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白瓷砖 > 导航 >

梁白泉:啥都能鉴定的人不存在

梁白泉:啥都能鉴定的人不存在

白瓷砖 爵士白瓷砖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2020-03-19

白瓷砖。

现代快报:您对当下出现的一些“全能专家”现象怎么看?

梁白泉:铜器、陶器、瓷器……啥都能鉴定,我不相信,没有这样的人。骗人还差不多。

现代快报:鉴定工作很严谨,同时也很艰难,以您的专业视角来看,鉴定文物最关键的要求是什么?

梁白泉:我个人认为,鉴定工作是一项很科学的工作,就拿铜器、陶器、瓷器来说,它们应该都有原来检测过、带有规范性的图谱一类的东西。比如说青铜镜,汉代的、隋代的、唐代的、宋代的,有些是被损坏过的,那么就要进行成分的检测,不同时代的青铜镜含铜、锌等成分的多少是各有百分比的。应有这方面的依据。然后才是你在鉴定时采取科学的手段,不能光凭眼睛去看。用眼去看是不准确的。

现代快报:老百姓对于鉴宝有着很大的需求,因此现在鉴宝活动很多,不过有的活动也受到了质疑,像电视鉴宝就出了一些负面新闻,引起关注。

梁白泉:我觉得电视鉴宝靠不住。在市场上买卖和鉴定是可以的,但如果拿到前面说的平台去鉴定,那就不严肃了。这类做法完全成了商业炒作。

现代快报:花钱就能买到证书,专家们甚至还成为藏品拍卖链条上的掮客,这种现象真的是见怪不怪吗?

梁白泉:花钱买证书当然是不可以的。就好比一些理发师到境外去买个什么证书,来欺骗顾客。通过拍卖行去拍卖是可以的,因为拍卖有一整套规范的做法。但我要说的是,把鉴宝搞成商业化炒作不合适,作为一个机构更不能这样做,不严肃,也不负责任。不仅是责任心的问题,也是一个道德问题。TaOCI52.Com

现代快报:对于相关的乱象,我们应该怎么治理?

梁白泉:有关部门应该管,但恐怕管不过来。就连故宫这样的地方都出一些负面事件,民间的更管不过来。现在,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受到破坏,有时还有政府行为在其中,但结果往往是应该追究责任却不了了之,我们看到这种情况真的很痛心。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德化白瓷如何鉴定分享


德化白瓷因为制瓷技术的高超,成品的质量都比较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而受到很多藏友的关注。市场上也有很多人利用德化白瓷的名号生产一些现代的工艺品,很多人无法对真的德化白瓷与假的德化白瓷进行区分。什么样的德化白瓷才是真的呢?

看颜色

各个朝代的白瓷具有不同的特点,虽然都成为白瓷,但是这白是有区别的。有的白瓷中含有少量的青色,还有的白瓷中含有少量的白色。而德化白瓷的白是纯色,不泛青,也不发黄。颜色很纯正。

看光泽度

德化白瓷因为特殊的烧造工艺光泽度特别好,有种透亮的感觉。人站在德化白瓷的面前,可以模糊照见自己的影子。于是很多的工艺品也做的比较透亮。但是真正的德化白瓷虽然透亮,但是白的特别柔和,而现代的仿品只能做到亮,却无法做到柔和。因此通过亮度的比较也能对真假德化白瓷进行区分。

看透光程度

前面也讲到了,德化白瓷的一大特点就是透亮。因此在购买白瓷的时候可以选择白天有太阳的时候,拿到阳光下一照,通体透亮,就说明是真品。如果浑浊,不透亮就是仿品。另外还可以利用手电筒,如果天色较暗,可以用手电筒的光打在瓷器上,同样透亮的是真品,不透亮的是仿品。当然为了能够买到真的德化白瓷,还是选择白天阳光好的时候买。

定窑白瓷鉴定要点


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唐代定窑白瓷大多与当时邢窑白瓷相似,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施釉一般用蘸釉法,器外壁的腹下至底部都不施釉。釉的质地随器物的不同而异。施在胎体较厚重器物上的釉比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是白里泛青,釉水凝聚处多呈青绿色,釉面有开片。胎质细腻者,胎色洁白,则施白釉,釉质很细,表面釉光莹润。胎色发黄者,为取得洁白的效果,在胎体上先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再罩以透明的玻璃釉,这种方法与邢窑白瓷相同。

时至北宋,定窑瓷器脱颖而出,虽仍以烧造白瓷为主,但另兼烧黑釉、绿釉、酱釉及白釉剔花器。刻花装饰方法被大量采用,按工艺细分,可列为刻花、划花和印花三种。北宋定窑的刻、划花技法与当时的其它窑口瓷器颇为不同,给人一种很“硬”的感觉,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可以打一个比方来形容,如用钢刀在松软的木料上刻花,受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会随着刀具的刻压而下陷,此谓之“软”,而在坚硬的红木上刻花,受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则不会下陷,使刻纹轮廓更为鲜明,此谓之“硬”。

刻划花的装饰手法流行于北宋,至金代则出现了印花的技法,定窑印花装饰看不出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有可能受定州缂丝的影响,制瓷匠师采用缂丝纹样粉本刻模,因此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成熟。从釉色来看,金代定窑的釉色与北宋时有所不同,不如北宋时滋润,而带有粉质感,亦显得较为稀薄,突出于器表的纹饰微露白色。

占定瓷大宗的北宋定窑白瓷,具有以下的特征:

1、泪痕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2、竹丝刷痕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3、底足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主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由于覆烧的发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并不那么完美,足面(圈足与地面接触部分)总是显得不够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笔者所目见的北宋定窑圈足器无一例外。这种现象十分奇怪,但在鉴定中却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采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鉴定之关键。

另外,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现象,但无论大小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几乎无钩手。

4、变形

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若是完整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发现这一特点。

就目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现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实现,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因素,若以人力做作,不免留下故意造作的,不自然的痕迹。现在只有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完全出于自然,且在目前尚未引起仿造者足够的重视,仍可作为鉴定的一个标准。

真假邢窑白瓷鉴定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烧造年代距今较远,其工艺特点并不像明清瓷器那样为人们所熟悉。近日,邢窑爱好者,资深藏友“邢窑翰林斋”在盛世收藏论坛发表帖子总结了邢窑的部分鉴别要点,文章简短精炼,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邢窑遗址考古发现至今已有三十年,三十年来真假邢窑白瓷共生。怎样进行邢窑真伪鉴别:

第一,目前在市场见到赝品邢窑白瓷,工艺粗糙,不具备邢窑工匠高超的技艺,技术低劣,修坯不精,造型也没有真品的十分之一;真品邢窑做得端庄规矩、精美,棱角分明,刀切斧断,干净利索。

第二,现在一些小作坊用现代手段加工制作,烧制瓷器燃料是煤、煤气,或是用电烧制,也有用柴烧制的,但白瓷白度过高,胎质极为精细,总有一种新的感觉,缺乏真品所具备的韵味。

唐代邢窑白瓷质地再优良,工艺再先进,也是有时代的局限性。而邢窑白瓷一般都是用柴烧制,窑炉不是很大,很多白瓷中泛青,在积釉处闪有水绿色,这也是辨别新、老邢窑白瓷的手段之一。

第三,仿制邢窑白瓷由于加工时间短,密度不够,手感不好,有发飘之感、也有的极为沉重,有坠手之感。坯体和釉的结合掌握不好,造成坯体和釉收缩不一致,产生裂釉现象;而真品邢窑白瓷轻盈精致,手感适中,轻重适宜,舒服顺眼。

第四,赝品釉层稀薄,白度高,洁白光亮。白中不泛青,而是白中泛灰。上个周日外地人拿假邢窑白瓷碗在市场出售,该碗釉色极为光亮,玉璧底,胎、釉白里泛灰色;唐代邢窑白瓷釉质细,釉光莹润,色调偏冷。正如唐人陆羽所说的那样:“邢瓷类银”。的确如此,邢窑白瓷是如银似雪。

第五,唐代邢窑白瓷款识:邢窑白瓷款识常见的有“翰林”、“盈”字款等。阴刻款识较多。目前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最初资料表明“翰林”款一般都刻在罐底部,俗称翰林罐。而“盈”字款一般都刻在碗底。但在这三十年里,通过挖掘和出土发现,“盈”字款刻在罐子、执壶及其它器物上的也不少。因此,目前也称呼“盈”字罐、“盈”字执壶等。而“翰林”款刻在碗上也有两例,一例是在网上看到刻写有“翰林”款邢窑白瓷碗;另一例就是笔者也收藏到一件邢窑白瓷玉璧底碗,“翰林”二字刻写在玉璧底中部。

第六,款识辩伪:唐代邢窑白瓷翰林、盈字款,均是在器物成型后、烧成前刻划于器物外底部,字体清晰,笔画遒劲,当由具备有一定文化修养的陶工所刻划。“翰林”二字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竖着刻写;而“盈”款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赝品邢窑白瓷刻款,字体呆板拘谨。

目前在邢台有几家在生产邢窑白瓷产品,那只是工艺品。这些工艺品使用的原材料基本都是景德镇瓷土,制作的白瓷,胎极为细腻,釉色发青,不是纯白的那种白,而是白里透青,青中透白,是十足的影青瓷。外地仿制邢窑白瓷的比比皆是,只是胎釉比本地仿制的要白,但工艺不及本地制作的工艺品质量高。

德化窑白瓷器鉴定要领


德化窑白瓷器的鉴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五个要领:

(1)目视表面观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尤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尤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尤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2)迎光透视观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3)釉面光亮度观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4)从制作工艺上观察: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尤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对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仔细观察时,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显示其自然和灵气。

(5)从易损的部位上观察:真品在长期收藏过程中,如手指、衣纹、珠粒、牙齿等,尤以精细易损部份常出现的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真品判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三个要领:一是看,方法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易损部位有无断裂痕,界面是否为旧痕。二是闻,方法是把瓷器放在一个无任何异味器皿中一段时间,然后在房间或办公室内确定无风静止的状态下,将器物迅速从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间,立即用鼻子闻断裂口及其它部位之味道。这种方法至少可以印证以下几个问题:Ⅰ、可以判断出断裂缝是用什么粘合剂胶接;Ⅱ、根据气味的强弱,可以判定断裂口胶接的大体时间;Ⅲ也可以断定除使用各种粘合剂外,还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学药剂。三是舔,方法是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异味后,在物品的无上釉部分轻轻舔一下,接触面尽能大些,看是否有异味,一般情况是,凡舌头感觉有轻微“麻”之现象,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过酸性化学药剂浸泡过。

北宋定窑白瓷碗真伪如何鉴定


但凡对瓷器古玩感兴趣的藏友,一旦发现一件北宋时期的定窑瓷器定是会激动不已,哪怕只是一件平常的定窑白瓷碗同样也会心照不宣。因为在北宋时期的五大名窑当中,定窑是以专门烧制白瓷的窑场,自定窑诞生以来,它经历了唐代,五代,宋代,金,元五个朝代的更迭。悠久的发展历史当中,它一直盛烧不衰。

由于定窑白瓷瓷器所烧制的大多为人们的日常所需,在北宋时期所烧制的白瓷碗尤为受到帝王,官宦以及文人墨客的喜爱。也正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定窑白瓷十分的喜爱,定窑白瓷碗,白瓷罐也便成为了人们作假的重要对象之一。在目前的古玩收藏市场上,虽然说有不少的北宋定要白瓷碗艺术品,但其中不乏是一些作假而来的。那么,到底有什么办法来辨别它的真伪呢?

一、通过观察瓷器的泪痕

对瓷器有研究的人都知道,瓷器的泪痕是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出现的自然流釉现象,流釉往往呈现条状,如同人们在流泪时残留下来的泪珠痕迹。据悉,瓷器泪痕的出现并不是在每个时代都有的产物,这种现象知识在北宋定要白瓷瓷器上才会出现,在唐代,五代,甚至后期的元明清时代的定窑瓷器均没有此种现象。故此,判断一件定窑白瓷碗是否是北宋时期的作品,有无泪痕是判断标准之一。

二、通过瓷器外壁的竹丝刷痕

不管是哪个时代制作瓷器,瓷器坯体都需要旋转加工,在旋转加工过程,哪怕再精致的旋转手法也会留下如同竹丝般的刷痕。但鉴于时代的不同,竹丝刷痕的精密度是有所不同的,北宋时期的定窑瓷器的刷痕是相对纤细密集的,它是明显与其他时代的定窑作品有所差异的。

三、通过瓷器的足底特征来判断

相比其他名窑的瓷器,定窑白瓷碗的足底是有很大的特征的,定窑白瓷足底分有圈足和平底两种。而有圈足又可以分为大圈足和小圈足两种,大圈足的足底可看到同心圆形状的竹丝刷痕,足墙狭窄,印迹较轻,而小圈足的瓷器足底则无竹丝刷痕。

四、从瓷器的变形来判断

在北宋中期,定窑的瓷器匠人发明了覆烧制瓷工艺,这种工艺的制作需要坯体反扣在窑具上烧造,其结果就是烧制的碗类器物大多都会发生变形情况,这一点通过将瓷器倒扣摆放便可轻松看出来。

北宋定窑白瓷碗真伪的鉴定方法大概就为大家介绍到此了,在收藏的时候不妨可以通过以上的这些方法进行判断,从而顺利的完成收藏。

白瓷大师与你分享如何鉴定 德化窑白瓷器的方法


(1)目视表面观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尤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尤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尤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2)迎光透视观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3)釉面光亮度观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4)从制作工艺上观察: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尤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对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仔细观察时,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显示其自然和灵气。

(5)从易损的部位上观察:真品在长期收藏过程中,如手指、衣纹、珠粒、牙齿等,尤以精细易损部份常出现的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

真品判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三个要领:一是看,方法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易损部位有无断裂痕,界面是否为旧痕。二是闻,方法是把瓷器放在一个无任何异味器皿中一段时间,然后在房间或办公室内确定无风静止的状态下,将器物迅速从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间,立即用鼻子闻断裂口及其它部位之味道。

这种方法至少可以印证以下几个问题:Ⅰ、可以判断出断裂缝是用什么粘合剂胶接;Ⅱ、根据气味的强弱,可以判定断裂口胶接的大体时间;Ⅲ也可以断定除使用各种粘合剂外,还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学药剂。三是舔,方法是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异味后,在物品的无上釉部分轻轻舔一下,接触面尽能大些,看是否有异味,一般情况是,凡舌头感觉有轻微“麻”之现象,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过酸性化学药剂浸泡过。

汪吟泉《猴王宴乐图》赏析


汪吟泉的《猴王宴乐图》

王柳

汪吟泉的瓷板画《猴王宴乐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件瓷板画是汪吟泉正值创作巅峰期的作品之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美猴王和群猴设宴饮酒玩乐的景致,细细品味发现,每只猴子姿态各异,神态万千,衣着不尽相同,在作者的细笔勾勒下显得栩栩如生,就连猴子的衣襟、毛发都是那么生动细微。前景是群猴和筵席的食物,中景突出威风凛凛、势压群“猴”的美猴王,远景则只有一只猴子在远处站岗。层峦叠起的远山消失在云雾飘渺之中,那种袅袅虚无的感觉不言而喻,虚实结合、远近相宜的味道表现得恰到好处。

这件瓷板画图案采用国画工笔画法,绘工精细,将山林间群猴宴乐的场景绘制得惟妙惟肖。繁杂的绘画工艺显示出作者炉火纯青的创作技法,特别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是在景德镇一种墨彩技法的基础上得以升华的。墨彩是民国以后兴起的文人彩,原本是由黑、红、金三种颜色来表现,为使颜色更为丰富和出众,作者大胆尝试加入了黄色、绿色等颜色,使整个作品的文人气息更显浓郁。

这件作品也显示出作者在创作时较少受传统技法的约束,而是按自己预定的构想去营造“艺术气氛”及“观感效果”。汪氏作品体现出来的这种“气氛”及“效果”,为拓宽我国陶瓷釉下装饰的表现手法作了极为有益的尝试。扎实的国画工笔基础和自幼随父亲画瓷像的阅历经验,为汪吟泉成为光影青花的创始人打下了坚实根基。

闲心、坚持、慧眼梁戊年的藏家心得


梁戊年的鉴宝功力已然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

瓷器向来是藏家的宠儿,尤其近一两年来青花等瓷器价值一路高升,古玩中的陶瓷收藏又涌上一轮热潮。但是,许多藏家对于陶瓷尤其是高古陶瓷本身并不了解。

广东收藏家协会副主席梁戊年33年的收藏生涯里,一直专攻高古陶瓷及青花,有自己一番独到的见解。他打了一个比方说,收藏古董讲求功力,好比喝啤酒和白酒,入门者先喝点啤酒,慢慢地才学会并喜欢上喝白酒一样。高古陶瓷及明清青花便是他所指的“喝白酒”级别。

而今梁戊年的徒弟遍及珠三角地区,已经年近八旬的他,经常被邀请到外地鉴宝。据梁戊年一位徒弟介绍,师父的鉴宝功力已然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曾有藏家拿着藏品找他鉴宝,人才走到2米开外,梁即挥手直喊:“拿走拿走,是假的!”

知识+经验打造鉴赏“慧眼”

陶瓷是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的文化结晶和审美结晶,尤其是高古陶瓷及明清青花更是中国陶瓷烧制技术的代表———像元代青花瓷及釉里红都是成功烧制此类瓷器的鼻祖。正是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陶瓷的鉴赏和收藏功力成为每一位收藏爱好者“实力”比拼的最重要因素。

记者亲身随梁老鉴赏一件明青花凤纹梅瓶,梁老的点评即见鉴赏这门综合学科的高深。在为瓶身丈量高度和口径之后,梁老用手指抠抠瓶足的土质,

“嗯,是少有的江西麻仓土,烧制后和石头一样光滑坚硬!麻仓土的使用在明朝中期已经绝迹。往后用的一般是高岭土烧制。”

“圈足、拉胚及其包浆皮壳,都符合元代工艺流程及传世迹象。”

“瓶身图案构图分明,特别是瓶身双凤朝牡丹,纹色符合元代高级工艺师的手法。”

“樽眼多年的水迹依然明显,这也是判别真伪的因素。”

“九组图画意示九五之尊,器皿形象霸气,图案有双凤,且为青花钴料烧制,不是官窑也是达官贵人家的器物。”

“不错,是好宝贝!”

“玩收藏要有长时间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一份闲心、一份坚持,加一双慧眼。”梁老说,年轻时自己在台山做助理工程师,给危房鉴定与维修时认识了许多收藏名人,见识了不少宝贝,后来师从文物鉴定专家邓涛深入系统学习,才算有了真正的收藏意识。得到了邓涛老专家的指点,此后梁老对陶瓷的造诣可谓是突飞猛进。

“单是花在那些收藏书籍和报纸杂志上的金钱投入,就不少于十几万!”在梁戊年看来,对于陶瓷文化的了解和深究,是成为收藏鉴赏专家的必修功课。系统地了解陶瓷的发展历史,各个年代出土陶瓷的特点、使用阶层、生产工艺等等,这些都为收藏爱好者在市场上淘宝提供了判断的依据。

而把收藏书籍全部吃透还远远不够,常到一些古玩市场和拍卖现场进行实际“操练”,也是锻造“慧眼”必不可少的功课。“我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到古玩市场去看看!”他说,现在有些所谓的收藏家老是买到假货,原因就是只看书,接触真品实物太少。尤其是初学入门者,如果不能经常“泡”在藏馆或市场里,只是听听专家讲座来了解藏品的真假,都是纸上谈兵。

赝品泛滥考验“眼力”

“不行弯路成不了收藏家”,梁戊年直言,在收藏界,“真、假”两个字他学了几十年!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用电脑分析胎釉,扫描纹饰等工序,现在一些陶瓷“赝品”已经达到“真品”95%以上的仿真程度,有时就连国家级鉴定家也难辨真伪。

如今,私家作坊批量生产的“仿古瓷”,已经在市场上占据60%的占有率。可以说,只要哪里出现文物珍品,赝品也就随即于短期内现身古玩市场。2000年香港拍卖一件“明嘉靖五彩鱼藻大罐”,拍出价4400万港元,国内的古玩市场在两个月后便出现大批仿品。

梁戊年介绍说,目前市场上收藏陶瓷、字画等藏品的人很多,花费都不少,他曾经和一些业内专家义务帮助一些民间收藏者鉴别,结果发现近80%以上的藏品都是假的。很多人收藏古董却不懂古董,又没有经过任何的鉴定,这就给他们的收藏带来很大风险。

就连他自己也有疏忽的时候。他曾经在1981年花了4700元买了一件“元青花”,拿到师傅邓涛那边请师傅鉴赏,师傅一看直摇头———此后,梁老经过继续细心的学习和钻研,他的鉴赏功力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就算再逼真的赝品,造假者还是会有所疏忽。曾有一次,他看中一个元代青花梅瓶,无论从器型、图形上看都与故宫的资料相吻合,但他终于从胎骨、青花发色和包酱皮壳上发现年代的差距,挽回了一笔错误的投资。

现在对于在古玩市场上淘宝,梁老已颇为得心应手。梁老介绍说,以青花瓷为例一般先“观色”,早期青花采用一笔画法,釉水厚,而现代的却显得非常薄;每个时期所描绘的图案都有一定历史内容,需要藏家去学习和积累。

除了“观色”之外,看看元代青花是否为麻仓土烧制,而明代青花底部多为平底,手可抓起;清代青花底部则为泥鳅背,无法抓起,并有鸭蛋青。这些都是收藏爱好者都可以用来辨别的简单方法。

“先知先觉”能“趁低吸纳”

这种对陶瓷的了解程度,往往决定着收藏爱好者能否有“先知先觉”的收藏意识。

在古玩陶瓷收藏界,对于一个品种的权威鉴定往往会显得滞后。元青花已埋没了几百年,直到五十年前才被公认。20世纪20年代,旅英华裔古玩商吴贲熙带着一对罕见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来到北京琉璃厂出售。遗憾的是这对珍贵的元青花瓷器被当时所有的古玩高手判为赝品,“元代无青花”似是当时古玩界的共识。

直到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瓷器学者霍布森于1929年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开了元青花研究的序幕以后,在国外陆续对照验证了200多件馆藏的元青花,国内也有少量出土进入馆藏。已经由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约有300件左右。然而,在实物发现上没有大的进展和突破,人们都相信“元青花就那几百件”的观点。即使新发现了元青花,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有些珍品国内不承认,很便宜地流向国外,等到国外宣布是真品后,又被高价收回来。

而民间到底有没有元青花,似乎是一个禁区,改革开放以来出土的元青花颇有数量,但是拿给一些鉴定专家,往往不细看就推出门外,唯有少数藏家一直在默默地收藏研究着。随着业界对青花各品种的鉴别出来了,一些之前被误认为假的青花瓷器价值便往上蹿。“没有先知先觉(对陶瓷收藏知识的积累),这些宝贝就要花大价钱了。”梁老向记者展示一款元青花瓷器时说道,当时在古玩市场得到这件宝贝的价钱是很便宜的。

梁老荐宝

清三代,值!

多年收藏生涯里,梁戊年一直专攻高古陶瓷及明清青花。目前国内的瓷器市场相对稳定,私人玩家也呈现逐渐增多的态势,其中青花一直是藏家关注的焦点。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官窑瓷器近来受到市场热捧。梁戊年介绍,“清三代”的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烧制技术相当成熟,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此外,对于初涉收藏的投资者来说,“清三代”较其他藏品易于识别,且存世数量并不多,具备一定的升值潜力。

10年前,清三代官窑瓷器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才几千、几万元,由于市场的追捧,现在的清三代官窑瓷器已达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了。

但梁戊年同时强调,“清三代”当中,以进口青花钴料烧制的瓷器最具收藏价值。“使用进口颜料烧制的青花瓷,大多由当时高级的工艺师创作,艺术价值更高!”

而“清三代”当中,“青花见五色”的品种更尤为珍贵。所谓“青花见五色”,指的是使用一种青花颜料烧制出来的瓷器,图案出现深浅虚实等各种变化。梁戊年举例说,“康熙青花釉里红人物图棒槌瓶”就是“青花见五色”的代表作之一。

然而,广东“清三代”较少,“大器就少之又少了!偶然出现,价钱也相对较高,不是一般玩家买得起的。”梁戊年说道。

淘宝攻略

慈善拍卖会有便宜货

除了传统拍卖会、古玩市场外,要想淘到货真价实甚至“抵买”的好宝贝,还有一个场合———慈善拍卖会。一些慈善拍卖会多是商业举办的小圈子行为,内行人并非很多,在这种情况下若有行家在场,便能悉数淘到物超所值的好宝贝。

在不久前佛山举办的一场收藏家艺术收藏慈善拍卖会上,近60件竞拍的陶瓷、书画以及红木家具作品,近一半流拍,而拍卖成功的“宝贝”当中,多数以低于市场参考价的价格成交。“很多拍品的成交价格比市场参考价都低!”梁老叹道。

记者在现场看到,清代的蓝釉开光五彩山水花口大碟市场价介乎35000—50000元之间,而起拍价也才22000元,清代黄花梨提盒市场底价20000元,起拍价只有8000元。

梁老介绍说,在慈善拍卖会前期,一般的情况下都会先有拍卖品的展览活动,这时候不妨先亲身前往了解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带上业内专家陪同前往,并请专家作出评价和估值,让自己心里有数。

“一些慈善拍卖会主要强调慈善的公益性,而使得一些拍品的价值上会产生一定的偏离,比方说可能某公益明星赞助的私人物件会受到在场竞拍者的追捧,这时候恰恰给了真正具备价值的藏品以空间。”另一位在场的收藏爱好者向记者津津乐道这种拍卖会淘宝的经验。

砍价宝典

别称行家,出价先砍60%

一谈到“淘宝经”,这位古玩市场的常客顿时来了精神———“就像渔民捉鱼一样,水域的深浅、哪个地方鱼最多我最清楚。”不过他还是坦言,现在古玩市场上能找到好东西的机会已经很渺小了,“可遇不可求。”

梁老在古玩市场淘宝的“侃价宝典”第一招是,“看古董别在卖家面前自称行家。”一旦卖家知道你是行家,凡是你看中的东西必开高价。

“砍价宝典”第二招:一刀先砍60%,即出价一般不超过市场价的40%,除非是稀世珍品。

此外,多与业内行家沟通和交流也是他获取经验和藏品的渠道。“收藏这种东西,讲求先有‘人缘’,再有‘物缘’,真正搞收藏的都想把好东西转给懂得欣赏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