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剔刻花瓷器鉴别 > 导航 >

龙泉务窑白釉刻花注碗

龙泉务窑白釉刻花注碗

剔刻花瓷器鉴别 怎么鉴别黑淘刻花瓷器 古代龙泉窑瓷器

2021-06-16

剔刻花瓷器鉴别。

收藏机构:首都博物馆

大小尺寸:注壶高21.4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8.7厘米,温碗高13.3厘米、口径19.2厘米,底径10.2厘米

生产时代:辽代

生产窑口或产地:龙泉窑青瓷

品种:白瓷

陶瓷造型:碗

说明:辽(907-1125)北京永定门外南苑彭庄辽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注壶和温碗组成一套温酒器。注壶口沿微侈,折肩,圆腹,胫内收,圈足外撇。一侧颈肩之间连以带状曲柄,另一侧肩部置管状流。通体施白釉,釉下施白色化妆土,足内无釉有支烧痕,腹部刻折枝花,花纹淳朴自然。釉色白中泛黄,施釉较厚,釉面莹亮,釉下有明显的旋坯纹。温碗敞口,深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下有白色化妆土,外壁施釉不到底,内心有四条支烧痕。外壁刻折枝花。胎质略粗,胎体坚实。注壶和温碗为宋辽金时期流行的一套温酒器,与盏托、盏盘配套使用。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龙泉务窑烧制的瓷器有什么特点?


龙泉务窑: 窑址在北京门头沟龙泉务村,故名。属辽金瓷窑。它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一处辽金瓷窑遗址,总面积2.76万平方米。该遗址1958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83年曾出土佛像3尊,同时出土的还有高足莲座和带辽“寿昌五”年款的三彩釉片。从1990年至1995年,共发掘1270平方米,出土各类器物共8000余件。

龙泉务窑是辽代瓷窑中第一个经过科学手段进行考古发掘的窑址。龙泉务窑白瓷以含高铝、钛、低硅为特征,这个窑烧造的辽三彩除了以铅作助熔剂外,还发明了用对人体无害的天然硼砂代替铅作助熔剂,这一发明比国外的硅酸盐珐琅釉早五百多年。龙泉务窑烧造的辽三彩始于辽中期,这一发现纠正了学术界原来对辽三彩始烧于辽晚期的结论。该窑产品特征是:釉色: 以白瓷为主,兼烧青釉,黑釉,也烧造三彩器。白瓷胎白坚致,白釉泛青或泛黄,釉色、工艺技术和花纹特征与定窑相似。造型:器物有葵口盘、折腰盘、瓶、壶、孟等。釉色有黄、白、绿,器物已见的有菩萨坐像、坐佛像等,龙泉务窑盘,碗里心或足部多数留有4-6个支烧痕。装饰:部分器物装饰浮雕菊瓣、莲瓣。三彩坐佛像采用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手法瓷塑。

元朝龙泉刻龙纹碗价值到底高在哪里?


我国的瓷制品,在文化历史发展中一直都承担了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文化的实物载体,也是寻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既是高官贵族的地位象征,也是凡夫俗子的生活依托。而在这些瓷器中,有一类瓷器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元朝龙泉刻龙纹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拨开这种瓷器的神秘面纱。

元朝龙泉刻龙纹碗的介绍,我们将着重介绍“龙泉”、“龙纹”两个关键词,以此来感受这种瓷器的珍贵之处。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所谓“龙泉”二字为何意。原来,“龙泉”二字意为此瓷器生产于龙泉窑。龙泉窑是我国历史上的名窑之一,因坐落在浙江龙泉而得名,属于宋代六大窑系。它以烧制青瓷而闻名,生产的瓷器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是当时难以多得的佳品,并在南宋时期发展至巅峰。

然而神奇的地方在于,龙泉窑在当时是民窑之一。大家知道,古代的民窑是无权为官窑生产瓷器的。但是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和绍兴市攒宫宋六陵墓地中,却出土了大量产自龙泉窑的青瓷,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或许是该窑生产的瓷器,品质风格独树一帜风流一时,并被皇室所肯定,因而破格采用他们的瓷器?又或是有其他的神秘故事?总之,因为这段背景,龙泉窑成为了我国瓷窑中相当独特的一个窑,产自龙泉窑的瓷器,在今天也因为这样独特的历史背景而价值更高。

而“龙纹”两字又为何意呢?依据史书《元史·舆服》记载,元朝至元二年,即公元纪年法的1336年,朝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从此开始,特定的龙纹图案成为了元明清帝王的专用纹饰,是至高无上的艺术符号。而雕刻有龙纹的器物,则被奉为最高等级的御用品。

那么我们今天所说的“刻龙纹碗”,则是装饰有龙纹图案的瓷碗。它们在元清两朝是唯有皇帝才能用的碗,其做工之精良是其他众多瓷器都无法相比拟的。又因为本身生产的数目就极度稀少,再在流传历史中有损毁,如今元朝龙泉刻龙纹碗已经极度稀缺,能幸运存世的刻龙纹碗价格更是非常之高。

综上看来,产自龙泉窑的装饰有龙纹图案的瓷碗,是元朝时期皇帝的尊贵身份的重要符号。而在今天,元朝龙泉刻龙纹碗也因为它的生产地、历史价值、独特风格、稀缺度,在众多古瓷器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最具有特色的、最吸引人的瓷器品类之一。

如今,元朝龙泉刻龙纹碗很多都存在大规模的博物馆中供人瞻仰,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不过也有些龙泉刻龙纹碗留存在私人手中,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交易收藏。

元朝龙泉窑瓷器精品赏析及价格参考:

1:元龙泉青釉菱口折沿大盘,尺寸:61.7厘米,估价:HKD 1,800,000 ~ 2,500,000,成交价: HKD 6,040,000 ,成交时间: 2014-04-08 ,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春季拍卖会 。

2:元末明初龙泉窑菱花口折沿盘,尺寸:直径48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 ,成交时间: 2018-01-08 ,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7秋季拍卖会。

盘呈盛开的菱花形,唇口凸起,花瓣形板沿口,沿面再刻画双线纹随形勾边,白筋外出,弧腹下敛,腹部亦作瓜棱形,圈足裹釉,内有环形无釉垫烧涩圈,露火石红胎。盘通体施青釉,釉质厚重坚致,色泽细腻温润,淡雅匀净,质感甚佳。整器体量巨硕,线条流畅,装饰简洁而不简单,沈稳大气而不失秀雅,其形其色,均散发出玉石般温润内敛的气质,将沈静而深远的美学理念表达得淋漓尽致,为明代龙泉窑传世之精粹。

3:元龙泉窑青釉印花龙纹盘,尺寸:直径41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980,000 ,成交时间: 2001-04-30 ,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1春季拍卖会。

4:元龙泉窑刻缠枝莲鹤纹贴花折沿盘,尺寸:直径41.3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000,000,成交价: HKD 840,000 ,成交时间: 2006-11-28 ,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5:元/明初龙泉青瓷内划缠枝牡丹外「云龙图」盌,尺寸:21.6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750,000 ,成交时间: 2013-10-08 ,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6:元龙泉窑青釉贴塑四鱼盘,尺寸:直径34厘米,估价:HKD 600,000 ~ 700,000,成交价: HKD 690,000 ,成交时间: 2012-11-25 ,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2首届拍卖会。

敞口,平沿,弧腹。通体施青釉,釉较厚。圈足呈朱红色。圈足裹釉,底部垫烧处一圈无釉,有刮削痕,呈火石红色,支垫痕纤细清晰。盘心贴有首尾相向四条鱼纹,形象生动。光素无纹,满富青釉,简洁素雅。双鱼乃汉代器物常见的装饰,龙泉窑结合自身特点加以运用,烧制了大量模印双鱼纹器皿,其中尤以双鱼盘最多,因“鱼”与“余”谐音,故将鱼赋予“年年有余”的吉祥含义。

7:元龙泉窑青釉刻宝相花纹大碗,尺寸:直径17.2厘米,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690,000 ,成交时间: 2018-06-17 ,拍卖公司:北京东正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碗敞口,深腹,圈足,碗壁圆厚,体型硕大。碗内外均施青釉,碗心、内壁、外壁满刻宝相花纹,圈足饰回纹一周。元明时期出现了很多新的装饰技法和装饰纹样,这种现象在龙泉窑非常常见。并且此时为龙泉窑内、外销的繁荣时期,用流行纹样装饰瓷器,也是为迎合当时人们的审美品味,其中富丽华美的宝相花纹即为此例。此碗体量较大,显得浑圆敦厚,花纹布局显然经过了精心地设计,刻划既熟练率性,又有向富贵华丽转变的趋势,反映了元至明时期龙泉窑的制瓷风貌。

8:元龙泉窑刻缠枝花莲瓣纹大碗,尺寸:直径20.9厘米,估价:RMB 550,000 ~ 650,000,成交价: RMB 632,500 ,成交时间: 2018-06-17 ,拍卖公司:北京东正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碗敞口,深腹,圈足,碗壁圆厚。碗内外均施青釉,圈足内无釉而露出火石红色,内壁饰缠枝莲纹、外壁满刻莲瓣纹。元代瓷器普遍器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为白中带灰,釉色为粉青带黄绿,光泽较强,釉层透明感强。莲瓣纹是元代常见纹饰,元代初年莲瓣宽矮,其后变得狭长,形似菊瓣,是南宋时期龙泉窑的出筋莲瓣纹的演化,故有一脉相承之感。

9:元龙泉青釉刻八思巴文盘,尺寸:直径35.5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437,500 ,成交时间: 2015-06-03 ,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春季拍卖会。

西夏灵武窑剔刻花瓷浅谈


西夏王国的主体民族党项很早就生活在祖国的西北大地。唐朝末年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九传至李继迁时,势力大增,四处侵掠宋朝边境,地盘不断扩大。后经其子李德明30年休养生息,为西夏王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德明之子李元吴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开国雄主。他于1038年建国称帝,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国号大夏,宋人称其为西夏,此一称谓沿袭至今。西夏王国的领土,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抵大漠,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西南部和青海部分地区。西夏王国前期与北宋和辽,后期与南宋和金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1227年为成吉思汗所灭,立国长达190年。

西夏王国的制瓷手工业,以灵武窑生产规模最大,产品有粗细之别。有些精品如高质量的白瓷、剔刻花瓷等显然是为官府生产,但大量较粗的瓷器是为民用。到元代及以后,则主要生产民用瓷。灵武窑地处西北的沙漠地区,烧瓷年代可能始于西夏中期。它的瓷器工艺及大量的产品,证实了西夏王国有着高度发达的制瓷手工业。它在中国瓷器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灵武窑瓷的装饰技法主要是采用剔刻花工艺,一般有两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刻花,刻花不是在乎面上绘画,而是直接在上好釉的器体上,用刻刀刻绘花纹和图案的轮廓。刻花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器体纹饰的效果,所以要求工匠不但要有熟练的技术,而且还要有高超的绘画水平。第二道工序是第一道工序的延续,即剔釉,是将所要表现的花纹图案周围多余的釉剔掉或刮掉,露出胎体。这道工序的技术性很强,不但要熟悉所要表现的花纹图案和结构,而且剔釉不能剔得过深,过深会损坏器体。剔刻花又分为刻釉、剔刻釉、刻化妆土和剔刻化妆土四种。刻釉、剔刻釉都是先在器物胎体上施釉,二者的不同在于当胎体稍干后,前者是在釉上刻划纹饰,后者是剔刻掉部分釉层而形成纹饰。但无论是刻釉或是剔刻釉,刻掉的部分均露出胎体。剔刻釉的技法多用于施墨釉、褐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等器物,从而形成了釉色与胎色的鲜明对比,装饰性很强。剔刻花又有留花剔底和留底剔花两种,前者是在坯体上刻划出纹饰,再剔去花纹外的空间,使花纹凸起,具有浅浮雕的效果,后者则是在施釉的坯体上直接剔出露胎的纹饰。

刻化妆土和剔刻化妆土均先在胎体上施化妆浆料(一种稀释胎土,烧后呈白色),待其稍干后再刻掉部分化妆土而形成纹饰,然后罩以透明釉。器物烧成后,剔刻掉化妆土的部分便成胎色。无论是白地上显出胎色花纹还是在胎色的地上衬出白色的纹饰,都具有对比强烈的装饰效果。

剔刻釉(化妆土)的技法是游牧民族在黄河岸边淤泥地上随意刻画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其风格粗深挺健,从而使瓷器显得质朴、粗犷,具有极强的立体感,是西夏古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西夏瓷器上的剔刻构图常以花草为主,并饰以圆形、长方形、菱形、扇面形的边缘。在出土的西夏剔刻花中,以菱形开光的构图较多,尤以一花两叶的构图简洁美观。

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碗


专家点评:南宋龙泉窑瓷器具有代表性的梅子青与粉青釉是在石灰釉内掺入“乌釉”制成的石灰碱釉。这种粉青釉的釉层内含有大量小气泡与未熔石英颗粒,能对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使釉的外观产生晶莹温润的视觉效果。莲瓣纹碗是南宋时期龙泉窑最为常见的产品。此碗通高7.5厘米,口径15.6厘米,底径4.8厘米,为瓷质,敞口、弧腹、小圈足,足根露胎,修削规整,呈淡土黄色。外壁刻画莲瓣纹,瓣中起脊。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质肥厚莹润,内外满布“官式”开片,纵横交错,颇有“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为石灰碱釉,釉光清澈明亮,内外口沿下有积釉,釉面温润柔滑,似婴儿肌肤,碗内为青釉素面,碗外壁为阴阳刻菊瓣纹,圈足旋削整齐细致,露胎为乳白色,是典型的南宋龙泉窑石灰碱青釉碗。此碗整体造型端庄、规整,开片自然,由于此器物烧成后就入土,故土浸较重,然不失“庐山真面目”之华美,虽南宋龙泉窑青釉器物存世较多,但此类釉色均匀,品相完整,似青玉一样的器皿也不多见,其光洁程度可以与四川遂宁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出土龙泉窑青釉荷叶纹盖罐相媲美,极具观赏收藏价值。

藏品来历:藏家王睿是陕西阎良人,早年大学毕业后在一家金融机构工作。后南下创业,在此期间他深深爱上了收藏,把自己大部分闲暇时间、精力、资金都用在他喜欢的收藏上。谈起这件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碗的收藏来历,王睿笑着说,这只是他众多宝贝中较为喜欢的一个,那还得从10年前在浙江温州一位朋友那里订货时说起。

王睿说,他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阴雨天。订完货,搬东西时无意中发现主人家里收藏了不少盆盆罐罐,他与主人一见如故,聊起收藏。主人把他收藏的几件心爱的宝贝拿出来一一让他上手欣赏、品鉴。当主人拿出一件瓷碗时,他一眼就认出是宋代龙泉窑的老器物,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但他懂得君子不夺他人所爱的道理,但喜爱之情全写在脸上。临走时他忍不住问主人这件碗转让不?若转让,他愿意多订两倍老先生的水产生货。主人犹豫了一下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以当初收来的价钱转让给他。王睿说,数年后经有关专家鉴定,此为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碗中的精品,极为珍贵。

明代龙泉官窑龙纹碗


至元二年(1336)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元史·舆服》)自此,特定龙纹成为元明清帝王的专用纹饰,龙纹器被奉为最高等级的御用品。

2005年,笔者在发现并认定大窑枫洞岩窑址为明初龙泉官窑遗址的过程中,双角五爪龙纹盘残片即是一条线索和依据。后来大窑枫洞岩窑址经文物部门正式挖掘后也出土了少量龙纹残片,除了龙纹盘外,还有龙纹高足杯。在数以吨计的官器残片中,龙纹残片却是屈指可数,其特殊珍贵不言而喻。时至今日,笔者又接触到一件大明龙泉官窑龙纹碗,特对相关问题作一些思考和总结。

该龙纹碗(图1)直径为18厘米,敞口圆唇,弧腹,圈足,外底环形一圈涩胎垫烧,内壁光素,碗心饰印花龙纹,外壁刻饰双龙,龙呈行龙姿,首尾相逐,环绕器壁,隙地点缀云纹。通体施青釉,釉汁肥腴滋润。此碗造型规整,釉色翠润,纹饰布局严谨,刻工深邃灵动,其胎釉工艺特征均为明初龙泉官器之典型。

类似龙纹碗还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的龙纹碗(图2),不同之处是台北故宫所藏的明初官窑龙纹碗外壁光素,内壁刻双龙,内底还饰有十字宝杵纹。与本品龙纹碗装饰风格高度相似的还有龙纹匜式盂、龙纹高足杯。龙纹匜式盂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图3),龙纹高足杯除枫洞岩窑址所出外,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也有珍藏(图4)。此两种均内外刻花,外壁刻饰行龙。

此外,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明龙泉窑海水龙纹梅瓶(图5)”,亦作环壁的行龙式样,该梅瓶式样不见于大窑枫洞岩窑址所出的官窑梅瓶,尺寸亦较小,高度只有21.6厘米,整个造型风格与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梅瓶相一致。高足杯、匜式盂和梅瓶无疑为酒器,龙纹碗亦有可能用作酒盏。

龙纹式样差别稍大的是龙纹盘。龙纹盘造型有折沿口和敞口两种,前者罕见,可资参照的器物如伦敦苏富比2009年春节拍卖会0063号拍品(直径40.5厘米,图6)。敞口盘(图7)传世数量稍多,直径有30多厘米、40多厘米等不同规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等均有珍藏,国际大拍上亦有数例。两类盘造型虽不同,纹样布局大致相同,均为内壁刻缠枝莲,内底刻龙纹,龙呈倒挂回升姿势,隙地缀饰云纹,龙的形象气质稍有差异,折沿盘龙纹面目较温和,而敞口盘龙纹多呈凶猛凌厉之态。从处州青瓷博物馆征集到的盘类瓷片来看,折沿盘数量(不包括菱口折沿)也是远少于敞口盘,两类纹饰风格存在一定差异,折沿盘或为洪武或永乐早期之物,烧制时间上很可能早于敞口盘。另,2005年处州青瓷博物馆在整理征集到的明初龙泉官窑瓷片过程中,还曾发现一批“次官窑”残片,五爪龙纹盘数量较多且集中。说其“次”,主要表现为与“正品”相比,胎壁相对较薄,尺寸相对较小,外底涩圈的处理也较随意,刻功相对草率,釉不佳多泛黄泛灰,有喑哑之色,但其造型纹样和龙纹的处理手法和“正品”龙纹盘无异,所以笔者认为此类“次品”或系主要针对龙纹盘的试烧品,龙纹器在制作要求上或高于一般的官窑器。

比对各例明初龙泉官窑龙纹器可发现,不同器型种类,器物上的龙纹式样虽存小异,却有大同,大部分应制作于同一时代。而其具体烧制时间,笔者认为以永乐朝为主,首先,根据《大明会典》、《明实录》等文献的记载,明初龙泉官窑的始烧时间至迟在洪武二十六年,停烧时间最早在成化元年,永乐一朝无疑为鼎盛期。而更关键的还是与同时期景德镇官窑龙纹器的比较。

明初景德镇官窑龙纹器,自洪武朝即有烧造,但洪武年间的龙纹器传世较少,最有代表性的是1964年南京明故宫玉带河疏浚工程中出土的白釉红彩龙纹盘残片(图8)。至永乐朝,龙纹器大量涌现,青花器、釉里红器,碗、盘、高足杯、梅瓶、盖罐等均有龙纹的出现,龙纹式样也较丰富,以行龙最为常见。就龙纹特征而言,洪武龙纹基本承自元代,头小,颈细,身细长,周身披鳞片,衬火焰纹,头部和肘部的毛发要比元代少,永乐龙纹总体上形体壮硕,趾爪有力,毛发浓密,形象凶猛威武,颈腹部有横条纹区别于覆盖鳞甲的背部,张口伸舌者上颚比下颚长而突起,头发上竖,有怒发冲冠之势。

明代景德镇官窑烧制时间长,序列完整,各朝龙纹器特征之异同可考诸于大量实物。通过比对发现,上述几种龙泉窑龙纹器之龙纹与景德镇永乐官器龙纹最为接近,如行龙躯体和四肢的姿势角度大体一致,龙身颈腹部也装饰横条纹,这类横条纹基本未见于元代及洪武龙纹。火焰纹、飘带云也能找出极相似的例子。龙泉器的龙纹头发也呈上竖状,但发较稀疏,向额前倾斜,龙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上颚长,下颚饰疏须,其格局是一致的。不过明初龙泉官窑的烧制时间偏短,综合诸多龙纹器来看,龙纹特征并无大的分歧或变化,其龙纹式样相对单一,如口部均作微闭状,没有景德镇那种张口伸舌的龙,毛发样式上,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龙纹碗内壁上的龙纹和伦敦苏富比2009春拍折沿盘龙纹较为特殊。而两者最明显的区别莫过于龙爪的处理,景德镇官器龙纹除五爪之外,还见有三爪、四爪者,趾爪排列多呈风车状,明龙泉官窑龙纹器目前所见者均为五爪,趾爪刻划如鹰爪,有锋利刚劲之感,较景德镇龙爪更为雄健有力。

上述龙纹器种类,除大盘、高足杯之外,均未见于大窑枫洞岩窑址,所以,明初龙泉官窑的规模应不止枫洞岩一处窑址,肯定还存在其他的烧造工场,而明代龙泉官窑龙纹器或还存在更多的品种。参照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来看,龙泉官窑与之一致在永乐朝出现诸多龙纹器,此或与朱棣有意彰显皇权,展示开国之蓬勃豪阔气象有关,而此时的龙纹形象自然也是一派威武神气,昂然向上的神态。

宋代耀州窑刻花梅瓶瓷器怎么鉴定


在目前的古玩市场上,一件真正的宋代耀州窑刻花梅瓶瓷器的价格不菲,而且其存世量较少,每一个喜欢瓷器的藏友假如能幸运的遇到一件耀州窑刻花梅瓶也是一件值得炫耀很久的事情。对刻花梅瓶有所了解的藏友都知道,梅瓶以其优美造型而出名,而且它还是上层统治者等级的标志和象征,因为它的出现是与宋代皇帝讲筵制度有关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梅瓶制作愈发精美,它的陈设装饰功能大于了实用功能。那么,真正的宋代耀州窑刻花梅瓶瓷器到底该怎么鉴定呢?

一、从釉质上来鉴定

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瓷器拥有不同的特征,宋代耀州窑属于宋代民间窑厂,其所生产的瓷器多以青瓷瓷器为主,其中也不乏一些黑釉,酱釉以及白瓷。瓷器的胎质细腻,颜色为灰白色,釉色上多采用艾青,青中闪黄。利用现代比较先进的离子吸收光谱曲线来鉴定,耀州窑梅瓶瓷器在红外光区吸收能力减弱时,其釉质呈现青蓝色,而在紫外光区吸收能力减弱时,釉质则呈现为黄绿色或者棕色,这多是因为耀州窑瓷器的铁离子发生了转变的缘故。

二、通过瓷器的做工来鉴定

宋代瓷器人们的印象都精致细腻,在瓷器的烧制方式上多为覆烧,支烧和垫烧模式,在瓷器的底部人们往往可以看到芝麻痕似的支钉痕,从中也能看到它的胎色。而耀州窑所生产的各类瓷器其底部不上釉,其支钉痕更为明显。

三、通过瓷器的纹饰来鉴定

宋代耀州窑瓷器的纹饰多以花卉位置,期间也不乏一些动物,人物以及其他的纹饰。在宋代早期,瓷器刻花大多数装饰在外壁,花纹不进行修饰,突出简朴。到了宋代中晚期,在刻花的同时也开始了印花装饰,而且此时刻花的范围遍布瓷器的大部分,纹饰内容不再是简朴的花卉,而是有了缠枝,这支,同时还会有鱼,虾,鸭,荷花等纹饰进行装饰,线条复杂,构图严谨。

四、通过款识上来鉴定

据悉,宋代耀州窑刻花梅瓶瓷器的款识非常具有特色,它采用了图案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而且文字大多隐藏与图案当中,装饰性非常强。同时,很多的窑主和工匠还会在款识中将其姓氏巧妙的藏在荷叶,莲花等花卉中,非常的精巧别致。

宋代耀州窑刻花梅瓶瓷器的鉴定方法大概就如此了,在收藏的时候不妨可以参考,如果自己无法确定的话,可以找专业的人员进行。

明代民窑青花瓷:花村童风筝碗


青花瓷器属釉下彩,即彩绘胎上,加釉后进窑一次烧成。在明清两代,青花瓷盛行不衰,且成为中国瓷器生产主流。若干年前,在上海先后出现不少明代民窑青花瓷,索价适中,购者踊跃。今天介绍其中一件瓷碗。

此碗高5.8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4.5厘米。口微敞,口沿内外,有青花双圈线。圈足底足外三圈、底足内双圈青花线。那么此种碗瓷器与家中用的蓝边饭碗有何不同呢?此碗瓷胎细,体壁薄,釉质滋润,青花发色青而淡雅。两面青花,碗心双圈,内绘牡丹花。碗外画意有趣,绘村童放飞风筝。两组儿童,每组三人,中以杨树分隔开。三童子,有手举风筝助放者;有刚脱手让风筝飞扬者;有风筝已遥升高空者。个个欢快,神气活现。

村童、风筝、杨树都以写意手法绘出,安排在碗下边,上面大半幅呈现出空旷天空。瓷碗匠师将人物缩得非常小,称得上人物如豆,量下尺寸,青花村童只0.6厘米,而留下大片空白,使其想象的天空变得辽阔。整个瓷碗,匠师布局疏朗,落笔快捷,线条有力,人物生动,表达了童稚的天真、欢乐,有一种浓郁的抒情诗意。

在瓷器中,民窑与官窑是两种类型,经济价格差距惊人,喜欢收藏者可以各就自己情况购求。这里介绍的明青花村童风筝碗,出自景德镇民窑,以笔墨简练、图意清晰活泼、不受拘束见长。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尺,当然比一寸长,但也有其短处;一寸,当然比一尺短,但也有其长处,有其可取之处,有其不可忽视之处。民窑瓷器也如此。

据考古发掘材料获悉,明中期以后,民间墓葬盛行用瓷碗陪葬的习俗。考古发现,瓷碗安放在墓的圹内棺外,人们习惯称这类陪葬碗为“圹碗”。景德镇窑场,由于客户需求增多,因而各色青花碗数量极大。当时的事实就是这么简单:一方面是生产者谋利的需要,一方面是消费者信仰的需要,结果,造就出了许许多多奇妙的青花瓷碗,出现了一幅幅豪放、夸张的简笔写意画。如果你是一位古瓷收藏爱好者,遇上这一类明代民窑青花瓷器,是否有意购回作为藏品呢?

明代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白釉是瓷器传统釉色之一,真正的白釉应该是乳白色的乳浊釉,这种釉是近代才发明的。我国古代仅有元代枢府釉是失透的,其他白釉并不是白色的釉,而是将不含金属氧化物呈色元素的釉料施于胎骨洁白的器物上,入窑高温烧制而成的透明釉, 釉色因白润瓷胎的映衬而显出白色,现在习惯上将这种透明釉也称为白釉。

明代 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白釉最早出现在汉代,比青釉瓷器晚了400多年,白釉瓷器开始是青白色的,因为瓷器中铁的含量高于1%就是青色的,少于1%就是白瓷了,所以中国白瓷经历青瓷、青白瓷、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白釉的发展过程。中国历史上白瓷产地有德化白瓷、定窑白瓷以及刑窑白瓷等。

明代 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卵白釉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瓷的统称。因为底款有枢府铭文,所以卵白釉也叫枢府瓷。卵白釉瓷器其胎体一般比较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泛青,恰似鸭蛋壳色泽,故称“卵白釉”。其主要装饰手法是模印,题材比较简单,常见的有云龙纹、芦雁纹、缠枝花纹等。因卵白釉瓷器的花纹中间常模印“枢府”两字,故又称“枢府釉瓷”。“枢府”是元代掌管国家军队大权的重要机构“枢密院”的简称。在元代白瓷上模印“枢府”字样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景德镇为“枢密院”烧制的专用瓷器。除“枢府”字样外,在元代卵白釉瓷上还见有“太禧”、“东卫”、“福禄”、“白王”等铭文,更多的则不带铭文。 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瓷器的创烧,为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甜白釉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明代 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定白釉

定窑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白瓷窑场,定窑白瓷的造制始于唐代,至宋代发展到顶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生产的白瓷工艺水平极高。定窑的白瓷胎体洁白,质地结实,釉色润泽如玉,白中微微闪黄。定窑的烧制在使用匣钵的基础上又创造了覆烧技术,提高了瓷品的产量,但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垂釉现象。

明代 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北宋后期白瓷装饰工艺也成熟起来,有刻花装饰者,纹饰线条粗犷有力:有划花装饰者,线条纤细流畅;印花装饰为多,印花纹饰构图严谨,层次分明,题材有牡丹、莲花、萱草等花卉纹,凤凰、孔雀、鸶鸶、鸳鸯和鸭等禽鸟纹,龙则辅以云纹或海水,此外还有婴戏、水波游鱼等。

明代 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定窑由于釉色和装饰多有可取之处,一度为官府烧制宫廷用瓷,北方窑口争相模仿其风格,以提升品质,形成了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瓷系,名噪一时,传世品较多。

象牙白

象牙白 即明代德化窑的纯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特别低,而氧化钾的含量不特别高,再加上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特别纯净。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欧洲人又称这种釉色为鹅绒白、中国白。

甜白釉

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甜白釉在清代还有烧造。康熙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泽,白而莹润,无纹片,也称奶白。

明代 白釉暗刻龙纹折沿洗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龙泉务窑白釉刻花注碗》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龙泉务窑白釉刻花注碗》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剔刻花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