖各朝冬青釉佳品分析,其色泽尚有一定差异,如永乐制品青中闪绿,宣德釉色有深有浅,嘉靖釉面苍青肥厚等,于此可见所谓冬青釉者,实在是介于粉青和豆青釉之间的一种色釉,故也有学者称其为“仿龙泉釉”的。冬青釉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于高温还原气氛中焙烧,其呈色与工匠的工艺技术关系极大,要烧造整器色泽一致、呈色稳定的冬青釉瓷器难度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冬青釉瓷器如仅以工艺水平来比较,则应推清代康熙朝烧造的最为精致。时至晚清,瓷器制造虽已无法同康乾盛世相提并论,但一些官窑的精品力作则仍然给人以极大的艺术震撼。这件光绪官窑赏瓶呈浅豆青色,釉薄而坚润,釉面无开片,器里外均为一色冬青釉,其工艺水平可直逼康熙制器。宝而藏之,谁曰不宜?

瓷器中的绿釉


绿釉是一种绿色粉末陶瓷低温颜料无机颜料,主要用于陶瓷表面上色。绿釉属于单色釉,绿釉早在汉代陶器上就已出现,唐三彩、辽三彩及宋代磁州窑、定窑中也均有绿釉陶瓷制品。明代之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绿釉分为瓜皮绿釉和松石绿釉。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铜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属于铜绿釉。今天立秋,跟夏天说一声再见,绿色象征着夏天,介绍一下瓷之色绿釉。

绿釉的分类

1.按照颜色分为浅绿釉和松石绿釉

松石绿釉又叫秋葵绿,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绿釉新品种。现代配方系用硫酸钡、碳酸钙、硼酸等配制而成。其呈色为淡黄色中微微发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故名“松石绿”。发展到乾隆时期就是十分流行的绿釉瓷器。

浅绿釉,明代以嘉靖时期较有代表性,釉呈瓜皮绿色,以追求莹润的效果。清雍正朝时新创一种低温淡绿釉,黄中偏绿,习称“秋葵绿”或“西湖水”。

2.按照烧造温度不同有高温绿釉和低温绿釉两种

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

清康熙时郎窑烧制的高温绿釉。郎窑绿是用含氧化铜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绿色,属于铜绿釉。有的呈色浅翠,有玻璃光泽;有的微绿而泛五色光、满布极细纹片,色泽莹澈,叫“苍蝇翅”。通常挂釉后经1300度左右高温烧制而成,但由于工艺复杂,烧制温度极难控制,要烧出理想翠绿色釉面瓷器,成品率极低,所以存世量非常少,据传当时郎窑绿比郎窑红贵重十倍。

朗窑绿釉瓷鉴别

“苍蝇翅”

在釉下紧贴胎体处布满细纹片,俗称“苍蝇翅”。用10倍放大镜细看,在釉面上可见密集细小的小点点,我想这也许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由釉内小气泡所形成。

“郎不流”

在器底近足处有一圈不过足垂釉,俗称“郎不流”,但垂釉非常自然整齐,似有一种釉流至底足前曳然而止的感觉,厚釉处釉色加深,呈现深绿色。

圈足

圈足呈泥鳅背,内墙为内弓,底足内施白中闪青釉,低款青花双圈足见。

器内

器内施青白釉,釉层较厚,无开片,其釉色与底足内白色闪青釉有较明显区别。口沿处有一圈明显粉白釉俗称“灯边草”。

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

孔雀绿 孔雀绿亦称“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浅二种;深者色葱翠,釉内有细碎片纹,而且衬有酱白釉底,釉色鲜明艳丽;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颇有宋代磁州窑孔雀绿黑花的效果。

孔雀绿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宋、元时期的民窑创烧,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明

成化时,景德镇开始在瓷器上摩烧单一的孔雀绿釉。其烧造方法有两种:一是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

“残品”亦为珍品慎对专家意见


今天鉴宝的主角是一件残品,是顺德一位藏家从海外带来,让其显得珍贵的是,这是一件曾经让“海外专家走眼”的作品。

收藏品的主角名为“元青花大龙蒸盆”,潘继生说道:“专家看走眼,主要是其是残破瓷片最终拼接而成,但代表我们国家‘元青花’的高超烧瓷技术,依然是珍品。”

鉴定报告:

物品:元青花大龙蒸盆

年份:元代

品相:残品

价值:收藏价值极高

鉴定贴士:

◆釉上加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真正精细且又具有美感的彩器仍要数清代康、雍、乾三朝的五彩及粉彩器;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呈蓝艳者为进口料。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我家有宝

“我家有宝”现进行征集藏品鉴定,金版公布藏宝热线后,收到许多市民的来电,甚至远至湖北、北京,也有读者看到网上转载的报道后,请求鉴定。对此,“我家有宝”的记者感谢读者的热心支持,也再次感谢我们的专家潘继生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广大市民进行免费鉴宝的义务工作。

另外,“我家有宝”再次声明,本栏目只免费帮市民进行藏品年代、真伪、品相等方面的鉴定,但不会对藏品的价格进行评估,更加不会联系任何拍卖行进行藏品的出让事宜。

“我家有宝”店门长开,而且一直信奉“免费鉴宝”的宗旨,家中有宝的市民,可用数码相机将宝贝拍下图片(要求照片清晰,方便鉴宝),加上宝贝详细的文字说明,并附上您的联系方式,一同电邮至[email protected]

专家也有走眼时

对于专家鉴定,“即使是专家,都会有走眼的时候。”潘继生坦诚:“包括我自己,在古董界都有几十年经历了,但直到今天,我还是会有看走眼的时候。”

此次鉴定的藏品,是顺德一名藏家从海外收购而来,回到祖国已有20年时间,“当时就有所谓‘海外专家’看不上,但经过我们的广东省收藏家协会集体鉴定,这是罕见的‘元青花’釉上彩瓷器,非常珍贵,能回到祖国非常值得庆幸。”

遗憾的是,这件大蒸盆出土已是支离破碎,之后是用专业胶水拼接而成,这也让某些专家认为是“不足为道”的残品、次品,“但这件藏品提醒了中国古代能工巧匠高超而罕见的技艺,我初步判断,如果是全品,可以是千万元级别的收藏;即使是次品,其价值也不会太低。”潘继生说道。

釉上加彩“大龙”成浮雕

釉上加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它是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低温固化彩料而成。

不过此次顺德藏家拿出的“元青花大龙蒸盆”,其“釉上彩”的工艺非常特别,“就是大量采用非常名贵的材料苏麻离青,先烧制,再上釉,再画龙,再烧制。”潘继生解释道:“其中画龙的手段最为特别,可以说与欧洲油画的技法异曲同工,将染料大量利用,之后画出浮雕的效果,烧制成功后,大龙是呈现立体状的,用手摸上去能明显感到浮雕效果。”

因为苏麻离青与大龙绘画技法,让潘继生很快鉴定出这是元代精品,而且是著名的“元青花”,但这种浮雕式釉上彩技法,却是他第一次见到,正是因为这一点,潘继生认为这是罕见的珍品。

今天鉴宝的主角是一件残品,是顺德一位藏家从海外带来,让其显得珍贵的是,这是一件曾经让“海外专家走眼”的作品。

收藏品的主角名为“元青花大龙蒸盆”,潘继生说道:“专家看走眼,主要是其是残破瓷片最终拼接而成,但代表我们国家‘元青花’的高超烧瓷技术,依然是珍品。”

鉴定报告:

物品:元青花大龙蒸盆

年份:元代

品相:残品

价值:收藏价值极高

鉴定贴士:

◆釉上加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真正精细且又具有美感的彩器仍要数清代康、雍、乾三朝的五彩及粉彩器;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呈蓝艳者为进口料。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我家有宝

“我家有宝”现进行征集藏品鉴定,金版公布藏宝热线后,收到许多市民的来电,甚至远至湖北、北京,也有读者看到网上转载的报道后,请求鉴定。对此,“我家有宝”的记者感谢读者的热心支持,也再次感谢我们的专家潘继生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广大市民进行免费鉴宝的义务工作。

另外,“我家有宝”再次声明,本栏目只免费帮市民进行藏品年代、真伪、品相等方面的鉴定,但不会对藏品的价格进行评估,更加不会联系任何拍卖行进行藏品的出让事宜。

“我家有宝”店门长开,而且一直信奉“免费鉴宝”的宗旨,家中有宝的市民,可用数码相机将宝贝拍下图片(要求照片清晰,方便鉴宝),加上宝贝详细的文字说明,并附上您的联系方式,一同电邮至[email protected]

专家也有走眼时

对于专家鉴定,“即使是专家,都会有走眼的时候。”潘继生坦诚:“包括我自己,在古董界都有几十年经历了,但直到今天,我还是会有看走眼的时候。”

此次鉴定的藏品,是顺德一名藏家从海外收购而来,回到祖国已有20年时间,“当时就有所谓‘海外专家’看不上,但经过我们的广东省收藏家协会集体鉴定,这是罕见的‘元青花’釉上彩瓷器,非常珍贵,能回到祖国非常值得庆幸。”

遗憾的是,这件大蒸盆出土已是支离破碎,之后是用专业胶水拼接而成,这也让某些专家认为是“不足为道”的残品、次品,“但这件藏品提醒了中国古代能工巧匠高超而罕见的技艺,我初步判断,如果是全品,可以是千万元级别的收藏;即使是次品,其价值也不会太低。”潘继生说道。

釉上加彩“大龙”成浮雕

釉上加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它是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低温固化彩料而成。

不过此次顺德藏家拿出的“元青花大龙蒸盆”,其“釉上彩”的工艺非常特别,“就是大量采用非常名贵的材料苏麻离青,先烧制,再上釉,再画龙,再烧制。”潘继生解释道:“其中画龙的手段最为特别,可以说与欧洲油画的技法异曲同工,将染料大量利用,之后画出浮雕的效果,烧制成功后,大龙是呈现立体状的,用手摸上去能明显感到浮雕效果。”

因为苏麻离青与大龙绘画技法,让潘继生很快鉴定出这是元代精品,而且是著名的“元青花”,但这种浮雕式釉上彩技法,却是他第一次见到,正是因为这一点,潘继生认为这是罕见的珍品。

宣徳瓷器~~~鉴别


宣德瓷器~~~鉴别

1、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创和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琢器接口少见,胎体比永乐时厚重、坚致。

2、釉面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3、青花用三种色料;①进口苏泥勃青料,②国产料,③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4、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兰釉又称“雪花兰”或“洒兰”,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5、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7、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都有一横。

8、器足、琢器多细砂底,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盘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锹背”状。

永乐宣德青花之别

根据有关资料,综合诸多专家论述,领悟探求永宣青花器二者之间微妙不同之处,我最后归纳试得出以下结论:

一、宣德时期瓷土选料,是景德镇附近麻仓山所产“麻仓土”。同类器物相比,永乐稍轻薄,宣德显厚重。此碗“露胎部位瓷质润白,呈现浅淡火石红,无旋纹痕。”

二、宣德青花瓷“釉面一般都能见到像橘子皮似的橘皮纹。”检验青花碗,确实从釉面上看到这种和永乐器截然不同的差异。器物表面显示出的细微现象,为我们鉴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用放大境观察,此碗釉面“可见大中小不同、间距的气泡群”。这也正是鉴断宣德青花瓷的有力佐证。皆因“凡气泡密集而整齐者,大多非宣德瓷”。

四、宣德青花瓷不及永乐器细致,坯接胎痕比较明显。此碗底足相连处,则呈现出一线浅短的接胎痕。“圈足断面呈倒梯形,无法用手抓起,足背有棱角感”。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局部特征。

我国许多古瓷鉴定家,根据实鉴经验还认为:明清瓷器鉴定纹饰的意义大于造型意义。纵观永宣缠枝花卉纹样,虽然花叶均富写实趣味,蔓草逶迤婉转轻盈,展现出古朴飘逸的风彩。但是,宣德青花瓷一改永乐隽永秀丽的画意,笔力苍劲雄健、恣肆纵横、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从此碗心描画花卉纹便能看出两种瓷绘风格各具其异。壁外图饰时代特征更为明显。永乐青花线条纤细,不像宣德粗犷繁密,所以很少呈现如此深沉浓紧、浑融成片黑褐色的铁结晶斑。

收藏夹按钮

从元、明、清瓷的制胎用料看圈足的表相

——对元、明、清瓷器圈足的认识

怎样看待元代、明代直到清代时期瓷器的圈足都有滑润感?虽然有的瓷器圈足并不滑润,但是在白瓷和青花瓷器上大部分底足是滑润的,应该说元代到清代六七百年的时间里虽然瓷器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底足滑润现象上一直是存在的,这也是后人鉴定瓷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应该说这个奇特的现象和当时的制瓷工艺、用料有关。

元代瓷器在圈足上的削刀并不正规,但是不管是支钉烧还是垫圈烧的瓷器都给人圈足滑润的感觉,即使是垫砂烧的也给人以滑润感,只是沾砂的凸起部分有砂粒挡手罢了。

到清代,圈足的滑润感在元、明代的基础上,经过创新,使圈足修整得更正规、更完美,出现了糯米汁感。

瓷器底足胎部位滑润是鉴定古瓷器的标准条件这是谁都知道的,要问为什么,业内人士常常用一句话:“和胎釉制瓷工艺有关”。这句话简单,也有道理,但是有些太简单以致于不具体。

从元代、明代直到清代有大部分瓷器的底足是滑润的,只是滑润程度有所不同,而这只是在官窑器上出现的多,民窑瓷器的底足就不那么滑润了,这在于整个制瓷工艺过程的不同。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原因应是胎料的应用,也就是说是高岭土的应用。在元代从全国各窑应用高岭土的情况来比较,景德镇的麻仓土为最佳,其他窑口产的土就差得多,所以烧制的瓷器也就不能和景德镇瓷相比了。

后来因麻仓土减少,景德镇瓷就用尚高山的高岭土,这样人们就常常称瓷器用土为高岭土。而高岭土也是以景德镇产的为全国最好,因此在各窑中都以能不能用上景德镇产的高岭土为荣,而高岭土的采用在明清时期也受到了官方的保护和限制,因为它影响着制瓷的好坏。高岭土的内部含有很多元素,如在制瓷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氧化铝,而氧化铝又是起到对制胎成型好坏和圈足滑润的主要成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第四届(1997年)优秀科技成果评奖论文集中的获奖作品《论康、雍、乾瓷器造型艺术》一文中是这样阐述的:“的‘元代采用了‘二元配方法’改变了过去以单一的瓷石为原料’的制瓷方法,在元代‘二元配方法’可以减少烧制瓷器的变形弊病。二元配方是一种进步合理的方法,早在明代二元配方就得到了普遍应用,但元、明两代瓷器的制胎原料的配方中只采用极少量的高岭土。”

历史进入17世纪70年代以后,清初对制胎原料配方有了一定的要求,在清初,瓷器已接近现代的硬瓷,高岭土的用量已达到配方中的一半。“胎土中的成分,由于高岭土的提高,烧成温度也必然随之增高,变形也随之减少。”这使瓷器的烧制产生了飞跃,烧造的瓷器形体变化非常复杂,线条转折极其多变,在造型上如转心瓶,镂空熏炉、寿字壶、大件、小巧娇贵的物器也可以保证完成了。这都是用高岭土的结果,不单高岭土在制胎中应用量上占50%,而且在清代制胎的原

料也更加精细,淘洗得更好,使瓷器白而致密,坚硬纯净。

总之,在什么朝代用景德镇的高岭土,瓷器的圈足就滑润,因为元代和明代以前用的高岭土低于50%,在20%~30%之间。所以这时瓷器的圈足即使再滑润,也不会像清朝老三代康、雍、乾瓷器的圈足如“糯米汁”,这是因为清代用的高岭土为50%,这个标准再加上淘洗和修足的先进,才出现清代底足润滑如“糯米汁”。

其实,我们可以从很多历史书籍和有关瓷器发展的书籍中得到关于制瓷的资料,这些资料足以证明胎料对瓷器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元代成功地创造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的方法,使瓷胎内氧化铝的含量增高,这有利于提高烧成的温度并减少变形,使成品率提高,也使器物的釉面达到硬度的标准。

在《简明陶瓷词典》一书中关于麻仓土的解释是这样说的:“元代早期到明代万历之际用于制瓷的胎料是麻仓土,在万历以后用高岭山的粘土,称高岭土。”这两种土的基本成分差不多,但又不是完全一样的,这说明制胎原料是有时代差别的,制瓷工艺和制造出的瓷器也会有差别。这在瓷器的露胎和接口处都有反映,这两种土在制瓷上都是好土,但仔细看胎的露出部分就会发现含高岭土的瓷器硬度高,细润。而万历以前的瓷器多滑润不细。这显然不能用简单的一句话“和制胎的淘洗精度有关”来解释,因为在烧制中胎土的成分有微量变化时烧成的瓷器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万历以后的火石红底和万历以前的火石红底是不一样的,这是由于含铁成分不一样引起的,在这一点上如果注意露胎处和接口处就会发现因胎土的不同,表现也不同,如万历之前的瓷器在接口处有火石红的很少。这说明鉴别古瓷要从根本入手,区分制胎用料和制瓷工艺的不同。只有这样在鉴别和判断瓷器年代和窑口时,才更有说服力,也才更科学。

综上所述,瓷器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瓷器的露胎部分滑润是如下原因造成的:

1.元代用麻仓土,明代万历以前也用麻仓土,但元代的制坯、修足不如明代的水平高,因此元代的瓷器底足看起来粗糙,摸起来滑,到明代瓷器圈足和制坯都得到提高,就达到了看着好,摸着也滑润(但垫砂烧的如果砂粗,没有将砂磨掉时,手摸到砂粒时有挡手感。这时要注意别因为垫砂的砂粒误认为是假的。在明代万历前后的瓷器,底足的滑润也是不同的,这是用麻仓土改高岭土造成的)。

2.从明代的万历以后因没有麻仓土,从万历后到清代用高岭土,在景德镇产的高岭土也是最好的瓷器用土,但到清代改变了元、明两代对高岭土的用量,即:由原来的20%~30%左右,改为50%,是一个由大概数发展到一个标准数的细化过程,这是一个由粗略到标准的量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将胎料的淘洗加以精细,这就是清代的瓷器为什么细腻又滑润的原因。

从元、明早期到明中期,又从明中期到清代,瓷器在胎土上的变化是由麻仓土的用量少,逐步发展到高岭土,又由高岭土的量不到一半发展到高岭土的用量占一半,这个过程经历了两个朝代六七百年的时间,这才是从元代到清代瓷器的胎、足变化的真实过程。

可见,利用制胎用料和制瓷工艺可以很好地对元、明、清的古瓷进行断代、断窑口。对高岭土的应用情况、制胎、削足、胎料的淘洗过程的了解,是对古瓷断代和断窑口不可缺少的条件,这也是判断瓷器圈足滑润的根本原因。

微信号ID:shjrsc←长按可复制(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询免费鉴定评估)

不饰粉黛洗去铅华 荣海嘉2010春拍瓷器赏


青花缠枝莲纹卷缸

中国瓷器最为盛名,在瓷器的鉴赏上,最重要的就是美感,从造型到纹饰,抒情而写意,图案流动率意,富于韵律。尤为是中国的白底青花瓷是我的最爱,一眼就喜欢上这种不饰粉黛洗去铅华之美。在我的眼中,青花瓷最是淡雅出众,就如同出浴过的美人,不施粉黛正是最为迷人的时候,清雅优卓,最是那迷人的一眼。

北京荣海嘉2010春拍石家庄专场上展出有多件瓷器。对于瓷器的工艺上我知之颇为浅薄,但是青花瓷这物总是有种迷人的气韵上总是让我对白底青花有着情有独钟的情愫。宋瓷之美,未及唐代之恢宏气势,但优美高雅则过之,清丽萧洒而不失挺秀。元人在瓷器上表现出厚重和简洁,造型概括洗练,挺拔舒畅。

上图的这器为北京荣海嘉2010春拍石家庄专场上展出的青花器之一——青花缠枝莲纹卷缸,该器在青花瓷图案的绘制上,极具气势,浑厚质朴,饱满结实的艺术效果,造型规整端庄,雍容肃穆,工艺严格考究,图案缜密繁华,谨严工致,娇艳亮丽。

青花花卉纹壮罐

青花瓷的一大美就在于纹饰,无论龙凤麒麟,花草走兽,皆神采飞扬,在造型、纹饰和釉色上,其表现手法较之前人的含蓄委婉,写意清纯,而更为明确具体,丰富细致。色彩强烈而醒目。瓷器上表现出厚重和简洁,造型概括洗练,挺拔舒畅。绘制在青花瓷上的图案,笔意纵横,酣畅淋漓,

中国陶瓷艺术的历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工艺手段和艺术追求,反映出各自时代的水准和艺术品味。"秋毛冬骨,夏阴春英",每个时代,瓷器艺术都留下了他们心血的结晶,是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