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剔刻花瓷器鉴别 > 导航 >

宋代当阳峪窑白釉剔刻花罐

宋代当阳峪窑白釉剔刻花罐

剔刻花瓷器鉴别 剔花瓷器鉴别 怎么鉴别黑淘刻花瓷器

2020-09-19

剔刻花瓷器鉴别。

1999年河南省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在对淮阳县南坛湖改造工地进行的文物勘探中,发现春秋、战国、两汉、宋、金时代中小型墓葬100余座,随后派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在一座宋代中型砖室墓中,出土了一件当阳峪窑白釉剔刻花罐(见图)。现藏于周口市博物馆。

该罐通高17.9、口径9.4、底径9.3厘米。方唇直口内敛,筒形深腹稍外鼓,隐圈足。深褐色胎,坚致。乳白色釉略泛青黄,晶莹光亮。器表有很深的剔刻花纹,上下部为相对的覆仰莲瓣纹边饰,中部刻划缠枝菊花纹。

当阳峪窑是宋代北方地区著名民间瓷窑之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又称为修武窑、怀庆窑、河内窑等。始烧于唐代,北宋后期达到高峰,金代继续繁荣,元代中期始渐衰落,是中国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

广义的当阳峪窑,指当阳峪窑及同处于太行山南麓、生产同类型制品的所有窑场,这些窑场以当阳峪窑为中心,包括当阳峪、艾曲、东交口、洞弯、洼村等窑。当阳峪窑遗址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

当阳峪窑烧造品种以生活用品为主,主要有碗、盘、盏、钵、罐、炉、瓶、灯等,亦有动物、人物俑、文房用品等。纹饰复杂、考究,但以剔刻花纹和绞胎最为著名。

剔刻花是先在胎上施黑釉,次加白釉,再在白釉上罩青釉,上一层绿釉,然后用尖锐器具刻、划花纹,剔出所需多种色彩。图案中以缠枝牧丹为最多。纹饰流利洒脱,又以黑白、褐白对比强烈的色彩独具一格。

绞胎是用白、褐两种色料绞在一起,组成与羽毛相似的纹理,制作技巧高超,亦成为其著名的品种。

当阳峪窑无论是剔刻花或是绞胎,均技法熟练,线条流畅,纹饰挺拔,主题突出,具有很强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淮阳出土这件当阳峪窑白釉剔刻花罐,保存完好,釉色明亮匀净,纹饰精美流畅,布局合理,繁而不乱,工艺精湛,比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同类瓷罐更为精美,当为当阳峪的代表之作,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为研究中国瓷器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北宋湖田窑青白釉刻花碗鉴藏


敞口、浅腹、圈足;通体施青白釉,足心内无釉,留有深色垫饼垫烧痕;碗心刻花,外腹刻重叠之莲瓣纹。

青白釉瓷是目前最被低估的古瓷之一,它的被认可程度远远及不上它实际应该具有的历史地位。究其原因有三:首先是赝品冲击。其次是当代人对青白釉器的 认识还不够深入,至少对青白釉器在历史中的地位的把握不够准确。更重要的原因是第三,也就是中国传统审美概念在当下出现了认同上的断裂。

第一个原因很好理解,因为当代仿青白釉器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主要基地包括江西的景德镇和南丰,以及福建北部等地。这些仿品几乎可以完全混淆了真和赝,即使是专家,如果不是花大量的精力去研究青白釉器,也难免“打眼”,这样一来,“假作真时真亦假”,让人望而生畏。

第二个原因也很清楚:青白釉是白釉的变异,唐代出现后逐渐为人所爱,五代到北宋这个历史阶段,青白釉器实际上是风头最盛的陶瓷品种。首先是生产的范围宽,影 响面大。从现在的考古资料看,北到河南的钧台窑、宝丰窑,中有江西的景德镇、南丰窑,东南有福建的建窑、漳平窑、德化窑,南到广东的汕头笔架山窑,几乎所 有重要的窑场都在生产青白釉器,这么广阔的地域,这么大的生产量,正好说明青白釉器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其次是产品本身的精致和重要。乾隆四十八年《浮梁 县志》记载:“(唐)武德四年,有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献于朝廷,于是诏仲初等暨玉制器进御”。这里面说的“瓷”,就是青白釉器,能与玉器 相提并论,可见其精致。同书又记:“新平霍仲初,制瓷日就精巧,唐兴素瓷在天下,仲初有名。”这里说的新平为新平县:“唐置,故城在今江西浮梁县东北,开 元间复徙置新昌县,后改名浮梁”(据王云五 《中国古代地名》三联书局 1938年),也就是景德镇的前身,而“素瓷”就是景德镇产青白釉器。如果这条记载属实,那么景德镇产的青白釉器就是中国最早的贡瓷,比之则天朝的越窑秘 色器贡瓷还要早。此外,《宋会要辑稿》有载:“瓷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瓷器及漆器以给用。”同书又记:“宋太宗淳化元年七月诏 ‘瓷器库纳诸州瓷器……”说明在北宋早期,饶州瓷器已经进入大内,供给宫廷使用。如果这条也属实,那么景德镇(饶州)所产的青白釉器就是最早的“御用瓷” 之一,比之徽宗时期的汝窑和北宋官窑都要早得多。这些记载证实“饶玉”完全可以媲美甚至超越“五大名窑”,无怪乎现代有研究学者认为五代和北宋早期的湖田 窑瓷器就是位列传说中五大名窑之首的“柴窑”。

第三个原因留待下篇再论。

宋代刻花梅瓶鉴赏


名称: 刻花梅瓶

制造年代: 宋

材料: 瓷土

规格: 高48.4厘米,口径7.5厘米

收 藏 地: 上海博物馆

介绍

此件瓷器的瓶小圆口,短颈,长圆腹。各部分比例匀称,给人以亭亭玉立挺拔修长的感觉。它是典型宋代梅瓶的造型。瓶身刻划缠枝牡丹纹,刀法洒脱自如,枝叶舒卷,花繁叶茂,生机勃勃,是典型的耀州窑鼎盛时期的风格。

耀州窑器以其色灰而坚致的瓷胎、青翠的釉色、犀利独特的刀工技法而著称于世,是我国比方青瓷的重要代表之一。据宋人记载,从宋元丰年间到宋徽宗崇宁年间的三十多年里,耀州窑一直以常年例贡的形式烧造贡瓷,供北宋宫廷使用。

近年来在北京广安门金代遗址所发现的300多件耀州窑青瓷标本,就是当年金兵攻陷汴京后从北宋宫中掠夺的战利品。近年来,在耀州窑的发源地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考古发掘中取得了极大的收获,它证明了耀州窑青瓷自唐代始烧,五代时渐入佳境,宋时窑工采用刻划花的装饰技法使其步入了制瓷的高峰,形成了强烈的装饰效果。金、元时期耀州窑青瓷仍在继续生产。

由于耀州窑有较高的瓷器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目前多有仿制品生产。由于目前工艺采用模制工艺,模制印记十分清晰,而刀刻技法也不如珍品犀利,给人以刀法圆润的感觉,釉色青黄,气泡浮于釉的表面,这些都是现代仿品显露出来的败笔。

湖田窑刻花梅瓶(宋)


湖田窑刻花梅瓶(宋朝) 高35厘米

景德镇著名古窑场是我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窑场中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窑场。遗址保存的遗物非常丰富,历代古窑启遍地,有宋末的“马蹄窑”,明早中期的“葫芦窑”等。在该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在这里出土各种窑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田古窑遗址也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个旅游点。《南窑笔记》、《陶记》、《景德镇陶录》等古文献均有记载。始于五代,终于明。五代时烧制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宋代创烧了著名的青白瓷,俗称“影青”。青白瓷釉层透明度高,光泽度强,釉中气泡大而疏,多用刻花装饰,线条流畅、灵活;刻线深处釉厚,呈青色,釉层薄处色淡泛白,釉色和纹样互相烘托,艺术效果极佳,为湖田窑青白瓷独特成功之处。元代创制了釉里红和卵白釉器(枢府器)等著名品种,并是青花的重要产地。明代只见青花和白瓷两种。青花多以“苏麻离青”为彩料,早期器皿多大盘,纹饰繁缛华丽,多为蓝地白花;晚期纹饰简洁、疏朗,器皿有折腰碗、高足杯等。

剔花牡丹纹瓷枕


主持人:收藏无限慧眼识真,欢迎走进我们的专家鉴定室,我们今天演播室要鉴定的藏品,就是这件器物,我可以告诉大家,它是一件瓷器,但是它到底处自于什么时期,用作什么的,我先不说,我先来介绍一下,我们今天演播室邀请到的专家是,中华工商联古玩业协会的常务理事周继海先生,周先生您好。

主持人:按照我们的常规,还是来先解决观众手中的藏品问题。您看这个山东张先生寄来的。

专家:从这个修足到它这个胎,到它这个釉,应该是民国时期的一些杂窑口的作品。

主持人:它的市场价格现在能达到多少?

专家:应该值一千两千吧。

主持人:这个也是一个瓷罐,您看这是山东烟台李先生的。

专家:这是汉代的东西,东汉的。

主持人:那它现在市场价格应该是多少?

专家:一万块钱左右吧。

主持人:接着来看这个,这是云南沈先生两幅照片。

专家:很难从照片上非常确定地说,它是不是真品。整个的器型是宋哥窑的东西,是不是老的,还得看实物。

主持人:观众的问题解决完了,那么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今天要鉴定的这个藏品是一个瓷枕。先来了解一下它的细部特征。

主持人:这枕头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一件实用器皿。那么瓷枕是日常生活器皿还是民器呢,周先生?

专家:应该是日用瓷枕在中国历史上,尤其在宋代是非常普及的,在宋代以前呢,也用各种材质做了很多木枕、玉枕,还有漆枕。

主持人:瓷枕并不是说一开始它就有的,这个枕头它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我们有一个片子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一看。

瓷枕是我国古代夏令寝具,冰凉消暑,它创烧于隋代,唐宋时期广为流行,元代以后逐渐衰落,明清时期,随着更为有益的制枕的材料出现,瓷枕开始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主持人:藏品名片里也介绍了,它是一个剔花的瓷枕,是吧。

专家:对。

主持人:那么这种剔花工艺在什么时期体现得最突出呢?

专家:应该在宋代。

主持人:那宋代我们知道有很多窑口,那这个瓷枕应该属于哪个窑口?

专家:磁州窑系的。

主持人:这个怎么体现出是宋磁州窑?

专家:从它的形制到它的工艺,到它的釉色,都说明它是磁州窑系的,它的具体窑口是山西介休。

主持人:它也属于此磁州窑系?

专家:对,它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地方、特点,就是它烧酱釉,烧得比同类、同年代的磁州窑系的一些窑口烧得要好。就是像这种酱釉,它剔花呢,剔花工艺也是非常地道的,它这个剔花很薄浅,它整个的工艺要求,应该说是特别严格,再加上它是四面全部都是剔的。

黑釉剔花缸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高17cm,口径13.5cm,足径9.5cm

生产时代:金代

生产窑口或产地:其它窑口

品种:黑瓷

陶瓷造型:容器

说明:辽

缸唇口,鼓腹,圈足。缸内口部施黑釉,外壁以黑釉剔花装饰,肩部为变形回纹,腹部为缠枝花草纹。外底无釉。

此缸造型浑厚饱满,黑釉光亮如漆,剔花技法娴熟,以黄白色的地子衬托黑色花纹,对比鲜明,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从其胎釉特征看,应是金代山西窑产品。以往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金代陶瓷被划归于宋代,从而认为金代陶瓷无精美之作。1949年以来,随着金代墓葬中大量陶瓷器的出土,人们对金代陶瓷的真实面目逐渐有了清醒的认识,墓葬出土实物和窑址出土标本证明当时北方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淄博窑、大同窑、浑源窑、介休窑、长治窑等到了金代仍在继续烧造,产品各具特色,且不乏精美之作。

中国北方剔花瓷器


剔花是我国古陶瓷装饰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剔花瓷器,图案气象浑穆,线条遒劲有力,给人以古朴奔放之美感。剔花,即在半干的坯体上,使用竹木或骨石等制成的刀具,按事先设计的图案,以一定的深度剔去纹饰以外的坯层的一种装饰拉法。用这种方法作出的图案,具有很强的浮雕感。有时花叶上再用划花的方法划出花蕊叶筋,纹饰更显形象逼真,由于剔去的地子通常呈黄褐色,与黑色的釉子或白色的化妆土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这就使主题纹饰被更强烈地烘托出来。

剔花瓷器最早见于宋代,当源于漆器生产中的雕漆。雕漆又称剔红,漆器的各种装饰技法,直接影响着陶瓷的装饰艺术。汉代以来,陶瓷仿漆之风盛行。如汉彩绘陶和釉陶,从画法到釉色,均借鉴于同时代的漆器。在河南南部战国墓中出土的陶器,器表面往往裸有黑漆,使表面有一层黑亮的光泽,显然是摹拟漆器而随葬于内的。唐代及北宋前期,雕漆广泛流行,瓷器生产也空前繁荣,雕漆的艺术风格对瓷器难免产生某些影响。

唐代雕漆风格古朴,宋代则刀法娴熟,色彩多变。陶瓷剔花与雕漆是异质同工。

北宋以前,漆器生产集中在北方,故陶瓷剔花工艺是由北方诸窑受雕漆剔红、剔彩工艺的影响而发明的,品种有白釉剔花、黑釉剔花、酱釉剔花等。北宋的河南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登峰曲河窑、河北的磁州窑、山西的介休窑等均生产剔花瓷。不过,由于各地原料有差异,所以风格不尽相同。

例如磁州窑以生产白釉剔花最盛,即在施白色化妆土的半干坯上剔刻花纹,再罩以透明釉,白色的化妆土与黄褐色的地子相得益彰,图案被巧妙地衬托出来。磁州窑的剔花图案多为山水花鸟等,民间风味较浓。当阳峪窑也生产白釉剔花,但风格与磁州窑不同,它有一种特殊装饰,即在瓶罐一类器物上除主题纹饰外,剔刻几何图案作辅助纹饰。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宋当阳峪窑剔花罐,罐身以剔缠枝牡丹为主要纹饰,花蕊与叶筋以划花技法作出,茎蔓缠绕,花叶连绵,线条流畅优雅。怒放的牡丹花朵,姿容娇烧,婀娜俊俏,在剔出的黑褐色地子映衬下,显得十分雅洁优美。瓶身下部剔出一周缠枝花叶纹,以一道回纹将其与主题纹饰隔开。整个纹饰布局主次分明。这种白釉剔花的技法,也受到少数民族的喜爱,辽金陶瓷不乏精美之作。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里就陈列着辽代白釉剔花罐。山西诸窑以生产黑釉剔花取胜,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山西天镇金墓出土的黑釉剔花小口瓶,瓶身在黑色釉地上剔刻两层纹饰,肩部剔菊瓣纹一周,腹上用剔、刻两种技法作出花草坟、卷叶纹四组。该瓶造型浑厚,釉黑如漆,光亮如新,线条圆滑,转折自然,充分显示出陶匠娴熟的剔刻技法,具有浓厚的山西地方风味。

宋代定窑尚食局款刻花龙纹盘赏析


宋代“尚食局”款刻花龙纹盘

盘内龙纹(龙头局部放大图)

“尚食局”款

浙江桐乡 杨博瓷

这件“尚食局”款刻花龙纹盘,盘口有一条冲线,盘内刻花龙纹,盘底铭文“尚食局”,从器型和釉色上看,当为宋代定窑陈设器具。该盘口径23.8厘米,底径9.5厘米,盘口冲线长约6厘米,白釉芒口。整器胎质细腻,体薄,釉色乳白带黄,芒口无釉处呈火石红及泥沁色,底满釉,釉下刻“尚食局”铭文。

细观该盘,盘内龙纹采用刻法表现,龙势行腾,昂首张口,有二角、生须和足毛,二爪、蛇尾、鱼鳞,形态健壮势威。刀法深浅不同,斜直各异,使得龙形立体感强劲,栩栩如生。

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一带。据考古和近年发现的定窑瓷研究表明:定窑初创于唐代早期,此时生产还较粗制,到唐中期有较大提高,胎质白度较纯,至晚唐五代十国及北宋,定窑进入巅峰,并形成风格独特的白瓷窑厂,烧制的瓷器受到朝廷的喜爱,一度被选为宫廷用瓷。

尚食局创设于隋朝开皇初年,属门下省,唐时隶属于殿中省,北宋承唐制为殿中省。尚食局的职能是为宫廷负责膳食,也包括皇帝的用膳。定窑为宫廷烧的贡瓷大都刻有铭文,现在见到的有“官”、“新官”、“易定”、“奉华”等等。

定窑烧制在北宋早期采用支圈仰烧,中期因需求量大,工匠发明了覆烧工艺,此工艺在烧制时把瓷器反过来,因此器口无釉,俗称“芒口”。当时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工匠门又设计在器口沿上镶上一圈金、银或铜。但该龙纹盘已不见镶饰,个中缘由有待探究。

定窑的装饰也有时代特色,手法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其中以刻花方法最具艺术感。工匠运刀似笔,纹饰随着刻纹的粗细、宽窄、深浅变化,把图案表现得栩栩如生。此盘龙纹的刻法堪称精湛,龙势立体感强,体形矫健,仰首张牙舞爪行腾。

龙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有崇高的地位,并被赋予吉祥和权力的象征。在考古发掘出土或流传下来的古文物中,龙纹也一直被认为是皇权的代表。而此盘不仅有龙纹,又有官方“尚食局”的铭款,足以证明该器当为宫廷用瓷。而据笔者所查资料显示,定窑刻花龙纹盘并不多见。

磁州窑瓷器的精美刀工:深剔刻


北宋磁州窑白釉刻缠枝牡丹纹盖罐

老妖文(图片由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提供)

华夏收藏网讯宋代是中国制瓷业的巅峰时期,不但出现了五大名窑,成为陶瓷史上的传奇,同时还因风格特点的不同而形成了磁州窑系、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青白瓷系六大窑系。这时期的瓷器种类繁多,出现了许多新的造型与装饰手法,其中的磁州窑系在当时窑场分布广泛,尤以河南的窑场最为众多,形成年代最早。

磁州窑系虽属民窑体系,但其以工艺精良、成品精美着称于世,尤其是它的剔刻类瓷器是极为精彩的品种。磁州窑系的剔刻工艺属于胎装饰类,分浅剔与深剔刻两种,浅剔是指在半干胚胎上把纹饰以外的化妆土刻划剔掉,露出胎体,施透明釉烧成,成品色差明显、主题纹饰突出;而深剔刻则是刀入胎骨,将主题纹饰以外的胎地剔除,增加纹饰图案的浮雕效果,使纹饰图案看上去凹凸立体,视觉冲击力更加强烈。

刚刚走过的2013年中,在伦敦苏富比春、秋两季拍场上,分别出现了两件宋代深剔刻瓷器精品,5月春拍的一件北宋磁州窑白釉刻缠枝牡丹纹盘口瓶(上图、中图),高39.5cm,其造型优雅,但釉面失光。此瓶流传有序,曾在1986年与2009年纽约佳士得拍卖上两次易手,此番估价:120000-180000GBP,最终以146500GBP(人民币1398636元)成交。11月份秋季拍场上,编号219的北宋磁州窑白釉刻缠枝牡丹纹盖罐(下图),高12.5cm,剔刻工艺娴熟,釉水品相一流,难得器盖保存完好。此深剔刻盖罐资料显示来自日本,是购于上世纪70年代的私人藏品,估价25000-35000GBP,成交价为人民币2951335元。

磁州窑系深剔刻类瓷器是宋金时期的名贵产品,其复杂的纹饰图案与构图需一气呵成,对工匠技术水平要求极高。深剔刻瓷器表现了宋代人对瓷器不仅追求釉色之美,同时也重视瓷器的表现手法之精彩,其装饰风格展现了一个华美的艺术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