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白瓷砖 > 导航 >

南丰白舍窑:瓷中之玉重现活力

南丰白舍窑:瓷中之玉重现活力

白瓷砖 唐朝形窑白釉瓷器鉴别 爵士白瓷砖

2020-09-19

白瓷砖。

南丰白舍窑:瓷中之玉重现活力

核心提要:南丰白舍窑曾是宋元时期“江西五大名窑”之一,蕴藏着丰富的瓷文化,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一直未被世人所知晓。近年来,江西南丰县加大了白舍窑瓷文化的发掘、研究和宣传力度,并把其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予以扶持,使这一地方文化涣发出新的光彩——

古瓷精品遭遇遗憾

对于白舍窑瓷器收藏爱好者胡日辉来说,最“窝心”的事莫过于2006年夏参加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的那场经历:那次,他带着一对收藏多年的白舍窑葵口茶盏参加现场“鉴宝”,茶盏一经亮相,就得到专家鉴定团的称赞,却没想到被专家们认定是景德镇湖田窑的瓷器,这让他遗憾了好一阵子。

2007年秋,江西电视台《家有收藏》栏目组走进南丰,拍摄有关白舍窑的专题片。节目制作后,在江西电视台二套黄金时段连续播出一个星期。摄制过程中,随行而来的原景德镇古陶瓷研究所所长、《家有收藏》栏目瓷器鉴定专家赵曰斌起初对白舍窑瓷器并不知晓。在鉴赏了几件宋代白舍窑瓷器后,才被其温润晶莹的特质所折服,赞口不绝,连称可与同期的景德镇湖田窑瓷器相媲美。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白舍窑,其遗存的瓷器被专家们看好,其声名却又不被专家们知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千年历史不输景瓷

白舍窑起始于晚唐五代,兴盛于北宋中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该县博物馆馆长揭小华介绍,白舍窑以烧制青白瓷(影青瓷)而著称,制作工艺精湛,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市场,还远销日本等东南亚地区,得到官方的大力扶持。在元代蒋祁《陶纪略》一书中就清楚地记载:“谓与景德镇竞争者有白舍窑也”,可见当时白舍窑制瓷工艺水平之高、产销之旺。历史上也因此把南丰白舍窑与景德镇窑、吉州窑、洪州窑、赣州七里镇窑并称为“江西五大名窑”。建国初期,白舍窑遗址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的葵口碟、梅花盏等瓷器被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曾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出土陶瓷展览会”上展出。至今在白舍镇白舍村保存着古窑遗址34座,窑体堆积物20余座。

白舍窑瓷器胎薄而白、质密而坚、釉色晶莹,有着“瓷中之玉”的美称,种类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其中不乏精致的高档瓷器,如莲花瓣的温酒壶,弧形葵口划花碟、茶盏等,还生产青釉台灯、粉盒、瓷枕、堆塑瓷俑、佛像、祭祀供器、墓葬器等;在制作工艺上,白舍窑从淘泥、制坯、梳篦划花到最后烧制成精美瓷器,工艺繁多,图案装饰简洁却不单调,迎合了当时人们平淡自然的生活情趣,深受百姓喜爱,这也为白舍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鼎盛时期,白舍窑建有窑口99座,整个窑区绵延2.5公里

,场面异常壮阔。

然而,制瓷业的发展需要优质瓷土作支撑,由于当地瓷土储量不足,加上运输条件有限,至元末时期,白舍窑陷入了瓷土资源严重匮缺的境地,许多窑户停工停业,有的远走他乡谋求发展,于是在与景德镇窑的竞争中,白舍窑逐渐败落下来。

明清时期,白舍窑也曾有过散户生产,但终究未能形成规模,白舍窑从此掩藏在历史的烟尘中。

重振辉煌会有时

白舍窑瓷器的制作工艺和器形特征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的多元文化内涵,有着极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为重振瓷文化,该县成立了白舍窑瓷文化研究会和瓷品收藏协会,通过对白舍古窑遗址的研究,举办瓷器鉴赏展示和瓷文化研讨会等活动,不断挖掘白舍窑瓷文化的内涵。该县还划拨专项资金,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有关媒体对白舍窑瓷文化进行专题宣传,扶助白舍窑瓷器收藏爱好者参加国内各种形式的瓷器鉴赏展示活动,以提高白舍窑在国内外的知晓率和认可度。前不久,在苏州举办的“古玩世界第四届研讨会”上,该县瓷器收藏爱好者张符龙带去的数十件白舍窑瓷器标本被与会者抢购一空,5件藏品在鉴赏拍卖中拍出了高价。“现在白舍窑瓷器得到广大藏友的认可,收藏白舍窑瓷器已逐渐成为收藏界的一个热点。”张符龙如是说。

为恢复发展制瓷业,该县有关部门已把陶瓷生产作为一项经济发展项目,整理出一套白舍窑制瓷生产工艺,组织人员到景德镇等地学习考察,目前遴选瓷土等相关工作已经启动。相信不久的将来,制瓷业会成为该县又一个经济增长的亮点。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德化窑白瓷


福建德化县各地自宋至清代生产大量瓷器,现被人称为德化窑瓷器。宋代早期的产品主要是青白瓷,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逐渐发展为白釉瓷。明代白釉瓷瓷质如脂似玉,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视为中国白瓷代表。其装饰工艺主要有刻、画、印花和堆贴印花装饰刻花也称画花。在宋代德化窑烧制影青瓷工艺中普遍采用,它用竹签或篦笔在器物湿坯上刻画各种纹饰,有明显的斜笔刀痕,线条流畅豪放、明快利落。

印花或刻花两结合的纹饰,是宋元时期德化窑制瓷艺人广泛采用的装饰技法。如在一些瓷盒的盖面中心印莲花、萱草等纹饰,而在盒身周壁刻画缠枝莲花牡丹等纹样,纹饰层次分明,比单纯印花更生动、清晰、美丽。

在印花的基础上加以堆笔修饰是宋元明时期德化窑制瓷艺人常用的装饰手法,无论花鸟、鱼虫、人物等等,均肯有鲜明的特征,给人以典雅朴素,简洁大方的美感。

明代印花有模印及模印与刻花、贴花相结合的技法,如通体模印饕餮纹的双耳四足方炉、压模成坯而后贴花修饰的饕餮夔龙纹双耳炉。

贴花、堆花,既有单独施艺,也有堆贴并举的。有些宋影青釉瓷,则是堆贴印花三结合。

明代贴花工艺的特点纹饰不如贴花纹饰清晰。贴花与堆花并举的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更强。堆贴梅花双耳三足炉、堆贴梅花椭形杯、贴螭壶、双螭耳三兽足炉、螭龙烛台等等,为同时代窑口中的精品。

德化窑白瓷价格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窑之一,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量瓷最重要的产地之一,从其宋朝时期就开始了烧制,所烧制出的瓷器中有大量的瓷器是中华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在明朝之后走向了繁荣时期,其中以白瓷塑佛像闻名,制作工艺较为的细腻且雕刻较为的精美、纹饰较为的生动,展现出了古代工匠师制瓷工艺的水平。整体上看,纹饰较为的多样且盖面的纹饰就多达一百余种,题材较为的丰富,大多数都装饰在碗、盘、瓶等常见实用的生活用具上。发展至清朝时期出来烧制白瓷之外,还盛行烧制青花与彩绘的瓷器,具有着烧成率高,制作精美的特点。

在我国的宋朝德化窑刚起步之初,是以烧制青白釉而闻名的,其釉色偏白,纹饰上主要是以刻花、蓖划纹为主,其器物中以盒子较为的多样,有圆形、八角式和瓜棱式等,而在其盖面上大多都是通过折枝花卉的纹饰为主,具有着生动性强、美观性好的特征。

而在明朝时期则迎来了属于它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制作瓷器胎质较为的细致,透光度较好且釉色的呈现为纯白色,色泽较为的光润明亮,在迎光的照射下会在其釉色中呈现出粉红色或乳白色的形态,也就是现俗称的“猪油白”和“象牙白”,但是其生产的主要器型是以供器以及瓷塑为主,生活用具较少。

清朝时期的德化白瓷则是在其釉层上呈现出微微泛青的形态,釉感较硬,上手感较重,主要是以生产日用器物为主,这一时期的瓷器收藏价值相对而言没有其他瓷器的收藏价值高。

众所周知,德化瓷塑在德化窑的烧制历程中最为的出名,其中白瓷的观音、达摩等塑像做工尤为的精致,胎釉混为一体,不仅在其面部的刻画上较为的细腻且生动,衣纹的褶皱都有了非常细腻的描绘,并且将其人物的性格也凸显出来,具有着观赏性较高的特点,收藏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在白瓷的烧制产品中也是非常的多样化,有爵杯、梅花杯、瓶、炉等常见的器物,制作工艺较为的精湛且实用性能较好,但是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大部分都是现代所进行仿制的。

而在青花这一类型的器物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在其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这也是德化窑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并且在其图案花纹上除了常见的花卉、山石之外,还有着大量的人物故事题材的出现,将其人物的外貌特征以及性格特征都可以非常好的展现出来,收藏价值较高。

白如雪,玉壶冰——邢窑白瓷


在唐时期,製瓷业有一个说法,叫『南青北白』,其中的『南青』便是上次所说的『越窑青瓷』,『北白』便是今天要讲的『邢窑白瓷』。邢窑白瓷一直以来都是瓷器中的精品,从烧製之初离今至少有一千五百的歷史。其窑址处於现如今的河北省邢臺市一处叫祈村的地方,同时这也是白瓷的发源地。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银类雪。而唐朝时期的这类是代表当时整个製瓷业的高峰。

唐 邢窑盈字款碗

邢窑白瓷主要分为细白瓷跟粗白瓷两大类,其中的细白瓷是专门供於皇朝贵族之用,属於白瓷中的精品。一般而言,细白瓷的器具底部有落款,款名一般为『翰林』或『盈』字款,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言,并非所有的细白瓷都有落款的。因为在当时有些有权势或颇有钱财的人,会向窑厂私订,而通过私订得来的细白瓷一般都不会有如上的落款。

细白瓷在加工工艺上每一部都十分讲究,且胎色纯白,釉层中细看会有微小的小棕眼,釉色以纯白或白中泛青。由於用於烧製邢窑白瓷的瓷土质量很好,所以其胎质不仅细腻而且很坚实,而其胎色洁白如霜,釉质润透。有的器具,轻薄如鸡蛋壶,透光性能十分好。

而粗白瓷则主要是在民间市场流通,由於粗白瓷的要是流於市场,所以產量较大,按现在的话来说便是走量。所以粗白瓷在生产过程中,不管是捏练还是陈腐都不够充分,白中常泛黄,到五代时部分产品的工艺水平有所提高,胎体中少有气孔夹砂现象,烧不熟的现象已基本克服,渐趋细腻。

邢窑瓷品在製作方面十分讲究,胎体很规整、精致。而其所生產的瓷品大多为日常用具,主要有砚、盒、碗、盘、鉢、壶等等。邢窑白瓷的刚格讲究素雅,很少有过多的装饰元素,主要是为了将釉质的美感表现出来,风格之朴素,用色之淡雅在当时很受一些文艺青年的追捧。

通过现在出土的文物来看,白瓷的出现时间不会晚於北朝的北齐。我们现在能过看到最早的白瓷便是从北齐范粹墓出土的。而通过这些各朝各代出土的文物来看,邢窑白瓷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并不显著,其製作水平甚至还要比北朝时期出土的白瓷还要差上一点。唐代是白瓷发展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唐时期白瓷的做工越来越精细,上色也越来越讲究,在这一时期,邢窑白瓷的发展进入顶峰。且其地位也是越来越高,甚至於敢和当时稳居皇家瓷榜首的越窑青瓷叫板,且为落下风。

唐朝跟宋朝是瓷器发展最为重要的两个朝代,唐人由於饮茶开始风行,而正是如此,使瓷器业的发展得到刺激。而宋人多为雅士,且加上宋朝当时好几任皇帝对艺术方面,十分重视,而瓷器作为艺术中的一大品类,自然倍受重视。

根据相关的文字记载,广东的广州与四川的大邑都有过烧製白瓷的记录,比如杜甫就曾在诗中写到过『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芭斋也可怜』通过这几句诗我们不难看出大邑白瓷的一些特点,比如瓷胎轻巧坚硬,且通过扣击瓷器传出的声音音质有如玉石清透,而且还能看出瓷器的色泽如霜雪一般。不过可惜的是,现如今在广州与大邑都没有发现过出土的白瓷窑址。

唐代邢窑白瓷盖罐

唐代邢窑梅瓶

唐代邢窑白瓷碗

唐 邢窑盈字款碗

巩县窑白瓷的特点


我国瓷器的烧制技艺几百年来一直出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隋唐以来,白瓷烧制技艺达到鼎盛,使得瓷器从原本单一的青瓷逐渐有了不同的形式。而在众多窑厂中,位于河南巩义市的巩县窑更是远近闻名。巩县窑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商品交易市场以及出色的窑工艺匠在一个时期以来一直是品质的保证。巩县窑出土的白瓷种类繁多,品质卓越,各具特色,造型精美,因此一直受到皇亲贵胄的追捧,不仅如此即使到现代白瓷的价值也不减当年,在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到底巩县窑烧制而成的白瓷有何特点能历经数百年依旧为人们津津乐道呢?接下来将带领各位藏友一一悉数其中门道。

说到巩县窑的白瓷有三大特点。其一,巩县窑所烧制的白瓷质量上乘,实乃不可多得的传世臻宝。据记载,巩县窑出土的白瓷多为贡品,供宫廷使用,这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文物中便得到了证实。在当时巩县窑拥有最为先进的烧瓷技术,加之烧瓷工匠技艺精湛,曾一度是中国瓷器的代名词,闻名中外。除此之外,巩县窑当时已自成体系,无论是瓷器生产的程序亦或是对于工人的管理都有一套成熟的做法。工厂对瓷器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对于略有瑕疵的瓷器无一例外进行统一销毁。

其二,巩县窑出土的白瓷花纹造型独特精美,多采用宝相花纹,同时绳纹,弦纹也是其特色之一。巩县窑窑工艺匠的烧瓷技艺可以称得上是巧夺天工,有鬼斧神差之妙。特别是浮雕技艺在那一时期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地步。就比如他们篆刻而上的龙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便会一跃而起,一飞冲天。现被称为郑州市华夏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文物便是巩县窑制作而成的八字铭文白瓷双龙尊。此件文物双龙相对而坐,双目炯炯有神,细致程度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独具匠心。

其三,巩县窑所烧制的白瓷胎色呈灰白,不含其它杂质。胎骨坚实,轻轻敲击会发出金属之声。拉胚细腻精巧,无不体现出工匠手艺之高超。正是这一道道严格的把控使得巩县窑烧制而成的白瓷外观看上去精美无比,具有极高艺术收藏价值。

元代山西霍窑白瓷


霍窑瓷一般指元代山西霍县陈村一带烧制的仿宋定窑白瓷器,在北方省份收藏市场上经常可以遇到,每每被当作宋金定瓷出售。霍窑又有霍县窑、彭窑之称,明洪武时曹昭《格古要论》记有:“霍器,出山西平阳府,霍州……元朝戗金匠彭均宝效古定器,制折腰样者甚整齐,故名彭窑。土脉细,白者与定器相似,比青口欠滋润,极脆,不甚值钱。买骨董者,称为新定器,好事者以重价收之,尤为可矣。”

清谷应泰《博物要览》载:“元时,彭均宝仿定窑烧于霍州者,名曰彭窑,又曰霍窑。”清宋琰《陶说》中说:“山西窑,在太原府榆次县,平定州。平阳府霍州。霍州所出者曰霍器。”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述:“霍器有三:一为宋霍州本来窑;一为元彭均宝仿造窑,其一则唐昌南镇霍仲初窑也。彭为上,仲品次之,霍州本来者又次之。”“元时彭均宝于霍州烧造。土脉细白,埴腻体薄,尚素。仿古定器,制折腰样甚整齐,当时以彭窑称焉。其佳者与定相埒,因亦呼新定器。”

霍窑创烧于金而盛于元,结束于清代,产品以白瓷为主。其鉴定要领为:

(1)胎体白而细腻,釉色洁白,但胎体薄而脆,甚至可以用手掰断;

(2)产品有仿定釉折腰盘、盏托、洗、高足杯等,口沿极薄,制作规整;

(3)装饰大多光素无纹,有的折腰盘内印六条直线纹;

(4)器物圈足足端一般平切,足内无釉,足内旋痕明显。金代盘碗挖足较深,器内刮釉一圈,元代产品挖足较浅。

(5)装饰方法采用支钉叠烧,碗盘器内及器足一般留有5个小支钉痕,与宋定瓷碗盘足部满釉,而口部为无釉芒口的装饰法绝然不同,此为元霍窑白瓷在外观上最大的鉴定特征;

(6)定窑白釉有泪痕特点,霍窑少有。

(7)元代还烧白地黑花品种,胎色灰黄,胎质较松,产品有唇口碗、高足杯等。

(8)明清两代绘花卉的较多,也有少量书写文字的。

德化窑白瓷的鉴别


何为“中国白”

“中国白”产自福建德化。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与江西景德镇和广州潮州(一说为湖南醴陵)齐名。德化窑是中国古代德化白瓷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德化县而得名。中心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此处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运输方便,是烧制瓷器的理想之地。

德化窑历史悠久,历经了千年的风霜,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中国白”原文(BLANC DE CHINE)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如何鉴别德化窑白瓷

A目视表面观察

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犹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犹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犹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B迎光透视观察

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C釉面光亮度观察

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D从制作工艺上观察

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瓷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犹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对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仔细观察时,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显示其自然和灵气。

E从易损的部位上观察

真品在长期收藏过程中,如手指、衣纹、珠粒、牙齿等,尤以精细易损部分常出现的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真品判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三个要领:

一是看,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易损部位有无断裂痕,界面是否为旧痕。

二是闻,把瓷器放在一个无任何异味器皿中一段时间,然后在房间或办公室内确定无风静止的状态下,将器物迅速从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间,立即用鼻子闻断裂口及其他部位之味道。这种方法至少可以印证以下几个问题:可以判断出断裂缝是用什么粘合剂胶接;根据气味的强弱,可以判定断裂口胶接的大体时间;也可以断定除使用各种粘合剂外,还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学药剂。

三是舔,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异味后,在物品的无上釉部分轻轻舔一下,接触面尽能大些,看是否有异味,一般情况是,凡舌头感觉有轻微“麻”之现象,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过酸性化学药剂浸泡过。

邢窑白瓷 天下白瓷之母 胜雪更多灵气


唐代茶学家陆羽在《茶经》中层这样赞美过邢窑白瓷:“邢瓷类银”、“邢瓷类雪” ,“银、雪”二字将邢窑白瓷的细白莹洁展现得淋漓尽致。邢窑位于古邢州,即今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和临城县一带,以烧白瓷著称,在唐代时器物进贡内廷,可与烧青瓷的越窑平分天下,故有“南青北白”之说。而邢窑,更是我国白瓷的发源地,由邢窑白瓷衍生出来的各个烧白瓷的窑口在唐代以后发展甚为成熟。

诗圣杜甫客居成都时,就曾写过一首关于唐代大邑白瓷的诗,称其“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寥寥数字,将白瓷的色、音、质、感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据专家考证,诗圣所描写的大邑白瓷实际上应该是受到邢窑风格影响的白瓷作品。那么,唐代真正的邢窑本窑细白瓷更是不遑多让,无论是白瓷的坯料、釉料还是工艺技法,都是我国白瓷的一大高峰。

邢窑白瓷的烧造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齐时期,这是邢窑白瓷的萌发阶段,因此白瓷尚不成熟,其胎质灰白,釉色呈乳浊的淡青色,施釉厚薄不够均匀,故而釉薄处呈乳白色,整个釉面往往泛青或闪黄。这种不成熟的白瓷一直持续到隋朝年间,到隋朝晚期终于有较大进步,白瓷的胎以白色粘土拉坯,胎薄,半透明,釉面则比较光润纯正,基本不会泛青或闪黄。在工艺上,隋代邢窑白瓷已经采用轮制成形,所以旋削工整,装烧也很讲究,施釉厚薄的均匀度亦进步很多。

自唐代开始,邢窑白瓷大放异彩,烧造规模巨大、数量众多。唐代邢窑白瓷分为粗、细两类。粗瓷捏练及陈腐都不够充分,胎色灰白,釉色白中带黄,是典型的民间日用瓷。而邢窑细白瓷则造型大方朴素,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此时的邢窑细瓷胎质坚实、细腻,胎色纯白,胎釉之间还另上一层白色化妆土,釉面薄而光滑,色如银如雪,但在洁白恬静以外又比霜雪更多一分灵动,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润大方的美感。

在施釉工艺上,唐代邢白瓷一般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底足,釉层的乳浊感比较明显,但是光泽度较弱。在唐代早中期,邢白瓷一般素光无纹,少带纹饰以凸显釉质之美,风格朴素淡雅。此时的器物款识主要有两类,均为阴刻居多。一类是“翰林”字样竖刻款,为翰林院在邢窑定烧的瓷器,多见于罐;另一类是“盈”字款器物,是大盈库在邢窑定烧的瓷器,为宫廷皇家专用,以杯碗常见。

唐代末期开始,由于战乱连连,邢窑的生产受到了极大影响,逐渐走向衰落。即使在五代时期又用过短暂的烧造,但是产品以粗白瓷占主,细白瓷几乎很难见到。五代时期的邢窑不仅规模骤缩,生产工艺也每况愈下,一直处于模仿定窑、磁州窑生产的状况,这种落后一直延续到金元时期,而且也仅仅是邢窑原址的少数窑场还处在运转中。在五代到金元的数百年间,邢窑不仅面临着各政府的苛捐杂税的盘剥,由于地理因素更是多次遭遇洪灾。最终,一代名窑难以支撑,彻底落寞在历史洪流之中了。

中国定窑白瓷烧制工艺失传八百年后重现风采


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的定瓷,失传八百年之后如今重放异彩。使这一制作工艺得以恢复的工艺美术家陈文增因此成为国际工艺美术大师。

定窑烧制始于唐代,北宋时期进入鼎盛。江西景德镇、山西平定、四川彭县、辽宁上京、北京龙泉等诸窑皆群起仿效。人们赞美定窑白瓷“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后定窑毁于战乱,造瓷绝技也随之失传。

1972年,经周恩来总理专门批示,国家拨款在河北省曲阳县定窑遗址附近成立了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探求恢复烧制定瓷之路。由于制造定瓷的原料设备、技法工艺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建厂初期即进入该厂工作的陈文增就到定窑遗址捡拾不同时期的碎瓷片,拿到陶瓷厂进行化验,再根据化验结果寻找原料配方……经过多年努力,定窑白瓷的制作工艺得以恢复,失传八百年之久的绝技终于重现人间。

近年来,擅长诗、书的陈文增根据“定窑以装饰见长”的传统,又发明了三把刀具,以瓷为载体,以诗书作咏唱,自制定窑瓷品并自刻诗书,独创了“瓷、诗、书三联艺术”。他的“四海呈祥”云龙雕花瓶等作品被定为国家级珍品,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前不久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将“瓷、诗、书三联艺术”证书颁发给他。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南丰白舍窑:瓷中之玉重现活力》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南丰白舍窑:瓷中之玉重现活力》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白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