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清三代瓷器鉴别 > 导航 >

“清三代”瓷器 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

“清三代”瓷器 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

清三代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清三代官窑瓷器 清三代海捞瓷器怎么鉴别

2020-12-08

清三代瓷器鉴别。

近年来,清三代瓷器成为艺术品市场上最热门、最受追捧的对象,常常出现在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价屡创新高。有统计称,自1975年来,瓷器拍卖价格逐年攀升,仅15年时间便已高达9倍。清三代瓷器之所以受到市场热捧,主要由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瓷器烧制技术已臻成熟,在技艺上无可挑剔,而且这三朝帝王对瓷器的热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烧制出来的瓷器精美别致,为前代不可比拟。从事瓷器收藏多年的任明学介绍,清三代的御用瓷器必须经过督窑官的精心挑选,如有瑕疵立即销毁,所以拿出任何一件,都称得上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也因此民间极少流传,存市数量不多,具备很高的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受到藏友追捧。令人瞩目的成交记录任明学介绍,中国制瓷业经过漫长发展后,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达到历史顶点,无论是斗彩、五彩、素三彩,还是珐琅彩、粉彩和釉下三彩,质量和数量都为前代不可比拟,当时的官窑瓷器代表了当时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清三代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在目前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藏家对清三代瓷器的关注与日俱增,即便是民窑精品,市场价格也达到相当高位,许多藏家“只进不出”,导致清三代瓷器价位还将不断拉高。查询近些年的拍卖成交记录,早在2001年,一件“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便在拍卖市场上以880万元的价格拍出;等到2005年,该烛台二度出现在北京翰海春拍中时,最终以2035万元的高价成交,短短今年间,翻升超2倍。同样是2005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场上,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拍出1.6亿元的天价,其高仿品市场上价格甚至也高达十几万元。随后,一件“明宣德青花藏文高足碗”以2306万元成交。在2010年,一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在北京匡时五周年秋拍中以6680万元落槌;2011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一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成交价格再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3亿;去年,一件“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又以1.1亿元成交。清三代瓷器缘何受宠?归纳清三代瓷器受宠的原因,任明学认为,除康乾时期制瓷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外,比之高古、中古板块瓷器,清代文化离现在更近,较容易获得人们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其次是数量稀有。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作为至高无上的一国之君,他喜好的东西或是所用之物,都是百里挑一或是独一无二的,况且这些物品经历了改朝换代、战争和政治运动,流传至今相当不易,堪属凤毛麟角。再就是清三代瓷器具有流通性好、保值增值功能。最典型的是2004年苏富比秋拍一件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天球瓶”以无底价起拍,结果各路买家互不相让,志在必得,最终以1518.24万港元拍出,而此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嘉德拍卖成交价仅为440万元,由此大大提升了清三代瓷器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价值。康熙瓷器富含阳刚之气“康熙朝瓷器造型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其风格挺拔遒劲,富有壮美的形态。”任明学说,美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假如借以对照清代的瓷器,那么康熙朝器物的造型所具有的壮美气魄,同样也体现出阳刚之美。康熙时期,在瓷器发展上有两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一是恢复了景德镇御窑厂,其二是设立了专门的督陶官。这些制度安排对瓷器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康熙在位长达61年,瓷器烧造水平由粗到精。早期瓷器浑厚,但比较粗糙,很多瓷器的底部会出现“火石红”,另外还有粘矿、跳刀、闪青等现象,这说明当时的胎土釉料淘炼不够干净。但到了康熙晚期,这些工艺细节逐步得到改善,胎土、釉料的淘炼变得更加精细。康熙时期的瓷器还有很多创新,如初时的珐琅料全由国外进口,价格昂贵且数量有限,康熙便下令国内工匠自己研制,实现珐琅器的“国产化”。雍正瓷器下诏书烧制瓷器在康熙瓷器发展的基础上,雍正朝瓷器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最为突出的是粉彩,它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有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雍正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其胎体选料精湛,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环境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在瓷器烧造方面,雍正曾多次亲下诏书,对瓷器制作中的细节提出具体要求,比如,瓷器上的纹饰要怎么画,画多大。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由于他不喜欢黑釉配菊花,认为不吉祥,索性要求不许这种纹样烧制到瓷器上。乾隆瓷器烧制技术精益求精乾隆朝历经61年,是瓷器烧造集大成时期,也是清代景德镇达到极盛的时代。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前世精华,一面吸收西方艺术。外观造型大部分比较规整,除常见器型外,出现了一些奇巧怪诞的物件,主要用于赏玩,被称作“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乾隆时期,粉彩取代五彩,在粉彩器皿上讲究用镂空、堆塑的装饰手段,辅以“轧道工艺”和开光、剔刻等。有署“古月轩”的珍贵瓷器,是以乾隆宫中古月轩命名,从景德镇挑选制造精良的素胎进京,命内庭供奉的高手绘画,于京城设炉烘烤而成。乾隆青花是当时瓷器生产的主流,承袭康熙、雍正青花特点,并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提高,体现出在制作技巧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丝不苟,精工细做,精益求精。由于乾隆自身好古成癖,乾隆官窑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仿古瓷的大量烧造,创烧了很多瓷器新品种。

编辑推荐

缘起古青瓷 繁华清三代


与青花、粉彩相比,单色釉虽然没有复杂的花纹、艳丽的色彩,但它釉层肥厚如凝脂,纯如美玉,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且釉极厚,甚至超过胎体厚度,因此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耐看,变化万端的釉色。在我国的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彩瓷之母”,也被认为是陶瓷收藏的更高境界。而这种至高的艺术境界我们触手可及。

缘起古青瓷

在首都博物馆方形展厅四层 E2厅该展览充分展示了北京各历史时期出土及传世瓷器精品,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发展史各阶段及当时北京历史的发展轨迹,集中体现了中华瑰宝——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历史风貌。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或“一道釉”,单色釉的单纯、清澈之美,是中国文化纯美境界的一种表达。与青花的线条美感和粉彩的色彩斑斓相比,宋瓷则以单色釉的完美著称于世。无论是钧瓷的海棠红还是汝窑的天青色,或者是龙泉窑的梅子青以及越窑如冰似玉的翠色,都能让人为之陶醉。其中,越窑青瓷历史最为悠久。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创烧成功,可谓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随后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越窑一直居于瓷器生产的领先地位,我国南北方的众多瓷窑和韩国、日本的制瓷业都受到越窑的影响。到现在一些日本学者还把慈溪上林湖奉为青瓷的圣地。

越窑青瓷不仅上贡朝廷,下供庶民,还一直是备受青睐的日常生活用具和数度进贡皇室的珍品,而且还远销亚洲、非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启了宁波的海上瓷器之路。

在首都博物馆精品陈列区《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中,展示了一件出土于北京石景山辽韩佚墓的北宋(公元960~1127年)越窑青釉划花宴乐人物纹注壶,可谓当时青釉瓷中的精品之作。这把壶高18.2厘米、口径4.5厘米,壶上所饰细线划花是越窑北宋早期常见的装饰手法,用针状工具在胎体上雕刻,然后再上一层釉。此壶腹部划宴乐人物图案,生动传神,饱满的线条富有张力,即使是小件物品也隐含大气,富有韵味,十分少见。

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裴亚静介绍:“从工艺技术上说,在科学技术条件还不发达的过去,釉的变化全靠烧制人(陶工)的经验来掌握,重点是窑炉和烧成技术。用简单的传统烧造方式来驾驭单色釉,难度很高,单色釉之名贵也正在于此。”然而,虽然难度高,但是对于陶工来说,却充满挑战性,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们,为之倾其一生。可以说,陶瓷的魅力在单色釉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专业技术,单色釉相对于彩绘瓷来讲,对陶工提出更高的要求。缘起古青瓷、繁华清三代。

繁华清三代

明清时期,朝廷在景德镇分别设立御器厂(明)和御窑厂(清),单色釉瓷的烧造迅速发展,特别是到了清代,雍正和乾隆皇帝由于本人的艺术爱好,亲自参与瓷器画样与款式的策划。在雍正六年~乾隆二十一年期间,派唐英到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唐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督陶官,在皇帝的旨意下,烧造了大量仿宋代的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的瓷器,并且创烧了很多新的单色釉品种,单色釉瓷的烧造在清朝达到了其历史最辉煌的顶峰。单色釉瓷首次出现了规模化的创新与生产。技艺炉火纯青,品种空前繁多,釉色超越古人,譬如天蓝釉、豇豆红釉、孔雀绿、茶叶末釉等等,都是很成功的作品,已经达到了“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艺术境界。富有天然韵致,使人领悟到古人非凡的审美情趣,体现出中国陶瓷艺术的魅力。

红釉瓷历来都是瓷器中的名贵品种,备受人们的珍视。红釉瓷器创烧于元代,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鲜红釉和宣德年烧制的宝石红釉,都是红釉家族中的代表产品。在永乐、宣德时期,红釉瓷主要用于宫廷祭祀,因此当时的红釉瓷器被称为“祭红”。“祭红”红而不俗,鲜而不艳,色调静穆、凝重,宛如霁云红霞,因此又被冠以更有诗意的名字“霁红”。“祭红”瓷器之所以名贵,除了它的光泽颜色俱佳外,更因为它“千窑难得一宝”、“十窑九不成”而成为瓷中珍品。有人把“祭红”称为人造宝石。也有人把颜色釉说成是“瓷品王冠”,而“祭红”则是“瓷品这顶王冠上的璀璨明珠”。

红釉瓷在经过明代永乐、宣德的盛世后,明代后期迅速减少,近乎失传。直到清康熙时期才又得到了恢复和迅速的发展。豇豆红釉是康熙晚期官窑生产的名贵高温红釉品种。其釉色浅红,色调淡雅鲜丽、釉面多绿苔点,有“美人醉”和“桃花片”等美称。烧制难度极高,传世精品极为稀少,流传至今的都是专供宫廷御用的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器物均为不过盈尺的小件雅具。收藏于首都博物馆的“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豇豆红釉洗”就属于此类,此洗高3.7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8厘米。整体形状为圆形,敛口,圈足。内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足内施白釉,底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 6字3行楷书款。此洗色调呈淡雅的桃红色,淡红釉中搀杂星点绿斑,豇豆红釉釉层薄而细腻。“清人洪北江曾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的描述。”裴亚静介绍说。

胭脂水釉是清代康熙年间从西方传入的低温粉红釉品种,雍正、乾隆两朝流行。首都博物馆内收藏一对“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胭脂水釉碗”。这对碗高4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2.6厘米。此釉色是雍正时烧造的名贵品种,因其酷似胭脂而得名,又称“胭脂红”。因是将微量金水融入釉中,又叫“金红釉”。胭脂水釉碗胎体极薄,器里施纯净的白釉,在器物口沿处露出一道白色的边,内外相衬,愈发显出胭脂色的娇艳。

雍正时期仿古之风盛行,仿古玉釉是雍正时期新创的高温色釉品种之一。赭褐色釉面隐现不规则的斑片,似出土的玉器中的浸斑,故称古玉釉。在首都博物馆藏的一件“清雍正(公元1723~1735)茄皮紫釉刻花小盘”整器内外施茄皮紫釉,底施白釉,内壁光素无饰,外壁刻八吉祥纹。在器底书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6字双行楷书款。其釉色光亮晶莹,细腻光滑。纹饰线条清晰,优美生动,纹饰与釉色完美的结合使此器具有独特的装饰美感。

到了乾隆时期国力强盛,瓷器的生产达到了历史的顶峰,烧造品种之丰富,种类之多样,装饰之华丽,堪称空前绝后。茶叶末釉瓷器的烧制难度较大,不能大批量生产。好的茶叶末釉价值极高,传世精品,多为雍正、乾隆时期造器。在2006年苏富比春拍“中国瓷器工艺品”专场上“清乾隆茶叶末釉双耳葫芦瓶”估价300,000~400,000港元,成交价1,080,000港元,超出估价两倍多。

这些单色釉瓷器能让人们感受到,漫长的历史岁月沧桑积淀于缤纷的色彩之中,唐代多彩;宋代理性;元代辉煌;明清华丽。五颜六色、璀璨多姿的颜色釉陶瓷,凝聚着中国古代陶瓷工匠的聪明才智,或热烈、或奔放、或沉稳、或雅静,体现出土和火的艺术真谛。

当代青瓷显山露水

大钟寺附近的爱家收藏市场,不能不说借了传统文化的东风,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古玩市场中逐渐凸显出来,在几乎是收藏市场空白的北城发展壮大着,成为众多藏友关注的所在。

对瓷器有所研究的人都知道,拥有一件上等的龙泉青瓷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因为龙泉青瓷不但烧制需要经过80多道工序,而且一件上乘的青瓷艺术品更是大师们几十年的技能经验和艺术修养的结晶。

过去龙泉青瓷一直为宫廷所用,如今有百余件精品收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足见其国宝的地位。作为现代陶瓷艺术精品,龙泉青瓷的收藏目前正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但是一些现代名家的作品,已经逐渐成为一些收藏爱好者的新宠,并且价格也不菲。如龙泉青瓷名家毛正聪的作品“皇后壶”曾在杭州拍出了39万元的高价。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龙泉青瓷大师徐朝兴的“五管瓶”,两年前在北京以70万元的高价卖出,创下了有史以来现代陶瓷艺术品的单件最高价。

在位于大钟寺西侧的龙泉青瓷艺术馆,可以看到13位艺术大师的精心之作,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的作品堪称代表。

在这里展示的都是现代龙泉窑的作品。古雅端庄的三耳瓶、纹路细致的青瓷盘、用自然花纹打造的龙瓶,件件都是现代青瓷制作大师的作品,无不体现了龙泉青瓷瓷质细腻、色泽青翠温润、线条简洁流畅的特点,同时作品又注入了更高的光泽感、光滑度和造型立体现代等诸多创新符号。

收藏于龙泉青瓷艺术馆的“三足鼓钉洗”一直是此馆的“镇馆之宝”。此件瓷品通体青绿,在整器的外侧镶嵌着60个精雕的装饰鼓钉,支撑瓷器的三个虎头足更是体现出一种天然的大气。三足鼓钉洗的烧制过程极为复杂,制坯时要严格把握瓷器的形状,施釉时要做到均匀细腻,瓷器外侧的所有鼓钉都是手工粘贴,三个虎头足也均为人工雕刻而成。这件龙泉青瓷三足鼓钉洗的形制洗练,构架端庄,气象雍容,方寸之间透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浩然之气;纹饰疏密有致,洋溢着流畅的技术美和节律美。

青瓷不像别的艺术品,容易让人一见钟情。欣赏一件青瓷作品,不论你盯着它看多久,你的眼睛都不会感到疲累,而你的心情,也会越来越平静。因为这些青瓷用具不光使用起来方便,它温润如玉的外表更是一种视觉享受。这些青瓷用品包括居家摆设品中的瓶罐器形物品和茶具等,如果把龙泉青瓷的一些小器物作为居家用品既高贵又富有时尚感,可谓一举多得。

在闲暇之余,不妨到首都博物馆的古瓷厅,或收藏市场去看看,只要看上一眼,相信无论是汝窑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还是越窑的“千峰翠色”,只是那神秘的一抹青色,就能让你痴迷不已。

五颜釉色

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而是具有黄、绿、青等几种颜色,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同时,古人往往将青、绿、蓝三种颜色,统称为“青色”。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青白釉又被称为“影青”,因为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加上烧质极薄,器上的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

黑釉则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都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

红釉的种类很多,除鲜红外,由浓淡而演变为各种不同的品种,如宝石红、朱红、鸡血红、积红、抹红等。抹红带黄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黄的又叫珊瑚釉,此外还有橘红和枣红。淡的一般称粉红,带灰色的叫豇豆红,胭脂红也是粉红的一种。

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做着色剂,属于铜绿釉。我国在汉代就已用铜做着色剂烧铅绿釉,宋时瓷器上的绿釉已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绿烧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如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等等。

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

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天蓝等多种新品种。

茄皮紫为高温颜色釉。以锰做呈色剂,系将锰原料加入含碱量较高的釉中而烧成,因釉色像成熟的茄子皮一样光润,因此得名。根据其呈色的深浅,又有淡茄、深茄之别,此外在低温紫釉中,还有清代创作的吹紫。

从清三代官窑瓷器中鉴赏中国文化


虎年岁末,笔者闻知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携手京城清三代官窑瓷器资深收藏世家的一个大动作:2011年1月15日将在北京千禧大酒店重槌开启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巅峰之拍——“2011古韵华风清三代官窑瓷器专场拍卖会”。此次拍卖的88件精品将为海内外高端收藏界精英、商界精英及其他实力派收藏爱好者倾情奉献一场高端盛筵,同时,也让人们从清三代官窑瓷器中再次鉴赏、领略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此,笔者近日专门走访了资深收藏家、瓷器书画评论家刘靖华教授。

炙手可热的清三代瓷器

何谓“清三代”瓷器?刘靖华教授介绍说,是指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提起这三位皇帝,康熙仁厚大度,雍正严谨精细,乾隆倜傥洒脱。有趣的是,三位皇帝的性格差异不但表现在各自鲜明的执政风格中,还影响到了官窑瓷器的制作。那些制作精美、品种丰富的清三代官窑瓷器或古拙、或雅致、或华贵,既一脉相承又风格迥异。

近年来,清三代瓷器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上最热门的受追捧对象,常常出现在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价屡创新高。2002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一只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以4000多万港元成交,创当时清代瓷器拍卖最高价;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清朝乾隆皇帝御制的“乾隆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最终以1.1548亿港元成交,创全球清代瓷器最高拍卖价。2010年中国艺术品落槌的新纪录此起彼伏:10月7日,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最终被香港收藏家张永珍以2.5266亿港元收入囊中,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世界纪录也由此改写,此为收藏家们定义的“香港价格”。但更让人惊骇的是,11月12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被一名中国收藏家以4300万英镑(含佣金折合人民币共约5.5亿元)的价格成交,成为迄今“清三代”瓷器拍出的最贵艺术品,收藏家们称之谓“伦敦价格”。刘靖华笑称,现在,人们正期待2011年伊始的中嘉国拍清三代官窑瓷器专场拍卖会再拍出一个更创记录的“北京价格”。

清三代瓷器缘何受宠

清三代瓷器缘何受宠藏界呢?刘靖华回答说,中国制瓷业经过漫长发展后,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达到历史顶点,无论质量、数量都为前代不可比拟,当时的官窑瓷器代表了当时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清三代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在目前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藏家对清三代瓷器的关注与日俱增,原因有五:首先,到了清代康乾时期,中国瓷器经过1500多年的历史演变,无论是工艺还是美术,都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次,比之高古、中古文明板块,清代文化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离我们今天最近的,这使它较容易获得人们的亲近感和认同感。第三,是稀有。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作为至高无上的一国之君,他喜好的东西或是所用之物,都是百里挑一或是独一无二的,况且这些物品经历了改朝换代、战争和政治运动,流传至今相当不易,堪属凤毛麟角;第四,是精湛。由于皇帝的独裁和权威,各地官吏都会将最好的东西拿来进贡。第五,清三代瓷器具有流通性好、保值增值功能。最典型的是2004年苏富比秋拍一件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天球瓶”以无底价起拍,结果各路买家互不相让志在必得,最终以1518.24万港元拍出,而此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嘉德拍卖成交价仅为440万元,由此大大提升了清三代瓷器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价值。

清三代瓷器品种主要有斗彩、五彩、素三彩,这些瓷器烧制水准都很高。康熙年间又出现了珐琅彩、粉彩和釉下三彩等新品种,天蓝、祭蓝、冬青等单色釉瓷器也是有增无减。清三代瓷器器型最为丰富,既有仿古又有创新,各式装饰性瓷器较元、明两代大为增加。康熙时有观音瓶、棒槌瓶等;雍正时,有牛头尊、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等;乾隆时出现了各类精巧小器,如鼻烟壶、鸟食罐、仿象牙等。清三代瓷器的纹饰、内容、手法多种多样,且各朝各有特点。康熙朝的纹饰以山水花鸟、人物故事、长篇铭文等为特色;雍正朝的纹饰偏重图案化,盛行绘桃果、牡丹、玉兰、云龙等,画人物渔耕樵读以男为多,琴棋书画以女为多,纹饰线条纤细柔和;乾隆朝纹饰内容最为繁杂,但均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纹饰必有寓意,如百禄、百福、百子、福寿等。

清三代瓷器官窑器十分稀少且价格高昂,收藏难度非常之大。就是清三代民窑瓷器,特别是民窑精品,市场价格也已达相当高位,许多藏家“只进不出”,导致清三代瓷器价位还将不断拉高。

富含阳刚之气的康熙朝瓷器

“康熙朝瓷器造型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其风格挺拔遒劲,富有壮美的形态。”刘靖华谈到,我国古代向来把美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在清代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这两种美的概念。历史上有从文论的角度对阳刚和阴柔美的区别予以生动的描绘,假如借以对照清代的瓷器,那么康熙朝器物的造型所具有的壮美气魄,同样也体现出阳刚之美。官窑作为官家企业、皇家窑口,所烧制的瓷器与皇帝喜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康熙时期,在瓷器发展上有两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其一是恢复了景德镇御窑厂,其二是设立了专门的督陶官。这些督陶官有的是内务府官员,有的甚至直接由江西巡抚出任。不要小看这些制度安排,它们对瓷器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康熙时期的著名督陶官包括臧应选、郎廷极、年希尧。其中,郎廷极就是江西巡抚。代表康熙瓷器艺术顶峰的“郎窑红”就是在他的督造之下烧制成功的。

刘靖华说,陶瓷艺术被人们称为“土的艺术”和“火的艺术”。所谓土的艺术是指各种胎土和釉料的配合,而胎土是陶瓷造型最为重要的物质材料。由于康熙在位时间长达61年,康熙年间瓷器烧造水平有一个由粗辛到精细的发展过程。早期瓷器,虽然浑厚但比较粗辛。比如,很多瓷器底部会出现“火石红”现象。此外,还有粘矿、跳刀、闪青等现象。这些都说明当时的胎土釉料淘炼不够干净。不过,到了康熙晚期,这些工艺细节逐步得到改善,胎土、釉料的淘炼也就变得精细了。

总体来讲,康熙时期的瓷器特点是浑厚古拙、紧皮亮釉。具体表现在器型上就是古朴凝重,无论是青花、彩瓷、单色釉瓷,还是一些仿制宋窑、明窑的摹古瓷都具有如此风格,这种风格和康熙皇帝本人的审美观很有关系。“康熙是人们熟知的千古一帝,他平三藩、收台湾、抗击沙俄侵略,在世界上也享有极高声誉。这样一位皇帝的胸襟、气度可想而知。另外,他推崇儒学,才具高致,对于瓷器既非常喜爱,要求也很高。在他执政时期,瓷器有很多创新。比如,创烧了珐琅彩瓷。初时珐琅料全部由国外进口,价格昂贵且数量有限,康熙便下令国内工匠自己研制,争取实现“国产化”。

冷峻雍正为瓷器烧制亲下诏书

“雍正朝被认为是盛世,瓷器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刘靖华教授说,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有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雍正朝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其胎体选料精湛,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环境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

继承了康熙帝位的雍正虽然执政时间只有短短13年,但其历史地位却无庸置疑。作为一位杰出君主,雍正对康熙晚期的一些社会流弊严加整顿,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多种改革,为后来乾隆盛世的开启打下重要基础。在文化形态上,雍正同样起到承前启后作用。

雍正继承了康熙景德镇督陶官制度。雍正六年,他派出现在人们熟知的督陶官唐英。雍正官窑工艺妩媚、秀丽端庄,制作十分考究。其大器不显厚重,小器隽巧玲珑。不论是器型的比例关系,还是线条、画工,都有很高标准,这与雍正皇帝本人性格密不可分。雍正为人孤高冷峻,同时个人在文学、绘画、书法等方面造诣极深。由于自身品位高,他要求烧造的官窑瓷严整、规矩。在瓷器烧造方面,他曾多次亲下诏书,对瓷器制作中的细节提出具体要求,比如,瓷器上的纹饰要怎么画,画多大。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由于他不喜欢黑釉配菊花,认为不吉祥,甚至索性要求这种纹样不许再烧制到瓷器上。

刘靖华谈到,雍正官窑的“考究”还有许多体现,例如出现了行内人俗称为“泥鳅背”的削足方式。这种器物足背光滑圆润,制作起来颇费工夫。再如,很多瓷器表面的画工并非出自景德镇工匠之手,而是由宫廷如意馆画师亲自操刀。这样画出来的图案水准精湛、隽秀雅致,与普通工匠不可同日而语。譬如,著名的西洋画师郎世宁就奉旨画过很多瓷器。

乾隆朝瓷器繁琐华缛雅俗共赏

乾隆朝历经61年,是瓷器烧造集大成时期,也是清代景德镇达到极盛的时代。刘靖华介绍说,由于乾隆元年至二十年,依然有唐英等卓越督陶官和大批管理人才与能工巧匠,乾隆早期官窑瓷的烧造与雍正朝官窑的烧造水平几乎不相上下,如果不施款,很难区分前后。唐英病殁后,官窑质量开始滑坡。乾隆朝瓷器一面保留前世精华,一面吸收西方艺术。外观造型大部分比较规整,除常见器型外,出现了一些奇巧怪诞的物件,主要用于赏玩,被称作“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这一时期的产品从技术上讲虽精工细作,不惜工本,但从艺术格调上讲却显繁琐华缛,堆砌罗列,较前朝有衰退迹象,成为清代制瓷业的一个转折点。乾隆时期,粉彩取代五彩,在粉彩器皿上讲究用镂空、堆塑的装饰手段,辅以“轧道工艺”和开光、剔刻等等。有署“古月轩”的珍贵瓷器,是以乾隆宫中古月轩命名,从景德镇挑选制造精良的素胎进京,命内庭供奉的高手绘画,于京城设炉烘烤而成。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记载:“至乾隆,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乾隆青花仍是当时瓷器生产的主流,承袭康熙、雍正青花特点,并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提高,体现出在制作技巧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丝不苟,精工细做,精益求精。刘靖华谈到,由于乾隆帝自身好古成癖,乾隆官窑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仿古瓷的大量烧造。专家认为,这种摹古实际上折射了乾隆的一种心态,即想超越古人。摹古之外,乾隆也极力创新,在乾隆朝创烧了很多瓷器新品种。

乾隆官窑与康熙、雍正相比,其风格既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说一脉相承,可以从工艺、画法、纹样以及一些历经两朝,甚至三朝的优秀工匠身上看出来;说独具特色,则是因为乾隆不同于其父,也不同于其祖,他喜欢繁缛热闹、华贵亮丽之风。所以,乾隆官窑瓷在厚重方面不如康熙,隽永方面不及雍正,但是具有华美多姿、繁华似锦的特点,不但精巧新奇,而且极尽工雅细丽之能事。乾隆皇帝自身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对器型、图案、色彩、品种要求很高,所有御制瓷器须经御批审定和御出图样方可烧造。而对于这些御制瓷器,工匠们更是不惜人力、物力对其进行精心打造。

拍场明星清三代官窑瓷器耀眼在哪里

明星拍品的耀眼表现令多家拍卖行对宫廷御制艺术精品极为重视并纷纷开设专场。在宫廷御用专场众多的拍品种类中,官窑瓷器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继香港佳士得、北京翰海等海内外著名拍卖公司推出宫廷御制艺术品专场之后,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举办名为“古韵华风”的清三代官窑瓷器专场拍卖。中嘉国拍拥有国家一级一类拍卖资质并且是在国内最早从事艺术品拍卖的大型企业之一,近年来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业绩斐然,而作为掌门人的董寓榕女士更是被称为“收藏界的大姐大”。中嘉国拍现拥有多名国家注册拍卖师、数十位国家级文物艺术品鉴定专家,成立10年来已成功组织大型拍卖活动近百场,享誉海内外。

据中嘉国拍介绍,此次专场拍卖推出的清三代官窑精品共计88件,不但种类繁多,且不乏顶级器物。据资深收藏家介绍,这次拍卖的精品器物包括:康熙青花福寿延年琵琶尊,器型奇伟浑厚,修胎规整,胎坚质细,缜密似玉,釉面光滑细腻,青花发色深沉、紧贴胎骨,绘工细腻,为独步当时之作;雍正斗彩龙凤呈祥大盘,器型隽秀、典雅秀美,瓷质坚密莹洁,工艺精细,青花描绘细腻,填彩薄而工丽,龙凤花卉等纹饰布局合理优雅;乾隆粉彩将军罐(对器),器型端庄规整,釉面莹润,色彩艳丽,画面布局疏朗有致,胎质细腻,绘画工艺精湛;宫廷画师郎世宁绘“乾隆皇帝行猎图”珐琅彩大幅瓷板,画质精细,笔触遒劲,凝聚中西文化魅力于一体。总之,这些瓷器或奢华凝重,或内敛别致,或精巧美妙,或端庄大方,无不折射出王者尊贵之风。鉴赏清三代瓷器,要从“光、工、色、料、款”综合来看。首先是看光,“清三代官窑必有宝光”。其次是断色。瓷器的“色”来源于矿物质料。火候则是颜料和色的中介。只有在恰当的火候下,矿物质料才能发出工匠想要的色来。只有这样综合来看,才能感受到清三代官窑瓷的精髓所在。

一位业内资深专家这样对笔者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景德镇制瓷业,官窑、民窑俱盛,彩绘和色釉并茂,映射了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御制瓷器及工艺品一向是工艺水平的极致表现,清朝皇室对此类对象的喜好与要求,更助长了工艺水平的长足发展。这三个年代中的御制瓷器做工精致,选料考究,绘工细腻,布局生动,一直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当难得的御制瓷器及工艺品出现在市场时,就一定会受到世界各地藏家的热烈追捧。”

清三代官窑瓷器精品拍卖在即

“2011古韵华风清三代官窑瓷器专场拍卖会”开槌前3天为拍品预展期。届时,国家一级鉴定师、故宫博物院李辉炳,国家文物局研究员孙学海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雷从云等多位专家将由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寓榕女士领衔临场鉴赏观摩。海内外知名收藏家、投资家、高端企业家、商界精英将应约而至。这次扛鼎之拍,展品雍容尊贵,阵容豪华高端,是为拍卖界的一大盛事。

康熙、乾隆、雍正三朝的官窑瓷器,业界内外多风闻其珍、其美、其雅、其尊,尤其传世官窑瓷器精品因其数量稀少且品相尊荣高贵,多被深藏,后世罕见。本次所拍88件传世官窑瓷器精品以专场形式现身,展品精美绝伦,内中更不乏超顶器物。据业内人士描述,康熙朝的挺拔、遒劲,雍正朝的精雅圆莹、轻巧俊秀,乾隆朝的繁盛富丽、精致细腻,制瓷质量之精美,花色品种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超,臻于极盛状态。

有著名鉴赏家观览此批器物后表示:“这批康、雍、乾官窑瓷器精品需要我们‘用眼睛去触摸它们的灵魂’!有缘赏之,玩味越久,内心受到的震撼越强烈。”它们或奢华凝重,或内敛别致,或精巧美妙,或端庄大方,宫廷风华、皇家风范,帝王之心、之气、之风、之尊,柔化凝于一体,集中在这批官窑瓷器精品上完美呈现出来。

一位长期从事瓷器拍卖的老总作出如下市场分析:“清代官窑拍品价格一直稳高不下,它针对的收藏对象经济实力非常雄厚。经济危机也许会使这些收藏家财富缩水,但不会使这些有实力的收藏家失去收藏清代官窑的经济能力。只要是素质高的清代官窑,即使是金融危机中,它们的拍价也决不会让人失望。”

还有精通清代官窑瓷器的专家指出,清三代瓷器体现出康熙的大度与豪迈,雍正的精致与静雅,乾隆的华贵与辉煌。它们是皇室艺术,传达着每一个帝王心性品格与艺术修养,它们又是一个辉煌时代社会文明的结晶,凝结了无数劳动者的智慧与辛勤。透过它们,人们可以直接触及古代帝王的心灵世界;透过它们,人们更可以谛听到康、乾盛世那悠远厚重的回音。它们是当代有识之士体味高雅、品鉴艺术、感受历史、鉴赏中国文化精髓的简约之道,它们更是传承华夏文明、创造中国辉煌未来的根基所在。

义乌有个“看图王”爱瓷器“清三代”


瓷器是土与火的结晶,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在义乌收藏品市场,有一位藏家名叫吴向平,对瓷器收藏情有独钟。为了精益求精,他每天至少要看5000张至1万张图片,将收藏知识入脑入心。

1997年,喜欢艺术的吴向平开始收藏油画。几年前,一次机缘巧合下,他被各式各样的瓷器深深吸引。在不断接触中,吴向平对瓷器有了一定了解,也对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的清朝瓷器尤其是“清三代”念念不忘。“清三代”瓷器指的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生产的瓷器。这三朝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瓷器的生产也空前繁荣,工艺制造皆为上乘。

对于喜欢的藏品,吴向平经常会抽空拿出来细细品味。其中一只粉彩九桃盘,晶莹剔透。记者看到,桃子色红鲜而不艳,层次丰富。从黄色过渡到红色以及桃子上的斑斑点点,皆恰到好处。“桃子象征福寿双全,因此很受欢迎。”吴向平说。

收藏架上,一只九龙瓶十分大气,制胎、画工都很讲究,绘制精致。9条形态各异的蛟龙惟妙惟肖,富贵和王气扑面而来,是难得的珍品。

一件花觚,造型古拙,凝重质朴,端庄大方。“随着瓷器烧造技术的不断提高,瓷器的造型更加丰富,比如花觚的出现。”吴向平介绍说,花觚有用来陈设的,也有插花等实用功能。看不同时期的花觚时,可领略到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造型变化,十分有趣。

为了更好地了解瓷器,吴向平付出了不少心血:一方面浏览各种有关瓷器的书,甚至还看一些历史、文博专业的教材,在他的门店,瓷器、绘画方面的辞典书籍比比皆是;另一方面与很多著名的拍卖公司联系,参与藏品拍卖,同时能从中学到新知识。

“我几乎每天都要在拍卖网站上看5000张至1万张图片,看看某一类收藏品有哪些特点、市场行情如何等。有时搜到一件宝贝,也会去查同时期收藏品的知识,进行了解与研究。”吴向平说,对于收藏者来说,学习十分重要。

对于瓷器收藏,吴向平最看中的还是瓷器身上承载的文化。“一件古瓷器,能体现当时的市井百态,是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

老窑瓷:北宋瓷器——中国陶瓷的巅峰之作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窑”,流传至今的瓷器价值连城。

宋瓷: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中,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形笔洗以2.786亿港元成交,激发了国内外藏家们对宋瓷的好奇和渴望。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宋瓷的艺术和市场价值不可估量。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宋瓷将追求自然风韵的审美发挥到了极致。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宋瓷的秀美远近闻名,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窑”。

宋瓷之美,美在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宋瓷那种朴实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吸引着世人。

“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集美博物馆等也有收藏,各大博物馆都以收藏“五大名窑”瓷器为荣。在业内有种说法:博物馆的等级以收藏“五大名窑”的数量和品质论英雄。

宋代瓷器在海外的收藏以日本、英国和美国居多,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精品。日本对宋代瓷器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宋代日本派遣到中国的僧人对于建阳窑天目釉茶碗的迷恋。今天日本博物馆里和私人藏家手中的宋代瓷器数量,在中国之外可能是最多的,并且涵盖了众多窑口。日本博物馆尤其热衷于建阳窑、吉州窑、龙泉窑、耀州窑、定窑和磁州窑器的收藏。东京文化厅、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有上等的建阳窑和吉州窑茶碗,东京国立博物馆、出光美术馆、救世热海美术馆则有定窑藏品。

大都会博物馆目前陈列的宋代瓷器是2012年夏末重新整理、展出的中国陶瓷馆中的一部分。这个陶瓷馆占据了整个二楼的开放式回廊,展品涵盖了从汉代至清末的中国陶瓷,此前的陈列在过去30多年来一直没有变动过。以往的陈列品中以明清瓷器、中国出口瓷为主;重新整理过的展品中,虽然明清瓷器仍然占比很大,但宋代的瓷器增加了不少,在300多件展品中占据大约1/3的分量。陶瓷馆另外增设了一个当代部分,收藏当今世界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意在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进行比照,既突显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无可替代的位置,又体现了陶瓷艺术在当今多元的世界文化中的延续性。

提到宋瓷,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存世极少、价格极高,所以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件;钧窑十件,不如汝窑一片”之说,极言传世宋瓷之珍贵。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宋瓷,历来是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藏项之一。

这其中,汝窑瓷器存世量最少。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即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之说。时至今日,汝窑瓷器价格更是扶摇直上。不过,尽管价格不菲,在拍卖市场上能够流通的汝窑瓷器,甚至包括其他“五大名窑”瓷器都是凤毛麟角。乾隆皇帝很喜欢“五大名窑”的瓷器,但从乾隆那时起,“五大名窑”瓷器便极为少见。为此,乾隆到处收集。正因凤毛麟角,“五大名窑”瓷器成为拍场宠儿。1989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了一只官窑洗,成交价为2200万港元。该官窑洗此前为日本藏家收藏,后被香港知名收藏家斥重金收入囊中。

说到宋瓷,就会让人想到与之谐音的宋词。宋瓷更像宋词中的婉约派,典雅委婉。宋瓷诸窑虽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但均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而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无论从比例、尺度、色泽,还是形状上反复推敲,宋瓷都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含蓄典雅的内在美。如果对其形状做任何一点改动似乎都会破坏它的美,这种精确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它有一种精妙的柔婉之美。

宋瓷多为青色和白色。青瓷的色泽像翡翠,“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白瓷的色泽像光洁的玉,“既质玉之质,复白雪之白”。宋瓷比明瓷、清瓷往往更受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崇尚自然、含蓄、质朴的宋瓷,更重视瓷器本身的胚胎、形体、釉色,稍加雕琢,无论造型、釉色、纹饰都追求天然完美。宋瓷表面细腻华润、轻薄易碎,需要像对孩童般的呵护。与彩陶相比,虽少了几分色彩,但简简单单,给人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它典雅静谧,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集前人之大成,又为后世之经典。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写小说“好与坏都不要叫出声来”,这是指语言文字自然淳朴,在平淡冷静的叙述下蕴含着作者敏锐而深邃的思考,使作品不知不觉拨动读者心弦。宋瓷也是如此,它不张扬、不虚华的个性使人联想到翩翩的君子,沉稳却不失个性;它的内敛又好似江南女子的风姿卓韵、典雅含蓄,让人难以忘怀。

诸多因素造就瓷器辉煌

宋代瓷业达到如此境界,绝非偶然。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由于受到唐末五代军事集团割据混战、政权频繁交替的影响,宋初实行了“抑武修文”政策,一方面努力削弱军人的权威,另一方面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促进文化的发展。“抑武”导致了军事的匮弱,每每发生战争,宋朝都无力抵抗;而“修文”导致文化的空前高涨,文人的地位得到提高,人们的读书热情激增,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加上北宋的经济繁荣,为制作高水平的瓷器提供了物质保证。这样的社会氛围造就了宋瓷清新秀丽、典雅优美的艺术风格,成为宋代工艺美术中最为杰出的品种。

北宋的手工业有官营、民办和家庭副业等形式,其中以官营规模最大。北宋官府手工业专业分工之细为前代所未有。朝廷少府监所辖有绫锦院、内染院、文绣院、文思院,其中仅文思院即领有42种不同的作业班子,包括锦、绣、金、银、犀、象、珠、玉、金彩、绘素、装钿等工艺品种。官府作坊的工匠皆来自民间,其分工之细也反映了民间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人们所说“五大名窑”,足以代表宋代瓷器的技艺水平。此外,玉器的“巧作”技艺也始于宋代。宋人龙大渊著有《古玉图谱》一书,就是研究宋代玉器的书。始于唐而盛于宋的雕漆工艺,在宋代叫“剔红”。宋代剔红漆层厚、漆色艳、刀法精,图案花纹具有浮雕感,其艺术风格颇似耀州窑的刻花装饰。宋代盛行缂丝工艺,有许许多多擅长缂丝的能工巧匠。他们的作品形象逼真,除人物、花鸟外,还把书法家的作品表现在缂丝作品中。据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考证:“定窑印花纹饰来源于缂丝,把库丝图案局部地移植到瓷器上,因此纹饰题材构图都比较成熟。”总而言之,宋代各种工艺美术的普遍发展,促进了瓷器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其实,当今天的人们还在热议生活陶瓷艺术化和艺术陶瓷生活化时,殊不知,在宋代,瓷器并没有艺术瓷和生活瓷之分。在今天看来具有很高艺术性的宋瓷,在当时都是生活用瓷,并不是陈设用的艺术品。

宋瓷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其造型更加注重实用性。宋代各地瓷窑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瓷器,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枕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都从实用出发兼顾审美的要求。它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样式,许多造型作为典范为后世追慕效仿。

北宋初年,南方的吴越向宋称臣,每年大量供奉越窑生产的秘色瓷。以金银装饰的瓷器,华贵富丽,宋朝君臣十分喜爱,使瓷器身价倍增,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之物,这就刺激了各地窑业努力创制精品瓷器。上层社会的提倡,使各阶层的人都趋向使用瓷器,出现瓷器的大普及。茶肆酒楼以悬挂名人字画、陈设瓷器精品为时髦。而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所以对名贵瓷盏(如建窑的“兔毫盏”)竞相追求,各地瓷窑也竞相仿制、创新,以致新的釉色、新的造型、新的装饰手法、新的烧造工艺层出不穷,完全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单调局面,这就使得宋代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成就。宋代的瓷器一改唐代华贵富丽之风,向沉静素雅、蕴藉隽永的风格演变。其造型、釉色、装饰,给人们留下观赏不尽、回味无穷的感觉。

宋瓷的釉色出现了创新且丰富多彩的局面。这时,不仅改进了石灰釉的配方,还发明了可以使釉层浓厚的石灰碱釉。景德镇窑的影青瓷,汝窑的青瓷,龙泉窑的梅子青瓷,使瓷器真正达到了“如冰似玉”的境界。至于钧窑的乳光釉、哥窑的炒米黄色釉、定窑的紫釉、绿釉和红釉,建窑的乳浊黑釉等,使釉色使用空前丰富。

宋瓷的器型有大量创新。以瓶为例,当时出现了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葫芦瓶、双耳瓶、五孔瓶、瓜棱瓶、胆瓶、琮瓶等,让人目不暇接。

宋瓷的装饰手法远远超过唐代。除利用釉色来装饰外,还大量运用了印花、刻花、剔花、划花、画花、剪纸漏花等技术,使纹饰富于变化。

宋代无论南北方都出了很多窑场。经过激烈竞争,逐渐形成了以一些名窑为中心的“窑系”。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受其所在地区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又受当时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共同性。

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色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瓷胎则以白色或浅灰白色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名窑传奇:“五大名窑”竞光辉

宋瓷窑场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虽然,有人认为,把这五大窑定为宋代的“五大名窑”是不确切的,但这五大窑的确以自身的艺术特色和美感受到爱瓷者的推崇。当时,各地的民间窑场,如北方著名的磁州窑、南方的吉州窑、江西景德镇窑等各有佳作问世,都取得极大的艺术成就。这里的瓷器风格清新质朴,有的甚至可以与“五大名窑”的作品相媲美,颇受人们的喜爱。

汝窑是北宋后期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遗址在河南汝州境内,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据说,宋徽宗“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苛刻要求,就是汝窑的巧匠实现的。可惜因为宋金战乱不息,汝窑前后兴盛不足20年,传世作品不足百件,所以弥足珍贵。

汝窑由于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痕迹留下。器物本身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器形则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

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润泽莹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

官窑是宋徽宗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年——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以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的确切窑场至今还没有发现,起源来历只有从历史传说中得出的模糊信息。传说宋朝时,在浙江龙泉有两个烧瓷器的兄弟,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两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不过,哥哥的技术要比弟弟的好,于是弟弟便生嫉妒之心,偷偷往哥哥的釉料里加了很多草木灰,结果哥哥烧出来的瓷器带着各式各样的裂痕,像冰裂,像鱼仔纹,却另有一番天然情趣,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也被推到极高的地位,这就是哥窑。其实弟弟烧的瓷器也不差,是历史上著名的龙泉窑。两者各有千秋,是陶瓷史上的两座高峰。据《浙江通志》等记载:“有弟兄两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精美盖绝当世。”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多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也有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影响深刻,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成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随心所欲控制,后世至今无人能仿造。

钧瓷分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之所以会这样美丽,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产生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定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确定的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制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亲自下令恢复宋瓷的生产,汝窑和钧窑都是重点恢复对象。但是,经过一番努力,汝窑和钧窑的恢复都没能成功,只有少量成品,堪称国宝。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普及以后,钧窑和汝窑都得到了充分的再现,但是现代的仿品,无论是高级仿品还是国礼级别的礼品,和宋代的瓷器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风格迥异的官窑和民窑

宋瓷有官窑、民窑之分,又有南北地域之分。官窑即国家政府办的窑,为皇宫、王室生产专用瓷;民窑即民间办的窑,生产民间用瓷。官窑还包括御窑,比如宋徽宗就开办了御窑厂。北宋灭亡后,宋皇室南移到临安(今杭州)后,在凤凰山下也设立官窑。

北宋以前,官方贡器与民间用具只有粗细之别,并无文野之分,至北宋则发生了明显转变——一个朝着清雅、华贵的方向发展,一个朝着粗犷、豪放的道路前进,彼此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例,早期它们都是烧造民间用瓷的普通窑场,但是自从为皇室烧造贡瓷之后,便脱颖而出,其工艺之精湛令各地民窑望尘莫及。其中,钧瓷的生产最具代表性,当初它仅是河南地区一座烧造民间用瓷的普通窑场,后来被宋徽宗看中,下令在河南禹州一带建立官窑窑场,并调集民间窑业的优秀工匠,专门为宫廷烧造此种釉色的产品。

官窑严格按照宫廷要求进行生产,在工艺上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可谓“千中选十,百中选一”。即便是成品后还要再行挑选,产品属于非商品性质,并严禁民间使用。其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民窑生产则与之相反,它不受任何束缚,工匠来自民间,生产者要考虑成本,看重的是实用价值,工料就不如官窑那么讲究,生产随心所欲,产品均供应大众的日常生活所需。这些瓷器虽不免粗糙,但也是情趣别样的艺术品。纵览两宋瓷坛,民窑异彩纷呈,与官窑交相辉映、蔚为奇观。

其实,北宋瓷器的发展,还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宋徽宗。“五大名窑”有三个都是他开辟的。

宋徽宗热爱艺术,热爱美。他热衷于色彩,更热衷于自然的意境。对于当时宫廷内比较常见的定窑、柴窑的瓷器,宋徽宗非常不满。于是,他开始广泛搜集天下宝物和各种技术,并在首都东京开辟了官窑。后来,宋徽宗看到汝州烧造的进贡瓷器后很是高兴,就在宫廷内开辟了一处窑口。在原产地的瓷器,叫做汝窑,在宫廷内的这个窑口则叫做汝官窑,也有学者认为,汝官窑就是官窑。

钧窑有官钧窑、民钧窑之分。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又一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当时,禹州有一种彩瓷,颜色艳丽,而且上有“窑变”形成的火焰纹,入窑时,器物都是一个颜色,出来以后则万紫千红,绝没有一件重复的。宋徽宗听了甚是满意,又在宫内模仿禹州彩瓷,修建了官烧钧窑。后来的“黄金万两不及钧瓷一件”的说法,说的就是这个宫廷的钧瓷。

清三代混合彩瓷的六种组合(上)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由于景德镇御厂制瓷业稳步发展,制瓷者结合现有海内外各种彩料,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发研制出许多前所未闻的瓷器釉色品种。这些改革创新为当时景德镇制瓷业带来了春风,为清三代景德镇瓷器业的蓬勃发展、再创历史辉煌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一、混合彩瓷的界定

“混合彩瓷”是指“釉下彩”、“釉中彩”与“釉上彩”等相互结合烧制的彩瓷。在历代官窑瓷中,釉下彩多使用钴料(青花)或铜料(釉里红)发色。由于釉下彩是在覆盖表面玻璃釉层之前施绘,因此釉下彩烧制的温度要与表面玻璃釉烧制温度一致,多采用高温釉系;釉中彩是指将色釉料混合于表面釉水中,在施表面釉的同时一起上色,比较常见的釉中彩为霁青、霁红、茶叶末、胭脂红、钧釉等;釉上彩主要应用于五彩、珐琅彩、粉彩瓷中,色彩种类丰富,例如矾红、金彩等。由于釉上彩是在已经烧制好的瓷器表面再次施彩烧制,因此一般采用低温釉彩。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由于三者的定义划分一般是以表面釉层为基准,因此导致概念区分的不严密性。例如釉中彩的单色黄釉如果运用在斗彩、粉彩上,由于位置处于玻璃釉层表面,届时就将其划分为釉上彩。

官窑混合彩瓷的起源时间暂且难以考证,大量的制作应始于明宣德朝,当时黄地青花、青花矾红、以及斗彩的雏形——青花瓷五彩等混合彩都被御厂大量制作,之后迅速发展的斗彩是也明朝极具代表性的混合彩。

二、混合彩的制作

从制作工艺程序上看,混合彩瓷要比普通彩瓷更加复杂繁琐,因此混合彩瓷的制作难度也比其它彩瓷更高。制作一件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的混合彩瓷时,首先在素胎表面绘制釉下彩料,然后覆盖一层玻璃釉,入高温窑烧制成半成品,挑选合格半成品继续进行釉上彩绘制,最后入低温窑烧制。根据彩料各自烧制温度不同,釉上彩部分可能进行数次烧制,直至完成。

清三代混合彩瓷的六种组合(下)


组合一:釉里红与五彩的结合

明、清时期,由于铜料(釉里红)发色不稳定、烧制难度较大,导致御厂在掌握釉上矾红彩烧制后的许多情况下使用其代替釉里红(明后期五彩瓷中尤为明显)。清康熙时期,由于瓷工对釉里红器物烧制的准确把握以及釉里红发色优于矾红,该类制品又被御厂大量制作。同时在原有青花瓷制品的基础上,创新使用釉里红代替矾红与其它低温釉上彩结合,制成新颖的混合彩瓷。现存的康熙釉里红五彩水盂、苹果尊等都堪称是该类混合彩瓷的代表性制品。

组合二:斗彩与粉彩的结合

随着康熙时期彩瓷技术的不断发展,景德镇瓷器厂在康熙末期已经制作出典型的粉彩瓷,同时,将粉彩运用到青花斗彩瓷中,使该时期的不少斗彩制品隐约带有粉彩味道。从康熙末期开始,青花斗彩瓷中的粉彩特征主要表现在花瓣渲染部位,上海博物馆所藏斗彩花卉纹双耳扁瓶充分体现了该特征。

组合三:釉里红与斗彩的结合

乾隆时期的彩瓷发展相当迅速,该朝制品中首次出现釉里红与斗彩相结合的混合彩瓷。由于康熙时期曾有过釉里红与五彩结合的先例,所以釉里红与斗彩相结合的混合彩也就容易接受、不足为怪了。

组合四:青花与粉彩的结合

青花五彩始于明初宣德朝,清代康熙时期也曾延续制作,随着景德镇粉彩瓷业的发展成熟,青花与粉彩相结合的青花粉彩也自然产生,并在乾隆之后大量制作。

组合五:斗彩与珐琅彩的结合

康、雍、乾时期的斗彩瓷制作相当精美,除许多带有粉彩特点外,还存在珐琅彩特征明显的斗彩制品,该类混合彩瓷与上文中提到的釉里红斗彩相结合的混合彩瓷一样比较少见。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粉彩与珐琅彩在某些彩料烧制时都呈明显凸起特征,因此有些瓷器也有可能为斗彩与粉彩的混合彩瓷。

组合六:青花、斗彩、钧釉、粉彩等的结合

混合彩瓷中最为复杂的应属现藏北京故宫的各种乾隆釉彩大瓶,该类瓷集釉下彩(青花)、釉中彩(钧釉、豆青釉)以及釉上彩(粉彩、金彩)等于一体,成为清代最复杂、且最具代表性的混合彩瓷。

四、总结

由于康雍时期景德镇御厂制瓷者对外来珐琅彩的逐步掌握与认识,瓷工们成功研制出符合自身发展条件、色彩绚丽的御厂粉彩,这一重大历史变革推动了御厂彩瓷的迅速发展,并带动了其它诸多彩瓷的连锁革新。当御厂窑工辛勤制作这些富有浓郁清代气息的彩瓷时,也不知不觉将御厂彩瓷制作又一次推向了历史颠峰。

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发展史


大约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断进步,私有制开始出现萌芽,原始氏族部落的社会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当时长期定居在中原一带的夏部族,通过联合其他部族形成了由夏王朝统治的奴隶制国家。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地下考古发堀实物可以印证,在商代之前而存在的夏代是一个历史史实而非传说。加之后来的商代、西周和东周(包括春秋、战国),被统治为“夏、商、周时代”,其间约二千年左右。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由原始氏族部落发展为奴隶社会,也成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其时,各种手工业渐进渐繁,开始有分工制度,陶瓷制造业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而且是诸工种中最重要的一种。

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种,大致可分为灰陶、白陶、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有素面,也人施以简单的绳纹或篮纹,或者彩绘各种复杂图案的;还有在制作胎体过程中用拍、印、刻、堆、划等手法留取肌理效果。这一时期的器体造型功能依然以饮食器皿为主,有豆、鼎、釜、鬲、觚、斝等。白陶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现,这一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白陶所使用的原材料为瓷土,质地较细密,烧成温度也比其他瓷器品种要高。其造型与装饰直接受到同时期青铜礼器的影响,艺术价值不在青铜器之下。

通过长期烧造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不断改进才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在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盛起来。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和器表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观。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坯体上拍制几何图案,釉色多呈现青绿、青黄色。

夏代人们的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原一带,据考古发现可断定在河南豫西与山西晋南地区。商代的统治范围有所扩大,因此,在陶瓷工艺品上也大量融合了中原以外地区的特征,制陶业从其它农业分工中独立出来。西周在北至北京、南至广东、东抵海滨、西达陕、甘的广大地区,原始瓷器蓬勃发展起来。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公、私制陶作坊,其产品上多留有文字铭记,据推测可能与制造者或使用者有关,另外,这一时期的大量彩绘陶深受同时期漆器的影响。

夏、商、周时代的烧窑技术也有所改进,馒头窑的出现更加改善了窑内的烧成气氛,对提高陶器质量有利。窑炉容积增大,窑室底部可达1.8米;根据不同产品,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进入西周以后,窑炉顶部出现了烟囱,这对陶瓷烧造技术的改良有着重大意义。这个创举,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热力更有效利用,还可调节空气和火焰的流速,使火焰性质得以控制,烧成温度可达1200oC。所以说,窑炉的改进,是这一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

讲诉元明清三代瓷器上龙纹的演变


除了缠枝花卉纹之外,「龙」也是青花瓷器上常见的纹饰,这个中国特有的题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威武有力、生动灵活,并且具有出神入化之姿的形象,早已成为各代龙纹的基调。但是在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器上,由于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不同的缘故,各代的陶工们仍然赋予龙纹许多不同的变化,因此本文按照时代先后,说明青花龙纹的演变概况。

元代龙纹:

一、元代龙纹元代陶工以线条勾勒龙纹的形状,龙首作斜角侧视状,嘴巴微张,舌头从中吐露,圆形的双眼有如戴上眼镜一般,前额微微凸起,头部的毛发与腿上的关节毛都呈飘带状,体表以细线描绘鳞片纹或网格纹,四肢各有三爪或四爪,爪子尖长,如同鹰爪一般锐利。

例如图一

为元代的青花龙纹,此龙位于元代青花盘上,该器的盘身略呈上宽下窄的梯形,表面用云头纹区隔出二种纹饰题材,在云头纹内部绘满繁密的缠枝花卉纹,并有两只凤鸟穿梭其间;而在云头纹以外的器表上,则有两个龙纹以一升一降、左右并列的形态,戏耍于波涛之上。我们从图中所撷取的局部特写里,看到元代龙纹以粗细并用的线条勾勒出张口吐舌、拱身舞爪的形象,长条状的毛发分散飘扬,以富有律动的线条呈现出活泼生动的风格。相同的龙纹也可见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所收藏的青花飞龙纹扁壶上,虽然该器的壶口改用金质套管,肩上双系也已缺佚,但是壶身仍旧完好,表面除了有云头纹包围的缠枝花卉之外,正中处描绘一个龙纹,独自飞舞于波涛上方,龙纹的肢体灵活弯转,长须和毛发冉冉飘扬,从它的眼镜眼、鹰爪、吐舌、前额微凸、体施鳞片及分开飘带状的毛发来看,都是元代龙纹的典型特征。

明代龙纹:

二、明代龙纹明代的青花瓷器虽然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龙纹的形象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这种改变表现在龙首、龙身及龙爪上最为明显。

例如图二为明代宣德朝所制作的青花盘的局部特写,盘的内底以青料描绘一个昂首挺胸、跨步行走的游龙,身边缀以云朵,犹如在云中翻腾一般。龙首部份维持眼镜龙的形式,然而嘴巴闭上,唇部向上翘起,额头较平,头上的毛发成束往前飘,身体表面以青料涂绘一片片的鳞片,五根脚爪分布均匀,好似风车一样,整体风格显得颇为稳重。而这种眼镜眼、翘嘴唇、平额头、风车爪及成束往前飘的毛发,正是明代龙纹的最大特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宣德朝青花瓷中,即有不少以龙纹为饰的钵、碗、杯、盘等器物,都具有上述的特质。不过,到了明代嘉靖时期以后,青花龙纹在绘画技法的改变下又有一些变化。

三、清代龙纹清代的青花瓷器既有模仿明代的仿古作品,也有当代创新的款式,这种现象自然也反映在龙纹的制作上,不过清代的仿明龙纹大多有形无神,无法与明代龙纹相比,但是当时所设计的新式龙纹,却因为有了全新的气象而成为此一时代的象征。清代的新兴龙纹一改明代晚期的简单草率,以更加威猛、更加写实的形象出现。

此一龙纹绘于粉彩龙凤纹盘的内底处,是清代康熙朝的作品,龙首作张口咆啸状,眼睛略为突出,额头向上隆起,下巴长如戽斗,头上的毛发蓬松散乱,身上的鳞片具有写实性的立体感,五爪张开成「四加一」的形式,犹如鸡爪一般,四肢关节毛短少,成为清代龙纹的典型特征。相同的龙纹可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康熙朝青花海水云龙纹瓶与青花海水龙纹印盒上,其扭身腾跃、威猛有力的形象,呈现康熙龙纹特有的气势与精神。到了乾隆时期,以正面像为首的龙纹开始兴起,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朝青花龙寿纹螭耳六方瓶,是由当时的督窑官唐英亲自设计,为乾隆皇帝祝寿的器物。该器的瓶身呈六边形,由瓶口至圈足各有不同的纹饰,其中位于器身腹部的六个龙纹是全器的主纹,龙首由正前方取像,额头高高凸起,双眼圆睁,嘴巴张开露出獠牙,蓬松的毛发由双颊两侧及头顶处向上飞扬,正是乾隆朝龙纹的最大特色。

然而,到了嘉庆时期以后,以威猛写实形象著称的清代龙纹也开始发生转变,如图五所示的龙纹来做说明,此龙绘于光绪朝青花龙纹盖碗的内底,高额头、双凸眼,头发蓬松散乱,爪子如鸡爪般张开,以及关节毛短少的现象,都是清代龙纹的典型特征。不过,散乱的头发向后垂下,身体用简单的线纹勾勒鳞片,再以近似平涂法的方式填色,不仅缺乏清代早期龙纹的立体感和写实性,龙纹的精神也不像早期一般威武了。中国古代的青花龙纹,在不同的绘画技法下呈现活泼、稳重及写实等特色,不仅反映出相异的时代风格,也是我们鉴赏青花瓷器的依据。

碎瓷“复活”传世孤品 明三代官窑瓷器展侧记


略懂鉴藏的人都知道,古玩的残损件与完整品相比,价格差上百倍甚至万倍。近日,记者却在上海世华艺术馆揭幕的“皇帝的瓷器——景德镇珠山出土‘明三代’官窑瓷器特展”中发现:陈设于玻璃展台中的152件(套)展品无一例外由破碎瓷片拼合而成,某些展品的碎瓷多达近百块。据悉,其中传世孤品、绝品逾四成。

1982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新园在景德镇珠山某工地偶然发现一个不同于其它陶瓷碎片的堆积地层,经过抢救性发掘,这一明代官窑遗址重见天日。耗费数十年“复活”这些器物,有着商业价值以外怎样的考量?

钩沉官窑制度

“这些碎瓷即为明朝督窑官将一些稍有瑕疵或过剩御用瓷器砸碎销毁后的残损件。”大英博物馆亚洲部主任、明清瓷器研究专家康蕊君指出。

她向记者解释,明代是一个御用瓷器销毁制度甚为严苛的朝代,官窑烧制的100件相同瓷器中,只有4件能够成为贡品,剩下的贡余品、试验品、废品等必须全部销毁并就地掩埋,宁可不惜成本、精益求精,也不允许御用瓷器流入民间。其实,不少碎瓷并无明显瑕疵,其胎骨、器型、图案、烧制温度等工艺都真实地体现了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成就。

“打捞”鉴藏盲点

据悉,由于历代战乱和天灾及日常损耗,流传至今的“明三代”官窑瓷器极为有限,远不能刻画明代官窑瓷器真实的整体面貌。而珠山官窑掩埋的品种颇为齐全,此次特展中不少传世孤品、绝品意外“打捞”起某些鉴藏盲点。

以往鉴赏家认为“永宣”(永乐年间瓷器和宣德年间瓷器)不分。刘新园却认为:“从珠山出土的遗物来看,永宣瓷器不仅可以而且非常容易区分。”他指着一尊永乐年间的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告诉记者:“永宣两代梅瓶在形体上就有所不同,永乐梅瓶肩部丰满,颈部线形较刚硬;而宣德梅瓶则为溜肩,颈部线形内弯外撇。”

宣德年间是否有五彩也曾困扰中国陶瓷史。据刘新园介绍,同样陈设于展厅的一款宣德年间鸳鸯莲池纹盘证实了宣德五彩的存在。记者看见盘内鸳鸯以青花勾,再以红、紫、黄三色画羽毛,色彩丰富而浓艳。

成为野史佐证

“这件是皇帝赏赐给西藏高僧的壶;这件是皇帝赏赐给后妃的酒坛;这件是放香料的,用以熏皇帝的龙袍;这件体现了皇帝的审美趣味曾受朝鲜文化影响……”记者一面观展,一面听几位古陶瓷专家如数家珍地介绍着。

记者饶有兴致地发现,宣德的蟋蟀罐此次总共展出18个,罐上图案囊括龙、凤、芦雁、海兽、苍鹰、鸳鸯、鹭鸶、松竹梅、牡丹等,花色品种蔚为大观。据世华艺术馆馆长赵月汀透露:“单这蟋蟀罐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专题。明代宣德皇帝爱好蟋蟀的记载大都出自晚明时期的野史笔记,无实物可考;如今从这么多蟋蟀罐中不难窥见宣德皇帝独嗜斗蟋蟀的癖好。”

中国陶瓷史上永恒的经典—青瓷


中国陶瓷史上永恒的经典——青瓷是以釉色作为表现形式,包含了素雅、宁静、含蓄的美,就拿南宋的龙泉青瓷最著名的两种釉色来说,粉青釉光泽淡雅柔和,可与碧玉媲美。梅子青丰盈滋润,既像雨水淋过的青梅,又仿佛蓝天映照下的清澈湖水,美不胜收。青瓷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丽,正是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让后人赞叹不已。也许正是它这种贴近自然,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文化思想的特性,让我们可以想象在如今繁杂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当人们崇尚自然、崇尚返璞归真的观念重新回归的时候,青瓷必将会真正地被更多的人所喜爱,这也使青瓷具备了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刚刚以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龙泉青瓷名声大噪始于北宋后期,历经了宋元时期的辉煌和明末清初的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恢复了清末民初以来日渐衰微的青瓷烧制工艺。经过50余年的艰苦历程,当代的龙泉青瓷在保留老祖宗留下的工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完善,融入了现代气息元素,不管在技艺层面上还是在思想观念上更加精彩绝伦。

对瓷器有所研究的人都知道,拥有一件上乘的青瓷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因为青瓷不仅烧制需要经过粉碎、淘洗、陈腐、练泥、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烧成等多道工序,工艺极其复杂,制成的青瓷薄胎厚釉,在追求釉色美、做工精细、造型别致等方面堪称完美。而一件上乘的青瓷艺术品更是制作者几十年的技能经验和艺术修养的结晶。

青瓷的原料取之于土,经过柴火的烧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必须使用大量纯净的水,而青瓷的品质往往由土坯和釉彩中所含的微量有色金属元素来决定。土之料,木之助,火之艺,水之纯,金之值。五大元素之综合,便成就了青瓷。青瓷烧制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也是一种艺术。上乘青瓷青翠滋润、莹澈剔透,富于韵味,有类玉之美,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欣赏这些精品青瓷时,你会发现这些素雅的青瓷不像别的艺术品,绚丽夺目,容易让人一见钟情。但它却是非常耐看,看完了总想说些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好似一杯香茗让人回味流长,其中滋味也许只有看过的人方能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论哪件青瓷作品,不论你盯着它看多久,你的眼睛都不会感到疲累,而你的心情,也会越来越平静。说它是“养眼”“养心”的瓷器真乃实至名归。青瓷有“雍容之量”,但没有“华贵之俗”。青瓷拥有的文化是玉文化乃至中华儒家、道家文化的延续,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一个静穆精美的青瓷,它温润如玉,它晶莹似冰,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工艺品,也不是一个无生命的摆设,哪怕是一片小小的青瓷碎片,也是大自然与心灵碰撞出的火花,更是中国人精神文化的投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