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价值不菲,专家青睐的青花瓷器

价值不菲,专家青睐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青花瓷器鉴别

2020-12-10

青花瓷器的鉴别。

很多人在认识元青花的同时,对于青花的起源之谜开始寻根求源。但由于宋青花的窑址也是一个谜,传世和出土的标本少之又少,包括文博专家们也是一头雾水,一个元青花还没搞明白,又冒出来什么唐青花、宋青花之说。

有人收藏了一件青花香炉和一件青花瓷盘,尺寸暂时保密为了防止造假者仿制。通过研究认为这两件青花瓷应该符合宋代瓷器的特征。理由是青花盘和香炉的胎质属于北方窑口的粗瓷土香灰胎,含铁量较高,大胆设想这两件宋青花的窑址跑不出河南境内的民窑之中,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佐证。这两件青花呈色青翠泛紫,有进口钴料含铁量高,且晕散的釉下成熟的青花特征。根据施釉工艺和修胎工艺分析,再加上用80倍放大镜观察没发现有气泡,青花深入胎骨。从器型和烧造方法也符合宋代制瓷工艺,尤其是青花瓷盘中的支烧钉更是北方窑口烧制瓷盘的叠烧工艺特征,此工艺由于破坏釉面不美观,在宋代后期已经不用。喜欢收藏高古瓷的藏友应该对于这种支烧工艺不陌生,因为有些北方窑口的青瓷盘中多有这种支烧留下的支钉痕迹。总之,我认为这两件青花瓷是宋青花,这是研究青花瓷与各个朝代的青花瓷作比较得出的结果,信不信由你。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把藏品公布于众,与喜欢青花瓷的朋友交流----关于青花瓷的起源问题。同时也想抛砖引玉,引出藏友手中自认为是宋青花的瓷器,达到共同学习求证青花瓷的起源、延续、发展过程。

元青花瓷少、唐青花瓷更少、宋青花瓷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应该还是国内的藏界人士对于青花瓷的认识不足有关。从青花瓷的鼎盛时期明清开始,这种釉下彩瓷已经占据了瓷器品种的半壁江山,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从青花的呈色与国画的用墨五色中体会到青花瓷的艺术精髓,使这种冷色基调的颜色逐步得到多数人的喜欢,从而青花瓷开始登上大雅之堂,这一点明代永乐和宣德皇帝功不可没。明清时期的青花瓷淹没了自商周以来的青瓷地位,再加上社会文化的不断融合与创新,彩瓷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载体,打破了只有少数文人墨客孤傲的欣赏水准。这一点通过瓷器的发展史可见到一斑,宣德青花五彩的出现,使这种艳俗文化开始星火燎原。成化斗彩的创烧由于的皇帝喜爱,引起皇家和官宦人家的追捧。万历五彩瓷的地位的提高已经使过去的单色釉青瓷复古希望破灭,再经过清三代康雍乾对彩瓷的喜爱,其中又对五彩、粉彩、珐琅彩、素三彩等,一次又一次的艺术创新,使单色釉瓷器只能渐渐地被文人雅士所淡忘。然而,雍正和乾隆皇帝偶尔有怀旧思想的瞬间体现,为了证明自己是孔老夫子的弟子,不失文人雅士的象征,仿一些宋代五大名窑作为摆设,写几首赞美单色釉瓷器的诗句装装门面,已经使那些文人雅士和达官贵人受宠若惊!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鉴瓷标准,使青花瓷和粉彩瓷器等已经在收藏界达到共识。元瓷的粗犷标准已经不符合民国之前人们的审美观点。于是乎,青花瓷的创烧与延续经过,也被排除包括元之前的宋唐之列。时过境迁人们已经淡忘这段历史的存在,只知道青花瓷起源于明代。直到元青花的出现才平反了收藏界无知引起的冤案;唐青花的发现推翻了元青花的鼻祖之说;宋青花的零星佐证更加明确了青花瓷的创烧、延续和发展过程,改写了瓷器发展史上的未知。目前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有谁证明青花瓷的起源之说,因为不管你认可与不认可,它的存在已经有了考古佐证。现在的主要任务与目的是从存世民间的青花瓷中去分离唐、宋、元青花瓷的真伪,也就是验明正身。

近年来,清三代瓷器成为艺术品市场上最热门、最受追捧的对象,常常出现在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价屡创新高。有统计称,自1975年来,瓷器拍卖价格逐年攀升,仅15年时间便已高达9倍。

清三代瓷器之所以受到市场热捧,主要由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瓷器烧制技术已臻成熟,在技艺上无可挑剔,而且这三朝帝王对瓷器的热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烧制出来的瓷器精美别致,为前代不可比拟。

中国制瓷业经过漫长发展后,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达到历史顶点,无论是斗彩、五彩、素三彩,还是珐琅彩、粉彩和釉下三彩,质量和数量都为前代不可比拟,当时的官窑瓷器代表了当时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清三代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

一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在北京匡时五周年秋拍中以6680万元落槌;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一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成交价格再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3亿;一件“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又以1.1亿元成交。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元青花瓷器收藏价值有哪些


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发展的日臻成熟,故称之为“元青花”,其瓷白中泛青、花青翠欲滴、典雅素净,是“人间瑰宝”。那么,元青花瓷器收藏价值有哪些呢?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文人墨客赋予元青花的文化价值

元青花,其蓝色的花纹与洁白的胎体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宛如一幅雄奇瑰丽的水墨画,犹如意境深远的人生写意,浓淡相宜,从而“惊艳”了中国古时的文人墨客。

在古时,文人都是饱读诗书的才子,常常借物来间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抱负,文人们赋予元青花一系列的“隐喻”之意。如文人读书时希望自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优秀的学者;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之路后,便有“青云直上”的愿望;也渴望并且想做一个人民爱戴的“青天”;甚至在卸甲归田之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青”的寓意伴随着文人墨客的一生的期望。

文人墨客赋予元青花特殊的文化价值取向,并为之书写芳华,丹青妙手为之留下光彩,元青花瓷器就成为文人墨客的曲折表达理想抱负的器物。

2、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的产物——元青花的历史价值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其后逐渐统一全国并打到中欧,使元代的版图成为中国历朝历代最大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超大版图,其中必然会带来大规模的异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欧洲文化与华夏文化、草原文化之间开始互动互制、互启互渗。

元青花出现以前,蓝色并不是中华文明的传统色调,这取决于我们农耕民族的色尚,我们崇尚红色和黄色,红色是生命,黄色是根本。蓝色,尤其是青花之蓝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审美中过去从未占有一席之地。而到元代,整个国家尚白尚蓝,以蓝、白为吉,这为元青花的生长、成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为迎合中东、欧洲的外销需要,元青花瓷器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异域相。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汉族传统文化共同促进了元青花的发展、成熟,元青花正是这一历史时期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的结晶,这也是元青花的历史价值。

3、开创了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元青花的艺术价值

元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特别重要的艺术价值,它是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次以手绘介入的记录。自从有了元青花,瓷坯器型的主体地位与重要性退居其次,而器上绘制则成了主要价值的体现。

元青花,开始了中国传统的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后的彩瓷时期基本上都沿循这一规律与价值取向。使明清的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彩瓷的出现、繁荣成为现实,为中国陶瓷釉色增添了多种美景,也完善了瓷以记事的功能。

在清末民国时期在景德镇有名的“珠山八友”,就是因为他们在瓷器上画画儿崭露头角的,这样对手绘的重视超过对瓷器造型、工艺水平的倾向,正是从元代青花瓷的发明开始的。

民窑青花瓷器的收藏价值如何鉴定


上个世纪80年代起,国内兴起收藏明末清初的民窑青花瓷器,到了90年代初,其价格出现了第一个高峰,随后又有所回落。近一两年,明末清初民窑青花的市场价格又开始新一轮的攀升,并为众多陶瓷收藏家所青睐。就目前来看,民窑瓷器尚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况且眼下价位偏低,正是广大低额投资者收藏的好机会。但是民窑当中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投资者在购买民窑瓷器时也应该区别对待。

鉴定民窑青花瓷器收藏鉴赏的标准:

一、看工艺

在选购民窑青花瓷器时,要从它的工艺、装饰、窑火3个方面来考虑它的价位。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天津文物公司上拍的一件康熙青花暗缸,在康熙时期是比较普通的器型,由于它的画工比较精细,颜色烧得很好,但沿口上有伤,当时的估价在5万元左右,最终以22万元成交,说明了拍卖市场对这类民窑精品的认可程度。如嘉庆至道光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山水人物天球瓶,可以估到8万至12万元。在选择这类收藏品时,一定要选择文人气息比较浓、画法精细、器型完整的瓷器。

二、看品种

目前投资晚清、民间粉彩瓷器,特别是粉彩陈列瓷器具有升值潜力。晚清、民国的粉彩器比同时期民窑青花器价格高,现有“一粉彩器顶三青花”之说。特别是清同治、光绪、宣统和民国初期江西景德镇“珠山”生产的署“同治年制”、“光绪年制”、“官窑内造”或有准确纪年款的各类粉彩瓷器,特别是陈设器最具升值潜力。

三、看图案

看民窑青花瓷器上绘画图案是否精美,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动物花鸟、简单图案4档。在各种图案中有字的比没字的值钱,诗文题赋的价格更高。有些民窑青花瓷器上书有特殊的文字款识,其价格也相对较高。

四、看器型

民窑青花瓷器价格高于日用瓷、圆口器。近两年市场中收藏最热门的是书房中用的印泥盒、笔架、笔筒等方房小摆件,其中以笔筒的价格升速最快。买一些康熙时期绘画水平比较高的香炉、笔筒等,比较有升值潜力。

青花瓷的艺术鉴赏价值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春节晚会上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让众人赞叹,但更令人惊艳的是他身后那只带着淡淡笑意的瓶子。

青花之美,美于幽静,青花之色单与任何一种颜色相比都略显幽暗,而古时技艺高超的工匠将青花与润白的瓷相结合,便立即赋予了其生命。就如同一块美玉,温润、淡雅、清澈,但易碎的特性使其更加弥足珍贵。

青花瓷是白地蓝花釉下彩瓷器的专称,就是在瓷器毛坯上先用钴蓝描绘图纹装饰,再涂覆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明净素雅。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青花瓷之美全由釉彩和画功来区分。而青花瓷中最具特色的钴蓝釉彩是在白色坯体上绘制,因此时坯土仍处于湿润状态,当画师绘图时自然而然产生晕染效果,呈现出柔和的晕染笔触,然后采用釉下彩制作方式,经过烧制过程让色彩与釉质全然结合,整个釉面光滑平润,晶莹剔透,加上透明的青花纹饰不褪色、不剥落,呈现出幽静淡雅的色彩,具有高度艺术魅力。

在今天,钴蓝釉下彩仍为制作青花瓷主流,然而透过浓度的调配,青花作品能够展现出各种不同的蓝色,从最浅的冰蓝色,到最厚重的深蓝色。

画师功力也是青花作品增添魅力的推手,从作品上可观赏到构图的完整性、工整与精致的笔触。东方青花瓷作品传达出乡土与人情味,欣赏画师对当时生活状态的描绘,西式青花瓷则可欣赏不同蓝色调的表现,与画师娴熟工整的细致画工。

清代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谁也无法解释青花瓷的魅力:明明笔笔简洁,却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华贵;明明色调单纯,却有一种无法比拟的绚丽;明明恣肆风流,却有一种漫不经心的从容;明明清朗飘逸,却有一种温柔可融的意境……与青花瓷相遇是一种缘分。当你见到它时,立刻会被它所震撼、所吸引、所痴迷。

现代外行看热闹

被指正的“青花”

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无疑是2008春晚的一个亮点。但是这首歌曲的歌词中却存在着错误——著名收藏家、鉴定家马未都说,该歌词中有两处错误,其中谬误最重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此,马未都的解释是:青花自诞生之时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700年来无人撼动。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另一处错误是“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马未都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

被藏在地铁里的“青花”

在地铁奥运支线北土城站地下一层, 28根高大的圆柱分列两旁,印着传统的青花瓷花纹图案,蓝花白底儿,满花、半花交叉错落,竖立有致,人在其间,犹如置身中国古典艺术展览馆。这些青花瓷图案是印在搪瓷钢板上,用800多度高温烧出,保证100年色彩不变。北土城站设计出自中央美院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设计师之手,他们的灵感来自于艺术与空间相结合,又同周边的古城墙遗址相协调。

被搬上银幕的“青花”

2005年,电视剧《青花》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瓷器的无穷魅力,虽然《青花》是一部电视剧,虚构了景德镇两大制瓷世家的恩怨离合,以及围绕国宝青花展开的民族争端。但剧中不仅涵盖瓷器的工艺、发展、选择等,还有制作瓷器的精髓,片中还有很多陶瓷制作的方法和流程,不熟悉陶瓷的人在看完《青花》后,一定对瓷器会有一知半解。

同年,电影《青花》上映。编剧陈大鹏说收藏是自己搞文学创作之余的一个“副业”,他尤其沉迷中国古代陶瓷。这部《青花》,写的是中国古代制瓷人的精神。电影中,李若彤扮演的三个时代的三个不同的“青花”,是一种象征,一种隐喻,一种传承:在箭啸马鸣的元代,她是“师傅”的妻子,为了帮助丈夫给皇上烧“龙瓶”,死在督窑官的刀下;在列强凌辱的清代,她是收藏家的少奶奶,为了保护龙瓶不外流,她死在列强的枪下;而到了现代,她是青年瓷艺家。

元代 青花的见证

元代,我们记忆中不应该只有彪悍的成吉思汗,金戈铁马、英雄豪气,这时的国力强盛和经济繁荣直接导致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占有了引领地位,于是我们的国粹青花就诞生在这箭啸马鸣的年代。

虽然元青花如此显赫,但据记载,青花瓷并非被元朝皇室使用,而是作为朝廷外贸创汇的重要产品而声名远播。在明清两朝的皇宫收藏中没有元青花,传统的瓷器收藏记录中也没发现它,在早期的中国陶瓷艺术研究领域更没有元青花的位置。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美国学者根据英国戴维得基金会所藏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和土耳其、伊朗博物馆所藏青花瓷器归纳为元“至正型”青花瓷,国际陶瓷学术界和古董收藏界才多了一个新的宠儿:元青花。

成熟的元青花瓷器,反映了十四世纪中国对外加工贸易的历史情景。在工艺上,它使中国高超的制瓷技艺与外域的实际需求完美结合。它的形制、用途、文饰和青花钴料都是外来的,但它又无处不浸透着中国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和心灵创造。

我们现在能知道的重要的元青花瓷器大多数都在欧美、日本和土耳其、伊朗等地博物馆里。据不完全统计,国外约有200件左右。1917年4月9日,世界外交史上发生过一件奇闻:奥古斯特二世与邻国普鲁士国王达成一项交换协议,用自己的600名智勇、英俊的御林军将士换回127件中国瓷器。这些瓷器,至今仍陈列在德累斯登博物院中。可见世界各国对中国瓷器都格外钟爱。除此之外,如英国牛津大学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博物馆以及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公私收藏都有一定数量。国内从1959到2005年的46年间,收藏的完整器约有100多件,传世品只占一小部分,主要为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香港一些私人收藏家所藏。

由于从诞生之始,就是中西结合的艺术,元青花自然成为中外藏家仰慕的对象。在2005年7月12日,也就是Woolley&Wallis拍卖公司拍卖前3天,伦敦佳士得拍出了一件“鬼谷下山”的元青花大罐,成交价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成为全世界中国工艺品中的最高拍卖价。到今天为止,打开Woolley&Wallis公司的网页,这只元青花双葫芦纹瓶依旧是其成交额最高的纪录保持者,历史的机缘巧合让奇迹再次出现。

清代 自上而下的艺术

几千年来,青花瓷依旧泛着细腻而柔和的光泽,经历了历史上那么多的朝代更替、荣辱沉浮、风雨喧嚣。到了清代,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在瓷器造型、釉彩、花绘等方面,都获得了新的成就。加上康、雍、乾三朝帝王对瓷器的热爱,不惜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所以烧制出的青花瓷器堪称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据《景德镇陶录》说:“陶至今日(清朝)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

如康熙青花的色调鲜蓝青翠,明艳净丽,娇翠欲滴。画法精细挺秀,分色层次增加,甚至在一笔中分出深浅浓淡的笔韵,表达出纯熟的绘瓷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如故宫博物院藏瓷青花锦鸡牡丹凤尾尊和青花人物山水纹盖罐,都是康熙时的典型作品。在装饰风格上,更多地吸取了民间木刻版画的表现手法,对所表现的形象做概括、夸张的加工,用刚劲、细致的笔法勾线,再以多种深浅料色渲染,看上去爽朗明快。康熙的青花成就使它一直都有深远的影响,它的料色成为后来模仿的标准。据了解,明末清初民间画风日盛,先后出了四王等颇具代表性的人物画家,康熙青花瓷器显然是沿用四王的画风,不仅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般飘逸,且色阶丰富多变,画面层次感很强,比其他年代的青花瓷看起来更要有韵味,因此,康熙青花瓷可谓是清代瓷器中的极致精品。

青花的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已失去以前的优势。但仍有一部分制作得非常精细的作品。如故宫藏瓷雍正青花团菊纹盖罐,造型匀称,团菊图案纹样格式布局匀整而灵秀。乾隆青花梅鹊纹表果瓶,其造型系乾隆时的典型风格,一改康熙时的挺硬格调,而运用柔和线条,使器物造型隽秀。其纹饰梅鹊出自康熙,较细腻写实,趋于自然写生,也为乾隆绘画装饰的风格特点。当时盛行仿古之风,多仿明代宣成作品,虽有仿得极精者,但终究缺乏新意和原来自然流畅的笔调。有许多民间窑的青花瓷器,也往往在底款写上大明或成化所制字样。这时的青花色调变化比较多,大致上雍正比较轻淡沉着,乾隆时比较鲜蓝浓艳。

青花瓷没有贵贱之分,帝王将相因为崇尚高贵、华丽、豪气的秉性,所以促成官窑青花表现出雍容华贵、典雅大度的皇家气质;文人墨客因为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文理想,所以促成民窑青花表现出端庄素雅、卓尔不群的高尚情怀;普通百姓因为向往安宁幸福、吉祥如意的生活环境,所以促成了民窑青花又表现出勤劳质朴、张扬生命的执著精神。青花瓷就是这样,无论它是一只碗或是一只瓶,无论它的花纹是十字边或是芭蕉脚,它总是很容易让你读懂它,而且被它吸引、感染,为它沉醉。

古瓷鉴赏:价值连城的极品青花瓷器


青花花卉纹执壶,高32.1cm,口径7.5cm,足径10.7cm壶直口,细长颈,折肩,长腹,圈足。颈一侧为壶柄,另一侧为长方形流,流口呈葫芦形。壶颈部绘缠枝花,肩部饰莲瓣纹,腹部饰八面方形开光,每一开光内饰上下两朵花卉,足部饰卷枝纹。明初青花仿伊斯兰银、铜器造型者很多,除执壶外,还有折沿盆、花浇、盘座、烛台、扁腹瓶等。此器形仿自伊斯兰银水注。 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高53.1cm,口径8cm,足径16.5cm梅瓶小口,圆唇外卷,短颈,丰肩,肩下渐收,圈足。肩及足部饰上覆下仰的莲瓣纹各一周,莲瓣纹为青花地上绘饰白色轮廓线及圈点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菊花、茶花等花卉图案。肩部自右向左横书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明宣德时期50cm以上的琢器传世较少,此件梅瓶形体高大,端庄规整,纹饰精美,堪称明宣德时期大件器物中之精品,体现了宣德时期高度的制瓷技艺。青花缠枝花天球瓶,高46.1cm,口径8.9cm,足径15.2cm瓶直口,长颈,硕圆腹,平底。颈部为缠枝莲纹,绘上仰变形如意头纹一周,纹内绘花蕾。腹部为缠枝花卉纹饰。素底无釉。明代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青花瓷作为瓷器生产的主流亦在宣德朝达到了其制作的顶峰。宣德年间使用的青料,大部分是进口钴料,即所谓“苏泥勃青”料。因含铁量高,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出像蓝宝石一样鲜艳的色泽,且烧成后往往在青花部分会出现有金属光泽的黑色斑点,形成宣德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征。这件宣德青花天球瓶的青花色泽与一般宣德青花发色不同,从其发色清淡的呈色效果上看,宣德青花器并不全都使用进口钴料,也还使用部分国产青料。其纹饰题材以花卉瓜果为主,云龙海水为辅,构成了四季鲜花竟相开放,四时瓜果同时飘香的独特风格。石榴花、菊花、莲花、牡丹、百合、茶花、宝相花、牵牛花、射干花等较为常见。每件器物多以偶数种类的花卉,通过不同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化丰富的花纹装饰。反映了明代瓷器装饰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青花海水蕉叶纹尊,明宣德,高15.1cm,口径16.5cm,足径10.9cm尊广口,扁圆腹,圈足。通体绘青花纹饰,颈部绘蕉叶纹,腹部绘海水波涛,海水上为如意云头纹。足底青花双圈内有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蕉叶与海水纹是宣德青花瓷器上的常见纹饰。此器纹饰以写实与图案化布局相结合,自然而和谐。

专家:元青花瓷器从不落“大元年制”款


一次由大连群策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举办的小型鉴宝会上,一位瓷器收藏爱好者拖着巨大拉杆箱进了门:两只汝窑天青釉莲瓣式温碗、一件汝窑天青釉盛世宝鼎、一件元青花人物纹执壶……相继摆上鉴宝台,古陶瓷高级鉴定师刘志成连连摇头,收藏者却坚称他的藏品均经国内知名鉴定家看过,刘志成无奈评价:“且在吃药呢。”

大连收藏市场上到底有多少元青花?器型古里古怪的臆造品,为何被收藏者奉为至宝?一件有着“大元至顺年制”题款的青花盘为何就可以初步判为赝品?11日,本报《品读汇·鉴赏斋》与大连群策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在晚报社六楼会议厅,联合举办了“收藏鉴宝”公益讲座,揭开了元青花收藏中的神秘面纱。

大连元青花不过寥寥几件

瓷器收藏中,因为存世量稀少和巨大的利益驱动,同时在收藏爱好者中普遍存在“捡漏”心理,致使市场上本应为珍稀的宋代单色釉、元代青花瓷和明代成化彩瓷成为造假重灾区,赝品泛滥。

炙手可热的元青花是不是像市场中那样随处可见呢?在本次公益讲座中,中国艺术品鉴定与评估委员会常委、CCTV国际频道《精品收藏》栏目鉴定专家王胜勇老师表示,元青花瓷器存世极为稀少,目前,在国外各大博物馆有记载的元青花瓷器有200多件,国内有记载的元青花100多件。而颇受藏家推崇的元青花人物纹瓷器,目前已知确定的国内约有八九件,在世界范围内,也仅有30几件。

以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为例,该文物为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出土于南京江宁县观音山明朝开国功臣沐英墓。上世纪50年代,沐英墓被盗,才使这件稀世珍宝面世,后经文物专家鉴定,确定属一级国宝,目前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2005年,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瓷罐拍出了相当于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而“萧何月下追韩信”,瓷胎质地、青花发色,都更胜一筹,价值难以估量。

据了解,大连群策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约一年来,举办过公益鉴宝活动十几次,鉴定瓷器约2000件,尚未鉴定出一件确信无疑的元青花。

目前,已知的元青花瓷器,乐观估算,在大连也不过寥寥几件。

落“大元××年制”款可以“判死”

那么,在市场中,我们该如何判定一件元青花的真伪呢?

王老师表示,判定一件元青花器,需要具备综合(行情专区)专业能力,但也有一些基本的技巧,要从“看器型、看青料、看纹饰、看胎釉、看造型、看款识、听声音”,俗称“六看一听”入手。

从器型来看,元青花的器型多为罐、瓶、壶等大器件,采用模制,由颈、上腹、下腹、底几部分,分断拼接而成。靠湿胎接合,靠釉黏度接合,大器摸上去有挡手的感觉。小器型多为盘、碗、高足杯等。对于器型不规则、古怪的器物,藏家需谨慎提防。

元青花真品胎体厚重,遇到胎体太轻或太重时,都得格外小心。真品器件的胎有火石红,呈古朴的火红色状,仿品火石红有时过红像漆红色状,而且生硬。

元青花真品为青白色釉,一般为枢卵白青釉、微青釉,白中闪青,仿品釉是乳白色或过于青色。元代大器多采用浇釉,有流釉现象。而八棱器和扁瓶多为拓釉,也就是用毛笔或刷蘸釉涂抹。除玉壶春瓶外,元青花的圈足施釉不到底,只有玉壶春瓶底部上釉,器物露胎处呈褐红色,圈足不规则,弯弯曲曲。真品碗、盘类器物的底部无釉而且有乳钉状突起,而仿品器物底部平整。

真品梅瓶口是上窄下宽的梯形,仿品梅瓶的口是直口型。真品圈足是外圈斜削的,这是元青花的普遍特征,仿品圈足是框直的。

此外,真品图案纹饰密布全器分布,分多层次布局,而仿品偷工减料,图案较疏松。元青花的纹饰都为实笔绘画,出现印花即为仿品。动物纹多为龙凤纹、麒麟纹和鱼纹。真品龙纹细身头小,三爪、四爪,从已知的元青花器看,尚未发现五爪龙纹。植物纹中,牡丹纹作为主体花纹时,留有白色轮廓线。真品青花色泽(发色)浓艳青翠和灰暗两种艳色,均有铁锈斑,用手摸上去凸凹不平,仿品均为点彩、平滑、用手摸无凸凹的感觉。在元青花中,有时会出现粗料和细料混合用的情况,一般来说,元青花的进口细料(苏泥勃青)画缠枝纹,国产料(粗料)画折枝画。国产料中的平等青,青色淡雅,多用于明成化到正德年间,灰暗高雅的石子青,多用于明清青花,回青料又称佛头青,多用于明嘉万时期青花器,此外,还有稍带红色的浙料青、康熙年间的珠明料等。

元青花真品写的都是草书,但是都不写款,多为记事文、许愿文。落“大元××年制”年代款识的可以否定。

目鉴与科鉴相结合

本报《品读汇·鉴赏斋》自去年3月改版以来,得到读者广泛支持喜爱。针对收藏市场新假乱泛滥的现象,应读者要求,今年1月1日,本报《品读汇·鉴赏斋》刊文,将与大连群策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收藏鉴宝”公益讲座。这是本报首次举办“收藏鉴宝”公益讲座,文章刊登后,电话不断,网络报名和转载极其踊跃。11日上午8时,收藏爱好者便聚集在晚报社门前。这其中有年过8旬的老人,也有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以前对元青花的特点有些模糊,听了这次公益讲座,很多问题清晰了。当然咱还达不到专业鉴别水平,但再到市场,心里也算有个数了。从这几点判定,有一条不对就可以否定掉。”听完讲座,藏友沈强说,自己原在船上工作,多年来对历史和古文物尤其喜爱,“出差去北京有十几趟了,每次都去故宫,到现在,故宫瓷器馆里的东西还没看完。”退休回连后,沈强也常去各地古玩城转,“之前真不知道元青花人物罐这么稀有,王老师的讲座给提了醒。”

“凡是来听讲座的,至少都是收藏爱好者。”刘德才老先生说,他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收藏,“瓷器、玉器、杂项都有,期间也有过打眼的经历。再以后对元青花的收藏,至少不会两眼一抹黑误打误撞了。”69岁的王玉海老先生接触古玩收藏有近20年了。“许多东西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此前我买到过一块元青花八棱瓶的瓷片,当时就觉得不是喷釉的,这次终于解开了疑问。”

“收藏领域里的路子都是相通的,元明清青花也有一定共性。收藏鉴赏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光靠理论不行的。”收藏爱好者刘先生说,除了多听课,“还要多上手,日积月累,在市场里摸爬滚打,认识才能逐渐提高。”

传统上讲,鉴定古玩是一门眼学,称为目鉴。但面对纷乱的市场,仅凭眼学已无法准确判定一件器物的真伪,因此还应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依靠科鉴,王老师表示,目鉴与科鉴结合,才能准确地判定一件瓷器的真伪及年代。

“下一场讲座什么时候办啊?”许多读者对讲座充满期待。类似的讲座以后每月将定期举行。即日起,本报《品读汇·鉴赏斋》与大连群策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将不限额征集大连藏家收藏的青铜器、瓷器、书画、玉器、杂项等藏品,初定3月,聘请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单国强、研究员刘静,北大文博院博士刘雄、清华文博院博士生导师须小龙、古陶瓷科研项目组组长、古陶瓷高级鉴定师刘志成,免费为大连市民鉴宝,经鉴定确认的古董,将于2014年4月举办大连首届精品保真拍卖会。

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

自从“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瓷罐以2.3亿元人民币成交后,一股元青花热就开始横扫中国。然而时至今日,国内大多数元青花的收藏家却乐不起来,因为他们手中的藏品根本得不到文博专家认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带着疑问,记者在全国范围进行业内采访,惊奇地发现所谓的早期的“业界定论”已遭到多方质疑。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市场调查

民间元青花背负“原罪”

谈起元青花的收藏,常年致力于元青花研究与收藏的龙建雄感慨万千。他说,元青花瓷销声匿迹几百年后,在民国初年被发现,五十年前才被公认。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霍布森和波谱拉开元青花瓷研究序幕后,在国外陆续对照验证了200多件馆藏的元青花,在国内也有少量出土器物进入馆藏,国内博物馆藏达100件左右,至此,国内外元青花瓷已达300件左右。几十年来,人们都相信“元青花就那几百件”的观点,不敢突破,不敢相信民间另外还有元青花的出土和发现。目前,中国还组织专业人员出访到土耳其、伊朗对元青花进行考察研究,但对国内民间的元青花遗存一概否定,这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已经维持了50年。即使有元青花发现了,人们也不敢相信。因专家不认可,造成了大量元青花流向国外,形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等到国外宣布是真品后,才有仁人志士花巨资高价买回来。元青花的发现和研究逐步深入,但悲剧一直在上演。民间到底有没有元青花?有多少件?似乎是一个禁区,有人提出来或拿给专家鉴定几乎就会受到嘲笑和讽刺。

近年来民间陆续发现了大批“元青花”,其中经鉴定为“真品”的也不少,但这并不能成为元青花大量存在的有力佐证。龙建雄坦言,目前景德镇造假作假盛行,个别专家做出来的元青花虽然型达到了标准,但与真元青花“神似”就有天壤之别。景德镇老窑口仿造,虽然也能达到型的效果,但真假元青花其胎质比重明显,真元青花既有厚重感,又有干燥漂浮感,真元青花经过几百年的干燥氧化,其胎质特别干燥细腻,即使是新出土的,也显得老到干燥细腻,但老窑仿的元青花总是沉甸甸的,瓷质特别生硬,即使能发现釉下的蓝点和冰挂现象也是比较凸显,呈点片状。真元青花的釉下蓝点和冰挂现象为是显非显现象,明非明、暗非暗,不成规律,一般为细小深入胎骨的小点状。仿品元青花大多比较粗劣,许多仿品即便不是行家也能看出问题,这就造成很多人不相信民间元青花,甚至把它当笑话看。

业内声音

元青花数量应高于早期定论

难道元青花瓷的发现就一直停留在早期发现的近400件吗?北京专门从事研究元青花的杨若虚告诉记者,2004年11月在山东济南云仙堂宾馆召开了首届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一百余位专家、学者、藏者汇集一堂,向全国、全世界大声疾呼中国民间有元青花瓷。2006年元代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又发现了大量元青花瓷,当然也有少部分赝品,在会上和研究过程中,部分专家认为在中国本土至少有15000件元青花瓷;在近些年的元青花研讨过程中有知名度和权威专家认为,国内至少存在10000件元青花瓷;但在2011年上海再次召开的国际元青花研讨会上,专家依然肯定至今元青花瓷国内外不足400件的结论。

结合自己的多年实践,龙建雄认为元青花产于中国,应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元人(蒙古人)首先应该满足自己的需求,然后再换取“外汇”。再说,元朝共计97年,就算从至正年开始做青花瓷也有28年,当时景德镇有300个左右的窑口,民窑不算,按官窑算少则也有30个,每个平均每天生产10件,每年一个窑生产3650件,28年一个窑生产102200件,30个窑28年共生产3066000件,出口1000000件,国内还有2066000件,至今存世量按万分之五国内也应有完整元青花瓷官窑瓷1000多件。打个简单的比喻:自己还饿着肚皮,怎能拿粮食去换钱呢!元青花瓷只有满足了元人需求和国内的基本需要,才可能拿去换钱,就是洋人订做数量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当年制造了多少件元青花瓷器,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毁坏了多少件?未来又会发掘出土多少件,一切都是个未知数,无从考证。只有历史真相和未来的事实能说明一切,过于武断的定论都是有悖于科学理论根据,任何事物的出现都要一分为二的科学看待和思辨才是上上策。

苏宝鸿收藏展览馆内展出的”元青花吸引了众多观展者的目光。桑春磊摄影

元青花存世量“雾里看花”

文博专家认为全世界现有存量“不足400件”,民间收藏者则认为“数量远超这个数”

“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元青花?”在刘公岛上的苏宝鸿收藏展览馆,当看到一件件的元青花时,有游客不禁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这个于日前开馆的收藏展览馆里,展出了美籍华人苏宝鸿的130多件藏品,其中,60多件元青花尤为引人关注。

按照国内文博界流行的说法,元青花存世量不足400件,而苏宝鸿收藏展览馆就陈列有60多件,这自然引起了人们的疑问。而按照苏宝鸿的说法,他个人收藏的“元青花”就达300多件,这更引发了人们对“元青花存世量究竟有多少”的探问。

其实,有关元代青花瓷存世量的问题,近年来在收藏界和文博界中争论激烈:文博专家认为“不足400件”,民间藏家的观点则是“数量远超这个数”。无疑,随着苏宝鸿收藏展览馆的开馆,元青花存世量再度让人们陷入“雾里看花”的困惑之中。

2005年7月12日,元代鬼谷下山图青花瓷罐以1568.8万英镑(约2.45亿元人民币)拍得,创下当时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价

元青花存世量之争

不足400件PK数千件

元青花系元代生产的青花瓷,主要指元代晚期的“至正”青花瓷。在我国陶瓷史上,元青花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堪称一朵奇葩。不少人这样认为:“青花”斗艳,最美不过元青花。

目前,国内文博界流行的观点是:作为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的瓷器品种,目前已知的元青花极为稀少、珍贵,存世量不超过400件,其中,有200多件在国外,100余件在国内。

而对于这种说法,苏宝鸿并不认同。他认为:这是文博界根据全世界已知馆藏统计出来的数字,并不包括广大民间收藏;此外,元代生产青花瓷并没有具体的指标,每年都在生产,元代存世近百年时间,其生产的青花瓷数量应是庞大的,流传到现在的绝不止400件。

“没有发现,并不代表不存在。”苏宝鸿说,不能以见到的元青花少了,就定论“元青花流传下来的不多”,这并不严谨。

上世纪70年代末,苏宝鸿移居美国。在美国期间,苏宝鸿就看到不少华侨收藏了元青花,少的几件,多的达几十件,数量加起来非常可观。

“能有数千件。”这是苏宝鸿对元青花存世量的估算。

对于“元青花目前存世量不超过400件”这种观点,记者在采访中接触的我市收藏界人士也不赞同。

“元青花存世量少这是事实,但不会仅仅只有不到400件。”我市一名资深收藏者说。他给出的理由是:人们常说的元青花主要是指元代晚期的“至正”青花,“至正”青花是元青花的杰出代表,却不能涵盖整个元代青花瓷器全貌。元代是青花瓷器的规模生产阶段,烧造青花瓷器的窑口肯定不止一两个,由于各个窑场的瓷土配比、钴料来源及制作工艺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各窑生产的青花瓷肯定会与典型的“至正”青花存在差异。另外,瓷器本身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便是批量生产,生产数量一定不会太少。

“不足400件的数字,是受统计时间、统计对象、统计范围及方式限制的,这个数字肯定会不断变化。”这名资深收藏者说,从这一点来进,绝不能机械(行情专区)地照搬这个数字来断定元青花的存世量。在他看来,这其实是一个认知问题。“由于国内史料中没有关于元青花的记载,在20世纪初以前,世人对元青花还一无所知。”这名资深收藏者说,国内文博界流行“已知存世量不超过400件”的观点,同样也是受限于所掌握的资料,毕竟国内系统认识和研究元青花的时间不过几十年。他认为,随着国内对元青花研究的深入,如果还把该观点作为金科玉律,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但记者就此接触的部分文博界人士,却都认同“元青花存世量不超400件”这种观点。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博界人士说,文博界所说的“不足400件”是目前已被证实的元青花。“文博界非常看重考古证据,搞学术研究必须非常严谨,千万不能想当然。”他说,时间越长保存越少这是规律,元青花的稀少与名贵毋庸置疑,当然将来不排除还会有元青花出土。民间收藏可能会存在少量元青花,但其存世量有“数千件”则是不可能的。

苏宝鸿坦言,他不时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有专业人士一听他收藏的元青花有300多件,还未看东西,便掉头就走。言外之意很明确:“这怎么可能?”

而这正是目前收藏界与文博界有关元青花存世量之争的生动写照。

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具有重要断代意义。

民间有无元青花成争议焦点

实际上,收藏界与文博界有关元青花存世量之争的焦点,便是民间到底有没有元青花?

近几年,收藏界与文博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几乎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假的元青花太多。这不难理解:元青花瓷属于奇货可居,做假的赚钱。

另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博界人士说,上世纪90年代以后,民间兴起了元青花收藏热,许多人都说自己手上有元青花。他说:“之前的700年一直没有,怎么700年后就突然冒出这么多?这很令人怀疑。尤其近些年来,元青花作伪相当严重,假的太多。”

其实,直到现在,对2005年以2.3亿元人民币成交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的真假争议仍在持续。

这位文博界人士说,是否是真的元青花,必须经过有关专家的仔细鉴定才能见分晓,不能自己说是就是。

“没有这个必要。”这是苏宝鸿的态度。之所以有这样的态度,主要缘于他对有些专家的质疑,而这也是他没有将藏品送交鉴定的主要原因。

之前,苏宝鸿曾接触过部分专家。苏宝鸿说,有的专家以之前没有看到过相同的元青花器型为由,就说送交鉴定的瓷器不是元代的东西,这未免有些轻率了。

“不能因为过去没见过就加以否定。”苏宝鸿认为,目前,还没有能力仿造出元青花,仿的就是仿的,无法跟真的相比。

在苏宝鸿看来,国内研究元青花的历史不长,有些专家研究的面不广、度也不够深,再加上元青花存世量较少,上手的机会就少,更谈不上深入研究,这就造成了有些专家眼界的局限。

对此,一名收藏界人士也表示,虽不可能遍地都是元青花,但不能就此认定民间没有元青花。

而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博界人士提醒收藏者,元青花的数量终究很少,即便是出土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称得上是可遇而不可求。收藏元青花的风险很高,千万不要有“天上掉馅饼”的想法。

元青花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南京市博物馆藏

刘公岛愿搭建元青花研究平台

关于民间有无元青花的争论或许还会持续下去。可喜的是,文博界专家和民间收藏者如今已能就这个问题进行对话,有的专家还能够认真听取民间收藏者的意见,这毕竟是一个新的开端。

苏宝鸿说,愿以苏宝鸿收藏展览馆为平台,开展民间的元青花研究,欢迎广大元青花收藏者品鉴研讨。为此,苏宝鸿还特地切割了他收藏的3件“元青花”和1只假的元青花,以便于元青花收藏者研究。“力争把苏宝鸿收藏展览馆打造成一个研究元青花的基地,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达到更多的共识。”苏宝鸿说,希望通过这种研究,进一步挖掘元青花的文化内涵,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

筹建苏宝鸿收藏展览馆,是刘公岛管委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又一“力作”。

刘公岛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元青花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筹建苏宝鸿收藏展览馆,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供一个研究元青花的平台,以展览的方式与业内人士进行交流。待时机成熟时,他们还打算举办有关元青花的研讨会,力争还原元代青花瓷的本来面目,最终能够让元青花绽放出更加迷人的神采。(威海新闻网)

专家教你如何判断瓷器价值


在通常情况下,瓷器件的价值大小决定了价格高低,而不同的价格则对应了瓷器件的价值档次。从目前的市场实况看,古今瓷器的价格结构大致可作以下分档。

就年份已久的古旧瓷器而言,位列第一的当推各个朝代的官窑瓷器件,其中又以“御窑”和名头特别响的器件价格为高,因而也最具收藏价值。多年来的市场表现表明,明朝各代瓷器器件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器件,最受市场追捧,其现在的价格与10年前相比,普遍提高了10至100倍。其中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康熙豇豆釉彩器、雍正珐琅莲子碗等,如今的市场价已达百万元至上千万元之巨。瓷器收藏品的价值的确定,是瓷器收藏鉴定的一部分,称为“评价值”。评价值是通过对某件瓷器质量优劣的鉴别,以评定该瓷器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鉴别器物的优劣,主要看其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以及是不是上乘之作、稀世珍品等,从而评定其艺术水平、收藏价值。

判断民窑瓷器价值高低的标准:

一看图案。看民窑瓷器上绘画图案是否精美,大致可分人物、山水、动物花鸟、简单图案4档。在各种图案中有字的比没字的值钱,诗文题赋的价格最高。有些民窑青花瓷器上书有特殊的文字款识,其价格也相对较高。

二看器型。陈设瓷、琢器的价格高于日用瓷、圆口器。近两年市场中收藏最热门的是书房中用的印泥盒、笔架、笔筒等文玩小摆件,其中以笔筒的价格升速最快。买一些康熙时期绘画水平比较高的香炉、笔筒等,比较有升值潜力。

三看工艺。在选购民窑瓷器时,要从它的工艺、装饰、窑火3个方面来考虑它的价位。2013年春季拍卖会上,天津文物公司上拍的一件康熙青花暗缸,在康熙时期是比较普通的器型,由于它的画工比较精细,颜色烧得很好,但沿口上有伤,当时的估价在20万元左右,最终以138万元成交,说明了拍卖市场对这类民窑精品的认可程度。如嘉庆至道光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山水人物天球瓶,可以估到15万至30万元。在选择这类收藏品时,一定要选择文人气息比较浓、画法精细、器型完整的瓷器。

四看品种。目前投资晚清、民国粉彩瓷器,特别是粉彩陈设瓷器具有升值潜力。晚清、民国的粉彩器比同时期民窑青花器价格高,现有“一粉彩器顶三青花”之说。特别是清同治、光绪、宣统和民国初期江西景德镇“珠山”生产的署“同治年制”、“光绪年制”、“官窑内造”或有准确纪年款的各类粉彩器,特别是陈设器最具升值潜力。

一件古陶瓷器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收藏研究者中是不完全一样的。比如:宋代、明代的民窑陶瓷,20世纪三四十年前几乎不为人们所重视。近些年,人们又特别看重它们,特别是民窑器绘画的挥洒豪放、含蓄精炼、拙朴茂美,为艺术家们所倾倒,崇拜得五体投地。又如:有些人酷爱青花瓷,另一些人则对青瓷一往情深。尽管如此,评定古陶瓷价值还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如:完整器比不完整者价值高;“物以稀为贵”,历史上生产少的、难得一见的、出土传世极少的科学价值高(如、汝瓷、官瓷、明代窄白朝代器等);名窑精品,如邢窑、钧瓷等价值也很高;见于文献着录的瓷器(如水乐青花压手杯,成化斗彩鸡缸杯等)高;官窑器由于胎釉细润、造型规整、绘画精妙,历来价值比较高(清末民初,凡带官款的器就能卖高价)。

一朝一代,我们总是感叹这陶瓷又卖出了多少的高价,你有没有想过自己选出哪些具有保值能力的陶瓷呢?这东西到底改怎么去分辩?

想要从当代的陶瓷作品中选择具有收藏价值的,应该充分先了解到该瓷器制作的背景,目前来说具有收藏价值的陶瓷器具应该有一下四类:

第一类:可以代表当代陶瓷艺术成就的大师作品,这类器具一般都是纯手工制作而成,所以数量不是很多,价格方面也不会便宜,1万至数万不等,但是保值能力很强。

第二类:是具有现代陶艺观念的名家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在艺术院校学习和深造的陶艺传人开始制作一些现代的陶瓷作品,但因个人名气不同,价格起伏较大。

第三类:是指具有升值潜力的陶艺室作品。这类作品市面价格不高,每件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但是随着陶艺师技艺的不断增长和级别的提高,他们所做的器具也会随之增值,而其前期的作品上升也会很快,可谓最性价比的收藏作品。

第四类:是留有名人书画家“墨宝”的作品。这类作品收藏价值非常高,但是价格也十分昂贵,但是市面上的仿制品也非常多,很难购得珍品,应谨慎选择。

湖田窑及青花瓷器 极具收藏和投资价值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国人的审美追求是一种意境的表达,瓷器则将这种自然风韵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宋瓷之美,美在收敛、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青花之美,美在富丽、雄浑、豪放,强调外在的震撼。而这两种瓷器朴素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吸引着笔者。

说到宋瓷,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存世极少、价格极高,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将其视为珍宝。

湖田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位于今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是中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窑场。

湖田窑娃娃纹梅瓶口径:2.3厘米底径:7.5厘米高:24.5厘米¥8,000,000RMB

此湖田窑娃娃纹梅瓶,小口,矮束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削收,浅隐圈足。造型浑厚饱满,胎体厚重。外壁模印花卉娃娃纹,纹饰凸显,姿态多样,花卉烘托其间,栩栩如生,腹下部则饰瘦长变体莲纹边饰。这件梅瓶的造型、釉色、花纹等均为上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青花八棱大罐口径:5.2厘米底径:7厘米高:14.7厘米¥9,000,000RMB

元代青花八棱罐多为通体布满多层纹饰的松竹梅纹八棱大罐。此青花八棱大罐腹部八面绘有松、竹、梅及莲池水禽图,纹饰繁密,质地晶洁,绘画生动,气韵非凡,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瓷质精美,瓷质如玉,造型大方端庄,特别是它的纹饰,花纹画得艺术性高,艺术价值很高。艺术陶瓷作品,它的收藏价值取决于它的艺术价值,它的艺术价值很高,它的纹饰,不管是构图,纹样的绘画、形象、色彩,可以说是尽善尽美的,艺术价值非常高的。来自雅昌艺术的统计数据表明,瓷器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总成交额在2013年止跌回升,成交数量大幅上扬,高价拍品的成交提振了整体市场信心。

唐青花瓷器


唐青花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青花瓷,打破了青花瓷器起于元代的说法,但是唐青花并非真正的青花瓷。唐青花极有可能是与同期的唐三彩一样,采用先烧制出素坯,再施釉重新入窑烧制的二次烧造方法。

唐青花的陶瓷特点

唐青花的胎体是由较细腻的黏土制成,多呈米灰色或浅黄白色,烧结不很致密,略显疏松,吸红。釉呈青灰色或浅黄白色,略显乳浊,釉层较薄,釉面布满细小开片,胎、釉之间施有化妆土,化妆土与釉烧结不很紧密,容易出现剥釉。青花发色浓艳,蓝中泛紫色,晕散效果不甚明显,纹饰着色较浓处呈深蓝色,没有黑色铁锈斑点,所用钴料为高铁低锰类,来源于当时的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唐青花的施彩工艺方法是,先在胎体表面施一层透明釉,然后用钴料在釉面上描绘纹饰图案,最后在纹饰图案上再覆盖一层透明釉;青花纹饰图案是在上下两层釉之间,属于釉中彩而非釉下彩。

最早发现唐代青花瓷为1970年代,在对江苏扬州唐城遗址的发掘中陆续出土了唐青花残器(片),解决了“青花瓷”最早是在唐朝还是宋朝出现的争论。以后在杭州、洛阳也陆续发现唐代青花瓷,但多为小件或残片。1980年代初期,考古专家专门对在扬州出土的唐代青花进行分析,推断扬州城出土的青花很可能是巩义唐代窑烧制的。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巩义市黄冶村大片耕地和民宅下发现唐代的青花瓷片和接近于青花的蓝彩白瓷。当今,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唐代青花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鱼藻纹罐。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沉船,出土了4件唐青花瓷和大量的白釉绿彩器,这些器物产自何处,引起了中外陶瓷界的兴趣。随后,有专家认为白釉绿彩是河北邢窑生产的,而此次发掘,专家认为巩义黄冶窑不仅生产唐三彩,同时也生产唐青花瓷和白釉绿彩。

唐青花瓷器文物

唐代的巩县窑就开始使用含有钴的蓝釉彩来装饰陶瓷器,但是唐代青花瓷的制作还不成熟,而且随着巩县窑的衰落还一度中断。中国的青花瓷在唐宋开始萌芽,到了元代后期,由于国际上对青花瓷的大量需求,并且得到了来自于波斯的优良青花料苏麻离青,中国的青花瓷器才开始成熟并被规模生产出来,到元代青花瓷达烧造技艺到了巅峰。

相关推荐