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绿釉瓷器 > 导航 >

通过哪些方面鉴识绿釉?

通过哪些方面鉴识绿釉?

古代绿釉瓷器 怎样鉴别辽绿釉瓷器 瓷砖有哪些

2020-03-19

古代绿釉瓷器。

绿釉是瓷器釉色之一。以铜为着色剂,铝化合物位基本助熔剂。绿釉为传统釉色之一,汉代已有烧制,宋代已有绿釉陶器和瓷器。定窑烧制的绿釉瓷器被称为“绿定”,极为珍贵。明时烧成高温绿釉和低温绿釉两种。高温绿釉瓷器成于明嘉靖时,釉色深翠明亮,有划花飞凤纹样的器物;清康熙时绿釉呈色浅淡葱翠。低温绿釉瓷器烧成于明成化时,如孔雀绿;此外清代还有秋葵绿、水绿、葱绿灯新品种。

孔雀绿 孔雀绿亦称“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浅二种;深者色葱翠,釉内有细碎片纹,而且衬有酱白釉底,釉色鲜明艳丽;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颇有宋代磁州窑孔雀绿黑花的效果。孔雀绿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宋、元时期的民窑创烧,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明成化时,景德镇开始在瓷器上摩烧单一的孔雀绿釉。其烧造方法有两种:一是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  

松石绿 松石绿又叫秋葵绿,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绿釉新品种。现代配方系用硫酸钡、碳酸钙、硼酸等配制而成。其呈色为淡黄色中微微发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故名“松石绿”。

苹果绿 苹果绿釉是绿釉之一,是为豇豆红的“窑变”异色。釉面苔绿成片,其间泛红晕,如苹果色泽。其呈色原理是制品在窑内最后阶段误被氧化,铜变成氧化铜,导致釉的大部分或全部变成绿色。苹果绿本应是豇豆红烧制的失败之作,但因其“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却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而成了珍贵的瓷器釉色品种。

郎窑绿釉 郎窑绿釉是绿釉之一,为郎窑红的“窑变”品种,又称“绿郎窑”。其呈色原理是郎窑红制品在窑内烧成的最后阶段,因铜红釉误被氧化,使釉中的低价铜变成高价铜,从而使器物里外釉面均呈现浅绿色。郎窑绿始烧于清康熙,即与郎窑红同一时期,釉色浅翠,玻璃质强,色泽莹澈,有的微绿中泛蛤蜊光,又被称为“绿哥瓷”、“苍蝇翅”。

翠绿釉 翠绿釉是绿釉之一,颜色较“豆绿”稍深沉,属高温绿釉,在1280°~1320°窑温下烧成。翠绿釉烧成后相当稳定,宜作为色地在其上彩绘。

不同时期、不同朝代所拥有的类目不同,有花瓶、青瓷、茶具等等,所代表的也是这个时期所独属的一种陶瓷文化气息。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通过哪些方面来鉴别汝瓷窑?


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两部分,其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 也列汝窑为第一。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明代前期景德镇德御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烧,但鲜有乱真者。临汝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三处遗址烧制民间用青釉瓷器,现称“临汝窑”,系汝窑中一部分。烧瓷时间长,主要烧青釉,有印花、刻花装饰,以印花为主;造型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质量比耀州逊色,烧瓷历史比耀州晚,明显受到该窑影响,属耀州窑系。

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后曾名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晚期在临汝县烧造的称为临汝窑,其中有「奉华」二字的是宋高宗刘妃的堂号,也有人称是后人补刻的。

鸭蛋壳青色: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

蟹爪纹: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透明无色似冰裂,俗称为”蟹爪纹”。“奉华”和“蔡”:汝窑瓷器底款有刻“奉华”和“蔡”字的两种,应为后刻,均与宋宫廷和皇室相关。

从哪些方面辨别珐琅器的真伪


笔者简单地从明清各时期珐琅器的制作工艺、艺术特征、包浆特点等方面谈谈如何识别真伪珐琅器,供收藏者参考。

一看特征:明代珐琅器由内廷御用监制烧造,有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两种,有纪年款识的掐丝珐琅器,仅见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年号。康熙时期的掐丝珐琅分为粗丝淡釉和匀丝浓釉,掐丝比明代细密均匀,釉色虽不及明代,但胎骨厚重坚实,器形以杯、碗、盒、盘、炉等小型器为主。乾隆时期釉面多用锦地,色彩有天蓝、宝蓝等,并新创粉红、绿、黑等色;品种除炉、盒、盘、文房等器外,并出现宫廷陈设的桌椅、床榻、屏风等大型器皿。道光时期的珐琅器用黄、红、粉红做底色,做工精良、富丽华贵。

二看铜胎:珐琅器的铜胎主要有两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铜胎是锻打铜胎;另一种是錾胎。真正的珐琅器讲究胎薄平光,当前市面上的高仿珐琅器如果是锻打铜胎,则能达到胎薄体轻,须要小心对待;如遇是铸胎器,胎体厚重,拿在手中便知真伪,容易断定为伪器。

三看包浆:区别老珐琅器与高仿器的皮壳的新老要一看老光是否自然;二看包浆是否一体;三看手感有无生涩之感。新做珐琅器的釉面新光多用细砂纸或研磨砂、研磨膏揩磨,先研去贼光,再用酸与高锰酸钾、松香水等或其他混合溶液强化咬蚀处理。所咬蚀旧色比较容易辨别,仔细看上去,一是不正,因为化学药物与釉面蚀新反应是速成的,色泽不自然,用棉球蘸酒精、丙酮类溶剂易擦除,露出新釉光;二是不均匀,同一部位有明显的深浅不一,这是因为药物刷涂不均所致;三是手摸生涩,有的故意在耳、足等嵌物接缝处,残留污垢,特别是脏垢,如用指甲即可抠下。

四看款识:珐琅器的款不是随意而题的,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定。历来被视为稀世珍宝珐琅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年号的款识。藏家可以根据字型,字体等方面去辨别。

宋代影青瓷鉴别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好一派幽凉清愁之意。而据专家推断,李清照词中所写“玉枕”一物,应当就是宋代影青瓷瓷枕。影青瓷即青白瓷,后世称其为“影青”或者“映青”等,均是因其色白花青,胎白釉薄,迎光视之则明暗雕花纹透澈可见,如同照水之影,故名。影青瓷是宋代瓷器中尤为出色的一个种类,并且使用非常广泛,宋人《东京梦华录》有载称,当时汴梁与临安诸城均有出售青白瓷的店铺,瓷器种类囊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寝具、摆件等多方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宋代制瓷业的发达。

影青瓷釉胎质细腻此密,釉面莹润明洁,釉色青白淡雅,色泽温润如玉,更有“假玉器”之美称,因此广受藏家喜爱。但是,宋代影青瓷距今年代久远,市场上又有大量仿品充斥,如何鉴定器物的真伪成了一个令人有些头疼的问题。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谈谈一些老藏友总结的宋代影青瓷鉴别方法。

首先,目前陶瓷界普遍断定,宋代影青瓷的胎体洁白、坚致、细腻,但是这种特征是基于当时瓷器生产水平而言的。从胎体外观来看,宋代影青瓷的“洁白”实际应该是以极淡的糙米黄或浅灰白居多,胎质的坚密程度并不能与现代瓷胎同类而言,放大来看还比较容易看到部分细密的孔隙。其胎土虽淘洗精细,但是由于是人工碓、碾粉碎及淘炼,因此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瓷土颗粒,故而在器物露胎处尤其是底足部分可以看到细微的颗粒状土渣,不可能完全状如粉末。

其次,要看影青瓷的底足。影青瓷一般采用涩圈叠烧、芒口覆烧和垫饼置烧,前两者因为有露胎,则主要根据胎质判断方法来看。而垫饼置烧会产生垫饼痕,这种痕迹判断稍有难度。真正的垫饼痕应该是淡淡的土黄色或褐黄色,并且深浅不一。现代很多仿品做假的垫饼痕,色深,多为黄黑或酱色,有的甚至高出器底,全然没有真垫饼痕自然渗出、吸附的状态。

第三,影青瓷的釉面和釉色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鉴别点。真正的宋代影青瓷釉面媲美青白玉,带有玉的温润莹洁之感,是一种弱光、透润。如果器物表面干枯无光或者过分的光亮莹滑,就一定要谨慎。在釉色上,宋代影青瓷的釉色白中泛青,是一种从内往外透出的双色相闪的感觉,不是像青色纱织蒙在白胎上。最重要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宋代影青瓷是全手工制作,在拉坯和上釉时不可能做到完全均匀一致。真正的情况是往往瓷胎有细微的厚薄之分,釉面有流淌以至于在刻划印花或者转角折弯等处有较厚的聚釉,釉色呈湖青色,并有少许聚沫似的釉珠。现代仿品则由于是机械刷釉,釉面的均一程度非常高,即使出现人为操作的聚釉也不自然,更像釉料色块一样的呆板。

以上就是部分老藏友总结出来的一些宋代影青瓷鉴别方法,可以作为收藏参考。小编认为宋代影青瓷虽然有比较统一的大特质,但是根据窑口的不同又具有很多细小的差异,因此在鉴别过程中也不能一概而论,谨慎求证才是上策。

通过什么方法鉴识珐琅彩?


珐琅彩是瓷器釉上彩装饰之一,为清康熙晚期所烧造。在景德镇窑选用上好的素白胎瓷器,送入宫中,用进口的西洋珐琅彩料,在内务府造办处彩绘,再二次入炉烧成。其成本昂贵,生产数量不多,传世量极少。康熙珐琅彩器的釉料较厚,往往器表有细小的冰裂纹。雍正时期,清宫造办处自炼珐琅彩料,这些都为雍正珐琅彩较康熙珐琅彩更娇艳华丽提供了条件。乾隆时期珐琅彩器物造型更奇巧,纹饰更绚丽。

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珐琅彩,瓷器装饰手法之一,源于画珐琅技法。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也常简称为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

弘治娇黄釉鉴识


弘治娇黄釉品种多,数量大,价值甚高,后世都以其为楷模,清以后多有仿品。鉴定时需把握的重要特征是:

一,弘治造型规整,修坯细洁,底足白釉初期与成化白色一样,中期发灰,晚期泛青色,与正德的亮青色一致。

二、弘治盘底均有塌凹现象,后仿者多为平底。

三,弘治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后仿者底足稍高。

四,款识中“治”字中的三点水,一般真物均低于“台”字,后仿者三点水和“台”字相齐平.

五,弘治黄釉得鸡油黄色级难仿制。成化时偏黄白色,后仿者多发深黄色。弘治黄釉二次上釉均十分精细,边沿与白釉或白胎相接的部位整齐而自然,后仿者多显拘谨。弘治以后,历代都生产黄釉,正德朝继承弘治传统,但黄色偏重,给人以老成持重之感。嘉靖朝黄釉丛浅淡到深黄均有,釉面似有不平之感,可能是笔拓法上的釉,也有釉面匀润的,估计是用吹釉法上的釉。嘉靖时习惯在黄釉上绘红彩,在低温红釉上绘黄彩。个别黄釉器底足施黄釉,均为刻官款。万历黄釉器传世较少,多为碗类,黄色深沉,已无娇黄之感。

孔雀绿釉碗


孔雀绿釉碗,一种呈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的低温色釉,又称翡翠釉、吉翠釉,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以铜为着色剂,釉色有深、浅两种。

孔雀绿釉碗撇口,弧壁,瘦底,圈足。无款。碗内壁及圈足内施青白色釉,外壁施孔雀绿釉,近足处暗划仰莲瓣纹。此碗虽未署款识,但其典型的正德宫碗式造型和器足内施淡青白釉的特征表明其为正德官窑器。

明代正德时期孔雀绿釉的烧制达到鼎盛阶段,色泽青翠鲜艳。清代康熙年间孔雀绿釉极为盛行,釉色深重葱翠,也有的色浅淡而鲜艳。其釉面薄厚不同,但均开有细碎纹片。这个孔雀绿釉碗就是明正德官窑瓷器。 

明正德,高6.6cm,口径16.2cm,足径6.5cm。

黄釉描金双耳罐鉴识


中国传统的低温黄釉,从汉代开始历代就都有烧制,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的色调不是真正的黄色,多数为黄褐色或深黄色。黄釉瓷到清代达到顶峰。清代黄釉瓷在沿袭明代黄釉瓷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并在器型、纹饰上有所创新,黄釉釉色的种类也随之增多。

陶瓷:陶瓷知识 陶瓷新闻

黄釉描金双耳罐--弘治(明)

此罐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罐身上下共有描金弦纹7道,双耳上各有青花线2条,下腹部相对的两面以金彩绘二牛。底素胎无釉。明代黄釉瓷器以盘、碗居多,黄釉描金罐唯弘治朝有。此类黄釉描金罐除置曲带式耳者外,尚有置兽耳者,也有不置耳的,均属宫廷祭祀用器。其传世品多属清宫旧藏。

黄釉瓷分等级决定价值

黄釉在明清两代皇室中的使用是有规定的,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据史料考证,在明代皇宫中,器里外都施黄釉的瓷器为皇太后、皇后的用具;皇贵妃则用器物内壁为黄釉,外壁为普通透明釉的器物,贵妃用黄釉绿龙器或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地黄龙器;贵人则不可以用黄釉器。因此,在投资黄釉瓷的过程中,对认知黄釉瓷的种类很重要。不同的黄釉瓷代表不同的等级,但藏品的稀有性也很重要。比如一些黄釉彩瓷:在黄釉彩瓷中,绿彩瓷价格略低外,而其他黄釉彩瓷级别虽低,但因存世量有限,在艺术品市场中并不多见,且工艺繁琐反而价高一些。

在黄釉瓷市场中,比较常见的明代黄釉瓷品种主要有单色釉黄釉盘、黄釉青花器、黄釉绿彩瓷。

单色黄釉瓷首推弘治朝;黄釉青花器则以明中期的黄釉青花花果纹盘最有代表性,1996年翰海秋拍中以286万元成交的明弘治黄釉青花花盘据行家估计,目前的市场价值至少在千万元以上;嘉靖时期的黄釉彩瓷的艺术价值也较高,也很值得投资。此时期最为出名的是嘉靖黄釉绿彩龙纹器和黄釉多彩云龙纹器,这些器物全身带着“皇气”,为藏家所欣赏。

时代特征

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于明永乐年间,呈色淡、釉面薄。以后各朝均有烧制,为宫廷专用瓷。明代黄釉瓷可以分为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三个时期。其中,宣德黄釉釉面肥厚滋润。嘉靖以后则成为皇室宗庙祭器的重要颜色,色较深。

从明代黄釉瓷开始烧制以来,黄釉瓷的品种就在匠人的创新中不断增加。明代黄釉瓷虽然已烧制得近乎完美,但其品种还不是很多,黄釉瓷到了清代才有了更大的发展。清代黄釉瓷在沿袭明代黄釉的基础上逐步地发展,并在器形、纹饰上有所创新,黄釉釉色的种类也随之增多,有鹅黄、蜜蜡黄、鸡油黄、娇黄、柠檬黄、麦芽黄、蛋黄、粉黄等不同色泽。其中,蛋黄釉创烧于康熙时期,色如鸡蛋,色淡而薄,滋润且无细小开片。雍正时,蛋黄釉为浅淡且含有粉质的乳浊色。乾隆时釉中掺有玻璃白,使釉呈色鲜嫩。

瓷器中的绿釉


绿釉是一种绿色粉末陶瓷低温颜料无机颜料,主要用于陶瓷表面上色。绿釉属于单色釉,绿釉早在汉代陶器上就已出现,唐三彩、辽三彩及宋代磁州窑、定窑中也均有绿釉陶瓷制品。明代之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绿釉分为瓜皮绿釉和松石绿釉。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铜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属于铜绿釉。今天立秋,跟夏天说一声再见,绿色象征着夏天,介绍一下瓷之色绿釉。

绿釉的分类

1.按照颜色分为浅绿釉和松石绿釉

松石绿釉又叫秋葵绿,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绿釉新品种。现代配方系用硫酸钡、碳酸钙、硼酸等配制而成。其呈色为淡黄色中微微发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故名“松石绿”。发展到乾隆时期就是十分流行的绿釉瓷器。

浅绿釉,明代以嘉靖时期较有代表性,釉呈瓜皮绿色,以追求莹润的效果。清雍正朝时新创一种低温淡绿釉,黄中偏绿,习称“秋葵绿”或“西湖水”。

2.按照烧造温度不同有高温绿釉和低温绿釉两种

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

清康熙时郎窑烧制的高温绿釉。郎窑绿是用含氧化铜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绿色,属于铜绿釉。有的呈色浅翠,有玻璃光泽;有的微绿而泛五色光、满布极细纹片,色泽莹澈,叫“苍蝇翅”。通常挂釉后经1300度左右高温烧制而成,但由于工艺复杂,烧制温度极难控制,要烧出理想翠绿色釉面瓷器,成品率极低,所以存世量非常少,据传当时郎窑绿比郎窑红贵重十倍。

朗窑绿釉瓷鉴别

“苍蝇翅”

在釉下紧贴胎体处布满细纹片,俗称“苍蝇翅”。用10倍放大镜细看,在釉面上可见密集细小的小点点,我想这也许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由釉内小气泡所形成。

“郎不流”

在器底近足处有一圈不过足垂釉,俗称“郎不流”,但垂釉非常自然整齐,似有一种釉流至底足前曳然而止的感觉,厚釉处釉色加深,呈现深绿色。

圈足

圈足呈泥鳅背,内墙为内弓,底足内施白中闪青釉,低款青花双圈足见。

器内

器内施青白釉,釉层较厚,无开片,其釉色与底足内白色闪青釉有较明显区别。口沿处有一圈明显粉白釉俗称“灯边草”。

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

孔雀绿 孔雀绿亦称“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浅二种;深者色葱翠,釉内有细碎片纹,而且衬有酱白釉底,釉色鲜明艳丽;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颇有宋代磁州窑孔雀绿黑花的效果。

孔雀绿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宋、元时期的民窑创烧,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明

成化时,景德镇开始在瓷器上摩烧单一的孔雀绿釉。其烧造方法有两种:一是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