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铁锈斑”是元青花铁证?

“铁锈斑”是元青花铁证?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2020-11-30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明永乐时期的国产料(石子青为主)积青处的褐色“铁斑”

自从鬼谷子下山拍出天价后,元青花仿造品无处无有,害了无数收藏爱好者。现在我提供一组南海元青花结晶斑、铁锈斑放大图给喜欢研究元青花的朋友,做为学习研究元青花的依据。这些图片是用800倍放大镜放大的效果图。这对元青花研究具有很大的帮助。

元青花结晶斑、铁锈斑的形成,我经过观察,卵白釉的元青花表面施一层透明釉。结晶斑已经渗透了表面的透明釉,同时也对透明釉有一定的影响。结晶斑渗透的地方表面的透明釉下凹,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凸凹感。结晶斑渗透浓深的地方。由于苏麻离青钴料中铁成分经过长时期氧化慢慢生成铁锈斑。所以铁锈斑是后来才出现的,不是当时生产时就有的。在这里我把看到的和学到的点点滴滴与大家交流。

元青花瓷图纹所用的钴料即颜料中因含有杂质,故在烧制中杂质和色素颗粒聚集常形成条形或斑状的积青处(或称做凝聚斑,即出现在青花颜色中凝成的深色发黑的斑块、斑点带),如积青处杂质含量过多达到临界值,便又会析出一种很小的斑点状结晶,被称做结晶斑,俗称为“铁斑”。“铁斑”现象在书中都介绍得十分简单,比如《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词》中说:“元青花苏料、进口料、釉面有黑铁斑点”。《元代瓷器》中说:“进口料为画的青花文饰浓艳……带有黑褐色的斑点。”仅此而已。

至于通过观察“铁斑”之形态,来鉴定器物年代属性或真假之分可靠性有多大,现阶段研究表明其只能提供参考为宜,还不能够像元青花瓷的其它构成因素,如颜料、胎土、釉质、绘画风格、工艺形态等的判断起到决定性作用。

另外,并非所有的元青花瓷都会出现“铁斑”,特别是一些至善至美之器无“铁斑”,还有一些元青花瓷器物“铁斑”极少极小,得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无“铁斑”器物也是元代时力求在工艺上追求完美的根本目标,因此,实不宜以有无“铁斑”来做唯一真假依据。这是我们在说“铁斑”时应掌握在先的情况。

我们谈到有“铁斑”的器物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进口苏勃尼青钴料(或译为苏尼勃青、苏麻离青、苏来麻尼、英文Soleimani等等,都是一个东西)为代表的器物。另一类是以进口和国产钴料混合后为代表的器物。

进口苏勃尼青钴料的“铁斑”形成是因杂质中含有铁成份,国产钴料则因杂质中含有锰成份所以再称“铁斑”实为不宜,但目前也没有直接叫“锰斑”的,而是仍然都叫成“铁斑”,包括进口和国产混合钴料形成的“铁”、“锰”混合斑也都称“铁斑”。这只能看做一种称谓,大家的习惯而已。

这里,一定要搞清“铁斑”和积青处(凝聚斑)的关系,“铁斑”是在积青处的基础上形成,即积青处是先决条件。无积青处则无“铁斑”。积青处是一种凝聚出来的发黑色的斑,而“铁斑”则是从这种聚成黑色的颜色斑中析出的结晶状含金属斑。这种含金属斑以前者为基础,是前者的反应。这种结晶体的含金属斑其化学成份不仅仅只有“铁”或“锰”,还有很多其它成份现未能揭示(铁元素为三氧化二铁,锰为氧化锰)。

“铁斑”的鉴定价值在于,可以通过其形态、颜色的不同得出判断的参考意见。但是“铁斑”现象很复杂,大小形状、颜色均变化万端。每一器之间均不相同。如不是真正掌握其关键特点,很易由此得出错误以偏盖全,即以“铁斑”一点来否定全体,特别是在器物主要特征均相符的情况下,如颜料、胎釉、胎土、加工造型均符,确因没看对“铁斑”对器物进行一点否定,这样的结果是不公正的,也是不能服人的。故我们有必要对这一敏感性的参考性因素进行反复阐释。

一、“铁斑”形状:

1、变形点、块状。有单点、多点、聚合点。不论单、多或聚合,均为不规则圆、块或不规则多点联缀滩涂纹。其边缘或较毛糙、或较圆润。大小直径在1毫米至2毫米左右或更大。

2、变形长条状。长条、短条,方向随积青处凝聚斑深黑颜色的走向或垂或横或斜,边缘不规则多变或毛糙。长3至5毫米左右,或更细长,或点状排列成长条等更复杂形态。

3、丝散状。40倍放大镜下,呈现如蜘蛛丝般的结构纹,有的如同丝网纹、或乱态变化丝纹、或点状、条状加丝网纹、或点状混合加丝状纹等。

4、火山坑状。点、块中间破泡后形成类似火山口形状,即破处一圈为小深坑,周围一圈陷于釉内(有根),称为火山斑。

5、极小斑。需使用40倍放大镜才能看到的极小的斑。元青花瓷的“铁斑”数量随器物精细程度或烧制情况不同而不同,一般情况下,进口钴料或以进口钴料为主之精妙器物“铁斑”相对趋少趋小,国产钴料为多的混合料或比较一般的器物,“铁斑”相对趋多、趋大。

二、“铁斑”颜色:

进口钴料中的杂质主要是三氧化二铁,而国产钴料中的杂质主要是氧化锰,故“铁斑”即结晶体形成后的颜色均不同。

1、进口苏勃尼青钴料“铁斑”呈色为发暗的黑、黑灰、灰或色中略带褐色,褐色不重,当我们看苏料时,其“铁斑”色越暗则料越精纯。一般“铁斑”隐在积青处的黑暗中,我们需仔细看才能发现,且越纯的苏料“铁斑”数量一般均显少。

2、混合钴料和国产钴料的颜色最为复杂。混合钴料则指进口苏勃尼青钴料同国产钴料混合,但由于比例不同,“铁斑”颜色变化多数量也会趋多。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进口钴料混入国产钴料后(当时多为江西瑞州即今上高产的石子青钴料,该料发暗发灰,多含锰成份),即氧化锰成份增多,“铁斑”色明显开始趋褐,40倍放大镜下可见蓝褐、黑褐、灰褐、黄褐等以褐为特点的斑。因此可知,褐过重的斑,是国产钴料氧化锰含量过多后的反应。这是和纯进口苏勃尼青钴料的不同处。

第二种情况是,混合钴料中有的器物“铁斑”易出现“锡光”或称“银光”,即通常所说的“锡斑”,发有锡或银的亮光,只有在进口钴料中三氧化二铁同国产钴料中氧化锰成份混合比例适当时才会发生。并不是所有器物都会产生锡光斑。

3、回青料为主的器物和苏勃尼青料器物相类似,内中含铁成份较多,其“铁斑”呈黑、黑灰、灰等色。如掺入适当国产料,也会出“锡光”,掺入过多则会趋褐而无“锡光”。这里需说明的是回青料当时也属于外来料。明《天工开物·回青》中说:“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可见产于当时元朝的西部不是内地所产。回青这种钴料在元代时也多使用,是一种青中发紫并较浓艳、颗粒比苏料略细但比后来明末开始使用的浙料稍粗的上等钴料,当时相当贵重。其特点正如《江西大志·陶书》中指出的“回青浮,则色散而不收。”就是说回青料的颜色颗粒容易放散,不凝聚,因此回青料为主的器物图纹中,凝聚斑(积青处)的表现力不强,色素颗粒在图纹中往往出现一种漂散状态,没有明显的条形凝聚流散和斑状凝聚流散。因此看回青料器物同看苏勃尼青料器物不同,特别是两者颜料烧制中表现在凝聚特征上的不同:一个为聚,一个为放散或不太聚。故回青料为主的器物之“铁斑”在图纹上的析出更有随意性。

元代时,回青料中也经常加入石子青来调节,因石子青较凝聚,这样可使“散”得到适度收聚。这种器物也较多。

三、“铁斑”的附釉情况:

1、烧制过程中,生成的“铁斑”有一部分比釉层表面低,向釉表下陷,称为“吃胎”现象。

2、还有相当多的器物“铁斑”既有下沉的,也有不下沉的。并非所有的“铁斑”都下沉,而是相当一部分都浮在表面。比如,包头和上海等地馆藏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包头燕家梁元代遗址出土元青花瓷片都是这种情况,建议有兴趣者可前往参观细察,即知如此。目前,包括一些理论家,拍卖行在介绍时往往只强调第一种下沉,而忽略第二种浮在表面情况,显然不够全面。

3、上面已经说过,有一部分“铁斑”类似火山口形状,其顶部冒出釉表形成一个凹陷圆圈,而底部抓住釉下胎体,即有“根”。这是烧制时火候控制不均等特殊状况所造成,同现代仿火候控制极均匀状况不同。

故不宜以斑吃不吃胎、下不下沉做为评判标准,否则会造成极大误导,这是需反复强调让大家知道的。

仿品中反而不少器物的“铁斑”都能做到下沉,仿品的“斑”,主要是颜色不像,都做得较大而夸张,类似马口铁皮烟筒烧出的渣皮色,不黑也不褐,显生和新鲜。

通过上面论述我们应掌握这样几条要领:

1、 元青花瓷的积青处可产生“铁斑”,但不是积青处都有“铁斑”。

2、 纯进口苏勃尼青钴料和混合钴料“铁斑”颜色是有区别的,越纯的苏勃尼青钴料其“铁斑”色越趋暗,并且斑趋少趋小,越不易发现;而加入国产料越多,斑越趋褐趋多趋大。由此我们可知,凡“铁斑”趋褐趋多趋大明显的器物,其实已经混入其它钴料特别是国产钴料了,只不过是以哪种钴料为主或比例大小的问题。包括被我们所知道所认同的伊朗伊拉克保存的那些元青花瓷精品,当时也都是在国内加工,其用料也各不相同,有的相当纯,但有的发色却一般(这是最近我的朋友们专门考察回来后得出的结论)。

3、“铁斑”有的吃胎,有的仍然浮于釉表,并非所有“铁斑”都下沉。希望有方便者专门去看看身边能看见的诸如包头元青花瓷大罐等馆藏器物,以解释疑。

4、“铁斑”越少越小的器物,越是工艺精良之器,同时也存在无“铁斑”器物。

5、“铁斑”现象只宜做参考,并非决定元青花瓷属性的关键。

苏勃尼青钴料积青处中发暗的条形黑“铁斑”,有极轻微的褐,仔细观察可看清。

苏料混入石子青国产料后积青处出现的褐色“铁斑”沉于青花下产生的聚集(头部)。

苏料混入石子青国产料后积青处出现的褐色“铁斑”于釉表表现情况。

苏料混入石子青国产料后积青处出现的灰褐色“铁斑”,数量趋多。

进口苏勃尼青钴料产生的“铁斑”及晕散

进口料和国产料混合产生的晕散效果

苏料混入石子青国产料后的钴料积青处中部出现的黑褐色“铁斑”,需仔细方能看清。

苏料中混入一定比例其它料(非石子青料)积青处出现的“锡光斑”。

苏料中混入一定比例其它料(非石子青料)时积青处出现的“锡光斑”。

国产料(石子青为主)积青处出现的有根的“火山斑”及普通褐色“铁斑”

苏料中混入一定比例其它料(非石子青料)出现的聚集状“火山斑”和普通“锡光斑”。

回青料的特点是发散,不太凝聚,故其“铁斑”随意出现在发深的部位,回青在元代时为西域外来料。蓝中发紫。颗粒比苏料稍细,但比石子青和后来的浙料都显粗。

回青料中的黑灰状“铁斑”。

元与明早期青花瓷器,大多都是苏麻离青青花料,自己鉴定有苏麻离青的青花瓷器,最简便、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是,用电脑电子放大镜,拍摄瓷器苏麻离青铁锈斑放大照片。在瓷器上找到铁锈斑最浓处聚焦,在不同放大倍数,不同光照亮度下,看到的铁锈斑状况是不一样的,但都应该是流淌状,斑迹稀薄,(青花发色好的苏料瓷器,放大镜下看到的铁锈斑斑迹越稀薄),而不是块状,不是浮在表面。苏麻离青有溶胎釉特征,既溶入釉又溶入胎,在高温时流淌性特别好,这是其他青花料所不具备的,也是仿苏料无法达到的。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拿着瓷片找元青花是骑着毛驴找毛驴


搞瓷器收藏首先从熟悉瓷片开始,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我在藏界见过不少骑着毛驴找毛驴的“高手”,他们也许是常年身在 庐山的缘故吧,就是“不识庐山 真面目”,眼睁睁地看着真东西,与自己手里的瓷片对不住,其结果让真东西擦肩而过,成为终身憾事。

我想起了《韩非子。显学》中的一段话,“视锻锡而察青黄,取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藏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藏获不疑弩良。”意思是,光看锻锡多少,审察剑的颜色,连欧冶子也不一定能判断剑的好坏;如果把它拿去在水中斩杀天鹅、大雁,在陆地斩杀马匹,那连一般的奴隶也会毫不犹豫地判断剑的利钝。拨开马的嘴唇和牙齿,看马的外表,伯乐也不一定能判断马的好坏;如果给它驾上车,察看它最后所达到的终点,那连普通的奴隶也会毫不犹豫地断定马的好坏。伯乐识千里马,不能光靠拨开马的嘴唇和牙齿,看它的外表,而是全面地观察分析。我们认定瓷器,不能从这里得到启发吗? 玩了那么长时间的瓷片,为什么还认不得真货呢?我们拿元青花来说吧,釉下青花是元代开始大量烧制,这一点大家认识都一致。目前的分歧在民间有没有元青花,究竟有多少的问题上。我认为,民间肯定有。关于数量问题现在不好预测,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科学的不断发展,器物的不断发现有多少应该承认多少,不要怕超过了国外数量。要想找到真正的元青花,目前的主要问题不是拿着瓷片去找元青花的问题,而是从“民间没有元青花”的怪圈中走出来,真正深入到民间去找元青花,这样肯定会有收获。元青花的胎、釉、青花发色以及纹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要辨认它,一定要坚持科学态度,全面分析,上手实践。我们都知道,一个父母生的哥俩长相个头都不会一样,何况在七百多年前近一个世纪时间段内烧造的元青花,我们现在拿几个瓷片去对象,这不是笑话,又是什么呢?要知道,一个窑内同一天烧出来的器物,也许因为放的位置不同,它的青花发色和气泡就可能有差别。关于纹饰,一个画匠一个风格;就算一个画匠画的,上午和下午;情绪好时候,情绪低落时候画的效果肯定不会一样的。所以,你用几个瓷片怎么能找到一模一样的元青花呢?我奉劝那些玩瓷片的朋友,请你们从骑着的毛驴上跳下来,到博物馆去看看真正的元青花,到出售高仿青花瓷的商店去摸一摸,找玩元青花的藏家谈一谈,到民间去找一找,既认识了真的,又认识了假的,道行深了,届时精美的元青花在 你面前就会站出来向你打招呼:“我就是元青花!”

元青花概述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谈谈元青花


讯 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述说了青花的魅力,更多的人也因此对它一见倾心。

原始青花瓷出现于唐宋,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而元青花作为青花瓷器的开端,则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胎质幼洁、色白。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独具特色。

当时的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代青花瓷器款式多样,造型别致,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元代青花瓷器具有精湛的装饰技法: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以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主的几种风格。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题材多样,其中以元代龙纹极具特色。

总之,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

元青花瓷的釉层是怎么分类的?


元青花瓷的釉层是怎么分类的?

【元青花瓷的釉层】

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烧成温度,这样就能相应地改变釉的配方。

景德镇瓷器的釉面历来是用釉果掺以釉灰配制而成,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煅烧后含氧化钙达90%左右。唐宋时,景德镇瓷前采用釉果掺入釉灰配制。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元代时增加了釉果成分而减少了釉灰成分,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而氧化钙减少,改变了釉面状态,使釉层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泽柔和。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中散落着大气泡,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并无这种情况。明初青花瓷的釉面也见气泡,但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和元青花惟见大、小两类气泡的分布不同。有些器物釉表面有橘皮纹或棕眼。

对景德镇宋元湖田窑标本测试发现,元代釉中氧化钙的含量从宋代的15%左右减少到8%~9%,而钾、钠等含量从宋代的3%左右增至6%左右。成分的变化使釉的烧成温度提高,也使釉的浓度增高。因烧制的温度不同,釉面的显色也相应地改变了。

元青花的釉面先后分三种:

(一)影青釉

又称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用国产青料。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为亚光,除了烧成技术欠缺外,还与釉层中釉灰比例较高有关。

元代青花瓷施青白釉,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微显不同。元期青花瓶、罐类,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元期釉下青花上无气泡,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元期釉面的显色似有活性之感。

(二)白釉

从14世纪中的至正年间开始使用,用进口青料。釉面白中泛青,釉色莹润透亮,光洁滋润,积釉处显鸭蛋青色,釉色亮度时常会有闪动感,足圈釉面显出淡淡的水绿色。具有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泽,能更好地衬托青花的表现力。

(三)卵白釉

元末青花上开始使用,釉层乳浊,用国产青料,多小型器,以高足杯、碗、钵、小罐类居多,这些器物的外圈往往留下浸釉时手抓留下的指痕。元青花除玉壶春瓶器物外,底部一般无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状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梅瓶等细身类瓶内侧口沿下素胎。大罐内壁以荡釉法施釉。器盖内侧素胎,浅土黄色,见细微釉斑。

元青花器体釉面基本较平,大型琢器在胎体的粘结处釉面微微凸起,器里口部釉厚薄不匀,釉薄处显米黄色。从残器看,瓶的颈部以下器腹内无釉,瓶、罐的底部或高足杯、碗的足内常见一块块的釉斑,每块釉斑周围或足边及缩釉处都呈现出浅色的火石红边线。器物口边有的有毛边现象(即小气泡破裂状)。器表有的釉面有缩釉现象,不严重,属于少数现象。釉面手感温润如玉,光感柔和不刺目,如过于光亮或有较强的光亮点,则值得考虑。

元青花如何鉴定?


元青花如何鉴定?宋代以前景德镇制瓷,胎土只使用瓷石一种原料,烧成温度较低,制大器易於变型。早期景德镇瓷多中小件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南宋后期至元初,在麻村发现了烧瓷的黏土(即麻仓土,现在通称高岭土),经研究在瓷石中掺入20%左右的高岭土,耐温高,走型少,提高了硬度,增强了瓷胎的白度和透明度,为烧制优质大型青花器提供了条件。这就是二元配方制胎。具体配料一般掌握高岭土在五分之一,瓷石占五分之四上下。二元配方的使用是景德德制瓷工艺的一大创新:

① 用麻仓土成胎,可以提高炉温,瓷胎不易变形

② 胎色较白,微显青灰色阶

③ 胎骨里面含有气孔较多,鉴于手工制胎的原因,胎骨中孔隙多数是偏狭形④ 胎底颗料状明显,不如明清瓷胎细腻。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因为含有麻仓土,胎色是以白为基色,微显青灰,显青灰的程度有深浅不同的色阶。大概是窑温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白中微显青灰色阶细分可能有多种,一般粗略分成较深较浅两类即可。元青花的胎色没有纯白的,但有深灰和土黄的两种。按程度也可细分多类。但基本上都是不含麻仓土的其他窑口的产品。有因烧窑失败烧结不透而胎色发黄的,不在此例。有的元青花露胎处显土黄色,并不是其胎质本色,有的是因胎土里含有铁质,入窑前晾胎不够干燥而形成的微显淡淡的窑红,有的是长期接触黄土等物形成的包浆。并非瓷胎本色。不应该误解里面也是土黄色的。

元青花在露胎处经常显出或淡或浓的红黄色。这种现象,是在入窑后火烧形成的。平常称做窑红或火烧红、火石红。元青花的窑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胎土中含有铁元素而形成的。元青花的胎中含有多种元素,还会有一定量的水分。在入窑烧制的过程中,水分会从胎里向外蒸发。而胎土中含有的游离铁元素随着水分的蒸发会浮现到胎皮表面,显出深浅不等的红黄色。这就是窑红。也就是说形成窑红的成因一是胎中含有铁元素,二是胎含水分,胎晾晒干燥不透而形成。

有人说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没有火石红不是元青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只要胎骨、釉面、青料、工艺、绘画等都对的,不管有没有火石红都是元青花。

元青花瓷器的火石红多种特征:

(1) 大面积火石红,和火石红浓重的。

(2) 火石红较浅淡的。

(3) 露胎和釉交接处有一线火石红的。

(4) 没有火石红的。

元青花的露胎处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真假元青花。

火石红表现多样,是与胎土所含铁元素及水分的情况决定的。

(1)当素胎施釉后晾晒比较彻底,胎釉均已干透的情况下,入窑烧成后,露胎处往往没有火石红,只有一些铁元素积聚的芝麻黑点。

(2)当胎凉晒不够彻底时,胎土中所含的铁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浮现。在露胎表面显出火石红。

(3)表胎已晒透,但施釉后未干透而入炉烧制的,因为釉中含水分缘故,会在釉水周边形成一圈轻重不等的火石红。

(4)个别元青花在底部露胎处显出较浓厚的红黄色类的护胎釉面的东西,似乎是涂了一层东西,经烧制后而凝聚,尚需进一步研究。

因为真元青花既有有火石红的,也有没有火石红的。而现代制品,也有仿制火石红的。因此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是不是真元青花就会进入误区,引起失误。

看火石红应该重点看是真正的古窑火石红,还是现代仿制的假火石红,而不是以它论真假。

一般来说,多数假窑红是从外部涂抹上的。真窑红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很容易区分。但是,几年前在窑中烧制高仿窑红已试验成功。这种仿古窑红如果没有作旧,一般比较鲜艳,出不来几百年的沉旧痕迹,比较好认。如果作旧作的好的,就难认了。因为它也是烧制出来自然形成。特别是新仿一线窑红,围绕釉边露出一线红,很能迷惑人。怎样区分呢?真正的元青花一线窑红不仅有经历数百年的陈迹,周围露胎的地方,还往往伴随产生一些由于胎土中含铁元素聚集成斑而形成的黑芝麻(000716,股吧)点。新仿窑红的胎土与古胎土不相同。因此虽然新仿出了一线窑红,但周围露胎处一般没有黑芝麻点,比较干净。这就区别开了新老窑红。当然这种现象的区别只是对今天的仿古窑红来说的。仿古与鉴别总是相斗争而存在的。我们点出如何区分,仿古者就会研究对策,他们今后也会研究出比较像的窑红和黑芝麻点来。我们的鉴别也要不断提高才行。

元青花的釉料配制呈现出多样化,比较复杂,有影青釉、青花白釉、卵白釉、兰釉、红釉等多种颜色釉。在一些地方窑口烧制的元青花中还有灰青釉。

元代景德镇使用的较多的是青花白釉。这种釉是在原影青釉的基础上改善而来。其中减少了釉灰的比例(约占10%左右),增加了釉果的比例,因此釉层中A2O3的成分增加,CaO成份降低。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元青花如何鉴定?”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元青花解读(一)


元世祖忽必烈于 1279年建大元国到现在业已720多年了。英国人霍布逊于 1929年向世界公布他发现的元青花云龙象耳瓶到现在快80年了。美国人波普发现土耳其、伊朗元青花业已50年了。

我们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发现元青花从1964年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一批元青花,1964年河北保定市发现元青花、青花釉里红、蓝釉金彩器算起,时间又过了40年。英国人发现元青花云龙象耳瓶到美国人辨认元青花,用了30年。国内几十年来对元青花还没有理出头绪,讨论正酣。对元青花的研究和讨论该加温了,不然我们还要继续落伍。

青花瓷用氧化钴料在胚胎上描绘纹饰,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它蓝白相映,雅俗共赏,被人们称为 “ 人间瑰宝 ” 。这是元代对人类文明和文化遗产的一大贡献。

元青花瓷的被发现,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被专家学者誉为“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明代瓷都景德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有教授为了得到一个元青花瓷片听说出了 10000元天价;在美国一个有毛病的扁壶还拍出4500万元港币;今年五月,香港佳士得拍卖行在北京展出一个从荷兰征集来的鬼谷子下山图案的罐子,专家说能值1个亿。听说上世纪90年代内蒙古四子王旗发现元朝静州路遗址,出了大批钧瓷、青花瓷,消息一传开,四面八方的人蜂拥而来,甚至广东的老板开着车带着人来找宝,把那个地方翻了个地朝天。内蒙古地域广袤,历朝历代英雄好汉在这里演出过惊心动魄的一幕幕戏。尤其内蒙古是蒙古人的发祥地,还是成吉思汗长眠之地。元朝在这里建了上都都城之外,还建了宗王分封城邑、路城、洲城、县城。内蒙古是文物大省,这里出元青花瓷一点也不奇怪。上世纪末,从内蒙古挖走、流出的元青花不知有多少,谁也很难估计。今年呼和浩特一个古玩一条街开张,我就碰到过一个香港研究元蓝釉瓷的人坐着飞机来参加,他想得到一个蓝釉瓷片,呼和浩特一个人确有此东西,但一口价要13000元啊!元瓷、元青花真是成了宝。难怪北京古玩行内以拥有元青花,哪怕有元青花瓷片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本人做为黄金家族之后, 跟所有关心元青花的国人一样为元青花正名而一直在努力。几年来,除了台湾、澳门、西藏、贵洲没有去之外,把中国各省都跑遍了,为了弄懂元青花到处拜师学习,相互讨论,下了一番功夫。民间确实有元青花。我非常感谢内蒙古圈内几位朋友对我研究工作的无私支持。一个朋友给我提供了他所收藏的山西杀虎口出土的拼接好的梅妻鹤子盘;还有一个朋友给我提供了他从内蒙古乡下收集到的一个元青花龙纹罐拼接品和一个拼接好的梨壶。还一些朋友给我提供了从内蒙古各地收集回来的元青花真品和瓷片。手中有真品,心里很塌实。我更要感谢国内收藏元青花真品的几位朋友毫无介意地让我多次去他那里上手摸,让我摸的过程中去体会元青花的奥秘。有些出书、写文章的人可能看过几个博物馆的展品或者图片,但他自己不一定拥有元青花真品和瓷片。这一点我比那些人是很辛运的。有研究才有体会,有比较才能鉴别。现在,我把自己这几年来学习研究的体会写出来,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想把元青花的研究推向高潮。

一,从高岭土的发现说起

胎土是瓷器的骨架和血肉之躯。没有麻仓土、高岭土,就没有元青花。也没有瓷都景德镇。研究元青花,必须搞懂麻仓土、高岭土。高岭土是怎么发现的呢?

几百年前,在距景德镇约45公里处的一个小山村住着一个姓高的穷汉,他靠帮窑主烧瓷为生。一个冬天的清晨,他看到一位老人倒在门前的雪堆中。老人被穷汉暖醒,喝了穷汉熬的米汤后,从怀里掏出一把土来说,你是个好人,你家的屋后就有这种土,自家烧瓷去吧。

结果,这位瓷工用自家屋后的土烧出的瓷器又白又细腻,人见人爱。从此这里的瓷土便受到各家窑主的青睐,这位瓷工住的地方就成了高岭村,这个地方土就叫高岭土。1712年,法国传教士向国外介绍了高岭土,150年后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高岭村考察后,“kaolin"便成为世界通用的制瓷原料专用矿物名称。高岭土和高岭石成为两个地质术语而名扬天下。

开采高岭土,到清朝达到鼎盛,常常是“每斛(100斤)加银三分”才能收到瓷土。到1969年,高岭村的瓷土资源终于被采光了。现在到高岭村,你能看到一丘丘雪白山头,连绵不断,俗称“高岭飞雪”,那是几百年堆积的尾沙。新中国成立后,地质队员在庐山、星子、临川等地发现了高岭土矿,景德镇附近也找到了高岭土矿。现在,景德镇烧瓷用的土不是历史上高岭村的高岭土,更不是麻仓土,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从土壤学考虑,江西属于红土壤区,土壤里富含铁,但此地方和彼地方的土壤成分是有一定差别的。从矿物学的角度看,高岭土和高岭矿石成矿成分和品位不同地区之间有一定的地区差别。

我们从这里可以得到如下启发:(一)景德镇窑烧制的瓷用的是高岭村的高岭土,但到1969年这里的高岭土矿已经采光了。(二)现代高仿元青花瓷用的高岭土是后发现的高岭土矿,成矿品位不同不说,再加经过现代选矿、粉碎、研磨技术的应用之后,练泥、拉坯时候高岭土的成分、品位就和元朝时候大不一样了。

二, 专家学者对元青花如此说

元青花的发现与研究开始于国外。霍布逊、波普的研究报告起初也没有引起国人的兴趣和热情。自从1964年后,国内陆续发现出土元青花瓷后,国人才开始注意元青花。所以,国内对元青花的研究历史也就40年。改革开放后,开始搞古玩市场和拍卖行,无疑对元青花的研究是个很大的推动。去年,山东召开的《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吹响了中国研究元青花的号角。我认为,国内对元青花的研究刚刚起步。

大家都知道,现在记录在案的馆藏元青花,国外最多的是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目前已发表了40件。其次是,伊朗德黑兰有32件。 大英博物馆有19件左右。国内江西高安市博物馆有19件;河北保定发现的9件元瓷器物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北省博物馆。什么东西也一到博物馆就成宝贝,被锁进玻璃罩内,你想看他的尊容就不那么随便了。包括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不是随便想什么时候看就能看,什么时候想上手摸就摸,要看要摸必须经过严格批准。专家学者中真正上手摸过国外元青花的人,大家熟悉的有汪庆正、许明、刘新园、蒋奇栖、袁山开等就那么十个人。他们是中国13亿人中幸运儿,是上手摸过元青花瓷,但经常出国的人都知道,在主人的严密监视下,十个人在几个小时内把40件元青花研究透,那绝对不可能的。多数专家学者手头缺乏元青花瓷和瓷片的情况下主要靠图片和有限的几篇考古资料,进行理论探索,出了书和元青花瓷鉴赏图录。

专家学者过去的研究虽然有一定局限性,受一定条件限制,但对我们认识研究元青花有一定启发和帮助。我把专家学者过去研究元青花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1)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色一般比明清时期的略厚一些,胎质不如明清的细致,在器物上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底足和缩釉处呈现出一种火石红斑。它器型形制巨大,常见的有大瓶、大罐等。

(2)器型多见的为盘、罐、梅瓶、长颈瓶、玉壶春瓶、扁瓶、执壶、钵、盒、水滴、豆形洗、高足碗、yi、盏托,其中大件器为多。多棱梅瓶、多棱玉壶春、多棱瓢瓶及方形扁壶、高颈大罐等为元代特有的器型。

(3)元代青花瓷的胎质白,含杂质多,胎上大多有铁褐色小点。器壁较厚,重而坚。

(4)元代用的是纯净的透明釉。釉色白中见青为主,鸭蛋青,晶莹透明,油润而有玉质感。

(5)青花用苏泥勃青、苏麻离青料为主,也有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发色多种,但浓艳、淡雅、青灰三种为主。也有晕散现象。青花烧成后有黑色铁锈斑,有的凹凸不平。

(6)元代青花瓷器的图案花是元纹,一般具有茂密的特点,大多分较多层次,最多有八层,通常说的“满画”,这代特有的绘画技法。在器身上以主题文饰和辅助文饰密切结合,构成整体。主题文饰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整幅图画为主题,如鱼藻图、人物故事图、莲池及莲池水禽图、庭院花鸟、芭蕉竹石图;二是动物纹,以龙纹为主,亦有凤凰、孔雀、狮子、天马、麒麟、草虫等; 三是花草纹,以缠枝牡丹及缠枝莲花使用最多,还有串枝花、灵芝、羯磨文等。辅助文饰应用最多的是缠枝牡丹、莲、菊,仰覆莲斑纹、水波纹。还用杂宝、回纹、蕉叶、连续斜方格纹、云纹、钱纹、变形钱纹、朵莲、缠枝石榴、缠枝海棠、串枝花、云肩纹。元青花瓷还多见利用如意头形、菱形来勾勒开光线条。

(7)元青花两多:多无款;多底部不施釉。

美国人波普根据英国大维得云龙象耳瓶用类比法在土耳其和伊朗选出72件元青花精品。韩愈《杂说下》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又在《送温处士序》中讲“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波普算一个伯乐,把世上的元青花他都发现了吗?不可能。

中国这几年也出土一些元青花,按理说也用波普当年用过的类比法能辨认出一些元青花的。但遗憾的是至到现在国内大拍卖行还没有拍卖一件国内藏家拿出来的象样的元青花。屈原说的一点也不错,“伯乐既没,骥焉程兮!”是国内没有元青花吗?不是。国内不缺元青花,缺的是霍布逊、波普和伯乐。5月份,香港佳士得拍卖行在北京展出的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罐,专家说能值1亿元。国内比这个罐大气漂亮的元青花器物绝对有,关键的问题是专家们不认识它。民间有完全符合以上元青花研究理论的器物,专家学者为什么只认回流元青花,而不认自己国内元青花呢?怪,也不怪。因为,我们的专家学者没有或者很少接触元青花是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高仿元青花迷惑了他们的眼睛,雾里看花,看不真了。看不懂真的,看不清假的,真假难辩,为了自己的老脸怕丢面子,干脆一概否定就是了,最省事,最干净。专家学者已经把鉴别元青花的理论教给了国人,用理论武装起来的广大藏家在玩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眼力、胆识和本领,有时紧紧抓住不期而至的机遇,以决不让使一个元青花国宝失之交臂的决心,收藏着元青花。他们是一些用自己血汗钱搞赌博的傻瓜蛋吗?不是,他们是一批爱国者。听到了没有?他们在呼喊:“民间有元青花!”“中国的霍布逊、波普请你站出来!”"拍卖行卖自己的元青花吧!”这个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无奈的情况下, 有些人把希望寄托在现代科学技术仪器的鉴定上。这无疑是一种新的有益的探索。 我看到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同步辐射室黄宇营、洗鼎昌、李光城、吴应荣先生对两件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青花瓷器、对澳大利亚籍华人宁志超一对云龙象耳瓶和一个菱形大盘,又对6件现代高仿元青花瓷器青花和白釉的化学成分进行常规毫米素x射线荧光分析,质子激发x光荧光分析,寻找微量元素“指纹”特征的报告。他们认为,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能够为古陶瓷的研究和鉴定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我认为,此办法可以参考。但有一个问题应该要注意,700多年前不象现在,有国标和地方标准。青花和白釉的和合过程中,因为来料产地不同,时间不同,对的水多少不一样,它的微量元素“指纹”肯定不一样。一个父母生的兄弟姐妹dna虽然相同,但血型不一定同样。

对元青花的研究不能人云亦云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要走出误区,另辟蹊经。要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世界上的任何疑难问题,经过下苦功认真研究,迟早都可以认识和破解。

三,研究元青花要划清几个界限把握几个特征

元青花瓷器是使用瓷石和高龄土(麻仓土)合成瓷胎后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高龄土(麻仓土)是元青花的骨骼;瓷石是它的血肉;用苏麻离青氧化钴料描绘的纹饰和透明清亮、晶莹油润的白釉是它的衣裳;经过元代画工画出来的神韵,元青花瓷器就有了灵魂。我们对元青花的研究,要聚焦到这些主要方面。

(1)元代烧瓷用的是麻仓土,而不是高岭土。麻仓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有很多气孔。陶瓷界经过测试发现,南宋之前陶瓷还没有用过高岭土。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造瓷胎的方法始于元代。元。孔齐《静斋至正直记》卷二上说:“饶洲御土其色白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 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这里说的御土就是麻仓土。研究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人都知道,高岭开采在后,麻仓开采在前。这一点文献记载有据可查。明嘉靖至万历初年的文献中出现了一种与高岭土的形态和功能相近的黏土,即“麻仓土”。明。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砂土》条谓:“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土埴垆匀,有青黑缝、糖点、白玉、金星 色。麻仓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淘净泥五十斤,爆得四十斤。”王宗沐说的麻仓官土就是类似今天的高岭土。新正都即今东阜地区以东,高岭山东北,麻仓尚保留明代的名称。从元代开始开采,至明万历初,麻仓老土开始枯竭了。清乾隆七年(1742年)《浮梁县志》卷十《陶政。陶土》记载:“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管厂同知张化美见麻坑老土膏已竭,掘挖其难,每斛加银三分。”到万历中期以后,文献已不再见麻仓土开采的记载,代之而起的是高岭土。明《陶 。白瓷》记述景德镇瓷胎原料及其配制方法时说:土出婺 、祁门两山。一名高粱山,土梗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花山,出糯米土,其性茨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文献记载中我们发现,景德镇境内各高岭土矿在历史上进行过调整,除麻仓外,古高岭土矿仅高岭山、李黄、大洲三地区。高岭始开于明万历,大洲始开于清嘉庆,李黄始开于清乾隆后期。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悟出,景德镇烧制青花瓷从元代开始到明万历中期为止,都用的是麻仓土。

明万历中期后用的是高岭山的高岭土。

高岭山的高岭土用到1969年完全枯竭。

元青花的高仿是从1985年开始的,高仿用的高岭土是景德镇周围新发现的高岭土。

麻仓土与高岭土成分含量不同,用麻仓土烧制的瓷器底部火石红自然而明显,有黑痣,烧出来的瓷器有鼓包现象,或对釉面有炸裂成豁口,或出现棕眼。用高岭土烧制的瓷器几乎没有以上现象。这些自然现象,高仿瓷器是除采取人为作假外根本做不到。

(2)景德镇元青花青花料用的是苏马离青为主,也有时候苏麻离青与国产料混合使用。苏麻离青用到明成化就没有了。明成化之后用的浙江产的浙料,现在高仿元青花用的青花料完全是国产料。典型元青花有凹凸感,有明显自然的铁锈斑。高仿元青花为了出现铁锈斑,加重青花料,反复描绘,搞得弄巧成拙。典型元青花的凹凸感是,麻仓土与苏麻离青 在高温条件下出现化学反映并出窑使用几百年过程中出现。元青花使用苏麻离青后出现的凹凸不平现象和铁锈斑,现在的高仿几乎天天做白日梦,就是望尘莫及,一场空。

(3)元青花两多:多无款,多底部不施釉。元青花和明洪武青花中有款,底部施釉的数量很少。瓷器开始大量写款开始于明永乐,但永乐瓷器中也不少是没有款的。底部多不施釉,元青花器物施釉不到底,正好给后人观察胎土提供了条件。过去有人说元青花底是糊米状,这是错误的,准确说应该是糯米状,象用天津小站大米熬稠稀粥一样晶莹透亮。元青花的底部什么样,它瓷胎也应该什么样。

(4)元青花的画工画花卉、人物、动物的技巧在历史上达到了顶峰。元以后的明无法与跟他媲美。大写意、随心所欲、一笔画,时代感极强,非常有震撼力。历史上曾达到极高水平的元代水墨画在瓷器上的应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高仿元青花能够照葫芦画瓢,但元青花固有的神韵,他是永远画不出来的。

苏麻离青青花钴料是元青花的身份证


元青花用麻仓土和瓷石作它的骨架和血肉之躯,用苏麻离青和白青釉作衣裳,以高超的绘画技术神韵给瓷器赋予灵魂,所以它在全世界拍卖史上屡屡创高价位记录,已经树立起它的霸主地位。人们对元青花的青睐有增无减,对元青花的研究也方兴未艾。

同时,因为利益所驱动,元青花的仿品也多起来了。任他怎么高仿,器型可以模仿,纹饰可以模仿,甚至用电脑三维技术都用上了,但拿高仿高手黄云鹏先生自己的话说只能模仿百分之八十就不错了。

《鬼谷子下山》元青花一拍卖,黄云鹏先生很快把仿品做出来了,但把真的和仿品放到一起一比较,就不难发现,仿品还是没有拿到苏麻离青这个身份证。遗憾啊!这是一切高仿者的最大遗憾。我可以断言,他们永远也拿不到苏麻离青这个身份证。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苏麻离青没有原料来源。二是江西景德镇地区根据环保和封山育林的林业政策,早几年就不让烧柴窑了。烧一个窑大概用四大卡车柴禾的。苏麻离青的发色是有条件的,现在的高仿已不具备这些条件,他根本烧不出元青花那样吸住人们眼球的好青花瓷器了。

一,盘点青花钴料的来龙去脉。

根据资料,首先使用氧化钴为着色剂彩绘装饰,过去说最早出现在近东,但实际上中国唐朝业已开始使用。早在九世纪,米索不达米亚地区生产了一种陶器,先在胎体上罩一层含有氧化锡不透明的白釉,再在釉面上用氧化钴作彩料绘制图案,使画面在入窑培烧后呈现美丽的兰色。这可能是受唐朝的启发。中国的青花最早从唐朝开始烧造,宋代北方磁洲窑也烧制过青花瓷,别的什么窑也可能烧过。本人已发表的一个盘子,我认为是很难得的宋代晚期完整青花瓷。对研究中国的青花瓷发展史不可缺少的实物。(请参阅我的研究是从这里开始的图片)唐、宋青花用的是国内青花钴料,元代早期烧造的青花用的仍然是国内青花钴料。元代中后期随着疆土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对外贸易的开展,元朝伊斯兰人口的不断增加,还有蒙古族贵族本身的需要,以苏麻离青着色的元青花应运而生。有人说突然,实际不突然。元朝实行的是自由往来的开放政策,人和物都能有进有出,所以出现了“工匠

元青花用的苏麻离青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1)《中国陶瓷》一书说利用“从中东地区进口的钴土矿》论。没有具体说是从那个国家或地区。(2)来自波斯(现在的伊朗)论。(3)北京蒋奇栖女士的“来自伊拉克”论。伊拉克就是上面提到的米索不达米亚地区。椐蒋女士介绍,在伊拉克的奥曼和黑加北部有着丰富的钴矿,钴矿在当地陶器中的使用在阿巴西时代(758---1258年)已经很广泛。萨马拉在公元9世纪也就是中国唐朝与波斯地区贸易最繁荣时期,是伊拉克最重要、最大的制陶中心,在836--892年间曾作为阿巴西王朝的首都。钴料便是从萨马拉取得。萨马拉在古代的发音一直是samarra,古希腊文写为souma,拉丁文写为sumere,叙利亚文是sumra 。这些发音与萨马拉(samarra)及当时普遍使用 的叙利亚“sumra" 这个地名发音相同。(4)祝勇的来自索马里论。他认为郑和从东非苏麻离(今索马里)带回了大量乌黑“苏麻离青”钴矿石。祝勇说伊朗(波斯)不产钴矿。(5)蔡学军的来自巴基斯坦苏麻离山论。(6)美国朋友xiaoxiao找到了一份非常珍贵的史料,就是波斯著名工匠阿布尔·卡西姆(abul—casim)于1301年写成的纪录性论文,其中第八条是这样写的:“蓝色,工匠们称其为苏麻离青,它的来源是卡山城周围山上的卡姆山村。史料证明了苏麻离青产自伊朗卡山的卡姆山村。(7)上海许明博士到伊朗访问再一次证实了苏麻离青是产自伊朗,并从实地考察了解到苏麻离青是不可重复的伴生矿,在60年前已封矿停产。中国景德镇的仿元青花没有任何可能使用苏麻离青。所以,任何制假的方法都无法逃脱苏麻离青的元素分析。许明的报告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苏麻离青”是soleimani,准确的译法应是“苏来麻尼”一个伊斯兰圣人的名字。关于苏麻离青的文字记录现在能查到的最早是明万历十七年王世懋写的《窥天外乘》记载:“----官窑,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成书于万历十九年的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也有相同的记载。万历十九年高濂《遵生八笺》写为“宣窑之青乃苏勃泥青”。汉民族卷舌音发音不准,是记录人名地名最不准的民族。就拿记录蒙古名额尔德尼来说,汉族记的时候记成额尔敦的有,记为尔登的也有。实际上是一个额尔德尼(汉语宝意)。把苏马离青误记为苏泥勃青一点都不奇怪。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我们现在没有必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证苏麻离青究竟出自何方的问题,更需要关心的是如何认读苏麻离青是最重要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还是拍卖行的公识是元代中后期青花瓷用的是苏麻离青;明永乐、宣德到成化早期为止也用的是苏麻离青。早期成化青花也有铁锈斑。

成化后期主要用的是产于江西饶洲地区乐平县的陂塘青,也叫平等青。淡雅是这个时期青花器的特征。弘治朝用的也是平等青。正德朝用平等青、石子青、回青,所以正德朝的青花“混青”现象严重。

正德朝青花中,除了较浅淡的品种仍用平等青外,那种浓中带灰的可能是用了石子青。石子青就是正德十年《瑞洲府志》中记载的“上高县天则冈有无名子,景德镇用以绘画瓷器。这里说的无名子就是石子青。“回青”在正德时已出现,椐《窥天外乘》记载:“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瑭镇云南,得之,以练石为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很贵哟! 嘉靖、隆庆和万历初年都用的是回青。

万历中后期、天启、崇祯用的是浙江衡洲、信洲、绍兴、金华地区产的浙料。从此开始,景德镇青花完全用国产料。元朝使用的苏麻离青是天然矿物材料,现在景德镇高仿用的青花料是工厂化生产的青料。

把青花钴料的来龙去脉这么一盘店,大家就清楚了认读元青花苏麻离青要和明代的永宣青花联系起来,找它的共性和个性。元青花的钴料与明成化后期到明末、清朝、民国和现在的青花钴料是根本不同。出生地不同,成分不同,发色表现不同。中国人过去很讲成分论,现在看人不唯成分论是对的,但研究瓷器还的要坚持出身成分才是科学的。

二,苏麻离青是什么样的?

关于苏麻离青,很早以来在古董商和后挂彩工艺人当中一直流传着用乌黑色的苏麻离青在干燥的瓷坯上绘图案,再挂上白色的长石釉,经1200度高温烧造,图案的颜色由原来乌黑变为像蓝宝石一样鲜艳美丽的兰色的说法。

对苏麻离青,一致的说法是含铁高,含锰低。对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同步辐射室对两件元大都出土瓷器及一个现代高仿元青花仿品用同步辐射x射线进行了微束荧光无损技术分析后得出真品低锰高铁,真品的锌铁比很小;真品含微量的砷;真品含钡少;真品杂质少。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明宣德苏麻离青和国产钴土矿的测定得知,宣德苏麻离青含铁量高,含锰量低,而国产料含铁量低,含锰量高。景德镇高仿高手黄云鹏接受许明博士采访时也承认现在的青花料含铁量低,含锰量高。

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的景象。元末王火洲的《岛夷志略》中记述很多国家的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已是青花瓷。一个摩洛哥人来元朝回去时在印度港口看到在那里停泊的十几艘元船。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陆上来,在中国住了十几年后从海上回去的。说明元朝当时的贸易往来确实很活跃。苏麻离青成就了元青花,但它从那里来的?什么人什么时候贩运来的?现在无从考察。现在国内外比较一直的看法是元青花用的是苏麻离青,同时也用国产青料。苏麻离青从元朝中期开始到明代洪武时期一段因为战乱所致没有接上茬之外,永宣开始一直用到明成化早期为止。

用苏麻离青钴料在瓷坯上绘图后进窑高温烧制时青料发色效果受制于器物胎质,油料成分,施釉方法,油层厚薄以及窑炉结构 器物放的位置,窑炉内气温、气压、湿度等窑炉烧成气氛。

这个铁锈斑在釉下自然形成,而不是釉上。铁锈斑象火烧迹地一样。

苏麻离青有凹凸现象,这种凹凸现象与铁锈斑共生。肉眼能看到,用手摸手感更明显。

苏麻离青发色好的有绿色气泡和绿点或出现泛浅绿颜色 。发色最好的苏麻离青,可以观察到绿宝石般的绿气泡或绿色点。我在一篇文章中引用过周仁等著《景德镇瓷器的研究》中“宣德青花的颜色是兰中泛绿(这是指最有代表性的宣德青花。有些宣青,色纯兰,没有黑斑,色调与康熙青花相似---原注)深的部分呈黑色,大的成黑斑,小的成黑点。从分析中可以看到宣德青料中虽含锰不多,但含铁量却很高,因此在还原气氛中可能形成金属光泽的黑斑。我们认为宣德青花的特征是由于以上所述青料成分所致。”元青花和明永宣时期都用的是苏麻离青,所以有很多共性。元青花苏麻离青就有泛绿现象。这是我用很长时间,观察很多元青花瓷片和对朋友手中真元青花用40倍放大镜翻翻复复 观察过程中惊喜发现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元青花藏品太少了,他们没有这个研究条件,也可能没有这个兴趣和耐心。日本藏元青花罐最多,土耳其、伊朗元青花藏品最多,国内江西高安元青花藏品最多,如果谁能上手了这些真品,希望细致观察一下,肯定会有所发现的。

苏麻离青有时候有晕散现象。我认为这是烧制过程中火候掌握不好所致。

凡是真元青花,应该有苏麻离青的一个以上发色表现。如果你的藏品中既有铁锈斑,又有凹凸,还有泛绿现象,这是毫无疑问的苏麻离青。 苏麻离青发色也有没有铁锈斑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它的浓淡有致是不变的。铁锈斑本是缺点,后成了“成功杰作”。没有铁锈斑,发色好的正是元青花当中的佼佼者。

什么是苏麻离青?这就是苏麻离青。苏麻离青成就了元青花,也保护着元青花。以上说的是元青花苏麻离青的“密码”或“指纹”。苏麻离青是元青花的身份证。高仿者永远拿不到这个身份证。他们头痛啊!他们绞尽脑汁,在青料中掺进金属粉,烧出来浮到釉面形成结晶,呈矿渣状,使得糊弄不过明眼人。元青花的苏麻离青发色浓重翠艳 ,浓淡有致,沉稳鲜亮;现代青料发色明亮耀眼,难到我们的专家连这点都看不清了?眼睛不会老化到这个程度吧!

对苏麻离青认读过程中本人深感它的奥妙之极,难于直言。真是“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道可道,非常道也 。

[收藏]探寻元青花


导视

它们被称为世上最珍贵的青花瓷。500年间,它们却被藏匿于异国的深宫。在它们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一段怎样的历史?一位中国女性历时8年,终于解开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段难解的青花之谜。

开场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历程节目。瓷器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那是太熟知不过的一种器物了,但是世界上一种最平常的瓷器它的价格确是世界上目前为止最高昂的。比如前不久在进行一次拍卖活动的时候,一件我国元代的瓷器就拍出了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但是据说在这种瓷器当中,最美最漂亮的其实不是在我们中国,而是在其它的地方。那么到底什么地方收藏着这批瓷器呢?我们一位中国的女性用了八年的时间去苦苦追寻也一批瓷器,这种瓷器的魅力究竟在哪儿呢?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来到我们现场的嘉宾。

【短片1】

蒋奇栖,英国牛津大学考古系博士。90年代初,她开始寻求契机,希望促成中国陶瓷专家对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所藏元青花的考察。是怎样的一种青花瓷,让一位女士锲而不舍?

2005年7月,英国伦敦佳士德拍卖行以2.3亿人民币的价格拍出一件元代青花人物罐,创世界古瓷拍卖史之最。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它价值连城。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青花瓷却是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东西,它几乎随处可见。然而它又是那么神奇,居然在几百年间征服了整个世界。直到今天它的历史起源与变迁仍然有着许多未解之谜。

青花瓷的统领地位

主持人:有人说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可是好像在我们普通中国人眼里,好像汝窑,哥窑传世哥窑这些东西才是代表,为什么说青花是中国的瓷器代表?

蒋奇栖:因为中国的青花瓷它是对整个世界的陶瓷业重要的贡献,就是它从陶瓷转为瓷器是因为青花瓷的出现。青花瓷它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才能够区分青花瓷与其它瓷器的不同,有几点,第一点它的烧制温度要达到1300度,而且它是二元配方,因为是在白色的胎子上面,用钴料绘画出来的青花,这几点是青花确切的定义。它与其它的瓷器不同,它标志着由陶瓷过渡到瓷器。

【短片2】

青花,一种在白色瓷胎上用钴料釉下绘花,经过高温烧制呈现白蓝两色装饰的陶瓷品种。它的起源一直是陶瓷史上的一段公案,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青花瓷在元代中后期的景德镇开始大量出现,从而取代了青瓷的统领地位。进入明代后,元青花独特的型制和纹饰便神秘地消失了,500年间,人们几乎对它一无所知。

1956年美国学者波谱发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皇宫,秘藏着大量的元代青花瓷,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世界第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现存于世的最精美的元青花不见于它的烧造国中国,而是出现在遥远的伊斯兰国家的皇宫中?

元青花之谜

蒋奇栖:如果说是一个悬念的话,实际上这个悬念它是中国陶瓷史研究里面一个很大的悬念,如果单讲,元代青花瓷这个题目。是因为中国的元代的青花瓷就是现在所知的存世只有300件,而且这些好的、重要的瓷器都没有在中国,而是在国外。

主持人:也就是说相对于中国其它的瓷器,甚至说是现在存在于其它国家的博物馆或者私人收藏者手中的瓷器而言,元青花给我们的疑问太多了。

蒋奇栖:的确是这样。为什么我们到土耳其考察,考察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皇宫收藏,证明青花瓷突然地出现,而且出现以后,烧制这么完美是什么原因,当时带着这个疑点,决定一定要到土耳其去。

主持人:那既然您把这个悬念给设置下来了,也是为什么要到土耳其去进行考察,那我就按照听的这个路线去问一下,您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您本身对瓷器也并不是特别在行,第一次听说青花大概是什么时候?

蒋奇栖:也是因为原来我从事文化交流工作,在从事这种文化交流工作的时候,我们就在1992年一起主持拍摄了一部叫《瓷国游历》的陶瓷片,在拍摄的时候我们就采访了中国著名的陶瓷学家,冯先铭先生。因为我们当时设定在我们片子最后再加一集,留存在国外博物馆重要的中国陶瓷,所以当时冯先生一听很兴奋,如果要是这样的话,藏在土耳其的元青花瓷器你们一定要安排去到那边做一个考察,它可以说明很多问题,我们现在中国的陶瓷专家对研究青花的研究不是很深刻,资料缺乏,没有人去看过真收藏在土耳其的这一批东西,它为什么这么重要,当时冯先生就讲说,为什么土耳其的东西对我们的研究会有很深的意义,因为在青花瓷的研究当中,一个是它的青料是一个悬念,元青花很多早期的器形,看宋代,甚至元代,宫廷用的器物的造型,为什么烧制那些,当时专家只是猜测为了出口而烧制,很多早期青花瓷上面所选用的纹饰,花饰,也不是中国常用的传统花饰,当时有很多的解不开的问题。

【短片3】

因为拍摄《瓷国游历》,蒋奇栖与青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她与国内数位古瓷专家者建立联系,希望组成一个中国陶瓷专家考察团,远赴土耳其寻找那批精美的青花瓷器。当时的她没有想到寻找的路程如此曲折。

独闯托普卡比宫

主持人:我知道您整个考察过程实际上呢,曲曲折折一共有八年的时间,最后才真正成形,我觉得咱们先上来讲一讲第一次吧。

蒋奇栖:我在92年的时候,拍完陶瓷片的时候开始准备要考察土耳其的这一批藏瓷,那个时候在拍摄的同时,已经去搜集一些资料,那个时候没有人在做文化交流工作,所以那个时候只是作为一个民间活动去来联系,来联系的方式也只是说,只是通过土耳其驻中国的大使馆,我直接约见了土耳其驻华大使,然后那个时候就约见了,我直接约见了土耳其驻华大使,这个事情如果是说,通过他们负责的相关的随员办不到,那个时候跟他讲的时候,他也没有意识到就是说,当然他知道土耳其在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藏有中国的瓷器,他也没有想到这些瓷器有什么重要,这批瓷器我知道的,是在我们皇宫的厨房那一部分。

主持人:在厨房里。

蒋奇栖:它在厨房是因为中国的瓷器到了那边以后也是在他的皇宫,作为他的厨房不是用来,是用了一次。

主持人:不像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他就是专门给人看的。

蒋奇栖:更证明了元代的瓷器烧制以后用做贸易。

【短片4】

伊斯坦布尔,一个位于欧亚非三方交界点上的城市。昔日这里曾是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大约在公元十五世纪,奥斯曼苏丹在这里建造了托普卡比王宫,二十世纪初期,土耳其将这座充满奥斯曼帝国历代苏丹辉煌业绩的王宫辟为永久性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保存着上万件13世纪到19世纪的中国瓷器,其中最著名就是存世不多的元代青花瓷。

90年代初,中国与土耳其之间文化交流程序极为繁琐,民间申请需要6个多月的批复时间。漫长的等待让当时年轻的蒋奇栖失去了耐力,她决定独闯土耳其。

蒋奇栖:我住的饭店,离托普卡比宫很近,三分钟可以走到,我当时到的头一天在想,就是说我明天到了托普卡比宫会是什么样子,他们可不可以会很顺利地接待我,而且就是说能够答应我这一次考察,所以就是想的是很兴奋。

主持人:抱着非常好的愿望是吧。应该是有朋自远方来,人家是热情招待你,对你提出的问题一一满足。

蒋奇栖:的的确确抱着这种希望热情就去了。结果第二天早晨,我很早到了托普卡比宫,到了以后我告诉他们我要见馆长,当时他们的语言,讲英文很少,没有听清我要见谁,叫了好几个人,才知道我要见馆长。当时没有跟他们馆长约,就是说说那好,那你请进,后来馆长等他出来以后,他觉得挺惊讶的。

主持人:有点发愣。

蒋奇栖:很尴尬,我跟他介绍,我说我是谁,是来自中国,当时把土耳其大使,他们报给外交部、文化部的东西拿出来,他看到以后他才明白我为什么来,我是什么身份。当时他说我知道这个事儿,他就说你想做什么呢?我听了以后,他既然是知道这个事儿,我很高兴,我马上提出我的要求,告诉他说,托普卡比宫藏有非常重要的中国的瓷器,我们希望能够组织中国的这些陶器专家对这些瓷器进行考察,我希望能够把这些库房里的东西都能够拿出来,中国陶瓷专家亲自上手来进行考察。

蒋奇栖:当时一听我这么多要求都愣了,他首先给我的回复,我们的瓷器不需要exam,用的英文词不需要exam,我当时一听他没有理解我,我并没有exam这些瓷器,这些瓷器对中国陶瓷研究有什么重要性,我又重新跟他解释,他当时听明白了,但是他对我的要求非常的惊讶,他说你要想能够把这个库房的东西拿出来,而且能够亲自上手看这些东西,他就说如果你要想这个要求的话,说我没有办法答应你,你要跟我们的文化部要请示。

主持人:您当时有没有考虑到,为什么馆长不愿意把这个东西按您所说的要求,去让您去进行观察呢?

蒋奇栖:我想是我要求太高了,希望他把库房里藏的重要的东西,都能够拿出来,让我们的专家进行考察,所以因为如果要是从库房里调出这么重要的东西,我想工作量也是很大的。

蒋奇栖:当时也是有一些扫兴,像您刚才讲的,我是抱着这种希望,我第二天见到馆长,把这个事情敲定下来,可以让我们考察。第二天他比较礼貌地给我一个拒绝,所以拒绝以后,我就想怎么办?下一步应该怎么去做?

主持人:两眼一抹黑,再加上本身那个地方不是英语国家,语言上可能还更麻烦一些。因为毕竟是一个伊斯兰的国家,作为一个女性到处闯,有很多的禁忌。

蒋奇栖:的确是,我去之前就很多朋友给我忠告,他说你一个人就敢去土耳其,说你有没有想好,而且在去之前一再叮嘱我要有很多注意的地方,可是就是没有想那么多,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到了土耳其以后也没有看其它的地方,就是托普卡比宫。

主持人:索非亚大教堂也没有去。

蒋奇栖:没有,所以想了两天以后,既然已经到了土耳其,一定要把这个事儿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有一个结果我才回去。所以就是决定直飞安卡拉。

第一次失败

【短片5】

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蒋奇栖得到文化部的答复是,等待他们通过驻中国使馆转交的批复,某种意义上再次无期等待已经代表了委婉的拒绝。蒋奇栖这才意识到,文化的差异和外交手续的繁琐使想象简单的交流活动变得异常难以实行。是放弃?还是继续?

蒋奇栖: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不能够放弃。中国的元青花谜团太多,而且真正是需要进行深刻研究的,它的研究,要想解开这个谜,要到国外去考察,藏在国外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当时就是让我有想要,如果要是可以联系成这次考察,对中国陶瓷史的研究一定是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主持人:有没有觉得压根儿不可行,干脆放弃?

蒋奇栖:不光是我对它失去信心,或者有很大打击,中国的这些专家也都在跟着整个联系的过程在起伏。

屡败屡战

【短片6】

但是冥冥中那些秘藏在土耳其深宫的元青花似乎在召唤蒋奇栖,她逐渐忘记失败一次又一次向土耳其驻中国使馆递交申请,一次又一次奔赴土耳其。

时间从1993年跳到了1996年,就在这一年,恐怖分子在进入托普卡比宫第二道门后的内花园里引爆炸弹,令蒋奇栖的考察活动陷入僵局。

蒋奇栖:实际上在这次恐怖分子爆炸活动以后,我又被遭到一次拒绝,这个批复现在文化部批不了,已经转到他的总理府,如果你们要想对这一批东西进行考察,拿出来,我们总理府要批,所以这又是一个新的高度。怎么能够让总理府,怎么去联系他的总理府,谁来批,那个时候土耳其使馆告诉我们说,这不可能,我们东西已经收起来了。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想,什么时候这阴影可以过去,他花多少时间,让他们重新感觉东西,把东西拿出来。每一次遇到这种天灾人祸的时候,都会停下来。在这八年当中,希望有的时候,让你觉得这个世界非常有希望,而且已经快成功了,成功的时候突然就有事情出现。

主持人:不可抗拒的力量,让您觉得见到瓷器是越来越飘渺,他们对瓷器的看管越来越严。

蒋奇栖:但是最终没有放弃,仍然积极跟他们努力地再进行沟通,而且又是通过,这时候土耳其大使馆,驻华大使换了第三任。

主持人:在等待过程当中,您已经相继认识三位驻华大使。

蒋奇栖:是的。所以第三任大使他们正好是土耳其总理的亚洲顾问。

主持人:机缘巧合。

蒋奇栖:那个时候刚刚上任,我跟他讲,我跟他讲,做这次,要做这个考察,他对这个也很了解,他说好。大使到任的晚宴上面我跟他提出来,他说你来给我约定一个时间,我们详细谈一下这个事情。所以在跟他见面的时候,他已经安排了文化官员把我们所有的案宗都拿出来,想这么多年,不光是我们积极地努力,土耳其使馆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很厚的案宗拿出来告诉他,我说这个事情已经又移交到总理府要批,是不是还有希望,他说我会来给你安排,但是这个安排就觉得有一点渺茫了。

主持人:又是礼貌性地拒绝没准。

蒋奇栖:但是我再去土耳其的时候,他们的馆长已经换了,我当第一次看见这个馆长的时候,没有人给我介绍,我意识到她一定是一个学者,从她的气质感触到了,她非常热情接待我。而且当时也把她们很重要的编录,托普卡比宫藏中国版本放在桌上,就这件事情探讨。我看到整个景象的时候,觉得这个事情一定可以成,一定有转机。

最后的转机

【短片7】

土耳其新任驻华大使和儒雅的托普卡比博物馆馆长,给渺茫中等待的蒋奇栖一个惊喜,土耳其政府终于批准了中国专家团的考察,此时,时间已经滑到了1999年岁末。就在紧要关头,伊斯坦布尔发生7.5级大地震,考察团的前途又变得渺茫起来。

蒋奇栖:所以这一地震,大使馆马上告诉我,说你们得推迟,由于托普卡比宫闭馆,瓷器收起来,那个打击很大。

主持人:那么到最后就是真正成形,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蒋奇栖:2000年6月江主席访问土耳其,这个对整个事情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江主席访问回来以后,我马上跟驻土耳其使馆的人提出来,我说这个馆已经开了经过地震,我们可不可以现在去考察,所以很快就有了回复。原来每一次跟他们联系至少、至少要三个月的时间才有一个回复,这一次一个月的时间就给我们答复,说可以了,说你们来组团,你们来安排时间,听到这个消息很兴奋。

主持人: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有点不相信这是真的。

【短片8】

这是一支特殊的团队,它的队员都已白发苍苍,如今有的人甚至已经离开尘世。然而为了能弥补中国青花瓷研究的缺憾,他们都将危险抛之脑后,一如既往地踏上西去的旅程。

来之不易的成功

主持人:进去带着这些专家看着瓷器的时候,您当时的心情如何?

蒋奇栖:那个时候的心情反而倒很平静。

主持人:很平静。

蒋奇栖:就觉得这个事情,也没有觉得成功,就觉得这个事情已经能够按照我们的要求做到了。有激动的时候,激动的时候是我们所有这些人都很激动,我们是在进入当时的厨房,现在是作为中国陶瓷部展厅的时候,那个时候馆长对我们专家一行很重视的,她一下令,她要把馆关闭,专为我们专家来开放,那时候是很激动很兴奋。

主持人:说明人家很隆重地在接待。

蒋奇栖:在迎接我们,是迎接的级别。因为在我们馆的外面都是持枪荷弹的,是它的保安,感觉到保护我们这个活动了,不是中国专家陶瓷,是保护着中国的陶瓷,那个时候很兴奋。

蒋奇栖:所有的人当时都很激动的,尤其是当时的那个气氛啊,好像空气都被凝固了,因为你感觉到,外面就是持枪荷弹,他们守护你,当时你感觉是守护的中国的青花瓷。

蒋奇栖:当时那些老先生眼里面都是热泪盈眶的。

主持人:您也是,这时候为什么会热泪盈眶?

蒋奇栖:因为是,中国不是一代两代,是好几代陶瓷专家的心愿。

【短片9】

这是一段当年中国陶瓷专家考察的影像记录。刚刚还是游人如织的陶瓷馆,立刻因为中国专家的到来而关闭了。在幽静的馆内,专家们不时发出惊呼和议论。中国的古瓷研究终于补上了土耳其托布卡比宫这一课。

与元青花重逢

主持人:在你打开柜门捧出这些瓷器得一刻,带给所有人的不能说是喜悦,也不能说是惊喜,这个时候,这个时候真的有一种跟自己祖先重新见面的感觉,是不是?

蒋奇栖:的确是,实际我们这次考察回来以后,费伯良先生写了一首诗,非常能代表所有人的心情,他在诗中就提到的,他说“嫁出去的女儿已经五百年没有见面了”真的是这种心情。

【短片10】

这是一段当年中国陶瓷专家考察的影像记录。平日人来人往的陶瓷馆,因为中国专家的到来而关闭了。在幽静的馆内,专家们不时发出惊呼和议论。中国的古瓷研究终于补上了土耳其托布卡比宫这一课。

为什么元青花如此奇异?

蒋奇栖:有一个很著名的英国的学者,对这些瓷器进行编录,编录统计以后中国元青花40件,有一个盖罐也算为单独的一件,如果把这个盖盖在瓶子上,应该是39件比较确切地讲。元青花里面很多都是世界上惟一的孤品,这是我们这次考察的重要意义,你可以看到这么重要的东西,很高质量的东西,都是在土耳其的皇宫里面在收藏。

主持人:30多件元青花里面,我听说还有一个比较让专家震惊的是,器形都很大。

蒋奇栖:的确器形很硕大,元青花里面是早期青花盘器形很大,50多公分那么大的盘子。

主持人:这么大。

蒋奇栖:比这个还要大。

主持人:那么也就是说,这些瓷器都是非常精美的,而且从我们刚才看这些镜头当中我也能感觉得到,好像跟我们中国的瓷器有很大不同。

蒋奇栖:实际上我们看青花瓷,它的一特点就是说,整个的青花瓷它的装饰很满,在器物上装饰很满,这个很满符合了当时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对青蓝的喜好。这件东西,在他拿出来以后,所有的这些专家很惊叹地说,这是典型的伊斯兰所做的,因为伊斯兰那种文化特点在这件器物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这一件,它所有的笔触,像刚才讲的,它画得很细致,而且青花用的技术很成熟,在它画的这些绘画,花卉还有这些图案当中没有韵散,但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到这件器物这个蓝色的色调这么强烈,是它用了特别的技法,在画完了纹饰以后,又把蓝喷洒在上面,所以你感觉到这个器物,上面朦朦胧胧有一层蓝色,就是为了伊斯兰教文化,它对蓝的崇尚,所以特别来设计,这件东西很说明问题。

【短片11】

托普卡比宫所收藏的元青花瓷器具有非常鲜明的伊斯兰文化痕迹,这让专家们产生了一个疑问,中国人为什么要烧造这些异域风格的青花瓷器,他又怎样来到了遥远的奥斯曼帝国?

主持人:这么漂亮的青花瓷居然会在土耳其,而不是在中国,而又不是像在英国是定做一批,另外有抢走的一批,那么它是怎么会流传到土耳其的皇宫当中?

蒋奇栖:这些瓷器能够在为什么只是藏在土耳其,我们也跟当地的这些专家进行了学术上的沟通。他们说这些东西也是其它的这些小的国家进贡给他们的,所以当时在元代的时候经过海上的贸易,中国的青花瓷到达了波斯湾,到达波斯湾以后,这些瓷器并不是所有的瓷器,那时候从中国贸易出口到土耳其,直接出口到土耳其,到了波斯湾以后,由其它的国家,后来进贡给当时很强大的奥斯曼帝国的国王。

主持人:就是说,当时的这些瓷器都是通过贸易的方式到达中亚地区,然后被作为小国向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进贡的一种方式到达他们那里。

蒋奇栖:是的,其中很大部分的藏品都是这样子。

主持人:我还听到一种说法,关于这种瓷器的来历,当时是由元帝国的国君,当时他下命烧造一批瓷器,并且把它作为礼品,赠送给当时伊利汗国,但是后来与土耳其发生战争的时候,这一批东西抢走,我不知道您同不同意。

蒋奇栖:我们与当地的专家进行交流,他们说也有战争的战利品,但是仍然是少部分的,更重要的是进贡的,有多少件是战利品,哪几件是战利品,有多少件是进贡品,都没有很详细的记载。

谁烧制了元青花?

【短片12】

无论是贸易流通的商品,还是帝王的赏赐,谁也没有怀疑他们都来自中国景德镇。专家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是,究竟是谁烧造了这些瓷器?这批精美绝伦的瓷器为何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

主持人:似乎是在元代的时候,突然有了这样的产品出现,不像其它的瓷器的烧制,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艺术演化过程,最后成熟的艺术手法,这是怎么回事儿?

蒋奇栖:青花瓷出现,不管是绘画技术,烧造技术那么高的的确确这个问题很专业,与前面陶瓷的发展分不开。北宋当时很多制瓷的工匠都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方就是到了景德镇,当时也有记载。从宋代,在瓷器上绘画很成熟的窑就是磁州窑,也有磁州窑的工匠到景德镇。所以当时景德镇宋代的时候,瓷器的烧造很辉煌。从器形方面,看到很多器形是典型的,一看是北方窑口烧制的,如青白瓷。

主持人:有人说是不是一些波斯的匠人来到了景德镇,从事的这种瓷器的无论是绘画,还是烧造,它的这样的一个过程。

蒋奇栖:大部分工匠还应该是我们当地的这些窑工来烧制,但是在后来考古发掘的时候,也发掘了一些,当时波斯人他在那边居住过,所生活当中所用的东西,我们从青花瓷图案上面可以看得出来,有的图案很清晰地就是完全是中亚地区的,它的图案绘在青花瓷上,在往后的发展,中国工匠的东西也在里面,是中国纹饰,中国纹样在青花瓷里面出现。伊斯兰国家当时也在烧制这些,所谓的那种釉下青花的瓷器,他们瓷器的概念跟我们不一样,胎土不一样,我刚才讲二元配方加入高岭土,本质的变化。伊斯兰国家,青花的釉下使用的钴料技术很成熟,但是它没有这种瓷器的配方,所以它烧制不出来你现在讲的青花瓷。

独特的钴料产自何处

【短片13】

尽管波斯人是否来到中国参与青花瓷的烧造,还缺乏更多的证据。但是专家们越来越认识到元青花的出现并非是中国陶瓷自我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外来贸易的需求,外来的生产工匠都有可能使青花瓷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突变的景象。还有一个更有力的证据就是,历史文献已记载,被称为苏麻沥青的元青花所用的钴料,并不是产自中国。原料的外来也促成了元青花的多元风格的发展。

经过8年不断的实地考察,蒋奇栖在点滴线索中大胆推测,苏麻沥青的实际产地正是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北面的一个叫撒马拉的地方。

主持人:我想问您一下,独特用料在哪里?

蒋奇栖:这也是中国青花瓷很重要的一个谜,有很多的专家,就是说几代专家都在探寻,钴料是从哪里来,我们所称早期的钴料,苏麻沥青,我当时的文章里也提到了,绘以青花瓷上的钴料,是产于巴格达北面125公里的一个地方,叫做撒马拉,我们中国音很相近,为什么这样去推测,因为那个地方在撒马拉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钴矿,而且当时撒马拉作为一个瓷都,也烧造瓷器,从唐代开始,撒马拉作为阿巴西王朝的首都。所以实际上我在现在在牛津大学在做这种课题研究,就是要研究,我来推测实际上在唐代的时候,中国的那个,现在我们巩县发现的早期的青花瓷的瓷片,上面用的钴料已经是来自撒马拉这个地方。那个时候钴料已经通过这种贸易,丝绸之路已经带到了中国。

考察的收获

主持人:针对于我们去这次考察之前,对于元青花很多不解之处,我相信现在肯定也解答不少,但是否又有新的谜团出现,我希望在节目结尾的时候您再告诉我一下。

蒋奇栖:我们在到土耳其考察看完以后,看完觉得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更多地去探研,当时这种贸易出去以后肯定不只这些,它一定是一个很大量的。所以这些都是通过对土耳其的考察,带出新的研究课题,或者是说让我们新的努力的方向吧

主持人:今天还是非常感谢您能够来到演播室,那么通过您的介绍呢,我们终于了解了这八年的慢慢探索之路,整个这个过程确确实实非常曲折,不过就像您刚才所说的那样,在很多问题得到了答案之后有很多新的问题浮出了水面,比如说它的釉料是产自于中东,那么这个釉料究竟通过哪一种方式,走何种路线,最后抵达中国,并且为什么的青花瓷烧造加上这么浓墨重彩这样的一笔,我觉得您恐怕还要继续自己的研究,希望今后一旦有了成果,及时地通知我们,让我们再为您做一期节目,让所有的人也都了解一下青花瓷这神秘的用料,究竟走过了什么样的路线,好,非常感谢蒋女士来我们演播室,也感谢电视机前朋友收看今天这期历程,下期节目我们再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铁锈斑”是元青花铁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铁锈斑”是元青花铁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