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剔刻花瓷器鉴别 > 导航 >

唐黄堡窑黑釉剔刻花填白花卉纹壶欣赏

唐黄堡窑黑釉剔刻花填白花卉纹壶欣赏

剔刻花瓷器鉴别 怎么鉴别黑淘刻花瓷器 剔花瓷器鉴别

2020-11-30

剔刻花瓷器鉴别。

黄堡窑是耀州窑的前身,宋代黄堡属耀州治,故宋以后称耀州窑。长久以来,人们对耀州窑的青釉刻花瓷熟知,并公认其为耀州窑鼎盛时期的代表产品,但宋代以前尤其是五代时期黄堡窑的生产状况和内涵知之不详。80年代以后,经对黄堡地区大规模发掘,第一次确定了五代地层,揭露出了五代足迹和遗物,对五代黄堡窑的产品风格和生产状况有了认识。出土遗物中一批胎体细薄、釉色粉青或天青的标本,及底刻“官”款的标本引起了学术界对五代黄堡窑青瓷的广泛关注。

铜川黄堡位于陕西西安以北,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北向南倾斜,海拔高度一般为700一1600米。境内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川原山丘交错,大部分为黄土覆盖的丘陵山地。漆水河自铜川市由东北往西南流,至黄堡地段河谷开阔,阶地发育,有较宽的川道。黄堡附近盛产煤炭、陶瓷粘土和耐火粘土,古时森林茂密,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这里自古宜陶,据《德应侯碑》记载,铜川黄堡烧造瓷器的历史可早至东晋,这虽然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掘来证实,但铜川黄堡早在唐代已有发达的陶瓷业已为考古发现所证明。五代瓷业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不断创新,其窑场仍分布在黄堡镇。

唐黄堡窑黑釉剔刻花填白花卉纹壶,小唇口、直颈、修长腹、平底;肩上有鋬与口相连,另面出短直流,流下采用剔刻花填白形式饰花卉纹;通体施黑釉,釉层近底,釉色略带酱色,为唐晚期物。

镶嵌瓷和青釉白彩瓷是晚唐时期陕西黄堡窑特有的产品,其中镶嵌瓷就是人们通常称呼的黑釉剔刻花填白彩瓷。其加工方法是,先在生坯上加施黑釉,晾干后划出纹饰轮廓,将轮廓中的釉和部分坯胎剔刻掉形成凹槽,然后将白色的粉状材料填入剔刻后的凹槽处,再入窑烧制。这种装饰手段使得瓷器表面具有立体感,黑白对比分明,装饰效果很好。

中国工艺品制作中的镶嵌技术由来已早,它的发展是从“线”到“点”再到“面”。战国青铜器加工制作上就有错金银的方法,这种方法镶嵌的是“线”,唐代金银器中就有“点”的镶嵌方法了,如镶嵌宝石、镶嵌玉等等,而黄堡窑陶瓷工匠就借鉴了这种金银器的加工方法,发明了陶瓷剔刻填白的装饰技巧。到宋代,磁州窑工匠更进一步将这种技术发展,将轮廓线内所有的胎釉剔去,再用白色化妆土充填后入窑烧制,这就发展到“面”了。明代以后的“景泰蓝”则更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技术,将“线”和“面”结合起来,以镶嵌的“线”框轮廓,以填彩的“面”突出图案和色彩,装饰效果更加绚丽多姿。所以,一切工艺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均是累积的结果。

黄堡窑的这种剔刻花填白的装饰方法对高丽瓷器制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宋代高丽青瓷发展出镶嵌填白青瓷,其源头就与唐黄堡窑剔刻花填白瓷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国宝级别文物耀州窑青釉剔花倒流壶


青釉提梁倒灌壶是一件五代时期的国宝级别文物的青瓷瓷器。由于该壶无口无盖,只在壶底中央有一梅花形注口,使用时须将壶倒置,酒由壶底梅花孔注入壶腹,故名“倒灌壶”,也叫倒流壶、倒装壶。倒流壶的内部有一根柱状的导管并与底部的小洞相通装水的时候将壶倒过来,从底部洞中注入灌满后将壶放正只要壶中水的高度不超过导管水就不会漏出来。

倒流壶原理:

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因此,倒流壶之所以没有可以掀开的壶盖却在壶底留有一个神秘孔洞。

青釉提梁倒灌壶,五代(907年—960年)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彬县,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青釉提梁倒灌壶,高18.3厘米, 腹径14.3 厘米,腹深12cm ,足径7.5厘米,青釉提梁倒灌壶为五代时期耀州窑所产的精品。

清雍正松石绿釉暗刻花卉纹碗


出自官窑的瓷器是不是就该完美无瑕才是真的呢?我之前一直以为如此,可事实又是这样的吗?这个清雍正时期松石绿釉暗刻花卉纹碗实在是美不胜收。这是我家里祖传的瓷器,1918年到了爷爷奶奶手里,是明国时期收藏的宝物。它内里素白,碗的暗刻花卉描绘精细,外是雍正时期的松石绿釉,而且松石绿釉保存完好,底部有雍正年制的款制,猜也认定这一定是个昂贵的瓷器。

正是我得意之时,一波冷水却浇在了心尖上。

一些藏友认为,如果这个真是官窑的玩意,保存得实在是太好了,堪称完美,缺少了历史感,和自己在家里用的当代茶具别无一二,怎么看都觉得这是一个现代工艺品。

难道真的是有问题的?我有些不敢相信,我前去请教了专家,得到了答案。

专家告诉我,这个碗的造型没问题,装饰风格也没有问题,款识也是没有问题的。毛病就在于上面的描金,碗上用的是纯金并不是化学金。可是现在金在现在并不贵,买个金戒指研成粉那不就能用了?金粉加上点溶剂往上以烧出来就是这个描金了。古代的瓷器,怎么也会有使用的痕迹,就算没有使用的痕迹也会有轻微的擦洗留下的摩擦痕。可是这个碗没有一点痕迹,看着十分厚重,所以这肯定是现代生产的仿古工艺瓷。

看来这个瓷器是假的了,虽然不忍,但是也用我的经验告诉大家在选藏品的时候一定要看好是否有摩擦痕,而且越美的却也不一定是真的,一定要擦亮眼睛。

弘治黄釉暗刻龙凤纹僧帽壶


据有关文献记载,娇黄釉创烧于明代宣德时期,曾名噪一时。明代弘治时期,娇黄釉釉面光亮,淡雅悦目,公认为历史最高水平,与宣德时期娇黄釉相比,更精细油润。

弘治黄釉暗刻龙凤纹僧帽壶极为少见,整器里外皆施黄釉,按《国朝宫史》所载,仅供帝后使用,以彰显身份尊贵,任何人不得僭越。

由此得知黄釉器皿属于首禁之物,其独尊地位不容冒犯。越是严法禁止,越是彰显黄釉瓷器的尊贵和无比稀缺。弘治黄釉在其“宣黄”的基础上竭力改进技术,颜色更显清亮匀净,透明度高,更因其时烧造数量甚少,流传至今更是难能可贵。

此壶黄釉釉面光亮,淡雅悦目,通体清逸明朗,自然流畅,器形端庄秀雅胎坚质密,胎体厚重,釉面腴厚,白晰亮丽,具有典型明代弘治黄釉特征。

整体造型大气端庄,静谧之中赋予动态美感,静中生威,雍容华丽;造型为口沿平直,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

弘治 黄釉暗刻龙凤纹僧帽壶 尺寸:

口径:11cm

高:21.5cm

足径:8.3cm

雍正黄釉暗刻凤纹花觚


雍正时期御窑瓷器的烧制,不仅展现出康乾盛世帝王的审美意识,也代表了清代瓷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杨献谷记有:“瓷品精进,无过清代康雍乾之御窑。”端庄别致的造型、纤柔流畅的刻画与瑰丽明艳的黄釉浑然一体,展现了雍正御窑高超的制瓷技艺。

《通典》注有:“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因“黄”与“皇”谐音,黄色是历朝帝王所崇尚的专属颜色,成为权利、尊贵的象征。黄釉瓷是皇家尊严的一种体现,被宫廷垄断,严禁民间使用。据清代文献记载,不同等级的皇室成员所使用的器物颜色、纹样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黄色龙纹的瓷器为天子用器,故此器应为雍正皇帝御用,弥足珍贵。

此对花觚,通体内外浸明黄釉,亮丽晶莹,匀称玲珑。口部作特大喇叭状,造型清奇独特,别具一格,中部凸起成筒状,暗刻羽尾双凤纹,筒身上、下暗刻俯、仰蕉叶纹,参差有致,与斜口浑然天成,自然流畅。大内供器,确与众不同。

雍正 黄釉暗刻凤纹花觚 尺寸:

口径:15.9cm

高度:22.7cm

足径:5.60cm

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宋)


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

规格:高4.6cm、口径10.7cm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永和镇,古时吉安又称吉州,吉州窑因此而得名;又因为是在永和镇,故又名永和窑。它也是黑釉系著名窑场之一,其黑釉盏如玳瑁盏、木叶贴花、剪纸贴花、兔毫盏都是一时之选。

吉州窑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民间窑场之一。它始烧于唐代末年,鼎盛期是从南宋至元代的初、中期,衰落于元代末期。吉州窑所在地虽没有优质瓷土,但能在产品的种类和装饰上下功夫,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立于陶瓷业数百年。吉州窑产品很丰富,有青釉器、印花白釉器、白釉釉上黑褐彩绘器、绿釉器、黑釉器等;装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有印花、剔花、彩绘、剪纸贴花、堆塑、木叶纹等。其中又以黑瓷最为有名。

吉州窑黑瓷包括虎皮斑、玳瑁、油滴、鹧鸪斑以及上面提到的剪纸和木叶等。中国黑瓷在日本又称天目。相传宋、元时期,在中国留学的日本人把从浙江天目山得到的福建建窑黑釉瓷盏带回国去,遂称之为天目。日本人按不同的花纹和色泽把黑瓷分为油天目、玳瑁天目、木叶天目、珠光天目等。他们还把日本自己烧的黑瓷称为濑户天目,朝鲜烧的黑瓷称为高丽天目。由于日本学者对中国古陶瓷素有研究,致使中国学者引用其观点、称呼时亦称黑釉为天目。

这件木叶纹盏,体现了吉州窑的特有风格。制作时,先在胎上施一层黑釉,然后在经过特殊处理的树叶上施一层淡釉,再把树叶贴在黑瓷坯体上,烧成后即成为木叶纹。木叶有半叶、一叶,也有二、三叶叠加。所用叶子有人认为是桑叶,也有人认为是菩提树叶。经过这样加工过的黑釉碗,有一种质朴的野趣。这种制作工艺很少流传下来,对于它的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

北宋定窑《紫金定》剔花双魚花卉纹饰大碗


家有宝贝

持宝人:王怡今

该件宝贝系名门望族家传珍宝,几经动乱,在多次搬迁过程中不慎破成两半,后由藏家将其粘连成器。

此器物高6厘米,口径16.3厘米,足径5.5厘米。芒口、口沿无釉。外釉呈酱紫色,局部有透明状紫红色。内有六等份开窗,用剔花工艺剔出四季花卉图案,碗底剔有两条魚儿在游弋。剔花图案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疏有致。藏家说,此物从未面世社会,据他了解,同样器物在内蒙古博物馆另藏一件,堪称稀世珍宝。

唐代瓷器有“南青北白”之说。 “南青”是指浙江的越窑,是生产秘色瓷的地方,陜西法门寺的四件秘色瓷是代表作。越窑也是世界青瓷的鼻祖。 “北白”是指当时河北邢窑的产品,若干年后培育出定窑名瓷。

定窑始于唐,终于元,宋是鼎盛时期。宋代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其中的定就是指定窑,瓷器素静莹润,以雪白、白中泛青的素面独树一帜。定窑以粉定、白定为主产品,偶尔也烧制黑定、紫定、红定、金花定。 《格古要论》曾写道:紫定色紫如檀,黑定色黑如漆,其胎土乃白,其价高于白定。

永乐青花花卉水藻纹花浇


永宣两朝为中国青花瓷之鼎盛时期,本品又为永宣青花瓷器当中最独特、最珍罕的器形之一。明宪宗擅艺好雅,因此在位期间,御瓷兴盛,质臻艺绝,其中又以御窑青花尤为出众,于清代备受推崇,连带早明各朝珍品于清宫档案中均称永宣青花。

永乐、宣德两朝皆制瓷器花浇,形制大同小异。永乐年间,御窑亦有烧制白釉花浇,皆无款。如此花浇,以伊斯兰金属器作摹本,明代早期瓷器深受伊斯兰工艺文化影响,本品即为一例。

此类花浇似乎深得雍正帝青睐,两幅雍正《古玩图》,记录清世宗御藏珍器,画中可见三件早明花浇,形饰相近,下承木座,其一出自大维德爵士旧藏,现存大英博物馆,其二现存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此永乐青花花卉水藻纹花浇,周身以青花花卉纹为饰,纹饰隽美,气韵流畅,青花发色清丽,蓝白相间显现出特有的高贵风雅。花浇即用于浇花的一种壶,口沿一侧有短流,直颈,口、肩之间连有曲柄。

本品为小口外撇,呈鸭嘴状长颈,溜肩,圈足。鼓颈、肩之间连有线条流畅的曲柄。壶身肩部及足上兼有弦纹,上下对应,相得益彰。花浇壶整体造型优美,胎骨坚质细腻,釉色均匀且精细,釉质光润。纹饰刻画清晰。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长沙窑釉下彩雁纹壶赏析


唐代长沙窑以釉下彩闻名于世。笔者无论居家或差旅,一直在着意收藏。前年出差广州,在一古玩工艺品市场以不菲的价格购得一长沙窑雁纹壶,至今仍把玩不辍,面对这色彩鲜艳、生动传神的画面,有如欣赏一幅历时千年的唐代花鸟小品,叫人心旷神怡,爱不释手。

该壶通高22.6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12.1厘米,长颈、敞口,瓜楞形腹,九楞短流,流腹相接处有明显的修坯痕,执手有修,腹内壁未施釉,可见十分明显的瓦槽形拉坯痕,这是长沙窑壶罐类产品一个典型的工艺特征。该壶通体施青釉,釉面润泽清澈,并有浅开的鱼子细纹,雁纹的彩釉虽有削落之处,但这非但没有损害其整体形象,相反增加了器物厚重的沧桑感,使人一看便能认定这是开门的长沙窑。长沙窑釉下壶类产品,其纹饰都在流的正下方,该壶纹饰以褐彩勾线,绿彩晕染,其奋飞的鸿雁及其一抹青山,虽极简练,却引人入胜,浮想联翩。你看那刚健壮硕的大雁,引颈昂首,喙部与壶颈相接,雁首直指天穹,双翅舒展,作飞行鼓动状,仿佛使人听到它搏击空气的呼呼风声,雁翎以褐彩勾勒,根根硬朗明快,齐刷刷的向后,更增加了迎风前进的动态感。在雁纹的下方接近壶身底脚处,画师匠心独运,巧妙地绘有两座青绿山峰,着笔不多,却意境深远。

长沙窑的画师们极善经营画面,他们的作品,往往采用以少胜多,以虚带实的手法表现客观事物。在这里,画面上虽说只有一只奋飞的大雁,但它的气势,它的动态,以及整个画面营造的意境,仿佛使你看到,在它的身后,还有一队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雁群在跟进,它是这个雁群的领头雁。再看雁纹的下方,青山隐隐,真给人一种雁阵惊寒,关山万里的联想。

雁是一种健飞的水鸟,也是一种吉祥之鸟。古人认为雁有信、礼、节、智四德,所以十分受人欢迎。长沙窑的画师们崇尚自然,热爱生活,他们长期生活在湘江之畔,洞庭湖滨,目睹春去冬来,耳闻雁叫长空,对大雁的习性神态了然于胸,提笔画雁,自然能够传神写照。长沙窑画师们花鸟画技法娴熟,题材广泛,雁纹则是最为常见的纹饰,其表现手法有釉下彩绘、模印贴花、粉地釉彩等等,其形象则是多彩多姿,或奋搏云天;或俯视大地;或长飞万里;或将落平沙……但无论是画是塑,无论表现大雁形态的哪个瞬间,都体现了极其强烈的动态和生气,无不使观者为之振奋。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唐黄堡窑黑釉剔刻花填白花卉纹壶欣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唐黄堡窑黑釉剔刻花填白花卉纹壶欣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剔刻花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